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
2011年,共青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特点,发动和鼓励各院分团委、学生社团大力开展了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此同时,校团委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学风促校风,响应温家宝总理在“五四”座谈会上提出的“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要求,积极全面地推进我校校风学风建设,全面铺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
一、校内活动异彩纷呈,文化氛围积极向上
2011年,校团委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各种品牌活动为载体,努力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各社团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校团委、校社团联合会的带领下,以“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活,倡导素质教育,活跃人文思潮”为宗旨,成功开展了独具各自社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人文社科类大学特有的良好文化育人氛围。
校团委、校学生会总结以往经验,围绕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足尖上的青春”校园舞蹈大赛、“山音竹韵”民歌大赛、“爱乐中南”送毕业生大型管乐音乐会、“迎新晚会”等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社团品牌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演讲与辩论协会的“采英杯”辩论赛、德鲁克管理协会的“德鲁克大讲堂”等学术类活动,以及笛箫艺术协会“音乐会”、书画协会“南湖翰墨杯”书画大赛等艺术类活动。这些社团活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丰富了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响应了有关于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为了加强社团管理,繁荣校园文化,校团委启动了学生社团二级管理体制,有效地推进了校园管理体制改革,开拓了校园文化新局面。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彰显了我校学生积极热忱的生活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充分反映了我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文化育人工作所起到的显著效果。
二、校外活动大放异彩,中南学子才艺出众
校团委在全方位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带领广大学子走出校园,参加了多项各种类型的文艺活动,向全社会展现了中南学子出众的才艺。
6月8日,我校大学生管乐团应邀参加湖北省高校“醉晚亭”大型器乐欣赏晚会并献上长笛重奏《最爱醉晚》,凭借新颖的节目创意和高超的演奏水平成为晚会一道独特的风景。10月,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中,我校舞蹈节目《争锋》、器乐类节目《五声神韵》、《蓝色山脉传奇》三个节目获一等奖,合唱类节目《龙的传人》、《在灿烂的阳光下》与综合类节目《驯悍记》获二等奖,舞蹈《狼图腾》、《穿越》获三等奖。在闭幕式上,我校舞蹈《争锋》为这次盛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第四届湖北大学生服装秀大赛中,我校魅颖模特队喜获团体三等奖,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青春靓丽的个人风采和活泼健康、积极进取的审美态度。11月,我校六件作品在省第二届“我新我SHOW”创意作品大赛中获奖。
这些活动使广大学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展示了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提高我校知名度并更好地走向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学术研究氛围浓烈,促进学风健康发展
为使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崇尚科学,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我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并帮助学生组织及个人参与校内外各类学术科研活动,为学生创新提供了广阔发展平台,促进了我校学风的健康发展,人才培养创新的不断提高。
2011年,我校代表队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移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计8件参赛作品分别夺得一、二、三等奖,我校荣获“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希贤杯”系列学术科技实践大赛作为我校第十一届“校园科技文化节”的创新性品牌学术活动,进一步整合校内外丰富的学术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科研氛围。由校团委主办的“思源〃共进”大型学术交流月活动,秉承着“饮水思源,共同进步”的理念,开展了多场以“保障性住房建设”、“国际税收法”等为主题的讨论与系列讲座,本着开阔学生视野,加深专业功底,增强学术科研能力的理念,始终坚持社会性、学术性紧密结合,融通性、专业性相得益彰的原则在整个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术热潮。
此外,“文澜大讲堂”、“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学术研究大赛、“挑战杯”校内竞赛等各种活动的举办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我校学风的健康发
展,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让每位中南学子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奋发向上。
四、丰富素质教育内涵,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校团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广大团员青年时刻牢记“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为推动我校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全面提升,创建和谐文明、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校团委向全校学生发出“争做文明使者,共建和谐校园”的活动号召,大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有力的促进和谐文明校园建设。
优秀的大学培养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造就优秀的大学。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本着“感动、力量、震撼”的评价准则,校团委开展了第四届“感动校园”十大杰出青年学生(团体)评选活动。此活动通过发掘校园先进典型,树立学生精神楷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优良的精神风貌,推动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在高职院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全校师生所共有的校园文化意识形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它必须要独特的鲜明个性, 并具有与社会并轨的职业性、人文性特点。由于高职校园文化在实际中具体表现形式为全体师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文化形态, 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学生作为主体, 高度重视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一是高职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高职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非常重要, 有利于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纵观当前, 高职生整体上不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 表现在缺乏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情感的培养, 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从知识层面上高职生大多数都是高考失利者, 知识基础薄弱, 性格自卑、思想浮躁、处理人际关系简单, 因此, 高职阶段务必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进一步规范完善人文素养培养措施, 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准确定位个人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 增强受挫折和抗打击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切实帮助高职生打牢扎实的人文基础, 让他们步入社会后能够迅速立足岗位、服务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二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论是国家未来发展前景来看, 还是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 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复合型人才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当前高职学校在学生技术培养模式上较为成熟, 学生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能够胜任企业工作岗位, 但通过调查发现, 普遍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文明礼貌较差、社会礼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弱、不会协调人际关系等问题。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改变现有培养模式, 充分弥补学生在人文综合素养教育的短板, 使学生从专业型人才变为复合型人才, 成为能够在社会和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全面的“职业人”。三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民营资本加入到高职教育行列, 导致高职院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从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不足中可见一斑, 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质量更加苛求, 亟需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力度。因此, 高职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 就必须拥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竞争力, 才能在在招生和教育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 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中人文精神建设的渠道
(一) 善于营造特色校园人文氛围。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必然有其特色之处, 特在于其拥有底蕴深厚的人文环境和鲜明独特的人文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必须突出“职”的特点, 注重优良文化的沉淀和人文精神氛围的营造, 把人文精神覆盖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积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例如, 校园的基础环境方面, 从各种建筑的设计理念, 到各种文化景点的设置, 都应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文化活动来宣扬人文精神, 要力避形式, 注重实效, 积极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 大力转变教师队伍教育理念。随着社会深刻变革, 价值取向多元化, 教师队伍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加重大, 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又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队伍必须自觉加强人文修养, 要从以灌输为主, 唯学科和专业知识至上的教育理念向以人为本、关怀发展入手,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学当中以悟导悟, 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陶的教育理念转变, 实现在教学中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 加大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力度, 做到身体力行、育人于无形之中, 以小爱来引发和触动学生的大爱,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 积极试行教学内容改革。学科建设要向“全要素”转变, 由培养“知识性”学生向“素质型”人才转变。在课程设置上, 要充分考虑人文素质培养需求。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人文教育课程, 使全体学生通过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 达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目标, 帮助学生逐步健全人格, 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取向。
(四) 高度重视图书馆和网络建设。高职院校的课程压力较小, 课余之外, 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活动的时间, 在图书馆可以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极大地扩充个人知识结构。对学校而言, 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 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方式。充分实现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五) 关注支持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要着眼丰富学生生活, 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应冲破校园的限制, 努力探索参与社会, 服务社会, 改造社会的社会公益活动, 从学校牵头组织向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转变, 使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形成责任意识和独立思考等素养。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 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职校园人文精神。必须把培养高职校园人文素质作为加强和改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积极采取各种有力举措, 紧随文化发展趋势乘势而上, 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摘要:随着文化建设融入国家各个领域, 党的十八大已经把文化强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校园作为文化的传播地, 更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 构建健康积极、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 对塑造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更是校园精神和师生感情的凝聚力, 而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育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高职院校更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因此, 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 应当积极适应文化发展趋势, 大力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一、校园文化应融入美术教育之中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美术教育,自宋代以后,美术教育虽时有兴废,但从未断绝,美术一直被视为增强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随着刘海粟等人对西洋美术的大力倡导,东西方美术教育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可以说,我国的美术教育传统十分悠久。
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美术教育呈现出“一热一冷”的局面。一面是作为职业教育的美术教育的热热闹闹,一面是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冷冷清清,美术院校的门庭若市与各个学校美术课堂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术不再是提升个体艺术品位和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手段,而只是个体升学与就业的一块敲门砖。由于美术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的,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应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
纵观前几年的美术教材,仍然以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主,这可能让许多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绝大多数人将来不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这不禁让教师认识对学生实施的不应只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是文化生活美术的素质教育。美术教学工作应该对学生当前及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营造一种课堂的美术文化,同时也要涉及相应的校园美术文化,这既有利于学生成长,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美术教学是整体培养校园文化生活的欣赏评述者与积极参与者,因为美术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须在一种互动和交流的情境里进行。如学生用自己的作品美化校园,既创造很好的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提升了校园视觉形象。这就会让学生有种很强烈的成就感,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心情愉悦,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受到校园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事实证明,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美术教育,特别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美术教育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美术教育发展。
二、美术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它的主导因素还是人,一方面,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具有现代美术综合运用能力所不可缺少的素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地去奉献,这须要一种境界,一种精神。有了这种境界和精神,才能让教师在美术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地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这种境界和精神,才能让教师体验工作之余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种充实情感、陶冶心灵的审美载体,美术活动的自身特点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地参与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动手创建、策划和提议。“校园是我家,创建靠大家。”美术教师要用成果及行动去获得学校的支持,宣传和说服别人来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工作。使“美术教育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而非单纯的技术教育,美术教育不等于绘画教育”这一正确观念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以体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美术教师应积极创设审美的学习气氛及育人氛围,充分展示美术课堂教育的成果,努力将学校的自然环境美和文化环境美达到和谐统一,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学园、审美艺术的乐园和环境优雅的花园。学校运用墙壁来展示学生的各种艺术作品,不但在比赛中培养了学生的欣赏及鉴定能了,也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水准,也美化校园并装点了校园,在轮换展示出学生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从中体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使其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感受到美的深刻内涵。
“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美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勇于进取、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育渗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就像培育幼苗永远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一样,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不够的,还需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因美的环境是最好的隐性课程。学校“天天有美感,处处是美育”,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儒雅的氛围当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还能产生自我规范的约束力,通过美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做到寓美于物、寓美于境,给学生以直接的审美体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完美了。而在加强教育管理现代化建设中融入美育,正是不断适应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只有发挥环境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势,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突破口,才能把学生塑造得更加完美。
因此,学校应该从改善教育教学环境的角度,对校园的环境建设从美学的角度入手进行了整体布局,建立了长远规划,从操场到走廊,从教室到办公室的建设都尽量满足现代教育需要,力求做到净化美、绿化美、点缀美、科技美、和谐美。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创造,积极参与美化校园的活动,给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对其创造美、珍惜美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改革与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辽宁大学
博士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研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青海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陕西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
山东大学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方向论文发表杨编辑Q Q : 1966715440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
以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教育现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渤海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才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互动研究
宿州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理工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武汉工程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法制与社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途径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教育学刊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河北科技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联动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期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探析
皖西学院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
吉林大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对接与融合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融合发展途径研究
中外企业家 2016-08-25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价值工程 2010-08-08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界(理论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探讨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实现途径
知音励志 2016-02-2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普洱学院学报 2017-10-30 期刊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10-05 期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016-09-08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研究
赤子(上中旬)2016-09-15 期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升——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王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考试周刊 2016-02-24 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研究
才智 2016-01-25 期刊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亚太教育
试论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李雅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临泽县职教中心保安工作一日常规
2.临泽县职教中心地震模拟演练方案
3.临泽县职教中心开展火灾隐患大排查的工作自查整改报告
4.临泽县职教中心消防安全演练方案
5.临泽县职教中心学校安全工作自查报告
6.临泽县职教中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零”发案目标工作方案
7.临泽县职业中专学校安全工作月小结
8.临泽县职业中专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总结
9.临泽职教中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0.临泽职业中专学校消防安全及综合治理活动情况汇报
11.职教中心2011年安全工作计划
12.职教中心2011年安全工作计划
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
14.火灾应急演练程序
15.防火救灾应急预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校园文化的构建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能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发展和弊端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性发展的现状,并重点探讨了两者高效互动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有效互动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发展是当前高校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能很好地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我国有关这方面的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仍然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高校对两者互动的自觉性意识不强。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两者互动的重要性,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自觉意识。比如,将两者当作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单独分开,两者的融合意识不够强等。其次,互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因缺乏两者互动的自觉意识,自然而然就未能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操作设计还不够成熟。在缺乏意识和机制保障的前提下,想要设计出完善的操作性方案是很难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构建路径
(1)优化两者有效互动的内外部环境。任何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推动,而在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发展过程中,有良好内外部环境将会有很好的保障。这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校园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设路径如下:应该树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舆论和道德风尚;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对两者互动构建的影响力更为深远。高校的管理层必须格外注重校园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政治气氛,纯净校园风气,并不断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顺利进行。(2)完善两者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完善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可以分为利益、政策及社会心理推动。利益推动是最为基础的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内容上,这种利益的.推动主要是指激励和奖励;政策推动就是指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所制定和颁发的各种政策;社会心理推动就是指两者有效互动的参与者所持有的理念。运行机制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运行原理及方式,具体包括了树立互动性理念和展开互动设计两个方面。互动性理念上,高校要不断地丰富和巩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互动性设计上,高校必须严格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两个重要点,让两者在互动中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可以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监督保障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制度保障上,党、政府以及高校都必须建立健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能在规范的制度下互动发展。其次,在资金保障上,高校必须设立相应的资金预算,以更好地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最后,在监督保障上,高校应该加大对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积极开展相关的会议工作,增强监管力度。一旦在互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3)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发展平台。任何一种教育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构建也必须要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主要发展平台,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提高和创新校园文化,是提高思想政教育高效性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等。高校应该凝聚多年来办校的文化底蕴,如校歌、校训、校徽等,能很好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必须秉承校风校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互动合力,进而促进高校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新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2(4):14-15.
学生荣辱观教育
筅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蔡锋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党的教育方针赋予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他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杆。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做好这一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当代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然性
青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各项事业的前途和命运, 塑造德智体均衡发展的学生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学校全新的历史使命。
1. 是当今社会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
荣辱观古已有之, 荣辱心人皆有之。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荣辱观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反映。当今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政治等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革新, 社会价值判断日益趋向多元却又缺乏主流价值的引导, 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明、荣辱颠倒的现象, 人们似乎失去了“精神家园”却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急剧变化, 无疑也将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成型的学生产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模糊、冲突和嬗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 正是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的关注与修复, 而且它是非标准鲜明, 价值导向明确, 明晰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该坚持什么, 反对什么。因此, 从当今社会发展呈现的新情况来看, 我们要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让他们明确该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是学生价值实现的自我需要
当代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面临严峻挑战, 部分学生虽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 却无法清晰地认知荣辱, 难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五强五弱”的特征:爱国主义热情增强, 政治参与意识弱化;物质生活需要增强, 艰苦奋斗精神弱化;自主意识增强, 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弱化;竞争意识增强, 诚信与协作意识弱化;功利主义思想增强, 理想信念弱化。这种价值观现状不仅不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甚至连他们自己的未来生活都可能难以丰富, 工作都难有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既指明了学生成长的目标和价值体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也说明了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还阐明了学生学习研究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由此可见, 从当前学生价值观呈现的新特点来看, 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发展、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科学与劳动、他人和义利、法纪与生活的角度, 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走向高品位。同样,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 也有利于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辅相成的, 存在目的与方法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1.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导向
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优势的发挥。它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统一的精神支柱上,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而且对于强化其集体意识、团队精神, 从而促进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学生素质多元化和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困境。如校园文化档次不高, 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 校园文化遭受网络文化的负面侵蚀等。如何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构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育环境, 已成为学校发展需要重点对待的战略任务。
基于此, 集中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要求, 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内涵, 囊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一个新的、有益的突破口”, 对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首先,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 明示对与错, 以此为指导, 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其次,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 以此为指导, 将可使校园文化的档次得到质的提升。再次,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水准的理论成果, 以此为指导, 将可消除学生现存的不健康思想, 克服网络文化带给学生的负面冲击。
2.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是“师生在特殊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 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由于校园文化积淀的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先进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 因此内容丰富、形式自由,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气氛下交流思想和情感, 成为他们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的生动载体”。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学校生存的精神支柱, 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 对学生既有行为规范力、又有凝聚集体功能, 既有行为导向力、又有激励个体功能, 既有辐射力、又有熏陶功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无论是作为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果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还是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新的时代精神的提炼, 它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意识, 是决不可生硬灌输或靠纪律约束来实现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教育者需要利用教育环境, 通过人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育手段, 调整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形成“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 影响及于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学生荣辱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交融性
广义的校园文化就其形态而言, 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一定的制度文化构成, 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教育部党组发出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指出,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 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 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活化校园物质文化, 以“形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中,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和文化传播设施等方面的状况。如教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馆、艺术绿化景点等等。它们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精神文化中各类要素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物化形态, 一个美观、和谐、协调、整洁、绿化的校园环境, 不仅给人以美感, 而且蕴含着学校的教育意志和价值取向, 对学生产生暗示作用, 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比如, 近年来, 浙江省的学校在建设校园环境的过程中, 把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个性特点融入校园的一路一桥, 一楼一阁, 使校园物质文化弥漫着浓郁的育人氛围。
学校在实现校舍规模扩张的同时, 要注重优化人文环境, 完善文化设施, 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校史陈列馆以及其他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等;要加强校园景观建造, 充实文化标志, 通过名人画像、名人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点缀, 体现校园精神文化, 打造人文校园。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着力建设, 不仅可以用优美的校园景观直接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 陶冶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而且由此可以促进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团结互助的感受;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 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由此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崇尚和劳动光荣的理解。
2.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 以“德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体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 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校风、校训、校史等文化因素、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 象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要竭力汲取校园精神文化的营养, 极力挖掘其内涵, 尽力展示其功能, 使其承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异彩纷呈。
首先, 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校风作为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 是一个包括教风、学风和政风在内的完整系统, 对它的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 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 既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 宣传先进典型教师, 引领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引领学生形成自强不息、不畏险阻、敢于创新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 以及热爱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共同品德。同时, 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 在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 弘扬廉政精神, 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最终, 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廉洁的政风凝练成特色鲜明的校风, 如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 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
其次,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一方面, 学校要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媒体, 广泛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宣传, 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引导他们从具体事情抓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加强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在鲜活的日常实践中感受真情, 领悟崇高;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和心理感受的实际特点, 科学设计与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在品位高尚、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感悟荣与辱。
再次, 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 全方位落实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但要认真总结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树立精品意识, 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 而且要不断拓展新路径、开辟新阵地、搭建新空间。为此, 我们既要占领网络等新型校园文化媒体的制高点, 建设好校园网站特别是应当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开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专题网页,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活动, 也要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大力扶持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社团及其活动, 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有效引导, 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3. 优化校园制度文化, 以“法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 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如校纪校规, 教科研、学生、校园、宿舍等方面的管理与奖罚制度等, 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赋予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新标杆。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做好这一工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当代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然性
青年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关系到党、国家各项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塑造德智体均衡发展的学生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学校全新的历史使命。
1.是当今社会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
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辱观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反映。当今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政治等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由此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革新,社会价值判断日益趋向多元却又缺乏主流价值的引导,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是非不明、荣辱颠倒的现象,人们似乎失去了“精神家园”却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急剧变化,无疑也将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成型的学生产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模糊、冲突和嬗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正是对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的关注与修复,而且它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明晰了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因此,从当今社会发展呈现的新情况来看,我们要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他们明确该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是学生价值实现的自我需要
当代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学生虽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却无法清晰地认知荣辱,难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五强五弱”的特征: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弱化;物质生活需要增强,艰苦奋斗精神弱化;自主意识增强,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弱化;竞争意识增强,诚信与协作意识弱化;功利主义思想增强,理想信念弱化。这种价值观现状不仅不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甚至连他们自己的未来生活都可能难以丰富,工作都难有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既指明了学生成长的目标和价值体现——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也说明了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勤奋学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还阐明了学生学习研究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由此可见,从当前学生价值观呈现的新特点来看,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发展、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方面形成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统一性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科学与劳动、他人和义利、法纪与生活的角度,全面阐明了“培养什么人”的重要标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走向高品位。同样,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利于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辅相成的,存在目的与方法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导向
具有强大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优势的发挥。它把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统一的精神支柱上,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而且对于强化其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从而促进其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多样化、学生素质多元化和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困境。如校园文化档次不高,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校园文化遭受网络文化的负面侵蚀等。如何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瓶颈,构建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育环境,已成为学校发展需要重点对待的战略任务。
基于此,集中反映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要求,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内涵,囊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找到“一个新的、有益的突破口”,对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性。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明示对与错,以此为指导,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以此为指导,将可使校园文化的档次得到质的提升。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水准的理论成果,以此为指导,将可消除学生现存的不健康思想,克服网络文化带给学生的负面冲击。
2.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殊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由于校园文化积淀的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先进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模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因此内容丰富、形式自由,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平等自由的气氛下交流思想和情感,成为他们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的生动载体”。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学校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创新基地,对学生既有行为规范力、又有凝聚集体功能,既有行为导向力、又有激励个体功能,既有辐射力、又有熏陶功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论是作为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果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还是作为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和新的时代精神的提炼,它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意识,是决不可生硬灌输或靠纪律约束来实现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者需要利用教育环境,通过人性化、生活化和情感化的教育手段,调整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让他们潜移默化的形成“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学生荣辱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交融性
广义的校园文化就其形态而言,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一定的制度文化构成,是“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教育部党组发出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活化校园物质文化,以“形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和文化传播设施等方面的状况。如教室、宿舍、图书馆、运动场馆、艺术绿化景点等等。它们既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精神文化中各类要素的载体。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实际上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物化形态,一个美观、和谐、协调、整洁、绿化的校园环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蕴含着学校的教育意志和价值取向,对学生产生暗示作用,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比如,近年来,浙江省的学校在建设校园环境的过程中,把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个性特点融入校园的一路一桥,一楼一阁,使校园物质文化弥漫着浓郁的育人氛围。
学校在实现校舍规模扩张的同时,要注重优化人文环境,完善文化设施,如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校史陈列馆以及其他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等;要加强校园景观建造,充实文化标志,通过名人画像、名人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点缀,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打造人文校园。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的着力建设,不仅可以用优美的校园景观直接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而且由此可以促进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团结互助的感受;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楼宇、道路、景点的规划、建设、命名以及管理工作,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由此可以促进他们对科学的崇尚和劳动光荣的理解。
2.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以“德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体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如校风、校训、校史等文化因素、师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隐性精神形态的德育课程,象一种无形的模具引导着人才的塑造”。要竭力汲取校园精神文化的营养,极力挖掘其内涵,尽力展示其功能,使其承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异彩纷呈。
首先,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校风作为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是一个包括教风、学风和政风在内的完整系统,对它的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因此,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既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先进典型教师,引领学生树立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引领学生形成自强不息、不畏险阻、敢于创新的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以及热爱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共同品德。同时,要发挥课堂教学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廉政文化”。最终,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廉洁的政风凝练成特色鲜明的校风,如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力量。
其次,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一方面,学校要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媒体,广泛做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宣传,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鲜活的日常实践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和心理感受的实际特点,科学设计与安排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品位高尚、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感悟荣与辱。
再次,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全方位落实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但要认真总结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而且要不断拓展新路径、开辟新阵地、搭建新空间。为此,我们既要占领网络等新型校园文化媒体的制高点,建设好校园网站特别是应当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专题网页,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互动活动,也要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大力扶持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不同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的社团及其活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3.优化校园制度文化,以“法文化”培植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如校纪校规,教科研、学生、校园、宿舍等方面的管理与奖罚制度等,对规范校园内的各项活动、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成为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生活、工作秩序健康稳定发展的保证。
从校园制度文化层面教导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必须解读和领悟原有的校园制度,即学法知法,因为它们明确规定了奖惩标准,本身就渗透了荣辱观;其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避免因制度,缺位而无法“扬荣抑耻”,造成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负效性或漏洞;最后必须及时建立起彰显“八荣八耻”的新制度、体制和机制,敦促学生“行善却恶”,切身感受荣辱之果,也就是要守法。如果学校据此建构起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将不单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而且会因“法文化”的特质而保障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和经常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的部分。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
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不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的作用。因此,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观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这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不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的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内容,往往也带来该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于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四)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和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授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识社会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学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喷泉,或是富有美好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样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化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志、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无反顾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水平。
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提高学生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
化的体验
抓艺术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整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确实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末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该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整,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结语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对接
0 引言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是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在高职校园内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在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学习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活动的总和。企业文化是得到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并且能够贯彻执行的一种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管理模式以及企业发展信念等,它是在企业的特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是从事企业岗位,在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是否成功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因此高职教育引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发展的必然要求。
1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就能具备生产实践的技能。校园文化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实现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1.1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亮点与创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其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的,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方略,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软实力,它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虽然能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但是一般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没有真正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因此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零对接”目标的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实行对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文化的对接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企业,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中感受企业的文化,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1.2 高职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在毕业以后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集中在“90”后学生,他们所具有的思想开放、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提高需要高职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自主创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创业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校园创业氛围具有一定的方向缺失感,其需要学生不断的探索,而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经验,能够激发学生在校园中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敢于创新的创业意识等,为他们以后的社会自主创业提供丰富的内在文化内涵。
1.3 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文化是推动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的基础。随着学生生源的日益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提高高职院校的内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高职教育的内在文化内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为根本,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积极的态度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具有高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1.4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为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础就是必须要具备符合双方利益的思想基础,而它们之间文化的对接可以提高它们的思想理论基础,能够保证他们之间的合作最大程度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特性贯穿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而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中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人才培训氛围。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接必然会扩大他们之间的共识,增加他们合作的层次。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2.1 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其需求人才,而企业则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零等待”就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在校期间到合作企业进行相应技能岗位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能够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作业环境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完成实习工作之后,他们就会带着在企业中所感受的内在文化投入到以后的校园学习中,并且能够将这些感受到的企业文化与校园内的文化形成整合与对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内涵。
2.2 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行为准则。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学校的一切活动要以办学宗旨为准则,始终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发展目标。
①建设专业文化,提升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育应该针对自己的岗位要求,建立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体系,并且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企业优秀的思想观念以及管理理念等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教风等理念中,突出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②积极宣传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把握校企合作的发展机遇,积极宣传企业文化,扩大学生对校企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管理者在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简介增强学生企业的探索兴趣。高职院校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才是其宣传的目的,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职职业特色的文化才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2.3 拓宽高职教师培训途径,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教师是第一推动者,因为教师是从事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成,为此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师需要认同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第一线去,通过教师的真实感受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以及经营意识等,通过在企业中的感受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活动,以培训增强教师的意识,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地点可以参照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以此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提高就必然带动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而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2.4 进行制度创新,将企业制度引入高职学生管理
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无疑是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高职学生在接受普通高校管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注重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出台相应的举措,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忍耐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和勇于取胜的自信心。这些都是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2.5 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
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训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为目的的,通过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及时上岗,因此实训文化的构建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集中体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创新点。
①实训教学要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职责划分。实训教学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实训部门的主管领导,由学生担任具体的实训教学安排工作,制定清晰的管理规则制度,增强学生的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②实训基地管理应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其应该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明确目标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这两项目标的确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需要高职院校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尽最大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的双成效。
2.6 依托企业文化,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因此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要在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校园硬件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缺失物质载体,因此在构建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时要结合企业文化特色,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因素;其次高职课程文化建设要参照企业要求。高职课程设计要参照企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要求,是为培养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对此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并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等。
3 结束语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特点所决定的。高职教育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保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扩大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途径,增加校企合作层面。当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需要高职院校将二者的精髓融为一体,发挥其职业文化的特性。
参考文献:
[1]杜丹,蔡伟.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15).
[2]葛树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
[3]黄晶.黄河三角洲地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0(02).
[4]杨林.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接口与路径的设计[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许拥军.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11).
【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论文10-14
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06-1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10-26
以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素质教育水平09-22
“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07-05
试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异性10-28
开展主题教育深化校园文化内涵07-05
校园讲文明演讲稿与校园读书文化节发言稿10-12
校园文化艺术节发布会主持词与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讲话09-12
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