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扇乡愁诗歌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扇乡愁诗歌(共8篇)

风扇乡愁诗歌 篇1

就因为这些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 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 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 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 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 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 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课。在教学中, 一个细节的处理, 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他没有过多的阐释, 而是通过比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 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 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 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 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 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 又是“小小的”、“窄窄的”, 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 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 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 “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 你认为可以吗?

生: (纷纷地) 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 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 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 与上下文不一致, 音节不押韵, 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 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你真聪明, 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 (争着举手回答)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 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 去掉“浅浅的”, 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 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 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 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 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 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 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 (略思考)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 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好, 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 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 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 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 (读后纷纷举手, 要求发言) 这样修改了以后, 总觉得很别扭。

师: (追问) 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 (仔细琢磨) 这样太直白了, 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 “那头”也是指家里, 但是, 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 诗歌如茶, 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 别急着下肚, 慢慢地品味, 这悠长的味道啊, 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 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 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 忧伤的乡愁, 通过琢磨品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 内蕴丰富的魅力, 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 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 我们再学习诗歌, 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 学生一读就懂, 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 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内无瑕斑, 外无纹痕, 而且十分透明, 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 别人也都看见了, 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 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 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 就这浅显之作, 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 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 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 一定要读得仔细, 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 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 那么, 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 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 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 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 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 但是, 如何突破这一重点, 他通过三次改写, 在三次改写中, 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 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 有了这些词语, 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 而去掉这些词语, 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 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 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 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 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 味同嚼蜡。从这里, 学生感受到, 原来, 诗歌的韵味啊, 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 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 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 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 “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这一简单改写, 看似游离了诗作, 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 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 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 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 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 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 慢慢浸润, 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 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风扇乡愁诗歌 篇2

一段典型感情首先必须是一段真实的感情,是诗人确实体验过并为之激动过的感情。庄子有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真实,是典型感情的基础,一切虚伪矫饰的感情,都将从根本上破坏诗的美,更谈不上有什么典型性。我们可以从半个世纪以来台湾诗人所创作的大量的乡愁诗里感受到真实的巨大力量。为什么就整体而言,台湾诗人以乡愁为主题的创作,要比大陆诗人此一方面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要好得多,表现出了更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呢?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远离了故国,才能有故国之思;远离了故乡,才能有故乡之思;远离了故人,才能有故人之思。台湾诗人孤悬海外,他们对离散之苦,有着最为痛切的感受,因而,这种强烈的故国故乡故人之思,一旦发而为诗,就以无可比拟的情感真实,深深感染了读者。

一段典型感情还应该是一段具有鲜明个性的感情,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都应是特立独行、不同凡响的。只有这样,这段感情才迥异于那段感情,才能以它独特的美学意味产生独具的艺术魅力。

一段典型感情又必须是一段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感情。只有这样,这段感情才不是难以理解的,才能以它蕴含的共性,在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共鸣,从而由“自我”出发,进人大众的心灵。下面引用两首台湾诗人脍炙人口的同题诗作,请读者仔细揣摩一下其中所传达出的典型感情的上述三要素。

乡愁

杨唤

在从前,我是王,是快乐而富有的,

邻家的公主是我美丽的妻。

我们收获高梁的珍珠、玉蜀黍的宝石,

还有那挂满在老榆树上的金币。

如今呢?如今我一贫如洗,

流行歌曲和霓虹灯使我的思想贫血。

站在神经错乱的街头,

我不知道该走向哪里。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第一首《乡愁》的作者杨唤(1930-1954),生于辽宁省兴城县菊花岛,在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后,开始写诗、绘画。抗战胜利后到青岛,18岁担任《青报》的副刊主编,1949年到台湾。1950年开始写儿童诗,成为台湾现代儿童诗的先驱,1954年因车祸逝世于台北。第二首《乡愁》的作者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少年时期流寓重庆。1947年人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为台湾著名作家。这两位诗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正是这段终生难忘的岁月,给了诗人以刻骨铭心的记忆,当他们远离故乡之时,才能以出自心灵最深处的乡愁,谱就了他们笔下如此深切动人的诗篇。如果说这两首《乡愁》传达出了一段具有典型意义的感情,那么.它们的典型性,就首先表现在它们的情感的真实性上。其次,这两首同题的《乡愁》,从抒情气质到抒情方式上,又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杨唤自幼丧母,他的童年是苦难而不幸的。但苍白的童年生活,却是决定杨唤一生的关键。杨唤生前最大的志愿,就是出版童话诗刊,希望在他甘美而又俏皮的文字带领下,让在苦难中成长的孩子都能有个快乐的童年。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在杨唤的涛作中,那优美流畅的字句和童话般的美丽色彩,正是他对凄苦童年的凭吊和补偿,这构成了杨唤独特的抒情方式。这首《乡愁》就正是如此,当他写到故乡的时候,故乡是这样的优美,优美得如同童话一般;当他写到现实的时候,现实则是如此地令人身心困窘。全诗就这样在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中,深切地表达了杨唤内心的乡愁和哀痛!而余光中的《乡愁》,则又有着余光中独特的抒情方式,读来又是别一番天地。它的结构奇特而又整齐,在形式上富于格律美;它的乡愁既纵贯于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同时又横跨于各个阶段上的“这头和那头”,把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交织贯通在一起,层层递进,愈进愈深,感情越来越深沉,境界也越来越宏大。最后,尤为可贵的是,这两首诗虽然都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是诗人独特的美学创造,但它们又对海峡两岸千百万中国人渴求祖国统一的共通情感作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概括!

乡愁诗歌 篇3

【一】

多少年来

一直被您

妹仔妹仔地叫唤

从清晨叫到夜幕

从屋前荷塘

叫到放牛的山岗

后来

我随一个男人去了远方

而您

却被那只蝴蝶

牵住眸光

季节的候鸟

走了又来

你守望的土地

已长满了希望

母亲

我又闻到了

柴火灶里红薯飘香

那一挂挂腊肉的金黄

好的都留着呢

等你回来

【二】

挥一挥手

太阳就吻别了

云朵

我开始在纸上

寻找故乡

一只,两只

三四只

虚掩的.柴房

母亲还在数着

返家的鸡群

回来了

都回来了

母亲凄清的身影

在偶尔的几声

狗吠中在

开始

慢慢地

诗歌:乡愁 篇4

在眼前恍惚,

在记忆里铭刻,

在笔尖上游走。

是展颜微笑的那一霎,

是惆怅悄涌上眉头;

寄托了心灵的期盼,

蕴藏了眸中的春秋。

乡愁,

是天边清亮的月牙,

是远方闪烁的星斗,

遥不可及的眺望,

魂牵梦萦的思求;

乡愁,

是屋檐边飞来的燕子,

是田埂里钻去的泥鳅;

氤氲了目光,

沾满了衣袖。

乡愁,

是手心中雪白的槐花,

是池塘边翠绿的杨柳;

唤醒了儿时的记忆,

苍茫了人世的沉浮。

乡愁,

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是清溪边摆渡的小舟;

追逐千般的思念,

放手一地的温柔。

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

如同最美妙的歌喉;

那一条条熟悉的小路,

是我经年梦里的守候;

那一弯弯清澈的河水,

在心底缓缓轻流;

那一道道殷切的目光,

激励我人生道路上不懈的奋斗。

那飘忽的笛音,

袅袅的炊烟,

乡愁·黎明·露珠诗歌 篇5

一、乡愁

每喝一口小酒

故乡就明亮了几分

舌尖触碰到唇齿

无不渗透着烈性与狂热

一种撕扯,由内而外

你在楚河

我在汉界

我们中间只隔了一轮明月

故乡老了

老到要靠思念才能续命

二、黎明

撑开梦的晨曦

一脸好奇向秋风探问

昨夜故事的结局。

秋风故做神秘

只是收敛残星不语

抖出凝寒雾霜的包袱

鸟们一夜的会议

说来说去

不过是你南我北的别离

恼了公鸡怒啼

轰散

各奔东西

太阳

还残留三分脾气

初醒的慵懒后

暴发光茫睥睨天地

东篱下

谁采一枝盛开的.金菊

悠然别在

深秋黎明的发髻

三、露珠

露珠的痕迹

记忆了夏季

翻开秋天

已然黄页片片

不想在这时种下相思

害怕落黄绕梦

惊醒了缤纷

借来的快乐

还给太阳

无力对山呵护

一遍一遍看绿

生怕发现了枯萎

那些承载生命的力量

不要一夜飘零

那就

给眼睛戴上帽子寻山

乡愁的现代诗歌 篇6

载着你从起点到了终点!

景色在你的眼睛里转眼成了过去......

几十年的光景把我从嫩嫩的小丫,

慢慢把我变大,

我高傲的从家乡飞翔!

打算到外面打拼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我真的做不到!

却一直在外面乞讨......

我闻够了城市烧焦的汽油的味道,

老泪纵横......

家乡那淡淡的青草味!

我一直咀嚼着......

那味道让我身心迷恋,

我在外面好像做了一个梦!

醒来发觉已苍老!

经常想起儿时的梦,

那一片绿荫荫的大柳树,

几个孩子捉知了,

那场景就是一幅画!

光着屁股的娃娃像泥鳅,

在池塘游来游去......

抓鱼钓青蛙!

天黑都不知道回家,

每次都挨爸妈骂!

自己乐呵呵的才回家,

外面在美也比不上故乡美!

如今我想回!

老年残烛你要不要?

养育了谁就埋葬谁!

我这把骨头还归您!

诗歌仿写乡愁 篇7

无处可寻,却如影随形。

乡愁是水塘中的明月,

无法触及,却勾人心魂。

想念是奔流的河,永不干涸,永不停息;想念是飘拂的柳,随风荡漾;想念是炽热的火,照亮人心。

想念是一条条穿梭的手机短信,它夹杂着我对父母的关心和留恋。

离家后,思乡的情是一条长长的小溪,将我的情带到那远方的家中;离家后,思想的情是一束束蒲公英,将我的爱随风传去。

离开后,乡愁是一篇汇聚江河的海,永不干涸;分离后,乡愁是一片万里无云的天,一望无际;老去后,乡愁是一封没有邮票的信,埋在心里。

离家后,乡愁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香醇却又苦涩;离家后,乡愁是一道凄美的月光,倾泻在心头,冷冷清清。

离家后,想念是一套运作的齿轮,自己的想念与父母的牵挂,永远紧紧贴合;离家后,乡愁是一首唱不完的歌,细数离别,轻吟唱不完的惆怅想念。

那浓浓的乡愁诗歌 篇8

一年的牵挂与思绪

被风扯得悠长、悠长

从常州飘落到故乡

乡愁

在一阵阵的雨后

在有着彩虹的阳光下萌芽

饮运河乌黑浑浊的水长眠

思乡的心被季节蒙蔽

随着季节青了黄、黄了又青

故乡的距离还是那么的.遥远

游子的脚步

还是被生活禁锢不前

乡愁

锁在日记里发芽,长成了大树

故乡依然在远方,只能想象

因为生活

脚步不得不亲近乡愁

逢到花开花落

才知道我的爱情

也被乡愁淹没、无踪可寻

乡愁

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独坐寒秋

总千方百计一饮乡愁

醉在冰凉的他乡 等你花开

等待新的爱情来访

乡愁

我据你还有多远

明年,你可以与我别离吗?

乡愁,你让我如坐针毡知道不

上一篇:秋天的怀念读后感700字作文下一篇:cms管理平台操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