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推荐8篇)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1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2

1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以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为载体, 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 以强化政府投入和内部科学管理为运作机制的综合服务系统, 它是农村防病治病、保障农民健康的重要组织基础。山东省历来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常抓不懈, 有效地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1.1 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组织体系得到加强

全省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 (所) 为基础, 集预防、医疗和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村,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 大病不出县, 公共卫生全覆盖的目标, 为农民创造了就近、方便和有效的卫生服务条件。目前, 全省农村有县级卫生机构1 167个, 比1978年增长了20.7%;有乡镇卫生院1 677个, 床位6.4万张,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08张, 比全国平均水平 (0.85张) 高0.23张, 居全国第4位;有村卫生室57 464个, 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1.2 农村卫生队伍不断壮大, 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全省农村有县级卫生人员21.4万人, 比1978年增长101.0%;有乡镇卫生人员8.2万人, 乡村医生10.9万人。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7人, 比全国平均水平 (1.06人) 高0.81人, 居全国第一位。多年来, 全省强化农村卫生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努力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素质, 在乡镇卫生人员中, 本、专科学历人数已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0.5%, 比1978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有近38.2%的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取得了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在乡村医生中, 有70.1%的乡村医生达到了中专水平。农村卫生队伍正在发挥着卫生服务的主力军作用。

1.3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全省农村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 承担着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任务。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 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 并受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是农村卫生服务的一级重要组织, 每年完成近80%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和近40%的农村门诊和住院服务量。目前, 乡镇卫生院年门诊量约5 000万人次, 住院约180万人次。村卫生室主要完成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健康教育宣传等任务, 承担了近1/3的农村门诊量, 并以方便、价廉和技术适宜等特点深受农民欢迎。

1.4 管理体制不断理顺, 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 山东省从2002年起要求乡镇卫生院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 目前, 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全省乡镇卫生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强化了对农村卫生机构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 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事业发展的后劲。

以上成绩的取得, 是与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分不开的。在20世纪90年代, 全省开展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以县卫生防疫站、妇保院 (站) 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 以“一无三配套” (无危房和房屋、人员和设备三配套) 为建设目标, 加大投入, 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 使全省农村卫生机构标准上了一个新台阶。2003年,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先后实施了30个经济欠发达县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二个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360工程”和“1127工程”, 共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1 501个, 建设面积158.5万m2, 完成投资额11.26亿元, 其中各级政府投入9.07亿元。整修以后, 中心卫生院业务用房基本上达到了2 000 m2的要求, 配置了X光机、B超、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救护车、便携式超声诊断仪、三导心电图仪和电冰箱等急用和必需设备, 基本满足了一般性急救、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对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 使他们具备了较好的诊治和处理一般急症、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和必需的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水平。为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从2008年开始, 计划用3年时间, 在全省实施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工程, 通过各级配套联动, 集中扶持全省村卫生室建设, 重点突出业务用房整修、基本设备配置和乡村医生培训项目, 提升服务能力。

2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 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不小差距, 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还比较低, 与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对应, 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一是政府投入与农村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不适应。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但由于欠账太多, 使得整个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二级体系建设的标准不高, 服务能力还有限。据测算, 目前, 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仅占乡镇卫生院支出的17.1%, 乡镇卫生院卫生事业费仅占人均工资的20.1%, 卫生院大量资金缺口靠业务收入补偿。另外, 政府财政对村卫生室基本没有补助。二是资源配置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尽适应。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山东省城镇居民千人拥有床位5.8张, 农村居民千人拥有床位1.08张, 城乡之间千人床位拥有量相差5倍多。三是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 因国家政策、工作条件等原因, 专业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 卫生人员数量不少, 但质量不高, 真正的专业人才还较为缺乏, 这已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 目前, 我省乡镇卫生院拥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是1.3%, 远远低于县级以上卫生机构高级职称拥有比例 (13.1%) 。建议今后一段时期, 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化农村卫生机构公益性, 改革内部管理运行机制

全省农村卫生要一手抓加大财政投入, 一手抓医药费用控制, 在增强农村卫生机构公益性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国家新医改方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强化了政府对卫生工作的主导地位和扶持政策, 要抓住这一机遇, 争取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积极改善服务条件。与此同时, 应建立一系列医药费用控制制度, 严格新技术、新项目准入, 严格执行《基本药品目录》,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 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实行单病种限价, 使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上, 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就医费用。

2.2 改革卫生人才流动机制, 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

应提倡建立以县级卫生机构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依托, 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卫生服务集团模式, 建立区域人才的“绿色通道”。县级卫生机构的专家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 帮助提高卫生院人员的专业能力。乡镇卫生院要负责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管理, 负责培训和带教乡村医生。各地还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探索城市卫生人才向农村下沉的途径和路子, 让更多的城市医生到农村为农民服务, 解决农村卫生人才缺乏、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的问题。要制定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工作, 并要留住专业人才, 防止农村卫生人才流失。

2.3 探索农村卫生管理新模式, 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进一步探索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的新模式, 乡镇卫生院要分类建设, 区分重点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 确定不同的建设标准和服务内容。村卫生室也要打破一村一室的模式, 实行区域化服务, 可把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 选择一个中心村配套建设重点村卫生室, 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2.4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努力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3

探讨了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Heilongjiang provinc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Li hao

Harbin commerci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2008 level 2 class

Pick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the public health servic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bes into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rural; Public health; service

一、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名存实亡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各级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如今已是千疮百孔。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创收成为其主要任务。许多地方村卫生室的私人性质也制约了其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盈利成为村卫生室最大的目标。

2、公共卫生投入不足

农村卫生资金投入是由政府投入、社会投入和个人投入三部分构成,其中政府投入指各级政府对农村的卫生事业拨款补助。我国政府承担的农村卫生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是否能获取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除非收入和财富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相当平等,否则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如果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由政府负担,那么即使是穷人也能够享受起码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3、医疗卫生投入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之间配置不合理

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也较少体现政府卫生投入的公平性。通常,“政府卫生支出”中“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本建设费”占了政府卫生支出的大头。而这两块经费都是投向卫生服务供方的,前者基本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后者用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即绝大部分经费用于竞争性领域的人员吃饭问题,而对市场失灵很明显的公共卫生却投入较少。

4、公共卫生内容多落实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公共卫生的概念也有所延伸,增加了包括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等方面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开展的项目基本上是计划免疫,并且由于缺少专项资金,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与乡村医生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共同合作努力完成。其它传染病的防治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大型意外伤害和事故的救治虽然在发生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组织措施,但救治费用基本上由农民和医疗单位承担。

二、优化黑龙江省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对策

1、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给自己在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定位应是弥补市场缺,因此,在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方的竞争;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要通过法律、经济、信息公开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一些纯粹的公共卫生项目—比如幼儿疾病免疫、学校卫生服务、家庭计划生育和营养信息服务、健康家居环境教育、艾滋病预防等,应由差额预算拨款逐渐地恢复全额预算拨款,对于具有一定外部型的准公共卫生项目—比如母婴保健、计划生育、肺结核化疗、性传播疾病控制、对幼儿期疾病病例的管理等,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来控制价格,使用者可付少量费用。

2、严格规范各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要真正建设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它成为“民心工程”,就需要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由县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具体负责合作医疗的建设,国家应该建立相应的制,规范基层在建立合作医疗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增加合作医疗基金运行的透明度,利用村务公开宣传栏,将合作医疗的相关信息公布出去,让农民知根知底,尽可能的减化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程序,让农民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自愿加入进来。

3、深化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许多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要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第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核算体系。这样可以减少政府投入的不确定性,避免政府投入不足或产生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第三,农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应与重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借鉴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对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压力。

4、尝试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机构激励机制

农村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应该引入竞争,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效率。政府部门要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卫生部门应该建立医疗卫生与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确定卫生资源配置。此外,政府应在农村地区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

5、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卫生教育,有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大力加强国民公共卫生教育主要应做好宣传工作。媒体通过发布指引,公布药方,出版书籍、音响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对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防控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非典时期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如果媒体在危机期间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以公开、透明、坦诚、客观的态度作报道,辅以合理的公众教育与疏导,会明显有助于减少和平息社会恐慌。

6、提高农民医疗卫生的支付水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4

----竹溪县卫生局

农村卫生事业关系广大农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村健康保障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近年我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作“枢纽”,村级卫生室为“网底”,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框架的“定远模式”,既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水平的全面提高,又切实方便了广大群众看病就医,对巩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和卫生部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改造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县农村卫生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健康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全县拥有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 个,其中县级 个,乡级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个,村级 个,个体诊所等其他医疗机构 个。全县现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其中执业医师 人,执业助理医师 人。有乡村医生 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 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床位 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 张。初步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看得起病”的问题,二、全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施,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6年1月1日启动以来,经过四年半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农民群众从新农合中得到了实惠。新农合筹资总额从2006年的 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 万元。农民参合率从2006年启动初的 %上升到2009年的 %,参合农民住院平均补偿比例从 %上升到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农合最新版用药目录基础上增加用药品种,提高10%中医药报销比例;完善重症、慢性病患者补偿办法,在基金结余的情况下重点对重症病人进行二次补偿,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慢性病补偿;全面实施新农合卡式管理和门诊统筹,2010年参合农民将以户为单位,实行一户一卡的管理方式,实现门诊、住院等环节一卡到位。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增强。一是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我县争取中央投资县级医院建设项目 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个,中央和省投资村卫生室项目 个,共争取到中央项目资金 余万元,其他专项资金 余万元,投资 余万元完成了县医院业务用房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工作启动,投资 余万元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 个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造,覆盖面达 %,个村卫生室完成规范化建设,覆盖面达 %;改造后的村卫生站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配置了诊断床、出诊箱、药品柜、急救抢救箱等必备诊疗设备12种以上,工作制度上墙,彻底改变了标准化建设以前房屋狭窄、医疗设备简陋等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发挥了公共卫生网底和前哨的作用,实现了辖区群众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设备配套建设也有了新突破,2009年我县获得中央投资 万元医疗设备补助资金,台新型救护车和一批先进B超仪、300mA X光机、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落户乡镇卫生院;为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程度,积极筹措资金近万元,为全县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一台电脑。二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一方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名卫生专业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引进 名“三支一扶”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另一方面加大现有人员培训力度,2009年组织 名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参加了医护知识规范化培训,组织 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内儿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专业培训,选送 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分别到上级医疗机构脱产进修学习。三是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得到保证。

(三)公共卫生职能不断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我县15个乡镇、建立有防保组和公共卫生科,做到了房屋、人员、设施、技术和管理五配套,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农村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县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管理,建立农村妇女儿童信息台账,开展孕产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2010年我县农村妇女“两癌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完成免疫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及时组织农村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免费接种疫苗扩大到10苗防13病,单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引导农村居民开展改水、改厕、治“五乱”,除“四害”。二是“两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成效显著。我县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通过两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VCT),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近两年,县卫生局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报销药费 万元,春节发放慰问金4500元;结核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稳妥迅速,成效明显。几年来,我县出色地完成抗击“非典”、“劣质奶粉”患儿救治、抗击自然灾害、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

(四)、健全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加强“两网”建设,县级医院坚持药品招投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坚持由药配送中心集中统一配送。同时在全县15个镇(街道)、个行政村聘请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负责对农村用药质量及配送执行情况进行协查和信息反馈。在坚持抓好农村药品集中统一配送的基础上,我县还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次性医用耗材纳入集中统一配送,全县农村药品配送面和配送的药品达到了“双百”目标。

三、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拓展农村医疗效能,完善我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快县中医院整体迁建进度,让全县人民尽早享受到高质量、低费用的医疗服务。三要全面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完成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服务网络,与新农合管理系统无缝对接,通过互联网运行,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行为、服务效率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加强管理,规范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

(二)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力度。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核定人员编制基础上,将公共卫生人员工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实施绩效工资制。二要按国家规定的不低于辖区服务人口水平15元标准,落实农村公共卫生补助政策。三要对农村卫生工作经费按规定予以保证。

(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卫生技术人才是为农民提供健康保障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与农民的健康保障息息相关。要按专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在工资分配、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向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倾斜。二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整体水平。三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从待遇上稳定农村卫生技术骨干队伍。四要积极协调财政及卫生等部门,逐步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夯实村级卫生组织基础。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5

团风是1995年12月黄冈撤地建市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县,全县版图面积838平方公里,辖8镇2乡,287个行政村,2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万,其中农户8.15万户,农业人口32.01万人。团风是闻名遐迩的“名人故里”。近现代史上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家包惠僧、林育英、林育南,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军事家林彪等“八大家”均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团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临大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三座城市相依,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梁和纽带。京九铁路,江北公路,106、318两条国道及“武英”、“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强乡镇、富民经济强村”的“三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钢结构、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钢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团风钢构”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扶持发展的52个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我县“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建筑建材产业不断壮大。山河建设集团晋升为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建筑业产值突破45亿元,并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第二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蛋鸡、优质稻、水产、生猪、花生、奶牛等六大农业板块。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gdp29.5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387亿元,增长54.53%;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在全黄冈市名列前茅,财政工作在全省财政与管理改革年度考核验收中,我县再次位居a等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25亿元,增长28.41%;外贸出口2867万美元,增长9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8亿元,增长67.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87亿元,增长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2994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长23.6%。在全市争强进位综合考评中,我县有七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四名,在全省排第47位。今年4月底,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黄冈市召开,团风是全市三个现场参观点之一。

二、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使用及事业发展情况

建县以来,我县文化机构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组织建设逐步加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两馆都是原团风镇的,目前正准备兴建新馆,征地工作已完成,已落实部分资金)、文物管理所、电影院线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新华书店等6个文化单位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2010年,文体、广电部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经费分别为65.64万元、110.97万元,村村通和广播电视维护26万元,“以钱养事”41.09万元,国家和省扶持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51万元,扶持农家书屋建设12万元,文化站拉动内需建设32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物折款10万元,财政保障资金合计348.7万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纽带,以特色文化活动为支撑,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县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是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原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县新华书店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送文化下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自XX年以来,国家和省投资150万元兴建了54个农民健身场地。XX年,投资20万元维修改造贾庙综合文化站,投资32万元分别建成了回龙山、方高坪两个综合文化站,这两个文化站已于今年六月底竣工。

三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我县下设九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即网络中心),2010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00万,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创收801.19元。同时积极推进全县本级有线电视联网工作,认真搭建数字平台,目前已实现数模混传。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对乡镇网络中心站房进行装修改建,使乡镇网络机房达到标准、美观、实用的目标。

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我县共要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数53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08个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1%。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大崎山无线发射基地已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解决了山区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五是文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与村级党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已建农家书屋25家,组建团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了10个农村放映队,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32场,实现了全县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全县所建54个健身场地给农民忙时打场,闲时健身提供了方便,全县城乡上下,闲暇之余,随处可见农民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景,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缺资金。乡镇文化服务费用从XX年不足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近40万元,虽然解决了服务人员的报酬,但硬件投入明显不足,与农民的文化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乡镇文化站的实用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均属新建范畴,要建成一个实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建设资金在30万元左右。以方高坪、回龙山两个文化站建设为例,这两个文化站的建设资金投入均超过了27万元,每个项目缺口资金达11万元。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不快。近两年来每年落实到我县的农民体育工程只有8个左右,远远达不到乡镇、村组干部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投入规模。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文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但资金投入规模较小。建议国家和省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应在50万元以上,对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资金投入应在200万元以上,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应在300万元以上。这样,地方再配套资金,划拨土地,县乡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村村通”运维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电视台设备购置及设施维修,乡镇广播站设备购置、设施维修及站房维护,演播大厅新建项目,广播电台的新建及设备购置等投入。二是制订倾斜政策。对没有图、文、博三馆的新建县要摸底登记,出台扶持政策,优先解决新县“三无”问题,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三馆”建设的跟踪督办,最好将新县“三馆”建设列入国家拉动内需项目。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议以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为阵地,逐步建立和健全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建设网络。

三、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钱养事”机制运行情况

XX年,我县在黄冈市率先启动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到XX年年末基本完成。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质效不断提高。

(一)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我县10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定编90人,班子成员减少61人,内设机构统一为“三办”(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镇事业单位只设财政所,定编150人;派出所、法庭、国土、林业、交管等按规定作为县直机关的派出机构,部分单位按区域设置;农业、农机、水产、水利、文化、计划生育、畜牧兽医等70个服务机构,整体转制为58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服务中心,956人全员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组建的58个服务中心共聘用工作人员153人,实行新的“以钱养事”运行体制。

(二)运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作法

我县“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XX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优秀县市。我们的主要作法可以归纳为“五个规范”。

一是贴近农民,规范项目设置。我们以千家万户受惠作为基础,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项目设置的重点,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自下而上设立服务项目。把关系全县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和关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农业和板块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服务项目从XX年的96项,XX年年的104项,提高到2010年的128项,其中文化服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农村电影、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

二是有情操作,规范人员聘用。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整合人力资源,解决服务的技术力量,公开招考从事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在招考过程中,实行由个人申报、县人事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打破传统的身份和地域限制,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对一些比较专业和比较单一的服务项目,采取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办法进行,减少人员的配备,优化资源的配置。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我们就委托设备、技术较好的县电影公司承担。

三是依法办事,规范项目合同。坚持依法办事,用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新机制正常运行。在推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定岗招聘服务人员,实行两个层次的合同管理,即服务中心与政府或主管局签第一层次的合同,服务人员与服务中心签第二层次的合同,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则实行与主管局签订合同。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今年在部分服务项目上试行“招投标”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农家书屋建设,县新华书店和县图书馆两家投标,最终新华书店凭借宽广的图书采购渠道中标。

四是科学管理,规范项目考核。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估机制,推行《日记手册》、《服务跟踪卡》制度,加强对养事人员“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管理。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时采取现场听取服务人员的述职,听基层干部群众对服务人员的意见,查看服务资料,根据考核的项目现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效进行评议记分。对一些单一的服务项目,则采取项目完成后,由承包方申请,县综改办会同主管局进行专项考核,评定服务质效,结算服务合同。

五是增加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从XX年的207万元,XX年年的402万元,2010年提高到530万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稳步增加。为了确保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制定了《“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按季度拨付,每季度由乡镇和县直业务主管部门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按合同经费20%比例拨付,全年预留20%的资金作为年度考核资金,全额完成约定服务项目的经考核合格后全额拨付,未达到要求的按比例扣减服务经费。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巩固公益事业服务人员队伍,县政府全额安排了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不活。“以钱养事”侧重的是服务人员的管理,他们退出事业编制后,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不强,造成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二是考核体系明显滞后。文化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的物化特性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对文化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投入应以中央、省为主,服务人员经费保障以地方为主的办法,稳步增加投入。二是出台统一的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出台文化服务质效考核体系,建立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

农村卫生所建设对口支援工作汇报 篇6

正县级领导干部刘翠香

(2010年11月3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村卫生所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前沿阵地,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巩固加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网底”建设而承诺落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8年省、市党委、政府提出了从2008年至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实现所有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所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工作,确定了2008年建设100所,2009年建设180所,2010年建设89所三年时间实现标准化卫生所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年来,为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工作,每年召开常务会议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召开专题会议重点部署建设工作,与各乡(镇)签订建设目标责任书,下发建设工作规范性文件为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及政策支持。县政府还制订了周报、月报及定期督查制度,定期以政务信息或简报形式通报全县建设进度,保障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同时为了有效缓解村卫生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县两办又于2009、2010年分别下发了《关于印发伊川县农村卫生所建设对口支援工作方案的通知》(伊办[2009]

14、伊办[2010]7号文件),1要求县直单位对各建设单位进行对口帮扶。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自2008年开始,历经3年建设,截止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69个,建筑面积48970m总投资3827万元,顺利实现了369个行政村“一村一室”全覆盖的目标。现将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多措并举,圆满完成369所建设目标

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少、标准高、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参差不齐、建设过程问题千头万绪是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工作工作的总结。三年来,在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攻难克艰、团结协作,按照澄清底子、先易后难、分类推进的思路,采取严格标准、层层分包、坚决抓落实的措施保证了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主要工作措施如下:一是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财政、新农办、计委、土地、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和乡镇长为成员的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及时召开部门协调会,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把村卫生室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促使各项工作任务得尽快落实。二是严格标准,整体推进。我县严格按照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要求开展工作:村卫生室业务建设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 2 2,米,实现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健康教育室、免疫规划室等独立设置。配备了与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相适应的设备,强化卫生室的急诊急救、疫情报告、业务转诊职能。三是突出集体办医,立足长远发展。村卫生室建设以村委为主体,用地统一由集体提供,建设由村委负责。大部分村卫生室建在村委大院或学校内,部分由村委统一规划土地建设,保证了村卫生室长期集体公益的性质。四是建设资金筹措采取了政府配套、部门援建的措施。为解决村委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县政府在为每村卫生室配套5000元资金的同时,在县直单位、企业广泛开展村卫生室对口援建工作,每村得到援建资金不少于5000元。对村室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五是抓细节,严格把关。县村卫生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工作前移,严格卫生室建设的各环节,实行三把关制度,即对村室建设规划把关,建设中布局指导,建设后逐个验收,建设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3年来对369个行政村现场指导每村达到了3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及时建立和完善村室建设档案。对村卫生室建设村委提交的建设申请,土地使用手续,建设资金评估,建成后的照片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保证了每个村室的建设档案齐全。在保证建设质量同时,杜绝建设资金的变相外流。

二、369个行政村标准化村卫所全覆盖,基本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通过三年建设,我县369个行政村实现了一村一室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使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得到稳步推进,我县的农村医药市场有效得到净化,区域卫生机构设置得到合理规划,杜绝了以家设室的现象,农村办医乱情况得到了根本遏制。达到了一村一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规范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减免工作,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以村为单位建立、规范化管理,有效保证了每村都有开展群众体检的场地,切实保障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等化的落实。

三、存在问题。

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资金缺口较

大,对口援建工作落实不力。三年来我县共建成标准化村卫生所369所,建筑面积48970平方米,投资3827万元,其中省政府投资369万元,市政府投资134.5万元,县政府投资134.5万元,其余3189万元分别为乡村医生70%,村委25%,县直单位援建5%。2010年是我县村卫生建设的最后一年,艰难的一年,89所项目村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地区,人口少、村委班子弱、村委经济薄弱、其中还有19个空白村,将近20个无班子村,可谓困难重重。县委、县政府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而研究制定的对口帮扶工作计划,县两办以伊办[2010]7号文件印发了《伊川县2010年农村卫生所建设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对各县直单位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1、支援单位对受援村每所不低于5000元的

4扶持资金。

2、按照建设标准督促受援村实施建设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3、协调解决村卫生所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县政府督查室并于八月份对下发了伊督[9]号督查通知,督促各单位落实援建工作。截止目前:援建工作进展迟缓,2010年建设任务89所,参与援建单位89个,只有县卫生局、粮食局、财政局、环保局、县医院、县二院、建设局、总工会、烟草局、人大办、纪检委、二电、一铝、发改委、规划局、电业局、审计局、统战部、邮政局、工商局等20个单位落实了援建资金;县广电局、县委招待所、中医院、医药发展中心、技术监督局、法院、农开办7个单位落实了部分援建资金;土地局、政府办、人险、农村商业银行、国税局、人行、县委办7个单位承诺年底援建到位,其余55个单位至今未落实。近段时间,由于村卫生室投资较多,村委资金压力过大,不断有村委或投资人向县政府、县卫生局等单位上门、打电话或写信催促援建资金、甚至打市长热线反映,造成不良影响,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是由于建设资金筹集不到位造成27个村卫生所建成后无法投入使用。

三是从建设初期已经明确了村两委在村卫生所后期管理中的责任,但是大部分村委没有进入角色,没有将村集体卫生所管理当作自已的责任。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县政府将督促县直单位限期落实援建资金,并将对口援建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2、卫生部门要积极做好标准化村卫生所的一体化管理工作,保持其健康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SWOT分析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面把握企业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通过SWOT法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认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即进行战略选择,实施战略计划[1,2,3]。

1.2 资料的收集

1.2.1 系统文献评阅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制订检索的策略,收集全面的、最新的关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相关证据。采用系统的文献综合评阅方法,对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评价,从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和适用性等多个角度综合地评价现有文献证据的强度,进一步综合文献提供的证据信息,加以选择和应用。

1.2.2 现有材料的利用。

主要是浙江省内有关的资料汇编和调研报告等材料。

2 结 果

2.1 优势(S)

2.1.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三级服务网络运行良好。

浙江省农村地区已经建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和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等。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乡(镇)和村三级服务网络。

2.1.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涵不断扩大,总体技术水平较高。

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2001年,率先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改革,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5.97岁,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婴儿死亡率为10.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87个千分点。全省以县为单位,五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健康水平已经接近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上水平。

2.1.3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功能增强。

1999年,浙江省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任务,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换,将乡镇卫生院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1.4 创新管理模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理念正在形成。

浙江省在淳安等试点县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创新和改革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模式。通过推行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切实编制好公共卫生服务预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共卫生服务券”等成功经验;通过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适应当地地域特点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逐步提高。

2.2 劣势(W)

2.2.1 农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的功能仍需完善和加强。

浙江省于上世纪70年代初,建立了基本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三级卫生网固有特征逐渐消失,网络的运作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乡、村两级卫生组织表现得较为突出。由于“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的存在,乡镇卫生院在卫生人力和财力的配置上,倾向于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医疗支出和防保支出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剪刀差”,不能有效开展预防、监测、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工作。

2.2.2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不高。

浙江虽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但各地区和县市间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的匮乏,使得基层的医疗机构为了求生存,不得不步入重治疗轻预防、医疗与预防相割裂的怪圈。此外,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闲置与效率低下并存[4]。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0%以上,这种补偿极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城市为38.2%,农村为42.0%。城市的自来水饮用率为98.8%,而农村只有62.9%。

2.2.3 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仍然不够。

李兰娟等在《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浙江省的公共卫生投入与经济大省不相适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低于全国人均12.66元水平。按照全国平均水平测算,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缺口4.4亿元,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防保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随意性,农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5]。

2.2.4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目前浙江省一是专业人员数量不够,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人员;二是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技术能力普遍较差。2003年,全省有6418名乡镇防保人员,只占服务人口的1.37/万,与《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规定的2万还有很大距离,且在这些防保人员中,18.54%的人没有专业学历,具有中专及卫生相关学历的只占66.41%。

2.3 发展机遇(O)

2.3.1 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这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构建提供了最佳契机。

2.3.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环境。

当前,浙江省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势必会刺激农村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2004年,浙江省医疗卫生单位的固定资产已达517亿元,其中,专业仪器设备达127亿。千人医生数为1.81人,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08张,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事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2.3.3 雄厚的卫生人才培养环境。

当前,浙江省已经有高等医学院校13所,医学专业培养门类齐全,博士点12个,硕士点59个。专科及以上学历招生人数达到了13000余人,并建立规范化的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培训、MPH(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等成人教育体系,为医学科研和高端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五”期间,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养得到加强,累积招收培训全科医学18000人,乡村医生11000人。这提供了巨大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为充实农村卫生人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契机。

2.4 威胁(T)

2.4.1 疾病防控工作任务依然严峻。

2005年,位居浙江省农村地区居民死因顺位前三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合计占死亡总数的60%以上。同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185788人,发病率为393.74/10万,死亡398人,死亡率为0.84/10万,病死率为0.21%。其中,位居发病数前五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乙肝、痢疾、麻疹和肝炎(未分型),表明一些传统传染病,如肺结核等有着卷土重来的趋势。与此同时,一些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禽流感等正在给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成新的威胁。

2.4.2 流动人口将给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全省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达到1100多万,而且仍以较快速度递增。流动人口使得生殖保健、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等难度明显加大。在创建“卫生强省”中应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已成为浙江省卫生防疫工作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点,是浙江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着力关注的对象。

2.4.3 人口老龄化是新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必需关注的问题。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1%,15~64岁成年人口占72.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1.49%,分别比2000年下降1.95、0.63和上升2.5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也是公共卫生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

3 讨论与建议

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浙江省作为沿海的发达省份,农村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尤其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来,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也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农村居民的健康保健需求相比仍不相适应,并与新农村建设和“卫生强省”规划存在距离。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发展也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当中[6,7]。

在明确了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后,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应按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以“农民健康工程”为载体,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创新农村公共卫生筹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资金使用机制,同时确定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开启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新途径;此外,应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公共卫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陆宇,薛彩霞.SWOT分析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67.

[2]张沁园.SWOT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2:62~63.

[3]张艳丽,冀春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4:31~33.

[4]沈清,王妮妮,钟要红.加强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5;7:40.

[5]李兰娟,刘钟明,冯仇美,等.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投入调查报告[J].卫生经济研究,2003;4:6~11.

[6]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6;8:11~13.

浅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觉”和政府主导意识,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基本职责牢牢抓在手里,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

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由于一直以来对政府保障公共文化利益的职能认识不够清晰,多年来基本上只保证文化部门基本的人头经费,业务经费和文化设施经费严重不足,在基层单位业务经费基本为零,因此造成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公共文化阵地缺乏。

现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一是质量不高,虽然搞了上千场文化活动和项目,但精致度不够、形式单调、内容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在送电影进社区上老片多、新片少。二是供给与需求错位,不知道也不管群众需要什么,领导拍板替群众决定文化需求的情况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目标错位、需求结构不对称现象仍然明显。三是供给失衡,在外来流动人口中享受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做得不够。

队伍建设不健全。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没有编制,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待遇偏低,职称晋升机会少,无法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人员流动频繁。现有的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员比例低、人员老化,干部业务技能不强,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问题的破解思路

1、建立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化建设目标相一致,要针对农村的管理体制不断地发展创新,重点是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基础,明确公共文化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合理规划建设模式,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地服务于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参与欣赏文化活动的水平,缩小城乡文化差别。

2、多渠道筹措资金,补充财政投入的不足。在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的前提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基本完成,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硬件设施基本达标,但内部的软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的投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广开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

3、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只有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发挥其服务作用、传播作用,才是繁荣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采取多渠道人才培养的模式,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活跃文化生活的作用,把优秀民间艺人送入专业文化队伍或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努力塑造一支乡村自办文化精英队伍,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补充,充足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是有效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保障。

4、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造出文化特色平台。第一,举办各种讲座,为农民发财致富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文艺骨干,让农民群众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促使其主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第二,组织完善“三下乡”公益活动。要遴选带有地方特色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现实的具有知识教育意义的农民大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文化节目到农村巡回汇演。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应该动员和鼓励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投身到文化下乡的行列,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深入农村开展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推进政府自身职能转变、深化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队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 董慧.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3,(25):17-17,150.

[2] 黄前进.浅谈如何加快我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魅力中国,2013,(29):28-28.

[3] 杨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4] 王雪梅.广州亚运城媒体村公共服务合作管理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6] 刘翠.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 裴新民,张友腾.由新疆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实践浅谈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农机市场,2010,10:55-58.

上一篇:韶关学院毕业设计下一篇:注塑车间主任工作职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