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共7篇)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篇1

班别:姓名: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一、课前预习:

1、关于回忆录

回忆录主要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一生中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作家作品知识:

《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3、给加横线字注音:

溺爱辍学私塾劳碌和蔼宽厚管束慰勉为富不仁节衣缩食祖籍任劳任怨妯娌周济衙门聊叙迁徙佃农和睦豌豆庚子年差役

4、解释下列词语:(参看书下注释或查字典)

任劳任怨:

周济:

为富不仁:

好劳动:

不辍劳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认真研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第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②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

③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3、文章写了母亲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找出课文第2--8段的中心句,并分析其分别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4、作为母亲,她对儿子的事业是怎样理解和支持的呢?

5、研讨第三部分(14、15段)

(1)大意:

(2)作者感谢母亲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6、研讨第三部分(16、17)

(1)找出回忆结束,回到现实的句子

(2)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三、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回忆录,我们应该向朱德同志学习什么崇高品德?

四、随堂练习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A、文中母亲的最大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她具有这些优秀品质:勤劳俭朴、能说会道、宽厚仁慈、教子严格。

B、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

C、“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母亲是劳动好手。

D、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

五、学习心得

禤德育

回忆我的母亲学案 篇2

2012年是我最小的弟弟“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宋绮云、 母亲徐林侠三位革命烈士一起遇害62周年。1949年9月6日深夜 , 他们被穷凶极恶的特务集体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每当想起这一切, 我似乎都能听到弟弟“小萝卜头”高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我似乎看到他那充满仇恨而又痛苦的眼神,这总让我心如刀绞。

我们兄弟姐妹共有7人,我排行老三。最小的“小萝卜头”于1940年春出生在西安,小名叫森森, 生前仅留下一张8个月大时的照片。我没有见过他,更多的是把小说《红岩》中那幅“小萝卜头”的插图当作他。那个矮小瘦弱却顶着大脑袋, 根根肋骨鼓起来像条条隆起的山梁, 那就是我的小弟弟。你看,他那早熟的眼神忧郁而又痛 苦 ,更蕴 (yùn)含着对自 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我的父亲宋绮云、母亲徐林侠, 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西安事变”前夕,父亲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 项主张等 文件。1941年秋 , 父母及当时才周岁的“小萝卜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先后被囚禁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在狱中的严酷环境中,“小萝卜头”这个没有童年幸福的孩子, 深深地懂得了爱和恨。

重庆地下党创办的《挺进报》在狱中依然出版着,虽然报纸很简单, 一张纸条上就写几句话。如:“淮海战役辉煌胜利,歼敌60余万人。”“新华社发表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原来,被关押的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有一份报纸, 他摘录后交“小萝卜头”送给《挺进报》负责人陈然,再由“小萝卜头”送达各牢房。“小萝卜头”为办好这张报纸作出了巨大贡献。

黄将军还把一个叠得很小的纸块塞进“小萝卜头”袖内的暗袋,要他马上送给许晓轩(狱中秘密党支部书记 ),“小萝卜头”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是一张白公馆监狱的内外地形图, 包括白公馆周边地形、岗哨等布防情况,它是“疯老头”韩子栋花了两天时间精心画成, 准备集体越狱时用的。韩子栋越狱前,母亲徐林侠用旧布给他做了件衣服和一个白布口袋,是“小萝卜头”送去的。韩子栋曾给我们姐弟讲,他看到针线缝里有血迹时,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

“小萝卜头”自有记忆起,就一直在监狱里,不知道监狱外另有天地。在他的心目中,监狱就是社会。善与恶、好与坏,是用牢房划分的。牢房外打人的是坏蛋,牢房里被关的是好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部长的胡春甫来信说,1947年他被抓进白公馆惨遭毒打, 在阴暗的铺上躺了整整两天不能动弹,当时7岁的“小萝卜头”从门缝里看 见他戴着 铁镣躺着,就告诉了妈妈。妈妈把自己做苦工挣来的挂面, 下了一大碗,让“小萝卜头”端着送给了他。胡春甫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在我经受酷刑之后,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小萝卜头’给我送来了一碗面条, 是这碗面条暖了我的身,也暖了我的心,使我知道在狱中有党组织、有同志在关心我、鼓励着我。这给 我增加了 战胜敌人 的信心! ”

回忆我的母亲 篇3

我母亲生了十一个子女,我是老幺。我年幼时候,父亲就不在了。母亲最疼爱我,我犹记得母亲伏在父亲的棺材上痛哭,她说:“丫丫这么小,你叫我一个人怎么办啊?”母亲担心的不是她自己,而是最小的儿子。父亲走后,小脚的母亲,瘦弱的母亲,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我考取澧县一中后,母亲吩咐我所有的哥嫂和姐姐、姐夫,每户平均负担我的学杂费,哪户稍有怠慢,母亲拄着拐杖去串门,把他们一顿臭骂。我豆大的字不认识一个的母亲,却对我读书极为支持。我曾经问母亲,你不识字,你怎么认得钱?她说:“我摸得啊。”母亲就凭借手感辨认哪是一角钱,哪是一元钱,哪是五元钱,哪是十元钱。每每看到母亲摸钱的样子,我就发誓要好好读书,所以在澧县一中,我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母亲对我极为严格。在那个饥饿的年代,我免不了饥饿的命运,一次,我去隔壁陈妈妈家后院去偷她红薯地里的红薯,那时候红薯秧苗还开着花,地里藏着的红薯不足拳头大,我偷了几个,继续用十个指头刨地的时候,陈妈妈发现了。陈妈妈是个善良的人,她没有打骂我,而是把我交给了母亲。我的母亲怒不可遏,拿着一把菜刀,在我脖子上划来划去,我吓坏了,杀猪般地嚎叫,我想死定了,过了几分钟,我居然没有死,才发现母亲用的是刀背,她最后说:“狗杂种,不学好,老子杀了你!”还有一次,我去大队部打煤油。我拿着农药瓶子打了价值两毛钱的煤油,我想这煤油实在太少了,不足瓶子三分之一的刻度,我又想讨得母亲的喜欢,于是就跑到田埂边,将稻田里的水灌了一些到瓶子里,回到家,母亲见状高兴极了,夸我很不错,还说营业员不欺生,但是到了晚上,原形毕露,煤油灯的灯芯被点亮后,噼噼啪啪地响,母亲知道我欺骗了她,给我一顿狠揍,还说:“你不学好,你不学好,老子打死你。”我母亲很少跟我进行说服教育,犯了错,必打,打必酣畅淋漓,打得她精疲力竭才停止,然后我看见母亲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一流又不可收。我记得生产队里的一个五保户,她的女婿给了她一个猪头过年,但这猪头脸皮有些红,我不知道红的原因是屠夫动刀力度太大,便对五保户说:“这猪得了红斑症,猪头吃不得,吃了你会死。”五保户怕死,将猪头扔到了牛棚的厕所里。母亲知道后,将我一阵好打,打到我钻心的疼痛。母亲有个习惯,决定打我,我即使逃跑了,回家后,她也要打,一打必然是不达目的不罢休。我记得扯猪草时,为了凑体积,我在篮子里放进去很多竹篾片撑着,母亲在猪盆里剁猪草,她视力差,但凭感觉她就知道猪盆里有竹篾片,知道我干坏事了,给我一阵猛打。我家造房子,正值雪花飘飘、狂风怒号的季节,我对母亲说:“我看你们建房子,建房子,不倒才怪!”母亲不管我是不是真理的掌握者,还是打我了,虽然不久后屋墙歪斜,不到三年,房子就拆除了。我家的乳猪死了,没有埋,直接炖钵子,吃了,乳猪肉实在太好吃了,想来都嘴馋,我便对母亲说:“娘,今后我家死小猪,千万不要埋了,我来剐,炖着好吃!”母亲见我这么不会说话,给我赏了一顿打。

读小学、初中那阵儿,乡村根本没什么娱乐活动,唯一的娱乐就是每个月可以看一次电影,虽然电影都是放映了又放映的《打击侵略者》《奇袭白虎团》《奇袭》《渡江侦察记》《红灯记》《海港》《龙江颂》这些所谓经典的片子,我还是百看不厌,但我家太穷了,没有高筒靴子可穿,就是低筒靴子也没有,只能穿着布鞋去看,不仅在本村看,而且跑到邻村看。母亲坚决不让我去,理由是乡间蛇多,没靴子穿着不安全。我父亲曾被蛇咬过,一骨碌滚到池塘里,幸亏被人发现及时,不然没命了。我的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全被毒蛇咬过,不是组里有个厉害的蛇医,他们也全没命,但是这个蛇医名气大,常常外出治病,如果组里有人被蛇咬,他不及时赶到,被咬之人就死定了,我们组里好几个人就死于蛇毒。母亲一边吼(但我不怕吼),我一边撒腿跑向放电影的地方。电影好看,回来后母亲脸色也好看,给我痛快淋漓一顿打,但我是不长记性的,就在我的跑与母亲的打的过程中,我度过了无知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光。

小时候,我不能体会母亲打我的良苦用心,多年后,我走上工作岗位,我用我的诚实,我的善良,我的单纯跟这个世界顽强较量而小有收获的时候,我才发现,母亲的拳头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拳头啊!因为母亲的严厉,我小时候随四哥帮生产队守护粮仓,看见金灿灿的谷子,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不敢剥出一粒米来吃掉,没有蚊香,半夜时蚊虫叮咬,我和四哥浑身起疙瘩,也从不吭一声;因为母亲的严厉,我随四哥帮乡里守护林场,住在简易的棚子里,睡在简陋的铺板上,夜里听各种鸟兽的叫唤,我也不觉得紧张,知名不知名的虫子爬在我和四哥的身上,我也不觉得难受;因为母亲的严厉,我后来在工作中总是谨小慎微,生怕出差错,愧对母亲,愧对对我寄予厚望的家长们。

我母亲不识字,却是天才的故事家。在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她简直就是我唯一的精神世界。她跟我讲人类的起源,她说,一男一女两个神仙在天上玩疲倦了,决定乘天梯来到人间走一遭,别的神仙将天梯抽调,嗨嗨,这两个神仙上不去了,于是,在人间生儿育女,便有了今天这么多人;她跟我讲姐弟俩智斗野人外公的故事;她还跟我讲尺人兔马的故事,她说,总有一天,人只有一尺长,马只有兔子大。我没有想明白母亲说这个故事的深意,现在想来,也许是母亲对环境问题的预见吧,也许是母亲对人心叵测的担忧吧。环境让人兽异化,人心让心灵异化。母亲讲述的这些近乎神话的故事,启迪了我的想象。现在,我一直把语文定义为语言文学,一直坚持文学创作,不能不说是我的文盲母亲启迪的结果。我母亲在讲述故事中,告诉我怎么做人。她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我父亲为队里在露天守粮,蚊帐丢了,队长诬陷父亲,说父亲偷了,后来有人在队长家里看见了一模一样的蚊帐;一次,我家没柴禾了,我母亲在后院砍了两根青竹子放进灶膛,青竹发出炸爆米花般的声响,队长听见了,说我家私藏食堂的粮食。母亲要通过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什么呢?是告诉我人背运就遭人欺负?是告诉我人在处于劣势时候必须不忘奋斗?还是告诉我集体的东西不要贪为私有?还是告诉我冤家宜解不宜结?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我听母亲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热血往上涌,当时恨不得拿着镰刀就像割韭菜那样将队长的头割了,母亲却幽幽地说:“算了,人不要记仇,你发愤读书就行了。”我在长达二十六年的教书生活中,我一直没忘记要努力工作,没忘记集体的东西一星半点都不要沾,没忘记要宽容他人。说实话,个别学生、个别同事和个别领导对我作恶的时候,我看得通通透透,但我佯装糊涂,绝不跟他们较真,我这个满肚子墨水的读书人,其境界竟然赶不上我目不识丁的母亲?如果我凡事斤斤计较,我又怎么对得起我心胸如海的母亲?

nlc202309090120

我读大学那阵子,每次回家,都在铛市镇用一毛钱买一小包花生,那花生实在太香了,吃着爽口。我走一会儿吃一粒,走一会儿吃一粒,当我走到距离铛市十多华里的家的时候,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给母亲留一粒。可是,就在家门口,我将最后一粒花生米送进了自己嘴里。我可怜的母亲,在我考取大学之后,张罗放电影,电影内容我不知道了。为了我,母亲和二嫂交恶,为了我,母亲和大嫂也不是太和谐,为了我,母亲肯定受了很多委屈,这是我不知道的。记得放电影的时候,母亲悄悄对我说:“你大哥给你介绍的媳妇也来了!”我的天啊,我哪有媳妇呢,我和大芬是同班同学,小芬是大芬的妹妹,我曾看见大芬带小芬到小学去玩,小芬的确是美人胚子,我记得有年春节,我打快板(莲花闹)到了大芬家,想看看我的这位“媳妇”,我看见了小芬,人家毫无感觉,一只黑狗就要咬我的裤裆,幸亏大芬赶走了黑狗,小芬一脸咯咯的笑。看电影的时候,我看见了小芬,很漂亮,真的。但是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跳出农门的人,母亲还以为我是多大的人物,干嘛要娶一个农村女孩。其实只有我知道,我的命运就是这样,我还能怎样?母亲要我不娶拖脚绊子。读大学的时候,我似乎有过恋爱,但不过是些单相思。三哥给我介绍了一个黑布不溜秋的女孩,那个女孩显然看不上我,虽然和我一起溜过单车,但是她很鄙视我,因为我是一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三哥发现不行,就介绍三嫂伯妈的女儿,我对三哥说:“别介绍了,白费功夫。”后来,我初中的同学给我介绍了她的侄女,最终也是好合好散。母亲最放不下的是我没媳妇,只要我回家,她的第一句话是:“找媳妇没,我年纪大了,孙子都抱不动了。”

我在太青山沟里工作的那段日子,母亲惦记着我。只要我回家,母亲总是将卖鸡蛋的钱给我做搭车到太青的路费。我每次回家,都要给母亲买点东西。母亲喜欢吃苹果,我却觉得母亲吃不了苹果,因为她牙齿不好,她只适合吃橘子,我每次买的就是橘子。直到母亲临终,我也没有给她买过一个苹果。我知道,苹果贵,橘子便宜,哪是母亲吃不动啊!我可怜的母亲,从鸡屁股里给我车费的母亲;我可怜的母亲,在我的儿子出生后斟满月酒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亲自再来太青祝贺她又添了一个小孙子;我可怜的母亲,她捎来了一只老母鸡,这是家里唯一的一只母鸡了;我可怜的母亲,我来太青中学三年的日子里,为什么就不把您接来太青住着呢?我担心母亲上厕所一步不稳就会摔下太青中学卧室通往厕所的那个天桥,我没有接她来住,后来一想,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母亲要摔下天桥,你做儿子的就不能搀扶她上厕所吗?那是你的母亲啊!不孝的我,就这样没有让母亲来太青中学住过哪怕一个夜晚。

我的母亲七十岁的时候,还在种棉花,她说,要为幺儿子攒钱娶媳妇的。在那坚硬的土地上,母亲用孱弱的身躯,一锄头一锄头艰难地刨地,我却是那么心安理得,不拿起她的锄头去刨地。棉花开了,白色的云朵都开了,可是在我儿子周岁的前一天,母亲走了。

儿子周岁的时候,我们去了我的家乡,母亲在一盏煤油灯下再也没有声息,瘦骨嶙峋,一张黄纸遮住了她的脸,我揭开那张纸,我苦难的母亲,眼睛凹陷进去了,我再也禁不住嚎啕大哭,我的娘,你的不孝子来看你了。我的娘,你走的前一年,我回来了,我和你睡在一张床上,我怕你睡久了身子疼,我轻轻地推着你的脊背,扶你起来,你大喊一声:“儿呀,你不扶我,我痛。”然后,我让你躺下了,然后,我去了澧县八中。我离开家门的时候,你对我说:“幺儿,开瓶几天了的罐头不要给我甩了,我还要吃的呀!”我噙着泪花,点了点头,熟料,我离开您仅仅三个月光景,您就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十七日,悄悄地走了。

接到侄子报丧的电话,我内心天翻地覆,但上午有四节课,我没有留下一滴泪,坚持上完了四节语文课,登上去中武的车子的时候,再也无法承受失去母亲的悲痛,刹时,泪流成河。现在想来,这四节课是可以不上的,天大地大,没有母亲大;只知道工作,而漠视亲情的人,其实是一群可怜的虫子,没有进化的可怜的虫子。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也许我成了你永久的痛,母亲,你也成为了我永久的痛呀。

我可怜的母亲,我一点也不像你,我更像我的父亲,我从不打你的孙子,父亲每次看我们五个弟兄不听话的时候,就说:“老子用扁担砍死你!”我的父亲没有砍过我。我向父亲要钱的时候,父亲总是从他袋子里掏出几分硬币,和蔼和亲,从来没有不高兴过。父亲走得早,我的记忆就是这些。当我儿子向我要钱的时候,我从来没有不高兴过,这一点,我像我的父亲。母亲,我是不是没有遗传你的基因,母亲,这是不是不孝的表现呢?母亲,你告诉我!

母亲,如果真的有来生,我愿意继续做你的儿子,承欢膝下,好好地听您的话,孝敬您,直到我白发苍苍,直到我也悄无声息。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案(教师版) 篇4

(教师版)(2018.3)【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草率()舀()揩()....咳嗽()校对()阖()碟()....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忧郁 明郎 角落 安静 B.藤椅 幻想 稀奇 稍微 C.咳嗽 间断 校样 鸡鸣 D.疙瘩 起劲 悠然 翻译 答案:A

3、鲁迅,原名,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家、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集、;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 ;杂文集、等。

答案: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狂人日记》 《彷徨》 《呐喊》 《朝花夕拾》 《野草》 《坟》 《热风》 【合作探究】

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 答案:平易近人 乐观开朗 博学 ……

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答案:说明比较尊重别人。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3、为什么写海婴喜欢拉我的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答案: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位慈父。说明鲁迅先生很懂儿童心理,丰富了他的慈父形象。

4、萧红从先生的饮食起居写到待人接物等许多日常小事,为什么单单从笑写起?

答案:表现鲁迅先生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人觉得他亲切、可亲,拉近了伟人与读者的距离。

5、文中提到先生对青年人字迹潦草“深恶痛绝”,为什么还是戴上眼镜一一展读? 答案:真心关爱青年人,对青年人既要求严格,又满怀慈爱。

6、文中“贩卖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点明冯雪峰的身份?

答案:是隐晦的说法,生活在国统区,不便公开说。说明鲁迅先生与共产党人关系密切。

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鲁迅先生说话风趣、幽默。

7、文中主要描写了有关先生的哪些细节?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细节描写来刻画鲁迅先生呢? 答案:走路的姿势。戴眼镜看字迹潦草的书信。亲自校对瞿秋白《海上述林》文稿。……

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写可以以小见大,再现鲜活生动、可亲可敬的鲁迅形象。【精简精练】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

答案:.鲁迅先生不得不花大把时间陪客人;鲁迅先生从后半夜写作到清晨家人都起床了才上床休息;家人为让鲁迅先生休息好会很小心不打扰他。

2、选文第一段用了7个“陪”,能否将其简化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为什么?

答案:不能简化,连用“7个陪会”起到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给人以更深的意境,使读者对鲁迅先生花大把时间专心陪客人产生更强烈的反响。

3、作者写鲁迅的夫人和儿子海婴睡觉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这里起到对比的作用,以此反衬鲁迅先生因为陪客人不得不把工作时间调到后半夜到清晨,同时也起到表达鲁迅先生的敬业与辛苦;

4、文章用白描手法刻画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以及对鲁迅先生辛苦写作的同情。

5、如果你所在的班级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你会向大家推荐鲁迅的哪一部作品?为什么? 答案:推荐《呐喊》吧!这是鲁迅早期的重要著作,是鲁迅的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里面收有《阿Q正传》等经典之作,成功刻画了当时社会那一代人的形象,以至于出版后很多人都以为鲁迅是在谩骂自己。此外,《<呐喊>序》更是记录了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导出了自己惬意从文的缘由。即:凡是愚弱的国民,不管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都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兴起文艺,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主题阅读】

鲁迅先生记

萧 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时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到就看不见了。“这花,叫 ‘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看到了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地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有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 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总是要记在心上的。

1、在“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发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距离着”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鲁迅先生的“烟”,这样写有什么寓意?

答案:①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或答抽烟对鲁迅来说是用以祛除疲劳提神醒脑以便连续工作的一种手段)。②用象征手法,赞美鲁迅先生永不熄灭的劳动热情和“火红”鲜艳的伟大生命。

2、根据你的体会,谈谈“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准确、精练地概括“万年青”的特点。②是鲁迅先生坚贞不屈、永不休战的战士性格的生动写照。③从鲁迅口里说出,与作者的侧面描写互为补充,紧密照应,从而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生命常青、永垂不朽的崇高形象。

3、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并没有记叙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这样写离题吗?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答案:没有离题。①写“万年青”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用寓意深长的形象表达真挚的感情。②写鲁迅先生的“话”以及抽烟的细节,是用画龙点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用象征性的事物从侧面描写鲁迅,突出其精神品格。③写墓地的状况是巧妙地告诉读者,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答案:一位朴实、坚韧、勤奋、崇高的思想家的形象,一位令人无限景仰和永志不忘的伟大战士的形象。

【拓展提高】

1.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你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如灯塔一般的文学家,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夜行路;你是以笔为枪的革命家,大刀阔斧地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天地;你是作为中华民族守夜人的思想家,教会了中华儿女要以国之复兴为己任

回忆我的母亲 篇5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的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

情境渲染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

合作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 香菜营中学

冀丽芳 阅读经验,研讨交流,大胆质疑,以感悟作品包蕴的人文内涵。

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及其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1.读准下列字音,注意多音字的用法。

韶(sháo)关 仪陇(lǒng)祖籍(jí)妯娌(zhïuli)溺(nì)水 私塾(shú)佃(diàn)农 横蛮(hângmán)勉强(qiǎng)和蔼(ǎi)不辍(chuî)管束(shù)2.重点字词 好劳动:劳动好手。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的剥削、压迫穷人。聊叙: 姑且谈谈。聊,姑且。不辍劳作: 不停地劳动(耕作)。慰勉:安慰勉励。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3.作者简介

展示有关朱德的资料。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领袖,他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4、介绍文体知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于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任务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5、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三、整体感知,初识母亲

1、教师导学: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__________”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并从原文中选择一句话来概括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母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

2、同学们跳读课文,并给本文可以划分层次并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再读课文,走进母亲

1、作者对这位平凡而有伟大的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文章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的。那么回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的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2、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完成图表。学生代表发言

3、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相互质疑,解疑,互相评价。

4、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1)贯穿母亲一生的优秀品质是什么? 明确:勤劳

(2)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3).“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中心并引起下文

(4)分析写作手法: 在写法上运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请画出有关议论的句子例,如第8段,在叙述乙未年退佃搬家的悲惨遭遇这件事之后,就写了下面的议论:“母亲没有灰心,她 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 感的作用。

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5)朱德同志将“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6)小结: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五、布置作业

自选题: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回忆我的母亲 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 1.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设想: 1.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2.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3.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主要教法: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朱德同志有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快速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妯娌(zhïulǐ)勉强(qiǎng)迁徙(xǐ)慰勉(wâimiǎn)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īshú)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①不辍劳作(chuî):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â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ã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ã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⑦东挪西借(nuï):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第二部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 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 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

四、五。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回忆我的老师 篇7

刘小芳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小学低年级时,她教了我三年的语文课。她那时三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很是亲切和蔼。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天傍晚,她和教我们数学的蒋老师到我们家家访,当时我出去玩了,不在家。当我跑回来,猛然看到刘老师和蒋老师坐在沙发上和爸爸妈妈谈话,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刘老师一边把我揽在怀里,一边对我的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好孩子,很听话。我当时就有种很自豪的感觉。还有一次,学校里开运动会,全校学生都要按班级排队入场。刘老师把我们班排成四路纵队,我个子矮,就排在最前边。那时没有统一的校服,我们都穿着白色的确良上衣和蓝色的布裤子,这在当时可算是我们最好的礼服了。刘老师看着服装有些单调,就从家里采了四朵碗口那么大的大丽花,把花别在我们第一排的四个同学的胸前。那鲜红的四朵花便成为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道风景。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事情仍然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清晰。

吴老师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外县人,白净的脸,身材高瘦。他说话细声软语,总也发不起火来。这样,调皮的男生便有些肆无忌惮,常常搞些恶作剧。吴老师总是很耐心地跟他们谈话,但效果并不好。我们几个班干部有时恨不得让老师揍他们一顿,但吴老师从来没有。即使有时他生气到脸涨得通红,也不见他动那几个捣蛋鬼一个指头。“长大了就好了。”他总是这样替他们解围。毕业多年,我忙这忙那的,几乎没有和吴老师联系过。直到前年深秋的一天,偶尔遇到初中时的一个老同学,她说吴老师病了,生了很重的病,住在市里医院的特护病房。刹那间,我感到很内疚,于是想办法联系了所有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约好一起去探望吴老师。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们20多个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起来到老师的病房。担心老师太激动,我们提前给他的儿子打过了电话,好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尽管如此,当我们进去的时候,老师还是激动得讲不出话来。他在纸板上写道:谢谢同学们!我拉着他的手说:“同学们都很想念您。”同样的感受也写在曾经让他耗费了更多心血的学生们已显沧桑的脸上。吴老师望着我们,眼里闪着泪光。

几个月后,吴老师病逝了。人到中年,虽然我已经看淡了生生死死,但脑海里留下的却永远是老师们年轻的形象,记忆中的老师们仿佛应该永远年轻。人到中年,当我们真正能明白什么是宽容和理解的时候,也就逐渐读懂了老师的恩情。

另一位常让我想念的是在县党校求学时的数学老师孙香。县党校是县里最先兼办初中补习班的学校,那里强手如林,我的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等,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便有些自卑。孙老师讲课很有条理,每当讲完一道题,他就看看坐在前排的我,问一句:“听懂了吗?”我点点头,心里很感激他。他教代数的那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提高得很快。他同时教几个班,有很多学生。他并不一定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但他尊重每个学生。这在那些背负着强大的升学压力的学生心里,是一种多么温暖的感觉啊。

岁月匆匆,我自己也做了整整19年的老师了。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责任感、充实感和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起求学时代的那些敬爱的老师,常拿自己和他们对照。放在人海里,他们是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他们永远是最伟大的人!他们是我的榜样!

上一篇:国庆节的英语日记下一篇:云中花海景区旅游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