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篇1

引言:本文探讨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实现高校社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arrier to student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expand new ways.一、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独立、自由、尊严和人权,作为高知群体的青年学生对此主张的更为坚决,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对象看成一种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加以静观的对象,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受教者的人文关怀,教育形式及载体单一。一方面他们仍然是我们可以感知并理性对待的实体对象,但他们同时更需要张扬个性与自我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时,在传统方式、载体的基础上,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及个体的差异性,不断探索创新教育载体。高校学生社团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吸引了广大青年学子。新形势下,探寻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应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的重要途径。

二、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或物质实体。[1]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有效载体进行。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的以班级、院系为主的成建制的行政集体意识逐渐弱化,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逐渐降低。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组织,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社团组织构成的特点决定其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的构成主体是高校大学生,它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且其组织形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符合新时期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特点,在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教育于组织管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利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社会实践的层面不断加深等特点,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学习并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第二、社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党团课、两课教学为主,以教室为阵地,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式。但随着社会向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它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要求。要求高校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学生社团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内容充实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共同爱好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社团组织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积极影响,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自我参及自主思索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的适应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社团活动中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使社团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和教育内涵,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辐射带动作用,使大学生社团成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繁荣和发展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在各自社团章程的规范下独立开展活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社团。

第一,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构建学生社团的管理体系,明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下属各院系部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形成高效合理的社团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社团开展活动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场地等支持。

第二,为学生社团选配指导老师,并为指导老师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支持。选配指导老师时,除要求业务能力强、有指导某个社团的专业特长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正确把握并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在学生社团活动中融入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第三,规范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注意将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与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挂钩,吸引学生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要定期对社团骨干进行培训,定期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劝其退出社团负责人的岗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篇2

关键词:教学哲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今世界, 国际竞争尤其激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才的竞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压力尤为巨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我国必须重视对人才的教育, 尤其是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人才的储备力量, 必须要重视对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当前我国各大高校都专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部门, 以更好地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但是, 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因此, 各高校必须要从教育哲学视角促进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巩固。本文将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 并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巩固。

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社会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 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具体来说,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当前许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研究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问题, 而没有从根源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探讨, 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教育哲学是对教育根本规律的探索, 从根源上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 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

2.在高校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 研究方式过于保守与僵化, 在研究范围以及关注标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高校现在对思想政治的研究来说, 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偏重于理论体系的构建, 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二、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如何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巩固

从教育哲学视角来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 就是要对人的思想意识发展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行认识与把握, 并能够充分利用人的思想意识发展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本文认为当前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巩固:

(一) 通过对教育理念的优化来实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

人的思想过程具有动态性。在人的思想系统中, 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一方面, 人能够作为思想系统中的客体不断接收外界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 人又能作为思想系统的主体不断对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以及吸收, 在外界信息的作用下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被教育者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 并自觉进行反思。要想达到这个境界,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教育理念进行优化, 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以及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因材施教可以使被教育者能够自觉地在外界刺激下进行自我反思, 从而在能够主动构建与客观相符合的主观意识体系。

2. 重视非理性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 主动关爱与理解学生, 这是促使被教育者在思想系统中主动转为主体的重要途径。

(二) 通过对环境的优化来实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与巩固

这里的环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校的内部环境即高校的教育环境;二是指高校的外部环境即社会环境。

在对高校内部环境的优化过程中,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大对高校的教育投入, 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并提高高校教育者的工资待遇, 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该牢固树立育人意识。虽然我国高校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专门的专业, 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也应该牢固树立育人意识, 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专业教学中。

3. 提高管理水平, 优化管理制度。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新形势, 并能够与时俱进, 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来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 从而使相关规章制度符合客观发展形势, 以其真理性让学生能够自觉接受。

在对高校外部环境的优化过程中,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经济上, 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2.在政治上, 发展民主精神, 完善民主制度, 建设法治政府。

3.在文化上,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促进文化的大发展以及大繁荣。

4. 在社会建设方面, 推动社会和谐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当前,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压力尤为巨大。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我国必须重视对人才的教育, 尤其是对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必须要从教育哲学视角促进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化和巩固。

参考文献

[1]胡文聪.从教育哲学视角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优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9) .

[2]成长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浅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管理[J].盐城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2)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篇3

关键词:“荣辱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之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2

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人才的需求量反映了社会必须对教育给予高度重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教育体系中,不仅要求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还包括了对学生进行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道德修养,历史纲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系列教育内容,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重视。围绕“八荣八耻”形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荣辱观和价值取向。在教育环节中,我们应当十分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要密切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联系,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全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内涵,成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各大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努力保持正确的方向,在整个教学科研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可喜成绩,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总体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自强不息等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优良思想道德修养中也存在一些悖于当前社会主流倡导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

1、缺乏诚信意识,道德标准偏低。在当前的社会群体中,大学生都普遍认为,诚信为人之根本,诚信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整个社会颂扬以诚待人,诚信道德修养成为大学生自觉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诚信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塑造的良好社会印象,有部分学生存在违背诚信的不当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抄袭等,同时待人不真诚,虚情假意等,诸如此类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等正面积极的社会形象,导致了整个道德标准降低,严重拉低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档次。

2、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在当代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的传入会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方面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西方社会思潮中有很大一部分有益的思想能给社会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输入正能量,比如西方思想中倡导公平,平等,自由,都体现了对人的重视与尊重,捍卫人的合法权益,追求自我的幸福,这都是正确思想观念,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然而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中宣扬个人中心,强调自我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建立会造成不良影响,学生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在自我身上,可能会忽视维护他人利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注重追求自我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甚至为了达到和满足自我利益而不择手段,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

3、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强调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获得物质满足,利润为上,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容易滋生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潮流,可能误导当代大学生不断追求物质利益,盲目拜金,金钱至上。同时在此基础上,纵情享乐,盲目攀比,奢侈浪费,形成恶性的社会风气。

二、如何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为整个社会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八荣八耻形成的核心荣辱观,作为当前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也为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我国各大高校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都应当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其中,以此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环境。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中,明确之处,以诚实守信为荣,所以,我们当前学校的教育首先要大力宣扬八荣八耻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授课,讲座,媒体的宣传途径,来扩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社会诚信意识的宣扬,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动力支撑,同时也形成舆论导向,对违反诚信的行为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应当着力于健全和完善诚信体系,从档案和考试等方面来进行真实的记录,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诚信奖惩制度,鼓励和奖励诚信行为,并且以此作为优秀实例加以宣扬,而对违法诚信的行为,则要视情节严重与否,酌情处罚。

2、充分发挥高校网络的德育功能。当今社会作为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当代大学学生崇尚科学,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走在时代的前沿,利用网络获取相应信息,为了能扩大学生社会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当适时在网络上传播,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之能正确地判辨是非。

3、将荣辱观教育渗透发到高校师德建设。在当前的思想教育一直改革中,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者,在整个教学环境中,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体进行有序的教学活动,在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德建设中,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引导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所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各教师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以教传教,能通过教师的传递作用和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更好地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结语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整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倡导了正确了思想价值观。各高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荣辱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必须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思路创新,努力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整个社会风尚的确立,引导社会进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洁.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荣辱观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7).

[2] 骆郁廷.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3] 田东.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篇4

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体系、评价标准、对于影响因素,归纳评价内容包括的范围,具体的分类,评价实践方法的总结,思考高校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1、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能达到预期目的”,它是人们依据 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某项实践活动效果或事物进行证明评价后所得出的积极结 论,即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1]它表达的是人们主观需要、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程度。“有效性’,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availability、effeetiveness、valiaity、effieaey等词汇来表示,本文主要取其effectiveness之意,即产出对需求的吻合程度。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一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2],也就是说,有效性是从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对相应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特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界对此概念的内涵延伸探讨,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陈敏[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者主观要求和社会要求的真实度。”沈壮海[4]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将其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要素的有效性三个基本方面。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同时对受教育者授予社会要求思想品德规范,在各种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协同作用下,在受教育者原有认识、意识水平下,自学选择吸收、消化教育者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传授、接触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形成行为习惯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的最终标准,从其有效性研究开始,最终通过调整、改革反馈实现、提高其有效性为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evaluate”(评价)这个词,在词源学上的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

[5]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

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与大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已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其有效性的表现层面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近期的,又有长远的等等。因此,应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6]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目前仍未有定论。张玉海、李田贵[7]认为思想教育评价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查、总结和评定的工作,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杨国辉,孙梦云[8]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和管理者为了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总结而运用测量、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现象。活动程序的价值判断过程。王茂盛,邵莉莉[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赵租地,张佐[10]则认为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客体及其相关因素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过程论,涉及教育主体、客体是相互作用,其中处于一定的教育环境。关于主体、客体机构组成的探讨,赵祖地[11]认为教育主体包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并且认为对主体评价具备资格应该是具备“中间人”性质,并不是由主体来组成。因此评价主体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以及丰富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的专家学者。而主体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实施方案,通过调控、对评价有效信息的搜集,作出评价判断和总结,评价的过程中,对于主体具有监督权、调控权、鉴定权,以及对于被评价方的信息反馈。张玉田[12]认为客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全面的内容,宏观方面即包含国家整体教育方针政策组织、贯彻和实施、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检验,也包括每个学生个体目标的构建与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微观考察、学生思想、心理、党团社团、校园文化等各项学生工作的考核。韦青松[13]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评价机制是对立统一的。关于教育环境,是近年提出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包含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

学界较为认同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展开为序,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六要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此观之,前述研究成果所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因素。教育队伍相对滞后,由于部分教育者基本素质偏低,业务素质不高,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14]未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甚至宣扬道德的不讲道德,起到负面示范效应,这必将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15],对于教学需求无法满足,结合事务性工作,影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认识偏差对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结合缺少。缺乏计划性、循序渐进的引导。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自身自觉意识缺乏,缺少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的内容与形式程度不对应。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第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对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解释造成了一定困难,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的(不是一切的)社会行为难以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而导致“在实际上而不是在文字上难以确立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实践上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16]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影响向度偏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社会的各

种进步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因素和不当教育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需要引导、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17]。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价的实践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能够反应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整体结构。又划分为两分指标、三分指标、四分指标、五分指标。欧阳康[18]把其分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指标系数,或者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实践与创新能力。另外一类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从教育条件、过程和效果三面建立评价体系。张耀灿、郑永廷[19]认为可以划分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程、效果评估,细化指标项目,并对其设定权重关系。邱柏生[20]认为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的评价。蔡海生、邱龙云[21]等在邱柏生的基础上,提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评价。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方法

目前常用的归类评价,江乐园,苏静[22]认为第一步是理论考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通过理论考察的测评。第二步是实践检验,通过对学生实践报告、论文等资料评价,已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第三步,调查实践分析法。除此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金军[23]提出用管理学理论和数学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办法,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通过数学转换矩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3、评价标准建立及其问题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何有华[24]认为评价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大学生全面发展效果四方面评价,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常态与动态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价。罗增永,王晨[25]等扩展政治信念分为理论基础、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品格分为团结协作与乐观向上、追求真理与民主务求、服务人民与乐于奉献、严格自律与爱国守法;政治能力分为政治明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思维、政治方法、政治参与。通过对一级层次、二级层次分析。赵光华、钟京凤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大模块,思想素质包含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素质包含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道德素质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心理素质包含情感性格、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精神面貌。并且采用五分法设计等级评价。其他也有一些四分法设计等级评价。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着手全面评价,对于版块设立二级层次信息评价,通过设定一定的权重,采用调查或者是观察等多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采集信息二次数据挖掘,结合内部机制评价和外部机制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结论。

参考文献

1.2.3.4.5.6.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7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9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教学与研究》,200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陈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39-40 张玉海,李田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探微,河北示范大学学报,1999

(2):39-44

8.杨国辉,孙梦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状况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3):57-59

9.王茂胜,邵莉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21):19-21

10.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1.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2.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13.韦青松.新形势下搞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创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1):62-63

14.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15.张明仓.“知行矛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6.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2)

17.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80-87

18.欧阳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98-99

19.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0.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7-19

21.蔡海生,邱龙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910:25-26

22.江乐园,苏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综述,前言,2005(11):97-99

23.金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方法叹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98-101

24.何有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研究,科技信息,2010(18):476-47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思考论文 篇5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改革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制,切实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建立健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领导体制是确保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尝试采用直线职能式的工作体制,即可以设置一名党委副书记兼任副校长进行管理,并下设学生处、团委、院系党总支等相关部门,让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教学与管理相统一。

(二)完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高校应予以充分重视,切实采取相关举措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供人才保障。1.合理选聘和配备专职和兼职辅导员。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备专职辅导员的数量,保证配备比不高于1:200,在保证每个学院或学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专职辅导员的前提下,每个班级能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2.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养培训有利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团队。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多形式、分层次的培养培训体系,培训的内容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定,保证辅导员的素养能够满足政治和理论要求。其次,将使用和培养有效结合。推荐和选拔优秀辅导员在职进修和攻读硕博学位,逐渐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以打造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较高,既可以成为业务骨干又可以成为教育专家的辅导员。3.建立健全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政策保障。可以采取辅导员和班主任奖励表彰制度、岗位津贴纳入学校内部体系、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和攻读学位的机会等等,切实保证工资待遇能够实现学校教师平均待遇水平,可以将以上这些纳入学校教师培养政策。

(三)建立与高校教育体制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学分制”和“自主择业”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弊端。因此,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工作机制,建立与教育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内容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困难生帮扶等等工作,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我国高校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注重书本理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切实相关的问题关注相对较少,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教育方法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落实,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笔者认为教育方法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以学生需要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动。在坚持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师生一对一、面对面咨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教育途径应不断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直接互动和交流,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因为网络交流速度快、覆盖面比较广,已经被学生广泛喜欢和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源库等等,切实提升教育的影响力。

二、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6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解决策略;

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课堂的空间和场所也在不断扩展、延伸,对此,我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积极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不断寻求教学活动更广泛的空间和形式,为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搭建更大更多的平台。在不断积累和探索的基础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思政教育环体变化,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的教学、科研体系雏形。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社会热点问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学生师范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4、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本研究方向拟取得的主要突破:

在充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方法及其过程等原理以及在结合学校及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整合自身已有资源,拟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理论方面: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融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着重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客体的差异化、介体的现代化、环体的复杂化,深入探索优化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之策。

2.方法方面:积极借鉴社会科学“现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构建、趋势预测”的“四步”研究法,系统研究文化多元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路。

最后,在结合前述研究突破的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体系。

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篇7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含义

“隐性课程”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课程生活》中提出的, 他认为, 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 不能说明是学校课程教育的结果。而从校园生活取得的经验和动机远比课程教育的影响力更大。他提出的这个观念得到许多西方国家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隐性课程的理论开始被我国学者所认识。之后, 隐性教育, 隐性思想教育, 隐性德育等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隐性教育和隐性课程是有区别的。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 是具体的课程, 而隐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 隐性教育和隐性课程又是相互联系的。教育方法是通过具体的实物起作用的。与此同时, 隐性课程需要运用方法才能实现课程的目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除了在学校里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的, 包括学校的环境、风气、文化氛围、管理制度、教学观念等一切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及其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察觉性。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潜在性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征。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在校园的环境氛围中或者隐藏在各个活动中等等。教育者的身份也具有潜在性, 由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隐蔽在各种具有教育内容的载体中, 教育者的身份也不易被察觉。多样性也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不仅可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具有多重选择性, 从而愉悦的接受教育。此外还有非预期性, 主体性等特征。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首先,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覆盖的功能, 它将教育内容融于各种载体,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育内容出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其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内化的功能, 隐性教育不将教育目的表现出来, 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他从周围的环境获得信息, 模仿老师、领导、周围同学的行为, 这些隐性教育载体的影响力和说服力远大于课堂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认同和内化。

最后, 价值导向的功能, 价值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 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老师和同学的价值观影响, 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要求

目前在国际上, 受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和各种价值观念, 如: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在国内, 大力发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较大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面对国内外的变化,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改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 全方位性恰好能适应当前的局面。

2. 能够有效地改变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

由于灌输给学生带来缺乏自由选择的感受, 所以会自然形成对灌输知识的反感。当前, 大学生对于纯理论的思想政治课的灌输产生逆反, 甚至是厌恶心理。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藏在文化载体, 制度载体, 物质载体中, 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各种富有哲理的思想政治知识, 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通过这种开放、愉快的教学模式, 使更多人欣然接受思想政治知识。

3. 适应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他们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于外界的信息, 大学生不盲从, 坚持自己的想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避免灌输, 在愉快的活动和场景中, 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观念。可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学生自主性的需求。

4. 能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 民主和自我观念很强,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正符合青年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 各自充分表达思想, 又虚心接受别人的想法, 在这种轻松的教学氛围符合大学生对学习状态的要求同时也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制度、物质、文化、互动这几个层面构成。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我们只重视显性课程的作用, 忽视了隐性资源特殊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高校较为重视以课堂形式为主的教学工作, 对隐性思想教育工作关注较少。在现实中, 教师言语举止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领导者缺乏艺术的管理方式, 这些隐性教育对学生造成负面的作用。

第二, 通常我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致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思想政治教师, 包括教师的语言、着装、品行等, 作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二是, 开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选修课, 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扩展和补充。三是通过开展开放式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然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 这三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 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信念、道德等。它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今我国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现象, 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同时, 我国目前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 也造成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的不充分。

第四, 据调查, “有39.7%的大学生的1/4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25.6%的人一半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有3/4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比例达到9.20%”[1],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一个首要渠道。无论是学习还是放松娱乐, 互联网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没有地域的限制, 文化的差别, 也没有国界和意识形态的划分, 同时所有人都可以在此空间内言论和信息。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的世界里, 不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造成影响和冲击。其中那些不健康的, 消极的, 负面的影响对于世界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造成的后果更是不可低估。互联网有不良的影响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 它是宣传思想, 进行教育很好的平台。但是, 目前我国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足。大学生对目前思想政治的网络教育专注度不够。同时, 我国网络平台的内容缺乏规范和引导。

三、构建高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 发挥好高校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的人格感召

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带头实践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2]教师处于教育工作的第一战线, 其言行举止必然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提高道德素养, 专业知识, 从而加强人格魅力。形成一种以身示教, 以德示人教学模式。同时, 教师要加强人文关怀。关心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成长过程, 用爱关怀学生, 进行心与心的真诚交流,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的用心投入学习当中。

2. 发挥好管理者的管理育人作用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委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 建设好这支队伍。”[3]每位大学生都处在管理者的管理之列, 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学生工作等各方面都受到管理。领导者通过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态度, 管理理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学生。所以发挥好管理者的作用也是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途径。

3. 发挥好后勤人员的育人作用

每位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中都有后勤人员的身影。后勤人员在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过程中, 默默地发挥着育人的作用。他们服务的态度, 劳动的热情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二)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1. 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育人一直是古今中外广大学者的共识。“用环境, 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 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4]学校的建筑风格, 绿化植被以及各种宣传标语, 可以通过对心理的影响, 改变人的态度, 气质等方面。

2. 鼓励校园的文化活动的开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大学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竞技活动中, 比如说运动会的各项运动中, 锻炼了大学生拼搏的意志, 坚韧的耐力, 不懈追求的品质, 集体的意识等等。还比如在社团活动中, 通过老师无形的引导和校风无形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组织参与各项活动时, 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3. 加强校园制度的建设

学校的制度除了在道德规范和促进行为完善规范方面起作用以外, 还起着影响学生思想的作用。学校的各项制度合理与否, 学校管理体制民主与否, 各项制度健全与否都深深的影响着每位学生的思想。

(三) 加强网络信息的建设

1.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 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方面的课程, 并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网络道德课程应该是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 通过这门课, 使得大学生增强其鉴别能力和控制力, 成为人格和思想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然只有理论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在网络道德的课程里加入培养情感和意志的内容, 需要大量的现实的, 正面的和反面的案例, 尤其是反面的案例, 比如大学生不正确利用网络, 在思想道德方面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等, 来增强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并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2. 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目前, 我国网络信息管理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 存在着不法分子为了谋取利益或者不良分子宣扬反动言论的情况。大学生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 不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为大学生努力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政府部门就要利用其行政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法律机构要加快制定相关治理网络环境的法令条例, 同时可以利用技术的手段, 三管齐下对不法信息和言论进行屏蔽, 对传播淫秽, 色情的信息, 影像, 发表发动言论, 破坏安定团结的等等信息努力进行彻底地清除。重点是对学校周围的不正规网吧, 传播黄色思想等不良信息的网吧以及私自经营的网吧进行整顿甚至是关闭, 防止这些不良的上网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造成腐蚀。与此同时, 引导建立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要创造良好的网络道德, 文化环境, 比如, 积极向上的电影和益智的游戏, 利用网络平台使得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接受思想。通过监管部门, 对网络各部门加强改革和监管以形成健康有序的经营理念。

3. 制定网络道德规范

80年代, 我国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为了应对新情况, 我国制定了一些策略。从1981年开始, 我国开始关注网络安全, 之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与国外相比, 我国网络规范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当前道德行为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制定网络道德规范, 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针对目前出现的网络犯罪, 网络传播的淫秽思想以及反动言论。制定网络道德规范, 关键要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借鉴国外已有的网络规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 具体考虑到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制定出被广大大学生易接受的并且符合当前网络发展的网络道德规范, 提高大学生上网道德水平, 通过努力使得大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去伪存真的能力。

4. 建立网上咨询平台, 引导大学生心理发展

网络好似一个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包含了一切现实生活中所拥有的东西。很多大学生因为过度接触网络, 他们在网络世界寻求实现自我价值, 把自己封锁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这些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人交流甚少, 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不良, 甚至患上孤独症等心理疾病。对于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 开展网络咨询, 不仅适应了当前网络大发展的形势, 而且对于治疗心理问题是很好的平台。通过网上咨询, 避免大学生碍于情面而羞于开口的情况, 经过打开心扉的治疗, 对网络上瘾、网络孤独、虚假恋情对大学生造成的伤害, 给予有效地心理帮助。防止这些大学生跌入深渊, 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聪, 谭一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开发现状.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65页.[1]李伯聪, 谭一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资源的开发现状.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65页.

[2]龚志宏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26页.[2]龚志宏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26页.

[3]曾言, 胡为民.江总书记抓学习.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8, 84页.[3]曾言, 胡为民.江总书记抓学习.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8, 84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篇8

一、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技术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便捷的传播方式和及时的参与性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众多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利用。由于网络信息涉及了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并使教育方法现代化。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能够以平等身份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能够更迅速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影响和行为引导。再次,网络世界的“超时空”性,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观,将校园内、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网络上,便于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教育氛围,形成育人合力。最后,网络能够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的同时,也形成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巨大挑战

首先,网络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化及娱乐性强的特点,使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而直接到达人们周围,一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学生很难明辨其中的鲜花毒草,使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其次,网络的虚拟化特征容易导致人们人际交往的障碍和道德人格的缺失。一方面,在数字化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们在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时会产生失落感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导致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而不愿与现实交流。另一方面,由虚拟技术提供的便利造成有些自律意识差的人因可以“隐身”而放纵自己,如匿名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他人;造谣中伤、败坏他人名誉;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网络,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再次,网络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各种可能性,强调个体的超越性终极目的和自由,容易导致青年学生无约束意识的泛滥。由于对网络的管理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许多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准则又无法有效制约网上行为,因特网上的行为目前主要靠自律,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网者的道德素质。

二、网络信息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冲击

1网络知识传播带来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进入高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空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排解与释放,就会对个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为他们提供_r缓解心理压力的平台。H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情感的宣泄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互联网的匿名性为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情感互助、心理咨询以及寻求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可以无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倾诉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痛苦。同时,网络还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提高心理教育能力。互联网上有许许多多的心理健康网站,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等,既快捷方便又隐秘性强,具有互动性,为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也对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2)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增强自信心。大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它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并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为他们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的生成不断地输送养料。信息网络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大学生的感官进行视、听、说的多重刺激,模拟仿真的逼真性,并能跨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此外,一些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利用现代工具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网上创作的成功可以激发大学生创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专心和恒心等优良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追求美好人生。通过邀游网络世界,使大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和科技的力量。一批凭借自己的技术创新而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不断涌现,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等,学生从他们的经历和成功中看到了一种希望:只要努力奋斗,相信自己,就有可能通向梦想的殿堂,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2网络知识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1)知识的网络化导致大学生“信息病症”的发生和选择的痛苦。在网络社会里,随着“传媒的增多,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超载、泛滥的信息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其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和社会心理诸方面的矛盾和压力。上网时间越多,浏览信息数量越多,速度越快,使他们没有时间思考与消化吸收,造成思维被信息控制和操纵的格局,其结果是导致感情淡薄,真情淡化,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曾有人将此称之为“网络焦虑症”或“信息疲乏症”,可谓形象而确切。由此而来的网络文化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文化的多样化与选择的痛苦。网络传播模式“打破了以往僵死、封闭的社会格局。从前沉淀在大学生心理的传统思想观念与新体制建立所需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特别是网上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与渗透,使大学

生在价值取向、自我意识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上出现困惑与矛盾。要么面对众多选择无所适从,要么对所选择的价值观的现实合理性缺乏把握,无所选择时体验得不到满足,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一旦有所选择又患得患失,充满痛苦与失意”。

(2)知识的网络化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嬗变。道德观念既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也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力使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悄悄发生了嬗变。具体表现在:从社会本位到个体与社会本位的转变;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从理性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变;开始摈弃共同目标和普遍原则,追求个体经验和个人情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缺乏务实精神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对此不能简单地说是利或弊,但它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3)反复示范的传导效应。随着网络的发展使知识信息全球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化,在这种交流中,有不少文化糟粕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有大量性文字描写的网络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各种性商品、保健品广告处处可见。这些不良文化环境反复地刺激着大学生们最敏感的神经,对他们的性观念、娱乐方式、人际交往等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导向作用。

三、网络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能有实效性,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时代是—个信息时代,我们应树立开放式德育观念。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建立健全的德育工作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德育的整体。针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全面加强网络建设,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建设立场鲜明、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即“红色网站”)是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有效措施。在网络时代,高校应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下大力气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网上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育,并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教育优势,积极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与此同时,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注重民族精神资源的开发,将更多的新闻、宣传和文化机构及报纸、刊物纳入网络检索范围,不断夯实“红色网站”的人文基础,完善“红色网站”的信息结构,加强“红色网站”的信息资源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中华文明的网络传播基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不断增强互动性、实效性和形象性,不断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网络真正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

2强化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能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向是评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首选指标。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作用,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高校必须在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大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表达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取舍的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不断加大理论宣讲的深度,拓宽受众覆盖面,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应对学生关心的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给出合理的解释,对西方国家宣扬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免疫”能力,保证大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

3建立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网络体系,重视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的建立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要尽快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软件;要做到数字化信息内容全面客观,积极向上,更新主动及时;网上活动新颖活泼;网页设计富有特色,格调高雅;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要完善网络法则,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维护网上活动的理性有序,从而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明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关系,在虚拟情境和实践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始终记住我们作为现实社会中人的责任和义务,始终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理性精神,始终不忘记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高技术、高人文”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仍然要时刻提供一种人文关怀。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牢固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上一篇:扶贫党风廉政责任书下一篇:偶然发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