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通用10篇)
学情分析:让学生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毛泽东丧子的极度悲痛和常人难有的宽广的胸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文章的意义。教学重难点: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三、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1、认识8个生字,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2、自主阅读课文,抓住对x的细节描写,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x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岸英烈士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对x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x作为常人的慈父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x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指名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理解“殉职、勋鉴、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四、学习方法,布置写作练笔,领悟写法。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_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_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_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毛泽东心爱的长子不幸在朝鲜战争中殉职。此后,毛主席一直寡言少语。
就在这时,主席的秘书走了进来,向主席汇报了两张电报。第一张是彭老总发来的,希望能够将岸英同志的遗体运回国。毛主席听后当然愿意,做为父亲,自己的儿子葬他乡,谁不想看看他的遗容,再说还是主席的儿子,就算运回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毛泽东主席的欲望很快便被克制了。因为,第二张电报——它是由朝鲜金日成首相发来的。在电报中,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主席的长子——岸英葬于朝鲜的土下……。.这两个完成相反的电报令毛主席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
作为一位父亲,作为一个领导,面对这两种选择,毛泽东心中充满了矛盾。但最后,还是强忍着失子的悲痛,做出了将爱子——毛岸英葬于朝鲜的决定。正是这个决定,使朝鲜少支出了一匹马匹,却令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到死也未能再见到儿子一眼。
备课时,我想既然是体现毛泽东既平凡又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就准备让学生从了解毛泽东的个人事迹和有关诗词入手导入课题。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当学生认识了生字后,我就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感受毛泽东同志特殊的感情世界。在交流汇报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毛泽东同志的心理活动有关语句,体会他矛盾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最后,激励学生想象:当你读到“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忱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前谈话时,学生只汇报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信息学生一无所知,这当然受学生的信息来源有限所制,课堂气氛显得不够严肃,学生没有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走进文本时,来得有些唐突,感受很多,交流时显得情绪冷淡。当我组织学生感受毛泽东心理活动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读起书来自然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平淡有余,深沉不够。拓展部分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想象出了毛泽东同志那天晚上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整堂课虽然比较顺利地结束了,但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陈曼蔓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拟、勋、殉、赴、踌、躇”六个生字。理解“勋鉴”“踌躇”的词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3.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难点:在感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细节描写的迁移训练。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毛主席的诗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出示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齐读
2.这里的“忠骨”指的是?
(为国家牺牲的烈士的骨灰)文中指? —— 就是壮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毛岸英。3.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战役。
昨天,同学们已经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收集,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什么是抗美援朝战役。生交流。师再次出示相关介绍。
同学们,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尘封的历史。
二、初步感知
1.开火车读文,其他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2.读准词语: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出示)
有通过预习依然不理解的词语吗?
让学生说,不解释,然后引导:我们先来理解“勋鉴”“殉职”的意思。3.联系电报:
这两个词语出现在文章的哪?(电报)这份电报是谁发给谁的?(给德高望重的人看的,就叫勋鉴)
你再联系下前文,“殉职”是指?——因公而牺牲的人
这封电报了你知道什么?电报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岸英?(为了革命胜利勇往无前、无惧无畏……)是的,岸英就是这样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的战士。他牺牲时,年仅28岁。4.体会悲痛之情:
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毛泽东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悲痛)请你画出体现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小结:此时的毛泽东只是一位痛失爱子的平凡的父亲,他悲痛欲绝,不能自已(板书:常人之父)
(2)此时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的主席他在想什么?往事历历在目,透过袅袅烟雾,他回忆起了什么?
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的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学生交流)
在备课的时候,老师找到了这些珍贵的照片,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烈士(播放课件):这是童年时候的岸英,8岁时他与母亲杨开慧一起被捕,在敌人的监狱中度过了一年之久;这是在苏联学习时候的岸英,照片上的他英俊潇洒、风华正茂;这是回到延安时岸英与父亲的合影,多年的分离之后,这对父子终于团聚了;这是岸英去农村锻炼回来之后,和父亲的最后一次团聚。之后,他便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并没有在父亲身边呆多少时间。但主席对他依旧倾注着巨大的希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主席心中无可替代的希望,在残酷的战场上破灭了!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年丧子。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们能理解毛主席此刻的心情吗?
学生谈体会,尔后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这对于任何一位父亲都不是不能承受之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谁愿意相信呢? 让我们用毛主席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学生齐读。板书:常人)⑶“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你体会到什么?(毛主席钻心的疼痛。心情很乱。)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所有的难受,所有悲伤,所有的疼痛,都汇成了这句呼唤,让我们再次深地呼——(4)“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为什么要强忍住悲痛?他从天花板上也许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谁愿意来读一读毛主席心中这难言的痛楚?
(5)“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踌躇”什么意思?为什么踌躇?他在想什么?从“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毛主席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之中,一签字,就意味着他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毛主席手中的笔啊,该有千斤重吧?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主席心中的痛苦。5.艰难抉择
令毛主席悲痛并不仅仅是岸英的牺牲,他还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请同学们回到课文中,找一找毛主席面临着怎么的抉择?
(1)因为岸英奔赴朝鲜战场时,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没想到竟成了永别,此时,作为父亲,主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儿子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是啊,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眷恋自己的儿子,想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2)可是毛主席这样做了吗?
他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3、你感受到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舍己为公
博大胸襟
顾全大局、爱子情深)
是的,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又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多么宽广的伟人胸襟啊,(板书:伟人心胸)所以,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最终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在电文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三、情感升华
拓展运用
1.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多大的决心呢?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下了这段父子情吗? 出示材料。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主席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一直到 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主席遗物时才发现。
瞧,主席有多么爱他的儿子,可他们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他是真的不想见吗?不是的!只是他不想破例,不想搞特殊,把自己也看成了普通父母中的一员。他对儿子岸英的爱如大海般深邃!
2.出示: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说——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主席常人的情怀,更领略到主席伟人的胸襟,让我们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让我们记住主席写下的这句诗(指课题,齐读)
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 学生认读 2,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
3,、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课件介绍抗美援朝资料,以及毛岸英资料 5,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
三、品味语言,感受主席的痛苦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2、集体交流,深入感悟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课件出示句子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⑵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⑶“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⑷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眷恋,可以换哪些词,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5)“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语言运用
读最后一段: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
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课外延伸,小练笔:
1.通过写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2.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七,板书设计:
接到电报——失去爱子
几度悲痛
彭总司令:请求回国安葬
青山处处埋忠骨
艰难选择
常人的情怀
伟人的胸怀
金日成首相:要求葬在朝鲜
忍痛批示—— 何须马革裹尸还
曹庄镇 金沂蒙小学
孙维维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物产积极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你对“抗美援朝”的了解。
2、由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引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新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思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感受大致分两个方面:个人情感‘悲痛’等;思想品质方面‘胸怀宽广,无私’等)
3、重点把握以下语句。
A、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B、“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拿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D、秘书将电报纪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的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E、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深爱他的儿子,老来丧子,使他悲痛欲绝-----常人的情怀。)
F、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G、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着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感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充分体现了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伟人的风范。)
四、小结,深化感悟。
1、小结: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老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的悲痛啊,但他却毅然地把自己的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的胸怀似海般广阔。
2、感情朗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再一次体会毛主席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从课文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有此感悟?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悟到的?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毛主席是国家的领袖,但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他无法接受失去孩子的现实,他一整天没有吃一口饭,也没有说一句话,他内心中悲痛万分,难以言表。他回忆着和儿子在一起的聚少离多的日子,是那么美好。但在痛苦和矛盾的挣扎之后,毛主席没有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是为大局考虑,不搞特殊,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父亲,在短暂的时间里做出这一决定,非常人所能。作为一个伟人,他同意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而又伟大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一种表现,更是毛主席宽广胸怀的见证。
文章讲述到: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无比悲痛,彭老总要求把岸英同志的尸体运回国,可朝鲜首相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请求,毛主席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让爱子葬在朝鲜.便忍痛签了字.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毛泽东,他既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又有和平常人一样的父爱.他既有超人的情怀,又有常人的情感.虽然儿子牺牲了,但在种.种的细节当中,表现出了伟大父爱的延续.要做出这种艰难又重大的决定,对于一个做父亲的来说,是很难的.谁不想再见自己儿女最后一面?毛主席是一位国家领袖,而是从大局考虑问题,他是理智的,不想因为自己的家务事,而在共和国内引起巨大轰动.请不要误会毛泽东冷漠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他还不想把自己的悲痛传播给他人罢了.
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再去了解毛泽东的情感世界,会发现:毛泽东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解03-3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11-13
《青山处处埋忠骨》读后感500字12-26
青山不老 教案06-29
教案:处处有竞争02-08
人生处处有竞争的教案07-08
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02-03
人间处处有真情七年级作文05-28
处处充满爱五年级作文12-08
美丽的青山湖三年级550字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