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论文(精选9篇)
摘要: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而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有新的企业诞生。小企业很多,正是由于众多的企业存在,要想在这些企业中获得更高一筹的成就,就得有所改变。而如今对企业的改变在努力增加业务量和改变质量上已经没有什么大的优势了,只有在企业的创新文化上做一些努力或许能有很好的收获。我国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仍相对滞后,不仅没有为企业发展提供软实力,相反地甚至已经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通过培育和渲染积极地企业文化来塑造和影响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价值观与精神风尚,使人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条件,保证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逐步构建一个企业的创新文化体系,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创新文化文化建设
1.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的领导者认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外在表现形象,所以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企业标语口号的斟酌、企业标识的设计上。还有就是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很多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寄希望于通过举办几场球类比赛,搞几次文艺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个职工俱乐部来达到塑造企业精神的目的。事实上,文体活动的开展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表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表层活动,而不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不用企业精神塑造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不会得到持续协调发展的,也就更不可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地提高是相互作用的。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渗透作用,以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有些企业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最后形成了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两张皮”,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重。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地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中小型企业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没有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和决策。由于中小企业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他们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组织机构相对简单,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员工素质相对不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忙于生计,不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当前所处的位置和现状,忙于追求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对长远利益的战略无暇顾及,而且,他们一般认为文化战略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中小企业没有必要进行战略方面的考虑。这也使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认识不到文化战略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2.针对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所谓企业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由它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但这种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技术创新力。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技术竞争。因为通过服务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带来的价值增加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开发的新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才是无限的。
鉴于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因此,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条件和经费,因此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
3.如何进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作用,其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企业创新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4)坚持学习的观点来促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一切的观点,把学习纳入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中去,用学习来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用学习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用学习来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用学习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执行力,用学习来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用学习来统一员工的思想,总之,用学习为企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5)及早谋划,早享成果。根据企业文化的定义,要求在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中,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时总结、及时提炼、及时培训、及时宣传,积极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那些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等到企业正常规模化经营时才可建立,这好比人们习惯养成后,去纠正。而不是积极方法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而是等到问题严重的时候,才去解决问题。同样这种观点也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要求。岂不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6)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4.结束语
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5.参考文献
[1]程全性.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3(2)
[2]赵烨,徐宇迪.中小企业如何抓好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商业,2011年26期
[3]张传松.参与竞争必须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A].2008年 [4]李海军等:谈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5]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一、创新文化与文化创新
1.创新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鼓励创新并容许创新失败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 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文化观念和行为道德规范, 一种给创新者以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一种能够使创新的精神追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扩大和张扬的文化“生态环境”。第一, 它是一种氛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最大限度激励或激发人们创新的文化, 它不仅有利于滋生创新的土壤, 还能够促进这种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扩大, 将之投入于实践之中, 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其重要性。第二, 它是一种科学理念, 可以指导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进行实践。创新就是“求变”, 但盲目的改变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改造自然之前首先应该思考什么是自然以及自然的基本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要以人类自身为主体自觉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第三, 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世界中每个国家、族群、民族都有其独特文化, 文化并无优劣之分, 真正的创新文化必然是兼容并包的, 多元文化交流既是两种文化的双赢, 也是世界文化的多赢。一直以来, 中国人都秉持着“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2.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通过塑造个人的人格实现人的社会化功能;通过整合目标、规范以及行为来制约团体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其功用更多的体现在整合与导向方面。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 先进的文化唯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第一, 塑造创新文化建设观念。文化具有流动性, 只有在创新与交流之中才能获得生命。如果一种文化不再与其它种文化相碰撞相交流, 不再创新, 那么它就有可能走向灭亡。如果要评判某种文化是否具有活力和发展的潜力, 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就是其创新能力。第二, 创造文化创新发展环境。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是文化创新的国际背景, 然而仅仅有此是不够的。文化作为国与国之间交流的“软实力”代表, 虽然属于“软创新”但也需要“硬投入”。国家必须一方面重视加大对文化创新的投入, 同时致力于打造文化原创的发展平台, 并加大文化版权保护力度, 使文化创新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和尊重。
二、中华创新文化
一个国家能否被外界认可, 除了需要重视领土的完整性之外, 也不能忽略自身的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的文化传承, 是因以儒家“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支撑。孔子称“仁者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性。《论语》中处处谈“仁”, 总而言之, 仁者, 即本着同情心而推己及人, 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无限责任。随着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决定性因素, 这种创新对于科技、教育、文化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只有建设国内创新文化, 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1.历史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 第一点可以总结为“生生”, 《易经》言“天地之大德日生, 生生之谓易”, 这是“生生”最早的表述, 强调的是一种生命活动或生存活动的不间断性, 也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皆在不断变化之中。第二个特点是“和合”。中国人说“天人合一”, “天”指“天道”, 人仿效于天, “人”指“人道”, 天落实于人。
“生生”与“和合”既统一又对立, 可以在任何大环境下生生不息、和谐统一, 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之一。因此, 当文化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创新文化应运而生。
2.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并非意味着有现成的创新文化大厦等着我们去添砖加瓦, 文化本身具有复杂性, 作为一个有机主体, 可以对任何与其联系的事物发生作用及影响。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需要我们在国内大环境下, 不断将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创新融入到既有的文化之中, 形成一个长效的、有益于创新精神传播的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创新的行动为祖国添加了无限生机, 尽管创新精神在这片沃土上已开始滋长, 但也必须承认相较西方发达国家, 国内社会领域的创新意识仍然较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创新意识落后、创新能力欠缺以及创新思维得不到法律保护等问题正是我国缺乏成熟创新文化的主要表现。全面加强国内创新文化建设, 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工程, 它既需要一种统筹规划的整体意识, 又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人进行努力。任何个人或者群体都无法真正创造出有生命的文化, 创新文化建设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事, 只有经过大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 才可能形成有代表性的、先进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奋斗目标, 为完成“中国梦”, 文化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1.文化创新与传承。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各民族共同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瑰宝。文化可以凝聚人心, 尤其对一个民族来说, 传递共同的信念与共识是文化最重要的作用。要了解一个民族, 首先要了解它的民族文化。经过多年的融合与交流, 我们已经有能力有精力观察和欣赏来自世界各地优秀而先进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具备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与胸怀。当然, 我们并没有在眼花缭乱的世界文化中迷失, 我们始终坚信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 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即其独特性。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独特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你走在世界哪一个角落, 有华人的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
企业发展需要创新早已成为共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创新的整体性,即创新是全面的,包括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而且需要组织成员全员参与;注意到创新的协调性,即各项创新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促进;注意到创新的经常性,即任何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创新。但到此还不够,还需要有个统领的条件和文化——创新文化。
广而言之,不单是对企业,包括全社会都需要处理好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的关系。两者的含义不同,侧重点不同。文化创新主要是指对现有文化的创新,涉及面很广。创新文化是指为所有创新,包括文化创新在内,提供进行创新所必须的风气、氛围和舆论。我们知道,所有创新都是需要担当一定风险的。从孔子的“仁”与“恕”,到现代的宽容和包容;从民间的“敢为人先”、“失败是成功之母”,到我们党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是创新文化的内涵和表现。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之类,则是阻滞创新的陈腐文化的表现。
首先,让我们明确几个关键概念:文化,虽然专家们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文化由人创造,因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常变现为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其存在于社会中的意义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寻求更大的发展。文化传承是指:对原有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适应时代并向后流传的过程。文化创新,即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产生新的价值观的变革。我方坚持的观点是:文化的传承比创新更重要,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证:
其一:从传承和创新的本质关系上看:江泽民同志在十七大上就明确指出:发扬传统文化和开拓创新是统一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必然发展。佛法中也告诉我们: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它是哲学上的生命体,这生命就源自于传承。所以说离开了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所谓的文化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本身也将如浮萍般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其二:只有意识到传承的更重要性才能守护和传承文化的本质内涵。我们必须承认创新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世界历史走到今天已经有234个优秀文明灭亡,中国已损失了占总量35%的传统戏曲种类。对于企业文化,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告诉我们:理念的提出不算困难,困难的是将其传下去。所以,面对种种这样毁灭性的数字和严峻的历史考验,难道我们不更应该把重心放在文化的传承上吗?
其三: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上看: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科技一样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犹太民族虽经历三次大流散的驱逐和屠杀,但传承下来的犹太文明给予了他们持久不衰的凝聚力,使得犹太民族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才产生了20%的美国富翁,20%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27%的世界科学家,奠定了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同样的,中国从1905年到1911年卖掉了无数的墩煌金卷,使得当我们意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想要去守护它时却不得不低声下气的去向老外们讨要我们自己的文化精髓。由此大量事实表明,对优秀文化只有给予传承和弘扬,才能使文化发挥它最大的社会价值,真正提升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自尊心和综合实力。
近年来,我们烟草商业企业在巩固和完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上,狠抓整顿和网络建设,效益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外部环境压力的增大,行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呈现高位回稳态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成为商业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实力不可缺失的企业机能。但是由于几年来的狠抓整顿和规范,商业企业形成了一个模式化的管理流程和营销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发展。国家局提出的“全面提高烟草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正是解决行业在的新历史发展关键期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推力。烟草商业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培育全员的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努力形成尊崇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一、培育创新精神,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持续动力,建设创新型企业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尊重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个性,更要尊重人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营销”市场,同时也转向价值导向型的战略管理,更需要创新。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比如像“巨人”、“太阳神”等大起大落的企业并不少见。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首先要引入新的价值导向,培育创新精神。
对于烟草商业企业从业人员来说,几乎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那就是,我们是上级决策的具体操作者,只管执行,不管创新。缺乏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如瓦特发明蒸气机,个人学识和知识都难以达到。这都是创新中的误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提高对创新的认识。美国著名企业家摩根对他儿子说:“创新并是不是具备超常智慧的人才才必备的,只要善于开发,我们每个人都有。”要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自己具备创新能力。其次要对创新的形式予以充分的认识。创新并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就是不重复前人,比如将一个多年不遵守《烟草专卖法》的经营变成一个守法户,这个过程就是创新。也就是说,只要别人没做到的,自己做到了,那就是创新。最后,要让每个人都知道,只要善于思考,用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不能仅靠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技术精英,而要靠更广泛人群的积极参与,要使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展创新才华,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创新。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激发群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合力。
创造性活动基于人们思想火花的迸发。我们常常谈到硅谷的创新,谈到美国雄厚的科技实力,而其支点在于人才的汇聚。所以,要创建创新型企业,就是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群,以激发群体创新意识。
首先,要给他们以足够的学习教育机会。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指导理论学习,用理论学习促进实践,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
其次,要给创新型人才搭建一个发展平台,要敢于压担子,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才能,独树一帜。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和智慧。让他们的知识本文来源于网络站和技能得到尽情发挥;给他们以足够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上、身体上予以关心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创新研究上去;给他们以足够的工作责任感,让他们能感到领导的厚望和员工的期待,从而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加快进度,提高效率。
再次,要了解创新型人才的个人人生职业的发展规划,要做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留住人才。
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给社会、给企业带来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追求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中,感受到追求目标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创新的源泉才会源源不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烟草行业未来发展中增强核心竞争力,赶超世界先进烟草企业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烟草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必须引起烟草行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出更多更强具有实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才是烟草行业的希望所在。
三、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离不开大胆怀疑、“异想天开”的创新灵感和想像力,创新也是一种冒险,必然要经历失败的磨练,不允许失败就无异于断了创新的后路。没有鼓励探索的有效机制,就难以催生出创新成果。企业的制度体现着企业的创新价值取向,调节着创新资源的配置,规定着创新活动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创新的行为模式。烟草行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企业,就要建立起适合烟草行业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创新激励机制,要从建立激励、培养、保护等机制入手,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操作。推进创新培养体系,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通过持续不断地作用,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企业创新氛围。
建立创新型人才与创造的业绩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这样,让每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个人投入所产生的回报,不论是在技术、管理上,还是在收入分配上的。
建立起让人才得以继续教育与发展的培养机制。知识需要更新,人才需要培养。因此,对于创新型人才,要实行“实践锻炼——成长提高——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让人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成熟,在继续教育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更成熟,也就更容易成功。
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在工作中找出新的工作方法,取得突出成绩的,在政治待遇上,经济待遇上予以相应的激励,不拘一格提拔、任用人才,不唯身份,让那些身份看起来“卑微”的人在自己的创新中体会到创新的快乐,让他们看到自己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在员工中赢得的尊重。
建立起刚柔并济的人才保护机制。创新就意谓着冒险,冒险就意谓着不是100%的成功。对待创新型人才,要多鼓励,少苛求,允许失败,要对创新过程中的失败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要通过这个保护机制,使个人失败的风险和创新的成本降低对最低程度。
四、构建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要通过构建学习型企业来建设创新型企业。根据烟草行业发展趋势,在企业推广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整合个人学习,形成团队学习,进而达到组织学习的目的。要尽一切努力,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拓宽渠道,完善教育阵地,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要定期选派员工到大学及科研机构学习、培训;聘请管理、科研人员到企业讲学,鼓励员工通过成人教育、在职函授和自学等方式本文来源于网络站不断学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使员工培训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转变,从传、灌知识,到“提升学习能力”的转变,将以前“缺什么补什么”的被动学习向超前跨岗学习转变,是通过个人和团体的学习,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大家的思想在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托个人和团队的知识,增强企业主动适应外部变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管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进步、服务不断改善。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经历了重组和体制改革,目的就是坚持自主创新,培育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打造差异化优势企业,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核心力。由于原有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设置、作用、工作方式都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创新企业文化,激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活力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创新企业文化,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激活新的生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是灵魂和肌体的关系。只有铸造灵魂,强壮体魄,神形兼备,才能共同发展。
中国的海尔、海信、联想、华为、北大方正、中芯国际等企业,都是中国在企业文化创新、引领企业文化中的典范,它们用事实告诉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创新企业文化推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挖掘新的活力源泉,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全面提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能力,有力的保障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一系列工作的改革创新。
企业文化的创新是在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等的全面创新;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企业文化的创新,涉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工作形式和工作方法,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的窠臼中打开一扇门,激发新的活力。把企业文化创新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生产经营的有效切入点,能够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适应企业改革、融入管理。
2、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加大宣传和教育,实现自身完善激发新的活力。
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其他一切优秀文化,特别是把爱国主义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确树立企业员工整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党建思想政治工
作的努力方向。党员团员在学习接受能力、发挥模范作用方面,往往是组织者、倡导者和先行者,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进一步坚定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增强独立自强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效率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学习创新精神,实现对个人发展和事业追求的认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在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从而实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力推进企业文化创新的步伐。
随着中央企业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先进企业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国有企业的优良文化和精神风貌,就是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大局的丰硕成果。要努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教育广大党员努力成为先进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和主流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在本职岗位和各项活动中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人们学习的榜样,从而带动广大职工不断丰富和发展健康向上、锐意进取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创新体系,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时代新风,为管理创新奠定扎实的理念基础,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广大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和创造活力,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
3、企业文化的创新,重点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创新。
一条连锁,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当前,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最薄弱环节是人才储备。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做调整生产关系的工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消除障碍,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与具有人本管理属性的企业文化在功能、目标上是相容互补的,也是一致的。
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要始终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吸引人才,教育、引导人才,用好人才,稳定人才;文化创新促进人力资源不断优化,必须适应改革、融入管理,贴近实际、贴近职工,否则就失去了活力甚至生命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战略举措,也是企业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持久动力的不竭源泉。
4、企业文化创新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
优秀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时代魅力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对广大员工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许多思想、观念、精神层面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工作领域,创新工作形式,易于为人们接受,达到异曲同工的作用。
一、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的涵义
(一) 创新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能够激励和奖赏员工, 对于快速变化的环境, 突然出现的危机和突发情况做出迅速反应。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 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是文化。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反映一种社会精神崇尚或者认同, 在精神方面崇尚和认可民主精神、批判精神、进取精神;在学术上崇尚探索、鼓励争鸣、鼓励超越。
(二)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性
技术创新是从新设想到新产品或新工艺并使市场价值得到首次实现的过程。它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 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等一系列连续性的实践活动。它既是技术过程, 也是商业过程。技术创新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收益性。技术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新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可观的利润。
二、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一) 创新文化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落后的企业文化制约企业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科研院所,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对其影响显得更为明显。任何创新行为都肇起于思想创新、观念创新。企业创新的原始推动、企业创新的初始设计, 都与企业文化所能提供和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有关。创新意味着一定的风险, 企业文化中的风险意识强弱, 也影响着企业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创新行为的成功必须依赖与其相适应的创新文化支撑。在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中, 存在一些病态、不良的企业文化, 干扰、阻挠、破坏、延缓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的企业, 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创新, 建立优秀的、与企业创新观念相一致的企业文化, 才能够对企业创新起激励和支持作用, 推动并延续企业的创新行为。
(二) 创新文化是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客观需要
高新科技具有先进性、变化性等特点, 使科研院所面临着一个动态的、变化更快的环境。因此, 对科研院所的发展必须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并以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用企业创新文化约束并统一制定者的思想和行为, 保证战略计划的制定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并在实施过程中得以贯彻执行。参与战略计划制定的是不同的专业人员, 他们会各自强调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而缺乏其他领域的了解。这就要求通过文化创新,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保持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 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的信息共享, 以此增强参与人员的共识。战略计划必须与企业的其它计划和规章制度互相补充与结合, 同时要激发员工遵守对本企业的承诺。目前, 我国许多科技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等诸多问题。因此, 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激励广大员工,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协调其思想和行动, 保证战略计划的实施。
(三) 创新文化是规范技术创新行为的现实需要
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是科研院所的特点, 只有使企业管理行为与企业文化相一致, 才能保证企业经营实践按预期的方向发展。要通过文化创新, 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良好文化氛围, 以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整合, 引导企业领导的经营管理行为朝着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方向进行,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 降低经营管理的随意性。
(四) 创新文化是提升领导者创新效能的迫切需求
在科研院所, 由于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 既追求物质利益, 更倾向于精神需要, 只有有效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 才能给予员工更大的满足, 才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科研院所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的提升, 也离不开企业文化作用。企业文化强化了领导者对员工的服务精神并满足员工自我目标的实现。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 更新领导者的观念, 促使领导者在工作中利用多种方法和渠道, 在要求员工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 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目标。企业文化强调领导者的权威不仅要建立在行政组织赋予他的地位和权力基础上,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人格的力量建立在赢得员工拥戴的人心支持基础上。
三、借鉴经验, 扬弃糟粕
随着参与国际竞争的逐步深入, 我们认识到, 我们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也可以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优秀企业的相关经验。
比如德国企业比较注重质量的传统和严谨的职业精神;日本的企业团队创新文化和引进消化、持续改进的作风;美国企业崇尚个体尊重, 鼓励冒险, 允许失败的文化等。西方国家重视技术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源建设;注重应用型的研究与开发, 不断开发可以在生产中直接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从而能够迅速收回技术投人, 在短期内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行公司间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 以降低技术创新的难度和风险;用技术创新推动组织创新, 而组织创新又促进技术创新的不断进行等。这些环环相扣的战略安排, 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和优秀企业创新文化的基础。
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创新文化, 扬弃糟粕, 依靠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结合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变化, 对在科研型企业弘扬创新文化, 以此作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恒久动力。
四、创新文化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一) 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是转制院所发展的客观需要, 不创新就只有被淘汰, 只有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才能在知识经济浪潮中生存、发展、壮大。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是改变企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助推器。要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方式, 首先需要针对市场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 确定科研开发的方向, 并做好超前技术储备;其次通过科研、开发和销售的有机整合, 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效益;第三, 要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人才观念, 以人为本, 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二) 创新网络的建立与完善
创新网络是指区域内一组纵横交错的相互依存关系, 是区域内包括政府、企业、金融、协会、个人等主体, 为实现互动学习和创新活动, 并在互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创新网络是以互动学习为中心的, 有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旨在促进知识、生产或服务的发展。创新网络有利于企业和其他主体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和创新。创新活动能够被整个创新过程中前后阶段的研究人员、供应商以及消费者等各种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影响。由于技术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 技术通常具有前后关联的特殊性, 需要在工作交流中逐步积累。因此, 技术创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在供应商、生产商和用户等之间交互学习的过程。
(三) 技术创新文化
技术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理想契合。技术创新与文化的互动过程实质就是技术创新与文化的融合生长过程, 其结果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技术创新文化”。技术创新文化是技术创新与文化共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把对创新的追求内化成为人们共同价值观, 这种共同价值观能够有效地激发成员的创造潜力, 促进创新思想的形成, 以乐于冒险、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协调一致的行为, 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实现。
一方面, 技术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 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企业只有求“新”、求“变”, 才能创立优势和保持优势, 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以人为本, 依靠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念, 构建扁平的组织结构, 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速度, 增强员工的自主创造性, 与有关的组织网络结合起来, 互相沟通协作, 共同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共享, 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新技术的产生虽然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但是机遇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那些锐意进取、敢冒风险、不怕失败的创新者总是有热情和意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对技术创新有强烈的追求, 加上支持技术创新活动的各种设备设施、土地资源、投资资金等物质支持条件以及教育技能培训、奖励措施等各种规章制度安排, 共同作用,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 促进技术创新的繁荣。
我们由衷地向屠呦呦表示祝贺。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说的那样,这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十分巨大。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年至今,在科学类诺贝尔奖的442位获奖者中,美国科学家有232人,比例高达52.5%,居世界第一。
尽管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已是老生常谈,但创新的主题,在中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新旧动能艰难转换的当口,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三五”不仅是中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更是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节点。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要实现这些目标,核心问题是实施创新驱动。但将创新落实到行动中,远比文件以及口头所说的“创新”要困难得多。
创新,为什么总是知易行难?
创新,是对传统的叛逆,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说到底,创新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思想碰撞、智慧对接的过程。
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对接,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聚集与吸引;人才的聚集与吸引又取决于一个宽容社会的构建;宽容的社会,又取决于政策的开放。
东西方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民族还是企业,思想上越谦逊、政策上越开放,就越能吸引更多创新人才,自身也越强大;反之,思想上自大,或政策上封闭,排斥外来文化,自身也会萎缩。
无论是中国唐代的贞观之治,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或是苹果公司“非同凡想”的奇思妙想,以及谷歌公司“20%的创新时间”(员工可利用2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都表明创新必须根植于宽容、开放的文化。
宽容、开放的文化,恰是中国一些地方及企业的短板。有些地方政府为保政绩“不作为、乱作为”;有些企业提拔领导只讲资历不看能力;有些创投引导基金怕担风险只投稳定项目不投起步企业……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历时八年,访问了近百位革命性产品和服务的发明者后发现一个现象,凡是杰出公司不仅宽容失败,更认为在创新程序中,失败是无法避免的,是其事业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宽容失败,也应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必须要有的文化氛围。
日前,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强调,要用合理的“容错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创业创新者的活力不断涌现。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要实施创新驱动,既需要有像屠呦呦这样的技术创新者,更需要有能吸引创新者聚集的创新文化。(支点杂志2015年11月刊)
彭清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基本途径;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二、高考考点展示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
2、文化创新的途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2、难点: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复习文化创新。在复习这节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接龙(一个同学说原理的内容,另一个同学说方法论),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成效。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下去认真巩固所学原理和方法论,这是哲学答题的武器。
图片展示,引导设问:图片中获奖的人是谁?她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屠哟哟事迹:固守传统拒绝现代技术,重要发展只是空话,所以启示我们要实现文化创新。
引导过渡: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今天我们从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系统掌握。
考点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引导学生思考:网络热词有哪些?这些网络热词都体现了什么? 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小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考点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为什么)(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源于社会实践,但又知道这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归纳总结: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课堂练习
1、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活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舞台和丰富素材。这表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人民群众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直接创造者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2、当人们忙于经典翻拍之时,《亮剑》、《历史的 天空》、《士兵突击》等原创作品却非常热播,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这种观点认为()
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
D.大众文化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
3、《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考点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怎么办)(1)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①“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这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反对:②“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归纳提升:文化创新的途径答题套路(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创新方向)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创新主体)
(5)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创新内容)
◇课堂练习
5、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
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它艺术精华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
6、近年来,江苏省许多城市开展了城市精神的讨论 和提炼。如南京的“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
博雅、创业创新”;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常州的“千载读书地,现代创城”……
这些城市精神表明()
①文化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全面吸收中外一切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7、2010年11月21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内容更加突出。要向实现文化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
①反对民族虚无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五、易错辨析
1、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3、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消失
4、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6、实现文化创新,就是以世界各国文化为营养
六、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动力: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准备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作用(为什么)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三、文化创新的途径(怎么办)(1)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创新文化论文】推荐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06-21
德育文化创新06-05
烟草企业文化创新06-10
高校文化传承创新09-23
文化旅游创新案例06-14
创新基层法院文化建设06-12
苹果公司创新文化范文09-15
文化创新的意义及内容10-15
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10-24
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