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精选9篇)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篇1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早发白帝城》)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醉花阴》)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蝶恋花》)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 夜宿山寺》)

最美的笑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长恨歌》)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苏东坡句)白的最快的头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北风行》)最壮观的登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望岳》)

最大的柏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 《古柏行》)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琵琶行》)最难寻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长恨歌》)最亮的灯----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 《送僧归日本》)最让人感动的音乐----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 《古意》)最长的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 《野望》)最长的一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 《遣怀》)从征时间最长的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出塞》)最不值钱的诗赋----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最有威力的剑----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王维 《老将行》)最长的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长恨歌》)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白居易)

眼里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思维最乱的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恨的最长的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最长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最难请的人----千唤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笆半遮面。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寂静的环境----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最空旷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长的头发-----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难找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强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美的笑容-----回有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也过万重山 最苗条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最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架碳车碾冰辙。(白居易)

被风吹的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水上最快的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最美丽的笑容----回头一白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寂静的环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综灭。最厚的冰----瀚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倒霉的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最奇特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寂静的环境(最空旷的环境)----千上鸟飞绝,万径人综灭。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最大的遗憾----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陆游《示儿》)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最精神的人----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司马光)最忧愁的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苏东坡)

最有心计的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最不平的人----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杜甫)最重要的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最风骚的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最倒霉的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爬的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李白)最寂静的空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贪嘴的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最无才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脸皮最厚的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最多的爱----三千宠爱在一身。

最浓的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最长的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最孤独的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喜欢喝酒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最悠闲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勇敢的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最不安分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最忙的人----城头铁鼓声又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最有计谋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最有志气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篇2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白居易《卖炭翁》) “身上衣正单”, 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 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 在冻得发抖的时候, 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感受, 倾注了深刻的同情。“可怜”在这里是“值得同情”的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诗句描绘的是新月初升的美丽夜景。这九月初三的夜晚, 一弯新月初升, 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 悬挂了一张精美的弓一样;圆润的露珠, 在新月清辉的照耀下, 闪烁着耀目的光泽。“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还是一名爱国将领,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的理想。可现实却是年迈力衰, 失意闲居,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可怜”在这里是“可叹”的意思。

“可怜荒岁青山里, 惟有松枝好寄君。” (唐·卢纶《早春归盩厔别业却寄耿拾遗》)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可惜在这离乱的岁月里, 面对荒凉的青山, 只能折支松枝来寄托对好友李端的深切思念。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此处的“可怜”可以理解为“可惜”的意思。

“可怜处处巢居室, 何异飘飘托此身。” (唐·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晚年生活漂泊, 看到燕子在春天里衔泥筑巢, 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天地如此广阔, 小小的燕子却只能到处为家, 实则没有定居之所, 这又何异于飘飘荡荡托身于茫茫江湖之中的自身呢? “可怜”在这里有“怜悯”之意。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唐·白居易《长恨歌》) 这里写的是由于杨贵妃的美貌、娇媚, 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 不但自己“新承恩泽”, 而且姐妹弟兄都封了大邦, 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令人羡慕。“可怜”在这里有“令人羡慕”之意。

“曲江柳条渐无力, 杏园伯劳初有声。可怜春浅游人少, 好傍池边下马行。” (唐·白居易《曲江早春》) 此诗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和煦的春风轻吹曲江岸边的柳枝, 杏园里早到的伯劳唱出悦耳的鸣声。可喜的是早春游人尚少, 可以下得马来傍着池边行走, 以便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可怜”在这里是“可喜”的意思。

“任昉当年有美名, 可怜才调最纵横。” (唐·李商隐《读任彦升碑》) 据《南史·任昉传》记, 任昉四岁能诵诗, 八岁能属文, 十六岁出仕, 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等。李商隐通过《读任彦升碑》盛赞了任昉 (即任彦升) 因有能力而被重用, 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借以自慨仕途曲折, 不得其志。此处的“可怜”是“可贵”的意思。

“半青橙子可怜香。”这是宋人毛滂《浣溪沙·武康社日》里的名句。意思是说, 没有完全熟透, 还处于半青状态的橙子, 散发出异常的香味。此处的“可怜”可以作“异常”解。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篇3

关键词:唐诗宋词;俳句;意境营造;王维;松尾芭蕉

0 引言

中日两国文化的根源相似,日本文化有很大部分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日本俳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与中国的诗歌极为相似。本文从意境营造来研究唐诗宋词和俳句。并将松尾芭蕉作为研究课题的对象,因为他的俳句被认为是日本最高水平的代表。日本俳句以简短而著名,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日本学习了中国古代文明并且将其发展。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俳句的内容、形式等,但他们没有将俳句推上顶峰,而松尾芭蕉所创作的俳句使之走上了正道,走进了艺术的殿堂,他的时代是俳句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 唐诗宋词和俳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诗的五言绝句有平仄韵律,流传甚广,至今仍广为后人所传颂。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俳句是诗人通过言简意赅的词句表达生活中的感受,用语言凝结在17个音节的诗作。它的韵律“五七五”是日本民族文化的美学观念经过千百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这是俳句在格式上传统的形式。

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俳句都对后世影響深远,它们在两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十分突出地位,这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两者能够以其简短的字句,表现独特的意境,表达深远的思想,后人需要细细品味方能品出一番滋味。

2 王维和松尾芭蕉

在诗歌方面,王维在十几岁时已经是小有名气,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仕途不顺,其诗透露的意境也不刻意铺陈且自然清新,与自然相融。

松尾芭蕉,初号桃青,后改芭蕉。松尾芭蕉的俳句倾向于平淡、朴实、顺乎自然,平淡自如,朴实无华,言简而意丰。[1]据说芭蕉二十八岁时离开京都到了江户,曾在小石关口町做开凿水道的役夫,备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他不顾生活的极端贫困,仍然不断钻研俳谐,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同时开始设帐授徒,宝井其角、杉山杉风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入他的门下的。宗房在深川开始结庐(即芭蕉庵)隐居是他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宗房在此改名为芭蕉,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

3 意境营造

意境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美好深邃的意境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触其体等实感,使人领略难以言传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2]

(1)以静写动。

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诗人们都很注重意境的营造。绝大多数的诗歌所营造出意境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衬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以动衬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柔和、优美的画卷:在密林丛中,透过树叶。一缕阳光依旧那样静静地照射在绿绿的青苔上,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依旧那样安详与自然。在平静的一种心态与感悟,其描写的细致让人回味,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意象,意境十分优美。

芭蕉的俳句营造的意境同样深邃完美:“古池や蛙飛びこむ水の音。”(静寂的池塘,青蛙蓦然跳进去,水的声音!)。是芭蕉集中最有名的作品,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无声的境界中,芭蕉在沉思,突然窗外传来了水的声音,以动衬静,唤人梦醒。芭蕉与友人观赏腊月的海景。松尾芭蕉在海边游玩傍晚时分,不知从何处传来野鸭叫声,写下:海くれて鸭のこゑほのかに白し(海边暮色,何处野鸭声微白,苍茫又索寞)。作者描写了冬天海水平稳,暮色降临,海面空寂。这三句话,句句都在写景,又通过野鸭的鸣叫反衬了当时的寂静,通过这种意境更能突显出作者当时的孤寂。这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会让读者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引起具有读者的共鸣。

(2)寂寞、伤怀之情。

王维和芭蕉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寂静,也从另外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闲暇、寂寞之情。两位作者没有梦想中那样顺利地在仕途,虽然有些消极,但也寄托了诗人置身于世外,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这种无力于现实生活,却只能在作品中抒发心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向往清静自然的心情,也可以说是一种无法排遣的苦闷。芭蕉的“古池”句中,在幽美的意境中透露出诗人的空虚、寂寞、无聊之情,他十分清闲,闲得发慌,所以陷入了沉思而不能自拔;其“枯枝”句,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实际上衬托了芭蕉对秋暮的一种伤感,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描写出了一幅凄凉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王维的诗中也是如此。其“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也反衬出当时的“空寂”的意境,仿佛让人感觉到只有太阳懒懒的照在青苔上。王维喜欢使用冷色调,似乎而没有别的更感动之物,表现出一种无奈之情,心情十分无趣。

4 结语

宗教思想作为最高层次的文化对中日两国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隋唐时期便开始的文化交往使得中国宗教文化对日本社会方方面面影响深远。俳句与唐诗都是两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体,影响也十分深远。本文仅从松尾芭蕉与王维的一部分诗作中体会二者相同的意境之美,并且其以动衬静与“空”“虚”之美不能够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研究两国文化的相似性,能够促进两国文化的发展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建萍.王维山水诗与松尾芭蕉俳句之比较——以禅道思想影响为中心[J].2009,24(6).

[2] 马文波.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 松尾芭蕉.芭蕉俳句集[M].中村俊定:岩波书店出版社年,1970.

[4] 白石悌三,田中善信.永遠の旅人 松尾芭蕉[M].新典社,1991.

[5] 崔钟雷.唐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篇4

——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反思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在高中阶段开设选修课深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喜爱。进入高二以后,我怀着一腔热忱,投入全部身心与学生一起沉浸在唐诗宋词的精彩世界里。学期结束,《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也已授完,现在,回想起授课的经历,我觉得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

首先,鉴赏诗词,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避免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与个性体验。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且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的真实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一首《将进酒》可能使女孩子们的一腔豪情被激发,一曲《雨霖铃》也可能让男生们的脉脉柔情被撩起,一首《锦瑟》可能引发所有学生的千般感慨、万种惆怅。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发散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将它品味。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在创造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也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这既是文学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审美境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而不要因为手中的一本教学参考书,去扼杀学生思考的自由,去破坏他们审美的情趣。

鉴于诗歌鉴赏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盲目追求作品赏析时的群体共鸣(即所谓标准答案),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例如,在讲《青玉案》时,因为之前对辛弃疾的生平、性格、作品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我除了在授课时简单提及创作背景外,并没有做过多的补充,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我请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解读方式也很多,概言之,“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固然,这些解读于我而言都非新解,但当时学生的发言的踊跃和投入对我的触动却非常大。有些学生是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反衬加以评价;有的学生是知人论世,通过分析辛弃疾的性情、志向与政治际遇、人生处境来理解;有些则联系南宋同时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由南宋朝廷粉饰太平的做法来理解“那人”的正义感与时代感(这种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还有一位同学由处于寥落、清冷之处的“那人”联想到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而表 达自己并未经历过但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缺少知音、独处高处的人生处境的体味,他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在这样小小的年纪就能够自然地去体会人生的况味、生命的本色,不由我不感动。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这首词以及这首词所营造的境界对学生内心的深深震撼。人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既然语文教育格外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我们就完全可以、也应该积极地以唐诗宋词的人情来打通并开阔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也许诗词是太古老的东西,但诗词里那个人情的世界亘古常新,就像现代的诗歌评论家说的:“唐诗是不死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中去,回归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灵中去”。当诗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心灵时,当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诗词时,诗词才是最有价值的,学生的主体性也被真正体现出来,而这样的鉴赏课才是有生命、有个性、有风格的;这样的诗歌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心灵的愉悦感和美的陶冶。

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直觉体悟,即意会,在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体味、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直觉是个体的,它注重学生对作品的心领神会,即学生个人心灵的体验;它追求悉心体味和崇高灵性的把握,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体察,是学生对文本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性的把握。有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对于作品的意境、语言的鉴赏,则引导学生去自己展开。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人隐去了平生所历之事,而通过神话、寓言、比喻、引用前人成语等手段,使全诗基调哀怨,意境迷离。对此诗的体悟关键在于对其中独特意境的解读与欣赏,古往今来,解读此诗者不少于几十家,而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不同人对诗歌内在情感、境界体验不同所致,学习此诗就不能去刻意追求师生间的群体共鸣,而要更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都非常感兴趣,虽然它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文科班有的学生甚至在开课之前就想由他们自己来讲。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萌发,老师更应该予以尊重并加以保护。在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精心准备与积极参与下,这堂由学生主讲、教师参与的诗歌鉴赏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这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又一个反思,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定“学”。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要求学生配合自己,一旦担心学生不懂,就以包办来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分析一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或艺术风格时,让学生背诵标准答案,这就压缩了学生的思考与体味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便习惯甚至喜欢上被灌输,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学生初进入诗歌鉴赏领域时,需要老师来引领,以避免走弯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以此为基点,当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多了后,他们的思考力、判断力、审美力也会相应提高,这时,老师就应注意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仍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例如在学习到“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和北宋词作,建立了诗词的基本知识体系,具备了初步的诗词鉴赏能力。在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时,我让学生去比较《如梦令》、《醉花阴》中的“愁”与高一学习的《声声慢》中的“愁”是否相同,以此感悟这三首词的意蕴。学生从词人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生活境遇、景物描写、语言等许多角度入手,都可以感悟并深刻的理解到后一首词明显比前两首感情更沉痛、更深重。

《唐诗宋词》这本选修教材的一大优点就是在每个专题都精选了讲读、自读相配合的诗词,既突出了重点诗词人,也突出了重要的作品。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内蕴丰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利用教材的优点,在讲授自读篇目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个性解诗、开朗诵会、交流心得等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活了学生的热情。

唐诗宋词研究之宋词 篇5

文题解读

《积雨辋川庄作》

诗歌题目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事件。辋川庄是王维的隐居之地,就表明了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辛夷坞》

题目点明了诗歌描写的地点。辛夷坞是辋川庄的一个地名。

《送沈子福归江东》

沈子福,是诗人的朋友。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以下南岸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观猎》

诗题一作“猎骑”。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背景纵览

《积雨辋川庄作》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送沈子福归江东》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740)、二十九年(741)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

《观猎》

此诗作年不详,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来看,应当是王维前期的作品。唐朝初年西北地区常有边患侵扰,边地人民生活不得安宁,作者赞扬将军的勇武,也就是对保卫国家安定的前方将士的歌颂。它是王维爱国思想的一种表现。字词梳理 1.字音 朝槿(jǐn)东菑(zī)红萼(è)罟师(gǔ)临圻(qí).....2.多音字

3.形近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朝槿渭觐见 

喟谨慎猥用心

爱心

渭城感喟 刺猥

唐诗宋词精选 篇6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读唐诗,崔颢的《黄鹤楼》一定要品鉴一番的: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鉴赏全文)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孤篇横绝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所以欣赏唐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不得不品鉴一下的: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鉴赏全文)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江南曲•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宋词精选: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踏莎行•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曲精选:

阳春曲•题情•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你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夜行船•秋思•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碧玉箫•关汉卿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

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

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

宽尽衣,一搦腰肢细;

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渊明醉。

蟾宫曲•叹世•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

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白鹤子•关汉卿

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

湖内画船交,湖上骅骝骤。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

春意两相牵,秋水双波溜。

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

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扬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②今夕是何年: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③琼楼玉宇: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宫殿。

④不胜寒:抵不住寒冷。

⑤“起舞”句:在月光下舞动优美的影子。

⑥转朱阁: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

⑦低绮户: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

⑧照无眠: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

⑨“何事”句:为什么偏偏老是在人有离愁别恨时才圆?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⑩“千里”句:相隔千里,共赏美好的月色。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赏析】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

《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初探 篇7

困惑篇: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眼看着必修课要学完了, 我心里开始烦躁:选修课到底怎么上?课程那么多, 课时又很少, 还要应对考试, 能讲完吗?带着这种困惑, 选修课拉开了帷幕———组里指定几位老师出先行课 (唐诗第一单元) 。我喜出望外, 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个单元的先行课听完了, 接下来便是评课, 大家直言不讳, 一起探讨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研讨修改之后, 各位老师“粉墨登场”, 选修课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 摔了不少跟头, 总算学完了一个单元。我问学生:学习本单元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笑而不答。我愈加困惑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选修课?

反思篇: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再次拿出《课标》, 翻到30页“选修课程举例一:唐诗选读”, 一字字、一句句仔细研读, 反复揣摩, 合上书, 闭上眼静静地想, 想出一种方案, 马上又被自己否定了。如此三番, 终于有了点思路。

实践篇: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自我鼓励下, 我上路了。下面以唐诗一、二单元为例, 说明我的求索之路。

第一步,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些朴素的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永远值得学习。记得工作之初, 组里一位老师学一位老前辈让学生读课文, 说:“读, 再读, 大声读, 使劲读, 摇头晃脑地读。”我们听了哈哈大笑。事后他说他讲的不是笑话, 而是实事。我先让学生把所有的诗歌进行诵读, 课堂上多种多样的诵读, 课下布置作业再读, 名篇一律背过, 上课检查。课标上说, “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正如宋代陆九渊所说, “读书切忌在慌忙, 涵咏工夫兴味长。”

第二步, 回眸一笑百媚生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鉴赏兴趣, 我给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唐之韵》其中的几集。声情并茂的解说, 音画相配的和谐效果, 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再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背过的诗作, 真是“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学唐诗宋词时, 我不仅让学生读, 还让学生唱。我对宋词的兴趣, 就源于在山师读书上宋词选修课, 教课的那位女老师经常给我们唱。听说她是中文系第一位年轻的女博士, 江南人, 她的讲课风格一如其人, 小桥流水般, 柔美清新。还有, 那时班里有一位韩国留学生, 她下课就给我们唱歌 (宋词) 。我讲起当年的读书经历, 学生掌声如潮, 央求我学几句, 于是我给他们唱了一首李煜的《虞美人》。抛砖引玉, 在我的带动下, 学生唱了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岳飞的《满江红》, 然后我又放了这四首歌徐小凤、王菲、安雯、屠洪刚的原唱, 学生欢呼雀跃, 掌声雷动。这样做看似浪费时间,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受, 水到渠成, 下一步就是鉴赏了。

第三步, 师父领进门, 修行在各人

鉴赏前, 我先把唐诗概况和代表诗人的诗风给学生介绍了一下, 使他们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了解, 便于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读。我又结合必修1—5册诗歌和选修一、二单元的诗歌, 给学生做了一个“整体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专题讲座。然后我又给学生印发了一篇鉴赏指导文章———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 让学生用心看, 悟出点方法来。的确, 诗如茶, 只有“泡”开 (联想和想像) , 才有味道。

第四步, 花开万朵, 我采一枝

为了充分体现选修课的开放性,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小组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如李白诗歌与酒、聆听杜甫, 清音远韵———山水田园诗、雄奇悲壮——唐代边塞诗, 然后分组展示成果。当然, 学生研究之前, 教师应先进行示范, 让学生有法可依。下面是我的一堂示范课的大体步骤:

(一) 导入:

一说起诗歌, 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代。唐代, 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 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诗, 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而唐代的边塞诗意境高远, 格调悲壮, 像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类诗歌———唐代边塞诗。

(二) 欣赏图片:

让学生先进入学习边塞诗的情境, 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感受诗歌的气氛。

(三) 简介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在唐代, 有一批诗人 (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广义地说, 与边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认为是边塞诗。

(四) 边塞诗作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杨炯《从军行》、李贺《雁门太守行》, 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 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陈陶《陇西行》、曹松《己亥岁》、李颀《古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高适《燕歌行》

总结: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

边塞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归雁、猎鹰、飞箭、走马、平沙、战马、胡天、瀚海……

边塞事物:

琵琶、号角、羌笛

边塞诗的意境

壮丽、开阔、壮阔、雄浑、雄奇、奇丽、苍凉、荒凉、萧瑟、苦寒……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4.痛斥君主穷兵黩武, 草菅人命的;5.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6.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课外拓展 (作业) :

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边塞诗的永恒魅力、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某边塞诗人的专题研究

第五步,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学生学会了基本的鉴赏方法, 我便开始考查他们的学习效果, 有的提具体问题, 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怎样变化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描绘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情?传达了什么样的理?有时我让学生从创意、构思、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选择优秀的在课堂上交流。经过这一步, 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也不知不觉上去了。

第六步, “黄河”大合唱

学完《唐诗宋词》, 为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读诗, 我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唐诗宋词》朗诵演唱会, 名为“唐风宋韵”。学生精彩的朗诵、演唱, 多种多样的形式, 别致的配音、配画 (课件) , 将《唐诗宋词》选修课推向了高潮。

后续篇:更待菊黄家酝熟, 共君一醉一陶然

唐诗宋词 蕴含健康秘诀 篇8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句之中。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特选些与大家分享。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这是半山翁王安石的诗句,意寓睡眠对于长寿比任何仙方都重要。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既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重要环节,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延缓衰老。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益于延缓大脑衰老,而且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

“世人个个说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是陆游的食粥诗。陆游深明养生之道,他对粥的称赞是出于养生的经验,而非文字的夸张。粥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肠胃,长期食粥可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如玉米粥补脾益胃,山药粥补肾精固肠胃,羊肉粥温补脾胃,银耳粥滋补强身。因此,粥对于老年人、产妇、患者都是非常适宜的食品(编者注:粥虽好,但糖尿病患者应慎吃,因为粥消化吸收快,血糖容易升高)。

剪报既动手又动脑,使我在晚年老有所学,同时也增加了生活情趣。在剪报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到了古人关于睡眠、足浴、食粥等等养生良方,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篇9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鉴赏,初步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2、能通过对冯延巳、李璟、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能用浅近的文言文拟写一两则词话。

(第一课时)

一、词的简介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对它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音乐。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与诗不同,它必须是配乐吟唱的。唐五代词与汉魏乐府所不同的是:汉魏乐府一般先有歌词,后配乐;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填词。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隋唐到初盛唐,传世作品有限。到中唐,有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向自觉。晚唐五代衰乱,一般文化学术日渐萎弱,但适合女乐声伎的词,在部分地区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却获得了繁衍的机运。到了五代十国,在西蜀和南唐形成了两个词的中心。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

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下列几首词。

(一)诵读《菩萨蛮》,依次解释划线的词句;揣摩词意。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晨阳闪闪或明或灭,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

鬓边发丝飘过雪白的香腮。

懒起画蛾眉⑥。

懒懒地起来画一画细长弯曲的美眉,弄妆⑦梳洗迟。

迟迟地修饰仪容,梳洗打扮。

照花前后镜,对前镜、后镜照一照新插的花朵,花面⑧交相映。

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新帖⑨绣罗襦⑩,穿上的刚熨平(或“贴绣”)的绫罗短袄上,双双金鹧鸪⑾。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品读与探讨]、诵读这首词,试圈出各词句的韵脚,想一想,词作是如何构成听觉之美的?

明确:这首词的韵脚前后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试找出全词中的物象,想一想:作品又是如何营造视觉之美的?

明确:词篇中的“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画”、“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艳绝人,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你从作品美妙的声音和美好的形象中体会到了抒情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深藏不露,但可以从“懒”、“迟”的动作中窥探出,又可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发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此词正是通过描写一个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表现了她慵散无聊的心绪,自矜自怜的情怀。

[布置作业]、熟读成诵。

2、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2两题;完成作业纸上1-7题。

3、预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体会《菩萨蛮》词两仄两平的韵律特点。

(第二课时)

(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清。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略)

[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背诵两首《菩萨蛮》词。讲解已批阅的作业,强调要点。略。

(三)诵读冯延巳《鹊踏枝》词,解释划线的词句。

鹊踏枝①

冯延巳

谁道闲情②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③,敢辞④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⑤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⑥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⑦人归后。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烈祖李昪时为李璟帅府掌书记。中主李璟保大初,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官至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词作流传下来最多的人。其词多写离情别恨,感情委婉深沉,语言清新,使婉约词有进一步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世词都有一定影响。刘熙载《艺概》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王国维称“冯正中词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廡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简介“闲愁词”]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字眼是“闲情”二字。对此二字,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词人以“闲情”为核心,采用层进手法,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闲愁词”是唐宋词的一个重大门类,有着独特的类型特征、美学价值。闲愁词的基本内涵——忧生之嗟与无涯的企羡——都是对人生最根本问题反思的产物。忧生之嗟源于对死亡问题的观照。经历了人类进化史上对死亡的本能的恐惧、长生的幻想、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等阶段之后,词人们达到了感性与知性的统一,形成了悲凉而旷达、自尊而又自伤的心态和观照方式。无涯的企羡起于对生存意义的观照。词人们感到了人生的缺憾欲求安身立命之处而未得,因而在沉静幽邃的词境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挣扎与渺茫的希冀。这种心态与主题自然带有时代的印记,然而时代的气候氛围只是外因。通古今而观之,由于这种主题触及到了人性心理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深层意识,对于千百年后的读者,仍可以激起感发与共鸣,因而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

[问题探究]、你是如何理解《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中“闲情”一词的内涵的?

[明确]这首词写的是春日怀人,词的核心是“闲情”二字,对此,我们可作多种联想。“闲情”既可以指爱情的苦闷,也可以指人生的失意、理想的失落等。

2、词的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意境?

[明确]这首词的结句最为人赞赏,有画意,又有雕塑造型之美。月上柳梢头,人归黄昏后,可抒情主人公仍独立小桥,一任晚风吹拂,似在翘首等待,又仿佛在俯首沉思,韵味无穷。

3、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高明地写出闲愁的连续性的。

[明确]这首词妙在写出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日日,闲愁都挥之不去。天天在花前饮酒,应该是非常快乐逍遥,可每饮必醉,连美酒都无法消解,足见闲愁的沉重。镜子里朱颜消瘦,面容憔悴,也是闲愁所致,进一步写出闲愁的沉重。过片宕开,将画面移向河畔草地、堤上杨柳,境界为之开阔,思绪也随之转移。但轻松的情绪稍纵即逝,“新愁”又袭上心头。上片说“日日”,下片说“年年”,各有侧重:“日日”强调了闲愁的连续性,“年年”则强调了愁苦的持久性。

[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

2、完成作业纸11-13题;完成《解读》1-6题。

(第四课时)

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璟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上一篇:黄埔军校的教学理念下一篇:小高考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