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荐9篇)
1.微课质量不高
微课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发展,并非简单的课程聚集。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具有短、小、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对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能将教学重点充分提炼精进,关注教学整体性建设。就目前的微课质量来看,在微课制作技术上,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对视频拍摄、编辑合成等方面不够熟练。在教学设计和引用上,微课对教学内容设计、课后互动、课程监督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由于部分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深,制作能力有限,很难满足微课在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以上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微课整体效果差强人意,使微课整体质量不高。
2.教学效果不强
微课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微课在实际应用上不足。在这不多的教学应用中,教师也只是将微课作为课后辅助,并没有将微课真正带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学仍是教师主导,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教学形式。微课仅仅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改变了微课的原有用途。微课自身的网络化、交互性、趣味性等优势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微课后,教师并不能及时反馈,学生产生的疑问不能及时得到解答,易导致学生对微课学习积极性降低,认为课后自主学习不会有太大作用,也丧失了课后作业的作用,使得微课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在教学中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基础教育中部分一线教师对微课的不认可,也是微课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能更好发展的原因微课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之一。
3.教师认知不够
一、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榜样高不可攀
榜样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并具有教育价值的。当前基础教育课本上选择的榜样往往具有政治性, 有调查发现政治家、战争英雄等著名人物在思想政治课本中占70%以上, 而少年名人和农民所占比重很小, 青少年儿童习惯用看的思维感知世界, 很少去想, 他们很难根据自身经历理解和学习课本推荐的榜样。此外榜样贵在自然, 人为痕迹越少越好, 2011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开展的“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调查” (以下简称青研中心调查) 发现39.0%的学生认为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榜样被美化夸大, 32.2%认为是榜样的缺点被隐藏, 不可信。掩饰榜样的缺点, 把其塑造得过于完美, 会让学生感觉榜样可望不可及, 甚至引起反感。
2. 忽视人性关怀
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 “学校教育应该关怀生命, 以培养具有积极生存方式、主动健康发展的个体为使命, 学校教育生活应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 ”[2]而中小学仍热心宣传重视集体忽视个人的无我榜样, 为救人可以放弃生命的弃我榜样, 只求付出, 不求回报。调查发现, 学生和教师并不都认为做好事要求回报是不道德的, 学校一味地灌输无我和弃我的榜样观念, 不符合当下的市场经济公平价值观, 更是剥夺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权利, 违背了生命本性, 扼杀了学生个性, 加重了学生学习榜样的负担, “在道德重负之下所遵从的道德规范, 就只能是伪饰的道德, ”最终会出现学一套做一套的道德人格分裂现象。
3. 教育方法形式化
方法的设计和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知识理解深度和思想品德水平。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很少有人注重方法的艺术性, 总以固定的模式向学生灌输榜样事迹, 机械地开展榜样教育活动。调查发现, 中小学榜样教育的形式确实多样, 有班会、事迹报告会、看电影、志愿者活动等, 但谈到榜样教育, 学校和老师马上想到开班会、听报告等统一说教形式, 很少或从不邀请榜样人物来校与学生交流。青研中心调查显示53%的少年儿童对学校举办榜样事迹报告会漠然或不喜欢, 在他们心目中觉得榜样教育来得快去得也快。
4. 缺少实际行动
只有当学生把榜样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 榜样教育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学生经常在听到榜样事迹时纷纷下决心要学习, 但事过境迁, 榜样学习早被抛之脑后。因为学校榜样教育无长远规划, 不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 把学生对榜样的敬仰转化为具体行为, 从而导致学生“听听很感动, 想想很激动, 实际没行动”现象出现。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学校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欠缺的问题, 学生对帮助别人和贡献社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 而不是自己完全能做到的具体可感的东西, 榜样教育只注重了“学”而忘记了“习”。
二、榜样教育有效性欠佳的原因分析
1. 榜样教育未能适应新形势
青少年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时期, 社会转型引起社会环境变化, 社会文化呈跳跃式发展, 失去了往日一脉相承式的连续性, 人们对生命和价值有了新理解,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而中小学榜样教育未能适应新形势, 及时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仍选择固定的几个榜样、沿用旧的施教模式, 照本宣科, 导致榜样教育在实践中产生诸多不协调, 甚至产生冲突, 给心理上还不成熟的青少年造成巨大影响。
2. 榜样教育未受重视
尽管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许多中小学仍然重教书轻育人, 把榜样教育任务丢给思想品德老师, 甚至出现把思品课时划给主课教师的现象, 剥夺了学生接受德育的机会, 导致学生一心扑在学习上, 无暇顾及榜样的学习与践行。三好生的评价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但获得三好生荣誉的不是品德好的学生, 而是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给学生“德”没有“智”有用的错误信号, 榜样教育受到冷落。
3. 学生主体性被忽视
学生的选择总是同个人的某种需要联系在一起, 埃里克森将人生每一时期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青少年富于幻想, 勇于探索, 但由于社会经验欠缺和知识不足等原因, 在自我探索中易产生角色困惑, 而学校榜样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化解危机的需求, 一厢情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不利危机的转化和矛盾的解决。此外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 青少年的价值观具有稳定性, 但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 价值观越来越成熟, 但一些学校不管学生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采取一锅煮的方式宣传榜样, 学生很难从榜样身上找到与自身相符的特性, 学习动力难以激发, 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4. 教师威信缺失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注意中, 可能一个小疏忽就会改变其在学生心中建立的形象。如果教师与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一致, 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高尚的师德等, 则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 主动以其为榜样, 反之, 威信会降低。现在中小学教师失德事件经常出现, 性侵和虐待学生以及向学生受贿事件频发, 这不仅有损教师和学校形象, 对榜样教育也有消极影响, 为人师表不以身作则, 教师威信从何谈起, 榜样教育有何意义。
三、提高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 选择适当的榜样
首先榜样要贴近生活, 青研中心调查显示在少年儿童的榜样中, 身边同学和同龄人所占比例最高, 因此应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 如品学兼优的学生, 优秀班干部等, 既贴近生活, 又能时刻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 要具有时代性, 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传统的英雄式榜样已经不能完全引起其共鸣, 当然传统榜样不能被抛弃, 应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选择属于青少年时代的榜样。青研中心调查发现58.5%的少年儿童关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因为感动人物既延续了传统精神, 也符合时代精神的发展要求。
2. 变偶像为榜样
青研中心榜样调查发现68.4%的少年儿童最崇拜的偶像是明星, 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等原因, 青少年儿童出现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很正常, 关键是如何利用偶像这一教育资源。“偶像崇拜是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榜样学习是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教育者应主动了解学生崇拜的偶像, 挖掘偶像所蕴含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特质, 引导学生学习和模仿, 让学生从盲目崇拜变成有意识的榜样学习。2005年上海市小学五年级语文新课本收入体育明星刘翔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事迹, 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3. 建设校园榜样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中小学要建设体现学生特点、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榜样文化, 发挥黑板报、宣传栏的宣传作用, 网络和电视宣传也应受到重视, 青研中心榜样调查发现少年儿童了解偶像65.3%通过电视, 64.8%通过网络,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使用网络会越来越频繁, 学校要加强校内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对榜样的宣传, 通过网络让学生选择心目中的榜样, 邀请榜样与学生交流互动, 及时了解学生的榜样心理需求, 发挥文化环境对榜样教育的促进作用。
4. 完善榜样保障机
班杜拉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 个体的学习是在观察到榜样示范行为和榜样受到的各种刺激后才发生的。青少年儿童学习榜样, 往往是因为从榜样事迹中能看到“好处”。可以是精神奖励, 如一句表扬话、一张荣誉证书, 可以是物质奖励, 如宋庆龄奖学金, 其对人才早期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确保表扬的准确性, 使每次表扬都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也要及时给榜样奖励, 尤其对生活贫困的榜样要提供物质帮助, 激发学生超越榜样, 榜样完善自己。
5. 知行合一
榜样教育是知情意行统一的教育, 中小学要把实践纳入榜样教育计划中, 将榜样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如魏书生在学生入学后给他们讲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事迹, 在学生感受到意志力量后, 对其进行意志训练, 每天早晨坚持带领学生长跑, 这值得老师们学习。在学生领悟榜样知识后,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让学生与接受帮助者接触, 懂得自己所做的是有价值的, 把榜样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身准则。此外没有反馈的学习是无效的, 对每次活动都要及时评价反馈, 为下次学习打好基础。
6. 联合家庭和社区
家庭是教育基础,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习惯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产生独特影响, 青研中心调查发现学生提名的榜样中父母占比例8.3%, 仅次于同龄人和歌星, 所以要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学校不仅要通过家长反映学生情况, 还应采取多种途径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榜样教育, 如设立家长接待日、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 学校要积极与社区沟通, 寻求社区支持, 如让社区营造学习榜样的氛围, 同时学校要充分依托社会, 融入社区, 让学生到社区参加公益活动。
四、结语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榜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榜样教育效果不如人意, 但不能否定其存在的价值, 罗?阿谢姆说, “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 榜样教育更具重要性, 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基础教育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在探讨其有效性欠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希望对当前榜样教育的改进能有作用。当然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增强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的指导, 需要更多的教育者付出行动。
摘要:榜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如何优化和改进基础教育阶段的榜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过程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对提高榜样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榜样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30.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62.
[3]金生红.德性与教化[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3:328.
[关键词]矛盾冲突;传统教育;教育问题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没活过。”这是影片中的经典台词。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式对于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抨击,像一股新鲜的血液满载精神的力量,让学生们体会到从来未有过的生命的活力,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看完这部影片,联系实际,我想谈一谈自己对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对于威尔顿预备学院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影片中威尔顿预备学院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家长们极尽所能送孩子去威尔顿学习,为了让他们上一流的大学,就先让他们上最好的预备学校。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学校,在该校总会有一个名人榜,名人榜上总会标注某某某毕业于该校几几年等一系列的名人展示,以提升学校的声誉。这使学生们以登上名人榜,成为学校所注解的成功人士的目标去奋斗,而忘记本身的追求。也致使引发出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这是一种塑造人而不是育人的做法。
一个国家需要不断发展就需要培养众多一流的人才,各大高校便是这一重大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绝大部分老师们并不想突破这一种对学生并无好处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在考试中拿高分,可以让学校获得好的社会评价,自己也可以因此步步高升。同时,由于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在渴望自己孩子能尽可能拿高分的思想下,家长们也更希望学校老师可以采取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来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而非能力。作为学生,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接受的是灌输式的教学,往往自己的想法被束缚,对老师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不愿意自己去摸索,去发现,只等着老师告诉他们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教育是一种功利的教育。
二、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对学生思想观念和素质的影响
影片中Keating老师的教诲,使尼尔放开自己展现出表演天赋。而校长的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及最后为了将尼尔的死推在Keating老师的身上,而威胁学生的一系列做法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一种讽刺。MCAlister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他的嫉妒心理,致使他只能成为一个知识的传递工具,而不是一个思维的开发者,学生修养的引领者。教师的素养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搞好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修养。教师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对尼尔自杀行为的思考
有人认为正是Keating老师对尚不完全懂事的学生强行启蒙,才导致了尼尔的死。但也有人认为尼尔的死是死于专制的家庭教育的束缚与尼尔觉醒后追求理想的冲突。影片中的尼尔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充满青春朝气的少年,本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但他选择自杀来祭奠自己的自由的理想,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沉思,“死亡”难道就是尼尔唯一的选择吗?我们中国古人常说中庸之道,这并不是消极折中,而是一种顺应事物发展规律,不走极端的大道理。“不知名无以成君子”,生命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的和不能掌握的因素。孔子七十岁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将外在和内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自由才更为可龋。
尼尔的死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可是,什么是幸福呢?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才是幸福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沉思或者静观。幸福对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把所有人所理解的“幸福”总结出来,就是对“幸福”的真正定义,就像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上的所有需要(包括饮食、性爱、安全、温情、他人认可、成功、意义感等)的满足。但常常,这些需要是矛盾的,所以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满足需要的能力,更是要帮助学生规划一生的幸福,让他对出现在他面前的复杂的、矛盾的需要,学会认识、审察、反思、选择与承担。所以让学生获得幸福就是:“帮助学生(个体与复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让他们面对挫折、矛盾和选择的时候有勇气、有思考、有担当。
四、父母的“希望”不应是孩子的人生目标
影片中有一个鲜明的人物——尼尔的父亲,他只是众多送孩子去威尔顿学院上学的家长之一。他希望孩子按照他规划的人生去生活,而无视尼尔本身的兴趣爱好。影片中家长把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这一点上,五十年代的美国和当今的中国不是惊人的相似吗?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生命和家长的现实主义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体制化固有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对生命的扼杀,不也是惊人地相似吗?近来学者们在教育教学中提倡主体间性,而在人际交往,家庭相处中提倡主体间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尊重。父母对孩子的人生中有引导权,但不应有决定权。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一种外在的占有式主体,而是要生成一种人性丰富的人,而主体间性就是对片面的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是对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人进行重新的认识。家庭是教育的石基,但是家长不应该是急进派的改造家。有时候家长和老生应该站在孩子、学生的后面,给与指导,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他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以上是我对该影片的一些简单的感悟及看法。人是社会的主体,而教育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教育好人,才能得到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而良性的社会环境需要人的创造。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像Keating老师那样打破传统教育,用上进的思想去引导学生,但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把如何去理性的选择和控制。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唤醒教育工作者的励志影片”。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它不应该把人培养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那样的教育其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产品”。我们不能让教育的功利凌驾于精神教育之上。
参考文献:
[1] 从《死亡诗社》的悲剧反观教育的深层本质 张西宁 《电影文学》 2013年06期.
[2]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王坤庆 2008年10月 第1版.
摘 要:舞蹈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舞蹈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中等职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简要地分析舞蹈教育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具体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促进舞蹈课程的成功教学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0 引言
舞蹈课程的教学是中职艺术院校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技巧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征。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舞蹈教育对促进中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个院校在舞蹈教学中逐渐地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艺术院校的舞蹈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中职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为主,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要是以课本作为参考依据。[1]这种舞蹈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更多地强调以舞蹈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主,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时间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会被大量地占用,以致学生对舞蹈的学习产生厌恶感。最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也会对舞蹈教学的成功开展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促进舞蹈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2)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培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中职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舞蹈经验上有待积累,学生的年龄差异也会使学生的舞蹈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舞蹈的领悟能力不同,因此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化,相反,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希望教师能够放慢教学进度。这种差异的出现直接影响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舞蹈的学习本身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体力具有挑战。舞蹈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轻微伤害也会降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尤其是对于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更加缺乏,从而影响舞蹈教育教学的效果。此外,中职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也会对舞蹈教学产生一定影响。[2]部分学生厌学、逃学现象严重,也会对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产生负面影响。(3)学校的教学设施有待完善。舞蹈教学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教学设施。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舞蹈房、声音音响设备等。由于各个学校的办学差异,各个学校的舞蹈教学设备也存在一些差异。记录舞蹈音乐的光盘、CD等听觉媒体对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受传统舞蹈教学的影响,教师大都以钢琴伴奏为主,伴奏技术和舞曲风格所呈现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同时,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街舞、机械舞、民间舞等舞蹈种类逐渐增多,因此给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中的有效对策探讨
针对部分中职艺术院校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 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额定教学方式直接影响舞蹈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实际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1)课前。教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智能和体能特点,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内容,合理地安排好场地。例如,对鬼步舞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一些室外的草地、沙滩等;对古典舞的教学场地需要安排在一些干净整洁、地面比较平滑的场地。此外,教师在课前还要认真地准备好舞蹈教学中所需要的内容。比如教学光盘、教学音响等。(2)课中。教师在课中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关视频的优势,认真地给学生分解舞蹈动作。例如,在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中,对压腿、压肩、推脚背组合、把杆训练组合以及踢后腿等,需要教师对其基本要领进行认真地示范和讲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舞蹈的精髓。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进度,严格禁止教师多年固定使用一本教案进行教学的情况。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讲解相关动作要领。(3)课后舞蹈艺术的学习需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因此,教师在进行正常的舞蹈课程教学后,还需要学生进行适当地课后训练。尤其是在街舞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适当地训练,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街舞教学中的托马斯前旋、大风车以及直升机等高难度动作,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不断训练,才能够达到街舞动作的标准。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适当地给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同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轻微伤害护理知识,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2.2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对古典舞《踏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网络视频教学课程,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租借传统的民族服饰,让学生感受古典舞的魅力和实际效果。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对该舞蹈进行模仿并表演,其他学生对《踏歌》这一舞蹈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探讨。如此一来,学生在整个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了解古典舞的历史和特点,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自由分组。例如在双人舞华尔兹的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舞伴,通过相互之间的监督和纠正,从而促进各自的进步。这种分组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2.3 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的完善对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各大中职艺术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舞蹈教学的相关设施。[3] 例如,舞蹈教学的场地最少要大于100平方米,地板要以木质或者胶地板材料为主,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膝盖。同时,每一间舞蹈教室都要配置镜子和把杆,保持教室窗户明亮和教室的清洁卫生。此外,每一间舞蹈教室都要配备相关设施。例如,多媒体,音响设备,录音机,空调,舞蹈鞋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促进舞蹈教育教学的开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提高舞蹈教育教学的效率,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必须提高对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舞蹈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原因
孩子出了问题,家长相互抱怨。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倒数第一的?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平时家长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唠叨说教不如去做,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
5、亲子关系错位
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6、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育的效果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如果步调统一,相互促进,他们的合力就大,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社会方面
1、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宣传专栏、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孝敬父母好儿童、致家长一封信等等,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
2、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社区、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家长学校的建设,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家长学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不断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4、加强学校图书阅览室等场所建设等,让更多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可去之处。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组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帮助孩子搭桥铺路去
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加深道德体验,提高道德修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而实现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学校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传播科学教子知识的重要载体。家长学校本着教学时间上求活、教学内容上求新、教学效果上求实的宗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家教活动普及家教知识,诸如家教知识讲座、家教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日、悄悄话信箱、各种竞赛和论文研讨活动。家长学校通过上述活动,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真正达到普及家教知识,传授科学教子经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目的。
2、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要求,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孩子,做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3、建立学生家庭教育信息袋,掌握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有关信息,如家中人数、每个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工作单位或地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联系方式及学生的有关成长信息等,以便能及时对症下药地向学生家长或家庭人员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有关信息。
4、建立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似乎已渐渐的被人忽视了,但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是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一是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二是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三是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像医生治病那样“对症下药”,“救死扶伤”,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四是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五是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六是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为此家
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家长的垂范意识和责任感,不断学习家教知识,给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内涵与理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同时更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作为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才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儿童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然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温馨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人文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树立现代家庭教育思想
家长要改变过去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狭隘观念,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改变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家长等传统观念,积极培养孩子的科学民主、自立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要改变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4、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的“言、行、举、动”都将在儿童洁白无暇的心灵上铭刻下难以泯灭的痕迹。对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作风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有步骤的教给儿童应对进退、待人接物的礼仪,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使儿童耳濡目染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与感化。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家长,被教育者是子女。在这个关系中,家长
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是家庭大厦的支柱,是子女生活的依靠,家长与子女一般地说是朝夕相处,利害与共,命运一致,关系亲近,这种特点的生活环境,家长具有权威性,使孩子非常尊敬家长,父母与子女关系密切和其被子女的尊重,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优势。但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家长能否与子女亲密无间,能否严格约束自己,受到子女的尊重,这就看家长的修养如何?若家长的素质、言行不足以让孩子依赖,家长经常说空话,那么孩子就不听你的话,家庭教育的特点、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言一行、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吸纳新思想、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做智慧型的家长。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让孩子从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5、转变教育方式方法
要学会与孩子沟通,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要尊重理解自己的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要多鼓励,不要总是与其他孩子作横向比较,要多看其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职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存在问题 1.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认为培训人才见效慢,一费工,二费钱,培训后还会跳槽. 有的`经营者认为自己任期有限,抓经营、抓经济效益要紧,没有时间去慢慢培养人才,没看到培养人才马上可见到效益,更没看到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储备人才.
作 者:周道胜 作者单位:重庆新华印刷厂刊 名:印刷技术英文刊名:PRINTING TECHNOLOGY年,卷(期):“”(7)分类号:F2关键词:
1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素质偏低
1.1 普及高中教育和高校扩招使中等卫生学校受到冲击
高中教育的普及, 使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 而报考中等卫生学校的人数越来越少, 只有少数学习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才会选择中等卫生学校;高校扩招更使绝大部分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 即使没能进入正规大学, 也可进入民办学院学习, 因此高中毕业后进入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素质偏低。
1.2 职业偏见使护理专业受到冷落, 生源受到限制
首先是性别限制, 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护士是“女人的职业”, 男士如果从事护理工作会受到嘲笑, 且被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其次护理工作性质决定这一工作比较累、脏, 护士待遇不高, 并且很多人认为其“社会地位不高”。加之需要值夜班, 直接影响女性对家庭的照顾, 使护士成为女性也不愿意选择的职业。这些间接导致了学校生源受限。
1.3 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近几年, 在舆论导向偏颇、就业困难的形势下, 某些学校故意进行模糊宣传 (如就业率高等) , 各职业学校为了“出成绩、出政绩”扩大招生规模。如按统一分数线录取, 护理专业可能招不满, 为扩大生源、维持生存、增加效益, 各学校只好降低分数线, 放宽招生标准, 导致学生素质进一步降低[1]。
1.4 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大多15~18岁, 该年龄段大部分学生存在如下特点:首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 特别是独生子女, 自理能力差;极力想摆脱父母的保护、约束, 但在许多方面却无能为力, 不能独立;在认知方面, 基本具有推理演绎及预测能力, 但不能真正使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 处理问题时片面、冲动而缺乏冷静的思考[2];思想上比较叛逆。这些既给教学带来困难, 又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2 学生素质偏低导致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2.1 学习中的问题
2.1.1 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而且不知道本专业中哪几门课是学习的重点。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甚至放弃学习。
2.1.2 学习动力
兴趣和情感是学习的内部动力, 但大多数学生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中等护理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没有接触过社会, 且年龄较小, 考虑问题过于简单, 根本意识不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压力, 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外部动力。
2.1.3 学习能力和方法
由于学生入学成绩低, 理解能力较差, 以致课堂上理解不了教学内容, 而课后又不讲究学习方法, 只知道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较差。
2.2 思想上的问题
社会环境的开放,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很多不良信息, 致使他们过早形成不太健全甚至是不太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有思想、有主见的同时他们不愿听从教师和家长的安排, 形成不思进取、叛逆的性格。
2.3 组织纪律上的问题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自我约束能力差, 常常管不住自己,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自觉学习。
2.4 生活上的问题
学生独立能力普遍较差, 不能很好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和他人相处, 不能很快融入学校的团体生活中。
3 对策
3.1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1) 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将其纳入专业课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开设文化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 特别是增加选修课数量, 让学生有足够的课程可选,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挥;聘请校内外人文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举办精彩的人文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氛围中提高人文素养。
(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大环境, 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团队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 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 加强学生体、美、劳教育。在加强德、智教育的同时进行体、美、劳教育,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能够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3.2 中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1) 中等护理教育发展方向的改革。中等护理教育以其周期短、适应性强、见效快等自身优势及特点, 为我国各级医院和广大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的千万名优秀护理人才, 在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教育本身的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其长久发展。依据国家的发展目标, 今后护理人员必须达到大专水平, 并逐渐向本科过渡。因此, 中等护理教育应抓住当前这个缓冲的时机, 积蓄力量, 加强和完善自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特色的中等护理教育的发展道路, 积极为高等护理教育输送合格的中等护理生源, 为高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2) 中等护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优秀的高等学院专业教师, 要求其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应具有新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护理教师的同时还应是一名优秀的护士。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护理学院的整体教学和研究水平是非常必要的[4]。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所提倡、主张的是素质教育与主体相结合的教育, 就是要全方位弘扬人的主体性, 重视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身心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陆宏.中等护理教育亟待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11) :48~49.
[2]李淑琦.心理学与心理卫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3]陆宏.关于中等护理教育出路的分析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6) :23~24.
关键词:美盲;循环教材;贫乏;群策群力;乡土美术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49-01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美盲比文盲还要多。”很多人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与快乐,对美视而不见,不为所动。这也说明我们的美术教育在普及与陶冶学生的情操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们农村地区更是如此。虽说课改的春风已经吹拂了好几年,但好多农村学校却因种种原因,美术的课程改革却不容乐观,进展缓慢。新课改的理念无法渗透到教学当中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推进的步伐。
一、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硬件不到位
农村中学大多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颜料、画布、投影及影像资料等基本的教学设施,很少配置或添置,美术教师用的最多的就是粉笔。
2、美术循环教材带来的弊端
走近如今的农村美术课堂,你会发现学生没有了课本,说是为了节约资源,几个班同时使用一份教材,这就造成只有上课时才能发放美术教材。课本不能带回家,不利于学生课外时间依据教材更好的琢磨、拓展作业,学生的美术兴趣往往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中逐渐养成的,平时见到的艺术作品就少,现在手头连课本都没有,好奇的眼球只能流连在卡通漫画之中。
3、指定性教材不利于农村美术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本人带过多年的美术课,然而翻开教材却让自己一脸的茫然,无处下手。剖析这种尴尬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因:1、现行教材中的内容绝大部分照顾的是城市学生。公园、摩天大楼、小区的设计、公共设施的设计,农村的学生对这些很陌生,他们熟悉的田园美景、狗犬鸡鸣、朝晖夕照的壮丽却很少出现。2、指定的教材有些教学内容不太实用。如“用相机记录我的生活”,农村的孩子家里有相机的寥寥无几;再如,文化T恤衫的设计,学生根本买不起丙烯颜料和白T恤,学生感到无味,太脱离现实,操作性不强,老师只能讲讲,介绍一下。
4、农村学生学具短缺无法教学
多数农村学生家长或因认识不够,或因经济状况限制,为学生准备的美术学具少得可怜,多数学生几乎除了一支铅笔外什么都没有。这样,教师无论怎样创设情景,想法有多好,整节课的效果也可想而知。由于没有学具,学生感到学习美术单调枯燥,无法产生浓厚兴趣,美术教育的作用也便大打折扣了。
5、农村学生贫乏的美术知识影响课堂教学
多年来,农村美术教育一直遭受冷遇,学生的美术知识少得可怜,色彩没用过,明暗调子不清楚,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理解程度和欣赏水平,他们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一些很有意义的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却感觉茫然,无从下手,无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似乎美术创作不是自己所能为的事,美术创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
6、对美术教师的积极性调动的不够
只要是美术的教学研讨、听课、外出学习,都因学校资金不足而几乎不会被派出去交流,当地也不会举办什么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美术教学大奖赛等等。学校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美术教师有时就要停掉课程,去搞学校的宣传工作,写标语、办板报、布置教室展板。严重阻碍了教学正常开展,打消了美术教师对专业的积极性,新课改的理念也变成了一纸空谈。
二、解决的对策
首先政府、社会、家庭等相关部门要群策群力,加强监管力度,着实解决好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相关硬件、教材、学具、校本课程资金投入问题。
再次,加强对现有美术教师的培训与提高。通过各种培训,教学研讨、大奖赛、书画展,等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激发美术教师教学热情,建设一支高效的农村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
另外,最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美术资源。 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设备不全,导致美术课无法正常进行,须注意因地制宜的教育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就要注重美术教学内容符合当地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状况,教学方法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不能脱离农村环境这一实际情况,否则就是空谈。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随时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可用资源和手段,利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尽量上好每堂课,把不适合农村教学的教学内容改变成适合农村美术教学的内容。
1、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学具
如我把“手绘线条教学”与“新疆的美术遗存”教学结合起来,将新疆传统建筑、民居、壁画、少数民族装饰图案以手绘线条、黑白装饰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的丰富情感!
再如,用泥土,玉米杆,枯树叶,花草均是我们进行造型、设计时最直接、最生动的材料和工具,更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2、通过多样的美术活动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铜山区教育工会王兆义
学校工会是教育工会体制中最为基层的工会组织,处在教育工会工作的最前沿,直接服务于教职工。不仅是农村学校最广泛的群众性组织,也是党政领导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它为创建和谐校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工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农村学校工会充分发挥不同职能和优势依然任重道远。
主要表现在:
一、组建不规范现象突出,基层工会职能发挥“依附性”和“虚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学校工会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工会就是文体工会、福利工会,工会就是摆设,是花瓶,是虚设,工会只能搞一些文体、教工福利等低层次的工作。认为工会是一个筐,什么事都可以往里装。学校党组织对工会工作的观念认识不清,重视不够,不少农村学校工会虽然有机构,但有牌无室,无经费等问题突出;工会组织形同虚设,教职工也成为“花名册”会员,不少教职工感觉“建会与不建会一个样、入会与不入会一个样”。
二.学校工会工作解决问题缺乏动力和好的工作方法,缺乏创新意识。首先学校工会干部工作顾虑多,维权力度不大。基层工会干部说:“得罪了行政领导不支持你,得罪了教职工代表不选举你。”特别是绩效工资实施后,取消了所有的福利待遇,当不当工会干部一个样,因而缺乏工作动力。其次不少农村学校工会缺乏重点,只停留在事务型工作层面上,未能体现工作重心,突出基本职责。工作开展平平淡淡,没有特色和亮点,抓不住主要矛盾,解决不了关键问题,缺乏工作创新,致使工会工作无法上新的台阶。再次大部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是兼职,任职前没有工会工作经历,未接受过工会业务培训,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讲困难和问题多,想办法和思路少,缺乏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工作被动应付。
三,在工会制度建设方面,缺乏长效发展机制,不是靠制度而是靠工会领导的个人能力推动工会工作开展。目前很多农村学校工会的主要事务都依赖工会领导的个人能力,靠制度维系的工会整体的合力作用难以发挥。存在三个方面的难题:1)活动经费落实难。农村学校工会经费紧缺,有的学校工会无户头,工会组织连维持基本的活动费用都有困难。(2)工会组织建设难。部分农村学校的主要领导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学校工会组织是可有可无,工会工作无关紧要,造成了农村学校工会组织建设难以落实。(3)干部作用发挥难。农村学校工会干部,待遇得不到落实,主要靠与学校行政领导的关系来开展工作。造成工会很难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四、在工会的领导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人员老化、稳定性差、培训不足、缺乏创新力等突出问题。大多数学校工会主要领导往往由将要退休的中层领导兼任,年龄偏大。他们固然经验丰富、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但是也存在因年龄限制工会知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因在位时间有限,从而使一系列很好的制度措施难以长期持续和完善起来。
二、采取的对策建议
(1)健全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工会的组织基础。
一是健全机构设置。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学校工会机构设置指导意见,保护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地位。按照《工会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全总关于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会的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做到工会组织“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二是健全组织体系,落实工作职责。工会要密切联系教职工,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关心教职工的安危冷暖,处理好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教职工的所感所想,及时把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反馈上来。
(2)加强工会干部建设,夯实基层工会的干部基础。
1、农村学校工会领导的待遇,切实做好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
2、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的学习。重视农村学校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依法治会能力。特别是需要从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工会知识以及如何培养自身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个性等其他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会干部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针对学校工会领导年龄结构偏于老化和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需要更新工会的用人观念,按照“四化”标准建设工会队伍。让年轻有为、素质高、能力强,善于沟通、协调各方面关系,擅长倾听群众意见的领导干部来做专职的工会领导工作,给他们以校级领导的待遇,提高工作热情。
(3)抓住支撑点,夯实基层工会的经济基础。
一是基层工会首先要建立专门的帐户,督促行政依法足额拨缴工会经费。二是加大对基层工会扶持力度,增加对基层工会的经费投入。
2、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机制优势,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工会开展的一切工作和全部活动,都要采取吸引群众、说服群众和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而不是行政命令。这种民主的运转机制,是工会组织的又一重要优势。随着教职工民主意识的提高和学校民主建设的进步,学校工会彰显“桥梁纽带”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学校工会既非教育主管部门,又非重要职能部门,但却是涵盖全体教职工的实体。如果能充分把这个实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甚至于它可以决定学校内部的“气候”。学校工会凝聚力强弱与否不全取决于领导者的魅力和员工的素质,所有优秀的东西加起来并不一定优秀,只有每个分子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合理地运作起来,学校这部机器才能正常,工会就是使这部机器正常运作的机修工。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校务公开”、“教代会制度”、“依靠教职工办学”等几项重要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普遍欢迎和拥护,其认可率为95%,这既反映了教职工对参与民主管理的强烈愿望,也表明运用民主机制进行民主办学已成为应有之义。
3、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优势,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随着学校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工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工会只有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知识分子群体权益的特殊性,努力提高表达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的能力,才能激发教职工献身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调查显示“多为教职工维权”和“多反映教职工
呼声”,以高达83%以上的支持率,位居工会可发挥独特作用的优势之首。因此,工会基本职能优势的发挥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园和谐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学校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作为教职工利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加大“双向维护”的力度:在维护学校整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不同层次教职工的具体利益,不仅要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经济利益,还要表达和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利益。因此,学校工会组织要根据新时期教职工利益诉求的特点,重点建立好可行有效的维护机制。如完善教代会制度、教代会代表督查制度、校务公开制度、重大改革方案的听证制度等,以畅通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让广大教职工有充分表达意愿、要求的场所和机会,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使教职工说话有人听,提意见能管用,监督有力度、起作用。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环境,一个温馨并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工作环境,一个健康向上且富有情趣的业余文化生活环境,一个充满关爱的人文环境。
42、以活动为载体展示工会作为特色
一是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在促进工会工作发展中展示
作为。二是以“争创”活动为载体,在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上展示作为。三是以“建家”活动为载体,在营造先进工会组织上展示作为。四是以“送温暖”活动为载体,在凝聚教职工队伍上展示作为。
新时期的学校工会不能只是“活动型工会”、“福利型工会”。工会活动的内容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文体活动、送温暖活动等低层次工作。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在对象、内容、方法、措施上有特色和创新,灵活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工会植根基层,要以教职工喜闻乐见、高雅健康、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通过美的载体,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教职工的心坎上,把高雅的审美愉悦和高尚的思想道德通过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传达到广大教职工的心间。工会充分发挥活动方式的优势,有助于更广泛地联系教职工,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吸引到工会组织和工会活动中来,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党的周围,真正把学校建设地科学、民主、文明、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
【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问题06-11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07-18
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问题11-21
煤矿企业班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07
对照警示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12-29
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问题及其规范09-08
双语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23
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07-12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1-03
学前班教育教学论文: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