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

2025-0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推荐9篇)

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 篇1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科学,是新技术、新科学和新思维的原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中物理学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运算、分析、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上述能力的主渠道,所以只有通过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在全面实施新一轮课改的形势下,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有针对性的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出对策,首先我们讨论一下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因素。

1.教师的个人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

影响教学有效性与教师特征有密切关系。教师的特征——如教师的性别、年龄、经历、个性以及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教师的个人特征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教育家康纳德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项研究似乎都表明:一般来说,男教师看上去比女教师更加盛气凌人,喜爱发号施令,因而男教师的课堂组织得更有条理,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下;然而女教师往往会去营造“更温馨”的教学环境,还有男教师比较偏爱女学生,女教师比较偏爱男学生。

年轻而缺乏执教经验的教师关注的往往不是教学,而是教学中个人魅力以及社交能力的体现。他们努力工作,往往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独特的教学形象,他们更关心学生的爱好,而不是花时间去教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假设你反应敏捷、老成持重、热情洋溢、善于积累经验,那么这些性格和行为特征会如何影响你的教学行为以及主导你和学生的关系呢?例如,如果我们想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选择将自己置于教师的正前方,采取讲授式的教学形式;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占主导地位,或许就会采取讨论或探索学习的教学形式。所以一个教师的性别、年龄、教学经验以及他的个性对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有效性

好的课堂组织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都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教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验的能力,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亲自去发现它,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发现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留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

3.环境与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预期所能达到的效果中,除了教师、学生、内容等相关因素外,还有环境的影响。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很显然,课堂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与教学成功与否有关。

教师可以使用各种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平抛的运动规律时,如果采用单纯的口头上或书面上直接告诉学生平抛遵循的规律,学生未必对此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倘若在讲解的过程中插入现场演示实验和一些演示动画,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平抛运动,理解它的运动规律,提高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求教师成为一个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可得到测评的教师。有效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个性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以成功为中心、专业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学习的个性包括热心、幽默、热情和多样化。在教师具备的特征中,最能使学生努力学习的特征就是热情。热情的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他们不仅自信而且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他们教授的课程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充满热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多满足感。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轻松、满意、学有所获的教学环境时,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重要的因素。教师是通过与学生建立正面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来表现其热心的。在学生眼里热心的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他们比较乐意与教师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学生经常提到他们喜爱的教师身上具有一些特点,适当的幽默感往往是其中之一。幽默能打消紧张情绪,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安全感和自信,促进信任,并且还能减少不守纪律的问题。

在学生看来,有效教师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要想得到学生的信任,你需要开诚布公、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坦率地征求与接受学生的意见或批评。学生常把自己的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模仿对象,很多时候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对事态度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有效教师必须是个态度积极的人,对自己和对学生取得成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是以自我的成功和学生的成功为中心的人。有效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使学生得到归属感、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喜爱、获得成功的需要。有效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专业而灵活的行为举止,公事公办的行为,必要时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对所教学科、教育学和学生的透彻了解,都能提升专业的行为举止。只有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活动,才能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还应该组织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经常听到老师说,我已经强调多少次了,已经分析得够透彻了,可是学生还是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最有效的教师能营造并维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不是教师满堂灌,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而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和这种课堂气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逐渐学会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依据现实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设置问题需要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且要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争取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实施新课程以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共识。部分高中生不爱学习,喜欢调皮捣蛋是普遍现象,但是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着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研究基础的科学,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都抱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因素组织教学。物理实验能力是高考对物理学科要求的五项能力之一,由于以往忽视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所以我们有必要实行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培养重视实验的思想。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能力。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另外,教师也应该重视课外实验,教师在日常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的原理、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实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

3.课堂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强大的影响力。勒温和他的助手们得出结论:人的需求和周围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是解释个人行为的一个要素。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环境的两大因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学生的行为。自然环境指课堂上独立于人的那些方面,比如教室的大小和形状、座位安排、工具和材料的有无及摆放位置。而心理环境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比如课堂气氛。设计一个好的自然环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师应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这些都需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所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物理教师教学的灵魂。

★ 高一物理学习教案精选

★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

★ 高一新生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总结

★ 高一物理上学年教学总结

★ 高一上期物理教学总结

★ 高一物理必修2曲线运动教案

★ 高一物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

★ 高一物理教材

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 篇2

一、 课前:海报宣传课文内容

让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根据教师和自己把握的资料, 制作与课文相关的手抄报、漫画等, 就像电影大片上映前的宣传海报一样, 让学生在班里用这些自制的海报进行课文内容的宣传。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资料, 把相关的地图、双方险要的位置等内容用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既可以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也复习了地理科的相关知识, 一举两得。又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 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把触龙、赵太后两个人物形象演绎了出来, 神态十分逼真。像这样的宣传海报不仅给学生在视觉上留下了充分的印象, 使他们心里惦记着相关的课文, 引起他们的关注, 而且也提高他们各自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 课堂:情景式的教学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采用朗读、串讲、翻译的模式。但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的文章均以人物塑造为主, 所以故事的情节性很强, 完全可以尝试用情景剧的方式教学。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 可让学生们在理解语录的同时, 想象着孔子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对学生说这番话的, 让学生们两个一组, 编排故事情节, 通过自己的语言, 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亲身体验孔子的教育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 又体现了学生们表演的才能,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课后:注重文言现象归纳

高一第五单元有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 给学生传授学习文言文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 及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名词活用等) 的方法。其次, 我让学生把《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我把全班分成五大组, 分别为通假字组、古今异义词组、一词多义组、词类活用组、特殊句式 (倒装、被动、省略、判断) 组, 每一组的成员按照所负责的文言现象, 对指定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总结。第三, 我指导学生从例句中寻找文言现象的规律。同时, 还提醒学生记住这类词的不同义项。这样, 在阅读教材之外的文言文时, 学生们就可以多几条比较、思考的途径, 为准确理解文言文提供了条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把学习任务直接交还给了学生,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而且学生们还能在互相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的不断学习, 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 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只局限于某篇课文了, 而是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文言词汇的所有意义和用法, 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 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 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 学到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时, 可引出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弃甲曳兵”。讲到“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 (荀子《劝学》) 的“加”字时, 可以联系“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只有不断积累, 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聚细流而成江海。积累是一件很有趣的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此不疲。

经过这样的归纳训练,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学习教材中的选文时, 关键是要抓住那些古今义项差异很大的词, 因为这往往也是命题者考察应试者是否读懂文言文的出题依据。当然, 在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情况下, 教师还应适当向课外拓展, 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训练, 以检测学生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对古汉语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 测试检查教学效果

第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 一旦独自面对试题时就犯难了。所以在集体教学后, 我会留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消化课堂的知识点及学习小组归纳出的文言现象。之后, 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二, 检测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再次明确自己在课文中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效果。

第三, 要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 还必须指导他们把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只有多练, 才能完成这个转化。在多练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要掌握哪些文言文知识、先训练哪些、后训练哪些、哪些在课堂上可以完成、哪些要在课外补充等, 要有个全盘的规划, 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练习, 在学习选文时, 要考虑到每篇文章要侧重训练的内容, 并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高一语文新诗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3

一、读诗要有对诗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们,诗歌教学要强调诵读,我觉得光按孔子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还不够,得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就是诵读与理解并重。

对诗的理解就是对诗的感觉,诵读了N遍,不知所云等于白读,这就要课外大量泛读同一诗人的大量作品,最好能读一读诗人的传记,实践证明读诗人传记和同一诗人的大量作品对理解课本所选的仅仅一首诗人的代表作是有帮助的。

例如,高一语文课本选了诗人穆旦年轻时的代表作《赞美》,这是一首长诗,篇幅很长,学生对穆旦很陌生,对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1941年的中国现实也很陌生,根本不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诗歌最难的地方在于从心灵走入心灵,不能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情感世界,就不能深入诗人的灵魂。

为什么诗人在开头用密集的意象群来描绘满日疮痍的中华大地,用饱蘸血泪的笔对中华民族的苦难沉重抒发沉痛悲怆之情,因为诗人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恐怖,亲身感受了民族的创伤,人民的苦难。当时诗人还是一名逃难流亡的大学生。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到昆明才成立当时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诗人作为一名学生从长沙到昆明跋涉千里,沿途所见无不令他怵日惊心,激发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觉的民族忧患感和时代责任感,所以诗人大喊一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仅仅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实际上通过读穆旦西南联大的同学王佐良所写回忆录《穆旦其人》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的《穆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库·穆旦卷》,我们发现课本所选的《赞美》只是冰山一角,远远涵盖不了诗人的传奇一生,他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诗歌创作的天赋,例如对比他十几岁发表的《野兽》和课本所选的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豹》就可以发现:这就是一个天才。

因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课本所选只是诗人某一时期的代表作,而这篇代表作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并不能反映诗人作品的全貌。

例如,我们如果仅凭课本所选毛泽东词二首就断定青年毛泽东就是一个敢于搏击时代风浪,投身革命洪流,勇挑重担,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军阀的革命斗士,那就未免太简单,太单一了,实际上一颗伟大的心灵承载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他不仅有满腔豪情,凌云壮志,同时也有似水柔情的一面,例如他写的《贺新郎》,与杨开慧分别的词就为我们立体而全面地理解青年毛泽东的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领袖人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这正如鲁迅谈陶潜,如果我们只读了《饮酒》、《归园田居》等作品,就简单地以为陶潜只是一个不问世事的田园隐逸诗人,那就未免以偏概全,实际上陶渊明并没有忘情世事,他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这只要看他的《读(山海经)》中的句子,“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可以看出,他还是想有所作为的,有很大的抱负的,他之赞美精卫填海,刑天不屈就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反抗。对穆旦的认识也是如此。

二、同时代诗人的对比研究,继承传统与向西方学习

研究穆旦我们发现,为什么同样是新诗,穆旦的长诗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如此不同,事实上,穆旦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影响与束缚很少,他是纯粹的现代派诗人,他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冯至、卞之琳是现代派诗人,外国老师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对他的影响更深,燕卜荪不断地向他灌输雪菜、拜伦、济慈,从霍普金斯到奥登。而穆旦的偶像又是英国诗人奥登,奥登是他至死都不能忘记的,冯至、卞之琳、穆旦、燕卜荪等人组成了昆明现代派。如果我们读了穆旦的《诗八首》(特别是《春》)、《旗》以及他晚年的作品《冬》、《停电之后》(语文读本选录),我们对穆旦其人的认识就丰富得多,完整得多。相反徐志摩、闻一多这些新格律派诗人虽然学贯中西,但受中国古典诗词的束缚还是太深了,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押韵,单双行的错落排行,每节形式的整齐。《死水》中“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理论的贯彻体现,每行四个音步(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等等。这些都与诗人所受深厚的国学传统教育有关。

徐志摩是国学大师粱启超的得意弟子,闻一多从小入私塾,他的父亲是晚清秀才,考入清华学校后潜心研究诗歌格律,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诗词打在他们作品中的烙印太深了,如果我们读徐志摩于1922年写的《康桥再会罢》,对比1928年所写的《再别康桥》我们发现,前者就是古典诗词的语言,新诗的排列形式。

三、教参的作用与局限性,诗歌教学要大胆取舍,攻其一点。

分析是诗歌的天敌,我们强调诗歌教学的整体感。诗歌教学中我们面面俱到、深入细致的分析把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美感弄得支离破碎,前人说“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事实上诗人与诗歌作品的关系就像一个母亲与她的婴儿,母亲生产出了婴儿,对于婴儿未来的命运她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们允许学生对诗歌某种程度的“误读”,尤其是对新诗的“误读”,因为那也是一种创造,它是对新诗主题不断地丰富和补充。如果我们在新诗教学中把握住了一首诗最基本的东西,其他方面大胆让学生去想象,去“臆测”,那么我们就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始终认为新诗教学课堂,不是把学生引向一个死胡同,而是把他们带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激发灵感,独抒己见,纵横驰骋。对比大学现代文学教材与高中语文教参新诗部分,我们发现大学教材就比教参高明得多,站的高度更开放。事实上教参上新诗部分的作用仅局限于教学指导建议和附录有关诗人的资料简介,不同的评论家对该诗的不同赏析,有关该诗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其他方面的解读,不仅限制了老师,而且也限制了学生。

我们是否可以在教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之后,就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已去解读((采桑子·重阳》、《浪淘沙·北戴河》。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对比解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梅》,仅仅读了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还不够,因为《唐诗三百首》中有大量的宫怨闺怨诗,我们是否可以补充王昌龄的《闺怨》、《春宫怨》、《长信怨》,王维的《秋夜曲》,李白的《玉阶怨》,刘方平的《春怨》,顾况的《宫词》,李益的《江南曲》,刘禹锡的《春词》,白居易的《宫词》,朱庆余的《宫中词》,金昌绪的《春怨》,张祜的《何满子》。因为郑愁予走不出传统的藩篱。

仅仅读了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不够,我们是否可以补充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 篇4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多地注重学生认知领域的接受,而较少关注学生在行为层面的体验和收获。德育工作中的道德教育也就是将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以知识传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或“不许怎样”,忽略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如此便形成了将道德知识简单地等同于道德行为的弊端,学生认知与践行严重脱节。这次我校高一400余名新生在东方绿舟进行了“体验、感悟、探索、发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为学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素质,体验责任情感,促进团结协作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回顾这次活动,有收获,也有缺憾。围绕这两方面简单谈一些感受。

一、收获

1、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让学生多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责任情感,促进学生间团结协作,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校在两年前也参与了一次东方绿舟的活动,可能是由于经验问题,给学生的感受并不理想,活动内容较少,踏青的感觉更浓一些。尽管我们也设计了学生的实践课题,由于参与的学生较少,提供的环境也无法让学生有更多的去探索,效果非常差,给班主任的思想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印象。使我们对这项活动的参与也曾产生过为难情绪。这次的主题活动给学生的感受大不一样,教官训练有素,活动内容丰富,学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生体验强烈,教育效果突出。学生参与性强。再活动中感受很多,师生对这次活动大加赞赏。相信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教师也会有同感。

2、精心组织每一项活动,提高活动效果,侧重学生责任情感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次活动的教育效果,学校把学生活动安全放在第一位,多次组织年级组长、班主任开会,强调注意事项。把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考虑,并做了细致的安排。为了在常规活动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还安排一些专题,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研究。学校层面设计了三个主题:“漫步知识大道,回溯文明进程”,“浏览世界民居之林,探究民族文化之源”,“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感悟爱国爱校情怀”。让每个班级的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内容,充分挖掘东方绿舟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探究,拓广知识领域。为使学生在校外活动中感受责任情感,无论在活动之前的教育过程中,还是在东方绿舟的军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同学发生困难时,在活动之后的场馆保结,在与公共场所的人员交往中,充分展示中学生精神风貌。以对人、对事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搞好每一项活动。

要进一步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的作用,在进营前做好“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组建工作,明确活动部、宣传部、文艺部、内务部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组织入、结营式,创办“扬帆绿舟”广播台、编缉“绿舟快报”军训特刊、主持校际文艺联欢晚会、检查公寓内务等工作要放手让学生承担;以“文明公寓”的创建和评比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的积极性。在活动之后,学校积极组织“国家安全在我心中”主题征文活动,有多篇学生的文章获奖。在东方绿洲的“与奥运同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引导学生加强对“奥运”知识的学习;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以团队合作的精神提倡学生发扬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以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争做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学生。

我们知道,深入到情感领域的教育是艰巨的。道德情感教育不能靠单纯的讲授和说教,而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处理现实的道德问题、道德情境、体验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增加对道德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道德的发展。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知行统一,就是在关注认知与实践的关系。责任感培养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活动的第二天,六校联欢晚会活动上的一个现象让我们感到不安,刚开始时学生们对各校的文艺表演还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后来却发展到只对本校的节目表示欢迎,对外校的节目表现冷淡。针对这种现象。返回学校之后,在班会课上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学校的荣誉感,学会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促进自身发展。

我们深知,责任情感和行为的培养非朝夕之功。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在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将会使青少年终生受益。我们希望能抓住一切时机,积极导引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个性,丰富责任情感。

这次活动总体是成功的。但在结束时才发现对活动的筹划还是有缺撼的,首先,对活动的过程中的细节,及活动的效果没有客观的预知,在每一项活动的教育效果上的目标还应当设置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其次,在课题的设置上还可以从人文方面上做文章,如“探究学生活动中的表现,改进活动设计的理念”,“针对活动中的学生习惯行为,探究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等一些课题。

总之,本次活动为我们德育教育和国防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学生的心灵体验具体且生动,教官的军人作风感染每一位同学,国防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期待在下一次活动中,扬长避短,使国防教育真正在学生心里在下根。

【高一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二】

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主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在当今的和平时代,国防教育依然是世界的一大战略问题,随着主权国家观念的强化,现代国高校国防教育心得体会民意识的确立,国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不重视国防教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没有国防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一定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观念。

国防与你、与我、与他、与每一个公民的利益关系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国强则民安,国破则家亡。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们通过血与泪换来的对国防与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生活等价值关系的深刻认识。我们不能等到敌人把刺刀逼近胸口上,再来认识它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我们享受国防带来的安宁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它、轻视它。要通过经常而有效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居安思危,从而积极关心和参加国防建设。

一般地说,当外敌入侵,公民的生存、生命、家庭幸福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要深一些,会觉得没有国防不得了;而在和平时期,当自己国家由于已有相当强大的国防力量,外敌不敢贸然进犯,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生活的时候,则容易出现轻视国防,甚至出现国防可有可无的认识和心态。这好比人们对待健康一样,健康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宝贵的,有的人当自己处于健康状态时,却并不觉得它的重要和珍贵,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将要失去它时,才觉得健康对于个人的生存、生命、生活是多么重要。实施《国防教育法》有利于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激发全民爱国热情,建设和巩固国防。

回首历史,中华民族屡遭侵略战争之害,饱受列强的欺凌之苦,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通过长期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三坐大山,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现在,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天下还不很太平,国防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防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对此,我们绝不能放松警惕。《国防教育法》的制定和贯彻,为深入贯彻党在国防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推动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制定国防教育法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国防 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同时,制定国防教育法也是贯彻落实国防法和教育法的需要,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要求,“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通过宣传贯彻国防教育法,可以体现和落实国防法和教育法对国防教育的原则要求。

实施《国防教育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小说《最后一课》里描写的是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被迫割让一部分土地给普鲁士。这块土地上有个乡村小学,因为在即将开始的异国统治下,再不能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了,学校这天上的是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作品通过小学生弗朗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它反映一个国家在遭到外敌侵略之后,学校里连自己祖国的语言也不让学习的情况却是十分真实的。我国过去在有国无防的情况下,国家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大块国土成了敌战区、沦陷区。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只能接受外国的奴化教育,成为列强的宣传工具。这就说明:如果我们不建设强大的国防,如果让侵略者来统治我们的教育,就不可能有正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实施《国防教育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增强全民族的国防观念,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国防教育的重点在于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而国防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它不仅可以培养公民为国献身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开阔人们的思路,通过系统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善国民的智能结构,可以培养公民高度的组织观念、严格的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提高全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国民的国防意识必须通过教育手段来实现,我们要认真加强国防教育,增强依法参加国防教育的自觉性,以实际行动促进国防教育的开展,积极为家乡国防教育做贡献。

【高一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三】

国防教育学习心得感悟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中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措施,使的周边一些国家感到了震动,一些和中国关系比较紧张的国家纷纷加紧了扩军备战的步伐,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局面,应而我们加强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国防教育思想是相当必要的。

一、周边形势

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一直保持防务(国防)费用总额世界第二﹑人均防务(国防)费用世界首位的状态。日本已完全掌握了核弹技术。近十年来日本受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可是在军备建设方面却并未松懈﹐一个强大的军事大国已然形成。

印度为了对付中国。利用和平核装置为掩护,秘密研制真正的原子弹!美国政府希望印度获得核技术来抵消中国原子弹的影响,试图直接向印度提供核武器来对付中国。

马来西亚声称为了对付因与该国有领土争端而引起的挑战,必须使空军力量比现在强大得多和有效得多,因而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空军现代化。

二、国际形势

以小布什为首的美国新政府的诞生和采取的强硬措施,更使国际局势趋于全面紧张。1.在巴以中东和谈问题上,美国明显偏袒以色列;2.对伊拉克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大规模空袭;3.俄美关系进一步紧张。美国和俄罗斯下令驱逐外交官,美国还宣布将退出美俄共同签过字的《反弹道导弹试验条约》,俄美关系再次跌入低谷;4.美国海军间谍飞机(ep—3e)入侵我国领海领空,高校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并撞毁我新型战机,我优秀飞行员王伟同志壮烈牺牲;5.美国政府批准新一轮对台武器出售,向台湾出售价值40多亿美元的进攻性先进武器装备,是目前对台最大一笔军售。

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和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我们要加强国防建设,运用先进的军事武器和设施,增强国家的防御力量,增加和友好国家的政治来往和军事技术的交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加强武装力量是为了保卫祖国和人民,我国政府始终强调我们的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侵略,我们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国政府始终强调彻底禁止生产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让世界处在和平的环境中。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是学习、掌握知识和将来接替国家重任的接班人,更要明确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世界的形势非常复杂,只要有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存在,国防建设的重任我们决不能放弃。

【高一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四】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永恒问题,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我们应该牢记无数先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邱少云、江姐、董存瑞等先烈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二万五千里长征,更让世人见证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增强国防意识。

我们青年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了丰富的知识,我们才能制造出世界上一流的武器装备,才能令垂涎中国的列强望而却步。在和平年代虽然没有真枪实弹的锻炼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近距离感 受战争,比如在革命纪念馆有一些模拟战场,通过高科技声、光、电再现战争场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震撼不已。

每一个学生都应实行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假期里经常参加一些军训之类的活动,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在艰苦的条件下勇于磨练自己的意志,拥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能到部队上亲自感受一下绿色国防的魅力,高校国防教育心得体会让你会更加有一种使命感好、责任感、自豪感。你一定会特别向往军营生活,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选择军营,关注国防是你无怨无悔的选择。军装很美,它不只是一种服饰,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荣誉。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每一次抢险救灾,他们都冲在了最前面,虽然满是艰险,却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在每一次战胜困难时,看到同胞们感激的笑脸,那是最奢侈的回报啊!

【高一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五】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是安全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忽视国防建设,居安忘战,马放南山,就难以避免战争的灾祸。

回顾我国近代,腐败的清政府妄生尊大,军备废弛,经不起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轰击。备受欺凌,饱尝了“亡国奴不如丧家犬”的苦难。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的国防做后盾,就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如果平时不注重加强国防建设,战时就要吃大亏,倒大霉。仗可百年不打,国不可一日无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敌人打到家门口,等刺刀架在脖子上,再想起加强国防建设,为之晚矣。

当今世界还很不太平,战争危险还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更加明显,恐怖活动十分猖獗,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特别是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巴以对抗升级,给世界又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从国内形势看,台独分子气焰嚣张,民族分裂势力活动不止,和平统一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战争和**依然会发生。

“生于忧患,死于安逸。”我们要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居安思危。要懂得,只有常备不懈,才能长治久安;平时注重加强武装工作,增强国防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赢得胜利。因而我们需要增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细致,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军队和国防建设跨越式发展,为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高一学习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六】

今天下午我们听了的一次国防教育讲座,让我有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国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兴衰和国防密切相关,因为过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及社会的发展。

有这么一句话“要想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国家与国家的发展如果想和平的进行,首先这两个国家必须互相尊重,不用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争夺不属于自己的资源,而使用霸权主义进行军事威胁,或者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同盟。相反的,一个国家应该拥有一颗宽容、善良的心,对需要帮助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保护我们的人民,就必须要国防,然而,过方式对外进行的,要想国家长盛不衰、飞黄腾达,最重要的是所有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上,齐心协力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因此,人与人之间必须和睦相处,不要勾心斗角,不要明争暗斗,不要四分五裂,而是要一视同仁,要友善待人,要有大国国防观念。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社会诸方面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国防只有成为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能具有更大的威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大国国防观,把国防建设纳入整个国家大系统中进行思考和规划。

高一物理精选学习方法 篇5

其实,老师在刚上高一时也经历了这么一段艰难的日子。现在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从物理学习的角度出发,给新同学们讲一讲高中学习与初中的不同,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一下高中物理知识,从而帮助大家顺利、迅速的走出过渡期。

首先,高中物理知识跟数学结合的更加紧密。几乎每一道物理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大量的计算。我们所做的一切判断,选择,我们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需要有计算数据的支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选择题,也可能需要一番计算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经过详细计算所做结论只是猜想。而猜想的正确与否,那就要看运气了。我们每个同学都绝不会想把自己的前途交给极不负责任的运气吧?所以,刚刚步入高中的同学们要树立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怕计算麻烦,坚持用数据结果说话。

其次,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多了很多,新学的物理公式也会是初中的n倍。一道题目,如果用了不恰当的公式就会吃力不讨好。所以,如何选择运用最恰当的公式,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出题目,对每一位初学者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就需要同学们熟悉公式,同时,更要清楚公式是怎么来的,是自己尝试去推导一下,把书上给出来的公式,变成是自己创造的。然后,就是要整理并记下每一个给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的题目,什么题目让你耳目一新,大呼“原来是这么作出来的啊”,就把它永远的记下!在自己的脑子里面积累一个“经典解题方法仓库”,这就是效的积累。积累的解题方法多了,也就把我们众多的公式学活了。

第三,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观念:迅速的、无条件的接受新的知识,新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虽然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不少的物理知识,但是跟高中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高中区别于初中的学习方法,需要我们逐步学习,要快速的接受。因为高中的知识综合性十分强,有时候只有学习了后面章节的内容后,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才能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学过的知识!所以,迅速的接受,等到学完后续的知识,再回头看,就好像我们登上山峦的主峰,回望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那些山峰,那真是“一览众山小”啊!

高一物理必考知识点精选总结 篇6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1.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精选5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3.2020精选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5篇

4.2020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精选 篇7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精选教案--高一物理教学体会 篇8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listening

3. To help the Ss know something about cultural relics.

Step 1 Warming up

1. Questions:

1) What are cultural relics?

The Great Wall in China; The Pyramids in Egypt; Stonehenge in England

2)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They are all very old and are all symbols of their countries and their culture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countries. They once had a practical importance (burial site, defence, magic / superstition). Now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go to visit these places.

3) What does the phrase Cultural relics mean?

relic: something that has survived the passage of time, especially an object or a custom whose original culture has disappeared; something cherished for its age or historic interest.

4) Do you know any other cultural relics in China or in the world?

2. Some information about:

1) The Pyramids in Egypt

2) The Great Wall in Chins

3) Stonehenge in England

When they were built?

What they were built for?

Stonehenge is a circle of large standing stones located near Salisbury, in Wiltshire, England. People began to build the site about 3,100 BC. It is not clear who built it.

Step 2 Listening

1. 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hree cultural Lis sites and fill in the table.

2. Go over the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to make the Ss know what to do as homework.

Step 3 Homework

1. Go over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2. Go over Speaking on Page 44 and fill in the table.

3. Think about cultural sites in Nanjing and what should be done to protect them.

Period 2 Speaking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speaking

3. To help arouse the Ss’ wide imagin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4. To foster the Ss’ ability to cooperate harmoniously

5. To learn ways of giving advice or making suggestions

Step 1 Warming up

1. Check the Listening exercise on Page 121.

2. Go over Part 2 by discussing in group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Step 2 Speaking

1. Work in Groups to discuss what to be put in the culture capsule. And give the reasons why these thing should be put in it.

Things that can be put in the culture capsule:

A Chinese painting, doll, the globe, a tool, a CD/DVD, a letter

2.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3 Talking

1. Go over Talking on Pages 121 ~ 122.

2.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Step 4 Homework

1. Go over the Pre-reading questions on Page 45

2. Read the text and finish Ex 2 in Post-reading on Page 46.

Period 3 reading (1)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and skills of guessing word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To help the Ss get into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Step 1 Pre-reading

1.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pairs.

2.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1) A great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usually the capital of a countr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something important once took place here;

some great people once lived here or are living here

2) the food, the people, the weather;

modern and beautiful;

the place where I was born and grew up

3) They tell us who our ancestors were and what their life was like;

They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y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who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from

3. More questions:

1) Do you know what cultural relics in our city ar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untry? How are they protected?

2) How many cultural sites in China have been list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by

UNESCO?

3) If you were a UNESCO official and wanted to add some cultural sites in China on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which relics would you suggest? Why?

Step 2 Reading

1. Explain the title of the text:

What can we know from the title of the text

A CITY OF HEROES?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when we read

the title of it? About a city or about the

heroes of the city?

1)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city? (St Petersburg)

2) Who are the heroes of the city? (Both Peter the Great an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3)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City of

Heroes and Heroes of a City? ( A City of Heroes focuses on a city, where there are many heroes; while Heroes of a City focuses on heroes. Who live in a city. So the text mainly tells about the city of St Petersburg.)

2. Read the text and go over Part 2 in Post- reading. Ask the Ss to correct the false

sentences.

4. Listen to the tape of the text and go over Part 1 in Post-reading.

5.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a. Why do people think St Petersburg is a great city?

b. Why was it so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rebuild the old palaces?

c. What did people use to help them rebuild the city?

d. Why are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heroes?

Step 3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useful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in it.

2. Read the text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3. Finish Part 1 and Part 2 in Vocabulary on

Pages 122~123.

Period 4 Reading (2)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and skills of reading.

Step 1 Warming up

1. Ask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point out the topic sentence in each paragraph.

Step 2 Reading

Paraphrase some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1. Where there is a river, there is a city.

Where here is used to introduce an adverbial clause of place (= in / at / to + the place + where-claus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Where there is smoke, there is fire.

Where bees are, there is honey.

I like to live where the climate is warm.

I found your jacket where you had put it.

They marked the spot where the treasure was buried.

2. It was under attack for 900 days, but the people of the city never give in.

be under + n.

The road is under repair and is closed to motor traffic.

The woman injured in the car crash is still under treatment in hospital.

As the matter is under discussion, I can’t give you a definite answer now.

The police are under fire from all sides for failing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3. Restoring the city and its cultural relics seems impossible, but the people of this great city would not give up.

seem + adj. / n. / to be / to do / …

It seems that / as if + clause.

He seems quite pleased with your work.

It seems that he is quite pleased with your work.

They seem to have a high opinion of you.

It seems that they have a high opinion of you.

Tom came to see you this morning. He seemed (to be) tired. / It seemed that he was tired.

He seems to have been here before.

It seems that he has been here before.

Yesterday I met a man who seemed (to be) a famous director. / to be a director.

She doesn’t seem / seems not to be at home.

4. “We will not let our history and culture be destroyed, and we will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save out city.”

5. Pieces of the palaces that had been hidden before the Nazis came could now be used to rebuild the city and its culture.

6. It was difficult to save the palaces without destroying their old beauty.

7. Old painting, including a portrait of Peter the Great which was found in the snow outside St Petersburg, have been carefully recreated, and the old palaces have been made as wonderful as in the past.

8. Today Peter the Great on his bronze horse can once again look out over the city he built.

9. Strong, proud, and united, the people of St Petersburg are the modern heroes of Russia.

Step 3 Homework

1.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2. Go over Language Study on Pages 46~47.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goals:

1.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analyzing, summing up language structures.

2. To enlarge the Ss’ vocabulary by means of word-formation.

3. To enable the Ss to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freely.

Step 1 Word study

1. Go over Part 1 in Word Study.

More words that begin with re-:

replace, redo, recover, redouble, remarry, rejoin

2. Go over Part 2 in Word Study.

3. Go over Part 1 and Part 2 on Pages 122~123.

Step 2 Grammar

1. Go over Part 1 in Grammar on Page 123.

2. Go over the Passive Voice on Page 47.

3. Go over Part 2 and art 3 in Grammar on Pages 123 ~ 124.

Step 3 Homework

Preview the text on Pages 124 ~ 125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about the text.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Teaching goals:

1. To activate the Ss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2.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y of writing sentences and passages.

3. To encourage the Ss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about the problems they come across.

Step 1 Warming up

1. Greetings.

2. Check the homework, giving some explanation if necessary.

Step 2 Reading

1. Language input:

Quite often in our daily life we may see or hear or read sth that make us feel happy, sad or even very angry. And we usually want to tell others about our own feelings. We have several ways of showing how we feel:

We can have a talk with our close friends or relatives; we can get a pen friend; we can make a phone call to the local radio or TV station; and we can also write to a newspaper, a magazine and so on. Now please read the letter and try to find out what is going on.

2. Questions:

a. Where does the writer live?

b. What is the writer worried about?

c. How does the air pollution come about?

d. What suggestions does the writer make?

Step 3 Writing

1. Questions and Answers:

a. Who are you?

b. Where do you live/study?

c. What problem d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d. How does the problem come about?

e.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problem?

f. What about the other people around you?

2. Sentence writing----ask the Ss to write down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in form of sentences.

Homework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篇9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1】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的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的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的方法:启发式

教学的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的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高一化学教学教案【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历史下一篇:戏曲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