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共7篇)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1

(安徽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脉搏/平添造型/摄像机强档/轻歌慢舞

B.慈祥/影牒摩挲/万金油返聘/凤毛麟角

C.峰会/对峙修葺/结骨眼戏谑 /张皇失措

D.贸然/夜宵竣工/终身制熨贴/扶老携幼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辨析能力。A.轻歌慢舞→轻歌曼舞B.影牒→影碟C.结骨眼→节骨眼

(湖北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解析:

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

(湖南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冀望建档捷足先登宁缺毋烂

B.抵御修葺玲珑剔透信马由缰

C.壁垒赎职心驰神往视如仇寇

D.缄默疏浚得垄望蜀望风响应

解析:具体为A 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C项中的“赎职”应为“渎职”,D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的积累,否则很容易错选。

(江西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家具赝品气概水乳交融

B.萎靡帐篷更叠暴殄天物

C.国粹输赢蛰伏旁证博引

D.惭怍诟病九洲呕心沥血

解析:B、更迭;C、旁征博引;D、九州。

(山东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

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理道歉

C.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

D.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

解析:A选项“精萃”应为“精粹”;B选项“赔理道歉”应为“赔礼道歉”; D选项“元霄节”应为“元宵节”,C选项没有错别字,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C项。

(四川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讳疾忌医微言大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B.磬竹难书两全其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C.掷地有声曲意逢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D.至高无上原型必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辨析能力。A.万事具备→万事俱备B.磬竹难书→罄竹难书D.原型必露→原形毕露

(天津卷)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概率陶治冠名权众志成城

B.渲泄开销暴发力杯水车薪

C.余暇神彩发祥地掉以轻心

D.倾泻凑合摄像机相儒以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重点考查同音字的误写。B项“渲泄”应写为“宣泄 ”。C项“神彩”应写为“神采”。D项“相儒以沫”应写为“相濡以沫”。

(浙江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解析: A倍受应为备受;B轰堂大笑应为哄堂大笑;D急言厉色应为疾言厉色。

(重庆卷)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2

亮点之一:加大了教材考查的力度, 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如第2小题:

2.下列各组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羞涩袅娜歌声缈茫荷塘薄雾

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

C.细腻箫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

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

本题所选的词语全部出自教材, A项出自必修二《荷塘月色》, B项出自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C项出自必修二《囚绿记》, D项出自必修一《故都的秋》。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四篇课文。第1题字音考查, “夙兴夜寐”出自课文《诗经·氓》、“素昧平生”出自课文《阿Q正传》、“旦角”出自高中教材元曲。这是命题的一种创意, 更是一种导向。这就提醒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务本求实, 落实基础, 立足教材, 用好教材。又如第5题文学常识考查、第15题默写、第21题“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等全是教材上的内容。紧扣教材考查学生语文能力是湖北自主命题以来长期坚守的一个特色。这一特色今年较之往年体现得更为充分, 它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亮点之二: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探究, 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 要求考生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探究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理念, 也是新高考的一种新题型, 它反映了新课程对教学的新要求。今年湖北高考语文卷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请看第22题:

22.欣赏右边这幅漫画, 请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 (1) 符合画面情景; (2) 表达鲜明生动; (3) 字数不超过40字 (4分)

这是一道创新题, 表面上是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看图写话的题目考生并不陌生, 但一般会给出一个主题 (画面上有标题) , 今年这道题没有给出主题, 这就真正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充分发挥考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看部分考生的答案: (1) 小猫见鱼挂衣上, 不解鱼何天空游。馋猫欲食衣上鱼, 笑待鱼儿落口中。 (2) 小猫盯着衣上的鱼儿, 面露喜色, 殊不知那鱼儿再真也不能饱你口福, 只能望梅止渴呀。 (3) 看似不动, 实为假相。请认清本质, 勿中圈套。 (4) 望鱼止步心窃喜, 辨不清虚实之景。由此看出, 考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地发挥与展示。现代文阅读第19题更为明显地突出了探究能力的考查。阅读材料选自散文《耳边杜鹃啼》, 题目要求:选取一个角度, 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考生只要细读全文, 就能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读杜鹃被美化的原因有多个角度。这样设题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便于考生选择探究视角, 进行个性化的探究解读。

亮点之三:作文题书香味浓, 突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请看第23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60分)

语文课堂上, 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时, 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 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 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 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 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 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 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 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 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 科技进步了, 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 任选一个角度,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道作文题以对“家书”的讨论为材料, 以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的形式呈现, 立意角度多元, 考生的写作范围很广。具体说来, 这道作文题有三个特点:一是紧贴生活。家书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家书这种方式发生了变化。考生对这一变化过程十分熟悉, 谈到这个话题, 都有话可写, 因为它紧扣着考生生活实际。二是突出人文精神。家书是文化的载体。一谈到家书, 就让人产生一种浓浓的书香情怀, 因此这道题文化含量高。三是注重思辨。此题的核心是家书的变与不变, 它体现了很浓的思辨色彩。沙市中学文科考生王卓尔这样构思:由学校召开家长会导入, 家长会上有一个环节是家长和子女交换书信, 学生给父亲的是手写稿, 父亲给学生的是打印稿。紧接着作者阐述了三个观点:观点一, 原来, 无论是电脑打印还是手写, 变化的只是载体, 那不变的却是真情;观点二,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变化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观点三,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变化的只是文明呈现的形式, 而不变的却是精神。最后议论作结:变或者不变, 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很多时候, 变化的只是形式, 是手段, 是方法, 是表象, 而那些不变的人间真情、民族文化和社会正义, 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这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主流价值观。我们要在变化中有所坚守, 在坚守中谋求创新。文章紧扣材料, 联系实际, 十分机智地由“书信”不同形式的交流拓展到“变”与“不变”的深刻哲理的阐述, 立意高远, 文化意蕴深厚, 体现了浓郁的思辨意味, 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亮点之四:增加了一些新题型, 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湖北新高考在坚持稳定、平稳过渡、突出能力、着力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之下, 在题型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体现了新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今年增加了如下一些新题型: (1) 多项选择题。如第16题: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采用多项选择形式, 考查考生整体阅读、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2) 选做题。如第15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 (5分) , 今年默写考查形式为8选5, 初中与高中衔接, 必修与选修兼顾, 采用选做形式, 显得灵活, 同时也降低了考生答题难度。 (3) 古文断句题。如第13题:请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 (3分) 今年湖北高考文言文阅读与文言断句所选择的材料均出自《世说新语》, 一为刘义庆的选本, 一为刘孝标的注本。两则材料互为关联。断句材料叙述的是与王湛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士魏舒的故事。命题者将两篇材料合在一起考查, 内容相得益彰, 形式新颖别致, 命题者匠心独运, 用心良苦。 (4) 探究题。如第19题、20题、21题、22题等。 (5) 文学常识改变了往年的考查方式, 放到选择题中进行考查, 占3分。文学常识考查, 新高考内容更加全面, 要求更高了。上述五个方面是湖北今年高考新增加的五种题型, 这种题型的改变, 使命题形式更为灵活, 内容显得更加丰富。

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大猜想 篇3

名师指点

【高分写法】

1.审题。要能准确、全面地解读题目,吃透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大约用时5分钟)

2.构思(包括立意、文体、选材)。要根据试题的精神和范围,确定作文的中心、体裁和主要材料,并列出写作提纲。(用时不少于5分钟)这里强调要列好提纲,因为考场作文时间紧迫,所以打草稿是来不及的。但应当理出详细的提纲,以保证行文思路恰当、顺畅。

3.挥笔成文。(大约45分钟)

4.检查。通读作文试题和自己的文章,如有必要,可在结尾部分再一次扣题、点题。检查作文字数是否达到要求,有无明显的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如有发现,立即改正。(大约5分钟)

【考场提醒】

一、努力提高审题的精准度

1.认真揣摩命题意图,即思考题目的现实针对性

高考作文命题,多多少少会关注当下存在的问题,或者着眼于测查考生的情趣品位,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心灵世界。典型试题如近些年的“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中国崛起的特点”“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品味时尚”“绿色生活”等。

2.新材料作文,务必深入把握材料的整体意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3月8日,《福布斯》杂志发布全球富豪榜,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以690亿美元的净资产连续三年蝉联世界首富。《福布斯》说:“盖茨和巴菲特在富人榜上的位次降低和他们不断捐款有关,他们非常慈善,捐出数十亿美元。”首富斯利姆也捐过几次钱,但数额难以和盖茨、巴菲特相比。有人不客气地评论: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他要是把电信价格降低些,比做什么善事都管用。但斯利姆这样解释他的世界观:商人行善表现为通过投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工作岗位,而非“装扮成圣诞老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则材料的核心词是“捐款”“行善”,即展现了有关慈善的两种看法:一种是以盖茨、巴菲特为代表的慈善观,这种捐款方式见效快,它的不足是受益的范围相对比较小,持续性也较短;另一种则是以斯利姆为代表的创造财富的慈善观,企业家通过不断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惠及社会,甚至可推动经济的变革来惠及更多的受益者,其不足是过程长,不能满足想受益者短期的愿望。考生可以兼议两种慈善观,也可只论其中之一。当然,如果认同材料中的“斯利姆做的一点善事只是摆摆样子而已”,由此入题写作,也是可行的。但是,假若偏离“慈善”,转而谈“富豪榜”“电信价格”等,则有离开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或完全偏离题意之弊。这样,即使文字表达再好,也难以掩盖立意上的失误。

3.命题作文,务必落实题目中的关键词

比如“岁寒知松柏”,关键词语是“知”,在题中它是“显示出”的意思,题目意蕴是“艰苦的环境才能显示出人的品格”。如果把它与“梅花香自苦寒来”混为一谈,提炼出“要想成才就须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之类,那就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又如写“不要轻易改变”,题眼在于“轻易”;“轻易”,词典上释为“轻率、随便”,就是说,“不要轻易改变”不是不能改变,而是强调不要轻率地、随便地改变,假如叙写某人慎重地作出改变,那也是符合题意的。

二、强化构思能力,立足“合理”求“新颖”

高考作文篇幅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必须在构思上多下工夫。

1.立意:贵在有新意

立意上能创新,全在于思维活跃。这就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读多看才能视野广阔,多思考才能辨析事理,有所发现。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因为联想、想象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如以“难(nán)”为题作文,不妨先联想关于“难”的名言、俗语、警句,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见时难别亦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展开辐射性思维的基础上认真筛选、整理,从而选好角度,使文章立意不同凡响。例如可写“我要为‘难’唱赞歌”“行路难——交通拥堵和春运回家难”,可思辨“究竟是‘万事开头难’还是‘万事都不难’,抑或是‘有心即不难’”,还可针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反向立意,倡导“有时应迎难而上,有时则要知难而退”。

2.入题:于单纯中见丰富

无论题意怎样宽泛,我们都要学会“大题小做”,从小处入手,把题意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相关方法大致有:一是由题意联想某一具体的生活事件,找到一个“动情点”。“动情点”,即最能激动情感的那一“点”,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物象、一句话……二是将题意与某种具体现象相对接,找到一个“感悟点”。“具体现象”可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发端自经典名篇,更多的情况是生活、阅读两者的有机结合;而寻找“感悟点”,就是要看自己的感觉是从哪一个“点”上忽然起飞,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的。在寻找“感悟点”时,首先应注意的是“还原”曾经有过的感觉,特别要注意“感悟”发生的因由与过程。

3.选材:拓宽试题的“开发区”

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例如写“难题”“情有独钟”“拒绝平庸”等,就取材范围而言,均可考虑六个范畴:个人、家庭、校园、社会、历史和自然。

三、文体不同,写作要点有别

高考作文允许“自选”文体(有时也规定“除诗歌外”),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作文就得合乎这种文体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不伦不类。

1.记叙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其一,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举个例子说,写“好奇心”,日常生活中你、我、他“好奇”的事太多了,怎样经过变通,把它转化成符合这个命题的题材呢?有位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写:“两个人都那么大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每次去奶奶家,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奶奶看着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我才心安。’”“你在,就心安了——这是人世间最最美丽的风景”。如此一来,日常的生活素材就转化成高考作文的题材了。更重要的是,“有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其实只是“好奇”的“元素”之一,是完全可以“换元”的。如换成“爸爸为什么理了个光头”“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没来参加考试”等。

其二,少叙述而多描写。叙述是时间上的流逝,而描写是时间上的停滞;这个“停”下来是要让你“描”,而不是催你“过”。不少同学缺少“描写意识”——习惯于叙述,而不长于描写,因此,作文往往平铺直叙,干瘪乏味。要知道,叙写结合、突出描写,记叙文才能有使人如临其境的效果。描写时可用的方法有:(1)添加修饰语;(2)运用各种修辞手法;(3)多侧面、多角度(如声色、动静)描绘;(4)融入作者的感受。

2.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关键点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4

胡子宏

有个小故事讲道,一个漆工为一艘船涂漆,顺便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不久,船主感激地赠予漆工一大笔钱。原来,船主的孩子们驾驶那艘船出海,船主忘记补船洞,料想孩子们会殒命海底。不料,漆工信手拈来的善举,拯救了孩子们。听了船主的感激之言,漆工淡淡地讲,那是我顺便补的。一句“顺便”,透出了漆工做善举的习以为常。

由此可见,貌似微小的善举,一旦成为一种习惯,不仅会带给他人恩惠,还透出了感人肺腑的魅力。我们社会,正需要呼唤:让善举成为习惯。

“顺便”而为的善举,一旦集腋成裘,成为行动的习惯,就会成为社会的亮点。数年前,天津老人白芳礼在74岁高龄之际,决心把蹬三轮车的收入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他坚持到90岁,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对老人而言,捐助一个或几个贫困学生并非难事,但10多年如一日地积累善举,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风尚。

善举成为习惯,长期坚持下来,就是一种壮举。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30年来义务赡养6位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孩子上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林秀贞一两天、一两月地奉献爱心,并非难事,但她把善举当作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就为我们社会树立了一座不普通的道德丰碑。曾几何时,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爱心奉献的习惯。这些年来,随着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见义勇为的美德,有时会转化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佛山,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过马路,两度被车辆碾压,18个路人冷眼漠视。在福州,83岁退休老干部摔倒路边,众人围观却无一施救。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旁人的“善意提醒”,让她们缩回了手。老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一旦人心的冷漠替代了善举成为习惯,我们的社会风气便会阴霾密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善举的动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品质和善良。当它成为一种习惯,就凝结成对他人、对社会的真情。有一位先贤说:“人最可贵的品质可以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智慧、善良。”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把善举视为一种习惯时,社会才会有秩序,更加和谐温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故事中的漆工无意中得到了丰厚回报,但他更欣慰的,是对几个孩子生命的拯救——这种欣慰,是漆工把善举当做习惯的最丰硕收获。“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看似信手拈来的善举,也许会改变他人的命运。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官员还是打工仔,无论是白领还是小摊贩,都应该学习那位普通的漆工,满怀慈善之心帮助他人,从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力所能及地扬善举,摒恶行。

让善举成为习惯。一个人的点滴善举,在日积月累后可以汇集成爱的江河。一个民族的善举,历经岁月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善举成为习惯,便是“人人献出一份爱”,此时,丑陋龌龊难以容身,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范文二

美丽之花开在分外

宋英民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其实,船主只是让漆工涂漆,并没有让他补漏洞,修补漏洞纯粹是漆工的分外之事。可就是这“顺便”的分外之举,却挽救了船主几个孩子的生命。

可别小看这“顺便”的分外之举,生活的美丽,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就需要这些分外之举呀!前段时间,黑龙江佳木斯市出现了一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老师。张老师之所以最美,原因就是她做出了她职责范围的分外之举。2012年5月8日晚,正当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与前方停在路边的另一辆客车追尾相撞,被撞客车猛力冲向正要过马路的学

生。危险瞬间,本可以逃生的女教师张丽莉,奋不顾身去救学生,自己被卷入车轮下,双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至今仍然躺在病床上。

谁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没有法律规定教师必须舍身去救学生。张老师的伟大之举,纯粹是分外之举。就是这美丽的分外之举,挽救了学生,谱写了一曲美丽的教师之歌。

无独有偶,2011年7月一位妈妈被网友誉为最美妈妈,她就是吴菊萍。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个社区内,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可吴菊萍却身受重伤。

救自己的孩子,是任何一个妈妈的分内之事。可是,吴菊萍不一样,她在最危急的时刻,不惜个人安危去挽救别人的孩子。这是多么伟大的分外之举呀!就是这美丽的分外之举,挽救了别人的孩子,谱写了一曲美丽的妈妈之歌。

可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镜头,明明是自己的分内之事,却以种种理由当作了分外之举。大家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时候的一位老师吧。这位老师在地震来临后,奋不顾“人”地率先逃跑。他就是因此迅速窜红网络的范美忠,后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危险来临那一刻,“范跑跑”也做了“分外之事”,他是把指挥学生有序避难的分内之责当作了不关自己的分外之举呀!

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社会风气日渐趋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很少去做那些分外之举了,总觉得那些事情和自己无关。其实,只要我们在尽到分内之责的同时稍微地多做一些有益的分外之举,就像那位漆工;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许多,美丽许多。要知道,美丽之花常常开在分外呀!

范文三

我们都是机器。

机器会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的事,对本职工作锱铢必较,勤谨到令人动容。

机器会心无旁骛地工作,对身边的悲欢生死无动于衷,冷漠到令人心痛。

正如我们。面对千疮百孔而即将出海的大船,选择做一个忠于职守的油漆工。

我们怎么会变成这样?

也许从韩非的时代起,社会分工就一步一步成为了不可僭越的雷池。严苛的法度容不下司帽官吏为君主披上一袭寒衣的温暖,正如现在的我们都只是生产线上的一道工序,所要做的不过是恪尽职守。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机器,我们只需做好它身上忠诚运转的一个零件,对于其他部件的破损,我们只能无动于衷。随着分工的细化,我们的良心也蒙上了一层锈迹,我们都学会了明哲保身,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职业操守。如此,才有了医院为规避风险而开设的繁复的检查,把患者病痛的身躯推向“别的科”的病房;才有了物业公司和有关部门互相推诿,把居民的生命财产置于安全隐患之中;才有了司法单位将本来单纯的案件层层上报,法官大人沦为了和事老。我们呵护着狭隘而审慎的火种,不是为了照亮他人的前路,只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光芒不要熄灭。

即使还有一些人坚守着爱与责任的信仰,这明灭的暖意也被无情地冷却。好心的的哥把疾病突发的患者送到医院,换来的只有家人的猜疑和勒索;心怀天下的企业家致力于慈善,换来的只是社会的谩骂与嘲讽。职业淹没了自然人性,更可悲的是被他们好心救助的人不曾回过头来说一句感谢,他们热忱地爱恋着的这个世界不肯施舍一个鼓励的拥抱,他们就像受伤的孩子,只得到一个冰冷的背影和深深的失落。

就这样,我们变成了十足的机器。这还不够,我们尚要把所有不谙世事的孩子趁早打造成工艺精良、运转顺畅的机器,告诫他们聪明地少管闲事,以防引火烧身。我们就是这样地希望那些天真的孩子们一路上风调雨顺啊。孩子们,能否勇敢地留下一份恻隐之心,不要因为畏惧风浪而给自己换上铁做的心脏,在误解的眼光中保留自己纯真的模样?

我们是机器手,在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精密做工而无法简简单单地抚慰他人的伤痕。我们是复读机,对着真情与善举故作聪明地重复着不疼不痒的指摘。我们是计算器,早就学会了用风险和代价计算价值。我们都是兢兢业业的油漆工,犹豫着忸怩着不愿修补船身上的破洞——即使那是满载着温情与希望的方舟。在机器的时代里,故事中那个善良可敬的漆工所为,岂能称作“举手之劳”?

然而我相信,我们的血液仍在身体里炽热地涌动,我们的灵魂仍会在卑琐面前骤缩在伟大面前澎湃。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去伸出颤抖的双手填补那些本与我们无关的漏洞;我们都需要一些勇气,转过身对那个帮助过我们的人报以感恩的微笑。

机器会留下残留着体温的眼泪,会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苏醒。在机器的时代之外,我们不会再苦苦纠缠一个人的职业是什么,而是在沉思中追问自己“我是谁?”而后为灵魂重新打上“人”的烙印。

范文四

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知恩图报懂得感恩

文·王彦辉(邢台飞扬心理咨询中心)

有句话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漆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船主着想,顺便把漏洞补好。结果避免了一场海难,挽救了别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船主的酬谢。漆工诚心诚意去补漏,并没有想得什么回报,却遇到懂得感恩的船主,得到了巨额赠金,留下了一段“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知恩图报真心感恩”的佳话。

生活中,我们就要做漆工和船主这样的人。要象漆工那样,真诚为他人提供服务,即使是分外的事情,也要尽已所能、为人着想,做真诚善良之人。又要象船主那样,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尊重他人的付出,感谢他人的付出,做知恩感恩之人。

君不见,社会上的一些人,眼里只有利益没有责任,只有索取没有贡献。这样的人,常把自己与他人分的一清二白,把自己与社会分的清清楚楚。他们在自己的分内工作中,推推动动,支支转转,对分外的工作更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幅“不管天摇地转,我自岿然不动”的样子。更有甚者,把一些事故隐患看在眼里,却如同无视,反怀着看人笑话、幸灾乐祸的心态处之,真是令人不齿。人与人之间,因此而冷漠,社会也因此失去热情和活力。

君不见,还有一些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别人怎么对他好都好似应该的,对他人的付出没有一点感谢。这样的人,平时为人处事,总觉得自己亏,总觉得别人欠他似的。别人怎么对他好,都处之泰然,欣然接受,对得到的恩惠,却视若无睹。更有甚者,不但不感恩,还倒打一耙,把人家的恩惠当不是,甚至对簿公堂。报载某地街头,某人倒地,别人来扶,他却把对方诬为撞人者,这样的事情,真是令人唾弃。漆工的最美之处,在于他不计个人得失,尽职尽责做事的高尚情操;船主的最美之处,在于他知恩感恩,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可贵品质。

我们真诚的呼唤高尚情操与可贵品质的回归,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认真思索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认真反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世界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繁荣,更需要美丽精神支柱的支撑。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5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王勃《滕王阁序》)

(3)?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解析】(1)鸡鸣桑树颠(2)烟光凝而暮山紫(3)此情可待成追忆

(4)烽火扬州路(5)惶恐滩头说惶恐(6)援疑质理

(每处1分,凡错、漏、添字,该处不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

②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⑤体几同压没不吊。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 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解析】选D。(虞:忧虑,担心)(3分)。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④③

①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解析】选C。(3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赋分点:白、遣、下)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解析】(1)【要点】“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2)【答题要点】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ks5u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瞒着家里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B、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慧芳,吴孙甫进来,对慧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C、伽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的避难小屋,并送来衣食。伽西莫多的关怀爱护,使她摆脱了对这个相貌丑陋的人的恐惧。(《巴黎圣母院》)

D、法庭判马斯洛娃苦役刑。虽然涅赫柳多夫找到庭长,指出这个案子是误判,马斯洛娃没有毒死人命罪,但是没有结果。(《复活》)

E、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葛朗台》)

【解析】选A 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绍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解析】【参考答案】(5分)(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焦大因何事醉后骂人?宁国府怎样处治焦大?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选()

【解析】【参考答案】(5分)(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意思对即可)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注】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解析】【参考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分)(意思对即可)(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解析】【参考答案】(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4分)(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时尚浅说 黄毓璜

【注】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还不妨说,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虽然其行也不远,此起彼落,时有变更,却不随一己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

同时,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圣者时也‛的名言,‚我行我素‛的标榜,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

不妨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要不然‚ok‛、‚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顺变‛能力,另一方面呢,也说明了人的‚从众‛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关涉‚面子‛上的事,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不是太大的。这原本毋庸臵疑,须得一议的是: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骛趋之或心理失衡,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安贫乐道‛的慰勉,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

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那么,‚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

‚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可以肯定的则是:一个精神强健的人,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不失尊严的人,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还是在艰难困顿中蹒跚,都不能是一个失落自我而为时尚左右的人。(摘编自《啄木鸟》)【注】性相:梵语,“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

10、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B、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C、流行时间虽然不长,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还是厌恶、拒绝,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D、存在两面性,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解析】选C。(3分)

11、文章说,‚‘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人具有“顺变”能力,能适应时尚。②人有“从众”心理,往往会趋时逐流。③人都爱面子,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2、应如何正确面对“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②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③要保持心灵的高傲,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⑥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

⑦风撞在瓦上,跌跌撞撞地发出怪怪的声音。那是风与瓦语言上的障碍。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风只能改变自己。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

⑧屋不嫌瓦丑,屋子实在支撑不住了,将瓦卸下,做好下面的东西再将卸下的瓦盖上去。瓦是最慢的事物,从第一片瓦盖上屋顶起,瓦就一直保持了它的形态,到机器瓦的出现,已经过去了两千年时光。

⑨我一直不知道由土而成为瓦,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叫做瓦的物质,竟然那么坚硬,能够抵挡上百年岁月。瓦最终从颓朽的屋顶上滑落,在地上落成一抔土,那土便又回到田地去,重新培养一株小苗。瓦的意义合并着物理和化学双重的意义。

⑩在人们走入钢筋水泥的生活前,瓦坚持了很久,瓦最终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

⑾一个孤寡老人走了,仅有的财产是茅屋旁的一堆瓦,那是他多年的积蓄,每捡回一片较为完整的瓦,他都要摆放在那里,他对瓦有着什么情结或是寄望?他走了,那堆瓦还在那里等着他,瓦知道老人的心思。

⑿邻家在瓦上焙鸡胗,瓦的温度在上升,鸡胗的香味浮上来,钻进我的嗅觉,我的胃里发出阵阵声响,鸡胗越发黄了起来,而瓦却没有改变颜色。瓦的忍耐力很强。

⒀下雨了,我顶着一片瓦跑回家去,雨在地上冒起了泡泡,那片瓦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我快速地跑着,我的头上起了白烟,闪电闪在身后。

⒁瓦藏在草中。一坡萎顿又复生的草,一片不再完整的瓦,不知道谁将它遗失,它一定承受过很长的岁月,没有可去处,不在这里又会去哪里呢?草里埋着各种形态的瓦。这是一个废墟。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

⒂一片瓦在湖上飞。水上起了波澜,波澜变成花朵,瓦沉在花朵下面,等待重新开花。

⒃一条狗衔着一片瓦跑过来。不知道狗对这片瓦有什么情愫,难道它认得这瓦或这瓦的主人?

⒄我不知道瓦的发音是如何出现的。瓦——,我感到那般亲切。好久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或以后愈加听不到这种亲切了。(摘编自《人民日报》)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A、文章开篇运用比喻,引出我对“瓦”的怀想。“长满”形象地写出“怀想”的丰富,“摇曳”写出了“怀想”的不时浮现。

B、第④段说“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既形象地写出屋顶上“瓦”的形态,也为下文叙写瓦在人们生活中的种种作用张本。

C、第⑤段描写“娘”在雨中修复屋顶这一细节,意在抒发“我”对“娘”的感激之情,表达“我”对“娘”的深切怀念。

D、第⑦段说“风改变不了瓦的方向”,突出了瓦坚定不移的品性;“瓦的翅膀在晚间巨大的空间飞翔”,写出了瓦的灵性。

E、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瓦的朴实无华与充满力量,启迪人们应该像瓦一样脚踏实地,充实自我,有所贡献。

【解析】选C E。(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4分)(意思对即可。)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6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教《近代诗歌》的温源宁教授说,那情形“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

③即便在课下,他也枯燥无味。据说,学生登门拜访,大多是谈正事,说完便走,“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约会时间”。

④他不苟言笑,瘦长白净的脸上,嘴角略微向下撇。1936年外国语文学会的合影里,他穿件深色的西服,搭配斜纹领带,背着手,和吴宓一左一右立在中央,满脸严肃。自1915年伦敦大学毕业,王文显便在清华教书,直至1937年学校南迁。其间,他历任教务主任、代理校长和外文系主任。

⑤不同于为人的刻板,他写出的剧本却别有一番幽默,“没有丝毫沉闷无味之处”。

⑥在暗讽袁世凯称帝的喜剧《梦里京华》中,他写下一幕大小老婆争当皇后的闹剧:“大太太喘气喘得活像夏天的狗。她旋转得眼花缭乱。一姨太太一个箭步跳到她身后,伸手要抓她的头发。她没有抓住头发,仅仅撕下她的领子。”

⑦他的另一部英文喜剧《委曲求全》,写得则是教授勾心斗角的丑态。男主角是一位大学校长,一出场,便抱着哈巴狗,大言不惭地对下人说:“我要不耍一点儿手腕,你想我能维持五分钟之久吗?”

⑧这是这位代理校长的切身感受吗?人们不得而知。至少,在现实中不大看得出来。在会议上,他不慌不忙,不东拉西扯;做事方面,他一丝不苟,“各个方面无疵可求”。甚至,他永远一个样儿,抽烟斗,打网球,夏天穿短装,冬天换长袍。

②⑨温源宁说他“像个固定的设备毫无改变”,调侃他为清华的“不倒翁”和“定影液”:“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

⑩与学生曹禺的悲剧不同,王文显的作品是喜剧,充满了嘲讽,令人捧腹大笑后若有所思。《委曲求全》在耶鲁大学演出时,《波士顿报》一位记者评价:“柔和的、恶嘲的微笑……实在是中国人对于喜剧的一种贡献。”

⑾“(他的作品)是那种坐在小剧场里,一边喝着咖啡和茶,一边细细品味的话剧。”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耀杰说。

⑿1990年,正读研究生的张耀杰在资料室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上面布满灰尘,旧得“翻几下就会烂掉”,其中介绍了王文显。不同于那个年代常有的慷慨激昂,他的文字温文尔雅,很有情趣。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⒀“这种情趣充满了文人式幽默,没有火药味,温厚中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张耀杰说,“我们现在很少还有这种幽默。”

⒁只是这种情趣“缺乏战斗性”,这些文字也在以往的戏剧史研究中被忽略。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中国戏剧史权威著作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一书,732页里对他的介绍只有薄薄4页。“剧中所表现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基于这种精神对中国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书中写道。

⒂清华大学图书馆东北角不远处,曾是王文显居住的北院住宅区。梁启超、朱自清等学者也一度在这里居住。⒃而如今,这里则是一大片草坪,稀稀拉拉种着柳树和杨树,有学生在看书,也有老人推着童车,早已不复是“点点翠竹千般绿,几条小路尽文人”的景象了。

(摘编自《过去的那些人》)

【注】①王文显(1886-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重要先驱之一。②定影:把经过显影的感光材料放入配好的药液里,溶去全部的卤化银,只留下银质的影像,并把影像固定下来,不再变化。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说温源宁用“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一语描述王文显上课的情形,写出了他严肃、枯燥的授课特点。

B、第⑥段引用《梦里京华》对大小老婆争宠的生动描写,目的是为了突出袁世凯称帝的荒谬,说明王文显的剧作别有一番幽默。

C、王文显的话剧作品文字饶有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他追求的风格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尽吻合,其作品透露出一定的人文情怀。

D、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王文显旧居周边的环境与情景,营造了肃杀悲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王文显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哀悼。

E、“那一种遥远的幽默”意味深长,“遥远”既指王文显的喜剧已少有人知,也指王文显式的幽默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不多见。

【解析】选B D。(5分)(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文章已有“《梦里京华》”一例,为何还要例举“《委曲求全》”?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增强说服力,进一步突出王文显剧作别有一番幽默,肯定他喜剧创作的能力和影响。②引出下文对王文显任代理校长时行事风格的叙写,形成对比,以突出王文显治校的持重务实,一丝不苟。(4分)(意思对即可。)

15、请根据文本,探析‚没有他,清华就不是清华;有了他,不管清华还会再有多少变革,也依旧是清华‛这句话的涵义。(6分)

【解析】【参考答案】【要点】①(表层方面)王文显身上体现了清华的特质与精神,在清华有着重要的地位。②(深层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包容的治校理念,是清华的灵魂。坚守学术性和包容性,清华就不会因为任何变革而改变;反之,清华将不再是“清华”。(6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我曾在图书馆里看到过《莫扎特作品集》,卷帙浩烦的杰作整整摞满了一大书架,翻开书页,那些跳动着的音符就是流淌在五线谱上的颗颗明珠,玲珑(tī)透,洋溢着永恒的青春活力。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ks5u 【解析】(1)剔。(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解析】(2)“烦”改为“繁”。(1分)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威尼斯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城市。泻湖里梦幻般流动的水波 着它,将它浸泡在 的光影里。清晨的雾气,阳光下的浮尘,任何一点点色调的变换都会让美丽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风情,恰如一位绝美的佳人随心更换着 的霓裳。

A、荡漾 变幻莫测 出人意料 B、簇拥 变幻莫测 风格迥异 C、簇拥 千变万化 出人意料 D、荡漾 千变万化 风格迥异 【解析】选B。(2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18、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亚马孙研究所实施的‚亚马孙生物圈-大气大规模‛科研项目确认,②亚马孙森林正在经历向生物物理紊乱状态过渡,③农业生产的扩大和气候变化是造成亚马孙森林生态紊乱的主要原因。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解析】② 删去“经历”(或:在“过渡”后补上“的过程”。)(2分)(其他改法,合乎文意,亦可。)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解析】【示例1】校门建筑的设计应秉持实用、简约、大方的原则。校门建筑是校园交通的门户,是校园安全的锁钥,实现这两大功能是校门建筑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再讲求造型美观。因此,校门建筑要实用、简约、大方,而不应盲目攀比。那种一味追求高大、奢华,耗巨资建造校门的做法,不仅造成很大的浪费,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7分)(共146字)

【示例2】校门在建筑造型和风格上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不仅要实用美观,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吻合。校门建筑是学校文化内涵的体现,是对该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的诠释。因此,它应该是校园建筑的点睛之笔,和学校的其他建筑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在校门设计上要讲究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应注重体现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7分)(共149字)(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的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会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见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70分)(略)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6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 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也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A.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B.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C.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墨守成规 D.墨守成规 抱残守缺 故步自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墨守成规”的意思是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抱残守缺”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 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B.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省略主语,前句的主语“地坛书市”不能作该句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在“依旧”前加“北京市民”;C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前面“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一面,后面“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两面,搭配不当,在“能”后面加“否”,D表意不明,“也不例外”前面指“梅兰”还是“父亲”不明。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癌了。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承接,空格前面“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

试卷第1页,总13页 属于“兴奋”,空格后面“内啡肽”,选项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正好承上启下。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试卷第2页,总13页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答案】 4.A 5.C 6.B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一段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不重要”不意味着它 “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B项在文本第二段,第一句话“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这里的“过去”指代的就是上一段中说到的“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通常”对应选项的“一般”。C项在文本的第二段,重点要分析的是“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这句,文本第二段原文说“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表述虽不同,意思是一样的。D项在原文第二段,原文说“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与转述的选项没有出入。【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C项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C项在文本的第四段的开头,原文并没有表因果的词语。关系应为“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A项在文本第三段,“德国的伊瑟尔说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选项A就是将这句加以转述,谈及了其中的一个原因“空白”,“空白”又用后年的解释“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来替代。B项“否定”是文本具有的要素,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D项在文本的最后一段,原文第一句说“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对应选项“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原文中“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这句对应选项“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原文“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这句对应选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卷第3页,总13页 6.试题分析:B项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同时B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A项对应文本第三段,文本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在举例说明该结论,因此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就体现了艺术作品召唤性。C项对应文本第四段,第四段分析“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一方面就是“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所以“即使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D项在文本第五段,原文说“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也就是D项中说的“同一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感训,幼儿卓荤;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今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架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今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 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 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试卷第4页,总13页 C. 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 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答案】 7.D 8.C 9.C

10.(1)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2)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至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主要的虚词,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进行断句,有时可以考虑句式特征,“会周师定淮南(对象变化)所住白土村(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地居疆场(并列)数见军旅(陈述对象变化)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时间变化)及开皇初(人物变化)宇文忻等镇广陵(事件变化)平陈之役(人物变化)护儿有功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错误在于,长子继承制,应为“嫡长子继承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此题C项强拉因果,错误在于“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因果关系不存在,通过前文“后怒解”表明皇帝不在生气,所以“以致”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翻译题重点注意直译,解释清楚文中的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和重点的句式。题中,第(1)句中的“兴”是发动之意;“咨怨”是怨恨、叹气之意;“游幸”即游赏;“非宜”就是不恰当,不适宜。第(2)句中的“凶逆”指凶恶的叛逆;“令”是“让”的意思;“抱恨泉壤”即抱恨九泉;“何言”即(能再)说什么呢。【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

试卷第5页,总13页 楣上。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垫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毎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试卷第6页,总13页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1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8分)

【答案】

1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和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12.(6分)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13.(6分)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出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4.(8分)

相似之处(6分):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不同之处(2分):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解析】

11.试题分析:A项本文主要能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也不能说明老汪迂腐无能。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不正确。B项并没有暴露内心的秘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的分析,“有朋自远方来”这个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老汪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主人会高兴,是因为身边没有朋友,这正反映了主人的孤独寂寞与可怜的处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正是他自身际遇的反映。他没有朋友,孤独、寂寞,自认有才华却无人理解,心中有思念的人却不能去寻找,只能靠乱走来发泄,而当他得知老范宽容地对待银瓶,深深地体会到老范对他的理解和尊重,认定老范就是他的朋友,真正感受到了“有朋自远方来”。

试卷第7页,总13页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找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整体上来看,二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做着塾师的工作却教不会学生,都一样的孤芳自赏,穷困潦倒却精神高贵,又都一样善良、认真、诚实,有慈爱心。不同的地方,老汪,表述能力差,有学问却讲不出;认真而不迂腐;有情感纠葛,有思念的人却无法寻找。而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他自命不凡,实则迂腐顽固、麻木、不觉醒。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照题干提示,找出“性情气质”方面相同的地方,再找出“精神困境”不同的地方,然后逐条归纳即可总结出答案。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试卷第8页,总13页 安然而逝。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16.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17.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18.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

15.E3分,D2分,B1分

16.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17.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18.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分析)【解析】

15.试题分析:选项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

试卷第9页,总13页 诗篇熟读成诵”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选项B对应的原文“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选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准确;选项C对应的原文“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选项“要他申请难民身份”错误,张冠李戴。【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以一对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课标卷基本是向内挖掘的方式,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答案】(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20.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1.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试卷第10页,总13页 【答案】

20.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21.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解析】

2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在具体分析应为“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②,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③,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上文确定答案,①是总括全文的句子,整个语段是阅读并且分为两类,所以此句应为“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处谈论的是“创造性阅读”,所以应该和前面的“盲从书本知识”对应,填写“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注意前面的“质疑”和后面的“分析根源”填写衔接句“通过质疑找到问题的根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3.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 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6分)

【答案】图像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解析】

试卷第11页,总13页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类型为分析图标,分析时注意图表中的主题图案,重要的文字,象征意义,好要注意名称,当然图形都较为抽象,此题主要是“橄榄枝”“旗帜”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里力量”分析“齐心协力”和“和平”的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 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品味大千世界 尽显时代风采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他们,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创造力,笃实的思考力,和技师的巧夺天工。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物质太过执拗而迷失了脚步,我们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大自然的美景。正如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写下:“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我们不能任由物质的铁蹄践踏昔日的精神家园,不可任由功利的追求侵占心中对美的向往。如此,我以为,值此超物质的快进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是拥有几米笔下那一个充满爱的心,所以我们走到哪里都会看到动人的风景。然而,科技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日益精湛,还有多少人存留着如同朱光潜先生所言的“接近文化和欣赏美是人之为人的天性”?难怪阿尔卑斯山脚下矗立的牌子赫然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来呼吁人们驻足身边的美丽?难怪鲍尔吉·原野在《月光手帕》中期望人们拥有空灵的目光,才不会被世俗磨砺,才不会失去美的愉悦?要知道,如今翠翠守护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月牙泉的波光粼粼再难寻觅,所幸,我们还有小刘那份对自然之美的皈依和珍惜。所以,彰显时代风采,他,当之无愧。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因为缺少,所以珍贵。的确,“矢志创新”造就了神舟飞天和蛟龙入海;“技艺精湛”造就了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是,小刘这看似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举动却挺起了国人精神的脊梁,铸就了文化的辉煌。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最美的乡愁于镜头中绽放光彩,软实力的增强,也同样会反作用于科技的飞黄腾达,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凝结了对自然深沉的爱而在时代中大放异彩。龙应台有言:“人本是社会上散落一地的珍珠,而文化和语言就如同黏合剂,将人与人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刘这份对美的笃定和追寻,是这快节奏时代中的了然欢喜,风采奕奕。

品味这大千世界,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精致的心,一双发现美丽的眼,在时代中用双手撷英而行,便是最美的最珍贵的风采。【解析】

试卷第12页,总13页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的文字简明清晰,没太多干扰信息,写作时注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要分析他的特征,如“大李”应该重点突出“学术”,“老王”应突出“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小刘”应突出“个人爱好”,这是这则材料的难度所在,写作时紧紧围绕人物的特征行文,观点明确,围绕特点分析深刻,结构清晰为一类,分析不深刻,重点不突出为二类,性格特征不和材料要求,或脱离材料为三类。【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广东2012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篇7

1. 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暴戾/一暴十寒鲜见/鲜为人知

挨饿/挨家挨户

B. 诘责/诘屈聱牙积攒/攒三聚五

提供/供认不讳

C. 生肖/惟妙惟肖冠冕/年方弱冠

丧钟/丧魂落魄

D. 蹊跷/独辟蹊径铜臭/乳臭未干

曲牌/曲尽其妙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30多年改革开放,通过把人对物质的欲望释放出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但是推动人类创造财富的欲望如果失控,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

B. 2011年的全国两会已经圆满结束,温家宝总理称,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C. 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由于翻唱《春天里》迅速走红网络,并登上兔年春晚舞台,成为最受追捧的草根歌手。近来《春天里》原作者汪峰明确要求旭日阳刚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这首歌曲,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D. 人的一生,会遭遇各种挫折与挑战,只有真正懂得适时弯腰的人才能得以克服危机,赢得胜利,这一点已经是为许多现实的例子所证明。

3. 观察下图,把它想象为某种常见的事物或情景并加以描写,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5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据上下文在下列空格处仿写有关文字。(4分)

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一种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_________。

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_________, 平视,_________, 平视,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命直史馆①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

久之,为翰林学士,迁左庶子。帝每访殊以事,率以方寸小纸细书,已答奏,辄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殊出欧阳修为河北都转运,谏官奏留,不许。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②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富弼、杨察,皆其婿也。殊为宰相兼枢密使,而弼为副使,辞所兼,诏不许,其信遇如此。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

(节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改)

【注】①直史馆:官职名称。②僦(jiù):租賃。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七岁能属文属:写作

B. 帝重其慎密重:重视

C. 以笏撞之折齿以:用

D. 欲因群材以更治因:凭借

6.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晏殊刚简无私的一组是(3分)()

①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②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③已答奏,辄并稿封上

④垂帘听之,皆毋得见⑤殊怒,以笏撞之折齿⑥谏官奏留,不许

A. ①③⑤B. ③⑤⑥

C. ②④⑥D. ②④⑤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皇帝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寇准反对,是因为晏殊是江南人。皇帝用张九龄的例子加以反驳。

B. 晏殊兴办学校,可以说他是我国创建学校的鼻祖。他善于发现人才,其中很多都成为国家栋梁。

C. 有人告发晏殊役使士兵建造房屋为自己谋求利益,当时的人们认为应该责备他的过错,作者不以为然。

D. 晏殊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采飞扬,最擅长诗词,著作丰厚,创作并流传后世的文集共三百四十卷。

江苏省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6)第2页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每称许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部尚书、知颖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晚岁笃学不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宝月山作

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僧人,俗姓张,名挥,仲殊是其法号。曾住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 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试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词上阕与下阕描绘的景物特点颇为不同,但却十分和谐,请具体分析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词人心境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 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4) 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7) 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论语》)

(8) 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nlc202309040027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乡情

①这条河叫沂河,沂河水是从蒙山里头流出来的。父亲就出生在这条河的岸边,这里留下了他童年的梦和故乡的情……

②父亲十四岁从这里离家当兵,一走就是几十年。我出生在部队的营房里,对于故乡的印象,全部都来自于小时候父亲讲给我的故事:那巍巍的沂蒙山、那滔滔的沂河水、那高高的千年银杏树、那弯弯的乡间小路……父亲用他几十年没变的家乡话,讲述着老家一个又一个故事。这些浮光掠影似的记忆碎片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也串起了我对故乡的向往,在我的心底悄悄扎下了根,渐渐长成了一棵根深叶茂的思念之树。

③几十年来,父亲始终无法忘记家乡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一个刚强的山东大汉,每每谈起家乡,眼睛总会流露出少有的柔情。思乡成为父亲心底的一个“痛”,“想家”两个字也深深地刻在了父亲的心坎上……

④父亲有一件心爱的宝贝,那是从老家带来的一把二胡。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月朗星稀之夜,父亲就来到河边,拉上一曲。他始终认为,这条河一定是连着家乡的那条河的,他的琴声和他的思乡的情绪,一定会顺着河,流到他的故乡去。父亲会拉的曲子并不多,记忆中,也就两首《沂蒙山小调》和《谁不说俺家乡好》。父亲常说,这是咱家乡的魂儿吆。在深夜的河边,父亲那幽怨低沉的弦音走得很远很远,缠绵其间的故园之恋,把异乡的风扯得一缕一缕的,在沁凉柔滑的夜的水波里绵绵不绝……

⑤父亲的思乡之情太重,以至于在我的婚姻上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

⑥他有一个老战友的儿子和我一起长大,我们一起牵着手上学、放学,大院里的人,不管谁看了都说:“真是青梅竹马一对呀!”当我们长大后谈婚论嫁时,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为此父亲得罪了老战友。我那时也是一个傻傻的女孩子,黯然神伤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放弃了。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我在部队认识了我现在的丈夫,一个地道的沂蒙人,一个老家和父亲的老家只相隔一条街的沂蒙老乡。无疑,我的婚姻圆了父亲的一个梦,那个沉积了父亲几十年乡愁的梦。也许,父亲从我的丈夫身上,看到了浓浓的乡情,看到了当年那个十四岁小男孩离开家乡时,一步一回头的眷恋……

⑦父亲离休以后就住在部队的大院里,父亲一天天的老了,可他的思乡之情却也越来越浓烈。经常拿着过去的照片仔细端详着,仿佛回到了那遥远的故乡。

⑧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神情也越来越凝重了。只有和老家的亲朋好友打电话的时候,父亲才表现出少有的兴奋。故乡的人和事,虽经过六十多年的变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但父亲还是记忆犹新。老家的小河、放羊的小伙伴、古老的银杏树、还有那树上青果摇曳的颗颗银杏……父亲滔滔不绝地说着,看到父亲兴高采烈甚至手舞足蹈的样子,我深深懂得,在父亲的内心深处,哪里的山也没有故乡的山青,哪里的水也没有故乡的水甜,哪里的声音也没有乡音好听。

⑨在部队期间,父亲多次要求我们转业回家乡,他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总要转业回家的,早回早好嘛!”其实,我能够理解父亲的,他的最大心愿,无非就是希望我们一家能带父母一起回归故里呀!

⑩回家。我一定要在父亲的有生之年,带父亲回家。这一年,我和丈夫一起终于回到了父亲的故乡。

“池鱼思故渊,归鸟恋舊林”,落叶归根,漂泊一生的父亲,终于圆了一个游子的梦,回到了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家几十年,家乡已变化得让他无法辨认,父亲惊叹不已,看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喃喃自语:家好啊!家好啊!

思念的潮未退,重逢的情又浓。在那条小河边,在那棵古树下,父亲和他一起长大的老伙计们重逢了,童年的歌,青春的恋,白发的聚首,一个个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镜头,都在此刻交织着,叠映着;叠映着,交织着……

此时,我和父亲站在沂河岸边,那一片广阔无垠、平滑如缎的蔚蓝色水面,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波光潋滟的河面上,映出了父亲的笑脸……

父亲啊!您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给了我一方永远的生命的路碑!

11. 本文多处通过景物和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④段有关父亲拉二胡的描写极富感染力,试作简要赏析并说明其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除了写父亲拉二胡,本文还从哪些方面具体表现了“父亲的乡情”,请分条加以陈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父亲思乡之情太重,甚至不惜以“我”的婚姻为代价,可最后“我”还是按父亲要求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对此该如何评价?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5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生物化学的崛起

①生命科学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研究生命的学科。它的核心是生物学,包括农学和医学等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生物学在19世纪后半期中接连出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1859)、孟德尔1865年发现后又被德符里斯等1900年重新发现的遗传定律和魏尔啸的细胞学说(1860)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他们抓住了生命及其有关现象中最有特征意义的事物,从而为生物学的学科框架奠定了基础。生物学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要更多地揭示生命的共性和本质,极大限度地消除其神秘色彩以及解决农业和医药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化学方面来研究生命和生物体,并将认识的层次从细胞深入到分子。正好化学从19世纪初起创立了原子—分子学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学科水平发展很快,已能在分析和合成以及研究分子的结构等方面相当得心应手,足以担当这个方面的研究任务。这样就开辟了生物化学研究方向,并逐渐形成了生物化学学科。

②一个多世纪以来,生物化学经过前半个世纪的努力,逐步明确了很多关于生命和生物体的重大问题。它几乎把当时化学的全部招数都用上了。首先要提到的是关于蛋白质化学本质的认识。它们都是由多种L型α-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多肽(费希尔,1907),而且进入蛋白质分子的L型α-氨基酸共有20种。同时只知其然地掌握了多种蛋白质的功能。其中有一大类是酶。生物体内进行的生命过程都靠酶来催化和定向。

③生物遗传功能的载体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孟德尔遗传定律重新发现后将原来的遗传因子改称基因,作为基因载体的染色体实际上是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而不是蛋白分子。但这一点直到1994年才被O.T.艾弗里所确证。

④化学曾多次宁可接受环形分子,而对长链分子感到陌生,从而造成失误。到了30年代蛋白质已经确认为多肽链分子了,但DNA仍然被设想为四聚环形分子。

⑤1944年马丁和辛格发展出滤纸色层分析技术,使分离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和核酸的4种核苷体成为可能,从而使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定量分析工作前进了一大步。夏尔加夫用了这种技术得出酸中胸腺嘧啶(A)与腺嘌呤(T)和胞嘧啶(C)与鸟嘌呤(G)的等分子数关系。这个结果后来成就了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

⑥归纳起来,生物化学研究了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态的化学特征,发现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具有令人惊异的共性:它们含有相仿的化合物,具有相仿的组成,并由类似化合物执行相仿的功能。

(节选自《新视野》)

15. 根据第①段内容,给“生命科学”下一个定义,并说说画线的“研究任务”具体指什么任务。(6分)

生命科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任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任务。

16. 第②段中提到:“生物化学经过前半个世纪的努力,逐步明确了很多关于生命和生物体的重大问题。”从下文看,这些重大问题是哪些问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化学学科哪几方面的内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18. 人生就像一个五彩线团,不论什么时候,只要顺着时光轻轻抽出一缕来,你就会从这往昔生活的经纬上发现人生的各种折光。生活洋溢着暖色,也不乏暗淡,它悄悄地变幻着——

生活的主色调总是绿色的,成长中你有过无数次等待和希望。

有时生活却是蓝色的,忧郁像一张网笼住你。可有一天你会明白,痛苦本是一种财富。

生活又是金黄的。多梦的季节,你总是把秋日的硕果幻入梦境,双肩驮着神圣的使命和卸不了的责任,挥洒汗水,用智慧叩响成功的咏叹。

……

请以“生活的流行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作者:韩守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应聘简单英语自我介绍下一篇:机器人的单词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