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精选4篇)
一、学科定位:
应用经济学
二、财政学的主要线条
财政学的逻辑起点以及财政学的职能等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预算与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客观调控-----涉外部分
三、财政学的几大知识板块及关注重点:
基础理论部分: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帕累托最优无法实现,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的现象。
表现:
1.资源配置领域市场失灵:外部性问题 公共产品问题竞争失效和规模收益递增问题 市场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 偏好不合理-优劣值品问题
2.经济稳定领域市场失灵:表现为 失业和通货膨胀
3.收入分配领域市场失灵:效率与公平问题 贫富悬殊加剧
公共产品:于私人产品相对,具有联合消费和共同获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它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人或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什么是财政?(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他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价值)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选择某种消费品对其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固有职能,即聚财和公平分配收入。
3.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解释自己写。
什么是公共财政?:
国家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内涵包括:
财政起因于市场失灵财政活动的对象是为市场经济中的家庭和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财政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财政选择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特点是什么?:1.他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2.他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他是非营利性的财政 4.他是法制化的财政
财政支出部分:
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政府支出的分类及不同经济影响:按性质,新的政府支出分类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国民经济面临工业化的繁重任务,政府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
2.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
期项目;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
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与购买性支出相比,转移性支出的重点在于体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市场发育程度高,社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财政分配政策重点倾向于体现社会公平,因而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以此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
税收支出及其形式:
税收支出:以法律条款规定的 对于特定的活动或纳税人的各种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可分为照顾性支出 和刺激性支出
形式 税收豁免税收抵免 纳税扣除 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加速折旧 退税 财政收入部分
现行税制体制概况及其改革方向:
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1994年税制改革和几年来的逐步完善,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税制改革三大做法
(一)所得税:
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档次,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二)一般消费税:
增值税的改革继续呈现扩张的趋势,普遍开征增值税或提高增值税的标准税率
(三)绿色税收备受重视
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改革思路2:
1、合理调整直接税和间接税,建立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优化流转税体系:改革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关税
(2)优化所得税体系,增强其经济调控功能特别是个人所得税
2、规范税费改革,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
费改税改革 税为主 费为辅
3、建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税收制度如环境税
4.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完善税收征管模式
存在哪些税类,税种?: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课税标准分类: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类:中央税和地方税
近期税改的主要税种?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提供售价或压低购进价格等方法,将其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前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售价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指纳税人在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给供应者。
消转: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
税收资本化: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
影响税负转嫁的主要因素:
(一)税种因素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二)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三)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四)课税商品生产与销售的竞争程度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五)计税标准,从价税还是从量税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几大课税理论 特别是最适课税理论
国债
什么是国债?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意义:
定理 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是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是等价的核心思想:公债不是净财富公债无非是延期的税收 在理性消费者的眼中 税收和债券是等价的。因此发行债券不会提高利率 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不会增加通胀的压力
意义:公众是否将债券作为其财富的一部分,关系到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政府如果用公债代替税收,公众将增加即期的消费量。所以公众面对发行公债是否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对于政府的财政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预算及预算理论
国家预算: 是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财政活动的制约和监督。
什么是预算管理体制: 所谓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主要包括:确定预算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现行体制的特点: 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问题。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1994年来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实施的成就,问题及进一步完善: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5)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带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995-2002年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1999年、2001年调整工资转移支付
2000年起,加大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 的力度
2002年起,一般性转移支付 标准收支差额和转移支付系数
二 分税制的运行情况及进一步完善
(一)成效:总体运行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政府间财政关系趋向规范
2、促进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两个比重”
逐步上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
3、地方各级政府的理财思路发生明显转变,促进了产业结
构的合理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4、强化了对地方财政的预算约束,提高了地方坚持财政平
衡、注重收支管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5、财政税务机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合理
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包括上下之间的纵向转移和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一般以纵向转移为主。
宏观调控部分
什么是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收支差额。强调事实,预算的执行结果 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
(一)财政赤字的不同融资机制:1.赤字债务化 2.赤字货币化
(二)赤字不同弥补方法的经济效应: 1.债务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2.货币化融资的经济影响
我国财政赤字已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1、经济增长效应
2、改革效应
3、拉动效应
(三)我国财政赤字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1、有利的社会经济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规模的财政补贴对于平抑物价起到了很大作用
3、及时而迅速的财政政策调整保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什么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政策,区别是什么?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汲水政策,补偿政策两者的区别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
相机抉择财政:汲水政策,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应用相关财政学原理,谈谈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的目标,类型及主要财政政策目标:指财政政策的执行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收入的合理分配
(4)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财政政策工具:
(一)税收
(二)公共支出
(三)国债
(四)政府投资
(五)预算 以及财政补贴等
1998年 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涉外部分
减除国际重复计税的几种方法,抵免法,免税法等
公共物品:P19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 公共物品 财政的基本特征: 阶段性与公共性
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需要:P21,其特征:P22 四大特征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为什么会失效?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
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发展 P33—P37
三者关系?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区别?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相对的。
二.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为什么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P43 123 公共物品只能够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来决定的。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公共物品。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为什么政府要干预市场?
1.虽然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当市场失灵: 垄断
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 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波动
其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政府干预手段: 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败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1.财政支出评价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
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最低成本法。其与成本效益法的主要区别:不用货币单位计量备选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做为择优的标准。教育 卫生 文化 政治 军事
2.财政支出效益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财政支出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类: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2.按支出用途分类:
3.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P74—P79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税收的三性,即权威性: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三性都不是绝对的!税与费的最大区别? P205
税收术语: 纳税人 课税对象
课税标准
税率: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比例税率(我国大部分都是)
定额税率(资源税 车船牌照税)
累进税率)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起征点和免征额 课税基础
税收分类:
1.所得课税 商品课税 财产课税 ——课税对象的性质
2.直接税和间接税——税负能否转嫁 3.从量税与从价税 ——课税标准
4.价内税与价外税——税收与价格为标准
5.中央税与地方税——税种的隶属关系 税收原则: 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
公平类税收原则 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受益原则 能力原则
2.效率类税收原则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税负转嫁的概念: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 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三点
税负转嫁方式: 前转方式 后转方式
其他转嫁方式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商品价格由供求价格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在基本条件前提下,还受到供求弹性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 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供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征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税负转嫁的现实意义??
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例如……p236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分类: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国家预算原则:
公开性
可靠性
完整性
统一性
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意义及其内容:P351
何谓政府采购制度及政府采购法的基本内容353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
基本内容:政府采购当事人
政府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合同
采购人与供应商
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内容:P357 收支两头线 管理的基本内容P358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五个
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题,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范围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支划分的案例
政府将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弥补纵向财政缺口 弥补横向财政缺口
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 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粘蝇纸效应:
摘要:
财政体制改革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不断完善,这也从我国经济总水平不断上涨的现象看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从1949年建国初期到现在,政府也在逐步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到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从当初的解决基础设施及温饱问题到现在的民生财政。本文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且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分析。关键字: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民生财政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八第九的位置上升到了第三的位置,2010年更是超越日本位于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当然,财政体制也在不断地完善。
民生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华章,是代表委员的“永恒话题”。翻检历史,也许从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么强调民生。民生为何如此重要?因为它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它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它“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在此语境中,今年民生支出将占中央财政2/3,无疑振奋人心,具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
一、我国财政改革历史
1978-1994年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提高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几乎窒息的国民经济的活力。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这一改革思路与财税体制自身的改革任务——由下放财权和财力入手,打破或改变“财权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相对接。
1994-1998年财政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税制改革。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政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此之前所推出的财税体制改革举措,多是围绕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展开的。而且也是在整体改革目标定位尚待明晰的背景下而谋划的。这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以往“放权让利”思路的束缚,走上了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从重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入手,在改革内容与范围的取舍上,既包含有利益格局的适当调整,更注重新型财税体制的建立,着重财税运行机制的转换。
1998-2003年,公共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多年的改革变迁人们发现,能够统领所有财政改革线索、覆盖所有财税改革事项的概念,只有公共财政。于是,以1998年12月1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为契机,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决定:构建中国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从那时起,作为整个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带有整体改革布局性质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正式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轨道。
2003年至今,我国财政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并且将逐步向民生财政转型。
从改革初期的让利放权,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再到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提出,以及当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外部冲击而出台的以民生为核心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我国财政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进行的适时调整,有别于西方国家简单的反周期调节。“民生财政”正是基于此种逻辑和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的。
二、我国当前财政体制与民生财政 1.民生财政
民生财政简单来说就是加大以民生为本的财政支出。概括来讲,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称为“民生财政”。2.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
民生财政并不否定公共财政,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公共财政的一种完善。其实市场经济所匹配的是公共财政,但是如果我们能在公共财政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的去为民生着想,那么我想在这样的财政体制下我们的经济会发展的更好的。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又是市场经济,那么我们必然要将我们的公共财政制度推向民生财政,这才是我们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基本实现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财政体制也逐步实现了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更应凸显其社会主义属性,这就要求财政职能的重心逐步由公共化向民生化转移。公共财政框架下的适合现代经济要求的体制基础与管理模式也是承载民生财政发展模式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确立公共财政制度,才有可能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民生财政。3.财政制度转型的必然性
著名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我想应该能够解释我国财政体制转型的必然性。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认为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在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是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这样一来,改革初期实质上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政府支出处于长期投入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就该解决人们的人权问题和民生问题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基层是生存问题,然后是安全再往上面才是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完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大部分人们的生存为题解决了,人们的观念就会慢慢从最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最终导向还是民生问题。4.民生财政是财政本质的回归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根据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
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83080.32亿元),今年,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我们看到,民生投入基本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三农、环境保护等方面。可以预期的是,一旦这些真金白银落到了实处,并发挥了效用,老百姓所期盼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将不再是飘渺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深有所感的美好现实。
公共财政本来就应该是民生财政,财政支出向民生不断倾斜,说明我国公共财政正在回归其本质。明确规定民生支出占中央财政三分之二,让这种回归有了更具体和明确的目标。
三、目前我国出现的问题及财政改革
完全竞争市场:有众多的买卖者、资源自由流通、信息完全、产品同质。
市场失灵:在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本身并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挥,而在另外一些领域
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达到整个社会要求的资源配
置的结果,是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缺陷。
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有正外部效应和负之分
②公共产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利益外溢的准公共产品如
高等教育、中国移动;拥挤性的准公共产品如火车、公交)
③市场垄断④不完全市场⑤不完全信息⑥收入分配不公⑦宏观经济失衡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
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民主性与法治性。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实现资源的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③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
④合理利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 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②加强税收的调节
③ 改进和完善转移性支出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
实现条件:①总量平衡②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问题③环境优化问题
实现方式:
①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② 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③ 利用投资、补贴、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与高级化
④ 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 加强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
二、我按费用类别分: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意义:国家履行了哪些职能及履行职能的侧重点
三、按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
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特点:双向、等价交换)
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特点:单向、无偿)
意义:在财政支出的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政府资源配置的规模就越大,财政
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越大,对收入的分配的直接影响
就越大。
【财政学期末】推荐阅读:
财政学期末复习10-21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0-11
财政学就业方向11-10
财政学经典案例06-22
财政学习题与答案07-04
北大公共财政学论文10-11
财政学考试重点总结10-26
财政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0-19
财政学复习资料2211-11
区财政局年度财政管理工作总结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