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2025-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精选6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1

一单元

作文要求: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二单元

作文要求: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在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三单元

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在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四单元

作文要求:你把观察到的事物写进日记里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察日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五单元

作文要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收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六单元

作文要求:我们向同学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七单元

作文要求: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八单元

作文要求:这次习作不规定内容、范围,请你自由写。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动笔前,先想一想自己最想告诉别人什么。写的时候,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写完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一改。另外,建议你把这学期的习作整理一下,保存好。

1、童话故事《陶罐和铁罐》生动地表现了陶罐的傲慢和铁罐的谦虚,告诉我们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短处的道理。请你从下面两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编一个童话故事。把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具体。(1)鼻子、眼睛(2)红花、绿叶

2、学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后,你一定也想到了自己的学校,是不是也想民族小学一样是一座美丽的学校,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那么久拿起手中的笔,尽情地描述一番吧!

3、同学们,你的课余生活是否是丰富多彩的,是否在连球场上一展身手,在足球场上龙腾虎跃,拿起麦克风高歌一曲,举起横笛酣畅淋漓地演奏一曲……快从其中选择最想告诉大家的一件事写一写。

4、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这种爱浸润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那就从中选取一件最让你感动的是记录下来吧。注意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

5、同学们,学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后,你是否也对四季产生了兴趣?是啊,春日来临,冰雪消融,山花浪漫……夏日,温柔的风吹拂面颊,吹拂树梢,吹拂你流水一样自由的心田……秋天是最为灿烂的季节,悠远的天空湛蓝而碧净,自然造化中最美丽的景致尽收眼底……冬日,充满诗情画意,山峦与树林银装素裹,瀑布与湖泊冰清玉洁……从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个季节,介绍给大家吧!注意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6、秋天里,你可能与小伙伴去放风筝,捉蛐蛐;可能和同学们在树下捉迷藏;可能……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一定发生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吧!请你选一件事写一写,让大家也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7、同学们,我们知道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那就做个留心观察、积极思考的孩子吧!写一则观察日记,把你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注意日记的格式哦!

8、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同学、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让我们从中选择一件来写一写吧!

9、同学们,学习了十二生肖后,你肯定对小动物产生了兴趣,你也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吧,搜集于这种小动物有关的图片、成语、诗歌、故事、工艺品、邮票等,独立或与同学合作一张有关这种动物的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最后把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和感受写成一篇短文吧,可要把过程写清楚哦!

10、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早期的历史都是由神话和传说构成的,中国也不例外。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经典中,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和传说,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创造古代文明的足迹。你一定看过,听过不少的神话和传说,从中选取一则记录下来吧,注意讲故事写完整,语句写通顺。

11、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其实我们的家乡也很美,那就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写一写吧!

12、船底鱼事一种多么有意思的鱼呀,根据短文的内容,编一个童话故事吧,相信你会写的很精彩的!

13、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也有过很多快乐的经历,那就选择一件快乐的事写一写吧!注意把要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14、生活中有许多爱心故事,同学帮助你的爱心故事,老师关心你的爱心故事,亲人疼爱你的爱心故事。从中选择一件事写一写吧!注意写出真实感受。

15、马良用他的神笔为天下的穷人画画。假如你有一只神笔,你会用它来做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写的时候注意:语句要通顺,不要写错别字。

16、我们身边有许多熟悉的人,如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同学、邻居……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情,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17、故事续写:寒假,我穿着新衣服高高兴兴地登上了去姥姥家的公共汽车,可是车刚开了一会儿,意想不到的是发生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2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教材

口语交际是与人交往、工作、学习最基本的途径和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不尽如人意。有时候教师设计了很多的交际场, 很多有趣的交际点, 但学生依然不会说。在这个时候, 就要反问一下自己, 学生为口语交际准备充分了吗?教师为学生口语交际做了清晰的示范了吗?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感兴趣吗?

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介绍家乡的景物》, 《我们能做点什么》, 《说说我自己》, 《教你学一招》, 《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丰富多彩的世界》, 《神话、传说故事会》。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 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 和“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 《我们能做点什么》和《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这两个口语交际, 都是以相应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另一种是既结合专题内容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话题, 让学生交际得起来。如, 《介绍家乡的景物》, 《说说我自己》, 《教你学一招》, 《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丰富多彩的世界》, 《神话、传说故事会》, 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谈到的一些话题。下面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口语交际也需预习

说到预习, 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明天要上新课文了, 晚上得熟读课文呀, 了解文章大意呀, 提出疑问呀……但是, 口语交际也 = 需要预习吗?我的回答是:要, 一定要。如果没有预习就好似巧妇手中无米。那么, 预习口语交际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 读懂提示, 明确方向。在进行每一个口语交际时, 老师要提前指导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提示, 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有哪些。比如, 人教版三下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是《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阅读提示, 让学生知道交际的点是介绍丰富多彩的世界。可是世界之大, 要从哪下手呢?此时, 老师就可以根据交际提示为学生指明交际方向。比如, 可以是世界上有特色的建筑;可以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可以是世界上不同名族的不同服饰;可以是世界上不同民族的饮食……明确了口语交际的方向, 学生心中就有了交际的目标, 便于学生在交际时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 搜集资料, 积累素材。从教材看, 好多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主要靠搜集整理资料, 准备话题。如人教版三下语文园地一的口语交际是《介绍家乡的景物》, 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是《我们能为环境做点什么》, 语文园地五的口语交际是《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是《神话、传说故事会》, 想这样的话题, 仅仅靠学生课堂上的临场发挥, 是很难交际起来的。一是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二是即使知道可以讲些什么, 但也很难有条理地进行交际。如果老师提前布置预习, 事先搜集资料, 学生手中有了交际的素材, 那交际起来效果就不一样了。正所谓:“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

再次, 整理资料, 自如运用。从平常的口语交际教学来看, 大多数孩子即使搜集了资料却不懂运用。好多孩子带着好几页的打印稿拿到讲台上念一遍, 然后回到位置。这样的口语交际怎么能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呢?这样的口语交际是无效的。所以, 老师指导学生筛选加工资料非常重要。面对丰富的资料, 应该教会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话题,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只有把搜集到的材料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生们在较及时才能自如运用。

我想有了这样的准备, 在课堂上教师设定一个个交际场, 进行示范交际以后, 学生自然而然能说, 也乐说。

二、口语交际定要示范

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 教师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说, 缺少必要的示范, 学生很迷茫。在交际过程中, 缺少了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交际水平就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导致部分学生不会倾听, 语言不规范, 不礼貌, 意思表达不清。三下的口语交际虽贴合学生的生活, 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 但因为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 很多知识都还是习得的过程, 而此时如果教师不加示范的话, 那学生们就只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交际, 这样的口语交际学生如何提高水平呢?

其实, 三下口语交际的许多话题, 教师都可以身先士卒的。比如《介绍家乡的景物》, 老师也有家乡。如果老师将自己的家乡以口语化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来评一评, 这不就是口语交际了吗?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式也进行同伴互相介绍, 学生不就能交际起来了吗?再如《说说我自己》, 老师也可先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等等, 介绍完以后, 也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 在评议过程中总结出此次口语交际的点, 这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又如《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我就先给学生介绍了我想发明的《保姆机器人》。学生的兴趣可浓厚了。在几分钟组织语言之后, 都纷纷举手想要介绍他们的奇思妙想。

我想口语交际有了教师的示范, 就好像让学生有了交际的依据, 不在盲目乱说, 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让口语交际进行得更顺畅。

三、口语交际依托情境

其实, 语言是一种特定场景的产物, 情景不同, 所面对的对象不同, 我们讲话的语气、语调、音量以及副语言动作皆不一样。学生只有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 才会带着情感, 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 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没有说话意愿, 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 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创设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愿说, 会说, 乐说。

如《介绍家乡的景物》, 因为学生们在同一个学校学习, 他们之间大多住在学校附近, 很多都是邻居, 同学之间没有介绍的需要。如果直接让学生互相介绍, 这样会失去“实际意义”, 很难激发学生的交际动机。如果创设适当的虚拟的生活情境, 交际活动便可能成为生活的实际需要, 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上课时,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有位外国游客来到我们家乡, 对我们家乡的景物很感兴趣, 很想有个全面的了解, 请你做小导游, 帮他介绍介绍怎么样?这样一来, 虚拟的情境, 使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 成为现实生活的需要, 具有了“实际意义”, 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动机。

再如《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科技比较感兴趣, 想象力丰富, 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对这个课题孩子们还是兴趣十足的, 他们会纷纷拿起画笔画起他们想发明的机器人。上课时, 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有一个“新款机器人发布会”, 与会的是来自各设计院的设计师和一些厂方代表, 有三位设计师将在本会场发布他们的新创意。发布会结束后, 将举行小型的现场订货会, 各厂方代表会就自己感兴趣的机器人与设计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有的学生充当设计师, 为了让厂方购买自己设计的机器人, 肯定会使尽浑身解数, 详细讲解自己的机器人。有的学生充当厂方, 为了购买自己心仪的机器人, 肯定会跟设计师详细沟通。这样一来, 交际场不就建立起来了吗?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3

很久以前,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五个神奇的小精灵。

树精灵“绿森”年长,最有威信;花精灵“香扑”总是衣着整洁,美丽动人;石精灵“硬朗”是个老顽童,整天拿着玩具玩儿,笑呵呵的;土精灵“泥拉”食欲总是那么好,所以他很胖;水精灵“滴答”则是个旅行家,游遍了大江南北。

由于性格爱好不同,五个精灵很少来往,总是各自为政。他们不懂得互助,事不关己决不出手。

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坏魔阿豺,他法力无边,做了很多坏事。他用魔法将泥拉过的居民搬到了滴答国,引起滴答和泥拉之间的一场争斗,最终两败俱伤。坏魔阿豺见此情景乐得捧腹大笑。

没有分出胜负的泥拉和滴答去找绿森评理,绿森给他们讲了坏魔阿豺以险恶的用心挑起他们的争斗。泥拉和滴答万分愧疚,握手言和。这时香扑和硬朗也慌慌张张地跑来,说:“阿豺把我们心爱的玩具和美丽的衣裙都抢走了!”香扑又说:“我用魔法跟他较量,可我打不过他!”绿森说:“看来我们单独打都打不过他,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才能打败坏魔。”

五个精灵都拿出了自己的魔杖,他们一起挥舞魔杖,从没有过的五光合一,金光闪闪,照得人睁不开眼睛。坏魔阿豺在金光的照耀下化成了一缕青烟飞上了天。通过这件事,五个精灵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从此他们团结一心,共同保卫大森林,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

语文园地八

主题:最想写的人、事、景、物或想象世界

要求:写自己最想写的人、事、景、物或想象世界,也可以写自己的快乐和烦

恼。体裁不限,可以写散文、诗歌,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童话。

提示:1、回顾这学期所写过的习作,看有没有自己最想写而没写过的内容。

2、想一想自己还想写什么,把自己最想写的写下来,写的时候把自己

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3、写完后把自己的习作改一改,养成自己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4、整理这学期的习作,做个目录,画个封面,写一点习作的感想,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4

我的爸爸个子中等,胖乎乎的,特别有派。他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嘴巴特别大,可以吃八方。

爸爸很勤劳,每天都早早起床,给我和妈妈做早饭,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每当我吃着爸爸做的爱心早餐,心里都暖烘烘的。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几乎都是爸爸接送。爸爸以此为乐,总是哼着小曲。我时常把学校发生的趣事讲给爸爸听。我为我有一个勤劳、慈爱的爸爸感到自豪。

爸爸有时候也很严厉。有一次做数学题,我又犯了马虎的老毛病,错了好多题。平时笑容满面的爸爸看到后狠狠地批评了我。我含着眼泪,觉得非常委屈。后来爸爸又耐心的教导我。让我明白了作业不光要做完还要做对的道理。此后,我从心里更加佩服爸爸。

我要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5

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端午节赛龙舟,春节吃饺子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倒贴福字的来历。

从前,有一个大官,他命令大家在过年的时候贴福字。在一次过年,那位大官想了解了解百姓过得怎么样。大官走在大街上,他发现了一位人家把福字倒着贴,于是,那位大官叫士兵把他们全家抓进了府里。大官审问其中一人,道:你怎么把福字倒贴了?那人颤抖着说:大人,把福字倒贴,读起来就是福到,所以小人就自作主张将福字倒贴了大人听了,感觉很有道理,不但没有罚他们一家,还奖励了他们。

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真是奇妙啊!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作文 篇6

《平均数》作为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的常客, 不少名师都曾演绎过这节课。因此正式设计前, 我们就在思考:想要突破必须从新的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平均数的本质, 其次可以从平均数诸多性质中进行选择性教学, 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那么我又该抓住平均数的哪些性质呢?经过多次试教与反思, 最后确定除让学生深刻体验所有性质中最基础的虚拟性外, 还应充分体验平均数的敏感性。正是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所以出现极端数据时, 用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不合理, 这样为高年级引入新的集中量数 (中位数、众数) 来描述做伏笔。基于上述思考, 本课在平均数统计意义的设计中, 有意放大了敏感性的教学。下面就结合几个教学片段具体谈谈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思考。

一、平均数教学的引入

三年级前的学生通常不会将一组数据看做一个整体来描述, 当一组数据出现在眼前时, 他会对一些个别的数据感兴趣, 只知道一组数据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数的一些规律。教学的关键是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数的整体关注。其中较为典型的思路是:通过组织两组人数不等的比赛, 在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个人或比总数”不公平的前提下, 过渡到“通过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 再作比较”的思路上来。“平均数”由此自然生成。对于上述的设计有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的数量”再比较就公平了?

通过学习与思考, 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平均数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之一。所谓数据的“集中趋势”, 就是数据“向某一中心值聚拢的倾向”, 或者说是数据的“一般水平、代表值或典型值”。一组数据少则几十, 多则上千, 甚至过万, 由于我们的思维不能思考所有的数据, 需要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平均数便是统计中一个重要的集中量数, 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有人问你“班上同学的身高是多少”, 你不可能把张三、李四、王五的身高一一报出———这样太过琐碎, 不仅对你来说很麻烦, 对于提问的人也没有意义。实际上, 这时候你最好报出全班的平均身高, 这也是提问人更想了解“一般值”, 即通常情况、典型情况下的身高。

基于以上思考, 新课引入时我们采用了直接从寻找数据代表的角度来引入平均数。

[实践]

师 (创设情境) :妈妈给小新100颗牛肉粒, 并吩咐他每天不要吃太多。小新是根据每天做功课的表现来自我奖励的, 第一天吃8颗, 第二天吃4颗, 第三天吃5颗……20天后便吃完了。你想小新会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

(师呈现下表)

生:平均每天吃5颗。

……

追问:“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每天吃5颗。你怎么想的?那他是不是真的每天都吃5颗?

如果小新这样汇报:第一天吃8颗、第二天吃4颗、第三天吃7颗……这样一天一天地说下去, 你感觉怎样?

小结:看来大家还是赞同用假设每天一样多的数据来表示20天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感悟]在上课之初通过创设“怎样向妈妈汇报吃牛肉粒的情况”的情境,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表达一组数据特征的必要性, 同时沟通平均分与平均数之间的联系, 使新课的学习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后继学习。

真正磨课时, 其实还遇到不少的障碍。比如100粒这个数据要不要隐藏起来?天数是不是可以再放大些?最后考虑到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 没有具体的粒数就太抽象了, 20天已经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再放大就完全超出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如果可以的话, “天数”是成千上万更好, 这样选取一个合适的代表值 (平均数) 表达一组数据的特征的需要就更迫切。

二、敏感性教学的设计

[实践一]

1. 教学3天 (7, 3, 5) 吃牛肉粒的一般情况。

2. 想一想他如果再吃一天后, 4天的平均数还会是5粒吗?

3. 同时呈现 (7, 3, 5, 1) 、 (7, 3, 5, 5) 、 (7, 3, 5, 9) 及相应的平均数的直方图。请学生观察这3幅图, 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4. 全班交流。

小结: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 都会使平均数发生改变。

课后反思:在统计教学中随意改变数据的做法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能理解敏感性的原因吗?经过反复思考, 想到利用“篮球比赛换队员”的学习材料来解决上面的问题, 同时通过追问让学生体验平均数敏感性的原因, 深化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实践二]

光明小学篮球队主力队员的身高情况:

请你估一估平均身高在哪两个数之间, 平均身高怎么算?

教师再出示替补队员身高情况:

当一名替补队员顶替下场休息的4号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会变吗?

小结:平均数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 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引起平均数的改变。

当两个替补队员同时换两个主力队员时, 场上的平均身高一定变吗?什么时候不变?

为什么改变一个数据, 平均数一定改变;而改变两个数据平均数却可能不变呢?

小结:改变一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也就改变了,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才发生了改变。而改变几个数据, 这组数据的总数却可能没变, 所以它们的平均数也可能不变。

[感悟]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 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联系的重要资源。敏感性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三、算法与意义的统一

传统的平均数教学与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算法的把握程度。传统的平均数教学, 主要关注平均数这一算法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理解, 将课堂构筑在“总数÷份数=平均数”这一基础上;而现在的平均数教学, 则淡化了对算法的练习, 使学生重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也就是强化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以及平均数所具有的各种性质的感受、体验。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1. 新课教学部分不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只是提炼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

2. 后面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 敏感性教学时, 为了讲清楚原因, 又提到总数、份数等术语。

课后反思:从学生的课后反映看, 学生对平均数的基本算法掌握比较好, 但是稍有变式, 正确率就大幅下降。课后讨论时, 大家对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进行了探讨, 都觉得问题出在过分淡化算法上。有听课教师提出是否可以寻找一条将平均数算法与意义教学相结合的路子。于是有了平均数算法教学的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1.新课教学部分总结平均数的算法。

2.在平均数“虚拟性”“敏感性”的教学中有2次涉及到求平均数。

3.下表是小明、小强、小新在投篮练习中的投中情况。

表格内容按投篮的轮次分批呈现。第一轮先呈现2与7, 告诉学生这是最小数与最大数, 请学生估一估平均数, 再呈现3, 请学生求平均个数;第二轮是先估一估小新的个数比平均数大还是小, 再求小新的个数 (反馈是引导学生用计算与移多补少来解决) , 最后追问两个6的意义;第三轮请学生讲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随机呈现5、5、5与0、0、15, 再追问哪种情况用平均数5来表示显得不合理, 哪些情况比较合理。

[感悟]这组练习主要是围绕平均数的算法练习为主线设计的, 把算法变式练习与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等整合在一起。通过平均数算法练习,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 也促使学生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重视数量关系的教学, 提高数学思维的含量, 实现了意义与算法练习的和谐统一。同时通过对比5、5、5与0、0、15两组数据哪种用平均数5表示更合理,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平均数的缺陷, 即容易被极端值拉拢, 从而失去其“一般性”“代表性”意义。

上一篇:大学生敬老院活动策划下一篇:我在初三的日子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