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精选7篇)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篇1

讲课人:邹爱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四大发明)。难点:明朝时期中西科技应用的差异。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三单元的导读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第八课的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第十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艺术瑰宝。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6页。仔细阅读一下教材的导言和第一子目四大发明的内容,思考一下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那四大?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历程。(板书第一子目)

(二)【讲授新课】

1、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同学们知道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哪四个了么? 学生回答。

是的,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并且这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那么同学们又知道这四大发明是怎样被发现发明的么?接下来,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四大发明发明发现的过程吧。

A:造纸术:在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就尝试过很多种书写材料。那么,同学们知道纸发明之前,人们都用过哪些书写材料么? 学生回答。(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教材引言部分)是的。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等。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这些书写材料有很多缺陷。比如龟甲、兽骨比较难得,青铜器、玉器比较贵重,而竹木简又携带不便,帛呢也是比较奢侈的书写材料。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制造出了纸(同学们可以看到书上的图片资料,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时期的纸,那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而到了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就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魏晋南北朝的时期,造纸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纸张的白度,质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纸逐渐取代了简牍,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到了唐宋,造纸产地迅速的增加了很多。751年,唐朝与古时的阿拉伯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的造纸工匠被大食俘虏,造纸术也随之传到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非洲。

了解了造纸术,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一下印刷术的发明的过程。

B:印刷术: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国家。最初的书是手抄的,到了隋唐之际,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宋代,就进入了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首先是雕版印刷术的过程,先是雕刻反文,在雕版上刻出反字来。然后是上墨,涂上颜色,最后是印刷。

到了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关于活字印刷术,它是使用可以移动的胶泥或金属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先制成单字的阳文(阳文,篆刻中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利用数学立体模型说明)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向西传至西亚、北非一带,随后又传入了欧洲。1450德国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使活字印刷术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马丁·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而且,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在当地教堂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从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印刷术外传对欧洲影响(很大),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C: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无意发明了火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做神仙并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与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无意将硫磺,硝石,碳混合在一起,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唐代末年战争频繁,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这里的火箭和我们现在的火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过年玩的那种窜天猴的烟花)、火炮等。宋朝开始广泛使用火药。我们在学习必修一政治史的时候就知道了,宋朝为了抵抗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于火药的使用,在古代,人们还曾想利用火药的使用来实现飞天的梦想。相传,中国明代的一位名叫万户的人,让别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两手各持一只风筝,在椅背上绑了当时最大的一些火箭,然后叫人将这些火箭一齐点燃,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上天飞行。万户的试验失败了。他是人类第一位用火箭做载人升空飞行试验的人,也是人类第一位为探索空间飞行勇于献身的人。当然我们国家现在的航天航空技术已走在了世界了前列,一系列的航天成就都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D: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的司南。中国古代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石的指示南北的特性。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占卜和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到了北宋时候指南针才开始应用于航海,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后来的欧洲航海家利用指南针进行航海活动。

过渡:我们简单的了解了中国的四大发明的产生与发展。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何影响?

3、四大发明的意义

(1)看到教材上: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很快就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羊皮和小牛皮纸,有力地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在造纸术传入欧洲之前,欧洲人使用的书写材料是羊皮和牛皮纸,造纸术传入以后,结束了羊皮纸、牛皮纸的时代,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所以纸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的一大重要贡献。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是非常重要的,正是有了造纸术才会有后面的印刷术。

(2)那么,再来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对世界有何影响?看到教材上归纳的影响: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1450年,德意志人古登堡在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机)(对于思想文化的宣传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它)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那么再来看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有何影响?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在(在火药武器的攻击下)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就像学思之窗中马克思提到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4)(指南针发明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为欧洲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所以它)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对中国:四大发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对欧洲:总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推到欧洲社会的转型!

除了四大发明,我国在其他领域科学技术成就也领先于世界,那么到底是哪些科技成就影响世界了呢,请大家跟着老师快速阅读第二子目的内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板书第二子目内容)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好,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子目的内容)

(一)《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采用十进位记数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应用数学专著。

1、成书时间:东汉

2、特点: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意义和地位:

(1)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1、算筹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运筹帷幄”的筹就是指的算筹。

2、算盘

后来,算筹演变成为了算盘。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物美价廉,配合珠算运算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与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了加减乘除开平方和开立方等运算问题。明朝的时候,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过渡:了解了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以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石氏星表》和浑仪这部分的内容。思考:天文学发展的原因以及天文学的成就有哪些?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1)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

(2)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知识。并且不少封建王朝设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成就

(1)设置天象观测机构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天文观测记录

①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上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以及有最早的星表。②《石氏星表》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天文观测工具的发明 浑仪、简仪

同时啊,为了更好的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察仪器,如浑仪、简仪。(我们一起看到书上38页下面的两幅图,左图是?学生答。对,是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是中国的浑仪,到汉武帝时期已经有这种仪器。右图呢?对,是简仪。后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制作了更为简化、更为精密的简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一)历法

1、历法发达的原因: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

2、成就: 夏朝:《夏小正》 商朝:“殷历”

秦汉:发展,越来越精确 元朝:郭守敬《授时历》

那么我们这里主要来介绍一下《授时历》 元朝时,郭守敬集前代历法的优点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1281年《授时历》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授时历》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农业生产有着指导作用。

(二)四大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元朝王祯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一书共有92篇,主要记录了东汉以后500多年间,特别是北朝的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涉及林业、园艺、畜牧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提出了精耕细作,因地制宜,培育优良品种等思想。

过渡:中国人民在与农业相关科技方面的成就表现了其农业文明的特征,但同时中国人民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也十分显著,并创立了与西方医药学相区别的独立的中医学系统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古代中国在医学领域又有哪些成就呢?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是医学方面的成就,教材上主要介绍了两步医学著作。第一是.《黄帝内经》

1.《黄帝内经》

(1)成书时间:战国问世,西汉编订。(2)地位: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伤寒杂病论》(1)成书时间:东汉末年(2)作者:张仲景

(3)地位: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总结了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然后是药学方面的著作,教材是主要介绍了《本草纲目》

3.《本草纲目》(1)成书时间:明朝(2)作者:李时珍

(3)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到了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记录各类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多个,还绘制了一千多幅药物形态图。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名家无不将经络学视为医途之瑰宝,针灸学与经络学的关系就如同鱼与水一样不可分离。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特点: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统称为“针灸疗法”。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最初使用尖锐的砭石,称“砭针”,后来出现了钢针和金针。针灸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中对穴道,针法等都有详细说明。

小结:

1、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1)四大发明

(2)《九章算术》、算筹算盘(3)《石氏星表》、简仪、浑仪(4)《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5)四大农书以及三大医书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发现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带有封闭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试分析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

1、政治: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

2、经济: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

3、民族交流、对外关系: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也在不断吸取外来先进的文化来提高自己。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古代中国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落后?

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政治上: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篇2

最早认识性能和记载石油产地的古籍, 是1900年以前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写道:“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 洧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这里明确记载了石油的产地, 并说明石油是水一般的液体, 可以燃烧。

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记载, 是南朝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此书在延寿县 (指当时的酒泉郡延寿县, 即今甘肃省玉门一带) 下载有:“县南有山, 石出泉水, 大如, 燃之极明, 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石漆”, 当时即指石油。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也有类似的记载。《博物志》一书既提到了甘肃玉门一带有“石漆”, 又指出这种石漆可以作为润滑油“膏车” (润滑车轴) 。这些记载表明, 我国古代人民不仅对石油的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开始进行采集和利用了。

我国古代人民, 除了把石油用于机械润滑外, 还用于照明和燃料。唐朝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 称石油为“石脂水”:“高奴县石脂水, 水腻, 浮上如漆, 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可见, 当时我国已应用石油作为照明灯油了。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 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逐步加深, 对石油的利用日益广泛。到了宋代, 石油能被加工成固态制成品———石烛, 且石烛点燃时间较长, 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 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

石油还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药物之一。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经记载, 石油可以“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 涂疮癣虫癞, 治铁箭人肉”。

早在1400年以前, 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 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元和郡县志》中有这样一段史实:唐朝年间, 突厥统治者派兵包围攻打甘肃酒泉, 当地军民把“火油”点燃, 烧毁敌人的攻城工具, 打退了敌人, 保卫了酒泉城。石油用于战争, 大大改变了战争进程。因此, 到了五代, 石油在军事上的应用渐广。后梁时, 就有把“火油”装在铁罐里, 发射出去烧毁敌船的战例。我国古代许多文献, 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 对如何以石油为原料制成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猛火油”, 有相当具体的记载。北宋神宗年间, 还在京城汴梁 (今河南开封) 设立了军器监, 掌管军事装备的制造, 其中包括专门加工“猛火油”的工场。据康誉之所著的《昨梦录》记载, 北宋时期, 西北边域“皆掘地做大池, 纵横丈余, 以蓄猛火油”, 用来防御外族统治者的侵扰。

此外, 我国古代在火药配方中, 开始使用石油产品沥青, 以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一技术, 比外国早了近1000年。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 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 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 试扫其煤以为墨, 黑光如漆, 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 生于地中无穷, 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 首用于此, 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至1082年任延路经略使, 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 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 (黑色颜料) , 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 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 久负盛名, 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 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 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 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确实“生于地中无穷”, 并“大行于世”。900年前, 我国人民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 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 更是难能可贵的。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石油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特别是通过钻凿油井和气并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技术, 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四川地区, 从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开始凿井取气煮盐的情况。“临邛火井一所, 纵广五尺, 深二三丈”, “先以家火投之”, 再“取井火还煮井水”。据载此法效果大, 省事简办, “一斛水得四、五斗盐”, 比家火煮法, 得盐“不过二、三斗”, 显然火井煮盐, 成本低, 产量高, 被认为是手工业的一项重大发展。当时凿井是靠人工挖掘, 1041年以后, 钻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方法也有所更新。据《蜀中广记》记载, 东汉时期, “蜀始开筒井, 用环刃凿如碗大, 深者数十丈”。据古籍记载, 古代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台湾等省发现了石油矿。据《台湾府志》记载, 清朝咸丰十年, 台湾新竹县发现了石油, 一个名叫邱苟的人, 挖坑三米, 每天收集六公斤左右石油, 并用其点燃手提马灯。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伟大发明 篇3

水密隔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舶虽然能自如地漂浮在水面上,但一旦船体破损,水进入船舱,若不能及时堵住漏洞,船最终会沉没。1912年4月14日,英国新造豪华邮船“泰坦尼克”号首航途中因撞击冰山而沉没,1300多人丧生,成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性事件。由于“泰坦尼克”号邮轮横向进行了分舱,在撞上冰山后,船首5个舱破损进水,维持了2个多小时,这才使得近一半人有机会逃生,从中可以看出设置“水密隔舱”对船舶抗沉性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水密隔舱呢?它有什么作用,又是如何发明的呢?

作为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一项伟大创造,水密隔舱是用隔舱板把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这样做有几个优点:第一,起到密封作用,因被横舱壁所隔,船上形成若干水密隔舱,这样即使一两个船舱破损,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船舱,增加了航行的安全性:第二,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整体的横向强度:第三,舱壁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使桅杆得以与船体紧密连接,这也使中国古代帆船采用多桅多帆成为可能:第四,方便货物分类装卸和管理。

水密隔舱是受到什么启发而发明的呢?原来古人制作水密隔舱是借鉴了竹子横隔膜结构的功能。美国科技史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建造船舶舱壁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中国人是从观察竹竿的结构获得这个灵感的,竹竿节的横隔膜把竹分隔成好多节空竹筒。由于欧洲没有竹子,因此欧洲人没有这方面的灵感。”中国盛产竹子,如同使用竹筏一样,中国船匠早就对竹子的结构和浮性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制造出与竹子结构相类似的独一无二的船体结构,坚固而轻巧。

唐末五代期间,由于水密隔舱的问世,中国船舶越造越大,航程越走越远,开始进入印度洋,并以坚固、抗风力强、安全性好而著称于世。当时的阿拉伯航海者均喜欢乘坐中国船,因为它更安全。

水密隔舱技术在18世纪传入欧洲后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上面提到的“泰坦尼克”号就设有16个水密隔舱。但由于“泰坦尼克”号的水密门质量不好,个别水密门在水压作用下破裂,加剧了船只的沉没。“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它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和“大不列颠”号被秘密召回造船厂进行改造,其中就包括改进水密隔舱。水密隔舱技术既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又增加了远航的安全性,使得这一造船技艺流传至今。如今,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水密舱壁,早已是世界各国制造船舶必须遵守的准则。现代造船行业普遍使用水密隔舱技术,大型航母甚至有几百到2 000个水密隔舱,为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该项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船尾

舵是操纵船舶航向的工具,经常设在船舶尾部,所以常被称为“船尾舵”。船尾舵的出现是船舶发展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舵是由桨慢慢演化而来的。随着船体的增大,古人把桨按职能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划行,推动船舶前进:另一种则负责控制方向,被称为“舵桨”。后来,桨的位置又从船舷移至船尾,成为尾桨,由此便演变出船尾舵。舵通过舵面与舵柄的杠杆关系、舵面与船的转动中心的杠杆关系,能使庞大的船体运转自如,结合风帆和指南针就成为确保船只安全航行的三大条件。

中国是最早使用舵的国家,已知的最早的船尾舵是1955年广州出土的东汉墓中陶质船模上的船尾舵。

两千多年来,舵的形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创新。早期的舵从船尾伸出,形成一个较长的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于是古人们想出了将舵垂直插入水中的方法,这种舵被称为“垂直舵”。又由于内河航道常常深浅不一,为了方便行驶,便产生了升降舵,当船驶入浅滩或者靠岸时,可以把舵吊起,以防触底折断。一些大型船舵,如郑和宝船长11米多的舵杆,还要用专门的绞车进行升降。此外,唐宋时期还发明了平衡舵,即把舵的一部分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了舵压中心与舵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转舵的力矩,使得操纵更为轻便。为使转舵变得更省力,人们在舵上穿了许多孔,发明了开孔舵,以此来减少水的阻力。

舵的发明和使用改写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历史。欧洲人在采用中国舵之前,都是用桨来控制方向,这样是无法进行远洋航行的。大约到10世纪,舵的技术已传到阿拉伯,而直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欧洲才开始使用舵,并为15世纪的欧洲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

车轮舟

你们见过带“轮子”的船吗?也许你感到奇怪,船上又没有轮子,为什么人们称之“轮船”呢?事实上,现在的轮船确实已经没有“轮子”了,可是在古代,真的有带“轮子”的船,而且这种船的产生可以说是船舶制造史上的一次变革。

大约在晋朝,中国人发明了轮桨。车轮舟就是用轮桨作为推进工具的。船体两侧装有木叶轮,可以通过人力踏动使其转动,从而推进船只。如果连续转动桨轮,则桨叶不断划水,就可以连续推进。在同一根转轴上可根据船宽的大小安装很多踏脚板,由很多人同时踏动,可提高车轮舟的推进效能和船速。大家都知道,摇橹是用手臂来摇,而车船则可以用腿脚的力量踏动木叶轮,由于腿脚的力量远远大于手臂,所以,虽然同样是使用人力,车船能够提供更高效的动力。车轮舟进退自如,这就提高了船的机动性,这一点对战船来说尤为重要。

车轮舟是中国在世界造船史上的又一大贡献,领先西方千年左右。在欧洲,车轮船的第一次试验是于1543年在巴塞罗那进行的。当中国大规模发展车船并编成水军时,已经领先欧洲的第一次试验约400年了。车轮舟推动了蒸汽机船的发展,推动船舶前进的大桨轮成为机动船舶的象征,从而出现了“轮船”这个名称。尽管现今早已不再使用桨轮了,但轮船的“轮”字仍被沿用。

龙骨结构

中国古代船舶的龙骨结构是造船业中的一项重大发明,对世界船舶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骨是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位于船的底部。在龙骨的上面有横过的船肋加固。龙骨通常是船壳第一个被建造的部分,由主龙骨、尾龙骨和首柱三段构成。龙骨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承重,就如同人和动物的脊椎一样,是船舶最重要的承重结构,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保证船舶结构强度。龙骨的另一个作用是扩大了船的侧面面积,提高了船在水中的并联阻抗,防止了侧风转向。这对逆风航行尤为重要。此外,龙骨还对船的重量稳定有重要作用,减少了船的倾斜或是反向转动。

中国古代的造船工匠们为了使船舶有更好的适航性和稳定性,设计建造出了“短而肥”的尖底海船。这种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首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在船舷两侧又装有舭龙骨,即一种位于船侧和船底交界处的纵向构件,它能减弱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的摇摆现象,提高了船体的纵向强度。欧洲船只于19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而且纵向主构件只有龙骨,不及中国海船坚固。

中国发明的水密隔舱、船尾舵、车轮舟、龙骨结构等技术凸显了中国古代造船的辉煌历史,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全世界的造船与航海活动。西方近、现代船舶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不少发明都可以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领域找到影子或闪光点。同学们,想继续了解关于近现代船舶技术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吗?让我们下期再叙吧。

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篇4

1903年,两位自行车制造商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机动飞行试验。1930年,英国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首次申请喷气发动机的专利。但是,德国是第一个研究成功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德国研制的海因克尔?赫178型飞机于1939年飞上蓝天。

电视机

提起电视机的发明,人们最常想到的是苏格兰工程师约翰?贝尔德。他在1923年首先为他制造的有8 条显像线的装置申请了专利。1930年第一台电视机投放市场,他将这个装置命名为“电视接收器”。

青霉素

这种世纪神奇药物是1928年由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当时他在培养皿中发现一种霉菌可以杀死细菌。但是直到10年以后,牛津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找到了提纯这种霉菌并作为药物使用的方法时,他的发现才得到广泛应用。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1943年,并在二战中得到了大大推进。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

电子计算机

第一台实用型电子机械计算机是1943年由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发明的。这台名为“巨人”的计算机是用来破译纳粹密码的。此后的不断革新使得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能力却提高了成千上万倍:晶体管(1947年)、集成电路(1959年)和微处理器(1970年)的发明逐步提高了数据运行速度;硬盘(1956年)、调制解调器(1980年)和鼠标(1983年)的发明又不断提高了获取数据的能力。未来还会出现一些“智能”型装置,诸如手表型对话器,及时提醒你购买牛奶的冰箱。

美国来客兄弟--飞机

中国袁隆平--杂交水稻

俄科学家发明隐身衣

据悉,奥莱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州立大学量子和光电子学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过去许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进行着黄金纳米粒子的实验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发现,一个物体只要覆盖上一种由黄金胶体粒子制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从肉眼前消失,也就是达到了隐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发明的“隐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体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说:“现在,我们只能使静止的物体隐形,因为物体移动时,光的辐射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目前无法使移动的物体保持隐形。然而,我相信科学家不久就会制造出类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类的移动隐身衣。”

事实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个在“人造隐形”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家。2005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科学家阿鲁和英奎特曾宣布他们发明了使物体“隐形”的理论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离子体激光。

俄罗斯科学家的发明与美国科学家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锐减散射光的概念。人类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后,物体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断这个过程,人就看不到物体。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篇5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由来等,还知道原来许多东西都是在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知道了好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比如,以前我并不知道体温表的来历,体温表是谁发明的?读完以后我便知道,原来体温表是伽利略发明的,还有创造“珍妮纺纱机”的哈格里夫斯,发明气动闸的佐志・维什严豪斯,发明电话的贝尔等等一些发明家和科学家。

这本书还介绍了“数学王子”高斯,高斯小时候经历的一些数学题等,还有科学家伽利略,科学家帕斯卡等,还有等等一些发明家,科学家,以及数学家,这本书还写了摆钟的来历,我读了才知道原来摆钟,吊灯还是摆钟的祖先哩!

还有在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发明的一些电池、生活中的用品等等一些,比如,如果没有蜘蛛的话,科学家卜翁也就不会发明出人造纤维了,蛛丝手套就更不用说了,再比如,如果没有玉米叶子的话,莫比乌斯这个数学家根本解决不了他遇到的难题。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让我知道了许多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

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篇6

方燕儿 Pb04204026

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

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1.8万公里,岛屿岸线1.4万公里。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 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

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进工具里是一次根本性改革。橹是纵向布置,当左右摇动橹柄时,橹板则在水中以较小的攻角滑动。由于攻角小,滑动很省力,但却能产生较大的升力推船前进,这是橹被称为高效推进器的根本原因。

此外橹具有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能力,所以从它出现以后,无论在内河还

是沿海,都得到广泛应用。尽管风帆的使用使橹的推进功能失去了意义,但橹在帆船上仍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风帆长期并存。远洋船只进入无风地带时仍旧要

依靠橹,进出港口的大船也靠橹控制进退和方向。

橹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术的重要贡献之一,其高效连续推进及操纵船舶回转的功能,一直为科技史学者所称道。现代广为应用的螺旋桨推进器,其不间歇作转

动的叶片,实际上也和在水中滑动的橹板相似,桨叶的叶片也具有阻力小而升力

大的优点。螺旋桨的发明和改进,虽不能说源于橹,但其作用原理是一致的。[3]

船尾舵

在我国古代航运开始的阶段,是用篙和桨来控制船航行方向的。由于帆的发

明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航行范围扩大到深水域,篙失去了作用。同时,随着船体的增大,桨的数目增多,使得桨无法负担起推进船舶及控制方向的双重职能。于

是古人们就把桨按职能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划行,起船的推动作用;一种则负责

制导方向,被称为舵桨,后来桨的位置又从船舷移至船尾,成为尾桨,由此便演

变出船尾舵来。

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船尾舵是汉代陶船明器上的船尾舵。1955年,在广州近

郊的东汉墓中出土一件陶船明器,其船尾有一个呈不规则四方形的舵,比近代的舵稍长,采用十字结构固定舵杆,舵叶上有一孔,是用来安装舵把的。从这件历

史遗物上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船尾舵的出现。由

此可以看出,我国船尾舵的发明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同西方相比较,我国的船尾舵出现早了约四个世纪。经过船工们的不断改进,船尾舵逐步发展起来,甚至有了正舵、副舵和三副舵。两千多年来,舵的形式在不断改变和创新。早期的舵从船尾伸出,形成一个较长的凸出,既不美观也不方

便。于是古人们想出了将舵垂直插入水中的方法,这种舵被称为垂直舵。又由于

内河航道常常深浅不一,为了方便行驶,便产生了升降舵,当船驶入浅滩或者靠

岸时,可以把舵吊起,以防触底折断。此外,唐宋时期还发明了平衡舵,方法是

把一部分舵面积分布在舵柱的前方,缩短了舵压中心与舵轴的距离,从而减少了

转舵的力矩,使得操纵更为轻便。为使得转舵变得省力,大约在公元11-12世纪,我国的劳动人民在舵上穿了许多孔,发明了多孔舵,以此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船尾舵最先是在我国发明和使用的,直到公元10世纪左右,舵才传入阿拉

伯地区,至于欧洲,大概是12世纪十字军第二次远征时才引入的。不仅如此,宋代的平衡舵直到18世纪才被西方使用,而开孔舵大约是在1901年才传到欧洲。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造船术在这方面领先了西方好几百年。

多桅多帆

“随风张幔曰帆,帆,汎也,使舟疾汎汎然也。”[2]这段记载源自东汉刘熙的《释名》。由此可知,我国最迟在东汉就已使用了布帆。虽然比国外稍晚,但

有船尾舵与之相配合,加上中国风帆自身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帆船领先于世界。

多桅多帆是我国在帆使用上的一个重大创新。这种方法使船在获得大推进力

和高航速的同时,避免了桅过份高的问题,以保证船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三国时

期的海船就开始采用多帆,有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多帆交错布置不仅提高了风

帆效率,而且帆多风压中心低,并使船体受力较为均匀,有利于增强船体的强度。

多根桅杆前后错位配置和主桅杆向船尾方向倾斜等先进技术,我国在公元

3世纪就广泛采用。在欧洲直到15世纪才拥有三桅帆船,19世纪才采用桅杆错位

和主桅后倾。此外,我国风帆主要形式之一是采用多根横衍支撑、配置复杂的帆

索操纵的翼面型风帆,它巧妙利用了各个方向的风力产生更高效率的推动力,这

一原理在现代赛艇的风帆设计仍在使用,而西方船舶从未采用过这种高效率的风

帆。可以说,在古代我国的风帆设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航海上的指南针应用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甚早。公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出现的司南,但只限于在陆上应用。成书于1041年的《武经总要》(北宋•曾公亮撰)

中,所记的指南鱼可以在车、船上应用。成书于1085年的《梦溪笔谈》(北宋•

沈括撰)中记载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水浮、指爪、碗唇和缕悬,沈括认为缕

悬为最善,但后世广为应用的则是水浮法。指南鱼和指南针水浮法的出现,为指

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奠定基础。[4]

12世纪之初,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指南针导航,比西方早了两个世纪。

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朱彧所著的《萍洲可谈》记述了中国海船在海上

航行时的情形,“舟师(船老大)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天空阴

暗)观指南针”,这是世界上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宣和

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出使朝鲜回国后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有,“惟视星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说的是夜晚在海上航行注

意看星斗辨方向而前进,如果天阴晦不晴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两条

记载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从中也可以看出,海船使

用的是水浮罗盘。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中更有明确记载,“皆斵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航海罗盘上定有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在我国汉代时就有记载,北宋沈括的地

理图上也用到了二十四向。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为二十四等分,每相隔十五度为

一向,也叫正针,但在实际使用时还用到缝针,缝针是指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了四十八向。大约在南宋时已开始使用四十八向,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因此,三

十二向罗盘的知识虽在明末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沿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5]

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开创了航海事业的新纪元,使得人们无论身处大海的哪

一处,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辨别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制于时空,获得了在茫

茫大海上航行的自由。

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是中国在造船业上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即用隔板把船体严密分隔成若干个互不连通的舱室以增强船的结构。这样,船只在航行途中,即使遇到一舱、两舱破损情况,也可保证仅限于这一舱两舱进水,而不致全船沉没,从而大大提

高了船舶的抗风浪和抗沉性能。

依据《义熙起居注》所记,晋代农民起义军领袖卢循于义熙年间(公元40

5年-418年)曾造八槽舰,这被认为是拥有八个水密隔舱的战船,虽然还没有得

到确切的证明,但当时的确已具备了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1960年,江苏扬州

出土的唐代木船就设置有水密隔舱,这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水密隔舱。

宋元时期,我国船舶已普遍设置了水密隔舱,大船内隔有数舱乃至数十舱,且那时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蜚声中外,而西方船只直至公元18世纪才应用水密

隔舱技术。近代钢船的水密舱壁周围角钢的铆焊方法,从功用到铆焊部位都与古

船工艺极为一致。

结语

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不仅在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许多古代造船技术和航

海技术仍被广泛沿用,现在世界上的运输船舶和战舰几乎无一例外的使用尾舵、罗盘针以及水密舱壁技术。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经说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

往往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我们可从中国发明的橹、舵、驶风等先进技术上,看到其论断的公允性。

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K.G.坦普尔在《西方受惠于中国》序言中写道,“如

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先进航海和导航技术,欧洲绝不

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不可能建立

那些殖民帝国”。可见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它为推动世界航海事

业做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管敏义,《河姆渡文化新论——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

姆渡文化——百越文化与海洋文化》,海洋出版社

[2]刘熙(东汉),《释名•释船》

[3] 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科学出版社,2004

[4]席龙飞,《中国造船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意外的发现与发明 篇7

摄影技术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虽研究多时,但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他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下的水银。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糖精

1879年,一名叫法尔贝里的学生在研究一种跟甲苯有关的煤焦油物质时,随意地尝了尝,竟然发现有甜味,结果发明了十分著名的糖精。另外有两种糖精或代糖都是被偶然发现的:1937年,美国伊利诺大学一名学生点燃一根香烟而尝到甜味,结果发现了一种叫“环已基氨基磺酸酯”的物质;1965年,科学家在研究抗溃疡物质时发现了一种Nutra—Sweet的代糖。

放射现象

1896年的一天,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偶然发现,一些密封完好的底片模糊了。他决定找出其中原因。经过研究终于发现,是他自己身上携带的放射性铀造成的,他因此而发现了放射现象,即原子自然衰变的现象。

硬铝

1906年,德国科学家威尔姆打算观察热处理对一种含铜3.5%,镁0.5%的铝合金的影响。但处理后的合金并不如所希望的那样硬化。他把合金随手扔在了一边。但几天后他怀疑自己的试验,于是决定重做一遍。结果他吃惊地发现几天前处理过的含金的强度和硬度已经大大增强。他因此而发现时效硬化现象,并制得硬铝。

无烟炸药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出去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靠近火炉时,只听得“扑”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他仔细回忆了经过,顿时万分高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了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

富勒烯

1985年,科学家克罗托、斯麦利等人在研究太空深处的碳元素时,发现有一种碳分子由60个碳原子组成。它的对称性极高,而且它比其他碳分子更强也更稳定。其分子模型与那个已在绿茵场滚动了多年,由12块黑色五边形与20块白色六边形拼合而成的足球竟然毫无二致。因此当斯麦利等人打电话给美国数学会主席告知这一信息时,这位主席竟惊讶地说:“你们发现的是一个足球啊!”克罗托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第一篇关于C60论文时,索性就用一张安放在得克萨斯草坪上的足球照片作为C60的分子模型。这种碳分子被称为布基球,又叫富勒烯,是继石墨、金刚石之后发现的纯碳的第三种独立形态。按理说,人们早就该发现C60了。它在蜡烛烟黑中,在烟囱灰里就有;鉴定其结构所用的质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几乎任何一所大学或综合性研究所都有。可以说,每一所大学或研究所的化学家都具备发现C60的条件,然而几十年来,成千上万的化学家都与它失之交臂。克罗托、斯麦利等因这一发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马虎天文学家发现新小行星

马虎大意是科学家的大忌,因为它常常导致错误的结果,但是,美国的天文学家阿姆布尔基可要感谢他的一次失误,因为他由此偶然地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大国关系形势与政策下一篇:抚顺市人民防空管理规定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