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推荐7篇)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1

[日期:2010-04-08] 来源: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余祖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划分主要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方案中的时间、空间和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中存在的众多模式归纳为以下9种主要模式。

(1)“学年分段”,分为“2+1”和“异地分段”两种。“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异地分段”,发挥城市和东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优势,开展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培养。“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和“一年在农村职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两个三段式的校企合作模式。

(2)“阶梯分段”,我国职业院校和德资企业合作,进行的本土化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江苏太仓院校与百家德资企业、湖北十堰汽车、湖北啤酒等合作。3年中企业实习的比例,分别为1/

3、1/2和2/3,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紧密结合,逐渐加大企业实习比例。时间设置比较科学,缺点是实施成本较高,需要企业支持力度大。如果利用这一模式培训企业在职人员,企业的付出就“肥水没外流”。浙江机电职院和新昌三化集团等企业合作,采取“阶梯分段”进行在岗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获得成功。他们以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为依据,坚持企业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自我发展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操作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3个岗位群分工合作培养,最终获取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证书。

(3)“半工半读”,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国内有百所试点学校,东莞台资企业与内地贫困地区校企合作主要是这种形式。

(4)“弹性安排”,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特点,比较灵活地安排工学的交替,利于知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对于企业生产帮助更大,更受欢迎,如铁路的春运、旅游的旺季、会展的周期、建筑的最佳

施工期等。软件企业与学校合作更倾向采取弹性安排,因其委托学校利用学生实习完成的服务外包项目来单通常是随机的。

(5)“订单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以特殊“定制”的规格,一定的数量,提前预订毕业生,往往伴随着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的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也要支付部分培养成本。冠名班是常见的订单形式。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

(6)“教学工厂”,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也可以纳入该模式。

(7)“厂内基地”,企业除安排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车间、工位和兼职指导师傅外,还单独设立了为学生实训和实习服务的车间,具有教学、培训和实习功能,有固定管理人员和专职企业指导师傅者可称为厂内工学基地。这种模式中企业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教学,一般生产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企业采取此种模式。

(8)“行业主导”,中小企业居多的行业,单个企业不具备单独与学校合作的条件时,行业部门或行业组织出面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并组织企业群,联合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实训设备和兼职教师,联合下培养订单。河南省供销社组织下属1000多个中小企业与5所供销学校进行的校企合作等均属于这一模式。

(9)“职教集团”,这是一种以名校为主导,相同区域、相同行业院校、企业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就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形成多企多校的合作平台,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连接了校企双方,形成了校企合作的聚集效益。

上述9种主要模式,主要按时间和空间划分,两者会有交叉。如果再引入订单与非订单培养,集中与分散安排的因素,还会有更多的衍生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分散安排的实习和学生及家长自行安排的顶岗实习正在逐渐增多。

二、深化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中的机制研究

1.合作的性质与遵循的原则——机制设计的依据

(1)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同时,其主要内容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的训练,也是一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行为,同样也属于大的职业教育范围,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因此,要遵循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原则。

(2)校企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商业行为,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洽谈项目、制定规则、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利,以保证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3)校企合作是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大规模、高成本的社会活动,要提高质量效益,不依靠社会化服务,仅仅靠自我服务,搞小而全、大而全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遵循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4)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一种涉及不同社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社会合作,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公共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因此,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原则。

(5)校企合作的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

这里需要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治理。治理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治理的主要内涵有三个要素,一是治理的载体超越了政府机构而将其他社会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也囊括其中;二是治理的前提是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主体利益的独立化,目标是利益协调的制度化;三是治理所倚重的是各相关组织或机构之间在共同处理特定领域事物时要遵循共同建立的制度。

2.合作中利益与责任关系——动力与制约机制

(1)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差别。校企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区别源于不同的目标和对生产、服务过程的不同的理解。前者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后者源于劳动世界与学校世界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

职教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

企业往往希望实践多一点、理论少一点。企业实习长一点,学校学习短一点;而学生及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专门化训练晚一点。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2)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学校的立场。在教育观念的价值判断上,应形成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基础上的共同认识。在教育规律认识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在课程教学上要尊重学校的理性把握;在实习环节上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在实训环节上以学校为主,以企业为辅。既要加强教育管理,使实习学生重视实践、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又要督促企业合理安排实习工作位置,保证专业相关、技术含量和必要的岗位轮换,避免沦为廉价劳动力。

3.合作中的政府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

政府教育部门在对待上述校企合作中的矛盾时,要注意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式,避免成为“企业的传声筒”或“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关键在于坚持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鉴于就业形势供过于求使企业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要平衡校企合作中学生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学校调控“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必须伸出援手。这使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引导——引导与激励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4.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

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集中体现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才培养的实践特色和教育过程的特点上,包括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模式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多样化和适应性。职业教育不能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如建筑企业冬天不能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前后;而铁路因春运实习应安排在寒假左右。农业、林业要依据作物生长周期,旅游实习要考虑安排在旺季;订单工学交替更适合农村职教,等等。因此,尊重、鼓励灵活适应的调节机制,一定要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运行机制之一。

5.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中一个学校至少要与20个以上的企业合作,一个企业也不止仅仅和几所学校合作,点对点的校企合作成本高、效益低,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监督、协调与服务,才能保障合作顺利进

行。上万所职业院校与几百万家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要涉及每年近千万的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规模如此宏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唯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与服务体系才能实现优质服务。澳大利亚全国建了300家免费新学徒培训中心,为学生、企业和培训机构服务。我们是否可以建3000家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学校和学生服务?

(二)校企合作的政策建议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应当明确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责任,政府要加强统筹,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

(2)给予行业组织财政专项补助以推动其参与课程改革,建立中小企业实习中心,对中小企业校企合作指导与服务。用减税方法鼓励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落实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3)地方政府在各权益方利益均等的条件下,出台落实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地方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文件,同时制约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制定如“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

(2)制定严密、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培养协议,合作协议须在主管部门备案。

(3)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委员会”,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3.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1)支持、资助开发适应不同模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

(2)支持、资助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要对西部和农村的职业学校倾斜,帮助他们早日提高校企合作中的自身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在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提高工程中,要把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教学组织和教学改革列为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与学习,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

4.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政策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专业,应当出台因地制宜的校企合作政策,避免大一统,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扶植校企合作的服务机构,利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对于符合标准的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予以认可,并批准职业院校和企业购买该机构的服务。

5.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体制角度切入,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

(2)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角度切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以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在《职业教育法》修订过程中吸收校企合作的改革成果。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社会各界更加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稳定机制,实证分析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 高职院校通过联系实习等多种渠道与企业进行合作, 收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双方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之间稳定合作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探索校企合作的稳定机制是一种新尝试。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与高职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 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驱动力。校企合作的形式仅限于校外基地的设立、横向课题合作、实习参观、讲座等。校企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稳定的机制。校企合作中往往是学校从自身的办学需要出发, 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企业的状态是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 实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指导, 使校企合作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由于企业认为接受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 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企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不足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所倡导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因此要真正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 除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和鼓励政策外, 高职学校应主动寻找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共同点, 并付诸实施, 以激活企业校企合作的驱动力。

二、校企合作稳定机制的构建

(一) 合作理念

共同的理念是保持校企合作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合作企业应有超前的用人理念, 同时企业要认识到, 与高职学校合作是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也是企业做大做强, 保持技术优势, 使学生成为企业潜在人力资源的理念。同时, 学校要认识到与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是学校与市场保持一致的关键, 只有开门办学, 把专业推向市场, 把企业引进学校, 把教师推向企业, 把学生推向岗位, 才能在高职教育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学校要与企业不断进行沟通, 使双方的理念融合, 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 最终实现融合。

(二) 载体机制

校企合作的载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项目。对于学生载体, 高职学校应主动将企业需求内容与学校教学相对接, 优化专业结构, 深化课程改革, 使教学内容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要, 并根据企业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 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对于项目载体, 学校应充分考虑企业现实或潜在的需要, 以企业为中心共同制定好项目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经营环境和企业需求的变化, 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感受到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将职业教育办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教育。

(三) 动力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并制订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贷款等方面给予校企合作政策优惠;对高职学校的校办产业和校企合作股份制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 形成校企合作的外部动力机制。

三、校企合作稳定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 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平台

设立企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是企业吸引学生去企业工作, 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相关专业, 形成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 使校企关系稳定的合作机制。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与广东天衡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在公路监理专业设立了“天衡奖学金”, 以奖励该专业品学兼优的学生, 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

(二)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

企业冠名订单培养是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既解决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 同时也是一种稳定校企关系的新机制。学院鼓励企业冠名订单培养。如黑龙江职业学院与蛇口集装箱码头等企业开展这种冠名订单培养。冠名企业参与订单培养计划的制定, 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冠名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 技能考核标准由冠名企业制订,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各环节考核。这种合作兼顾了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促进了合作关系的稳定, 实现了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受到了港口企业的欢迎。

(三) 互聘兼职教师

高职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一特征要求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结构。而院校毕业分来的教师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同时新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使企业的岗位出现了重组, 企业员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为适应新的岗位, 企业员工必须培训。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主动下派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作为校外专家参与教学。这种校企互派兼职教师的模式使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提高, 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合作机制。如黑龙江职业学院港口业务管理专业与武汉阳逻集装箱转运公司的合作。

(四) 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 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发展方向。学校可将现有课程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知识整合和能力整合。这类课程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又能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这种两栖课程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这类课程成为联系企业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如黑龙江职业学院港口与物流管理专业部分专业实训课程即如此。

(五) 开设讲座型课程

学术讲座是拓宽学生视野, 使教学面向企业和岗位的较好形式, 也是学校与企业保持稳定联系的又一个平台。对于某些实践性很强, 在企业应用中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知识和技术, 可整合成若干次讲座。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讲解。不仅使教学更加结合实际,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 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 成为校企中合作稳定的新机制, 如请武汉海关的关员来校给港口业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报关实务。

总之,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将教师推向企业, 将学生推向岗位, 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的提高, 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

[2]杨哲.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 .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现代高等职业、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之一。这种教育模式既涉及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等,还涉及学校外部的诸多方面,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校方是主动方,专业教师是主体;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是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在这个结合中,学生是主体,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稳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内涵和运行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

1.半年制的校外工学结合实习或顶岗实习

在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半年的校外工学结合实习,以及校外顶岗实习,是我们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快速地实现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

2.建立企业冠名班

企业到学校挑选优秀学生组建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非常有效的运行方式。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由学校组织招生和教学,在学习期间,企业对学生进行面试与检查。除了完成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冠名班的学生还要完成根据企业要求所提供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这种合作方式极其受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是目前中高职院校采用的主要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

1.社会制约和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营造崇尚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氛围,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处于同等地位。

2.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和企业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学校有企业急需的优秀毕业生和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的专任教师;企业则有学校所缺的实际教学环境、各种先进的设备设施和真实的工作氛围。因此找到兼顾学校和企业利益的连接点,就能够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方面的问题

政府要想抓好经济建设,就一定要抓好职业教育;而抓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抓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这就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调动企业以及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参与这种教育模式。同时,国家要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以便从政策上来保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2.企业方面的问题

(1)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以教育为第一目的,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两者追求的利益不同。因此,很难调动企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企业与学校缺乏合作的动力。

(2)学生实习中岗位问题。各个企业的用人相对谨慎,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学生入企业实习或从企业回校等问题,易造成企业的工作岗位空缺,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计划,这也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3.学校方面的问题

(1)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企业不对应。许多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正确定位和科学调研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与特色,没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也就存在了不合理性、局限性,因而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难以吸引企业的关注,阻碍工学结合模式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

(2)学生实习管理跟进问题。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学生工作时间并不一样,工作岗位也相对分散,所以教师难以像在学校一样统一管理和教育,而且就有关学生问题,学校与企业难在第一时间沟通和解决。因此,跟进问题也制约着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

4.学生和家长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心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7~19岁,此时学生的身心处于易变阶段。在进入岗位实习后,由于工作时间、环境与在学校学习的差别太大,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心态不端正,进而影响了实习效果和企业的生产。

(2)家长的心态。部分家长支持和赞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其子女在企业里进行锻炼,而有些家长担心子女在企业里吃苦受累,不支持该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进行中,部分学生出现怠工或家长替其请假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学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学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4

摘要:本文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运行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简要分析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特点及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详细且深入地分析了该运行机制全面构建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广大校企合作运行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37-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需求,才能培养出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在现今这一新形势之下,学校应该积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搭建更大、更完整的平台,将学徒制模式彻底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提升发展,才能有效保障学校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

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其运行机制的特点主要有:(1)学校和企业间实现了全方位合作。与普通的校企合作不同,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实现了“双元育人”,也就是说,合作企业与学校一起,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无论是确定学徒岗位、招工招生、设计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是确定课程内容、建设实训基地、实施教学组织以及考核或评价学生等,都需要在企业与学校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彻底落实。(2)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具有持续性和深入性。其中,持续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不仅包括前期的招工招生和班级组建,还包括学生完成学业后进入企业就业的相关事务。因为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沟通、共同参与。而深入性则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以及后期教学组织的具体实施,而这些都是需要校企双方深入合作,通过理念磨合、合作实践后共同完成的。(3)企业承担的育人责任和育人成本较大。在育人责任和育人成本方面,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与原有的校企合作或单一学校培养不一样。在现代学徒制这一模式下,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企业的意向员工。在其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企业会与之签订相应的培养协议,故此,企业便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企业对学生培养要求的提升,其培养责任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同时,企业所要付出的培养成本也会随之大幅度增加。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存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校企合作这一运行机制引入现代学徒制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整体运行过程中有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企业方面。就企业来讲,其问题主要有两个:(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许多企业认为人才培养主要是学校本身的义务和责任,企业想要人才,只需要根据自身需求,在现有的学生群体中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即可。故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自发主动地参与到深层次即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中。这便使得校企合作这一理念无法得到深入,仍然停留在原始的学校培养、企业择人这一基础层面上。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并没有发布相关制度对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义务或权利进行强行约束和监督,故此,由学校单方面进行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护和协调,导致企业出现优越感,在校企合作上更加不会积极主动。(2)企业对学生具备的技能不完全认可。站在用人企业的角度,其关注的要素处理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具备的潜能,即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就当前的校企合作来讲,由于其合作程度不深入,企业还未真正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之中。所以很多工作,如学生的针对性技能培训设计、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没有按照企业的客观需求进行设计和制定,如此,学校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技能和素质层面上不能完全得到企业的认可。如此循环,学校与企业无法达到合作的真正目的,导致后续的深入合作堪忧。

其次,学校方面。从学校这一角度来讲,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与企业客观需求的对接失败。简而言之,就是学校对课程体系进行建设构造时,不能对工作岗位上客观需要的技能、知识等进行有效转化,使得学校的教学实践与企业岗位工作的标准严重不符。这种情况的发生直接导致学生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迁移上,还是在工作岗位的适应上,其能力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更有甚者,其各方面能力还会大打折扣。其实,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校企共建,还是校企共享,亦或是校企共赢,都仅仅是停留在形式、口号或是文字上的,并没有真正付诸于实践行动上。故此,想要真正推动和促进现代化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学校还应该从实事上做起,积极主动地调动企业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从而充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全面建设和构造

3.1加强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以推动和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的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不仅明确了职业学校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还确定了借助校企合作办学法规的制定,以推动和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发展这一基本方针。故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及时针对职业院校与各企业的合作进行指导条例、实施细则等的设计和制定。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地位、义务以及责任,还要对其权利、义务等进行制度性的明文规定,以此强化各利益主体在具体校企合作中动机的引导和行为的约束。

3.2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推动和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针对校企合作这一系统工程而言,运行机制的创新以及后续工作的深入融合,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5

郑益仙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材料工程系江苏常州213011)

摘要:分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我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

施经验和成效进行探讨,得出结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所在,是实现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各方“多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何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鼓励企业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职业院校联合制定培养计划,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吸收教师、学生参与技术攻关。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

由于我国人口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就业需要的矛盾继续存在。目前,全国技术技能劳动者有8 72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2.9%,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3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4%。劳动保障部对103个劳动力市场监测结果表明,登记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对高技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3.3、2.2、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重要措施。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

200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中央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高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瓶颈。“中国制造”要走向世界,仅仅靠劳动力的低成本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更难以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是大批高技能人才。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等,都是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促进就业、促进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提高的成功范例,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突破。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科学、有机地实行“产销”连接。也就是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能动作用,利用市场的力量使职业教育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职业教育也只有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相吻合。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平台。2005年 11月7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2.职业教育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F&G(中国)电气有限公司业务拓展经理马海妮说:“从人才市场上招工很容易,但后期的培训则非常艰难。从培训成本上来看,通过‘双元制’教学与学校培养定单式的员工,虽然花费不少,还是‘划算’的。”

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行业、企业、农村和社会用人部门密切相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切入点。与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所以职业教育可保证直接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3.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劳动保障部制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中指出要通过建立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强化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改革培养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对于企业,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

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途径

国家要求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

我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与用人单位就教学实习基地、冠名班、就业基地等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合作意向。

校企合作协议书就是用人单位的“订单”,这张“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需求的预定单,还要包括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要在用人单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层面的合作

(1)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在学校招生阶段即选拔一个班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每年所需专业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企业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校企共同签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协议。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研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能够与市场需求良好对接;注意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对接,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教学针对性更强。

(2)企业为校方提供实践基地,由企业指派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训;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并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式教学课题,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用的案例教学,或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生产骨干,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生产现场实施教学。

(3)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对企业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取证培训。

2.师资队伍培养的合作

校企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学校积极引导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顶岗进修,紧贴企业实际进行培训课题开发。同时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走进来一起参与课题开发和直接从事教学。

3.教科研合作

拓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在条件成熟时,积极承接企业加工难题,由教师带领冠名班学生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后将其开发成冠名班教学课题。

4.文化层面的合作

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每年请企业有关部门主管为学生做名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的讲座。企业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管理模式的制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搞好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校企结合,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化素质,即: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含技术、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专业化的工作方式包含形象、思维、语言;专业化工作操守包含道德、态度、意识。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作用和意义

对国家来说,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是快速造就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对人才标准的培养途径与质量要求等问题。在校企双方紧密型合作过程中,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获得了实惠与利益,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订单培养”为企业“量身订制”人才的功能,突出企业岗位要求,注重工学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养,并最终实现订单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

对学校来说,开展校企合作能有效的使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使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使之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在招生宣传方面,我们注重突出订单企业及其合作的成效,让学生与家长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努力使他们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考虑”的办学理念。使学校人才培养结构基本适应劳动市场的变化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提高合作企业及劳动市场对学生的认可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定要坚持并发扬光大。

对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学习内容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使实践锻炼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必将促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能使学生亲身领略企业文化并更好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与岗位要求,从而对自身发展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就业水平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6

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与现实困境分析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 通过学校教学与企业顶岗实习有机结合, 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2,3]。国内外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动因分析。②校企合作机制设计与研究。③提升校企合作效率。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不强, 服务产业、行业能力不足, 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不顺。究其原因首先是校企融合机制尚未建立。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还没有完全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其次是校企合作过程中, 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现象, 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不到位, 无法达到校企共赢。第三, 教育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 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却没有院校培养, 产教无法对接。

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1. 构建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平台

抓住2010年启动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契机, 陕交职院在陕西省交通运输厅的牵头下与交通运输行业众多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陕西交通物流集团, 积极寻求更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机会。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见表1[4,5]。

在政府的支持下, 学院与知名汽车企业合作, 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技术服务平台, 形成了校内与校外、学院与企业、学生与岗位有效对接、双向引进、双向服务的校企合作运行平台[6,7]。成立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 作为校企合作平台的指导机构。根据市场需求, 不断调整汽车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由仅面向售后的“汽车运用工程”1个专业拓展到涵盖售前、售中与售后全过程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等6个专业, 学制涵盖二年、三年与五年, 合作企业从1家拓展到10余家, 校企合作呈“多层次、宽渠道、大辐射”发展。

2.校企融合运行机制——典型实践与做法

(1)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汽车专业学习与就业特点, 将三年制高职的教学组织改革为“2+1”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 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这种形式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技能+学历”高素质技能型培养目标与“零距离”上岗。

(2) “品牌汽车定向班”的开设。在“2+1”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生第三学期末参加测试后进入“品牌汽车定向班”学习, 第四学期末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和品牌厂家资格认定, 合格后持上岗证在第三学年进入经销店顶岗实习。“定向班”学生的培训与考核由经过认证的教师按照培训大纲进行。目前, 已经成功开设了“丰田汽车”、“雪铁龙汽车”、“上海大众汽车”等多期定向班, 效果良好。

(3) “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形式。学院充分考虑企业管理体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把一年的顶岗实习分割为两个半年, 第一个半年安排在第二学期, 利用两个假期和一个学期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 然后回校继续学习。此模式正在与天津津住汽车线束有限公司的合作中进行尝试。

(4) “双向聘任、双向服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利用“教研室+项目”的教师培养与管理模式, 建设了“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培训师 (企业员工) →学校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双向服务”的教师队伍。如:汽车商务教研室4名专任教师全部参加了东风雪铁龙校企合作项目, 在成为企业认证的培训师后承担厂家安排的经销店员工培训任务。

(5) “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取企业出车辆、专用工具与设备, 学院出场地与装修的模式, 已经建成丰田T-TEP实训中心、东风雪铁龙西安培训中心、上海大众实训中心等多个校内开放性实训中心, 实现了从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到开放性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转变[8]。

(6) 双向渗透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以就业为导向, 将现有课程由企业和学校进行整合, 改革后的课程成为既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企业培训要求的两栖课程。如:借鉴丰田技术员培训编写的讲义已经成为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班授课教材。

实施效果分析及改进方向

1.创新了高职汽车类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八年多的探索与实践, 陕交职院汽车专业形成了“就业导向, 三方联动, 品牌多元, 岗位定向”的人才培养模式。①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调研等形式, 了解企业用人需求, 据此确定“定向班”规模。②企业、学校、经销店三方联动, 共同打造育人平台。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意愿, 选报不同品牌“定向班”,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④“定向班”培训内容为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学生接受培训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2. 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均沾、互动双赢”的联动运行机制

通过上述做法, 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 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专业建设, 提升了办学实力, 促进了学生就业。同时企业以低成本获得了专业技术人才, 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3. 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进方向

(1) 加强信息化建设。校企双方的交流需要信息来传递, 学校和企业都应建立专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双方的合作在信息公开、透明、对等状况下进行。

(2) 完善合作机制的自组织运行。通过制度建设推动校企联动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 达到校企合作体制的优化与自运行。

(3)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校企联动的必要条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给校企合作双方足够的动力和顺畅的运行力, 达到互惠共赢。

(4) 建立和维系校企合作情感纽带。在政策与法律支持缺失的前提下, 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因此, 情感纽带的培养与维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重要部分。

(5) 开拓校企合作中学校更大的发挥空间。目前的校企合作中, 学校能够主动发挥的空间不大。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社会影响力的时候, 学校应该进一步挖掘潜力,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 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模式, 更好地发挥高职学院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的社会功能。

摘要: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理论与现实困境基础上, 结合学院与众多企业合作开展汽车高职人才培养的经验, 构建了无缝对接的校企合作平台, 重点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品牌汽车定向班开设、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等典型做法。最后分析了其实施效果, 并指出校企合作下一步的推进方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庆华, 黄朝川, 王傲冰.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8) .

[2]朱春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探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7) .

[3]任元军, 李福华.产学合作的运作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

[4]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7) .

[5]祝志勇.“三位一体”校企合作顶岗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9) .

[6]刘洪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 2011, (5) .

[7]蔺宏良, 崔选盟, 任春晖.战略伙伴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机制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12) .

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 篇7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之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保证,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校企合作的现状、校企合作的主要运行模式,在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其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作用,同时对确保校企合作的稳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管理机制 实践探索

课 题:本文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管理类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Y-GL-15-27)。

一、现状分析

自教育部2006年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以来,各地职业院校均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校企合作的形式根据各自的特点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江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攻关和区域经济研究方向,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想要能够确保校企合作长期健康持久地发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合作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基于自身办学特征与实力,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适合双方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从校企合作的效果分析,目前较为成功且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合作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校中办厂,资源共享。学校通过其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等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合作双方提供硬件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与科研等相关资源。

第二,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基于企业生产实际岗位需求,企业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

第三,职教集团,合作共赢。在政府主导下,由职业院校、相关企业等组成的职业教育联盟——职教集团。依靠高职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以企业的工作岗位为学校提供教学支撑,实现了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培养人才,资源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以上合作模式各具特色,各职业院校根据其自身区域经济的特点,均探索出一系列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缺乏融合度和依赖度、校企合作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

三、机制探索

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施过程中,要寻找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持续合作的激励点和利益平衡点,探索各种管理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顺利实施。

1.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中实践教学的内容、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的管理,委员会定期换届、召开会议,共同研讨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训方式等。借助校企各方的优势,双方人员相互交流,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并以合作协议的方式,从机制上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有利于拓宽其功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对学生开展各项技能训练,而企业则要考虑其自身所追求的利益。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必须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合作目标、各自关注的重点问题,才能使实训项目有效开展,实现实训基地的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将校内实践教学资源集中建设管理。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可以试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同时要解决好校内实训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合作互补关系,提高实训资源的利用率。校企双方建立有效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则以承担企业生产为主,以企业作为管理的主体。学校要坚持定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委派相关专业教师对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实习实训效果进行全程监控。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在满足校企双方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实训基地管理机制进行运行和考核,力争实现教学、生产、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功能的用途。

3.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它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条件保障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其中,组织保障机制是指学校和系部均应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学校层面的是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工作计划,协调沟通与企业的联系,检查评估合作的效果和质量监控等;系部的机构则负责具体落实、推进专业与企业的全面合作。条件保障机制主要从师资、实训基地资源、教学资源以及经费等方面保证。运行管理机制主要从教学管理机制、人事管理机制等方面考虑。

此外,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顶岗实习机制也是职业院校从专业建设角度应该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

四、实践尝试

为确保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作能够健康、持久、有序地开展,我们在管理机制方面做了如下尝试和探索。

1.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在办学理念方面,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校企合作这一基本原则。在申报新专业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集体研讨后做出决定,新专业申报(或老专业改造)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和内容的确定等,均充分听取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以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实际。此外,还通过聘请企业一线人员到校任课,指导实训、参与实训场所的建设等活动。所有这些项目活动的落实均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予以保障落实。

2.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以笔者学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它与相关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大众”定向班,定向班本着与企业实现教学内容、师资、文化与管理四个对接的原则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由于企业的生产模式、作息时间、生产场地和季节性等与学院的常规教学管理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故学院对定向班的管理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首先是教学内容与师资方面,教学内容要随着企业的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及实训内容要求等均需要有一套动态调整机制。此外,传统的授课形式、技能训练方式也将与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的对接,有些教学内容的讲授、技能的训练将随着企业的生产节奏、方式、时间节点进行。校企双方师资的有效对接,是指根据需要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为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学院制订了相关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其次是在管理方式上,学生不论是在学校上课学习,还是在企业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均以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为主要模式,在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习的管理上则以企业为主,企业根据其管理规章制度,以对待其员工的管理方式对参加训练和实习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此外,在文化对接方面。学院积极鼓励专业参与企业文化活动,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定向班的学生参与企业的“全员生发”活动,它是企业举办的一项活动,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全员生发”就是培养员工做一个自主、自尊、自信、自爱的人,让每一个人在企业中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让每一个员工变得强大,并形成合力。其主要指导思想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思路基本一致。定向班的学生是企业的未来,借助“全员生发”等相关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早日融入企业。

3.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正常有序进行,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其宗旨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密切合作,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职责主要包括制订学校“校企合作”的工作计划,对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可行性调研、确定和签约工作,负责各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联系安排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招聘会的统筹工作。

总之,学院出台了相关管理的规章制度,如:由院长担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方面确保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有序进行;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上也明确予以规定,需保证校企双方人员共同担任指导教师,以保证实习的效果。

五、思考启示

从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校企合作较为成功的典范分析,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成功与否,校企合作是否具有生命力,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相关事宜。

第一,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应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

第二,高职院校必须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摆在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校方对校企合作工作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将校企合作的相关教学资源参与到合作的项目之中,最大限度地吸引企业的参与,使合作功效最大化。

第三,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通过观念、制度、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让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使职业教育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张晓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许敏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28).

[3]陈丽.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与研究[J].中文信息, 2015(6).

[4]汪长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1).

[5]贾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6]李国平.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

[7]叶继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0).

[8]黄才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9]李凤友.关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9).

上一篇:我说高效课堂之小组建设下一篇:长沙市小升初语文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