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精选8篇)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篇1

全国职业院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综合班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实质就是将过去的以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知识目标上,以学生课堂生成的知识为主而不是老师课前预设的为主,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而不是抓着备课本不放;过程目标上,以学生自主构建为主而不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多想、多做而不是老师灌输;情感目标上,以学生体验为主而不是老师告之需要养成什么样的感情为主,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家要养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以学为主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否就如同大家所说的充当一个“导”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导”做到如何的一种程度呢?是否每堂课都要这么做呢?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七天培训中,英国专家艾莉森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些启示,还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收获良多:

1、职业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契合。

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它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以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我们需要改革课堂教学,使职业教育活起来,让学生做到:我想做—我会做—我要做。

2、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内涵精髓。

英国专家艾莉森博士的课堂中,她不是用讲解的方法来解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原则和方法,而是用设计活动的方法来让我们体会、反思和总结。如通过布鲁克耳德的眼镜活动,我们能够以学生的角度体会反思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在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教学过程,让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应知与应会能力训练一体化、课堂教学及实训地点一体化。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篇2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对于当代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写进《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其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 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4]。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理所应当, 天经地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笔者经过五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积极探索, 认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 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首先, 教师应扭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学生也应明确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必要性。作为教师, 必须调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高高在上的教学, 应该认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结合, 教学相长, 共同探索研究知识的教学模式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探索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充分给与学生表达的机会, 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学生不敢提问、不敢发表见解的现象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师生之间如果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5]。如果教师上课来下课走, 来去匆匆, 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没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中还应设有课程协调员, 负责把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并解决, 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其次, 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巩固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研究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开展推动着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 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细致, 这必然要求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不能“吃老本”, 必须不断去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相关的医学课程也要经常了解、学习。“打铁先得自身硬”, 如果学生问到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医学基础课如生理学的相关概念, 教师也应认真对待解答, 而不是敷衍了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一定都能当场解答, 教师应克服消极情绪, 调整心态正确应对, 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 寻找最佳答案。这不仅是简单答疑, 更是对教师自身的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巩固。

2 改进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学会有效学习

教师一定要探索尝试用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来教学, 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了事, 要花心思去研究, 尤其是高年资的教师更要注意纠正沿袭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讲课风格和习惯, 重复讲解的内容时要不断地引入一些有利于课堂的讲授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就需要常备课, 及时总结, 多思多益。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通过听课、试讲、参加教学比赛等途径要向高年资教师学习授课技巧。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不足, 更要多分析原因, 及时改进。青年教师应加强培训, 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实践, 大量阅读分析临床病例, 加强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培养。

研究报道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比较式、支架式法以及PBL教学法等等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6,7]。笔者抽取本校部分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支架式教学实践, 通过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结果表明支架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8]。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涉及到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 比如:讲解细胞膜对于离子的通透性就用门窗来打比方;组织间液的胶体网状物可以用海绵吸水来比喻;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9]。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 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锻炼学生缜密的临床思维和意识。调查结果表明[8], 大多数学生 (78.38%) 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兴趣, 他们表示希望教师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同时, 启发、鼓励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单向系统讲授, 学生得到大量间接知识, 没有获得直接知识的体验, 因此学生主动探索未知新知识的能力薄弱。常常有很多学生反映对病理生理学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及上课能听懂老师所讲, 课后看书云里雾里。就靠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11]。不仅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还要把获得并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行[12]。就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课堂讲授时教师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不断地加强运用联系的方法给学生搭建起点、线、面的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生学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13,14]。加强总论与各论的联系、基本病理过程与系统功能不全的联系、功能机制与形态学的结合, 比如缺氧与休克、心功能不全的联系, 比如休克与DIC的互为因果的机制。鼓励学生不要让知识躺在书本上睡大觉, 要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活学活用。比如用劣质奶粉育出大头娃娃的现象引出蛋白摄入严重不足形成水肿的机制, 比如严重的妊娠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等。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5]。由于病理生理学的学时较少, 课堂理论讲授时间有限, 无法实现一对一问答来了解每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脑思考并主动提问很有必要, 这是考察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间接方式, 也便于教师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结合广大学生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安排学生在检索相关数据库查阅资料后主动在课堂阐释对某些疾病的机制的理解。或者教师提前布置某一命题,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组对其进行讲解、展示, 教师点评、总结。从而有力地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 如果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忽略了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只会按部就班, 不会更不敢对教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 从而失去了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机会, 结果是影响创新能力。我们作为教师, 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允许、鼓励学生的创新的想法和对权威的挑战。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性的人才, 而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力资源。

3 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 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改革过去的单一的期末“一考制”为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卷、闭卷、案例分析、写报告、口头汇报等形式多样的多次考核。平时成绩的记录对学生不仅是督促, 更是一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16]任课教师定期对试题进行讨论、更新, 不断完善试题库, 制作质量较高的试卷和均衡的分值分配比例, 以求更加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在每学期末进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网上评教, 了解学生对各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来全面衡量和评估教学过程。教研室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根据需要定期举行教学会议, 集中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案, 统一教学管理标准, 严格保证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在本学期考试结束之后, 结合学生的试卷成绩, 从总体的成绩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题型的设置、知识点的涵盖、综合能力的考察等多方面来进行试卷分析、评判, 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结经验, 并将此情况反馈给该班学生, 帮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 为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4 实施人本教育也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与之不相和谐的道德滑坡现象也突显出来, 某些医务人员的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现象引发了不少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与误会, 导致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甚至“医闹”现象。因此, 加强对临床前期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医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教育学生, 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是实施“救死扶伤”的基本前提, 更要使其明白医生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尽早树立“以人为本、仁术勤和”的良好医德和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培养的目标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努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17]。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学生学习;理念;小学数学

一、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封闭了小学生的开拓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寻求新的突破,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开发他们的拓展性思维,从而巩固对知识的掌握。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的学科,而我们的小学生达不到抽象思维的程度,所以这就要求老师找到一种适合小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课,这时,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老师在教授数学时,首先要拿出许多能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供学生观察,让他们在自我认识中总结出那些食物的规律,然后老师再做指导,进而把形象化的事物演变为抽象的数学模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像在“圆”那一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到一些不同的圆,在课堂上,再让他们把这些圆进行折叠,最后观察折叠后的交点的特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折痕都在一点处相交,进而老师就引出了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打开他们的思维,在回答问题时,各有见解,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不能硬性规定谁对谁错。就像在“数轴”那一节中,学生各有千秋,有的学生以數轴两端可无限延伸而认为它是一条直线,有的则不然,并拿出温度计的例子来反驳,觉得数轴是个线段,这样学生在各自的见解以及其他同学的讨论中逐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老师在此讨论中也可以参

与,发表言论,进而给学生一个方向的指导。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讨论非常重要,它能决定学习的程度,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出一套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开拓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总而言之,本文所提出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仅在数学领域中发挥作用,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值得我们推行。

参考文献: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4

由此,我们仅从概念的表述的内涵和外延上就能看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 学习为中心”有明显的不同。为了避免两个极端的教学,我们必须重新检视教学与 学习、重新定位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课堂教 学,遵循教学规律,建设一个学习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模式。二)研究现状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对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 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最初兴起在教育技术领域,到了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后期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保障下才成为教学中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视野。虽然许多专家倾注更多的努力从支持“教”的设计转移到制度层面,支持“学”的 系统和环境设计。探索以“学习”作为教学系统的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 学习等基本上反映了教学的重点,但是对于探究课堂教学中学习真正产生的阶段、讨论争辩阶段以及学习结果的交流和反馈的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 研宄。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非常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虽几经 过改革,在不断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从教学实际看没有革命性的突破,纵然 是如此,在改革和研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有了理论 依据、适用范围、评价模型、基本要求和意识等方面。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吸收建构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主体性理 论和反思性教学理论,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的中介,这种理念截然不同于“以教师为中心”和“以 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这有利于以学习中心,确定培养创新性人才。以学习为中心 悦小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研究综述中国远程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教师是配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和助推器,不是替代者。“学习为中心”教学 要求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是全面发展的动态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 教学统一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去,这里强调的“学习”是双向的,既包括学生的学习,也包含教师为教学而进一步去学习和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调整 教学策略,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这是对目前教育的问题慎思之后做出的一种价值 选择。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个开放的视野,以“学习”为契 机,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建立起与学生经验和理解能力最相近的知识联系。笔 者选择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须对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意义进行继续 探讨和研究。学习不是终极目标,学的本质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或者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是一个专业化、多元化、正规化的培养人的场所,它 应该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加油站,而不是制造失败者的工厂。如果人才的培训和锻炼 能够完全在学校里进行,而且如果可以在学校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当他们毕业走 向社会上的时候就会更快的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要求。既然是这样,就应该在教育 界里进行一次改革,使其更能适应我们的实际生活,适应我们的社会需求。那么如 何改造呢?小学数学教材的选择要进行调整。基础性知识的教材还是必需的,但是 还应该加入更实用的教材。这些构想的实现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做起,为进一步学习的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恢复课堂教学的生态格局,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处于“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配角的 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发挥着指导、引导、鼓励、支持、帮助的作用,是一种支架式 教学的具体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或者是感到迷茫时,可通过 求助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具有 一定难度的知识,处在一种积极宽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 观能动性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客体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在教师的引领下学 生自己根据知识的特点和自身实际水平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将要掌 握的学习内容“同化”和“顺应”到己有的知识结构中去,真正实现课堂的屮的学习。

田天娟以学习为中心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16??领士学位论文 的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是相吻合的,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为升学和 考试而教的功利化现象大量存在。为革除我国应试教育弊端和不利学生成长的环 节,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达成了一种认识上高度的默契,越来越关注在素质教 育的大环境下,学习中心的教学设计迅速成为教学领域和教育技术研宄的热点问 题。

教学过程设计以学习为中心有其自己的范围和要求,这反映在对选择依据上: 一是学习任务的复杂性。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有它自己的范围和要求,这反映在设计教学依据的选择上:一是学习任务的复杂性。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解决 复杂问题、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选择等结构不良问题等方面的学习比较适合,而不适合反复练习和技能性的学习。二是学生的认知调控能力。“学习中心”的教 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和模块的研究性学习,促进社会互动学习,学习者自己管理学习任务的要求。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采用发现法,构建知识结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整理有用的知识信 息,并沟通新旧知识形成新的认知水平。因此,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动机水平,文化背景,学习归因特点等因素是以学习中心的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是借助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量工具,通过标准参照 量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数据指标来测 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教学设备为丰富教学物理环境和多 元化的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建构与创设提供了硬性条件上的支持和保障,这些丰富 的理论融入教学指明方向。注意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较少使用行为控制,抑制学 生的学习动力,采用自我因素分析和元认知工具来加强学习效果,用教学要求和教 学标准来整体评估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 程设计痛改过去强调蹄选、藤别的评价模式,运用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层次评价角 度,多指标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回应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教学。但是尽管如此,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还存在不足之处,当面对同样 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时,针对表现不同的学生,如何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公正规范 化评价就比较困难。

以学习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是教学中应遵循的另一方

向。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深入探宄来提高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 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张鹏把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职业技术教育,: 领士学位论文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纠正了以往的“教师”、“教材”、“课堂”旧三中

心说的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轴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 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思维品质。以学习为中心解放了传统的灌输法教 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有自己独特理解和认识,而不是 老师眼中的认识和理解。

有了上述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探究以学习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后可 以进一步表述为:从数学教学结构的角度来看,它是师生、教材、教学设备和教法 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的多维结构;从数学教学作用来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 识、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掌握思维方法,培养数学兴趣,形成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的过程;从数学教学本质上讲,它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双边活动,了解教师和 学生之间的互动的特定的组织。

在教学中要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就是面向学生,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 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学生可以不被视为一个知识灌输的容 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无限潜力尚未分化完成的人来看 待。从本质上讲,教学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确立学生主体的学习地位,重视培养 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要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重视过程而轻视 结果,树立掌握性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情感体验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只是重复前人的结论,而是亲历 思考、亲身实践的过程,并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最后,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情 感交流的过程、信息传递和创造性的实现教学目的平等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与以学习为中心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育领域中曾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和学习无不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特别强调学生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由学生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接受 能力决定,学习效果如何也取决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认知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 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有学者还提及学校教学中的教师是否还要继续存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角色作用,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 和重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变成学习顾问,为学生提供一些即时指导,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的水平上,教学才能更 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服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学 领士学位论文 三)理论基础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依据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

神的折射。主体性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作用,在其理论来源上,完全不同 于应试教育观,它吸收了哲学的进步理论、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教育思想。主体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倡导在教育过程中,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 人、关怀人。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改进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是颇有影响的教育 认识论,克服教育活动中较为明显的忽视学生主体的倾向,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关 研究认为:学生主体结构由两种系统组成。操作系统主要是由智力因素,负责对客 体的感知理解、总结概括、记忆运用等方面的任务;而动力系统是非智力系统因素,主体是激发和维持意识活动。发展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实 现的。只有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开发和改善学生的主体结构,以不断丰富充实学 生,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真实主体。

主体教育是一种注重内在精神的,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多元化 发展对学生的智慧潜能的优势开发,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我。以学生发展为中 心,坚持主动主导主线主轴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线索,教学探宄活动为主轴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协助合作、实践创新”的追求目标。“主体多元”的“主体”就是教育要以学生而不是以老师 为主体,“多元”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评价孩子要多一把尺子,不能唯分数论。目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 求,不仅在学校学习,并且对课外知识的学习,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获取知识的 学习能力。② 反思性教学理论

自古以来我们对反思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解读,如扪心自问,反躬自问,反求 诸己等思想都是反思性理论的佐证。教育家胡森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的推理 和判断,在于事实与逻辑思维的教学。③也就是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白己教学过 程的一种总结和思考,以求从中发现问题,通过反思、反省得以解决的过程。许多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反思性教学也有许多讨论,但以熊川武教授的论述最为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②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子运用反思性教学理论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实践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型,熊川武教授把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为:教学研究继续探宄行动的主要手段和解决 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 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 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和等人认为,反思是一个重

要的人类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②作为一名教师,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 学实践时,思考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要仔细的塚磨、审查和评估。在学习过 程中的实践教学研究是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体现,大小和程度因人而异,也许是为 了反映教师是否学习有效的实践教学决策能力。③

反思性教学理论旨在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提供一种价值参考,为开 展以学习为中心创设一种可能性和必要的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否以学习为中心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表达出来。教学反思是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发现教学 中的纰漏和不足。教师根据教学反思达到有效地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一个 良好的组织条件。教学认为对于教学水平的发展是前摄的和积极有效的三个基本价 值是:学习价值(—教师应积极向他的同事、专家和学生学习如何 教;参与价值(—教师必须把自己看作专业领域的活跃的参与者; 合作价值(一研讨或交流教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以

提高教学水平同。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核心价值的作用。④ 从反思性教学在思维上的要求来看,必须把模糊混乱、矛盾困境的经验转化为

一个明确的和谐一致的环境。⑤这主要表现在“提出问题的反思,学习沟通与反馈,解决问题是其灵魂。问题提出后展开探讨研究,进行反思性评价与反思性计划既是 “探讨研究”和“交流反馈”过程,也是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性教学是很 容易看到的显著特点是一种新的认识理解力的形成,但新的理解力总是处在动态发 展变化中。新的理解力也可以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也是与学生讨论思辨 过程中得到,为解决实际或潜在的教学问题作了尝试。因此解决问题成为反思性教 学的最终目的。⑦

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 ③郝鸿耀反思性教学理论探析教学与管理,⑤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 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科研,: 学位论文

奇是引发探宄和创新的原动力。所以巧妙安排情境制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引发探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程序中,学生总 结从现实生活情况下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把握其规律。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是以学习为中心教学的核心,自主学习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开而

弗达”是对自主学习最朴素的检释。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努力 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 教学目标自动衔接上一环节的内容,使知识体系化易于掌握,同时融合新旧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但也给给学生自我的自由,学生通 过自主探索学习,认真总结经验。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手实践 等感觉和知觉的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

笔者相信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想学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本人在数学教学中 发现一个假象外在因素只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和指示在学习对象上以起到迷惑 视线蒙混过关的作用,而学生内在的因素才是真正决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上,问 题的假设、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来回答”、“我来试试”、“老师我来”等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化,让小学生主动完成 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循着这样一条思路:观察了解一大胆猜想一组 织实验一思考探究一查阅资料一验证假设一总结运用,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求 助他人。这种“摘桃子”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进而形成习惯。例如,在学习元、角、分这一节课时,学生学会承担所有任务,因为学生都接触过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学生在课上随手就拿出小面值的人民币,引发学生很大的 趣味性,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思考,与人民币相干的有哪些问题呢?结果学生们的回 答令我吃惊。学生对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图案、防伪标志、颜色、甚至设计意图说 的有条有理。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回忆起人民币的知识经验,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建立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三)严密思考分类整合

每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这时就必须发挥主 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士学位论文 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严密思考,对提出的问题反复论证和思考,学会总结概括分类,使得问题系统化。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有限,有些问题在学生个人积极思考之 后仍未得到解决,就需要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群议群智,发挥群体的作用。每一 组选出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让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老 师此时扮演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形成学生探宄思考的得力助手。笔者发 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此环节反映在课堂上多维互动中: 课前家校、父母互动,课中师生、小组互动,课外师师、生生互动等方面。互动交 流之前要经过严密思考,对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整合和分析,这种互动的有效推进 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启 发导学,检测学情,信息反馈等方式。互动之后开始反省,分类处理思考中的遗留 问题。通过上述指标的量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透明化和清晰化,也散射出学生在 学习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习中存在 的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个“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例如,在教授“分数比较大小”时,每个小 组的探究结果和思路、角度不尽相同。有的画线段图来比较,有的小组利用分数的 分子或分数的大小分母的属性较大小。这些方法是令人钦佩的,学生的潜能和创造 力是惊人的。

四)反馈交流启发导学

教育专家马云鹏认为“在数学中,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还 是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影响往往发挥着长期的作用”。这说明良好的师生情感 也是交流反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坚持“没有错误答案”的理念,让学生舒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学习“认识数轴”这一课时,有的同学认 为数轴是一条直线,因为数轴上左右两端的数可以无限大也可无限小,而有的学生 就认为数轴是一条线段,它的依据来源于我们熟悉的温度计,温度计是有固定测量 范围的,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量程,就好比两个端点,那么从这个角度理解,很容 易把数轴理解为一条线段,这时教师只需要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交流,就这样学生在几种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深刻理解了数轴的概念。该环节是关键,决定 着学习价值的尊严。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整体效益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结评 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以满足学生的有一定倾斜度的问题和练习的学习条件,以满足个别学生的喜好的需求,设计出一些设问新颖奇特、形式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问题。这样可以完美的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太饱”的问

四、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程序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做了初步了解基

础上,同时也多次与多所不同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师探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 一些问题。笔者本人也在小学有一年的从教经验,也亲身经历了一些数学教学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做了相关的研究。笔者遵 循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程序设计出两个典型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与案例,在这个程序中可以有灵活的开端,这些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创自严反总 设主密馈结 情学思交巩 境习考流固 激掌分启迁 发握类发移 动新整导应 机知合学用 图

程序说明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建立学习情境,整理新旧知识,铺塾好自 主学习的路径,为学生自学提供一个方向指引,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便学生在 某个特定方向的探索,为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教学情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永恒的话 题。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在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此,这样可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获得最佳结果,从学生 的先验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沟通学生已有知识与付诸努力获 取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的目标指向集中注意力进入下一 个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 数学教学中一个恒变量。问题产生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当前或已有的观点的 批判质疑,提出大胆的猜测并通过验证假设的真伪性而得到的一种结论。质疑和好 士学位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些障碍,充分利用面部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 的经验对圆锥的认识体会,比如圆锥实物图片和护展试图之间的比较、旋转形成的 圆锥体和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联系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圆锥体,意味着深 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教学力量进一步激发学习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材料的视图演 示调动学习热情。

二、教学目标

了解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理解圆锥实物图和展开图之间的旋转 过程,经过着手操作,开始体味“点、线、面、体”之间的关联性,生长空间理 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训练,在数学意义上审视他们周 围的世界。教学重点:

对圆锥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

对圆锥”高和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三、问题框架

发现学生以往学习认识圆锥

存—沟通面与体之的关系■广泛合‘活实例一寻求学生习“识的障碍

四、教学流程示意

一)生活引入,明确课题 二)结合模型,了解特征 三)面动成体,强化认识 四)实例介绍,拓展延伸

五、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在材料科学中的一个圆锥模型。士学位论文 题,从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的‘一般发展”,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 异性。通过练习这些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力求 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五)总结巩固迁移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在课堂上可以强化数学方法增添新 的思维灵感,让学生总结、概括、提炼所学习过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总结还对学生 有着警醒的作用,当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归纳,做每课时的小结时,学生可以回 顾起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一方面练习设计,教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梯度学习。第一,习题的基础性;第 二,习题的拓展性;第三,习题要考虑到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习题的处理 上要做到因生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题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可能照顾到 “差生”的需要。通过一定量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概括总结,起到 巩固的作用,进而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学习当中去。此外,总结也是为学新知识做好 的一种准备,通过总结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前后的内在逻辑性,在思维的加工下形成 可操作性的规律。在迁移过程中总是伴随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 础上,学生总是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读新授课内容,将新内容建构到已有的知识 结构中去,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从而使能力得以提高。附:圓锥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如正方形、麵形、圆等等,学习了这些图形 的面积计算;学习了圆柱的认识、表面积和体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知 识的提升,积累了很多经验,掌握一定的几何方法。“圓锥的认识”的学习直接为 圓锥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初中深入学习圆锥做好了准备。学情分析

圓锥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几何图形,在学习这一图形时,学生尽管 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圆锥的认识”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有困难的。比如,圓维的高不像其他图形的高明显,而且容易同母线混淆;学生 常常认为圓锥的侧面是由三角形围城的。士学位论文

①教师设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锥只有一个底面,它 有没有高?

预设学生答案:顶点到地面圆周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高;那么同理可以推去 圆锥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锥的高)

②思考问题: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线段是圆锥的什么?圆锥的母线数有多 少?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是圆锥的母线;圆锥有无数条母线;所有的母线都相等。)

③讨论回顾: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圓锥有且只有一 条高。

④特别说明: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线段,称之为圆锥的母线。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方图形的“高”有了

一定认识一高必须垂直于线段或平面。把圆柱的高与圆锥的高放在一起探究,实现 了知识之间迁移与联系。观察高 ①教师设问:圆锥的高隐藏在圓锥的里,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到它的高? 学生预答:可以把圆锥切开观察)

②学生想象:圆锥纵切面的形状以及高所在的位置。

③老师切开圆锥模型,引导学生讨论的每个部分和圆锥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使圆锥的高显性化,抓住平面与立体的联系,使 学生直观地感知圆锥的内部的特征,在同一时间学生也积累了经验应用于将来研究 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视觉感知的圆锥形的内部特征,在学生也积累了在 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测量高

①提问: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有很多圆锥物体是不能被切割的,你能想出什么办 法来说明圆锥体的高吗?

②活动:让学生自由分成小组,分工制作圆锥模型,测量它的高。

③反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测量之后,以小组的形式来交流他们 各自测量的方法,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确保直尺与圆锥底面 垂直;刻度对其圓锥底面。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亲手制作圆锥体的模型,深到理解推体的形成过程,另 外引导学生动手测量自己做成的圆锥的高,激发了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同时教师也 可以洞察学生測量过程中易犯的错误,以便及时指导糾正。士学位论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曲线围成的图形,丰富学生的锥形元素和基本特征 的看法,对制定有效的课外活动,积累必要的经验。一生活引入,明确课题 出示图片

从几何抽象的图片中,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记住的圆锥体的形状的物品是什么 样子的?

引出课题一“圆锥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圆锥图形广泛的生活应用,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模型,了解特征

了解圆锥的立方体透视图与各部分名称以及展开图 图

老师制作了一个圆锥体模型,想不想知道怎样把它画在黑板上?老师演示圆锥 透视图的法。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想象几何图形之间转换,想象真实形状的几何图形变换为 展开图形,让学生进行三视图与几何体的操作。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关系

①昨天你们也亲手制作了圆锥模型,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发现,谁愿意谈谈关 于圆锥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扇形;圆锥地面周长与圆的周长、圆 锥底面的周长与扇形的孤长必须相等;圆锥的顶点是扇形圆心的顶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动手制作圆锥模型的经验,使学生基于先前经验获得对圆 锥名称部分的认识。

②练习操作:老师想制作一个圆锥模型,准备了一个扇形和个大小不等的圆 形纸片,你觉得扇形可能与哪一个圆正好组和成一个圆锥呢? ③教师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判断依据,小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 验证并总结:能否形成圆锥?关键是看扇形的孤长必须与圆的周长匹配并且相等。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讲练结合的办法,及时对圆锥及其展开图进行比较,充 分认识圆锥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说理动手实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为 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囷成圆锥的扇形的孤长与圆的周长相等关系理解。认识圆锥的高 讨论高 士学位论文 辨析高

教师引导学生把在同一个园中,裁剪出个不同的扇形,让学生用个扇形围 住圆锥侧面

提问:同学们猜测个圆锥的高相等吗? ①说明:这个扇形半径都相等。②猜想并说出理由。(预设学生答案:因为他们的半径相等,只是形状大小不 同,所以个圓锥的高一定是相等的。)

③小组合作:做实验来验证猜想是正确的。

④总结发现:学生通过扇形半径实验验证是锥形的母线,而不是它的高。因此,在半径相同的情况下,扇形的面积越大说明圆锥的高越短;扇形的面积越小则園锥 的高越长。

设计意图:在未验证之前,学生猜想是有“根据”的:半後相等,高就相等。但通过操作验证猜想,不符合自己的事实,使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最终探 讨,学生意识到扇形的半径和圆锥的高没有对关系。三)面动成体,强化认识 旋转形成圆锥

教师设问哪种图形旋转一周扫过的区域是圆锥?

教师设为在旋转过程中,应该以那一条边为轴进行旋转? 学生猜想:

①是扇形,以扇形的一段为轴旋转一周,将图形竖起来就形成了圆锥。②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扫过的空间形成一个圆 锥。

教师演示:请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动态演示过程,对照自己刚才的猜想,印证自己刚才的猜想的是否正确。(老师强调圆锥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系)引发学生思考:旋转成的圆锥与原来的直角三角形有哪些联系?

学生明白了圆锥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直角三角的两条直角边是圆锥高和底面 圆半径。

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

教师展示:同组同高和底的麵形、直角三角形,分别指定一个边为轴旋 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我们猜想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这就是“一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至于它们的表面积和

体积是不是同学们猜想的关系,我们还要做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尝 士学位论文

试验证和证明你的猜想。

设计意图:进入演示过程,通过以上系列想象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观察,从图形的角度和经验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四)实例介绍,拓展延伸 谈话激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为的圆锥,性质和许多自然形成的锥形物体一样,如 沙自然下降会形成一个圆锥形丘陵,其中也殖含着深刻的道理!现场实验

教师准备一罐沙子,让它慢慢地从空隙中自然下落到桌面上,形成一个越来越 高的圆锥形沙堆。教师介绍

流沙这样的自然下降,;艮快会形成一个天然的锥,锥角为°,角度限制是自

然塌陷现象的极限角度。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锥的一些自然形成的,如粮食 堆,土堆,他们更接近度角,这是因为在。角度自然状态是最稳定的,这就 是人们常提及到的“稳定角”。生活中常利用°锥角这一性质制造各种圆锥形物 品。这就是千百年来金字塔稳固地吃立在埃及大地上的直接原因。

数学奥秘:稳定角和金字塔每两面夹角就是我们说的稳定角,至今无法解 释,但我相信,学生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将解释许多科学难题。

设计意图:真正的平面视觉形成锥形过程再现了自然场塌现象,学生知道自然 塌陷现象的极限角度,然后通过神秘的金字塔角演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感 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五)板书设计

六、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访谈:

今天学习中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今天学习的内容你喜欢吗? 关于圆锥的认识,你还有那些疑惑?

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想在课下研究圆锥的哪些知识? 教师自评部分:

鼓励学生动手,教学过程中是否充满了想象力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后,学生对圆维的理解是否能得到巩固落实吗?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在动手操作和资源拓展的基础上适时提升? 士学位论文

怎么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谁能说说米表示什么意思? 那分米呢?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一位小数)米也就是米,它有几个米也是米,它有 几个

学习两位小数:

根据前面的经验,把米平均分成份,该怎样表示呢?

份是几分之几米?如何使用小数?份吗?份吗?(两位小数)学习三位小数:

想一想:将米平均分成份。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类比推断:

类比:把米平均分成份呢?

学习进率:观察各个计数单位,请同学们找出规律,学生总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是位制 三)严密思考,总结巩固 做一做:读出下面的小数,写一写:写出下面的小数:五百点二,六点八,十点零零五。四)课堂小结,迁移应用

提问: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你有那些发现?谈谈你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仔细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小数表示的数据,至少找出三个与大家分享 一下。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米米米厘米米米米米 分米米米厘米米米米米

如上所述,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灵 活运用。

第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宜。差异教学,因为学生不同,没有统一的要求,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大班教学过程我们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化需求,造成 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意向和兴趣的源发点。iwp)领士学位论文

第二,优化教学结构,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中,就是由学生对课程的价值进行自主判断,表达自身的需要、兴趣和态度,由此改进 课程、教学和学习。

第三,在实践中的教学程序可以灵活调整。“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变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不断完成的重要任务”。①这些教 学程序在一节课中可以单次使用也重复多次循环运用。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需要省 略不必要程序,或者有时需要把两个程序整合为一个教学程序,此外根据教学内容 需要几个程序前后互调位置。

第四,必须借助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教学必须提供相关教具、实验室用品、音像制品、平面素材„„,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学校必须完 善和提升软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条件,为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教学服务。席汝梅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士学位论文

附“小數的产生和意义”教学案例 课时:课时 课型:讲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十进制的本质,了解小数的各部位名称,掌握写作方 法和阅读,可以读写正确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測量,猜想和其他的学习活动,在生活里处处有小 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生活的数学观,了解数学的价值 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增数学思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的起源和意义,和小数部分接触,计数。难点: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来目测一下(估量)老师的身高,看看老师有多高呢?(米)请大家猜一猜。

大家来说说米是什么数?具体表示有多高呢?

我点一名学生(同学)来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呢?(米多,但不 到米该怎么表示呢?)

除了身高用小数表示,同学们能发现生活中的小数吗?学生举例。学生答:我们班数学期中考试的平均分为分,体温°„„ 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意义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组织探究,掌握新知 感悟小数的产生

量一量:老师利用米尺来測量一下同学的身高。

问题:老师测量的这位同学超出米但不到米,该怎样计数呢? 预设答案:用到小数来表示;把米换算成厘米表示。硕士学位论文

朋友。教师不能沉溺于课本和教参,要深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元素,使教材 内容生活化,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经验,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通过多种渠道获 取超文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运用意识。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 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讲授系统的知识点,用一些庞大而繁杂的库存知识去充实学

生的大脑和心灵。数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思对维的激发和培养,从数学中走向生活,感受数学领域的人为和理性。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以身体和心理为载体的思想道德品 质、智力和非智力、体质和体能、审美和创造美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和谐发 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孩子的心智成长和道德价值观的启蒙的双重 任务。

二)透析教材内容,提高学科专业素养

数学老师要深入专研,透析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内容,为学生呈现一些鲜活 的素材和实例。使数学教材生活化,如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 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百以内的混合运算;电话号码的记忆;简单数据的统 计与分析等。

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要引导学生讲话有条理性,读书时要有感情,在读中体会概念和重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理解数学问题的奇妙之处,虽然数学知识大多是以数学 符号、公式、标准的数学用语来表现出来的,但是它也有一定深层含义和隐性的知 识点,如何通过读书、读题干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想知道什么?这样才能够找出问

题所在。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成熟度激发学生 “提出问题”是困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变化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引 导学生归纳思路,总结概括出解题的关键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出特别专题研究,指导和支持学生获取信息,读一本书,初 步形成了以收集信息和信息处理。表扬那些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深入研究,从深度 和广度上去解析问题的同学,在数学教学上要求学生收集图片、事例,并提倡在课 堂上举例子,打比方。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能力

一)端正教学动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对于任何一个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它成为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培 养兴趣、增长能力的核心理念和关键点,因此,教师必须端正教学动机,促进学生 发展的。教学是老师的天职,育人更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走上讲台就是一份责任和 准备好普遍认同接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教书只能告诉学生具体而系统的知识 点,使他们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起来,而“育人”才是教育真正要传达给学生的一 种内涵和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是学生学习

更好。尤其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向师心理强,易于受老师言语和行为的影响,教师不能控制学生压抑学生的个性,应当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讲对了、答对 了”转变为在课堂上让学生“会学了、理解了”。教师将准备好对学生的知识应转 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获取知识。教学思维图式的转变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想象来的,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身心发展规律以

及新课程目标改革设计出来的,要非常清晰的表达出每节课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能力上可能出现的目标预设;这些目标是思维图式的直接产物,教学要激活学生的 思维图式,使内容目标与学生的思维发生直接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度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明显,需求各异要。教师要最大化的考虑到分层教学,因 生定教,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尤其是要调动班级里那些差生的在课堂教学的参 与程度。在学习要求上鼓励学生树立多级目标,一句奖励的话语胜过一顿的批评,将自己的教育智慧转化为学生优秀表现。教师可以恰当的使用一些直观,生动,形 象的教学媒体使学生在同一条件下视觉、听觉、触觉得到刺激,可以加深学生的印 象和理解,进而提高教学的参与度和效率。现代课程观的转变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即受教育者在行为和心理上知识经验的获得”。这些经

验包括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改善,思想道德的提高,人生观、价值观的确 立等,所以现在的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研究员、合作伙伴的角色、父母与 领士学位论文

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两人对学小 组、兴趣研宄小组、问题讨论小组、四人学习小组等,并通过校内的教学延伸到家 庭指导,充分发挥班集体群的作用,学生的家长也可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互学互

助,因需所取、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课堂易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突破,不讲课堂实效,因此教师必须明确互相学习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培养学生相互评价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阅读课教学 篇5

长期以来,高中外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原则。把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消极接收者。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The teacher can help, advise and teach; but only the learner can learn.”(Johnson & Morrow 1981:63)

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因此, 它的教学效果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依据, 而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认识理论认为,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 也就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换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换句话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解难者。

二、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尤其是高中外语教学,不是单纯讲解单词、语法的一种机械性的训练活动,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高中英语阅读课文涉及的题材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它是个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认为读--听说--写的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英语整体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1、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读

(1) 导读(Pre-reading)

“导”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可适当的讲解与本课有关的背景知识;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进行导读语言设计。通过warm-up activities扫除文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但有些生词词义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正式阅读作了准备。 例如SEFCB3A Lesson26,我利用视频转换仪展示了两张在不同时间拍摄的吴哥窑的彩图,设计导语如下:

T: Look at these two picture pictures, please! What shows us in it?

Ss: A temple. /An old city./Angkor Wat.

T: Do you know where it lies? Please point it out in your maps.

Ss: In Northwest Cambodia.

T: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Ss: They are taken at different time. One is taken in the morning. We can see a blue sky and everything in the picture is clear-----the grey stone tower. the trees and the grassland. There ar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The other may be taken after sunset. The sky turns pink. The grey stone towers take on a golden colour. It’s quiet and beautiful.

T: wonderful! But what was Angkor Wat like in the past? What has been done to Angkor? And what are some of the problems? I’m sure you’ll get the answer after reading it.

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了解了Angkor Wat的地理位置概况,也从彩图中领略到Angkor Wat优美、恬静的景色。

(2) 速读(Fast-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和跳跃式的阅读(Skimming and Scanning),以获取有关信息,了解文章大义。然后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或让学生做正误判断练习,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 Lesson26

① Angkor Wat,a temple in Cambodia,was destroyed in the war time(T)

② On the day of the author’s visit, the temple was being cleaned, repaired and rebuilt. (T)

③ All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worked very hard and the work went on smoothly. (F)

例如SEFCB3A Lesson3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细读(Intensive reading)

这一步骤主要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就课文内容情节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或中心思想。对文中尚未叫过的生词和习惯用于句式,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测去推断。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例如:在细读Angkor Wat 之后涉及的一道题中。

When did the old city of Angkor Wat begin to build?

A. Before 831 B. after 831

C. In 831 D. It’s not told in the text.

正确答案应选A。而选A向的同学仅9.4%选C的占75%。当提醒学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 have been built over a period of six centuries up until 1431.”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教师乘机告诉学生,读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在下结论。

(4)复读(Re-reading activity)

在速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接口或作者评价,巩固文章的内涵和语言制试点,最终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步骤既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目的是将课内所学到语言知识延伸到课外某个相似的话题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 Wat 阅读后,我设计以下问题:

① Draw a picture of the old Angkor Wat and a picture of a busy working scene, then describe them.

② Compared with ShaoLin Temple and LinYing Temple, what has been done to protect them?

③ What should me do and what shouldn’t me do while visiting the temples?

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听说

Bolinger & Sear 在“Aspects of language”一书(1981.2)中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和交际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说不出。因此,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一连串的听说活动深化对语言的理解, 然后开展运用语言的活动,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

1)单人或双人活动(Individual or Pair work)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速读和细读之后组织学生一人或两人一组的活动。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一人问一人答。这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还可鼓励学生分析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2)小组讨论与复述(Discussion & Retelling)

高中阅读材料中,有些给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信息,让学生按小组围绕主线的数字词开展讨论并造句。有些内容围绕阅读课文话题安排了Pre-discussion. Discussion or Question。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弄清楚学生对有关话题了解的程度,学生也有机会彼此有目的地交谈。自由讨论会引起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兴趣,还会猜测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细读后的复述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也使用英语思维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细读后的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讨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并阐述理由。有些还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经验、看法和观点,上他们各抒己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际活动。例如:在学完SEFCB3A Unit5 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让他们讨论。他们或是说广告词,或是将广告的创意。其中一个小组的一位同学做了一则汽车广告。汽车的周围被菊黄色的向日葵包围,色泽艳丽,这位同学联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画家。“Where there is a mountain, there is a road; 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he car. Those who likes the sun-flowers of course likes Van Gogh, and the car as well.”通过活动,学生们拥有了更多的谈话交流的机会,在谈话中,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不仅使思想更开阔,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Writing)

写作能力是语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现。英语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的李赋宁先生曾多次强调:“Every course is a writing course.”我们都知道,“读”是信息的输入,“写”时就是信息的反馈于提取。“写”要经过大脑思维的加工、提炼,只有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量时,信息输出才成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学习心理过程。美国作家德尔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 is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所编的阅读课文是写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语言现象的展示厅,是语法规则的剖析室,是文章题材的示范本。”所以说,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篇的写作,即在对课文的内容、词汇和句式有了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个稍加变化的主题进行写作。

例如:我在处理完SEFCB3A Unit10 The Trick一文后,让学生以Bill和Mick两个人物为中心描写故事中所发生的事。这种写作使学生可以避免许多无任和借鉴时可能犯的语病。对学生将来完整的、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好处。这是孤立分散语言操练形式如单句翻译等比不上的。这个活动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6

综合教育学院,马高超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国内外许多教育方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体作用;学生往往局限于从课堂、书本掌握知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处在哪一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能力、逻辑思维方式和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随着年龄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这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本文简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提出,并着重在学生质疑能力、兴趣和个性方面的培养进行深入探讨。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最早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转换来的。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传统的教学基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体作用,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杜威对以教师为中心这一教学方法是极力反对的。他提出的新思想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被进一步运用到中学和大学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发展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可以说“以教师为中心”的对立面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征主要是: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激发和引導,既要“授之以鱼”又要兼顾“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活动、协作式、设计式、个别式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或选用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教具进行教学设计规划。是否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一方面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能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谁是学习的主体,即能否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投入到课堂中的情绪和积极性,学生是否是自己的管理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积极投入到课堂建设和活动规划中,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我们目前所应倡导和积极学习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即达到学习上的“自由”,人类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只有“施”,或者只有“受”,学生的学习是在求学,教师在这当中应当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达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自主汲取知识的技能,有思辨的想法,从而能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其来说才是更好的教育。学习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三统一”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时间、课程进度、课程考试统一进行,填鸭式向学生灌输死板而枯燥的知识,造成学生只会呆板地接受知识,而不是自己去通过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用此强调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性。有了自己的思考,知识点也就多了数倍,事物与事物之间有学生自己独特的认识,便不会固守于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活跃,与质疑能力有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教师着实不应该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生搬硬套,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疑问以及对于知识与书本不同的理解和质疑,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创造高效课堂。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转变固有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思路,使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调动起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的情绪,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自身的潜能,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生只有对知识怀有热爱,才会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思考,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果教师也只是刻板地去传授知识,而不懂得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地想去汲取知识,在学习中找到乐趣,那么学生便不会把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而对自己有益的事,更甚者,也许他不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而是当成应付教师或者家长的工具。试问一个不把自己的学习当回事儿,天天吊儿郎当的人如何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所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对将陪伴自己一生的事情充满期待和热爱,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件有趣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踏实地学下去,而不是浮于表面,造成身在课堂心在课外的毫无效率的知识学习。

兴趣和效率挂钩,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将互动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等多元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课堂有趣起来,使知识生动起来,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平台,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的能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知识中来,学生的职责应是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地接受知识,学生自己对学习和考核评价也负有责任。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教师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领。因材施教,是自古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人适合钻研文学,有人喜欢物理知识。而教师该做的绝不是让学生如同流水线产品一样,千篇一律,唱起歌来都一个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发起者。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的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作出合适的调整,不能一成不变,沉闷死板。根据学生个性把握教学方式,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主观判断,领悟,从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知识,让课堂成为自己自主学习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想要的,所擅长的,所适合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上也会诚实地体现出来。而教师通过同一间教室,发现坐在其中的各个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和爱好,给予其适当的点拨,并且在其迷茫时给予鼓励。不要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育育人,是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彩,健康而积极地找寻自己想要的人生。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篇7

关键词:《网络设备配置》,教学,学生

一、引言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这就说明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对于《网络设备配置》这类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设备配置及管理方法, 而且必须保证设备的运行符合预期的效果课程, 其核心就是设备的配置指令。在传统的案例教学中, 往往是老师给出一个项目目标, 然后告诉学生指令的使用方式, 最后由学生思考完成整个配置过程,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学生往往不敢单独问问题, 也甚少相互间展开问题的讨论, 并会使学生产生分化, 一部分学生欲求不满, 一部分学生却觉得进度太快, 经常会出现一个同学在做, 其他几个同学在旁边看的情况, 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在《网络设备配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融入了小组学习法, 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一种新的“3C” (信心Confidence、征服Conquer、竞争Competition) 课程内容设计及组织方式,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 最终达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的。

二、《网络设备配置》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法

在《网络设备配置》课程中, 由于实体网络设备资源有限, 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理想化的资源分配方式是一个学生操作四台设备:两台交换机, 两台路由器) , 而教学目的又是要求每一个同学都熟悉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掌握关于网络设备的配置技巧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网络拓扑图 (即网络环境) 进行正确的配置, 因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分组练习的形式是较佳的学习资源配置方式。但对于学生的分组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设备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它应该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相关联, 为此, 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学习法引入我们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法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学习任务由多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共同完成。根据教学目的, 对于学生的分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组建一个个的学习小组, 这些学习小组在老师布置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 将对任务展开讨论, 并完成它。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学习的内容, 而且对于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的牢固与持久。但在使用小组学习法的时候,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学生充分参与讨论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小组成员不但需要能快速吸收老师教授的专业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还必须对自己的判断有足够的信心, 否则小组讨论很容易变成一言堂或者组员都依附于某个同学的意见。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问题将会是应用小组学习法首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协调先进个体与落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小组团队中必然有着学习好、理解能力强的组员, 同时也会有相对较弱的组员, 而优秀的个体往往更加容易掌握学习资源, 因此小组学习必须是能促进组员之间相互帮助, 形成合力, 共同进步的, 而不是让他们各自为战, 独立奋斗, 最后让学习资源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属, 这将会是应用小组学习法的核心问题, 因为一旦处理不好, 小组名存实亡。

3.如何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 同时促进个人发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优秀的成员总是不断追求更深入的学习, 而相对较弱的组员则力争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 因此, 提供机会让优秀的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不断对解决方法、方案进行反思, 不断分析失败原因来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 并引导他们从学的角色转化为教的角色, 帮助组员克服困难, 将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一种“3C”课程内容设计及组织方式, 它通过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层进式的锻炼环节及团队协作的竞争方式, 较好地协调了组员之间的关系, 解决了个体与团队之间的矛盾, 最终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3C”课程内容设计及组织方式

我们的“3C”课程内容设计及组织方法是以每次一体化授课100分钟为基础的, 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 信心

信心是指对行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信心的表现构成包括对行动实现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外在意识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我们在设计 (实施) 教学方案的时候, 必须保证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的影响是正面的,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认知领域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念, 所以在上课初期除了要进行原理方面的讲解, 我们还需要通过2~3道渐进式的互动练习题,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一方面通过基础性的练习题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进行巩固,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 将学习气氛带入一个高潮。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采用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选择题问答, 问题类型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基础概念及能力运用两种, 前者需要学生能从基础知识中推导出答案, 后者需要学生在对前一题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推断, 这样在整个互动过程中, 不但能促使组员间的交流,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预期, 即信息的外在意识。整个交互过程以15分钟左右最佳, 这样既能较好地调动及控制课堂情绪, 又不至于太过高涨, 也不会因时间过程影响到后续实操训练。

(二) 征服

征服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征服感、成就感, 这里指的是我们所设计的课程实操训练内容必须是让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而完成的, 这不但是对理论互动环节的补充及增强, 而且能让学生觉得可以学以致用, 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征服的欲望, 对更进一步的挑战的要求, 这里指的是我们设计的课程实操训练内容不能太过简单, 让学生随手可得, 但也不能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 不知道如何去做或者完全没有希望做出来, 要让他们觉得只要再努力一点就成功了, 这样可以维持他们追求成功的信念, 如果失败了, 他们将更渴望再一次类似的挑战。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将实际操作训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知识操作练习, 用于检验之前的理论知识, 一个是基于案例的综合操作练习, 用于能力的培养, 时间比大概为1:3。在进行基础知识操作练习内容设计时, 需要预留学生的思考空间, 切记照搬书本的练习内容, 最好根据书本的配套练习进行修改, 改变其中的配置参数、步骤或者应用方式, 使得学生可以在借鉴书本的基础上, 进行自主思考。在两个实训操作练习过程中, 理论操作练习进行了大概10~15分钟后终止, 然后展开评价并对练习过程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 让已完成练习的学生加深印象, 得到激励, 让未能完成练习的学生明白问题所在, 甚至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样会在他们心里产生再挑战一次的欲望, 从而使得接下来的基于案例的综合操作练习得以顺利展开。

(三) 竞争

竞争活动是一种压力下的心智活动, 参与的学生必须高度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发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最大限度地用自己的观点、思维方式和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对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技能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激发、潜能的挖掘等过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竞争活动可发现“教”与“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 因人施教, 弥补个别同学存在的知识缺陷或技能缺陷。在我们实施小组学习法的过程中, 学生间的个人竞争、小组间的团队竞争始终贯穿其中, 评价奖励将会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在互动问答部分, 由于必须将所有学生都带入学习状态, 因此这个环节是小组间的竞争, 每一个小组必须都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而且小组成员共享评价奖励, 因此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在实际操作训练部分, 竞争先会在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训练中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竞争,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要求的学生都会得到评价奖励, 这个过程是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过程, 在竞争压力下会让学生全情投入, 同时也会暴露不少教与学的问题, 这样对于实际操作的总结有相当大的益处。当基于案例的综合操作练习开展后, 竞争将从学生间的竞争再次转化为小组间的团队竞争, 学生在经过实际操作训练的阶段性总结后, 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及操作要点, 此时在团队竞争压力下, 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挑战欲望, 尤其是之前表现不太好的同学, 并且不少同学还会为了避免成为小组的短板在课后加强练习, 以期待下一次的竞争。

在小组学习法中引入竞争, 将会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广博的知识及多方面的能力, 才能驾驭各种场面, 随时准备思考和解答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这也是一种动力, 促使教师自我素质提高及自我能力的展现。

四、结语

在《网络设备配置》课程教学中实践应用小组学习法后,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盲从于老师的讲授, 他们会把自己的理解与老师讲授的方法联系起来, 一旦出现矛盾或者不相符的地方, 会力求理论上的解释, 并且与老师就问题的讨论, 也不再局限于某个应用的正确配置, 而是扩展到理论层面上。例如, 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所涉及的问题及通信原理。

2.学生变得更加独立与自信。在整个学期授课过程, 小组的讨论时间会逐渐的变少, 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会逐渐增长, 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由一拿到问题马上就翻书, 变为拿到问题先思考, 只有遇到了难点才展开讨论, 并且喜欢独立进行操作配置或者指导其他同学配置, 以前那种喜欢看别人做配置的现象已基本不存在了。

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团队合作性大为增强, 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一下课就冲去饭堂的现象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留下来把综合操作练习完成了再离开实训室, 或者相互间讨论遇到的问题直到把原因找到为止, 而学习较好的同学也会主动留下来协助组员解决问题。

以小组学习法进行授课, 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以外, 还必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必须让学生学会面对问题时, 如何去寻找答案, 如何去寻求团队帮助, 如何去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分析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意见,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以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跃恒, 李应求.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线性代数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 2011, (8) :59-61.

[2]李曼.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8) :32-35.

[3]陈智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特色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76-80.

[4]赵主峰.基于MI理论的小组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 (高教) , 2011, (11) :65, 68.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活动 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 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什么是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

二、 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往英语教学存在着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合作,因此,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在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中,才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三、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四、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化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 实践性原则。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3. 自主学习原则。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量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 生活性原则。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 序列原则。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6. 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上一篇:避暑山庄导游词下一篇:烧烤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