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精选7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1

一、选择题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A、苏格兰人民起义 B、1642年内战开始

C、1640年议会中,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D、查理一世上台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是()①农民阶级 ②封建地主 ③新贵族 ④资产阶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1640年议会的召开 C、查理一世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D、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4、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A、詹姆士一世 B、查理一世 C、克伦威尔 D、查理二世

5、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君主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A、《古兰经》 B、《权利法案》 C、《共同纲领》 D、《汉谟拉比法典》 6、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推翻复辟王朝 B、人民群众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 C、统治阶级上层争夺权力的斗争 D、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 7、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颁布了《权利法案》 8、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主要指()A、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B、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 C、无产阶级革命取代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9、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这样英国建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这里“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是()A、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B、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不受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C、资本主义国家君主制定宪法的君主制 D、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宪法产生君主的制度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标志是()A、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B、英国成立共和国,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二、非选择题

11、读右图,回答后面问题。

(1)该图片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标志是什么?

(2)克伦威尔及其军队在哪次战役中一举击溃王军之后不久,议会宣布英国成立什么政权?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的爆发到1688年的结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反复斗争,推翻了封建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又一重大胜利。” 请问:

(1)当时世界主流是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2

这一课中,新旧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选择上有明显的区别。旧课 标要求“简述《权 利法案》的基 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而新课标则要求“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不同的教学要求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也带给笔者更多不同的教学思考。

一、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看

新课标背景下应淡化对《权利法案》基本内容的识记程度,但作为英 国资产阶 级革命比 较重要的 成果之一,它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所以有知晓的必要。虽然从新课标的要 求来看,学生应重点了解整个1640年的革命过程,而非革命 本身的意义,但这场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教师讲解时既应重点突出对这次革命各个阶段的归纳和整理,也应加强对这次革命影响的分析,使学生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也更有利于新旧课标间的衔接和过渡。

“光荣革命”部分也可适当加以拓展,通过对基本史实的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进而认识到整个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

而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新课标内容体现不多,教师可直 接通过对 《权利法案》内 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从而开启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即可。

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本课在知识 与能力方 面应重点把握:1.知道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经过及“光荣革命”的相 关史实,了解革命 的曲折性 和反复性。2.初步了解《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知道它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 确立。3.通过对《权利 法案》内容的分析和君主立宪制意义的探讨,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

本课应以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确立为主线,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 景—资产阶级 革命经过—资 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等方面加以展开,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学会归纳理解,透过现象看到事件本质。

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英国篇———走向现代》的导言部分,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进入新课学习。然后,以新兴经济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代表的约翰一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并通过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理清整个1640年革命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光荣革命”的相关历史事件,体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明白“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充满着无数的艰辛和坎坷”的道理。同时,通过对《权利法案》内容的分析,明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最后对照课本知识,畅谈约翰一家在革命后生活的变化,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由此过渡到本单元其他课的学习中去。

三、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看

教师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的 培养,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但胜利终究属于进步一方。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寻求发展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对比新旧课标,实验版课标在 知识与能 力方面对学生的要 求比较笼 统,它注重知 识体系的 整体联系,如本课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更多的是从整体层面加以思考,把它和之后的美国和法国的革命 影响加以 对照,帮助学生 形成知识 体系。而2011版课标在继承原 有体系的 基础上,对重要知识点进行了细化,本课要求“初步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和旧课标要求有了明显的区别,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同时注重和高中历史的有效联系,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过程与方法方 面,实验版课 标在每一 章节结束时,都有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建议,但就每一课而言,其针对性和指导 性并不强。而2011版课标则用表格的形式把教学方法和对教学过程的建议融入每节课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可操作性较强。

此外,新课标对能力的要求更高一 些,它立足于 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摘要:新版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内容、教师教学素养和教学活动设计作了不少调整。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素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篇3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历史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图像欣赏、识图找图、人物角色、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处理这节课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充分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教材中的介绍、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等增加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在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环节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我还是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在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觉得非常遗憾,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打了折扣。通过这一点我也深深感到一个文科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感染他们,这也使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俗话说“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想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呢?我看这还得要求我们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相互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4

第二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

2.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2.能力要求:(1)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动向的能力。(2)正确评价克伦威尔。

3.情感目标: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其间虽然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重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英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革命的结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长达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最终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君主立宪的形式掌握了政权,其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与下层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把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过程中的动向,是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和反复以致达到最终结果的根本。

2.难点分析:本节的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1)讲清楚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实行宗教专制政策的做法及英国国教、非国教徒、清教徒等概念;(2)联系西欧宗教改革内容: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总是带有宗教色彩。

课堂教学设计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言。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齐读)师:(归纳后,教师导入)尼德兰革命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序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三次重大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师:1485年(即地理大发现的前夜),在英国,经过长达三十年的贵族间争夺王位的战争(红白玫瑰战争),亨利·都铎打败对手,登上了王位(亨利七世),都铎王朝在英国近120年的统治开始了。

都铎王朝,尤其是伊丽莎白女王在位时期,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期。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根本原因)

师:这一时期,首先是在传统手工业,如呢绒制造业中出现手工工场。随后,在采煤、冶炼、造船等行业中,手工工场也相继建立起来。

请阅读教材引自16世纪英国民歌的材料。有谁能够根据这段材料,简要概括手工工场与手工作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生:(思考、发言)师: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回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有利的外部条件?其内部条件是如何造就的?

生:(思考、发言)师:途径:海外贸易和掠夺、“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阶级基础)

师: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在手工业、农业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而且一些原有的贵族也演变为新贵族。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拥有大量资本并投资于手工工场,因而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3、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生:(阅读教材第19页第三段,并标记要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都铎王朝是一个封建王朝,为什么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举措?

生:(思考、议论并发言。教师可提示:这些政策的主观目的、客观结果分别是什么)师: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而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说明发展工商业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而发展工商业,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最终打败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身后无嗣,其远亲詹姆士一世继承英国王位。都铎王朝结束,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开始。

4.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师:都铎王朝统治时期,封建专制得到了加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请同学们思考,英国能够沿着这条道路一直发展下去吗?为什么?

生:(思考、发言)师: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必导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加剧。斯图亚特王朝开始后,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以奉行“君权神授”而闻名,宣称“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所以,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经济上,国王常常不通过议会而强行征税,还任命亲信把持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或给予少数贵族贩卖某种商品的特权,使他们控制着大部分国内贸易和几乎整个对外贸易。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宗教问题上,他们名义上尊奉国教但却不断地恢复天主教的教义和礼仪,严厉对待“非国教徒”,特别是残酷迫害“清教徒”,遭到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造成了社会政治局面的日趋紧张。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宗教问题上紧张局面的实质是什么?” 生:(思考、发言)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1、议会中的反对派

师: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专制政策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为反对派。反对派利用议会有权通过征税法案的权力,同国王展开了斗争。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阅读课本小字,了解英国议会产生时间及职权)

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

师: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反对派同国王查理一世公开冲突(概述有关内容,强调议员的成分、要求及其斗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概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生:(区分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理解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表明人民对专制统治开始了公开的反抗,因此成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3、内战:1642年~1648年。

师:投影《英国内战形势》图,概述有关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双方的首领、阶级基础、控制地区、关键战役和革命阵营的领导阶级、主力。

生:(读图)

师:内战结束后,在如何处置国王这一封建专制统治的代表和象征问题上,议会内部出现了分歧。在下层人民群众的坚决要求下,议会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的公敌”罪状判处查理一世死刑。1641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生:(阅读插图)

4、共和国的建立和克伦威尔的统治

师:处死查理一世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在下层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取得了重大胜利。然而,革命的民主改造进程却没有因共和国的建立而继续发展。克伦威尔等人掌权后,对内以武力维护统治,在防止封建势力卷土重来的同时,镇压人民的民主进步要求;在发展工商业的同时继续增加赋税,导致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对外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竭力维护英国海外贸易的利。有人形象地把克伦威尔的统治比喻为掌握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的一柄“双刃剑”。有谁能够说说这柄“双刃剑”的两面刃锋分别指向何方?

生:(思考、发言。教师点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取得政权后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师:1653年底,克伦威尔被宣布为“护国公”,成为军事独裁者,请同学们思考,曾是反对封建专制斗士的克伦威尔,为什么自己到头来走上了独裁专制的道路?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思考、发言。教师可提示克伦威尔政权的性质和面临的处境)师:1658年9月,克伦威尔病故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倾向于让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请同学们思考,这又是为什么?

生:(思考、发言)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师:概述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反攻倒算政策及辉格党、托利党的出现。(板书辉格党、托利党)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统治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这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该怎么办呢?他们所有的行动就是等待——等待年老无嗣的詹姆士二世去世后好另立君主,以结束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统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此时如此怯懦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思考、发言)师:然而事与愿违的是,1688年春,詹姆士二世老年得子,等待落空。于是——(概述1688年政变)

6、“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发展

师: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感到不能再重演君主制了。为了限制王权,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力法案》。以后,英国的政体沿着《权利法案》贯穿的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发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有谁能够说一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谁?

生:(回答)

8、意义

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最后一自然段,并归纳要点)生:(阅读有关内容,归纳要点,找出中心词并记在笔记上)师: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640年至1688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出现了重大的反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出现重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反复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的动向,然而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同封建势力时而用战争的手段进行坚决的斗争,时而又妥协退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小组讨论并发言)师: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这是这场革命所处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阶级力量对比,即封建势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尽管如此,这场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欧洲的一个大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成为一个历史新时期到来的标志。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审稿人:邓兴国

用心

爱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5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 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政变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 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习题 篇6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变化:

①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和发展:从制呢业扩展到采煤、炼铁和造船。

②资本主义农业出现“圈地运动”,使农民贫困化、成为雇佣了人,它导致资本主义农牧场的出现和发展。

③开拓海外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都铎王朝鼓励发展丁商业和海外掠夺。

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和田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厂资本。

2、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新兴资产阶级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上场主实力大增。

②新贵族出现:经营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和牧场的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利益。

③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旧贵族的势力被削弱.农民不断被转化为雇佣劳动者。

3、政治矛盾(直接原因):

①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矛盾尖锐.表现为议会斗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中结成反对派,拒绝国王征收新税,矛盾尖锐。

②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清教徒代表资产阶级追求积累资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厂社会政治的紧张局面。

4、根本原因: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尖锐。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举行起义。

2、革命开始: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征税讨伐苏格兰人;反对派不仅拒绝征税,而且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由此开始。

3、内战:查理一世讨伐议会,1642年挑起内战。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和马斯顿荒原等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经议会审判,以叛国罪于1649年1月在伦敦处死查理一世。

4、共和国时期:

①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等人掌握大权以武力维护统治。

②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并竭力维护英国,维护海外贸易。

③1653年底克伦威尔宣布为“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成为军事独裁者。

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①原因:克伦威尔死后政局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倾向复辟。

②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不久便实行反攻倒算。政治斗争日益尖锐,政坛发生分化,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集团利益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

③詹姆士二世继位后企图恢复天主教.进一步危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的反对。

6、光荣革命:

①1688年,辉格党联合部分托利党人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第二年议会决定威廉和玛丽继承王位。

②“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发展: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限制王权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影响最大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后来,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三、革命意义

(1)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 篇7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因为它保留了帝制,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因为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种认识的依据源于帝制意味着专制、腐朽、没落,而共和制则体现了自由、民主、进步。可历史的本来面目却是,英国革命使议会对国王的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结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和他们前辈不懈争取的其他宪政原则终于得以确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光荣革命前,国王詹姆斯二世由于违反前王国政府制订的有关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法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政府、教会担任要职,支持任命天主教徒出任大学教授,撤销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权利的法令(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被贵族们认为具有激进和暴力倾向)。詹姆斯二世并且宣扬‚君权神授‛,逮捕新教徒,实行专制统治,导致与议会的斗争加剧。这使反对詹姆斯二世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人面临选择,废除帝制是否能够成功暂且不说,引发剧烈社会动荡是肯定的,即将‚把国家投入到血泊之中,把他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带回到刚刚逃出的那种危险之中‛。而且即使废除帝制,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革命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殷鉴不远,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议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宣布建立共和。可是共和制并没有使人民企望的权利得到落实,克伦威尔利用通过战争积累起来的无法制约的权力武力解散了国会,以‚护国公‛的名义对国家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军事独裁统治。因此,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选择了妥协,推翻詹姆斯二世以后,他们同意新教徒玛丽和其夫君威廉共同继承王位,由于威廉之妻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使得王位的继承具有了合法性的成分。但他们向威廉提出了一系列继位的先决条件,限制其作为君主的权力,即要求王位的继承者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詹姆斯二世的行为是破坏法律的行为;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新教臣民可以配备武器;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威廉接受了宣言,并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政治需要妥协,而光荣革命被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奉为人类史上政治妥协的经典案例。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研读英国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法治文明是如此久远,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实现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可以说,光荣革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早在八世纪,英王在登基之前就要举行加冕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有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自十二世纪起,他们就提出:‚在法律面前,各种身份、各种阶级一律平等。‛法律至上的观点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已经成为多数英国人的共同信念,‚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造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

1215年,在贵族们发出对国王宣战的压力下,约翰王被迫签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大宪章》。《大宪章》明确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界定了王权,对封臣的权利作了全面的承认,明确了人民的财产权及继承权、自由人的自由及自由习惯。如,把自由权‚授予吾王国一切自由人(至少授予贵族)‛;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凡自由人未经其同级贵族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不得被处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褫夺其法律保护权,或被处以放逐、伤害、搜查或逮捕‛。约翰保证,‚我们不愿向任何人出卖权利或正义,不愿对任何人拒绝权利或正义,更不愿迟延权利或正义的实现‛。《大宪章》还规定,设立一个监督机构,通过贵族推举由二十五人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以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并把武力作为最后的保留手段。《大宪章》在爱德华一世(1239—1307)时被最终确定;爱德华一世时,还制定条例,规定贡税或补助金,未经本王国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骑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同意,国王或其嗣君不得征收之。

《大宪章》以书面形式对王权作了限制,对人民的自由权作了明确规定,但它所体现和宣告的宪法原则要能真正发挥实际效能,必须借助一定的有形力量作支撑。几乎与《大宪章》颁布的同时,一套全国统一的法系——普通法开始形成。普通法由普通诉讼法庭、王座法庭、财政法庭和巡回法庭所组成的专职司法组织,以及由职业法官和职业律师组成的职业法律阶层实施,因而,普通法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独立于王权之外的特征。随着普通法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衡平法,以作为对普通法的补充和救济,并确立了衡平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

在贵族的压力下,1258年亨利三世签署了‚贵族请愿书‛——《牛津条例》,该条例规定,议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由此,一个定期开会议政的机构——议会——开始形成。议会成员不仅有贵族、主教、大法官、各郡骑士,而且包含了市民阶层的代表——市民和下级教士。在中世纪的英国人看来,议会是改进行政和司法,分配正义的机构,承担外交、征税、司法上诉等工作。到爱德华一世时,议会已经塞满了经过英国法和罗马法训练的人员,能够非常专业地应付议会的所有事务。这使得英国的议会具有广泛民意基础,得到民众广泛的拥护,成为制约和平衡王权的有效力量,虽然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时而处于弱势地位,有时甚至被强行解散,但相对议会,国王很早就不具有绝对的权力,大多数时间里,国王已不能离开议会独立行事。所以,在英国法治进程中,议会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各阶层通过议会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的张力及时得到释放。

在1275年至1290年间,议会制定了三个《威斯敏斯特条例》,规定了保护国民不受政府官员之侵害,教会的财产、地产完全保有的自由以及财产的继承和转让的权利。十四世纪,议会权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议会拒受王权的限制,甚至推翻能力薄弱的国王,如爱德华二世和理查二世。爱德华三世(1312—1377)时,下议院开始单独开会。议 会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借贷款于君主或捐献于国王;任何人除经依法律正当程序审判,不得将其驱逐出国,或强使其离开所居住之采邑,不得予以逮捕、拘禁或取消其继承权,或剥夺其生存之权利。‚未经议会同意的所有税制都是非法的;下议院有权调查和纠正滥用职权的行为;检查公共财务和拨款,以弊政为由弹劾国王的大臣‛。1341年,‚议会要求国王对议会负责,法官和大臣由议会委任,得到了国王的认可‛。理查二世(1367—1399)末年,议会坚持‚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兰卡斯特王朝(1413—1461)时期,议会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两大原则:‚各种财政案的决议,归下院主管;任何议案,非经上下两院同意,国王不得予以重视或表示赞同。‛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言论自由的权利逐渐在议会得到确认。十七世纪初,英国法院和下议院分别宣布,反对特许任何人包括国王对生产、经营的垄断和控制。在一著名的‚垄断案‛中,法院指出,特许生产任何产品的排他性权利是‚对普通法及臣民自由的侵犯‛。自此以后,关于将法律平等地适用于所有贫民的要求成了议会反对国王目的的主要武器。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对未经它议决的税收加以反对,并凭借弹劾权制约着各大臣的活动。1628年,查理一世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权利请愿书》,请愿书‚请求国王未经《议会法》许可不得强迫任何人缴纳任何款项,任何人不因与此相关的事情或拒付而受到侵扰;任何自由人不得像从前那样被国王随意监禁或拘留;不得安排士兵或海员入住不欢迎他们的人家‛。1679年,议会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身保护令修正法》,以此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有反对自己认罪和‚以惩罚对付犯罪‛的权利。

无论是从英国法律的历史发展还是日常适用来看,英国‚法律至关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最高法院的判决,哪怕是独任法官的地位及其尊严的维护和坚决服从‛。另一方面,英国议会与法院表现了相互支持的特征。如,1637年法官就英国绅士汉普登拒绝交纳筹款一案宣布,‚非经议会批准,国王筹款是非法的‛。1660年,‚威斯敏斯特议会宣言‛规定:‚任何涉及本国每个自由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诉讼,都应当依本国的法律进行裁定,而且议会不得干预日常行政,也不得干涉司法机构活动‛。这就明确了‚权力分立‛原则。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主张有权宣告议员选举的效力,保护法院对于国王的独立。

个人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在英国法治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认为‚大财主至少会成为国家这艘船的压舱石‛。英国议会对个人财产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通过一系列保护个人财产权的法律,并且取得了控制税收、拨款的权力。伯克描述到:‚在英国的议会里,对一块菜园的租赁权、一间茅舍一年的利润,对一座小酒馆或面包店的信用、对侵犯所有权的最微不足道的迹象,都比法国对属于那些最可尊敬的人物的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地产或对法国整个商业金融界的处理要更郑重得多。‛英国人对立法权的权威怀有高度的尊重,但从未梦想过议会有任何权利去侵犯财产权,压倒惯例法。

与之相比较,法国议会(贵族、僧侣、平民组成)虽然形成于十四世纪,但没有定期会议制度,1614年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再未召开。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却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一个无法无天的狂乱组织。追求所谓的‚生而平等‛,国民议会成了‚抄没者集团‛,成千上万的人不经起诉、听证和审判就被全部没收了财产,最后,全体法国国民的财产权遭到了剥夺。那些品位崇高、职责神圣、受人尊敬的社会贤达,沦落为一种贫困、卑贱、受人鄙视和受人施舍的状态,变得一文不值。

由此可以看到,在光荣革命前,英国人的基本自由权和财产权已得到实现,分权与制衡的宪政框架基本建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得到了确立。需要指出的是,英国虽然发生过清教战争,但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其残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要小得多和短得多,并且,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法律的产生都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而得到解决。人类的历史说明,利益的结合与对立,权力的相互争斗、作用和反作用,可以得出社会的和谐。引用伯克的话,互相对立和互相冲突的各种利益‚是对付一切鲁莽的决策一道有益的障碍,使得深思熟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使得一切变化都成为一种妥协的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节制;它们形成了种种气质可以防止粗暴的、鲁莽的无法无天的改革,并可以使得少数人或者多数人一切的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地运用权力永远成为行不通的事。社会的各个成员和各种利益的分歧,使得普遍自由的安全性得到增强‛。

英国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英国革命发生不久,就相继发生了两场革命——美国革命(1775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但它们遭遇了不同的结果,美国获得了成功,实现了其宗主国信奉的自由价值观,而法国却遭到了惨败。对此进行探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下面几方面因素。

宗教因素。宗教源于人类对所处世界的无力、无知和无奈,只得把希望寄托于物质以外的世界,以求获得上帝的救赎。人类希望通过宗教约束人的行为,限制人性之恶,获得某种归宿,抚慰人类脆弱的心灵。

英国宗教表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宗教是英国社会的基础。英国人把世间万物看作神的旨意或神的安排,特别强调国家是造物主的最重要安排。他们认为,‚宗教是在一切事物中显著地体恤和保护全人类的无所不在的仁慈的主所赐予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恩典‛;正义和仁慈是宗教的本质,‚没有宗教不可能使人清除自己对私欲的种种迷恋‛;认为教会对他们的国家‚不是一种方便,而是一种本质‛。教会方式和体制有利于道德和纪律,教会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教会是整个宪法的基础,借助于宪法,可以支撑一个牢不可破的联盟。因而,英国从幼儿到成年的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完全掌握在教士手里,人们的精神领域受到教会的教导,不受世俗政权的控制。宗教信仰使得英国人包括其统治者变得谦卑、自律和自制,他们不会认为自身无所不能而变得目空一切,无所禁忌,恣意妄为。

英国教会独立于国王和贵族之外,教会的地产被认同为私有财产,国家只是他们的‚护卫者和调节者‛。他们认为把‚把教会和教会的财产委诸捉摸不定的民事或军事机构的任何部分,也就是委诸个人的捉摸不定的贡献,乃是不明智之举……当教士的影响力依赖于王权时,他们将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栗,而当教士沦于依附王权之外的任何其他人的时候,其内部就必然会分裂、混乱,他们就会因公共的安宁受到教士派系之争而战栗‛。

二是英国的宗教始终具有独立性。始于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在欧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教皇既是最高宗教领袖,又拥有世俗权力。英国也不例外,在十六世纪之前,其基督教会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但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位臵,其宗教始终表现了独立性,天主教影响式微,直至发展出自己的宗教。在1107年,亨利一世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达成一个妥协,国王放弃授予权杖和加冕仪式,但保留了在不受主教干预的情况下要求封建领主臣服的的权利。选择主教的自由在《大宪章》里得到了确认。到十四世纪,英国国王不顾教皇的反对,取得了任命主教辖区主教的权利。此外,数个教皇尊信罪法案禁止将罗马的教皇敕令引入英国,否则要受到国王的惩罚。亨利八世(1509—1547)时期,英国教会摆脱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管辖,创立了新国教,英国国王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格兰新国教的首脑,王室控制了英国教会的一切行政和管理事务。这使得英国早早地就避免了与罗马天主教廷的争端,特别是世俗的利益之争。

在同时期的法国,教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教会是同人民隔绝的一个政治实体。社会受无神论主导,认为教士只是一种虚构的人格,是国家的创造物,因此是可以废弃的,教士所拥有的财富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创造出这个神话的国家的。因此,法国十八世纪原先由教会掌管的基础教育这块‚禁猎地‛渐渐移交给俗权,由总督管辖。法国大革命期间,狂热分子相信,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宗教要比有一个宗教可以生存得更好。教会财产被宣布归国家所有,神职人员实行薪俸制;教会人士的圣职授予权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教职选举制。由此,教士不再能依靠自己的地产维生,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对公共精神的指导权(被俗界控制);他们不再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脱现实世界,而是依附于世俗政权,为了主教或牧师的职位而变得低贱、卑鄙。以慷慨输捐著称的巴黎大主教像逃离一群饿狼般地逃往国外。

尊重传统和惯例。一个社会,秩序是自由的条件,没有秩序只能是一片强暴和混乱。由于人性的局限性和复杂性,社会秩序很容易遭到人性这种局限性和复杂性的颠覆,使国家分崩离析,人类的长期智慧毁于一旦。英国人认为,维持秩序的唯一补救之道是求助于传统和惯例。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不假思索而又超乎思索之上的智慧。传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社会秩序有赖于传统来维系,自由有赖于传统来维系。因此,尊重传统和惯例很早就支配了英国社会。他们视传统为宗教,对其保持虔诚之心。他们认为有些传统是可以变化的,有些传统则必须永恒保留和遵循。英国人的社会理论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认为由经验所产生的手段比计划所设计的手段,能更好地适合于政治目的。因此,英国人更重视政治家的实践,而非理论家的创新,在伯克看来,‚创新的精神一般都是一种自私的气质和局限的眼光的结果。凡是从不向后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前瞻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任凭心血来潮的异想 天开和赶浪潮,毫无原则的轻易改变国家,整个国家的链条和延续性就遭到了破坏,一个世代就不能与另一个世代相衔接了,人类就变得不会比夏天的苍蝇好多少‛。伯克从人道主义角度审视传统对人类的意义,‚当我们拆除和建造的主体并非是砖石而是有知觉的生命时,那么,由于他们的处境、条件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大批的人就可能沦于悲惨的境地,因此,周密和审慎就应该成为责任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立法者必须拥有人道情怀,热爱和尊重他的同类,对自身要保有戒惧之心。

光荣革命十一年后法国发生的大革命则完全相反,法国人要摧毁一切传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在超越英美,创立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新世界,结果触犯了神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个人权利受到肆意践踏,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各得其所。

对待传统的态度,使得当时的英国社会相对比较宽容。英国在1642—1648年期间发生宗教战争以后,虽然对激进的不从国教者施加了限制,但远比天主教国家宽松,仍然允许它们的存在,出版其他国家无法出版的书籍,自然神论者和加尔文宗能够公开、直接地发表他们的观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对加尔文宗不从国教者子女拒之门外,但他们可以建立各种学院,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大学水平的教育,由此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启蒙知识分子,促进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同时期的法国,异教则受到严厉的限制,造成宗教之间严重对立。法国天主教会和王室成员对出版物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自然神论不时会因亵渎上帝的罪名受到起诉和审判。为了是由天主教还是由加尔文宗统治法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血腥战争。在十七世纪对加尔文宗胡格诺派教徒严格限制,实施监禁、流放等残酷的镇压。1685年,路易十四干脆废除了赋予胡格诺派教徒有限宽容和公民权的《南特敕令》,结果导致大多是成功商人、实业家、律师和知识分子的胡格诺派教徒大批逃离法国,影响了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宽容的价值在于,由于人性的局限性,现实世界有它的种种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有它的种种弊病,所以现实世界必定总是好与坏、善与恶相互掺杂并交织在一起。如果人们一味追求纯之又纯的完美,反而是只能导入歧途的欺人之谈,并且产生专制和腐化。所以,伯克写道:‚宽容不是因为喜欢它们,而是担心更糟糕的东西,我们宽容它们,因为财产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有这种宽容。‛宽容的价值还在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元的,在于事物的是非善恶并不都是可以判别的,即使能够辨别它们,往往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共存和相互竞争,才有可能得出好与坏、善与恶的结论。

尊重传统也反映在英国人对待人权的看法上。他们一般接受演化论的观点,即人权主观上讲是天赋的,但客观上却是长成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人的权利受到特定条件、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它还没有长成的时候,不可能人为去实现。因此,在他们看来,人权应该是实际的,而非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事先约定。伯克认为,英国人的公民权得自他们祖先的 遗产,英国人的‚自由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有它的支柱以及它的徽符,有它的肖像画廊、它的铭文、它的记载、物证和勋衔。我们是根据自然在教导我们要尊敬个人这一原则而学习到对我们的公民基本原则的尊敬的。我们选择了它们来作为我们的权利和特权的伟大的培养室和贮存库‛;他们‚宁愿要成文的、有记录可查的、世袭的资格,而不愿要那种暧昧的思辨的权利——那权利把他们确凿的遗产暴露在争权夺利之下,并且被各式各样穷凶极恶、争论不休的精神撕裂得体无完肤‛。伯克不无自豪的宣称,我们有一个世袭的王位,一种世袭的贵族制,以及从一个漫长的祖先系列那里继承特权、公民权的下院和人民。

对传统的尊重,使得英国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他们尊重和认同王权的世袭和血缘性,认为‚世袭的观念提供了一条确凿的保守原则和一条确凿的传递原则,正如享受并传递我们的财产和生命一样,起码能够保障所获得的东西‛。‚王位世袭继承制度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国王与国家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是对宪法所有其余组成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看作是他们自由的保证而不是奴役的标志‛。‚保持陛下在他们祖先的宝座上君临着我们,乃是一种神奇的天意,是上帝对这个民族的仁慈和善意,为此,应从内心深处报之以最谦卑的感激和赞美;英国的统一、和平和安宁,在上帝之下,完全有赖于‘保存’其王位继承的确定性。‛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的六百多年时间内,英国基本保持了王权的延续性、稳定性和世袭的传统。激进的社会变革虽曾发生过,如清教革命废黜了君主制,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实行了短暂的独裁统治,但英国人很快意识到君主制对于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不可或缺的意义,从法国请回了查理一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并鉴于清教徒的激进、狂热和不容异说所带来的危害,圣公会对清教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以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

英国的宗教变革也表现了这种特征,虽然早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即确立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清教为国教,但其在教义上依旧与罗马天主教保持紧密的关系,沿袭了原来的组织体制,保留了天主教礼拜仪式和行政管理的诸多方面,并且罗马天主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督教组织被允许在英国继续存在。

英国人的保守倾向并不意味故步自封,墨守陈规。实际上,英国的宪法总是处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之中,努力争取国家适应时事的变化,在每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总能把握时机。他们把国家视为上帝的造化,尊国家为神圣,采取审慎缓慢的改良,而非推倒重来;他们认为任何社会的变革必须保留旧的秩序中有用的东西,并使加上去的东西适合于被保留下来的东西。如伯克阐明的,社会‚经历一个缓慢而维持得良好的过程,每一个步骤的效果都能被人注意到。第一步的成败就照亮着第二步,这样我们就在整个系列中安全地被引导着,从光明走向光明‛。可以想象,这种对传统的处理方式,相较于打破传统,否定一切,在实践中更需要智慧和用心。

封建制度因素。封建制度源于一国君主对做出杰出贡献人士封以土地(领主)和授予贵族称号的一种奖赏。诺曼征服之前,英国已有较完善的封建制度,诺曼征服之后,威廉一世发展了这一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国王向封臣授以土地,封臣将领得的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 附庸。概括地讲,贵族制度源于封建制度,而贵族制度又造就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表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国王与封臣保持着一种习惯性的政治契约关系,或者说,贵族与国王形成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国王作为最高领主必须承担率军作战、维护正常秩序、保护贵族们的人身及土地财产安全的义务,而贵族则必须承担效忠国王、提供军役、缴纳各种封建捐税、应召出席国王法庭等义务。因此,国王与贵族之间不是绝对的支配和服从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彼此利用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二是领主是其所管辖区域的最高统治者,享有免受皇室官员管辖的特权,所辖地区的法院享有民事和刑事管辖权,各个封建领主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保护农人。并且,每一个领主都有义务组建一支由自己领导的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所管辖的区域逐渐成为一个权力中心,就是说,贵族逐渐作为一个有力量的实体而存在,从而发展出地方自治。

三是领主拥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机构。在诺曼登陆之前,领主与廷臣官员一道组成贤人会议,享有咨议、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甚至可以议立或废除国君。诺曼征服以后,贤人会议逐渐发展成议会组织。所以,长期以来,贵族始终不是通过个人力量,而是通过一个组织即形成为一个阶级来实现自身的权利主张,他们‚以集体管理国政为目的而不是以扩张自己采邑上的权力为目的‛。

四是等级和世袭制度。英国早期贵族的称号和领地需经国王亲自赐予,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延续,王权的衰弱及大贵族权势的膨胀,贵族领地和称号逐渐演变为世袭。与此同时,一些战功卓著、在社会和经济事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也及时获封,进入贵族行列,使得英国贵族制度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虽然等级制度由封建制度而来,但英国社会认同等级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则上演了一出平均主义闹剧。英国人认为等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为维持秩序所必需。由于人的状况不同,‚使得人类有如不同的动物品种一样的繁多‛。一味追求平等会使人躁动不安,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不得不把公民安臵到不同的阶级里去,放臵到国家中不同的位臵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提供给‚他们不同的适当的特权,以确保他们特殊的境况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能在由所有复杂的社会中所必定存在而且必定相互争斗的利益分歧所引起的冲突之中保护他们‛。

另一方面,每个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话语和行为方式,如果硬要将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搅和在一起,社会将由群氓所统治,接受其价值观,那么,一个文明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五是英国贵族重视个人操守。贵族形成了世袭制以后,贵族后裔受到系统严格的教育,一般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毕业后在欧洲大陆旅游学习,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由于有这样的经历,英国贵族不因循守旧,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如历史学者所分析的,英国贵族把自己的荣誉和公共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他们信奉建功立业,虽然沉默寡言、矜持傲慢,但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尊重妇女,经常施舍,支持公益活动,很 少做坏事,使得英国贵族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

此外,英国贵族虽然是世袭,但和欧洲大陆贵族不同,不享受‚免赋税‛特权,而是照章纳税,并且缴税多,要缴纳济贫稅。

英国贵族制度的这些特征使得其能够得到一般民众的尊重、认同,英国贵族不只是一个社会等级,更表现为一个阶级,一个领导阶级,人民的代表,可以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英国的政治文明史,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的斗争史,光荣革命可以称之为一场贵族革命。历史上历次关键性时刻,贵族领导的起义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参与,它不仅顶住了王权的侵犯,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权利主张,扩张了自己的权力。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贵族社会倾向于地方治政,而民主社会倾向于中央集权政府。贵族制度逐渐发展出宪政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分权和制约。傅勒引用基佐的话,‚英国有两种社会力量、两种公共权力,一是贵族,一是国王,两者彼此需要,而且往往被迫共同行动‛。在法定组成的贵族阶级的英国男爵和法定组成的君主政体的国王之间,相互斗争产生了一系列宪章之后又产生制度,即一个‚自由的国家政府‛。

伯克对英国贵族这样描述到:‚贵族是社会秩序中一件优美的装饰品,是一个优雅社会的科林多式建筑的雕花柱顶。被英国世代所产生的法律、舆论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所赋予的荣耀乃至特权,绝没有可以激起任何人的恐惧和愤怒的东西。‛

与英国相比较,法国贵族基本上是世袭的,是一个社会等级,倾心于自身的特权。他们是‚一些高于人民的权贵‛,‚一个自私的贵族阶层‛。从十八世纪开始,法国人通过卖官鬻爵获得贵族称号,它不是论贡献而是论金钱册封贵族,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没有进入贵族行列的机会,或者说,平民没有成为贵族进而通过议会等组织参与国家政治、表达自己政治诉求、提升自身地位的机会。这种现实造成公民社会与贵族制度的对立,也使得这一贵族制度无法与时俱进,适时纠正贵族自身的错误,导致法国社会不认同贵族及贵族制度。所以,虽然法国贵族源于封建制度,但并未发展出贵族政治,在政治上成为一个阶级,即领导阶级,贵族无力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相反,贵族‚被褫夺了在地方上的行政权‛,‚被国王这位一手遮天的封建君主捏在手心……国家机构里根本没有贵族‛。

地缘因素。为什么英国光荣革命能够取得成功而法国大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地缘可能是最根本性的因素。亚当〃斯密通过对英国经济的感悟发现,货物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足以使国家走向富裕,产生自由和文明,由此写出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都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的心理驱动力,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树立圣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谓的先进事迹教育大众的方式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过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他认为,‚美德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追逐之中,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而市场经济正是实现人类‚利己心‛本能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主体皆基于‚利己心‛而行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是培育和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 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人们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进行了道德修炼;人们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罗马时代,伦敦就成为北欧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围绕保护个人财产权的道德规范、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等市场经济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构成了英国习惯法的基础,它们无须强制,即被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国王普遍认同、尊崇。另一方面,作为岛国,其疆域较为固定且有英吉利海峡作为安全屏障,不会与大陆国家发生领土纠纷及不易受到异族的入侵,这使得英国缺少形成中央集权的外部压力,使得市场经济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经济在英国得以延续和发展,即使在诺曼征服英国后,仍延续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经济特征。在英国历史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但更多的是奉行重农主义即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自由的确立,促使政治自由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架构也就应运而生。英国能够发展出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新国教,可以说,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也不无关系。

而在欧洲大陆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他们为了防范外敌的侵犯,需要在本国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力量,消除‚离心离德‛的分散力量,征服地方势力尤其是征服大领主势力,建立一个臣服中央政权的官僚体制,从而形成绝对君主制。

上一篇:朋友搞笑生日祝福短信下一篇:光伏补贴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