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格律诗(推荐8篇)

格律诗 篇1

野营之歌 一.行军

穿峡出谷越重峦,雪染眉稍汗不干。军号声声催奋进,红旗漫卷太行山。

二.宿营地

身负药包破晓行,山腰临暮宿军蓬。雾中听得村童唤,随入紫门诊病翁。

题红旗渠青年洞

飞车旋上重霄九,雾落云沉鸟不咻。冰树倒依绝壁险,一河天水绕峰流。

陋室梦

陋室孤帷对玉钩,夜阑梦到小桥头。柳花翻卷天光净,紫燕归飞月色幽。大地风狂同历苦,校园情恶共担愁。三年未忘长别恨,惆怅一怀夏复秋。

夜诊

依稀村野晓鸡啼,一夜床前斗笃疾。心血滴滴濡智胆,灯光灿灿照白衣。

风雪情

北风横扫雪横飞,天若有情欲逗谁? 志在云端勤是路,车声未往又三回。

绿宝石

天时不遇僻厢关,春纳秋滋度九寒。一日得出原野地,碧云翠雨现奇观。

悼毛主席

江河鸣咽山垂首,千里凝云罩九州。哀乐满天天落泪,白天遍地地生愁。导师先去全民恸,基柱猝倾举世忧。国际悲歌歌一曲,危关漫道越从头。

无题

勿为混沌丧心智,世理天纲不可欺。雨暴常袭晴午后,祸生亦许晋冠时。

迎春

小楼昨夜又迎风,笑语欢歌盏不停。大地初苏心已绿,画亭柳畔待东风。

春暮归途

夕阳青岭近黄昏,故里重归岸上行。堤柳先发烟气翠,畦花正放色香浓。河鱼跃跃频翻浪,燕雀翩翩亦动风。惊梦三年无好绪,春光有意慰人生。

春夜吟

重读云梦客居词,知是月临故地时。难眠春宵思未尽,东风柳影又成诗。

送李君赴天津进修

君赴北国翌日行,中原七月壮别情。临风炬?尤红烈,经雨枝头愈翠青。利剑劈开荆蔓路,豪峰绘就锦花程。莫言此去云天远,千里传书有雁鸿。

赠黄君以贺中考

时雨摧芽终破盖,十年寒室掛红裁。愿闻取胜夺关事,铁马金戈入画来。

奋桨

风吹暖岸众芳萋,击水奋桨迅复迟。细品弥觉春色好,只因曾历酷冬时。

游漓江

天光山色一江影,波转峰回隐客踪。风细桂香人欲醉,舟轻水稳骛不惊。

题画

天赐娇容羞皓月,春颜未谢暗凝香。无声微翼悄飞至,情到深时风自芳。

瞻汤阴岳飞庙

报国不吝身先死,气壮山河献伟躯。枭魄忠魂今尚在,踏苔海客竟仰鞠。

西湖游

风荡丝篷桨愈奋,扁舟遥向碧波亭。淡烟轻雨堤边柳,不是梦中似梦中。

红棉树

穗城细雨望如烟,深院锁春水绕山。玉榭琼台游不尽,最迷远客是红棉。

南国掠影

浩渺烟波舰似飞,洛溪桥下野鸭肥。江东一片香蕉地,乡女踏歌绕路归。

《水浒》观感

一时天下是非淆,社稷如同水上飘。无赖小人傍圣坐,护国重将落荒逃。宫中密议除民计,湖畔怒挥造反刀。勿论揭竿难济事,山摇地动几声啸。

晚归

云压林影暮天低,风冷雪积脚印稀。自叹迷茫乡野路,忽闻惊魂夜鹰啼。

题溪边早树图

根扎岩缝干如钧,枉看一溪碧水流。暖雨暂未难久溽,春风不度是残秋。

看《动物世界》

狐盗狼争百计生,苍蝇竞血亦称雄。鸿鹄不为浊食醉,敢对清旻唱大风。

惜咏

一日东风劲洒泼,泼红隔壁满园春。莫言居客不知趣,何故叩门陌姓家。

雾锁春晓

村外茫茫雾锁霄,行人无觅小石桥。顿疑孤旅临仙禁,细雨微微愈寂寥。

江亭

云不化雨枉未风,春意迟临望月亭。身侧琴音难入耳,只缘远近是涛声。

溯江

久知仙域有仙山,千古但愁蜀道难。水远江宽酬壮志,逆波溯浪一征船。

羑里城

古柏枝稀土井残,易文历历映长天。勿因七载说成败,囚寇帝王一槛间。

题云海图

大风来处暮霞收,千里苍蒙水横流。何故惜别秋籁里,云天浪海更行舟。

眺雪景感怀

无声一夜梨花落,万掛千披百态娇。但愿乾坤凝此刻,从今世上少污糟。

登山

横空百仗地天惊,野态矫姿万种情。登去何惜金履破,壮心志在踏云青。

重游长城

仰观天下第一墙,游客如云上太苍。不悔抱膝山路陡,镜头雨后对斜阳。

观海 一

烟水浩茫眼望穿,天涯点点现归帆。滩头鸥鹭三声叫,石上惊魂倦客寒。

碧流万里起云天,潮涌波叠似卷帘。白浪 崖三丈雨,涛声四处荡空山。

拭目崖头望溟茫,青波一带泛鳞光。渔家父子登船去,风顺扬帆助远航。

极目空空一线出,淡分碧镜与苍炉。日前多少烦心事,但到今时有似无。(碧镜:大海。苍炉:苍天)

元宵

锣鼓声潮夜半平,村童街上比花灯。良宵最是蟾华好,却在南天分外明。

春雨

瘦叶无姿秀色迟,潇潇洒洒夜来时。劝君莫把西窗掩,好让雨丝和梦织。

早春游珍珠泉

珍珠泉畔日斜西,百象凋零客步迟。吾信东风颜色有,翠烟悄上柳梢枝。

游三门峡

蜿蜒一路到峡南,车上几惊百丈渊。指点三门说归事,仰瞻电网颂新天。

函谷关

南听岫雨北观潮,函谷道前竖大关。暗马公孙逞辩技,鸣鸡孟子示才贤。汗王夺隘得天下,楚霸烧搂斥寇奸。秉笔欲书怀古意,犹觉腥涩晚风寒。

赠友人

坐饮三杯酒染颔,休言柳子未登科。汉皇自有青竹载,仲景岂无后辈歌。宫隅抚琴听众少,巴乡击木助声多。江河湖海都流水,无处春风不荡波。

桃花潭

桃花谷里看清潭,绝壁三重一袖天。飞瀑悬空八百尺,上如白練下成烟。

小巷

小巷深深彩壁华,朱门碧树映夕霞。钟鸣七点黄昏后,几几接踵到网吧。

老师

年华未老鬓先凋,愿作东风举李桃。待到花红枝满日,笑波悄然上眉梢。

访山庙 一

灵水生虚谷,琴音荡玉山。春风不入内,缘是庙门关。

乞将重愿托,跋涉不言高。人意终无解,愿为一冷雕。

捧至高山上,香烟整日熏。石心难感化,空自叹愁云。

黄河

情自巴山夜雨潇,百川水涨一江潮。九折不改东归志,势比秦邙万里涛。

(秦邙:秦岭和邙山)

三峡游

一、过三峡大坝

乘舟溯水游巴蜀,船到坝前梦境殊。五上闸间天路坦,眼开豁然见平湖。

二 西陵峡

游舟夜到西陵下,一目黛峰挂月华。人去甲台江水静,栏边孤客又思家。

三 神农溪

一船轻雾到巴东,客入神农两换乘。纤父原为巴楚后,秀姑击木送歌声。

四 过巫峡

云雨巫山久负名,次游得看女神峰。江河巨改惊新变,尘事不移是旧情。

五 翟塘峡记

峰入青霄紫气主,夕阳西照半江红。巴山楚水风流地,千古英杰有壁名。

六 白帝城

半世陈旧一日寻,终留壮志上白城。托孤堂外追前事,流水西风亦动情。

七 高峡归舟

踏波圆梦大江中,云畔归舟破晓行。一柱桅杆擎冷月,三峡风远送笛鸣。

秋日

静向秋风觅雨踪,金声落雁梦魂惊。何期佳影来时去。忍把寒栏作灞陵。

踏青

半壁霞光一树风,小桥孤渡踏青人。天高鹭影寻不见,回目绿波慰妒心。

元宵夜寄怀

半天烟火半天星,一路人潮一路虹。遥想当年十五夜,秋千场上月清明。

早春

春霖无意弄春寒,误惹新红一树残。小妹惜花休恼恨,东风又到玉楼前。夏日赠画与小溪

日袭斗室正人忙,无计助君枉自慌.野渡青山生笔下,和风细雨送清凉.情恩

闻说劳燕总分离,回味梦中泪洗衣.但忆君恩深似海,地荒天老泯别期..回张君

君怀鸿雁志,何必过谦轻.昔作千钧聚,今发动地鸣.写山声浩气,勾树隐清风.修字追颜柳,文思比谢卿.但求人久远,长功玉蝉明.秋景小描

长风十里柳轻摇,秋上东堤草欲凋.人在桥头篱落内.心随鹭影到青宵.赠溪

慕君不擅论金银,玉振清喉唱古今.人似高风凌皓月,心如明镜照凡尘.行柔楷正一书秀,竹翠兰幽几卷新.诗赋草成迎六九,春来听雨有知音.酬天

欲酬天意用何珍?无计虚怀问瀚.日月星辰明天物,不如恒世一昆仑.夏晚

雨过碎云高,风定孤烟直。日晚归雀噪,天暑闷蝉嘶。人影相依处,月上柳梢时。

在大姐墓前

不忍重睹旧时物,更哪堪新草生发。一缕纸烟千行泪,西风凄凄摇白花。海恩当以百年报,凭谁恨咫尺天涯。

医者

为择悬壶付此生,何惜心疲贫相随。救急常须三更起,扶伤更待子夜归。一时荒学技低下,四季长读鬓早灰。宁守清节日日度,焉作君子梁上飞。古体诗

释统分

形影难识还烦神?为释统分欲诉君.隆冬防寒居暖室,盛夏避暑入茂林.骑狮须有狮豹胆,抚琴勿乏琴弦心.人若无骨都是肉,才让啼笑破乾坤.寄毅诞辰

吾生匆匆近花甲,心想行随淡表华.恒慕素兰清品质,痴爱明艳一天霞.海棠叹

独怜红萼细施溉,翠茎亭亭蕾不开.欲何老榆向时节,伏风已带秋气来.蝉

留下淡玉衣,赠人医表疾.幽影知何处?寻声秋风里.乡居

何老闲多愈怀旧,不负桐橼常住留.月清风高好坐夜,每闻雁声知春秋.芙蓉

一目碧玉一目雪,娇态惊破天边月。清香熏得游鱼醉,浩荡东风长咨嗟。

朦胧成诗

纤波荡碎水中影,劲风摇乱雾里花。晨曦刷白云边月,朦胧成诗待我发。

击浪

峰拔万仞一涧裂,惊涛卷起百丈雪。人生自当击千里,激流勇退非明哲。

思乡

昨夜梦醒久倚栏,窗外飞絮如飘雪。树影楼廓皆相似,燕都不见殷城月。

榆林步诗

年长庭树晓,日月催鬓凋。闭户守竹节,开卷听松涛。宁静心浩远,淡泊气清高。步诗榆林里,晚霞愈妖娆。

观兵马俑

秦陵侧畔兵马俑,浩荡踏出百顷坑。.万军千骑无同面,刺杀卧射更如生。剑声戈声犹在耳,天骄开世何雄雄。

华清池游感

比翼连理誓如盘,华清池上两共欢。飞双殿里同心镜,海棠汤畔并蒂莲。花红偶燕随春至,叶黄双鸿伴秋还。可怜风雨飘摇日,何择美人与江山。

懿德太子墓

路边石牌卧碑处,森森寂寂太子墓。四十八街到阴府,暝行少年可安否? 从来祸福难料说,生在皇家是大误。

无字碑

非常人间路,坎坷几折回。一朝王天下,女流不可追。功过难评说,是为无字碑。

亲情难沽

格律诗 篇2

诗歌是以欣赏为主的。语音的组合, 格律的安排不仅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要素, 同时也是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诗歌最为人熟悉的元素就是韵律, 声音的不断起伏, 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的交织现象, 构成韵律。《云》采用的是尾韵与行内韵。。每两个偶数行押尾韵。即第二行与第四行押韵;第六行与第八行押韵……。单数行押行内韵。对于读者来说韵律是一种愉悦, 听起来顺耳, 由于押韵记起来也容易。

如:I bring fresh showers for the thirsting flowers,

From the seas and the streams;

I bear light shade for the leaves when laid

In their noonday dreams.

Showers与flowers为行内韵, 响亮、深沉的双元音具有丰富、深厚的音色。采用在诗行内更加紧密重复韵脚的方法, 把云为干渴的花朵送来甘露, 并伴随着优美的韵律, 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韵律可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凝练其意识。

Iˇbring′/fresh′showers′/forˇtheˇthirs′/tingˇflowers, ′此句本是抑扬格的四音步。这一句诗有两个variation, 一个是不打破诗的整体格律, 用了一个forˇtheˇthirs′抑抑扬格的三音节, 这种用抑抑扬格取代抑扬格从而起强调作用的用法在这首诗中有很多处。不重读的词读得往往又轻又快, 因此, 读抑抑扬格跟读抑扬格二音步的时间差不多。而抑抑扬格则回旋激荡, 富有舞蹈节奏, 根本不影响诗的韵律。格律只是一种规则或框架, 如果严格按格律来作诗, 那就是僵化不变的诗了。也正是这种变动, 才使诗句变得优美, fresh′showers′是一个扬扬格 (spondee) , 扬扬格一般用来强调缓慢、重要或困难。重读的单词一般声音拉长, 读的速度变慢, 也正是这种富有表达力的变化把云的轻盈、悠闲与慷慨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强调了fresh showers对干渴的花朵多么重要。

From the seas and the streams;

……

Over the lakes and the plains,

这种抑抑扬格的二音步把云的从容、悠闲、轻快的特点用格律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诗歌有明朗的文辞美, 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 还有极富表现力的凝练美。音韵谐美对于诗情的传达来说同词汇本身一样是不可缺少的。这些美必须通过一定的韵律和格式来加以体现。诗或歌曲中重音有规律的反复出现构成节奏。节奏是我们感受到的一个赋予音乐的短语, 一行诗的心跳、脉搏。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从语言和音乐的体验中获得节奏感;我们从昼夜的交替中、从一年四季的变化中、从我们的心跳呼吸时胸部的起伏中体会节奏。如果节奏可以被称为诗行中的脉搏或心跳, 那么格律就可以被定义为诗行中重音的数量。格律是我们感觉到的诗歌节奏中重音的清点。

诗如果没有张力, 根本不能称为一首好诗。张力, 又称之为紧张关系。诗歌的内在张力, 是指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整体骨架与局部肌理、语言的外延与内涵、韵律与句法等对立因素之间的抵触或磨擦。《云》这首诗极其凝练和富有张力。如:第一和第二句为:我为干渴的花朵送去甘霖, 从海洋与河流。我觉得短短的两句话, 把云是由于太阳照射而从海洋与河流蒸发到空中的水蒸汽而形成, 并在空中由于越聚越多, 沉得托不住的时候, 便从天空掉下来而变成了雨, 从而成了干渴的花朵的甘霖这个复杂的过程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总之, 从格律的角度讲:《云》这首诗内容与形式统一、韵律优美、张弛有度。为英诗中的一篇佳作。

参考文献

怎样写格律诗(下) 篇3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关于近体诗的格律,还须了解下面几个问题:

其一,忌“孤平”。在“乙”型律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律第一字、七律第三字都必须是平声。否则,将变成“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谓之“犯孤平”。孤平是格律诗之忌。

其二,拗与救。近体诗违反平仄格律(不包括可平可仄的用字)的叫做“拗”。出现拗句,改换本句或对句适当位置上的其他字的平仄而予以补救谓之“救”,一般是有拗必救。例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一句,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平仄”,“转”字拗,则“苍”字救,这是本句自救。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平仄格式本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由于诗意的需要,在出句的第四字用了一个仄声字“不”,拗了,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吹”,以资补救,这是对句相救。

其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七律而言,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而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严谨分明;就五律而言,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是,有的律句一三五不能不论,如“犯孤平”(仄仄仄平仄仄平)或“三平调”(平平仄仄平平平)的情况都是不允许的。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都必须“论”。二、四、六字也允许不“分明”,例如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个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陆游《夜泊水村》中“记取江湖泊船处”一句就是这样处理的:第六字“船”,拗,不“分明”了,故救之以“泊”字。至此,可以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式中哪些地方平仄不能违反(不加任何符号),哪些地方平仄可以任意(文字下加·号),哪些地方的平仄可以有条件地变更(文字下加△号)列在下面: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四,粘与对。律诗八句分成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即每联对句的平仄和出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对立的。粘是连的意思,从平仄来讲,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也就是平仄相同,即下联出句头两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头两字的平仄相同。因为第一字的平仄一般可以不拘,所以平仄相粘的重点就在第二字。这就是说,诗的第三句的第二字和第二句的第二字应平仄相粘(相同),第五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句的第二字应平仄相粘,第七句的第二字和第六句的第二字应平仄相粘。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与“春”相粘(平粘平),“火”与“别”相粘(仄粘仄),“头”与“书”相粘(平粘平)。了解了料对的规则后,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就可以推及整首诗的平仄了。

最后说说,要创作一首符合要求的律诗,还要注意今古四声的区别:古四声分平、上、去、人,平为平声,上、去、人为仄声;今四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一般来说,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声、去声属仄声,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古人声字分化到今天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部分中去了,如“昔xī”“国guó”,今读阴平、阳平,但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今天创作格律诗,就不能把这二字看作平声了。要掌握这些,就要学习、查阅有关的韵书,如宋代的《广韵》等。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篇4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律诗口诀38句解释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注: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3、本口诀遵古韵。

浅解一下:

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说,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误,不造成三平调(即尾三字都是平声),或三仄尾的现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说,如果第六字当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

仄平。这样,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这种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对句没有拗句之说(当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韵脚救五字,就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即尾三字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说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说,本句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孤平自救。综合起来,就是说“本上两句全救清。”(即本句,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即是说,有一种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当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将第五六字,换了个位而已。

如果还不明白,请君遥兄尽管说!

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

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

(A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式)

B:(仄)仄

仄平

D:(平)平(仄)仄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仄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平平

仄平

(C式)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

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A:(平)平(仄)仄平平

B:(仄)仄

(D式)

D:(平)平(仄)仄仄平平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

仄平平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仄)仄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平)平(仄)仄仄平

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一韵到底应平声写格律诗要依平水韵,以《佩文韵府》为准。(今韵也可,但要注明),平声韵,一韵到

底。注意入声字

二:《声》

句内平仄相间错

1:句内平仄相错(既二,四,六分明),如'风光不与四时同'光,与,时为平仄平。

2:联内平仄相对,联内平仄要对应

如: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联内的上句'月与风,厢与半'相对(平仄相反)。

3:两联之间要相粘,两联之间粘相处

既上联对句与下联上句平仄相同(指二,四,六字),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上联的'里','征','未'与下联的,'使','城','将'对应平仄相同。

4:中间两联对仗行

如是律诗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绝句可对可不对)

以毛主席七律《答友人》为例: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里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的'斑'对'红'形容词对形容词,'竹'对'霞'名词对名词,'一枝'对'万朵','千滴'对'百重'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颈联中,'洞庭'对'长岛',地名对地名,'涌'对'歌''连'对'动'都是动词对动词。'天'对'地',天文对地理。'雪'对'诗'名词对名词。所以这首诗,对仗很工。

三:关于拗救就四种情况;(以七言为例)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1;对句救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A式句既'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笫六字可拗,第五字拗为小拗,第六字拗为大拗。既变仄,但一定在下句中第五个字为

'平'。这叫对句救。

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何人无再青。'这里上句'一身报国有万死'为A式句,'有,万'二字应平,但用的是仄声,拗了。在下句'双鬓何人无再青'中'无'本为仄,用平字'无'补救了'有万'二字,这就是对句救。

2:本句救;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B式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可拗,既变仄,但第五字一定要'平',这叫本句救,七言诗称'三拗五救'。

如:'眼见四朝全盛时'为B式句(只有B式句能自救)句中'四'字应平,但拗了,第五字'全'字平救了'四'字,这叫本句自救。

3;特殊句救: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特殊句式是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六两字可互换。但前提是第三字必须平。

如:'况是清平好天气'为C式句,'仄仄平平平仄仄'这里'好'应平,'天'应仄,但互换了,允许,第三字必须平,'清'字。

4:可救可不救,小拗五字可不救。

在A式句中的第五字拗了,称小拗。可救可不救。以上就是孤平拗救的四种形式,掌握了,写诗时就宽松多了。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综上三大点,记住了也就掌握了写格律诗的基本原则

第四讲

韵律

先开个头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在于对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而已。诗词是最富音乐性的文体,欲使其歌咏动听,除平仄声调力求合律外,尚须押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诗词语体的基本特征,是诗词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音乐美。诗词押韵讲平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闪华,她赋予诗词歌赋以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和高低错落的节拍,朗朗上口为人民大众传诵不衰。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而且不少新诗,就连当前流行的歌曲、小品、相声、对话、戏曲等各类文学艺术当中,都离不开它。因此,这是学诗的前提。

第一节

押韵的作用

一是串联作用。

押韵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是便于记忆作用。

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背诵。

第二节

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至今。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韵》《广韵》写的诗也都符合《平水韵》,从而保持了诗韵的基本连续性。《平水韵》主要是把唐以来就规定可以'同用'的一些韵目,名正言顺地正式合并起来,当然自己也作了几处归并,这样就把《广韵》的206个韵减并成了106个韵。总的看,《唐韵》《广韵》都比《平水韵》严,所以唐宋时期按《唐韵》《广韵》写的诗,自然也就符合《平水韵》了。总之,几次修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连续性没有中断。后来说的诗韵,泛指格律诗用韵,通常是指《平水韵》。

唐以后尽管人们的口语不断有所变化,但诗韵一直被沿用不废,原因何在?大概主要是因为它的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性。

历代积累下来的传世名作,都是按诗韵写的,后世人们欣赏、学习这些文化珍品需要懂得诗韵,这就使人们一般倾向于保持诗韵的连续性。

二是权威性。

因为诗韵是被朝廷认可的,长期以来民间和官方的教学、写作、科举判卷皆依据之,影响到海内外。

三是公认性。

历代写诗、读诗、研究诗的人,都承认它,运用它,有人即使觉得其中有些不合理之处,自己也无法改变,改了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也是枉然。

任何新的韵则,都必须具备权威性和公认性才行。当然,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力量,修韵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得到公认的。汉字简化很难,不是也搞成了吗。

在目前尚未有权威性新韵则得到公认的情况下,不少人认为,最好是既按平水韵写诗,又注意回避其中明显与现代普通话相抵触的地方。例如,按诗韵'梅'和'开'

同韵,'元'和'门'同韵,现在读起来很别扭,回避不用就是了。这样写出来的诗,一般人读着顺口,那些特别讲究'诗依平水'的人也不会说你外行。不过,这样写诗的难度会大些。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

'韵'

也是现在颇具争论的一大块,因为有古音和今音之区分,学术家们及各自的'粉丝''钢丝'帮腔起哄,也争执得面红耳赤。依老叶看来,与其躲躲闪闪、吵吵闹闹,不如大大方方、舍远求近,直接用新韵(今韵),现在流行的新韵如《诗韵新编(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都不错,一是与普通话不抵触;二是利于今人学写格律诗;三是利于格律诗发展承传。古韵在当时不也是新韵吗?今人用新韵算不上不在行、跌份儿吧?新旧韵都有各自不足。说多了,还回来,精彩继续。

我们且不理这些众说纷纭,继续来了解一下有关'韵'的知识。

第三节

介绍三种韵书

所谓韵书,就是人为把汉字按照拼音的韵母不同进行分类,便于学诗写诗者使用的书。押韵必须依照韵书。

1、《平水韵》

鉴于平水韵目前还要用,而且将来也不能完全废除,正像繁体字不能废除一样,因此,学诗的人还必须了解它。现在主要用于读古诗和依其用韵。

平水韵把汉字列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共五大部分。其中的上平声、下平声,都是平声,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不过因为平声字多,书中分为上、下两卷来写罢了。

每个声类都包含若干个韵目。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目按次序排列,有固定的序号。如上平声的15个韵,是按照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这样排下来的。数字只表示排列顺序,没有其他意义。例如'四支',只表示'支'这个韵是排在第四的,并不是说除了'四支'之外还有其他五支、六支之类。支、枝、奇、宜、儿、知、词、期……这些字都属于'四支韵',或简称'支韵'。一首诗如果用'四支韵'。几个韵脚都必须从这个韵目中选字。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诗用的就是'四支韵'。韵脚'期'和

'儿',按现代普通话来读,是不押韵的,但按平水韵是押韵的,而且不出韵。如果按某些方言读,也押韵顺口,因为上海话把'儿'读作'ni',广东话则读作

'yi'。

为了大体了解《平水韵》,现把它的106个韵列出来。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槛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真、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杩、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初学者看到这个列表,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对此只须大体了解一下,先不必硬记。这个韵目列表对查字典颇有用处。有些老字典、老辞海,对每个字都注明属于什么韵。如查'昔日'的'昔'字,老字典中会注明'陌韵'。对照上面的表,就可以知道'昔'是入声字,在平仄分类中属于仄声,不能作平声字用。

每个韵包含的字数,有多有少。因格律诗用韵甚严,每首诗的韵脚只有从一个韵中选字,所以包含字数多的韵(主要指平声韵)选字余地大,比较好用,叫做'宽韵'。宽韵有:支、先、阳、庚、尤、东、真、虞。有的韵包含的字少,叫做'窄韵'。窄韵有:微、文、删、青、蒸、覃、盐。还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

'险韵'。险韵有:江、佳、咸。其余的韵,称为'中韵'。

用险韵作诗虽难,但也有的诗人故意用它来显示才华。

过去科举考试,一般是命题限韵作诗的。所谓'限韵',就是只准从指定的韵中选字押韵。诗人互相和诗,以对方用过的韵和字来作诗酬答,叫做'步韵'或'次韵'。

2、《诗韵新编(新十八韵)》

是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为基准,参照黎锦熙(1890~1978)先生在四十年代初所编《中华新韵》,分为十八韵部,每部分平、仄两类,平声分阳平、阴平,仄声分上声、去声及旧部之入声。

十八部中有些韵部可与某他部通押(下表中列于同一行),这样,与十三辙相近。而关于入声的通押,有两种主张,一主张分三组(麻波歌皆、支齐、鱼姑),各组通押;另一主张仄声字一律通押。

一麻:a

ia

ua

二波(通歌):o

uo

三歌(通波):e

四皆:e

ie

ue

五支(通儿、齐部):i

六儿(通支齐部):er

七齐(通支、儿部):i

八微:ei

ui

九开:ai

uai

十姑(通鱼部):u

十一鱼(通姑部):u

十二侯:ou

iu

十三豪:ao

十四寒:an

十五痕:en

in

un

十六唐:ang

十七庚:eng

ing

十八东:ong3、《现代诗韵》

秦拟(好像是语言学家王力的儿子吧)著《现代诗韵》一书,1979年修正版的。不仅着眼于现代的诗韵演变,又兼顾了古代的音律,尤其好的是,它还对每个韵的组词做了一定的归纳。

用现代汉语的韵母而言,韵可以分为以下十三类,术语称为十三辙,意思就是十三个韵部,为了让你好记,还从每一类韵部中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字来代替数字,这样比较形象--,如:一花;二歌波;三些;四姑;五衣、居;六开;七飞;八高;九收;十山、天;十一根;十二方;十三东声。

1、花部:a;ia;ua

2、歌波部:o;uo;e

3、些部:ie;ue

4、姑部:u;

5、衣、居部:i;ü;er

6、开部:ai;uai

7、飞部、ei;ui

8、高部、ao;iao

9、收部、ou;iu

10、山天部:an;ian;uan

11、根部:in;en;un

12、方部:ang;iang;uang

13、东声部:eng;ing;ong;iong

第四节

什么是韵和押韵

主要的直接就记下面四个基本概念好了。别的慢慢就会明白。

何为韵?何谓押韵?何谓'韵律'?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区别?

1、何谓'韵'?答:'韵'的基本定义是,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的汉字,按照一定的间隔规律,放缀在不同句子的最末一个字的位置,以造成和谐、顺口、流畅的朗诵效果,这就构成了'韵'。

刘勰于【文心雕龙】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换句话说,'韵'即是'同一收音'称之为韵。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为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

'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粗浅地理解,'韵'就是一系列韵母相同的字。

2、何谓'押韵'?答:在写作格律诗的过程中,把一些韵母相同的字(同韵之字),用在一定句式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最末一字)出现,以形成一种节奏美和音韵美,就称之为'押韵',押韵也就是韵的使用方法。

3、何谓'韵律'?答:格律诗词中对韵的运用规定称之为'韵律',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韵律一词的意思不一样。韵律有两种解释,常见的某人跳舞很有韵律啊,韵律操啊方面等,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但实际的解释就是:'平仄和押韵规范',所以在格律诗词中它就是专业的术语。

4、何谓'韵脚'和'白脚'?二者何分别?答:押韵必然押在那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就像人躺下来,放在脚底一样,因此有韵的那个地方(那个字)又称之为'韵脚',反之不押韵的那一句最后那个字就叫做'白脚'。很显然,'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叫'踩脚'。

韵脚好比穿了袜子,白脚好比光着没穿。老叶是春夏秋冬只要躺下睡觉就白脚,一起床就韵脚。不像我们论坛有的人,睡觉还韵脚,起床却白脚,夏天更是白脚一夏天。哈哈,开个玩笑,幽一小默,放松一下。

第五节

学韵律术语

知韵律规则

韵律术语在声律、对律、章律等几大律中算是最多的。上面介绍了一些,接着再集中介绍韵律术语,学习术语还可以了解很多韵律规则。

1、诗韵。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

2、韵部。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3、押韵。简单地说就是指两个韵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组成的(少数字只有韵母)。如'汉'字,它的声母是h,韵母是an,合起来读han

(汉)。而押韵同声母无关,如'弹'字,声母:d,韵母:an

。虽然二字读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个韵母-an

运用到诗句的尾字中,以起到押韵的作用。格律诗押韵既便于吟诵或记忆,又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4、叶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还表示这里是押韵的地方(韵脚),叶音同协,表示与上面协调的意思。

5、邻韵。古代的韵分得比现代的严格,譬如'eng'和'ing'就分为两类,不过在现代的诗韵学说里,因为发音比较接近,已经归纳成一个韵部。当然,现代韵部中,还是有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譬如'姑部'和'衣居部',因此,这种比较发音接近的韵部,称之为邻韵。唐宋诗人用韵的情况,平声韵可分为几组,每一组都属于邻韵。①东、冬;②支、微、齐;③鱼、虞:④佳、灰;⑤真、文、元、寒、删、先:⑥萧、肴、豪;⑦庚、青、蒸;⑧覃、盐、咸。按此分类来掌握邻韵,是比较严格、比较正规的。但实际上,现代诗人对邻韵的运用已经扩宽。有人甚至把普通话押韵的字都当作邻韵来用,一般也认可了。

6、合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脚,称之为合韵。

7、通韵。诗韵术语。邻韵的韵借来一用,这种做法称之为通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一东'与

'二冬'、'四支'与'五微'、'十四寒'与'十五删'等可通押。古体诗通韵较宽。通韵在填词中用得比较多,但在格律诗中,要求则很严格,即使有用,只限第一句,因为格律诗中都是隔句押韵(偶数句),至于第一句押韵不做强求(称之为可押可不押),既然不强求,借借邻韵来帮帮忙,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8、换韵。诗韵术语。从这个韵部换到另外一个韵部,这种手法称之为换韵。'换平'就是指换成另外一个平声韵部,反之'换仄'亦然。

9、转韵。从同一韵部的平声韵(或仄声韵)转到仄声韵(或平声韵),就叫转韵。所以'转平'或'转仄'就很好理解了。值得注意的,要和换韵分清楚,换韵是在两个不同的韵部之间换;转韵只在本韵部内转。归纳一下就是:'外换内转'。须知,格律诗中绝对不可以转韵或换韵,这只有在词中才有的押韵方式,至于怎样押,不用记忆,词都指定好了的。

10、宽韵和窄韵。属于同一个韵部的韵字,有的多有的少,多的韵部写起诗词来当然方便了,反之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多韵字的韵部就称之为宽韵,反之为窄韵。

11、险韵。诗韵术语。指语句用艰僻字押韵,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也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朝愈喜用险韵。宋苏轼曾用'尖叉'二字为韵,旧时推为险韵中的名作。

12、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是和韵。包括: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13、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

14、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及次第也。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次韵不成功的标志,则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想表达的意思不能通达,好比血脉横亘,句联意断。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则不如不作。

15、用韵。就是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而成诗。

16、分韵。又称赋韵,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诗友相约赋诗,选定数字为韵,由各人分拈,而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为宜。

17、限韵。数人一起写诗填词时,限定一个韵,依韵成篇。限韵有两种情况:①限韵不限字。②限韵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韵中的某几个字。

18、分题。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19、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一说,'叠'不是指前后字的叠,而是指前后句的叠,是指诗句中前后两句的末尾两字的押韵相同。也就是说'韵角'(末尾)两字有两个韵,最后一字是轻音节韵,这种韵式在诗词里也就更为罕见了,倒是在曲艺和儿歌中比较多见。如,你我分别好久啦,度日如度三秋啦。

虽然朝思暮想啦,甜蜜却润心头啦。

末尾第二字(久`秋`头)三字押的是'由求'韵,尾字押的是'发花'韵,这就是所谓的叠韵。

重用前韵例,如:

戏赠乐天复言

元稹

乐事难逢岁易徂,白头光景莫令孤;

弄涛船更曾观否,望市楼还有会无;

眼力少将寻案牍,心情且强掷枭卢;

孙园虎寺随宜看,不必遥遥羡镜湖。

重酬乐天

元稹

红尘扰扰日西徂,我与云心已共孤;

暂出已遭千骑拥,故交求见一人无;

百篇书判从饶白,八米诗章未伏卢;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再酬复言

元稹

绕郭笙歌夜景徂,稽山回带月轮孤;

休文欲咏心应破,道子虽来画得无;

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斗敌都卢;

不然岂有姑苏郡,拟着陂塘比镜湖。

20、抱韵。有的诗词作者还采取这样一种韵式,尽管不多见但时有出现。就是在四句一节的诗中,一、四句押韵,抱着二、三句的押韵。如:(找不到古诗例,用现代的)

爱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离。

只要决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奋。

一四句押韵,二三句押韵。前者用的是'一七'韵,后这用的是'人辰'韵,前者抱着后者的韵。这种韵式更为少见。

21、交韵。就是奇数句和偶数句各自押韵,即相互交替押韵。这种韵式最早见于《诗经》,现代诗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见。如:

蜡烛燃烧柔弱的身体,是为给别人带来光明。

她一生都在毁掉自己,用泪迹书写光荣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韵';二四句用的是'中东'韵,这就是交韵。

22、变韵。一般的长诗很难做到一韵到底,因为过长的篇幅只用一个韵,使诗意的表达和词句的选择,会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诗词作者往往采取变韵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一首长诗中,采取两个以上的韵,就叫着变韵。这个韵式在长诗中比较多见。

23、跳韵。这是较常见的韵式,跳一句一韵,也叫隔句韵或双句韵,就是每隔一句一韵,单句不论,双句必韵,也有起句也韵的。其特点是韵点分布工整,有较强的韵感。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象通韵那样句句必韵,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虑押韵而影响词句的选择和内容的发挥。

24、进退韵。亦称'进退格'。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25、辘轳韵。亦称'辘轳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26、葫芦韵。亦称'葫芦格'。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27、出韵。同一个韵部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韵部的韵脚,而体裁中又没有这样的要求时,这就犯错误了,这种情形,就叫做出韵。

28、挤韵。同一句式当中或诗中不适当的地方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不论平仄如何,干扰了韵律效果,破坏美感,称为'挤韵'。这些与韵脚同韵母的字也可称为暗韵。

29、挤脚。一般指在本仄脚句中用了与仄脚字相同韵部的字。

30、踩脚。格律诗规定:韵脚一定是平声,白脚一定是仄声,这叫做'脚分明'。如果白脚写成了平声,就犯错误了,这个错误叫'踩脚'。

31、撞韵。不该押韵的白脚押了韵,叫'撞韵'(也叫'赘韵',累赘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白脚处使用了同韵部的仄声字,也叫'撞韵'或平仄通押,也有道理。撞韵与'踩脚'有区别。踩脚指的是在白脚处用了平声字,而非同韵字;如果用的是同韵字,则错误类型归为撞韵。

第六节

押韵的根据

格律诗必须押韵,押韵必须有根据,押韵的根据就是韵书。

现今按所依据的韵书分为旧韵和新韵两派。主张'诗依平水'的仍依据'平水韵'用韵,并自恃名门正派,自谓正宗。主张按普通话韵母,依据'新十八韵'、'现代诗韵'等书用韵的,自恃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目前,旧新韵并行,典型的双轨制。古代作诗用韵根据钦定韵书;现今作诗用韵并无官方规定韵书,而且自创新韵书很多。老叶的意见是喜欢哪种、习惯哪种,只要不触犯用韵规则即可,用就是了。但要做到使用新韵知晓旧韵,使用旧韵了解新韵,决不混用,互不排斥,理解万岁。

第七节

押韵的一般规则(通则)

格律诗押韵,既要有根据还要遵循一定规则。共计六大规则。

1、偶数句押韵。格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只押平声韵。格律诗正例是押平声韵,而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格律诗的体例,假如押仄韵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格律诗不允许。

4、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可邻韵。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韵也行。有个好听的名字-'孤燕入群'。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若不押韵时,限用仄声字。

5、不允许一个字重韵。

6、脚分明。参见《声律》不赘述。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第八节

押韵的特殊规则

这是通例之外的押韵规则,前提是邻韵通押。共计六格。

1、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借可通押的邻韵,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现举为例: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

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

2、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借可通押之邻韵,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如: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之字。

3、进退韵。亦称进退格。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与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寒'、'删'二韵,或'虞'、'鱼'二韵,一进一退,相同押韵,故名。仍以邻韵为限。

□□□□□,□□□□□。甲韵

□□□□□,□□□□□。乙韵

□□□□□,□□□□□。甲韵

□□□□□,□□□□□。乙韵

4、辘轳韵,亦称辘轳格。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相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双出双入,有如辘轳,故名。仍以邻韵为限。

□□□□□,□□□□□。甲韵

□□□□□,□□□□□。甲韵

□□□□□,□□□□□。乙韵

□□□□□,□□□□□。乙韵

5、葫芦韵,亦称葫芦格。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芦,故名。仍以邻韵为限。

□□□□□,□□□□□。甲韵

□□□□□,□□□□□。甲韵

□□□□□,□□□□□。乙韵

□□□□□,□□□□□。乙韵

□□□□□,□□□□□。乙韵

□□□□□,□□□□□。乙韵

其实,进退格有点儿相当于西方诗体中的交韵,辘轳格有点儿相当于西方诗体中的随韵,这点可以参见一篇《闻一多<死水>诗集的形式分析》的文章。传统诗体对现代诗体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方诗体也有可比较之处。

6、极端例子。如:

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字。

次韵答宝觉

苏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着意听时不肯啼;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

以上三例,是通韵的极端例子,不属通例,不宜效仿,初学者知道即可。

以上为特殊之押韵格式,略述之以备一格,供大家了解。

第九节

押韵十三忌

用韵如用兵。作为格律诗,它可以错律但绝不能错韵。沈德潜《说诗晬话》:'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可见押好韵对于格律诗的极端重要性。不按规则用韵,则完全谈不上格律诗而属于打油诗、顺口溜了。除了前面介绍的押韵规则应严格遵守外,更不能触犯用韵的高压线,即押韵的戒忌。声律有'声八戒',韵律有'韵十三忌'。'十三忌'是押韵规则的延伸、细化、补充。

1、忌出韵。出韵俗称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

2、忌挤韵。也叫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远,片,万,怨'

四个暗韵与韵脚韵母都相同,挤韵。再如,《逢郑三游山》.卢仝:'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诗中'逢'与

'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尤以每句之第三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3、忌撞韵。在格律诗中,不管平仄,只要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其中白脚'处'与韵脚'酥,无,都'都是乌(u)韵,撞了韵,系平仄通押(混押)。再如:《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其中白脚'岸'与韵脚'间,山,还'都是安(an)韵,也撞了韵。

4、忌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连属,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

5、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不可使用同一字重复作韵。同韵字很多,哪能就识一字呢?一般人不犯此病。

6、忌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应避之。易水寒版主点评过这类问题。

7、忌连用同音字作韵。指的是押韵句连续使用同音字,并无间隔。如,首句用'汤',二句用'钢',四句用'冈',六句用'纲',八句用'刚'即是。但是隔句一用不算,如《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义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8、忌倒韵。指的是由两字组成的一个词,为迁就韵脚颠倒而用。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如果不妨碍原义方可颠倒。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如罗绮-绮罗,图画-画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可用。大家韩愈等有湖江、白红、慨慷之类的颠倒用法,后来人亦讥笑其倒韵。学诗要扎实基础,倒韵也是常见病必须引起重视,否则,恐怕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类就要俯拾皆是、触目惊心了。

9、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各朝代大家对僻韵之不宜用,不但都有论述,也不屑一用。

10、忌哑韵。哑韵者,指的是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随园诗话】:'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11、忌别韵。指的是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也不同,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理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理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理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理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理解,而于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理解,务须辨明,方不致误用生出歧义而贻笑方家。

12、忌混韵。一般是指平水韵与新韵混用,也有指用词韵代替诗韵,任意将诗韵扩大。

13、忌乱借韵。所谓借韵,就是首句可借,因为依格律首句可入韵亦可不入韵,要求宽泛,可以借韵,而且只限于首句,但借韵借到了偶数句就造成乱借韵。

第十节

提高用韵质量

1、选好韵。选韵,宜择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诗词韵辙的选择,一般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

作品的内容和感情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利用韵仄音色上的特点,来表现丰富多彩的诗词情感。如'发花'`'江阳'`'中东'`'言前'等韵的收音是放口(开口)韵,音色比较洪亮,选择这样的韵仄适合表现慷慨激昂`热烈奔放的豪情壮志。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就是选择的'中东'韵,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激越壮阔的情怀,也使读者朗诵该诗时体会到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其次,'一七'`'姑苏''梭波'等韵的收音是收口(闭口)韵,音色比较柔和,选择这样的韵辙就适合表现忧郁凄婉的情感。如陆游的《钗头凤》一词选择的是

'梭波'韵,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在回忆与表妹唐婉的深厚感情时,那种百感交集`悲苦难忍的心情,也使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哀怨。

(2)

韵辙本身的特点因素

汉字十三韵辙中,无论是哪一种韵辙,都有一个包含汉字的多少问题,有宽韵和窄韵之说。

宽韵如言前、江阳、中东、人辰、发花、遥条、一七等韵辙,因包括的常用汉字多,构词能力较强,被大多数作者选择其作为韵脚用字。特别是写较长的诗篇时,要选择宽韵。窄韵如乜斜等韵辙,包括的汉字屈指可数,构词能力也较差,一般诗词作者较少采用。

(3)

诗词的音乐性因素

因为好多的诗词是可歌的,所以作者在创作时假如考虑到谱曲的功能,就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了。若是雄壮豪迈的歌曲,就应该选择言前、江阳、中东等韵辙了。若改编的是女声歌曲,用一七韵就会使女歌手更易唱得响亮动听。

总之,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韵辙,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照抄照搬。尤其是在写短诗时,完全可以跟着感觉走,心里怎么想得就怎么写。如果越写越觉得别扭,难以将意思表达的透彻,也可以换个韵辙重写,直到满意为止。

附: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欲作佳诗,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盖。唯在构思之初,善巧拣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吃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脚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叠韵,连偏累牍,徒使唇焦腕脱,令人生厌。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者宜引为箴戒。

2、阴平阳平尽量不通押。大家知道在格律诗中押韵必须是平声,但严格地、更细致地分析,平声韵仍然还包含了阴平和阳平声调的二种声调的韵,仄声韵也同样还包含了上声和去声的二种声调的韵,即使同处一个阵线,但还是有细微的区别的。如下表:

四声特征表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高平调

低平调

高-高

低-高

低-低

高-低

ā

á

ǎ

à

5-5

3-5

2-2

4-2

紧-紧

松-紧

松-松

紧-松

上-上

下-上

下-下

上-下

由上可见,尽管将阴平、阳平归纳为平声,上声、去声归纳为仄声,但仍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做法,因为每一声都有每一声的特点,都代表了一种不同的风格。因此,尽量不通押。如果通押混用,在声音的循环回归艺术效果上没做到完美,会有一种拗口的感觉。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三个韵中'吴,壶'是阳平,'孤'是阴平,阴平与阳平通押,同样有些拗口。

《金陵怀古》朱雀抬头访孔丘,桃源际会武陵舟。一条林带乌衣巷,两扇蓬门紫府沟。坟起金陵芳草,火烧赤壁乱荆州。茅庐山上仙人洞,凭吊瑶池把泪抽。这首中五个韵'丘,舟,州,沟,抽'全是阴平。所以读起来很顺口。而且生动明快。有用'韵更上一层楼'之感。

古人在押韵的时候,往往是平声部阴平、阳平通押,仄声部上声、去声通押的(在古声中也出现上、去分押和入声分押的情况,但没有形成明确的要求),这是普遍的现象。

论汉语格律诗英译的美学重构 篇5

如何在译本中重建审美主体、善化审美体验、实现审美再现、优化原作在译语读者心中的审美价值,从而完美地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与氛围中复制出具有同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对所有的`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诗歌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诗歌翻译必须是美的再现.回顾了诗歌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讨论了诗歌内在的审美价值体系,从典型译例中分析总结了诗歌翻译美学价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主体内容和具体思路及手段.

作 者:袁煜 YUAN Yu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南京,210044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5(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诗歌翻译   翻译美学   格律诗   美学重构  

★ 格律诗的音乐性

绝句律诗常用格律 篇6

【注】

⊙代表可评可仄;○代表平;●代表仄;△代表韵脚。

五绝

类型一平起仄收式

例诗:道

⊙○○●●,⊙●●○△。⊙●⊙○●,○○●●△。五千言宇宙,一字著乾坤。常诵万经首,方知众妙门。

类型二平起首句入韵 例诗:与庄子对话

○○⊙●△,⊙●●○△。⊙●⊙○●,○○●●△。高歌君作陪,舞剑响春雷。谁惹北风急,疑为小倩来。

类型三 仄起仄收式

例诗:雨中梅花

⊙●○○●,⊙○○●△。⊙○○●●,⊙●●○△。傲骨迎霜雪,赞余多少诗。无情风雨坠,心碎泪谁知?

类型四 仄起入韵式 例诗:他乡客

⊙●●○△,○○●●△。⊙○○●●,⊙●●○△。何事又乡愁,琼花落满舟。佳期如蝶梦,盼得泪双流。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 现实里的爱情(诗韵新编)⊙○○●△,⊙●○○△。⊙●●○○,⊙○○●△。奈河桥上月,曾定今生约。落拓问佳人,直言门第别。

七绝

类型一平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游长沙抒怀(新韵)

⊙○⊙●○○●,⊙●○○⊙●△。桂香柳暮菊花怒,橘子洲头谁等闲。⊙●⊙○○●●,⊙○⊙●●○△。雁过山风呼万岁,客来湘水荡云天。

类型二平起、首句押韵 例诗:无题

⊙○⊙●●○△,⊙●○○●●△。银河万丈渡无涯,幻境空灵生彩霞。⊙●⊙○○●●,⊙○⊙●●○△。世上何人来对句,桂香携手浣溪沙。

类型三 仄起、首句不押韵 例诗:李白 ⊙●⊙○○●●,⊙○⊙●●○△。五岳吟诗邀皓月,清风自古喜寒家。⊙○⊙●○○●,⊙●○○●●△。酒中得道何人及,独舞花丛到海涯。

类型四 仄起、首句押韵 例诗:逢秋不见秋 ⊙●○○●●平,⊙○⊙●●○△。已是金秋落叶时,满山葱绿暖风吹。⊙○⊙●○○●,⊙●○○●●△。红枫遥待相思苦,无奈霜神久不知。

五律

类型一 例诗: 送友人石静波(新韵)

⊙○○●●,⊙●●○△。⊙●⊙○仄,○○⊙●△。青山新雨后,一路任云闲。临水别君意,折春寄柳安。⊙○○●●,⊙●●○△。⊙●⊙○●,○○⊙●△。舟争行万里,日落已江南。何事再相聚?东篱把酒欢。

类型二 例诗:感怀

○○⊙●△,⊙●●○△。⊙●⊙○●,●○○●△。少年多苦难,大道与谁同。又是北飘雨,可怜花落东。⊙○⊙●●,⊙●●○△。⊙●⊙○●,○○⊙●△。百川流向海,五岳醉听风。神鬼且为友,沉吟山野中。

类型三 例诗:清晨登悬剑山

⊙●⊙○仄,○○⊙●△。⊙○○●●,⊙●●○△。云雾苍山掩,悠然野径寻。悬崖垂白练,飞鸟入幽林。⊙●⊙○●,○○⊙●△。⊙○○●●,⊙●●○△。谁得真经去,空留宝剑吟。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类型四 例诗:京中

⊙●●○△,●○○●△。⊙○⊙●●,⊙●●○△。山海锁都城,白云天外生。问君何所得,回首那堪鸣。⊙●⊙○●,○○⊙●△。⊙○○●●,⊙●●○△。早晚勤挥笔,春秋醉忘名。悠悠千古月,默默踏征程。

类型五平起仄韵 例诗:灵山

⊙○○●△,●●○○△。⊙●●○○,⊙○○●△。云山接海隅,石栈通星月。涧濑诉千秋,松涛歌万阙。⊙○⊙●○,⊙●○○△。⊙●●○○,⊙○○●△ 佛心需道为,龙脊堪凌越。长住亦成仙,何人来访谒?

七律

类型一 例诗:长城怀古

⊙○⊙●⊙○●,⊙●○○⊙●△。始皇功德应称道,万古长城叹作奇。⊙●⊙○⊙●●,⊙○⊙●●○△。劲草悬崖秋色染,疾风穿雾雁来迟。

⊙○⊙●⊙○●,⊙●○○⊙●△。哪堪战火山河破,谁惹红颜日月悲。⊙●⊙○○●●,⊙○⊙●●○△。多少栋梁魂在野,双眸望向帝王师。

类型二 例诗:金刚台

⊙○⊙●●○△,⊙●○○⊙●△。金刚台上白云悠,撒豆成兵却落囚。⊙●⊙○⊙●●,⊙○⊙●●○△。是否秦王鞭下赶,又疑大禹肋中留。⊙○⊙●⊙○●,⊙●○○⊙●△。东西望断一条路,南北连绵百座丘。⊙●⊙○○●●,⊙○⊙●●○△。凤去龙腾千壑响,银河抖带汇淮流。

类型三 例诗:丙申年生辰酬答众诗友 ⊙●⊙○⊙●●,⊙○⊙●●○△。莫叹北漂知己少,诗坛唱和显情真。⊙○⊙●⊙○●,⊙●○○⊙●△。四方相聚百家论,一夜花开万里春。⊙●⊙○⊙●●,⊙○⊙●●○△。子美欢颜曾有梦,谪仙浪漫最无尘。⊙○⊙●⊙○●,⊙●○○⊙●△。共看沧海风云路,把酒高歌泣鬼神。

类型四 例诗:丙申年寄同仁

格律诗 篇7

关键词:格律诗,用韵,困惑

1、格律诗在当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绝句、律诗等格律诗虽然盛行于唐宋时代,但由于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句式整齐,讲求对仗、押韵、平仄,是多种修辞手法、艺术方法的浓缩,故特别容易记忆,在群众中广泛传诵,今人仍有很多人喜欢欣赏和创作。从目前网络上就可看出,仍有大量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在进行格律诗的创作,而且特受人欢迎。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兴起的新诗词,用白话文写作,虽然通俗易懂,但由于篇幅太长,又不讲求对仗、平仄,人们很难记得住,导致很难被广泛传诵。当今人们经常背诵的诗词,大部分都是唐诗宋词,今人的新体诗少而又少。今天,有的人觉得格律诗格律太严、束缚太多而不喜欢,但却不知这恰恰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其生命力所在。格律诗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讲求对仗、押韵、平仄的特点仍然应该保留、光大,只是应该用之表达现代人的生活、使用现代人的语言。“古典形式、现代内容”,这是挽救诗词的衰亡、改变当今诗坛冷寂局面的必然选择。

2、今人进行格律诗创作面临用平水韵还是用新韵的困惑

汉语的发音声调不是古今不变的,而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同一个字的读音,今日和古代往往会有或大或小的变化。如以现在的读音去读唐人宋人当年的诗词,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字的平仄依然符合格律,但却有不少字的读音发声了变化,显得并不符合格律。如李白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里面的第三句“相看两不厌”,以现在的读音去读就显然不合律。因这句的平仄格律当为“平平平仄仄”,现在读来却成了“平仄仄仄仄”。其中的“看”字,义为观看,现都去声,为仄声,当时读平声。古声今声最大的不同就是:古代的入声音,在北方语言系统中已经消失,分别归入了平声与仄声之中。

古代各个地方的发音也各不相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语言的同化程度很低,各地方言间的差距比今日还要大。为了使诗词创作的押运有个共同遵守的规范,古人编写了好多韵书。别的韵书流行都不太广,但南宋时代平水(今山西临汾市,旧平阳府城)人刘渊于淳祐壬子年(公元1252年)撰写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却影响极广,成为此后几百年来众多诗家词人进行诗词创作的用韵规范。但是,自公元1252年平水韵出台到今天已有760年的历史,读音又有了相当大的变化,那么今人进行格律诗创作,到底该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呢?当今诗坛争论激烈,观点截然相反。今人写格律诗是给今人读的,而不是给古人读的,应按今日的普通话读音为准。如果还用“古音”势必丧失格律诗的音韵美和语言美。平水韵和入声字明显不能适应当代语言的变化,甚至成为今人学习格律诗的障碍。韵书应该属于学习和写作的辅助工具,而语音才是根本。这就造成这样的混乱现象:有的人习惯了以平水韵欣赏古格律诗,对于今人按新韵创作的格律诗,认为出律;而有的人已经习惯了普通话,根本不了解同一个字平水韵的读法,对于今人按平水韵创作的格律诗也认为出律。

3、基本按新韵、兼顾平水韵,当成为今人进行格律诗创作的运用规范

今人进行格律诗创作,到底该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呢?笔者认为:平水韵是按当时的读音编订的,反映了当时的读音实际,故欣赏古诗词自然应该用平水韵,但是,今人作诗毕竟是给今人看的,不是给古人看的,应用新韵来反映当今的读音实际。格律的存在是为了诗词声律上的美,实现节奏的抑扬顿挫。如果我们现在依然固执的恪守平水韵中的分类方法,而不顾及现代汉语的发音已经与古时不同的客观现实,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许多诗词用以普通话为范例的北方语读起来就会出律,从而失去声律的美。平水韵中“东”与“冬”不是同一个韵部,按普通话,实在感觉不出它们有什么区别,按普通话归入同一个韵部,会方便得多。

不过,由于平水韵已经盛行700多年,很多地方的方言也存在入声字,故也应兼顾平水韵。具体就是,对于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或言普通话读平声的方言入声字,既可按平声来使用,也可按仄声来使用。只要合乎其中的一种读法,就算合律。请看杨英法在城市达人中的“雅韵文学社”组于2010年5月2日发表的七律《重返山顶故居》。

七律:重返山顶故居

杨英法

我儿时并没有住在村里,而是住在村南的高山顶上,1978年本人14岁虚岁时才搬到村里。该地名叫麻地凹,距现在所住的望南峪村有十几华里路,只住着我家一户人家。下山后,即到外地上学、工作,虽一直魂牵梦绕,却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故居,距今已有32年。昨天到卷掌看望干爹时,干姐提议到其山上的故居曹子水看看。他们也搬到山下22年了。这是自己兄妹上小学的小山村,距自己的儿时故居只有五六华里了,正合自己夙愿,当即表示同意。2010-8-13日早上7:50,和干姐及另外两个妇女一同前去。山上有人住时,所修的道路已被大水冲毁,几乎一点也没有道路的痕迹。路旁草木丛生、荆棘遍布,几乎看不见道眼,只好带着镰刀割除才能看见。尽管如此,也能唤起儿时的记忆。回想着以前的景象,一切都感到陌生而又熟悉。为看得清楚山中的全貌,不时攀上山崖,拨开云雾观看。麻地凹故居已破败不堪,院墙断裂,屋中竟然长出了参天大树,院中满是茂密的茅草、蒿子和荆棘,用棍子拨开才能看见原先所铺的石板和洗衣服用的石槽。看着儿时的住处,什么都感到亲切,久久不愿离开,照了好多相留作纪念。自己知道,随着年龄的衰老和工作的繁忙,今生恐再难有重返故居的机会了。

搬离山顶下村间,三十二年魂梦牵。

割草斩荆寻路迹,攀岩拨雾瞻山颜。

屋中大树参天长,院内草藤满地繁。

处处留连难起步,频频摄影备怀怜。

这首七律中的第二句“三十二年魂梦牵”中的“十”字,普通话读第二声,属平声字,但属古入声字,又为仄声。这里依平水韵,按仄声来用。如果在某些诗词中,依普通话,按平声来用,也应看作合律。因为:对于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或言普通话读平声的方言入声字,不管按平声来使用,还是按仄声来使用,都不影响音律的和谐,而且还可扩大选字范围,更易表情达意,减少因律害意的几率。

虽然,既符合平水韵又符合现代汉语的发音规则,最为理想,但若以此为标准,就会大大限制诗词创作时的用字,会导致因律害意的不良后果。远不如适当通融,只要合乎平水韵或普通话发音的一种,就看作合律为宜。

格律诗创作,关键在于记忆今读平声的古入声字。对于这类字,最好加以记录整理。首先应记住使用频率最高的古人今平字,如“一”、“白”、“石”、“国”、“独”等。还可以将一些古人今平字,按模糊意义组合成整齐的语句,以便念读记忆。例如:

一七八十,学习集籍。积极杀敌,菊屋竹笛。

白石黑窟,独读犊出。橘熟歇足,仆伏捉卒。

峡郭鸭鸽,发达答德,国杰洁节,革俗决绝。

参考文献

[1]杨英法.文化图强正相宜——兼论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2]书山剑侠.论平水韵与新韵之优劣[DB/OL].百度贴吧.http://tieba. baidu.com/f??kz=476995529.

[3]石头城.诗词创作·平水韵与新韵[DB/OL].易传媒.http://blog.stnn. cc/sanersbook/Efp_Bl_1001346072.aspx.

[4]gu-yu2006.从《平水韵》到新韵[[DB/OL].网易论坛.http://bbs.culture. 163.com/bbs/gufeng/171243248.html.

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篇8

作者简介:余再山(1967-),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摘要:中国古典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艺术爱好者感受其艺术价值,既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将其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得不偿失:不仅有背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更与原作大异其趣,其结果就是翻译的格律诗不是格律诗。对于不能英译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

关键词:中国古诗;格律诗;英译

中图分类号:I207.21;H059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35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余再山: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之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其中的古典格律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的古典格律诗也通过翻译的方式被介绍到其他国家,其中尤以英译为甚。这本来是一个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方式,但由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将中国古典格律诗以跨语系翻译的方式进行传播会得不偿失。当年茅盾先生曾将经典唐诗的俄译本请苏联诗人欣赏,然而得到的总体评价是欣赏不出李白的诗有多少诗意。与此相类似,当有人把《唐诗三百首》的英译本寄给美国学者后,反馈来的信息是:就英译文而言,这些诗可为二流诗歌。这说明以跨语系翻译(本文以英译为例)的方式介绍中国古典格律诗并非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中国古代格律诗的特点

中国古代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产物,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格律诗源于南北朝时期沈约(441-513)等人所开创的“永明体”,“永明体”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规整的“近体”的标志。这类作品注意声律和对仗,体裁短小。隋唐以后,格律诗就蔚为大观了。

格律诗的特点主要包括平仄、韵脚、粘对和律句等。

(一)平仄

平仄的规定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声调。古汉语声调有平、上、去、入之分。平指古代汉语声调中的平声,而仄是对古代汉语声调中上声、去声和入声的统称。格律诗的平仄在一句之内要求错综转换,在上、下句之间要求相对。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其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即在每一联句内平仄是错综转换的,在一句之内不可能都是平或都是仄。而在上、下联句之间又是相对的:“春蚕”对“蜡炬”,“平平”对“仄仄”;“到死”对“成灰”,“仄仄”对“平平”;“丝方尽”对“泪始干”,“平平仄”对“仄仄平”。

(二)韵脚

韵脚即格律诗中每一句的末字。古人写格律诗,是严格按照韵书来押韵的。清代人常用的韵书有《诗韵集成》和《诗韵合壁》等。古代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中国古代格律诗只押平声韵。由于平声字多,因此韵书里的平声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上下平声各为15韵。其中上平声15韵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为: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其中东、先等字是韵的代表字,它们表示韵母的种类。按照中国古代格律诗创作的押韵习惯,一般说来,五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不押韵,七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押韵。

(三)粘对

粘对是针对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而言,其作用是使诗歌的声调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对,即平对仄,仄对平。即在格律诗的一联中,平仄是对立的。五言格律诗的对,分为首句不押韵和首句押韵两种形式。首句不押韵有两种形式: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也有两种形式:其一,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其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依次类推,七言格律诗首句不押韵的两种形式为:其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格律诗首句押韵的两种形式为: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具体说来,如果是格律诗中的绝句,就要使诗中的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如果是格律诗中的律诗,诗中相粘的句子则为: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粘句与对句在下面的律句中进一步涉及。

(四)律句

中国古代格律诗仅限于五言和七言,杂言诗不是格律诗。

1.五言格律诗。五言格律诗千千万,但基本的句子即律句只有四句,所有的五言格律诗都是由这四句按诗律组合而成,五言律句为: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上文的“韵脚”部分提及,一般而言,五言格律诗的首句多数不押韵。由于格律诗押的是平声韵,也就是五言格律诗的首句通常要么是上面四句中的第一句,要么是第三句。现在进一步确定以上四句之间的粘对关系。按照格律诗粘对的定义,上面四句中第一句同第二句、第三句同第四句互为对,而第一句同第四句、第二句同第三句互为粘。由此可得出五言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通常的诗律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endprint

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然,另外还有两种不常用的首句押韵的形式,即:

其一,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是在五言绝句四句的基础上按照律诗的粘对原则再续四句。这八句通称为四联,具体或称为第一联、第二联、第三联和第四联,或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具体的律句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两种不常用的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此处不再赘述。

2.七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律句为: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于七言格律诗首句多数押韵,因此七言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通常的诗律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就是在七言绝句四句的基础上按照粘对原则再续四句,具体为:

其一,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两种不常用的首句不押韵的七言律诗在此不再赘述。

二、信、达、雅的翻译要求与中西方语言差异

(一)中西语言差异及诗歌翻译标准

母语为汉语者只要对英语(选英语为西语之代表)有所了解,就知道汉语与英语的差别之大。语言学家通常把世界各国的语言分为八大语族。其中,以英、法、德、俄等国的西语,均由字母连缀而成,是拼音文字。对它们当中的每个字来说,由于字母和音节的多少一般均不相同,因此,很难造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都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

如下面的英汉词汇对比:

树 tree;草 grass;花 flower;狗 dog;虎 tiger;象 elephant

上面列举的六个英语词汇中,由于字母和音节的多少一般均不相同,因此很难造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都两两相对的两个词汇。虽然针对那些简单音节的词汇来说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词汇,如“dog”可找到与其对应的“pig”和“cat”等,但这种概率偏低,不具备普遍意义。而要组成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上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就更难了。

五言绝句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The white sun sets behind mountain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欲穷千里目,Go further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更上一层楼。And you'll widen your view a thousand Li.

七言绝句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Bidding the Town farewell when morning clouds hang low,

千里江陵一日还。A long trip through canyons I made in a mere day.

两岸猿声啼不住,Monkey cries were heard on either bank all through the way,

轻舟已过万重山。While the boat passed by mountains swiftly in a row.

上例中汉语整齐方正,而英语则参差不齐,可谓一目了然\[1\]。

汉语是独立语,它有特殊属性:一字一音,一音一义。特定语境中的汉字,整齐方正,音节分明。只有这种语言才能造成字形、字音和字义都两两相对的两个句子,这种以联句表达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创作的基础。通过对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认识,我们知道要把中国古代格律诗的信息元素翻译到英语系统里,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它们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并与翻译能力无关\[2\]。

一般而言,不同的语言系统创作的诗歌都有它们独特的音韵和结构的表现方式,即它们各自的格律。因为音韵和形式对于诗歌的文化风格和意境的表达如影随形。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翻译难,翻译诗歌难,将中国古典格律诗翻译成英文可谓是难上加难。诗歌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我国清代思想家严复首倡的这一翻译标准,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诗歌翻译的终极目标。信、达、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译作内容忠实于原著者谓之信,文辞畅达者谓之达,有文采者谓之雅。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力求使译作在情调、韵味、风格上尽可能和原著保持一致,使读者阅读译文如同译者本人阅读原著一样,达到基本相同的境界。在诗歌翻译领域,它要求译诗在意义、音韵和结构形式上尽可能与原诗相契合,使读者在会意、听觉和视觉上能得到近似于原作一样的艺术享受\[3\]。

(二)诗歌翻译举隅

现以译界较为知名的三名译家对李商隐《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的译文进行讨论,看看中国古典格律诗的英译是否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endprint

《无题》原诗如下:

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情诗,主诉情心情理,在爱情悲苦的表露之中,渐见细腻深长且极具东方神韵的丰富情感。

1.译诗引用

(1)许渊冲先生译诗:

TO ONE UNNAMED

Li Shangyin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

(2)林健民先生译诗:

AN UNTITLED POEM

Lee Shang Wun

Tis excitedly unbearable to meet as well as to depart,

Easterly wind weakens while all kinds of flowers faded;

Spring silkworm died after it ended fibre productions,

A candle turns to ashes when shedding of tears dries up;

Looking at morning mirror I worry my temple is changed.

Humming verse at night 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

As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 isnt far from my place,

A asked the blue bird to convey you my kindest regards.

(3)卓振英先生译诗:

A Titleless Poem

Li Shangyin

Tis hard for us to meet, but separations harder still.

When breezes languish, fall and wither all the flowers will.

The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 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t dawn the mirror may betray your dread of aging hair;

Reciting poems at night I feel the moons chill in the air.

As Mount Penglai is not very long a distance away,

The Blackbird may be kind enough to you frequent, I pray!

2.译诗分析。

(1)从内容上看:

首先看看诗题的翻译。以“无题”命诗题乃李商隐的首创。此类作品非成于一时一地,其内容或关乎爱情,或涉及政治等方面,多因环境或时代所限不便明言,故统称为“无题”。在这方面的翻译中,林健民先生和卓振英先生的翻译较好。而许渊冲先生将题目译为“To One Unnamed”,太过倾向于逻辑思维,不太符合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创作风格\[4\]。

对于全诗的翻译,三位先生的表现各有千秋,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句译诗卓振英先生的译法较好,主要是因为卓先生使用了“harder”一词,突出了离别和相见的艰难程度。第二句译诗林健民先生的译法较好,“东风弱百花残”较合原意。第三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译法较好,较为传神地表达了那种悠长无尽的思念。第四句译诗卓振英先生的译法较好,用“流干了无尽的泪水”深刻表达了因思念而以泪洗面的情境。第五句译诗林健民先生的更接近原诗意蕴:晨起对镜而愁自己云鬓斑白。第六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更为准确:想象对方同自己一样因思念而夜不能寐权且吟诗遣怀。第七句译诗三者都差强人意,这是由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的翻译难度太大。第八句译诗许渊冲先生的译法较好,他选择的虚拟语气与原诗诗意较为契合\[5\]。

(2)从形式上看:

首先,在字数上,在上述三个译本中,虽然卓振英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诗考虑到了英语诗歌的表现形式,但与原诗相比,三个译本在形式上完全背离了中国古代格律诗的特点。中国古代格律诗中的七律要求全诗八句,每句七字,整齐方正,音节分明。其次,在音韵的处理上,虽然卓振英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译诗颇费心思,分别用了AABBCCDD和ABABCDCD的押韵方式,也注意到了英语诗歌在音韵上的表现特征,译诗音节和谐,节奏鲜明,但与原诗相比仍然相去甚远。\[6\]endprint

(三)原诗与译诗的差别

通过译诗与原诗的对比,可以看出,其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诗八句,每句七字,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本诗是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寒”韵,诗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国古代律诗按照诗律要求,中间两联(或称为“颔联”和“颈联”)必须是两副对联,即两个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学贯中西的译家也很难处理这种形式上的问题。然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类别中,凡是字数非五言或七言的诗歌都不是格律诗,仅就这一点而言,英译诗就完全背离了“信”这一翻译标准,一个连诗歌类别都不能保证的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可行吗?传统文化的传播值得付出如此代价吗?西方人究竟期待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格律诗?

三、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格律诗的翻译

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富含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人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诗歌内容深刻广泛、形式精美,其审美追求以含蓄典雅为主,对此西方美学又如何呢?

在西方,古代人们美的观念曾经以不同的术语出现过,如“和谐”(harmony)、“均衡”(symmetria)和“韵律”(eurhythmy),这与我们的审美观大同小异。西方美学认为宇宙自身应该是以和谐的方式构成的。与数相关的和谐原则是西方从古希腊到19世纪全部古典艺术的理想。在西方美学史上,赫拉克利特强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一性,即秩序、匀称与明确,整一性是美的事物的标志。

中国古代格律诗应该非常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念的。中国古代诗歌以意境为要,内容虽千差万别,但格律严谨,量化方面数字精准。以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规整。除了诗歌的外在形式七言八句和“寒”韵到底外,古代诗歌的格律如平仄粘对等都隐藏其中,这正符合西方追求和谐讲究韵律的审美趣味,是看得见的和谐和看不见和谐的高度统一体,而且诗歌主题突出,内容层层深入,诗律秩序井然。西方人理应接受这样的中国古典格律诗,才能真正领略中国传统文学的真正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为格律诗。古体诗中的一部分是可以英译的,但另外的古体诗同所有的格律诗是不能英译的。上述三位译家的文学造诣和翻译功力不可谓不深,但不同语系尤其是作为独立语中的汉语创作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有时显然与翻译能力无关,尤其是由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不可译”,其间的很多艺术资源不能兼容共享。此本为憾事,如果进一步牺牲这些语言文化作品的独特性,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凡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凡是中国的就是国际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不能够遵循“信、达、雅”标准而盲目翻译中国古典格律诗,以免使中国古代格律诗的艺术价值大打折扣,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损害和负面影响。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今的国内国际旅游业日益兴盛?这就是因为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的欣赏和传播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那些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就在那里,要欣赏这些,你惟有亲身前往。同理,对于像不能英译的中国古典格律诗,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推广”而损害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要领略其艺术魅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学习汉语,用汉语来解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否则格律诗就不是格律诗,不是格律诗的翻译还有什么意义呢?

\[参考文献\]

\[1\]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02.

\[3\]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4\]许均.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徐振忠.林健民和他的中国古诗英译艺术\[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3(4):1722,31.

\[6\]乐黛云.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格律诗】推荐阅读:

上一篇: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搞笑作文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