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通用8篇)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篇1

2、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雪峰: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体显示)

(3)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板书:雪峰插云)

(4)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湖泊:

(1)指名读有关语句

(2)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多媒体显示)

(3)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

引到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4)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

瀑布:

(1)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2)让我们来亲眼看看瀑布,听听它的声音,一定会读得更好。(多媒体显示)

(3)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3、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4、九寨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5、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小节。

2、交流看它们来了(逐个显示动物)这是()。

3、你最喜欢哪个?把写这种动物的句子多读几遍,待会儿要请你当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现在你们都是九寨沟的小播音员,正在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神奇的动物,你们能通过读把游客都吸引到九寨沟来旅游吗。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请几个人来读这一节课文比较合适,为什么?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听了小导游和播音员的热情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是啊,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怪不得到过九寨沟的游人看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都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

五、欣赏歌曲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篇2

一、第七册小学语文教材小练笔安排的问题剖析

学期伊始,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对整册教材的课后习题做分析、整理、归纳, 笔者特别关注了第七册语文教材的小练笔安排, 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小练笔次数偏少。

整册教材共安排了四次小练笔。P53《去年的树》:“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 我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P90《颐和园》:“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 记一次游览活动”。P105《搭石》:“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 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P145《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 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如果可以把P108《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我们来想象一下,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也作为小练笔的话, 那也只有五次。显而易见, 就这五次小练笔, 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2. 小练笔形式单一。

仔细分析, 不难发现, 小练笔的形式比较多的是“我对某某说……”如《去年的树》, “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 我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此类小练笔容易口号化, 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提高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3. 小练笔操作困难。

如P145《呼风唤雨的世纪》, “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 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此类题目, 对家长也有一定要求, 若家长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还一下子说不出个头头道道来呢。更何况像笔者班里, 家长打工的占三分之二, 曾调查全班家中有电脑的学生, 结果全班63个学生, 只有21户家庭安装了电脑和宽带, 平时一碰到查找资料的作业, 不少家长说要到别人家去上网, 十分不便。

二、第七册小学语文教材小练笔安排的问题改进

如何整改小练笔的内容, 丰富小练笔的形式, 使随文练笔真正发挥作用?通过思考、实践, 笔者谈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1. 单一之处, 改一改。

教师应该活用教材, 面对形式单一的小练笔题目, 可以将它稍作修改。如《去年的树》“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 我先说一说, 再写下来”练笔中, 据了解, 事实上很多学生有更多的话要对不同的对象说, 而不仅仅局限于“鸟儿”。鉴于此, 笔者就把此次小练笔改成了“读了《去年的树》你是不是有很多话想说?任选一题写一写。A、我想对小鸟说……B、我想对大树说……C、我想对树根说……D、我想对伐木人说……E、我想对作者说……”又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我们来想象一下,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 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为什么只对台湾青年说?”在细细品读文本之后, 笔者觉得那位李博士的行为也一样打动人心, 而且为什么只是“说”, 很多时候我们表达感激之情不仅仅是语言, 还有更多的方式。基于以上的思考, 笔者又把这次小练笔的题目改为“想象一下, 如果有一天, 小钱有幸碰到台湾青年或李博士, 他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感人的故事呢?”这么一改, 大大拓展了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更觉得有话可说, 写起作文来更是个性飞扬。

2. 难写之题, 换一换。

“以生为本”不仅是一种理念, 更是一种行动。从教学实际出发, 可以灵活地将一些小练笔的题目进行置换, 降低难度, 让学生变“苦作”为“乐作”。如《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 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 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为降低难度, 根据本班的实际, 笔者做了以下操作: (1) 播放科技片, 领略科技发展给教育、经济、军事等领域带来的变化。 (2) 根据你看到的资料, 或者结合你平时听到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 写一写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这样一来, 学生会更容易落笔成文。

3. 精彩段落, 仿一仿。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 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 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 都是教学的范本, 值得大家慢慢咀嚼, 细细品尝, 好好吸收。但在崇尚自由与个性的时代, 学生对文本的吸收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在学习中, 笔者让学生自由发现, 自由选择, “看看课文中什么最吸引你, 哪怕是几个词, 或者一段话”。学生根据喜好, 可模仿某一句子、某一片段写一写, 可用喜欢的几个词编一编, 以体现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教学《火烧云》学生可以仿照第4~7自然段的写法仿写火烧云可能还会有哪些变化和景象, 这种有明确指向性的仿写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 课文空白, 补一补。有些课文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 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

学习这样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 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 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比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时, 有这样一句话“巨人终于明白了”, 那么他明白了什么呢?课文并没有写出来,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补充巨人的思想, 这种补充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课文中心。

5. 悬念之处, 续一续。

很多课文中的结尾都写得比较留有余地, 让学生有多种猜测的可能。对于这样的地方,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形成习作。例如在讲童话《小木偶的故事》这篇课文后, 笔者让学生想象小木偶身上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来续编故事。为了续编故事,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急着去看这个故事的续集, 于是笔者提醒说:“老师更喜欢那些自己编出来的故事, 因为你才是故事真正的作者。”这样一来, 学生自由发挥大胆想象, 编出来的故事还真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6. 动情之处, 抒一抒。

文章不是无情物, 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 学生入情入境, 自然会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 这时安排小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比如学习《给予是快乐的》第十二自然段“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 把弟弟抱进了车里。”读到这里, 每位读者的心灵都会被深深地震撼, 教师在这里就可以恰当地安排一次练笔“保罗此刻在想些什么, 他最想说什么, 请写下来。”

总之, 教师只要活用教材, 改善和丰富小练笔的形式, 拓展习作的空间, 增强练笔的有效性, 学生就一定能通过小练笔在习作的大天地中自由翱翔!

摘要:小练笔, 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作文练笔。在人教版的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都出现了“小练笔”练习, 它是奠定学生习作的基础,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在充分凭借教材、依托教材、挖掘教材的基础上, 实施小练笔, 进而让学生会习作、能习作,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小练笔

参考文献

[1]马莹.浅谈小学中年级作文兴趣的培养[J].北京教育研究, 2006, (10) .

[2]戴圣良.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写作[J].语文教学之友, 2007, (9) .

[3]凌红.随笔:作文教学新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 2007, (10) .

[4]金云如.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有效思考[J].教师, 2010, (9) .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篇3

一、表达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

第7课《虎门销烟》课后设计了一道写话题目: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抒写自己阅读课文之后的感想。

教例:我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凝视着这位民族英雄,心潮澎湃。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目眺望着远方,充满了坚定,充满了力量,让敌人胆寒。(师:写得很有气势!)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沉思,在担忧,在下最后的决心,(师:你前面已经说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坚定,这会儿又犹豫啦?想一想虎门销烟的意义?)哦,他端坐在那里,似乎在神定气闲地指挥着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师:恰当地引用课文的语句,不错!)他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重任,(师:“柔弱”一般用于女子或孩子。建议改为“他用自己的双肩”。)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铭记那个伟大的壮举,将那个光辉的名字铭刻于心——林则徐!

第16课《李时珍夜宿山寺》课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笔题: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你以“李时珍,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第12课《开天辟地》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这样一个千古神话故事,学生读完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写一段话,赞美一下你心目中的盘古。提示学生可以引用课文中的语句,特别是课文描绘盘古的身躯化成万物的语段。

二、理解性的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

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那个原来看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那个外国学生究竟为什么震惊?他会想些什么?这是课文留下的一个空白,而深入地理解这个外国学生的认识变化,恰恰能加深对“励志”内涵的理解。由此,可以围绕“震惊”设计一个补白的理解性写话训练:那个外国学生震惊什么?请你联系课文,写一写他心里的想法。

第21课《九色鹿》一文中,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并重重地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理解了国王这么做的原因,也就领悟了课文“贬斥贪婪与负义、颂扬善良与正义”的主题含义。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就是那个国王,听了九色鹿一番义正词严的话,你会为什么而感到惭愧?会怎样斥责调达?会怎样命令臣民?请你拿出笔,写一段话。建议恰当地选用课文中的词语:背信弃义、见利忘义、灵魂肮脏、恩将仇报……

教例:(学生朗读)国王指着调达斥责道:“调达,你这个灵魂肮脏的小人!竟然出卖你的救命恩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忘恩负义?什么叫恩将仇报?你就是这样的小人!卑鄙无耻!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发配边疆终身服役,用你的余生赎罪吧!(师插话:这国王原来信佛教!)公公,(师:什么?)公公是国王身边的太监。(师插话:哦!这里还有公公。)公公,昭告天下,九色鹿是神鹿,从今往后就是我国的国宝,是我国特级珍稀保护动物,任何人都不得伤害!”

三、转述性的练笔

课文有特定的叙述人称与顺序,如果转换一下人称或者变换一下叙述的方式,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会在这样的转述性练笔中体会到不同叙述方式的不同表现力。

第20课《珍珠鸟》从“我”的视角叙述了珍珠鸟逐渐亲近我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设计这样的小练笔:请你以“珍珠鸟”为角色,叙述逐渐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尽管是一个叙述人称的小小转换,但是,学生却领略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笔下的文字在课文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既汲取了课文中精美的叙述语言,又有了自己特有的词汇、语句。

第19课《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描述了人物之间的一段对话,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练笔:你从两个人的“电话”中知道了什么?请你用第三人称简要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教例:(学生朗读)我从电话中知道了那个男人。(师:哪个男人?)那个陌生男人。(师:哪个陌生男人?)就是那个小红车的主人。(师:这就明白了!)他已经换上了新的反光镜,谢绝了我的费用,(师:赔人家的钱,叫……)赔款。(师:准确!)谢绝了我的赔款,并感谢我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主动留下了字条,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

四、迁移性的练笔

课文的语言一般比较规范、优美,一些语句、段落特别富有表现力,也蕴涵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经常在阅读中借鉴、模仿、运用这些语句、段落,就能在迁移性的练笔中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典范的语言表达范式,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进而设计迁移性的练习,鼓励学生模仿写话。

第1课《老师,您好!》一诗中,用“春蚕、甘露”比喻老师,形象地凸显老师的无私与辛劳。老师还好在哪里?可以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认识议一议,然后请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两个恰当的比喻,体现出老师这个职业的可敬与可爱。这样的练笔,学生在议论中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阅读中有了模仿的句式,写一两个句子就变得容易了。当然,句式不能满足于学生写的一两个比喻,而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三个、四个不同的比喻,连成一首小诗,使学生在原先的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第2课《但愿人长久》一文中,重点描写了苏轼在

中秋之夜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尤其是将苏轼心中的所思所想,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述于文字中。阅读教学要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为了什么事?当时心里会有哪些想法?请你将当时的所思所想有条理地写下来。提示学生,可以模仿课文借月抒情的写法。这样的迁移性练笔着眼于“移情”。

第4课《秋天》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选取了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不妨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写另外一个季节。提示学生选取这个季节里最典型的事物,模仿诗歌的写法写一两段话。这时候的练笔就是模仿写诗,而各种修辞手法、句式都在这样的模仿中真切地体会到了,有利于学生表达水平的提高。

第5课《天安门广场》一文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条理清晰地描述了天安门广场的景物。我们可以借鉴“移步换景”的观察与描写方法,组织学生观察校园或者班级,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地描述各种景物。这样的小练笔迁移的是方法。

五、想象性的练笔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如果教师能紧扣课文中隐含的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来,既“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

第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写话题目: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当然,如果转换视角,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小练笔,请学生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他会想些什么?这道练笔题目更贴近课文,也更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想象普罗米修斯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到他的勇敢而富有同情心。

第3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描绘个人心中的画面。

第24课《古诗两首》课后设计了一道题目: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学完《元日》后,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除夕夜的情景,将记忆中的元日情景描绘出来。这样的想象练笔,有主题,有生活积累,不难下笔,也不难写好。

六、延展性的练笔

有些课文学完后,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扩展阅读,并将课外阅读收集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写成一段话。这样的延展性练笔其实是读书摘记。

第18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读后,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些,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互联网收集有关互联网的相关知识,然后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写下来。这样的练笔或许像做专题“论文”,有助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

第23课《春联》,也可以设计一道综合性的读写练习题:请你收集有关春联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写一篇关于春联的研究文章。可能这样的练笔不再是课堂上所能完成的,但是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其实,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不同的小练笔。如第14课《一路花香》一文,可以设计表达性的练笔:你读了这个寓言后,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写下来。也可以设计想象性的练笔:请你想象这两只水罐在一起时的情景,它们之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呢?然后写下来。所以,教学之妙,存乎于心。有心者,必然会充分地开掘教材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出恰当的有效的小练笔来。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篇4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小组合作: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 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 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 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 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 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小组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 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 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学习反思:

《小萝卜头的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三、理解课文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四、拓展延伸师:

1、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2、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写在小笔头上吧!

学习反思:

《童年读〈水浒传〉》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学习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学习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难点学习:

复述课文。

导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子夜吴歌》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导学过程:

1、看图,导入新课。

⑴(师出示图画,并配上古典音乐)

同学们请看,图上画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师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给远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看到此景,诗人写下了《子夜吴歌》。

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⑴ 了解学情。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师生交流。

3、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⑴ 诵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

——看图再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⑵ 品读感悟。

——师;你们想念过亲人吗?能说出当时的感受吗?

——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

——配乐朗读。

——全班交流。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师拓展资料:古诗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

(五)》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

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

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

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

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

1、观察图片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第三课时习作5 桥

一、激趣导入,搭兴趣之桥

歌曲《北京的桥》

二、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结:外观越来越漂亮、材料越来越结实、工艺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

三、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四、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五、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侨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六、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七、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语文第七册《桥之思》教案 篇5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注意听啊,听后你可要告诉大家,它唱的是什么。

(播放桥的歌曲)

师:谁来说说,它唱的是什么呢?

师:你听的真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各样的桥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的桥,引发了作者樊发稼许多的思考,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它们很感兴趣,也许会引发你更多的思考,那就让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不要忘记正确的读书姿势啊。开始吧。

师:课文读完了,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同位两个比比赛,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同位互相检查)

师:生词朋友们来了,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它们了,注意了,我可不一定叫到谁啊,一个人读--小组读--大组读--全班读。

(出示生字词)

幽静碧波粼粼魅力交叉巍峨雄伟构筑和谐)

师:全班同学再来认真地读一读。

师:声音响亮,读得又准确,真不错!生字朋友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认真的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这篇课文中都了解(知道)了什么?[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引导生用自己的话大体谈一谈)

(生大体谈谈,谈到第一小节中的桥的功能,样式,材料)

师知道了这么多桥的知识,真了不起!那么桥有这么多的功能(样式,材料),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第一小节)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小节,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说全了后)

师:读懂了这么多,真是了不起!你给大家读读这一小节吧。其他同学进一步体会体会桥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生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听出了桥的确给人带来了许多方便。那各种造型优美的桥,在给人方便的同时,还有些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快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找一找,好吗?(生读)

师:你找到了吗?来说给大家听听。(第二小节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一块来看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读这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是从哪些句子听出了桥的美?

师:谁来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了桥的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

(抓重点词语“碧波粼粼”“回旋别致”“巍峨雄伟”“浩然坦荡”)

师:碧波粼粼什么意思?碧波粼粼是形容桥的吗?那为什么从这个词上你体会到了桥的美?你能读一读这一句话吗?看看书上的插图,体会一下碧波粼粼的感觉。谁再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小段,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能表现出桥的美来?(回旋别致,什么意思?弯弯曲曲的小桥,不同于其他的桥,这不同的风格使它更加的美丽!把回旋别致去掉好不好?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读出了桥的美?从哪个词上体会到?巍峨雄伟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读一读这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桥的巍峨雄伟?)

师:他读出桥的巍峨雄伟了吗?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多么巍峨雄伟的大桥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造型优美,装点乡村和城市,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桥吧?同学们可以边欣赏边议论议论。

(课件播放九曲桥,立交桥的录象)

师:这么美的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夸夸它?老师给你配上音乐,你来美美的读一读好吗?注意啊,要把你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读出来。谁能第一个充满的自信的站起来?

师:听出美了吗?{享受到美了吗?}(如果读得不好让生评,好的话你觉得的她读的好在哪里?谁还想读?好师评:读得多美啊,我仿佛亲眼看见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巍峨雄伟的立交桥。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这一小节吧 师:除了回旋别致的九曲桥,巍峨雄伟的立交桥,你还见过哪些桥给你带来了美的享受?

(几句话谈谈,种类多点)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桥,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考呢?小组为单位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好吗?(生谈第三小节)

师:谁起来说说由桥想到了什么?

(边说,屏幕出现第三小节)

师:是啊,看不见的桥把我们的世界装点的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同学们,认真的默读一下这一小节,边读边想:桥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呢?(平日里你和老师同学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

(生交流)伊拉克,风俗习惯,互相尊重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真受感动!其实这就是一座“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和心灵之间,也存在于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无形的心桥吧。

(课件出示“握手”“问好”“互帮互助”等“心桥”的画面)师范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路桥必不可少,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装点着乡村和城市,但心桥更为珍贵!这样的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小结: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的坚固,更加的美好!这节课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

作业设置

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选择喜欢的句段背诵。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座自己喜欢的桥。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四、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五、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方便 心桥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拾穗》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真实感人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

《桥 之 思》

教 案

单位: 新乡县翟坡镇寺王小学 姓名: 王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复习教案二 篇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复习教案(二)

第二单元 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第5课《古诗两首》 1、读古诗,说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缘”是什么意思。句意 也可以说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看到的景色也各不相同。如《画杨桃》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也不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使用这两句。“疑”是什么意思,这两句的意思。 “题、识、莫”的意思是什么? 2、多音字:重 第6课《爬山虎的脚》 1、读课文,要求背诵全文,记生字。注意“虎、叠”。多音字:铺、角、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发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的兴趣。 课文中把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伸出枝状的细丝比作是“脚”。 把细丝比做“蜗牛的触角”感受到爬山虎的脚很细,不容易被发现,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2、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3、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和没有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 第7课《蟋蟀的住宅》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蔽、搜、抛”。多音字“差、曲、弹、扒”。 课文大意:课文开门见山地引出说明对象,从蟋蟀对住宅的选择写起,由外到内写出了住宅的特点,接着写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介绍住宅的外部:蟋蟀的住宅在一条倾斜的隧道,出口的地方有一丛草,门口收拾得很平坦,那是蟋蟀的平台。 住宅内部的特点是简洁、清洁、干燥、卫生。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遇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知道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3、为什么说它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 从中体会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赏。 语文园地二 1、词语盘点 2、口语交际与作文: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3、我的发现:因为观察得认真、细致,经历了长期的观察,所以作者才能把句子写得这么具体、准确。 4、日积月累:以儿歌的形式告诉我们每月里的典型花卉。 5、成语故事:“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浏览课文,了解大意,记生字。 2、他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3、“静谧”(宁静)“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说明他经历的艰辛和挫折)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基础训练1 篇7

聋校语文第七册教案-基础训练1

基础训练1 教学内容:基础训练1中的习题 教学目的: 1、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名词。 2、能把句子写具体;体会“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3、训练学生看(听)话的能力、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阅读短文,理解段中各层次的意思。 教学准备:看图说、写一段话的图。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解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一、二 教学目的:巩固汉语拼音字母表;认识名词。 教学过程: 一、练习习题一 1、让学生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读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3、按顺序排字母。排完后检查、订正。 4、齐读排列好的字母表。 二、练习习题二 1、出示题目中的词语。 2、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示的是什么。 3、告诉学生像这些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叫名词。 4、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十个名词。如:蛐蛐、小沟、小羊羔、月亮、云彩、汽车、座位、裤子、上衣、胡子、服务员,等等。 5、齐读以上名词语。 三、作业: 1、默写汉语拼音字母表。 2、比一比:看谁写的名词多? 课后分析:字母表学生都很熟悉,所以第一题对学生来说显得非常简单。第二题是初次接触,但在通过举例讲解后,学生兴趣很高,都能较熟练地完成这一类题目了。当然,对于词性的教学贵在平时在教学中坚持不断渗透,方能真正让学生熟练掌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三、四 教学目的:能把句子写具体;体会“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练习习题三 1、出示题目。讲解例题,理解题目的要求。 2、读题中的句子及括号里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词语的意思。 3、想想怎样把括号里的词语加到句子中去。 4、学生练习后,让学生再读读句子,并和原句比较一下,看看哪句写得具体。 二、练习习题四 1、读每组中的两个句子。 2、理解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看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3、小结:这两组中的句子句式不同,一个是“把”字句,一个是“被”字句,但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三、作业:让学生根据第四题,说出句式不同、意思相同的句子。 课后分析:“把词语加到句子中去”这样的题目,同学们以前已经接触过,理解题意、知道解题方法,但由于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孩子们还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顺利完成。通过举例讲解,学生已经理解了“把”字句与“被”字句只是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题五;听(看)话、说话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看(听)话的能力、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习题五 1、出示题目。 2、讲读例句,理解句意,让学生理解题目的要求。 3、读句子,看左边的.句子应和右边的哪一个句子想连。 4、让学生练习,加标点。 5、师生评议后,集体读句子。 二、看(听)话・说话 1、提出要求:听得要专心,看得要仔细、正确,并要记住内容。 2、看(听)写题中的一段话:    我们村里种了许多果树。春天,桃花开了,梨花开了,苹果花也开了。我们村成了花园。秋天,桃子熟了,梨熟了,苹果也熟了。我们村成了果园。 3、指导学生读懂这一段话,明白这段话讲的是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知识。 4、指名说说这一段话。 三、作业:抄写看(听)话・说话中的一段话。 课后分析:学生学习兴致较高,掌握情况较好,但看话能力还有待培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训练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阅读训练: 说说下面这段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星期六下午,老师带领我们到校园里平整一块地,准备在那儿种菜。大家一齐动手,有的拨草,有的翻土,有的捡砖头。不到一小时,就把这块地平整好了。同学们说:“咱们干得真快。要是一个人干,一天也干不完。大家一齐动手,一会儿就干完了。”老师说:“对!人多力量大,做起事来又快又好。” 1、师领读短文。 2、生自由读全文。 3、说说这段话有几句话? 4、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5、想想哪几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6、指导学生给这段话分层次。 7、指名说说这段短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8、小结:短文先讲老师带同学们平整一块地;再讲大家一齐动手,分工合作,一会儿就把地平整好了;最后讲通过这件事,大家体会到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9、集体齐读全文。 二、作业:熟读短文 课后分析:阅读训练主要让学生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基本领悟了短文的意思,但是给短文分层、归纳层意对学生来说还是很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阅读、分析、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叙述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图画。 2、让学生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进行观察 (1)图上画的是谁? (2)他们在干什么? (3)他们为什么要送礼物给老师? 二、组织语句口述、笔述 1、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句子。 2、观察图画,看图说、写一段话。 三、作业  看图说、写一段语句通顺、意思连贯的话。 课后分析: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顺序地观察,并能用零星的词语说出图画的主要内容,但要用完整、通顺的句子表达出图意和自己的想法,还是显得很困难。指导看图、指导说话,依然是现今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李时珍 篇8

以下为节选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第一单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3、例4;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

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

(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

(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

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

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

(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

(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

(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

(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50140○63140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

(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356000<360000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近似数:

例6: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2)726310

84380≈8万

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第二单元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项内容:口算、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展,计算数目的增长而安排的.因为学生在第四册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主要是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总之,这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表达、分析等多种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习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 64-38 29+15 46-27

670+80 530-400 780+90 540-80

350+200+70 280+300+90 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 650+70=720

④250+450=700 700+20=720

⑤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

⑥250+500=750 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 520+480

360+180 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 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 140+30=170

⑤540-340=200 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 520-150 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40000+70000简写成( )+( )得( )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34万+18万 23万-18万 24万+6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15万+35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 )想:370+( )=( )

( )+( )=( )

520-360=( ) 520-( )=( )

( )-( )=( )

(2)250+( )=720 ( )-480=290

520-( )=360 ( )-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 650+180()860-47

910-180()502+290 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25页-29页例1、例2、25页做一做,练习六1―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

(2)能正确进行多位数连加的笔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讨论、抢答、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地进行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连加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6+9+47+2+89+7+1

5+8+58+3+7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

(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

(5)反馈练习:25真做一做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

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60 35+( )=60

( )+8=15 300+( )=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

(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 )=和

一个加数=( )-( )

100+80=( )

( )-80=100

180-( )=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X+80=176 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例2.X+15=40

(3)60-35=25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X=2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1835+4818+1225×40

350-170370+15-98350÷70

2.填空:

加数+()=和一个加数=和-()

3.求未知数X(口述):

X+25=60140+X=7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出示减法算式:30-10=20

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

第一种:30-20=10

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

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学习例4:

(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30-18=12(米)

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

交流后板书:30-18=12(米)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小结:

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

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

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

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

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

(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

4.教学例5.

(1)出示例5,求未知数X.

①X-48=35②135-X=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被减数-()=差

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

(2)38-12=()

38-()=12

26+()=38

2.练习八1题

3.练习八3题

4.判断:

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

540-X=80-64=174

6.练习八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练习八4题最后2个.

六、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43―44页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简便算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78=80-()99=100-()87=90-()

101=100+()56=60-()

2.口算.(出示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十或整百的数;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两位或三位数.)

第一组 113+60 276+100 574+200 165-100 453-300

第二组 113+59 276+98 574+198 165-97 453-299

要求:让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他同

学和老师一起当好裁判.

订正后教师宣布结果.如果学生有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第二组题照样能算得很快.

二、探究新知

1.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组加数或减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组题的加数、减数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简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学习例1.113+59

出示例1.113+59

(1)引问:59接近几十?(60)可以把59写成几十减几(注意要使减数最小)?113+59怎样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113+59先算113+60再减去1.

如果还有其它算法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比较哪一种最简便,从而认识到113+60-1最简便.

(2)追问:为什么加60?为什么再减1呢(多让学生说理由)

交流后板书113+59=113+60-1=172

多加1还要减1

教师指出,因为刚学习简算,过程要写出来.计算熟练后,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3)反馈:

①113+58怎样简算?把58看成60,应写成113+60-2=171

为什么减2而不减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过程对应式子板书:多加2要减2.

②如果113+57呢?把57看成60,如果113加60多加了3要减去3所以113+57=113+60-3=170

③计算:113+67113+77(口述)

3.学习例2.276+98

(1)观察题的特点,怎样简算,把教材42页例2的简算过程补充完整.

(2)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多加2要减2

4.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是怎么简算的,用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

5.反馈练习.43页中间例2的“做一做”.

6.教学例3.165-97

(1)尝试练习: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后,指名说出简算过程.)

可能出现的两种做法:

第一种:165-97=165-100-3=62

第二种:165-97=165-100+3=68

比较两种算式哪一步相同,再讨论减去100后,究竟是减去3还是加上3?

(2)演示说明算理.

出示投影图(纸盒上标的数字是鸡蛋的个数).

要取走97个鸡蛋怎么办?(先拿出大箱100个鸡蛋.)

思考:要取走97个鸡蛋,结果取走了100个,应再取走3个还是把多取的3个送回来(边说边演示)?

出示图:

师:指名说出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哪个算式,并说明理由.

追问:多减3再加上3,如果多减去2呢?多减去1呢?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概括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

得出: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4)反馈练习:43页下面例3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1题(填在书上)

2.板演.99+36250-199

3.在○里填上>、<或=

195+238○200-5+238 386-199○386-200-1

357+980○357+100+2 901+577○577+900-1

4.判断.

(1)X+297=X+300-3() (2)X-297=X-300-3()

(3)X+799=X+800-1() (4)X-799=X-800-1()

5.分组比赛:86+89 54+97 299+435

155-99 148-791176-98

6.选择(把正确解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97+98=() 98+299=()

(1)197+98=197+100-2 (1)98+299=98+300-1

(2)197+98=197+100+2 (2)98+299=98+300+1

(3)197+98=98+200-3 (3)98+299=299+100-2

(4)197+98=98+200+3 (4)98+299=299+100+2

(5)197+98=200+100-3-2 (5)98+299=100+300-2-1

四、全课小结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比较加、减法简算的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十、整百进行加减;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多加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几就要加上几.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4题后2个5题.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113+58=113+60-2=170

多加1要减去1 多加2要减去2

例2.276+98=276+100-2=374计算加法时,多加几要减去几

多加2要减去2

例3.165-97=165-100+3=68计算减法时,多减几要加上几

上一篇:“永远跟党走”团日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读报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