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自我鉴定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档案的自我鉴定(推荐12篇)

档案的自我鉴定 篇1

档案工作的自我鉴定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阶段对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生活的自我总结,自我鉴定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自我鉴定吧。那么如何把自我鉴定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档案工作的自我鉴定,欢迎阅读与收藏。

为查新工作的主线,围绕“查新点”进行检索;针对“查新点”确认检索的有效性与充分性,根据“查新点”进行文献的筛选与分析等,因而它是查新员选择数据库、拟订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的依据,是进行新颖性结论判断的基矗由此可见,查新点的分析、提炼与把握是影响查新质量的—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查新点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查新结论的可靠性和针对性。查新点分析是指查新人员在对查新项目内容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查考利用价值的材料,可编为资料留在单位使用。3结语收稿日期:XX—04—06据查新委托人对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等新颖性的查询要求和管理部门的查新规定,将需要查新的内容(一般为多主题)用一条条查新要点(单主题)清楚地表示出来,即分解开来,以便于找准查新点,选择卡珂关文献,并进行比较,最终得出针对性强的公正、客观结论。2正确分析提炼与把握查新点的要素2,1查新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查新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查新点的理解。委托人在提出查新委托时,往往会提供课题的查新点。但葙些委托人由于不了解查新工作程序及方法,其表达方式往往宽泛而不具体或查新点罗列过多过全,新颖点不突出,如果查新人员没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将很难深入了解并分析课题然后将查新点正确、清晰、完整地提炼表达出来,查新质量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创新性和水平不同的项目,可能会因为委托人对查新点的描述不同而得出相反的结论,还有可能因为委托人对查新点的描述不当而造成查新结论不准,或者查新项目本身不具备很强的`创新性,而委托人采用了避重就轻、回避矛盾的描述方式使查新结论新颖性被完全肯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查新质量。只有当查新人员懂得有关某一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更好地熟悉委托课题,了解课题的技术要点、指标参数和其他研究背景情况,吃透课题细节,从而确定正确的查新点、检索词、选择好数据库,制定出完善严密的检索策略,抓住课题的新颖点和创新点,保证查新质量和效率。如某一委托项目为“基于射线测量信号预测气液反应器气含率断面分布及其数字成像算法研究”,委托人提供的查新点为:第一,射线辐射信号与气泡上升速度这两者随机统计性间的谐配问题;第二,射线测量信号的有效性分析与统计模式;第:三,旋转扇型射线测量信号预测气含率断面分布的数学模型、像重建算法及其计算程序与数字彩色成像。这是一项理论性极强的项目,且该项目跨越了化学工程、探测成像技只有实现档案鉴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使文件“归档”完整、精炼,在相当的程度上再现历史,成为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晶”,才能使档案为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责任编辑:李敏)第一作者简介:罗铿玫,女,1974年1月生。1996年毕业于汕头大警,计算机工程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档案室。

档案的自我鉴定 篇2

一、前期鉴定

所谓前期鉴定是指对文件材料保存价值的鉴定和对归档文件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的鉴定。因其是在文件材料立卷归档阶段完成的, 处于档案文件运行前期, 所以可将他们统称为前期鉴定, 亦可称为归档鉴定。前期鉴定, 一般无需成立专门的鉴定组织, 是按工作顺序完成的, 只需严格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责任, 由责任人如立卷人、案卷审核人、归档接收人等分工负责, 共同把关, 协作完成。主要包括:

(一) 保存价值鉴定, 是指对文件材料有没有保存价值、保存价值大小的鉴别, 并依此确定文件材料归不归档、保管期限的长短。这是档案工作者的常规性工作, 这里不再详述。

(二) 准确性鉴定, 是指对归档文件材料的各种标识的准确性及其所承担的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甄别评定。前期鉴定中的准确性鉴定, 主要是针对工作中因工作疏忽将归档文件材料的某些标识如责任者、时间、签章、竣工章等遗漏丢失或者错误, 正文与底稿不相符, 基建图物不符, 设备图物不符等诸多情况的检查, 在文件材料归档时, 由责任人进一步核实鉴别, 并签字确认, 以确保归档文件的准确性。

(三) 完整性鉴定。归档时, 责任人围绕某个事件、某项工程、某个设备、某项任务所产生和使用的文件材料的完整性, 每一份文件材料页数、图片及底稿的完整性进行鉴别并签字确认, 以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

二、后期鉴定

所谓后期鉴定是指专门的鉴定委员会对档案进行鉴定。后期鉴定是档案馆 (室) 的重要业务环节, 需要建立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鉴定委员会, 按特定的程序进行。其工作内容应包括:

(一) 档案评价。由于历史原因, 许多档案与事实不很吻合。档案馆应当在不改变原件的前提下, 对不同时期的文件材料进行整体和个别评价, 并将之纳入档案馆指南和各全宗卷, 以正视听、引导利用者恰当地使用档案, 真实地书写历史。此项工作, 需组织专门人员集中进行, 或者档案局作为一项正常工作列入管理或编入职责范围, 延续不断地开展。

(二) 档案珍贵程度鉴定。档案珍贵程度是相对而言的。就国有企业而言, 珍贵的档案除了企业成立初期的各类活动记录档案外, 还包括企业领导人的任命、部室的增设、人员编制的核定, 职务、职称、工资的变动情况, 申报各类优秀企业等日常事务性档案资料。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对外投资控股、参股、合资、租赁、承包、转让、兼并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材料, 是档案的重中之重, 是很珍贵的档案。这类档案一般应列为永久保管, 少部分作为长期保管。

(三) 到期档案的鉴定。由档案保管部门根据自己的馆藏情况, 成立鉴定委员会, 制订鉴定原则标准和运行程序, 有计划地对到期档案进行鉴定, 确定存毁。这项工作应坚持不断地开展, 真正将有价值的档案保存好, 将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 避免因档案馆 (室) 重轻不分而形成的管理浪费, 提高管理效率。

三、强化业务学习是档案鉴定工作的前提

社会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增长。一个单位、部门、企业要进行正常的工作、生产等等活动, 就都会形成大量的文件档案。他们的发展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或形成档案, 单位、部门、企业的扩大, 人员的增加、设备的更新换代、职能的扩大都在形成大量的档案, 档案的剧增给档案鉴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部分档案将成永久保管, 一部分则没有可保存的价值, 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要根据档案有关规定, 进行全面地鉴定, 档案鉴定的正确与否, 关系至关重要, 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强化业务学习, 掌握有关知识政策, 不断提高鉴别能力, 使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成为档案,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对于无价值的档案进行及时销毁, 以便减轻档案馆 (室) 库存压力。

四、逐步实现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是档案工作良性循环的途径

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它关系到档案的销毁、馆藏的优化以及档案质量与档案效益的发挥。档案鉴定包括鉴定档案保存价值, 鉴定档案的真伪。在档案馆 (室) 的业务工作中经常进行的鉴定工作属于档案的保存价值, 也就是对档案保存价值的大小进行鉴定, 来确定档案的存放时间, 一般来说, 大部分档案保存部门都注重档案的“存”而对于“毁”往往是不为的。档案保存价值鉴定工作难度较大, 人们一般不便轻易销毁, 这样长期以来就会形成大部分无用档长期存在, 如果对档案的价值判断不准确, 轻视档案的存在, 错误地销毁了有用之档, 将难以挽救, 因此, 档案销毁是一个薄弱坏节, 开展这项工作要慎重而认真。

在对档案鉴定工作方面, 要正确掌握方法。一是着重分析文件的内容, 通过分析文件内容, 判定文件的价值。二是要通过文件的来源、时间和形式等要素判断其保存价值。三是通过分析全宗和全宗群内的完整度将有关文件从大的范围联系起来, 看它的保存价值。四是通过分析利用者对档案需求程度来鉴定档案保存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东斌.档案鉴定——由谁鉴定——档案鉴定基本问题思考之二[J].档案管理, 2006.03

[2] .汪孔德.档案保管期限表应实行审批制[J].中国档案, 2006.02

档案的起点鉴定 篇3

档案鉴定既是文件过渡到档案的起点,又是决定档案最终存毁的终点,同时还是划分档案控制使用的界点。因此,在工作程序上可以分为起点鉴定、终点鉴定和界点鉴定。在此笔者想着重论述的是档案起点鉴定。

一、档案起点鉴定的三个过程

(一)初始鉴定

文件办理完毕后,首先要由文件形成部门对其保存价值进行初始鉴定,因为只有直接办案人最了解文件形成的始末,能够最客观地评价出每份文件是否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归档鉴定

对档案的内容及其实体进行价值鉴定与质量鉴定,依据鉴定标准,使职能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件转化为规范的档案。它是划分档案与非档案文件的分水岭,必须由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部门共同完成。

(三)进馆鉴定

档案馆对移交进馆的档案进行复查性鉴定,判定其是否符合进馆范围和标准。笔者认为,进馆鉴定工作更贴近于验收,是档案馆按照预先制订的进馆范围和接收标准对移交进馆的档案所做的鉴定工作,是文件成为长期保存的档案资料的最后一道关口。

二、档案起点鉴定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件形成部门进行初始鉴定时容易出现对《文件归档与不归档范围》的具体标准掌握不够准确的问题

从客观上讲,档案鉴定的标准难以把握,程序相对复杂,人们对于收集来的文件材料常常“从宽执行”,产生有文必归的现象;从主观方面讲,文件形成部门的人员对于档案鉴定专业知识掌握十分有限,往往根据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有时只注重当前工作的需要而忽视档案的长远利用价值,致使该归的文件没有归;有时则把仅对现实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不具备长期保存价值的文件也留存下来。

(二)归档鉴定阶段存在着对《档案保管期限表》中的划分标准难以掌握和档案部门指导力度不够两个问题

第一,文件形成部门和机关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和矛盾。目前各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具体、用词不精确的问题,如经常出现“重要的”、“一般性的”、“涉及重要内容的”等语义含糊的形容词,在实际操作中极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因人而异的后果。由于具体鉴定标准是由档案管理部门制订的,在执行过程中容易与希望减轻归档工作量的文件形成部门发生矛盾。

第二,档案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检查、轻指导”,致使归档鉴定时查错工作所占比重过大。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在归档鉴定时查找出问题是无可厚非的,检查工作理应成为归档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的情况是:文件形成部门对归档过程中的反复修改疲于应付,档案部门也因归档时居高不下的返工率而头疼。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是业务指导工作相对滞后,没有事先堵住工作中会出现的漏洞,以致后期问题积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弥补,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

(三)进馆鉴定的难点是制订合理的档案进馆范围和标准

档案进馆单位的业务在不断拓展,而有些永久性档案馆的档案接收标准与范围还原地踏步,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变化,致使许多本应进馆的档案无法进馆。

三、改进起点鉴定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改进和完善起点鉴定工作的操作标准

做好起点鉴定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就是要有详细具体、便于操作的鉴定标准,因此,应该把制订鉴定标准作为起点鉴定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美国制订文件处置期限表的方法值得借鉴。“美国的文件处置期限表通常由行政单位的行政官员拟定,大多送档案当局审查,由档案当局做出书面决定,最后由一个文件审查委员会批准,从而成为一份法律文件。由于它提供了销毁文件或把文件移交档案馆的权利,常被称为文件处置许可证。”① 该表内容全面具体、条目清晰,对文件保管期限进行细化和量化,保管时限的跨度从一个月到永久不等,同时规定了文件到期后的处置方法,准确地划定了档案的生命周期。

目前,我国起点鉴定工作的标准可谓种类繁多,但是这些标准往往是针对起点鉴定三个过程分别制订的,如《文件归档与不归档范围》、《档案保管期限表》适用于初始鉴定与归档鉴定,《档案进馆范围和标准》则仅适用于进馆鉴定。这些阶段性的标准,使起点鉴定工作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导致重复劳动。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美国档案部门的做法,建立起文件全程鉴定的观念,将起点鉴定的三个阶段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对现有的标准进行提炼整合,充实内容,细化条目,增强整体性,概括各类文件的价值判定依据及其保存时限和相关要求,制订出能够直观反映出各类文件的生命周期的文件处置期限表,使之适用于初始鉴定、归档鉴定和进馆鉴定全过程。同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调整,提高文件处置期限表的时效性,使其真正成为起点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积极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笔者认为,在进行档案文件级管理的基础上应同时引进数字化技术,对归档文件的原件进行扫描,经过数字化转换将信息内容存储于计算机,最终通过网络提供档案的查询和利用,档案原件只作为凭证留存,归档文件可不再装订成案卷,以件为单位按档号、时间等逻辑顺序装盒保存即可。这种新的管理方式不但对档案的保管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档案的起点鉴定工作尤为有利。首先,新的管理方式降低了人的主观因素给起点鉴定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有效地避免组卷不合理造成的查找档案困难。其次,新的管理方式减少了起点鉴定中的许多技术性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文件形成部门与档案部门在归档技术环节上产生的操作标准不统一的矛盾。

(三)强化档案工作人员在起点鉴定过程中的指导职能

档案工作人员既是鉴定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检查人,同时还是鉴定标准的制订者,在起点鉴定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笔者认为,档案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工作的重点切实放在“业务指导”而不是“检查问题”上。以“公文用笔”这一简单的技术问题为例:如果事先没有明确要求,各单位就会依据以往的习惯随意选择,文件上的字迹种类五花八门,到检查时才发现那些不符合耐久性要求的笔迹,为了保护档案信息,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部门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在原笔迹上涂上一层保护液以确保其持久,有的将文件复制后与原件一并留存,但这些做法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笔者所在单位则从文件形成时入手,专门发文对公文规范用纸用笔做了具体要求,这种“指导在先、要求在先”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检查问题”就意味着返工,“指导到位”则可以减少问题,提高效率。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有效行使业务指导职能,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问题隐患,从源头入手找到解决办法,将工作做在前面,做到细微之处,从而推动起点鉴定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加强对档案鉴定人员的培训

档案在起点鉴定时,参与鉴定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文件形成部门的人员,另一部分是档案部门人员。二者都是档案鉴定的主体,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各有优势和自身的局限性。

从文件形成部门来看,他们熟悉文件的形成过程,了解文件的现实有用性,但是他们对于档案鉴定专业知识和鉴定标准不熟悉,无法站在社会整体效益的立场上看待档案的鉴定,因此需要对该部分人员进行相应的档案鉴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档案起点鉴定对于整体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作用,了解档案在起点鉴定时的内容、标准,逐步掌握档案鉴定的理论、方法。

对档案部门工作人员来讲,他们控制档案鉴定工作的流程,参与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订,具有档案鉴定工作的知识,熟悉档案鉴定的标准。然而档案的起始鉴定要求档案人员对于被鉴定的文件材料所包含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如科技档案、外交档案、气象档案等,这些档案都有各自相应的业务领域,如果要顺利地开展鉴定工作,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档案工作者在提高自身档案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对文件的历史价值、现实功能及潜在效益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估。

注释:

①刘维荣:《档案鉴定工作在欧美》,《北京档案》 2004年第1期。

高中毕业档案的自我鉴定 篇4

三年一晃而过,高中的学习也结束了,高中的学习是如此的紧张,时间也是如此的紧迫,现在自己的学习也要告一段落了,高中毕业之后,自己也将要去往更高的地方去学习和生活,未来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所以我也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到底。

高中三年,我将自己的学习化成是自己最为重要的任务,所以在学习上面,我也不需要老师或是家人操心,我也可以自觉主动的去完成自己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也会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及时的去请求老师的`帮助,在上课的时候认真的听讲,严格的按照老师所规定的纪律来学习和生活,在校园生活里面,遵守学校的规章和制度,遵守学校以及班级所制定的各种规矩,同时也会按照学校的秩序来学习,保证自己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可以稳步的发展,高一的时候,我就从心里奠定了自己要好好的学习的信念,我也懂得高中对于自己以及对于所有的学生的重要,所以我也做好了一切努力的准备,准备在自己的高中学习当中大放光彩,慢慢的我也到了高二的学习,我也会常常的感觉到学习上的难度,以及在学习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一直以来的信念都告诉自己必须要坚持,我也会去请求老师或是同学的帮助,去将自己在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都一一的解决,同时也会去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学习,我也会努力的去变得更好,进入高三之后,自己也开始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以及时间上的紧迫感,我也懂得自己在高中所剩下的时间不是很多了,我也要更加的努力继续学习,虽说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有一些的劳累,但是我也绝不会允许自己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也抓紧一切的时间,将自己的学习做好,做到完美。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当中,我有时候也会有想要放弃的念头,但是我也会不甘心自己努力拼搏了这么久的时间,所以我也更加的打起精神,尽力的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完成好自己的学习,慢慢的我也会发现学习的乐趣,对于学习的热爱也更加的深厚,我的求知欲也随着对于学习的热爱更加的大,我也很幸运自己可以一直坚持下去,对于自己的学习可以不停的努力,我也相信自己在毕业之后,还会继续完成好自己的学习,更深层次的去发展自己的,现在我也可以好好的休息放松一下,准备迎接自己之后的学习和生活的到来。

个人档案里的自我鉴定 篇5

在这几年的学习当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学习方面我对自己的是非常认真的,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我感觉非常的有意义,在这一点上面绝对是毋庸置疑的,我自己不会的知识一直都是请教别人,请教老师,认真的做好相关的准备,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方面我应该努力去搞好自己分内的本职,这样的学习状态我应该珍惜,这让我感觉非常的吃力,我也希望以后我能够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我非常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对今后很有信心,这是过硬的专业知识给我的底气,也是我应该去认真做到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接下来搞好相关的本职工作。

在生活当中我也和周围的同学老师相处的很好,现在也给了我很多信心,我认真的维持好了自己的形象,这一点是非常明确,在这一点上面这是绝对的,也是我要去积累的经验,我也应该调整好心态,在未来的学习当中,我把这一点看的非常重要,因为个人性格方面比较开朗,和周围的人也是相处的很好,在学习方面我一定要坚持去做好这些细节,在未来步入社会之后,我会继续保持好的习惯,对自己的负责,感激学校的培养,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升华,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做好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对档案鉴定的认识 篇6

1、缺少对归档文件材料的准确性鉴定。档案是工作活动的原始记录,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记录,这是因为在文件材料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主观认识的干扰,有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真实,甚至夸大、缩小或歪曲历史事实,这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工作成绩的夸大、统计数字的失准、基建档案的图物不符等等。这些失准的材料,显然与事实不符,但它们是错误思潮、片面认识、失误工作的真实反映。档案工作者不可能也不允许改正档案材料原件内容,但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鉴别、评价,以指导利用者。

2、缺乏对归档材料的完整性鉴定。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据笔者调查,归档文件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归档材料门类不全。无论是进馆档案还是档案室的档案,除文书档案外,其他门类的档案尤其业务档案大都没有收集归档,这就为全面反映其工作活动大打折扣。二是归档部门不全。论文网一个单位内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产生文件材料的数量不一,不少单位除综合部门形成的红头文件外,其他部门因形成的材料少,往往长时间没有文件归档。三是归档文件材料不完整。编号文件本身接不起来,缺附件,少底稿等,尤其是科技档案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缺少的往往是核心内容和重要的部分。档案工作者需要也应该对其进行鉴别评价,并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便在业务指导工作和收集工作中采取必要措施,尽量减少此类现象。

3、没有对档案的珍贵程度进行评定。目前对档案价值的评定仅用保管期限来表示,而保管期限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对价值。就某一份档案材料来讲,在此馆属永久而在彼馆可能是长期或短期。一份具体的档案材料应当有个社会的而不是一个单位的、全面的而不是单项的、历史的而不是阶段性的价值评定。这既有利于有重点地抢救和保护珍贵档案,也有利于准确地评定档案馆的档次和地位,使国家有限的档案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档案鉴定应包括档案保管期限鉴定、档案准确性鉴定、档案完整性鉴定、档案珍贵程度鉴定等方面。鉴于鉴定工作是在档案管理不同阶段依次分别展开的,因而可将档案鉴定划分为前期鉴定和后期鉴定。

所谓前期鉴定是指对文件材料保存价值的鉴定和对归档文件材料的准确性、完整性鉴定。因其是在文件材料立卷归档阶段完成的,处于档案文件运行前期,所以可将它们统称为前期鉴定,亦可称为归档鉴定。前期鉴定,一般无需成立专门的鉴定组织,是在工作中顺序完成的,只需严格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由责任人如立卷人、案卷审核人、归档接收人等分工负责,共同把关,协作完成。它主要包括:

①保存价值鉴定,是指文件材料有没有保存价值、保存价值大小的鉴别,并依此确定文件材料归不归档、保管期限的长短。这已经是多年常规性工作,不再赘述。

②准确性鉴定,是指对归档文件材料的各种标识的准确性及其所承载的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甄别评定。前期鉴定中的准确性鉴定,主要是针对工作中因工作疏忽将归档文件材料的某些标识如责任者、时间、签章、竣工章等遗漏丢失或者错误,正文与底稿不相符,正本与副本不相符,基建图物不符,设备图物不符等等诸多情况的检查。在文件材料归档时,由责任人进一步核实鉴别,并在案卷备考表中案卷检查人栏签字或以其它形式确认归档文件的准确性。③完整性鉴定。归档时,责任人对围绕某个事件、某项工程、某个设备、某项任务所产生和使用的文件材料的完整性,每一份文件材料页数、图幅及底稿的完整性进行鉴别并签字确认,以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

所谓后期鉴定是指专门的鉴定委员会对档案进行鉴定。后期鉴定,是档案馆室 的重要业务环节,需要建立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鉴定委员会,按特定的程序进行。其工作内容应包括档案评价、珍贵程度鉴定和保管期限鉴定等。

①档案评价。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我党历史上多次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档案中记载了一些与史实不符的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党中央做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我们正确评价档案提供了政策和思想依据。档案馆应当在不改变原件的前提下,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件材料进行整体和个别评价,并将之纳入档案馆指南和各全宗卷,以正视听,引导利用者恰当地使用档案,真实地书写历史。此项工作,可以组织专门人员集中进行,也可作为一项正常工作列入管理或编研部门职责范围,延续不断地开展。

②档案珍贵程度鉴定。参考文物鉴定,制定国家珍贵档案鉴定标准和方法。可将国家档案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结合珍稀程度、成套性、完整性分为珍贵档案和一般档案。再将珍贵档案区别为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国家三级。建立国家珍贵档案数据库,提请国家财政列支专项保护经费,实施特别保护;并同司法机关、海关联网,与文化行政部门联手,与文物、博物、图书等文化单位交流协作,加强监管,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抢救和保管好国家珍贵档案,切实管理好党和国家珍贵的历史财富。

③到期档案的鉴定。由各档案保管部门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和馆藏情况,成立鉴定委员会,制订鉴定原则标准和运行程序,有计划地对到期档案进行鉴定,确定存毁。这项工作应坚持不断地开展,真正将有价值的档案保存好,论文网将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掉,避免因档案馆室 藏良莠不分而形成的管理浪费,提高管理效率。

对档案鉴定工作的若干思考 篇7

关键词:档案鉴定,对象,本位原则,问题,对策

档案鉴定工作就是甄别和判定档案的价值, 决定档案存与毁的选择和对留存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做好档案鉴定工作, 是档案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工作,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档案鉴定的对象

从理论上讲, 档案馆中档案鉴定的对象是保管期满的原定为长期或短期保存的档案, 永久保存的档案是不需要鉴定的。但在档案工作的实践中, 按馆藏档案原定的保管期限来划分档案鉴定的对象是行不通的。因为, 受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影响和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 馆藏中年代久远的档案文件保管期限的划分是比较混乱的, 体现不出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以往的档案鉴定工作中, 由于我们没有考虑案卷的质量标准问题, 因而忽视了对某些鱼目混珠的永久卷的鉴定, 致使永久卷玉石不分的现象遗存至今, 造成馆藏的庞杂臃肿。

2 档案鉴定的本位原则

本位原则是在实践中整理出来的, 反过来必须运用于指导实践中的档案鉴定工作, 档案鉴定的实践, 须寄希望于档案鉴定理论的建立。本位原则的意义在于以鉴定标准的形式来规范档案鉴定工作。

2.1 体现“为我”性, 以我为主。

就是说, 从一个单位的形成来看出, 应该确定永久保存的主要是本机关的档案, 是本机关形成的重要文件, 对于外来文件, 则应在分析来文机关的与本机关的关系的以及来文内容与本机关的职能关系后, 再作决定。上级来文, 主要看出是否有专指性, 专门针对本单位的文件, 永久保存。下级机关来文, 主要是本单位予以答复的文件为永久保存。

2.2 体现“兼顾”性, 以我为主并非“上下砍光”, 上级和下级的文件也要适当的留存一点。

对于上级机关的指导性文件、批示性文件, 尽管是普发的, 非专指的, 也要适当的留存一点。对于下级机关的来文, 凡是反映重大事件、重要典型者要保存。

3 在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接收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前些年, 由于时间苍促, 放松馆藏质量, 盲目地接收了一些没有保存价值和不应接收进馆的档案, 不管档案的价值大小一律接收, 将一些不需永久保存的档案也接收进了档案馆, 无形之中使馆藏质量下降, 给档案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3.2 玉石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档案室鉴定保管期限不太准确, 划分保管期限的标准过宽, 进馆前的把关不严格, 使馆藏档案比较混乱。在清查清理档案时发现, 几乎每个全宗都有不少毫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如单位的发文薄、个人申请生活困难补助费的报告, 无头无尾的文件等等, 这些东西占有一定比例。馆藏档案存在的上述现象给档案的整理、编目、利用等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3.3 重份文件比例过大

馆藏档案中重份文件不可能没有, 但数量不宜过多, 数量过多也会影响档案馆藏的质量。

馆藏档案“玉石不分”、“鱼龙混杂”的现象, 已严重的影响了档案事业发展, 满足不了两个文明建设, 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 积极有效地开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 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4 档案鉴定工作的具体解决对策

4.1 注重进馆质量, 少一些无价值档案进馆。

从某种义上讲, 档案在进馆之前, 已多次涉及到鉴定工作。一是档案室人员在立卷、确定保管期限时的筛选、鉴定;二是档案指导部门定期对案卷质量检查时涉及到鉴定;三是档案馆接收之前对案卷进行的检查。在这三个鉴定环节中, 立卷鉴定环节是确保案卷质量的关键, 档案局馆的指导、检查是进一步保障。因此为保证档案进馆质量, 应提高立卷人员业务素质, 在立卷环节就使保管期限划分准确;在指导检查环节, 应将案卷质量作为重点之一, 及时监督立卷人员改正问题;在档案馆接收前的检查环节, 更应当注重档案内在质量, 特别是保管期限划分正确与否, 将无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解决在进馆之前。

4.2 领导重视是搞好鉴定工作的首要前提。

领导重视是指档案管理部门要在抓档案开放等工作的同时, 突出抓档案的鉴定工作, 要把此项工作作为贯彻《档案法》的一个实际行动, 要依法实施, 并有部署、有检查, 一抓到底, 使鉴定工作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4.3 健全鉴定组织, 培养专业鉴定人员。

鉴定组织是代表性的临时性组织, 为鉴定委员会或鉴定小组, 它可以吸收各方面专家或专业人员的意见, 有助于正确地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这种组织有存在的必要, 可以提高档案人员的水平。这是确保鉴定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要通过各种途径举办鉴定培训班, 培训专业鉴定人员, 要使鉴定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的鉴定工作, 使鉴定人员不仅真正掌握鉴定标准, 还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水平, 并了解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使鉴定人员面对各种各样的档案判断自如, 不能主观臆断, 只有这样才能使鉴定工作顺利开展。

4.4 改进立卷方式, 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立卷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利于档案的鉴定, 上文已有所涉及。改革立卷方式, 便于文书档案的立卷、接收、鉴定, 已是势在必行。以件为单位组卷并辅助以计算机管理的立卷方法, 虽处于尝试阶段, 仅其便于随时剔除无保存价值文件的优势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立卷方式在鉴定时, 如剔除某份文件, 可不必考虑拆卷这一棘手问题。另外, 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 在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调整时, 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工具的调整、删改,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5 改革现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便于鉴定操作。

当前鉴定工件依据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存在诸多对鉴定工作不利之处, 应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是调整不合理的保管期限, 如原保管期限表中, 组织关系介绍信、下级报送文件、上级下发文件、提案类等文件, 保管期限划分偏高, 进馆后多数无人问津, 占据了库房, 又为鉴定工作增添了负担。二是从档案馆角度制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如果仅从一个单位角度划定保管期限, 必然会导致档案馆各全宗档案的重复, 影响档案鉴定工作。如干部任免、各类审批表、下级单位报送的年度以上的报表等, 涉及单位都要移交进馆。这些问题如不在立卷划定保管期限时解决, 进馆后依靠档案馆鉴定剔除, 难度相当大。三是保管期限划定尽量明确。只有短期、长期、永久界定保管期限, 在鉴定时不易掌握。

4.6 在档案馆设立鉴定机构, 由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鉴定工作。

主要是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统计, 制定鉴定计划;对虽未到期但实践证明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鉴定意见, 保证档案馆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 做好档案鉴定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全盘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都要重视这一工作, 并把它做好。这样, 才能使档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对档案鉴定的若干思考 篇8

在我国,档案鉴定“采取的是档案人员、业务人员和有关领导三结合的办法”。整个鉴定过程可分:文书或业务部门鉴定,档案室鉴定,档案馆进馆鉴定和馆内鉴定三阶段。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前两个阶段大都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的同志依照档案馆进馆要求来完成。正是因为进馆档案是在档案业务指导部门指导下按照进馆要求鉴定的,档案馆进馆鉴定和馆内鉴定基本上就成为多余。在这种模式下,档案业务指导人员的素质成为档案鉴定的关键。

2 档案鉴定面临的问题

2.1 档案室工作人员变换频繁。由于各单位档案室的档案人员更换频繁、业务素质低,有人做过统计:“从事档案工作5年以内的占到40%”,“1978年后任职时间明显比1978年前缩短。近几年,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单位差不多每一二年就换一任档案员”,大部分档案室的档案人员不能熟练地按照档案保管期限表“正确地”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2.2 业务指导人员少任务重。2006年,新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将档案保管期限的具体划定由“备案制”正式改为“审批制”。由于每个单位的职能不同,工作流程不一样,产生的档案文件也不一样。要对各个单位编制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进行审批,必须对各个单位的三定方案、工作职能、工作流程和产生的档案文件了解熟知。但是,一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也只有三五人,这几个人要面对的是百余个单位,短时间内难以做到。

2.3 鉴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贫乏。档案鉴定,要求鉴定者既要有档案鉴定知识,又要有很好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要有思想敏锐力、预见能力和相当的观察分析能力等综合素质。由于档案业务指导人员最少要面对二三十个单位,所以,还必须至少熟悉掌握二三十门专业知识。这些素质要求对于档案业务指导人员来说是可想而不可企及的奢望。

2.4 档案馆的实际困难。从档案馆来讲,一是人员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的历史知识、档案鉴定知识的训练和培训;二是基本上都没有设置档案鉴定工作机构;三是档案鉴定工作既具有高难度,又需要重新整理档案,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基于上述原因,使得档案馆很少开展档案鉴定工作。

3 几点思考

3.1 建立档案鉴定机构。档案鉴定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档案工作中最具挑战性、最有知识含量的工作,且有相当的工作量。然而,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档案馆既没有专门机构来做,也没有专人来管。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档案馆就应当建立档案鉴定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这是开展档案鉴定工作的组织和人员保证。

3.2 开展档案鉴定培训。档案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开展历史知识、档案鉴定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是提高档案鉴定人员素质的必要措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档案鉴定培训工作。培训的人员是档案室档案人员、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和档案馆的档案鉴定人员。重点是培训档案馆的档案鉴定人员。

3.3 改变档案鉴定方法。除了建立机构、开展培训外,还要改变现有的档案鉴定方法。在无法改变档案室的档案人员素质的情况下,只有从两方面来改变现有的档案鉴定方法。其一,在档案业务指导人员没有能力做好档案鉴定的情况下,应该在参照档案保管期限表下,尽量多选留档案,才能为以后档案进馆留下挑选的余地。其二,在档案馆建立档案鉴定机构的情况下,档案馆的档案鉴定人员可协同档案业务指导人员在每年一度的档案室整理档案中,对档案进行提前鉴定,最大限度地为未来选择真实完整全面的历史。

3.4 开展馆际档案鉴定交流。在实施上述三种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馆际档案鉴定的交流,通过进行现场交流与观摩,提高档案鉴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来稿日期:2011-12-10)

毕业档案-自我鉴定 篇9

大学生活给予了我太多。

思想精神上,使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上,使我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学习方法上,使我认识到了效率的重要性,如何做到高效率;人际交往中,用真诚对待彼此,相互帮助,得到快乐。

假期的实践工作中,我认识到了学无止境,仅仅书本中的知识在工作中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常向周围的人学习,每次都以初学者的态度对知识进行探究。同时,我学会了感恩,对待每一个或直接或间接指引过自己的“老师”。

学生档案自我鉴定 篇10

我认真学习,态度明确,勤于钻研,肯思考。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并进行预习和复习。遇到问题时总是能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学习效率较高。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兴趣广泛,爱好文学、绘画等。

档案的自我鉴定 篇11

一、对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再认识

我国的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内,没有成为理论研究与工作探讨的重点。而国外在这段时间,从美国谢伦伯格双重价值鉴定模式,到德国布姆斯的“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到加拿大国家档案馆的“新宏观接受战略”,经过了多种档案价值理论模式的演变。理论指导行动,中国的档案鉴定理论的落后,直接阻滞了档案鉴定实践的进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中国档案价值鉴定误区的讨论。

1、档案价值鉴定定义不明确,造成档案价值鉴定理论鱼龙混杂,档案价值鉴定在档案学理论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首先,一些档案教科书虽然对档案价值鉴定进行了阐述,但也只是围绕归档文件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内容的重要程度等因素来确定价值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其次,档案价值鉴定中有一些判断性的错误。如有的将“文件”与“档案”两个概念相混淆;有的弄不清档案价值鉴定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也有的将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鉴定混为一谈。档案价值鉴定,对其进行正确定义是开展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工作者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价值等级和保管期限,对档案价值的有无大小予以界定并作相应处理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这样定义明确了档案价值鉴定的工作业务性,明确了价值鉴定的对象,明确了档案价值鉴定的目的是确定价值等级、保管期限及对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做相应处理。从实际看,档案馆除保存少量定期档案外,主要保存永久档案,定期档案价值鉴定可视情况调整或确定保管期限,而永久档案不宜再重新区分保管期限,有的单位在定期保管利用过程中根据档案的利用效果、利用频次、作用等因素,将永久档案从目录或实体上大体分为珍贵、重要、一般等不同级别,把档案价值鉴定贯穿于保管利用过程中,到一定的时间将无价值文件按要求剔出销毁,这样既有利于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保证档案鉴定的质量。定义中对档案鉴定的原则、标准、方法未做具体叙述,这是考虑到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标准、方法的复杂性和定义表述应具备的扼要性。

2、文件鉴定和档案鉴定有重要区别,而档案工作者往往将其概念等同,误导了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和实践。

从上面档案价值鉴定的定义看出,档案价值鉴定的对象是档案而不是文件。然而,大家目前所见到的档案鉴定理论、方法主要是对立卷归档中归档文件而言的。而文书立卷中归档文件的价值鉴定与档案价值鉴定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从两者的定义来看,虽然文件与档案有紧密的联系,但文件转化为档案是有条件的,经归档保存的文件才能叫档案。其次从价值鉴定的含义来讲,对归档文件的价值鉴定不是对“既成价值”的认定,而是依据文件形成的条件、内容等因素,对其未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潜在价值”进行预测判定,确定保管期限。而档案价值鉴定则包含档案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作用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预测”两个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既要依据其内容、形成条件等因素,同时还要依据利用的频次、效果、信息开发利用程度等因素来判定档案是否有继续留存的价值。可以这样说,档案价值鉴定不仅对现在负责,还对未来负责,其鉴定成果的好坏关乎人类历史的记忆。其三从鉴定的对象来讲,归档文件鉴定一般指对立档单位形成的文件或档案馆积存的文件进行整理时,对归档文件的价值鉴定,而档案价值鉴定则是档案馆(室)对其保存的档案进行价值鉴定。两者对象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归档文件鉴定一般采取按一定的标准逐份直接鉴定,而档案价值鉴定则可视情况采取抽鉴和普鉴相结合的办法。档案价值鉴定更侧重一卷的上下联系性,它依靠的是对某一项业务工作的系统鉴定,也可以说,它的鉴定更加符合事实,更能体现档案作为一个记录整体对事实的记录效果。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档案价值鉴定和归档文件价值鉴定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必须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鉴定工作的指导思想,尊重历史,注重事实。二是以档案、文件所共同具有的原始记录性、凭证和信息作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等三要素作为鉴定工作的基础。

档案鉴定与文件鉴定除了共同遵循的原则外,还应有各自独立的具体原则、标准和实施方法。在确定档案鉴定具体原则、方法时,除了从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内容、数量等因素考虑外,还应侧重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时间(时期)因素,即将某一时期某一类的档案全部保留或全部销毁,这是一种特殊的处理原则,而不是档案鉴定一般原则和标准。二、职能因素,即根据产生档案的机构和组织的职能、重要性来确定档案的价值。一般来说机构职能重要的,档案价值也很高。三、利用频次因素,一般来说档案利用频次和利用率与档案价值和价值实现成正比,档案利用频次越高,价值越大。四、信息开发利用程度因素,信息具有时效性和老化现象,随着时间延伸,档案信息价值会递减。五、保管期限因素,档案进馆前鉴定划分的保管期限是对档案文件价值的判定,永久档案比定期档案价值要大,后续鉴定中一般对定期档案要严,而对永久档案相对要慎重一些。

3、把档案价值鉴定视为档案工作的一个环节,制约了档案价值鉴定的实现。

鉴定工作能否健康发展,除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我国目前把档案鉴定工作仅仅看成是档案管理的业务环节之一,只是剔除和销毁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这是一种消极与静止的档案价值鉴定观。在档案鉴定实践中,这种认识和方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西方国家一直将档案鉴定视为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把档案鉴定看成是对档案的选择,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组成部分,一种在程序上和日常工作中的选择。他们强调档案鉴定是动态的,认为档案鉴定已逐步由一种手段最终成为所有档案工作的核心,影响和制约档案管理上的其他方面。由此可见我国档案鉴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要加以改革,在档案学中不应把档案鉴定仅仅看成是一个工作环节,更应该是贯穿整个档案工作的动态管理过程。从方法上讲档案鉴定也不应仅仅是按照保管期限表区分核对,剔除无保管价值的文件,而应视情况采取更加灵活、适用的方法。如当前有人提出的“定周期法”、“普鉴”和“专鉴”相结合的鉴定法都不失为保证档案后续鉴定时效和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认为,结合日常保管利用工作,依据档案利用情况,将档案按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划分级别(可只在目录上区分),这不失为档案鉴定工作的好方法。这样做把档案鉴定工作的任务与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省时、省力,既为在一定时间内剔除无保存价值档案作了充分准备,同时又对馆藏档案充分发挥作用留有余地,既保证了档案价值鉴定的质量,同时也可避免盲目性。对一些自动化管理档案程度比较高的单位,也可以将体现档案价值方面的数据纳入计算机管理,对档案价值和价值实现进行定期分析比较既方便又可靠。

二、对加强档案鉴定工作的几点思考

1、深入开展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我们要把档案鉴定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作,组织专门人才分课题进行攻关,并认真借鉴、吸收国外在档案鉴定方面的先进思想与优秀成果,完善与丰富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档案鉴定实践。

2、树立正确的馆藏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好丰富馆藏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丰富馆藏必须正确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丰富馆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并不是说馆藏数量越多越好,也不能一味讲究质而忽视数量,衡量的标准是馆藏档案信息含量的高低。数量要服从质量,而质量又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科学的鉴定来保障。

3、建立专门的档案鉴定组织,保证档案鉴定的经常进行。各级档案局、馆要建立专门的档案鉴定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提出职能范围内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总的规划和“永久”档案进入档案馆的比例,协助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及标准,监督检查和指导所辖各类档案的价值鉴定,并负责鉴定业务咨询。

4、加强档案鉴定人员的素质培训。这种培训应是一种多学科的培训,使档案鉴定人员成为既是档案学专家又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功力的学者。档案价值鉴定的标准,往往很难用定量的方法去制定、规范,这就要求档案鉴定人员有一种超前意识,因为档案价值形态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的,有纵向的因素,也有横向的因素。鉴定人员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去俯瞰历史,展望未来,又要跳进档案记录的现实,才能把握档案价值鉴定的规律与内核,从而慧眼独具,使那些真正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得以永久保存下来,成为社会的财富。

浅议高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 篇12

鉴定工作是档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鉴定工作不仅保证了进馆档案的数量,更决定了进馆档案的质量;不仅保障了馆藏结构合理,更是提高档案利用率的有力支持。然而,目前高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过于谨慎、保守的思想观念:可能是苦于收集难的困扰,一旦“进馆为安”就不会轻易地“舍弃”。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没有做好时,会有一种压力或产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鉴定销毁工作就不然了,对已超过保管期限若干年的档案没有进行鉴定销毁,不会因此而受到批评或被追究责任;但如果鉴定销毁时产生差错,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就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些顾虑束缚了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鉴定销毁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缺乏明确的责任机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鉴定销毁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和抽象。如《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1989年10月10日颁布) 中第29条规定:“高校档案部门应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进行鉴定。对已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 应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 并造册报经校领导批准后, 予以销毁。”这里只做了一些概念性的规定, 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导致本来就浩瀚、繁琐的鉴定销毁工作更加费时、耗力, 难以驾驭具体的鉴定工作。一旦出现问题, 责任不易明确, 容易束缚和挫伤基层单位的工作热情。

三是摊子大、任务重。鉴定销毁工作可谓一项浩大的工程,鉴定委员会要由鉴定销毁档案所涉及的有关部门及档案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比如,要鉴定销毁财会凭证,鉴定委员会就要由财务、审计、人事、学生管理等多个部门和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构成。由档案馆牵头,进行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另外,鉴定销毁采用的是直接鉴定法,以一个年度和一个项目的成套档案材料为基础,要先个人初鉴,再集体审查,对到期的档案提出销毁或延长保管期限的意见,最后登记造册报分管校长批准决定存毁。逐份逐页地甄别、鉴定,繁重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让本来就人手不足的档案馆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笔者调查,大部分高校的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主要原因就是鉴定销毁工作太耗时、费力。

针对高校档案鉴定销毁工作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档案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现在档案界的热点问题是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等等,大家都紧跟形势、顺应潮流,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无可厚非,但是要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关键。比如,收集时没有考虑合理的馆藏结构,利用率就会大打折扣。该鉴定销毁的档案仍在保管中,信息化、数字化的前期工作就要多做许多无用功,浪费档案馆非常有限的经费、人力、库房等资源。基础工作滞后肯定要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成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包袱。所以,笔者认为,“瞻前”别忘“顾后”,基础工作虽然不时尚却非常重要,它决定数字化、信息化到底能走多远。

档案馆只有把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鉴定销毁后, 才会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收集、开发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上, 档案馆才会有魅力吸引更多的人, 既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又成为广大师生除了图书馆之外的另一个文化学习的好去处。

第二,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鉴定销毁工作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上级主管部门每年进行的档案管理考核对各单位的档案工作起到很好的导向、督促和提升作用,但由于考核标准书要涵盖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百分制平均到每一小项上的分值就只剩下0.5分—1分,这么少的分值不足以影响考核的等级。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根据当年考核出现的问题,适当调整次年考核标准书的内容;或者每年突出某一主题,集中考核并切实解决基层单位存在的实际问题。主管部门通过考核、检查等手段来督促并激活档案鉴定销毁工作。

第三,做好前期的档案鉴定工作。要想做好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2006年9月19日颁布的“第8号”令的规定和教育部有关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把好档案工作循环系统的入口,准确地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坚决杜绝因为前期鉴定工作的失误,造成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多种资源的浪费,为后期的鉴定销毁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上一篇:让情感体验盈满语文课下一篇:高考失败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