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2025-03-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共7篇)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篇1

师:今天我们要上柳宗元的一篇文章,谁上来把课题写下。

(生板书课题:种树郭橐驼传)

师:她在写课题的时候同学们自己也再比划一下。我发现我刚抽查的两本书本,你们都预习完了对吧,但是有个习惯你们自己看着办,如果今天在课上没问题的也可以,但是如果在课上我发现存在问题,那么绝对不允许这样做,什么问题呢?你们的书上不着一字,预习以后书上一点印迹都没有。写好啦,歪歪斜斜的。“种树郭橐驼传”,我刚没看笔顺,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她的笔顺对不对啊?字写对了,这里哪个字容易搞错,需要我们注意的? 生:“橐”

师:这道题出过,这个字是很多同学会写错的。“橐”,弯的小树,被什么压得直不起腰来?被石头压弯的。好,如果要板书的话,要完整地书写课题和作者(师在课题旁补充板书:柳宗元)。关于作者,我们不是第一次走进他,同学们预习时也搜了资料,要把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关于作者,你现在的积累有哪些?

生: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师:不对,不应该是背书,看你像在背书的样子,你要介绍给大家,用介绍的语气告诉大家。

生:他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师:你现在已经说到了“唐宋八大家”,分别都是哪些人? 生:唐代是韩愈、柳宗元。师:好,“韩柳”并称,是唐代的两个。生:还有“三苏”,是苏洵、苏轼、苏辙。师:父子三,“三苏”,已经五个了,还有三个是? 生:欧阳修、曾巩、和王安石。

师:好,完整了。他还是有方法的,先是“韩柳”,再是“三苏”,再是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好像外围的材料比较多一点,关于柳宗元倒是知之不多,请坐。你说。

生:柳宗元在当官的时候,因为改革失败被贬到永州,在永州他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初中时学过的有《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然后《捕蛇者说》以及“三戒”中的《黔之驴》,然后“三戒”是以寓言的形式写的。师:说到寓言,《黔之驴》中有没有相关的词语的积累? 生:黔驴之技和黔驴技穷。

师:很好,成竹在胸。你想到了初中学过的,然后散文当中有不同的文体,有寓言、有山水游记,都读过。生:还有诗句。师:你背下。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好的,这首诗的题目是? 生:《江雪》

师:非常好。关于柳宗元我们现在积累的比较多了,基本的都介绍到了,那么关于这篇文章,你们在预习当中还有哪些积累呢? 生:“传”

师:哦,都已经看到这个题目中的“传”,XX你想补充是吧? 生:“传”是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是传记的简称,一种是记述历史事件,还有一种是描写人物事迹,可以有点意识加工,有时把作者的一些意图放在传记当中。师:你说的就是人物传记。说到传记,好像有同学在预习中有疑问:这个“传”是真是假?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是假的,就是柳宗元想借一个人的口来发表为官之道。

师:好的,其实这个问题,顾本提出来过,那到底要为这个人物作传干什么呢?其实顾本,看你摘抄的相关资料中,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不要当小和尚,抄的时候也不要有笔无心。现在看看老师做的资料,我们很快过一遍,看看有没有要拾遗补漏的。(出示PPT)师:字子厚,又称“柳柳州”,他当时在柳州当官,而且当得很好,老百姓就记住了他的,所以留下了许多与柳宗元相关的古迹......关于他的主张,同学倒是没提到,他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文以载道”......这里《永州八记》当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我建议同学们课外去读一读,它是八记之首,我们的水平借助工具应该是能读懂的,特别是题目当中的“始得”很有意味,去读一读。再来看,对他文章的评价我们可以用这句话:“精裁密致,璨若珠贝”,把它记下来。他的文字对我们是有一种借鉴的意义,多看他的文章,我们的文字也会变得精致起来起来。另外,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人物确实应该联系在一起积累的,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比较,他们在文学上的主张是一致的,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有所不同,我们这里只是点到而已,感兴趣的去看一下。同学们的积累还是不错,基本上都点到了。好,现在回到文章,用通俗的话把文章的题目解释下。生:一个叫刘罗锅的。。(其余生笑)师:这个形象和刘罗锅确实挺相像的。生:一个叫郭橐驼的......师:嗯,一个性郭的驼背的老头,是吧?你犹豫在哪里? 生:还有“种树”? 师:哦,“种树”两个字怎么理解?种树是郭橐驼的? 生:职业

师:所以是以什么为业啊? 生:以种树为业 师:对,说白了,他就是一个园林工人,他是个以种树为业的姓郭的驼背的老头。那这个“传”是什么呀?就是为这么一个种树的老头写下的传记。请坐。师:好,现在既然已经出现了郭橐驼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那么请同学们带着“郭橐驼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么一个问题读一读课文,思考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等会儿我们用自己的话说一下。我今天看到你们书上不着一字,有问题,其实王老师以前读古文有一个习惯,我还没有这样要求你们,但以后我检查预习的时候会以相对较快的速度一个个抽读,看你们能不能读得清楚,要有一定的速度,如果你读错一个字或者停留了,那你主动地坐下,这是我以前的学生的有的一个习惯,主动坐下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回去再抄两遍。当然你读顺了就没必要再抄了,这是强化一下,我们是有针对性的。所以在上古文前熟读文章是关键。来,现在用我们一起的力量来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阅读。读的时候想想这个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用自己的话来说。(全体读)

师:刚刚在读的时候我兜了一圈,我抽样检查了几本书,我只看到一位同学比其他同学多做了一件事。XXX,你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生犹疑)师:这不是做坏事啊,你应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比大家多做了。她把文中所有的难字都注上了音。下面注释有的,也应该注,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因为有些字确实比较难读;如果再做的好一点的话,再注一些难字,那些你不理解的字词,你可以在旁边注释。我以为你们在初中已经养成这些习惯,没有养成的习惯还得重头开始。好,回过头来,一个姓郭的驼背的老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个文章我们都翻译过了,应该有给你们留下一些印象,谁来说?王俊文。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和善的人。

师:和善的人,怎么讲?说说你的观点

生:因为他的外形,别人叫他郭橐驼,他不但没有生气,还欣然接受了。师:哦,你从这里得出结论的,他说的是在文中第几段? 生:第一段

师:是,人家说他你这个驼背,给他取了个绰号,但是他说什么? 生:“名我固当” 师:什么意思啊?

生:这样称呼我确实很恰当。

师:嗯,那这里哪个是表示“称呼我”的啊? 生:“名”

师:这是名词用作动词,看来是词类活用。像这类词语的自读的时候要把它划下来,在旁边注上名作动。因为积累多了,其实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强调了。他说他是一个和善的老人,那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写完第一段,其他的就不用写了,好像不完全。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尊重自然的人,因为他种树不像其他的人那样,而是对这个树放之任之,不会拔苗助长。师:你得出了尊重自然规律这么一个结论,或者说他是按规律行事的这么一个老人,表现在他种树上,你这里用了“放之任之”这么一个词,在这里不是贬义,用文中的话是什么?“顺木之天”对吧?顺应树木的天性。而且你刚在讲的时候,还运用了对比的方式来塑造老人,说其他种树的人不像他这样,其实作者也是用这样一个比较的手法来写的。好的,XXX 生:他是一个聪明的有思想的人,他可以通过养树推出为官之道。师:哦,他从种树之道推出为官之道,这个你发现了,在哪里啊? 生:第三、四自然段。师:第三、四自然段,种树之道我们刚刚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要顺木天性,然后呢?关键他怎么推出为官之道的? 生:要顺应老百姓......师:哦,要顺应老百姓的,统治者如果是种树之人的话,那老百姓就是手下的树,应该也要? 生:顺民心

师:是的,要顺民心,得民意;你看这是一个非常了得的驼背,他能够从种树当中得出为官之道。那么最后一段就是说听的人很开心,我问你种树,你竟然告诉了我为官之道,于是,文章的意图也就出来了,是通过问的人说出来的,是文章哪一句?

生:最后一句 师:是的,“传其事以为官戒”。有同学说这篇文章和《捕蛇者说》很像,是蛮像的,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师:哦,“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我们做官的道理。如果现在要说写每一段的段意,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了,这个由你们自己去做,刚刚已经理了。这是怎样一个老人,通过大家集体的智慧,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出来。这个郭橐驼,他的外貌确实是不好看。(板书:面丑),然后呢,刚说到他的心地倒是和善,(板书:心善),再说到种树方面,他的技艺高超,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板书:技高)还有一个是什么?小人物也了得,说道理时让人家豁然开朗,(板书:理明),今天是老师把他概括出来的,其实我是受你们的启发概括出来的。他说我不知道做官的道理,其实他心里很明白,如果他心理不明亮的话,他怎么让别人豁然开朗?所以这八个字是我们对他的定位,让我们觉得这老头丑也不丑了,甚至让我们心生敬畏。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确有其人,但是作者为这么一个人作传,我们也觉得是有理由的,是值得的。现在我们以段为单位,开始自读。一边看,一边散读出声,并用红笔在每一段当中做一点注,或者还有什么问题,如果你们自己能解决的我就不一一道来了,因为你们初三也熟读了很多古文。现在开始,就以第一段为例,读出声音,并做一点注,然后我们交流下,注了什么就看你的眼光了。(生读书并作注)师:你们把一二两段放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都是对郭橐驼的介绍。好,注好了,速度很快。来,宋元明,你来说一下。生:我标注了一些字词。

师:告诉大家,养成这么一个习惯:读一句,以句为单位,读好了之后,再说这一句中我标注了什么。生:就是“病瘘”......师:咦,刚刚要求完毕就,刚说“以句为单位”,比如说“郭橐驼,不知始何名”,我觉得这句没什么,不标注了也行。好吧? 生:“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这里的“病”是“生......病”的意思。师:“生......病”,你是这样来翻译的,你们有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生:“患......病” 师:“患......病”这个就是要作动词了对吧?继续。生:“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这里我没有注义。

师:其他同学,你们觉得他在哪里哪里可能会有问题的?000 生:“有类橐驼者”是判断句吗? 师:你们说呢?(生犹疑)

师:这句应该不是判断句,不是看到有“者”的都是判断句。“类”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师:“固”,生:原本的意思

师:对,固,原本的意思

生:固到底是“确实”还是“原本”? 师:“确实”应该是引申义,固本义应该是原本,“确实”也可以。生:“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这里“业”字我加点了 师:“以......为职业”这要是注的话应注什么? 生:使动?这个我不清楚。师:这个不清楚,谁能够讲清楚

生:业原来应该解释为职业,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师:而且是翻译成了“以......为职业”“把......当作职业”这种活用现象是什么?意动用法。首先名词作动词看对了,同时它还是意动用法。很好,请坐。有一句难句我觉得大家要注意”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娶养。”怎么理解?

生:就是长安有钱人为了养这些东西供人观赏,或者有卖水果的人,就是都争着把郭橐驼迎到家里来奉养。

师:不是所有的人都让他到家里来的,是哪两种人?而且前提是有钱人、豪富人中,我们可以在“豪富人”后面加一个“中”,豪富人中的哪类人呢? 生:“为观游” 师:“为观游”是做什么的啊? 生:就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

师:对,课文下面也有注解,是经营园林游览的人,就是让你看看盆景啊看看树木品种啊,开树木博览会让他们参观的。还有一类人是思念呀? 生:卖果者

师:对,卖水果的人当然也要种果树。由此可见他的技术是很好的,要他帮忙打理,可见他技高是公认的。为什么要供养他呢?为什么要请他过来呢? 生:因为郭橐驼种树“无不活,且硕茂,早食以蕃”

师:哦,你把这个关键词拎起来了,那“或移徙,无不活”怎么讲啊?这里有即或的意思在里面啊,即便是移树苗,有时候移树苗很难移的,我们学校里有好多移来的大树有的就死掉了,移树木很难,但是他移的树木“无不活”,用了什么语气啊?

生:双重否定

师:双重否定表肯定。“且硕茂”不仅活了,而且? 生:高大茂盛

师:而且他种的树可以“早食以蕃”,这个“食”和“蕃”要不要加注?“食”是什么?

生:食是结果实

师:食是结果实,肯定又是名作动。不仅结果实,而且长得多,“蕃”是长得多,蕃是形容词,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好,后面一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生:“窥伺”不理解 师:谁来帮助一下 生:观察,偷窥

师:偷看,但是学得到吗? 生:学不到

师:学不到没用,尽管心生羡慕,想要仿照他这么做,但是“莫能如也”“莫”怎么翻译? 生:没有 生:没有一个 师:我听到两种,“没有”和“没有一个”,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大家要注意,可能常常会搞错,记住了是“没有一个”,它是一个不定代词。

板书:

第二节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对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也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哪八个字?(生齐答“面丑、性善、技高、理明”)对这八个字,难道你们没有质疑的地方吗?老师昨天反思了一下,觉得有一个字似乎用得不好,你们发现了吗?德立,你觉得有个字不好是吧。丁德立:面丑的“面”,“面”狭义的话只是指“脸”,这里是指了全体吧。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你们很敏感啊,老师有时候不对的地方你们可以指出来,我希望有这样一个课堂的情景。我也觉得这个字用的不好,你们觉得更好的应该是什么? 丁德立:形。

师:很好,我就采纳你的,改成形丑,谢谢。学习就应该这样,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有生长的空间,要作学习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人是形丑、性善、技高、理明,上节课后,有个同学就问我,说这个人物塑造的不好、不真实,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结合文中他说的话,看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下面,我来找同学翻译后面几段,其他同学要看书本了,看他的翻译有没有不准确的。大家先齐读第三段。(生齐读)

下面,我们先请怡玲开始。大家在她说的过程中有问题的可以作记号,待会可以提出来。李怡玲: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橐驼我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只是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师:这里你停顿了,有疑问吗?我觉得她翻的比较好的地方是哪里,一个“寿”和“孳”翻译出来了,是什么意思? 李怡玲:活得长久长得快

师:嗯,这里是作动词了。那“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以”怎么讲? 生答“用来”。

师:用来?致?使达到?应该是使其达到它的天性。那“焉尔”怎么讲? 生答“罢了”。

师:对,焉在文中好像出现几次了,凡是出现两次以上的同学们都要注意了。“焉”你们以后可能遇到多种解释,但在这里“焉尔”是罢了的意思,是语气词。好,继续翻译。

李怡玲: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用土要用原来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看它。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

师:翻得很好。那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因为你前面翻译的非常顺。李怡玲:省去的要翻译出来。师:哪里? 李怡玲:······

师:这里好像没有省略的,你翻的都很好,每句话都有对应的。我倒是想问一下,“其筑欲密”如果加点“筑”的话应该怎么解释?因为这个词语跟我们平时的理解好像不一样。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像抛弃了它们一样,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就得到了自由发展。李怡玲:它本来是建筑的意思,在这里是捣土。

师:引申的很好,就是捣土。那么,后面有一句“去不复顾”,去很简单是“离开”,那“顾”呢?(生答“回头看”)很好,那能不能想个成语?(罔顾左右)你们反映很快,那左顾右盼呢?左、右已经表示方向了,所以只是“看”,这里又是一词多义了。怡玲,你接着再来翻译一句。

李怡玲: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得它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果实罢了,也没有能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师:好,请坐。这句话我找同学来讲翻得好的或不足的地方。蔡子琪,翻得好吗?有问题吗? 蔡子琪:没有。

师:那我就要来问你了,“非有能硕茂之也”,这里有没有你觉得应该加点的地方?看不出?我看有同学已经说了,你请坐,思昊你来说。顾思昊:有使动用法,硕茂,使···高大,使···茂盛。师:对,这里是使动用法,那后一句“不抑耗其实而已”,有没有需要加点的? 顾思昊:有,“其实”。师:“其实”,那可以归到哪里?今天讲完以后,要按照五个部分来整理这些知识点。第一个是一词多义,第二个是通假字,第三个古今异义,第四个词类活用,第五个是特殊句式。那这个要归在哪里? 生答“古今异义”。

师:嗯,这个“其实”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这里怎么讲? 生答“它的果实”。

师:对,它的果实。那下面思昊你继续翻译,从“他植者”开始。顾思昊: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就换上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师:这里“然”和“焉”是什么意思? 顾思昊:这样,语气词。师:很好,继续翻。

顾思昊: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不同的人,却又太过于溺爱它们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是,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查看看它是死是活,摇晃树干来观察它是松是紧,这样就已经背离于它的天性。

师:这里还有一个代词跟“然”一样翻成“这”的,是哪个? 顾思昊:是 师:很好,“苟有能反是者”的“是”。还有,你翻译的不错的是“爪其肤以验其生枯”,很通顺合理。还有一个,“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话要注意什么? 顾思昊:“日”是一个名词作状语。

师: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那再来看这个“以”字,“以”一般是“用来···”,对吧,是连词。那这里是“用来···”吗?这里我们又见了一种新的用法,是表“修饰”。好,继续讲下去。

顾思昊: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我又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呢?

师:你刚才翻译的这句中,有一个字我们常见的,它其实只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虽然”,一个是“即使”,那这里这个“虽”怎么解释? 顾思昊:虽然,是已经发生了。师:你们已经很确定了,是“虽然”。那这里的“其实”怎么讲? 顾思昊:实际上 师:跟现代汉语差不多吧,这跟刚刚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还有两个句子同学们要注意的,一句是“故不我若也”,是什么句子? 顾思昊:倒装句

师:倒装句中的什么? 顾思昊:宾语前置

师:怎么讲?哪里是宾语? 顾思昊:应该是“故不若我也”,“我”是宾语。

师:很好,这一句我们就可以作为例句把它记下来。这句整体是什么句?其实它是一个否定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今天我们记住了一条规律,以后再慢慢积累。还有一句“吾又何能为哉”,你们怎么翻? 生答“我又能做什么呢”

师:这句我们没有强调,因为不典型,有时候可以是宾语前置,但顺着讲也是可以的。这一段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继续。第四段,开始读。生齐读第四段。

师:好,邱恩捷,你来翻译。邱恩捷: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而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师:好,暂时先到这里,有什么问题?这里又有一个实词出现了,不一样的解释已经出现好几次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以”,跟之前我们说过的作为连词的“用来”和表修饰的不一样,又是第三种了,是什么? 生答“把,用来”。

师:是介词了,把、用、拿都可以。再看,“官理,非吾业也。”,这是什么句? 生答“判断句”。师:对,它是一种否定判断,这个我们只要了解就可以。那后面呢?“若甚怜焉”,这个“焉”又出现了,先看这一句要注意什么? 生答“省略了”

师:有同学已经注意到了,省略了什么? 邱恩捷:后面的宾语。

师:那我们知道了,就可以顺便加进去,其实最前面可以加个什么?“为官者”,为官者好像很怜爱百姓,那这个“焉”是另一种意思了,它不仅可以作语气词,还可以作代词“他们”。如果“焉”作为代词的话,那省略就可以不用加了,对吧。好,继续。

邱恩捷: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 师:这句有没有问题?毛备?

毛备:早晚饭是不是可以概括一下说“吃饭”的意思? 师:你说的是“辍飧饔”,对吧,“飧”是晚饭,“饔”是早饭,忙不停的吃早晚饭、吃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都可以。大家在看“字而幼孩”,“字”注释什么意思?是“养育”,能不能想一个词语帮助我们理解?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成语“待字闺中”,想想看,一样吗?先不回答,有疑问的我们要去查。其它还有要注意的吗?看这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生答“使动用法”。师:你们注意了这个,我倒是注意了“何以···”,这是个疑问代词对吧,整体是个疑问句,“用···来···”。我们又可以整理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还有最后一句,再翻译完。

邱恩捷: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师:有一个地方她翻译的很好,这个“其”不仅是代词,还可以是语气词。还有问题吗? 好,我们来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这一段苗沐青来解释。

苗沐青: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问种树,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记录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师:那这一段有什么可以作注的地方,问的人说:不也很好吗!我注意了“不亦···乎”,它是一个固定句式,刚才我们说的是特殊句式。文言中就有两类,一种是固定句式,一种是特殊句式。这个固定的是什么语气? 苗沐青:反问

师: 对,是反问语气。苗沐青:“传其事以为官戒”的“以为”。师:“以为”在古汉语中是可以连用的,但在这里是? 生答“以之为”。

师:以之为,把它作为···那么“传”呢? 苗沐青:作传,写传记。

师:本来它是个名词,在这里作动词了,写下这个传记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好,请坐。看到最后我们就要恍然大悟了,难道这篇就是为了给郭橐驼作个传?先回答上次高云扬的问题,这个老头的塑造是不是真实的?你们怎么看?可以讨论一下。生讨论。

师: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真实?顾本,你怎么回答?

顾本:我觉得不是真实的,应该是柳宗元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师:嗯,那高云扬你再来说一下,现在你认为是真实还是不真实?

高云扬:我觉得是不真实的,这是个小人物,不可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话。

种树郭橐驼传课堂实录 篇2

一、从标题上看, 《种树郭橐驼传》属于传记。

《种树郭橐驼传》记述了郭橐驼的籍贯、名字、外貌、职业、特长等, 是按照传记的模式对郭橐驼进行人物讲述。郭橐驼不是将相王侯, 只是一个种树的平民老头, 柳宗元为其立传, 实属不易。其实, 总揽柳宗元的传记文学作品, 其优秀篇什的主人公, 多是社会下层人物或者正直清廉的官吏。作者通过简短的篇幅来赞美传记中主人公的高超技艺, 称赞他们的智慧, 歌颂他们的斗争精神, 褒扬他们刚正不阿的品德节操。不难发现, 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 都具有较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也都融进了作者的爱与恨。

二、从主题上看, 《种树郭橐驼传》又属于议论文。

《种树郭橐驼传》并不是只记述郭橐驼种树的高超技艺, 其主旨在于治国的道理。柳宗元, 议论文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 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 强调文章要触及现实、反映现实, 积极地为现实服务, 对美好的事物要进行赞美, 对丑恶的事物要进行揭露。《种树郭橐驼传》委婉含蓄地说明了以顺乎民意来治理国家的道理, 提出了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三、从笔法上看, 《种树郭橐驼传》近于传奇小说

《种树郭橐驼传》题名为传, 又讲治国养民之道, 其实文章却是以小说的笔法来描述的。文章集许多种树人的经验于主人公郭橐驼一身, 并虚构了一段作者与郭橐驼的对话, 通过叙事、描写, 加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很显然这是运用了典型化的艺术手法, 近于传奇小说的写法。运用人物传记的形式, 以传奇小说式的虚构来叙写文章, 是柳宗元创作的特色, 无形中增添了文学艺术色彩, 增强了可读性。

四、从写法上看, 《种树郭橐驼传》又属于寓言故事

寓言作为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讲故事来说明道理, 多用以此喻彼、以古喻今、以小喻大的手法, 道理不直接说出, 而是让读者从故事中去领悟。《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郭橐驼来介绍如何种树、养树, 其实是在讲如何养民、治国。以养树喻养民, 有着寓言故事的特点。

五、从构思上看, 《种树郭橐驼传》巧妙新颖。

种树郭橐驼传 篇3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8]。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9],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10],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11],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1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1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4]。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15],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16]。苟有能反是者[17],则又爱之太恩[18],忧之太勤[19]。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20]。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21],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22],若甚怜焉[23],而卒以祸[24]。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25],督尔获,早缫而绪[26],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27]。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28]。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29]。”传其事以为官戒。

【注释】

[1]橐(tuó)驼:骆驼。这里指驼背。

[2]病瘘(lǘ):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3]伏行: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

[4]有类:有些像。

[5]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6]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称呼,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固:确实。

[7]因:于是,就,副词。舍:舍弃。为观游:经营园林游览。为:从事,经营。

[8]争迎取养:争着迎接雇用(郭橐驼),取养:雇用。

[9]孳:繁殖。

[10]本:树根。欲:要。舒:舒展。培:培土。

[11]莳(shì):栽种。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

[1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得到了。

[13]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14]早而蕃(fán):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15]根拳:树根拳曲。土易:更换新土。

[16]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焉:句中语气词,无义。

[17]苟:如果,连词。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18]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引申为”深“的意思。

[19]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20]爪其肤:掐破树皮。爪:掐,作动词用。以:表目的,连词,用来。验:检验,观察。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

[21]之:代词,种树之“道”。官理:为官治民。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22]长(zhǎng)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地方官。烦其令:不断发号施令。烦:使繁多。

[23]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焉:代词,同“之”。

[24]而:但,连词。卒以祸:以祸卒,以祸(民)结束。卒:结束。

[25]勖(xù):勉励。植:栽种。

[26]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

[27]遂而鸡豚(tún):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顺利地成长。豚:猪。

[28]病:困苦。怠:疲倦。病且怠:困苦又疲劳。

[29]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阅读指津】 郭橐驼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的西郊。他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富人家修建观赏游览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雇请他。看他所种的树,有时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偷察看模仿,也没有谁能赶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繁茂,只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罢了。一切都按树木的本性种植,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土要用原有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之后,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担心它,离开后就不要再看它。如果在种树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精心,如果放下了,要像丢弃了一样不管;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力使它高大茂盛啊;只是不抑制、不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并不是有能力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啊。郭橐驼这一番回答很谦虚,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了不起的人才,倒是毫无保留地道出了自己的种树真经。作者柳宗元就这样像朴实的乡下佬弄拉家常一样借郭橐驼之口,用最朴实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郭橐驼可亲可近可爱的良好形象。接着,作者继续对郭橐驼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描写,且拿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进行了对比,说他们种树树根拳曲并且更换新土,给树培土,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如果有能与此相反的人,就又爱它太情深,担心它太过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来看,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的皮来检验它是活是死,摇动树根来察看它栽得是松是实。这样,树的本性就会一天天地丧失。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他们赶不上郭橐驼。而郭橐驼却又自谦道:“吾又何能为哉!”这里,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更值得好好赏析——“视”、“抚”、“顾”、“爪”、“摇”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貌似爱树实为害树的与郭橐驼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有人问:“把您的种树经验,移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治理百姓,不是我的职业。但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多发他的命令,好像很爱百姓,但以害百姓结束。从早到晚都有差吏来喊叫:‘官府的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栽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敲鼓召聚百姓,一会儿击梆子召集乡民。我们小百姓不吃饭来慰劳当差的尚且不得空暇,又靠什么使我们人丁兴旺并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而且疲倦。像这样,就与我同行业的人大概也相似吧?”从这些朴实的家常话可以看出,郭橐驼不仅仅只会种树,而且也懂政治。在他看来,当官的就是种树人,百姓则是树,即使当官的一心为民,但若像那个“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的种树人,也不可能把树种好。

文章结尾写问郭橐驼的人高兴地说,很好,好在本来是想问如何养树的,却得到了养民的道理。并要把这件事写成传,作为官吏的鉴戒。到此,柳宗元一语道破了作此文的目的。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反思 篇4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如果能继续拓展,从学生学习中去体会,让他们认真去思考,“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在人生哲理中还要注意不要陷入盲目性和狡辩性中,让学生学一点辩证思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感触是会很深的。

如有人提出,不是要“顺木之性,以致其性”吗?小孩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什么不放开他们,让他们自由?我们喜欢玩电脑,玩游戏,这是我们的天性,为什么不顺天性呢?现在的教育就是在扼杀天性,你们简直就是刽子手。

通过讨论,让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能达成一致,不是一个欣喜嘛。

分析文章部分有个提问,“(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

“豁达——身残而自信”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放开讨论,且可以有多个答案。

小结部分,“通过郭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让同学仔细理会这种思考方式,可以作为课外思考题,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学会思考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它实际就是作文立意的过程,灵活处理生活难点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

《种树郭橐驼传》语文教案 篇5

一、评价导入,激发兴趣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塑造形象、深刻思想

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融叙事说理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借传记说理的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深刻的道理,赏鉴对举、类比的说理方式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

柳宗元名句pk赛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二、郭橐驼其人:个人简历表

默读1-2段填写表格

姓名:郭某某

患病:偻

样子: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外号:驼

自号:郭橐驼

籍贯:长安丰乐乡

职业:种树

社会认可度:大师(争着迎接雇佣他)

技术特长: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三、郭橐驼其道:新闻发布会,对比论证

默读第3段,你替郭橐驼梳理归纳回答问者的.问题

有问之

对曰:

01我为什么好?

栽,顺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管,全天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栽好后要像丢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对比论证:

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02其他人为什么不如我?

栽,违天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管,害天性: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摇其本,其实害之,其实仇之

四、郭橐驼其理:类比论证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对曰:官吏祸害百姓: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旦暮吏来而呼,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故病且怠百姓天性:蕃吾生而安吾性

问者:满意!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柳宗元:传其事以为官戒。

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

五、柳宗元其文:艺术性

01深受庄子的影响,有所创见

塑造形象:柳宗元塑造的郭橐驼形象,让我们看到他受《庄子》形象的深刻影响。《庄子》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有的具有畸形残疾,如失去单足或双足的人,怪物支离疏;有的则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郭橐驼具有两种特点,既有残疾,又有特异技能。

深刻思想:郭橐驼,欣然接受橐驼的嘲讽,种植树木的过程,顺乎自然天性,体现了老庄学派顺乎自然思想,名为外物,不影响实质。柳宗元对其思想的创见之处在于,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加入做有效的管理。

02制造悬念和细笔刻画

制造悬念:第二段先介绍郭橐驼的特点,技术特长,然后在结尾处,布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知道他的诀窍。直到下面段落的详细介绍,才让我们豁然开朗。

读者从这儿必然急于想知道郭橐驼种树到底有什么诀窍。而下文却讲的是极其平凡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可见郭并不藏私,而是“他植者”的修养水平和掌握规律的深度太不够了。从这里,作者已暗示给我们一个道理,即“无为而治”并不等于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这个道理从下面两大段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细笔刻画: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

官吏呵斥驱使,“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教师总结:

真正的养人术:良好的动机(真善美)正确的知识(知天性)管理要到位(全天性)。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养”,是根据其自然天性的“养”,是在行动上真正地做到为民好,而不是停留在嘴上。这和柳宗元的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事的思想一脉相承。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6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清文章的行文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3.掌握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文言文基础知识

2.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请学生上黑板写题目。(注意“橐驼”两字的写法)。

二、引出作者,学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内容。

1.柳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抽学生背或学生齐背,教师根据意象作简要勾勒)

2.柳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学生齐背或教师引导背诵,并结合注解提示和强调柳宗元被贬情况及《永州八记》。)

3.柳宗元参与的重要文学活动:唐代古文运动(见注解)

4.其他:看课文注解,勾划识记重要内容。

三、课文朗读。

1.抽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和断句;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的阅读理解。

2.听读或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感,并熟悉文本内容。

四、解析课文结构,初识文意。

设问:全文共计5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3.4两段稍长,1.2.5三段较短?

明确:3.4两段为全文之主体。第3段主要写养树之道;第4段由养树写养人之术。两段之间有由此而彼的逻辑联系,体现文章的创作主旨。

(第1段写郭橐驼名称的由来,第2段写郭橐驼善于种树,其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内容;第5段点明写作主旨,深化主题。)

五、自读课文,句划生难字词。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3.4两段,感受文句的语言美。

二、详解3、4段。

板书:

种树之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正反对比论证)

治民之失:好烦其令

(举倒论证)

类比手法:明写事(或物),暗寓理。写作之旨在于寓理。如韩愈《马说》。

对比手法:以“得”比“失”,更见其“失”。

(从而揭示文章的写作主旨)

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针对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拓展赏读(只评读译文,不要求学生解读原文)。

1.刘基《卖柑者言》

【译文】

杭州有个果贩子,很会贮藏柑子。虽然经过一冬一夏,柑子仍然不会腐烂,拿出来还那么鲜灵灵的,质地像玉一样晶莹洁润,皮色金光灿灿。可是剖开来一看,中间却干枯得像破棉败絮一般。我很奇怪,就问他:“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卖柑子的笑着说:“我卖这样的柑子已经好多年了,靠着这一营生过活。我卖它,人们买它,从来没听到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偏偏只有您不满意而忿忿不平呢?世上骗人的事多着呢,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先生,您不想想看!当今佩戴虎符、高坐在虎皮交椅上的那些威严的武将,像是在保卫家国,他们真的就像孙武、吴起那样有韬略吗?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很像是气宇轩昂的栋梁之材,真的能像伊尹、皋陶那样建功立业吗?盗贼四起,他们不懂怎样抵御剿灭;生灵涂炭,他们不知怎样赈济解救;官吏枉法,他们无法挟制禁止;法纪败坏,他们不知该怎样整顿治理。白拿俸禄耗费国库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骑骏马,沉醉于醇釀,饱食着鱼肉,哪个不是威风八面令人望而生畏,气势显赫而不可一世!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似金如玉,内里却是破棉败絮呢?如今您对于这些事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柑子!”

我默默地无以回答,回来后细细考虑他的话,觉得他很像诙谐滑稽的.东方朔一类人物。莫非他果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是借柑子来讽刺世事的吗?

【附: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乾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为期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期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2.宋濂《以豕代耕》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起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话说了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是非颠倒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但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治理百姓的人呢?”

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人啊!”

【附: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五、简述说、赋、疏、传四种古代文体

1.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善于铺陈,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3.疏: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4.传: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7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耳”,罢了)

②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

③既然已(已:通“矣”,了)

二、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勿动勿虑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去)不复顾

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4、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两个词,其,它们,实,结果实(名作动);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5、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6、(其实)害之

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7、(字)而幼孩

字(古义,抚育;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

8、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地位低下的人,指老百姓;今义,人格卑下的人。

9、故(病)且怠

古义,困苦;今义,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

10、得(养人)术

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三、一词多义

1、虽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虽然)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然)

2、故

(1)其土欲故(旧,这里是原来的土)

(2)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1)早实以蕃/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2)其实害之(实际)

4、若

(1)其置也若弃(像)

(2)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3)故不我若也(比得上,赶得上)

5、长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生长)

(2)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名词用为动词,治理)

6、病

(1)病瘘(患,患…病,名作动)

(2)故病且怠(困苦)

7、而

(1)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2)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3)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4)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8、然

(1)隆然伏行(…的样子)

(2)既然已(这样)

(3)然吾居乡(然而)

9、以

(1)早实以蕃(而且,表递进)

(2)以致其性焉尔;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表目的)

(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表修饰)

(4)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5)而卒以祸(因为)

(6)又何以蕃吾生(用)

10、且

(1)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2)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3)故病且怠(又)

11、则

(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

(2)他植者则不然;则又爱之太恩(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病瘘(病:患,患…病)

(2)名我固当(名:称呼)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5)移之官理可乎(官:做官)

(6)见长人者(长:治理)

(7)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8)传其事以为官戒(传:作传)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

(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4、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果早;蕃,使…结果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生息;安,使…安定。)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官理,非吾业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不知始何名(名何:叫什么)

②故不我若也(若我:如我)

③吾又何能为哉(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以何:凭什么)

(2)定语后置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富豪人家)

3、省略句

①苟有能反(于)是者

②然吾居(于)乡

③而卒以(之)祸

④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题解

《种树郭橐驼传》(zhòng shù guō tuó tuó zhuàn)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种树郭橐驼传》观点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本文是带有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人物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种树郭橐驼传》创作背景

上一篇:建筑施工个人合作协议下一篇:旅游开发企业简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