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指引:行政案件规范(全国律协)(精选5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指导律师从事行政法律业务,规范律师承办行政案件的执业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遵循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和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制定的律师执业规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律师有权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依据行政法律规范,从事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以及其他行政案件的代理业务,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律师行业管理部门的指导。
第四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应当诚实守信、审慎及时、勤勉尽责、积极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第六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依法履行代理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依法独立执业,不受非法干涉。
第二章 接受委托
第八条 律师承办行政案件,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律师事务所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明确委托代理事项。律师不得私自接受委托。
第九条 律师事务所应当指派执业律师承办案件,不得指派无执业资格的人员承办,也不得指派实习律师单独承办案件。
第十条
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后,承办律师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代理。但承办律师发现委托事项违法,委托人隐瞒事实,或者委托人提出不合理要求,致使律师无法正常履行代理职责的除外。
第十一条 承办律师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告知委托人,委托人同意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委托手续。
第十二条 未经委托人同意,律师事务所不得将案件转委托给他所。
第十三条 律师应当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行使代理权。
第三章 律师代理行政复议案件
第十四条 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行政复议案件的代理人。
第十五条 律师应依法审查确定申请的事项是否属于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范围。
第十六条 律师应当告知委托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七条 律师应当告知委托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
(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第十八条 律师应当依法审查确定行政复议的申请期限。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十九条 律师应当依法审查确定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二十条 申请人的代理律师应依法协助申请人审查确定行政复议机关。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的代理律师应代理申请人撰写、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协助申请人调取、收集、提交相关证据材料。
第二十二条
被申请人的代理律师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l0日内,协助被申请人向复议机关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二十三条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律师可以根据案件需要要求 复议机关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的代理律师有权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按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及代理律师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第二十六条
律师应当注意,复议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或者做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在复议程序中未向复议机关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律师应告知委托人,在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第二十八条 律师应当告知委托人所代理案件的行政复议决定依法是否属于最终裁决。
第二十九条 对于委托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的,律师可以代理委托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或依法向国务院申请裁决,但作为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除外。
第三十条 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被申请人的代理律师可以代理被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章 律师代理行政诉讼案件
第—节 诉前准备
第三十一条 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行政诉讼案件的代理人。
第三十二条 原告的代理律师应对案件性质进行审查,确定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受 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第三十三条 律师应当告知委托人,申请人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并且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四条
律师应审查案件是否依法必须先行复议。对于依法必须先行复议的案件,律师应告知委托人先进行行政复议,只有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的,才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五条 律师应依法审查确定案件的诉讼主体。
第三十六条 律师应当依法对案件的起诉期限进行审查。
第三十七条 律师在审查起诉期限时应注意考虑以下情况:
(一)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是否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二)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三十八条 对于超过法定起诉期限,且无正当理由起诉的,律师应当告知委托人,该起诉可能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驳回。
第三十九条 律师应当依法认真审查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第四十条 律师经审查认为法院管辖不当时,应告知委托人可以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法院提出管辖异议。
第二节 调查取证
第四十一条 律师应根据案件需要协助委托人依法调查、收集证据材料。
第四十二条 律师应当注意,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四十三条 律师不得伪造或授意委托人伪造证据、捏造事实。
第四十四条 委托人和律师无法自行收集的证据,律师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收集和调取证据。
第四十五条 律师可以代理委托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勘验现场。
第四十六条 需要申请人民法院调取证据的,律师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调取证据书面申请。
第四十七条 需要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律师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第四十八条 律师代理委托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并说明证据的名称和地点、保全的内容和范围、申请保全的理由等事项。
第四十九条 如有证据或者正当理由表明对方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鉴定结论有错误,律师可以代理委托人在举证期限内书面申请重新鉴定。
第五十条 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代理律师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第五十一条 律师应妥善保管委托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原件;因律师保管不善,遗失原件,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律师事务所及承办律师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 起诉和应诉
第五十二条 原告的代理律师应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代理原告撰写起诉状并在法定起诉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三条 原告的代理律师可以代理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缓交、减免诉讼费的申请。
第五十四条 原告的代理律师可以代理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
第五十五条
原告或第三人的代理律师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
第五十六条 律师应当注意,原告可以提供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原告提供的证据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
第五十七条 律师应当注意,原告或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第五十八条
被告的代理律师应认真分析案情、调取证据、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作好答辩准备,并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协助被告整理出被告据以做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关证据及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向人民法院提供。
第五十九条 律师应当注意,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六十条
律师应当注意,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律师应当在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第六十一条 律师应当注意,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
(一)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证据,但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不能提供的;
(二)原告或者第三入在诉讼过程中,提出了其在被告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没有提出的反驳理由或者证据的。
第六十二条 律师应当注意,一审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不能作为二审法院撤销或者变更一审裁判的根据。
第六十三条 律师可以根据案件需要,代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追加第三人的申请。
第四节 庭审
第六十四条 在庭审开始前,律师可根据案件是否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法律有无特别规定等情况,与委托人协商,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第六十五条 律师可以根据案件需要代理委托人向法院申请延期开庭。
第六十六条
律师应按照人民法院通知的开庭时间,准时出庭;如因特殊紧急情况,无法准时出庭,应当及时与法院联系,申请延期开庭;律师申请延期开庭,未获批准,又确实不能出庭的,应通知委托人变更承办律师:
第六十七条 律师出席庭审,应当遵守法庭规则和法庭秩序,遵守司法礼仪。律师应当尊重法官,不得藐视法庭和诽谤法官,不做有损人民法院威信的行为。
第六十八条 律师应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代理委托入行使诉讼权利。若因越权代理致使委托人遭受损失,律师事务所和承办律师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六十九条 律师在庭审中享有以下权利:
(一)可以对本案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员和翻译人员提出回避申请;
(二)陈述案件事实;
(三)出示、宣读本方证据材料;
(四)申请法庭通知本方证人出庭作证:
(五)经法庭许可,向对方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发问;
(六)就对方证据提出异议;
(七)就对方代理人的不当发问提出异议;
(八)发表代理意见;
(九)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七十条 律师出席庭审,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针对证据有无证明效力以及证明效力大小,进行质证。
第七十一条 律师应当注意,除行政诉讼附带赔偿案件外,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不适用调解。
第七十二条
律师应当注意,人民法院审理二审行政诉讼案件,可以采取书面审理的方式。律师代理上诉时,应审查案件是否适合书面审理,对于不适合书面审理的案件,应当建议合议庭开庭审理。
第五节 庭审后的工作
第七十三条 庭审后,律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代理意见。
第七十四条 当事人对于—审判决、裁定不服的,律师可以代理其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第七十五条 对于不履行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律师可以代理委托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章 律师代理行政赔偿案件
第七十六条 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行政赔偿案件的代理人。
第七十七条 律师接受委托后,应对下列内容进行审查:
(一)对于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案件,应审查赔偿请求人是否己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
(二)是否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
(三)是否超过法定起诉期限。
第七十八条 原台的代理律师应协助原告依法审查确定适格的赔偿义务机关。
第七十九条 律师应指导、协助委托人就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收集、调取证据。
第八十条 律师应协助委托人及时准备办理案件的法律文书,进行调查、取证,申请鉴定,参加庭审,举证质证,进行辩论,发表代理意见等。
第八十一条 律师在庭审中的权利义务参照本规范第四章第四节的规定办理。
第八十二条 委托人对于一审判决、裁定不服的,律师可以代理其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
第八十三条 进入二审程序后,律师应注意,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不予接纳。
第八十四条 对于不履,行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裁定、行政赔偿调解书的,律师可以代理委托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六章
律师代理行政执行案件
第八十五条 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担任行政执行案件的代理人。
律师可以代理当事人就已经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行政赔偿调解书等法律文书,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的,律师可以代理行政机关或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八十六条 律师代理行政执行案件,应审查下列内容:
(一)据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判决书、裁定书或者行政赔偿调解书等法律文书是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二)是否在中请强制执行的法定期限之内;
(三)执行事项是否具有可执行性;
(四)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
(五)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内容;
(六)申请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否为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七)对于行政机关中请执行具体行政行为,应审查法律、法规是否赋予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申请权,以及被申请入是否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
(八)是否属于受理中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十七条 律师应告知委托人,对于逾期申请执行,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八十八条 中请人的代理律师应代理申请人撰写执行申请书。
第八十九条 中请入的代理律师应代理申请人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以及其他必须提交的材料等。
第九十条 申请人的代理律师可以代理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的申请。
第九十一条 律师应对人民法院裁定执行中止的事实与理由进行审查,确定是否提出执行中止的异议,协助委托人做好执行程序的恢复准备工作。第九十二条 律师应严格审查人民法院终结执行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终结执行,律师应代理委托人及时提出异议。
第九十三条 律师可根据案件的性质及被执行人的执行能力等情况,提请委托人注意是否申请延期执行。
第九十四条 可执行回转的案件,律师可代理委托人提出执行回转申请,协助委托人提出有利于回转执行的措施。
第七章 律师代理涉外行政案件
第九十五条 律师可以接受委托,担任涉外行政案件的代理人。
第九十六条 律师接受委托,承办涉外行政案件,应当依法办理委托手续。
律师应当注意,在我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从我国领域外寄交或者托交的授权委托书,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证明,并经我因驻该国使领馆认证,或者履行我国与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后,才具有委托效力。
第九十七条 律师接受委托人委托,承办涉外行政案件,应当依法审查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
第九十八条 律师接受委托人委托,承办涉外行政案件,应当注意程序法、实体法及国际条约的适用。
第九十九条 律师接受委托人委托,承办涉外行政诉讼案件,应就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涉外送达方式,与委托人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百条 律师可以代理行政许可、行政听证、行政裁决等其他行政法律业务。在代理中应当遵循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
律师代理其他行政法律业务的规范,将在适时另行制定。
第一百零一条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律师承办行政案件代理业务。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负责解释。
(试
行)
为指导执法部门依法办理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件,规范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件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和认定等活动,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文化市场综合行政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选取10个比较常见的行政处罚案件类型,解析执法取证工作要点。主要内容包括案由、执法依据、取证要点及提示、主要证据以及辅助证据等。其中,执法依据是指办理案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取证要点及提示是指办理案件的基本取证思路、取证的关键环节、步骤和要求;主要证据是指对认定案件的违法事实起主要作用、对案件处罚裁量有重要影响的证据,此类证据应当予以采集;辅助证据即补强证据,又称“佐证”或“旁证”,是指用以确认或证明案件主要证据事实的真实性,以补充增强其证明力的证据,此类证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收集。
案由一: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网吧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罚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网吧的主体资格;
(2)查明网吧处于营业状态;
(3)查明网吧未按规定核对、登记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
(4)查明消费者进行了上网消费。
提示:本类案件现场取证是关键,应当重点调查网吧接纳消费者进入营业场所上网过程中,网吧现场工作人员(如店长、管理员、收银员等,下同)是否按规定核对、登记该消费者的有效身份证件。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询问上网消费者、询问网吧现场工作人员以及提取上网消费者的相关上网记录信息等方式进行取证。
3.主要证据:
(1)网吧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包括现场照片、录像资料等,下同);
(3)网吧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网吧现场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上网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4)消费者相关上网记录、上网计费信息;
(5)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等。
4.辅助证据:
(1)网吧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2)其他证人的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二: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罚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二)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网吧的主体资格;
(2)查明网吧处于营业状态;
(3)查明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现场取证和事后补全,应当重点调查网吧接纳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未成年人(重点是其姓名、出生日期、就读学校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情况,以备作进一步调查取证)、询问网吧现场工作人员以及收集其它相关信息等方式进行取证。事后补全重在通过调取身份证、户口簿或者户籍证明等材料证实未成年人的真实身份。
3.主要证据:
(1)网吧《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2)未成年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3)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4)网吧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网吧现场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未成年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5)未成年人的相关上网记录、上网计费信息等;
(6)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等。
4.辅助证据:
(1)网吧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2)其他证人的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三: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网吧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罚则:《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四)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网吧的主体资格;
(2)查明网吧处于营业状态;
(3)查明网吧擅自停止实施经营管理技术措施。
提示:本类案件现场取证是关键,应当重点调查网吧停止运行经营管理技术措施是否经过文化行政部门同意。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对网吧计算
机页面进行现场拍照、录像或者截屏以及询问网吧现场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取证。
3.主要证据:
(1)网吧《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网吧安装、使用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的凭证(如经营管理技术软件使用证);
(4)网吧停止使用经营管理技术措施的证据(如网吧服务器界面截图或者照片、录像资料,客户端界面截图或者照片、录像资料等);
(5)网吧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询问笔录、网吧现场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6)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等。
4.辅助证据:
(1)网吧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上网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网吧监管平台相关视听资料;
(3)其他证人的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案由四:接纳未成年人(歌舞娱乐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罚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三)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歌舞娱乐场所的主体资格;
(2)查明歌舞娱乐场所是否处于营业状态;
(3)查明歌舞娱乐场所在营业过程中接纳未成年人;
(4)查明歌舞娱乐场所违法所得。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现场取证和事后补全,应当重点调查歌舞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接纳了未成年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未成年人(重点是其姓名、出生日期、就读学校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以备作进一步调查取证)、询问歌舞娱乐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如店长、值班经理、服务员、收银员等,下同)以及提取歌舞娱乐场所的营业日志、消费记录资料等方式进行取证。事后补全重在通过调取身份证、户口簿或者户籍证明等材料证实未成年人的真实身份。
3.主要证据:
(1)歌舞娱乐场所《娱乐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歌舞娱乐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歌舞娱乐场所现场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未成年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4)未成年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5)场所经营相关的收费票据资料或者电脑计费系统截屏资料;
(6)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等。
4.辅助证据:
(1)歌舞娱乐场所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在场其他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五: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向未成年人提供(游艺娱乐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罚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四)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游艺娱乐场所的主体资格;
(2)查明游艺娱乐场所处于营业状态;
(3)查明游艺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提供电子游戏机;
(4)查明游艺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提供电子游戏机的时间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5)查明游艺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提供电子游戏机获取的违法所得。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现场取证和事后补全,应当重点调查游艺娱乐场所在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营业过程中向未成年人提供电子游戏机。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询问未成年人(重点是其姓名、出生年月日等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就读学校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情况,以备作进一步调查取证)、询问游艺娱乐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如店长、管理员、收银员等,下同)以及提取游艺娱乐场所的营业日志、消费记录资料等方式进行取证。事后补全重在通过调取身份证、户口簿或者户籍证明等材料证实未成年人的真实身份以及对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确认。
3.主要证据:
(1)游艺娱乐场所《娱乐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游艺娱乐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游艺娱乐场所现场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未成年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4)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相关证明材料;
(5)场所经营相关的收费票据资料或者电脑计费系统截屏资料;
(6)未成年人身份证明材料;
(7)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等。
4.辅助证据:
(1)游艺娱乐场所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在场其他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有关电子游戏机机型机种的认定材料;
(3)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六: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娱乐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一款。罚则:《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四条第一款。
2.取证要点:
(1)查明当事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
(2)查明当事人经营行为;
(3)查明当事人的违法所得;
(4)查明当事人的经营行为是否规模较大或者社会危害严重。
提示:本类案件关键在于查明当事人没有娱乐场所的经营资格和实际从事了娱乐场所的经营行为,应当重点调查当事人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是否取得文化行政部门的许可以及该经营活动的规模。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如服务员、收银员等,下同)、询问消费者、拍摄营业现场视听资料以及提取相关营业账簿、票据等方式进行取证。事后调查重在核查当事人未取得娱乐场所经营许可。
3.主要证据:
(1)当事人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相关收费票据、财务账簿等材料;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4)用于娱乐场所经营活动的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
(5)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4.辅助证据:
(1)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2)相关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3)向行政许可部门取得的证实当事人未取得娱乐经营许可的相关证明材料;
(4)证明当事人经营行为规模或者社会危害的相关材料;
(5)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案由七:擅自设立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市场)
1.执法依据:
违则:《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七条第一款。罚则:《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
2.取证要点:
(1)查明当事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
(2)查明当事人的演出经纪活动;
(3)查明当事人的违法所得。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前期调查和后期印证,应当重点调查当事人从事演出经纪活动是否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在前期调查中,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收集演出活动的广告、相关演出经纪合同以及询问参与演出经纪活动的相关工作人员等方式进行取证。后期调查重在核查当事人的演出经纪资格。
3.主要证据:
(1)证实当事人开展演出组织、制作、营销等经营活动或者进行演出居间、代理、行纪等经纪活动或者从事演员签约、推广、代理等经纪活动的有关演出广告单、节目单、门票(入场券)、演出合同或者协议、演出策划方案等证据材料;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演出活动被代理方负责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4)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4.辅助证据:
(1)参与演出经纪活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2)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相关人员或者个体演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3)向行政许可部门取得的证实当事人未取得演出经纪许可的相关证明材料;
(4)经纪活动收费票据、财务账簿等材料;
(5)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八: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演出场所经营单位)
1.执法依据:
违则:《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罚则:《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2.取证要点:
(1)查明当事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
(2)查明举办营业性演出的活动情况;
(3)查明演出活动的审批情况;
(4)查明当事人的违法所得;
(5)查明当事人违法情节是否严重。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前期调查和后期印证,应当重点调查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是否按规定取得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在检查现场,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拍摄演出活动的视听资料、询问现场工作人员
(如值班经理、服务员、保安等,下同)以及收集演出活动的广告、门票、节目单等方式进行取证。事后补全重在核查演出活动的报批情况。
3.主要证据:
(1)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和文化行政部门的备案证明;
(2)现场检查笔录或者相关视听资料;
(3)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从事具体演出活动的文艺表演团体负责人或个体演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4)相关演出活动的合同、协议等材料;
(5)演出广告单、节目单、门票(入场券)等有关证明演出活动的材料;
(6)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4.辅助证据:
(1)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相关观看演出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演出活动的相关财务材料;
(3)向行政许可部门取得的证实演出活动未获得批准的相关证明材料;
(4)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九:擅自从事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互联网文化)
1.执法依据:
违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罚则:《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一条,《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四条第一款。
2.取证要点:
(1)查明当事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
(2)查明当事人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的情况;
(3)查明当事人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的经营性;
(4)查明当事人经营行为的违法所得;
(5)查明当事人经营行为是否规模较大或者社会危害严重。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前期调查和后期印证,应当重点调查相关互联网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经营情况。事前,执法人员可以通过相关网络取证手段,收集有关的互联网文化活动内容。事后,重在让当事人确认事先提取的相关证据。
3.主要证据:
(1)当事人相关主体资格或者身份证明材料;
(2)证实当事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账簿、往来款票据、广告等材料;
(3)当事人网站服务器托管或者租赁合同、协议;
(4)当事人网站相关标识或者标注内容;
(5)计算机电子数据的(远程)勘验笔录、相关视听资料;
(6)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7)当事人开办网站的服务器、硬盘等相关设备设施;
(8)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4.辅助证据:
(1)网站管理或者技术人员调查询问笔录、服务器供应商的调查询问笔录、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当事人开办网站的计划书、方案等相关资料或者相关经营票据材料;
(3)向行政许可部门取得的证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活动未获得批准的相关证明材料;
(4)证明当事人经营行为规模或者社会危害的相关材料;
(5)其他证人证言等与案件相关的其它证据材料。
案由十:擅自从事网络游戏上网运营的网络游戏经营活动(网络游戏)
1.执法依据:
违则:《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罚则:《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九条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七条、第十四条第一款。
2.取证要点:
(1)查明当事人是否具有经营资格;
(2)查明当事人从事网络游戏上网运营的情况;
(3)查明当事人经营行为的违法所得;
(4)查明当事人经营行为是否规模较大或者社会危害严重。
提示:本类案件重在前期取证和后期印证,应当重点调查当事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游戏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情况。事前,执法人员可以通过相关网络取证手段,收集当事人使用用户系统或者收费系统向公众提供网络游戏产品和服务的相关内容。事后,重在让当事人确认事先提取的相关证据。
3.主要证据:
(1)当事人相关主体资格或者身份证明材料;
(2)证实当事人从事从事网络游戏上网运营的材料(如营业账簿或者往来款票据、网络游戏的注册或者充值信息、当事人以商业合作或者广告销售等方式开展网络游戏上网运营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等);
(3)当事人网站服务器托管或者租赁合同、协议;
(4)当事人网站相关标识或者标注内容;
(5)计算机电子数据(远程)勘验笔录、相关视听资料;
(6)当事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的调查询问笔录;
(7)当事人开办网站的服务器、硬盘等相关设备设施;
(8)相关被询问人的身份证明材料。
4.辅助证据:
(1)网站管理或技术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服务器供应商的调查询问笔录、消费者的调查询问笔录;
(2)当事人开办网站的计划书、方案等相关资料或者相关经营票据材料;
(3)向行政许可部门取得的证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未获得批准的相关证明材料;
(4)证明当事人经营行为规模或者社会危害的相关材料;
一、交通事故认定书
分析:1当事人情况:司机与车主、单位的关系。2 机动车参保情况;3 责任分担情况
二、原告身份证、户口本(查明: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
三、病历、诊断证明(医疗处方)及费用单据;后续治疗费的医疗证明或鉴定结论证明(情形见:
三、4)
法律依据: 第十九条 医疗费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的,应当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分析:
是否多家医院进行诊疗及其必要性与花费合理性:是否存在重复诊疗、重复花费、滥用药物、滥用治疗手手段,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证据予以确定。2医疗费数额是否合理:确定受害人主张的医疗费是否存在其故意或者过失扩大损失的情况,考虑如下点:(1)在医院已有明确的诊断和建议的情况下,受害人是否仍然反复就诊和重复诊疗;(2)在医院的诊疗行为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受害人是否还主动要求继续治疗;(3)在受害人主张的医疗费用中,是否混有非交通事故所造成伤害的诊疗费用;(4)是否存在与伤害治疗明显无关的费用,且受害人根据一般意识对此情况应当知晓。
3没有处方是否影响对药费数额的认定:药费数额应有处方予以支持,但涉及个案事实的判断要整体把握、具体分析,不能完全地单纯依靠某个特定证据,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错误。
后续治疗费的处理:(1)可一次赔偿,以及时解决;也可待实际发生后主张,以显公平。(2)如下情况应由医院或者鉴定机构出据后续治疗费证明:①受害人伤势尚未治愈,仍然需要继续治疗;②受害人伤势虽然治愈,但需要二次手术,取出为治疗而植入体内的钢板、螺钉等固定物;③受害人的伤势已无法彻底根治,需要长期依赖某种药物或医疗手段;④受害人伤势虽然痊愈,但要进行恢复器官功能的训练,从而发生康复费;⑤受害人伤势虽然痊愈,但需要进行整容,从而发生整容费。
5医疗保险或者公费报销不影响医疗费的赔偿数额:由医疗保险或者公费报销来支付医疗费,这是受害人依据关系或者职务关系所应当享有的待遇。如此报销的医疗费部分不再由侵权人负担,实质上等于使侵权人成为了保险或者报销的最终受益者。受害人付出了保费或者职业劳动的待遇却由侵权人享有,不公平。
强险理赔实务规程(2008版)
第一节 接报案和理赔受理
一、接到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报案后,应询问有关情况,并立即告知被保险人或者受害人具体的赔偿程序等有关事项。
涉及人员伤亡,或事故损失超过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或事故一方没有投保交强险的,应提醒事故当事人立即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报案。
二、保险人应对报案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录入业务系统统一管理。
三、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由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申请赔偿保险金。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以索赔须知的方式书面告知被保险人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的与赔偿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索赔须知必须通俗、易懂,并根据实际案情勾选以下与赔偿有关的证明和资料:
(1)索赔申请书,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保险人身份证明,领取赔款人身份证明。
(2)事故证明材料: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调解书(或简易事故处理书,交通事故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或法院、仲裁机构的裁决书、调解书、判决书)。(3)损失情况证明:车辆定损单,车辆修理发票,财产损失清单。
(4)人员费用证明:医院诊断证明,医疗费报销凭证,误工证明及收入情况证明,伤残鉴定书,死亡证明,被扶养人证明材料,户籍证明。
第二节 查勘和定损
一、事故各方机动车的保险人在接到客户报案后,有责方车辆的保险公司应进行查勘,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核定。无责方车辆涉及人员伤亡赔偿的,无责方保险公司也应进行查勘定损。
二、事故任何一方的估计损失超过交强险赔偿限额的,应提醒事故各方当事人依法进行责任划分。
三、事故涉及多方保险人,但存在一方或多方保险人未能进行查勘定损的案件,未能进行查勘定损的保险人,可委托其他保险人代为查勘定损;受委托方保险人可与委托方保险人协商收取一定费用。接受委托的保险人,应向委托方的被保险人提供查勘报告、事故/损失照片和由事故各方签字确认的损失情况确认书。
第三节 垫付和追偿
一、抢救费用垫付条件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可垫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
(一)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形;
(二)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求垫付的通知书;
(三)受害人必须抢救,且抢救费用已经发生,抢救医院提供了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项目;
(四)不属于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
二、垫付标准
(一)按照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抢救地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在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垫付抢救费用。
(二)被抢救人数多于一人且在不同医院救治的,在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额内按人数进行均摊;也可以根据医院和交警的意见,在限额内酌情调整。
三、垫付方式
自收到交警部门出具的书面垫付通知、伤者病历/诊断证明、抢救费用单据和明细之日起,及时向抢救受害人的医院出具《承诺垫付抢救费用担保函》,或将垫付款项划转至抢救医院在银行开立的专门账户,不进行现金垫付。
四、追偿
对于所有垫付的案件,保险人垫付后有权向致害人追偿。追偿收入在扣减相关法律费用(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等)、追偿费用后,全额冲减垫付款。
第四节 赔偿处理
一、赔偿原则
保险人在交强险责任范围内负责赔偿被保险机动车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对受害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赔偿时限
保险公司自收到被保险人提供的证明和资料之日起5日内,对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核定,并将结果通知被保险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达成赔偿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赔偿保险金。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三、抢救费用支付
因抢救受害人需要保险人支付抢救费用的,保险人在接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书面通知和医疗机构出具的抢救费用清单后,先行支付受害人的抢救费用。支付标准和支付方式参照本实务第三节二、三的规定执行。
交通事故不属于保险责任或者应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的抢救费用,保险人不予以支付。
四、赔款计算
(一)基本计算公式
保险人在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内,对受害人死亡伤残费用、医疗费用、财产损失分别计算赔偿:
1.总赔款=∑各分项损失赔款=死亡伤残费用赔款+医疗费用赔款+财产损失赔款 2.各分项损失赔款=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即: 死亡伤残费用赔款=死亡伤残费用核定承担金额 医疗费用赔款=医疗费用核定承担金额 财产损失赔款=财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
3.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超过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的,各分项损失赔款等于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
注:“受害人”为被保险机动车的受害人,不包括被保险机动车本车车上人员、被保险人,下同。
(二)当保险事故涉及多个受害人时 1.基本计算公式中的相应项目表示为:
各分项损失赔款=∑各受害人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即: 死亡伤残费用赔款=∑各受害人死亡伤残费用核定承担金额 医疗费用赔款=∑各受害人医疗费用核定承担金额 财产损失赔款=∑各受害人财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
2.各受害人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之和超过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相应分项赔偿限额的,各分项损失赔款等于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
3.各受害人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之和超过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相应分项赔偿限额的,各受害人在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内应得到的赔偿为:
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对某一受害人分项损失的赔偿金额=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事故中某一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各受害人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
(三)当保险事故涉及多辆肇事机动车时
1.各被保险机动车的保险人分别在各自的交强险各分项赔偿限额内,对受害人的分项损失计算赔偿。
2.各方机动车按其适用的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占总分项赔偿限额的比例,对受害人的各分项损失进行分摊。
某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该分项损失金额×[适用的交强险该分项赔偿限额/(∑各致害方交强险该分项赔偿限额)] 注:①肇事机动车中的无责任车辆,不参与对其他无责车辆和车外财产损失的赔偿计算,仅参与对有责方车辆损失或车外人员伤亡损失的赔偿计算。
②无责方车辆对有责方车辆损失应承担的赔偿金额,由有责方在本方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项下代赔。
一方全责,一方无责的,无责方对全责方车辆损失应承担的赔偿金额为全责方车辆损失,以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限。
一方全责,多方无责的,无责方对全责方车辆损失应承担的赔偿金额为全责方车辆损失,以各无责方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之和为限。
多方有责,一方无责的,无责方对各有责方车辆损失应承担的赔偿金额以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限,在各有责方车辆之间平均分配。多方有责,多方无责的,无责方对各有责方车辆损失应承担的赔偿金额以各无责方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之和为限,在各有责方车辆之间平均分配。③肇事机动车中应投保而未投保交强险的车辆,视同投保机动车参与计算。④对于相关部门最终未进行责任认定的事故,统一适用有责任限额计算。
3.肇事机动车均有责任且适用同一限额的,简化为各方机动车对受害人的各分项损失进行平均分摊:
(1)对于受害人的机动车、机动车上人员、机动车上财产损失: 某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受害人的该分项损失金额÷(N-1)
(2)对于受害人的非机动车、非机动车上人员、行人、机动车外财产损失: 某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受害人的该分项损失金额÷N 注:①N为事故中所有肇事机动车的辆数。
②肇事机动车中应投保而未投保交强险的车辆,视同投保机动车参与计算。
4.初次计算后,如果有致害方交强险限额未赔足,同时有受害方损失没有得到充分补偿,则对受害方的损失在交强险剩余限额内再次进行分配,在交强险限额内补足。对于待分配的各项损失合计没有超过剩余赔偿限额的,按分配结果赔付各方;超过剩余赔偿限额的,则按每项分配金额占各项分配金额总和的比例乘以剩余赔偿限额分摊;直至受损各方均得到足额赔偿或应赔付方交强险无剩余限额。
(四)受害人财产损失需要施救的,财产损失赔款与施救费累计不超过财产损失赔偿限额。
(五)主车和挂车在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主车与挂车的交强险保险人分别在各自的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若交通管理部门未确定主车、挂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主车、挂车的保险人对各受害人的各分项损失平均分摊,并在对应的分项赔偿限额内计算赔偿。
主车与挂车由不同被保险人投保的,在连接使用时发生交通事故,按互为三者的原则处理。
(六)被保险机动车投保一份以上交强险的,保险期间起期在前的保险合同承担赔偿责任,起期在后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七)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原则上在其他赔偿项目足额赔偿后,在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内赔偿。
(八)死亡伤残费用和医疗费用的核定标准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公安部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18667-2002),以及交通事故人员创伤临床诊疗指南和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基本医疗标准核定人身伤亡的赔偿金额。
例1:A、B两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两车均有责任。A、B两车车损分别为2000元、5000元,B车车上人员医疗费用7000元,死亡伤残费用6万元,另造成路产损失1000元。设两车适用的交强险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万元,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1万元,则:
(一)A车交强险赔偿计算
A车交强险赔偿金额=受害人死亡伤残费用赔款+受害人医疗费用赔款+受害人财产损失赔款
=B车车上人员死亡伤残费用核定承担金额+B车车上人员医疗费用核定承担金额+财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
1.B车车上人员死亡伤残费用核定承担金额=60000÷(2-1)=60000元 2.B车车上人员医疗费用核定承担金额=7000÷(2-1)=7000元
3.财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B车损核定承担金额
=1000÷2+5000÷(2-1)=5500元,超过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按限额赔偿,赔偿金额为2000元。
其中,A车交强险对B车损的赔款=财产损失赔偿限额×B车损核定承担金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B车损核定承担金额)
=2000×[5000÷(1000÷2+5000)]=1818.18元
其中,A车交强险对路产损失的赔款=财产损失赔偿限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B车损核定承担金额)
=2000×[(1000÷2)÷(1000÷2+5000)]=181.82元 4.A车交强险赔偿金额=60000+7000+2000=69000元
(二)B车交强险赔偿计算
B车交强险赔偿金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A车损核定承担金额
=1000÷2+2000÷(2-1)=2500元,超过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按限额赔偿,赔偿金额为2000元。
例2:A、B两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A车全责,B车无责,A、B两车车损分别为2000元、5000元,另造成路产损失1000元。设A车适用的交强险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B车适用的交强险无责任财产损失限额为100元,则:
(一)A车交强险赔偿计算
A车交强险赔偿金额=B车损失核定承担金额+路产损失核定承担金额
=5000+1000=6000元,超过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按限额赔偿,赔偿金额为2000元。
(二)B车交强险赔偿计算
B车交强险赔偿金额=A车损核定承担金额
=2000元,超过无责任财产损失赔偿限额,按限额赔偿,赔偿金额为100元。
B车对A车损失应承担的100元赔偿金额,由A车保险人在交强险无责财产损失赔偿限额项下代赔。
第五节 支付赔款
一、支付赔款 有关赔付情况应按规定及时上传至机动车事故责任交强险信息平台。未建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交强险信息平台的,保险人支付赔款后应在保险单正本上加盖“×年×月×日出险,负××(全部、主要、同等、次要)责任,××(有无)造成死亡”条形章。
二、单证分割
如果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在不同的保险公司投保,如损失金额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由交强险承保公司留存已赔偿部分发票或费用凭据原件,将需要商业保险赔付的项目原始发票或发票复印件,加盖保险人赔款专用章,交被保险人办理商业险索赔事宜。
第六节 直接向受害人支付赔款的赔偿处理
一、发生受害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保险人可以受理受害人的索赔:
(一)被保险人出具书面授权书;
(二)人民法院签发的判决书或执行书;
(三)被保险人死亡、失踪、逃逸、丧失索赔能力或书面放弃索赔权利;
(四)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受害人索赔时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以下材料:
(一)人民法院签发的判决书或执行书,或交警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和调解书原件;
(二)受害人的有效身份证明;
(三)受害人人身伤残程度证明以及有关损失清单和费用单据;
(四)其他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经被保险人书面授权的,还应提供被保险人书面授权书。
三、赔款计算
保险事故涉及多个受害人的,在所有受害人均提出索赔申请,且受害人所有材料全部提交后,保险人方可计算赔款。
(一)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之和在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之内的,按实际损失计算赔偿。
(二)各受害人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之和超过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相应分项赔偿限额的,各受害人在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内应得到的赔偿为:
被保险机动车交强险对某一受害人分项损失的赔偿金额=交强险分项赔偿限额×[事故中某一受害人的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各受害人分项核定损失承担金额)]。
例3:A车肇事造成两行人甲、乙受伤,甲医疗费用7500元,乙医疗费用5000元。设A车适用的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0000元,则A车交强险对甲、乙的赔款计算为: A车交强险赔偿金额=甲医疗费用+乙医疗费用
=7500+5000=12500元,大于适用的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赔付10000元。甲获得交强险赔偿:10000×7500/(7500+5000)=6000元 乙获得交强险赔偿:10000×5000/(7500+5000)=4000元
第七节 结案和归档
一、理赔单证
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害人支付赔款后,将赔案所有单证按赔案号进行归档。必备单证包括:
(一)保单抄件;
(二)报案记录、被保险人书面索赔申请;
(三)查勘报告、现场照片及损失项目照片、损失情况确认书、医疗费用原始票据及费用清单、赔款计算书(以上原始票据,由查勘定损公司留存)。
(四)行驶证及驾驶证复印件,被保险人和受害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如直接支付给受害人);
(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法院等机构出具的合法事故证明、有关法律文件及其他证明,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的协议书;
(六)其他能够确认保险事故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的有关证明、协议及文字记录;
(七)赔款收据、领取赔款授权书。
二、满限额提前结案处理机制
(一)适用条件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属于交强险赔偿责任的事故:
1.涉及人员伤亡,医疗费用支出已超过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估计死亡伤残费用明显超过交强险死亡伤残赔偿限额; 2.被保险人申请并提供必要的单据。
(二)基本原则
对于涉及人员伤亡的事故,损失金额明显超过保险车辆适用的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或死亡伤残赔偿限额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被保险人的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在交强险限额内先予赔偿结案,待事故处理完毕、损失金额确定后,再对剩余部分在商业险项下赔偿。相关证明材料包括:
1.索赔申请书,机动车行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保险人身份证明,领取赔款人身份证明; 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3.人员费用证明:医院诊断证明,医疗费报销凭证;死亡证明,被扶养人证明等。
(三)基本流程
1.被保险人提出索赔申请。2.被保险人提供必要单证。
加强反贪基础工作作为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院的实际情况看,以往重视办案,轻视基础工作;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建设的倾向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狠抓反贪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案件信息库建设。改变单纯依赖个人掌握信息,干警调动导致信息缺失的局面。将近几年的办案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定一定的格式,分门别类进行登记整理。二是加强线索信息库建设。将已办案件进行梳理,以发现对未来办案可能有用的线索;将行政执法备案材料进行登记,以发现执法不公,执法违法后面的职务犯罪线索;将近年来获取的线索进行整理入库,以求产生新的效益。三是加强内部科室之间信息交流。定期和举报中心进行线索信息交流,保证信息不遗漏;主动和公诉、监所科室进行沟通,留意司法工作人员的犯罪线索;专人和各点负责人员联系,保证每次到对口单位走访前有任务,走访后有反馈。
二、质量数量并重,通过办案树立检察权威办案是反贪工作的生命线,是其他工作的总目标。一是要保证办案数量稳中有升。在发掘案件线索的同时,继续对教育、卫生、电力等垄断行业、热点部门进行深挖,关注重大工程项目,从窝案、串案上下功夫,根据高检院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同时关注商业贿赂案件。二是在案件质量上下功夫。增加大要案在所办案件中的比例,对于可能办成的大要案,要集中力量突破,不轻易放过任何相关线索。加大查办现职领导干部要案的力度,力争通过一定数量的这类案件,产生震动效应。树立证据意识,无罪推定观念,保证无错案。三是增强依法独立办案的能力。在坚持党组领导,重大案件党内请示制度的同时,增强自行发现案件线索的能力,增加独立办案数量在所办案件中的比例,对于自行发现的现职领导干部要案,减少对纪委“双轨”等措施的依赖,提高在法定时间内突破案件,运用刑事强制措施的能力。
三、依靠制度保障,严格规范化建设和办案安全措施
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反贪工作的规范办案和安全办案问题日益受到外界关注。一是严格程序规范。坚决杜绝在12小时时限上打“擦边球”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进一步规范同步录音录像。二是严格制作法律文书。杜绝先采取措施后补签法律文书的行为,纠正调查笔录、讯问笔录、询问笔录混用的情况。坚持笔录两人以上制作的规定,重点关注首次讯问笔录的制作。明确承办人员对法律文书的保管责任,及时将文书装订成册,杜绝丢失现象的发生。移送逮捕、移送起诉的案件,保证文书齐全,证据到位,避免再次补送情况的出现。三是加大办案安全保障的力度。继续保持无刑讯逼供或变相刑讯逼供的状况,建立对被初次羁押人员进行初步身体状况判断或检查的制度。落实办案安全责任制,对每名犯罪嫌疑人保证两名以上办案人员不间断进行监管,杜绝被羁押人员自杀、自残或逃跑情况的出现。谨慎对行贿人等使用强制措施,切实保证涉案人员的权利。
四、注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反贪人才的力度
第一章 审查逮捕
案件受理
第一条 案件受理由内勤负责。案件受理时,内勤应查明其制作的《提请批准逮捕书》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内勤收案后应于当日内填写《受理案件登记表》,及时交科长指定专人审查。
第二条 科长收案后,应于当日指定承办人对案卷材料进行审查,对于复议案件,应当另行指派承办人办理。
审 查
第三条 承办人接到案件后,应当全面认真阅卷,按照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要求严格审查证据;结合审查《提请批准逮捕书》,注意查明:
(一)立案、拘留等法律手续和相关诉讼文书,立、破案报告是否完备;《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否符合要求;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是否经县(市)级以上侦查部门负责人批准,《提请批准逮捕书》是否盖有县(市)级以上侦查部门印章;
(二)案卷材料是否装订成册;诉讼文书是否盖有印章;案卷材料是否是原件,复印件是否注明来源;
(三)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有无前科或者劣迹;
(四)涉嫌犯罪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是否有矛盾点和疑点需要排除;
(五)共同犯罪中各犯罪嫌疑人地位、作用和具体责任;
(六)有无法定从轻、减轻、从重、免除处罚情节;
(七)有无漏犯;
(八)侦查部门的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
第四条 根据案件情况,承办人应当认真复核有关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有疑问的,还可以询问有关证人,但不另行侦查。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讯问前应当征求侦查部门的意见。在审查案件和复核证据过程中形成的对证明案件事实有重大作用的材料复印后,将原始材料移送提请机关,复印件归入检察内卷存档。第五条 经过审查,承办人围绕案件事实、证据、定性以及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提出具体的个人意见,并制作《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全面客观地反映案件情况,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批准或决定。
《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应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受案和审查过程。依次写明受案日期,提请机关或移送部门,提请或移送案号、案由,承办人的姓名以及审查逮捕的简要工作过程。
(二)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或国籍、家庭住址、文化程度、职业及职务(包括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犯罪嫌疑人的简历、家庭情况、是否曾受过行政、刑事处罚、是否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被采取强制措施等情况。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单位犯罪的直接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还应当写明:单位名称,单位性质,单位住所等。
(三)发案、立案、破案经过。简要写明案件的受理、立案和侦破(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立功)情况。
(四)经审查认定的案件事实及证据。简要写明承办人审查后认定的案件事实,然后按照证据种类进行必要摘抄,并根据其证明力予以分析,说明该证据能够证明的犯罪事实。证据种类及分析可作如下排列: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犯罪嫌疑人供述及辩解、其他材料。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如上级机关或有关领导对案件的批示、指示意见,或者下级检察机关的审查意见;需要补充侦查或继续侦查的事项;需要进行立案监督或者侦查活动监督的事项及处理意见;犯罪嫌疑人举报、立功或投案自首等情况;有无逮捕必要等。
(六)承办人处理意见。对案情进行高度概括,根据犯罪概念、犯罪构成以及逮捕的条件进行归纳,写明适用的法律依据、是否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的意见及理由。
第六条 对已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在7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决定;对未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在15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决定,重大、复杂案件至迟不得超过20日。
第七条 对于复议案件,承办人应当在收到提请复议书和案卷材料的7日内写出审查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研究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承办人根据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制作《复议决定书》连同案卷材料送达公安机关。复议后变更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承办人制作《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批准逮捕决定书》,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第八条 公安机关提请复核的案件,上一级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指定专人审查。承办人在15日内提出处理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根据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制作《复核决定书》通知下级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决定变更原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上级检察院应及时通知下级检察院。下级检察院根据上级检察院的决定,制作《撤销不批准逮捕决定书》、《批准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上级检察院也可以直接作出批准逮捕决定,通知下级检察院送达公安机关执行。
审 核
第九条 承办人审结案件后,应当立即将该案的《审查逮捕意见书》或复议案件审查报告连同案卷材料送交科长审查。科长审查后提出处理意见,如果科长与承办人的处理意见一致,则直接送主管检察长审批;如果科长与承办人的处理意见不一致,则科长应当召集全科人员对该案进行讨论形成意见后送主管检察长审批。若案件仍存在重大分歧,则应提交检察委员会或向上级院汇报作出决定。
第十条 案件经讨论、汇报后,应当作好讨论案件笔录。讨论案件笔录要记录清楚、全面,最后由主持人签字入卷。
第十一条 案件审批后,承办人应根据审批结果于当日内制作相应法律文书,到本院办公室加盖院公章。
第十二条 犯罪嫌疑人系人大代表的,在批准逮捕时,必须先报请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后,方可作出逮捕决定。
犯罪嫌疑人系政协委员的,在作出批准或决定逮捕后,应及时通知所属的政协组织。
结 案
第十三条 案件结案后,承办人应当立即将相应法律文书连同案卷材料送交侦查部门执行。
送达提请机关的法律文书和案卷材料,应使用送达回证;承办人应当督促侦查部门将执行回执及时送回;未能执行的案件,应当督促侦查部门在执行回执上写明未能执行的原因。
第十四条
对基本事实清楚,作出逮捕决定后仍需继续侦查的案件,承办人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制作《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引导侦查部门侦查取证。
对因事实不清、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不批准逮捕的案件,承办人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应制作《不予批准逮捕案件补充侦查提纲》,引导侦查部门补充侦查。
第十五条 审查发现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而侦查部门未提请的,由承办人制作《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建议侦查部门提请批准逮捕。如果公安机关不提请批准逮捕,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可直接作出逮捕决定,交公安机关执行。第十六条 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应当及时将简要的案情及办理情况在内勤处登记。
备案与归档
第十七条 检察院办理下列审查逮捕案件,应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
(一)不批准逮捕的案件;
(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案件;
(三)公安机关要求复议、复核的案件;
(四)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
(五)追捕的案件。
第十八条 案件审结后,承办人应及时整理检察内卷材料,确保材料齐全完整、顺序排列得当,交内勤归档。
第二章 刑事立案监督
案件范围
第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或者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以及对本院侦查部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报请立案侦查的案件,由侦查监督部门依法进行立案监督。第二十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认为公安机关对其控告或者移送的案件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并进行审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可能存在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情形的,应当依法进行审查。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包括:
(一)公安机关接到报案或者发现犯罪事实没有作出刑事立案决定的;
(二)公安机关对刑事犯罪案件作出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行政处罚的;
(三)公安机关刑事立案后转治安处罚、劳动教养、收容教养等行政处罚的;
(四)公安机关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以不涉嫌犯罪为由解除强制措施,检察院认为对犯罪嫌疑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检察院在审查公安机关提请批捕案件中,发现其他的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确已符合立案条件的;
(六)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判决的共同犯罪案件中,检察机关发现对部分共同犯罪嫌疑人应当立案侦查而公安机关不立案侦查的;
(七)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并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公安机关不立案的;
(八)其他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立案条件的。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或者办案人员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且已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或者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经检察长批准,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
第二十三条 被害人没有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公安机关没有掌握、发现犯罪事实的案件不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检察院已经受理的,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法院。
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不属于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
办理程序
第二十四条 对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审查或必要的调查。
第二十五条 承办人对立案监督案件应当制作《受理立案监督案件登记表》,提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第二十六条 对已经受理的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应当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经过调查、核实有关证据材料,认为需要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承办人应当填写《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第二十七条 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的,应当制作《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并送达公安机关,要求其在七日内书面说明不立案理由。
第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到《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主动立案侦查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将《立案决定书》及时送达检察院。
第二十九条 公安机关接到《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作出书面说明,说明其不立案理由的,应当审查不立案理由是否成立。
第三十条 经调查核实后,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后,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第三十一条 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应当由侦查监督部门制作《通知立案书》,并将有关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通知公安机关在十五日内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副本及时送达检察院。
第三十二条 对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向检察院提出的,侦查监督部门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成立的,应当制作《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在十日内将不立案理由和根据告知被害人。
第三十三条 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的案件,由承办人写出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后,制作《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及时送达公安机关。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要求说明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七日内作出书面说明,连同有关证据材料复印件回复人民检察院;主动撤销案件的,应当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五条 经调查核实,认为公安机关立案理由不成立的,经检察长决定后,应当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
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应当制作《通知撤销案件书》,说明依据和理由,连同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对《通知撤销案件书》没有异议的,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六条 公安机关认为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通知有错误的,应当在五日以内经县(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要求同级人民检察院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重新审查,在收到《要求复议意见书》和案卷材料后七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并通知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不接受人民检察院复议决定的,应当在五日以内经县(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复核意见书》和案卷材料后十五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认为撤销案件通知有错误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纠正;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认为撤销案件通知正确的,下级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撤销案件,并将《撤销案件决定书》复印件及时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七条 对经刑事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立案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加强跟踪监督,了解公安机关立案后的侦查、移送起诉、起诉、判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监督立案后三个月未侦查终结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发出《立案监督案件催办函》,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人民检察院反馈侦查进展情况。
第三十八条 发现本院侦查部门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报请立案侦查的,应当制作《建议报请立案侦查书》,建议侦查部门报请立案侦查。
备案和归档
第三十九条 监督公安机关立案的案件或者通知公安机关撤案的案件,应当在收到公安机关《立案决定书》或者《撤销立案决定》后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备案材料包括《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立案书》、《公安机关立案决定书》、《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决定书》等;通知立案案件的批捕、起诉、判决情况随时上报。
第四十条 刑事立案监督案件办结后,应当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按照规定立卷归档。
第三章 侦查活动监督
监督范围
第四十一条 侦查活动监督的内容与侦查活动的内容一致,包括对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措施是否依法进行实行监督。
第四十二条 侦查活动监督的具体内容有:
(一)对犯罪嫌疑人刑讯逼供的;
(二)对被害人、证人以体罚、威胁、诱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
(三)伪造、隐匿、销毁、调换或者私自涂改证据的;
(四)徇私舞弊,放纵、包庇犯罪分子的;
(五)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
(六)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
(七)不应当撤销案件而撤销案件的;
(八)贪污、挪用、调换所扣押、冻结、查封的款物及其孳息的;
(九)违法决定、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的;
(十)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的;
(十一)在侦查中有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利或者严重影响侦查工作进行的。第四十三条 对逮捕、不捕决定的执行实行监督。在检察机关作出逮捕、不捕决定后,对公安机关是否立即执行并于三日内将执行回执送达检察院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十四条 对需补充侦查而作出不批准逮捕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应跟踪监督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情况。
第四十五条 侦查机关变更逮捕措施的,应当通知本院。发现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纠正。
发现途径
第四十六条 审查逮捕中发现。审查逮捕过程中,不仅应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情况进行审查,而且应对侦查人员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执行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审查。重点监督有无违法取证、刑讯逼供、应提捕未提捕等违法情况。第四十七条 介入侦查活动中发现。对于重大、复杂案件,经侦查机关同意,侦查监督部门可以派员参加侦查机关对案件的勘验、检查等侦查活动,必要时,可以派人参加侦查机关对重大案件的讨论,从中发现侦查人员有无违法取证情况。第四十八条 受理有关控告、检举中发现。对于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侵犯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等行为的控告、举报材料应当受理,并及时审查。
监督方法
第四十九条 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可以口头方式向侦查人员或者侦查机关负责人提出纠正意见,并向检察长汇报后记录在卷;情节较重的违法行为,在报请检察长批准后,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并监督落实情况;对于涉嫌构成犯罪的严重违法行为,报请检察长批准后,移送有关部门查处。
第五十条 侦查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纠正违法通知书》后,应当在十五日以内落实纠正意见,并书面回复发出通知的人民检察院;对违法违纪的办案人员,应当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五十一条 侦查机关不同意人民检察院的书面纠正意见的,可以在收到《纠正违法通知书》后五日以内要求复议。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要求复议意见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向侦查机关发出《复议决定书》。侦查机关不接受复议结论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后五日以内,连同《复议决定书》一并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提请复核意见书》后的十五日以内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制作《复核决定书》送交提请复核的侦查机关和下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二条 侦查机关未在规定时限内落实人民检察院书面纠正意见,也未要求复议、复核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将情况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检察院意见正确的,应商同级侦查机关督促下级侦查机关落实纠正意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下级人民检察院意见错误的,应当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撤销《纠正违法通知书》。
备 案
第五十三条 对向侦查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应将《纠正违法通知书》及侦查机关的回复及时向上一级检察院备案。
第四章 审查办理延长羁押期限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认为需要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应当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七日前,报送到同级检察院或本院侦查监督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审查后认为符合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条件的,及时报上一级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审批。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应移送《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和案情报告。案情报告应写明主要案情、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具体理由、下一步的侦查方向及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起止日期。第五十六条 报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的案件,应报如下材料:
(一)公安机关或本院侦查部门提供的材料:(1)《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2)案情报告;
(3)《批准逮捕决定书》或《逮捕决定书》复印件;
(4)《逮捕证》复印件;
(二)检察机关制作的材料:
(1)《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2)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审查报告;(3)《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批表》;(4)《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复印件; 第五十七条 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督促侦查机关或自侦部门,认真、及时地提供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所需的案件材料。主要材料不全的,应当在三日内补充。侦查羁押期限届满时仍不能补充主要材料的,应当将案件返回或者作出不批准延长决定。
第五十八条 办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实行层报层审制。受理案件的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应当根据报送的材料,对提请事项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要求随案报送侦查卷宗。审查应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五日前完成,并制作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审查报告。
第五十九条 有权作出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后,应当对下级院提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案件审查报告和侦查机关或自侦部门提请批准延长羁押期限的意见及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通知下级院报送侦查卷宗。第六十条 严格掌握廷长羁押期限时间的起止。侦查羁押期限时间以公历自然月为基本单位,起止日均计算在法定期间内;起止日不同月时,日期应当相互衔接,不得间断或者重叠。即侦查羁押期限时间,从犯罪嫌疑人被逮捕之日起算,至届满二个月为止;第一次延长羁押期限时间,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届满一个月为止;第二次、第三次延长羁押期限时间,从上一次延长羁押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届满二个月为止。
【办案指引:行政案件规范(全国律协)】推荐阅读:
民事、行政案件申请再审案件举证责任指引06-09
反贪案件办案经验总结11-19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06-20
办案新手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若干注意事项10-18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举证指引07-24
办案心得三06-09
公安机关办案规则10-05
办案领导责任制07-07
交通事故办案程序07-11
纪检监察办案人员补贴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