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封面设计(精选8篇)
书籍封面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书籍封面设计的意义,培养综合知识、统筹安排能力。
教学重点:各种书籍的不同特色。
教学难点:书籍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课时:2 课时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做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1分钟)
二、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4分钟)
1、复习有关的构图知识及形式美的知识。
2、提问有关美术字方面的知识。承上启上,并系统综合运用知识。
三、讲授新课:(8分钟)
(一)知识结构:
1、五种书籍的特点。
2、设计构思的方法和步骤。
四、学生设计,教师巡视辅导。(30分钟)
(一)提出作业要求:
1、完成一幅封面设计。
2、主题突出,内容与形式相结合。
3、纹样概括,文字与内容相结合。
(二)辅导要点:
1、反馈讲课信息,掌握普遍状况。
2、发现个性特征,及时给予辅导。
3、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辅导,使学生知识转化成能力。
五、课堂小结:(6分钟)
讲评总结设计稿,取长补短。
1、自评、(知识、内容、审美感受)
2、互评。
3、教师讲评、补充不足、重点引路。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物质和知识上的准备。(1分钟)
二、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2分钟)
复习有关色彩三要素方面的知识。(5分钟)
三、讲授新课:知识结构:
1、七种不同色彩的心理特点:
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成为了书籍设计中的关键词, 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采取了一个恰当的表现方法,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设想的不错, 表现的不错。实际上这种设想与表现的结合就是创意。它体现着设计者思想的初衷, 表现于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可以说创意是设计的生命。那么, 书籍设计中的创意有何规律和方法?如何进行最佳创意?笔者试就此问题阐发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立意
立意, 通常说挖掘主题思想, 即“意在笔先”, 是艺术创作的先导和主旨。清代文艺理论家方薰曾说“作画必先立意, 以定位置。意奇则奇, 意高则高, 意远则远, 意深则深, 意古则古, 庸则庸, 俗则俗矣。”一切艺术作品的高低、优劣、雅俗、文野无不与立意有关。所以, 立意是创作之本。
书籍设计是依附于书籍内容, 但书籍内容并非设计主题, 主题是思想, 是想法, 是立意。是书籍内容唤起设计者思想意念、情感、趣味的综合施展。
蕴藉深邃、引人深思—设计者必须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人生感悟, 再现书中寓意和全书灵魂。对书籍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和思考溶注心中, 然后去寻找构思能表达其深刻寓意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经过对全书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心灵过滤, 选取一定角度, 生发出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使读者通过形式透视内容, 领略书籍内容的博大。
移情入景、以情动人—所谓移情入景, 可以借景抒情, 亦可借物抒情, 甚至借表现形式抒情。以书籍内容所贯穿的某景、某物、某点为立意, 传递作者情感的凝聚和寄托, 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或给以感染, 或予以抚慰, 或唤人以遐想, 有言无尽而意无穷之境界。
再造境界、耐人寻味—何谓再造境界?不是按照时间空间的顺序来组织描绘, 而是按意识表达的需要来运用素材、组织材料。这种按特定意识将素材进行处理, 以展现某种心灵深处的境界。不是现实中实在的景象或意境。而是人为写意化的, 呈现多角度、多侧面, 需读者用自己的意识去品位、去寻觅。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2009级学生郭海琪书籍设计作品《100SMALL THINGS》 (获2011靳埭强设计奖学生组优秀奖) , 随着时代的进步, 生活质量也渐渐提高, 人们都提倡环保。再利用、再循环成为了当今热门话题, 环保从身边做起, 从100件小事开始。书籍设计立意点为“再利用”, 书籍纸张选定为再生纸, 当书籍完成阅读使命, 封面和封底均可拆分为门牌、杯垫、直尺, 通过设计理念, 延续了纸张的生命力, 为书籍带来了新功能。
二、意境
所谓意境, 就是见景生情、情景交融。书籍设计的意境“融情于色、寓意于形”。
意境中, “意”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思想意识, “境”是客观范畴, 意境是对艺术家所描绘的情景有感而发, 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 从而产生艺术上的享受。对于书籍设计而言, “境”是设计者营造的书籍内容所传递的情景, “意”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美好感受。书籍形态美和内容达成高度统一, 相互渗透, 即书籍艺术的意境美。
如何表现意境?意境可以说是艺术的内涵。是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 将丰富的内涵蕴藏在形式之中, 使设计作品产生“不尽之味, 无穷之意”, 让人思索、联想、回味。具体反映到书籍设计, 意境美就是从内容到形式, 从视觉到触觉, 从封面、版式到纸张材料和印刷工艺等多方面结合, 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的书籍。这种美的感受有着无限的遐想空间, 能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超时空的交流, 能触碰心灵与艺术产生共鸣;这种美的感受是设计者的精心布局和反复推敲, 将文字转化为具有意境的图形、符号、空间、节奏, 穿插在流动的视线中, 在翻阅中共同谱写意境美的乐章。意境美不仅使书籍成为传播信息的载体, 更是一件充满张力的艺术作品。
三、趣味
趣味是美感的诱发剂, 一切艺术中离不开趣味, 书籍设计也不例外。
艺术趣味是审美的重要特征, 是艺术作品产生社会功能的必要因素和必要途径。包括谐趣、意趣、情趣三个部分, 是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意趣, 即艺术形象 (意境) 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理智, 它是文艺作品的认识因素。情趣, 即艺术形象 (意境) 中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 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 它是文艺作品的感染性因素。谐趣, 则是文艺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趣味, 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审美感官, 它是文艺作品的娱乐性因素。这些审美趣味形态的巧妙组合, 可以产生创作出各色各样的具有艺术功能的设计作品。
书籍设计的趣味性表现是指书籍形态整体结构和秩序之美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气质和品格。朱赢椿设计作品《不裁》, 书名取谐音“不才”, 与书籍设计相互辉映, 将没有切开的半成品页面装订成册, 让读者用书中备好的纸刀, 边裁边读, 书籍形态随着读者的阅读过程发生着变化, 为阅读营造一种富有吸引力、亲和力和趣味性的气氛。书籍整体通过五感的刺激, 将读者直接带入艺术形式之中, 将艺术语言透过形式传递给读者。这种趣味性体验, 构架了作者设计者与读者心灵上沟通的桥梁, 作者的心境、设计者的解读、读者的领悟, 三者一体超越了书籍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2009级学生余娴、张青书籍设计作品《浊》 (获2011靳埭强设计奖学生组优秀奖) , 以水墨为设计元素的随笔书画集, 通过设计传递在当今快节奏、快文化背景下“举世皆浊唯我独清”、“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愿望与气节。运用不惧侵蚀、染色的特殊材料, 将墨、纸、文, 融为一体, 似浊而非浊。意在自身不“浊”, 身正心清, 即使再浑浊、浮躁的社会, 也不会被浊化。书籍设计已突破原有传统书籍设计概念, 将形式趣味至于先决, 通过形式传递情感, 摩挲趣味渗透文化。
四、想象
创意的形象思维中, 想象—联想和幻想具有突出的意义。高尔基曾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就是对于世界的思维, 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想, 是艺术的思维。”艺术的思维是充满热情和活力的思维。大胆的想象才能在设计中驰骋, 摆脱平庸获得创意, 具有出奇出新、与众不同、别开生面的可能性, 才能赋予设计作品以活的生命力。
设计者的想象不仅要大胆, 还应当丰富, 从多种立意角度和多种表现形式上展开联想, 尽可能的做出多种设想。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 这种多面性表现在形象思维的认识上就是有不同创意方面的想象, 一个想象丰富的人就善于从各方面去艺术的思考, 丰富的想象所产生的多种设计方案, 为提供多种选择提供可能。因此, 要做好设计创意需要尽可能的丰富想象, 在反复比较中去发展演变, 在多种设想前提下, 再多中取奇、多中取优、多中炼精, 最终选择最具形象性、概括性、艺术性和独创性的创意。
创新与创造并非是彻头彻尾的全新事物, 更多情况下是对旧事物的重新审视和再设计, 某一环节的突破便是创新, 这样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手段与机会。思维方式的演进是因人而异的, 因事而异的, 任何好的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和具体情况,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纵观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 展望未来书籍设计的趋势, 多元的设计形态应当是在继承民族特色、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基础之上, 使书籍设计真正彰显时代特色, 独具个性, 为未来书籍设计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摘要:未来书籍设计的发展趋势, 是在继承民族特色、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基础之上的多元设计形态。探索书籍未来全新形态, 突破传统审美惯性和阅读习惯, 为书籍设计开启新的思路, 尝试创造性书籍设计的形态视觉艺术表现, 使书籍设计真正彰显时代特色, 独具个性。
关键词:创造性,趣味性,书籍设计
参考文献
[1]刘丰杰.现代装帧艺术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吕敬人:书艺问道——书籍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材料;概念书
一、书籍材料研究的重要性
书籍设计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容量和有限的面积内完成创作,既要创新同时又要新颖足够吸引读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何能做到利用书籍材料来表达设计思想或者情感呢?今后的书籍设计材料选择上是否要在保留传统材质特征的同时又能做到书籍中各方面的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地探索。
这里说的书籍设计的材料是指制作书籍所选用的印刷媒介,即印刷载体,就是书籍设计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包括封面、内页、书脊、书封等等书籍制作中所需要用到的材料,是构成书籍的主要元素,也是制作书籍必不可缺的物质载体。书籍材料的选择对于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有效合理的选择材料,将材料的机理质感赋予书籍中对应内容的情感,更利于书籍的内容表现和作者的情感表现。
首先,要体现书籍的内涵,除了书籍本身的内容,还要做到书体的形态表达,所以书籍的材料是比较关键的元素,与人接触的书籍离不开物质材料,它是读者接触书籍最直观的首要物件,要以新的材料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不同的材料都有着自己的机理触感,若把材料的表现作为创意和审美的要素来探索利用,根据书籍的内涵,利用材料发挥内容,以材料来触发读者感官,从触觉上给予读者环境暗示。
最后,我们都知道,任何书籍设计都离不开材料,所以说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书籍材料的变化,分析每个时期的材料特征,充分掌握每种材料的性能属性,借助不同材料来表达书籍内涵。
二、古今书籍材料的演变
1、纸前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书籍的使用材料也不断在演变,最早有关文字的记载是3300多年前殷代后期的骨甲书,当时人们用龟甲、兽骨作为记录材料,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的材质特点是形态不一、质地坚硬,体积小便于携带存放。随着篆刻的兴起,3000年前出现的“金文书”,即刻于青铜器内壁的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为青铜,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并有文案的点缀装饰,当时青铜材质做成的“书”一般都用作祭祀或者作为赏赐之物,可见价值也比较高。远古时期则有石文书的出现,人们将文字记载在石头上,石头的质地更加坚硬,更利于长期保存而且实惠方便。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出现了拓印技术,将石头上的文字拓印在纸或者缣帛上,后来承载记录的载体渐渐演变为丝织品等,相对之前的材料来说,记载容量更大,但是丝织品造价也比较昂贵。西周时期出现了木简、木犊类型的书籍,竹子和木材这两种材料成为了最早正规书籍的材料,从那时开始“书”这个称谓才逐渐成形。
2、纸本时代
纸是书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同時也是书籍印刷制作设计中效果最佳的材质。纸的特点是:挂墨性好,宜于书写,重量较轻易于携带,纸张比起其他材料更加轻便利于书写,便于切割装订成册。据记载,我国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纸的出现,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并造出了带有植物纤维的纸,这一举动给书籍的材料选择上带来了重大历史意义。随后纸张的广泛使用很快把其他的书籍材料代替。唐代、宋代则是纸张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纸张的材质质地效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明清时期的纸张加工工艺有着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宣纸的加工达到的鼎盛时期。直至今日,书籍的主要材料仍然是纸张。虽然古代书籍装帧无论选材还是印刷技术都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但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设计特点和艺术价值仍然是指引中国书籍设计前进的风向标,更是使中国今后的现代书籍设计能够与国际接轨并在当中鹤立鸡群,有自己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签和重要元素。
三、现代书籍设计的普遍材料形式
1、现代书籍主要材料
书籍是人类读取信息的工具,材料是书籍的载体,每一本书籍的制作都必须建立在可选材料的基础上,现代书籍最常选用的材料是纸张。现代常见的普通印刷纸材有:凸版纸、新闻纸、铜版纸、胶版纸、拷贝纸、书面纸、白板纸、字典纸、毛边纸。总的来说,就算是一样的书籍,运用不同的纸张印制出来的视觉效果和触摸质感也会纷繁多样。
2、特殊材料的出现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极大丰富了可用于制作和印刷书籍的材料种类,使今后书籍设计的材料选择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在书籍设计中合理运用特殊材料,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整体档次的提高,阅读触感的升级,达到更加深层次的信息传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就单纸张这一种材料来说,衍生出不少特种纸。这些特种纸本身就有独特的印刷效果和材质机理,近几年来,特种纸广泛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特种纸无论是色泽、光泽、质感还是表面的机理和纹路都各自不一,抓住这些不同特种纸的特征结合书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可使书籍设计最终整体效果有一个突破性的未来。
3、印刷工艺与书籍材质的关系
早前中国的书籍发展中,由于印刷技术的局限性,印刷技术的选择限定了印刷材料的范围。之所以要提到印刷工艺,是因为部分印刷效果在触觉上也能起到一定的感知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印刷工艺也日趋增多。当然大部分印刷技术所体现的是视觉效果,但比如一些印刷工艺:UV、发泡、压纹、压凹凸等工艺,这些工艺本身在纸张平面上的附着能够引起原本有着平滑触觉的纸张具有不同肌理效果,同时也增加了不同触感。在这个基础上也可尝试不同材质与印刷工艺的结合,使阅读者在触摸书籍时候有更多丰富的新奇触感。书籍材料和印刷工艺的不同结合可以视觉和触觉上给予全新感受,这也可以形成更多的创新空间,给设计师在灵感启发上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具有不同的机理、印刷效果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了视觉设计效果,更多的是使触觉上变的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特殊材料使用范围普遍的扩大,经过不断的实践,特殊材料的表现特点和印刷效果日趋完美。灵活运用材料与工艺达到特殊的视觉审美特征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从中发现书籍设计中更深层次的表现价值。
四、材料与概念书的关系
现代书籍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籍表现形式,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书籍的传统表现。从开本、材质、形式、就连信息传达方式都创新不断、层出不穷。可以说概念书籍是传统书籍的升级版,基于概念书籍形态打破传统书籍思维模式,进行天马行空的设计创作。概念书着重表现独特的设计思想、表达方法,通过个性的手法和传播方式显示作者对书籍概念的理解方式。所以概念书和传统书籍在形式和材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概念书籍的设计方面在材料选择上可以打破传统书籍材料的选择,比如木材、金属、织物、玻璃等更多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不能作为材料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液体、生长中的植物等等一些作为书籍材料的物质载体,在确保能够准确传播信息的保障下,借助材料表现设计创意,选择大胆突破常规材料挑战新型材料,才能为概念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五、视觉和触觉的关系归咎于材料
视觉和触觉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基本上直观的视觉就能决定触觉的质感,往往在视觉上可以给读者造成错觉,当读者亲身经历触摸到书籍本身的材质时候,给予不同的触觉感受,从而形成人的意识。这里所说的触觉是通常人手的触摸感觉,就是感知物体表面质感,分辨粗糙、光滑、形状、体感等不同触感。当然,在视觉和触觉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意识元素,比如嗅觉、听觉等一系列感官感受,会使书籍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毕竟人类文明以传统书籍的形式呈现屡见不鲜。而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书籍观念,书籍的作用即在视觉上授予人知识,触觉的辅助,对于盲人等一些特殊人群来说,触觉即全部的文化传递方式。材料是书籍一种外在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不管视觉还是触觉对人的认识所产生的感官感受归根到底决定于材料。
六、保留传统坚持创新
传统书籍的审美形式与现代书籍形态的完美融合是现代书籍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现代书籍设计应该借鉴保留古代书籍的材料特征进行创新设计。书籍设计从视觉到触觉,从二维到多维,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书籍材料是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载体。深入研究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触觉结合读者的感性和理性需求,深度发掘材料与书籍的完美结合,将为我们未来的概念书籍设计带来更多发展创造的可能,充分展现书籍之美。好的概念书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眼前一新的视觉冲击,纸质与非纸质的完美结合,在触觉上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多重的阅读效果。在今后的书籍设计创作中,创造性的选择运用材料,使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形式和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趣味化,本质上也使人有了更多的翻阅和触摸欲望,从而提升知识的传播效果。對于书籍的材料,设计师们不单要把它视为书籍设计的物质载体,更要巧妙运用好特有的材料语言与读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不要盲目的求异求新,我们更要借鉴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的书籍历史,既要保留中国书籍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发现未来,在未来中保留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常规性的材料选择将解开定性思维对书籍设计的束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材料语言,通过材料来实现设计师们的艺术构思,进行全新的书籍设计表现,不断去发掘其余可用材料和潜在价值,在新兴书籍设计中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将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工作者的艰巨使命。
参考文献:
[1]杭间 “开卷”——中国古代书籍艺术的审美形态[J].装饰,2005-2,总第142期:7-9
[2]朱延松 谈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构成和演变[J].大众文艺:176
[3]刘建忠 试述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特点[J].新世纪图书馆,2006-4:78-80
[4]刘阳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考略[J].图书馆学刊2011-8:121-122
[5]潘美娣 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张慈中 书籍装帧材料[M]北京: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7]柯思昱 浅谈材料与概念书设计[J].新美术,2007-3,,28卷:104-106
[8]杨彦红 书籍设计材料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1-44
[9]刘萍 触觉与书籍材料质感[J].美术大观:114-115
[10]丁雯 探究书籍的触觉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4:1-49
[11]田琳 概念书设计中材料运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12:1-59
[12]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一、封面设计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
1.文字
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丰富画面,可重复书名、加上拼音或外文书名,或目录和适量的广告语。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封面上也可以不安排作者名有出版社名,让它们出现在书脊和扉页上,封面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则根据设计需要安排在勒口、封底和内页上。充满活力的字体何尝不是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同样象广告设 计构图中所讲述的,把它们视为点、线、面来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2.图形
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具体的写实手法应用在少儿的知识读物、通俗读物和某些文艺、科技读物的封面设计中较多。因为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对于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而科技读物和一些建筑、生活 用品之类一画册封面运用具象图片,就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
有些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封面设计,有时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提炼表现,可以运用 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
在文学的封面上大量使用“写意”的手法,不只是象具象和抽象形式那样提炼原著内容的“写意”。而是似象非象的形式去表现。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手法,着重于抓住形和神的表现,以简练的手法获得具有气韵的情调和感人的联想。有人把自然图案的变化方法也称为 “写意变化”,在简练的自然形式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追求形式美的表现。进行夸张、变化和 组合。而运用写意手法作为封面的形象,会使封面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的趣味性。如《少年文艺》封面“少”字的大特写,好似飘扬的红领巾,给人一种联想,从构思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少年文艺》的个性。而变形的儿童读物封面,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中能找到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中自己的知心朋友。那些具有写意的中外古今图案,在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封面整体
封面其实并不只是正面,诚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正面。但是出于审美的高要求,不应当将反面弃之不顾,再看书脊在书架上也同样 发挥着广告和美观的作用。因此,封面的正反面和书脊都应纳入封面设计的范围。整个封面是书籍装帧大整体中的一个小整体,正反和书脊的相互关系有着统一的构思和表现,这种关系处理得成败,同样影响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效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类型:
A.正反面设计完全相同。或大体设计相同,但文字有所变动,正面出现书名,反面采用拼音、外语,或极小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人员名字。正反两面色彩、设汁有所变化。
B.以一张完整的设计画面分成封面、封 底和书脊,分别装饰文字。
C.封底以封面缩小的画面,或小标志、图案与正面形成呼应。
D.书脊应该是封面设计的体现,尤其在厚厚的书籍上,表现尤为如此,而不应满足于排列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通过与正面书名相同的字体,在狭长的面积内,安排好大小、疏密关系,有些运用几何的点、线、面和图形进行分割和与正反面形成呼应,并与之形成节奏变化。
E.书脊的设计可以独居一面,可以用文字压在跨面的设计上。在精装的书籍上,常常还有护封,既能起一种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一种小型广告。护封设计纸张、印刷精彩,表现力丰富。有护封的封面可以简洁些,达到变化的效果,同时又因为封面运用了亚麻布、漆布、皮革等装帧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制约,故采用简洁的表现式。护封的勒口也需精心设计,成为封面整体的一部分,并可利用其刊登内容提要、作者介绍、出版信息,丛书目录等。护封分全护封和半护封,半护封的高度只占封面的一半,包在封面的腰部,故称为腰带,用来刊登书籍广告和有关书的一些补充各项,也起着装饰作用。
二、版面设计
所谓版面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新闻出版物幅面内,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特的风格。
在书籍的目录或前言的前面设有扉页。扉页包括扩页、空白页、像页、卷首插页或丛书名、正扉页(书额)、版权页、赠献题词或感谢、空白页等。太多的扉页显得喧宾夺主,因此它的数量不能机械地规定,必须根据书的特点和装帧的需要而定。目前国内外的书籍,往往比较简练,多采用护页、正扉页而直接直进入目录或前言,而版权页的安排则根据具体情况而正。
正扉页上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简练的图案。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扉页的方向总是和封面一致。当我们打开封面、翻过环衬和空白页;文字就出现在右边版心的中间或右上方。除此也有利用左右两面作为正扉页的设汁,称为两扉页。扉页上的字体不宜太大,主要采用美术字与封面的字体保持一致。扉页的设汁非常简练,并留出大量空白,好似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块放松的空间。
无论打开正反面封面,总有一张连接封面和内页的版面,叫做环衬,目的在于封面和内心的牢固不脱离。精装书的环衬设计也很讲究,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插图、图案,也有用照片表现,其风格内容与书装整体保持一致。但色彩相对于封面要有所变化。一般需要淡雅些,图形的对比相对弱一些,有些可以运用四方连续纹样装饰,产生统觉效果,在视觉上产生由封面到内心的过渡。
版面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形式最好地表现版面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立版面的风格。一般而言,不同的新闻出版物的版面风格都应有所不同。但同一种新闻出版物的总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怎样利用版面设计的手段达到设计版面的风格目标呢?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从字体、字号上来体现。如有的版面不用黑体字以保持淡雅的风格,有的版面则大量采用新型字体以体现其新颖、活泼的风格;
2.从正文行距行宽来体现。如有的版面加大行距以使版面明朗悦目,有的版面行宽很长使版面庄重典雅;
3.从图片、表格的形式上来体现。图片表格的大小、形状、数量的多少以及位置的安排都能给版面带来不同的特色;
4.从版面装饰来体现。版面装饰主要指花边、花线、题花、网底、加框等装饰性符号。版面装饰符号如何安排也是体现版面风格的重要手段;
5.从版面空间来体现。有的版面空白多,以体现明朗清秀的风格;有的版面空白少,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
应该说,版面设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的创造性的工作。版面设计人员起码应具备以下素质:
1.应了解新闻出版工作的各环节,懂得整个编辑排版流程;
2.有较强的新闻理论业务知识,有敏感的“新闻鼻”,也就是说要“识货”,知道那些新闻是最重要的,能基本判断稿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
3.应熟悉一些印刷知识并掌握排版和制版的知识。就现代报纸版面设计人员而言,应掌握激光照排技术;
4.应熟悉本社激光照排系统中字体、字号、版面装饰符号的种类并能熟练应用之;
5.应了解各种制版方法对原稿的要求;
6.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修养;
7.此外,还应该研究版面的构图、版面的结构模式、版面的风格、版面的阅读适应性以及版面的美化等,使版面设计给人以美感并有利于阅读。
三、插图
插图是一种绘画,但是不同于一般独立欣赏性的绘画,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必 要的从属性。插图必须具备一定的绘画条件,不依靠文字。也能从它的形象本身.表现一定 的主题,同时又必须服从原著,成为辅助者,这 就是插图的含义。
插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艺性的插图。画者通过选择书中有意义的人物、场景和 情节,用绘画形象表现出来,可以增加读者阅读书籍的兴趣,使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 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又得到不同程度的美 的享受。另一类是科技及史地书籍.这类插图 以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以达到文字 难以表达的作用。它的形象语言应力求准确、实际,并能说明问题。一个苹果的照片能帮助 我们看到非常客观的形状、颜色、结构和质感。一粒种子的说明图,不仅能再现它的形状、结 构,而且能把它在土壤中发芽的过程体现出来。
文学插图可以说是文艺性插图的典型.包括了题头、尾饰、单页插图和文间插图。其表现 形式多种多样:有水墨画、白描、油画、素描、版画(木刻、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画),水粉、水彩、漫画等等。有写实的.也有装饰性的。插图创作的第一步,在于对原著的理解。不但要了解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原作的主题精神,还要通过深入阅读原著,搞清原著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是古典文学还是儿童文学?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童话、寓言、笑话?原著风格是粗犷豪放、细腻严谨,还是热情活泼、纯朴深沉?原著中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人物形象、服饰道具、日常习俗、建筑环境等。并且通过视觉形象资料加深理解,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没有文学中所描写的生活体验,很难在画面上体现文学内容。只有查阅有关资料,如其民族、时代相近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以及各种文物资料进行分析,将各种感受联系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找出规律,以此为依据,按原著要求确定作品的基调,贯串于全部画幅中。这样书中的形象、资料中的形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做到心中有底,才能表 现深入,而不至于概念,同时也是一种个人的积累不断提高的方法,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有了这一步,则要对原著进行提炼,找到有戏可唱的情节内容。文学原著的篇幅很长,插图又不是连环画式的以图为主、一本书只安排几幅插图,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幅插图抓住 一段文字的情节内容的主题,将最具有典型意 义的文字内容,并适合于绘画表现的情节表现出来。这种插图不是停留在看文识图上,而要 经过再创作,使其具有艺术个性的感染力.同 时也要深入具体、刻划入微,让读者从中既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又能感觉到具体的生活形象。陈老莲的《窥简》一图,择取营驾躲在屏风一端看信,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红娘偷偷从屏风另一端察看,她那手指点在唇边,轻是机灵的神态,活现出少女聪敏活泼的形象。画面处理极为简洁,以一扇精彩的屏风展现了闺房的环境,上面的花鸟画,无论是飞翔交朴的蝴 蝶,还是切切私语的鸟儿,都巧妙着营营的美好愿望。极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正因为一张插图要表现众多的文字内容,有的插图采用了将不同时间、地点纳入一幅画的方法;写实性的插图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装饰性的插图不受透视、比例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根据立意组织在画面之中,中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绘画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插图的形式表现丰富,同样按写实和装饰两大类来分,各个国家的插图都有自己风格,即使同一国家、同一类文学作品,也会因为各个插图家的艺术修养、对原著的理解不同,采 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画面形式来表现。而作为一个插图画家,面对着不同内容题材的书籍,要认真研究思索,找到恰当的手法去表现,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去对待。黄永玉的插图《阿诗玛》不仅集中而真实地表现了主人翁的欢乐与幸福,劳动与英勇,困难与遭遇,而且对诗的节奏、情绪和风格的表达,也有着周密的匠心经营。整套插图富有韵律感的构图、流畅的线条、朴素淡雅的色彩、变化丰富的 刀法和装饰味。但他为《叶圣陶童话选》、《冯雪峰寓言》作的插图,根据原著不同风格,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叶圣陶童话选》的插图中,出于画家对童话的理解和儿童欣赏要求的熟悉,更加发挥艺术的夸张和想象,满足儿童对新奇、强烈、稚气和拟人化的兴趣。一个个充满人格化的动物生动活泼地出现 在小读者的眼前。
1.龟甲、兽骨编缀成册是世界上最早的装订形式,产生于殷商时代,持续使用到西周,大约有3000多年历史。
2.书籍装订材料进化为竹和木,书籍形态便出现了“简策”,竹木简策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沿用到公元4世纪,其连接材料先是动物皮条和藤条,后又用麻、丝捻成的绳。用动物皮条和藤条连接书籍称“韦编”;用丝麻绳连接称“丝编”。用竹木片刻写的书(先是刻字,后有了墨和笔就改为写字)称为竹木简。将刻写后的简,依顺序编排扎缀起来成为一束,即称策——简策。简相当于现在的“册”。
3.简策装连接方法是将竹木或木片编排扎缀成策即竹木简策。
4.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简并行使用。与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用于书写短文、书信。用木板刻写的书称为“版牍”,一块木板制书时称“版”,刻写文字后的称“牍”。一尺见方(一平方尺)的牍称“方”。在牍上面刻写较短的文章和极少的字称为版牍。
5.青铜器书,除了用甲骨刻写文字记事的书以外,商代后期又出现了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的书。
6.考古最早的石头书,有秦国的石鼓书。因为刻石的形状像石鼓,故得名石鼓书。
7.1898年,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埃及特洛伊古城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了纸莎草纸,这种纸与中国用树皮和麻布做原料来制造的纸完全不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用古埃及文,古希腊文,古罗马文和阿拉伯文等书写的纸草文献,现存有数十万张之多。纸草纸文献上记载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迄今为止,最长的纸草卷长达40.5米。
8.册子本,或称折叠精装书,源于西方。
9.“卷”形式是“策”形式的演变,只不过材质不同而已,是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装帧形式,卷配上轴就叫卷轴装。
10.轴为圆柱形,用卷粘裹起来,作为卷的轴心其作用是支撑卷,使其挺括、平整,便于阅读和保存。轴被卷粘括后,其两端露在外面,称“轴头”。
11.梵夹装是佛经的一种装帧形式,是仿照梵文贝叶(同页)经的形式,将纸裁成长条,两面书写。
12.经折装(折子装)起源于南北朝,流行于唐、五代时期(仿印度贝叶经的装帧形式,今天藏文佛经书仍沿用),历代刊刻佛经道藏,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
13.蝴蝶装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大改革,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14.和合装是继蝴蝶装之后一种少量而简单且书芯与书封可以随意分开的装订形式,因为外表呈盒或半盒状,故称和合装。
15.包背装的工艺特点是:印好的书页版心向外对折,配页后,撞齐,订口在书页空白边,用纸捻穿订扎平,订口外裁切,书背刷糨糊,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上下书口。
16.线装书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
17.线装书的基本结构分为:书衣(封面)、护页、书名页、序、凡例、目录、正文、附录、跋或后记,与现代的书籍次序大体相同。从封面到正文、行、阑、牌、界以及插图,都是一个完整的设计。
18.有的除书口外其余三边不切齐,毛边参差,这种不加封面、不切书口、不用线订、而只用纸捻粗装的形式,就称毛装。
19.隋末唐初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纸制书籍的成型。
20.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21.蝴蝶装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新出现的书籍装帧形式。
22.包背装出现于南宋,盛行于元代及明中期以前。
23.明代是我国古代出版印刷业最为辉煌的时代,而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出版印刷的中心。
24.线装从包背装发展而来,起源于唐末宋初,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到清代达到鼎盛,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25.明代的书籍装帧还包括函套,以便将一部书的各册包装为一个整体。
26.清代的印刷技术,仍沿用宋、元、明以来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法。
27.包装背在清代也有较多的使用,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一套共36315册,为著名的写书,共抄写七部,共计254205册,全为包背装。
28.文艺复兴时期在平面设计上出现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版面设计逐步取代了旧式的木刻制作和木版印刷。金属活字的出现,使得文字和插图可以进行灵活的拼合设计,而插图也从单纯的木刻发展到金属腐蚀版,赋予了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排版”产生了。
29.欧洲最早的利用排版方式设计、带有插图的书籍出现于15世纪中期的德国,采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加上木刻插图拼合印刷出版书籍。1439年到1440年,德国人古登堡采用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的合金为材料,铸造字模,利用金属字模进行印刷,是最早的凸版印刷试验。
30.1498年,丢勒为《启示录》一书作了15张极其精美的木刻插图。
31.15世纪末开始,德国的印刷和设计方法流传到各国,在欧洲引发了一个平面设计、字体设计的发展高潮。
32.16世纪,被称为“法兰西”版面设计的黄金时期。巴塞尔和里昂成为欧洲16世纪印刷业的新中心,巴塞尔成为欧洲出版印刷业的新的中心之一。
33.17世纪的书籍出版基本上基于商业的出版,出现了讲究实用功能的特点。
第二章 书籍形态要素
现代书籍通常由书芯、封皮、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商业桌面出版物的要素相对于具有书号的书籍一般要少得多。
书芯是承载图书的主体内容(包括正文及部分辅文)的部分,由若干书帖(套帖或叠帖)组合而成。
书脊(又称封脊)是指连接封面和封底的书籍部。
第三章 古籍的外衣
四盒套:仅围绕书的四周,而露其上下两端。因仅围绕四面,折叠四边,所以称为四合套。六合套:属于比四合套更精致的制作品。四周和上下两端均不露出,因六面都包裹严密,故称为六合套。
木匣:木匣是指木板做成的匣状,其制法,五面密合,留一端可以开闭,将书置其中,不易损伤。
纸匣指用纸板制成的书套。
第四章 中国传统线装书
线装书版式:板框、界行、行款、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小题和大题正文首页题目的形式、墨钉、版记、书衣、书签、书根
第五章 欧洲线装书
比利时式样的特点为:书脊处加缝中径板(书脊处较窄的长条形板),中径仅仅过线而不在它上面订眼穿线:订眼集中在前后两个书壳版上。
书脚:书脚是指封面下方印出版单位名称的部分。
扉页:(又称里封面或副封面)扉页是指在书脊封面或衬页之后、正文之前的一页。扉页上
一般印有书名、出版社和出版的年月等。扉页也起装饰作用,增加书书籍的美观。
勒口:平装书的封面前口边大于书芯前口边宽约20~30mm以上的部位,尺寸在设计中可以灵活把握。
环衬:连接书芯和封皮的衬纸。
护封:指套在封壳外的包封纸(属于外封面)。作用是保护书封,增加书籍的庄重和艺术感。腰封:套在书封面,封底的中腰,长条形。增加书籍的庄重和艺术感。可以印制简单的书名及其他版权信息。
书槽:又称书沟或沟槽。指精装书籍套合后加工后,封面和封底的书脊连接部分压进去的槽沟。
书脊:(又称封脊)是指连接封面和封底的书记部。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册次(卷、集、册)、作者、译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以便于读者查找。书脊是精装书刊前后书壳与书背的连接处。平装书刊的书脊是平齐的,书芯表面与书背垂直;精装书刊的书脊则高出书芯表面。飘口:飘口是指精装书刊经套合加工后,书封壳大于书芯的部分。三面飘口一般情况为3mm,也可根据书刊幅面大小增大或缩小。飘口的作用是保护书芯和使书籍外形美观。锁线订: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的装订方式。
骑马订装:一种简单的书籍装订形式。加工时封面与书芯各帖配套在一起成为一册,经订联、裁切后即可成书,装订后的骑马订书册钉锯外露在书刊最后一折逢上。由于订书时书芯是骑在订书机上装订的,故称骑马订装。
胶粘装订、;书帖和书页间完全靠胶粘剂黏合的装订方式。
平订:采用铁丝、锁丝等材料在书籍的订口边穿订的装订方式。
平锁:将配好的书帖逐帖以线串订成书芯,且纱线在各书帖间排列成行的锁线方式。
覆膜:覆膜就是将聚丙烯等塑料薄膜覆盖于印品表面,采用黏合剂经加热、加压使之黏合在一起的加工工艺过程。覆膜工艺分为预涂覆膜和即涂膜两种。
模切工艺:模切工艺就是用模切刀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的图样组合成模切版,在压力的作用下将印刷品切成所需形状和切痕的工艺。
压痕工艺:压痕是利用压线刀或压线模通过压力在板料上压出线痕,或是利用滚线轮在板料上滚出线痕,以便板料能够按照预定位置进行弯折成形。这种方法压出的痕迹一般多为直线,所以又称为压线。
烫金:学名电化铝烫印,是一种不用油墨的特种印刷工艺,它是借助一定的压力与温度,运用装在烫印机上的模板,使印刷品和烫印箔在短时间内互相受压,将金属箔或颜料箔按烫印模板的图文转印到被烫印刷品的表面。
第六章 书籍材料与工艺
按照加工方式的不同纸张分类有3中,手工纸(全部手工制作,如宣纸)、机械纸(完全机器作业得到的纸)、加工纸(一般纸张经过二次加工后得到的纸张,如涂料纸、布纹纸、铝箔纸)。
按照用途不同,纸张分类也有3种,即印刷用纸(凸版纸、胶版纸、凹版纸、铜版纸、画报纸、薄凸版纸、字典纸、新闻纸)、书写纸(书写纸、账册纸、有光纸、打字复印纸、拷贝纸、招贴纸、油封纸、制图纸、绘画各种用纸)、包装用纸(牛皮纸、柏油纸、、玻璃纸、水泥袋纸)。
织品类材料在我国是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书刊装帧材料。卷轴装等古制都是采用丝或棉织品作为装裱材料的。织品类材料,主要包括丝织品、棉织布、麻织品和化学纤维织品织品四种。目前封面也多应用国外开发出一种复合型织品面料,是棉、丝织品与纸复合的产品。棉织品封面材料的主要成分是棉花纤维。
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蚕丝。常用书籍装帧电热包括缎、纺、绸、绢、绫、绒、锦。缎是经纬
纱交织而使有较多的经纱或纬纱露在丝织物表面的一种丝织品。
涂布类封面材料,是在纸或布基本上进行各种材料的涂布而成的一种代替皮革、织品等封面料的装帧材料。
漆涂布材料,是一种代替皮革的封面材料。一种是漆布,一种是漆纸,以布为基层涂漆而成的称漆布;以纸为基层涂漆而成的称漆纸。
金属丝的种类很多,如铁丝、铜丝、钢丝等,装订连接书帖的金属丝主要是铁丝。平装书刊的封皮材料多选用纸张,也有使用复合材料(二次裱合加工的材料)。精装软质封皮,只适用于较小的开本(一般为小于32开的书)及长形开本。
环衬,指精装书刊本册的书芯上下,一折两页的白色或其他颜色、图案的纸张。
烫印材料是指在纸张、织品、皮革、涂布面、塑料等封面材料上,用热压方法烫压上各种图文所使用的材料,也包括各种烫印助粘材料。
烫印材料包括金箔烫印、银箔烫印、铜箔烫印、铝箔烫印、电化铝箔烫印、粉箔烫印
第七章 现代书籍形态加工
平装书及期刊常用的订书方式有:骑马订、平订、锁线订、无线胶背订、锁线胶背订、塑料线烫订等。
骑马订:是将封面与正文的书帖在订书机上成“骑势”套叠后,用铁丝在左右两页相连的书帖居中折缝处穿过,将封面连同书帖一起订牢,参见古代包背装例图。
平订:是将配好的书帖相叠后在订口一侧离边沿5mm处用线或铁丝订牢,线是从书脊侧面穿过的。
锁线订(串线订):锁线是用棉或丝线经上蜡加工后,在书帖的最后一折缝线上,按照号码和版面的顺序逐帖穿联起来的方法,主要形式分平锁和交叉锁两种。
无线胶背订(胶粘装订):是用胶粘剂将书帖或书页的书脊处黏合的形式。
锁线胶背订(锁线胶粘订):是将“锁线”和“胶背”两种方式。
塑料线烫订:是预先单独订合各书帖再胶粘连帖的订书方法。
平装书籍的加工操作包括手工包本、机器包本、烫背、勒口等的操作过程。
11文化产业管理缪红云111307118
书籍装帧艺术是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而具有更审美,更多的功能,更多的特质。以下分析了书籍装帧的现状,并依次提出了对书籍装帧的改进措施。进入新世纪,科学水平在不断提高,书籍装帧观念也不断发展,受到数字信息、广告、媒体等不断的刺激,如今的书籍装帧艺术已达到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书籍装帧已经有了五花八门的设计。现状:
一、我国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出版物的大众化与书籍装帧风格的大众化。
三、书籍装帧艺术更加注重对于文化精神内涵的追求,在形式设计与艺术创意中,更加注重对现代感与民族精神的执着追求。
经考察发现,我国当代书籍装帧的发展趋势:
1、传统的出版物仍是主体
2、数字与新科技时代带动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主要内容: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形态以及结构
(1)印刷工艺与材质美感表现
(2)书籍装帧设计的全方面
(3)书籍的装帧设计的优点
(4)书籍装帧艺术需要的多元化
二、提高书籍的装帧设计的整体质量
(1)强度:书名要醒目,要容易识别,图像需要美观,能表现主题理念,使人看到它有种号召力。
(2)独特:一本完美的书籍装帧要有他与众不同的特色,无论是从布局,构图,还是从内容上,都能牢牢的吸住消费者的眼球,那才是一本好的书籍装帧。
(3)时代性:要与时代同步,能与时代同步流行。
(4)理解:要理解读者的心声,让读者感到亲切,适于读者去品味和欣赏。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更简便、准确、快速,于是简约的设计独占鳌头。但是简约并不是简单,更不是简陋,那只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书籍装帧的艺术性并不简单,要用最简单的纸张、最简单的色彩以及最精炼的语言,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书籍的各方面内容。
书籍设计的特点
书籍表面看起来是对文字、图像、色彩、素材进行组合而成的, 但从策划到书籍的上架销售, 要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工作程序, 是作者、编辑、设计者 (出版社) 、纸张公司、制版公司、印刷公司、书店等环环相扣的连贯运作。因而作为书籍设计者来说, 了解市场及阅读人群的品位和喜好极其重要。
如今的书籍设计各有千秋, 要想使书籍的设计充满美感, 拥有秩序美、整体美、和谐美, 得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良好理解以及理性的分析, 这样才能做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书籍。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种特殊材料的出现, 书籍的设计材料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除了常用的以纸张为主体的材质外, 新型材料也应运而生, 加之多种制作工艺的出现, 书籍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设计, 在各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下, 读者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 因而作为设计者对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的要求。
书籍设计的五感及设计理念的更新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谈道:“设计师的工作, 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中, 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对于设计师来说, 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原研哉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认为即使是“平面”, 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部分。他在生活中发现设计, 从生活中提炼设计, 并把设计运用于生活。
对于书籍设计来说, 并不是简单的视觉传达就可以, 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与视觉有关, 而书籍设计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书籍具有五感之美, 即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
书籍的设计是对信息的再设计, 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过程, 是把所有的文字、图形通过再设计的过程组合在一起, 即是指各表现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因而我们要对书籍设计有重新的认识, 对文字、图形、色彩、素材做重新的配置, 体现书籍应有的五感之美。
书籍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和传统文化一样, 中国书籍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书籍形态史。其实书籍形态的变化和纸张及印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近年来, 纸张的生产、品种及印刷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书籍设计的形态却显得有些贫乏, 有些单调,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及其同仁在作出理性反省的同时, 也开始了书籍形态学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以其独到的设计理念, 蕴藉深厚的人文含义, 性格鲜明的视觉样式影响并推动着中国书籍界的发展。
影响书籍设计的要素
观念的变革是书籍设计的变革。书籍形态设计的突破取决于对传统狭隘装帧观念的改变, 通常来说书籍的设计不外乎外观和内容的设计, 书籍形态包含“造型”和“神态”的双重含义。
要把握好书籍的整体设计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首先要了解书籍的内容 (包括历史背景、环境等相关资料) , 其次要了解书籍设计的现状及形式, 即书籍设计要体现其时代性。而如今的外观设计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封面设计了, 它的表现方式融入了很多艺术门类的特征, 如包装、展示、建筑、雕塑, 等等, 而如何体现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特质是作为一个设计者应主动关注的方面。因而形态、材料、版式的重新定义也就成为设计者的应重新审视的问题。不管是所谓的概念书或者是传统书籍都应多去关注书籍设计的理念, 也就是说如何把书籍的设计观念运用于设计之中。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设计理念是作为设计者应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适应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 更需要设计者做深入细致的探讨钻研与引导, 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可以体现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上。
书籍设计案例的分析
2000年4月, 原研哉先生曾策划了一个“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的展览, 展览上共展出32位日本设计师对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的提案。通过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 得以重新审视已经存在的日常用品的设计问题, 设计要以实用和社会主体化问题为前提, 比如节能、环保等。从原研哉先生所提出的再设计理念到书籍设计的再设计, 材料的运用, 新兴的印刷工艺手段的运用, 不同门类艺术设计的综合介入, 都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设计空间。
日本的书籍设计既简洁又丰富, 能够突出本土特色, 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 而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更是具有前瞻性, 能够把东西方的设计思想相互贯通。被誉为日本书籍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 把西方的设计哲学和东方的设计精神及思维相融合, 创造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图形及文字的穿透力很强, 即使没有过多的形态变化, 依然以传递五感的主题设计贯穿于其设计之中。
我们可以把杉浦康平先生的书籍设计《真知》的外观看做一个立体的造型物, 具有四维的空间展示。书籍设计中文字与图形的运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书脊设计处更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 把宽厚的书脊部分设计成吸引人的图像橱窗, 文字、图形、块面分割的排列组合, 书籍的再设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文的每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字体, 在版面设计节奏的形成上格外用心。
目前国内的书籍设计也可谓百花齐放, 书籍的开本、材质、版式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很好地把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因而在形态、开本、材料的设计上都有不俗的体现。
书籍的设计除了要注重书籍的眼看、手翻、心读等以外, 更多地要注重设计师与读者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说的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之美。而五感的体现诸如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信息再构筑活动, 这个过程, 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刺激活动, 这种刺激活动在设计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的再现, 即理性与感性的再设计活动过程。
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敬人书籍设计2号》 (图2) , 书籍形态的设计上借鉴了包装设计的元素, 不单单是封皮包裹书籍内页的设计, 而是给书籍一个独特的空间语言, 改变了单一的书籍的形态设计。运用硬壳纸板及模切方式将封面、封底糅合在一起, 完成了书籍的整体设计。同时把两种不同的装订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本书的设计之中 (图3) , 丰富了书籍的设计感。书籍的纸张则配合书籍的内容, 全书用了多种材质的纸张, 不同的质感, 不同的色彩, 将不同材质的纸张通过合理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营造出书籍特有的氛围, 吕敬人先生则通过这一重新设计与配置将无言的材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将读者和设计者通过整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通过书籍的设计把五感充分地展示出来。再次展现了书籍设计的魅力。
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不裁》一书, 2007年度获得“世界最美的图书”称号。他的灵感则来源于中国书法中经常使用的毛边纸。把对纸张的设计这一理念完美地展现出来, 内页的设计采用中国书法的知白守黑、篆刻的留白等, 加强读者在阅读中与文字进行互动营造恰当的语境, 传递真实的信息。封面采用普通的牛皮纸为原材料, 设计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 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 连成一体。将纸张的朴素与设计的简洁合二为一, 书籍的设计通过封面设计及纸张的设计、版面的设计表现出来。
结语
由此可见, 书籍的设计体现在方方面面, 对书籍设计的背景了解、设计缘由、内容定位、外观造型进行理性的有秩序的分析, 才能使书籍设计所传递的信息表里如一。原本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书籍设计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将文字、图像、材质、素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关键词:古籍书装;现代书装;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98-1一、 绪论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行知识传播、思想交流、文化累积的重要依靠。书籍从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重要的作用。书籍装帧伴随着书籍的产生开始逐渐的发展演变,书本装帧的任务,除了要达到保管和阅读的目的,还要具备书本美的形态,书籍装帧艺术便由此诞生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也反映在书装形态的变化中,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籍书装艺术。中国古代书装对现代书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现代书籍装帧之所以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古代书籍装帧对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从而促进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
二、 国古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我国书籍的发展,至少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形式也在逐步演进。大约了春秋末期,文字从甲骨步入简策,成为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另外还有些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它们为“帛书”或“素书”、或“缣书”。为了取代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竹木,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从而大大推进了我国书装的进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古籍装帧艺术。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在文字、版式、色彩、形态、插图、开本、装订形式等方面的设计语言,都为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书籍装帧设计不仅在于内容的表现,更要关注书籍装订的形态、排版的设计、纸张质地的应用——即内容与形式的协和表现。
三、 国古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的重要意义
(一) 现代书籍装帧的设计语言
从19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书籍受到了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先进印刷技术的影响,有了本质的变化,进入了“印刷书”的阶段,其中装订工艺与编排形式突破最大,传统的打眼穿线被现代的平装、精装、锁线订、胶装订、骑马钉等装订方法取代。书籍的封面、封底由一贯简洁的设计,变为印有丰富文字、图形、色彩的书衣,并与丰富多样的现代纸张相融合,充分地反应了书籍的内容,同时又起到了广告宣传作用。
(二) 古籍装帧与现代书籍装帧的比较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等方面的落后,传统书籍装帧艺术开始出现衰退,使之传统书籍装帧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很好的契合,影响了人们的阅读。
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经过百年历史的不断演化、精进,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和
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延续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艺术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艺术风格。
当代书籍装帧破除了传统书籍装帧在开本、文字编排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书籍装帧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书籍装帧艺术更加注重内容、形态和纸张的自然融合,有效地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
两者相比较,现代书籍装帧形式多样,信息量大,色彩丰富,但由于商业化气息过浓,缺乏人文情怀的关注,使得书籍装帧在气质上表现出太多的雷同。如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能与中国的设计传统相吻合,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将犹如涓涓溪流般不断地传递着中国的文化气韵。
(三) 古籍装帧对现代书籍装帧的重要意义
古籍书装所具有的“自然的美”,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陨落。古籍书装对细节的重视和研究,是现代书装需要继续延用学习的,对现代书籍装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设计师更加重视对古籍书装的借鉴和对一些优秀设计元素的继承和运用。目前的书籍装帧设计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既要瞻前也要顾后,重复吸收中国古书的装帧艺术优势,又要展现出现代书装的风格风貌,这就要求现代书装在创新的基础上,仍要完成现代审美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
四、 结论
纵观中国古籍书装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简策装到现代的胶订装,都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科技发展的。书的形态和结构的不断演变,无不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现代印刷装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更为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在当代设计艺术领域中,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活力,这取决于中国现代书籍装帧不仅吸取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的精华,还有机地纳入了西方现代优秀的设计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引领,经过几十年的创新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杨永德.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
[2]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书籍封面设计】推荐阅读:
书籍设计论文09-19
书籍装帧设计案例分析05-27
创意书籍装帧设计欣赏06-05
书籍装帧设计调查报告09-11
励志书籍读后感_励志书籍06-27
申请采购书籍06-13
中医的书籍06-13
打印书籍明细07-26
工会书籍目录09-11
资讯推荐书籍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