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推荐9篇)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篇1

为认真落实《**省级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XX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级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

二、建设任务

(一)营造林。

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

(二)育苗。

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

(一)营造林计划。

20XX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

(二)投资。

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

(三)重点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XX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XX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年度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

四、建设重点

20XX年重点安排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适当安排产业工程、支撑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突出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适当安排其他工程建设任务。营造林工程重点安排宜林荒山荒地和沟河路渠四旁隙地。

五、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营造林计划。本次下达的营造林计划已将20XX年营造林任务分工程类型全部落实到县(市、区),各地要严格按照营造林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单位编制作业设计,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各项目作业设计按审批权限报批后实施。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施工、验收。环城防护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个工程涉及占用耕地的,按照《规划》确定的宽度为限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各生态工程及中幼林抚育任务在省级核查时核实面积在该工程下达计划×%以内的,验收合格部分兑现省级奖励资金,超过×%以上的部分省级不核查、不兑现奖励资金。

(二)保障建设资金。

为完成20XX年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各省辖市、县(市、区)要按照豫政〔×〕×号文件的要求和省下达的20XX年度林业生态省建设任务,足额落实林业生态省建设资金。同时,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

(三)实行“以奖代补”。

林业生态省项目资金安排要与《规划》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拨付奖励资金。省安排的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按照《20XX年**省林业生态省建设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奖励标准》分阶段兑现奖励资金。省级财政林业预算支出确定后,按省下达的计划任务拨付奖励资金的`×%;经省核查(稽查)合格后,拨付全部奖励资金。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严禁挪作他用。对林业生态省建设急需的优质用材林、生物质能源林、珍稀濒危树种、优良乡土树种和优质经济林苗木的培育,根据繁育成本制订补助标准,面向社会,公开竞争、择优扶持。经省稽查后,对核查结果符合《规划》要求、达到相关技术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奖励标准及时兑现奖励资金;对核查结果不符合规划要求、达不到相关技术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削减直至取消奖励资金。

(四)强化监督检查。

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和有投资的林业产业工程的建设任务全部纳入省级核查范围,建立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和质量管理考评体系,严格考评,兑现奖惩。基本要求是:20XX年×月底前基本完成当年林业生态省建设营造林任务;待新造林成活稳定后,省林业厅组织全面核查和稽查,核查由往年的按一定比例抽查改为全面核查,稽查比例不低于营造林任务的×%。

林业生态省建设全过程实施阳光操作。对年度营造林计划、奖励标准、各项目作业设计的审查及批复结果、核查结果、奖励资金、育苗补助办法和补助费发放情况等全部公开,各个环节均在**林业厅网站进行公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符合招投标条件和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都要按规定组织招投标和政府采购。

(五)加强组织领导。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篇2

1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基础

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最大的自信来自江西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

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 居全国第2位[1]。另外, 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43.2%, 绿化覆盖率46.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 m2,在全国位居前列。

2.2 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新世纪之初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全国第4位。主要河流及湖泊、水库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0.7%,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优良天数占比为70%左右。经北京林业大学专家评估,江西省年森林生态效益为8 233亿元,居全国前列[2]。全省现有森林公园177处,其中国家级46个、省级118个 , 国家森林公园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1位。这些森林公园,不仅自然风光好,而且负氧离子浓度非常高,犹如一个个天然氧吧。

1.3江西是全国湿地最重要的省份之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碳储存等重要生态功能。江西因其完整而相对独立的水陆相生、山水相依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发育良好全省湿地面积91.01万hm2。已建湿地公园77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54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我国第一批列入联合国《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6个湿地之一,亚洲最大湿地;鄱阳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着“一湖清水”的淡水湖。以鄱阳湖珍稀水禽为主的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 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珍禽乐园、侯鸟王国、白鹤天堂。

1.4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37处,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1个。生物资源种类在全国位于前列, 全省已知的野生高等植物有5 117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9种, Ⅱ级保护有46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Ⅱ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常年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有金钱豹、梅花鹿、黄腹角雉、中华秋沙鸭、黄喉噪鹛等。

以上几点是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的物质基础。在2014版《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2]中,江西生态文明指数已经进入前10,排名第6,表明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具有很好的条件。

2保护好、发展好江西青山绿水林业任重道远

强卫书记在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分析省情时指出,江西正处在加速发展的爬坡期、全面小康的攻坚期、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并强调,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我们所引以自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 就可能最终丧失。对照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要求,以及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江西林业建设存在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森林质量较低

一直以来,由于林业的粗放经营,使得江西的森林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形成了不少低产低效林。目前,江西森林平均蓄积只有3.45 m3/667m2, 列全国第21位 , 仅相当于全国的57% 、世界的44%,“远看青山在, 近看无用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现在的单位面积蓄积水平是建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规模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的基础上,或者说,现在砍伐的木材大多是那个时候造的林。如果砍掉了这批林子,森林质量还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林改后,林农得到了实惠,可能造经济林的积极性较高, 但采伐后造用材林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拔大毛”式的采伐相当普遍。由于林业经营的适度规模化特点,如果在营造林的经营机制上没有创新,只砍不造,森林质量也会大幅下降。

2.2林业科技水平不高

近年来, 江西的林业科技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周边省份相比,与新时期林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林业科技创新不足,一些直接关系到林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技术突破不大,特别是林业良种壮苗等基础性研究相对滞后;林业科技推广不够,群众在林业生产中主动应用科技的积极性不高,实用技术较少;科技投入不足,尤其是省级财政投入非常少。

2.3 林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江西是林业大省,但并不是林业强省,虽然有很多林地、好的水热条件,有毛竹、油茶、湿地松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相对沿海地区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江西省这种“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林业产业还有待于做大做强做优。目前,江西还没有一家涉林的上市公司。2014年全省林业产值只有2 486亿元,从原来列全国第7位逐年下滑到第11位。

2.4 林地保护压力大

林地是林业发展的命根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对林地的需求越来越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不严格林地保护,做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 那么江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4%的目标就会落空,青山绿水就难保住。

3 林业要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部门肩负着新的使命,必须主动作为,在自然生态修复、自然生态保护和发展绿色富民产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3.1 加快推进自然生态修复

3.1.1实施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到2020年,江西全省改造低产低效林66.7万hm2,中幼林抚育面积达到200万hm2。重点在针叶稀疏纯林中补植乡土阔叶树,调整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在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过程中,关键要改革采伐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以落实林农和林业经营者林木处置权、放活经营权为目标,精简采伐管理和审批环节,强化服务,充分调动林业经营者积极性,把“要我造”变成“我愿造、我要造”;另一方面要改变采伐方式,松杉同龄纯林实行小面积皆伐,天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实行近自然经营,严格执行择伐方式,控制择伐间隔年限择伐强度。防止“拔大毛”式采伐,采伐指标与造林挂钩,伐后及时更新,做到要采就要造。

3.1.2实施好速生丰产林工程。依托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血防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以最少的林地解决用材问题,让天然林,特别是常绿阔叶林休养生息,发挥生态效益。发展速生丰产林, 最重要的是在造林管理中,要有良种壮苗、高标准整地、适时抚育间伐等培育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

3.1.3创新造林机制。鼓励林地流转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鼓励和发展林业合作社造林、公司+农户造林,切实落实造林经营主体。

3.2 全面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3.2.1划定生态红线。合理划定江西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生态红线,并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将生态红线管理纳入党委和政府任期目标考核。

3.2.2加快“一区两园”建设。加大建设支持力度 ,提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升格为国家级。努力实现“一区两园”升格国家级年均1个以上,省级年均2个以上,使江西省“一区两园”数量继续居全国前列,更好地维护江西省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及生物多样性。

3.2.3加强林地和湿地保护。要加强对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规范林地、湿地管理,遏制非法侵占林地、湿地现象发生。

3.2.4创新保护机制。要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实行森林、湿地生态补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力推动县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要大幅度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的征收标准大幅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用经济手段遏制侵占林地的行为。

3.3 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江西是一个典型的集体林区 ,2/3的土地是 山地,2/3的县属重点林区县,要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山区,因此,林业承载了山区老百姓更多的希望。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促进山区林农增收致富,是江西省林业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

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 在现阶段强调绿色发展、强调生态优先的大背景下,关键是要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转变,除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等具有江西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外, 林下经济是江西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林下经济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显著优势[3],是林改分山到户后农民发展经济的首要选择,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子。江西林地资源丰富, 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前景非常广阔。一根草、一棵树都可能成为一个大产业。

发展林业绿色富民产业, 也要创新政策扶持机制。1)要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国家、省财政应设立专项资金,突出资金安排重点,集中资金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要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3)要开展政策性林业保险,降低林农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省情简介[EB/OL].http://www.jiangxi.gov.cn/lsq/jxgk/sqjj/201408/t20140820_1056656.html.2011-05-12.

[2]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以科技支撑生态省建设 篇3

李文华: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确确实实是中国的伟大创举,虽然这种创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新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涌动的这股生态浪潮的伟大意义,也不能否认的是这股浪潮带来的实质效果。其实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热潮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深入人心的标志。

记者:从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来看,无论是生态县、生态市还是生态省的指标体系,都是以森林覆盖率来作为反映区域生态质量优劣的指标,您认为这一指标符合生态规律吗?

李文华:指标体系中以森林覆盖率这个指标作为生态省、生态市或生态县建设的必要指标,并不符合生态规律,特别是西部地区很多完全处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县市来说,其自然条件根本不允许、也不可能实现生态市或生态县所要求的森林覆盖率要求。因此以森林覆盖率作为实现生态县、生态市或生态省建设的刚性约束条件,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域不适宜种树的一些地区来说,要么放弃开展生态省、生态市或生态县的实践活动,要么在不适宜森林生长的区域开展人工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但其后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生态灾难。这已经是中国几十年生态建设实践所证实的不争的事实。

记者:中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哪些差距?

李文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循环经济在中国分为三个层面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分别为企业层面、工业园区层面和生态省市建设层面,是生态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规划,一些地方已经形成特色。尽管我们已经在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探索,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欠缺,包括缺乏与循环经济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体制,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支撑,尚未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的运行机制等。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您认为需要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李文华:循环经济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要争取建设、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性强的工业化城市路径,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确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及工具、方法,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供应链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研究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园区的优化设计技术,建立企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工业集成系统的技术,链接工业、农业和社区的物流和能流,确保获得最合适的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技术等。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中国在生态省市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李文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生态省市建设的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科技支撑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在西部欠发达地区选择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加强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加强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在指标体系方面,处理好刚性与柔性、近期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正确估价在发展中的环境效应和环境资产的代价;强调思想、观念和体制的适应;全面理解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观念转变、机制改革、科技支撑、加强生态省建设中科技支撑的力度等。

链接:

国际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

李文华,男,山东广饶人,国际著名生态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常务副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主席、南亚十国小流域治理首席顾问、国际自然保护联(IUCN)理事和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理事以及国际科联(ICSU)环境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篇4

8月7日,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魏月明、省林业厅副厅长蔡静锋一行莅临鄂州,就该市林业执法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市政府副秘书长尹章胜,市政府法制办主任高戬生、市林业局局长邓亚南,梁子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廖贵斌及相关林业执法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

会上,调研组一行听取了市林业局、市政府法制办有关林业执法情况汇报,了解了该市相关林业执法单位执法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林业综合执法改革方面的建议,传达了中央、省有关执法体系改革的有关精神,对该市未来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模式和方向进行了广泛讨论。

魏月明对该市林业执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认为,鄂州林业执法基础好、效果优,能起到有效保护资源的作用,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探索性作法符合林业综合执法改革的需要,符合鄂州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要求。下阶段,鄂州要在完善林业执法机构设置、规范林业执法程序、强化林业执法保障方面下功夫,争取走在全省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前列。

蔡静锋对该市林业执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综合执法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定下的基调,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林业部门

林业生态建设报告 篇5

一、2011年林业生态建设报告

(一)顺利完成营造林工作任务。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12.27万亩营造林目标任务,各区、市、县按照批复的设计,及时组织安排,大力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植被恢复、市县级植被恢复费营造林,全市共完成营造林面积12.27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00%,其中人工造林6.73万亩,封山育林5.54万亩,均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植补造7.84万亩,为计划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5.34万亩,荒山荒地2.5万亩;完成“两湖一库”植被恢复人工造林450亩;完成义务植树405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01%,新建义务植树基地800亩。

2011年共投入各项营造林建设资金632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575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元,市级资金1429万元,县级资金2019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各项营造林工程的实施建设。

(二)编制完成相关规划。完成了《贵阳市“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并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与市农委联合编制了《贵阳市环城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规划》,报经市政府专题会议讨论通过,督促指导各区编制上报了2011年实施方案,进行审批,下达了市级财政补助资金;根据国家批准的贵州省“三位一体”规划,组织编制完成了《贵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2011-2020年)》;完成天保工程二期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我局督促指导十个区、市、县编制完成了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及初步设计;配合市农委完成了《贵阳市百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编制工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十二五”花卉苗木规划;按照省林业厅的工作安排,按计划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11月11日,完成了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成果市级审查工作,将按程序报审后公布。

(三)森林资源保护依法有序。一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按照法定程序共受理规划选址57起、审核上报征占用林地申请119起、涉及林地面积519.82公顷,主要涉及“三环十六射”的四条道路基础工程、贵州大学高校聚集区建设项目、各区(市、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贵阳铁路枢纽安置项目、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二是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办理了贵阳城建采伐共18起,做到了每张证均符合相关政策并经领导审批后办证,有效地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年度木材生产计划按属地管理,以征占用林地采伐和去冬今春火灾木清理为主,没有出现超限采伐的现象。三是严格行政执法。共受理相关领导批示和群众举报案件40起,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并将查处意见回复了举报人;全市办理违法使用林地行政案件216起、涉及木材857.73立方米、罚没收入237.82万元,已全部查处结案,结案率达100%。四是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宣传和执法力度。在贵州电视台法制频道、“百姓关注”等

新闻媒体进行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成功开展了爱鸟周的宣传活动。共查处没收国家保护野生动物482只,树桩70个。

(四)森林“两防工作”扎实有效。一是森林防火成效明显。各级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项措施,在“防”字上下功夫,市、县两级共投入森林防火经费850万元,实现了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不发生亡人事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6‰以下的“三个确保”目标。全市共发生48起森林火灾,森林火灾过火面积32.61公顷,受害森林面积9.78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为 0.026‰,当日扑灭率为100%,接森林火灾报警电话561个,出动扑火人员2028个工日、车辆3000台次。二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市有林面积430.45万亩,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11.7112万亩,成灾面积0.0408万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1‰,远低于3‰的控制指标;无公害防治率98.6%、测报准确率95%,均高于85%的下达指标,种苗产地检疫面积1448.3公顷,检疫率100%;全市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的普查,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并实施松褐天牛防治面积8.1459万亩。

(五)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以林改档案进行归档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回头看。积极推进配套改革,组织财政、金融、保险、档案、人事组织等部门赴外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政策性保险调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共同拟定了《贵阳市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实施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审查、印发,草拟了《贵阳市组建林权

管理中心工作方案(初稿)》。息烽县林权流转管理中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县委和编办已同意挂牌成立。2011年,办理林权流转7宗,面积1630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宗,抵押金额300万元。

(六)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是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2011年我市共有贵阳单宁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林业企事业单位通过贴息和补助的形式获得省林业厅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的支持共计135万元。积极组织各区(市、县)申报林业招商引资项目,共向省林业厅推荐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等4个森林公园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共计总投资15.21亿元。二是狠抓花卉苗木生产。按照市政府有关安排,管理指导花卉产业的职能由市农委移交我局,组织对各区(市、县)的花卉种苗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进行了调研,完成《关于加快贵阳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配合市农委完成“贵阳市百万亩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花卉种苗部分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十二五”花卉种苗规划修编,为我市花卉种苗产业发展打下基础。全市从事花卉苗木生产企业314家,产值23986.24万元,其中:国有苗圃3440.18万元,21家,私营企业20544.06万元。三是全市完成新育苗582.02亩,生产合格苗877.8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09.7%,其中大田育苗684.5万株,完成率148.8%;完成乡土珍稀树种14万株新育苗工作。四是结合营造林工程,开展林果基地建设,建设核桃

基地1800亩,茶叶基地2701亩。引进收集了果树9个大类、94个品种、种植规模100亩,并对玛瑙红樱桃、瑞蟠桃、沸腾李三种果树品种进行扩繁。五是大力发展以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为依托的森林旅游,共计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2350.58万元。

(八)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215户危旧房改造项目年底全部完成。2011年115户林场危旧房改造计划,其中息烽县南山100户,花溪孟关林场15户,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115户。总投资946万元(中央预算内115万元,省级配套115万元,市、县配套115万元,职工自筹资金601万元)已全部到位,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2012年林业生态建设展望

1、加快营造林步伐。围绕扩大森林面积目标,加快推进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扩大森林面积,完成营造林2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4万亩、封山育林13.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任务600万株,建设各级义务植树基地800亩。实现森林面积逐年增长、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

2、大力推进“二环四路城市带”等主要干道沿线景观改造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及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抓好生态文明新农村林业绿化建设,结合各地新农村绿化建设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村寨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美化、经

果林基地建设。围绕新的城市规划中5个新城、2个特色小区、10大工业园区和“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种植上档次、出景观的绿化苗木,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3、积极争取市级财政部门预算资金,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完成花卉苗木新育苗1.5万亩,产量1.5亿株(枝、盆),产值3亿元。二是制定促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发展布局,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扶持一批花卉苗木骨干生产企业和协会,带动农户实现增收致富。三是建设一批特色经济林基地项目,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

4、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依法执行林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加强木材采伐、运输、经营加工等环节管理。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我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库”的林地管理模式,依法办理林地征占用,为“五个新城2个特色小区”、“十大工业园区”、“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主动服务。完善森林资源监测组织体系,构建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库平台,提高森林资源综合评价和预测预警能力。严格按照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对全市森林资源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提高商品林经营水平。组织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和市级地方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工作。建立定期巡查和区域定岗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制止乱砍滥发树木、毁林开荒违法侵占林地的行为,对破坏森林资源的重大案件要实行挂牌督办制度,属于刑事案件的,公安部门要迅速侦破,移交检察机关依法起诉,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结案一起。

5、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防扑火物资储备,充分利用贵阳市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做好森林火灾的预警监测,落实防火措施,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6‰以内。

6、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突出防控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危险性森林病虫害和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

年林业生态建设总结 篇6

××年,我旗林业生态建设在旗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全旗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和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旗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双百万亩”林业精品工程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活化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标准,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经过全

旗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林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显著。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主要成果及特点

今年,全旗共完成人工造林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占旗下达任务的其中春雨季完成人工造林万亩,秋季成人工造林万亩;合格面积万亩占旗下达任务的。退耕还林完成万亩,占下达任务的荒地造林完成万亩,占下达任务的双百万工程完成万亩,占市下达任务其中综合治沙完成万亩,丰产林完成万亩。在三个薄弱环节中,农防林完成万亩公路绿化公里村屯绿化个;封山育林完成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育苗完成亩,占市下达任务。

从林业生态建设各项指标看,都处于良好发展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双百万亩”工程开局良好。按照全市林业工作的安排,“双百万亩”工程是全市今后五年核心工程、示范工程。今春我们重点抓了这项工程。首先在布局上,坚持集中连片,实行整体推进。工程重点安排个苏木乡镇,年规划完成全旗综合治沙万亩,速生丰产林万亩,杜绝了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工程施工上,把工作重点放在造林质量上。甘旗卡镇营造的千亩沙地速生v好范文版权所有!丰产林,选用年生,胸径在厘米以上杨树苗,进行开浅沟,深栽植,栽后采用大水漫灌,修杈留全株,效果非常好。三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原有“”工程对接,扩大规模。我们在安排工程地块时,尽量和原有“”工程连接起来。从原来千亩地块扩大到万亩和几万亩,尽量形成规模。四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林产业结合起来,围绕林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大丰产林营造速度。由于安排妥当,今年“双百万亩”工程效果非常好,今年全旗完成综合治沙精品工程万亩,丰产林建设万亩。尤其是速生丰产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二)三个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今年的农防林建设、公路林建设和村屯绿化动手早、完工快、效果好。全旗今春完成农防林建设万亩公路林建设公里村屯绿化完成个。农防林、公路林建设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年。在工程施工上,我们把农防林建设和道路建设结合起来,采用大网格、宽林带,打破村屯界线,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欧里苏木五个嘎查统一规划,进行集中栽植,他们采用半地下畦田整地,栽二年生标准苗,栽后浇水,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公里。海力吐镇、金宝屯镇、协尔苏镇、浩坦苏木、打破苏木乡镇界线,实行联网。四个单位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达公里,仅海力吐镇一春就完成公里农防林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在原基础上向四周幅射,最后形成覆盖十二个苏木乡镇、二个农场控制面积万亩,纯造林面积万亩的我旗东部、南部农防林、牧防林兼用材林基地,今年刚刚开了个头。公路林建设进展很快,巴阿公路公里公路林一春完成了任务。目前国、省、旗三级公路已基本全部绿化,乡与乡之间公路凡是定线也已绿化完成,村与村之间公路是今后绿化重点。全旗个嘎查村以村旁、宅旁绿化基本成型,但村内重要街道绿化是今后建设的重点。

(三)补植补栽工作扎实进行。⒉⒊××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万亩,其中退耕万亩,荒地造林万亩,为确保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标准,从去秋、今春、雨季、今秋,各苏木乡镇对三年工程全面进行补植补栽,做到大坑大水认真栽植。确保一次性补植成活。据统计,全旗已完成三年工程补植万亩。

(四)私有林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提高全社会造林积极性。我们放开了手脚,大力发展私有林业。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实现了从原先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户为主,责、权、利相统一。完善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靠利益和市场两个机制,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在今春完成的造林面积中,全部都是个体造林和引资造林,即使是集体统一营造的路林和农防林,栽完后有的卖到户,有的是无偿分到户,全部实现了不造无主林。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篇7

经省政府批准, 东莞荣获全省林业生态市称号, 东莞与中山是全省仅有两个获此称号的地级市。

据介绍, 东莞是全省2 1个地级市首个接受申请并接受检查的地级市。截至去年省检查组来莞时止, 全市有公园广场1157个, 城市建城区绿化率3 9.9%, 绿化覆盖率4 2.6 9%, 全市森林覆盖率3 6.8%, 林地绿化率9 8.5%, 基本达到林业生态市标准。今年3月2 7日, 省政府批复省林业局, 同意授予东莞市等1 1个市县“省林业生态市 (县) ”称号。

据了解, 未来东莞将加快林相改造速度, 优化森林树种和林种结构, 提高全市森林质量。同时平衡林业发展。山区片和丘陵片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提高森林林分的蓄积量, 埔田片和水乡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沿海片区重点加强红树林建设。“十五”期间, 东莞市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不到3 0%提高到现在的3 3.3%,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9 3.6万亩 (含樟木头林场) , 活立木总蓄积量1 4 0万立方米。“十一五”期间, 东莞还将投资1 3亿元用于林业发展。

林业生态省建设计划书 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科]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张建国.生态林业论(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95-196.

[3]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在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篇9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建设生态省,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新的发展机制,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围绕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的战略决策。今年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规划建设生态省,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省委工作会议要求,“要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山东建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今年省十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8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复函山东省政府,将我省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9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省政府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论证会,并通过了专家论证。9月26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标志着我省生态省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在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都有较大幅度的削减,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面积96.3万公顷。建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6个,面积81.7万公顷。建成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面积71.8万公顷。有9个城市被国家授予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威海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环保模范城市群。先后关闭、取缔了4666家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关停了2万吨及以下造纸企业草浆生产线500多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还相当严重,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主要表现在,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矿山生态破坏面积以每年3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超采地下水形成的漏斗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1120平方公里,化肥、农药施用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水质污染和用水浪费严重,每年污水排放量占水资源总量的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0%,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不到50%;工业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纸、化工、酿造、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比重大,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分列全国的第1、3、4、6位;生态恢复进展缓慢,仍有100万亩荒山荒滩没有达到绿化标准,3660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每年流失土壤1.53亿吨;海洋生态问题严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当今世界,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文明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建设生态省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山东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现状看,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仅能源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只是一句空话。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载体和着力点。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生态省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新的发展观、生态意识、大局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把生态省建设推向前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根据省委、省政府研究确定的意见,我省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山东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与我省实现“两个提前”奋斗目标相衔接,建设生态省主要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实施。近期是2003年到2005年,为启动和推进阶段;中期是2006年到2010年,为发展和提高阶段;远期是2011年到2020年,为全面发展阶段。

按照这一目标,我省建设生态省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总任务,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从当前来看,必须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三项重点工作。

第一、搞好污染防治。这是建设生态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对现有工业污染源要实施引导性标准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结构,推动企业升级换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法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做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又减污。要全面推行小流域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污染防治,确保调水水质达到国家要求。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城市大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和噪声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活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实行秸秆禁烧,开发利用农业新能源,不断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这是建设生态省的重点,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突出抓好三点:一是植树造林,实现大地林网化。加快实施平原绿化、封山育林、绿色通道三大绿色工程,加速山区、黄河滩区退耕还林,突出抓好速生丰产林和沿路、沿河、沿海、环城等“三沿一环”绿化,力争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争取3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10年全面绿化山东,构筑起林型多样、种类丰富、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今冬明春,全省要统一动员部署,各市县分头组织实施,集中抓好3000公里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明年下半年,全省统一检查验收,评选10个最佳路段和10个最差路段。二是实施“双百”工程,加强湿地保护。认真落实《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重视海岸滩涂及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及时抢救和保护一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加强海岛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抓好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继续实施碧海行动计划,推进“海上山东”建设。海洋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到统一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严格控制海域养殖总体规模,大力推广生态养殖,保护和提高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大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严格保护沿海防护林。要加强对近岸涉海工程、海洋工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拆船等项目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海上重大污染事故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严防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省的核心。循环经济就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污染物排放最小、对人和环境危害最低为前提,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为主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潮流,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发展模式。要抓好四点:一是抓好宣传教育。各级领导都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认真研究循环经济规律,搞好本辖区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和典型引路。二是搞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具体、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切实搞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三是推行清洁生产。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和要求,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使环境管理由末端治理向过程控制、由外部监督向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管理相结合转变。要促进清洁生产的国际合作,建立全省清洁生产审核网,对清洁生产审核实施验收发证和奖惩制度、公告制度。四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逐步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和城市,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从我省的情况看,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园区建设。园区建设必须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明确定位,科学规划,相对集中,严格管理,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搞好园区产业配套建设,合理整合资源,搞好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完成生态省建设的各项任务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建设和渐进发展的过程,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各级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坚持不懈地把建设生态省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一要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建设生态省领导小组,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按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协调。要将建设生态省的任务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建立责任制。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明确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切实完成预定的任务。环保部门要做好建设生态省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及时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这次会议上,将把《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全省讨论,在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年底前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生态省建设专业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抓好生态市、县建设规划的编制。今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完成编制任务,在明年一季度之前通过专家论证,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要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生态省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建设生态省需要法制的规范、引导和保障。要抓紧组织制定有关生态省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配套政策,依法推进生态省建设。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自觉接受监督检查。要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推动生态省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

三要建立加大投入的有效机制。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各级政府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省政府将生态省建设列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省建设,并逐年增加。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省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的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制约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积极推进生态建设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投资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我省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四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要围绕生态省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态科学研究基地。要大力发展相关高新技术,积极建立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大力推广运用科技成果,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工业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

五要加强考核、监督和检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生态省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把建设生态省的实绩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明年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将签订生态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建设省市长目标责任书。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各级要一年接着一年抓,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实现生态省的目标。

上一篇:初三化学老师对学生评语下一篇:大树和小草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