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厂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工厂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篇1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有时会突发一些不在预期的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更糟,往往需要预先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那么编制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县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及时处理和迅速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职责

(一)县级卫生监督机构

1、总结、统计分析本地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上报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并提出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2、对辖区内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患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二)各级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食物中毒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例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例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

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的准备

(二)食物中毒事件组织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做好法定报告人的食物中毒报告管理和培训工作,制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方案,落实人员责任制和紧急事件值班制度。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有相应技术和能力的实验室做好随时接收和检验中毒样品的准备。各有关卫生、医疗机构应制定食物中毒报告和抢救、处理制度,保证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和控制所需要的人员、交通、通讯、调查和采样设备的基本需要。

(二)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准备

表1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

种类主要物品

采样工具

注射器、肛拭子、消毒棉签、消毒纱布、调匙、勺子、镊子、剪刀、屠工用刀、酒精灯、标号用品、75酒精、其他消毒灭菌器具等

样品容器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灭菌粪便盒、样品冷藏设备等

防护用品工作衣或隔离衣、口罩、白帽子、手套、靴子等

调查用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调查结果汇总表、卫生监督文书等

检验设备毒物快速分析设备、深部温度计等

取证工具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

参考资料各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食品卫生相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等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应指定一个科室负责配备保管,并保持用品齐全,需要消毒用品由检验室负责消毒,每周消毒一次。检验室应常备毒物检验试剂,配制好的试剂应单独存放,国家法定长假和重大活动开始前,微生物检验室应准备充足样品保存液和培养基。

(三)食物中毒事件抢救物品准备

各级医疗单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催吐、洗胃、导泻设备和特殊治疗药品,并不断补充更××,用于食物中毒事件抢救和治疗。

三、报告登记

(一)报告

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县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登记

接报后,根据《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要求,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报告登记表》,记录中毒事故有关内容:

1、发生单位及地址

2、发病时间、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3、可疑中毒食品及进食时间、进食人数

4、病人中毒表现、就诊或所处地点、救治措施及病人情况

四、组织开展现场调查

(一)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致病因素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收集对违法者实施处罚的证据。

5、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6、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二)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表1所列的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小组应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由食品卫生监督人员、检验人员和流行病学医师组成。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三)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对病人、同餐进食者的调查;对可疑食品加工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样进行现场快速检验和实验室检查;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提出可能的发生经过及防止中毒扩散的控制措施等。

对上述内容的调查应进行必要的分组和分工,各方面调查应尽可能同时进行,必要时组成现场领导小组,分别就病人抢救、现场调查、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协调指挥。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调查人员在协助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与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以及呕吐、排泄物的性状;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等,并将调查结果认真登记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个案调查登记表上签字认可。

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

应十分重视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前的症状、发病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厨师、原料处理人员和食品采购人员等)的发病情况。如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存放条件和食用方法、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的贮存(例如:非灭菌食品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以及剩余食品是否重××加热后食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加工时间——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按可疑食品原料来源和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容)具等样品进行检验。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表2。

表2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采样数量采样方法

粪便2ml(g)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50—200g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不少于3ml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30-50ml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200—500g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200—500g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

采样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如:对腹泻病人要注意采集粪便和肛拭;对发热病人注意采集血液样品;对怀疑化学性食物中毒应采集血液和尿液;无剩余可疑食品时应采集相关容器、用具、抹布等涂抹样品。

采样方法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采样时应注明样品名称、来源、建议检验项目等。

采样人数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

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对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1)按病例发病绘制发病流行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2)绘制病例发病场所或地点分布图,分析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特点及其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或地点。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根据确定的病例标准和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应提出是否是同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意见,并就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疑中毒食品及其来源、中毒原因,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时间、地点等提出假设,以指导抢救病人和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及中毒控制工作。

(四)中毒的控制和处理

对可疑食物中毒事件应尽早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3、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2、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五、技术处理

(一)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二)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1、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和导泻。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2、中毒食品控制处理;

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食品。采取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检验。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

3、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六、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

停止使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三)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以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病原。

(六)未取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七、实验室检验

(一)送检样品应在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条件下,以最短的时间送检实验室检验。

不能及时送样的应在现场对样品进行冷藏。

(二)检验项目的选择根据本起中毒病人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尽快推断致病因素的性质和中毒原因,确定检验项目。

(三)实验室在收到中毒样品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检验,并尽快出具检验报告。

当估计到实验室条件不足,应果断地请求有条件的部门予以支持。

(四)必要时对可疑中毒样品进行动物毒性实验,现场应急情况下可采用简易动物毒性试验。

八、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

(一)对食物中毒事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可疑食品加工制作情况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资料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有关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判定依据和原则做出综合判定。

(二)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中毒食品和肇事单位做出相应处理。

(三)根据中毒原因和致病因素对中毒场所及有关食品加工环境、物品提出消毒和善后处理意见。

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工作结束后,及时填报《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并撰写食物中毒调查专题总结报告,存档备查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专题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食物中毒发生经过(中毒食品、致病因素及中毒原因)、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治疗和病人预后情况、分析和结论、控制和预防控制的建议以及参加调查人员等。

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食物中毒事件在我校的发生,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管理目标

1、普及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严把每个环节质量关,将食物中毒事故的因素控制到零。

3、完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4、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指挥,副校长负责保证转送病人的车辆,随时待命;政教处负责与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及时沟通,加强宣传工作,稳定师生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总务主任负责指挥食堂工作人员保护中毒现场,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及善后处理;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掌握学生家长的电话,确保紧急情况下与家长的联系畅通。

二、应急处理

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食物。

2、班主任帮助或指导中毒者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

3、班主任尽快将病人转送附近医院救治。

4、校长及时向疾控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1)发生中毒的地址、单位和时间;(2)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的中毒表现;(3)可能引起的中毒食物等。

5、总务主任负责指挥相关工作人员保护好中毒现场,封存剩余食物,未经卫生防疫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理。收集可疑中毒的食物及病人吐泻物等,以便尽快查明中毒原因和尽快抢救病人,防止中毒事故进一步扩大。

6、总务主任和安全工作人员以及校医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食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7、总务主任负责指挥相关人员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中毒现场进行消毒等善后处理。对中毒食物可采取煮沸20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混合消毒。食品用工具、容器可用1—2%碱水煮沸或漂白粉溶液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可用20%石灰乳或5%的来苏溶液进行消毒。

三、经常性防范措施

1、严把食堂质量关:把好食品卫生监管及食品卫生关,严格执行“食品加工、销售、饮食卫生五四制”、做到进货要到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并相对固定,采购新鲜洁净的食品原料,采购保质期内的定性包装食品生产标签标有生产单位、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存期就及产品配料等内容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定期健康检查。

2、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指定专业的保健医生监督检查,领导带头抓,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我校食品卫生工作扎扎实实,杜绝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篇3

(试行)

目 录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事件分级 1.4 适用范围 1.5 工作原则 组织体系及职责

2.1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2.2 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及职责 2.3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及职责 2.4 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3 监测、预警与报告 3.1 监测 3.2 预警 3.3 报告 应急响应和终止 4.1 应急响应 4.2 响应的终止 5 现场调查处理 5.1 现场调查处理原则 5.2 现场调查处理程序 5.3 现场调查处理有关要求 5.4 信息通报 6 善后处理

6.1 应急处理工作评估 6.2 资料收集整理 6.3 责任追究 6.4 表彰 保障措施 7.1 技术保障 7.2 物资保障 7.3 经费保障 7.4 宣传教育 8 附则 3 3 3 4 4 5 5 6 6 6 10 10 10 10 11 11 12 13 13 13 14 17 17 17 18 18 18 18 19 19 19 19 20 甘肃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试行)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物中毒事件及其危害,指导、规范和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蔓延和事态的扩大,抢救中毒病人,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3事件分级

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时,或造成严重影响时,应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具体分级如下:

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I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中毒人员在100人以内,死亡1-9例。

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突然发生的、群体性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本预案所指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1.5 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食物中毒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危害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规定,完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及时、有效地对食物中毒事件和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监测、预警、报告和应急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开展防范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的科研和培训,4 为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加强与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生产监督、公安、农业等部门合作、资源共享,共同预防和处理食物中毒事件。

2组织体系及职责

2.1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及职责 省卫生厅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省发生的特别重大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卫生厅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厅应急办、法监处、疾控处、医政处、办公室、规财处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监督所的负责同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市州、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本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辖区内较大、一般级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按照有关规定和指令,启动应急响应;依法统一组织、指挥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向本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提出结束应急状态的建议;组建与完善食物中毒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 5 疗救治专业人员进行有关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2.2 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及职责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可在事发现场设立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由相应反应级别的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其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2.3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及职责

省卫生厅组织成立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本地专家组。主要职责是:对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级别以及采取相应的重要措施提出建议;对事件处理提出咨询建议;参与制订、修订预案和技术方案;对事件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承担领导小组和日常管理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职责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承担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

2.3.1 卫生监督机构 2.3.1.1 省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卫生学调 6 查、取证和查处工作;负责对可疑食品、工具和场所等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和现场快速检测工作。

(2)根据卫生学调查结果,依法对造成特别重大、重大食物中毒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监督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及时将食物中毒事件监督、调查处理情况报省卫生厅。

(3)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监督处理保障系统,做好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设备储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

(4)指导和培训各地卫生监督工作和人员。(5)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6)定期进行食物中毒事件汇总分析,撰写本市年、季度食物中毒事件分析报告,并报送省卫生厅和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3.1.2 市州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本辖区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和查处工作,及时将食物中毒事件进展及处理情况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建立和培训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专业队伍和人员。为下级卫生监督机构进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做好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设备储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

(4)定期进行食物中毒事件汇总分析,撰写本市州年、季食物中毒事件分析报告,并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3.1.3县市区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本辖区内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和查处工作,及时将食物中毒事件进展及处理情况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建立和培训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专业队伍和人员。

(3)做好必要的技术、物资和设备储备,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

(4)定期进行食物中毒事件汇总分析,撰写本县市区年、季食物中毒分析报告,并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3.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3.2.1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采集可疑食物及其他有关样品并迅速检测,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及时将检测结果报送省卫生厅和省卫生监督机构及相关医疗机构。

(2)建立食物中毒检测实验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学诊断、溯源及实验室质量控制。

(3)储备常见食物中毒检验标准品、中毒标准菌株和诊断试剂等,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投入正常使用。

(4)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5)负责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6)负责对食物中毒事件网络直报的培训和技术指导。2.3.2.2市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辖区内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迅速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及时将结果报送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有关医疗救治机构。

(2)建立食物中毒常规检测实验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学检测。

(3)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各部门和公众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

(4)按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

2.3.2.3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辖区内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检测工作,迅速确定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及时将结果报送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有关医疗救治机构。

(2)建立食物中毒常规检测实验室,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因学检测。

(3)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社会各部门和公众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

(4)按有关规定,对辖区内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网络直报。

2.3.3 医疗救治机构

各级医疗救治机构负责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的医疗救治和报告工作;实行首诊负责制,建立食物中毒事 件记录档案;配备必要的抗菌、解毒药品和抢救设备;一旦接诊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病人,组织技术力量,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尽可能减小食物中毒事件造成的损失,同时迅速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集保留好病人的吐泻物、血、尿和剩余食物等临床标本,协助疾控机构做好食物中毒的病因诊断。监测、预警与报告 3.1 监测

全省建立统一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监测报告、卫生监督、实验室监测和群众举报电话网络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设立食物中毒事件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实行24小时值班。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监测质量。

3.2 预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和食物中毒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3.3 报告

3.3.1 责任报告单位

(1)有关单位,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单位、与卫生保健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检验检疫机构、教育机构等。

(2)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3.3.2 责任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负责人及公民。

3.3.3 报告时限和程序

接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发生特别重大、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卫生厅报告,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3.4 报告内容

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生食物中毒单位、地点、时间、中毒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疑中毒食物、危害范围、中毒原因的判定、危害范围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

3.3.5 报告方式

通过传真、电话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4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

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I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由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应急响应的终止 4.2.1 终止条件

中毒食品已消除,中毒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最长潜伏期内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以上。

4.2.2 终止程序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较大食物中毒事件由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市州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般食物中毒事件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报请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现场调查处理 5.1现场调查处理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由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边调查、边处理、边救治、边控制”。

5.2现场调查处理程序 5.2.1 核实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应详细记录和核实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和临床表现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泻物等。

5.2.2 指派专业应急队伍赴现场处置

食物中毒事件经核实后,卫生行政部门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报告。同时,立即指派各类专业应急队伍携带有关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和采样工具、医疗救治药械等赴食物中毒事件现场按照各自职责进行调查处理。如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疾病,按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进行应急处理。如怀疑是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卫生部门 应立即通知公安部门参与处理。对于重大食品污染事故或以食物为载体的投毒案件,应及时采取封存被污染食品的临时控制措施,对已售出或外运的食品要追踪去向,并通知涉及地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封存,并按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1)立即开展卫生学调查、取证和控制工作。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及可疑中毒食品,填写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予以封存。对已售出的可疑食品,设法追回,必要时可通过新闻媒体公告追回。对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等,责令其彻底清洗消毒。

(2)组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采集样品进行检验,分析事件原因,撰写相关报告,并按规定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通报同级卫生监督机构。

(3)组织开展对中毒人员的现场抢救和转运工作。5.3 现场调查处理有关要求 5.3.1 流行病学调查

(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同样也要做好个案调查。

(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件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

(4)应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完成后,由两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

5.3.2 样品采集与送检

(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观察毒性强度及主要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

(2)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取样,对熟食间操作台面,存放熟食品冰柜、熟食,常用工具、刀具、容器,熟食操作人员的手、肛拭、使用的抹布、可疑昆虫等视情况采样检测。所采集的样品在冷藏条件下,4小时内送检;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2小时内送检。

(3)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5.3.3 卫生学调查

(1)对中毒餐次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卫生勘验,了解中毒餐次的菜谱、食物来源、原料质量、加工方法、储存条件、存放方式与时间、操作场所的卫生与消毒情况。

15(2)检查从业人员的健康情况,特别是在中毒发生前3天内人员变动、患病情况,有无不卫生习惯及操作过程的不卫生行为。

5.3.4食物中毒诊断原则

食物中毒诊断,按《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的规定执行。

5.3.5 初步处理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中毒标本的初步检验结果,初步认定食物中毒后,依法采取行政控制措施,防止食物中毒继续发生和蔓延。必要时应及时通知中毒食品的来源地和流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5.3.6 食物中毒食品处理措施

确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一般采取蒸煮15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的还可加消毒剂杀菌后排放。

确定为化学性、动植物性、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应采取相应的分解、灭活措施后焚烧或深埋,严禁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动物饲料使用。

5.3.7 食物中毒场所的消毒处理

根据不同的中毒因素,对中毒场所应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接触细菌性中毒食品的餐具、容器、设备等用1—2%碱水煮沸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擦拭。对接触化学性中毒 16 食品的容器、设备等应针对毒物性质采取相应的消除污染措施,必要时应予以销毁。

5.3.8现场调查处理个人防护。

在处理化学性中毒、生物毒素中毒过程中,医疗卫生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5.4信息通报

按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响应分级管理原则,由事发地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向社会发布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涉及重大和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信息通报,由省卫生厅统一向社会发布。6善后处理

6.1应急处理工作评估

在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总结,评估内容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种类和性质、事件对社会、经济及公众心里的影响、应急响应过程、调查步骤和方法、对患者所采取的救治措施、调查结论等。评估内容应包括有关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评估报告应在应急反应终止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6.2 资料收集整理

参与调查处理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应分别将食物中毒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 等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病人诊断、治疗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档案。

6.3 责任追究 6.3.1 法律责任

对在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3.2 行政处罚

对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等的有关条款予以行政处罚。

6.4 表彰

卫生行政部门应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和预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保障措施

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卫生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7.1 技术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改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 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食物中毒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

7.2 物资保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要建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的各类物资储备(包括诊断试剂、特效药物、消毒药械和检测检验设备等)。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应急储备物资,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应得到及时补充,以确保应急供应。

7.3 经费保障

落实食物中毒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保证食物中毒事件监测预警、医疗救治、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物资储备、实验检测等应急处理各项经费。

7.4 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利用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食物中毒事件,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工作,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附则

塑件化工厂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预案 篇4

1.1编制目的为适应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为塑件化工厂改革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主动应对媒体对事件的关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化企业危机为转机。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共**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国资委企事业单位新闻发布制度的意见》国资党发[2006]17号

文件、《市化轻公司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及塑件化工厂党政主要领导指示精神。

1.3分类分级

1.3.1分类

(1)工业生产事件

工业生产事件主要包括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和油气管线泄露、放射性事件等。

(2)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急性职业中毒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3)自然灾害事件。

自然灾害事件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洪汛灾害和气象灾害等。

(4)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油气供应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境外事件等。

(5)环境事件。

环境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1.3.2分级: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安全评价结果,塑件化工厂将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故(件)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在《市化轻公司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和《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框架内实行,适用于涉及塑件化工厂发生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有效的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第一时间原则

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即抢占制高点,先入为主。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不求全,但求快,且要准。突发事件的突发性要求突发事件处理必须迅速有效。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伴随着大众媒体的介入,会立即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企业必须快速反应,各单位必须立即向媒体应对办公室报告情况,以便及时发布信息,有效地避免各种谣言的出现,防止突发事件的扩大化,加快重塑企业形象的进程。

(2)全局利益优先原则

在应对媒体对事件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和把握好国家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以维护企业形象和降低企业损失为目标。

(3)口径一致原则。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企业只能以一个声音对外,以确保宣传口径一致,不出现矛盾或存在差异。

(4)满足基本需要原则

新闻采访与写作有六个基本要素,即“五个W一个H”(who—何人,when—何时, where—何地,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由于时效等原因,不可能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但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基本情况讲清楚。

(5)滚动发布原则

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有了进一步的信息,滚动发布,不断发布最新情况,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的信息要立即纠正,保持企业是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

(6)以我为主原则

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过分炒作往往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第一时间只介绍事情的基本情况,企业认为应该对公众的提醒,而不一定要披露具体细节。在告诉公众基本事实的同时,一定要告诉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安定人心,体现负责任企业的形象。

1.6应对体系

1.6.1公司级应对体系

(1)媒体的日常公关:由宣传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社会主流媒体进行日常公关,加强日常联系,及时沟通新闻线索,报告新闻事件,增进媒体感情,为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媒体应对前期准备。

(2)媒体的采访接待:由宣传部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媒体接待工作,主要负责向媒体提供由公司审议通过的新闻稿,有必要时通过新闻发言人向新闻单位说明发稿要求,掌握报道主动,引导社会舆论。

(3)事后统计评估:包括各类媒体的性质,覆盖面,媒体对事件的关注度,各类媒体对事件的发稿量,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评价和反应。

(4)设立基础资料库:资料库包括塑件化工厂的介绍,各生产装置的规模、产品、装置的挥发物、装置有毒有害物体明细等。各单位根据《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所列的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的明细向厂党委宣传部提供以上基础数据。

1.6.2各单位应对体系

各单位应根据厂应对预案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主要包

括报告程序,确定事件报告人和报告人具体职责,并报厂宣传部备案。

1.6.3各车间(队)应对体系

确保事件发生后,在第一时间信息快速上报到指定部门。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根据塑件化工厂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实际,成立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领导小组,确保对事件的准确判断和快速反应,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减

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发挥整体协调能力。领导小组由厂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

2.2办事机构:由厂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安全监察部、环境保护部、保卫武装部、行政管理部、塑件化工厂电视台、厂报编辑部、事件责任部门和事发单位等成立媒体应对办公室,办公室常设机构设在厂党委宣传部。

各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厂办公室:统一协调内部各部门,传递领导指示;沟通上级有关部门,落实接待媒体记者的场所等。

党委办公室:与厂办公室一道协调各方,传递领导指示。

党委宣传部:沟通上级新闻管理部门寻求支持,收集分析新闻信息,商定新闻发布口径,接待媒体记者采访,协调内部报道事宜,进行与新闻事务有关的善后处理工作,必要时进行新闻发布。

安全监察部、环境保护部:沟通上级安全环保监督部门,及时传递事件信息,商定新闻发布口径。

保卫武装部:沟通公安部门,做好现场的治安安全保卫工作;在事故状态下,派员在警戒区内巡逻,劝阻擅自入内的记者离开警戒区,以保证记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行政管理部:和医疗卫生部门沟通,统一对外问询口径,报厂媒体应对办公室统一发布。

厂电视台、厂报编辑部:组成应急资料拍摄小组,做好事件资料的现场采制及事后整理、保存工作,适时对事件进行报道。

事件责任部门和事发单位:及时并动态传递事件信息,商定新闻发布口径,了解职工心态,加强内部控制,在厂保卫武装部的指导下,做好现场的治安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做好现场记者接待等相关工作。

2.3工作机构:塑件化工厂媒体应对办公室根据事件性质分设各专业机构,由各部门根据分管工作围绕媒体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权威咨询,以方便新闻发言人对外发布信息。

2.4专家组

根据事件的性质在厂范围内就媒体关注的话题,提供技术咨询。厂建立各专业人才库,名单由各专业处室提供。

3、运行机制

3.1事前公关:建立主流媒体定期走访机制,在厂预算考虑公关费用。建立定期电话交流公关机制,适时向主流媒体通报新闻线索,不定期组织和策划新闻事件,吸引媒体报道,并以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2信息发布:根据事件等级,由塑件化工厂突发事件媒体应对领导小组商定的对外发布口径后,由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如需要由市化轻公司或**市政府发布的信息由塑件化工厂突发事件(故)指挥中心上报市化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国资委宣传处,由市化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或**市政府统一对外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外发布信息。

3.3应急处理

3.3.1信息报告

当发生特大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厂媒体应对办公室,塑件化工厂应急指挥中心立即向市化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和**市国资委宣传处报告。

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机关各职能部门、相关机构及各单位应按照《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在得到相关信息后,立即向媒体应对办公室提供相关情况,以便及时掌握事件发生的动态,应对媒体可能想了解的情况。

3.3.2应急响应

在接到厂应急指挥中心或各单位信息员报告发生各类突发事件后,厂媒体应对办公室,应立即启动应对预案,并报厂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3.4媒体统计

媒体统计应包括事件发生时和事件发生后,参与采访报道的新闻单位的数量、各媒体的发稿数量及体裁、到现场采访的记者人数、媒体的性质、有无境外媒体。

3.5调查与评估

采取各种方式调查媒体和公众对此次事件的反映和评价,总结应对方案的成败,评估事件的影响,策划另外的新闻事件弥补因事件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公众和媒体对事件发生后对厂形成的看法,重新塑造或扭转厂的外部形象。

4、监督管理

4.1预案演练:本预案演练应纳入到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中,可在塑件化工厂突发事故(件)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中同步进行,媒体应对办公室不单独组织预案演练。

4.2宣传和培训:

厂媒体应对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塑件化工厂媒体应对预案进行广泛宣传,要做到人人皆知。要根据本预案及时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和培训,培训和演练方式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宣传部要做好事前计划。

4.3责任和奖惩

4.3.1塑件化工厂媒体应对工作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4.3.2塑件化工厂媒体应对领导小组对在媒体应对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4.3.3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重特大事件重要情况或应对工作中有其它失职、渎职行为的要按照塑件化工厂管理制度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理;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附则

5.1本预案由塑件化工厂媒体应对领导小组制定,厂媒体应对办公室负责解释。

5.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二00六年把八月六日

工厂食物中毒事件预案 篇5

1.成立防食物中毒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职责。

(1)成立由园长、后勤分管园长、保健人员、食品采购员、各班班长组成的领导小组。

(2)保健医协助医疗人员负责救护工作。(3)伙食班长负责保存好食物留样。2.日常工作要求。

(1)食品原材料要到信誉好的正规厂家或商家购买,所有食品全部由食堂加工制作,不购买熟食荤菜,不购买变质、腐烂食品。

(2)严格保管幼儿食品,掌握好食品原材料库存量及存放时间,妥善管理,不得出现发霉变质现象。仓库内要做好灭鼠工作。

(3)已加工好的饭菜要及时加盖、离地,做好防蝇防尘工作。

(4)饭菜按量制作与分发,不得存放剩饭剩菜。幼儿不吃隔夜食品,豆浆要煮开。

(5)饭菜实行48小时留样并做好详细记录。

(6)加强厨房和食品仓库的保管,非相关人员严禁入内。食堂工作人员禁止一人单独留在食堂。3.事故应急处理。

(1)就餐后,当幼儿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现象时,保健医协同带班教师立即将幼儿送往医院,同时告知家长并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

(2)食堂人员负责保留好饭样及餐具,并送往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验。期间,严禁无关人员进入食堂。(3)组织由保健医、后勤园长、骨干老师组成的陪护队伍,具体负责陪护事宜。

(4)稳定幼儿情绪,做好家长工作,保证幼儿园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

(5)及时向市教育局及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有关处理情况。

幼儿园防火预案

一、报告火警

1.报警时应根据火势情况,首先向周围师幼发出火警信号,同时以最为简便迅捷的方式报告公安消防指挥中心。报警要说明以下情况:单位名称、地理位置、着火地点、着火物名称、火势大小、火场内有无化学物品及类型、报警人姓名、单位及所用电话等,并派人员在醒目处等候消防车。2.向公安消防队报警时,要讲清联系电话号码、并注意听清楚消防队的询问,正确地予以回答。待对方明确说明可以挂断电话时,方可挂断电话。3.园内一旦发现火情,要立即报警、关闭电源及时报告幼儿园领导,晚上报告值班领导。

二、灭火措施

幼儿园成立应急灭火指挥部,白天由园长或行政副园长担任总指挥,夜间由值班干部担任,待园长到达现场后,由园长指挥,值班干部协助,具体职责如下:

1.接到报警后,要明确火灾方位,迅速赶到现场,各就各位,察看火势,指挥灭火工作。灭火行动组应分秒必争,迅速行动,找准着火点,果断扑救,抓住时机,不等不靠,为全面深入的扑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根据火势情况做出局部或全部撤离和疏散的指令。

3.向公安消防部门指挥员介绍情况并参与消防部门的火灾扑救工作。4.用最快的速度赶往火灾现场,采取应急措施控制现场,打开大门引导消防车前往火场,当火灾扑灭后,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机关调查起火原因,完成事故报告。5.指挥医务人员抢救受伤人员,并安排好车辆运送受伤人员进医院救治。

三、初起火的扑救原则

1.先控制,后扑灭。对于初始小火,在场人员有责任将其扑灭。在无力扑灭的情况下,应将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救人重于救火。“坚持救人第一”是灭火战术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原则。结合火场实际,可以先救人后灭火。

3.先重点、后一般。如人和物相比,救人是重点。贵重物品和一般物资相比保护和抢救贵重物品是重点。

4.在发现火灾初期,要充分利用就近的消防器材灭火,如用消防栓内的“干粉灭火器”和“高压水枪”等进行喷射。扑救固体物品,使用灭火器,扑救液体物品,使用灭火器、沙土、湿的棉被等,不可用水。

四、疏散措施

当总指挥发出疏散命令后各部门分头执行,组织好员工按指定路线进行疏散。疏散原则:

1.遵照先幼儿、后教师、再干部的原则,按程序进行疏散和撤离,听从指挥,切勿惊慌混乱。

2.一旦发生火情,管理人员要迅速打开各楼大门和各楼层通道隔离门,有序地组织幼儿疏散和撤离大楼。3.各楼火情疏散

一楼着火。一楼幼儿迅速疏散到楼外指定位置,二楼幼儿迅速从未着火楼层通道有序地疏散下楼到指定位置。

4.已疏散出楼的幼儿,到中楼前空旷活动场地以班为单位集中清点人数。

五、事故调查

火灾事故发生后,应根据消防安全的有关规定,配合上级监管部门协助调查。要保护好现场,查清原因,追究责任,吸取教训,制定进一步的防范措施,任何人不得违反规定,阻碍火灾事故的调查。

幼儿园地震应急预案

为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为保正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本预案。

1.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为加强破坏性地震的预防和发生后的指挥、协调和处置工作,成立幼儿园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组 长:园长

副组长:政工主任

组 员:各班班主任

“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若干职能组:抢险救灾组、医疗救护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2.震后应急行动和措施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市范围或临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幼儿园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迅速组织本园抢险救灾工作,各抢险救灾小分队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园集合待命。

(2)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迅速撤离到室外活动场地或其它空地设立的紧急避难场所。

(3)关闭、切断幼儿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火灾。

(4)各抢险救灾小组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5)加强对重要设备、物品的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6)积极做好师幼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全力维护安全稳定。

(7)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园的受灾情况,根据灾情,及时向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教育局请求支援。3.保障措施

(1)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各项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预防措施,预防并处置本园发生的各类突发性地震事件。(2)幼儿园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地震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地震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防震抗震的意识和基本技能。把地震应急作为逃生演练的内容之一。

(3)幼儿园要根据预案要求,组织对抢险救灾小分队人员培训,掌握地震应急管理知识、应急救援预案、应急部署和职责、相关应急程序、应急指挥技能、报告程序和方式、信息管理等知识。

(4)幼儿园要认真做好各项物资保障工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饮水、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险设备等物资,强化管理,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5)进入临震或震后应急状态,幼儿园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成员要随时发布各类文件、电话、口授等信息,接受各种命令、指示。

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系指突然发生,威胁师生和幼儿园财产安全的重大恶性事件。诸如意外伤害、火灾、园舍倒塌、重大食物中毒、重大传染性流行疾病、自然灾害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幼儿园安全的事件。

为了保障我园广大教职工及幼儿的健康,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危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从我园实际出发,特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成立应对领导小组

组 长:园 长

副组长:政工主任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二、应急预案

(一)特大事故应急预案 1.切断各楼层的电源。

2.发生火灾,迅速搬离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先以灭火器灭火;火势蔓延,急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发生失盗或其它灾害急打“110”,并组织有效抢救。

3.迅速向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报告。

4.开通全部安全通道,组织幼儿迅速撤至安全地带。5.配合消防、医院等单位,做好自救工作。6.保护现场,做好有关人证、物证的记录。

(二)暴力或抢劫事件应急预案 1.来人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应力加阻止,不得放行。2.来人闯入园内,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清逐出门。3.园内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财物,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1)迅速拨打“110”报警。

(2)迅速报告幼儿园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对不法分子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4)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5)作好师生的思想工作。

4.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收集不法分子施暴的凶器,保护好现场。

5.组织园内力量,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社会上出现流行疫病时,幼儿园应加大防控力度,幼儿中出现与该病相似病症时,班长要马上上报,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医院诊治,一经确认是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幼儿园要采取下列措施:

1.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市教育局报告,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意见。

2.对该幼儿所在班级及任课教师办公室进行布控,对全园公共场所,尤其是布控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3.杜绝患传染病幼儿带病来园。幼儿康复后来园时,必须有医院诊断证明、康复证明,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可入园。

4.幼儿园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采取必要的防范及保护措施。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和扩散。

(四)幼儿园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发生其它突发事件,当班领导、教师要第一时间到位指挥。

2.让幼儿在教室静候,坚决阻止幼儿在教室起哄,或走出教室相互追逐推搡。

3.马上安排过道指挥和其它照明用具。4.及时与有关方面联系,说明具体情况。

5.若园内电路出现问题,可能的情况下,应及时维修,若不能修复,应组织幼儿有秩序地离开教室。

6.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个接警者或首位发现者,应以师幼利益、幼儿园利益为重,无条件地承担组织、指挥、抢救、控险、报警等任务,如接警后拖延、推委应视作玩忽职守。

7.对突发事件,任何人不得临阵退怯,更不得采取事不关己的回避态度。8.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员在事发初或应急处理中都要随时向园长报告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不得隐瞒。

9.突发事件解决后,相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员要向园长书面报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 幼儿园食物中毒等食源性急患应急预案

为了能够快速及时处理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患,根据上级指示,我园特制定了以下应急措施:

1.如发生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患,首先必须及时上报幼儿园园长,并同时通知幼儿园保健医迅速赶往现场。

2.拨打急救电话120,迅速将患者送往市、区两级医院。

3.根据事情真实情况,由幼儿园园长上报教育主管部门。

4.按照《防食物中毒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理。一切应急行动必须保证在半小时之内完成。

5.应急领导小组联系方式(公布主要领导及各部门电话号码)。

食品卫生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与报告制度

1.伙食管理员、保健医以及厨房所有人员各尽其职,对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中毒事故,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工作,并向园领导报告。

(2)协助卫生机构救治中毒或疑似中毒人员。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事态控制到最小范围。

2.对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不隐瞒、不谎报、不拖延,迅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有毒有害物品存放使用制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存放和使用必须有专人负责。

2.有毒有害物品必须有固定的远离食品及原料的场所,并有明显的标记。

3.有毒有害物品必须有详细的保存和使用量,做好台账。

4.有毒有害物品必须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领取时必须进行详细登记。

5.严防有毒有害物品污染食品和原料及场所。

上一篇:《铁路机车运用管理规则》下一篇:《出入境边防检查学》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