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张力(精选13篇)
中国的`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化的启动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运作要求相结合而显现出极大张力;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张扬民族文化个性,而且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话中,追求民族特质文化的魅力.
作 者:谭卫华 阎缨 作者单位:谭卫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昆明,650031)
阎缨(云南师范大学马列部,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思想战线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IDEOLOGICAL FRONT 年,卷(期): 27(6)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化 张力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我国,现代化
作为信息经济的二十一世纪, 在科技和信息不断发展时代背景下, 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有了快速的大跨步。电子信息工程是集通讯、电子、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 在现代化信息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代, 电子信息工程能够紧紧的跟随时代的脚步, 同时还能够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效的融合。可见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什么是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利用计算机以及更多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信息处理的学科, 它是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一种科学。现代的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中的很多部分, 比方说移动通信是如何处理各种电话的信号, 我们的手机是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声音以及图像传递的, 覆盖在我们周围的网络数据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甚至在我们信息化的时代里军队是如何对传递中的信息进行加密……, 这都要关系到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上。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的生产生活与电子信息工程是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越快发展, 这种新兴的技术产业链条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大, 行业之间的界限开始被逐渐打破。
2 电子信息工程的独特性
电子信息工程主要作用于研究信息的获得和处理、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相关开发、设计、应用等。我国现代化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 而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会非常有利于加快我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进程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电子信息工程还能带动很多的新兴产业, 例如电子信息产业, 主要以销售电子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从现代社会来看, 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业务的结合状态与产业链的分化和整合的趋势都日益的明朗化, 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
信息技术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中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新经济类型之一, 有力的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并且为保护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其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各项政策也有意识为电子信息产业开路, 为它在未来不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在现代, 每件事物都在飞速进步中, 那些传统的信息模式已经悄悄的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这也就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优良契机。从现代的发展状况来看,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3 电子信息工程在现代化技术中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布局正在形成, 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 虽然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 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企业并没有拥有太多的核心技术, 而且长期受制于人, 在这种形势下就非常不利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但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来看, 很多企业已经瞄准了新型的电子技术, 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和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现代化技术发展的推动者, 对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大, 很多以传统行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企业也已经开始对电子商务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电子商务发展和布局, 这就促进了新业务与新平台的兴起, 为我国传统企业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传统行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 对于那些非常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 电子商务的优势在企业中是越来越明显的。很多优秀的传统企业已经达到了信息公开化, 并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企业将不断的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的脚步, 就会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产业化升级和转型发展。可以看出, 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化需求的重点着手之处, 这样不单单只是能提高产业的升级, 同一时间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我国使传统的优势产业有所进步, 更能使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性产业有更大的提升, 对我国产业的高端发展有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4 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中, 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可行办法
4.1 政府政策的有效扶持
放宽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 加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 有效利用信用保险和信贷的保障效果, 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政府应采取措施促进集成电路以及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 不断的完善政策和科技法规的实施环境, 加强与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法规, 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我国现代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引导、支持与保障的角色, 整合现代各方面力量, 共同团结合作, 来促进我国现代化产业和科技蓬勃发展。
4.2 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 想要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还需要有相关的产业的配合发展, 以此才能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相应配套的技术创新体系。所以, 这也就需要加强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和制造能力来促使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 更加能够推进我国现代化科研基础平台的建设以及共享机制, 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4.3 要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
目前,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发源地, 在数字电视、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8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 电子信息产业也随之发生震动, 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业也发生了下滑趋势。由此, 为了电子信息工程的产业在现代化经济中的继续发展, 就必须要保障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稳定。
4.4 加强企业技术改革的速度
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创新改革速度, 完善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系统和投资结构, 才能真正保证支电子信息工程在技术上能有所创新, 来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关注国际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采取利用重大项目组成企业组成技术创新联盟的方法, 共同分享市场化利益。
4.5 保护知识产权
为发展我国现代化经济, 最为重要的就是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这也就需要保护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知识产权, 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规。为保证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稳定发展, 更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与严格实施的力度。只有合理有效的的知识产权法规制度, 才能真正的保障创新者们的技术创造热情。
5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但却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主导科学技术, 它已经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尽管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还不是很完善, 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我们不得不承认, 其拥有的独特魅力在我国现代化经济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2]崔磊.浅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J].知识经济, 2011.
[3]徐俊毅.十二五规划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再度升温[J].电子与电脑, 2011.
[4]张肖.关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文化产业的理念
一 、文化经济学
文化艺术既是精神财产,也是经济源泉。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是知识智能、创意和知识型的劳动者,所以,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和“创意价值”将越来越重要,所有经济和产业的“文化属性”和“创意属性”也将不断增强。而在现代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以文化价值为主的社会消费正在成为澎湃的市场浪潮,以创意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在以知识创造价值、制造财富的经济时代,以创造力、才华、技能为基质,以文化产品为主要载体的创意产业不仅是经济活动中的生力军,同时也是所有产业发展的源泉。
世界经济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与定义后,很快将文化的跟个产业纳入知识经济领域之中。随着“知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升华和深入文化的经济驱动力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型工业甚至被经济界的专家学者们视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
放眼全球,国际化的大都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文化产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如纽约、伦敦、东京以及香港等地区。那么,文化和城市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由于大都市土地资源有限,人力资本和商务成本很高,和农村小城镇相比不具备成本优势,城市真正的优势在于人的活力,通过工业制造、金融体系、政策扶持、市场传播等配套体系,把人的创意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各个城市都是一个庞大的创造力的点金石和聚宝盆。
二、文化生产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种名为“软权力”的理论逐渐引起发达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其核心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括硬权利和软权力两大部分,与基本资源、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硬权力”相比,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文化的全球化普及和在国际机构中的作用,可以被称为“软权力。特别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遭遇各种困难危机之时,只有“软权力”和“硬权利”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一个国家的内在潜力,否则,即使公共财富和个人财富积累的再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如果没有一个积极的文化价值来吸引人民,整个社会就是一盘散沙。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充分发挥“软权力”的作用,就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产业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已经成为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和经济从来不是天敌,也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随着工业经济的成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崛起,曾经长期存在的文化与经济隔离发展的状态正在逐步消除,一度困扰人类文化的经济贫困和经济的文化贫困现象逐步缓解。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都在致力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避免市场经济对于文化的负面影响,从而使文化和经济在双赢格局中共同进步。因此,文化自身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而且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附加值。
三 、文化资本论
资本的价值增值本质决定了他不受约束的自由性,哪里能够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就会冲到哪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迅速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一批新兴产业获得了勃勃生机,这是资本流通的自然结果。而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其经济运行体系下综合运作的结果。文化的生产不仅作为一种精神要素渗透到国民的头脑之中,而且直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能量,特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也就是以文化内涵为主的大规模商品产品生产和商业服务,再发展到产业形态后,对提高国内经济实力和提升整个国际竞争力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要素,而且它本身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
文化产业和中国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在此形势下,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注重物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才能与世界同步。
实际上的一些经济强国,特别是美国,在输出商品、技术、资金和管理的同时,也大规模的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甚至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作为国际贸易往来的附加条件。具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如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我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却显得不相适应,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保持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开拓创新。正在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切实把握好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近几年来,各地区都在探索自己的特色之路,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势必缺乏内在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也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发展完美的文化产业,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引导消费,培养市场。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有效的培养市场,关键是要科学的认识和把握目前文化产业的消费构成和市场的近.中期要求,并使之也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拓展市场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展能满足本地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的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地市场;四是尽快早就一批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产品和知名企业。
建立健全法规体系。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则是规范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发挥中介作用,加强人才培养。要发挥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使他们的知识、技术、艺术能有效地成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素,并使他们能够以知识产权为股本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充分发挥民族民间艺人的作用 ,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与现代社会消费相适应的文化产品。要以高校为依托,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尽快开设包括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 文化市场.文化管理等在内的相关专业课程。
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项庞大的商品社会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深刻认识文化产品所固有的意识形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社会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经济效益又反过来为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促进,共生共存,缺一不可。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即是相互联系,有各有区别。前者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其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来支撑,不能完全以投入产业比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后者则以批量生产创造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以市场营销为手段,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然,文化产业也文化事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割开来。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与共同发展的关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地区间显现出较为突出的不均衡状况,由此也带来了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而对这样的客观现实,各地在发展文段确定化产业时,要分阶一批综合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和项目作为发展重点,突出特色,优先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率先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然后逐步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作者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传统艺术形式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的设计师要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反思。经济不断发展,各种艺术思想大量地涌入,带给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我们面对西方现代艺术只是模仿和采用,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使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丧失民族的文化个性,我们也就会失去设计的灵魂。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过分地追求民族化,那么我们的艺术设计就会缺乏广泛的市场,没有时代感。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要想走出一条属于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之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给我们留下丰富、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必须将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反映现代艺术设计的精髓的作品。在现代化社会,我们要做的是想方设法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元素中,并很好地呈现出来。
将艺术设计不断深入到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简单嫁接和盲目照搬,要深刻理解传统艺术形式的精髓与灵魂。我们提倡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保留中国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气息的高水平作品。应该以开阔的眼界和创造的精神,积极地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设计师只有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独特的目光,从民族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中引发创造灵感,创作出的作品才是属于民族的作品。
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念中,既有一定的盲目迷信成分,又包容着丰富的科学因素。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剔除我国传统自然观念中的迷信成分,继承发扬其中的科学因素,无论对于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西部大开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 者:何磊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3(4)分类号:G04关键词:中国传统 自然观念 科学因素
色彩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中国传统装饰色彩以白、黄、青、赤、黑五色为主,如绿色象征生命与健康,黄色象征尊贵与华丽等,它是室内设计中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颜色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不但颜色的外延扩大了,而且与事物的形状也建立了某种对应的联系。如在现代设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莫过于红色,它代表的是中国人的热情、热血和鲜明的特性。我国古代木建筑中最高等级的、流传至今的宫殿建筑,就以红、黄二色为主色,它深深影响了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即便是现在,吉庆日子到处张灯结彩,灯是挂的红灯笼,彩结是的红彩绸。居室中的一整面红墙,餐厅中大面积的红桌布、红座椅等仍然是喜庆的象征。
又如金、黄两色在传统装饰中通常搭配使用,体现主人的尊贵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人们吸取了传统装饰手法,结合当代技术条件,创造出华贵氛围。例如,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室内改造工程中,设计主题非常鲜明,即“中国的金色大厅”。这一设计空间定位清晰明朗,风格细致淡雅,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天花采用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造型,八边石材柱间的梁枋采用传统沥粉贴金的手法,色彩及纹样具有敦煌壁画温润调和的风格,因而被称为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 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传统审美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和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对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高度艺术化的概括。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时, 往往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 多不重“写实”重“传神”, 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 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 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 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的审美效果。同时, 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境界尤其偏爱, 这也使得在服装设计中往往会注重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注重追求人与社会和谐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揭示出了审美活动的纯粹性、自由性、创造性, 真正把审美活动与自由之为自由式完全等同起来。美与艺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既可以是写实的, 又可以是虚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学最为核心的范畴就是一种极其精致、细腻、丰富、空灵的精神体验[1,2]。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服装行业是一个时代性、时尚性很强的行业, 当今社会已不是传统美学规则一统天下的时代。传统文化元素源于生活, 源于传统, 有着纯朴的艺术样式, 在现代社会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3]。
1. 社会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人们崇尚的都是平和、重德的生活方式, 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远高于对外来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通过视觉传达,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
2. 人文价值。
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品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中国人而言, 这种意蕴是特定的, 受众对这些形象的熟悉与接受, 不是任何一样东西可代替的, 而其中传达的信息与内容可让受众马上心领神会, 达到设计的最终
3. 艺术价值。
对于一个好的设计而言, 创意永远是不可规避的要义。在设计中, 要以宁静的心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 并力求体现传统文化中永恒的精神实质与情感。
三、当前国内服装设计存在的传统文化应用误区
随着国内服装品牌的不断成长, 在近30年的探索中, 整体已进入竞争阶段。目前, 国内服装虽有个别具有文化感, 稳定风格和设计创意的品牌, 但凤毛麟角, 更多的设计还处在模仿或在模仿的再创造过程中, 市场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涉及服装的赢利, 模仿就变成了不仅对国际品牌的模仿, 也对国内品牌进行模仿[4]。这严重影响了对服装设计文化感的开拓, 具体到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简单模仿, 设计缺乏个性。
抛弃传统, 盲目跟风, 使设计缺乏个性。跟风和模仿在我国设计界已持续多年, 今天, 仍有不少设计师抛弃甚至排斥自己的传统文化, 热衷于对西方形式的模仿和克隆。在模仿和跟风中, 由于缺乏对国外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借鉴和具体分析, 其设计的产品只是形式上的相似, 缺乏必要的文化内涵。单纯地模仿, 自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2. 故步自封, 设计缺乏创意。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传统文化的运用原则是继承传统, 继承前人的艺术创新精神, 而不是简单地复古。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丰富, 并推陈出新, 使传统与现代更加整合, 从而创造出个性、有文化内涵的新风格服装。然而, 我国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简单拿来、机械复古, 使得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服装设计缺乏新意, 得不到世界的认可。
3. 形而上学, 设计缺乏市场。
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 忽视了衣与人的物质因素和服装的功效性, 单纯走为传统而传统的艺术化这路, 旨在追求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化设计, 使其设计的产品失去消费市场。因此, 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时需要有明确设计定位,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成新的设计文化的同时, 要满足消费需求, 不能简单地走为传统而传统的形而上学之路。
四、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思路
现代服装设计必须关注工艺技巧背后的传统文化, 深入精髓, 把泱泱华夏五千年的人文化气息真正融会并进行创意表现。时尚不等于浮躁和喧嚣, 虽然服装设计一直在流行的最前沿, 但要在很深的沉潜中滋养、陶冶, 要用最少的话, 表达最丰富的思想[5,6]。
1. 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汲取。
今天的设计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统一体延续的一部分。没有积淀的设计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把传统和现实联系起来,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 这正是拥有灿烂服饰文化历史的中国所迫切需要的。从世界角度讲, 国际学者认为21世纪流行的文化是中国文化, 国际时尚界流行“中国风”不是偶然的, 如果我们对自家的宝藏弃之不顾, 反倒去崇洋, 岂不是舍本逐末。当然, 传统不仅仅是我国的, 要想具有世界性胸怀, 西方、东方的传统都包括。
但汲取传统并不是生吞活剥, 简单地对形式元素进行机械拼凑, 也不是单纯地肢解、截取, 而吸收传统中的精粹, 以当今的视角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力、创造力, 才能获得成功, 也只有传统文化和丰厚底蕴的支撑才能给予设计师不竭的创造力和灵感源泉。
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服装由于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 有“第二皮肤”的称谓。服装设计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设计, 人们说艺术的重要功用是熏陶作用, 服装也是如此。心灵状态决定了价值观, 价值观又形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服装虽以特质载体的面貌呈现, 但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是心灵的, 用人为创造的环境与心灵对应, 保持心灵的宁谧、空灵和纯净。美好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 但怎样才算是美好?看法各有不同。让心灵从容、安宁、充实和自在, 让心灵回归家园, 在简洁和纯净中, 给时间和空间都留出更多的余暇, 让心灵在和缓的光芒中得到休憩、温润、修复和滋养, 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时尚界的奢侈、浮躁、喧嚣和轻佻并不应追逐, 过有意味的生活, 过雅致而舒适的生活, 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3. 推动个性化的传统文化设计表达。
个性化既是针对国际服装流行主流设计而言, 又是针对国内的简单将一些文化符号叠加的做法。当前服装市场繁华、奢侈、混乱、残缺、异端, 这并不一定适合国情;全球化的浮躁、轻佻、喧嚣和焦虑, 并不应为我们所吸收。作为人类的“第二皮肤”, 服装体现了生活态度、生活状态和心灵呈现, 东西方文化观有巨大的不同, 带来价值观与行为走向也一定相异, 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自然、简约、宁静和从容, 应该是人类内心需求的永恒主题, 只是形式表达的方式东西不同罢了, 我们呈现给人类的将是东方的典雅、温暖与慰藉。所谓传统文化的精髓, 就是某一文化独特的视角和规则, 只有在新时代下, 和而不同, 敢于坚持自己, 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
我们要学会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为今用”的今天, 必须“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批判性地吸收与借鉴。要创造优秀的现代服装设计文化, 就必须在不丧失民族个性的前提下, 敢于对传统采取扬弃的态度, 即敢于否定过去。继承传统的正确态度是不断地丰富它、发展它、超越它, 不断推陈出新, 使传统与现代更加融合, 从而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加以运用。
摘要:中国是一个服装生产大国, 以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时尚服装参与竞争已是迫在眉睫。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广阔的再创造空间, 是设计师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分析了当前服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误区, 并提出了改进提升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服装设计,应用,改进思路
参考文献
[1]余玉霞.从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浅谈提升我国服装设计创意能力[J].丝绸, 2006, (9) .
[2]徐蓉蓉.现代服饰设计中的继承和创新表现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 2006, (6) .
[3]史林.对服装设计创新问题的思考[J].纺织导报, 2003, (2) .
[4]黄晓娣.我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整合[J].内江科技, 2007, (8) .
[5]柳文艳.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设计的启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室内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85-01
一、引言
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我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能够传递出美好的寓意,比如在室内门窗上进行雕刻,传统的图案或者符号都能展示出传统文化的风采,并且因为我国传统元素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因此能够在色彩的搭配中传递出特殊的含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情调,能够满足人们的传统审美需求。
二、我国的传统元素的种类和基本形式
(一)自然观和伦理观元素。
在我国传统元素中,自然观和伦理观元素是非常有特色的,自然观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总的认识,我国传统的自然观里,人们对于朴实的大自然有一种憧憬和崇尚的情感,对于素雅大方的事物认识的境界很高,在我国传统自然观中非常重视室内外空间的联系性。我国的传统伦理观较多,但是被大众所熟知的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玄虚飘逸思想等,这些伦理观的思想都可以总结锤炼出一些表现形式,能够运用在室内设计中。
(二)人文意识和审美习惯元素。
我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从传统文化中可以提炼出一些人文意识和审美习惯元素,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注重人的感情需要,我国历史传统中最主要的人文意识就是道德修养,并将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思想当做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国传统的审美习惯主要是指完整性、情节性、含蓄性等,这些元素的提炼也对于室内设计非常有效果。
(三)物质元素。
1.室内色彩元素: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的常用的颜色是红、黑、黄、金等。这些色彩元素的搭配可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充分的运用,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意味表现得非常充分。
2.空间分隔元素:空间分割形式主要有两种,在室内空间主要运用隔扇、屏风、罩等,可以有效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再创造出隔离的空间,空间和空间之间能够想通但是又有分割;在园林等室外空间主要运用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可以将空间改造成为有特殊含义的景观。
3.装饰图案元素:包括动物类和植物类两种。动物类主要有:龙纹与凤纹、麒麟、鸳鸯、蝙蝠、鹿、鱼、鹊、鹤等,这些传统元素不仅在人们的心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都是比较常见的装饰图案; 植物类主要有:梅、兰、竹、菊、牡丹、莲花等,这些装饰图案都有非常吉祥如意的含义。
4.纹样元素:包含冰竹纹、龟背纹、回形纹、万字纹、方胜纹等,这些特殊的纹样可以在许多地方使用,不同的纹样能够表达出不同的特点,对于情绪的表达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设计中常用的元素。
5.文字和书法书画元素:包含百寿图、圆寿字、长寿字、红双喜、福字等。中国传统的室内装饰常用一些字画和书法,书法和字画的古典气质能够让人心旷神怡,可以体现主人的品味与气质, 能传达出强烈的中国传统韵味。
三、我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非常丰富,主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是家具设计,在家具的形状设计中会使用一些传统的色彩,比如黄色、金色,在家具的一些图案中可以使用龙纹、凤纹、梅花、兰花等特殊的中国的图案,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在家具的使用能让家具更加有古典气质,不仅能够做成现代的家具,还能让现代家具有传统的风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过程中,许多传统元素都被创造出来,在家具中能够有独特的表现风格,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可以使用传统元素装饰屋子,比如在现代的门窗、墙上能够增加一些传统的元素,在家具的设计中,也能够对家具进行一些有效的装饰,比如增加传统元素的雕刻装饰。在家具的设计中也可以利用传统观念和伦理观进行空间的设计,实现家具布局的设计。也可以进行一些瓷器、中国画的布局,这些都能够增加房间的传统气息,能够提高房间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在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将古典雕刻艺术、刺绣艺术和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有特色的室内装饰。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意境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中,一个非常常用的就是中国传统元素对于室内设计意境的创造。室内设计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设计理念,为整个屋子建立一种独特的气氛,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可以为室内设计创造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不仅仅有美的物象,还有美的观念,把观念融人到物象中,让室内设计有自然气韵。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一定要借鉴我国传统元素的意境,为设计营造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效果,可以将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中国结等元素和室内设计相互结合,不仅可以表达着美好的祈愿,也能营造出吉祥的意境。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过程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能够增添独特的色彩,也需要充分的理解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和精髓,在领悟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传统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同时还需要注重室内设计的实用性,灵活的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进行结合,促进室内设计效果的提升,所以只有真正的将中国传统元素灵活的运用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强化文化的融合,才能做到中国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青.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 大众文艺,2013,23:136.
[2]李斌.论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3,12:49-50.
[3]王小同.淺谈中式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现代商业,2015,05:264-265.
[4]赵飞乐.当代室内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 现代装饰(理论),2015,02:49-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全面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全面推进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孙利天教授的报告从更高层次即哲学层次上更深入的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由此可见,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了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所以,文化建设更是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呢,正如孙利天教授的报告所说,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百年大计,什么都可以丢,唯独教育不能丢。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同时又要超越经济和政治的束缚,独立生存,形成自己的教育体系。当前,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最重要的。高考改革,发展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去行政化,注重学前教育,都是当前的任务。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企业文化的功能:
1.辐射作用
企业的外观形象和品牌形象对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唤起外部对企业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对外辐射的手段 很多,而且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广告、传播、公共关系等企业宣传方法,来把自己推荐给公众。在这种推荐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外界进行接触,发挥其独特的辐射作用,以给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2.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从物质层中的“企业为员工创造的工作环境”,到观念层中的“企业精神和宗旨”,再到精神层中的“ 预期、价值观”等,都对企业内的员工有着一定的激 励作用。优良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心理预期会使企业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企业文化的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使员工产生
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精神力量。由于它迎合了人的需要,适应了人的本质,因此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比其他任何形式都更有效。
3.指导作用
企业文化中包括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的行为规范和企业的共有价值观,这些都对员工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如企业宗旨指导着员工努力方向企业规范指导着员工的行为,企业的共有价值观指导着员工的态度。
4.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员工产生行为层面的约束,二是企业价值观对员工产生道德层面的约束。其中,价值观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更为有效。行为层面的约束需要有人监督,而道德层面的约束则由员工自身来执行。所以,优良的企业文化中的共有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十分强调。
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人,目的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体系,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文化引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是不同的,美国学者研究指出,不同的企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类型,只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适合该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的发展离开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坚持文化选人
2、坚持文化用人
3、坚持文化育人
4、坚持文化留人。
要将企业的企业文化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充分体现,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更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员工最大化地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形成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优势。
企业文化的力量源泉来自创新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一成不变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所淘汰。21世纪竞争胜利的企业只能是那些学习型的组织,最终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以及将其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展望未来,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改造自己,追求卓越才是先进企业文化的内涵。通过不断创新,激活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一个企业创新的实质,首先是“思想创新”,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引申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
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韦尔奇指出:如果你想让列车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大油门;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只可以提高一时的公司生产力,只有文化上的改变,才能维持高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今天,画家往往不具备文人的身份,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大多没有古人透彻,这也是为什么现今少有可以超越前人的绘画作品。体制内的绘画教育有时间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它侧重对学员绘画技法的培养。所以现在很多中国画创作者尤其需要对中国文化进行进一步学习和领悟。在这个背景下,传统书院的回归也变得可行。新世纪的书院可以发挥它的优势,为画家提供一个继续学习交流研究的场所。在这里,画家们更加注重“道”的领悟,在自身的修养上下功夫,贴近文脉,更加深刻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这一高屋建瓴精辟的文化建设论断,是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战略性高度而着重提出的。而对于众多中国传统书画研究者、创作者来说,面对着伟大的机遇与挑战,由何处着手、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思考的重要课题。不论是中国画画家还是书法家,不论是理论家还是艺术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应承担的民族责任和文化使命。只有不断地、深刻地去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充实自己内心的感悟,从五千年的积淀中去获取素材寻找灵感,从而提高自己创作才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传统书画创作者们也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相当一部分传统书画创作者无法平静地思考,他们只是机械的画图以及盲目地迎合市场口味。我们是否应当寻找一种模式,引导传统书画创作者回归创作本质,重新重视自身的修行与感悟。本文试图对中国传统书院发展进行剖析,分析其在传统书画继承发扬中的作用,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改良与应用提出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继承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样式之一,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理解与欣赏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与历史的大背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它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物化形态,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同时以文化、历史的文脉作为其演化的内在驱动力量。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轨迹
由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绘画文脉传承的轨迹,中国传统绘画始终沿着自己的规律发展着。中国传统绘画既是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也是抒发画者主观感受的过程。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以上两者的完美统一。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形”和“神”的问题。
早在晋代,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他认为形是物质外在的手段,而“神”是表达的目的。这个观点虽然是就人物画提出的,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了“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写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移写传模。他把“气韵生动”放在第一位,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要领。谢赫的“六法”论成了绘画的基本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此后历代绘画理论都提出了“神韵”的问题。
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始终贯穿着追求神韵的境界。最初对于神韵的认识局限于绘画中对于被画者神韵的把握与再现,而后逐渐扩大到对于自身主观认识的表达。中华民族的艺术大师们面对多姿多彩的大地,抓住其自然散发出神韵,结合自己的阅历、认知与体会,创作出立体丰满且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不论人物画或山水画,无不如此。
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艺术家们不仅需要提高自身对于绘画技法的掌握,更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在“道”的境界上不断地感悟与突破。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物总会存在不同的见解,自身对于“道”的领悟越高越能够深刻的体会事物的本质与变化,在创作中也更容易把握事物的内美,使之与自身的主观认识相辅相成。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是将技法传与后人,更多的是继承与理解前人遗留的精神财富,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去不断实践从而使之得到发展、丰富与创新。
(二)当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画从一开始便有其执着的文化轨迹和人格追求,这也成为其永恒存在的价值所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失去了稳定的发展环境,经历了社会的巨变,严格意义上的文人画家在二十世纪初已经逐渐消失。一些我们所谓的文人画家更多的是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形式,大多数并不具备文人的身份,即使如齐白石、黄宾虹等延续传统并实现突破的伟大艺术家,其成长与生存方式也与传统文人大相径庭。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政治、社会的各种因素,我们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这种文化上的巨大断层,导致当今很多中国画艺术家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总体把握与融会贯通,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诗、书、画、印全面发展。当今大多数中国画创作者勤勉于技法而忽视了自身修养的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当今的中国画艺术家中鲜有可以达到并超越前人成就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古代传统书院
唐宋以后,随着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机构,书院开始兴起并逐渐趋于繁荣。明清时期,又得到更大发展并逐渐取代各级官学而成为地方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机构。清朝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剧烈变革,这种教育制度虽因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废止,但是从其出现到废止,历时千年以上,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无疑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与发展
书院始于唐朝中期。最初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官方的学术机构。开元五年,唐朝设立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作为官方的学术机构,书院最初的任务是帮助皇帝了解经史典籍、举荐贤才和提建议给皇帝选用参考。在文化繁荣发展的唐朝,集贤殿书院的出现对当时的官僚、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人在致仕返乡后便也将自己藏书治学之地称为书院。这样,书院就由官方学术机构变成了私人藏书治学机构的名称。北宋王朝建立后,中国古代书院进入了它的初步发展时期。五代以来,战事频繁,官学普遍荒废,北宋初年,中央政府仍然忙于统一战争,没有余力兴办教育。所以如果想要求学问道,只能依靠私学,从而使书院兴起成为可能。宋初统治者极力对武臣加以抑制,并支持文人入仕,对于私人兴办书院也持支持态度。再加上北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些条件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南宋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书院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广,都是前所未有。与此同时,书院各种内部规制也更加细密完备,不少著名学者皆至书院讲学,从而吸引了不少求学问道的学子,这些都使得书院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其后宋元兴废一度使得书院数量锐减,但就元代书院总体趋势而言,当时书院发展仍然是退中有进,尤其是元代重视北方各地区的发展,在北方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书院。十四世纪中叶,朱元璋起兵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明朝。明朝书院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从洪武至宣德由于统治者压制而沉寂凋蔽的明初阶段,从正统至弘治因官学腐败而初步恢复和发展的阶段,从正德到万历因王学传播而飞速发展的阶段和因政局动荡而迅速衰落的明末阶段。而经过唐宋以后八个多世纪的发展,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初年开始,各地官绅自发兴办书院,书院的数量也与年俱增。康熙皇帝和其他少数民族皇帝不同,他对汉族先进文化十分热爱,他的这种态度也对书院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等到了雍乾,书院又一次迎来了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与繁荣是分不开的。到了清朝末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政局动荡,吏治腐败,国家财政也面临危机,受此影响,书院的发展也进入了腐败衰落的阶段。它主要表现在,师资水平严重下降,各种规章制度普遍遭到破坏,书院经费不足和书院数量锐减。全国绝大多数书院在经史、性理、八股、科举的泥沼中艰难蹒跚,直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将旧式书院彻底的推下历史舞台。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色
1.中国古代书院的三大主要功能
中国古代书院的三大功能是讲学、藏书和祭祀。
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书院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书籍,藏收特色为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2.中国古代书院的特色
第一,教学特色: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
第二,书院的学术研究形式: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
第三,书院的学风特色: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公元1179年,朱熹受命知南康郡。上任不久后即修复庐山白鹿洞书院,他不仅亲自在书院为士子答疑解惑,为了活跃学术气氛,他还特邀与他持不同学术见解的陆九渊、刘清之、林择之前来讲学,一时间白鹿洞书院成为各地书院的榜样。他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读书自学,不但为其开列书目,而且还排列次序。在教学中不做填鸭式的讲解,而是作为“引路人”,把重点放在培养学子自行学习上。而针对当时封建人士为务科举成名,不讲德行道义的问题,他还特别强调学子自身品德的修养。在教学方式上,他还和陆九渊一起开创了讲会制度。其后陆九渊及其弟子亦在江西建立多所书院,还发明了著名的“顿悟”教学法。
(三)中国古代书院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传承的影响
明代李日华在其《墨君题语》中写道:“子瞻雄才大略,终日读书,终日谈道,论天下事;元章终日弄奇石古物;与可亦博雅嗜古,工作篆隶,非区区习绘 事者。止因胸次高朗,涵浸古人道趣,多山川灵秀百物之妙,乘其傲兀恣肆时,咸来凑其丹府,有触即尔迸出,如石中爆火,岂有意取奇哉!”由此可知,但凡在绘画上有大成者,必要见识广阔,境界高远,他们在画家之前首先是文人,所以他们并不拘泥于绘画一事,而是多方涉猎致知格物。所以我们无法脱离文脉的流传来单纯探讨绘画的继承,因为艺术家作为文人对于文脉的继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走向。在艺术家漫长的一生中要经历知识积累和自我顿悟的过程,而伴随着思想境界的逐步提升,在绘画上也会呈现出更加深邃的意境和与众不同的品味。知识积累的过程无疑需要师长的教诲与引导,顿悟的过程则依赖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主体长时间的内心思辩。此前我们分析了传统书院的特色,可以说中国古代书院为艺术家的这一过程提供了绝好的场所和条件。青年时期,他们以学子的身份在书院积累知识接受多种思想的冲击,在鸿儒的带领下丰富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主动自由地形成自己的哲学观念与处事原则。这是一个继承与吸收前人思想的过程。而到了中年,在经历了外在客观环境的多年磨砺后,他们的内心又有了新的变化,他们能够以师长的身份回归书院,与同辈学士辩论,与后背学子的交流,从中他们又可以收获新的体会,从而加速自己内心境界的提升。这则是一个在前人基础之上自我升华的过程。作为文脉传承的重要场所,中国传统书院较开明的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着文人们的思想,这种影响会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得到最直接的展现。
三、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在现代的新尝试
(一)当今文化大发展的背景
结束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不安,中国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摆脱战火走上了稳定团结的复兴之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经济增长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加快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上升空间。进入新世纪,我们又一次面临着文化发展的问题。我们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值得关注的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列为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传统绘画也迎来了其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而这种发展与变革更多的是思想上的继承与突破,在“道”的境界上对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有了更多的要求。
(二)对中国古代书院回归的探索
总结中国传统书院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我们发现了对其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三点因素。首先,社会的稳定与否对于书院的存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回顾历史,在那些朝代更迭战乱不断地时期,大多数书院都无法逃脱衰败的命运。其次,经济的繁荣程度和百姓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影响书院的经营与发展。我们发现在一个朝代建立的初期,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更重视温饱问题,根本没有产生文化需求的条件。此时的书院大多也是勉强维持,满足社会最基本的对教育的需求。最后,统治阶级对待文化发展的态度和其治国政策,也深深左右着书院的发展形式与规模。如果执政者重视文化发展并积极地扶持文化事业,推行有利于私人办学的政策,那么书院也会如雨后春算般快速发展。相反,假如执政者采取消极的态度与政策来对待私人办学,书院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挠。
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以上三个因素均已具备。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民不再局限于温饱需求,对文化产生更多的需求,国家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为中国古代书院在现代的回归提供了重要条件
纵观当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我认为书院作为曾经存在千年的一种教育形式有其回归的必要性。作为一种体制外的教学形式,它并不能代替现有绘画教学形式,但它可以作为其辅助与延伸,为众多画家提供一个继续修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新思想新理念的道场。让画家在熟练绘画技法之后,能够在国学其它方面继续进行学习和积累,在德行和心性上继续提高从而达到新的突破。而作为书院的经营者,也应该寻找出一条既顺应文化发展趋势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道路。学习古人经验,为师生提供良好而自由的研究环境,海纳百川为各种思想建筑友好对话的平台,与体制内的绘画教育相辅相成,有条件者更可以走出去,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舞台,吸收更多优秀的思想。书院以这样的模式回归,一定能够在新形势下发挥它的优势,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李国钧.《中国书院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
[3] 陈谷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 浙江教育出版社
当然,对传统文化与传统元素的运用不只是照搬或再现传统,更多的是要对传统元素进行继承与创新。设计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好的设计不能仅仅是看起来好看,还要看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罢,说到底,好的设计终究是要服务于人,也就是既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又要传达出一定的理念、思想内涵,给人以精神上的熏陶与享受。在当代设计中,如何秉承这一理念,将现代设计语言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是设计师们的使命。我们所熟悉的水墨、祥云、书法、竹兰等设计元素,作为中国风元素的载体,本身就含带着极为明显的审美情趣。从古老时代贯穿历史至今,沿袭着神秘东方的某种美感之源,又在现代不断发展的美学概念里变革交融。中国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除了适当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设计理念外,还要智慧地运用这些丰富的“中国元素”,去创造新的体验、发现新的价值,使设计出来的作品在体现当代性和世界性语言的同时,又继承了我国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下笔者重点从中国书法、中国画以及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书法乃艺中之艺。中国书法作为我国古老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对他女儿说,如果有一个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那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可见,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本身就蕴含着令人着迷的艺术性。它包括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或灵巧飘逸,或洒脱肆意,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态,用在平面设计中,可谓别有一番风味。例如在一个中国菜系厨房的品牌logo设计中,由书法变体而成的名字给人一种浓浓的古典色彩,显得沉稳踏实,菜品浓郁厚重,这给了餐厅品牌“安全可靠”和对食材素雅的语言传达。设计者还在文字两侧用“线”这一元素进行了贯穿,使整体画面达到了一种平衡,也符合整体设计的规则性。但书法字体的稳重似乎让餐厅少了几分现代餐厅的活泼动感,于是为了增加活力,在右上角设计师用传统书法中的印章来进行映衬,红色的印章和黑色文字相辅相成,色彩的搭配也恰如其分。因此,这种设计形式就是对“中国风”书法元素的一例漂亮的运用。
二、中国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作为一种独特、凝炼、含蓄、超越的有机物化形态,充满着辩证的哲理,反映着一个以“形”延“意”的思维意趣,印证着民族内在的积养、品性和操守。在写实水墨与写意水墨中,水墨绘画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的统一。现代平面设计中大量运用水墨艺术元素符号大体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方面设计师追求艺术表现的自由创新;另一方面是一些有责任的艺术家对传统文化存有深厚感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的一种责任。这就需要现代设计师立足传统,挥运水墨,加之于西方设计理念的借用,把水墨元素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个性与共性整合为一个富于生机的新图式,抒写出富有中国气派的设计理念。很多平面设计师都以中国画“形”和“意”的和谐统一作为创作的普遍追求,并多方面地从国画中汲取审美智慧。例如,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对“神”(神态)的把握,注重表达“形”背后蕴含的“意”,而对于物象的“形”追求“不似”中求“似”,从而使作品流露出东方文化气韵。
“李宁”作为中国著名的运动服装品牌,在广告设计中,巧妙利用中国画元素,海报设计中,将中国画的“笔墨”动态精神与现代体育的动态完美结合在一起,使得“李宁”这一海报设计独特、迷人,表现出强烈的中国风,和强大的意境,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成功应用。
三、中国传统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5000年的辉煌历史,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括各种传统的图案。中国的传统图案主要用于对幸福生活的表达以及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或赞美的表达,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将中国传统图案应用到平面设计中,能够使设计作品以传统的形式表现现代的主题,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例如我国著名设计师陈绍华被国人和世界所熟知的“北京申奥会徽·五环太极”设计,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一致好评,无论是广大群众还是业内专家,都给予该作品很高的评价。这幅作品以中国传统图案“中国结”为创作元素,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刻画出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可以说是一幅动感的太极图。陈绍华表示,太极图包含中国人的古典哲学观,反映了中国人对万物、生命的解释,它延展了艺术的规律“气韵”,以中国人的理念体现了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让传统的吉祥图案披上奥林匹克的外衣,既有着我们中国人对全世界人民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由此可见,只有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设计,才能被世人所牢记。
摘要:在平面设计中,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常常能创造出具有独特东方艺术魅力的设计作品。但是对中国元素的继承与发展,并不只是简单地对传统图形、纹样的照搬,而是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巧妙结合,才能设计出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合理应用,以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平面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谢强,蔡华丽.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0(24).
[2]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J].装饰,2015(2).
[3]邓方伟.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狄野.媒介融合时代的视觉叙事设计[J].当代戏剧,2016(1).
[5]狄野.艺术的未来可能性[J].上海戏剧,2014(10).
[6]欧阳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1(27).
[7]张倩,王安霞.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18).
[8]周丹阳.略论现代平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J].艺术科技,2014(10).
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源泉,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命脉,也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性战略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建立起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系统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运用,从而满足组织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并使成员发展最大化的管理活动。激励是指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员工形成动机,并引导员工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和核心内容。可以说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是现代企业的激励系统;管理人的目的,就是要激励人,就是要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最终在员工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企业目标。所以,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好坏,也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在现代企业中作用及相互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就是指投入和即将投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的人力。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能动性(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劳动能力的特性)、再生性(人力资源在劳动过程中被消耗后,还可以再生出来的特性)、增值性(人力资源的存量不断增大和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更大价值的特性)和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劳动能力只存在于劳动者个体的生命周期中的特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建立起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系统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运用,从而满足组织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并使成员发展最大化的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不断更新发展战略和目标的配合与支持力量;是企业实施战略过程中提供制度体系和操作方法的服务者;是企业发展和变革的有力推动者。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命题看,企业是通过对外经营客户,对内经营人力资源来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并且是通过对内经营好人力资源,进而对外经营好客户的,客户的满意度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可以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 本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就抓住了企业的命脉。
2、激励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激发是对人的动机而言,鼓励是对人的行为趋向加以控制。人的行为来源于人的动机,人的动机又产生于人的需要。在现代企业中,激励就是指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员工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所以,激励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能否不断发展,不断地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关键取决于它的员工队伍的工作状态,也就是说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工作责任感。而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主要由一个企业的激励机制来产生。所以说激励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
3、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的相互关系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核心内容就是根据各种理论和原则,运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完成对企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阶段的各种人员进行激励。从而使企业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阶段的员工增强对本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实现 企业的目标服务。现代企业中的激励作用就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它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所以说,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完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谈到关于“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时,说:“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他指出:“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员工,这四种方式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四种方式都非常必要。”
而上述四种方式正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也正说明了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是吸引录用员工的主要手段
“有系统而慎重地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得鲁克《管理的实践》)”。而通过工作分析和工作设计、员工招聘、员工录用、职前教育和员工培训等方式将不同的人力资源吸收录用到企业不同的,适应其每一个员工素质特点的岗位正 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之一。工作分析的科学、准确,员工招聘录用的科学、有效,教育培训的规范、实用。所有这些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员工招聘、录用、安排上岗等过程将企业组织与被招聘人员联系在一起,进而通过被招聘人员的需求,形成要进入企业组织的动机,这就形成了企业对被聘人员的一个激励过程。这一激励是一种外显性激励,即通过人们对企业的外在感官印象,而形成的一种需求和动机。现代企业中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上述工作,能够对被招聘人员形成良好的吸引作用;能够在被聘人员未进入企业之前,就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未来期待,并保证企业人员招聘、录用、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又能保证被招聘人员进入企业后,根据自身的不同素质和条件被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吸引和招聘一些本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同时,又能激励本企业内部现有的职工更加努力工作。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人才进入系统,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保持稳定员工的必要条件
为了激励员工获取最佳绩效,一件很重要 的事情就是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对企业各层次的工作提出高标准。因为好的各层次的工作职能,是决定员工能否达到最佳绩效的关键。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工作绩效考核、新酬制度设计、员工新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设置每一个工作层次工作绩效标准,以此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稳定企业中员工队伍,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贡献力量。员工的动力之源是理念、薪酬、文化、成长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绩效、薪酬并非是唯一的,也未必是最重要的,但确是最敏感的。它是最看得见的、感受最直接的、最关乎员工利益的东西。所以说绩效、薪酬体系在整个人力资源激励体系中扮演了最为主要的角色。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即通过员工在企业中的切身感受而形成的需求和动机。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上述工作,对稳定员工队伍,保护企业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稳定企业员工的必要条件。
三是培养员工愿景的动力之源
职务安排、绩效标准等激发员工责任感的条件其本身并不会提供创造高绩效的动机。只有当员工拥有与企业管理者共同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 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所以,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四是实现组织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企业组织终极目标的实现,来自于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通路来自于企业职位管理体系。也即科学严谨的任职资格体系、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公平公正的升降制度。如何规划好企业员工的发展目标,同时使企业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组织的目标相统一,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即是对员工未来的重要激励,也是为企业组织实现终极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 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理论。如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激励体系正常运转,保证企业动力源泉永不枯竭的关键环节。
1、激励内容理论的应用
需要层次理论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 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他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激励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在绝大多数人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都具有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所列的全部需求。所以,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体系尤其要掌握好这一理论的应用。要使马斯洛的个人需要五层次理论在激励工作中具体化、应用化;使其成为激励系统。
第一层次的激励。即以满足员工基本需求为中心的激励手段,主要包括薪酬、奖金、现金替代品、食物、用品等。薪酬对员工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是员工的一种谋生手段,从根本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能满足他们的自身价值感(薪酬激励并非单纯的金钱激励,它还隐含着成就的激励、地位的激励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情绪、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设计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要充分考虑到业绩优先(企业主要根据员工业绩的优劣来支付薪酬)与表现优先(企业主要根据员工努力与否来支付薪酬)、工龄优先(工龄在薪酬系统中的权重比能 力大)与能力优先(能力在薪酬系统中的权重比工龄大)、工资优先(企业中工资很优厚,福利较差)与福利优先(企业中福利相当好,而工资一般)、需要优先(企业薪酬系统主要考虑企业的需要,忽视成本的控制)与成本优先(企业主要考虑成本控制,而忽视企业需要)、物质优先(在薪酬体系中强调金钱薪酬,而忽视非金钱奖励)与精神优先(在薪酬系统中重视非金钱奖励,不强调金钱薪酬)、公开化(员工之间相互知道薪酬多少)与隐蔽化(员工之间不提倡相互了解薪酬多少)的关系。依据公平(薪酬系统要公平。要使员工认识到,人人平等,只要在相应的岗位上,作出相应的业绩,都将获得相应的薪酬)、适度(薪酬系统要有上下限,在一个适度的区间内运行)、安全(薪酬系统要使员工感到安全,要使企业感到安全,不能经常变动,一些重要内容变动要慎重)、认可(薪酬系统要使大多数员工认可)、平衡(薪酬系统的各个方面要平衡,不能只注重直接薪酬,而忽视非直接薪酬;也不能只注重金钱薪酬而忽视非金钱奖励)、刺激(薪酬对员工要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和交换(企业的薪酬系统与外部市场有可交换的内容,不能自行一套,我行我素)的原则,制定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薪酬策略 和薪酬体系。以满足员工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需求。
第二层次的激励。即满足员工健康与安全需要的手段,包括劳保、福利、沟通、休假、健康健美活动、安抚、关怀、宽容、工作环境等。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每个人对安全感的渴望和需求似乎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特别是公司的雇员,他们对于工作安全感的渴望之强烈,就象其每个人对自己家庭安全感的渴望那般根深蒂固,并且带有一定的防御性。所以说,员工对自身安全感的满足,与其他激励因素同样重要。员工如果在公司里没有得到充足的安全感,就不可能唤起他们的工作热情,管理者也将无法从员工那里得到最好的回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安全保障系统。包括:福利系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沟通系统(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员工与高层领导)、工作环境系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使员工无后顾之忧、心情愉快地工作,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第三层次的激励。即以满足员工友爱、归属及接纳需要的激励手段,包括团队作业、团 队建设、人际关系等。人是怕孤独、爱热闹的动物。个人在生活中感到需要朋友、爱人、孩子,渴望与同事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爱、交往、情谊,对于个人来说有两个方面:付出自己的和接受别人的。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伙伴之间、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保持友谊和忠诚。即把自己归属到一个群体或组织之中,获得友爱和人际圈。从情感上讲,都希望伙伴、同事之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是情感的心理需要;从归属来看,人都有一种归属于某一集团和群体而得到相互承认和关心的愿望,这是合群的心理反应。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团体之外,便会产生一种孤独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压抑,这就是这种交往需要的反应。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出企业团队合作体系。激励员工建立良好的组织人际关系,以合作带来双赢。
第四层次激励。即通过表扬与批评、民主与授权等手段,来达到队员工的尊重和使员工自尊。马斯洛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因为人人都有自尊心,都有需要人们认可、尊重和重视,由此产生两种情况下的追求:一是内在地渴望有知识、有实力、有成就,能胜 任工作,渴望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天地;一是外在地渴望个人成就、有人认可。以期提高自己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尊重的满足,会使人增强自信心,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有地位、有价值、有实力,有自己用武的天地,有自己发展的前途。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绩效与期望、表扬与批评、信任与授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企业以人为本的尊重体系。
第五层次激励。即通过教育培训、工作自主,促使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让员工形成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促进员工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相结合的最好环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和企业对员工发展的要求及员工自身发展的不同目标,为员工制定科学又合乎员工自身需求的发展规划。使员工的发展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企业与个人发展规划体系。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他认为,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 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此外,人们对于诸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他把这一类又统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他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事实上,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激励内容上大致相当;只是马斯洛按层次从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认为人们的需要是满足了低一层次后,才有高一层次的需求。而双因素理论则是从是否发生激励为标准,将对人们需求效果发生影响的因素分为两个方面。这样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应用时更加具体化。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当将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激励系统,按照双因素理论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这样应用起来,更加方便有效。
激励需求理论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提出的。他区分了人的三种需要: 成就需要、权利需要、社会需要。成就需要: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对成功 有一种强烈的要求,愿意接受挑战,为自己树立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权利需要: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别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响力。社会的需求:建立友好密切的人际关系的欲望。具有高社会需求的人努力需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激励需求理论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启示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激励。
上述激励理论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它主要是用以领导和管理人员了解和激发员工理论。这一类型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应用的最主要,也是最广泛的理论。
2、激励过程理论的应用
期望理论的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期望理论的关键是了解个人目标以及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关系。根据期望理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将组织中的环境、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不同人的不同目标、不同目标能否满足的程度等关键的要素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期望模型,给不同需要的管理者以不同的激励。
波特—劳勒模式的应用:是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引申出的一个实际上更为完善的激励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这一模式,将努力、成绩、报酬、满足等等激励因素连锁地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体系更加完善。
3、行为改造理论的应用
激励强化理论的应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是行为改造理论之一。它认为强化塑造行为是激励过程的核心。
归因理论的应用: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等人提出的。着重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归因理论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下属的归因倾向,以便正确指导和训练正确的归因倾向,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主要激励方式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方式来看,可分 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两种类型。所谓外在激励就是通过外在力量引发下属积极工作的机制,包括福利、晋升、授衔等。而内在的激励则是通过表扬和肯定使下属确立自信的机制,包括对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成就感的确认等。外在的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不易持久,更不能滥用,因为处理不好有时会降低其他人的工作情绪;而内在的激励方式,虽然激励过程需时较长,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效果,而且能持久。从激励的内容与要素来看,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类型。物质激励是给予下属物质上的报偿;精神激励则是给予下属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从激励的运动方向来看,则分为顺向激励和逆向激励两种类型。顺向激励则是通过诱因以开发下属实现目标的潜力和动力,而逆向激励则是通过下属不愿接受的结果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以激励的手段和要素作为标准,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目标激励。西方行为科学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第一,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挂钩;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方向,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心理学把其称之为“诱因”。第二,参与程度与义务感成正 比。第三,目标实现受阻时,引发两种行为:一是制定更为合理的目标,二是导致非理智行为的产生,人力资源部门应当通过“连续激励”杜绝后一种行为的产生。
2、评判激励。评判激励是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或肯定的奖励、表扬,或否定的惩罚、批评,以及什么都不做的“沉默”。运用评判激励要注意求实、及时、中肯,要根据正确的标准和价值观念,以及员工的需要的不同层次和同一需要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类别的评判。一般说来,人力资源部门的评判分为公开式评判和隐蔽式评判两种。公开式评判应该注意其他人对肯定或否定的员工的反应,因为人力资源部门的公开的肯定和否定员工实际上是代表了企业的追求和目标。它对整个组织起着一种导向性的作用。不恰当的肯定或否定会误导员工和分化群体。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在运用评判激励作出肯定性评判或否定性评判时,一定要把评判之后的员工效应和心理效应估价充足。
3、榜样激励。榜样是人的行动的参照系。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果能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参照系”,就会把人们的行为导向有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轨道上来。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个道理。要注意榜样应当是从人们的群体行为中孕育、成长起来的,被群体公认为思想进步、品格高尚、工作出色的人,只有这样的榜样才能受到员工的敬佩、信服,因而也就具有权威性。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在实施榜样激励时,要坚持如下原则:一要明确榜样激励的动机;二要引导员工一分为二地对待榜样,不可使榜样人物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三要分析榜样形成的条件和成长过程,为员工指明学习榜样的正确路径和心态;四要关心榜样的成长,使之不断进步;五要保护榜样,对那些中伤打击榜样的错误言行进行批评教育,防止狭隘心理和嫉妒心理的产生与蔓延。
4、荣誉激励。属于典型的内在激励。因为荣誉属于一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拿破仑非常重视激发军人的荣誉感,他主张军队“不用皮鞭而用荣誉来进行管理”,来培养和激发官兵的荣誉感。拿破仑对于立了战功的官兵,在加官晋爵、授予勋章时,总要在全军广泛地进行通报,激发所有官兵为荣誉而勇敢战斗。这一激励方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且这一激励方式在国有企业有广泛的运用。
5、逆反激励。这种方法并不是直接正面鼓动人们去实现某项目标,而是向他们提示或暗示与此目标相反的另一结果,而这一结果是员工无法接受的,从而使他们义无返顾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逆反激励是一种更具有艺术性的激励方法。
6、许诺激励。组织的许诺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预期以激发其积极性的激励方法。组织的许诺必须正确运用,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在运用中,人力资源部门要掌握如下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它体现在许诺的内容要准确,不能乱许诺;许诺的范围要准确,不能无边无沿。二是适度性原则。所做的许诺要符合组织的发展要求,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三是公平性原则。组织作出许诺一定要有公平的尺度,不能乱开口子乱许诺。四是针对性原则。“盲人不会因为你送给他一面镜子而感谢你”,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许诺。五是有限性原则。许诺有其特定的时限,一旦许诺得以满足之后,就不能进行额外的附加许诺,否则就会助长员工漫天要价的心理。
7、物质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和经济利益。物质激励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 利益的需求,来调动其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部门要把握物质激励与单纯的物质刺激的界限,要寓物质激励于精神激励之中,善于把员工的眼前经济利益和组织长远的经济利益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物质激励的积极作用,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8、晋升激励。是一种适合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不足,使员工在更高的层面上体验到价值实现的感觉。众所周知,在现代组织中,其体制结构大多采取金字塔型的官僚制,即职位的稀缺和企图占有职位的人数永远处于一种矛盾中。正式在这样的体制背景之下,晋升就成为一种最具效力的激励。人力资源部门就要掌握好有限的职位资源中,将员工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使其职位提升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达到有效的激励。
9、产权激励。产权激励的本质在于让员工做老板。产权激励的制度化形式是员工股份制,员工持股制的关键是在法律和经济两种意义上拥有所在企业的财产。当员工为自己劳动时,他们就会更好地工作。这一制度形式是由美国著名律师凯尔索首创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这种制度形式中,企业的 产权、管理权和分配权均属于企业全体员工所有,由此使激励发展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
四、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激励程序
1、洞察需要:激励机制的源头。企业组织要实施激励,首要的前提是洞察员工的需要,人的动机与行为完全根源于他的需要。因此是否能够洞察员工的需要,就成为激励工作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力量。一般来说,组织的激励总是要与员工的需要相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的行为纳入到激励体系中去。
2、明确动机:激励机制的前提。行为科学家认为,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各种活动的愿望和理想。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它驱动人们和诱发人们从事某种行为,规定人们的方向。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人们的需要有多种,动机也有多种。这许多动机在一定时期内只有一个最强烈的动机能引发人们的行为。而当这一强烈动机的目标实现了,一种需要满足了,这个动机的程度就减弱或消失。其他动机又强烈起来,继续驱使着人们的行为。动机的种类有:始发动机(驱使人们产生某种行动)、选择动机(使行动朝着特定的方向、预期的目标进行)、强化动机(行为的结果对动机有巨大影响,动机会因良好的结果而加强,从而使该行动重复 出现,也会因坏的结果而削弱或消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掌握动机的不同种类,把握好各种动机,从而把握激励时机。
3、满足需要:激励机制的核心。满足员工的需要,实际上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统一在一起,建立激励机制的过程。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因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上就是人的管理与人的领导。管理员工就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心情舒畅地工作。
从行为科学看,它强调通过设置目标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满足需要。其内容包括三点:一是目标必须与需要和动机挂钩,既是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又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目的物。心理学上通常把这一类型的目标称为“诱因”。二是无论设置个人目标或团体目标,要让员工积极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就越强。三是当人们受到阻碍不能实现目标、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往往会发生两种不同的动向:组织上分析原因,调整力量,部署或制定更适应的目标;或是导致员工非理智的破坏行为。所以,人力资源部门要善于把握激励的整个过程,控制激励活动朝向既定的目标进行。
4、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制约机制的相互补充。激励行为必然会对员工产生一系列影响,而且不同的人对这一激励机制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激励的结果是否是符合组织的意图,这些要素都需要在反馈过程中加以明确,从而为组织的递进式激励提供必要的信息。激励与约束是对立的,然而它们又是统一的。有时激励可以强化约束的效果,甚至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约束;在许多情况下,离开了激励,约束就变得孤掌难鸣,难以奏效。因此,激励必须与约束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原则
1、连续激励。激励是没有终点的,因为人的需求是没有终点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奉行连续激励的原则,通过连续激励不断开发员工的需要,从而把员工的潜力充分开发出来,使其工作服从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分层激励。激励不能全盘满足员工的需要,而是要分区、分步骤、分阶段地满足下属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需要一下子得到了全盘满足,那么人的奋斗欲望也就没有了。也就是说,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种激励的力量了。
3、适用激励。适用激励就是要求组织对每一位员工的需要有着准确的判断,使每一位员 工的不同的需要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4、及时激励。就是要在员工出现挫折和失望时,组织要及时激励,把激励的力量投放到员工的心中,使其能够消除懈怠和失望,摆脱消极状态,进入积极状态之中。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激励原则,也是由人的行为规律决定的。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激励是指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驱使着人们去寻找目标。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一时又不能得以满足,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即激励状态。这种不安和紧张状态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动机。人们有了动机之后就要选择和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进而产生满足需要的行为。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紧张和不安就会消除,即激励状态解除。但随后会产生新的需要,从而导致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的终结。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激励过程。将激励这个心理学概念用于管理,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六、如何正确运用激励原则
正确地运用激励原则,可以提高激励的效 果,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中预先设定的目标。激励原则的运用应注意到以下因素:
1、准确地把握激励时机。
从某种角度来看,激励原则如同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时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中,并不存在一种绝对有效的、时时适宜的激励时机,激励时机的选择是随机制宜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应根据具体客观条件,灵活地选择激励的时机或采用综合激励的形式,以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2、相应采取激励频率
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进行激励的次数,它一般以一个工作学习周期为其时间单位的。激励频率与激励效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两者可能成反比关系。因此,只有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发挥激励的作用。激励频率选择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包括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任务目标的明确程度、激励物件的自身素质、工作学习状况及人际关系等。一般来说,如果工作学习性质比较复杂,任务比较繁重,激励频率应相应提高,反之,则相反。对于目标任务比较明确,短期见效的工作,激励频率应当高,反之,则相反。在具体的人力 资源管理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恰当的激励频率。
3、恰当地运用激励程度
激励程度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激励效果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所谓激励程度是激励量的大小,即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能否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直接影响激励作用的发挥,过量激励和不足量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真正作用,有时甚至会起反作用,造成对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低,就会使被激励者产生不满足感、失落感,从而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如果设定的激励程度偏高,又会使被激励者产生过分满足感,感到轻而易举,也会丧失上升的动力。所以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从量上把握激励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要适中,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不到一定程度,激励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正确地确定激励方向。
所谓激励方向是指激励的针对性,即针对什么样的内容来实施激励。它对激励的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起源于五种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种间断的阶梯式的跳跃,而是一种连续的、波浪式的演进
。一
般来说,当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以后,较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会出现。这一理论表明,激励方向选择与激励作用的发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激励的作用就难以继续保持,只有把激励方向转移到满足更高层次的优势需要,才能更有效地达到激励的目的。
【论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张力】推荐阅读:
论金融服务业在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发展前景06-26
论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前景11-07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10-18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07-16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11-07
论我国土地物权制度11-17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10-11
论我国行政问责制11-03
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模式论文12-06
论我国的行政监察制度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