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教学设计比赛(推荐8篇)
执教:程溢(贵州省绥阳县洋川小学)
评析:罗灿阳(贵州省绥阳县洋川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梅花》
【教材分析】 王安石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与一般描写梅花的诗不同的是它不仅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而且还表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柔美的一面。大意是: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绽开。远远的看去一片雪白,难道是下起了雪?忽然闻到了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一片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的“墙”字很有特点。从时值上看,是一拍半,但作曲家却没有按常规用四分附点音符,而是用了切分节奏,在以mi为主的一拍半中,又用了一个十六分音符的fa,不仅使音乐显得有生气和活力,而且强调了第一个字的语气,使音乐的开篇即有独到之处。第二乐句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在节奏上是第一乐句的重复,保持了旋律进行的统一。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乐句出现了最高音sol,同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接着的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情绪逐渐平稳,结束在主音上。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坚强的性格。【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梅花》,感受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征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能够用连贯、饱满、富有力度对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力争做到声情并茂。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和表现方法对歌曲进行综合性表演。【教学重点】能用连贯的声音唱会并唱好歌曲《梅花》。【教学难点】
1、掌握歌曲中的“×× × ×” 切分节奏。
2、第三乐句的力度变化。
3、第四乐句与结束句音准的区别。【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古筝 【教学过程】
一、赏梅花之美
1、花儿都很娇嫩,但有一种花却很坚强,它能在寒雪中傲然怒放,那就是梅花(出示梅花图片)。今天的音乐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梅花的世界,领略梅花独特的美吧!(播放梅花在寒雪中盛开的课件,师弹古筝名曲《梅花三弄》配乐)
2、欣赏了这些梅花,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回答)【设计意图:音乐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本环节中,唯美的梅花图片再配上教师弹奏的古筝名曲《梅花三弄》,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了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二、品梅花之韵
1、师:梅花不畏严寒,高风亮节的形象象征人们坚强的性格和崇高的品格,老师也想唱一首歌来赞美梅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的歌词跟我们平常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出示古诗《梅花》)
2、朗诵古诗
①播放古诗范读视频,学生跟着视频轻声朗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②师:能学着古人的样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吗?想想此时的王安石会用怎样的感情、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吟诵这首诗?(学生试着感受体验)
③老师弹古筝为你们配乐怎么样?我想请一名同学来领读,谁愿意。(配乐朗诵古诗)
【设计意图:首先老师用声情并茂的歌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古诗,了解其含义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好情感铺垫。】
三、唱梅花之乐
1、师:谢谢你们精彩的朗读。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请同学们边跟着音乐开口默唱边想想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跟着音乐用激光教鞭指歌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出发整体感受音乐,通过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及特点。】
2、我看到好多同学小脸憋得通红,是不是都想一展歌喉唱一唱呢,接下来我们就跟着音乐用讲悄悄话的方法轻声哼唱一遍。
3、你们的声音可真美,跟老师一句一句地来唱一唱这美妙的旋律吧,我们先来学唱第一部分(实物展示台显示歌谱,用铅笔功能标注歌曲的两个部分,再用幕布功能遮挡第二部分)①教唱第一句时,强调“墙”的唱法(一字三音、切分节奏)
这是本首歌最难的地方,没想到同学们一遍就会唱了,真厉害,我们再唱一遍巩固一下吧!②接下来老师唱第二乐句,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没有?
③现在我们加大难度,把这两个乐句连起来唱,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能跟着音乐动动身体,面带微笑地来唱,能做到吗?看看谁唱得最投入。
4、学唱第二部分
①第一部分同学们唱得很柔美、很抒情,现在我们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先听一下第二部分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没有?(情绪更激动一些)
②学唱第三乐句:刚才同学么听到的情绪最激动的乐句就是歌曲第三乐句,跟老师一起来唱一唱。
用怎样的力度表现激动的情绪呢?渐强(用图库功能插入渐强符号)
③学唱第四乐句: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下一句,先听听这一句的力度有变化没有?(渐弱)请同学们也用渐弱的力度来唱一下这一句。④动情演唱第三、四乐句,唱出力度的对比。
⑤揭示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用两种颜色的笔标注;
⑥分析两个结束句的异同:23 1—比较平,仿佛是放在鼻子下闻花,43 1—起伏大一点,仿佛是抬头闻枝头的梅花。(学生边做闻花香的动作边唱)⑦有感情地演唱第二部分
5、小组检查演唱:四人小组跟随伴奏音乐进行演唱,边唱边听一下其余同学唱得怎样,如果有同学唱得不对,在演唱完后,请给他指出来,并帮他纠正音准。
6、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都有些陶醉了,但这还不够,我想请同学们用你最好的声音、最好的表情、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希望你们能唱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以及电子白板充分有效的运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节奏特点、力度变化等特点,用分析、对比、比喻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旋律、结构特点,让学生唱会唱准唱好歌曲。】
四、抒赞梅之情
1、师:同学们歌声很美,音也很准,可惜表演方式有些单一,这不,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来助兴,想不想来试一试。
①不过我们得先想好怎么打。歌曲第一部分情绪抒情优美,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打?第二部分呢?(设计好节奏后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
②部分学生使用打击乐器,部分学生演唱,老师弹古筝伴奏
2、太美了,这真是天籁之音啊!但老师觉得咱们班同学应该还会有更加精彩的表现。现在
你们开动小脑袋瓜想一想,还可以用上哪些表现方式和演唱方式让这首歌曲听起来和看起来都更美,更能表达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呢?
引导学生加入表演、朗诵、舞蹈、绘画、书法、打击乐器等方式综合表演。
【设计意图:以演唱为主,以朗诵、舞蹈等艺术表演元素为辅的综合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五、拓展延伸
1、梅花以它高尚的品格和可贵的精神感动了许多诗人和音乐家,所以关于梅花的诗词和音乐作品很多,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歌曲《红梅赞》,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体会梅花的高风亮节。(播放视频的同时,出示歌曲《红梅赞》的创作背景以及要表达的思想)
2、课后收集关于梅花的诗词和音乐作品。【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红梅赞》,使学生对梅花的品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梅花的艺术作品,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析]
《梅花》充分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首先,以优美的古筝音乐、唯美的梅花图片给学生创设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进一步探究美的激情;其次,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然后,以“聆听、感受音乐”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聆听演唱中,感受歌曲的音律美、意境美;最后,通过综合性表演,让学生各方面才艺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音乐的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还有以下几点:
1、设计科学合理,注重情感体验;
2、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3、结合了教师的自身才艺(弹古筝),在导入环节,学唱歌曲环节,综合表演环节都充分运用了这项才艺,让学生在古典乐器的配合下演唱古诗,更加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绥阳县洋川小学
没有总体的课就像是一朵无魂的花, 所以我把课的总体设计看成是一棵完整的梅, 努力地种活一棵梅。
《梅花魂》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回忆外祖父身前的五件小事, 讲述了外祖父思乡落泪和托梅寄情的故事。反映了外祖父虽飘泊他乡但心眷祖国的赤子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外祖父的深深思念和赞誉之情。文章叙事细腻, 用词妥帖, 但篇幅较长。写梅花、说思乡两条线索清晰, 其内在的联系需要悉心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梅花魂在文中有多层涵义:一是梅花的秉性;二是民族魂, 亦即民族气节;三是外祖父身上所体现的对于祖国的眷恋, 是梅花品格与他的爱国情怀的融合。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 第二层含义学生很难理解, 是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据此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采用分类学习的方法理解“朵朵幽芳、风欺雪压、顶天立地”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以重点词语、句子为依据,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梅花魂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含义, 感悟人物情怀。 (4) 摘录令人回味的词句。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这样的意图: (1) 词语分类教学, 解决新词量大的问题, 抓重点句反复品读, 做到长文短教, 提高教学效率。 (2) “总体感知、理清作者思路”和“细细品读、层层感悟”相结合, 实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两课时的教学完成“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 (3) 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感悟这一学习难点相结合, 让学生收集关于“归国华侨”的爱国故事, 提升学生对文中“梅花魂——恋国情”的感悟。
按照这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 课前预习, 整体感知; (2) 检查预习, 学习词语; (3) 词句相连, 品读感悟; (4) 抓住节点, 分层展开;作业过度, 后继有据。主要是完成对“梅花魂———民族魂——爱国情”的理解。从梅花魂到民族魂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设想本课时的教学是要为后面“思乡爱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 在总体设计上还是花大量的时间来感悟“梅花魂”。
课前预习, 是把整体感知移前, 增加课堂的容量。作业第二题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外祖父思乡的几件事情, 细细品味”, 则为下一课时的教学确定基调, 把第一课时学习是为了铺垫下一课时的学习感悟这一意图暗示给学生。
捡起数瓣花——词语教学
如果说课的整体设计是一棵梅, 那么词语就是这树上的一朵花, 而这堂课的词语教学就是捡起了几片花瓣。本篇课文新词的量很大, 所以, 在课堂中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一是词语分类学习。在检查词语自学情况时, 首先出示的是一组直接描写梅花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
清白秀气
风欺雪压顶天立地
这里, 从指名学生读词开始, 重点指导“缕”的读音, 接着以“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清白、秀气;梅花——遭到风欺雪压, 却始终——顶天立地”引读结束。紧接着出示第二组词语:
不甚在意分外爱惜泪眼朦胧
训斥刮去抹净
眷恋衰老珍藏
针对这一组词, 学习的重点放在“分、抹”的读音上。并结合字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音,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词语成为学习的切入点。在出示第二组词语后, 通过找反义词“不甚在意——分外爱惜”, 然后从“分外爱惜”的是什么切入, 让学生找出写外祖父“既不甚在意又分外爱惜”的句子, 再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找到句子: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 我偶尔摆弄, 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 他分外爱惜, 家人碰也碰不得。
接着, 继续提出问题:外祖父分外爱惜的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展开后面的教学。还有, 像“稀罕”一词的教学也是这样, 在出示了句子“一枝梅花, 有什么稀罕的呢?”后, 在稀罕的后面板书了一个“?”, 然后让学生找出“到底有什么稀罕呢?”再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稀罕在什么地方。
三是词语学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如课堂中在学习“秉性”这个词时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句子; (2) 齐读后提问:秉性是什么意思? (3) 句子中哪句是具体写梅花的秉性的?让学生完成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四是注重词语的积累运用。在学习了梅花的品格后向学生提出:“此时,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梅花的品格?”这一问题。在学生感受了民族魂的时候又提出:“此时, 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这些都为了学生词语的积累与运用而设计的, 同时也避免了通常课堂上要问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某某说”的定式。
横斜几棵枝——句子教学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 文中又有许多比较难理解的句子, 如果学生能读懂这些句子, 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较好地感受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 课堂中出现了最最着墨的有这样3个句子的教学。本意是想设计成支撑本课时的骨架, 就像横斜的梅枝, 勾勒出树的姿态。
一是从“有什么稀罕的呢?”导入。
我五岁那年, 有一回到书房玩耍, 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训罢, 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 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出示后随即从具体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句子。
1.“顿时拉下脸来”这一神态。
(1) 做一个“拉下脸来”的动作。
(2) 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拉下脸来”?
(3) “顿时”是什么意思?
(4) 从外祖父这“顿时拉下脸来”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这一语言。
(1) 同学们, 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外祖父的第一次训斥!
(2) 从这“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训斥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3) 换位体验:谁也学着外祖父的样子训斥一下?现在, 你就是外祖父, 请你冲着莺儿她妈大发脾气吧!指导读好训斥的话。如:你训斥得很响, 很生气。可是, 同学们想想看, 外祖父是一个老人, 他训斥的是谁?所以, 这训斥中除了“生气”、“责备”还应该带着什么? (齐读)
3.“轻轻刮去”、“慢慢抹净”这些动作。
(1) 这里, 你留意了外祖父的哪些动作?
(2) 多么小心翼翼的动作!让我们也小心翼翼地读一读。 (指名读, 齐读)
小结读。因为“我”不小心弄脏了梅花图, 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就大发脾气 (板书:大发脾气) , 外祖父对这墨梅图真是分外爱惜。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分外爱惜”!这三个细节的感悟, 随机进行,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从为了解开“稀罕”的疑问导入。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 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 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这一句的教学, 和上一句有所不同, 主要是采用引读的方式, 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加深理解。引读是这样安排的:
(1) 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2) 我们说梅花是最有品格的, 因为——
(3) 梅花是最有灵魂的, 也是因为——
(4) 梅花是最有骨气的, 还是因为——
三是为了理解“民族魂”而导入。
几千年来,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一句子的学习和前面又有所不同。这里, 设计的是从了解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入手的。先是让学生说说收集来的有气节人物, 再多媒体播放, 播放过程中配以《满江红怒发冲冠》的背景音乐, 教师同时作画外旁白,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读:
(1) 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
(2) 师:这些有气节的人物不正是这朵朵梅花吗?他们在凝视我们, 他们在告诉我们——
生: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一、提示课题,唤醒积累,初知“梅花魂”
五年级学生对梅花,无论是颜色还是形态都比较熟悉,这是引导探究梅花内涵,感受人物情感的基础。可以在板书“梅花”后引导:喜欢梅花吗?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一般会从梅花色彩斑斓、姿态万千、香味浓郁、性格坚强等方面叙述,这就能促使他们整体感知梅花。接着进一步引导:梅花最值得我们赞美的是什么呢?能借助具体画面说明吗?学生一般都会把目光聚焦于梅花的坚强,通过其不畏严寒、不惧霜雪的形象描述,具体感受其坚强的品格。此时板书“魂”并追问:知道什么是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借助字典理解。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积累,能促进难点的突破。学生对课题有了初步理解,就为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细节,阅读品味,感悟“梅花魂”
外祖父借“梅花魂”赞美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表现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其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都体现在细节描写上:三次流泪,凸现他浓浓的思乡情;两件珍品,流露他殷殷的惜梅意;一次长谈,突出他拳拳的爱国心。“思乡”、“惜梅”、“爱国”有机联系,相得益彰,集中表现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情。为引导感悟“梅花魂”所表现的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可在引导自读,读通课文,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写得特别细的地方(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主要细节:三次流泪、两件珍品、一次长谈)。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展开想象,仔细品味,体验表达,借助对“梅花魂”情感内涵的感悟,促进理解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1.三次流泪——感受浓浓思乡情
课文写了外祖父的三次流泪:教读古诗的暗自落泪;提到回国时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上船送别时的泪眼蒙胧。场景不同,缘由各异,但情感一样,这就是对故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思念。可引导学生联系情境,联想和想象,体验感受。
(1)第一次哭——在想象描述中感受。第一次是悄无声息的哭。外祖父“常常抱着我”,“一遍又一遍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那几句诗时就潸然泪下。这无声的泪水,表达了真切的情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面(教读古诗、潸然泪下、拍着手笑、摇头叹息),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明白:不厌其烦地教读古诗,为的是使“我”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借诗句表达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漂泊他乡的愁绪;常常落泪,摇头叹息,表明离家之久、距家之遥、思乡之切,而又无可奈何。在此基础上,再回读诗句,理解诗意,产生共鸣,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外祖父的内心世界,触摸浓浓的思乡情。最后引导学生想象,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如果你就是外祖父,读到这些诗,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可联系前边所学课文,想象并描述家乡绿意盎然的田野、疏疏朗朗的竹林、涓涓流淌的小河、弯弯曲曲的小路……祖国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不息的黄河、连绵起伏的群山、无边无际的草原……)借助画面的描述和心理的外化,体会外祖父在浓浓的思乡情中表达的对祖国的眷恋。
(2)第二次哭——在角色变更中感受。当“我”要求外祖父也回祖国去时,他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了起来……可见久居海外的外祖父深深地思念祖国和故乡,不能回国是何等伤感。可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外祖父,在外漂泊数十年,朝思暮想回故乡,如今自己的女儿、孙女就要离开自己回祖国去了,而你却因年事已高不能回国。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恨自己,年事已高难回乡;怨山水,阻隔去路难回还;盼奇迹,生出双翅回乡去……)
(3)第三次哭——在真情对话中感受。送行时,似乎“一下子衰老了许多”的外祖父泪眼蒙胧,“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可这样引导: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外祖父,看着自己的女儿、孙女已登上即将启程的轮船,而自己就要与他们天各一方,你赶上了船,拉着自己的女儿和孙女,有什么要叮咛呢?对即将起航的轮船,有什么要叙说呢?对远方的祖国,有什么要表达呢?……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真情对话,尽情表达:对女儿、孙女,表达对他们的真诚羡慕和美好祝愿;对轮船,希望它能载着自己远渡重洋,回归故里;对祖国,为自己不能回国感到无限的惆怅,请祖国相信,祖国永远神圣地留存在自己心中。
2.两件珍品——感悟殷殷惜梅意
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是外祖父的两件珍品。在他心中,梅花是祖国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象征。可引导学生抓住细节,阅读体会;凭借语言,体会情感;依托情感,品味语言。教师相机点拨,促进感悟。
一是呵护的细节。对呵护墨梅图的细节,可让学生自由朗读,想象外祖父的神态、动作;借助朗读,再现情境,表达情感;抓住“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体会墨梅图是外祖父的心肝宝贝,外祖父要除去污迹,又唯恐擦坏了墨梅图,只好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他像呵护襁褓中的婴儿那样呵护墨梅图。可见,他对墨梅图怀有深深的怜惜之情。
二是赠送的细节。赠送的细节,可联系当时的情景思考:既然外祖父那么珍爱两件珍品,为什么要送给“我”呢?既然赠送,为何不一起送,直到我登上轮船时才送第二件珍品呢?引导交流时适当点拨,使学生明白:把两件珍品赠送给“我”,一是表达对祖国的眷恋:让挚爱之物回到祖国,了却心愿,以表达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热爱;二是表达对孙女的期望:希望孙女把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捎回祖国,希望孙女像梅花一样做人;三是反映对珍品的留恋:两件珍品,赠送却有先后,反映了外祖父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他对珍品无比的爱惜。女儿和外孙女走了,自己就要与她们天各一方,真想留一件珍品陪伴自己,以解心头的寂寞。但想到自己已风烛残年,真担心这件珍品不能回到祖国。因此,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我”。
3.一次长谈——体会拳拳爱国心
外祖父谈梅花,点出了梅花之“魂”,这是外祖父珍爱梅花的缘由。这段话,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认真引导,体会句子丰富的内涵,感受外公真挚的爱国之情。
一是形象拓展。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梅花的什么品格?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读了这段话,你眼前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让学生联系古与今的爱国英雄理解,像苏武、邓世昌、江姐、刘胡兰、钱学森等)——借个体形象体会民族精神。再这样追问:2008年1月,面对罕见的雪灾;2008年5月,面对特大地震灾害,我国人民表现怎样?与梅花相似吗?——借群体形象感受民族品格。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外祖父如此珍爱梅花图和绣有血色梅花的手绢,原因在于梅花坚强不屈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险阻的体现。
二是心理外化。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让学生充当外祖父,接受老师或同学的采访,借助心理语言的外化,促进人物情感的外显:“为什么如此珍爱梅花图?”“既然如此珍爱,为什么又要把它连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一道送给外孙女呢?”——通过采访,让学生知道:浓浓的梅花情,显现了外祖父殷殷故乡情,拳拳爱国心。
三、读写结合,延伸拓展,升华“梅花魂”
外祖父关于梅花的长谈和对梅花的挚爱,小时候的“我”或者浑然不知,或者感觉朦胧。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感受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这就给了学生延伸拓展的空间。在整体阅读、深入感悟后,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延伸拓展: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渐渐从外祖父的两件珍品中感受到了他浓浓的思乡情结、真挚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我”的殷切希望。这一天,“我”又一次拿出外祖父的两件珍品,不禁浮想联翩,外祖父还在异国他乡,“我”要写一封信,表示“我”的问候,叙述“我”的感悟,表达“我”的感谢……如果你就是作者,想在信中写些什么呢?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给外祖父写一封信。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2、运用字理识字、定位识字、借助图片和语境等识字方法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指导书写写“枝、支”两个字。
3、有感情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认识9个会认的字,深入学习5个字。教学难点:了解汉字演变过程,感悟古诗意境。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认识或者喜欢很多花儿吧?来,说一说。在我们中国,有很多读书人都非常喜欢一种花,你们看,就是它。关于梅花,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梅花因为在冬天开放,不畏严寒,所以大家非常喜欢它,并且为她写下了许多诗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描写梅花的诗。
二、初读课文,定位识字:
(一)范读。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要注意听,尤其是不认识的字,要听清它的读音。
(二)自由读。自己读一读。
(三)指名读。两名同学读。
(四)圈画生字,再读古诗。
(五)在诗中单指这些字读字。
(六)把这些字擦掉,再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回忆,这些生字长什么样?
三、学习会认的字:
(一)自己读,练习组词,同桌互相检测。
(二)进一步学习会认的字。
角,古人是怎么创造这个角字的呢?演示自理图。古人就是依据牛角的样子创造出了角字。请试着给这个字组词。诗中说墙角,是哪里呢?出示墙角图片。
数,这个字我们可经常见,你在哪见过这个字,组个词,数学,数字。啊,这个字经常见,难不住大家。
枝。给它组个词。树枝。因为它和树木植物有关,所以左边是个木字旁。右边也是一个字,支。这个支又表示什么呢?古人是怎样创造它的呢?出示字理图。这个支就表示长的杆状物的量词。区分枝和支。
凌,组词:冰凌。看图片,这个字真有意思,让我们一看就产生了好冷的感觉。
独,组词。那你什么时候感到孤独啊?那你什么时候是独自一个人啊。那别人呢?你什么时候感到孤独?还能组成什么词?那你能用独自说一句话吗? 遥,组词,遥就是远的意思。
暗,组词。香,组词。我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词,暗香,那是怎样的香呢?
(三)开火车读字组词,检测学习效果。
四、指导写字:枝、支。
五、理解诗意,指导有感情朗读。
(一)创设情境讲故事理解诗意。
(二)有感情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这回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回想像你刚才看到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通过范读,指读,同桌之间读,加上动作读等方式读出诗的意境。
六、拓展:
一、教材分析:
《梅花魂》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是以“思乡怀乡”为专题,安排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单元文本的学习,在阅读文本,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到作者以及文本的中人物,对自己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文从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入,追忆了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一些往事。通过对外祖父珍爱梅花,在归国之际将墨梅图与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送给外孙女的回忆,体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整篇课文还借物喻人,用梅花来赞誉中华儿女的品格,从中表达了外祖父对中华儿女以及祖国深深的爱意。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选编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能够领会到文本中所传达的深深爱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自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四年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量语言的积累。他们的形象思维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丰富与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发展。这些使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
虽然已经是高年级的学生,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还非常有限,特别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这对于理解本文中梅花与华儿女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教师应该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多去了解一些有关梅花的古诗词,以利于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意。
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接触的还比较的少,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放低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体会与接受,消除他们的畏惧感,使他们在习作过程中能够模仿应用,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以往爱国教育的教授方式,往往是僵化、死板的。教师一味地传道,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真正的爱国教育应该是使学生的文本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读自悟。
三、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文本,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与教材的基础之上,以朗读为经,品读为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悟内涵的方式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以及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缕缕幽芳、葬身异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梅花魂的深意,从对外祖父追忆的往事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4、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领会作者的表达手法。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意,从对外祖父追忆的往事中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怀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深意,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课时分配:两课时
六、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开得越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3、查字典说说“魂”的意思以及在本课中的意思。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带着“?”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梅花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梅花的精神,为之后的课文感知做好铺垫。借助查字典的方式来学习“魂”,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该字的部首、写法,还了解了“魂”的意思。通过对课题的质疑,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3、全班交流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生字能力,通过小组交流以及全班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识记方法,强化记忆。教师只需适时的检查、纠正,对重点字词进行教学。】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
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2、找找五件事分别对应的是哪些段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读诗词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而哭
4——1
1送墨梅图
12——13 递梅花手绢
14——15 【设计意图:对五件事的概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的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学生自读第一件事,交流从中读到了什么。(外祖父对于家乡,对于祖国的思念之情)
2、引导:眼尖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中引用了不少古诗词,那你对这些诗词是怎么理解的呢?外祖父教文中的“我”学这些,用意何在呢?
3、点拨:外祖父为什么在读这些诗词的时候会流泪呢,原因是什么?
4、教师小结:看来,虽然文中的“我”身在异国,但外祖父丝毫不肯放松对我的教导,让我从小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不要忘“本”,这份心意真是难得啊!
5、再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6、学生思考: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外祖父的这种思乡情?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吧!”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理解“呜呜呜”地哭是怎样的哭;外祖父为什么会这么哭;他哭的时候在想什么,扩充省略号内容。)
b.①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② 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快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理解第一段中的外貌描写,体会“一下子衰老”的含义;感受“泪眼蒙眬“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第一件事的教学引出外祖父另外两次的哭,引导学生敬爱那个阅读与思考、阅读与质疑、阅读与感悟有机地融合,在教师巧妙的引导、启发之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情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平台,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得教师真正地扮演了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通过朗读和品味语言文字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语文不是无情物,应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他们在朗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中,提高语文的素养。】
五、课堂小结,提问升华
通过外祖父的三次落泪,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他那种思念故乡、渴望回国的思想感情,可是文章题目却是“梅花魂”,这与梅花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六、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或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读读阅读链接中的诗歌《故乡》,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七、板书设计
6、梅花魂
读诗词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而哭
4——11 送墨梅图
12——13 递梅花手绢
1.学习课文内容,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解,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交流及表达能力,了解开头和结尾的联系,体会它们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抓住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的句子的理解,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遥知不是雪,为幽暗想来。(宋,王安石)
已是悬岩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
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陈毅)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指导易错字“抹”和“眷”。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那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精读感悟,入情入境。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
2.全班交流,重点谈出。
(1)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对策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想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那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
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到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③你能试着读出外祖父这种思乡之情吗?生练读,指名读
(2)“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对策
①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
②你从那些语句体会到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诗句。
(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的的吗?”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3)“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对策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资料,生读。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成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秉性,保持中国人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平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清呢?让我们饱含深情的再读着一段。
(4)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绣着血色的梅花。
对策
①指名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因为让我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心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学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吗?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古往今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想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胸中跳动着一颗中国心。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思国伤怀
赠墨梅图
1 当前处理发热引流板出现的问题
输电运行经验告诉我们, 引流板温度太高会损坏乃至熔断导线从而引起线路跳闸, 及时处理发热的引流板对于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2009年~2014年统计数据表示:在110k V~220k V输电线路中, 江门供电局共处理了55次耐张塔引流板发热缺陷, 其中53次发热是由于引流板螺栓松动导致, 所占比例高达96.36%。
而当前处理发热引流板出现的问题就是不能带电进行消缺, 特别是如果发现引流板严重发热的紧急缺陷, 则需要紧急停电进行收紧引流板作业。而每次的停电, 需要通过其他输电线路转移电能负荷, 则有可能造成其他线路可能存在过载的风险, 否则就影响电力供应, 一方面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也影响了社会生产。
针对现在供电形势严峻, 停电时间短, 要求检修工作高效完成,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对过去部分停电检修的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务求争取效益最大化。
2 带电作业简述
带电作业是在高压电气设备上不停电进行检修、测试的一种作业方法, 是避免检修停电, 保证正常供电的有效措施。带电作业应在良好天气条件下进行, 如遇雨、雪、雷、雾时, 不得进行带电作业;风力大于5级时, 或湿度大于80%时, 一般不宜进行带电作业。
带电作业根据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等电位作业、地电位作业和中间电位作业。
地电位作业时, 人体处于接地的杆塔或构架上, 通过绝缘工具带电作业, 因而又称绝缘工具法。在不同电压等级电气设备上带电作业时, 必须保持空气间隙的最小距离及绝缘工具的最小长度。在确定安全距离及绝缘长度时, 应考虑系统操作过电压及远方落雷时的雷电过电压。带电收紧耐张杆塔引流板螺栓正是采用地电位的作业方式。
带电作业与停电作业相比较, 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带电作业能够及时地消除设备缺陷, 从而减少或避免设备“带病运行”的时间, 降低事故发生的机率。
(2) 大力推广带电作业, 可以有效地减少每年线路及设备停电的总次数, 从而大幅度减少停电作业中的“误登杆触电伤亡事”、设备倒闸操作中的“误操作事故”, “误挂 (拆) 地线”等事故。
(3) 带电作业不受时间约束从而跳出计划检修的牢笼。减少了人力、物力在往返集结过程中的无效工时及费用。带电作业发展到现在, 由于工器具精良、操作工艺先进、技术成熟等因素, 其检修效率有50%以上的项目已超过停电检修的水平, 有力地保障了电网供电, 减少了市民无电之忧。
3 绝缘梅花扳手的设计
顾名思义, 绝缘梅花扳手就是通过将绝缘操作杆和梅花扳手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带电作业工具。
绝缘梅花扳手的合理设计的前提是符合地电位作业的定义, 人体处于接地的杆塔或构架上, 通过绝缘工具带电作业。地电位作业的前提是确保绝缘, 而110k V输电线路人体的作业安全距离是1.5m, 220k V输电线路人体的作业安全距离是3m, 所以绝缘梅花扳手将会结合220k V绝缘操作杆进行改装设计。
首先是把220k V绝缘操作杆的金属头拆掉, 通过钻孔穿螺栓进行万向固定头的加装固定, 该万向固定头如图1所示, 其中一面有12个齿轮位, 用于固定螺杆头, 另一面光滑, 可以用于连接其他附件。
针对梅花扳手与绝缘操作杆的连接问题, 设计将保留需要尺寸的一端, 另一端将被锯断并焊接上不锈钢块, 然后在不锈钢上根据万向固定头螺杆的尺寸进行精确尺寸开孔, 用于后续连接绝缘操作杆。如图2所示。
如果梅花扳手跟绝缘操作杆的只是进行简单的连接将会导致梅花扳手会出现死固定或者螺母式的固定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转动, 对于实际的作业需求, 我们需要梅花扳手端可以随心所欲地转动, 进而一气呵成完成收紧螺栓作业, 绝缘梅花扳手安装如图3所示。
4 绝缘梅花扳手的应用
绝缘梅花扳手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安全技术措施:
(1) 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监护制度。
(2) 杆上操作人员务必使用安全带, 并应确保人身与带电体符合最小安全距离。
(3) 塔上工作人员使用绝缘操作杆时, 一定要将梅花扳手卡到位, 方可收紧螺栓。
(4) 假若一名工作人员在使用绝缘操作杆收紧螺栓时, 发现螺栓有打滑的现象, 则需要另一个人员将备用绝缘操作杆将梅花扳手卡至引流板底处的螺头处, 由两人配合一起收紧螺栓。
(5) 工作完毕后, 运用红外线热像仪认真复检引流板的发热情况。
在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共5次利用绝缘梅花扳手进行带电收紧引流板螺栓, 成功率达到100%, 成果喜人。
结语
在日后的输电线路运维过程中, 由于线路金具长期的运行以及震动, 将会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引流板发热缺陷, 需要后续的处理来保证供电段可靠性。绝缘梅花扳手的设计, 将是输电线路检修技术的里程碑, 既大大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 更是节省了大量的电网停电时间, 确保了电网的稳定运行, 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动作:左手向右后封采成拳,右拳拇指朝下从左手内向左前插击,左拳拳心朝外置于右肘后,右歇步(图34)。要点:左右手同时动作,上身随右拳击出略向左探。
上动稍停,左手自右臂下向前上采手握拳左拉,右前臂外旋向左前方隔出,拳心朝上,成左阴拳右阳拳,同时上左步成左登山式(图35)。要点:右前臂隔出时,要左侧身扭腰发力。
用法:设敌从身后出右手击我上部;我即用左手采封敌右手腕,右拳击敌脸(图36)。要点:出右拳时须贴近敌身,力点在右拳面。
接上式,设敌出左手招我右拳;我即用左手采住敌左手腕向左横拉,在上左步的同时,用右前臂隔击敌左肘部,将敌跌倒(图37)。要点:要拧腰滚臂贴身用招,力点在右前臂近腕尺侧。
十三、右采迎面圈
动作:右手向右采手,左拳向前右圈击,同时震右脚右侧身向前出左勾脚成塌式,右手扶在左腕桡侧(图38)。要点:右侧身时,左拳与左脚同出。
用法:设敌出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采敌右手腕,同时出左拳圈击敌脸右侧,并出左脚勾挂敌右腿,防敌脱逃(图39)。要点:进招时要贴近敌身,便于左脚勾挂。
十四、隔肘伏地下
动作:左前臂向左下隔击至左膝外,右拳压在左前臂近腕桡侧助力,进左步成左小登山式(图40)。要点:左脚略前移即可,左臂下击时,要扭腰发力。
用法:接上式,设敌向左后躲过我的左圈捶,并左转身起左脚攻我中、下部;我即矮身下式,用左前臂向左下隔出敌左小腿,(图41)。要点:隔击的力点在左前臂近腕尺侧。
十五、肋捶翻阳掌
动作:左手向右封出,右拳从中路向前内旋打出,拇指朝下,左掌扶于右上臂内侧,同时进右勾脚成右塌式(图42)。要点:右拳要随左侧身顺肩时打出。
上动稍停,左手向前封压变拳,右掌自胸前向前上摔出,掌心朝上,高与脸平,左拳在右肘下,同时进右步成右小登山式(图43)。要点:进右阳掌时上身前倾,右肩臂探出。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左手向右封敌右手腕,随即出右拳击敌右肋部(图44)。要点:右拳于敌左臂下进击,力点在右拳面。
接上式,设敌出左手招我右拳并撤步躲闪;我即用左手封压敌左手,出右阳掌摔击敌脸部(图45)。要点:右掌要打出抖弹劲,力点在指背。
十六、右采左圈下
动作:右手内旋翻采握拳向右下拉,拳心朝左下,左拳自左上向右下圈击,双拳在额头上两侧,同时进右步成右小登山式(图46)。要点:左手拉、右拳击同作,上身向右下方侧弯。
用法:接上式,设敌出右手招我右阳掌;我即右手翻采敌右手腕向右下方拉下的同时,用左拳自左上向右下圈击敌脸右侧(图47)。要点:左拳下击时要用上腰力,力点在左拳面。
十七、左采迎面圈
动作:左手向左采手,起身向前跳左步的同时,右拳返右上向左横圈至脸左侧,左手扶在右腕桡侧,并提起右膝成独立式(图48)。要点:跳左步时,向左侧身、右拳圈击和提右膝同做。
用法:设敌来左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左手采敌左手腕,跳左步靠近敌身的同时,向左侧身提起右膝护住裆部,用右拳圈击敌脸左侧(图49)。要点:右拳击打与左脚落地同时,力点在右拳背。
十八、隔肘往下打
动作:向前落右脚的同时,左拳压在右前臂近腕桡侧向右下隔击至右膝外,步成右小登山式(图50)。要点:右前臂下击时,要扭腰发力。
用法:接上式,设敌撤步后闪避出我右圈捶,并起右脚攻我中、下部;我即用右前臂向右下隔出敌右小腿(图51)。要点:力点在右前臂近腕尺侧。
十九、擒拿捐眼斩腰剑
动作:右手随右侧身在脸前采手向右后,至胸前成勾,同时左横掌掌心朝下向正前方打出,高与眼平,左掌尺侧朝前,双腿成歇步(图52)。要点:侧身采手时,步型的转换与左掌的击出动作要一致。
上动稍停,上左步成左小登山式的同时,随上身向左扭转,左手向左横采至左肩前外成拳,右手变掌,掌心朝上,向左前推至左膝上方外侧(图53)。要点:上左步时,脚落地即扭腰发力,上身向左转45度。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采敌右手腕,左掌沿敌臂上方击敌眼部(图54)。要点:左掌击打要快而准,力点在左掌尺侧,要使敌头部后仰忙于招架无法还手。
接上式,设敌出左手招我左掌;我即用左手采敌左手腕,上左步套扣敌右腿的同时,右掌向左推击敌胸肋部,致敌跌倒(图55)。要点:进左步时,要贴住敌身,力点在右掌根。
二十、缠龙锁口撩阴脚
动作:右手随右侧身经脸前向右采手至右耳侧成勾,同时左拳向正前方打出,拳心朝下,高与颈平,并右脚面绷起向前方偏左踢出,高与裆平(图56)。要点:上身要略向右侧以伸长左臂,左右手反向同时动作。
用法:设敌来右手击我上、中部;我即用右手采敌右手腕,左拳前上击敌颈、脸部,右脚踢敌裆部(图57)。要点:拳脚要同时击出,使上打下踢同时收效。
二十一、劈开中门压当顶
动作:左手向前左采手,右拳向前自上而下劈击,拳心朝左,高与肩平,左手扶在右臂内侧,同时前落右脚,成右小登山式(图58)。要点:右拳劈击时,要左侧身顺右肩伸长胳臂。
用法:接上式,设敌撤步后退避我左拳和右脚的攻击;我即用左手封采敌手的同时,出右拳臂劈击敌上部(图59)。要点:右拳前探高于敌头即可劈击,不要回劲或将拳举得太高,力点在右前臂近腕尺侧。
二十二、双封闭门脚
动作:左脚落实,上身后移,随即右手掌心朝左,高与脸平,左掌掌心对右肘内,双手自左向前右横封至身右侧,同时右脚脚面绷起向前侧踢,高与裆平;右脚踢出即收回落地,同时双手略回,成右虚步抱门(图60)。要点:双手横封与出右脚同做,双手回与右脚收同动。
【梅花 教学设计比赛】推荐阅读:
梅花魂上课教学设计10-18
梅花魂教学设计范文11-28
梅花魂名师教学设计12-15
王安石梅花教学设计01-30
小学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02-08
梅花魂教学设计和反思03-05
美术教案-梅花-教学教案02-12
梅花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6-28
《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1-15
春到梅花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