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量表(推荐7篇)
这份问卷的目的是帮助你了解自己。问卷上的每一个题目是在描述你的实际情况。
请仔细阅读每个题目,判断该题目所叙述的内容与你的真实情况是否相同。请在相应的选
项上打勾√
完全不相同①
大部分不相同②
部分相同;部分不同③
大部分相同④
全部相同⑤
1.我的身体健康。
2.我喜欢经常保持仪表整洁大方。
3.我举止端正,行为规矩。
4.我的品德好。
5.我是个没有出息的人。
6.我经常心情愉快。
7.我的家庭幸福美满。
8.我的家人并不爱我。
9.我讨厌这个世界。
10.我待人亲切友善。
11.偶尔我会想一些不可告人的坏事
12.我有时候会说谎。
13.我的身体有病。
14.我全身都是病痛。
15.我为人诚实。
16.我的道德不坚强,有时想做坏事。
17.我的心情平静,不忧不愁。
18.我经常心怀恨意。
19.我觉得家人不信任我。
20.我的家人朋友对我很器重。
21.我很受别人欢迎。
22.我很难交到朋友。
23.有时候我觉得很想骂人。
24.我偶尔会因身体不舒服,脾气变得有点暴躁。
25.。我的身体既不胖,也不太瘦。
26.我对自己的外貌感到满意。
27.我觉得我不太值得别人信任。
28.我经常觉得良心不安。
29.我瞧不起我自己。
30.我对我自己现在的情形感到满意。
31.我已经尽力去孝顺我的父母。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①②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 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 ①②③④⑤ ④⑤③④④⑤ ④⑤③④⑤⑤⑤
32.我觉得我对家人不够信任。①②③④⑤
33.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34.我对自己待人的方式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35.偶尔我会在背后说些别人的闲话①②③④⑤
36.比赛时,我总是希望赢。①②③④⑤
37.我觉得身体不太舒服。①②③④⑤
38.我对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不太满意。①②③④⑤
39.我觉得我的行为合乎我自己的良心。①②③④⑤
40。我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41.我觉得我这个人还不错。①②③④⑤
42.我对自己感到不满意。①②③④⑤
43.我不太喜欢我的家人。①②③④⑤
44.我目前与家人所保持的良好关系,我感到满意。①②③④⑤
45.我觉得我在社交方面不够理想。①②③④⑤
46.我觉得我和他人处得不够理想。①②③④⑤
47.听到黄色笑话,我有时会忍不住的笑出来。①②③④⑤
48.我有时会把当天该做的事情拖到第二天。①②③④⑤
49.我的动作时常显得很笨拙。①②③④⑤
50.我很少感到身体不舒服。①②③④⑤
51.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凭着良心做事。①②③④⑤
52.为了胜过别人,有时候我会使用不正当的手段。①②③④⑤
53.在任何情况下,我都能够照顾自己。①②③④⑤
54.我经常不敢面对难题。①②③④⑤
55.我常和家人发生争吵。①②③④⑤
56.我的行为常无法满足家人的期望。①②③④⑤
57.和陌生人谈话,我觉得困难。①②③④⑤
58.我尽量去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①②③④⑤
59.我偶尔会发脾气。①②③④⑤
60.我很会照顾自己的身体。①②③④⑤
61.我常常睡得不好。①②③④⑤
62.我很少做不正当的事。①②③④⑤
63.对我而言,做正当的事或表现良好的行为是有困难的。① ② ③ ④ ⑤
64.。我时常没有经过事先考虑,就冒然行事。①②③④⑤
65.我遭遇到困难时,都能轻而易举地加以解决。①②③④⑤
66.我很关心我的家人。①②③④⑤
67.我尽量公平合理地对待朋友与家人。①②③④⑤
68.我和别人在一起时,常觉得不自在。①②③④⑤
69.我和别人相处得很好。①②③④⑤
奢侈品的顾客感知价值是一个需要长期、不间断研究的课题, 尤其是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主体正在从原来的暴发户群体转变为高知识富裕群体 (麦肯锡, 2011) 的历史时刻。消费群体的改变必将引起营销策略的调整。本研究以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为对象开展量化研究, 试图洞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要素, 为国际奢侈品牌和中国本土奢侈品牌调整营销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 奢侈品的概念
对奢侈品概念的探讨由来已久, 亚当·斯密 (郭大力、王亚南译, 1974) 、桑巴特 (王燕平、侯小河译, 2005) 、拉茨勒 (刘风译, 2003) 、Nueno&Quelch (1998) 、克鲁格曼&韦尔斯 (2009) 等从经济学角度对奢侈品进行了论述;凡勃伦 (蔡受百译, 1964) 、Leibenstein (1950) 、贝里 (江红译, 2005) 、Nyeck (2004) 、王宁 (2005) 、杨明刚 (2006) 、李杰 (2010) 等探讨了奢侈品的社会学意义;鲍德里亚 (刘成富、全志钢译, 2008) 、Baudrillard (1988) 、Kapferer (1997) 等以符号学的视角出发, 探讨了奢侈品的符号象征性;Allérès (1997) 、Grossman&Shapiro (1998) 、Nueno&Quelch (1998) 、Vigneron&Johnson (1999;2004) 、Nia&Zaichkowsky (2000) 、Vickers&Renand, (2003) 、张梦霞 (2006) 、高桥千枝子 (2007) 等则在立足于营销学视角的同时, 引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对奢侈品的营销策略、渠道建设、销售方式、品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奢侈品属性进行量化研究, 提出了奢侈品的广义定义:奢侈品是一个相对概念, 泛指超出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之外, 以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主的,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品牌声望的、稀缺的、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江兵、龚健虎, 2013) 。
2 关于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关于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是依据顾客感知价值理论进行的, 而这一理论又源于传统的顾客价值理论。上世纪80年代, 顾客价值理论开始了延伸与转化的进程, 其最主要的延伸与转化方向就是发展成为顾客感知价值 (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CPV) 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1899年,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 (蔡受百译, 1964) 中论述奢侈品的炫耀价值, 就已经开启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 而这种研究在早些时候是从“社会导向”视角切入的, 直到Vigneron&Johnson (1999) 正式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个人导向 (或称自我导向) ”。奢侈品自我导向感知价值研究与传统的奢侈品社会导向感知价值研究结合在一起, 相互补充, 现已成为研究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主流视角。
在该领域, 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果:Wong&Ahuvia (1998) 的研究侧重于奢侈品社会导向感知价值, Tsai (2005) 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奢侈品自我导向感知价值。此后的朱晓辉、卢泰宏 (2006) 、李虹云 (2007) 、白帆 (2009) 以及黄菊等 (2011) 的研究工作都兼顾了社会导向和自我导向两个研究视角。
3 量表开发和预试分析
3.1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奢侈品的操作性定义。本研究以摩根斯坦利 (2001) 制订的全球分类标准GICS为基础, 参照其他专业机构的行业分类, 界定奢侈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私人飞机和游艇、价值100万美元以上的豪宅、会员制高尔夫、特殊旅行 (如航海、探险、攀登雪山等) 及高级度假服务 (包括入住五星级以上酒店、享受昂贵SPA等) 、价值200美元以上的葡萄酒和烈酒、品牌的世界排名 (2009~2011年) 曾列于行业前10位以及一些被公认为世界名牌的高级服装及配件 (成衣、领带和丝巾、皮带、皮鞋、皮包、旅行箱等) 、珠宝和首饰、香水和化妆品、怀表和腕表、汽车等。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操作性定义。从既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到, 关于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有两大类:一类观点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 (付出) 之间的差额;另一类观点认为顾客感知价值就是顾客的感知利得。本研究认为, 若不考虑利失因素, 则不能准确地评价顾客感知价值,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奢侈品的顾客感知价值界定为顾客对奢侈品的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综合权衡。
对于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测量, 本研究借鉴了前人的成果, 自主开发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 (LCPVS) 。量表采用李克特量表并使用7点计分法。
3.2 研究对象
所谓“金领”, 指的是职业阶层中的中、高层人士, 意即在机关、企业中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他们在职位、收入、生活方式、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处于职业阶层底部的普通“白领”有着较大的区别。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的证券界金领人士, 具体指工作在上述四个城市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中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年收入在人民币50~200万元, 按照麦肯锡 (2011) 的标准, 属于富裕阶层, 属于奢侈品消费的最主要群体。他们的意见,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奢侈品主流消费群体对奢侈品消费的看法。
3.3 量表开发
本研究通过运用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会议、专家鉴别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消费者关于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意见和看法并对访谈记录和焦点小组会议记录进行文本分析, 经过一级编码、二级编码、三级编码和高级别类属划分, 确定构成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基本元素, 草拟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 (LCPVS) 初稿, 交由6位专家进行审阅并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改。之后, 通过预调查和正式调查, 本研究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因素分析, 依据分析结果对量表进行了检测和调整。
3.4 预试分析
本研究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 形成了包括24个题项的预试问卷, 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 抽取、发放了120份预试问卷, 收回117份, 去除3份不合格问卷, 得到114份有效问卷。预试问卷数据不存在极端偏态和极端峰度的情况, 可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3.4.1 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建构信度, 建构信度实际上是效度中的信度部分, 所以放在效度中计算。这里只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经检验,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的Cronbach’sα=0.891, 符合大于0.7的可接受标准。
3.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对量表进行适切性检验 (KMO=0.888, Bartlett检验值在P<0.001水平达到显著) 之后, 使用SPSS18.0软件按照主成份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 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varimax)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主要负载在2个因素上, 累计解释方差比例为87.254%。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957和0.970, 说明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各分量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其中, 因素一包含8个题项, 主要反映了奢侈品的“炫耀价值”、“从众价值”和“社交价值”, 故命名为社会导向感知价值;因素二包含6个题项, 主要反映了奢侈品的“享乐价值”和“自我赠礼”, 故命名为自我导向感知价值。
本研究根据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 形成了包括14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问卷。
3.4.3 效度分析
效度分析包括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 使用正式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用AMOS18.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
量表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并经过专家鉴别, 因此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的分析又包括聚敛效度和区分效度, 并且, 建构信度也在这里计算。
经检验, 各个观测项目在相应因素上的标准化因素负载均大于0.5, 其C.R.值也均大于2, 且均在P<0.001的水平上达到显著。此外,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2个因素的平均变异萃取量分别为0.7521、0.7768, 均符合“大于0.50”的普遍接受标准, 说明这2个潜在变量因素的聚敛效度理想。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2个因素的建构信度分别为0.9599和0.9542, 均符合“大于0.50”的普遍接受标准, 说明其建构信度良好。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2个潜在变量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2, 且其95%的置信区间均没有涵盖1.00, 显示了良好的区分效度。
4 正式调查和数据分析
4.1 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在实际调查中获得了相关机构的支持, 获得了一份共有12073人的北、上、广、深证券界金领人士的全名单作为本研究的抽样总体和抽样框。按系统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共发放了610份正式问卷, 回收率达到100%。经审查, 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 共获得608份有效问卷。从样本结构中可以看出, 受访群体以已婚男性为主, 年龄集中在36~55岁之间, 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等特点。样本数据不存在极端偏态和极端峰度的情况, 可作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4.2 验证性因素分析
4.2.1 拟合指标分析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模型验证的整体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 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为2.250, 比值小于3, 满足小于3的可接受标准, 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MSEA值为0.045, 低于0.06, 达到小于0.06的标准, 表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GFI、NFI、IFI、TLI、CFI分别为0.990、0.998、0.999、0.993、0.999, 均符合大于或等于0.9的普遍接受标准。故整体而言, 模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普遍可接受标准, 表示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一阶模型具有理想的拟合度。
4.2.2 因素负载量分析
从所估计参数的合理性上看, 下表显示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模型中两个潜在变量因素社会导向感知价值 (PF1) 、自我导向感知价值 (PF2) 对观察变量的因素负载量, 包括非标准化因素负载量 (λ) 、标准误 (S.E.) 、临界比率值 (C.R.) 、P值、标准化因素负载量 (Std.λ) 等。其中, 临界比率值 (Critical Ration, C.R.) 相当于T值或Z值 (荣泰生, 2009) 。数据结果表明各因素负载量均未出现负值, 其所对应的T值均大于2, 且标准化因素负载量均大于0.5, 表明所构建的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模型是合理的。
图1为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二因素标准化路径图, PF1代表奢侈品社会导向感知价值、PF2代表奢侈品自我导向感知价值, V11-V24代表正式调查问卷中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测量题项。
5 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获得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一阶模型 (见图2) 。
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由社会导向感知价值和自我导向感知价值构成, 其中, 社会导向感知价值是一种基于他人 (社会) 评价的价值感受, 包含“炫耀价值”、“从众价值”和“社交价值”三个基本元素, 与奢侈品的自我导向感知价值相区别、相对应;自我导向感知价值是一种基于自我 (个人) 评价的价值感受, 包含“享乐价值”和“自我赠礼”两个基本元素, 与奢侈品的社会导向感知价值相区别、相对应。
本研究所获结果在社会导向感知价值方面与Wong&Ahuvia (1998) 基本一致, 在自我导向感知价值方面与Tsai (2005) 基本一致, 在全部两个导向方面与朱晓辉 (2006) 和黄菊等 (2011) 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其中, 与朱晓辉 (2006) 的研究成果最为接近, 但在社会导向感知价值方面精简了“身份象征” (并入“炫耀价值”) , 在自我导向感知价值方面去除了“品质精致”并将“自我享乐”改为“享乐价值”。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在量表开发的过程中, 本研究采用对访谈记录和焦点小组会议记录进行编码并逐步梳理、辨析、归纳编码的方法, 得到了奢侈品自我导向感知价值的三个基本元素“品质价值”、“享乐价值”、和“自我赠礼”。但是, 经过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品质价值”这一元素被剔除。
关于奢侈品的“品质价值”, 许多学者, 如Dubois&Laurent (1994;1995;1996) 、D ubois&Pater nault (1997) 、Vig neron&Johnson (1999) 、Tsai (2005) 、朱晓辉 (2006) 、李虹云 (2007) 、白帆 (2009) 、黄菊等 (2011) 均认为它是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研究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也曾这样认为。那么, “品质价值”这一元素没能保留下来, 或出于以下原因:
第一, 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差。那么, 假设顾客在购买和使用了奢侈品之后能够获得对其“品质价值”的认同, 就意味着顾客在使用中获得了超出感知利失的“额外的”品质价值。或许对于奢侈品的初次购买者或非经常购买者来说, 可能会有如上价值体验, 但对于奢侈品的经常购买者而言, 奢侈品的“高品质”不会带给他们意外的惊喜——况且, 他们已经为此支付了昂贵的价格。本研究的调研对象属于奢侈品的主流消费群体, 他们对奢侈品的质量情况比较熟悉, 因此, 在对利得与利失进行价值权衡并完成购买之后, 不会认为奢侈品会带给他们“额外的”品质价值。
第二, 从质量价格比和顾客期望的角度来讲, 价格昂贵的商品必然提升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值。顾客会理所当然地认为, 价格如此昂贵的奢侈品, 就应该具备不同寻常的品质。与顾客基于价格而产生的期望相比, 奢侈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未必能够达到或超过顾客期望。本研究在召开焦点小组会议的时候, 就曾记录下一位受访者关于菲拉格慕皮鞋与普通皮鞋进行比较的发言, 认为奢侈品的性价比并不高。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到,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目前市场上的奢侈品并未能够完全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期待和认同。如此说来, 奢侈品“品质价值”元素的出局不无道理, 也并非不可理解。
摘要: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主体正处在从暴发户群体转变为高知识富裕群体的历史时刻。本研究以中国大陆高端消费者为对象开展量化研究, 自主开发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量表 (LCPVS) 并通过实证研究对量表进行了验证;通过洞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要素, 构建了奢侈品顾客感知价值模型, 为国际奢侈品牌和中国本土奢侈品牌进行营销策略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 要:编制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对2029名有效被试进行调查。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一是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是一阶8因素二阶4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是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测量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
关键词: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研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31-03
近年来学业自我作为个体的人格变量和学习动力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艺术学业自我作为个体学业自我的一部分,是在个体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影响着个体艺术实践活动的效果。目前有关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存在着评价工具匮乏、基于艺术教育与学业自我发展关系的描述性研究较多等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开发出一个具有较高信效度指标的测量工具不仅是了解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现状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建构影响机制到后续干预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研究主要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测量工具进行研发。理由如下:其一,虽然国外研究者(Vispoel,1995)编制了艺术自我知觉问卷,对国外大学生进行了研究,但该问卷强调的是艺术学科的技能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即艺术学业能力,因此不适合于我国青少年培养“艺术能力”与提高“人文素养”的总目标。其二,国内仅有部分研究者在对学业自我结构等级的研究中,从一般学科的角度涉及艺术学业自我的内涵和测评(郭成,2006;张娓,2008)。其三,无论是加强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理论研究,还是有效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推动艺术教育的研究,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测量工具。因此,本研究在从理论建构入手,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结构进行探讨,试图编制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艺术学业自我测量工具。
一、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的理论研究
(一)艺术学业自我的界定
目前,艺术学业自我的定义还处于发展中,对其进行科学界定并非易事。迄今,仅有少数研究者曾有所涉及。如Vispoel在修订Shavelson的学业自我模型时,涉及艺术自我概念,他认为艺术自我主要通过问题解决能力、舞蹈技能、戏剧艺术技能、视觉艺术技能以及音乐技能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艺术学业自我概念是艺术领域内具体学科在更高范畴的综合。在综合分析与考虑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将艺术学业自我界定为,个体在艺术学业情境中形成的对自己在艺术学业发展方面的比较稳定的认知、体验和评价,具体来说,就是对自己在艺术学业领域中的学业能力、学业成就、学业情感以及学业行为等的认知、体验和评价。
(二)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理论建构
根据我们对艺术学业自我的界定,本研究拟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艺术学业自我进行维度构建。重庆綦江中学103人为被试,要求被试直接写出那些最能反映其在艺体学科学业实际情况的词语造句。采用日常经验的内容分析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单元分析和编码,再对编码材料按照频次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对开放式问卷的结果进行归纳发现,青少年对自己艺术学业的自我描述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对他们所描述的词汇根据语义内容加以归类整理,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青少年对艺术学科的学业描述主要集中在成绩自我、抱负水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应对。这与我们的构想结构是一致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愉悦体验在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仅为5.62%,这与美育心理中的审美情感体验存在一定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其沉重的学业压力使得部分青少年仅仅将艺术课程作为学习的调味剂,其审美经验较少,因而很难直接诱发美感共鸣。
因此,在开放式问卷基础上,对教育领域和心理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咨询,试图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大多专家认为,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结构就初步定为成绩自我、抱负水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应对。
二、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
(一)初始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根据艺术学业自我的理论构想,我们从艺术学业成就、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艺术学业行为四个方面,成绩自我、抱负水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等8个具体纬度,参考相关的测试量表(郭成,2006;vispoel,1995;陈旭,2004;张露丹,2009)以及开放式问卷的研究结果(周海霞,2011)编制了94个项目,交叉排列题项,形成了初始量表。量表采用liket5点记分制。
为考察初始问卷结构的合理性,从重庆与四川达州选取了两所重点中学与两所普通中学,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4份,初始量表测试后,对664份有效问卷首先进行项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除第70题高低分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题项高低分组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来做进一步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了特征根大于1,与构想结构一致的8个因素,其累计贡献率为52.153%。由于8个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这意味着因子结构可能蕴含更有解释力的高阶因子,因此有必要进行二阶因素分析。把一阶因素分析获得的8个因子作为新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和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4个因子,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2.261%。
(二)正式测量与统计分析
根据所确定的艺术学业自我结构模型以及对于初测问卷的分析,我们对初测问卷中的题项进行了删选和修改,最后形成了38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采用五点记分制(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能确定、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单选迫选形式进行调查。本研究在山东、辽宁、安徽、四川、重庆、云南、浙江等省市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初、高中各学段青少年2500名,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029名。被试具体构成见表2。
1.验证性因素分析
验证性因素分析是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已有理论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的一种验证。本研究中,利用正式问卷中的2029份有效数据,运用AMOS4.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得到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二阶4因素一阶8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检验,以考察该模型的正确性。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设置一个潜变量(NK=1),即艺术学业自我,该潜变量对应的观测变量分别为艺术学业自我的八个一阶因子。据此构成样本的协方差矩阵,作为模型检验的基础。拟合度较好的模型应具备较低的x2值和SRMR值,如x2/df<5,SRMR<0.080;CFI、NFI、RFI、IFI、TLI的变化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越好,说明理论模型能说明原始数据间的关系,模型的拟合度愈好。
经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得到该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其中,X2/df为4.663,其余各项指标CFI,NFI,RFI,IFI,TLI的值均在0.90以上,RMSEA的值为0.063<0.08。这说明模型的设置合理,即艺术学业自我为二阶4因素一阶8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即验证了艺术学业自我是二阶4因素一阶8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模型的假设。
2.问卷的信度检验
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的信度检验,主要考察其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和分半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两种方法。用2029份有效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各因子的Cronbacha系数在0.704-0.812之间,整个量表的Cronbach'sAlpha(a)系数为0.926,分半信度为0.894。
3.问卷的效度检验
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严格遵循了心理量表的研制程序,结合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思路。在问卷题项的编制上,经过6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心理学专家的审查和修订,形成了初测问卷。在此基础上,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正式问卷。在心理测量学中,一般认为一份好的问卷,各因子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因子与问卷总分之间应该有比较高的相关。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308~0.888之间,大部分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40~0.60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个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68~0.88之间,大部分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75~0.88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我们发现,因素之间的相关主要呈中等程度的相关,且低于各因素与总问卷的相关,这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又较好地反映了艺术学业自我问卷的内容。因此,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分析与讨论
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vispoel,1995;郭成,2006),本研究探讨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结构,一阶8因素二阶4因素均与理论构想完全一致。这说明,一方面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有其自身的结构,简单套用国外大学生艺术自我知觉概念的结构可能缺乏针对性,进而影响测试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虽然艺术学业自我是学科学业自我的一个领域,但忽视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可能影响到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的完整性。鉴于此,可以认为,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结构的探讨深化了学业自我的内涵,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主要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构效度等进行了检验。从前文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初步具备了作为优良测量工具的条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四、结论
通过对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是一阶8因素二阶4因素三阶1因素的多维度多层次结构。二阶因素包括艺术学业成就、艺术学业能力、艺术学业体验和艺术学业行为。一阶因素包括成绩自我、抱负水平、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愉悦体验、学业兴趣、学业自我控制、学业自我应对。本研究在理论构想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量表”,通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青少年艺术学业自我发展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29(1):133-136.
[2]Vispoel, W. P. Self-conception in the art: An extension of the Shavelson mode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 134-145.
[3]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张娓.青少年学科学业自我量表的修订及西南地区常模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Michael, W. B.,& Smith, R. A. The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ree forms of a self-concept measu
re emphasizing School-related Activities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78,(36):521-528.
[6]胡春博.初中生学业自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09.
[7]张露丹.初中生学业自我的特点及其对个体反应的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朱永新,金盛华.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03-206.
[9]王晶.中学生未来目标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1,249.
[11]冯百跃.论多元智力理论对拓展舞蹈教学思路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1):120-124.
[12]张大均,郭成,余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8.
[13]张叶云.高中生学习自控力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14]黄希庭,余华,郑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5.
[15]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4.
一、编制的背景与目的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C.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技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Rogers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作为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在后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中,他认识到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曾编制过一个评定量表以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的改善程度。
Rogers的量表由七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情感及其个人意义”、“体验”、“不和谐”、“自我交流”、“经验的构成”、“与问题的关系”以及“关系的方式”。每一个维度都由七个等级组成,由低到高分别代表刻板、僵化、停滞直到灵活、变通与和谐。这一量表主要由治疗者或其他的独立评分者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然而,该量表建立以后并未引起什么反应,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评定上的局限,不适合作为一般性的研究工具。本量表根据Rogers提出的7个维度设计,由治疗者的主观评定变为病人的自我报告。经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板性”。他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还将为心理治疗评估提供一种新的量表。
二、计分方法和结果解释
各分量表的得分为其所包含的项目分直接向加。三个分量表包含的项目分别为:
(1)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1、4、7、10、12、14、15、17、19、21、23、27、28、29、31、33、,共16项;
(2)自我的灵活性:2、3、5、8、11、16、18、22、24、30、32、35,共12项;
(3)自我的刻板性:6、9、13、20、25、26、34,共7项。
可参考的常模为502名大学生(男260人,女242人,平均年龄18.5岁)的平均得分,分别为46.13,45.44,18.12;其标准差分别为10.01,7.44,5.09。均无性别差异。注:将注有(R)标记的评分倒序(即5改为1,1改为5)后在计算总分。
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其一是认识成分,即对自己的个性品质特征和独特性的认知;其二是情感成分,即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及通过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其三是品行成分,即由认识成分和情感成分而派生出来的对自己行为的实际态度。
自我概念的特点 一个人是否具有适当的自我概念,对个性发展至关重要。
1.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青年不再运用具体的词语描述其人格特征,而是逐渐运用更加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及信念等。
2.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青年在描述自我时,不再一一引出个别特点,而是将对自我觉知的各个方面(哪怕是相互矛盾)整合成具有连续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整体。
3.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青年能够根据自己的不同社会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他们懂得自我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以不同的面目出现。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1.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主动自我关注和自我探索是构成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在动力。青年期有意识地通过日记等方式倾述自己的内心活动,描绘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评价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以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并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表现的解释等。
2.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他们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能够综合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可以说,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发展起自我概念的过程。他们更注重教师、同学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来自周围的这些重要人员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会激起他们强烈情感反应,也会巩固、增强或者动摇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些评价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把自己与同龄伙伴作比较,并与这些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加深对其自身特点的认识和了解。
艾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感的确立 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 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足,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 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期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要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如是,他们在这个过
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有学者(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
(1)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2)同一性延续。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3)同一性封闭。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做出选择。这实际上是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4)同一性混乱(扩散)。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的自我痛苦探求,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
服装自古以来就是女性装扮自我, 提升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 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 现代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已有了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 女性的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大部分的成年女性是职业妇女, 她们关注时尚潮流, 希望通过服装来展现个人魅力, 她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 对服装的需求趋向多元化, 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因此, 分析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揭示女性着装态度的特点, 能为服装企业提供有关产品开发和营销传播的参考依据。
自我概念是影响消费行为的深层因素, 消费态度是自我概念系统结构的外在表现, 自我概念的系统结构是消费态度形成的心理基础[1]。在服装消费行为研究中, 有部分学者对着装态度进行了相关研究, 比如以着装态度为依据来划分消费群体, 但是很少有学者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去对着装态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因此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去探究着装态度是对服装消费行为研究的拓展。
1 理论基础
着装态度, 即女性对着装所持有的认识上、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2]。它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服装的购买和穿着行为。
自我概念是个体将自身作为主体和客体的所有思想和情感的总和[3]。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及其结构的反映。自我概念是影响女性着装态度和消费行为的深层因素。自我概念是能够综合反映消费者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理论和概念, 是理解消费者心理的理想切入点,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4]。
杨晓燕博士对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作了系统科学的分析, 针对中国女性消费者提出了女性自我概念系统结构5F模型。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由五个自我概念成分组成, 即家庭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情感自我和心灵自我。五种自我概念成分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和促进关系[1]。
2 女性自我概念对着装态度的影响
女性自我概念与着装态度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根据5F模型, 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结构有五种成分, 那么它们在着装态度方面会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类型或结构。
2.1 家庭自我对女性消费者着装态度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 女性从小所受到的教育让女性认识到自己的家庭角色, 多数人认同的是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在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系统中, 如果家庭自我比较突出, 则表明这类女性的消费方式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的。
家庭自我突出的女性消费者常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 内心平静。这类女性比较重视家庭的共同消费, 而对自己的消费要求不高, 因此在着装上体现出传统朴素的态度。她们认为服装能显示人的品格, 要大方得体, 追求着装的方便和舒适度, 不崇尚品牌和时尚潮流。她们常穿着自己喜欢而又不引人注目的服装。她们在购买服装时风格谨慎, 往往会货比三家, 坚持节约原则, 有自己的价格底线。
2.2 表现自我对女性消费者着装态度的影响
由于女性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审美角色, 表现自我在女性自我概念系统中也比较发达。在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系统结构中, 如果表现自我比较强, 这类女性很可能会追逐时尚消费, 引领时尚潮流。
表现自我突出的女性消费者喜欢装扮自己, 喜欢引入注目。因此她们喜欢能提升外表的商品和品牌, 也喜欢能表现自我个性的产品和服务。她们关注时尚, 通过流行的商品和品牌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她们认为服装是表现个性的重要方式, 要紧随潮流, 要能引起别人的赞赏。她们重视服装的品牌和时尚性, 不断变化衣着打扮, 看起来非常时尚且与众不同。在购买服装时, 这类女性比较超前和冲动, 喜欢在季节到来之前购买新装, 遇到喜欢的服装会很少考虑价格。
2.3 发展自我对女性消费者着装态度的影响
在知识女性中, 发展自我比较突出的很多。发展自我比较突出的女性消费者, 希望借助产品和品牌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她们也希望通过产品和品牌来展示自己的成功和期望的社会地位。
在着装态度上, 这类女性认为衣着打扮应该与自己的身份和个性一致, 与场合一致。她们对服装品牌很讲究, 但不过分追求时尚。在购买服装时, 她们常根据品牌来选择, 决策速度比较快。
2.4 情感自我对女性消费者着装态度的影响
情感自我在女性自我概念系统中使得女性消费者比较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果情感自我比较强, 女性消费者会偏好能表达内心感受, 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较贴近的产品。
情感自我突出的女性喜欢阅读时尚杂志, 但不会一味地追逐时尚, 她们更喜欢有故事, 有风格, 符合自我内心情感的品牌服饰。她们认为服饰是体现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方式之一。她们喜欢有情调的购物氛围, 店面陈列和导购服务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购买欲。在购买服装时, 她们崇尚“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观, 但有时候购买服饰也是她们抒发情绪的一种方式。
2.5 心灵自我对女性消费者着装态度的影响
心灵自我为主的自我概念系统具有高度和谐的内部结构。心灵自我比较突出的女性常喜欢内省, 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她们的消费比较理性, 决策果断, 名牌精品的营销策略对她们的影响甚小。
这类女性不会过分在意外表形象, 着装不追求品牌与时尚, 她们认为服装只是满足生活需要的基本要素, 不会过多的购买。她们喜欢质朴和谐、风格宁静淡雅的着装。一旦碰到符合她们的价值观和心灵追求的品牌, 她们会形成良好的品牌忠诚度。因此要赢得她们内心的共鸣, 对这类女性进行文化营销, 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依据。只有营销沟通模式迎合了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才会使她们对某个产品或品牌形成正面的消费态度。不同的女性自我概念结构对应着不同的着装态度和消费行为。分析了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 揭示女性着装态度的特点, 能为服装企业提供有关产品开发和营销传播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3.87, 89.
[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02.
[3]Malhotra, Naresh K.Self-Concept and Product Choice: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988, (9) :1-2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A-
0070-02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比较注重概念的形式,却忽视其实质和实际背景,忽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忽视推理及其所具有的数学创造性。在概念教学时,笔者尝试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概念。体验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究和猜测的,以及结果是如何应用的。
【片段一】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是1个人,1个人往这儿一站,可以用“1”来表示,看看周围哪些物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
生1:1条红领巾。
生2:1本书。
生3:1栋楼房。
师:谁可以超越一下,有不同的想法?
……
生4:1个团体。
师:这个同学的思路很开阔,老师对他的这个1很感兴趣。
师:小小的“1”真是无所不能啊!这个1是我们一年级时认识的1吗?那我们给这个1加个“”号,表示一个整体。
师:把3个苹果看作单位“1”(图片出示),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三个苹果一眼就能看成一个整体?(导入了画圈表示)
师:一旦把3个苹果看成单位‘1’,就不能把6个苹果看成‘1’了,应当看成几?
生:2个“1”。
……
师:4,5,6……这里的“1”好像是一个单位,数学上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
师:满几个单位“1”,即是几;不满“1”,可以用分数表示。
……
【赏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理性思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对于单位“1”这一概念,我们似乎从没有深入地思索过,只是把它当作教材中的规定,然后又照本宣科地强加给学生,告诉学生“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为什么叫单位“1”而不叫整体“1”?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执教教师不断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这种不懈的探究精神,才让我们一起分享了别具一格的单位“1”。学生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分数”的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二】《规律的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师: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142857依次乘自然数,结果也是这几个数字组成的数。
生:结果越来越大。
生:结果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1开头是142857,2开头就是285714,这些数的排列顺序不变。
师:这就是有趣的“走马灯数”,如果142857继续乘7呢,又会怎样呢?(给学生稍许的思考)算算看。
生:142857×7=999999
师:还有规律吗?
生:没有。
师:看来“规律的王国也是有国界的”。
师:如果再算下去呢?
生:应该没有规律了。
师:我们试一试吧。
生计算器计算后汇报:
142857×8=1142856
142857×9=1285713
142857×10=1428570
142857×11=1571427
142857×12=1714284
……
师:小组里交流一下有没有规律。
生:有规律,最高位都是1,后面的数都比前面相对应的积少1。
师:谁能解释得更清楚一些?
生:142857×8=142857×(7+1)=999999+142857=1142856
师:其实就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乘法分配律。
……
【赏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课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找规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用已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用计算器计算并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自由发言、主动联想,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如果142857继续乘7,又会怎样呢”的追问中,更为学生之前的认知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至此,教师并没有停止对学生的引导,而是用“如果再算下去呢”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在交流过程中体验了“乘法分配律”的优点和概念的建构过程。
【片段三】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师:一个小小的字母竟然有这么广泛的应用,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
(出示:5本书的图,下面是式子5a)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5a表示的是什么吗?
生:5a表示的是5本书的总价。
师:a表示的是什么?
生:一本书的价钱。
师:5a还能表示什么?
生:5本书的重量。
生:5本书的厚度。
师: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
生:5a可以表示5千克苹果的价钱。
生:5a可以表示5行树的棵数。
……
【赏析】“字母表示数”由于比较抽象,特别是生活中所见到的大部分是字母的缩写形式,而不是数学上的“字母表示”。学生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后,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模型,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感性认识。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特点和优点后,“让我们一起去找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吧”,帮助学生重回生活中寻找身边的“字母表示数”,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数量可以用5a来表示?”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来表达5a所代表的5本书的意义,更能从生活中寻找5a所表示的意义,从本质上理解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数学概念”的建构是借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更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的“建模”,是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理性认识的必然。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有效建构,形成丰富多样、个性化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