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作文(推荐8篇)

小学语文作文 篇1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

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小学语文作文 篇2

一、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 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 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作文教学中, 激发写作兴趣, 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师在训练过程中, 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 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观察, 乐于写作。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 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 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 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 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 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 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 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 给学生理清思路, 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 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 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 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 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 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 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 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 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 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 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 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 说不出了, 但是, 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 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并且说得很详细, 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 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 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 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阅读与作文结合, 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 要把每一篇都当做范例, 从读和写的角度剖析, 极力讲清如何写的问题。每讲完一课, 便可抓住单元训练重点, 根据课文特点, 指导学生练写开头、结尾, 写几句话、片段、全篇, 把读书和作文统一起来, 这就是讲读课文的演化和实践。如学习第八册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之后, 我让学生练写《可爱的家乡》, 学生不仅有话可说, 而且知道如何写。让学生以课文做样板, 利用课文材料练笔, 兴趣高, 思路广, 有益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从怕作文渐变为“乐作文”。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扩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提高鉴赏能力, 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是一项时间长, 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 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 (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 , 仿其格 (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 , 仿其法 (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 。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 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 从仿到创,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开辟训练途径, 创设展示机会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57-01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然而目前许多小学生的写作状况是:一提到作文就害怕,作文时无话可说,写不出来的同学不在少数,即使写作文也是敷衍了事,写作兴趣更是无从谈起。到了毕业学生的作文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多少,而且语文综合素养也很差。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笔者对作文教学也摸索出一些方法,下面谈一些做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情感和兴趣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写作任务,愿意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进而从写作中感受快乐,优秀的作文便应运而生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能力,在命题和选材上尽量贴近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选择合适的题目。如《我的妈妈》《一件小事》等此类题目,让学生一看就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进而树立起写作信心。其次,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使他们在选材、构思、谋篇、布局等一系列过程中“实现自我”,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进而形成写作的主动性品质。教师上作文课之前,要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方式要多样,如故事导入、活动导入、情景导入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小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内在兴趣都能得到极大的激发。平时留神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并适时、适当地加以鼓励。实践证明多次的刺激可产生兴趣,并逐渐浓厚。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 “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观察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的、客观的描述。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事、物,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教师可布置学生在课外观察蚂蚁怎么生活,蝴蝶是怎样化蛹成蝶的,花草的生长过程,猫狗的外形及生活习性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增强学生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并及时记录下来,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此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大自然中收集作文的素材: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玩耍。

三、读写结合,提高写作有效性

注重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为写好作文储备大量知识的能力。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作家茅盾先生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这些名人的名言都充分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实践也告诉我们,阅读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以及其他相关书籍,不但可以时学生的生活视野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拓宽,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步丰富他们的词汇、语言、写作素材,掌握和领会写作规律。不过,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是一项见效比较缓慢、时间比较长的工作,需要教师要有耐心来培养我们的学生。读写结合,除了读,还要充分注重写的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仿写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教师应该有效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仿写是仿写文章的结构、格式、观察方法、写作思路,以及文章中的名言警句。通过指导学生多次反复的仿写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逐步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 篇4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命题,应是二元论,而不是一元论。在倡导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历史告诉我们,现实与我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因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元论是人类以主人自居的主人论,其结果就是把自然当作奴役的对象,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状态的客观实体。以人为本一元论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提出的的命题,但是,并不是说以人为本的一元论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好证明。以自然为本,并不是说人类就是面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客观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有所作为。因为客观规律是改变不了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提倡并遵从以为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二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必须是坚持以自然为本。否则,其结果就是自然对人类社会无穷无尽的无情报复,一直到毁灭人类自身为止。

二、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命题,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还是以伙伴相处,朋友相处,是确立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又一个基本课题。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停留在不是主人就是仆人这样的一个层面,始终没有超出这个层面。主人就是人类自身独立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割裂开来,以统治者自居,而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面对自然的侵害逆来顺受。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个层面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与前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抛弃旧的观念,注入时代发展新的要素,扩充新的内容。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人类走过的足迹告诉我们。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又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共同前进的伙伴关系,是共同发展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自然对话,理性地与自然握手,与自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只有这样,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前景才会越来越来光明。

三、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命题,是共生、共赢、共荣,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前提,克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人类的思维视点,不能关注在征服上、改造上、索取上而是放在共生、共赢、共荣上;就是要求人类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努力为失去平衡支点的自然界做些“亡羊补牢”式的修补或调整;就是要求人类适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自身固有的运动规律,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就是要求人类克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思想,摒弃短视眼光,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倡导并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人类最大美德的观念。

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和大家讨论人与环境之间伦理关系的话题。我在北大开环境伦理课有几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环境伦理知识更需要普及。现在我们有很多搞哲学和伦理学的专家,这是很必要的,但是环境伦理更重要的是普及。下面,我将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一、什么是环境伦理

在介绍环境伦理之前,先说说伦理。伦理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是条理的意思,“理”是纹理的意思,所以“伦理”本意是秩序、顺序,是社会的秩序。环境伦理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在具体介绍环境伦理之前,我首先要说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知道与不知道,这差距就非常大啊!有许多环境问题是因为“不知”造成的。大家若看过有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话,可以更明白这一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由于人类的无知,造成了很多环境问题。”所以,我们在环境问题这方面,首先要“知”,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方面,我有一个例子。我们家养过一只小乌龟,养了半年,养得很好。时间长了,我们也和它有了一定的感情。有一天,我和我的孩子在圆明园的湖边捡了一些螺蛳,回家后,想把螺蛳和小乌龟放在一起,但我爱人怕螺蛳比较脏,就拿洗涤灵洗,还是安利牌的,比较好的,(众笑)把螺蛳洗干净了。我不知道洗螺蛳这件事,就把螺蛳和小乌龟放在了一起。当时就看小乌龟顶啊顶啊,起初,我还以为他不喜欢这个异物,就没在意。但到了晚上,小乌龟就奄奄一息了,最后死去了。后来我才知道原因,是洗涤剂毒死了小乌龟。通过这件事,我就想,我们每天都在用洗涤剂,我们知道那些洗涤剂害死了多少生命吗?!这个没有人做过统计。小乌龟之死让我知道洗涤剂有多厉害,而由于我不知道螺蛳被洗涤剂洗过,让小乌龟失去了生命。这给我以启示。不知道每天在发生多少类似的“知与不知”的悲剧。在环境问题上“知与不知”其结果大不一样,同样,在环境伦理问题上也是如此。

在环境伦理这方面,我感觉,我们现在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我们传统的伦理在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的伦理观念。比如,现在我们的法制越来越健全,人们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强。科学和民主的意识也在日益提高。但是,不要忘了,我们中国毕竟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

历史,大家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这些东西。我们要推翻封建色彩的伦理思想,这就是启蒙。这是20世纪初中国的许多有志之士做的启蒙工作。但是这个启蒙工作做得很不彻底。《读书》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启蒙运动还不够,需要补课”。为什么说启蒙不够呢?是因为在20世纪初直到中叶,中国面临两大问题,即救亡与启蒙。但后来救亡上升到第一位,救亡压倒了启蒙,启蒙工作便暂时被搁置了。所以启蒙在中国远远不够。环境伦理正好是在中国社会发生转型时伦理观念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有人提出“绿色文明”,以区别工业文明。许多新的环境伦理理论相继诞生,成为国际上非常热门的话题。我个人感觉,环境伦理不只是一个研究的内容,它更是一个需要大众化的内容。因为无论是什么伦理,最终还是要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环境伦理是大众化的启蒙,需要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

至于为什么要讨论环境伦理呢?现在许多人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环境问题的确存在。现在大家都可以感觉到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很多环境的变迁等等。就像一个人一样,当他健康时,他几乎感觉不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存在,一旦他总能感觉到心脏的存在时,心脏就出了问题;总感觉到脖子的存在时,颈椎部位就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因为它有了味道;感觉到水的存在,因为要买水喝。在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许多人都在问,环境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问题,科学家认为是科学问题,法律专家认为这是法律问题,认为相应的法律建立了,环境问题就解决了,是这样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有“天、地、人”这样的秩序。东方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生命的秩序崇尚的是多神论,如山神、水神、财神、灶神等等。这种观念是对应于几千年的官僚体制的,总得有个人(或神)来管着。当然,这种观点有自己的局限性,我把这一现象称为“以管为本”或“以官为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在数千年中,没有出现太大的环境问题。但是这些观点我不想多做介绍,因为东方的这种伦理观又有很大的二异性,本人也没有完全搞明白,不好介绍。比如,天人合一,这个“一”就很难解释。“一”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天”?什么是“人”?说不清。不知,或知道得不多,所以我在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我下面主要介绍西方的环境伦理。

在西方,基督教思想占主流。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其他一切,上帝让人去管理动物、植物,人可以去支配它们,役使它们。西方的伦理和东方伦理最大的区别,就是这种秩序是一神论,是单一的,具有排它性。在西方国家,教会经常会组织一种叫做“Bible Study”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接近上帝,信仰上帝。他们告诉人们:“If you believe in God,you will be saved;if not,dead.”(信仰上帝,就被拯救,不信上帝,唯有死亡)所以说,它具有明显的排它性。这和东方人崇尚的多神论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在近代,应该说是西方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大量涌现与这种观念有一定的联系。人是在代表上帝进行对其他生命的管理。即使在人类社会,许多管理者也俨然以上帝自居。

在科学技术与上帝的较量中,科学逐渐占了上风,我们告别了神的时代。但现在又有这样的趋势,即“自从科学战胜了上帝,科学就是新的上帝。”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的崇拜一点不亚于当年人们对上帝的崇拜。相比之下,人文的东西对社会的作用变小了。这是不正常的。

所谓环境伦理,我们讲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人与动物之间会构成关系,就有相应的环境伦理,比如动物权利方面的伦理观点;人如植物之间也会有相应的伦理关系,好像这部分观点人们还不太接受,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中有相关的植物保护条例。这些人与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之间的伦理可以共同成为人与其他生命间的伦理关系。进一步的是,人与物种之间的关系,比如现在保护大熊猫这一物种,有它相应的伦理观。而对生态群落,也是一样。

二、传统的和新的环境伦理观点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先是传统的环境伦理观点。

1.自然法则

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法则。他认为,自然的就是美的,就是和谐的。所以,现在许多人在说,让自然任其自然,自然而然是最好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人为地影响、改变、破坏环境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科学家所崇尚的伦理法则。相应的,中国道家有“自然而然”之说,任其自然,任其天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2.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对环境伦理影响较大。它的目的是要最大化总体之善。“总体”可以是总体的人,也可以是总体的生态群落等等。目前为止,这种观点还是以人为本,最大化人的利益。大家翻阅有关环境规划方面的教材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在环境规划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怎么样才能做到达标排放而投入的费用最少。这个过程只考虑人的利益,或者说某些人的利益。刚才我介绍了,中国的启蒙还不够,还没有达到真正以人为本。虽然在环境伦理方面,“以人为本”有批判之意,但在中国启蒙不够的情况下,还是要大力提倡的。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穆勒,他讲的是用后果进行判断,用后果判断人的行为是对是错,是善是恶。功利主义在环境伦理中表现最强的是环境经济学。现在,环境经济学是国际上最为热门的学科之

一。因为环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环境经济学家在研究怎么解除或减小这一制约。

3.道义说

道义说是影响比较深远的学说,是法学家崇尚的伦理法则。可以说,伦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当人类在某一方面超出道德的约束之后,就会制定出法律来制约行为。这方面也涉及了中国的启蒙:理性与自由,或民主与自由。在这方面,康德是代表。他认为人都是理性的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可以自主做事情,但他不能影响别人的自由。所以道义学延伸过去,有很多责任和义务,我们现在的环境保护法就由此而来。

以上,我们讲的是人与环境伦理关系的一些传统观点。下面我为大家介绍有关人与环境伦理关系的一些新的观点。

1.敬畏生命

德国人Albert Schweitzer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有其内在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尊重的。生命本身就是善,应该尊重,并渴望尊重。由此得出,善即是维持生命、改善生命、培养其能发展的最大价值;生命之恶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抑生命的发展。他认为这是个绝对根本的道德标准。那么人与环境的关系就以这个善恶观点为标准。我国佛教中的“众生平等”也和Albert的观点相类似,也比较尊重生命。但佛教中有很多玄的东西,比如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就不过多介绍了。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应该尊重它们,敬畏它们。生命本身就是善。前些时候因为口蹄疫和禽流感,许多没有生病的猪和鸡也被扑杀了。曾经有人代表这些无辜的猪向人类起诉。再来看人类,有那种因传染病流行而杀死人的事吗?显然没有。那么,我们可以从“敬畏生命”这一理论中得出什么结论?

2.生物中心伦理

在生命中心伦理提出之后,又有了生物中心伦理。代表人物是泰勒。他有这样的几个法则:

(1)无毒害法则。人不应该毒害生物。比如,城市中的老鼠都集中在下水道中,蟑螂也是,老鼠又以蟑螂为食。而人类不会到下水道那些地方去,所以没有必要去用药毒死它们。

(2)不干涉法则。我们不应该人为地干涉动物和植物的行为。

(3)忠诚法则。避免人为的捕猎,设陷阱捕杀。

(4)重构公平法则

这一点在北京用得比较好。比如,北京规定,如果在一个地方挖掉一棵树,必须要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种一棵。这就是对重构公平法则的应用。这些讲的是人类与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虽有其局限性,但我们在处理人与生物关系的时候,能够想到这些也就能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根本不知道,那也就谈不上保护了。

三、人与环境关系的几种模型

在描述人与环境间关系的时候,有这样几种模型:

1.有机模型

这是说个体物种依赖环境,就像器官依赖躯体一样。人只是大自然有机体的一部分,这虽是种比喻的说法,但通过这种模型,可以知道现在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有机模型下,环境问题就像人生病。人们平时感觉不到自己器官的存在,但一旦某一器官出了毛病,便可以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环境也一样。现在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是因为空气中有了怪昧;感觉到水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得买水喝。太湖边的居民有这样一个流行的说法:“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遗祸后代。”他们感觉到了环境的疾病。那么,我们城市的河流到底是什么“器官”?是“血管”还是“大肠”?曾经在网上有个

关于北京环境问题的讨论,我把这句“城市的河流,‘血管’还是‘大肠’?”写了上去,却马上被删了。(众笑)

2.群落模型

这个模型把大自然比作一个社区,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人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就像是家庭与家庭的关系。“社区”中,成员有不同的角色,那么人与群落之间的关系怎样呢?这个群落应该比较稳定而有序地存在下去,但这里面存在一种“穷邻居,富邻居”的关系问题。人类这个家庭的侵略性很强,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大量的动、植物没有了家园,没有了栖息地。人类这个家庭在土地上是比较富裕的。如果在人类社会中,贫富分化过于严重,将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对生物群落来讲,我们的这些“穷邻居”会抱怨吗?当然不会。那么谁来替它们抱怨?——只有人,这些动植物的代言人。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做它们的代言人。

3.能量模型

这个模型比较抽象,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众生平等,任何动物都需要能量,在能量面前,大家是平等的。现在人类占有的能量份额是否太大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许多人抱怨能源危机,但是从能量模型中,你可以发现,大量可利用的能量已经累积到人类这里。我们可以想像,煤和石油在以前都是生命,在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变化之后才把能量蕴积在矿藏中,而人类开采后很快就将它们用掉了,并把能量释放在环境中,这样做肯定是会带来问题的。大气二氧化碳限制排放方面的国际会议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几种影响较大的观点

下面,我想大家介绍对环境伦理影响较大的一些观点。

1.土地伦理

为什么叫土地伦理呢?Ald0 Leopold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便是一捧泥土,它也是有生命的。”他的观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当某事物倾向于保护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之美时,它就是善,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恶,是错误的。”对于生态群落来讲,如果能保护生态群落的整体性、稳定性及生物群体之美时,它就是善,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恶,是错误的。他的观点由人与生物个体转向了人与生态群落,从个体主义转向整体主义,出现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这里,Leopold更关注的是生态群落的整体,而不是个体。这也就避免了片面地为了保护个体动物的生命而去吃素这种对人类来说不太现实的做法。

2.深生态学

在Leopold之后,有人提出了深生态学。主要是它的八大原则:

(1)生命有其内在价值;

(2)生物多样性有其内在价值:

(3)除了这特殊情况,人类无权减少生物多样性:

(4)当前人类干预过多,情况在恶化:

(5)人口应当降低:

(6)政策改变的及时性:

(7)注重生活质量而非生活方式:

(8)同意上述观点者自动加入此行列。

这些观点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很同意。环境伦理需要更多的参与和行动。

3.社会生态学和生态女权主义

这两个学说又回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主流哲学或世界观,认为具体的人类的机构制度和实践——不公正的制度和实践——要对生态破坏负更多的责任。比如说,许多发达国家把一些污染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生态的破坏。这会使我们深思:全球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社会生态学和生态女权主义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寻找环境问题的根源。女权主义认为,人支配环境,就像人类社会中男性压迫女性一样。环境所处的地位与妇女、穷人所处的地位极为相似。虽然这些论证不是很严谨,但我们会由此深思一些问题。

女权主义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关怀伦理”,它强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还是用于人和动物之间。比如,我们在修高速公路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动物?假设一个动物要从公路的一段向另一端迁徙,但却被高速公路阻挡了。所以,如果知道这些因素,我们就会人为地修一些涵洞,让动物自由来往。我记得一期《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了一些照片,上面是大量迁徙的动物死在了高速公路上,让人触目惊心!关怀伦理就提出要用协作取代冲突,用联系取代冒犯,让社会充满母爱和友谊。

前面,我讲了许多的环境伦理,它们各有各自的道理。多种环境伦理观并存的原因是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环境系统的复杂性。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论便不同。就像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盲人,他们各自只感觉到象的一个局部,就认为象是那个样子的。他们所说的感觉的那部分都是真实的,但是那不能代表全部。在环境伦理学说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类似的情形。环境实用主义强调承认环境系统的复杂性,进而接受环境伦理多元论。即承认众多环境伦理学说各自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又不能完全地反映问题。在进行环境决策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对于大家都同意,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的内容,形成共识,进而作出相应的决策。大家可以明白,这个过程中民主和科学同样都很重要。民主就是让代表各自观点的人们说出他们的想法,也让代表其他观点的人知道这些观点。科学的决策则要选取大家的共识,不至于有所纰漏。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

知道了就不能回避。有众多的环境伦理观念已经提出,大家首先应当知道,应当考虑,而不是视而不见。

亟需环境伦理观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知道环境问题的根源,从思想意识上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

小学语文作文精美 篇5

老师,我想对你说

去年冬天,天气虽然不是太冷,可我却冷感冒了。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我没去学校上课,呆在家里的火炉旁休息了一整天。可那天恰好有科学课,老师前一节课就告知我们:到时不准迟到和旷课,我却因为生病没到学校,我的坐位肯定空荡荡的。

语文小学作文 篇6

我急忙冲进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老师慢条斯理的走进教室,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有趣的名字介绍”这七个字。老师让我们各自说出自己名字的涵义。

因为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号码”,所以老师决定让奇数号先说,或是让偶数号先说。我希望奇数号先说,因为我的号码就是奇数号的。最后,老师为了公平,让我们抽签。唉!偶数号的人抽上了“先”,只好让他们先说。

有几个人说的名字介绍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张世毫大大方方的说:“世、就是世界的意思。毫、就是自豪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世界为我自豪的意……”他的“思”字还没出口,班里上上下下已经笑成一片了。

张柏宁的名字最有内涵,她用中等音量说:“泊宁取自一首古诗,诗的前两句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她刚说完,台下已是掌声雷动。

最有趣的是田敬全,他低头看着稿子,放大声音说:“我姓田,是因为我爸爸姓田……”他还没把话说完,我们就哈哈大笑起来,他带着调皮的声音说:“笑什么笑,你们谁有我说的详细?”笑声更大了。老师维持了一下秩序,他继续说:“本来一位算命先生给我取了‘田全’这个名字,后来因为不好听,俺妈就弄了一大堆纸条,每个纸条上都有一个字,抽出一个字,刚好就是敬,于是,我就叫田敬全。”他刚说完,下面就有人嚎道:“天哪,有这么取名字的吗?!”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因为要做操,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了教室。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成效, 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 逐步使他们乐写。小学作文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理论,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 由被动变主动, 使学生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二、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生活五彩缤纷, 就像一个万花筒, 习作素材丰富。大街、公园、菜场、公交车上、游乐场等内,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事情, 值得学生思索、记录。只有在生活中获取灵感, 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端生辉。因此, 教师要带领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之中, 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 往往千人一面, 百景一样, 写不出新意, 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发现。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 缺少社会实践, 视野不开阔, 活动领域不宽广, 因此其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带领学生走入生活, 体验生活, 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广泛接触社会, 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 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 写出的作文要好得多, 更具有文采, 更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 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这样学生的素材丰富了, 视野开阔了, 思维也更活跃, 再也不会为作文而为难。

三、积累材料

1.引导学生观察, 丰富课外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 观察、比较。家乡的风土人情, 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 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等, 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丰富见闻, 激发写作欲望, 才不会在习作时因为没有素材而形成“大、空、套”的现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就要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

四、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能力低下, 则很难激发作文兴趣。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 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 文章就会写得好, 笔下就会生花。实践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以及其他相关书籍,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 拓宽知识面, 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 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写作规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 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培养学生。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还应认真利用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仿写, 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 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 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 而是仿写其范文部分精言、警句、结构、写作思路等。学生经过多次反复的仿写练习, 掌握一定基本方法后, 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 发展求异思维, 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坚持以“说”促“写”, 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 我让学生先说多说, 说全说细, 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 可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 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 内容不限, 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 说话要求由易到难, 分时间段逐步深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挂钩, 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 读写结合、以说促写, 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 则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六、评改结合, 不断进步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 直接影响作文教学质量。在作文讲评课上, 教师要特别注意挖掘作文欠佳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一个词、一句话等都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但仅评不改成效不高, 只有评改结合, 才能使学生的作文不断进步。为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我采用“附加分”的作文评分方法。根据学生作文进步程度, 酌情予以加分。这样让学生修改、重写作文将不再认为是对自己的惩罚, 而是新的挑战。采用这种评改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作文的排斥,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明确指导学生评改作文, 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而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当然,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最重要的是教师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并且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摘要: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 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要把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与阅读训练相结合, 鼓励学生注重平时积累, 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为“乐”写, 使学生快乐作文、快乐成长。

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8

关键词:写作能力;学生实际;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160-01

《新课语文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从事语文教学多年,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让学生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直接关系到高年级的习作教学。

一、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①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②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③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清楚。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作文命题要恰当

长期的积累,是为了写出佳作打下了良好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命题作文常常让孩子们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命题作文的选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命题要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

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对动物命题情有独钟,利用动物的故事来展开想你是个不错的主意。中年级的孩子对大片满怀着好奇,我们就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描写对大自然的认识。高年级的孩子对文章和事件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表达。选对了命题,就等于是打开了孩子们心灵上的一扇窗,可以使孩子们爱上写作。

2、命题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放在作文写作中,也同样适用。孩子们有了兴趣,才乐于说,乐于思,乐于写。才会把自己的想法生动地表现出来,也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在孩子们感到酣畅淋漓的同时,写作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得到升华,原来写作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

四、加强指导,传授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点。第二、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记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第三、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的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这样才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上一篇:监督学形成考核册答案下一篇:税务干部八项规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