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推荐8篇)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1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91年10月

工作经验: 2年-3年

毕业年月: 6月

最高学历: 中技

毕业学院: 广西南宁中等专业学校

所修专业: 电子信息

居 住 地: 广东省 深圳市 宝安区

籍    贯: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市 藤县

求职概况 / 求职意向

职位类型: 全职

期望月薪: 4000-5000元

期望地点: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区,广东省 深圳市 宝安区, 宝安区

期望职位: (PACK手机电池成品)拉长 业务 生产主管(手机电池成品)

意向概述: 有三年PACK带拉经验,人员分配,6S现场管理。

教育经历

时间 院校 专业 学历

6月 - 206月 广西南宁中等专业学校 电子信息 中技

工作经历/社会实践经历

时间 工作单位 职务

年12月 - 3月 广东深圳龙华大浪邦凯科技有限公司 拉长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手 机: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2

一、我国个税税制

个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范的总称。具有课税公平、富有弹性、不易重复征税的特点, 在组织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和吸引高级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税制模式

我国1993年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列举的方式将应税所得分为10项具体税目和一项概括所得, 除偶然所得外, 其他各项所得均依各自的法定标准分别作相应扣除后, 按不同税率纳税。征税方法上实行课源法为主,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辅的征收方式。特点是征税面小, 税负从轻, 扣除从宽。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

方法有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⑴工资、薪金所得, 为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⑵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成本、费用及损失后的余额。⑶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为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 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⑷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为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 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 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⑸财产转让所得, 为转让财产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 为每次收入额。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 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扣除。

3、税收征管

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申报方式。《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 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 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 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 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 (试行) 》第二条规定:“凡依据个人所得税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㈠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㈡从中国境内两处或者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㈢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㈣取得应税所得, 没有扣缴义务人的;㈤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申报内容不包括确定的免税所得及按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

二、个税收入与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1、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增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个税的纳税人。与之相应, 财政收入中来源于个税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5年个税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12%, 到2008年个税完成3722.19亿元, 其中, 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2240.65亿元, 同比增长28.1%, 个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已增至6.87%。

2、个人收入分配情况

“包税制”, 指不管收入多少, 只要交足包税税款就不再计征。致使不少业主把个人、家庭支出等与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费用都作税前列支, 以偷逃税款。比如从华东某市解剖的20家个体老板实行“包税制”分析, 包税税额与应纳税税额平均相差近4倍。有个公司每月包税1200元, 仅粗查收支账目, 每月交税应不少于15000元, 这还不包括许多没有入账的收入。相较于工薪阶层收入不高、按章纳税来说, 突显个人收入分配分配差距之大。

三、个税征收的意义

1、增加财政收入

个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个税以个人收益为课税对象, 通常情况下个人所得便会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 个税的财政收入功能日益增强。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通过三个层面上的因素表现出来, 即, 收入、消费和财产。个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和不同种类的收入采取不同税负政策, 使个人可支配税后所得产生总量和结构性变动, 多得多纳税, 有利于公平分配的实现。国家取得个税收入, 通过转移支付, 实行普遍社会保障, 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 促进社会公平。

3、促进经济稳定

个税普遍实行累进税率。个人消费需求取决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当经济衰退时, 一部分人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到免税区, 另一部分人收入分别降到相对较低税率区, 即“累退效应”, 个人税负下降, 延缓消费需求下降, 进而延缓经济衰退;反之亦然。从而实现促进经济稳定的作用。

四、对我国个税税制的几点建议

1、完善纳税筹划,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纳税人生产活动的一些调整和安排, 最大限度地减轻税收负担的行为。个税纳税筹划, 纳税人依据个税税法, 在实际缴纳税义务发生之前对纳税负担的低位选择。

加强个税法制建设, 从立法的质量上保证个税税法的权威性, 增强适应性, 注重对纳税人利益的考虑和维护法律稳定及公平的追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稽查制度, 推行自行申报个税的同时, 加大对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 维护自行申报纳税人合法权益, 减少税款流失。持续广泛利用媒体影响等手段增强公民对个税的了解, 促进纳税意识不断提高, 进而促进我国个税的健康发展。

2、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税税制并逐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 充分考虑纳税人实际负担能力, 符合量能课税原则, 有利于充分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由于其对征管水平等的要求较高, 对征管效率的兼顾存在不足, 据我国现阶段国情, 先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制, 条件成熟时过渡到综合税制。

3、细化应纳税所得额

扣除项目多寡和扣除标准高低直接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细化可从收下方面着手:⑴分项扣除与标准扣除相结合。分项扣除应与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制度相配合, 制定科学的扣除标准;扣除项目较少或难以取得扣除原始凭证的, 允许实行标准扣除, 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并降低其纳税成本。⑵家庭生计扣除, 对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扣除标准。⑶依物价指数对纳税人生活费用适时调整扣除标准,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清, 个人所得税, 为什么管不住中国富豪, [J], 沪港经济, 2002 (9)

[2]田萍、张进, 中国“富翁”谁偷了“奶酪”, [J]四川省情, 2002 (9)

[3]纪宝成, 共同富裕, 当今中国的“中心课题” (N) , 环球日报, 2011.6.28, (15)

[4]马广博.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J].技术经济, 2006 (3)

[5]温海莹.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0 (11)

[6]张永忠.唤醒纳税人意识[J].涉外税务, 2006 (1) (15)

[7]刘军.构建完善的税收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M].税务研究, 2004 (7)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3

[关键词]贫富差距;税制;税率

个人所得税制度自1799 年在英国建立以来,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诸国税制结构中的主要税种之一,它在组织财政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税负难以转嫁,通过设定免征额及累进税率,可实现没有所得不纳税、所得少者少纳税、所得多者多纳税的税收公平原则,在理论上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在很多国家都被认定实现社会公平最核心的税种。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于1980 年制定,立法初期主要强调财政收入的功能,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2000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 的警戒线后,①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政府对个税进行了多次调整,然而现实情况是,频繁的调整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逆调节,税后基尼系数大于税前基尼系数的现象时有发生,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性。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1980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正式建立。至2010年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3O年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改革,个人所得税收入不仅实行了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起征点(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也从最初的8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初,备受瞩目的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被提上政府日程,历时5月,于7月27日落下帷幕。27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发布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根据条例,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税率也由之前的9级减至7级,征税级距也作了相应调整。

个人所得税的税源决定了它是个与个人收入分配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个税种,对个人收入差距应该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发达国家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税制环境,其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相对明显。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尤其是在我国目前遗产税尚未开征,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拉大的现实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是我们为数不多用来调节收入分配的工具。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将目标明确为“担负起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任,即所谓的“调高,扩中,提低”。

具体到实施效果,根据基尼系数的受税收影响的绝对差异来对税收再分配的效应进行测量,莎娜娃·海尼通过建立税收累进性分解模型,得出了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即缩小了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并且该作用正在逐年加强,但是调节效果比较有限的结论。[1]

二、个人所得税发展现状

从1980年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实行至今,个人所得税走过了32年的历程,在组织收入上,它从一个不起眼的小税种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税种;但在调节作用上却大为逊色,它不仅没有起到公平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逆向调节作用。近年来,来自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的比例一直在40%以上根据中国税务年鉴统计资料计算,2002年,工资薪金的所得税比例为43.6%,来自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比例为31.72%,两项合计为75.32%。而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金融资产,但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的比例不到10%。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由工薪阶层缴纳。这一旨在调节个人高收人的所得税实际上所起的作用是逆向调节作用与所得税制定的初衷是违背的,也是与所得税所应起的作用不相符的。

我国自开征个税至今,一直实行分类所得税制。分类所得税制是以分类表为基础,将纳税人所得依照不同来源划分若干类别,按照规定的不同等级征税率,以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课税。[2]具体在个人应纳税11项分类中,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累进税率,而稿酬所得、劳动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

大部分学者认为,分项所得税制很难实现税收公平。税收公平要求同等负担能力的人负担同样的税收,不同负担能力的负担不同税收,由此来保证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现行的分项税制采用正列举法,将纳税对象分为11项分别规定其税率与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征税款,没有考虑纳税主体的综合收入和综合赋税的能力,难以涵盖所有收入类型;加上源泉课税和累进税率的采用,往往导致所得来源较广、综合收入高的少纳税、多的来源较少、收入相对集中的多纳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纳税人分散所得来源以减轻税负;再者,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主体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税法仅对列明对象征税,大量隐性收入排除在个税的征收范围之外,造成税制不公。

三、当前个人所得税模式的思考

从税制形式上来看,由于分类所得税制存在税负不公、容易造成税收流失的弊端,学界一直有学者希望将目前的个税模式改变成综合所得税制或者混合所得税制。[3]后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且在实际操作中,后者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与便利性。但与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演进的潮流逆向而动的是,许多分类元素(schedular elements)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逐渐融入到综合所得税中。②实际上所有的所得税制都充斥着针对特定类型所得的特殊规定,没有一个国家实行纯粹的综合税制而不区分不同类型的所得。[4]从实际角度出发,综合税制的不区分性有利于税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但综合税制对收入的不加区分是否符合处于发展阶段的国情,需要加上一个问号。

从税率模式上来看,我国目前实行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行的制度,对于一般性收入采取超额累进税率,对于特殊收入采取差别比例税率。人们通常认为,个人所得税只有实行累进税率,才能发挥公平分配的作用,使税收成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工具。累进级次越多,边际税率越高,富人所纳税款在全部税款中的比例越高。但实际情形却与此相反累进所得税没有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反而还损害了效率。[5]税收会对劳动力供给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纳税人因纳税减少了收入,为了维持现有的收入水平,只能增加劳动供给;替代效应是指累进税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纳税人通过减少劳动供给即以闲暇替代劳动来减轻税收负担。收入效应有利于经济效率,而替代效应带来经济效率的损失。一般认为,在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弹性较小,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孰大孰小难以确定.但实证研究证明了税收对高收入者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高收入者(月收入5000元以上)对高税率的敏感度较高,在高税率下,人们以闲暇替代劳动。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累进税率的公平特点在我国没有良好的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在于,富裕人士往往收入来源较多,而一般工薪阶级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出现了富裕人士主动或被动的方式逃脱税负。

四、个人所得税立法的展望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中,收入差距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正常结果。但收入差距、贫富悬殊加剧有些是制度特别是个税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因此解决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问题应是完善个税制度,而对于合理的收入差距,不应过度调节,否则损害市场效率。[6]

诚如上文所言,分项税制与综合税制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分项税制可以更方便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引导作用,从而在宏观层面提升综合的经济实力。在税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扩大税基,尽量让分项税制的缺陷得到修补,使分项税制在分项调节的基础上实质的向综合税制靠拢,避免高收入少纳税的现象发生。

笔者认为,在公平层面考察税率模式在实现税收中的影响,更多的应以法律的方法角度出发。在实现税收公平上,比例税制虽然因取消不同纳税人和不同收入来源之间的税收待遇差异而造成某些税负不公的现象,但减少寻租、逃税和税收减免等行为,会更容易获得横向公平。在纵向公平方面,比例税制通过提高免征额,使得一些最贫穷的家庭可以完全免税。更重要的是,通过有累进税率过渡到比例税率,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清理税收优惠,孤立人们更多的投资和工作,从而达到刺激增长的目的,这也是实质上符合多劳多得、公平效率的原则。

同时也应看到,税制结构的调解不能一蹴而就,应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在提高征管水平、树立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基础上,逐步弱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财政功能,突出其分配功能,这既不损害我国的财政收入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平衡。此外,也应该意识到,所得税的纳税人和税负承担人是一致的,因此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更容易使纳税人明确自己的纳税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提高纳税意识,促进征纳关系的和谐。

[注释]

①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据世界银行称已扩大为0.458。

②Madén在1967年提出双向趋向。

[参考文献]

[1]莎娜娃·海尼.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分析[J].现代商业,2012:60.

[2]蔺翠牌从中外个人所得税制比较研究看中国个人所得税法制的完善[C].刘隆亨.当代财税法基础理论及热点问题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王艳君 个人所得税收入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3 期:79.

[4][美]维克多·瑟仁尹,比较税法[M].丁一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2.

[5]吴菊.公平与效率视野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比例税制[J].财政金融,2006年第三期:54.

[6]刘剑文.财税法学研究述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1-332.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力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是什么?

3、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中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分配方式?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积极意义?

5、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有哪些?

三、探究与点拨

活动一: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

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讨论:象牙山村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方式?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同工不同酬,村民有争议

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

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刘能(不服气地说):同工不„„不同酬,这还叫社„„社会主义?!叫„„叫我说,咱村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谢广坤(嘲笑的口气):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村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村不变成个“懒汉村”才怪!刘能,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象牙山村能实行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吗?为什么?

2、你能说说象牙山村实行现在的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活动三:同富不同路,大步奔小康

如今,象牙山的能人们在发家致富的路上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村主任长贵已经调到县水利局工作,除了工资以外,奖金和补贴也不少。双休日,他还要在谢大脚的超市里帮忙,两口子虽然累点儿,可钱也不少赚。

赵玉田和刘英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种花,兼营鲜花的运输和销售。王小蒙的豆制品加工厂越办越红火,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开了三四个连锁店,一下解决了几十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镇长亲自为她颁发了“带头致富先进个人奖”。

谢永强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王大拿和王木生父子投资200万成了最大的股东;大学生陈艳南以技术入股,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谢永强是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管理。讨论:

1、你能谈谈象牙山的人们各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的吗?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于象牙山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活动四:探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示意图1: 生产 ——()————→分配

↓ ↓  ̄

生产力状况——()——→分配制度

↓ ↓(为主体)

(,)(并存)

示意图2: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

分配制度←—()—— 所有制形式

↓ ↓

(为主体)←—()—(为主体)(并存)←—()—(并存)

总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

拓展延伸

1、工资收入是否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2、劳动收入是否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5

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2)允许以大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重要的分配原则。

对于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的差距应该给予正确看待: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

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不是阶级对立的结果,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别,也必须综合治理。

第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好初次分配问题; 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强化国家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功能;

第三,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由失业导致的贫困问题;第四,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攫取社会财富的行为;第五,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这也是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当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没有谋生的收手段,人们还没有顺利不计报酬的为社会提供劳动服务,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有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劳动者向社会主义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自身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距,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按劳分配与平均主义没有任何联系,按劳分配绝对不是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以劳动为唯评价标准,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一定收入差距形成有其合理和合法的原因:(1)由于劳动的智力不同、体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因而劳动贡献有大有小;(2)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3)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导致人们富裕程度不同;(4)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1)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所有的社会经济资源,由此带来的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2)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的流动,从而导致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合法的原因有:(1)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人;(2)各级党政领导的腐败贿赂收入;(3)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4)走私贩假等其他非法非正常收入。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生产的收入差距也应当是适当和有限度的。

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1)保护合法收入。(2)取缔非法收入。(3)整顿不合理收入。(4)调节过高收入。(5)保障最低收入。按劳分配的有效实行,充分体现了脑力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的差距,从而导致了收入上的差距。所以安老分配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

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能以劳动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只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尺度进行分配。劳动时间的耗费取决于劳动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必须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劳动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能成为有效劳动,劳动者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甚至得到超额分配;反之,如果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劳动者的劳动不能为市场承认,劳动者往往只能获得较少的报酬,甚至徒劳无益。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杀回的生产要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占有的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取得的收入。第二种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第三种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然拓展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来源,其中收益最大的是要素所有者的知识、技术要素所有者和使用者,其结果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社会、只是、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我们必须深化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把共同富裕看成是所有人民以同样的速度在同一时间富裕起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今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后有先、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的规范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6

[关键字]个人所得税 调节

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由税、费、利、债四个板块构成,而税收由于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占据了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比重。统汁资料表明,我国税收收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度超过95%。可见,税收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是多么的重要。

个人所得税作为税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一度高达7%以上,尽管比重不高,但由于我国税收收入总数庞大,从而个人所得税的绝对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所谓个人所得税,即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政府利用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列象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2 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3 扩大聚财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自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体现了社会公平,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800元的起征点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没有多明显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弊端,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劫贫济富,由于一般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单位代扣代缴,而那些高收入者却可以通过收入分解等途径少报漏报收入。于是,国家将个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了1500元,而且通过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提出全员全额管理概念与籽高收人者作为征管重点等途径,试图更好地发挥个税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热水依然面临这样一个现象,即对调节收入分配基本不起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的报道屡见不鲜。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基本不起作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起征点过低

中国历经了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500元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已经是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数字。同时,这个数字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开支。在无法保障自身正常的开支的前提下,还要向国家缴纳个税,对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是很大的打击。

二、监管不力

这个监管不力,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前文已经提到,一般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单位代扣代缴,而那些高收入者却可以通过收入分解等途径少报漏报收入,这样一来,即使收入很高的人也只需缴纳几乎等同于1500元收入的人的个税。带来的结果就是“富人越富,穷人难富”。

三、税率设计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 篇7

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 完税率仍旧处于偏低状态。

随着全民水平的提高,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在不但增高, 但是完税率却没有跟上增长的速度, 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从我国制定税收改革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 使得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也在不断提高, 增长趋势成倍增长, 并且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总税收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形势来看,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相比其他国家严重偏低, 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总税收的比重在30%-50%之间, 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的比重还不足10%。据统计,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税率只能达到50%左右, 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完税率可以达到85%以上, 并且德国、瑞典等国家的完税率接近100%。足以看出我国完税率偏低的缺陷。

(二) 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左右较差。

对于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来说, 遵循着调节高收入, 缓解收入毛段, 确保公平税收的原则。但是对于目前的形势来看,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挥在那虽然良好, 但是随着不断的增长, 且增长幅度较大, 逐渐的拉开了人们的贫富差距, 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现象逐渐严重, 并且通过个人所得税不能很好的进行调节差距, 是我国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 在我国调节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以及引起了高度重视,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不能很好的实现调节收入分配。

二、个人所得税调节不能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原因

(一) 目前的税收制度缺乏公平性, 导致逃税现象出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对各项应收税务允许扣除定额, 导致出现一些多项收入的高收入人群, 收入来源比较多, 但是总负担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 便会出现综合收入多但纳税人少纳税, 而收入比较集中的纳税人却要承担较多税款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对该税务制度来说, 不能体现出多得多收, 公平税收的制度, 致使一些高收入人群通过将收入分散, 从而出现逃税的现象, 导致大量税款流失。通过修订后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扣除标准, 可以缓解低收入人权的税务压力, 但是仍旧存在缺陷, 无法进行调节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差距, 降低税务对高收入人群更有利, 所以现象的税制仍旧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二) 不合理的费用扣除额制度。

通过对工资薪金的扣除标准, 从表面看, 纳税人的费用扣除得到了统一, 但在通过实际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的差距不断增加, 并且家庭结构、婚姻状况以及赡养人数差异较大, 仅根据各人收入不能平衡纳税制度, 费用扣除标准也会造成不公平的税负现象。

(三) 税法的惩治力度不足。

由于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口水标准, 造成我国的税法严重滞后。在国家制定相关法律以后, 地方政府不能擅自进行越权颁发与国家规定不符合的优惠政策。但对于目前的地方政府来说, 在具体执行时相关部门大部分选择的是沉默, 也以为着默许。我国税法的执行过程中具有灵活的特点, 但也会导致许多人投机取巧, 对税法造成侵害。又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量较大, 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比较低, 导致对纳税人的情况掌握接近于失控状态, 并且就算查处问题, 只要补交税务和罚款就可以了事, 惩治力度不足。这些现象导致纳税人不惧怕逃税漏税等现象, 明目张胆的进行偷税漏税, 严重藐视税法的存在。

(四) 不能合理控制税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收入方式呈现多元化, 纳税人除了工资收入以外, 还有一些实物收入和灰色收入等收入来源, 但由于这些收入的隐蔽性比较强, 并且数额也难以统计, 所以对税收无法进行控制, 更无法进行税务征收。又由于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主要靠扣缴为主, 扣缴义务人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纳税意识比较差, 不能按规定履行扣税义务的现象比较严重, 甚至有一些扣税义务人协助纳税人进行逃税现象, 难以实现税务扣缴, 就会造成纳税不公平的现象。

三、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措施

(一) 以综合为主, 分类为辅的混合税收模式。

由于我国采取的税收分类制度存在许多弊端, 所以应该积极开展以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所得税模式, 将工资收入和劳动所得等经常性的收入列入到征收税款项目中, 通过家庭为单位, 采用统一的税率, 按年进行综合计算, 按月代扣预缴并且年终进行清缴。在每月的代扣预缴过程中, 通过纳税人的收入情况采用固定的税率进行源泉扣缴。并在年终清缴过程中, 通过分析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以及赡养人数等因素, 进行考核, 并采取减税或免税。

(二) 调整扣税标准。

采用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征收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通过家庭进行税务费用的扣缴设计, 充分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 维护了有纳税人的利益, 并且针对性的解决个别纳税人的实际困难, 保证纳税人可以保障生活水平。在扣除的设计中, 除了对家庭因素的考虑以外, 还应该对纳税人的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项目的开支进行考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 虽然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 但是基本生活的支出也在不断提高, 所以对扣除标准的设计业应该随着社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能够反正出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 从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弹性。

(三) 加大税法处罚力度。

针对目前的税务制度进行改革, 规范税务征管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实行税收的减免和优惠政策的审核工作, 避免出现越权减免税款的现象。重点打击偷税漏税行为, 严厉查处违法涉税案件, 加大税法的威慑力, 严格维护税法的力度。并且也要不断完善税法相关制度, 形成税法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税收监控, 采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 建立相关的管理部门, 严厉打击偷逃税的现象, 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纠。

(四) 加强税源的监控制度。

规范化纳税人的纳税信息, 建立起完善的纳税人档案, 通过纳税人证件号, 进行编制纳税人识别号, 并建立纳税人档案, 对纳税人的应缴税项目进行整理, 并进行实时监控, 对高收入人群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采用纳税人和扣缴人的申报制度, 并进行严格监督, 确保扣缴人员依法履行扣缴义务, 避免出现扣缴人员帮助纳税人偷逃税的现象。

四、结束语

随着全民水平的提高, 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在不但增高。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个人所得税不但可以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 还可以调节收入分配, 是缩小群众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缴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 缩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的贫富差距,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倪东明.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兼论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2]周恩惠, 郝琳琳.在公平原则下完善个人所得税法[C].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

[3]马蔡琛, 刘辰涵.税收制度的社会性别影响——基于流转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考察[J].广东社会科学, 2012 (05) .

手机电池分配个人简历 篇8

[关键词] 邓小平 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理论进行了大胆突破,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宝库,又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生动实践开辟了广阔空间,引领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一、突破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的思想束缚,强调既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必须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1958年前后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都曾出现借口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法权”而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左”的错误思潮,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我国的贯彻实行。邓小平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觉察到,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下,既无法实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经典式按劳分配,但又必须坚持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按劳分配制度,以此“刺激大家努力向上”,“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

针对六七十年代国内否定按劳分配原则的“左”的思潮,邓小平多次重申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早在1961年,邓小平在其主持制定的《工业七十条》中,就强调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并对“大跃进”中把按劳分配当“资产阶级法权”批判的作法进行了纠正。1975年8月,他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这篇谈话中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1978年3月,他在同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再次强调:“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980年8月,他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时又强调:“按照马克思说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

邓小平不但一贯主张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而且反复强调必须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首先,按劳分配要体现差别。他说:“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他明确指出:“合格的管理人员、合格的工人,应该享受比较高的待遇,真正做到按劳分配。”其次,按劳分配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而不是按政治态度分配,也不是按资格分配。邓小平指出:“讲按劳分配,无非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他还进一步明确提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根据这一原则,评定职工工资级别时,主要是看他的劳动好坏、技术高低、贡献大小。政治态度也要看,但要讲清楚,政治态度好主要应该表现在为社会主义劳动得好,做出的贡献大。处理分配问题,如果主要不是看劳动,而是看政治,那就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政分配了。总之,只能是按劳,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资格。”再次,按劳分配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邓小平强调:“要实行考核制度。考核必须是严格的、全面的,而且是经常的。各行各业都要这么做。今后职工提级要根据考核的成绩,合格的就提,而且允许提级,不合格的就不提。”

二、突破“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的思想障碍,创造性地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和政策

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消费资料的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似乎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如果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劳动收入比较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别,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分配实践中平均主义现象十分突出,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最终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共同贫穷。邓小平深刻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他强调:“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否则“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

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坚决反对平均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允許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以后他又多次强调了这一思想。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1983年8月,他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1984年2月,他在视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邓小平的“部分先富”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得到了全党的赞同和拥护。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决定的形式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确定为党的一大政策。

三、突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传统界限,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和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原则,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会在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这是否意味着允许和鼓励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存在呢?对此,邓小平坚定地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分配的最高原则是共同富裕,决不允许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这篇讲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说真是走了邪路了。”他还解释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鼓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1985年8月,他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强调:“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进一步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1986年9月,他在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进一步强调:“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邓小平一再提醒,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1986年12月,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1990年12月,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详细分析了两极分化的危害性:“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992年初,他在著名的南巡谈话中不仅再一次强调了防止和克服的两极分化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具体办法。他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四、突破“按劳分配唯一论”,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补充论”,并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社会主义将建立在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与此相适应,未来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将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之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按劳分配一直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唯一的分配方式来实施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同样一直固守这条“社会主义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在极力排斥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和发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教训,清醒地认识到:在所有制上,现实社会主义中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分配上,现实社会主义中国不可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而只能是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补充论”进行了初步阐述:“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必须实行适合于各种经济成分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补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党的十三大还首次明确提出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存在:“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用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这就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0,30,101,351,30,130,51,101,102,152,25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155,155,155,23,52,111,166,172,172,172,172

上一篇:小米手机网络营销策划书下一篇:案件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