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课题研究报告(精选8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进程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延伸的概念。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主要手段是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
第二阶段: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主要手段是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等;
第三阶段: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主要手段是广播、电视等;
第四阶段: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将教育理论、传媒理论、学习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优化学习系统(电化教育);
第五阶段: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现代”二字所体现的是在第四阶段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注入最新科技成果所引起的观念、系统、技术和手段上的元素,当今时期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产生的新的系统方法等。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的是声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化,信号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储存的光盘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等趋势,使世界各地的受教育者能够随时进行自主学习,快速,便捷地获取世界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它更注意探讨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更注意充分利用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更注意吸收科学和系统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科学化,系统化。换句话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既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选择
1、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
(1)教育科研课题是研究者要研究的教育科研问题,它是针对教育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从某一研究方向所指向的教育科学问题中确立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第一、课题就是问题,而且是教育问题。它有两个特点,即具有“普遍意义”,而且是“特定的”。
所谓普遍意义:即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广泛性,此问题的解决对其他学校、其他教师遇到的相似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或者说所研究的应该是带有规律性或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
所谓特定问题,即不是泛泛研究,而是研究其中某一特殊问题。第二、课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研究项目。
总之,课题牵涉到三个概念:教育问题,教育科研问题,教育科研课题,它们涵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的。
(2)教育科研课题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教育实践价值和教育科学理论价值)、可操作的教育问题,或者说是可操作的教育科研问题。
可见,选择的课题首先要具有价值(中小学研究更多的主要是有实践价值的问题),其次要具有可操作性(即能体现出明确、集中、具体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任务,甚至研究方法,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问题),这是两个基本要领。众多的教育问题中,有价值的则可纳入教育科学问题序列,可操作的则可转为教育研究课题。
2、课题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问题必须具有价值。
广泛的教育问题中,有宏观的,有微小的,要选做课题,则要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要考虑其实践价值。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策略,那么开展研究就具有客观的现实性,则可立项。(2)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要有实践基础,应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要有理论基础,应以教育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相应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做起来就会有偏差,就会走向歧途。也就是说,不能仅凭个人观点去研究。(3)问题要有创新性。
创新就是要有新意,有创造性,有独创性,所选择的问题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当然,教育问题前人未曾解决的只是一部分,大多数是已解决但未完全解决或尚未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或策略的问题。
(4)问题要有可行性。
即必须考虑客观条件和研究者主观条件,若条件不具备,则研究无意义。
(5)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即问题一定要具体,不能笼统;问题要小,不要太大(不要以为小问题则价值低,要选好切入点,小中见大);问题界限一定要明确,不要模糊(研究对象是中小学,还是小学,是城区还是农村等等)。
3、课题的来源
(1)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主要的来源,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教师日常观察中所发现的问题。可从各类媒介中筛选出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或信息,激发思维的火花。
(3)相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主要有课题规划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两个方面。
4、课题选择的步骤
(1)确定研究方向;(明确想干什么)
(2)进行文献检索并开展文献研究;(文献有书籍类——名著、专著、教科书、手册、教育辞典、百科全书;报刊类——教育类报纸、综合类报纸、杂志、学报、文摘、复印资料;教育档案类——教育年鉴、调查报告、学术资料汇编、学位论文。社会科学研究侧重信息搜集和加工,自然科学侧重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3)选定研究题目及内容;(可有多个备选方案)
(4)征求专家及同行意见;(征求意见要广泛,要重视不同意见 特别是反对意见,要积极吸收意见(5)最后确定题目及内容。
5、课题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应是范围小、界限清、具体明确的实践问题。(2)应重视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这是选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看看人家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成果,我们所发现的哪些问题急待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检索充分,可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事求是。另外,检索中,不仅要课题本身的核心词,还要检索相关的或相近的词,即要了解国内的研究现状,还要了解国外的研究现状。文献研究要注意搜集后的分类整理,形成有效参考。文献是重要的资源,重视文献检索和文献研究,既可提高研究水平,也可减少重复劳动,要明白我们的课题研究并非从我们自己命题后才开始,我们也不是第一个研究者,许多同行也在开展相关的研究。
(3)应加强课题选择的论证。初定课题、基本定题都要征求意见,研究过程中还可局部调整课题,这是正常的。选题的论证过程就是课题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聚焦研究重点的过程、不断确定研究内容和突破难点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1、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是在研究设计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是对研究的各项工作进行的具体部署的安排。
即方案是选题后对课题全面的设计、部署和安排,可理解为开展课题研究的蓝图。
2、课题研究方案内容的构成
(1)课题名称;(2)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3)课题研究的意义;(4)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5)主要研究方法;(6)课题研究的步骤;(7)课题组人员构成及分工;(8)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其它还可有经费预算及大致支出方向)
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形式并没有刻板的规定,但均应该回答几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条件怎样,预期有哪些收获。
3、如何设计研究方案(1)课题名称:
简明(10——25个字为宜),具体(属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或策略研究或方法研究),限定性(研究的范围),创新性(要反映课题创新上的价值,做完后有哪些新的突破)价值性。
(2)研究现状:
其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应表明自己的观念倾向; 其二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应简单明了,用自己的语言,为确定研究内容打基础。
(3)研究的意义
一是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二是突出实践意义,体现应用型和实践性;三是创新程度要广泛检索,定位应有依据;四是理论意义应慎 提,应谦虚一点,不给研究找麻烦。
(4)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方案的最核心部分,也是最难设计的部分,它要求搞清课题到底要研究什么,确定研究内容的依据是什么,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研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也包括一些重要观点的阐述(研究目的、内容组成、实践要领等)。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什哪些么没有弄清或没有弄准确,那么这个课题的研究将举步艰难,甚至夭折。
(5)研究方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主要方法之一)等。
(6)研究步骤: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7)课题组成员分工,应具体、明确(8)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论文;案例;专著(也可编著);其它(教材、评价方案等)。
4、研究方案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方案要目标明确,论述精准,要求具体,步骤清晰;(2)方案设计要精益求精,它不是摆设,也不是要上交的文件,是开展研究的蓝图。
(3)方案设计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要会宽容不同意见。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育中,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是开发研究性课题的基础。本文从如何充分使用挖掘教材的角度来浅谈研究性课题的开发。
1. 从例题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经过新一轮的数学教科书的改革,现行数学教材更加注重例题中情境的创设,许多例题不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蕴含着更多的时代气息,而且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以教材中的例题作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发源泉,有利于研究性课题与学生所学的数学基本知识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可行性原则又使学生看到和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一个理论的空架子,而且是具有实际用途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投身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新编教科书A版124页例6:某地区不同身高的未成年男性的体重平均值如表1:
(1)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你能否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使它能比较近似的反应这个地区未成年男性体重ykg与身高xcm的关系?试写出这个函数模型的解析式。
(2)若体重超过相同身高男性体重平均的1.2倍为偏胖低于0.8倍为偏瘦,那么这个地区一名身高为175cm体重为78kg的在校男生的体重是否正常?
此例突破以往数学例题中条件与结论的和谐性,例题具有真实性,贴近在校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乐意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经历直观发现、观察猜想、大胆设计、合理推证。整个解题过程中贯穿了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与方程思想,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函数建模的理解。其中三角函数的应用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鉴于此题的优点再结合研究性课题开发的原则。可设计如下源于课本知识又高于课本知识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1:与体重有关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参照124页例6你能否调查出咱班男生的体重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2)选出一种你认为与体重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搜集相关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分析此种因素是如何对体重产生影响的?
(3)尝试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
(4)验证你的模型是否正确。
上述设计的课题较课本例题多了调查与搜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搜集数据的能力。而第四个问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够得着”。针对第四个问题老师可以指出有关的参考书如:《中学数学建模》,叶其孝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中学数学建模读本》,孔凡海编,江苏教育出版社。还可以给出一些网站供学生查询。此类课题不仅可锻炼学生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建立数学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数据拟合法。这就与大学的课程联系了起来,从而让研究性课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有助于学生消除头脑中所形成的“数学仅是高考敲门砖”的错误思想。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研究他所选择的因素与体重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种由实际问题引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图形计算器直观地反映实际问题的变化规律,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意义,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既体现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又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和信心。
2. 从阅读材料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A版中每章都有一到两篇“阅读材料”,为我们开发研究性课题提供了好的素材。
阅读材料中有些介绍了一些数学的发展史,通过这些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探寻数学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发现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某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了解此数学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高三数学第二章的阅读与思考介绍了斐波那契数列的产生背景,重要性质及与斐波那契数列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或生命活动,同时还介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2:通过阅读与斐波那契数列的有关资料及通过观察验证斐波那契数列,请研究如下的问题:
(1)你能否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的其他一些性质?
(2)浏览互联网或查阅相关书籍看看可能你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从你搜集的资料中你又能得到斐波那契数列的那些性质?
(3)考查斐波那契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有些阅读材料讲述了一些数学家的伟大发现及生平趣闻。从中我们可以开辟新的途径去设计研究性课题使学生不但能了解杰出的数学家及其贡献,还可以探寻出数学家在发现其伟大发现时是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探索的。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数2第三章的阅读与思考“笛卡尔与解析几何”通过这则阅读材料可以设计研究性课题。
还有些阅读材料介绍了与现实生产或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学知识。如:数学3第二章中的阅读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通过这则阅读材料可以设计如下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3: (1)谈谈你对标准差的认识;(2)举出一个总体分布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的例子,并说明总体分布是如何实现产品质量控制的?
3. 从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及定理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整个中学数学教学中,贯穿其中的是“定义—定理—证明—应用”,如此规范的模式展示给学生的只是组织好了的,近似完美的数学系统,却掩盖了数学产生及数学家学创造活动的其他重要因素。对这些概念及定理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几乎茫然无知。弗赖登塔尔认为教学不应该将数学作为一种现成的产品提供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把数学“做出来”,这种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再创造”为学生记忆数学知识提供直接经验的支持,是弥补语言信息局限、健全记忆结构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记忆结构不仅包含抽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包括大量隐性的、形象的经验背景。所以挖掘和揭示教科书中的概念和定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知识的发现及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可研究一些定理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及增强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针对某个概念或定理,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研究性课题。
课题4:函数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函数知识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函数概念关键在于其表象(函数的解析式、图像等)的形成与发展水平。这一研究性课题的开设不但可使学生头脑中对函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学习以后的各种函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
课题5:韦达定理的应用
韦达定理也就是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是中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开展对此定理的应用的研究,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4. 从教材的其他教学内容中发掘研究性课题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除例题、概念、定理外还含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必蕴含着大量的可供研究的课题。这种来源于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性课题不但让学生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很多知识不是像教科书所呈现的那样好像彼此之间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灵活多样。若我们从数学教学内容上发掘研究性课题,则将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锻炼数学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后,可让学生对数进行一番研究。
课题6:漫谈e:
(1)通过查阅资料谈谈数e的由来;
(2)谈谈数e的发展史;
(3)以为底的对数为何称为自然对数?
(4)谈谈指数函数ex,对数函数lnx的一些应用.
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我们发现许多研究方案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究其原因,除了不够重视之外,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
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下表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方案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联系而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上表中的序号是课题研究方案展开时各要素的参考排序,也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一般地说,课题方案需要体现这样的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道可行)。
一、 背景清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介绍背景与意义,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本课题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背景,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明显,也可不写。⑵结合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说明理论价值(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教育理论。对于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可不写)和实践价值(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的“综”,即综合,意思是要“综合性”地叙述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而“述”除了“叙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评述”,即作者自己的见解。综述时需要理清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材料、方法、观点、结论、成果、水平、动向等,还要评述相关研究的问题和欠缺。在某一个领域,假如他人的研究已经很先进、很完美,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后面重复,无法有所充实、完善、纠正、突破和创新,那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
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慎用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⑸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炼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⑹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课题“关于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
上述评述从国外开始,反观国内,再回归到研究的学校。在宏大的背景之下,对现状进行聚焦式的梳理,全面地“综合”了他人的研究和实践,在聚焦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3.理论依据
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因此寻求已有理论的依据,可以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展。如要开展学生认知结构一类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以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当然,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指导实际操作,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可以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但不要乱贴标签,不能为理论而理论。
二、 主题新
每个课题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研究方案应清楚地表达本课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主题有无新意,则是课题有无价值的关键。所谓新意,就是我们的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我们的研究在领域、方向、假设、角度、方法、对象(如学生的地域特点)、可靠度、精确性等等方面,至少要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课题方案需要分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关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在表述主题时,要让读者看出“背景”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背景的衬托下看出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新在何处。主题的新意铺展于行文,承载于变量,浓缩于课题的名称。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应力求文字简洁而又能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让人一看就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
课题名称中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的科研方法,则可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2.变量界定
变量即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由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可能因人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变量的公共认知度也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使阅读者不会误解,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的思路,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目标变更、方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之,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如“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一谈。给变量下定义有两种基本方式。⑴变量的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说明,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课程标准、教材,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如果变量的含义不通俗,又查不到确切的定义,一般应该回避,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也可自己尝试下定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⑵变量的操作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说明。变量的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因此有时还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变量的操作定义虽然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可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操作。可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测量。可选择的变量一般用在课题表述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和正确选择。
三、 任务明
把主题转化为明确的任务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研究方案一般需要写清如下几点。
1.研究目的(目标)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几乎是同义词,但在课题方案陈述中,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期望,是整个研究的归宿,显得笼统而抽象(也有人写成“总目标”)。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分解,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设计研究目标要注意:⑴统筹兼顾,既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又合乎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研究水平和时间。⑵课题研究目标不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课题目标在于探寻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目标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⑶多个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下形成体系。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可按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分解并理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
2.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参照的作用。研究的问题以假设的形式表述,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讨的是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表述。如我们创设了什么条件,控制了哪些不想研究的因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能与已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当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
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么的问题,即区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基本要求是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内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习惯上的不同特点;⑵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⑶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⑷分类调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4.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成果表现的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成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始时就
着手材料的积累,避免研究结束时才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流失。
四、 道可行
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依据客观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对怎样研究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原则、策略、程序、工具、方式的综合表述,重点写明怎样实施。如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将使用何种技术来分析、处理数据并推导出结论。若是实验研究,还要说明如何选取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哪些变量。
研究方法可分为: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人为的影响。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
有些研究方案选择的方法缺乏与研究任务的内在关联,无法融入具体的研究过程,影响了可行性。孤立地看,方法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而联系到任务,却有是否合适的区别。也就是说,同一种方法,对于匹配的任务,就是可行的好方法;对于不匹配的任务,就是不好的方法。因此,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种基本方法,再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选择方法。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若要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当然,由于教育现象丰富多彩,问题错综复杂,所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
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案的补充。
2.研究步骤
就是课题研究任务在时间顺序上的计划安排。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般写明“×年×月——×年×月”,需留有余地。
准备阶段包括调查和前测、理论学习、制订研究方案、建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对象等。
实施阶段包括研究内容的操作、研究方案的调整完善和过程的管理等。要明确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实于具体教育实践,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进行操作。同时要明确如何记载整个研究过程的相关材料。
总结阶段包括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寻找规律,提炼研究成果,设计出预期成果的形式,写出结题报告,发表教育论文等。
3.资源配置
主要是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人员分工要符合各成员的水平、能力、岗位和特长,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明确目标和时限。当然,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研讨与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还可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子课题组并明确负责人,必要时聘请课题研究顾问。经费预算主要是指计划申请或自筹的经费数额以及经费支出的具体科目预算和年度预算。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考虑、讨论,就研究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发表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更为周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对研究的设想和各人的任务更为明确,为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完成条件
主要介绍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研究设备等。人力资源如核心人员的研究经验和能力,课题组人员的工作岗位、学术优势、年龄和专业的结构。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课题组已取得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总之,设计课题方案应仔细分析上述各个方面,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综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其构成要素和思维路线大体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李哉平,朱富强.课题研究文本中常见术语释义.基础教育研究,2008(8).
[2] 解腊梅,王瑜.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二).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3] 陶天麟.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技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3-4).
[4] 顾颉.对教育科研课题设计的技术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7(3).
[5] 高尚全,徐万山.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 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设计合适的研究课题
一 教学目的1、了解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标准、主要来源
2、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
3、掌握选题的技巧与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标准
三 教学难点
选题的技巧与方法
四 教学时数 :2学时实践 2学时
五 操作练习
结合毕业论文,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六 教学反思
第一章设计合适的研究课题
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所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研究方向限定课题,课题展示研究方向。课题不仅是一个名称,它还应体现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范围,并展示研究的目的、意义。
选题就是经过筛选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确定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标准
一、问题应该有意义
如何衡量选定课题有无意义及意义的大小,主要是看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选题要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性要强,选取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是强调课题的应用价值。二是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是根据教育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为的是检验、修正、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这方面的课题一般比较专业深奥,要求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和建树,或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这是强调课题的学术价值。
教育研究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有的两者兼而有之。但无论哪一种,都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的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二、问题必须具有科学性
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确定的依据。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很可能起点低、盲目性大。应该看到,选题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制约着选题的全过程,影响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
另外,选题的科学性还表现在概念的正确表述和文句的规范表达上。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那种大而空、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课题往往科学性差。只有对问题有清晰透彻的了解,才能为建构指导研究方向的参照系提供最重要的依据。因此不宜把课题选得太宽、太大、太复杂。
请看下列研究课题的题目:
“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调查”
这个题目就比较明确。它反映了研究范围是英语学习能力;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
“父母养育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相关研究”
这个题目也比较明确。研究的问题是父母不同养育方式与高中生自尊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是高中生;研究方法是相关研究。
“小学阅读课程”
这个题目的作者想研究小学阅读课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但陈述很不明确。如果改为“小学阅读课程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或“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影响”就明确多了。
四、问题要具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具体分析,可行性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有的选题,看起来似乎是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但由于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违背了基本的科学原理,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如1958年有人提出的“关于中国十五年内普及高等教育的对策研究”,这样的选题不仅徒劳,并且常常会导致实践的盲目性。
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合适的结合点,选择能发挥自己优势特长的课题。擅长实践操作,就不一定非选理论研究课题;反过来,擅长于理论思维,就不一定非要选择实验研究课题。而在一个课题协作研究组当中,不同特长的人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发挥出整体研究效益。对于刚学步的年青人,最好选择那些本人考虑长久,兴趣最大的课题。而在教育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选题最好小一些,实一些。自己提出研究问题,更容易激发信心和责任感,更容易发挥创造性。总之,知已之短长,扬长避短,才能尽快出成果。
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如果提出过早,问题会攻不下来。如前几年有人曾尝试从生理学角度,通过对脑电图的研究来考察人的认识规律,由于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不得不对课题进行调整。如果提出过晚,又会被认为是亦步亦趋,毫无新意。这里就有一个胆识问题,要善于抓住新课题,又要注意时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照基本身价而不是按照主宰
当时的观点去判断论证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
五、问题要有新因新颖独创性
对于课题创新性的理解,不要过于神秘化,以为是高不可攀的事。事实上,新意是从点点滴滴小问题中体现出来的。例如:题目、谋篇、论述方法、观点是自己的;以新材料论证旧的课题,得出新的结论;用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课题、处理旧有的材料,从而得出新结论;用新的方法去证明已有的结论;对已有的观点、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质疑;对已有的观点有部分修正;从已有的结论中提出新问题并进行研究,等等。
要做到选题新颖,就要把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过去有关学科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主要遗产的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应该看到,教育科学上的任何重大成果,几乎都是教育科学工作者在前人、别人工作成就基础上一步步取得的,即使是被人认为非常新的,第一次开辟的新领域,也仍然是由以前同时代的人的工作提供了条件。因此,要通过广泛深入地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搞清所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国内外已达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了解是否有人已经或者正在或者
将要研究类似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同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这就要对已有工作进行认真审视,从理论本身的完备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高度进行评判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研究的着眼点。只有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才具有研究的意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选题不当的情况主要表现于:一是范围太大,使研究无从下手;二是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四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五是肤浅经验感想之谈,不是科研题目。因此,正确选题并非一蹴而就,它要求教育科学研究者不仅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而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善于发现和抓住重要问题;不仅要把握领域内理论研究的全局,而且要对教育实际有深入的了解;不仅要有问题意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选题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选题能力和创新、判断、评价等综合能力。
第二节 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是十分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质疑
任何一种学说或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都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如果一种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对该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的真理性提出置疑。如年龄与智力发展的问题,有些人就对这方面已有的研究结论持有异议,通过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智力发展在年龄上有提前的趋势。这说明,已有的某些理论、观点和结论,看似无懈可击,但如果经过理论上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而发现其中存在着缺陷或不足,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正或者提出新的与之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
二、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提炼
教育教学实践是一切教育科学理论的源泉。教育实践会面临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去研究解决或验证。新世纪的教育,面临社会变革各方面的挑战,会遇到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
例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一问题的现状如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再如,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学习困难学生是怎样形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有哪些特点?教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这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虽然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中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发生。从这些现实问题中提出课题进行研究最能发挥教师的优势,对提高教育质量,能产生最直接的效果。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第一线的教师,天天都可能碰到一些实际问题,只要善作“有心人”,应该说发现有价值、可以研究的课题并不困难。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还觉得没有什么课题可选,难以开展教育研究呢?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于相信直接的感觉。以为自己天天在做教育工作,情况已经很熟悉了,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从而对教育课题“熟视无睹”。二是不善于把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成为研究课题。有的老师发现了不少问题,但由于学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找不到研究的切入点,选不准课题。解决的办法是,多做有心人,善作有心人,加强研究方法训练,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来源于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
教育信息资料能比较及时地反映某些教育思想观点、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新的研究动态,有新的猜
想、设想,也有新的理论见解。研究者通过整理和分析有关的资料,往往能获得启发,从中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这便要求教师平时多阅读、多积累,经常进行教育文献的资料积累和整理,并善于从别人的心得中吸取智慧,从别人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四 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术团体通常会对教育科研的发展做出规划。如教育部的课题指南,各种基金会(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规划,学术刊物在《征稿启事》中提出的选题要点等,都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选题的来源。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写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根据“十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目标和任务,经过反复酝酿和充分讨论提出了涉及10多个学科或分支的数以百计课题。各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也组织实施一些地方规划课题。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关项目进行申报和研究。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课题指南摘录
1.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2.教育法制建设研究
3.现代教学论与教改实验研究
4.当代国外教育学说的新发展
5.世界主要国家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6.学习和记忆的心理学研究
7.个性心理特征研究
8.早期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10.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研究
第三节课题的论证
课题论证是有组织地、系统地鉴别研究的价值,分析研究条件,完善研究方案的评价活动。课题论证对于保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
一、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课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论文的前言部分。
二、课题论证的组织实施
课题论证一般有论证准备、开题论证、综合论证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论证准备
要保证论证的质量,必须认真做好开题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主要是指课题计划的准备。在提供课题计划时,应当针对不同类别的计划有所侧重。教育调查课题计划应侧重论证计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教育实验课题计划应侧重论证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可比性、控制性等问题。
2.开题论证
开题论证是对课题进行全面的评审。通过专家、同行研究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讨与审议,做出抉择,或对课题计划提出调整修正意见,最后付诸实施。开题论证要从课题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安排:对于较小的课题,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就可以了;如果课题较大,可以采用课题论证会的形式,常常需事先写出开题报告,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
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6)步骤设计,即研究阶段的操作性计划。(7)目标设计。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表达形式。
(三)综合论证
对于一些重大课题,一般还要进行综合评价,做出具体的价值判断、可行性论证和效益分析。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它是自我论证评价、同行论证评价以及科研管理部门论证评价的结合。从过程角度而言,它是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以开题前后进行,重点在于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则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2017—2018学第一学期)
奎山教育中心中学部 刘宝娟
一、课题界定:
有效的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成长经验为最终要素,关照到每个学生的过去、现实与未来,将知识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课题研究对象:人教版初中历史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导入的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要完成此任务,必须对心理学的构成因素有清楚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来的,而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点。适应于转化时教学的基本原理,要获得成功的开讲还必须遵循教育学原理,教育一定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智力状况。适应者便能成功,反之,便是失败。所以好的导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入或开讲方法。当然,还不能忽视美学原理,注重情感转移,教师能使学生的爱恨喜怒在师生之间同步转移,且条理井然,内容丰富,深入简出,具有科学美的审美价值。
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整体构建中学历史课堂导入与课堂教学体系。新课导入犹如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一堂课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开头。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可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的情境中,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彩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心因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中,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好的课堂导入,必须方法得当,科学有效,避免为了导入而导入。导入应该和课堂浑然一体,而不是撕裂开来;导入应该和课堂互相交融,而不是泾渭分明。导入和课堂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融合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2.形成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化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起着组织教学、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之始,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环境,选用对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激励性的导入方式,让教师富有艺术性、激励性的导入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把握历史课堂的特点,创造多样并且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导入课堂。“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
3.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探究。导入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课堂标准的阶段性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面对新课标下对教材的内容如何能提纲挈领,富有启发地导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在导入这个环节中做好“点,拨,提”的工作,铺路搭桥,领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是探讨导入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应该根据自己授课的内容、课型、对象、场合以及客观条件随机应变地设计出各种形式的导入方法,切忌不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要做到以“情”、“奇”、“疑”、“趣”入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究导入的艺术性,使课堂导入不流于形式,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促使课堂导入艺术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这样的导入才能适应当今如火如荼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的要求,才能使它在教师教学活动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无限魅力。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而历史是基础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课教学导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历史教师学习和借鉴历史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历史老师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研究》课题的规划下,拟分层次有计划的开展以下专题研究:
1. 中学历史课堂导入的功能 2.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问题 3.中学历史阅读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4.中学历史习作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5.中学历史口语交际教学导入艺术的研究 6.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专题教学艺术的研究
7.探讨中学历史阶段性教学课堂导入艺术的分层次问题 8.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 9.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有效性研究 10.中学历史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选择探讨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1.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1)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7年1月)
①方案的制定和修改,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②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深刻理解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意义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17年3月——2018年1月)
①在第一阶段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策略;
②课题参与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水平,完成教学案例或反思。(3)第三阶段(2018年3月----2018年8月)
积累有关研究资料和数据,形成初步研究成果。设计和编制合理有效地课堂的导入教案,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①分析优秀的案例,并在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和课程设置目的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导入。
②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3.总结阶段(2018年8月)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整理材料,分析个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对课堂导入教学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教学情境的质量的角度行的研究。所以行动研究需要我们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深入课堂,观察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上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课堂内容对导入方式的优化选择问题,记录和整理每一个导入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反复的案例实验分析,总结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1.研究者热爱教育科研工作,是学校的史地教研组组长,从事多年年的历史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是学校的历史学科带头人,在学校的校本校研中作出很大的贡献。曾参加学校的多个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能力。
2.研究者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比较强,经常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并经常反思,每年都有案例。
3.问题教学法与我校教学特色“点题导学法” 研究密切相关,导学案的进一步优化是教研的重点,其中问题的设置成为研究的核心,通过组织大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教学法研究更加深入,现在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操作性、可行性强。学生对问题教学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强,参与率高。预期成果形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提炼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
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提炼课题,设计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事关整个课题研究的进展和成败。上一次我们讲了如何选题,也许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诸多选题。但是这些选题要经过提炼,挑选出最适合于自己研究的题目,形成研究课题,然后制定出研究方案,去开展研究。
一、提炼课题
什么是课题?所谓课题,就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所确立的具体研究项目,它可以是有关政治、历史、教育、经济等大文科类的问题,也可以是有关天文、生物、环保、理化、机器人等自然科学类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课题不仅仅是个名称,它应当体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并展示出研究的目的、意义。如“太阳黑子运动对上海地区气候影响”这样一个课题,从题目上便可以使读者对此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一目了然。
一般来说,课题的来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实践,即来自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习实践,其中也包括为改进生活设施而进行的发明、创造设计等。近年来,中学生的研究论文中,“某某市内空气质量的研究“、”试论高中英语学习的误区“、”城市新型垃圾站的设计“等,都属于这种情况。二是来源于所学文化内容或理论文献,即研究者对所学内容提出的探究、质疑。如”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中西方近代音乐比较之初探“、”关于电脑与智能问题“等。
当前,对中学生来说,无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况且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充满着发展与变化,所以课题的来源十分丰富、但真正要发现和选择一个好的价值高的课题又决非易事,这需要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分折判 断能力。
那么,怎样的研究课题才可以被认为是好的课题观?
好的课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创造性。创造性是研究工作的生命。对中学生来说,创造不仅可以体现在内容上,也可体现在观察、研究问题角度上,甚至可以体现在对已知科学规律的学习应用上。创造性题目不一定是宏大的题目,它往往是有关生活、学习、科技上的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事物。如”几种湿面巾杀菌效率的检测与建议“、”胶粘带清除工具的设计“、”同一苹果不同部分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分析“,等,这些课题都较好地体现其创造性。二是科学性。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如获得全国青少年科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的”关于水泥28天抗压强度值的预测“的课题,利用高中所学的统计分析知识及计算机基础,用自定方法编制了计算机软件,对水泥的抗压强度进行了精确的测试,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性三是可行性原则,所谓可行性主要看所选课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有无研究能力,有无资料、经费及相应的实验设备。
研究性课题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类。从研究性质来看,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从研究内容来看,又可分为综合性课题和单一性课题。从研究手段来看,也可分为实验性课题和论理性课题。应当指出的是,研究课题的各种分类的划分都只是相对的,事实上具体一个课题往往是几种类型的综合。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许多学生把课题定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学习探究类。其成果形成是研究论文。在这一类课题中,学生们把思维触角远远伸出书本之外,他们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所感兴趣各个领域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探究,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后,系统而科学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结论。他们的研究涉及中外历史现象的分析、宇宙探索、城市环保、都市交通、青少年心理、学习方法等等。
第二,调查研究类。涵盖社会调查与自然科技调查,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学生们带着问题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自然,深人大型图书馆,采撷五彩纷呈的丰富信息,多方面、深刻地反映出当前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科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及解决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第三,科技研究创造类;这是研究性学习成果中十分令人振奋的一部分。学生们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需要,运用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大胆设想,严谨设计,反复实验,仔细制作,创造出无数科技小项目,如电脑软件”人机对奔的实现“、”分布式并行计算处理模型设计“、”矮生鸡冠花试管中开花的研究?“、”非线型电路的混沌实验及分析“等等。学生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出青少年特有的锐气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不少课题极具学术价值。
二、制订研究计划
在研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可根据个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及本人个性特长及实验、指导力量条件,确定自己的课题类型。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不同类型的课题还需采取不同形式的研究方法,如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的,要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采用调查法进行研究的就要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格,等等。
课题研究计划的基本结构如下: ①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
③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
④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试验进行。
⑤进展的步骤、进度:步骤与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⑥成果的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⑦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
应当指出,研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学会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陈述开题报告
1.为什么要写开题报告
如果你已经为研究课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而又设计了具体的研究方案,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写开题报告了。有的学生会问,既然有了研究方案就应该马上动手去做嘛,为什么还要写开题报告呢?因为,你们现在的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专门研究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研究强调的是对未知世界的探询,注重的是结果;而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仍然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的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当然,这也是你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的锻炼途径。
既然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一过程中的经验的获得,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留下你的每一个脚 2
印,你就应该把每一阶段的成果都记录下来,因为它是你参加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辛勤劳动果实,当然也可以作为教师对你的研究性学习考察的依据。
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①问题的由来;②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即课题的陈述;③课题的可行性;④研究的内容和难点;⑥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等等。下面我们来分别叙述。
2.问题的由来
在形成你的研究性课题时,你肯定观察过你周围的不少事物,提出过不少为什么,但你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某个研究课题,肯定有一定的过程和原因,那么,就把问题的由来写下来吧。如,某中学探讨自然与人的课题组是这样写他们开题报告的问题由来的?quot;如今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农村外环境的卫生令人担忧,尤其是垃圾的处理问题。公共卫生设施的缺乏使农民们无处倾倒垃圾,随意的倾倒造成河水变质,河道干涸;农作物的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如何使这些得到改善呢?我们就从垃圾人手……”,实际上问题的由来也表示了课题的背景说明。
3.课题的陈述
有了问题不等于有了课题,在众多问题中选出一个转化为研究性课题并不是太容易的事。如何陈述好一个课题的题目也要下一番功夫。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的文章,好的报告,必须有一个好的题目,才能使读者一眼看去就会被吸引住。
请看下列研究课题的题目: “高中女生物理学习能力调查”,这个题目比较明确。它反映了研究的范畴是物理学习能力;研究的对象是高中女生,题目简洁明了。再看另一个题目:“高中问读课程”,这个题目的作者想研究高中阅读课对作文成绩的影响,但他陈述得不够明确。该题目研究范畴太宽泛,研究对象也不知是谁。如果改为“××高中一年级阅读课程对学生作文成绩的影响”就明确多了。
以上例子说明,一个课题的确定和陈述应该掌握两点:一是必须能为研究指明足够明确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对象,人们可以从题目中看出你要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方向是什么?二是研究课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不能哆哆索索写上一大堆文字。对于课题的陈述可以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问题的形式。如果想研究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问题,可以写成:“常见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这属于叙述式。也可以写成“常见水果维生素C含量是如何测定的”,这种陈述就是采用问题的形式了。
4.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你的开题报告写上了问题的由来和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后,接下来就应该写一写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了。我们都知道,要想搞好一个研究课题,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课题能否成行,尤其作为我们中学生来说,这些条件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们,因此,你确定研究性课题时一定要事先考虑到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如果研究小组已经全面地考虑过这些综合因素,并认为可行的话,那么,就应该把研究课题尽量缩小到能应付的范围之内,并尽量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研究条件。要知道,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机会呀。如果一切都有了思想准备的话,就应该把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写清楚,包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合作伙伴、指导教师、实验经费、文献资料、研究地点、实验条件;还要估计一下研究时间等。
5.研究的内容和难点
在高中阶段,你或你的研究小组所研究的类型大约是①科学实验类型;②读书报告类型;③社会调查研究类型;④设计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都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繁多的科学门类,广阔的研究领域,要研究探讨的问题纷繁复杂。要选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学习专业的知识,解决专门的问题。当然,某些问题可能属于边缘学科或带有综合性,那就需要研究多方面的知识以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了。
科学的本质是创造,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求。在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不是研究成果,3
而是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研究难点,那也把它写下来,一来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或研究;二来在实践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或见解,这对获得真知,求得真理是一种极好的锻炼。
6.写上计划的进度和人员安排
开题报告上应该写上研究计划及进度、人员安排等,在研究计划中,可以把任务分工的情况、研究步骤的实施、计划访问的专家及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如,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交通工具等都写清楚,另外别忘了把时间的安排计划好。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都写好了,开题报告就算完成,如果能制定一个计划表格是最好不过了,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研究计划。当然计划表格应包含: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资金使用等方面情况。表7-1可以作为研究计划表格可以作为参考。另外可到学校网页上下载已有模板或填写“工作手册”第一篇。
7.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修正研究计划
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研究课题的详细完整的蓝图了下面就应该着手去行动了。在执行计划期间,有时会有一些突然的变化影响计划的正常执行。比如,要访问的专家临时有事不能如期进行采访,那么,就应该随时调整计划时间或改换另外的有关专家进行采访。同时,要随时修正你的研究计划,以保证研究性课题的正常进行。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按要求将课题研究计划设计好的!
(1) 研究时间:2008年4月—5月
(2) 研究地点:湖南省长沙市两所普通学校:高新博才学校和砂子塘学校。
(3) 课题名称:“改革工艺美术教材,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下简称甲课题) ;“设计性绘画教学研究” (以下简称乙课题) 。
(4) 研究方式与过程。
(1) 方式:参观访谈、课堂观察、阅读材料。 (2) 获取的材料:甲课题给我们呈现的材料:学生作品 (布艺、综合材料、泥工、纸艺、印染、平面作业等) ;多媒体课题简介;文本展示 (实验计划、总结、课题任务书、主件材料、学生获奖情况、老师获奖情况、美术教材、补充课目15本、会议记录、审美前期检测、思维前期检测、审美后期检测、实验教案等) 。乙课题呈现的材料:学生设计性绘画作品 (以平面作业为主) ;公开课《设计邮票》两课时。 (见图1、图2)
多媒体课题详细介绍老师设计的单元课《面包》《色彩》《设计》、“色彩赏评”, 开展的活动“毕业画展”“小石子工作室”等。
二、研究的内容
⒈ 关于研究的方向
两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具有一致性, 都属于教学的范畴, 能针对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的最终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 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同时作为研究者的自主、自发性都较强。但甲课题重点在于教材研究, 以课题组集体形式进行, 乙课题重点在于教法研究, 以主持人个人方式进行。
⒉ 关于研究的组织
甲课题是校级课题, 以校本研究小组形式出现, 适合开展“以校为本”的行动研究, 既能体现研究集体的智慧, 又能充分发挥研究个人的主体作用。但要注意充分发挥研究组长的统帅作用, 加强研究的计划性和资料的及时收集和整理工作。
乙课题是区域性课题的子课题, 完全以个人研究的形式出现, 适合教师的个人行动研究, 能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对教师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较高, 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 避免研究的随意性和偏差, 加强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及成果的物化工作。
⒊ 关于研究的结构
(1) 问题的提出。甲课题问题的提出着眼于现有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直接联系而引起的矛盾。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工艺美术教学内容偏重于基础图案一类平面与传统的课业内容, 而社会的发展又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得以接触和感知大量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 因此原有的教学计划与学习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求, 其任务与生活的冲突导致儿童学习中的矛盾心态, 从而对学生学习内驱力产生消极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该课题提出对工艺美术课业内容进行改良、补充和调整, 并根据课题实验的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显然甲课题能针对当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呈现、课时量、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进行整体规划, 合理调整, 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乙课题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两个层面提出问题, 认为学生在十岁以后进入“追求成人化样式的自律期”而产生眼高手低的矛盾心理和由此导致的兴趣下降的消极状态, 如放弃画画, 出现卡通漫画热, 对“正规训练”的被动接受等, 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为此, 乙课题提出在小学中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开展“设计性绘画”,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以及对“造型元素”的认识与掌握,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乙课题能针对教师个人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自发研究, 是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形式, 具有真实性和教学的情境性, 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笔者认为, “设计性绘画”这一概念比较模糊, 且与问题的解决之间缺乏逻辑关系。
(2) 理论假设。甲课题研究的方向是教材。其理论假设为:“通过对‘九年义务教育湘版美术教材’工艺美术部分课业内容的改革, 并根据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手段, 达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目的。”显然甲课题在理论假设方面自变量过大, 因变量过泛, 所以研究的保真度值得怀疑。
乙课题研究方向是教学方法。“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对实用性美术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形成‘设计描绘’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可以看出乙课题自变量不明, 因变量不确定, 研究的材料不能归类, 研究成果不能归因。
虽然两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 但最终目标都在学生身上,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一点两者都是相同的。
(3) 研究的目标。甲课题是通过改革教材达到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甲课题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 目标的制定分类合理, 指向明确, 如能进一步分层、分阶段就更好把握了;乙课题几乎没有目标, 只有基本内容, 而且指向不明, 分类不清楚, 主要是在实际实验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单元课培养学生创意表现的能力,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与想象能力, 如在“大师画我也画·面包” (见图3、图4) 中, 有一位学生以此为题创作了十幅作品, 表现得非常巧妙。虽说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从实验的归因分析乙课题完全处于“无目标”状态, 且设计的典型课例指向模糊, 范围不清, 实验者对于该实验应在内容、方法、课程、老师与学生表现方式哪方面突破自己也模棱两可, 导致实验随意性太强, 无法控制, 实验信度下降, 失去研究的意义。
(4) 方法和措施。从计划的制定来看。两个课题都有计划, 甲课题有具体实验计划, 包括指导思想、实施内容、重点难点、实施目标和要求、实施步骤、实施措施几个方面。甲课题研究的计划性较强, 方法和措施较严密, 特别是对教学内容的改进和重组吸收了当前新课程的理念, 对实验的操作和管理及课程结构的调整比较合理, 但不够具体, 如在“实施步骤”中没有按时间段、分层次的安排, “实验阶段”也仅仅只有老师的分工安排, 没有详细的实施计划, 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措施培养学生能力没有体现出来, 且对学生知识技能部分完全忽视, 缺少对自变量的操纵控制。乙课题没有专门实验计划, 在方法和措施中没有内容, 研究缺乏细节, 缺少对自变量的操纵, 缺乏必要的计划性, 研究出现了随意和缺乏思考的倾向。但在实施方案中有具体实验步骤及时间安排。从计划的制定来看, 两个计划都偏“大”偏“空”, 没有落实在每一个操作的步骤上, 操作指导性偏弱。
从操作水平上看。甲课题操作比较规范, 按计划分阶段完成, 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实验班与对比班从思维与审美角度进行了前测和后测, 有检测报告。检测过程科学、规范, 有检测内容, 学生受检作业, 自制量表, 实施质量分析等, 保真度较高, 但是作为工艺美术内容方面课题研究, 缺少专业方面的检测, 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另外从考察中我们还看到了大量的一手材料, 有实验的跟踪记录, 有典型课例的教案, 有实验教材的样本, 有补充课目的样本, 有作业测评标准量表等。材料的收集整理规范, 有专家的定期指导, 操作水平较高, 整个课题实验比较规范, 实验内容反映了实验方案的假设, 有较强的说服力。乙课题以单元研究的方式进行, 设计了六个创意表现的单元:“大师画我也画·面包”“色彩” (见图5、图6) “设计” (见图7、图8) “色彩赏评”“毕业画展”“小石子工作室”, 教师从学生在审美表现中自我体验和学生在审美追求中的个性体验两个角度出发, 关注学生在欣赏名作、创意表现、分解迁移、感受体验、综合应用等审美体验过程中的细节与生成性表现。特别是在“毕业画展”和“小石子工作室”两个综合探索的单元中, 学生的表现更是精彩, 所有的学生一起动手把自己几年来的作品以展览的形式向家长、学校、社会汇报, 有美术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设计、创作各种海报, 展示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和才华。在与乙课题授课老师的访谈中, 我们深深感受到老师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体验, 实验研究工作的辛苦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疲惫和厌烦, 她始终微笑着, 乐此不疲地给我们展示她的课题研究成果, 介绍她的学生, 讲述她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有一次, 学习了“设计”单元后, 正逢下大雪, 她和学生们一起用雪塑造文学社标志, 从平面到立体, 老师学生玩得很开心, 还请摄影组同学照了像。她还给我们看了照片。我想她是在“用心、用情、用爱、用生命”做研究, 这一点实属珍贵, 也是成功的, 而甲课题授课老师在“研究的伦理”方面稍稍欠缺, 从访谈中我们得知甲课题老师在“合作”“分工”“荣誉”等方面有小小的矛盾, 这无疑给课题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看, 乙课题又存在明显的不足, 实验内容与计划不符合, 实验过程无控制, 实验对象无检测, 作业分析无科学的量化标准, 只有研究结果的展示, 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题实验。但老师这种自发的研究性行为、问题意识和投入的精神是我们每个想成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学习的榜样。
(5) 检测及归因:这一点两个课题都有明显的不足。甲课题按照教育统计方法从审美与思维两方面进行等数差异显著性的检测, 无论从横向和纵向比较, 实验班都有明显进步, 但由于缺乏工艺方面的检测, 使得实验的效度、信度降低。另外这些还只是科学的检测结果, 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没有发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是因为改革了工艺美术教材中的哪些方面所引起的, 没有对改革的课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源, 没有形成理论的总结。但甲课题有详尽的自制量表, 每一个测量都真实可信, 有研究价值, 甲课题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还有一些生成性的研究成果, 而且这种质性研究成果的价值往往大于最终结题的影响;乙课题更多的是经验成分的积累, 还是一般的材料收集, 对材料没有理性的分析和整理, 几乎没有对预期效果的检测, 只有对行动结果的自然展示, 自制量表几乎谈不上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没有找到学生之所以产生创意的作品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之间的必然联系, 成果的理论含量可能下降, 与预期的距离可能增大, 理论假设可能站不住脚。但教师和学生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幸福的感受, 不排除有新的发现的可能, 这种经验成分的积累对老师来说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财富, 因为它是另一种研究方式“质的研究”的雏形。
三、研究的结论:
⒈ 两个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总的来说, 甲课题比较科学规范、计划严密、操作严谨、控制较强、检测较完整, 有一定成果, 属于目标取向的研究, 是一项比较规范的美术课改课题实验。在这里, 预定目标是课题研究的唯一标准。这种价值取向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 在课程领域渐居支配地位的, 代表人物为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这种价值取向曾推进了课题研究科学化的进程, 简便易行、好操作, 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 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对于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言作用非常有限”。但是, 它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全了, 惟独忽略了人本身。因此, 甲课题如果能继续探索新的经验, 在计划的制定、无关变量的控制与归因的整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有可能朝着有生命力的校本研究方向发展;乙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创意与设计能力,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与喜悦, 同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是一项“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课题实验。在这里, 研究者试图使课程价值走出预定目标的藩篱, 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研究的范围, 强调研究者与研究情境的交互作用, 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 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 都应当得到支持和肯定。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以美国的斯克里文 (Scriven, M.) 和英国的斯腾豪斯 (Stenhouse, L.) 等为代表, 属于过程取向的研究。该取向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完全走出目标取向研究的藩篱, 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不够彻底。因此, 乙课题教师如果能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合作, 将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碎片加以整理和提升, 并及时进行物化, 将研究主题明确, 并尝试在行动中做质的研究, 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
⒉ 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
在对以上两个美术课题的研究分析比较中, 我们发现在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方面虽有积极的研究意义, 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因此, 在确定美术新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上, 我们应将研究看成是一种多元价值判断的过程, 将研究看成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在研究情境中, 将人特别是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主体, 是意义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对量的研究方法, 主张质的研究方式, 因为量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主体性追求是根本悖逆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主体取向的“以人为本”的研究, 它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 强调对研究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美术新课程研究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根本的。因此价值多元和尊重差异为其基本特征。毫无疑问, 主体取向的研究价值体现了美术新课程研究的社会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会计学毕业论文 研究性教学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士学位论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每况愈下,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以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学生茫然选题,应付了事
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学生抓住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习体会和能力选题。但是,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07和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分析得之:企业管理论题占34%;会计选题占38%,其中传统课题如会计舞弊、会计政策等占一半,新兴领域选题如国际会计等仅11篇;审计、电会方面论题占16%;会计实务方面论题仅占8%;其他分布在金融等领域。企业管理论题多是因为该部分论题资料多,部分学生抄袭拼凑了事。财会新领域的论题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少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欠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真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拿出极大的精力去联系工作和备考研究生,导致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查找资料、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认真实践调查了。同时,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因此有不少同学视毕业论文如“鸡肋”,临阵磨枪,应付了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靠教师两三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而且,有些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过于简单,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招生急剧扩大,而教师人数,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精力有限,与学生沟通不够;有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
3、学生完成过程草率,论文质量堪忧
不少高校只是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环节,导致学生平时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普遍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基本功,调查显示:有55%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编号、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方面。现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正面临着广阔的改革空间,论文写作素材和案例是极为丰富的,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空话废话居多,没有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模式,学生的会计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和在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课题研究模式的意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指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都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的团委来负责,难以纳入到教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去,活动开展的好坏局限于学生和团委老师的科研水平。而高校硬件设施完善,如图书馆、网络资源、期刊等,课题研究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尽大效率的利用高校资源。
2、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条件
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着某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让会计学生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会计理论研究前沿和会计实务有基本的涉及,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当然,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通过经费划拨、个人捐赠和企业赞助的方式全方位的予以赞助;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老师给予额外奖励,以此吸引优秀教师的参与。
3、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就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已经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等。湖北经济学院也早在2006年即开展团委主办的“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其实质就是课题参与模式的实践形式,但这些计划大都针对工科和金融、劳保等与社会调查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较少。
通过本次对会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法的缺乏;25%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和提供科研条件上,90%的学生认为平时科研活动欠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课题研究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题研究模式的程序设计
课题研究模式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完成相应的实施目的。
1、第一学期:入学教育阶段(启发阶段)
学生入校后,教师可以以借助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活动,让新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此阶段,可以将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会计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是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从思想上重视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邀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生畅谈科研体会,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信心。
2、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1/3学时采用公开讨论课、分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的形式,围绕课程内容讨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的前沿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性的思维能力。经常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充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第五学期开始:课题选择与导师确认阶段
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统计自己的在研课题,也可收集其他可供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课题的选择应适当浅显。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加以指导,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第六学期:课题开展及专业课补充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有目标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收集课题研究必要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去科研部门,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引领学生将课题研究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对课题必需的专业知识,提前自学,让学生参与课题时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的进度与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兴趣修改课题的研究方向,甚至重新选定课题或自定课题。
5、第七学期:课题研究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题时,要注意阶段性检查研究的进度,及时调整研究目标,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该阶段非常强调研讨交流模式,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大多开设“seminar”(研讨会)的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6、第八学期:结题及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研究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作为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这阶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后,要求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求研究报告要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新的学术观点或分析研究结论。学生在总结课题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形成毕业论文。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专业表现出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模式给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水到渠成”。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模式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2009(1).
[2] 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2009(3).
[3]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广告设计课题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广告设计研究07-11
广告设计实训报告07-02
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课题研究计划09-27
武汉市广告招贴设计调研报告09-27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12-26
课题设计论证书09-22
课题教学设计10-22
课题调查问卷设计01-13
车体广告设计设计要求06-06
平面广告设计整体设计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