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总结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实践总结

语文实践总结 篇1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我兼任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前,我部是抽空上网搜索相关教学资源,下载资料,如第二单元第2课《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中的“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常见的安全标志,上课时通过白板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试着画一些标志;在德育专题教育中,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禁毒教育”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并要求学生写观后感。学生认识了毒品的种类,了解了毒品的危害,纷纷表示要坚决拒绝毒品,珍爱生命。最近,我还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四川省十佳美德少年事迹展播》,利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显著。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如在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习作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并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大多学生生活在城市,只是见过或吃过成熟的果实和现成的食品,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种特产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5.1.8)篇二:信息技术语文返岗实践总结

返岗实践总结 2015年10到12月,我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参加了“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利用晚上上网学习,边看视频,边做笔记,边利用软件练习其中的工具,学习之后写评语,与同学学们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这次的学习任务。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中,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古诗两首,我充分利用ppt把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演示,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图画美,运用多媒体剪辑技术,将音乐导入到ppt中,将视频导入到ppt中,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乐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学习兴趣,在生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ppt技术让学习记忆生字效果特别好。另外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活动,积极学习,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也把自己的疑惑讲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我在返岗实践中,将培训学到的应用教学中。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用结合,尤其将ppt的制作,视频剪辑,音频文剪辑,运用于ppt,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学习提升,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现代化,我还会努力学习,多实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篇三:返岗实践个人总结

返岗实践个人总结 2014年11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看视频,做作业,写日志,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录像录音,生动真切地为学生再现了红军队伍在风雪弥漫的峻岭中,艰难行军的悲壮场面和军需处长甘于奉献的感人形象,与文字教材密切配合,准确地挖掘了《丰碑》的深刻内涵,学生进入了教材的特定意境,引起了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心中树起了一座深受鼓舞的不朽“丰碑”,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教育。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在学习《葡萄沟》这一课时,学生对新疆的风情、新疆的葡萄、新疆的阴房以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没有多少感性的认识和理解。可录相上美丽的画面和通俗的解说,却似乎把学生带到了新疆,学生好像是一位游客,正随着导游游玩呢。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对这些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内容就在学生兴致昂然的欣赏过程中解决了。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怎样指导学生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的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我在教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品格后,适时地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竞相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画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的背景是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梅花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我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在学生深入了解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后,我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我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音乐唱,歌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这节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篇四:返岗实践总结 2015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初中语文班)返岗实践总结

桐柏县新集乡初级中学 常爽

本人自2015年10月25日至12月25日,怀着一份期待与幸福感在南阳市师范学院参加了集中培训,后期在南阳市十二中的影子培训。今天,我将这次学院之旅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

本次国培,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关心和重视,是教育部为我们一线教师准备的一席知识盛宴;是农村教师成长的一场及时雨。通过南阳市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的精心组织,此次培训内容非常丰富、实用,我感觉分为三个主题:专家教授讲座、一线教师智慧结晶的分享、学员专题研讨——教学困惑。既重视对学员理念的更新,又重视具体操作技能的提高;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指导,也有具体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交流。我们聆听专家讲座,让我们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在不断的与大家的智慧分享与反思中提升教学能力,获取教学智慧,培养文学素养。下面,我想就这几方面具体汇报:

一、专家教授的讲座,洗涤着我的心灵

我还聆听了杨鸿琴老师的讲座《初中记叙文教学设计研究》;林青松老师的《数字化学习》;李艳梅老师的《修辞学理论知识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张蕾的《优秀语文人的必然选择》、西南大学魏小娜的《国际阅读教学发展展望》秦守洁的《高效课堂是怎样炼成的》马福全的《中学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听讲座有些辛苦,但是老师们的循循善诱、细心关怀、以及最前沿的教育主张让我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主张教师参与学习并制作微课堂,提出的“小课题研究”的教学原则。刺激、灵动、有趣、和谐的课堂,呈现出“知能情意整体化,文本解读体验化,活动内涵问题化,探究学习过程化,方法指导实践化”的教学风格。

二、精彩分享,润物细无声盛有声。南阳市师范学院之行,给了我醍醐灌顶之感。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在一起交流,分享。听着班里同学们的精彩分享,如李桂琴老师的专注;薛飞班长的妙招;王中旺老师的娓娓道来??一个个不是专家胜似专家,那叫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蒙了,一直以为自己还可以,在工作过的学校里是同事们认可的骨干教师,提前学习了新课改理论,并且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培训有好多次,参与了无数次的教研会,自己觉得算能说会道,咋的都差不到哪里去。面对学员们精彩的分享,我觉得真的要准备着,时刻准备着,生怕自己准备的东西被嘲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需要交流,思想只有不断地碰撞才能激荡出新的惊艳的火花。好容易理出来一点思路,把自己这多年来对语文、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整理成文稿,并做了ppt片,硬着头皮参与了微课制作。从大家的目光中我收获了信任和支持,深感不太完美。我觉得精彩分享是借我一双慧眼,看我没看到的教育;传递教育的火种润物无声胜有声??

三、影子学习,如沐春风 11月29日,我们进入了国培计划“影子研修”阶段。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联系了南阳市内最好的学校和名师,学员深入到各个学校。我们一组7个人被分配到市十二中,这所美丽的学校,布局合理,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开放式课堂。每个教室里拥挤而有序。走廊文化统一布置,不同的的班级有不同的主题,富有个性。这所学校的一切设施都富有个性化和人性化。半个月的影子教学让我们感到有深度、有亮度、有宽度。深度表现在师徒结对子,下深水近距离交流,全方位观察。感受影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我们来到市十二中,受到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在学员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影子老师们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但是她们都共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课堂随堂不随意,我们亲眼目睹了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体验学校的教研氛围,培训中指导教师手把手地教,学员虚心好学,勤于思考,深入研讨,思想碰撞,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到了真本领。

亮度表现在每周一次阶段小结,在小结时,大家积极主动,认真倾听,经验分享,观点得到碰撞,智慧得到升华,激情飞扬。宽度表现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在立项、开题的过程中,我们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并把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自主钻研,同时与指导老师交流互动,注重课堂实践和资源整合,运用专家的教育智慧补己之短,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立项报告的撰写工作,大大地提升了科研能力,为指导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半个多月的如影随形地学习,让我们把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和导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真正领悟了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语文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

四、返岗实践,再次提升

在返岗实践阶段,我和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而这些,也使得我渐渐变得活泼,变得越来越活跃。我们组织特岗教师的打磨工程“青蓝工程”,8位新分配的特岗教师上的汇报课,我负责为张晓月老师和别晓珍老师导课,在同年轻教师磨课过程中我能够把前一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很高的驾驭教材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和践行新理念的能力。

五、满载而归,指引前行。

这次国培即将结束,我会带着这些能量,在教学道路上边行边歌,做一个快

乐踏实的人类文明传递者,让知识的火种熊熊燃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期待着今后的每一天,自己都会有提高,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谢谢!2015年12月25日篇五:返岗实践总结

国培计划(2013)小学语文教师返岗实践总结 2013年11月22日参加陕西省文理学院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教师技能提升脱产研修培训结束,我已经返回到自己的岗位。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我不断收获。现将自己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首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改变,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也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农村小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农村的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的理论整理清楚,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的尝试,将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让大家明白了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该教什么、怎么教。团队协作、扎实教研,用一个教师带动一个教研组,一个教研组带动一个学校,课堂上要让教师退下去,学生亮起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特别是对于“干净”的课堂的思考和解读,很深刻:干净的课堂要有精炼的教师语言,不花哨,不折腾。无价值的问题不提,可有可无的不讲。干净的课堂要有精当的评价,无痕的语言,要干净的课堂来源于对学生的关注。舍得,要能忍痛割爱。干净的课堂要对年段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人。在交流中,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寻着自己止于至善的理想。

三、经历培训,才知路漫漫 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现在谈收获,为时尚早。播下一粒种子,也只有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进了仓才算真正的播种成功。

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 研”,及时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新的收获和感悟。

返岗实践阶段,是“国培”的重中之重,是每一位学员学习结合实践的重要阶段。我一定要将其用于指导本人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并对同仁产生一定的影响,方能不负学校重托以体现参加“国培”的目的与意义。在我做课、讲课、研课的过程中和其他语文教师的听课、评课的支持、帮助下,我领略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专注的敬业精神、优质的教学质量以及有效活跃的课堂教学、和谐的师生关系。体会到了“生本教育”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近距离接触生本教育课堂中,我发现这种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种理念回归到教育的本真,以生命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正体验到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使得整个课堂变得有效且更具生命力。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带回学校深入开展下去,做到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自己也要不断积累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课堂教学 国培促进了我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新时期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爱岗位、爱学生、爱教育,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积极探索,勇做一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关于教材,我发觉自己以前还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还有很多的东西没有真正研究透。通过学习,我受到了启发,今后教学时必会真正研究透教材,敢于质疑,敢于挖掘,敢于挑战常规,并且教学中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挑战,不盲从,不迷信。以前对此了解甚少,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往往无从下手,如今我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和诊断了,这将更有助于我的教研能力的提高。而关于专业化的学习,更是让我了解到了当前国际国内对教师专业化的迫切要求,了解到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让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极大的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返岗实践研讨活动让我尝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产生的强大的推动力量。平时,我和同事们认真开展教学研究,相互听课评课,互相讨论交流,尤其在存有争议的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方面,积极交换意见,勇于付诸实践,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更是相互交换意见,取长补短,力求完善。比如在作文修改方面,我们学校每个语文教师都在进行探索,经过大胆构想,积极征求学生和老师们的意见,我搞了学生修改尝试,并于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写了一篇题为《记一次作文修改训练》的文章。在文中我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了这次作文修改的实践案例,撰写了教学反思和岗位实践小结。我深刻的认识到,只要引导得法,调控有度,学生能很好的完成作文修改训练的。返岗实践研讨活动让我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使我得到了很多收获。

总之,国培给了我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弥补了我以前认识上的不足,让我有一次和专家老师及广大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我的教育教学,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强的指引作用。

五、促进专业发展,做研究型教师 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因此,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语文实践总结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如果使诗歌教学成为一条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就必须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一、激发兴趣

诗歌中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怎样理解这三种手法呢,用歌词举例说明:“静静地陪你走了好远好远,连眼睛红了都没有发现”这就是赋———直言其事;“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这就是比;“风停了云知道,爱走了心自然明了”这就是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学生立即对诗歌手法产生兴趣,不把答诗歌鉴赏题当作很难的事情了。

二、认知反馈

1. 韵译法———把古诗词译成现代散文诗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学习诗歌,往往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能够具有哪些丰富的内涵意义呢?我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加油添醋,把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散文语言,或者改写为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意,又能激发兴趣锻炼创造能力。

举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韵译]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2. 点评法

古诗教学,应多联系既有的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诗歌,获得最佳效果。通过韵译训练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而教给具有创造性的点评法,以清代文学家张惠言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咏孤鸿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例,探索点评诗文之法。张评:“缺月,刺明微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虽有穿凿附会之嫌,但对深刻理解诗意不失为一个捷径。而学生效仿之余又有创新,用诗评诗,进而用歌词、名言点评,灵活多样,别具意趣。

三、活动演练

“让诗词歌赋走近生活,让诗词人物走上舞台”,学生自愿结成小组,以所学诗歌、诗人生活为选材内容,自行编演,形式多样:可配乐朗诵,可表演诗剧,可说相声,可歌伴舞等等。

目的是结合教学内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与教师同步认知,参与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生活背景,丰富情感体验。并给学生提供一次充分研究、探讨,展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在活动中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只要不胡作非为就行。诗歌表演的尝试取得圆满成功,收到较好效果,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教学思路。

语文实践总结 篇3

【关键词】语文课程;实践活动;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5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倡导落实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立足教学,让语文实践活动化

(一)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意味着应将课堂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活动场所,把小语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由诸多活动的连缀、组合。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奇异的激光》立足于理解词句,读懂文章,积累语言,学习口头表达及素质的发展,可以设计发现法、合作法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学习活动连缀。

课堂教学形式活动化的课堂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本身结构要清晰,活动环节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使课堂浑然天成。当然,活动展开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落实,不能只顾活动的好玩,而忘却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二)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在组织和选择中要充分利用,精心组织,以求丰富多彩,确保活动效果。如A、探索发现式。如归类识字教学可探索“造字”规律,经历祖先发明过程;B、导演说戏式。如学《包公审驴》可请几个“演员”上台,演包青天、王五、小偷、围观群众,请一至二名学生上台按书上的叙述给演员说戏,导出戏来,其余既作观众,也作策划,为“导演”出谋划策;C、创新设计式。学《捞铁牛》后,请学生作为今日之“怀丙”,设计出全新打捞方式,如用气囊冲气打捞,卫星定位强磁吸引打捞,并画出打捞示意图。

(三)课堂学习内容多方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抓住学科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以多种方法开展学习。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家》时,教师可以根据该课文的内容,开展语文与音乐、美术、手工等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各种物体,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展示文学内容,并涂上五彩颜色,赋予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挥学科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相关学科的活动中知识得到增加和积累。

二、贴近生活,让语文实践社会化

语文学习仅靠课堂予以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加以锻炼和检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因此,要努力打破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弘活水,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体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其主体性发展。

(一)将语文实践与课余生活相结合

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语文课的阅读量有限与学生大量阅读发生矛盾之际,为能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根据本班学生的水平,组织开展大量读书活动。

1.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在学习课文后,我会充分利用好小学语文配套阅读教材,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一夜的工作》,推荐学生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外交故事》,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之情。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小学生的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为了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2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丰富、灵活些,如A.开展朗诵会。让学生交流喜欢的段落、诗篇,在培养他们朗读兴趣与水平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阅读的兴趣;B.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小学五、六年级起语文课本中开始出现文言文,而很多学生都怕学文言文,我可设计有关文学常识、文言实词和虚词等趣味知识题,用抢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积累情况,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竞赛形式远比单纯枯燥的记忆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往往是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增强了,兴趣就更加高涨,就能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将语文实践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也是进行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教师可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及时把真人实事记录下来。如要学生回家观察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电器的式样和功能;家人忙家务活的情景,并尽可能地写观察笔记,以求生活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如我班的杨扬同学,他们家靠种植水果发家致富,全家人内心无比喜悦。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时,几经讨论,他们决定以书信的形式和国家领导人说说心里话。经过精心策划,一封热情洋溢、充满童稚的书信诞生了,信中生动地描述了家乡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热爱,充分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关心自身发展、关注社会时事的美好心愿。

(三)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语言教学家张志公先生结合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认为语文训练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隐形教育。现代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学生是社会的人,我们不能实行“封闭式”教学,而应将语文实践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体验现实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各种形式的练笔方式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等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走近秋天语文实践活动总结 篇4

北印附小四年级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型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门课程。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形式,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这样肯定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这叠翠流金,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从多个方面认识秋天,展示自己心中的秋天,北印附小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走近秋天”的语文实践活动。

同学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神秘和向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极力地寻找,尽情地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表现十分活跃。搜集资料之后,通过绘画、日记、树叶贴画等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眼中美丽的秋天。

孩子们不仅在生活中找到秋天,还在古诗中找到秋天。他们把自己的搜集的古诗词用稚嫩的笔画下来,制作成精美的手抄报,有的做成了精美的绘本。

在成果展示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展示与交流,之后由各组同学推荐一名进行全班展示。

这次活动,大多数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到大自然中认真地观察记录,或是搜集树叶,或是完成绘本的创作。课堂上的合作交流也比较积极。课堂上的展示让我沉醉,也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不过也有不足之处,有少数几名学生属于闭门造车,没有走出去看,而是在家里想着秋天的样子。

“浓浓的乡情”语文实践活动总结 篇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表达思乡情感的课文。又完成了以“二十年后回故乡”为主题的习作。为了进一步升华孩子们对家乡抚顺的热爱之情,我班开展了“浓浓的乡情”语文实践活动。

一、激发学生兴趣,做好充分准备,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

我们在开展这次实践活动时,以调动每个人对故乡的特殊的眷恋之情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走进深入了解家乡的行列,收集大量的资料,这样为学生表现自己爱家乡的热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自己从大量的书籍、网络信息中找到的家乡资料。学生汇报时兴趣盎然,振振有词,听的同学也很有共鸣。而寄托热爱家乡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主题策划时,同学们就各抒己见,用朗诵、表演、歌唱、舞蹈、魔术等多种形式表达思乡情。展示时,大家兴致勃勃,形式多样。虽然形式不一样但都表达了大家对家乡浓浓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相信这份痴痴的乡情将陪伴他们到永远。活动开展结束后,我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肯定学生的成绩,让他们有成就感,让他们付出的劳动得到更多的赞赏,从而树立自信心,争取下次做得更出色。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二、把准备权交给孩子

以往的活动我都爱上阵,可这次却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因为我想在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反复排练。一遍遍读诗的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把组织权交给孩子

平时我总觉得我很行,爱给他们写一些串联词。可这次有的孩子自告奋勇要承担这项任务,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王月在家长的协助下写好了串联词,并配上了相应的图片。王梦瑶每天中午都带着另外两个小主持人进行排练。一遍遍的彩排,一次次的磨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当天的活动中小主持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四、把总结权交给孩子

以往的时候我总在活动结束时说上那么几句,几天也安排了这个环节,可我却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孩子们。让他们说一说这次活动的准备、筹划、表演的过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

语文实践总结 篇6

揭东区第七小学课题组

二0一四年十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属于“温室里的花朵”。生活上,往往受到父母和长辈的过度保护和宠爱,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业上,由于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高,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人际交往上,由于从小缺少同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能力„„孩子的心灵往往较脆弱,一遇挫折,心理上便难以适应,往往不堪一击。小学生年纪小,思想各方面还没成熟,还没形成一定的心理自制能力,遇到挫折反应就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教学层面解读语文,语文是“工具”课;从教育的层面审视语文,语文是育人的基础;从学生的层面体察语文,语文是学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身为隐性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抗挫折教育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作为语文教师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本校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分析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抗挫折教育资源、寻找渗透抗挫折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出一些强化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优秀课例和活动范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了解分析本校中、高年级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挖掘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素材,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途径并汇编成教师课例研究、学生抗挫作文案例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a.观察法:对学生的挫折产生和演变进行参与性观察,了解第一手学生挫折心理的资料。

b.产品分析法:对学生的作文、文字等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学生挫折的特点、实际状况及演变。

c.个案法:对部分特殊个体进行详细的研究,采用个案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其他挫折的产生、发展、演变,并根据个案的情况提供必要的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的心理干预。

d.问卷调查法:通过观察分析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或重新编制标准化问卷对学生的挫折的情况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

e.实践活动法:我们通过语文教学的合理渗透与科学设计,让学生参加一些语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小学生抗挫折教育的一整套有效措施策略。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2013年5月课题正式确立。学校按照总课题组提出的相关要求,认真选拔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的青年语文教师组成课题组。

2、确定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

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分析当前学生挫折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课题组于2014年3月组织了一次学生抗挫折能力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象六年级学生80人,收回有效问卷74份。通过对问卷的认真统计和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数据,引发了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思考。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水平还很低。这里有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经过调查分析,课题组拟定了这样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1)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 全面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使学生感到语文就在生活中,消除畏惧心理,清除学习障碍,提高抗挫折能力。

(2)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的评价、作文的批改应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3)教育学生正视挫折,鼓励学生经历挫折。教师应挖掘、利用语文课内课外的抗挫折资源,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及抗挫折的成功典范,引导学生理解:挫折是人生必备的体验,只有经历挫折,才能走向成熟。要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的,只有克服了它,破解了它,才能够继续前进。

(4)意志品质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教师和家长应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磨砺意志,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语文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坚持写日记,参加语文大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5)作为教师,不但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要善于通过日记、作文等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并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和自信,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4、为了本课题的更好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和外出听课等活动。

5、定期开展课题组集体研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课题开展以来,组织课题教研活动4次,每位成员完成执教课题研讨课2节,撰写论文2篇,个案研究2个,主题班会课1节。

六、取得的阶段成绩

从2013年11月课题实施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以下阶段成绩:

1、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年来,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教师教育理念得以转变:即由侧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转变,学生更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生生关系更融洽。

2、形成一些实验成果。

⑴课题成员围绕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初探》,参加揭东区教育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

⑵黄丽选老师执教的主题班会课《笑看挫折,做生活中的强》,参加优质课评比,获直属教育组二等奖。

⑶形成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若干件。

七、存在问题

1、由于缺乏高水平、高层次专家的知道,加上课题组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心理辅导的技巧还比较欠缺,课题实验过程步履维艰。

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教师在公开课、研讨课以及观摩课能侧重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常态课中则不能很好的反映。

3、课题如何实施才能有实效?怎样记录、保留、整理过程性资料?这是实验教师面临的难题。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做了许多工作和尝试,但是资料没有及时留存下来,所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过程性的记录资料比较单一。

4、本课题局限于语文教学,加之本校规模不大,作为课题研究对象的只有两个年级四个班,未能进行大面积的实验与推广,影响了实验效果

八、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1、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课题进展研讨会,整理总结课题实验中的资料和教学反思;定期组织教学展示活动,自查自检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评估其在课题实施中的作用。

2、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撰写不少于2篇研究论文;收集整理研究案例和课例等资料存档;收集整理实验班学生的作品。

3、继续做好课题实验教师的学习提高和培训工作。

九、可预期成果

1、课题资料包: ⑴教师论文集。⑵教师课例集。⑶抗挫折主题班会集 ⑷学生个案案例集。

语文实践总结 篇7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素养,提高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 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释放语文能量,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 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中。语文教学更具生活化,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民主氛围, 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感悟还原出来, 打通课内外壁垒, 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思作者描写的生活天地。

1. 教学情境化。

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 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 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 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 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 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大多数学生对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较少, 我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 把蟋蟀洞穴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感悟“伟大的工程”的意义, 体会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通过应用电教手段, 再现“情景”, 有效地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联系起来, 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教学综合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我和春联》后, 我安排了一次以“走进对联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猜对联—忆对联—聊对联—赏对联—贴对联—连对联—对对联—写对联—送对联”等一系列环节,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联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 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这样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使学生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3. 教学实践化。

在实践活动中, 注重发扬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蓝天中翱翔。如习作指导《观察豆芽生长》, 写观察日记;表演课本剧《将相和》、《百合花开》;竞聘“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小导游;“课文感动人物”评选;“我心中老舍先生”演讲比赛;“走进名著”故事会;“校园小记者”记录校园精彩瞬间;《回归自然》单元, 调查周边环境等。这样的实践性活动, 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拓展了学习空间, 增加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

4. 教学开放化。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是巩固知识、训练能力、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开放化的作业可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 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课改理念, 对陶冶学生、张扬个性、完善和发展自我, 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长效。在我设计的“语文乐园”和“语言信箱”, 开辟了《词语万花筒》、《歇后语语小屋》、《成语接龙》、《佳作欣赏》、《地方风情》等栏目;在家收看电视新闻, 课上进行口语交际;学习《桥梁远景图》, 让学生结合课文, 发挥想象, 制作桥梁模型;学习《鲸》, 绘画出鲸的呼吸图;世界海洋日, 组织学生去海边捡垃圾, 观看海豚表演, 写下最深刻的一幕……在更加广阔的、自主的学习天地里, 围绕学习的主题布置开放性的作业,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5. 教学整合化。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教师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

(1) 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 我在引领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 利用网络及时拓展, 开展了“探索太空之旅”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资料, 动手制作成电子手抄报, 如讲述张衡的小故事、我与宇航员手拉手、我的太空梦等,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 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课堂结构与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2) 语文和数学、科学的整合。如布置学生周末到田野上寻找植物的作业, 向农民请教, 认识并记录所见植物的名称。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起合作量一量农田的长与宽, 以及庄稼的植株距离, 计算出面积和植株数量。然后将一天的感受和收获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又如在饲养小动物、植树种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习性、生长特点;查找有关资料或向家长请教有关知识, 感受养殖过程的酸甜苦辣。有了真实的体验,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说真言、吐真情。

二、学生生活贯穿语文

只有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 才能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1. 日常生活学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单单在课堂上学习, 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旅行游览等,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 学校生活用语文。

校园文学社、课前三分钟演讲、班干部竞选、班级板报展牌、日志、博客、联欢活动等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老师能及时开发、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通过活动为学生开创一个自身发展的时空, 它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 拓展了教学时空, 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无限延展, 逐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总结 篇8

究其原因,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缺失,导致语文课堂重内容轻方法、重理论轻策略,强化人文性而弱化工具性和实践性,从而造成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深入贯彻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多元化训练,构建听说读写有机合一的语文教学活动模式,促进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

一、明确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的好:“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更在于通过这一学科让学生接受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的熏陶,而这人文性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即在学科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本、体验情感,逐渐地培养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从语文教学演变的历程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要紧紧把握住语文的工具性这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帮助学生尽快、尽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人类交流与交际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今后的语文教学总是要不断变革的,总是要吸纳一些新鲜的东西,但语文的工具性质是不会变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不会变的。

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策略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四种基本能力。具有这四种较强的语文能力,既可以为中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还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作良好的铺垫。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听,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的能力。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听的重要性,而听的能力是所有语文能力中最根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文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专心听同学发言,及时评价同学的发言。要让学生明白,会听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本领,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听课及时捕捉重要的信息。

(3)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新闻,听广播,这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训练学生的的听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的人怎样在社会上生存!当今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口语交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

语文课堂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1)复述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对课文内容进行述说。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场来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说话能力。

(2)由课文空白内容想开去。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它是一切创造之源。比如我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天上的街市里的奇珍异宝,学生立刻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想要真正读懂一篇课文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内容,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从所阅读的课文内容想开去,进行一番想象。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口语交际,以便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往,既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能表达得好,还要表达得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条件。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传递的社会,要想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即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各类书本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语言修养,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情感体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学生既可以对文章产生认同、共鸣,也可以进行质疑和反思。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阅读思维的多元性、多层次。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思考,展开想象,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和境界。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要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所以阅读过程中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中加强语感,在使用中提高语感,可以让学生做点摘抄或写点批注,促进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的效果。

朗读是通过语言的表现技巧,使静止的书面文字还原为鲜活的口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对于一些内容较深的课文,必须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才能心领神会。尤其是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特别富有情境性,学生最感兴趣。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进入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如在《孔乙己》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掌柜的那句话:“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冷漠无情。注重朗读指导,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大支柱,听与读为“吸纳”,说与写为“输出”。就“输出”而言,口头表达为说,书面表达为写。作文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用笔说话”的本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写”的教学呢?

和作文课不同的是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写的训练可以分为:写字、写话、写片段。写字方面,要求学生写字工整规范,做记录时能书写迅速。写话就是要求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作为中学生来说,课堂上他们只习惯于用脑,不习惯也不愿意手脑并用,许多中学老师在遇到生字词时只是走走形式,投影一带而过,以致于他们的书写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比较低下,所以语文教学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阅读课上也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不过限于时间,还是进行一些短小的片段训练为好,既灵活又有实效。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等。这几种写作训练是结合课文来进行的,便于课堂随机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益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协调发展、整体提高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要抓的四个重要环节。听是基础,说是发展,读是语感,写是目的。听、说、读、写四者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切不可把它们孤立和割裂开来。听说读写必须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

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想要进行得成功、有效,就必须要求教师做有计划地安排,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训练要考虑到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要激发他们自觉地接受训练的兴趣,从而才能提高训练的预期效果。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1.语文教学要从人本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追求急功近利必然导致主题弱化、语文素质低下的后果。

2.树立大语文观,听说读写并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3.正视中高考现实,承认存在语文应考训练,但不可以盲目追求。因为真正务实的语文素质教育不应该惧怕考试。

4.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开发学生潜能,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修身、立业、成才、发展奠定一个好的语文素质。

听说读写,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的确很难。但是要学习好语文,这四点缺一不可。只有把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能,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思考下一篇:5的分解与组成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