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通用10篇)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掌握“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表示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教学重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完成填空,复习上一节的内容。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向导在()旅游,观察幼龟是()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鸟咬啄时,不顾向导的劝阻,执意要向导把()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就从巢穴中(),()爬向大海。结果导致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我们知道了这件事的起因,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海龟。1.文章怎样介绍成年龟和幼龟?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2.幼龟出巢的时间一般在几月份? 3.幼龟离巢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二、抓向导的话,初次感悟“道”

(1)默读3-11自然段,想一想幼龟几次离巢入海?发生了什么事?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完成表格。

指读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

文中哪些动词体现小幼龟的表现?(探出、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随机补充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危在旦夕、为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等)(3)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不满,试着想一想,同伴们会怎样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们会怎样劝求向导?

(4)我们的万分紧张、焦急与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对比,探讨缘由。(初次理解“自然之道”)

三、抓事情的结果,再次感悟“道”

我们还在庆幸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事情接下来的发生,让我们不再高兴,而是这样的评价刚才做的那件事。

问: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愚在哪儿? 1.指名读文章5-6节,作者用了很多词描写离巢幼龟之多,请你边听边画出这些词语。

2.汇报。(鱼贯而出、成群、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结队而出)说明幼龟受害的也多。这么幼龟鱼贯而出,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3.本来海龟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场面。请大家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仿佛看到了——。

4.这时的我们才认识到“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后悔不已。我们怎样弥补自己的过错的?从哪些词语中体现出来的?

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自责、痛惜、愧疚等)带着这种心情指读7、8两节。

想象说话:1.假如你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你想说:

2.假如你是一只吃得饱饱的海鸟,你想说 3.假如你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你想说

5.介绍作者及原文

本文入选课本后,结尾一句话省略了。出示课文的结尾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四、拓展延伸,内化“道”

我们对自然之道不解和违背亲手导致了一些幼龟被害的惨剧。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记得吗?(如《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五、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我们 紧 张 焦 急 伤心

自然之道

(遵循)向导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悲伤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篇2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思考、体验中学会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并请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课文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从引导学生品读小幼龟侦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态、动作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小幼龟的机警与谨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与向导的“若无其事”的反常,通过理解词意“若无其事”,创设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再次体会向导“若无其事”的正常,从而初步感受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想象能力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文的第5―8自然段时,我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想象、感悟的方式,体会文中的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并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过小练笔选择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让学生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地认识。

在这节课中,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语句地方比较仓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学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致使文章表达方法及推荐好书环节没有进行;再次,在课上,自己还太过“强势”,总想牵着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到位。

第八册《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 篇3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本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旅游时,看到一只想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食肉鸟叼啄,于是焦急万分,迫使随同向导施以援手,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带第三批学生学《自然之道》了。按理说,该老马识途、轻车熟路的。但是,这些天带学生读《论语》,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名言又反刍了一番:“有知识、有创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条为师的标准,今年我教《自然之道》,还能“老调重弹”吗?

“老调”,乃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沿用的“调”,乃照搬教参的“调”。具体到《自然之道》一课,就是“先入为主,引诱为辅”:教师脑海里已经认定向导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再引导学生认同并讨论:既然他知道,为什么还要救幼龟?翻看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就写着这样的建议: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不过,不弹“老调”,先该怎样改弦易张呢?我想,干脆简单点,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倾听他们读文后的真实想法。

所以,完成课文的初读、生字识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任务之后,我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体会。

很快,有孩子发言时提到对“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机板书“向导”二字,让他们把目光聚集过来。接着,抛出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向导到底知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没想到,学生畅所欲言,一下子说了四种意见:1、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救它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无奈游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向导虽然是生物学家,但并不知道加拉巴哥岛绿龟的秘密,所以一同前往观察。3、向导应该知道一点。他可能隐约觉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鸟啄幼龟是自然规律,贸然出手可能不好。4、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但游客们很焦急、很顽固,不听向导的。为了教育游客,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说实话,一些孩子从未这样欲罢不能,表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自我见解。所以,我及时夸奖学生,说他们比我所听过的《自然之道》公开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棒!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我再引导他们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对哪种猜想?再回到课文,细致阅读,画出相关“证据”。

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细读文本后,首先否定了第2种想法。证据就是描写向导态度的两个重要词汇:“若无其事”和“极不情愿”。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认为第1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游客催促,向导长了嘴巴呀,为什么不马上说明不能救啊?!嗯,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测。更有意思的是,预想中的争辩发生在第3、4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观点4的.学生(恰好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几个顽皮男生)觉得,向导有“若无其事”地暗示过游客,但那些游客听不懂,所以必须让不听劝告的人好好看看,违背自然之道的下场。在残酷现实面前,才可以转变某些人的固执。观点3的支持者则从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证据:“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向导决定拿更多绿龟的生命去教育游客,为什么还会“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十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文章最后向导是后悔地悲叹“我们……”,而不是说教式的 “你们……”

试想,如果没有把课堂真实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能闪现出那么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吗?能产生那么多你来我往、有理有据的激烈交锋吗?

真实课堂的惊喜,还在延续。

当我请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得知的人们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时,张祺同学谈到一个她认为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猫、小狗被主人穿上鲜艳华丽的衣服,不好。小动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类却要多此一举,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们,它们内心一定不喜欢这样。听到这里,调皮的陈源广趁机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不知怎的,我灵感顿生,找到了这些天苦寻不着的“钥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动员大家参与全国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大赛,虽然也给你们专门做了《观察想象》的写作指导,却发现交上来的文章要么拿旧作充数,要么还是打不开思路,平淡无奇。想想看,张祺说的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吗?如果融进她刚才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写成童话《我不想穿衣服》,该是多么的生动、新颖啊……”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来;自.屈;老师;教.案;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教学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儿感谢自然的情感。

2.乐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自然风光图片;雨伞3把;颜料、画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1.听音乐入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吧。

2.看图片,提问:你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美景?“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柔软的草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广阔的大海、可爱勤劳的动物们……学一学小朋友好听的词语)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感谢雨露滋养生命,感谢森林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谢河流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感谢小鸟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声;感谢花朵为我们装扮生活……生活在这么和谐的自然中,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感谢、保护大自然呢?

4.幼儿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儿用宣传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乐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大自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儿内心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赋予了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根本,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幼儿内心对自然的感恩的情感。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合作完成伞面宣传画。

1.出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用请小朋友相互合作在伞面上画出我们感谢大自然的行动。

(1)数一数每把伞都有几个伞面,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3)和同伴讨论决定你们小组绘画的主题。

(4)需要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作品要完整,每个小朋友分配任务完成画的一部分。

2.幼儿邀请同伴并相互商量合作内容,确定合作主题,合理分工。

评析: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从与同伴的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特点出发,以合作在伞面画宣传画的集中绘画方式,通过商量绘画主题、确定分工,来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邀请同伴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又从隐性的层面,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3.幼儿合作完成宣传画,教师指导个别幼儿合理布局。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兼顾了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做,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展示幼儿成果,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内容。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

2.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画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宣传什么?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民主推荐的方法决定了介绍的代表,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了合作、交往的技能。

四、向周围的同伴宣传感谢自然的行动,愉快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撑起这把特殊的感谢自然宣传伞,把我们的行动宣传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从小事做起,珍惜自然资源,关爱自然生物,努力用行动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教学反思:

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感恩自然,告知同伴这些都是与自然、同伴交往的方法,体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幼儿的画面与讲述可以看出,幼儿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真切自然的表达方式,童真美好的心灵愿望。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样例之二:记叙散文《自然之道》

设计人:干国祥

课题: 自然之道 课时数:1

文本解读: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但却忘了这个问题服务于“教什么”这个问题,而“教什么”又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而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可值得教,即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又需要教师首先把课文当成一篇有待理解的文本,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读者。阅读行为所指向的,是尽可能深广地理解这个文本。

一般来说,在初读一篇没有太大障碍的文章时,我们会迅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也会对文章的主旨有个大概的了解。这种整体的大概了解,往往基于我们的“前有”、“前见”--即我们头脑中原有的经验结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固定的看法,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些吻合我们意见的信息,如果我们正巧找到了这种信息,我们就会贸然地认为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像这篇课文,不同的人在初读之下,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课文主旨:

1.作者告诉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在为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2.要爱惜和保护小海龟,要谴责海鸟那种残暴的行为;

3.要维护生态平衡;

4.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像文章中的人们一样,往往事与愿违,好心也会办成坏事;

……

那么究竟哪一种意见,才是最切近文本本义的解读?这需要我们细读文本,既从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中找到证据,更要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由文本整体来作出答复。而判断以上哪种解读是正确的,其实也就是对课文题目中的自然之道究竟是什么作出回答。

显然,以上的几种解答,都是不得要领的,都只不过是将以前的某种已经拥有的“成见”,套用到这篇课文上而已。最似是而非的一种解读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好心会办成坏事”,但是这篇课文要讲的“什么是自然规律(道)”,如果没有认识到什么是自然规律,而草率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没有真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的。譬如我们可以追问一下:小海龟们,有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海鸟们有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

其实课文要批判的,正从人类的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了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而没有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生生不息。

从表达方式来说,《自然之道》是一篇记叙散文,从主题来说,它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困难的是界定它想传达的究竟是哪一种“理”--是科普性质的“自然规律”,还是哲理性质的“道”?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要理解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课文所说的“自然之‘道’”?

形式分析: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也是一篇科普、哲理散文。文章几乎纯用记叙,非常清晰、单纯、明了。是以体裁教成记叙文,还是以主题教成主题探讨,这是一个二难题。教学实践看来不能在二者之中非此即彼,而要整合此二者。围绕单元主题,展开叙事分析。但显然,不能把课文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情真意切的情感型散文,也不能理解为文质兼美的形式美文。教学重点,可能正是在“叙事-哲理”这个二元结构上。这个结构本质上是和寓言的结构相似的。

在解读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包括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作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或者说人类叙事所遮蔽了。这个故事可以转述成:一只刚刚孵化的太平洋绿龟从巢穴中试探着钻出头,就马上被一只嘲鸫攻击。一群游客要求生物学向导想办法帮助这只可怜的幼龟,向导说这是“自然之道”,不应该干预。但他迫于旅客的人道主义责难,终于动手把幼龟抱到了大海。于是以为外界安全的小海龟从巢中蜂拥而出,成千上万的小海龟引来了大片海鸟啄食,沙滩成了杀戳之场。在向导的带领下,心生愧疚的游客们设法把小龟们抱到大海。向导说:如果不是我们干预,原本不会有这场杀戮。

主题探讨:课文中的“自然之道”,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后即丢弃不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大自然或者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我们称自然界,是因为它没有人为干预,而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运行着。因此这几句话就可以译为:人师法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大地及万物师法“天”(昼夜、阴晴和四季),“天”的运营师法于“道”,“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关于“自然”这个课文及整个单元的关键词,一般使用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1.他站在台上显得非常自然;表情自然。--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但这个解释没有明白何以表情不呆板不拘束要用“自然”这个词语来形容。

2.成语“自然而然”解释: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出处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但这个解释同样没让人明白,为何不人力干预要叫作自然而然。

3.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义,没有点明,非人为的究竟何以为?

4.听其自然,任其自然--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这些解释是最为接近的,或者说这几个词语本身蕴含着这个关键词的本来面目。

以上解释都没有从字源上来正确理解“自然”一词。“自然”一词字面意思即为“显然自己……样子”,可意译为“以自己本性的方式出现、成长、存在、消失”。以上所有意思都是从这个字面意思延伸开去的。所以我将道法自然译为:道的法则(规律)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这个法仍然是动词,以……为法,但显然并不完全同于前三句中的“师法”。后世所谓“师法自然”,事实既曲解了“自然”这个词语的深刻含义,将之简单化为自然界,也没有注意到当自然的意思发生变化时,这个“法”字不能草率地依据前面的解释,译为“师法”。

自然界,或者说大自然,它不是“自然”一词的原初来源,恰恰相反,它是后起的。在明确了“非人为干预的”“任其按自己本性发展的”这些意思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那个相对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天地间自然而然存在的领域。

在西方哲学中,这个“自然”的意思,也不是后现代科学所倡导的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意思,这同样是“后起的”,它更本质的关联,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泰然任之”“缘构发生”“Ereignis”。

教学

目标 A类

1.掌握14个生字的音形义;

2.能流利、得体地朗读本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B类

3.细读课文,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或重述故事,进而学习从故事、现象中提取“启示”;

4.理解这个故事中“自然之道”的深刻含义;

C类

5.学会小组交流意见,分享观点,并通过讨论修正观点,形成更合理的观点;

6.激发对自然及“自然之道”、古代经典的好奇之心。

预习

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表达出强烈感情的语句。读后思考:课文是以谁的感情变化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

3.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或以小海龟为主角,或以小海龟为第一人称),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不超过250字。

4.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

5.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6.写出你认为与这篇文章在意思上是相同或类似的课文名和故事名。

7.游览本单元课文,读一读单元提示,想一想,它们是怎么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主题的?它们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学生课堂练习单

第一板块--单元综述,【单元目标,10分钟】

1.朗读单元提示。回答:本单元主题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你已经知道什么?

2.出示本单元纲领性思想--《道德经》章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师法大地及大地上的万物,大地及万物师法“天”(昼夜、阴晴和四季),“天”的运营师法于“道”,“道”的法则是“自然而然”(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可思考,哪些课文或段落是讲人法地,地法天,哪些课文或段落是讲道法自然的。

读单元提示。

参与讨论。理解“启示”的涵义。

抄写道德经章句及主要解释。

参与初步的讨论:哪些是人法天地自然(自然界之自然),哪些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之自然)

第二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础检查【目标1、2,20分钟】

1.点面结合朗读课文,起到既正音,又检查预习,又整体感受课文的目的,老师适时指点。

2.字词检查。

3.检测、校对预习2,并作简单讨论。明确:课文以人的情感变化为主要内容。

4.顺着刚才的情感描写的语句,为课文补写几句感想作为课文的结尾。 聆听式默读或朗读课文。

按提示填写生字词语及课文基本理解。

同桌或自我校对,订正。

小组校对自己所划的人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在全班讨论中纠正。

试写课文结尾。

第三板块--换角度综述课文,进一步整体把握课文【目标3,10分钟】

1.讲述,交流,评议。

2.顺着大家梳理出来的语句,用小海龟的口吻,为课文写几句感想性的结尾。 在小组中听或读改写的文章。

参与小组讨论。

参与全班讨论并批画自己的习作。

试写第二种文章结尾。

第四板块--理解课文核心词语:自然之道【目标3、4、5,20分钟】

集体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讨论预习4: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这个词语,联系全文好好想一想,他说的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

讨论要求以课文为据,有分歧,则回到课文中。插入必要的朗读等。

如果有必要,可以引入预习5的讨论:5.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避免被海鸟掠杀?

朗读课文。

参与自然之道讨论。

参与小海龟拯救策略的讨论。

明确自然之道的意思。

第五板块--换角色、换角度思考问题【目标3、4、6,5分钟】

请从海鸟的角度,来叙述这篇课文。

教师引导并维护“海鸟的角度”与“海鸟的利益”。

思考并聆听第三种角度的叙述。

第六板块--重读课文,用所得的观点批注课文【目标3、4、5,10分钟】

出示目标

教师示范

分组进行:一批注向导,一批注游客和“我”,一批注海龟和海鸟 按所分的任务批注课文相关内容。

交流批注。聆听其他各组的批注。

第七板块--归纳课文的自然之道,或者说大自然的启示,回到单元思想【目标4、5、6,5分钟】

1.写出课文自然之道的含义;

2.讲讲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3.出示单元思想纲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4.布置作业(完成余下作业,并在整个单元中,寻找与本篇课文意思相似的文章和段落)

写出课文标题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确课文给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进一步理解“道法自然”的含义。

课堂之思,是指学生的头脑由一个任务、困难或问题所引发,开始一段思维的旅程。

它可以表现为对一个文本的逐渐的深入理解。

可以表现为对一种知识的.逐渐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可以表现为对一种技能的逐渐深入的认识与把握。

甚至可以表现为对一种规则的认识与把握。

但是,思是一种进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本课教学中学生“思的进程”之假设

感知课文

套用原有的道理(概念)来理解课文

以原来读过的文章来与文章交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取决于他能够记起哪些文章

感受性地理解“道法自然”的哲理,在哲理与课文之间,尝试联系

当换位思考开始后,他将豁然看到问题症结之所这个过程包括:

从游客视角转到小海龟视角

从小海龟视角转到海鸟视角

从海鸟视角转到整体视角(自然之整体)

在获得整体视角后思考自然背后的道理

再度获得哲理与课文之间的关系

用这个哲理观照其他更多的文本,以及整个单元

单元课程设想

前言:作为教材的解读,首先就是要跳出文本自身的局限,把文本视为教材,放到特定的单元中,放到整体的课程中来审视。如果说一篇课文是一个语文“全息点”(即整体地包涵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全部语文知识),而整个语文课程是一套线性的系统的话,那么教学就是要在这条线性的系统中,为文本找到它合适的座标,并通过对全息的文本进行有所侧重、有所忽略的处理,来实现课程的意图。

《自然之道》是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后面的课文分别是《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通过黄河几千年来的变化,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主要也是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揭露出来;《蝙蝠和雷达》写的是人类通过向蝙蝠学习,掌握了雷达技术;《大自然的启示》分两篇小文:前一篇《“打扫”森林》和《自然之道》的主旨相近,是讲人爱干净打扫掉森林的落叶之后所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后一篇《人类的老师》和《蝙蝠和雷达》的主旨相近,讲人类通过对动物的模仿,而改进科学技术。

综观整个单元,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的“主题单元”,而不是类似学习“科普说明文”这样的“知识单元”。如我们初步分析所看到的,整个单元的主题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人法地(天,地,自然界),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即一个主题是人类模仿自然和生物以提高技术,另一个主题是人类意识到自然之道是“无为”而“自然”。

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以下这几个角度来考虑作为教材的文本:

1.注意体裁,它是一篇记叙体裁的散文,还是一般的科普说明文?整个单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单元主题下的文章体裁不一。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要按照体裁的规范来进行教学,不能错位。

2.注意主题,它蕴含的,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科学之道,还是让自然归于自然(而不人为干预)的哲学之道?

3.用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用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式来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以单元提示、全单元浏览、以前相关的知识为浪漫感知,以道德经章句为纲领,开始本单元学习。然后逐一学习课文,区分出人法天地与道法自然这两种不同的启示。最后对单元作整体的回归,若有必要,可再以考卷练习的方式纳入相关主题的文本,如“引进狼”、“拔苗助长(文言版)”、《蛇和庄稼》、《最佳路径》等。事实上,这个主题将在以后不断地回归,回归时,将更高辩证地讨论有为无为的问题,如《大瀑布的葬礼》等课,以及《人鸦》中关于拯救蝴蝶的片段。

【网师语文必修一上】《构筑理想课堂》

《自然之道》教案 篇7

1、会认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强调“啄”易写错的地方,教学“鸥鹭”和“愚蠢”两个词),理解词语。(重点)

2、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来写事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教学非本体目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视频《动物世界》引入。

在自然世界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给了人们不少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动物世界的课文。(板书:自然之道)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道”的意思。

学生说。老师出示课件,建议学生赶快做批注。

师:请同学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二、自学检测生字新词

引: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让同学们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课件)

(1)读本课的7个生字,练习组词。出示多音字“吁”

师:海鸥和嘲鸫都是一种海鸟。生活在大海边上的叫它海鸥,生活在内陆湖的叫“沙鸥”。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词“如梦令”这首词中就有这个“鸥”字,“如梦令”和我们第一课学过的白居易的《忆江南》一样也是――(学生答词牌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出“惊起一滩鸥鹭”中的鸥是指沙鸥。

师:鹭也是一种水鸟

教学生词:“鸥、鹭、鸫”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个字,他们都有“鸟字旁”可以看出

大多数有鸟字旁的字都和鸟儿有关系。

师:希望同学们下去以后可以把这首词背下来。

这一课还有许多四字词语,让我们一起来积累吧!。

课件出示本课四字词语。读生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形式为:课堂练习)

三、生字书写:

师: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十分准确,老师给同学们点个赞。这一课中还有一个比较难写的词。

出示课件。指导书写“愚蠢”。(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争当写字小状元。)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提醒。

蠢:上部是“春”字,一撇一捺要写长些,盖住下面的两个虫字。 愚:部首是“心”,上部的第七画“丨”要通下来。

四、看来同学们的生字新词掌握的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轻而快的打开书35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学生默读课文。师:最先读完的同学有奖励哦!

2、提学生轮读课文,提出要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训练。

五、品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师: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好。课件出示: 品读文段: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这段话写了一只小海龟和一只嘲鸫,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抓住什么来描写小海龟和嘲鸫的?

师:在本册课本中有许多文段都是抓住动词来描写事物的。比如说13课《夜莺的歌声》就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写的也是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作者又是抓住了什么来描写的。

品读文段: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六、学习抓住动作描写描写事物的写法写一段话。 (出示课件)

引入:抓住动作描写,是许多作家写好文章的法宝。今天也请同学们写几句话,也用上描写动作的词语,注意把意思表达完整。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加上描写神态的词语。

推荐话题:①自己早晨起床晚了;②胆小的小狗听到了鞭炮声;③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话题都行。

交流习作片段。

出示:学生评价的标准。

1、语句是否通顺;

2、是否有把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否准确;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找出文中其他描写动作的相关语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是指什么?

2、把读了本课的体会或者感受和家长一起聊一聊。

《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理解 “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引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去了解大自然,一起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是什么意思?(自然规律)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咱们就赶快走进课文去了解吧!

二、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请多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字新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

4.师生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生字新词的对错,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字词容易写错。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看看课文里都写了哪些人物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3.引导理解第二自然段。

师:第二自然段属于故事情节的内容吗?那写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起读一遍。看看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课文,交流文章内容。)在这里写这一段有没有用?

出示最后一句,说说写了什么?跟后面有没有联系?

第二课时

一、学生默读课文,独立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并要在细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记录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二、交流感受,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理解文章的重点段落和句子。

1.在交流中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有感情的朗读(结合四、八自然段进行)体会人物的心情、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重点理解向导的话。3.再次感受文章的结构:发生、发展、高潮。

三、写话练习。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个()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道理的,由于我们(),才使这些海龟受到了伤害。(学生写,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

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五、回归课题,引发话题。

谈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和感悟。(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自然之道”的后果。(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

怎样才会不违背“自然之道”。(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共存的道理。)

六、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 焦急——震惊悔恨(“救”害!)

自然之道同课异构反思 篇9

《自然之道》第一课时的学习结束了。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联校的“同课异构”课型的演习,也是收获与感悟较多的实践。“同课异构”的课型模式带给了教师对文本、对学生、对学法等更多的理解,也带给了教师对教学更多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周琳老师的讲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自然之道》是一篇揭示大自然奥秘的文章,在导入设计上,我认为自己的导入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关键词“道”的把握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周琳老师的导入很吸引学生,也让在座的听课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可在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孩子们仍是不能理解老师的“狼与羊之间的事情”和“自然之道”的联系。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反思:究竟怎样的师生对话才是最有效的?一节课的效果,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而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怎样;不只听课教师的评价怎样,更要看学生的收效有哪些。

本课是一篇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是字词教学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况。可是在教学中,更好地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就显得时间很紧。究其原因:是课下的预习不够充分?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费时而且无效?是教师环节布置不科学、不合理?真正的好课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 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0

2015四川教师招聘试讲备考:《自然之道》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幼、侦等7个生字,会写滩、嘲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读法、朗读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故事动画(拔苗助长),学生猜成语,畅谈道理,老师引出自然之道。(二)整体感知,自主质疑。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巡视指导。

四川中公教育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自主概括——教师进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学会一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本,体验感悟。

1.为什么救幼龟。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探”、“若无其事”、“极不情愿”)(2)结合词语,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4)教师小结:总结内容,归纳方法。

2.“愚不可及!”研究“害”的惨烈,突出对幼龟的“伤害”,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体会、想象表达。教师指导配乐朗读,读中感悟。(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3.为什么这样一片好心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更多的幼龟呢? 探究“救”了一只,却“害”了更多只的多重原因,反复揣摩,触动学生“心灵”。

(1)探究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全文,学生在文章关键处反复揣摩,由浅入深地悟出“救一只,害更多”的多重原因,体会出人们的愚不可及,领悟道理。

四川中公教育

(2)引导学生抓住“悲叹”等,角色体验朗读。到底是为何而悲、为何而叹?体会愚蠢,得到启迪。

4.教师小结:要遵循自然规律(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上一篇:小学升旗手简介下一篇:通知员工违反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