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精选13篇)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1

——题记

我们之间的距离是那样遥远,难怪你总说我不理解你的心。可是我多么想告诉你:妈妈,这二十多年的距离终究敌不过我们的爱,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隔阂匍匐在我们脚下。

记得小学时,我第一次得满分。激动的我不知把试卷翻来翻去多少次,用手指无数次勾勒那鲜红墨水的弧度。急着要见你的我还未等听到铃声的尾音就冲出教室,举起皱巴巴的试卷期待着你的肯定。可是我没有听到“好了不起!”“好棒!”你只是轻轻抚平卷子对我说:“下次继续努力。”让我兴奋了一整天的遐想就那样落空,突然间我尝到了失望的味道。

直到后来爸爸告诉我其实你很开心,我才慢慢懂得你对那张试卷的不以为意。我开始理解其实我的成功亦是你的喜悦,开始理解你不希望我被一点成功冲昏头脑。

你也并不总是这样淡然看待我的所作所为。记得你教我做饭时,我对小小的打火机产生了惧意。也许是因为儿时被烫伤过,现在才这样胆怯。我以为你会帮我,可是你没有;我以为你会催促我,可是你也没有。我不知所措地在厨房站了很长时间,就是没有点火。你忍不住对我吼:“一点志气也没有,别人家孩子什么都会做,你呢?!”看着她涨红的脸,我迟疑地按下打火机。可看到火苗的瞬间,我几乎把它扔出去。我跑回屋子,任凭你在外面责备。我觉得,你从来不会考虑我的想法。

可是现在,我理解了你的恼羞成怒,理解了你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你是恨铁不成钢。尽管经历了很长时间,最后我还是理解了你的心思。

听到有个孩子这样说:“妈妈,等我长大,你就和姥姥一样老了……妈妈啊,我觉得伤心。”稚嫩的童音,却让我的鼻尖顿时酸涩起来。我们和父母,就像草原上一前一后奔跑的两只动物,无论怎样拼命奔跑,依然是同样的距离。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2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每遇到讲授经济生活“商品的价值量”时, 学生迷惑的地方就很多。特别是高一新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归纳概括能力还不高, 加上初次接触“商品的价值量”这一陌生的概念, 其中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总是令学生不知所云。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从迷雾中走出来呢?现象是入门的先导,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图表式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图表式教学是将一个或几个项目的横向、纵向关系用表格、折线图、扇形图、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 通过一个项目的纵向比较, 体现出一个项目的变化发展趋势或规律, 通过项目之间的横向比较表现出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而达到相应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通过图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 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具体到“商品的价值量”这部分内容, 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可以很直观地解决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 价值量当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越多, 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但是, 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件的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 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此知识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表来解决。

生产同样一匹布, 生产工具各有差别, 如图1所示。如果绝大部分同类布匹是用机器并且是在8小时这样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出来的, 这个8小时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电脑生产和手工生产不是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其他时间全都是个别劳动时间。

三、探究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价值总量的关系: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量无关, 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从上面已经明确了一个基本原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了弄清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量与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就在这个基本原理基础上, 列一个表格, 内容如下。

下面, 就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 填满图表, 带领学生探讨研究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量及对应的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关系。

某种商品, 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0个/小时, 价值量是10元。有个人张三初入此行, 技术不先进, 劳动熟练程度也不高, 1小时只生产5个。若产品一直都适销对路, 能够全部卖出, 且供求关系等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此时, 社会和张三的生产情况就可以在图表中表示出来: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0个/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小时/个, 价值量是10元, 价值总量是100元;张三的劳动生产率是5个/小时, 劳动时间是小时/个, 价值量是10元, 价值总量是50元。

通过图表比较可以看出, 同样是1小时的劳动, 社会上同类产品的生产者获得100元, 而张三只获得50元, 他在社会竞争中没有优势, 处于不利地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继续这个小故事:张三心中不服, 下决心要赶上社会上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者。他学习技术, 改进机器设备, 改善管理, 不久, 张三一小时也生产10个产品。假设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 此时, 又可以填充图表。其他数据不变, 张三的劳动生产率由5个/小时→10个/小时, 劳动时间由小时, 价值量不变, 价值总量由50元→100元。

通过图表比较可以看出, 张三的收入和社会上大部分产品生产者的收入是持平的, 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 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持平状态。

经过这样的努力, 使得张三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改进技术和管理。终于他能在一个小时里生产出20个同类产品了。假设其他条件仍保持不变, 张三的劳动生产率由10个/小时→20个/小时, 劳动时间由小时, 价值量不变, 价值总量由100元→200元。

通过图表比较可以看出, 同样是一小时的劳动, 张三可以获得200元, 相同时间里他比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多得100元, 具有很大的降价竞争的优势。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 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张三每天额外获得的收入使他很快富裕了, 同行们都纷纷效仿张三的生产经营模式, 逐渐地, 社会上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状况都发生了改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个/小时, 劳动时间由1元, 价值总量不变。若用图表将整个故事描述出来就如下图表所示。

由此图表, 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图表内容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总结出以下关系:

长大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篇3

我是个没有耐心的小孩。 然而等待需要耐心。 于是我在长大的流程里鼻青脸肿。

一直知道终点的位置,只是因为猜不透旅途的风景,期盼过路途的旖旎,于是这般执拗的摸索下去。

长大是一个人学会在霜冻的冬季,将手伸入刺骨的冷水中,让泡泡浮在水面掩饰水底的通红不堪。然后再用无知无觉的手拧干衣物,然后会心地微笑。

长大是一个人学会在浓重的黑夜里,听见窗外森然如婴儿啼哭的猫叫声,即使好想找个人陪,即使心里被恐惧吞噬,依旧勇敢的对自己说:不怕不怕。

长大是一个人看淡寂寞,一个人学着冷静,一个人学着担当,一个人学着干两个人抑或两个人以上的事。

长大也许,大概,必定是一个人的未知TRIP。

电视里常常看到一个生病的妈妈或爸爸,被他们的子女伺候着吃饭,睡觉,上厕所,换衣服——好多好多以前爸妈为他们干过的活。那时的爸妈就会伸出枯槁的手握住他们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长大了。接着是语噎的凝望或是窒息的拥抱。

真的就这样长大了么?

这么长大?

真的么?

明明知道长大是必然的,就像家喻户晓的不用证明的定理,偏偏还有人苍白的唱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这些只能想的,谁可以做到?

我想捧着一杯香芋味奶茶,听阿桑的歌,认真的等待。

鼻青脸肿了。

生活突然有了痛的感觉。

却不会轻易掉泪。

突然发现真的长大了。

理解是一个过程作文 篇4

寒风四起,萧萧瑟瑟,那天成了我这一生中最寒冷的日子。

新学期伊始,天气还没退去它的严寒,那几天的天气又非常不稳定。早晨的太阳还圆润活泼的,可到了中午天气就突变了。冻得直哆嗦的我只好匆忙吃好午饭,回宿舍去叫衣服。

宿舍里静静悄悄的,显得格外安闲,我从柜子里翻出厚些的衣服穿上。看着被翻乱了柜子,好想把它整理一下。要知道,要是这会儿不收拾收拾,那可就要凌乱到放月假了,平时是没有时间的。想到这儿便忙活起来,就算打上课铃了再去上课也不迟,只是晚到了一会会儿罢了。我就这么侥幸地想着。

时间越过越久,宿舍里还是那样的安静,楼道里的电铃也没有什么动静。但我的心里却怦怦跳个不停。果真,跑到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已经上课了,英语老师把脸拉得老长老长,班主任随后就到了。

我被叫了出去,免不了的一顿批。看着班主任双眉紧锁的样子,我什么也听不进去,我还在想“为什么没有打上课铃?为什么?”我想不明白,但又不是那么确信。算了,也就当是我耳朵出问题了吧。整整二十三分钟,我竟然迟到了这么久。

后来想到这事就一肚子的苦水,要不是没听到铃声,我不会拖延那么久的。可后来又有人说,他们在教室的时候也没有听到铃声,只是老师进了教室,他们便开始上自习课了……

我想对班主任说,事隔多日,已经没有再拿出来解释一番的必要了。但如果,哪天您无意中想起学校有次是没有打上课铃的时候,您会不会心头一惊,疏忽当初没有寻问我迟到那么久的真正原因呢?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5

教师要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 情感和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不是喋喋不休,不是传达公告,不在言辞中。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声呼唤,不期而至,甚至违乎意愿。”潜移默化是情感和道德教育的较好方式,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在情感和德育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为孩子情感和道德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要立人”,思品课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一生”这才是我们课堂的精神所在。所以我们要不断进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篇6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学好语文可谓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必出成绩!所以,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要在平时多阅读,加强阅读的数量,可以了解书中的大意.四大名著是必读的,再给你推荐几本好书,而且这些书都是可以从网络上看的,如果要收藏恐怕就要买全套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昆虫记很多诗次词方面的书籍都要浏览一翻,这样必定能够学好语文!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7

地方院校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做内部自我积极主动的改革与发展。实践证明, 凡是积极主动率先转型的高校, 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合肥学院积极引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临沂大学建设“区域性品牌大学”等, 他们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弄潮儿。

因此, 转型必须是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对转型的形势要求、历史意义、思路设计有认识上的自觉。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 科学设计学校转型发展的蓝图, 仔细探求学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主动转型, 积极转型, 自我转型。在转型中理清思路, 科学定位, 加快发展。当然, 充分借助目前来自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的要求与期盼, 细化顶层设计, 推动政府创新政策法规, 推动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高校的转型发展, 为自己转型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自救的过程 篇8

还有人说,“一个人的容颜,四十岁前靠父母,四十岁后靠自己。”这里所说的“容颜”,前者是客观条件所致,后者应当是一种精神和气质所致,是主观修炼的结果。林肯也有“人到四十岁以后,就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一语,佛语中也有“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容乃大”之言。

可见,在成人世界里,心态很重要,它不仅改变我们的容颜,也决定我们的处境、我们的事业。一个人的心态怎样,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的精神状态如何。

在学校,教师不仅需要给每一个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在与少年们的朝夕相伴中,关注其成长——知识、身心和精神的成长。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的时候,那一朵云或那一棵树是需要有能量的。没有知识和精神赋予的力量,我们何以推动或撼动那些花样的少年呢?

教育,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在这种“帮教育”中,“帮”不仅是责任,更是能力。这种“帮”的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力,其来源有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其中,职业精神是核心。

作为教师,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还要懂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性的教育科学,还要研究哲学、涉猎人文,提高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在职场能否“常青”。职业精神是一种价值认同。作为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命的伟大和职业的崇高,才会自觉地自我成长、乐于奉献。

精神成长源于爱的相伴。无论是霍懋珍还是魏书生,无不是因为爱教育和学生,继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职业的意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树立起专业乃至教育人生的丰碑。

魏书生先生的成长就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初中毕业,谈不上专业,学生时代没有接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在工厂上班时多次申请才得到进入学校教书的机会……在其成长为教育名家的过程中,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源于实践中的自我修炼。

在李镇西先生的职业生涯中,教书、学习、写作是其每日的“必修课”。即便是成为名师之后,仍然坚持学习与自我成长,四十八岁时还在努力当朱永新教授的学生。

逆境也是成功的一个过程 篇9

逆境是什麽?

「它看起来像是失败,其实却是一对看不见的智慧之手,强迫人们改变方向,向着另一个更有利的方向前进。」

当有以下的想法时,也许逆境都可以是一种祝福:

1.每一件事背后均隐藏着了正面的意义

当我们有这个信念,行为都变得善,而不会个犯错的行为就代表身处绝境。

2.没有失败,只有回馈

爱迪生经过了9000多个方法都不能成功发明电灯,他的朋友劝他不如放弃吧,他对朋友说:「这不是失败,而是成功找到9000多个不能制造电灯泡的方法吧,我离成功走多一步!」

3.不要计算已失去的东西,数数还剩下的东西

如果不幸身上的一半金钱掉到深海中,别企图跳下水中把它全数寻回,这会弄跨您的性命。数数您还剩下的另一半,想想如何更好保护剩下的,检视当中学会了什麽,再深思如何运用这些已有的来做得更好。

4.每一次经历都是学习的机会

生命是一个过程 篇10

----题记

人的烦恼、痛苦,都缘于那份贪婪的本性,缘于那份不断膨胀的虚荣,缘于那份由攀比而升华的嫉妒,缘于那份变态的自私、狂妄的自负……是它们迷惑着我们的心,并日复一日的沉积,最终让我们沦为了凡尘的负累者,更有甚者由此扭曲了灵魂,使人在生活的雾区迷失了前进的路。

迷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生都在迷路。在相同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坚强豁达,而有的人却懦弱褊狭呢?面对生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能够战胜自身弱点的人,乐观,积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经得起挫折的打击;而不能战胜自身弱点的人,则表现的悲观,沮丧,颓废消沉、暴戾恣睢,脆弱到经不起一点儿变故。躁动的灵魂,往往是不安的,心灵的天空中密布了太多诱惑的人,才会迷失方向!我们必须适时的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剖析、反思,认清自身这些弱点所造成。

贪婪是一团火焰,嫉妒是锋利的刀,虚荣是一记暗伤,……患轻,累及一时,患重,痛苦一生。它们就像潜藏的病毒一样,如果得不到及时清理,很容易导致操作失灵,系统瘫痪,只有定期杀毒才可以消灭它们。人生亦是如此,只有时时警戒,克服这些困扰我们的弱点,我们才能内心宁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抛开沉重的包袱,把妄念驱除干净,让心里洁净得像虚空一样,烦恼又到哪里去落脚呢?郁闷又怎么会产生呢?只要心里充满阳光,罪恶自然无处遁行。

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最终不过是过眼云烟。学会知足,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活得开心,活得潇洒,不要总活在别人的品评、议论中,那样只会让你显得媚俗,丧失个性,迷失自我。人生的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学会“世事六然”的淡定: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快乐,悲伤,烦恼、困惑、痛苦……就像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酸甜苦辣拼凑在一起,才是人生的乐章。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恐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热爱生活,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迈出坚定从容的步伐,不再彷徨,我们完全可以穿越迷雾,把自己看得清楚,让自己变的轻松!生活的真谛在于理解;生活的诀窍在于理智;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和谐;生活的步履在于踏实;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生活的安乐在于平淡;生活的烦恼在于心态;生活的质量在于养身;生活的价值在于细节;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于完美;生活的全部在于今天。

人生之路不是用眼睛来看的,它需要用心去感受。眼睛可以欺骗我们,也可以被一片小小树叶遮住,心却永远不会。人的视线有距离限制,也受天气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心的视线却可以无限宽广。应该走哪条路,又或者哪条路更适合自己,谁也不会预先知道。只有用心去选择将要走的路,用心走好自己所选择的路。

 相爱的时候需要的是真诚,争执的时候需要的是沟通,生气的时候需要的是冷静,愉快的时候需要的是分享,指责的时候需要的是谅解,困惑的时候需要的是开解,委屈的时候需要的是倾听,猜疑的时候需要的是交流,误解的时候需要的是宽容,其实在生活或婚姻中,事事较真的人决不会是个幸福快乐的人。

如果别人喜欢你,那是你的表象取悦了他的眼;如果别人信服你,那是你的魅力征服了他的心。别太把别人的喜欢当回事,充其量你只是活在他的表面;要珍视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你已经走进他的心中,万一出来了,就很难再次进去。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自己装扮成花瓶,而是不断提高能够让别人信服的能力。透过生死,才会明白健康的重要;透过成败,才会明白豁达的重要;透过得失,才会明白淡泊的重要。痛苦总是在不经意间席卷而来,让人难以自拔,耿耿于怀。其实,并不是生活中幸福太少,痛苦太多,而是我们一直铭记的总是不顺心、不开心的,牢记的总是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得到,而不是想象我已经得到了什么。人难免遭遇挫折与失误,就事论事,不泛化,不扩大,不追究以前,也不浮想未来,痛苦就被包裹了、被局限了,人生也就轻松多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预知人生的坎坷,也没法控制生命的长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一天的生活都变得充实。

o 希望在生命中冉冉升起;让阳光照亮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让生命中的每一片土地都长出绿色。啊,生命中的绿色!你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因你而生机勃勃;你是生命的花朵,生命因你而百倍娇艳;你是生命的航灯,照亮了前进的脚步与方向;你是生命的种子,让生命直至永恒!啊,生命中的绿色!天崩地裂摧残不了你坚强不屈的本色,岁月沧桑改变不了你青春无悔的信念,你用人世间最伟大的爱燃起亿万颗中华儿女沸腾的心,在生离死别的一瞬间,那份真诚.那份感动,那份发自心灵最深处的痛与爱,交织成人间最壮丽的诗篇——我们众志成城!献给灾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们

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是小智,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是中智,把知道变成做到是大智。知道自己的长处是小智,知道自己的短处是中智,能扬长避短是大智。能打败敌人是小智,能分清敌友是中智,能化敌为友是大智。谋事是小智,谋人是中智,谋势是大智。讲实际是小智,讲原则是中智,将实际与原则相结合解难题是大智。

我们都希望孩子顺顺利利过一生,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与其帮孩子画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孩子被动接受,不如让孩子自己动手去画、去创作,哪怕用成人的眼光来看那些画太过幼稚。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去辨识苦辣酸甜,才懂得自己去选择、去热爱自己的人生,去喜欢上不断探寻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在他们跌倒或伤心时,给予一个鼓励的微笑和一个温暖的怀抱。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于漫长的人生体验而言,那条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

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不懂选择,再努力也难以成功。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人生就像天平,总是需要某种平衡:一边是给予,一边是接受;一边是付出,一边是得到;一边是耕耘,一边是收获;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一边是自己,一边是他人。上帝也很为难,他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让给你,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不幸都塞给你。看淡得失,你才能找到生命的最佳平衡状态。

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陷入鸡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纠缠不清。远离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人,手段高的,用小人以驱驰,能力高的,还小人以颜色,品德高的,待小人以宽容,血压高的,怕只有被小人气死的份儿了。

时光辗转,沉淀下所有微熏的往事,光影交错间,淡了些人影,又添了新颜。从来,我们都是世间匆匆过客,既然注定只是过客,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笑看风起尘落的沧桑。凡尘来往,你去我留,不过如此。交错而过,匆匆回首,一些故事还没来得及真正开始,就已被写成了昨天。

 有时候,爱是一种伤害,有的人选择伤害别人,有的人选择伤害自己;有时候,情是一种痛苦,有的人习惯成全别人,有的人习惯痛苦自己。别伤不该伤的心,爱的时候,给他自由,不爱时,给爱自由。男人对女人的伤害,不一定是他爱上了别人,而是在女人有所期待时让她失望,在女人脆弱时没有给她应有的安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去复制别人的生活。有的人表面风光,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泪;有的人看似窘迫,实际上人家可能过得潇洒快活。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道路。收回羡慕别人的目光,反观自己的内心吧。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自己喜欢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礼,大惊易失态,大哀易失颜,大乐易失察,大惧易失节,大思易失爱,大醉易失德,大话易失信,大欲易失命。遇事当谋,隐时忍而蓄势,动后果断不犹;好事当冷,头热易错失,心清可少虞;歹事当静,塞翁失马,祸福相倚;常事当珍,既为常人,应惜常物;运事当抓,机遇不逮,人生澜稀

不管多远的路,也能走到尽头;不论多深的痛,也有结束的一天;背负明天的希望,在每一个痛苦并快乐的日子里,才能走得更加坚强;怀揣未来的梦想,在每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日子里,才会笑得更加灿烂。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

得意时要看淡,失意时要看开。得意时,不忘形,宜淡然;失意时,不变形,宜泰然。成功时,不轻狂,宜超越;失败时,不灰心,宜立志。不论得意失意,切莫大意;不论成功失败,切莫止步。得意志满时,需要的是淡然,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失意落魄时,需要的是泰然,给自己觅一条出路。

善良不等于友善,和谐不等于和平,理论不等于争论,先进不等于进步,伟大不等于伟岸,坚持不等于支持,清廉不等于廉政,教训不等于教育,文化不等于文明,正道不等于正义,思考不等于思想,发展不等于发达,明白不等于明智,清醒不等于清楚,认识不等于认同。走在人世间,没必要把仇恨指向别人,因为别人无罪;也不要把后悔留给自己,因为自己无辜;更不要把成见留给世界,因为世事无常。岁月的长河中,人的命运看似变化莫测,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随手撒下的种子,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该沉默时沉默是一种聪明。该苦干时苦干是一种能力,该退出时退出是一种修养。该表现时表现是一种睿智,该隐藏时隐藏是一种城府。该吼叫时吼叫是一种威仪,该圆滑时圆滑是一种谋略。屈伸有度是成熟,意气平和是性情

能够牵手就是幸福,想想劳燕分飞的还有多少;能够相思就是幸福,想想同床异梦的还有多少;能够平凡就是幸福,想想迷失人生的还有多少;能够活着就是幸福,想想病疴缠身的还有多少……生活给予我们的并不少,只是我们的目光都在别处。其实你拥有的,也许正是别人渴望的。

有些痛,忍忍就过去了。有些话,忍忍就不想说了。有些爱,忍忍就不想爱了。有些人,忍忍就不想等了。有些麻烦,忍忍就解决了。碰到难题,如果我们能转过头去,换个方式、换个思维,或许结局就不一样了。其实牛角尖的反方向就是海阔天空的出口,苦海的岸也许就在回头的身后。

人世沧桑,难免要遇到一些坎坷的事,也难免要遇到一些与自己不友好的人,以至于要和损害过自己的人相处。人活一世,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毕竟,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不局限于哪一个人,也不局限于哪一件事。只有自己才是永恒的依靠。别人怎么看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你自己。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11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近期一直在做一个关于湖湘文化的课题,涉及了好几个方面。这是他一直想要研究的事情,关于湖湘文化的历史构建,湖湘学术形态的发展。在挖掘湖南人才的思想根源的过程中,朱汉民发现湖湘人士特别注重“圣贤与豪杰”相统一,他们追求这种理想人格。

“‘圣贤豪杰’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文化对人格的普遍性理想。当然在普遍性的理想当中,每个地域又会有不同的追求。比如说有的更注重“豪杰”,有的更注重内心的身心修养,那么湖南这批仕大夫的胸怀是希望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只有结合才能够成就人才,他们是把圣贤作为最根本的人格价值,然后通过圣贤的人格追求来现实豪杰的视野。”

2013年12月21日,新一期的芒果大讲堂在中欣·楚天逸品楼盘会所举行。朱汉民为大家讲述了“圣贤未有不豪杰——湖湘士人人格理想的探微”。现场读者们纷纷表示听了朱汉民的这场讲座,受益匪浅。

Q&A《芒果画报》对话朱汉民

平民化时代,理想是一个正能量

《芒果画报》:“圣贤”和“豪杰”很多时候都无法达到统一,那么在湖湘人士中有两者结合得很好的人吗?

朱汉民:我觉得“圣贤”和“豪杰”能够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高的理想,这种理想要真正能够实现确实是非常难的。因为很高,很难,这就使得湖湘人士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苛刻,动力确实也很大,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轻易满足自己,都会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要求很高是好的,但是这种结合在中国这种独特的环境下,有一些负面的问题。因为这种“豪杰”,意味着你将是最高的政治人物,那么又是“圣贤”,你需要掌握文字的真理,那么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你会很自负。

湖湘人士在追求过程中,把两者都当做自己的追求目标。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包括黄兴、蔡锷、陈天华这样一批人物,其实他们一方面有豪杰精神,要他们带兵打仗就能带兵打仗,要能参与政治就能参与政治,要能够经邦济世就能经邦济世,能够为国家为民族立功立言,另外一方面,他们确实对自己有自身的要求,都对自己的道德人格要求很高,像曾国藩一辈子都是自我修炼,对自己总是不满意。包括青年毛泽东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实质上,他们已经到达圣贤豪杰这个高度。

《芒果画报》: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人们是否“圣贤豪杰”这样的标准?

朱汉民:“圣贤豪杰”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人都是有缺点的,在一个历史条件下,有不足,通常我们讲圣贤,他通常是比较完美的,只能说他们朝这些目标走得更多一些。换句话来说,做圣贤豪杰不是一个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追求的过程,甚至说永远也不可能完成。就像雷锋,我们所设定的雷锋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事实上,真实的雷锋是有不完美的,有缺点的,所以后人总结雷锋的时候,发现他有很多缺点,真实的人和我们所塑造的雷锋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按圣贤的条件来设定雷锋,会出现这样一个偏差。

《芒果画报》:圣贤豪杰这种理想人格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朱汉民:我并不主张大家都去追求圣贤豪杰,作为一个文化理想,它在历史上有它的局限,现在是一个平民化的时代,这样的高理想对社会还是一个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倡导,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想重新来了解湖湘文化这个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我们从今天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不认为大家都来做圣贤豪杰,但是无论是“豪杰”精神,还是“圣贤”精神,都是掌握它里面的精髓,比如说作为一个企业家,我要开拓我的企业,让它越做越大,那就是一种“豪杰”精神,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一种气魄,需要一些谋略,但是光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有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如果事业发展真正到了一个高度,往往是企业家将“圣贤、豪杰”统一起来的,把外在的事业开拓和内心的修身,自我的理想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更有意义。

理解是一个漫漫的过程 篇12

“耕者有其田”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词汇, 但深究起来其涵义却是模糊的。《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地权流动》一书第一次将这一大家都非常熟悉且经常提及的词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谁是“耕者”, 是指个人还是农户?“有其田”实际是有什么?是有所有权还是使用权?在这种深究之下, 作者将“耕者有其田”概括为“农民拥有能维持其生计所必需的一定规模耕地的物权”, 从而给了“耕者有其田”一个具体的说法。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各主要时期耕地政策的分析, 提出“耕者有其田”自古就是统治阶级追求的目标。它可以保证人地协调, 保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协调, 使得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有利于江山的稳固。然而作者认为“这个制度只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是最优的”, 认为土地制度的演进必须与土地功能的变化相配套。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土地功能已经由以生存保障功能为主变为以生产功能为主, 为了实现土地要素的生产功能最大化, 就需要将土地转移到能者手中, 即变“耕者有其田”为“能者经营田”。在这种情况下, 允许并促进土地产权流动, 即“市场化配置地权”成为一种必然。所以, 赋予耕者充分而有保障的地权, 允许产权分立和交易, 使农地得到优化配置, 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跨越各个朝代的宽视野分析让人耳目一新。回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虽然“耕者有其田”是近代孙中山先生所首提, 但其思想实际被各个朝代的有为君主和政治家所提倡, 如秦始皇的“使黔首自实田”、汉武帝对“田宅逾制”的镇压、西晋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等。作者的这一结论使得对中国土地制度思想的探究更加具有历史感。

从“耕者有其田”到“市场化配置地权”以实现“能者经营田”这一转变标致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已经由一个农业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工业社会, 由一个以家庭自保为主的社会进入到了一个依靠社会维持基本生存条件的社会, 这种社会将更加稳定、更加可靠, 也更加高效。

由一种制度体系进入到另一种制度体系的过程中, 自然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自1984年以后, 农地流转就已得到相关政策的允许, 到1988年修宪后, 农地流转便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但制约农地流转的间接政策始终存在, 如征地过程中主要考虑对原土地物权所有者的补偿安置, 对因流转而产生的其他相关主体却缺乏考虑, 这间接地制约了土地产权的流转。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用地市场体系, 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作者揭示了当前农地流转不畅的问题, 如供求动力不足等等。同时还指出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现象, 如农用地非法转用、“非粮化”明显、农民生计受到影响、农村社会分层加速等问题。基于上述的分析, 作者提出了农地流转是手段不是目标, 不能将农地流转水平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范围;必须尊重乡土实际, 不能盲目推动农地流转;规范行政力量介入农地流转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推进土地流转。

随着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也成为必然。实际上隐形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是客观事实。这种隐性流转因为游离于政策约束之外, 因此带来很多问题, 例如: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建设用地失控、流转收益分配缺乏规范、引发地价管理失控等。因此, 作者提出了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对策, 包括:由中央出台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的分配方法、规范集体组织内部的流转收益分配办法等。作者的分析更多地结合了社会知识, 得出了一些与一般经济学者不同的结论, 如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对农民收益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入市带来的新增收益的分配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等。这些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认识, 从而出台更加有效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

农村土地征收作为一种特殊的土地产权流动方式, 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经济的运行方式、党的执政理念、社会运行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征地制度不断进行调整。作者认为各阶段的具体征地政策虽然有所变化, 但始终存在强权征地现象。在具体征收过程中, 还存在着程序不科学、补偿费分配不合理、政策被打折扣等问题。作者一改以往学者分析征地问题时过分纠缠的“补偿标准”和“公共利益”问题, 而是用更全局的观点分析征地中的矛盾, 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实际上, 征地补偿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客观的数字或标准, 而应是一个变化的数值。因此补偿标准是无法通过法律确定出来的。真正需要的是确定一个公正的征地程序和一个基于市场交易而形成的土地价格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征地补偿安置问题。否则, 单纯的改变补偿标准是无济于事的, 甚至补偿标准越高越会引发更多的牟利性上访和牟利性反抗。

作者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探究了地权流动过程中的问题, 而不是单纯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去进行推演, 避免了经济问题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因此, 本书的一些观点更具有实感, 其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应性。此外, 作者在分析农地产权流动问题时, 保持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态度, 不受舆论的左右, 这是难能可贵的。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农村土地制度演进及地权流动》一书总结了其变化的核心走向, 并揭示了几种地权流动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作者以追根探底的精神、以多学科结合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问题。

生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 篇13

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 ”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 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 老师,我很想

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 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上一篇:中小学校岗位安全下一篇:哲理故事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