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习惯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培养习惯(共10篇)

教师培养习惯 篇1

如何培养教师教学研究习惯

 

茹 丹 程彩萍

【摘要】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培养教师教学研究习惯思路为:“研”教材的编排体系;“研”课标的具体目标;“研”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研”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研”教学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教学研究习惯 培养 教师

英国课程论家斯腾豪斯提出让“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著名口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知识性、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可逐步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新的方向发展。因而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教研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培养教师教研习惯,应从哪几方面研究。具体思路如下:

一、“研”教材的编排体系

认真研究较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设计思路及编者的意图。从整体教材的循序渐进而言,领会教材意图、处理得当,使用合理是相当关键的。在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时,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利于指导教学。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建立更好的认知结构,有的教材顺序也可以调整,课时也可以进行整合,以便进行整体教学,以达到灵活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主动拓展教材的目的。

二、“研”课标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的实验教材虽然有多种版本,但课程标准只有一种。新的课程标准对整个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做了具体的要求,不论我们选了那一种版本,首先应该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正确的把握课程标准。真正领悟课程标准的性质理念、思路和目标以及内容标准,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进一步吃透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用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并能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读书、爱科学、爱校园生活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三、“研”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进行集体备课,小组教研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法,克服“统一式”的同伴互助。无论我们用何种教学手段,其目的则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开始就能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四、“研”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教师注重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具体传授某种知识更重要,更指导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创造。”这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都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习的方法确实永存的,生有涯而知无穷,学生走出学校后,仍将继续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因此,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可见。学习方法不仅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的方法、课堂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预习和复习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和检验学习成绩的方法来促进自己的学习。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得法而事半功倍,才能从厌学转向愿学、从苦学转向乐学、从拙学转向善学、从被动转向主动,进而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所必需的自学能力。

五、“研”教学的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什么学校目标该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的进行的原则。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通过“学校设计”而形成一条明晰的思路,就能部署安排,策略选择,方法组合,媒体运用纳入一个便于把握的框架,形成一个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理念,又具有操作性的模式。整个过程设计都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在自己的岗位上立于“研”,注重教学实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大胆提出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应该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全新的课标和全新的教材,这就要有一个学习过程,适应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教学中处处需要研究,时时需要研究,教学后需要不断进行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研讨时需要认真总结,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开展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专家指导,发挥集体智慧,以团队精神形成活力,解惑排难,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境地。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获得理性升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想着专业化、眼就花教师方向发展。

总之,开展教学研究可以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因为,在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都有大量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为教师营造一个内部教学研究活动自由争论的气氛和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教师要勇于挑战自我、挑战课程、挑战传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是自己逐步成为研究者,促进自己不断发展。

教师培养习惯 篇2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本薄薄的仅有几万字的小册子中, “习惯”一词出现的频率不少于12次。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还创造性地在每册教材前面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环节, 以粗体字揭示主题, 再配之以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彩图, 以此来告知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以及相应的培养策略。

由上所述, 习惯的作用应该是众所皆知。只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培养习惯的自觉。这又是为何?笔者认为:

首先, 目标缺位。语文教学每课时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 这是教师上课的指南。可是, 许多教师将目光聚焦在认识几个字, 会读哪些句子, 理解哪些重点词句上。而至于一些“旁枝末节”, 他们则“心无旁骛”, 如学生错误的握笔姿势、不良的朗读习惯等等, 长久以往, 教师的习惯意识淡薄, 学生的不良习惯则根深蒂固。

其次, 昙花一现。有些老师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是没有持之以恒。某种知识, 学生可以在一时半会儿中掌握, 但是习惯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形成。最突出的例子是, 许多教师在处理教材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环节中, 常常是“蜻蜓点水”, 一点即过, 如此下来, 这些习惯当然只能成为一种大家所熟知的“符号”。

最后, 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而纠正学生一种习惯, 可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时间, 比如会写几个字两分钟就能完成, 而要写好这几个字, 可能就需要5分钟, 权衡之中, 更多教师选择了前者, 因为这更容易完成, 而且也更容易显现自己的教学成绩。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时期的学习过程中, 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是极为稳定的思维和行为动力定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 是因为形成一种稳定的记忆之后产生的‘自动化’行为。”这个定义很清晰地阐释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义:教师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意识, 培养习惯, 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每一堂课的自觉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 自觉本身就是一种习惯。

自觉一:目标设置———“培养习惯”是每一堂课的隐性目标

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是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自己的课堂目标定位于“认识几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懂得什么道理, 体会什么感情”等。目标的如此定位, 当然决定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所为。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 喜欢写作, 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 会写, 并养成习惯, 就是最大的成功。”而且这句话, 被同样是著名特级教师的贾志敏在《提出两个问题》中所引用。无独有偶, 在同期杂志上,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白金声老师在《语文, 我永远的梦》中说:我认为必须让学生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 “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和“虚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这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

专家所言, 正是对我们语文教学的谆谆告诫, 虽然, 所提到的习惯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没有大师精湛的教学技艺, 深刻的教学理解, 深厚的文化涵养, 但我们可以在走进教室之前, 明晰本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习惯培养的目标。

隐性目标是相对于平时大家所熟悉的“课堂教学目标” (显形目标) 所提出的概念。这隐性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二:1.对文本的准确把握。不同的文本适合培养不同的语文习惯, 如有的文本侧重于培养读的习惯, 有的文本侧重于培养写的习惯。2.对学生已有习惯的详尽了解。教者只有对本班学生的习惯了然于心, 才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传播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也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素养应该包含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 我们带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走进课堂, 面对期待发展的学生, 这也是对语文本质的理性追求。

自觉二:教学预设——将习惯的培养细化至每一个教学细节

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 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课堂不够细致。现象一:生字教学, 学生经常不会去细心读帖。现象二:学生在感悟课文时, 常常是漫无边际, 而不会在意文章内在的“序”……有时候, 我们是居高临下, 让学生无理由接受老师的“个性解读”, 但有的时候, 我们却又给予了他们过度的“自主”, 如上述两种现象。

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 他们的习惯养成, 需要教师的点化。而此时, 如果教师“置之度外”, 那就意味着, 任由着他们自由“发展”, 握笔姿势的千奇百怪, 读书的奇腔怪调, 就会由此而来。

教学预设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对教学场景的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 习惯养成不能“隐身”, 更不能“缺席”。习惯培养的目标是在对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来, 同样如此, 我们还应在这基础上, 将目标细化至每一个教学细节, 如某一个字的书写、某一句的朗读。只有将习惯养成根植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 它才真正拥有了生命, 也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意识, 外显于他们的行为。

自觉三:“习惯意识”———自觉处理动态生成的“培养良机”

至今, 人们对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教学场景仍是津津乐道:一节公开课, 于永正老师给学生上《新型玻璃》。一段导语结束后, 于老师请了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 当她读到“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时, 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 难读, 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这个学生虽然流畅了些, 但是又把“被”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 都没有读正确。当时, 那个学生失去了信心, 想坐下。后来于老师走到她身边, 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 放松放松, 然后一字一字地往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 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学生这样做了, 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 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于老师带着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了她。

许多老师认为, 这是于老师的一种人文关怀, 而我认为, 这又何尝不是于老师非常敏感的“习惯意识”。在这个自然生成的细节中, 他用此番言行明确地告诉同学们, 当有句子读错时, 我们应该这么去做。所以, 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教师读出的是关心, 而同学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 还有沉淀下来的习惯。

课堂中, 有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生成, 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认知的正确指引, 情感的适度激发, 思想的有效碰撞, 还要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 这是对他们语文素养最基层的关注。

自觉四:课之结束———将习惯的培养延伸至课外

演奏家之所以能够用乐器奏出优美的旋律, 也未必想到了怎样运用指法;驾驶员在处理道路上的偶发事件时, 头脑里不一定想到了该怎样刹车……他们所依靠的都是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高度自动化的习惯反应是长期实践、多次相似重复运动的必然。显然, 习惯培养如果仅有课堂教学中的关注, 还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 是对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我们应有意识地将课堂中的习惯培养与课外的作业与活动有效地链接起来, 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如课堂教学中, 发现学生的写字习惯有问题, 课外, 就应让学生去练习握笔与读帖;如发现学生没有细读文本的习惯, 课外, 就应让学生多去批注式阅读等等。

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 篇3

一、不良教学习惯的成因

(一)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定位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在一种稳定环境中工作,有固定的日程安排,有详细的进度表,有预先准备好的方法,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工作任务主要是教好他们擅长的那些课程。在这里,教师充其量只是学科专家的代言人,其教学行为并没有代表自己的思想,照本宣科,一个教案教几年不足为奇。《新纲要》中,提倡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更要关注幼儿如何学,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体验等,这些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课程的忠实的执行者,许多教师习惯于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一堂课的实施是严格按照计划行事的,课堂教學中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预先规定好了,有什么就教什么。一句话,以教为中心,师生缺乏互动,满堂灌。也有教师为了避嫌“满堂灌”,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问幼儿,幼儿回答,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先设定的答案不符时,教师往往把幼儿的回答导向自己预先设定的答案或干脆自己直接说出答案,这种牵引幼儿思维,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这样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保障。如果要求以幼儿为中心,把教的、提问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给教师提问。这样的话,教师面临的风险大增,教学素质要求更高。

二、良好教育教学习惯的养成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习惯形成于教学行为的反复练习,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行为特征。从表面上看,教学习惯是一种教学行为的表征,而从内在看,教学习惯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思维的反映。教学习惯将感性、形体的教学行为“砌入”到教学观念、教学思维之中去,其实质是使教学观念、教学思维本身获得一种感性形式。譬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是通过端庄的仪表、模范的举止、得体的语言等存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通过爱生敬师、教学相长、允许幼儿质疑诘难等存在,自由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独立思考的怀疑批判精神等存在,如此等等。通过这个感性、形体的教学行为的“砌入”,教学内在精神性的东西有了自己的形式,成为教学现实具体的存在。尽管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有时是无意识或有意识形成的,但均能从中解读出支撑这种行为习惯的教学观念。一位教师特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一所学校独特的教学风貌,总是存在于日常教学习惯之中,并总是通过其日常教学习惯而呈现。

(二)通过优秀教学示范引领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会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习惯,其中必定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习惯,也正是这种教学习惯决定了教学习惯的基本性质及其样式,它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引起教学行为的变革和教学文化的重构。在当下,就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学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得教师群体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善于观察的习惯、善于倾听的习惯、善于合作的习惯、善于科研的习惯、善于创新的习惯。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文化氛围,努力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

(三)通过教学制度的惩戒堵塞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长时期逐渐养成的特定行为模式,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要改变它绝非易事。因而,要实现这种生活方式、生活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就必须有一种外在强制规范力量的存在。这种外在强制力量通过制度文化的规约,通过生活实践告诉人们“必须如此”、“不得不如此”。因此,改变旧的、坏的习惯,养成新的、好的习惯,既要有先进文化的示范引领,亦要有制度规范的惩戒堵塞。教学制度是人为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一种教学思想规则及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教学纪律和教学仪式。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教学习惯,通常被称为坏的教学习惯,并被给予负强化,被中止、纠正,甚至受到惩罚。也正是通过如此这般的负强化而间接地实现对符合教学规范的教学习惯的间接强化,从而保证教学规范的内化程度。对那些违反一定教学制度的教学习惯,则采用一定的惩戒模式进行堵塞,使得教师在情感和意志上遵循与服从,从而达到改变旧的、坏的教学习惯,养成新的、好的教学习惯之目的。

教师培养习惯 篇4

摘 要: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最突出,加上初中知识比起小学来,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各种要求有所提高,如果强求全班同步前进,一开始便达到教学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每接一届从小学毕业来的新生,我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打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字:语文 教学 培养习惯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非常重要。

起初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处于由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初期,他们已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语言、文字、词汇、句子、阅读理解、写作等基础知识、基本训练均已涉及,这为他们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然而,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最突出,加上初中知识比起小学来,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加大,各种要求有所提高,如果强求全班同步前进,一开始便达到教学要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每接一届从小学毕业来的新生,我都会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八年级、九年级的教学打基础。以下是笔者多年来总结的几点经验。

第一,抓好朗读,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朗读。大声的朗读,会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语境中,从而一心一意地领会文章的精华。语文课必须有琅琅书声,每学一篇课文,至少要求学生朗读三遍。每一遍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遍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要感知文章大意,第三遍要感情诵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在早自习时大声朗读,课堂上也要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让语文课真正上成读书课。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使那些原来因胆小,口吃等诸多原因不愿开口读书的同学在课堂上也积极踊跃朗读课文了。

第二,进行诗文背诵比赛。背诵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发展记忆和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为说话和写作积累语言材料。小学所学的诗歌已达几十首,还有不少优秀的篇章,学生们都曾花许多时间背诵过。进入初中的第一周,我将小学要求背诵的古诗搜集起来给学生一周的复习背诵时间,结果第二周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完成背诵任务,其余的只能背诵几首。全部背出就算优胜,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物质奖励。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有了一次在新同学和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我又趁势提出新学期的背诵任务,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之后每学一篇文言文或文辞优美的现代散文都要求背诵,每首古诗词都要求默写。在每一次要求学生完成背诵任务之前我都先背诵给他们听,给他们做示范再予以具体辅导。以小组竞赛,教师抽查的方式进行背诵,这比老师硬性布置任务,板着面孔检查的效果要好得多。每学期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有80%的学生毕业前基本能背诵所有学过的文言文和古诗词。

第三,练习写字,打好基础。词语积累是每学一篇课文的目标之一,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词语之外,正确书写也非常重要。初中语文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有“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在新学期开始,教师应结合教材,讲清积累词语的道理,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读写练习。接新生多年,我发现有50%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写字习惯,有的把书本横放扭着头写字,有的歪坐桌前、有的脸贴课桌、有的躬腰摇腿、有的手指紧靠笔尖„„这些不良的写字姿势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进行矫正,至于书写潦草、格式不合要求、错别字连篇的问题,更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解决的。于是,我在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写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个人姓名和现在自己就读的中学名称,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不能按要求书写,错别字非常严重,有的学生竟然连自己的名字都还写错。根据这种情况我每天都布置练习写字的任务,为了练好字有不少同学还买来字帖临摹,每天的写字练习由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定期进行张贴评比,注意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并结合优秀作业展览、纠正错别字竞赛等活动,进行适时表扬和鼓励。全班学生在整体气氛中纠正了写字习惯,同时在前后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长进,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兴趣。经过这样的训练每一届有70%的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第四,勤于观察、写好日记。日记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平台,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动向的一个途径,更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取材,不断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对写日记,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使学生戒除紧张、应付心理。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来,本人一直要求学生初中三年坚持写日记,七、八年级时要求每周不少于三篇,九年级不少于两篇。自己批阅,充分尊重学生,保证为其保密,可以让他们心之所想则笔之所及,感情自然流露,语句顺畅。而定期收看,好的适当表扬或经本人允许作范文阅读,差的个别辅导,帮助提高。这也是督促和鼓励学生养成日日观察、练笔习惯的必要手段。多年来,本人辅导的学生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作文竞赛中都能获得好成绩。

教师培养习惯 篇5

内容提要:面对新课标,针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较低的现状,需要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习惯入手。本文分析和强调地理教师如何对学生课前、课时、课后、复习和考试方面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地理学习学习习惯 教师培养

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不高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的实现之间的明显矛盾,学生很有必要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而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学生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学生自己一个人的事,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很有必要帮助学生。那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习惯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前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鼓励──预习课文

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识。地理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接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接受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教师开始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明确要求将预习的提纲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教师针对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它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

地理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应该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能够通过预习就掌握的知识不必细讲,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存在问题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必要性,不会打击他们的预习积极性。

2.要求──课前几分钟的利用

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及提高听课效果。老师要在打上课铃前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做什么,告诉他可以准备下节课的课本、笔记本,可以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或看一看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问学生“准备好了没?”,等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上课,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因为他个人而耽误时间。这样他就会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养成习惯。

地理教师应该在每节课下课时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讲的内容,应该准备的书本,以便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没有做好准备的,或者没有养成习惯的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如个别谈话、严格要求等。

二、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认真听讲

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课,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提醒、警告;如果学生有特殊问题,课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我们知道,如果这堂课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学生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是充分备课,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一般地说,不能集中注意听讲的学生主要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地理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多投入一些情感教育,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抓好课堂效果。

2.指导──做好笔记

一个好的笔记是书本的缩影,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记地理笔记,认为没用,只要在书上勾住重点就行了,有些学生记地理笔记,可只记板书,别的就不会去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笔记习惯。首先,黑板的板书要规范,要将重点标记,使学生容易去记录;然后,作为地理的特色──图的素描要直观、易画、清晰,要求学生也仔细认真的画下来;还有,要让学生将不懂的在笔记上做个记录,以便课后解决。

3.鼓励──积极发言

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目前提倡的案例教学法更是离不开学生的讨论,离不开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阅读课文等方法鼓励他们发言。

三、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课后练习

地理跟别的课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课后必须做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课后养成做练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检查等一般性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做练习,另外,要不定时地提醒他们,使没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做了,使学生意识到自觉做练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后做练习的良好习惯。

2.讨论──地理话题

由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性,地理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课后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话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组织──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需要地理教师精心安排、组织,使活动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用课堂知识去分析实际情况,学生就会在生活实际中不自觉地用地理思维去分析问题,把实际生活和课堂学习联系起来,就会养成一个课后学习地理的好习惯。

四、教师对学生复习和考试习惯的培养

1.指导──复习

由于考试的压力,地理知识应该进行系统的复习。地理教师不仅要自己在课堂上复习,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复习,要培养学生阶段性的进行复习的习惯。地理教师给学生复习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要求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复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提高复习能力;地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复习的好处,使学生自主的去复习所学内容,养成习惯。

2.指导──考试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来说,学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可是有些时候,学生会因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避免这些损失,地理教师要在学生考试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地理教师要经常灌输基本的考试习惯,另外,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小测验,使学生培养考试习惯,发现不好的方面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

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考试答题情况,根据出现问题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解决,以避免下次考试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五、结语

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地理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学生个人的事,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培养。

地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一定要有耐性,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使其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始时需要地理教师多次强调,多次要求。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的能力,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可以学得轻松、自如时,学生就会自愿加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培养习惯 篇6

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人们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便会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习惯是在人的生活、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直”,这是错误的看法。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应善于抓住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的习惯应从孩子的日常生活抓起。

二、习惯的养成在于持之以恒

选准要养成什么样的行为习惯,然后坚持经常性的重复,在重复中激发兴趣,学有所得,越干越想干,最后就会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有些人坚持一辈子记日记,完全是习惯使然。

三、家长、老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习惯的“惯”字,有一以贯之的意思,就是说,要求和标准不能走样。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行为方式的指导。行为方式的指导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重要。只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告诉他们如何去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父母的所做所为非常重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作为父母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期,小学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父母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入手,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一旦被忽略,不良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克服不良习惯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成为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一课。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形成或改变一个习惯,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和恒心。当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孩子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或改变了一个坏习惯的时候,那份喜悦是无法言表的。

教师培养习惯 篇7

一、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一、二年级要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 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一至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分别要求“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借助词典阅读,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由此可见, 工具书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善于使用工具书, 好处多多。对于小学生来说, 最常用的工具书有两种, 一本是《新华字典》, 另一本是《现代汉语词典》。手边常备这两本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翻一翻、看一看, 把问题就地解决。这个习惯若能坚持下来, 不但很容易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 使阅读更顺畅, 而且对词意的理解也更深透, 为写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在总体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多读书, 才能有积淀。《荀子·劝学》中讲到:“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阐明了为学之道贵在积累。语文学习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学语文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不管是为“有趣”积累, 还是为“有用”积累, 应当鼓励学生先“积累”下来, 再用出去。

曾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说:一个不会引领孩子读书的教师, 是一个渎职的教师。这话乍听起来似乎言重, 仔细思量却有道理。语文教师若要培养学生读书, 首先自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并能选择适合的书推荐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兴趣性阅读, 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教师给学生推荐书籍, 不妨可以考虑四个方面:

1. 纯粹的文学作品类

不同学段的学生, 识字量、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第一学段可以阅读注音读本, 插图生动、图文并茂、内容短小, 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学段的阅读范围可以逐渐增加, 校园小说、童话故事都会成为学生的最爱。教师可以推荐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一些作品, 如《小布老虎丛书》《儿童文学》、杨红樱、郑渊洁的作品、《意林》少年版。第三学段可以增加一些名家名篇, 如冰心、林海音、老舍等名家的作品。《读者》杂志中的很多好文章对于这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也非常适合。

2. 百科知识类

阅读不仅是为了愉悦、为了获得审美体验, 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 百科知识类的书籍也应该读一些。

3. 学习方法类

学习贵在得法。课堂上老师讲得毕竟有限, 为学生选择一两本有指导意义的学习方法类书籍, 会使学生少走很多弯路。

4. 休闲娱乐类

比如漫画、笑话, 学习之余看一看, 放松放松精神, 调剂调剂生活。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过程中遇到好词佳句、精彩章节,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它记下来, 久而久之,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 摘录式、卡片式最常用, 读后感有一定难度, 可因人因文而宜。

四、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

很多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 一提作文就头疼, 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其实是缺少积累、缺少思考的结果。曾听过一位大学教师讲过“器”与“道”的关系, 颇受启发。所谓的“器”, 就是方法, “道”就是自己的思想。老师课堂上讲的最多的是方法, 想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还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行。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思考并将思考诉诸笔端的习惯。我们都感叹于丹老师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其实细想, 这与她勤于思考、勤于写日记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写日记的过程, 其实就是整理自己思想、思绪的过程, 日子久了, 语言便愈发精炼、准确。所以说, 写文章不是技术活儿, 是思想活儿。

音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篇8

一、教师要做好榜样

我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每周两节课,再加上平时的兴趣小组,但是学生非常乐意与我相处。平时与学生在一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的语言、你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对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教师的示范带动学生的规范。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同样要提高自己,不能认为老师只是教育学生而忽视对自己的要求,殊不知,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被学生信服,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必须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表现,不光是课上,课后也要注意。

二、如何引导和训练良好的性格

今年我带的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行为习惯处于懵懂的阶段,尤其是一年级的新生,要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必须这样做。课堂常规好多新生都不会遵守,比如上课要进教室,把书准备好,发言要举手,不能想说就说,不能随便在课上做其它的事。要让他们懂得,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也有利于将来和领导同事相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可以把学生分组,增强其集体意识,认识到一个人做错会影响到一组人,如果这组同学表现得都很好,能得到奖励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行为规范,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褒奖合理

这个主要是针对兴趣小组而言。我开展了一个舞蹈兴趣小组,小组成员16个。跳好舞蹈是一个很难也非常辛苦事情,学生经常会因为辛苦而逃课,或者找各种借口逃脱,所以我制定了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学期结束时评为“舞蹈之星”,并且有一定的奖励;而有的学生有时会出现逃课的现象,我就会和大队部沟通,对其所在班级进行扣分等,另外再找这个学生和她谈心,了解她内心的想法。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四、与家长沟通

有些学生在学校的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往往是不敢和老师说的,但是却愿意回家和爸爸妈妈说,所以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从而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另外可以和家长从两方面影响学生,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五、学生中找出优秀学生

可找出优秀学生,形成纪律小组,老师对其经常表扬,树立榜样,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学生中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纪律小组也可以帮助老师管理好整个班集体,相互进行监督。表现好的同学可以轮流加入纪律小组,抓住小的教育契机,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自觉形成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集体。

六、自觉遵守纪律

学生平时的纪律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保证。学生刚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让他们了解校规校纪,让他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什么是正面的、什么又是违规的,规范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又是错误的、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要付什么样的责任。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其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样的习惯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学校能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爱护集体;去音乐室上课,应该是走路静悄悄,嘴里不能发出声音;懂得唱好国歌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懂得在家里哪些习惯又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教育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很大的提高。要抓好课堂纪律,在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开学初进行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后上音乐课便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学生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坚持,遇到困难不能打退堂鼓,或者随随便便处理,要随时了解情况,随时与学生相互交流,随时解决情况,随时督促和提醒学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形成良好习惯的信心和决心,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的教育环节就能轻松地相扣,教育任务就能很好地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而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要靠我们师生、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我想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定能养成。

参考文献:

教师培养习惯 篇9

大家好!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今天应唐老师的要求,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孩子学习,养成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作为家长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孩子有困难,家长只能给予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时,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引导孩子一题多解,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有时还应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让自己查《字典》。指导孩子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当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

2.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孩子上学以后,要给孩子准备专门学习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还要为孩子安排一段温习功课的时间。现在,肖贞彤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星期天、假期的作业也是尽早就完成。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如修理电器、打

扑克、下象棋、搓麻将等等,免得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不要一会儿问孩子学校的事,一会儿批评孩子书包弄得太脏、文具放得不整齐,一会给孩子倒杯水等等,最好是坐下来做些没有声响的工作。如果这时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边读书、看报,那就更好了,这样,除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

3.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和写好字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我自己写字也不是很好,也没有时间指导孩子。为了能让肖贞彤写好字,我就把她送到专门的培训写字的学校,对他进行写字培训。今年暑假,因为肖贞彤的“竖”写的不垂直、歪着,我又把她送去书法学校,专门练习写竖。

4、养成读书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

教师一生100好习惯读书心得 篇10

平时,我们对“习惯”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在学校里天天给学生讲“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好习惯,然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应该养成好习惯,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所传递的应是一种规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是不是每次都不拖堂;我们要求学生团结友爱,自己是不是对每个学生都公正;我们要求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我们是不是能主动问候学生……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其中的内涵我们又深知多少。都说育人必先育己,非凡即平凡之坚持,教师同样需要寻求自我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而只有自觉养成并坚持好的习惯,才能在平凡的职业中创造不凡的业绩。

因为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终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尤其是教师的习惯,它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相对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一个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处理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都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当这种行为方式延伸到各种新的教育情景中,延续到各种教育环节中之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车,顺着已有的轨道行驶;它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行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就要使它养成习惯。”无论从学习到工作,从为人处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出能力,好习惯出效率。而坏习惯是一个人身上藏不住的缺点,是人潜能发挥的大敌。因此,我们要不断培养好习惯。但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更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要想做到书中所述,要花费一定的心血。

上一篇:保学主题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公务员制度练习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