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共8篇)

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 篇1

每年居委会都会组织活动招募义工在春节来临前去探望当地孤寡老人或者到老人院里与老人聊天。这次我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到了孤寡老人的家里聆听老年人的心声。在通过与他们的聊天中,我对于如何与家里人相处有了更深的领悟,同时也意识到我们更应该多分出时间陪陪我们的家人。

正文:

春晚里,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感动了许多人,歌词写的十分深情。“门前老树长新芽,院儿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朴素的语言,但是因为描写的场景如此平凡、普通、真实,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原本在春节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去探望孤寡老人的我在活动结束后,有太多想法和想写下的东西,由于过多一时无法整理表达,所以一直并未写这篇论文。但在观看了春晚后,受到了很多触动,所以在第二天就迅速提笔写下了这篇论文。春晚里在王铮亮演唱时,屏幕播出了一组照片,是大萌子的爸爸从她一岁即开始给她照相直到如今的三十岁。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照顾我们,为我们的学习、为我们的成长而操心,而奔波。转眼,孩子们都长大了,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为了更好的发展,或者因为家庭,在外地打工、在外地生活,留下家里的老人或两人互相搀扶过日子,或独自一人空守在家,日日盼望儿女归来。

广东由于是经济发展大省,所以很多当地人是留在当地打工挣钱,但由于有时在省内的另外一些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所以仍是在外打工。春节前祖庙街社区居委会组织了一次春节前探望孤寡老人的志愿者活动,我在同学的介绍下参加了。

在这一天的探望中,我跟小组另外两位成员总共探望了两个家庭的老人。他们的家或是稍显残旧,或是较为富足,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小孩都在外打工,有一位老人的孙女在本地上小学。

首先去的第一家是一位陈姓老婆婆,她家是一个普通的小平房,门一打开,里面一览无遗,旧式的木制家具,正方形的小的台式电视,没有专门的厨房,电饭煲即放在餐桌上。老婆婆的爱人因为身体不便,所以在卧室里。老婆婆独自来迎接我们,刚把手上带来的一些日用品放下,嘴边早就想好的客套话就被老婆婆的握手止住了。老婆婆的手虽然粗糙,但是可以感受到手上传来的热度和力量。老人微笑着跟我们说你好,感谢我们能来到家里聊天。当被问到家里年轻人都不在,自己一个人要照顾生病的爱人和年幼的孙女累不累时,老人家笑了笑,说:“不管累不累,日子总要过。” 第二家是一位谢姓的老爷爷,他的爱人在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老人的儿子在外地算事业有成,但也正因为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所以十分繁忙,回来探望老人的次数不多,来的时间也短。空荡荡的大房子,只有老人独自居住,除了有时生活上的不便利外,更多的是空荡的房子带来的孤独空虚感。老人有时十分想念在外打工的孩子,但是因为孩子忙,想说的话也不敢说出口,怕耽误了孩子的工作。由于儿子赚钱后给他买的房子在较高档的小区内,左邻右舍来往的不多,老人家有时宁愿做公交车,回到以前居住的地方,和老朋友下下棋,聊聊天。但是大家的年岁见长,一些老棋友或是去世或是不能随意走动。

老人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努力工作挣钱,奋斗了大半辈子,不就图个儿女身体健康,家里团团圆圆。但是儿女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老人们虽挂念,却只能把孤单往嘴里咽。天天在家盼望孩子们回家。记得看了一个电视节目,里面的一个厨师师傅在外地,很少有时间回家。他说:“我煮了这么多年菜,教了这么多徒弟,还是煮不出家乡的味道。”而他的老父亲在知道他要回家时,亲自去市场挑菜,到山上找山泉水,花了一整天时间,只为弄出一道儿子最爱的焖鹅。我想,其实那与众不同的味道,应该是家乡的味道、父爱的味道、守候、欣喜。

时间都去哪了,不仅是老人家自己的自问,我觉得还在问在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回家不多的孩子们。工作花时间、照顾孩子花时间,但是是否只能留出一点给父母呢。你的时间去哪了?为什么不趁自己还年轻,父母还健在,多花点时间陪陪父母呢?中国人的传统 观念是必须有房子,因为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有了房子的时候,你的家呢?我想,应该思考的还有进入工作、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我们在一天天长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在家的时候,多和爸妈聊天,陪他们看爱看的电视,帮忙做饭。当我们老是冲出去和朋友逛街、玩,父母虽不说,但还是很希望孩子能多呆在身边,因为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时,怕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除此之外,我认为现在社会应该多关注孤寡老人,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们。像在城市里的老人还有一定的健身设施等,但是农村在医疗、精神、文化需求上得不到满足。由于计划生育,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政府更应该投入关注在孤寡老人的安置和保障上。

结束语

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 篇2

(一) 当前老年人口数量

由于我国经济未能跟上人口的迅速上升, 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现象。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 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出现, 那便是社区居家养老。

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000年, 老年人口总量达到了126583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6.96%。至2010年,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 达到1.74亿, 约占总人口的12.78%, 其中,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到2132万,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据2009年底统计, 北京市老年人口达到了263.3万, 占总人口的15%。预计2015年和2020年, 全市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360万和450万, 分别占总人口的17.6%和20%。

(二) 北京社区居家养老试行政策

1、建立小餐桌方便老人用餐

北京市民政局提出的多相位老服务新举措, 其中有“全市居、村建立养老 (助残) 餐桌”, 为老年人的用餐提供了便利。

2、为高龄老人发放卫生券

社区政策中对年龄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卫生卡, 可以用里面的金额去支付社工提供的清洁服务, 解决了高龄老人不便劳动的问题。

二、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在北京西城区花园村社区进行了调研, 分别就高龄老人的安全、医疗、文化活动进行了采访。由于高龄老人身体素质和文化情况, 笔者发现对于政府出台的老年人福利政策只有少数老人了解, 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反馈的老年人主动性低。基于此, 笔者也走访了社区所对应的居委会了解了情况,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的困难还是在于专业人员的缺少和资金的匮乏。具体分析如下: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完善

对于一个新生的养老模式而言, 法律法规缺乏系统完整性是正常的。社区居家养老同样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 更没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在笔者走访花园村社区时了解到, 2010年有志愿者来社区帮忙, 但没坚持下来。学校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也反映成立一个非营利组织最难的并不是招募成员, 而是登记注册。这都反映出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

(二) 政府干预过多

就北京而言, 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也就是说, 居委会不仅仅要完成社区居家养老的实施, 还要完成政府下达的一些任务职责。

1、基层社区组织任务繁重

在笔者走访的西城区社区中发现, 居委会在实际办公中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延伸, 需要处理许多的事务。没有多余的人力物力去组织体检、理发、集体出游等社区活动。

2、政府职能缺位

政府职能的缺失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了解社区服务发展情况时, 社区负责人表示很少有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区服务中, 这反映出政府对于这样的组织培育不够到位。偶尔有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养老服务, 却由于缺少相关政策, 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三) 财力不足,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在当前的社区养老服务中, 比较有宣传力的“小餐桌”“特殊节日关怀”这两个服务都需要当地居委会拿出足够的经费才得以顺利开展, 一旦相关经费短缺, 这些服务就不得不停止。从各项试行政策可以看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和民政部门。但从各个社区服务的发展情况就可以明显看出, 政府的财力投入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而民政部投入的经费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若要相比于提供较为全面的社区养老服务, 无疑是杯水车薪。

(四)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1、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 适用性低

在笔者调查的西城区社区中, 经常使用的老年人活动室不多, 甚至有些活动室的利用率一年才几次。某位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购买的老年人服务设施很容易被搁置。这种老年服务设施适用性低的情况十分常见, 如何恰当选择服务设施已然成为一个问题。

2、服务设施不够齐全

老年活动室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 有棋牌社、老年活动室的社区并不多, 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社区服务中比较重要的社区医疗情况基本上是一条街道几个社区共用一个社区医院, 对于老年人比较期望的定期量血压这样的医疗服务, 也只有一些非营利组织偶尔去社区组织, 问其社区负责人时, 都表示资金不足人力不够。

(五)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1、专业服务人员欠缺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 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按照经验进行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这样的弊端在于无法进行医疗卫生、安全维护这些需要专业知识的服务。

2、社区工作岗位培训欠缺

社区工作也是一种需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工作, 社区工作的岗前培训必不可少, 但在缺乏社工专业人员的现行情况下, 毫无疑问, 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3、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所以区别于居家养老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社区养老能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

从采访中发现, 高龄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医疗保健服务, 由于空巢老人的增多, 对老人的心理帮助也显得必要起来。但由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性不高, 在这一块上基本都是空白。

三、结合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建议

我国发展社区养老的时间很短, 经验不足, 很多地方都存在问题。为了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们在思考自身改善的同时, 也可以参考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的国家, 如英国、日本的成功经验。

(一)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在政策实施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设步伐, 使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 将其真正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二) 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职责

政府应明确在社区养老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引导、监督作用, 将管理权交给社区组织。使社区组织能根据自身情况, 因地制宜, 发展各类社区养老服务。

同时, 政治还应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并为民间投资者提供优惠政策。在日本, 非营利组织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承担了80%以上的养老服务。2010年日本保健和医疗福利非营利组织已达到23985个, 占其他各类非营利组织的57.6%。这充分说明了, 非营利组织的可塑性和重要性。

(三)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开辟多渠道投入

为加大社区养老的财政支持力度, 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投资机制。此外, 还可参照英国的服务项目, 一方面鼓励志愿者等服务人员主动加入, 另一方面根据各类老人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偿服务, 但收费须与受助者相适应。

(四)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设施建设

增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实用性, 尤其是老年人比较关心的医疗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在对待“空巢”老人的护理方面, 英国政府为社区内的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房价低廉的老年人公寓, 以保障独居老年人的生活安全。这为我国“空巢”老人的保障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五) 培养专业护理人员

加强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 使培训过程标准化、考试机制统一化、资格证书合法化, 有效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养老的服务,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现, 是合理应对人口老龄化国情的体现。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起步较晚, 制度的缺失、财力的不足、机构人力的非专业化都是亟待解决的。但笔者相信, 通过制度的完善、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专业的培训,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定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静:《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当代经济》, 2011年10月。

[2]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社会主义研究》, 2010年第1期。

[3]田原:《日本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 《当代经济》, 2010年5月 (上) 。

[4]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 《探索与争鸣》, 2000年12月。

[5]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

[6]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2001)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年。

[7]黄海:《北京老年人口逾260万,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新华网, 北京2009年9月17日专电。

探望父母须尊重老人意愿 篇3

2010年3月,税成林向法院起诉:“10年来,被告税雪莉阻挠原告登门探视母亲周庆芳,妈妈几次因病住院,被告都没有通知原告,导致原告都没有去医院看望。近两年来,更是切断原告与母亲单独见面的机会和其他联系方式。原告作为儿子,要求探望母亲是应享有的合法权利,照顾母亲也是应尽的义务。请求法院判决被告今后不再阻挠其探视和照顾母亲。”妹妹答辩:“原告税成林探望母亲不是真的想尽孝道,而是想威逼、恐吓母亲按照他的安排来分配母亲的财产。同时,母亲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要见或者不见谁有她自己的选择和自由,母亲有拒绝被探望的权利;被告没有阻拦原告,是母亲不见他。”

庭审中,法官单独询问了周庆芳。老人在接受询问时表示,是她不愿意见儿子。老人还说,儿子探望她的目的并非孝顺,而是想让她写下字据,以达到独吞其房产的目的。后法院依据审理查明的事实作出判决,原告税成林享有探望母亲的权利,但探望应征得本人同意;另外,在征得周庆芳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探望的具体时间和方式可以协商确定,被告税雪莉应给予协助。

探望孤寡老人优秀活动总结 篇4

老奶奶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对社会充满感恩,带着这样的信念使她坚持走着别人难以想象的路。老奶奶用行动自己的爱,我们也将用我们的方式告诉我们年轻这代的力量。孤寡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用尽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的老伴,直到他们的离去。孤寡老人自己独自面对对老伴的离去,通过慰问、走访活动,队员们也看到了老人无助和孤独,他们通过和老人聊天,知道老人心里十分想念他们的亲人,十分需要经常有人来关心他们,哪怕是一个电话的问候。特别是有些孤寡老人,看到队员们就想到自己失去的亲人,异常悲伤,老泪纵横,队员们也纷纷被老人们感动得痛哭流涕。队员们用真诚的行动换来了老人们的感动。回来的路上,有很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以后会经常来看望老人们,让自己的爱心继续延续下去,让我们的爱心活动永远不断。

当代青少年,有着为社会服务的理想,应该多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但每次活动明额有限,很难有一次历练的机会,何不放开视野观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小小的一次让座、捡起身边的果壳纸屑都是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为。其实事处处可以做,何必只等着上面吩咐任务,只要本着为服务的理想,有着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对社会充满爱充满感恩之心,那里都是你实现理想的摇篮。

社区老人延续护理长效机制研究 篇5

1 社区护理问题

1.1

政策和财政的支撑不足, 尽管国家发布了多项政策,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有了基本框架, 但目前社区延续护理的具体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不健全, 护理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服务目标不明确, 管理不到位。

1.2

我国护理人才短缺,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应届毕业生中, 中专占52.6%~76.9%, 大专占7.2%~15.9%, 本科仅占1.0%, 还有无专业人员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且现有护理工作人员护理人员本身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对病人进行功能性护理基础上, 综合协作能力不强, 只停留在打针、服药等简单重复性工作, 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协作性。

1.3

社区护理的护理内容有限, 仅限于普通的功能性护理和以个案为中心, 而不是以群体为中心, 且各个社区护理之间缺乏联系, 不利于统一协调和相互合作。

1.4 护理的服务对象应该不仅是社区病人, 还包括健康人群。

但根据我国的条件和需求, 目前只有老年慢性病人是社区护理的重点对象, 其次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员。

1.5 社区护理普及率极低。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 上海才初次开展了家庭病床这种最初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虽然部分地区有了初级的社区卫生服务, 但家庭延续护理没有与社区护理相结合, 不仅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也不利于护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6

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社区护理目前还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许多患者尚未改变传统就医观念, 生病习惯到医院就诊断, 对社区护理服务存在很大的偏见。

2 社区老人问题

2.1“空巢”老人问题

在国内的这种形式状态下衍生出了年龄在60岁以上, 不与子女共同居住一起的老年人, 形成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的空巢老人出现, 被称为空巢老人。据调查数据显示, 2006年, 我国的“空巢家庭老人”已经超过2 340万人。空巢老人无子女陪伴, 日常生活上自理能力减弱,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自我满足感得不到充分体现, 导致情感和心理上的落差, 加之老人常伴有慢性疾病。老年人自身的特殊地位, 老年人生理机理的功能不断的衰退, 健康水平的不断降低, 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与之增加, 使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老年人的现状。

2.2 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

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 我国将近拥有70%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 例如高血压, 糖尿病, 老年痴呆, 心脏病, COPD, 白内障等, 甚至有的患者疾病拥有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长期治疗及护理, 例如脑卒中导致半身不遂, 甚至严重者可致卧床不起, 尤其体现在空巢老人上, 部分慢性疾病导致他们不能独立生活, 降低生活质量。

2.3 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问题

世界调查数据显示, 老年人在医疗服务当中是高消费人群, 据统计数据表明, 在一个人的人生最后几个月当中的医疗费用开支占其一生中的最大比例。伴随着中国老年化的不断发展, 老年人口随年龄增加而出现患病率逐渐增加的现象更为突出的体现。费用问题尤其在城乡的差距体现的更为明显。首先,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相对较低, 国民收入有待提高。但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一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金, 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于子女的提供和自身的务农所得, 经济收入不稳定, 经济上不能独立, 从而导致经济困难, 就医进一步成为一大难题。除此之外, 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医疗水平也相对滞后, 基础卫生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既使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 但是由于报销比例的限制, 患有某些疾病的空巢老人等显得更为吃力和负担增加。所以农村的老人生活质量明显普遍低于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

在美国, 有将近占9%以上的老年人, 医疗费用约占总费用的30%, 而在日本也同样有类似得问题出现, 仅在1980年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费用都已经是一般人群的4.6倍。在我国也同样面临着相同问题, 在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老年人中占总人口自费比例的高峰值, 并且出现年龄越大, 自费比例越高的现象。与此同时, 农村自费医疗比例又更加明显的高于城市。这些因素又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对医疗服务的进一步需求, 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现状。农村与城市, 老人与其他人之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深化, 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尤其是在跑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的现在中国, 特别是老年人口对健康的需求以及要求医疗卫生支持力度的增大, 延续护理中的护理保险成为社会的又一大焦点问题[2]。

3 社区老人对社区护理的看法

大多数老人对社区护理认识不足, 仅仅将社区医院当成药房, 将社区护理当做是发药打针, 同时很多老人不信任社区, 即使是很微小的健康问题也宁愿去更远的大医院, 也不愿意在社区医院治疗。除此之外, 据数据调查老年人对健康档案尤其不喜欢, 认为这只是骗人的虚假工作, 但事实上健康档案存在很多方面的好处, 包括收集和整理老人资料, 提供病情观察的素材, 说明老人的健康问题等。

4 社区老人延续护理的思考

4.1 社区延续护理内涵研究

延续性护理含义: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行动设计, 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 (如医院的不同科室) 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和连续性的照顾, 包括经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 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 具有综合性、连续行、协调性和高度情感性的工作特点。传统的延续性护理并不强调为出院后的患者提供直接而长期护理, 而是帮助患者的指导内容以循证为依据, 通常包括药物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和活动锻炼指导, 及相应的环境评估和建议, 社工服务和居家护理等。延续护理的特征:综合性、连续行、协调性和高度情感性。

4.2 社区护理内涵研究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 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以健康为中心, 以社区人群为对象, 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4.3 社区老人延续护理长效机制研究

4.3.1 采用网络一体化的护理模式进行研究

医院可帮助老人直接向社区延续护理机构申请, 老人或老人家属也可自己进行申请, 以此为基础建立以群体为中心, 全科的、完整的和持续的社区延续护理发展模式, 使老人获得更加系统的、及时的、科学的护理, 促进身体更好更快的恢复。同时在实现了医院与社区的双向转归, 建立了医院-社区的医疗渠道。

4.3.2 将保险纳入社区延续护理发展机制

针对我国老年化人口多、社会财富分布不均, 城乡差距大、社区护理起步较晚、财政支撑不足等问题, 将保险纳入运转资金和支付费用中, 以更好地实现社区老人护理的公益性,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缩小城乡差距, 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3]。

4.3.3 实行分级护理制度

将社区老人分为普通的老人 (“空巢”老人或者心理问题者) 、长期护理人群及亚健康人群。这不仅扩大了护理服务范围, 而且提高了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 同时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分配, 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4.3.4 完善社区延续护理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

加强政策引导与宣传, 吸纳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加入到社区延续护理工作队伍中, 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 完善社区延续护理工作人员培训机制,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教育和培训, 着重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实行定期考核制度, 针对考核情况给予奖惩。针对上述目的, 对于未来的社区护理服务人员, 可以上岗实行合同制。同时在不同社区内的所有护士每周碰头2~3次, 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区延续护理机构定期对不同社区护士进行考核和验收。

4.3.5 建立健全的社区延续护理管理机构

每个地区 (镇, 县, 市) 的所有社区护理中心归一个社区延续护理机构管理, 如果一个地方社区护理中心太多, 可以每七个归一个机构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社区护理中心的管理, 与当地卫生部门和当地医院的通力合作, 接受患者信息, 培训护理人员, 为护理人员分派任务, 收取费用和发放工资, 定期对护理人员考核和验收。社区延续护理机构的建立, 有利于将分散的社区护理中心统一管理, 统一调配, 减少不同社区间的矛盾。同时将各个社区之间加强合作, 取长补短, 达到最大效益。

4.3.6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护理人员要转变护理服务观念, 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功能性的护理, 提高综合协作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打针、服药等简单重复性工作, 提高主动性、独立性和协作性。同时要提高法律意识, 注意护理文书和健康档案的记录。

4.3.7 建立健康档案

将社区服务对象尤其是患者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管理。重点包括有无患病史, 是否进行过社区护理, 对现今社区延续护理的评定, 是否购买过保险, 是否属于可支付人群等信息。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更好地观察老人的病情发展, 并为老人提供更为可靠更适合的治疗。同时也可以作为整理和收集老人资料的一个途径, 为老人提供更加具体和完整的资料。

4.3.8 提高社区护理普及率

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 上海才初次开展了家庭病床这种最初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虽然部分地区有了初级的社区卫生服务, 但家庭延续护理没有与社区护理相结合, 不仅造成卫生资源造成浪费, 也不利于护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提高社区护理普及率, 可以扩大社区护理的范围, 促进社区护理的优质管理, 实现社区延续护理更好更快的发展。

5 小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复苏, 人口基数的不断攀升, 从而衍生出了空巢老人这一定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长足的趋势, “空巢家庭”无论在数目还是再社会的关注度上都产生较为惊人的影响力。我国将近拥有70%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 甚至有的患者疾病拥有严重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长期治疗及护理, 尤其体现在空巢老人上, 部分慢性疾病导致他们不能独立生活, 降低生活质量。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深化, 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尤其是在跑步进入老年化社会的现在中国, 特别是老年人口对健康的需求以及要求医疗卫生支持力度的增大, 延续护理中的护理保险成为社会的有一大焦点问题。将保险纳入社区延续护理发展机制。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财富分布不均, 社区护理起步较晚、财政支撑不足等问题, 将保险纳入运转资金和支付费用中, 实现社区延续护理的公益化目标, 更好的配合新医改的试点工作。以确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 (如医院的不同科室) 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和连续性照顾 (包括经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 , 以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 最终通过网络一体化、分级护理和健康档案建立等, 依托社区延续护理服务机构, 实现社区延续护理模式新范式。

摘要: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对健康的观念逐步改变。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了解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常见病对老人的影响。分析社区延续护理对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依据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提出社区延续护理对策及其影响。

关键词:空巢老人,老人生活现状,慢性病,社区延续护理

参考文献

[1]吉晓芳.影响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大家健康, 2013, 7 (1) , 155.

[2]王灿, 陶裕春.从老人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J].科技广场, 2007 (8) , 61.

探望生病同事的礼仪 篇6

探望前, 要了解病人的病情现状、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和情绪状况, 这样, 可以使自己与病人交谈时注意谈话内容, 也可使自己购买礼物时具有针对性。同时, 又便于在探病时注意自身防病。探望患传染病的病人时, 不要带小孩去医院。

探望病人的时间要视病人情况而定。如果是一般疾病, 获知消息后就应该前去探访, 以示关心和急切;如果病人处于危险时期, 或有传染性疾病, 则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去探访, 或者向其家人表示问候, 由其家属转达你的问候。

按照民间习俗, 探望病人一般会带一些礼品, 以示慰问。但是, 礼物的挑选要谨慎, 要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 应以利于病人尽快康复为原则。礼物不在轻重, 应更多地注重精神效应。如一本有趣的消遣书、一束香味淡雅的鲜花、一份可口的食品, 都会使病人感到生活的乐趣,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送鲜花前, 最好打听一下, 该病人及病房是否允许送鲜花。送给病人的鲜花, 不宜选择清一色的白花和黄花, 也不要送盆花, 而以象征青春永驻的紫罗兰、象征安慰的深红色的天竺葵、睡莲等为宜。香味很浓的花对手术后的病人不利, 易引起咳嗽;颜色太浓艳的花, 会刺激病人的神经, 激发烦躁情绪。送水果或食品时, 要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如探望糖尿病人, 可以带含蛋白质的食品, 如奶制品、蛋类、肉松等, 而不宜携带各种糖果、甜点心、水果、果汁等含糖食品。

探视病人一定要穿干净卫生的衣服, 穿着要日常化, 不可过于华丽, 少带杂七杂八的东西。去探望病人的同行人数宜少不宜多, 人多吵杂, 容易影响病人休息。

住院期间, 病人的生活相当规律, 接受治疗和休息时间都安排得很规范。因此, 探望病人一定要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在规定的时间去探望, 否则, 既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又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和休息。如果吃了“闭门羹”, 也不要与工作人员发生口角, 应该耐心等待或另找时间。

前去探望时, 若病人正在休息, 应不予打扰, 可稍候或留言相告。到家中探望病人时, 由于病人的饮食和睡眠比常人更为重要, 以下午前去探访为宜, 不宜在早晨、中午、深夜以及病人吃饭或休息时间前往探视。

在病房门前, 必须敲门, 一方面是体现对病人的尊重;另一方面, 有些病人需穿衣、盖被稍作准备。进病房时, 步态要轻盈, 表情要从容, 切忌慌里慌张、大惊小怪, 以免给病人增加心理压力。当看到病床周围的医疗器械和病人时, 要沉着、自然, 神态不要过于沉重, 以免给病人增加精神压力。到病床前, 可主动与病人像往常一样握手, 这样可以消除病人的戒备心理, 也是无声胜有声的安慰;同时尽快找把椅子挨着床边坐下, 这样可与病人保持平视状态而避免居高临下的俯视, 会使病人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由于特殊的心理状态, 人在患病期间都相当的敏感。探望病人的主要目的, 是要充当“社会护理”角色, 给予病人一些安慰, 并予以必要帮助。在病人面前, 不可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一见面便“人未语, 泪先流”, 表情应当自然、亲切、冷静, 一如既往, 当然也不可以表现得兴高采烈。与病人谈话时, 一般应先询问病人身体状况及治疗效果。在病人讲述病情时, 要认真地听, 不要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与病人交谈中, 语调要适中, 不要大声交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 不要用惊讶的口气问:“你怎么啦?”“病重不重啊?”最好用非常平常的、温和的、自然的口气问:“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吧?”在谈话的内容上, 应尽量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 多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 多说一些以往的美好时光, 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减轻精神负担。多说一些轻松、宽慰的话, 或释疑开导, 或规劝安慰, 以利于病人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情。不要过多询问, 注意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的话题或令人敏感的不吉之语。多说一些鼓励的话,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说话一定要同病人家属、医生的口径一致, 以免引起病人的怀疑;更不可轻易地当着病人面泄露“天机”,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不要向病人介绍道听途说的偏方、秘方, 不推荐未经临床实验的药物。探望重病人时, 不要谈论病情, 不要对医生的水平、治疗方法及用药妄加评论。

在与病人的接触过程中, 不要表现出对卫生和洁净的挑剔。但在探望患传染病的病人时, 要尽量避免接触病人的用具、衣服, 见面及临别时不要握手, 以免引起传染。

注意探视时间不宜太长, 最好能够适时地、婉转地结束探望。一般情况下, 与病人在一起呆一刻钟至半小时最为恰当。时间太长, 会影响病人休息。另一方面, 避免使病房里的其他病人的休息受到影响, 还可以让病人早点儿休息, 避免疲劳影响身体恢复。如果病人身体欠佳, 或是医护人员特别关照“不宜长谈”, 则在那儿呆5分钟~10分钟即可。如病人精神较好, 或颇感寂寞, 在其挽留之下多呆一会儿, 那样更好。

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 篇7

1 优化选择老人看护模式, 打造四川特色的社区式养老模式

当前四川老人看护行业的模式呈多样化的状态, 主要有:以家庭为看护场所, 由家庭中的子女看护老人的家庭式老人看护模式;将社会机构作为提供看护服务的场所, 收取一定费用, 由机构统一为老人提供较为专业的看护服务与精神慰藉, 以保证老人安度晚年的机构式老人看护模式;老人住在家里, 以社区作为平台, 整合社区内的老人看护资源, 为老人提供看护的社区居家式老人看护模式。这些老人看护模式都各有优缺点, 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四川老人看护行业发展模式探讨的借鉴模式。

1.1 根据四川人的观念和意愿来比较

对于家庭式老人看护模式, 由于受四川人的观念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影响, 如老人看护机构缺乏、床位数不足、专业看护人员少、看护机构服务项目少等, 导致四川人选择老年人看护的第一自愿依然是家庭式的看护模式, 根据项目组查显示四川人选择家庭护理的占73.57%, 而选择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的却占少数。同样的一个数据也可以说明这样的一个结果:如果不考虑经济负担, 以后会选择在家接受护理的人占比66.43%之多, 其他选择的占比都比较小, 因此可以看出四川人在选择老年人接受看护的地点, 还是比较看重家庭护理这样的方式, 而能够满足这样需求的也就是家庭式老人看护模式和社区式老人看护模式, 机构式老人看护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 但是根据四川当前的特点, 应该排除。

1.2 根据照顾老人的时间多少来比较

家庭式老人看护模式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 据项目组调查显示由于没有时间照顾老年人的家庭占比54.29%, 而其他占比略大的如经济压力42.14%和心理压力29.29%, 由此可以看出, 由于人们希望由家庭成员照顾老人与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存在着矛盾关系。与家庭式老人看护模式相比, 社区式的老人看护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样的时间冲突, 同时也不会改变老人希望留在家里接受看护的意愿。而对于机构式的老人看护来看, 虽然它能提供更多照顾老人的时间, 但是由于缺乏工作人员以及与老年人的心理意愿不匹配, 所以还是不适合四川作为老年人看护的选择。

1.3 根据所能提供的服务进行比较

众所周知, 家庭式老人看护中的护理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生活照料, 而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太好、需要专业医疗护理的老人来说家庭式护理就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老人的看护服务具有多样性, 它不是单一的某项服务, 也不是一些简单的基本需求, 光靠家人的简单照料是远远不够的。据项目组调查数据显示需要提供的看护服务不仅仅只是基本生活照料, 当然还包括托管服务、休闲养老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 而且数据还显示老人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度还比较高, 因此根据这样的一个特点, 四川老年人看护的选择可以是社区养老, 因为社区式老人看护可以提供更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

2 把握高精准定位, 实现多样化的看护功能分区

2.1 社区式老人看护的功能定位

一是, 弘扬敬老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遵从老年人的个人意愿。在加强社区管理的同时, 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二是, 服务方面的问题, 根据四川目前的实际情况, 作出不同的方案, 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更加精准全面地满足老人在各方面的需求。三是, 硬件设备方面的提高。政府部门应积极参与, 并改善硬件设施的质量, 为老人社区提供一套先进完整的管理系统。四是, 娱乐活动方面, 定期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或社会活动, 为老年人保持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五是, 争取社会公助, 可以鼓励社会上的义工或者志愿者参与老年人的心理沟通交流以及活动中来, 以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2.2 社区式老人看护机构的功能分区

参考不同老人的需求, 设置不同的功能区, 分类进行规划管理, 主要包括一般生活区、休闲娱乐区、心理座谈区、健康恢复区和临终尽孝服务区, 每个服务区都要有自己的亮点与特色。比如一般生活区就应该为老人提供做饭、洗衣服、睡觉等基本的生活服务, 这种服务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尤为重要, 对该功能区的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 特别需要有耐心并且心地善良的人为老人提供服务;休闲娱乐区是要把老人枯燥无味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让老人活到老学到老, 不浪费时间和生命。在这里定期开展一些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知识、饮食搭配等学习课程, 使老年人享受到学习和做事的乐趣, 同时也可以组织老人进行健身、棋牌、舞蹈以及一些娱乐活动, 使老年人在学习的同时还能结识更多的朋友, 丰富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心理座谈区也称为“向第三人倾诉”, 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 心里的话也没有地方倾诉, 这样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座谈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心灵沟通等服务, 使老人在关怀中倾吐内心的话语, 让老人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防止一些老年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还要针对存在心理疾病的老年人则进行耐心的治疗, 帮助老年人减轻痛苦。健康恢复区主要为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区域, 类似我们的老年人专科医院, 所以需要专业的医疗及护理人员, 帮助老人尽早治疗好病情, 做好康复工作。临终尽孝区就是为临终老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以及安排其亲人前来探望, 这一分区与其他分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 安排亲人前来照顾和陪伴, 让老年人安心的离去。

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老人看护行业更快发展

3.1 落实老人看护行业投融资政策

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落实国家有关的金融政策。各地的老人看护机构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有了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机构相应地可以扩大自身的规模, 优化老人看护设施, 其服务结构更趋合理, 从而可以提供更多的老人看护服务。

3.2 优先保障老人看护机构建设用地供应

逐步将老人看护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 按照床位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确定老人看护机构建设用地指标, 优先安排保障机构建设用地, 严禁改变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条件搞房地产开发。

3.3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加大财政对老人看护的补贴力度, 支出老人看护机构的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老年人补贴制度, 对老人看护服务机构和平台给予补贴, 对机构新增床位给予建设性补助, 并适当补助运营费。

4 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为看护行业提供人才支撑

增开与老人看护相关专业, 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老人看护服务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 鼓励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与国外进行人才交流合作,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老人护理专业人才。开设一些老人看护的岗位,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难找到工作的人提供工作机会, 并给与他们一定的补助。

摘要:作为人口大省, 四川省在全国较早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 研究四川省老人看护行业模式对促进全国老人看护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第一手数据和信息, 针对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分析四川老人看护行业发展现状, 探讨家庭式、社区式、机构式三种老人看护模式的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进而提出有利于四川老人看护行业发展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老人看护,模式优化,人口老龄化,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卫彬, 王姝文.日本老龄人口看护福祉体系的建构及对中国的借鉴[D].安徽财经大学, 2015 (3) :12.

[2]付睿.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实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5 (5) :24.

[3]周跃锋, 刘敏.对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探讨[D].大连大学, 2010 (3) .

探望孤寡老人社区服务 篇8

1 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1.1 经济状况

经济水平是影响老年人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 老年人心理满足程度和主观幸福感随之增加[4]。

1.2 文化程度

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5], 较高的文化水平可以帮助空巢老人更好地运用相关资源维持身心平衡。

1.3 年龄

随着老化, 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衰退, 躯体病痛的增加影响了情绪, 导致高年龄段老人的负面情绪显著多于低年龄段的老人[6]。

1.4 性别

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 是老年人卫生和社区服务的重点人群[7]。这可能与女性的性格特点较脆弱、从事的劳动单一、受传统思想束缚有关。

1.5 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显著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身老人[8]。

1.6 身体健康状况

李德明等[1]的研究显示, 空巢老人总患病率为81.71%, 且多为慢性病。疾病不仅对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长期的治疗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 使老年人产生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1.7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因子中情感支持、子女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显著[8]。

1.8 应对方式

不同的应对方式可降低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 从而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谢丽琴等[9]的研究显示, 消极应对对农村空巢老人抑郁情绪有直接的影响。

1.9 生活行为方式

老年人坚持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0]。

1.1 0 日常生活能力

研究显示,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能力 (ADL) 丧失率为36.9%, 与抑郁等心理因素显著相关[11]。

2 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心理问题

2.1 孤独感

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完成的调查表明, 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12]。而农村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社会交往减少, 娱乐方式单一, 心理上更易产生孤独感。Wu等[13]的研究显示, 80.94%的农村空巢老人伴有中到重度的孤独感, 孤独感的水平因个体的年龄、婚姻状况及收入的不同而各异。

2.2 焦虑

焦虑是农村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14], 农村空巢老人焦虑的发生率为30.4%, 影响其焦虑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躯体疾病、年收入、娱乐活动。张瑞娟[15]调查了170例住院空巢老人, 其中61.18%的老人存在焦虑症状, 显著高于社区空巢老人的焦虑发生率, 这可能与住院空巢老人有身体疾病、要承受躯体折磨、经济负担加重等有关。空巢老人的焦虑症状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焦虑和抑郁的混合状态, 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16]。

2.3 抑郁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中, 抑郁的危害性较大。贾长宽等[17]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对郴州市城区328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 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3.8%, 其发生与性别、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及兴趣爱好、是否参加文体活动有关。谢丽琴等[9]的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80.5%, 远高于一般人群及城市空巢老人, 与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显著相关。

不同类型家庭老人抑郁病例检出者中空巢独居老人比率最高, 其次为非空巢老人, 空巢偶居老人最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 空巢独居老人生活范围更加狭窄, 社交范围更小, 因此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较少。此外, 生活在农村的空巢独居老人, 极少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 精神生活极为贫乏, 因此更易引发抑郁症状。

2.4 主观幸福感较低

主观幸福感 (SWB) 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 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9]。焦娜娜等[20]调查了643例农村老年人SWB情况, 结果显示非空巢老人SWB分数明显高于独居、祖孙同住老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空巢独居老人SWB较低, 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SWB最重要因素。除此之外, 农村空巢老人还可伴有自卑、恐惧、失落等负性情绪, 这些负性情绪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纾解, 将会成为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3 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是指老人处于空巢环境中, 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 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感、心理和躯体不适综合征[21]。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 导致免疫功能减退, 机体抵抗力下降, 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2]。

4 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社区护理对策

社区护理是老年人社区照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承担着社区人群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因此, 社区护理工作开展得有成效对改善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4.1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 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 同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 有益健康[23]。因此, 增加社会支持力度, 完善各种老年社会保障, 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老人院, 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等, 对满足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给老人提供正常的生活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

4.2 针对空巢老人需求, 深入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个体化家庭服务

空巢老人大多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1], 且老人独自在家, 缺乏家人照顾, 急需社会对其提供帮助。作为老年人“第二空间”的社区, 应根据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家庭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体检、疾病护理、用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照料及其他医疗护理服务项目。另外, 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还要建立应急呼叫系统, 以方便老人随时与社区联系。

4.3 开展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

社区可采取讲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帮助空巢老人进行心理调适, 维护身心健康。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 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24]。

4.4 加强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监测, 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社区医护人员在为空巢老人进行社区服务过程中, 首先对空巢老人的个性特征、经济状况、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心理表现等实行评估, 筛选出存在或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技术运用于心理护理中, 如采用心理分析、认知疗法、松弛训练等方法可有效干预老年空巢综合征的产生和危害[25]。

4.5 鼓励空巢老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克服空巢心理

接受空巢现状, 了解空巢心理对自身带来的危害, 改变不良认知观念是空巢老人摆脱空巢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的三部曲[26]。在了解了影响空巢心理发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后, 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发展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扩大交际圈以增加社会支持、积极进行身体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等途径, 远离空巢心理危机。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今天, 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 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纾解, 极易诱发各种身心疾病,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 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 帮助空巢老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适应社会与周围环境的变化,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摘要:综述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主要的心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提出相应的社区护理对策, 强调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网络, 深入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对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上一篇:专利挖掘流程图下一篇:楼兰之死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