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工作总结(精选7篇)
XX镇位于XX省XX西北部,东倚XX和XX河,分别与XX县、XX镇和XXX为界;南邻XXX;西和XXX乡、XXX镇接壤;北同XXX镇毗连。全镇国土面积291.71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区居委会,24个居民小组;26个村民委员会,199个村民小组,170个自然村。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44529人,11937户,其中农业人口34115人,9334户;城镇人口10414人,2603户,占总人口的22.91%。境内居住着彝、回、苗、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共1224人,占总人口的2.75%,其中彝族1010人,回族174人。
2008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镇的目标后,我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建设“和谐XX、魅力XX”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立足 生态立镇、绿色兴镇和富民强镇发展战略,精心组织,全民发动,完善措施,主攻重点,一级抓一级,一届接一届,一任接一任,紧抓不放、常抓不懈,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园林、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考核指标达到了全国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实现了 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全民创建的浓厚氛围
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创建。规划是基础、是龙头。为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合理地编制环境规划,2008年我镇委托XX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聘请生态环保专家为我镇规划编写组同志进行生态环保知识培训,采取理论与实际、专家与群众、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发保护并重、协调优化、机制创新原则,编写组在反复调研、详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大纲和报告书两个环节编写、两次征求意见、两次组织专家审查,2008年9月完成了《XX省XX镇环境规划》。2010年10月根据XX省环境保护厅转发环保部关于印发《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试行)》的通知(X环发【2010】89号)由XX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进行了修编。《规划》在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功能分区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建设进行深入细致的定位和划分,突出了我镇工、农、林、土地、城镇、文化、旅游等各业的生态特色,明确了3大环境功能区,即白锡腊、黄水箐、汤丹老街等处设立重点生态建设和修复区;菜园和大坪地社区设立集镇建设区;在其余地区设立农业区。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建设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全市各镇、各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制定了本部门生态建设计划和生态建设目标任务。《规划》是我镇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具有法律约束作用、符合汤丹实际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规划系统、详细地分析了XX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有针对性地制订了全镇环境综合方案,结合实际,在规划中突出了生态环境、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的保护。根据发展需求,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指导下,全镇详细建设规划覆盖率已达到100%。把发展生态农业、创绿色品牌、保护自然资源、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完善镇村环保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项目纳入了规划,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强化宣传发动,全民参与。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把全镇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创建工作上来,我镇十分注重创建工作的宣传 和引导,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创建宣传,普及环保生态知识,树立创建先进典型,较好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生态乡镇建设情况,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清洁生产方面的知识;在主要交通路口和生态示范点设立环保宣传牌;召开环保大会,邀请专家和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给干部群众作环保、生态知识讲座,举办企业负责人环保培训班;在全镇中小学开设环境课程,组织多种形式的环保教育活动;每年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全国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环保演讲、环保知识竞赛等各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环保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消费方式。通过大力宣传,统一了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全镇上下参与生态创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创建工作积极性和参与能力,营造了人人保护生态环境,个个参与生态乡镇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强大的创建合力,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和思想基础。
(二)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形成生态创建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责任部门密切协同、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生态创建和环保工作机制。镇党委、政府定期在党政联席会上听取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意见方案,召开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建设动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镇党委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镇党委、镇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社区)两委书记、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领导全镇生态创建工作,并从成员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创建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处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调度创建进展落实情况。不论政府换届还是成员调整,始终保持机构不变、人员不减,做到任务有人领、责任有人负,形成生态创建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处处有人干的工作局面。二是强化责任考核,狠抓落实。为保证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镇党委、镇政府先后出台了《汤丹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实施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将生态建设目标纳入全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把环境保护、生态创建、污 染减排等目标任务列入各村(社区)、各部门行政目标考核和重点企业责任书,把生态创建目标任务和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单位,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逐级逐条逐项抓落实,做到创建目标具体化、明晰化,创建指标工程化、项目化。建立考核奖惩制度,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工作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实绩考评考核内容,从而在创建工作中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生态创建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三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镇党委、镇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抓调研、抓部署、抓考核,分管领导深入一线,狠抓督查抓落实;镇人大认真履行法律、民主监督,多次听取环保和生态保护工作汇报,组织环保视察活动;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推动科技创建、联合创建、综合创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美化家园等有利于环保和生态的文明活动,建立了城乡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相互协调、有序推进的运作机制,形成了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
(三)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全面推进各项创建工作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结构偏重、布局分散,是我镇生态创建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转变发展思路,认真落实调高、调优、调轻措施,坚持以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以集约防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协调共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良性互动。在结构上,一方面大力发展交通、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提升三产比重,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另一方面,强化招商选资,施行分类发展政策,鼓励发展食品、农产品深加工等轻污染项目,限制发展化工、冶炼等高污染项目,禁止发展电镀、水泥等污染重、资源条件不允许的项目。控制现有重污染行业及其产品产能,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及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和准入条件,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在布局上,我们一方面积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鼓励工业集聚、污染集中治理,为第二产业搭建发展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镇辖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工业进园入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物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的名单,督促企业落实清洁生产的各项措施,限期实现治理目标。
2、加强重点生态建设和修复区的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
1.对私挖乱采,过度开采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白锡腊、黄水箐、汤丹老街、桃园等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了部分禁采和有效治理。对现有水源保护范围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抢救措施。
2.开展中山坡地生态系统改造。对于坡度为15-25度的坡耕地,选择规模成片、交通和水利条件好的进行坡耕地改造。对镇内的荒山荒坡进行水土保持林建设,规划水土保持林9000亩,其中近期造林3000亩,远期造林6000亩。
3.对矿山废弃地生态实施恢复。露天开采区植被恢复:在露天开采区开挖育林通道,育林坑道,育林坑道的布臵按每隔20米开挖1条,坑道截面为1平方米。塌陷区生态治理: 在矿山塌陷区实施封山育林和复垦等措施。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地点主要为本镇开采区。
3、继续强化工业污染整治
自2008年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汤丹镇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建立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管理制度,实行挂牌督查、限期整治、动态管理。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在达到整治目标前,暂停许可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的新、改、扩建项目。排查确定一批重点监管企业,实行跟踪督查,督促企业落实污染整治措施,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无法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无望的要坚决予以关闭。落实产业政策,坚决取缔、关闭“十六小”、“新六小”企业,淘汰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污染物等不法行为。自2008年以来汤丹镇累计关停了违法排污或重污染企业四家。
严格新建项目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保准入。对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村镇建设规划,不符合国家及省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不符合达标排放 要求,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不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许可建设。在生态恢复区、水系源头地区和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严格禁止新建有污染项目。辖区内各企业建设主体工程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项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对不依法执行行政许可程序和执行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凡属国家明令淘汰或未履行环保手续的建设项目,由镇安全环保站依法提请政府予以关停。
2、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集中控制能力
工业经济总量占汤丹镇经济总量“大半壁河山”。汤丹镇通过加快推进污水循环利用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固废暂存、收集和处臵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厂区绿地建设这 “三个加快”使工业经济成为汤丹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排头兵”
首先是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汤丹镇明确;企业投入生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必须要建成投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企业排放的废水,必须达到接管标准,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截止至2010年10月,汤丹镇已建成各类配套管网25公里。二是加快推进固废暂存、收集和处臵体系建设。汤丹镇 统一规定主要固体废物合理去向,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管理制度,所有项目均制定并落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臵计划,并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汤丹镇辖区内现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尾矿库四座;三是加快推进绿地建设。编制绿地建设规划,并纳入集镇绿地系统规划。做好企业绿化工作,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工矿企业,必须规划相应规模的防护林带,并与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验收
3、以新集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汤丹镇以规划编制管理为龙头,完善城镇布局,加紧编制汤丹镇集镇和中心村的规划。结合建设需要及时做好城镇重点地段、主要街道和工业园区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各中心村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汤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总体规划正在进行当中;菜园社区已建设了400套廉租房的小区,其余1000套廉租房建设即将启动;汤丹古铜园林文化广场、古铜文化一条街正在规划设计中。汤丹镇进一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着力提升汤丹工业城镇的服务功能,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能够切实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镇,推动汤丹工业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XX镇进一步规范村镇规划管理工作,统规统建,严格 实行规划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在新建道路两侧规划控制范围内审批建设农村住宅,擅自建设的,发现一起,拆除一起。镇辖区内的各类建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从源头上遏制监违建设的滋生。加强对村镇住宅建设的指导,结合汤丹镇实际,本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汤丹大力推广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建设小康住宅,逐步扭转以往杂乱无章的建筑布局,努力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实现功能分区合理、交通布局规范、街区美化达标、生活环境清新、文化广场亮丽、配套设施齐全、城镇管理有序,生态化、科学化、现代化中心城镇目标。
5、深入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强力推进净化工程。XX镇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管辖谁保洁”的原则,与沿街商家、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划段包干、责任到人;从空中到地面、从主街到小巷、从房前到屋后进行彻底整治,无卫生死角;在沿街商家、住户门前设臵垃圾箱或垃圾桶,严格做到谁的门前脏谁治理,谁的门前乱谁管理;建立起健全流动保洁队伍,及时清扫,长期保洁,做到了街道与小巷一个样、机关与农户一个样;积极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治理脏乱差现象,自觉监督不卫生不文明行为,对乱扔垃圾、乱摆摊点、乱停车辆、乱贴广告等行为,形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浓厚氛围,汤丹镇严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驻村干部和村、社区居委会干部的作用;科学选择垃圾处理场地,建成垃圾池85个、2975立方米。
二是强力推进美化工程。汤丹镇强力整治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坚决取缔沿街叫卖、马路市场、无证经营,确保行商归区、坐商归店、农贸归市。规范了城乡街道车辆停放,加强对乡镇临时停车点、停车场的建设管理,严肃查处乱停乱放和沿街揽客现象。城建办加强对标语、广告、吊牌、灯箱进行规范管理,对陈旧破损的组织相关单位和业主迅速翻新,对违章设臵的强制拆除,坚决清除城镇“牛皮癣”。
汤丹镇切实加强对建筑物和建设工地的规范管理,拆除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和乱堆乱码建筑材料,截至至2010年10月汤丹镇共建成路灯、景观灯、霓虹灯等美化亮化设施80余盏,不断提高城市光亮工程的品味。
三是强力推进绿化工程。集镇是脸面,道路是名片。汤丹镇紧紧围绕“城在林中、路在树中”的目标,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大力开展引绿入镇、植树护路行动,让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绿,加快建设山水生态园林集镇。汤丹镇按照“一路一树、一街一景”的要求,科学制定规划,全民动手绿化,深入开展绿色城镇、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提 高城乡绿化水平,切实抓好干环线和乡村公路绿化,着力营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截至至2010年10月,汤丹镇在集镇范围内共栽植乔木千余株,各类园林景观灌木二十余万棵。
四是强力推进素质工程。在创建活动过程中,汤丹镇提出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是集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举措和关键所在。通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讲卫生、讲文明的荣辱观念,彻底改掉“动脚不动手”的陈规陋习,使卫生意识深入人心,使讲卫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习惯,使爱护环境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并积极开展环境整治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活动,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公德意识、环卫意识和卫生意识,着力营造“千家万户爱卫生、人人参与治环境”的良好氛围。
6、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将农业的无害化、产业化、标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促进“三农”增产增收增效,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向绿色生态农业过渡。一是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关于“建设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经济林果种植、设施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三大主导产业”和核桃种植、洋芋种植、规模养殖“三个特色产业”。初步建成了以元宝、望厂等村为主的经济林木基地;以石庄、大地坡为主的高山野菜种植基地;以杉木、新寨、竹山等地为主的规模养殖基地。
二是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建设“绿色汤丹”。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为核心,突出抓好山区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全面提高绿化造林水平。全镇有林地7497.4公顷,经济灌木林6018.6公顷,总面积达13516公顷。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为45.4%建设绿色通道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辖区内交通线路两百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建设经济林基地工程。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大力推广林农复合栽培模式。全镇干鲜果经济林基地2万亩,其中果树面积稳定在1万亩。形成了以望厂为主的水蜜桃种植基地,杉木为主的核桃种植基地。建设山区绿化工程。累计投资1000万元,完成坡地造林面积5万亩,新寨、新塘、江西、达朵等村的荒山绿化已经初见成效,大大改善了丘陵岗地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建设新农村绿化工程。坚持以生态型建设为 主,大力发展重点村庄绿化示范,完善村庄绿地系统,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培植和壮大了金凯丰野菜种植有限公司、新寨养殖合作社等企业。目前,全镇农产品产业化企业 11
家,其带动农户四千余人。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个,带动农户600多户。
四是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工作。建成绿色食品基地一个、通过无公害基地产地认定 一个,认定面积 300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三个。
五是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生产条件。近年来,全镇水利累计投入资金2100万元,突出抓好洒海、达朵灌区改造、小清河、黄水箐、达朵流域治理、洼地治理、县乡河道疏浚、山区水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整治村庄河塘1100方,疏浚河道完成土方三多方,修建水窖三千余个。围绕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和丘陵山区三大开发重点,全镇累计投入农业开发资金二千余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立体种植、生物链养殖等生态农业实用 技术,氮肥施用量逐年下降,农业物质消耗得到较好控制,单位面积产出率不断提高。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编制实施《云南省汤丹镇环境规划》,鼓励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积极推广清洁生产、绿色消费,通过资源能源串级使用、转化利用等技术和“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农业、生活“联姻”,推动产业链、产品链的延长和相互链接,不断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节能降耗,促进增产增收增效,实现节能减排。在农村、农业方面,通过推广高效温室大棚、小型沼气等实用技术,把种植、养殖、农民生活与沼气设施链接,实现了资源能源充分利用;通过“一池三改”技术,实现了农民生活、家庭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取得了清洁家园、清洁能源和清洁田园的良好效果。在工业方面十四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淘汰生产线十八条,累计投入资金两亿元,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8、加强农村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以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作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四创两争”和“六清六建”工作。突出抓好 “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五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工程,实施河道环境整治,清理河道3条,整治村庄河塘800个,完成土方二千四百立方米,农村河道基本达到“底清、面洁、岸净”要求。积极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自来水普及率98.6%,饮用卫生水4万余人,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造4120座,标准卫生厕所普及率95.7%。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养殖,推广 “猪-沼-菜”、“猪-沼-果”、“鸡-猪-菜”等生态循环技术。同时,按照雨污分离、干湿分开、种养结合、农田循环的原则,加强畜禽养殖业管理。对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进行集中整治,实行以有机肥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资源化工程,逐步实现养殖业污染无害化。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完成“一池三改”两千余户,农民生活用上了自产的清洁能源。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全镇5个行政村达到了省、市、区文明村镇标准。3个行政村开展新农村试点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 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获得根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9、加强法制建设,保障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把环保法制工作列为依法治镇重要内容,制定生态建设规划,出台环保规范文件,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全社会环保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整治违法排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环保、经贸办、监察、工商、安监等部门齐抓共管,组织各类环保专项执法活动近二十三次,处理5名违法排污责任人,每年检查企业一百四十多厂次,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违法排污企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有效遏制污染反弹。
三是落实环境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全镇和重点企业环境安全应急处臵预案,落实重点企业、重点部位环境安全措施和管理责任,组织企业环境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全镇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应对能力。加大地表水水质、水情巡查监测频次,加强水利、环保等部门之间和上下游地区之间环境信息沟通 传递,及时与上下游地区沟通出入境水质状况,防止发生污染事故,保障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二、创建成效
经过三年的努力,汤丹镇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功能区或环境规划要求;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82%:70.3%的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2%:91%的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重点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率达到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达到9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2%: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240公斤/公顷.年: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为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2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了96.3%丘陵区森林覆盖率为45.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占到了农产品种植总面积的60.7%。
通过国家级生态镇建设,环境立镇、生态强镇的理念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得以强化,环境保护得到了进一步重视,一大批生态工程相继建成,有力推动了我镇生态文明建设和经 济社会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一)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生态创建促进了我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好转。汤丹镇坚持把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来发展,把生态资源作为“资本”来运作,以生态为载体和依托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其实践充分证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全可以有机统一,甚至环境效益还带动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结构渐趋合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显著,通过科学统筹,发展生态经济,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着力把汤丹建成活力之镇、生态之镇、魅力之城、品质之镇,努力实现低碳、生态、绿色发展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汤丹镇正呈现出各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投资环境逐步改善。
(二)社会效益明显
生态创建促进了我镇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文明程度、思想观念、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 量明显增强,城乡居民自来水、电视普及率大幅增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魅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扩大了汤丹的影响力,提高了汤丹的知名度。
(三)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生态创建促进了我镇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环保参与综合决策的能力,科学发展、环保优先、生态文明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干群的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生态创建促进了环保效益的提高,城乡绿化面积不断增加,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污染防治和“三废”综合利用能力明显增强,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明显下降,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明显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创建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环境质量达标率提高明显,城乡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和声环境质量分别达到了水域功能区和噪声功能区标准要求。
由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 使淳安和遂安两座千年古城、五大集镇、30万亩良田及绝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水库淹没, 29万人移居他乡, 淳安由建库前的甲等县、富裕县变成建库后的贫困县。经历了十年倒退、十年徘徊、十年恢复、十年发展的曲折历程, 经历了因湖而贫、因湖而名、因湖而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努力, 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有了快速的发展, 但目前淳安县仍是浙江省25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自千岛湖形成以来, 淳安县就拥有一级的环境空气质量和Ⅰ~Ⅱ类的千岛湖水质, 生态环境优良。如今千岛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秀水”,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旅游强县。县域内有森林、溪流与水库等多种生态系统, 物种资源非常丰富, 显示出优良的生物多样性, 为生态县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特别是享誉世界的千岛湖, 如今已成为淳安的响亮品牌和发展依托, 资源优势与后发优势日益显现。未来的千岛湖, 是以湖兴县的基础, 是生态立县的基础, 是旅游强县的基础, 是淳安发展的核心竟争力。近年来, 在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下, 生态立县带来了硕果, 生态经济日益壮大, 以千岛湖优良生态环境为依托的生态经济逐渐成为淳安经济的主导。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7.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9210元增加到171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215元增加到4816元。全县旅游经济总收入由2002年的7.2亿元增加到19.3亿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千岛湖水质保护成效显著, 总体保持在国家I~II类水质标准,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98%, 生态人居更加舒适。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持续开展,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3.9%。2008年初浙江省委书记超洪祝在淳安视察工作时指出:“千岛湖是淳安的宝贝, 是浙江的宝贝, 也是中国的宝贝”。未来千岛湖必将成为淳安最具时代的战略资源, 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 最为宝贵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保护千岛湖的良好生态, 保护全县的良好生态, 是淳安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淳安发展的希望所在。
二、当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与保护难度加大。淳安的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经济总量偏小, 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 与杭州地区周边县市的差距日益扩大, 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尽管淳安在生态县建设上有不少独特优势, 国家和省市对我们加快生态县建设也寄予了厚望, 但淳安经济欠发达的特殊县情, 在客观上也给生态县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淳安地处山区, 土地资源十分缺乏, 人均耕地仅为0.035公顷, 人多地少的矛盾, 加剧了水土流失, 对千岛湖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不仅如此, 淳安的工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等用地也十分紧缺, 缺少发展空间。全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洪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 县域范围内林业植被质量不高, 针叶林比重大, 阔叶林、混交林比重轻, 中幼未成熟林比重大, 成熟林比重小, 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相对较弱。目前千岛湖周边以及岛屿上的森林植被以先锋植物群落马尾松林为主导, 树种单一, 林相单调, 难以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不仅景观异值性差, 而且影响生物多样性, 不利于松毛虫天敌的繁殖, 导致森林病虫害频发。全县矿产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 资源的开采工艺简单、设备落后, 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上游安徽入湖水量占总入湖水量的一半以上, 千岛湖水质受安徽来水水质的影响较大, 水体保护任务艰巨。
二是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集镇和村庄的环境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难以实施,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任务很难如期完成, 已成为影响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因素。按照国家级生态县考核要求, 全县80%的乡镇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 按此计算, 我县在2012年应有18个乡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 而到目前我县环境优美乡镇达标的只有5个, 按此进展, 要按时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则每年至少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4个。经调查分析, 我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关键环节是要解决乡镇所在地的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 目前除千岛湖镇、枫树岭镇、威坪镇、姜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和千岛湖镇、临岐镇、威坪镇、姜家镇、石林镇、文昌镇、梓桐镇、中洲镇的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运行外, 还有19个集镇需要新建或扩建污水处理设施, 15个乡镇需要新建垃圾中转站, 经测算, 需要投入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 其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000万元, 垃圾中转站3000万元, 而这些资金虽然上级将有部分补助投入, 但以我县现有财力, 在短时间内筹集如此巨额资金进行投入是十分困难的。
三是创建体制机制不完善。生态县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全县各部门各乡镇的共同参与, 更需要政策机制的保障。目前县级成立了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 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 设有专人负责的工作办公室, 但许多职能部门和重点乡镇, 对生态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普遍存在着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现象。同时部门联动机制、生态县建设联系制度、以绿色GDP为基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都尚未建立。另外生态乡镇建设奖励政策以及重点工程资金补助政策尚未完善, 千岛湖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仅靠淳安一县投入, 难以保护承担长远保护千岛湖的艰苦任务。自水库形成以来, 我县严格贯彻环境保护政策和产业导向, 在为下游提供I~II类优良水质的同时, 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发展, 而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力度不够, 影响了千岛湖保护的持续投入。
四是乡镇政府和企业创建氛围不浓。乡镇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是生态县创建工作如期实现的关键。但在具体工作中, 有少数乡镇和企业对生态县建设工作认识有片面化的趋向, 还没有将其当作根本性任务来抓,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正确对待和从自身找原因, 而是强调客观理由。在领导中, 仍有不少同志对生态建设存在“说说重要, 做做次要”的现象;在社会群众中, 对自身参与环保工作与生态建设工作的义务和责任认识程度低;在企业领导中, 受“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 有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 污染物不能确保达标排放等。
三、创建生态县实践机制的几点思考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关系到淳安未来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推进生态县建设, 确保2012年力争2010年实现生态县目标, 就如何推进生态县建设在实践机制上有重点地作几点思考和分析。
(一) 扎实推进“以湖兴县”战略, 着力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发展是硬道理, 对于欠发达的淳安来说, 经济总量小, 人均收入低, 基础设施落后是必须面对的实现问题, 解决一切问题要靠发展。目前在生态建设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地方公共财力, 只有不断的加快发展, 才能快续地增加地方公共财力。而在特殊的千岛湖与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下, 如何加快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淳安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好又快地发展, 换言之, 就是要在保护中加快发展, 在加快发展中强化保护, 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双赢, 坚持走“生态立县, 生态经济强县, 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 淳安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 从“一种养二加工三服务”到“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 从“强农重工兴旅活商”到“一体两翼三支撑”, 从生态立县、开放兴县、基础强县到全面实施千岛湖“品牌发展战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新形势新要求, 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确立了“以湖兴县”的发展定位, “以湖兴县”的具体内涵是: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旅游强县、工业富县、文化名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 全力把淳安打造成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水业基地、生态宜居福地、都市农业园地、文明和谐境地。这些战略和目标中, 包涵着科学发展观, 统筹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淳安近几年在“以湖兴县”定位的指导下, 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住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等方面取得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这个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是正确的, 是一条符合淳安特点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加快发展之路, 也是生态建设之路, 更是一条双赢之路。
(二) 强化基层目标责任, 着力完善部门乡镇干部考核机制。
从几年来创建工作的实际情况, 难点和困难在基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根据《淳安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 要确定今后五年生态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明确各乡镇部门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一是落实生态县建设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各乡镇部门对本辖区本部门的生态建设负责, 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 负总责。在2008年前“一主两副”等重点乡镇逐步建立环保机构, 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2010年前所有乡镇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具体负责, 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建立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 将建设生态县目标完成情况列入乡镇部门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二是全面进行生态乡镇建设。生态乡镇建设是生态县建设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工程。要按照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 逐年推进的原则, 制定生态乡镇创建推进计划, 到2012年力争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围绕这一目标。一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落实年度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相结合, 推动生态县建设顺利实施。二要把生态乡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推动我县早日实现“以湖兴县、融入都市”的战略目标。三要把实施生态乡镇建设与做好考核迎检准备工作相结合, 推动生态乡镇建设早出成效, 多出成果。在此基础上, 按照创建市级、省级生态乡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所提出的20%、30%、40%的生态村比例要求建设一批生态村。四要深化清洁乡村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五整治、一提高”工程, 控制工农业污染, 全面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工程, 努力提高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和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五要尽快出台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尽快建立切合实际的激励政策, 重点扶持和鼓励生态乡镇建设。对乡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工程予以政策扶持, 并给予项目投资的补助。对年度完成各级生态乡镇创建任务并通过命名的除上级部门奖励外, 再给予配套奖励, 并在生态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乡镇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和重点奖励。
(三) 加大各方筹资力度, 着力完善财力投入机制。
资金筹集难度大, 重点项目难以实施, 一直困扰着生态县建设的推进。由于资金不到位, 集镇和村庄的环保基础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能配套, 生态乡镇建设推进缓慢;由于缺乏资金, 下山脱贫、安置脱贫致富工作很难实施, 贫困人口比例很难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务艰巨, 投资额大, 单纯依靠财政投入,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和产业化的筹资新路子。根据“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 开展动员全社会力量, 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结合政策, 鼓励多方投资, 提高资金利用率, 尽可能将生态建设各项工程项目按照市场进行运作, 吸引社会力量与资金来参与实施, 以确保生态县建设中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一是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有侧重地纳入到国家及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去, 充分利用省市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争取生态补偿利益最大化, 争取国家、生态省、生态市建设进程中重点工程的部分专项资金。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确实保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所需经费, 不断增加投入, 建立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 增加千岛湖保护基金的筹集额, 争取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逐步达到3.5%以上, 用于千岛湖水环境保护和生态县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广开市场门路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工程项目, 主要依靠项目资金的投入, 辅以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扶持;在环境污染物防治上, 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并辅以环保专项贷款;在城镇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上, 坚持“谁污染谁负担, 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单位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法, 并辅以城镇维护建设费和基础建设配套费补助;在生态旅游和生态资源开发保护上, 一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全面征收排污费和资源补偿金并通过地方财政上级部门补助解决;四是拓展市场合作资金, 采取多种形式, 充分利用民间、个人、组织的资金参与到生态县建设中来, 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五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 谁破坏、谁恢复”原则, 建立生态破坏限期恢复制度, 加大上下游的生态补偿力度和上级政府生态补偿力度
(四) 广泛宣传教育, 着力完善生态文化普及机制。
生态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 要使生态建设长期坚持下去, 生态文化必须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 把生态建设转化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形成全民共建, 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政府要继续加强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为导向, 切实抓好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公益宣传和正面专题报道;坚持以“多绿”创建为载体, 夯实创绿系列基础;坚持以推动生态建设志愿者队伍活动规范化、正常化为抓手, 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各级党校的各类干部培训, 提高各阶层群众的生态建设知识素养。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乡镇农村, 要通过多种手段, 结合新农村建设, 大力开展乡风文明教育, 真正把生态文化、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广大村民。通过宣传教育, 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 真正把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县的决策, 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为生态县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2005年——2008年淳安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资料
[2]2005年——2008年淳安县环境保护局有关文件和总结资料
[3]2005年发布的淳安县千岛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关键词:生态乡镇;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环保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概念。生态创建主要是对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进行乡镇生态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指标体系
(一)机制健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乡镇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三)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四)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五)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四、生态乡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农村环保设施比较滞后。部分乡镇、村仍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未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加剧。化肥、农药无序大量施用,绝大多数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至河渠,对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思想认识不深,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改善。许多乡镇机关干部对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效益无法显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在整合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专项资金方面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导致生态创建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五、生态乡镇创建的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结合国家生态乡镇的相关指标要求,由各级政府、各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二是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并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对实施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进,并根据实施计划与各乡镇签署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督导,严格考核问责。由与农村工作有关、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团,负责为各县市区提供创建规划、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及协助生态乡村的评选活动等。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乡镇创建资金,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村镇创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生态特色。生态乡镇的创建需要尊重并从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从一些花钱少、需求大、能见效的事情入手,与扶贫和产业发展等项目衔接,从经济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采取走访座谈、宣传培训、学习参观、工程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环境权益,逐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M].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胡志刚.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创建绿色美好家园[J]农场经济管理,2015
[4]張鹤丹.河北省乡镇生态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霸州市东杨庄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2011
[7]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三州乡地处天台县西北面,东南接平桥镇、西邻磐安、北界新昌,因地处台州、绍兴(越州)、金华(婺州)三州交界而得名,这里又是大盘、括苍、天台三大山脉的结合部,辖区面积43.3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人口9725人。地势西高东低、四面环山,属浙东丘陵山区,海拔400—834米。峰峦起伏,山高坡陡,风景秀丽,主要溪流柘溪蜿蜒纵贯全境,山水和谐,相得益彰。森林覆盖率达83.3%,域内主流长7.5公里,植被类型较多、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白颈长尾椎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三州乡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围绕“三先三洲”工作战略,(“三先”,即生态利益为先,特产开发为先、科技教育为先;“三洲”,即生态的绿洲、特产的沃洲、和谐的乐洲),立足生态谋发展,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通过省级生态乡、省级农机安全示范乡、省级动物防疫示范乡、省级十佳新农村服务站的验收。
一直以来,乡党委、政府都非常注重生态文明建设,06年就特地邀请浙江大学的规划专家对三州乡的生态建设进行统筹规划,2007年6月完成《天台县三州乡生态乡建设规划(2007—2020)》的编制工作。07年通过省级生态乡以后,我们并没有放松,从08年就开始着手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0年6月30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赵洪祝明确提出:“要动员全省上下共同奋斗,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8月2日召开的台州市委三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台州市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积极打造“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生态台
1州,到2012年力争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环保模范城市,2014年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为争创国家级生态市打下坚实基础,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天台县委、县政府也作出了要在2011年在全市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从上到下,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臵。作为天台县“3255”四大经济板块中的5个山区乡镇之一,三州乡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目标纳入2010年我乡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内容和必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落实和执行,成立了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乡创建办按照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指标内容逐条逐项进行了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到各相关负责人和相关科室。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队检查和了解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查找薄弱环节,亲自部署指挥,采取现场解决和专项治理的办法一项一项抓整改、促达标,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跟进整改情况。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宣传引导,坚持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持续开展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召开动员大会。5月18日,专题召开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动员大会,动员全乡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认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创建工作。二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字幕、“村村通”有线广播、流动宣传车、横幅、标语、固定宣传栏等载体,广泛宣传创建国家级生态优美乡镇的目的、意义和做法,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三是举行环保培训。邀请环保专家对全乡机关干部进行环保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乡、村两级保洁员举
办业务知识培训会与垃圾分拣技能大比武活动,增强了环保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能水平。四是抓好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乡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保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培训活动,生态文化体系已初步形成,现在“绿色计生”、“巾帼绿色家园”行动、“森林村庄”建设、“绿色家庭”评选等活动层出不穷,节水节电节能思想已渐渐深入人心,乱到垃圾现象大为减少,追求健康、卫生、文明的新生活成为三州新时尚。
(二)发挥产业优势,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围绕优势产业和发展特点,做好“农”字文章,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千吨万亩有机茶”工程,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合农产品品牌,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乡已形成精制茶叶、高山蔬菜、高山西瓜、中药材、笋竹两用林五大支柱产业,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茶的目标,茶叶精制技术不断推广和提高,从传统手工制作走向机械炒茶,浙江天台州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取得龙井茶证明商标准用证和使用权;石梁牌小红毛花生屡获省农博会金奖;天台山牌鲜竹笋也多次获省无公害产品称号。凭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众多省市县特色农产品公司和企业纷纷落户三州建立生产基地,以三州乡为原料基地的天台山牌野生山茶油和天台山乌药精获2009中国义乌国际森博会金奖,今年台州无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投资20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建成全县第一家蓝莓种植基地。从我乡销出去的农产品,也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安全”等特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三)注重治理保护,坚持打造生态人居。大力开展以改
善人居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生态保护工作,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乡村宜居环境质量。一是深入开展和谐生态村建设。我乡共有17个行政村,在成功创建10个和谐生态村的基础上,今年我们自加压力,主动向县里请缨,要求整乡整治,今年列入整乡整治项目的有6个村,已于10月份全部通过验收,三友村还代表县里迎接省农办对村庄整治工作的检查验收,得到了省农办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通过整治,村民的环境意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多数村民能自觉地维护村里的环境卫生,管理现状也从以前的无人管变成了现在的有人管。二是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在全乡建立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2个垃圾分捡场,配备环卫车辆1辆,各行政村配备垃圾箱、站及保洁队伍,建立村清扫、收集,乡运输的垃圾收集清运长效管理机制,将垃圾转运至平桥垃圾中转站,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在牌门与下屋交界地带,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池,实现粪水还田,资源化利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对全乡50多家规模畜禽养殖场进行集中专项治理,推广各类养殖场通过“沉淀—厌氧—农作物吸收”方式处理污水污物。三是深入开展森林村庄建设。结合“森林天台”建设,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坡度在25度以上的发展经济林,进行林木改造,使“管”、“护”、“育”有机结合,保证了生态效益的发挥,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实施退耕还林,对高山移民村庄宅基地、荒废的农耕地进行复垦,田辽、楼基、湃头3个自然村整体搬迁后,实现宅基地复垦30亩,土地整理80亩,切实保护了耕地,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倡导造林绿化,与天台县满园春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无偿提供56400株无患子树苗,在全乡推广“茶树+
无患子”套种模式,并引导群众在宜林荒山、荒田、荒坡和荒滩种植,在岭车线、岭上线公路沿线以及在各村房前屋后、村庄道路两侧进行种植。通过一些列举措,全乡“脏、乱、差”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清洁健康的人居环境初步形成。
(四)依托生态资源,探索发展生态旅游。三州乡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众多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小桥、流水、老屋,共同构筑一幅幽雅清静的山村图,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更是呈现出“山上竹木茂,坡中茶飘香,地里瓜果熟,田间蔬菜绿”的美丽画卷。在三州乡的5项旅游单体中,目前三州潭已委托浙江树人大学进行了规划设计,建成后将于与磐安县尖山镇夹溪十八涡省级风景区和乌石村的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连成线,并围绕旅游项目,结合特色产业种养殖基地,开发农家游、生态游,发展农家乐,逐步打造成为一个集林业观光、田间体验、农家娱乐、文化游览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建设体会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基本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群众增收致富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和资金支持。发展经济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的目标,生态乡建设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我们立足三州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意识是根本。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当人们的观念真正转变了,一举一动都环保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创新是动力。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处处闪耀创新的光辉,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路,为助推生态乡建设提供加速度。农业技术的创新,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出了巨大贡献;
资金筹措渠道方面的创新,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提供新思路。
——治理是关键。集中力量抓已经出现的污染问题是整个生态乡建设的关键。特别是水土流失、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小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是整个生态乡建设的重中之重。抓好了它们,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近期目标就完成了一半。
三、今后打算
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我乡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生态优美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我乡尚处于省级贫困乡行列,政府财政非常有限,村级集体经济极其薄弱,群众尚不富裕,受现实财政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有些不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需进一步改善,要彻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还尚需时日。三是污染防治手段要进一步完善,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污染防治路子。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2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83万亩,森林覆盖率80.54%,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2.77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1.5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0.6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3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1.3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485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244.6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15.52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2.84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95%(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了天地万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显得绿意盎然。忙碌的人们为拥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沃土而欣喜,更为生活在这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家园而自豪。它就是有着“皖北姑苏、蔡楚江南”美誉的——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
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
——桂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纪实片解说词――安徽省凤台县桂集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桂集镇位于安徽省凤台县西北部,省道凤利公路、凤蒙公路、阜淮铁路以及淝河航道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辖区内水能、林业资源丰富,政策落实、规划有序,村村通水泥路,农田林网化,村庄错落有致。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奠定了桂集生态经济大镇的基础,镇域内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种植、养殖业发达。近年来,凤台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桂顾马尚”民营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桂集镇处于龙头位置,规划为县城副中心,桂集中心镇的优势日益凸显。
桂集镇国土面积65.5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
4.8万亩,辖14个村,5个社区。先后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省级水利建设评比一等奖、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卫生镇、市级农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省市荣誉称号。
桂集镇属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自然植被广泛分布于丘陵岗坡,人工植被主要通过人工造林植于道路和沟渠河道两旁。镇域内的西淝河、永幸河、东风沟、柳沟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于田园与道路之间,与两旁的林木形成了林水相映。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各种鸟类栖息于此,展翅于碧空白云间。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作重要位置,紧紧围绕“生态立镇”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林业、旅游业。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生态资源和在发展中促进保护的原则,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0年初,桂集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党委、政府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
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桂集镇抓住机遇,城乡建设驶入了快车道,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基础设施再加大,构筑城镇大框架,投资环境再改善,实现桂集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全镇共修筑乡村道路104公里,主干道宽度在25米以上,使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与道路相关的供水、路灯、绿化、排污等配套设施一次完成。
在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镇党委、政府还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镇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环境卫生监督员,建立了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要求各村与镇直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卫生打扫工作人员,在村庄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有水冲式厕所128座,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7%。在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方面,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有沼气池226座,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6%。
为贯彻国家环保局、农业部等六部委颁布的《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防止大气污染,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镇党委、政府加强对秸杆禁烧工作的力度,对农民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教育,并明确责任,加强监管,把责任落实到各村委会,各村民小组组长身上。还积极探索秸杆还田、为沼气提供原料等综合作用措施,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及
在广大群众中的有力宣传,达到了环保机构工作得力,人民群众自觉配合的良好效果。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桂集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桂集镇板埂湖贡米种植基地位于桂集镇殷岗一带,板埂湖贡米中蛋白质含量普通大米的数倍,B族维生素、微量元素含亦高于普通大米,堪称米中极品。2008年6月板埂湖贡米被中国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评定为有机食品并获得了认证证书。
淮凤牌酥梨种植基地坐落于桂集镇勇敢村境内,占地面积300余亩,有果树10000余棵。该酥梨果树品种于2005年由桂集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带领镇农技员前往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在勇敢村引种成功,目前已向全镇进行大范围推广。2007年4月,淮凤牌酥梨种植基地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了绿色食品申请,2008年,经该中心审核,淮凤牌酥梨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桂集镇还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着力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民参保率达100%,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并与2010年获得国家级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通过创建,全镇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植被逐年茂盛,动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增加,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表水质、空气质量更加优良,乡村面貌更加美丽,绿化面积逐年增多。通过创建,农村面貌、村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村庄道路实现全面硬化,生活污水实现了暗沟统一排放,村庄主要路段实现了亮化,各村都有了保洁员,做到按时保洁,及时清运。村民的收入、保障制度逐年完善。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态创建带给他们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环保的意识越来越强。
29日,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环境保护厅在清远市召开了《清远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专家评审会,由5名全国知名环保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专家指出,清远是广东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游,清远创模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远市市长江凌会见专家时指出,“创模”是清远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之义。与珠三角城市相比,清远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清远要守住生态底线,以“创模”为载体追求绿色发展。
“创模”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目前该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市环保局副局长罗炜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时说,“创模”主要考核指标有26项。经过综合研判,清远市已具备了“创模”的基本条件,全市已有污染减排、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空气质量等8项指标达标;环境安全、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9项指标基本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单位GDP用水量、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9项指标,将通过重点突破,力争在规划期末达到考核要求。
针对广大市民关注度较高的空气质量问题,清远市环保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全覆盖。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小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作为“创模”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清城区已于2013年10月率先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清新区、佛冈县和连山县目前已具备实施新标准的监测能力。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南县将于2015年完成对现有的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全市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全部按照新标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针对备受关注的龙塘镇“洋垃圾”问题,清远市将借力“创模”大力推进整治工作,在“创模”工作完成前将彻底清除“洋垃圾”。清远市政府将在2015年内彻底整治全市电子拆解业,杜绝违法拆解行为。龙塘镇政府和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将共同做好焚烧拆解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一旦查实,立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并已要求辖区内的近百家电子拆解户于2015年3月底前自行关停,逾期将依法采取强制关闭措施。此外,电子拆解园区将于2015年6月底前建成,目前在园区外经营的无牌无证电子拆解户必须入园规范经营。
【创建国家生态乡镇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国家生态乡镇10-19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总结09-15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总结06-11
街道办事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总结07-03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录06-19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05-30
合江县城关中学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方案06-05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相关知识07-22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09-1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标语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