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通用7篇)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1

关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

可否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等问题的复函

(90)法民字第17号

(1990年8月13日)

劳动部保险福利司:

你司劳险司函字(1990)23号函收悉。经研究我们认为:

一、关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是否可以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应否计入家庭人口的问题。根据我国婚姻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婴儿自出生时起,即为父母的直系亲属,是家庭中的一员,由父母抚养至独立生活时止,这既是子女在法律上享有的权利,也是既存的事实。因此,将超生子女排除于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和家庭人口之外的作法,仅就法律而言,似缺依据。

二、关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是否可计入家庭人口,享受生活困难补助,以及职工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后是否可按供养直系亲属享受丧葬费、抚恤费、救济费等待遇的问题。由于(一)所述理由,原则上似以认可超生子女有权享受上述待遇为妥,但应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有所区别,尤其对申请困难补助的情况应从严掌握。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附:劳动部保险福利司关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

可否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等问题的征求意见函

劳险司函字(1990)23号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

最近,有些地区在贯彻执行劳动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劳字(1989)51号《关于适当提高城镇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中提出,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是否可以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应否计入家庭人口,享受生活困难补助;职工因工或非因工死亡后是否可按供养直系亲属享受丧葬费、抚恤费、救济费等待遇。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各地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子女能否享受生活困难补助问题的处理上,大体有宽、严两种办法。少数地区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对不执行计划生育的多胎子女,不得计入家庭人口,不能享受生活困难补助。大多数省、市未做出明确规定,但一些基层单位根据困难补助中的问题,作出了对超计划生育不予补助的制约办法。少数省、市将超生子女计为家庭人口,享受生活困难补助。理由是:职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已在有关的规定中作了处理,应该“罚了不打,打了不罚”。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涉及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政策性很强,一方面,不考虑计划生育因素不行,一旦处理不妥,客观上会起到鼓励超计划生育;另一方面,生活困难补助以及各项保险待遇处理不好,又影响安定团结。

为此,请对上述问题提出意见,并于8月15日以前将意见函告我们。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2

什么是供养亲属抚恤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是指,职工因工死亡的、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因工伤导致死亡的、以及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死亡的,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该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的维持基本生活等费用的补偿。

哪些亲属可以享受赔偿?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上述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2)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3)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4)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5)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6)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7)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1.长沙市供养亲属抚恤金申报办法

2.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内容

3.武汉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护理费及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

4.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流程指南

5.因工死亡职工的近亲属可以享受的待遇有哪些?

6.工伤职工享有哪些权利有哪些?

7.职工视为工伤的情况

8.2016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9.职工的工伤工资怎么算?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

第18条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已于 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部长 郑斯林

二○○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正文 第一条

为明确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二项的授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是指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

本规定所称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遗腹子女;

本规定所称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本规定所称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抚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第三条

上条规定的人员,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工亡职工配偶男年满6O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三)工亡职工父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

(四)工亡职工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五)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满60周岁,祖母、外祖母年满55周岁的;

(六)工亡职工子女已经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孙子女、外孙子女未满18周岁的;

(七)工亡职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的。

第四条

领取抚恤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

(一)年满18周岁且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就业或参军的;

(三)工亡职工配偶再婚的;

(四)被他人或组织收养的;

(五)死亡的。

第五条

领取抚恤金的人员,在被判刑收监执行期间,停止享受抚恤金待遇。刑满释放仍符合领取抚恤金资格的,按规定的标准享受抚恤金。

第六条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的劳动能力鉴定,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

第七条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4

津人社局发〔2012〕47号

关于调整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的通知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各有关单位:

依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586号)和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五部门关于建立全市职工平均工资发布及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正常调整制度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津政发〔2008〕17号),现就调整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

2011年底前按月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工亡职工供养亲属。

二、调整标准

供养亲属抚恤金在原发放标准基础上,配偶每月增发104元,其他供养亲属每月增发78元。

本次调整后工亡职工配偶抚恤金达不到每月936元的补齐差额;其他供养亲属抚恤金达不到每月702元的补齐差额。

三、支付渠道

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本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长沙市供养亲属抚恤金申报办法 篇5

长沙市供养亲属抚恤金申报办法

【承办机构】:长沙市社保局老工伤办

【申报对象】:供养亲属

【咨询电话】:0731-84907699/12333

申报条件:

1、已认定为因工死亡或视同因工死亡;

2、职工死亡时参加了工伤保险;

3、亲属符合供养条件。

申报资料:

1、供养亲属抚恤金申请表;

2、申请人身份证;

3、户口簿;

4、申请人与工亡职员关系证明;

5、其它资料。

申报流程:申请人携带规定资料前往长沙市社保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每月10日前提交材料的当月20至25日拨付待遇。

发放标准:(不超过本人工资总额)

1、配偶:本人工资的40%/每月;

2、其它亲属:本人工资的30%/每月;

3、孤寡老人/孤儿:在核定基础上增加10%。

【案例】刘先生,长沙某企业职员,上班时候不幸失足摔下楼死亡,已被认定为因公死亡。刘先生,家里只留下一个年幼的小孩。现打算帮小孩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不知如何操作?能领取多少?

【分析】:(以下分析,仅供参考)

1、根据长沙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公死亡且死亡时候参加了工伤保险,其亲属符合供养条件则可以申领抚恤金。根据上述描述,刘先生小孩符合条件申领抚恤金。

2、申请人只需提供供养亲属抚恤金申请表、身份证、户口本、与工亡职员关系证明等相关资料前往长沙市社保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一般每月10日前提交材料的当月20至25日拨付待遇。

3、根据现行长沙工亡赔偿标准规定,孤儿每月可以领取职工本人工资40%的抚恤金。假设刘先生每月工资为元,则其小孩可以按月申领500元抚恤金。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6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各部门,各高等院校,中央驻鲁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1至4级工伤人员和工亡人员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修订)和《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自2011年1月1日起,对用人单位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人员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进行调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调整范围

2010年12月31日前,用人单位中享受伤残津贴的1至4级工伤人员(不包括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工伤退休人员)、经批准领取生活护理费的工伤人员和领取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因工死亡人员(含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人员)供养亲属。

二、调整标准

伤残津贴:对符合条件的1至4级工伤人员,每人每月按185元至150元的标准增加(具体标准见附件1)。

生活护理费:以统筹地区2010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修订)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比例确定。

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每人每月增加70元,其他供养亲属每人每月增加60元,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10元。

三、资金来源

调整上述三项待遇所需费用,已参加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调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人员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工伤人员以及工亡人员亲属的关怀。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及各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2011年5月20日前完成此项工作,将待遇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5月底前,各市要写出总结,连同《2011年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统计表》(见附件2),分别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附件:1.2011年1至4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调整表

2.2011年调整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统计表

二○一一年五月六日— 2 —

主题词:社会保险工伤待遇通知

职工供养直系亲属政策 篇7

一、为什么要出台《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豫政〔2016〕79号)精神,在全市建立健全城乡统筹、政策衔接、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标准科学合理、资金渠道通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推进我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维护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二、出台《许昌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细则》的意义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是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建立的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务院修订颁布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后,2007年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省人民政府令第111号),要求各地把五保供养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从农村集体经济供养向财政供养的重大转变。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将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一为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根据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河南省各级政府及民政等有关部门围绕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保障了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但从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关政策不完善、工作机制不健全、资金渠道不通畅、供养水平不高、管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范围

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三个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新的特困供养人员范围包括原来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

(一)无劳动能力: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对象。

(二)无生活来源:除普惠性转移性收入等7类情况外,收入总和低于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视为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是指基于《婚姻法》、《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所赋承的监护关系、继承关系、抚养关系、赡养关系、扶养关系,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承担法定义务的人。法定义务人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视为无履行义务能力。

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理程序

(一)申请。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说明,承诺所提供信息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还应当提供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申请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二)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民主评议、信息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意见及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在2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重新公示。

(三)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根据审核意见和公示情况,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查核实,并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批准,发给《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证》,建立救助供养档案,从批准之日下月起给予救助供养待遇,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将理由通过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书面告知申请人。

(四)终止。特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终止救助供养:1.死亡、被宣告失踪或者死亡;2.经过康复治疗恢复劳动能力或者年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3.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4.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特困人员规定的;5.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对终止救助供养的原特困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五、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内容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供给粮油、副食品、生活用燃料、服装、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可以通过现金或者实物的方式予以保障。

(二)提供照料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包括日常生活、住院期间的必要照料等基本服务。

(三)提供疾病治疗。全额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支付后仍不足的,由救助供养经费予以支持。

(四)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死亡后的丧葬事宜,按《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集中供养的由供养服务机构办理;分散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亲属办理。丧葬费用按当年供养标准从救助供养经费中支出。

(五)提供住房救助。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由住建部门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给予住房救助。

(六)提供教育救助。教育部门对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特困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教育救助。

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形式分为分散供养和在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尊重特困人员本人意愿,合理选择救助供养形式。鼓励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分散供养;优先为完全或者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包括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按照省政府制定的相关指导标准(豫政〔2016〕79号),综合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差别等因素,确定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照料护理标准依据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和服务需求分档制定,分为全自理标准、半自理标准和全护理标准三档,参照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确定,其中:全自理的不低于1/10,半护理的不低于1/6,全护理的不低于1/3。

全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最低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本着适当提高待遇原则制定,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

八、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自主吃饭、自主穿衣、自主上下床、自主如厕、室内自主行走、自主洗澡6项指标综合评估。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在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标准档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与其他福利保障等制度衔接情况

上一篇:医院开展5s管理的方案下一篇:我学会了承担责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