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论文(精选8篇)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1.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2.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五、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拓展游戏中的“断桥”以及“信任背摔”等,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田径课程;拓展运动;高校体育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applying expanding sports to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role of expanding sport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In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fitness, i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llege track and field course with expanding sports on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on the combination, thus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rack and field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track and field course; expanding spor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port
1拓展运动概述
拓展训练是由德国教育家库尔特· 汉恩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中国,并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涉及各个领域,并广泛运用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拓展训练的目的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意识、人生态度的形成。拓展训练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式的教育活动〔1〕。
1.1拓展运动定义
拓展运动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2〕。拓展运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挑战活动,通过集体的合作来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挑战,对参与训练成员的协调性、集体行动能力以及成员的团队精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拓展运动的作用和优势
拓展运动就是创造一种新的不同于常规情境的情境模式,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身很难察觉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自身的潜力,逐步让参与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
拓展运动能非常全面地锻炼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对个人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经常进行拓展运动训练不仅能提高个人工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拓展训练大多运用到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员培训,通过拓展训练培养员工积极的工作热情、强健的体魄,对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个人的心理素质、个人的生存能力都是一种提高〔3〕。
1.3拓展运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拓展运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灵活多变,项目设计内容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现在很多高校开设了素质拓展的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都很高,这种“从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在学生进行不断的挑战和训练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都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学生拓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后踏入社会,能够很快地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快速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
2田径课程的现状
2.1各种突发事件制约田径课程的发展
根据2012年国家体质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大学生体质蓝皮书,我国大学生体质已连续十年下降,青少年平均身高已低于日本和韩国〔5〕。在大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同时,媒体又报道多起大学生在跑动过程中猝死的事件,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学校担心,很多学校甚至取消了田径课部分项目的学习。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户外运动的开展,我国室内田径场地有限,大都转移到室内活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田径运动项目的发展。
2.2田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长期以来,我国的田径工作者们对田径教学都在进行不断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革,教学目标与现代化的步伐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新时期教育系统的不断改革,目前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满足不了教学要求,更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因此,我国田径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亟待改革创新。
2.3田径教学改革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田径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法比较陈旧、呆板,在教学目标方面并没有跟上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了田径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成果不明显,造成我国田径运动教学事业发展缓慢〔6〕。因此,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田径课程的发展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因此,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成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田径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创新指导思想,在改变田径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田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考核系统的调整,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融入田径课堂教学中〔7〕。因此,全新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融入田径教学中,才能改变我国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紧跟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校的不断深入,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田径教学事业的发展。
3田径课程与拓展运动结合奠定了高校田径课程的重要地位
田径运动和拓展训练在项目内容、训练方法上,尤其是在对学生意志品质的要求上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拓展训练与田径教学相结合的前提条件〔8〕。田径运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挑战,在保留田径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改革创新田径教学,将传统的田径课程与新型的拓展运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训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
3.1田径课程与拓展运动结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田径教学中结合拓展运动对田径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化,提高学生学习田径课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田径课的学习态度。把田径课的教学分三个阶段,分别在这三个阶段加入以健身为目的的游戏活动,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不断学习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对现阶段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不同阶段的学生怎样的心理状态,及时引导学生向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在高校田径教学课程中,结合教学环境的特点开展拓展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不断的训练和教学中使学生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意志,这些意志品质都是田径各项练习不可或缺的〔9〕。
3.2田径课程与拓展运动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在田径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情景,使田径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开展素质拓展游戏,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选教学内容,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跃等心理训练活动,用拓展训练的内容、手段改进当前田径教学单一的、枯燥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素质拓展游戏中的主导作用,使田径教学更加生动、有魅力〔10〕。因此,拓展训练是田径教学的很好的补充,同时给田径教学增添了趣味性,适应田径教学改革创新的发展,所以在田径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是可行的〔11〕。
4建议
4.1田径课程与拓展运动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在不断改进,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在开展拓展运动时,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拓展活动,但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强度要适宜学生上课的运动量,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预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损伤。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安全第一的观念。
4.2在开展拓展运动时,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田径教师是以一位引导者的身份开展活动。
田径教师进行引导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更能有效地理解并掌握传授的专业知识,而回顾的过程就是对以往的学习内容深刻掌握并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领域。在更为广阔的知识范畴内,对体育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例如,对拓展情境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法运用等。所以教师必须在提高技能的基础上,拓宽自身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王龙飞,刘沛,王全昌.浅析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1(6):106.
〔2〕吴秀美.高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运动的重要性及可行性〔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80-81.
〔3〕张仲,孟雪涛.将拓展运动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72-74.
〔4〕孙辉,陈海波,曹可强,范仲根.谈拓展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3,6:50.
〔5〕杜晓峰,王丽.田径训练中引入拓展练习的实践探索〔J〕.田径,2014,4:31.
〔6〕刘晓楠.高校田径课程与拓展运动结合实施的理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21.
〔7〕邓云玲.田径课程中开展拓展教育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研究〔J〕.运动,2009(9):105.
〔8〕陈小龙.在田径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相关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9):167.
〔9〕史俊梅.拓展训练对实现田径教学目标的作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4):57.
〔10〕李冰.高中田径教学内容现状调查与拓展方向
初探〔J〕.内江科技,2011,(9):189.
〔11〕王文平,符灵荣,付朝琦,万才贵,曹坚.高校开展拓展运动可行性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7,5:117-119.
任志国(大洼县高级中学,盘锦124200)
2011-4-15
摘要:在新课程前进的步伐中,随着三级管理政策的出台,课程管理权利的下放,盘锦市部分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陆续开设了符合本校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本文对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实行走班制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通过盘锦市大洼高中高一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中,选学体育学科教学的180名同学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同时对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概念、内容、形式、学校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进行了论述,通过调查与研究,走班制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中,为广大师生灌输了新鲜血液,实验师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出现新的变化,走班制课堂教学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实施是全体师生所期望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 走班制 课堂教学 体育课
1、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大洼高中高一年级开设校本课程中选修体育学科科目的180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高一年级18个班开设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体育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将体育校本课程中课程的门类、教学内容、时空安排、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作为研究内容。
1.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走进新课程》、《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等资料。
调查回访法: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回访询问。
观察法: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在案。
2、问题的提出:
《体育与健康》课程早在几年前就有了类似的走班制教学形式,活动课俱乐部制、兴趣活动小组等等,当时为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新的乐趣,老师和学生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但就当时来说,课程的意义还不够明确,随意性也较强,因此也不能将以前的活动课俱乐部制、兴趣活动小组等就视为现在的走班制教学,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地方课程的不断推进,它们在某些程度上为现行校本课程中的走班制体育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大洼高中高一年级选学体育校本课程的180名同学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在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管理 1 能力,满足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塑造健全人格。走班制体育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走班制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3、研究内容:
3.1体育校本课程中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操作性定义与特点
3.1.1体育课中走班制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自觉自愿的、自己喜欢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打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界限,选择自己参加的体育项目和老师,按照项目的不同进行上课的一种教学形式。
3.1.2走班制的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丰富专
一、教学针对性强,在学习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通过走班制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技能、技巧、体能的关系,学有所长,学有所精。
3.2体育校本课程中走班制课堂教学的资源配置与活动内容安排
3.2.1 20010-7—2011-7大洼高中在高一年级共940名学生中开展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全体学生实行走班制课堂教学,整个高一年级共提供22门学科见(附表)供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体育与健康开设了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五门课程,共有180名学生选择。在所选学科中,学生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限,每个人从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自己喜欢的老师,按照有计划的教学步骤逐步实现情感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3.2.2在教学时空安排上,由于走班制教学形式打破班级界限,学生群体不稳定,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周以一次固定的时间来安排不同的选科进行同时上课,在这个固定的时间里,全年级940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分别到自己所选的班级、老师那里上课,其中180名选学体育的同学按学生自己所需分到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五门课程中去,在课时上,每学期安排18课时,每课时四十分钟,每18课时为一个模块。
3.2.3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三级管理政策的出台,课程管理权利的下放,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上有了自主权,在打乱班级的走班制化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能特点、学习爱好、兴趣特点和学习需要等进行“量体裁衣”,制定出合适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特色化的教学用书。
体育校本课程走班制教学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能、技能、兴趣爱好等特点,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制定出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
3.2.4在班级配制上形式上,为充分保证了用于实际教学的时间,在同一项目人数超过40人,则采用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同时让不同的老师担任。在篮球教学中,按照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分为篮球1组和篮球2组,在1组的教学中以基础性的运球、熟悉球性、传接球、三步上篮为主,而在篮球2组教学中则主要从学生已有的技能出发,进行攻防技术的练习,并在教学中不断安排教学比赛,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武术的教学中同样按照同质分组将学生划分为相对稳定的一组;在足球教学中,按照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不同分为足球A组与足球B组,在A 组中学生着重基本技能的学习与了解,足球B组则注重教学比赛与裁判规则等方面的学习;乒乓球、健美操的教学则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的中的帮教型分组形式,由于学生人数相对集中,在教学中学生技能的差别比较明显,这种“一帮一”的教学形式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2.5在授课方法上,走班制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单一形式的教学,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重心转移到重讲解、示范与分析的空间上来,在学习中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方法上,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进行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曾指出,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并不一样,他们也就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独特的学习方法,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设置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和社交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行自我监控与评价,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取得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3.2.6在师资配备中,走班制的体育课堂教学,使得教师必须具有专一化的专业知识,教师的队伍要求具有高素质、具有新观念的新力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多方面的合作,在师生关系中注重的是尊重与赞赏,在职业活动中注重的是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形成“学习的共同体”,新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职能,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更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多种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
3.2.7在教学管理上,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多次聘请教育专家来给师生讲座,让教师、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和校领导共同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8在教学评价上,走班制的教学使得教学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在走班制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出发点较一致,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所需来选择上课内容、授课老师,因此在内容评价上就比较明确,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时,我们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成长记录袋等,使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3.2.9在场地器材配备上,大洼高中拥有300米的环行田径场一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2块、乒乓场一块、形体房一间、足球场一块,球类可供100名学生人手一只,因此为体育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走班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4结果分析
4.1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课堂教学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不同能力的学生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身心得到愉悦,技术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4.2走班制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授课形式,便于教师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掌握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体能、技能也获得了进步。4.3多种评价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4.4宽松的教学场地和器材,专业的师资配备,为体育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5问题与展望:
体育校本课程实行走班制课堂教学,为广大师生灌输了新鲜血液,实验师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出现新的变化;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的情况下,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实施走班制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1、体育科研 2003-5 作者:蒙彩娥 杜代海
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等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的方式和步骤并就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最后文章就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 课程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补充性原则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在信息技术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框架内,把握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对信息技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与研究空间所在。
二、共享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具有通用性,是信息技术在高中各个学科中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需要开发出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注意共享。这种共享体现在:
1、其它学科在进行信息收集、处理、表达与交流时,可以有相应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予以支持,以此来强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2、信息技术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重复性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建议已开发类似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学校将该类资源通过可行方式实现共享。
三、实用性原则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信息素养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非常重视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的开发也必然要围绕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主线,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可操作性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与相关的便利条件,建立能够做到学生选课方便、教师上课方便集发展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保证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学到有用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与步骤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方式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学习的平台实现课程资源的共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享与课程的可操作性,开发主体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模式为实践→评估→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有三种:改编、选用、新编。
1、改编
信息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与此相关的国家或地方信息技术课程都存在着内容滞后于形势的现象。我们可以考虑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学习,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既做到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关照全体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
2、选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Internet网上有关信息技术学习的资源也日益丰富,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共享性原则,我们可以考虑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予以对外共享或与相关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协商,直接采用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取其精华,转变成为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上课的校本课程资源。在没有实现共享的初级阶段,我们也可以考虑将一些知名IT网站主办的工具性栏目介绍内容,经过适当的组织,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增强学生在信息处理、交流与表达方面的能力。
3、新编
随着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人类社会推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使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交流的方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对应于信息处理的每一环节,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特长与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国家课程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相关的主题。它可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技术前沿探究、动画处理专题、视频处理专题、IT教程制作处理专题等等。在开发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期间注意结合学校活动、其他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需要,增强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步骤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大致遵循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经历需求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这么几个必经阶段,每门学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程又有各自的特点。本人自2001年任教高二网页设计课程,经过两年的试教,熟悉了该套教材,发现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于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制定以后,决定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改编方式,尝试对浙教版的网页设计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试图使其更适合我校开设网页设计课程的实际需要,取得的实践经验汇报如下:
1、需求评估
网页设计过程是各类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网站。制作者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
人工智能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其次要有一定的美学、心理学常识;再次具备计算机技能。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与目标来判断,该网页设计课程的学习典型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作品设计阶段。该学习内容可以涉及信息技术新课标的五个选修模块如
数据库管理技术网页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右图所示。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目标――能够制作网站,它的前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它的后台部分可以涉及新课标中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及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基于互联网中与网页相关的如著名的“蜘蛛”、“爬虫”等软件可以与新课标中的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挂钩。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一学年只开设一门选修课的情况来看,既使是在零起步的情况下,也无论从教学内容准备、师资、还是场地、设备方面都不成问题,而且在有以往积累的情况下,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与深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地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承担的任务非常繁重,在忙得时候可能上课期间都要被叫出去做一些维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信息化管理两不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分层教学是信息技术学科用来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的方式。班级范围内分层,不是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一定有这么多精力来精确实施;年级范围内分层牵涉范围太大,需要涉及机房、排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课与师资分配,弄不好还会造成各方面矛盾。
再深入一个层次,我们目前发挥了我们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优势了吗?拥有发达信息技术的我们受到学校班级授课的限制,将教学局限于班级教学,仅仅局限于我们学校里的学生,这对于其他尤其是西部地区渴望学习数字技术的人们提供了我们的帮助吗?
2、确定方案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我对网页设计课程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交流跨越时空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A)制作《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它应具有如下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的功能、有利于老师实施网络课堂教学的功能、学生作业上交及评价功能、诸如视频教程、校本课程、电子教案、智慧资源等课程资源共享的功能、学生优秀作品登记与发布的功能。
B)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制定网络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然后将网页设计课程每节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尤其是有关如何操作的部分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录制成为视频,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编号,等到《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创建完毕以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尝试进行授课。
3、组织与实施
基于以上思考,经过若干年地实践,结合省编《网页设计》教材,发挥自身特长,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范例,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以网页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点介绍练习为结点,内容分为知识点介绍、练习及相应操作视频点播、思考与拓展等几部分组成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年18到72课时的网络课程容量,大致分为31个阶段。
其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的评价。预计此阶段区间课时容量可以是4到11节课之间。
依托该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课程的内容与任务逐步拓展,部分内容可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整体教学地需要平滑下移至初中、小学。
总体而言:在该网页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初期,我们制作相关的视频教程应以网页设计工具的使用及网页设计基本概念介绍为核心,网页元素图片、动画的制作工具介绍为辅,每阶段对应的学案所布置的任务应有梯度,相互之间有机联系,将多个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完成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地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根据给定格式,提供他们的视频教程与相关的学案,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平时更加钻研教材,将有规律性的、需要重复讲解的内容录制下来,制作成适合学生自主点播学习的视频教材,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在学生跟不上进度或老师无法同时兼顾课堂的时候实施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的策略。
经验之谈
网页设计校本课程从筹划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所设计的《网页设计互动学习的平台》在2005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获三等奖,在试教时期出现了并发访问困难的现象,经过改进后现在在课堂上已能够正常使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兼顾全体学生,老师与学生各取所需的目的。由于该门校本课程由一个人统筹规划并且是作为正规课程来上,所以遇到的阻力比较小,不需要太多的协调问题,但是如果要同时开出多门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让学生进行选课,那就需要以组为单位进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要按照教师申报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制定相关校本课程内容及简介、制定选课指南、组织学生参加选课培训、学生选课等相关流程,妥善解决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的选课及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紧密相关。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为信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规划、开发、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文化等信息资源,能够为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因此要能够成功开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就必须做好相关课程资源收集与整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这类资源可以有教材本身、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及光盘等、校内教师的电子教案或课件或教学录像或教学案例等数字化资源、与校运动会等活动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学生完成作业上交的数字作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技术、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成果等等
二、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很大程度上该校外课程资源是指数字化资源,如没有时空限制的数字图书馆、类似于K12之类的资源库、可从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教育类门户网站中免费获取的数字资源、可从信息技术课程网等专业学科网站获取相关的数字资源、亦可从天极网之类的IT行业网站获取相关数字资源、各类搜索引擎中直接查找需要的课程资源。除了从Internet获数字资源以外,还包括校外的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等社会资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人力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
三、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相互之间的交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对于这一点,以前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可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2002年8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并依此建立了国家级的基础教育资源库,这些都标志着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注意事项
开发者们可能会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一些问题,这里再次提醒,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一、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
每个学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有不同的目标。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技术性与人文性角度来考虑,从小学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目标则由倾向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逐步转移至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所以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当然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不平衡,高中阶段通过共享、改编的方式适当设立符合自己学校情况能解决实际问题且能帮助其他学科进行学习的技能性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也无可厚非,但要注意分清主次。
二、实践→反思→再实践„„
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根据反馈进行再次修改,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没有终点。这一点对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犹为显得重要。当教师在拥有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权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出现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对课程进行调整和补充,使之不断完善,最终使教师设计的校本课程顺利转变为适应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需要的校本课程。
三、选好网络平台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应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选择合理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素材资源的收集与相关教学行为的管理,以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时空范围,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完成各类资源管理、作业上交及评价的网络平台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如果实在存在困难,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则,选择象天空教室等一些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借签使用,帮助自己有效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课程教学。
四、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形式出现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亦根据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之类的指导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主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校本课程作品设计,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他们对某一活动或某一观点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五、关注全体学生发展,合理实施各类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应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设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特长发挥与个性的张扬的现实基础,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都有收获的目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具备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简捷有效,评价过程快捷实用。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个体以及其他同学或根据学生表现进行人工智能评价,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判定谁优谁劣!
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融入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区域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之中,在学校甚至区级部门的协调下有调不紊有序进行开发。它需要我们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把握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基础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这就需要请区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校本课程专家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评估和指导,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理论的基础,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目标,为我校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保证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指导意见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
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区域推进农村中学校本教研的策略研究 余杭区瓶窑一中 费建良
5、校本研究指导 青岛市教育科研网 解本利
6、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 丁革建
7、阳店一中校本课程实施总结 李江波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 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 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我校于2003年开展了体育“分专项小班教学”教改试验。2008年由于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学校分别实施“体育选项教学”和“兴趣分组教学”活动, 成效显著, 深受广大师生和来访广大体育同行和专家们的肯定。“体育选项教学”和“兴趣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正成为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下面笔者就以我校为例, 介绍一下在高中开展体育“选项”和“分组”教学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表
学校课程表的编排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 在编排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科、课时、年级、兼课等情况, 而且要考虑到体育学科对场地器材、天气情况的特殊要求。我校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级高中, 共有70个教学班, 14位专职体育教师, 学校实行“一校三部制”管理模式, 即各年级1班~10班由一部管理;各年级11班~20班由二部管理;高三21班~30班由三部管理, 无形之中增加了课程表编排的难度。在编排课程表时, 不仅要把“选项教学”和传统“分组教学”课表编排开, 减少相互影响和干扰;还要考虑把一、二、三部的课表尽量排开, 降低管理难度。我校结合实际制订了课表编排原则:一部周一、周三上课;二部周二、周四上课;三年级周一、二、三下午三四节及周五上课。
二、合理规划体育场地器材
体育硬件设施是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在设置“选项”教学和“分组”教学时, 首先要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因素, 学校现有哪些运动场地与器材, 能不能保证同时几个班教学的需要。其次, 要考虑场地器材的开发和再利用。体育场地不足, 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 如:利用沟渠田野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活动;利用森林、山地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等;体育器材不足, 自制开发一些体育器材, 拓展其用途。如:三门球、自制保龄球、推铁环、拓展运动项目等。第三, 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开展室内教学活动, 不仅能缓解场地不足的压力, 还能进行一些室内项目学习, 如:理论知识、保健常识、规则学习、比赛欣赏、室内游戏等, 从而保障双模式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制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最终的评价应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衡量, 学期、学年体育课成绩评价, 不仅仅是对学生个人体育综合素质的评价, 还是对班级整体体育水平的评价, 更是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我校的体育课成绩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集中统一测试与分散个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体育课成绩评价内容包括: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习态度、基础知识、体能、技能等部分, 由上下两个学期构成, 上学期侧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测项目测试;下学期侧重选测项目的测试, 如:田径 (跑、跳、投) 、体操、武术等;每一个学期还要进行不少于两个项目的专项或球类测试。为了保证测试的公平性、准确性, 除了专项测试由专项任课教师在平时测试外, 其他项目均在每学期末集中进行期末体育统一测试。测试成绩上报教导处, 纳入班级考核, 并作为个人、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体育课采用期末集中评价考核的形式, 不仅能很好地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还能够引起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锻炼和参与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培养, 有利于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发展。
四、体育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两种教学方法能否顺利实施, 体育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 他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学方案的执行者。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负责, 加强课堂组织与管理, 不得随意改变教学进度, 不得随意改变教学场地, 不得进行“放羊式”或“半放羊式”教学, 从而避免场地器材使用冲突、学生纪律涣散、教学组织混乱等不良现象发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精心备课, 上好每一节课, 用特色和魅力吸引、影响学生, 用严格的纪律和标准来规范学生, 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物理学科特点之一: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实验器材,创设学生动手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氛围。设计一些“观察与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思考。杜绝只讲不练、纸上谈兵的作法。
物理学科特点之二:紧密联系实际
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蕴涵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学习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问题。因此,紧密联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鲜明特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也强调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通过提供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联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去感受物理与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知识时,给学生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可以让学生列举和物理知识相关的各种亲身体验的活动,如,讲超重、失重内容时,让学生谈生活中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的体验等。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来了解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物理知识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极大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实际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物理学科特点之三:具有明确的结构性
物理学有其自身的知识系统,存在简明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设计要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统筹考虑,以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更要重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既见到树木,又见到森林”。
物理学科特点之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物理学在知识的掌握和问题的解决方面有许多内容需要分析论证、逻辑推理,即思维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教学设计中,既要提出对现象进行简单归纳、概括的问题,还要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运用概念、规律进行推理和解答的问题。要在重视物理结论的同时,更加注重物理结论的得出过程,即重视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教学中利用好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培养。
物理学科特点之五:物理知识的抽象思维性
物理学科知识本身及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给物理教学和物理学习都带来许多困难,但这也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物理情境与物理现象的展示,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和对物理情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加快学生的感知进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物理学科特点之六:严格的数学量化性
物理规律中的物理量之间都由数学建立起了定量的关系。物理是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是研究物理的工具。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把物理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和把数学问题转变为物理问题的操作训练,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了解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理解自然界的物理问题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可以认知的。
总而言之,物理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在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好的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通过学科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姚跃涌.高中新课程物理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3.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相结合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的心得体会10-28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论文10-29
四个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07-25
研究生拓展训练心得09-09
拓展训练激励的口号09-13
室内拓展训练的感想09-20
如何突破自我的拓展训练09-19
拓展训练给我的启示06-30
拓展训练后的感悟作文07-26
学员的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