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精选10篇)
一、经历构建概念过程, 渗透分类思想
当学生学习了平角、周角的概念后, 为了让学生对角有更深入的理解, 必须对角进行分类, 理清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因此, 学生根据角估认角的类型, 从而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角的测量来修正角的类型, 形成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的策略。学生对下列角自主估认、测量、分类后, 进行交流并汇报。
生1:∠1和∠6是锐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小。经过我的测量, ∠1的度数是45°, ∠6的度数是50°, 我的估认与我的测量结果相同。
生2:∠3是平角, 因为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与量角器经过中心点的0刻度线完全重合, 度数是180°。∠5是周角, 因为周角是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当周角的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到同一直线上时形成平角, 这时正好是180°;再旋转到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时, 等于2个平角, 所以∠5的度数是360°。
生3:∠2和∠7是钝角, 因为这两个角比直角大。经过测量, ∠2的度数是120°, ∠7的度数是130°。∠4是我的估认与实际测量不相同的, 我估认∠4是锐角, 经过测量发现∠4是直角。
生4:我想补充∠7不需要测量也能知道度数, 因为∠6和∠7形成一个平角, 已测得∠6=50°, 所以∠7=180°-∠6=180°-50°=130°。因此, ∠1和∠6是锐角, ∠4是直角, ∠2和∠7是钝角, ∠3是平角, ∠5是周角。
生5:我和同桌通过填表的方式来研究角的分类。
生6:我还知道各角之间的关系, 因为锐角<90°, 直角 =90°, 90°< 钝角 <180°, 平角 =180°, 周角 =360°, 所以, 锐角 <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生7:我想补充生6的各角之间的关系, 1平角 =2直角, 1周角 =2平角 =4直角。
要对角进行有效分类, 确定分类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经历估认角的类型、测量角的大小后再根据角的度数对角进行分类, 逐步概括并形成角的概念。正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所指出的那样:“通过多次反复的思考和长时间的积累, 使学生逐步感悟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思想”。
二、经历估量、测量过程, 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给定的角来估计角的度数, 根据角的度数来想象角的大小, 是学生学习角的度量的难点。如何让角的图形与角的度数有效结合?学生一组组地进行观察和比较, 判断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如图2)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组中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大一些, 理由是下面的角的边比上面的角的边长。
基于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特点, 学生用一幅三角板拼一拼图2中的每一组角, 判断上面的角与下面的角的大小, 并分别比较∠1, ∠3, ∠5和∠7及∠2, ∠4, ∠6和∠8的大小。学生用三角板拼后进行交流。
生1:我用三角板中的一个小角 (指30°角) 去拼∠1和∠2, 发现∠1和∠2是一样大的。
生2:我也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二组中的∠3和∠4, 发现∠3和∠4都含有2个小角。
生3: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大角 (指60°角) 去拼∠3和∠4, 发现∠3和∠4都是一个大角。
生4:我是用三角板上的小角去拼第三组的∠5和∠6, 发现∠5和∠6都含有4个小角。我的同桌用大角去拼, 发现∠5和∠6都含有2个大角。
生5:我用三角板上的大角和小角都无法拼出第四组中的角, 第四组中的角无法判断。
生6: (边展示边说) 我用两块三角板能拼出∠7和∠8, 先用含有小角的三角板拼直角, 再用另一块三角板的角 (指45°角) 就拼出了∠7和∠8。虽然我知道∠7和∠8一样大, 但我不知道∠7和∠8的度数。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1:经过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2: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因为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 所以, 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
生3:我发现∠1含有一个小角, ∠3含有两个小角, ∠5含有四个小角。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张开得越大, 角越大。
师: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比较, 得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越大。请同学们再比较∠1, ∠3, ∠5和∠7四个角的大小, 有多大, 大多少?
生1:∠3的度数是∠1的2倍;∠5的度数是∠3的2倍, 是∠1的4倍;∠7的度数是∠1的4倍多一些。因此, 这四个角的大小是∠1<∠3<∠5<∠7。
生2:用我的三角尺无法判断四个角的度数和大多少, 而我同桌三角尺上的度数能判断这四个角的度数。
生3: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要比对要计算, 不仅麻烦, 而且有的角无法用三角板来判断。比较角的大小, 要用量角器。
学生先估计一幅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 并量一量各是多少度, 再用量角器测量∠2, ∠4, ∠6和∠8中四个角的度数。学生估计与测量后, 进行交流并展示。
生1:长度标注在直角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别是90°、60°、30°。
生2:长度标注在底边的三角尺, 我的估测与测量的结果有不同的地方, 在估测时, 下面的两个角分别是40°、50°, 实际测量时发现这两个角的度数都是一样的:45°。
生3:经过对一幅三角尺的测量, 我发现开口向右的角一般要看内圈刻度, 开口向左的角一般要看外圈刻度。
生4:经过对∠2, ∠4, ∠6和∠8四个角的测量, 我测量的结果是∠2=30°、∠4=60°、∠6=120°、∠8=135°。我发现∠4比∠2大30°, ∠6比∠4大60°, ∠8比∠6大15°。
生5:四个角测量的结果与我们拼的结果一样, 而且, 我从四个角的比较中发现角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一定度数后形成的图形。
学生6:经过测量, 我现在能比划出30°、45°、60°、90°、120°、135°的角。我能想象出30°、45°、60°、90°、120°、135°角的大小。
三、经历多元作图过程, 渗透类比思想
学生在学习画角知识时, 可以充分利用原有量角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不仅经历了画角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类比的过程。如何让学生经历画角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0°、45°、60°、90°、105°、120°、165°) , 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学生先自主画角, 再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展示。
生1:我每个角都是用量角器画的, 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 所以用量角器画角比较简单。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先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因此, 我在画一个60°的角时, 先画一条射线,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 接着要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 就是这个角的度数。因此, 画角时, 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 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 通过刚画的点, 再画一条射线。最后, 标好角的符号及度数。
生2:我觉得有的角用三角尺画比较简便, 用三角尺可以直接画出45°、60°、90°的角, 而10°、105°、120°、165°的角用量角器画比较简便。
生3:我除了10°的角要用量角器外, 其他的角用三角板都可以完成, 其中105°、120°、165°的角需要一幅三角板才能画出来。
师:谁来介绍一下用一幅三角板画出105°和120°、165°的角?
生4:画105°角的方法是:利用45°+60°=105°, 可以先用三角板画出一个45°的角, 然后与45°的角共一条边再画出一个60°的角, 这两个角的和就是105°。画120°角的方法与画105°角的方法是相同的, 可以利用60°+60°=120°或者90°+30° =120°来画。
生5:画165°角的方法是:利用30°+45° +90°=165°, 可以用三角板画一个30°的角, 再接画一个45°的角, 然后再接画一个90°的角, 这三个角的和就是165° (如图3) 。
生6:我补充画165°角的方法, 利用45°+60° +60°=165° (如图4) , 我的同桌利用180°—15° =165°也能画165°的角 (如图5) 。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When you fell sad or worried,what should you do ? Let me tell you.Firstyou should take a deep breath .Then you should listen to some music.Next youwill be relaxed.You won’t be so sad or worried.When you are afraid,what shouldyou do? It’s easy.You should ask your friends for help.If you have friends withyou,you won’t feel afraid.Try to be happy every day.
英语疑问词what,how,who,why,where,when的用法.
一、what 什么 用来问是什么,叫什么,做什么等
1.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2.What is in your box? 你的盒子里是什么?
3. What’s your father?=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一)What time 什么时间 用来问时间 What time is it? 几点了?
二)What colour 什么颜色 用来问颜色 Whatcolour is your bag? 你的书包是什么颜色?
三)What about 怎么样 用来征求意见或询问感受等,大多用于承接上面的同样问题。
1.What bout this pair of shoes? 这双鞋子怎么样? 2.What about you? 你呢?
3.What about your dad? 你爸爸呢?
四)What day 星期几 用来问星期几 What day is it today/tomorrow? 今天/明天星期几?
五)What date 什么日期 问具体的日期
1.What’s the date today? 今天是几号? 2. What date is tomorrow? 明天是几号?
六)What …for 为何目的 用来问目的,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与why互换
What did you buy that for?=Whydid you buy that? 你为什么要买那个?
二、when 什么时候 用来问时间 When do you get up?你什么时候起床?
三、where 哪里 用来问地点
1. Where is my ruler? 我的尺子在哪里?2. Where are you going to ? 你打算去哪里?
3.Where are you from? =Where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里人?
四、which 哪一个 用来问具体的哪一个
1.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2.Which class are you in?你在哪一个班? 3.Which one is my pen?哪一支是我的钢笔?
五、Who 谁 用来问人物是谁
1.Who is that boy?那个男孩是谁? 2. Who are you going to with? 你打算和谁一起去?
3. Who is that pretty lady?那个漂亮的女士是谁?
六、whose 谁的 用来问东西是谁的
1. Whose bag is this? 这是谁的包? 2.Whose bike is yellow? 谁的自行车是黄色的?
七、why 为什么 用来问原因
1.Why do you like spring? 你为什么喜欢春天? 2. Why did you go there? 你为什么去那里?
八、how 怎么样 用来询问身体等状况
1. How are you? 你好吗? 2. How is your mother? 你妈妈好吗?
一)How old 几岁 用来问年龄 How old are you? 你几岁了?
二)How long 多长 用来问长度 How long are your legs? 你的腿多长?
三)How big 多大 用来问物体的大小 How big is your bedroom? 你的卧室多大?
四)How tall 多高 用来问高度 How tall is your brother? 你弟弟有多高?
五)How heavy 多重 用来问重量 How heavy are you? 你有多重?
六) How far 多远 用来问路程 2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从这儿去有多远?
七)How many 多少 用来问数量 How many apples do you have? 你有多少苹果?
八)How much 多少钱 用来问价格 how much is this dress? 这个连衣裙多少钱?
九)How about 怎么样
用来征求意见或询问感受等,大多用于承接上面的同样问题,用法与what about相同
1. How about you? 你呢?
2. How about that shirt? 那件衬衣怎么样?
英语六年级上册知识人教版2
How can Iget there ?
一、主要单词:
museum博物馆 bookstore书店 cinema电影院 turn 转弯
hospital医院 left向左 post office 邮局 science科学
right向右 straight笔直地 crossing十字路口
二、习惯语搭配:
post office邮局 science museum科学博物馆 pet hospital宠物医院
Italian restaurant意大利餐馆 Beihai Park北海公园 Palace Museum故宫博物院
go straight直走 turnright/left右/左转 next to挨着
in front of...在...前面 near the park在公园附近on Dongfang Street在东方大街上
三、惯用表达式:
Excuse me 打扰一下 Follow me, please!请跟着我!
四、公式化句型:
1、问路的句型及其答语:
问句:Where isthe + 地点? ···在哪儿?
答语:It’s + 表示地点的词语。 它···。
next to the bookstore, near the hospital/post office, over there,
on DongfangStreet, in front of the school...
2、询问怎么到某地的句型及其答语:
问句:How can +主语 + get (to)+地点? ···怎么到···?
同义句型: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地点?
Where is + 地点?
Which is the way to +地点?
答语:Turn +方向+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 ···转。
at the cinema at the corner near the post office...
五、例句:
Where is the cinema, please? 请问电影院在哪里?
It’s next to the hospital. 它与医院相邻。
Turn left at the cinema, then go straight. It’s on the left.
在电影院向左转,然后直行。它在左边。
1、生字:施 挠 庸 艰 毅 铲 劣 惹 讥 浆 岔 挚 寝 频 朦 胧 凄 斑 篇
2、词语盘点:
杰出 修筑 设计 施工 阻挠 控制 轰动 艰巨 毅然 铲平勉励 恶劣 泥浆 岔道 真挚 避免 朦胧 凄凉 引用
强烈 居庸关 悬崖峭壁 狂风怒号 惹人讥笑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可见一斑 勘测 调节 沉闷 分享 抚养 春节
热烈 刚劲 领略 复苏 先驱 迷恋 装点 惊叹 碧空如洗 波涛起伏 水落石出 百折不回 牙牙学语
3、本单元多音字:
水浒传zhuàn 朝zhāo阳 嘻嘻哈哈hā 纤xiān维 沉闷mèn 似shì的
传chuán来 朝cháo向 哈hǎ达 纤qiàn夫 闷mēn热 好似sì
4、本单元形近字:
拖(拖拉) 施(施工) 施(施工) 艰(艰巨) 讥(讥笑) 饥(饥饿)
桨(船桨) 浆(泥浆) 盆(脸盆) 岔(岔道) 涉(干涉) 频(频繁)
撤(撤退) 撒(播撒) 侵(侵入) 寝(寝食) 挚(真挚) 热(闷热)
墩(矮墩墩) 敦(伦敦)瑞 (瑞士) 端(端详) 受(接受) 授(教授)
班(上班) 斑(可见一斑)
5、本单元近义词:
勉励──鼓励 藐视──轻视 竣工──完工 主持──主办 艰巨──艰难 恶劣──险恶
精密──周密 回击──还击 阻挠──阻拦 要挟──挟制 控制──操纵
6、本单元反义词:
藐视──重视 马虎──认真 赞叹──批评 杰出──平庸 恶劣──良好 缩短──延长
孤寂──热闹 凄凉──幸福 增添──缩减 普通──特别 甜蜜──苦涩 爱戴──憎恶
7、词语搭配:
有力的回击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朦胧的薄暗 沉闷的气氛 巍峨峻拔的高原
彩色的翅膀 苍苍茫茫的草原 巍峨峻拔的高原 刚劲端庄的方块字 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
敖西的雏鹰 璀璨的诗篇 崭新的画卷 强悍的牧民 沉默地站着 有节奏地前后晃荡
细细地端详 轻轻地闻着 慢慢地咬着 一个条件 一口气 一条铁路 一口竖井
一座小城 一场暴雨 一片欢笑
8、本单元必背内容: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讯息工期的铁路干线。
(2)居唐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捧腹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从向两头开凿。
(3)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 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
(4)季羡林《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5)《中华少年》作者:李少白。
小学六年级语文期末知识点:关联句
1.并列关系。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而是……等。
2.承接关系。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等。
3.递进关系。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而且……、不仅……还……。
4.选择关系。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也不……、与其……不如……等。
5.转折关系。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关系。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7.假设关系。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8.条件关系。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语文学习方法技巧
一、基础知识的复习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一般包括:汉语拼音、字词的识记与理解、查字典知识、句子的表达(包括修辞、句式变换等)标点符号的用法、课文背诵与默写古诗、名言警句的识记等等。
我对这一板块的复习主要是:课上抓关键的知识点与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复习指导,课下鼓励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掌握。
怎样在课堂上抓关键的知识点,教给解题的方法来进行复习呢?比如对汉语拼音的复习,我是采取抓关键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复习的。如拼音中的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我一定要求学生熟记,还要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如表中的送气音、平舌音、翘舌音、前后鼻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与其他音节的区分等等,我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一指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要求他们掌握下来。)
这还不够,我还要例举一些习题,让学生明白掌握了拼音四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下面这道题:把属于同一类的写在一起:aneneiiuunaoin学生知道韵母表中的前鼻音是anenunin其他的就是复韵母eiiuao了。至于基础知识在复习的时候如何教给方法呢?这就要看题型了,有些习题是可以揪出方法来进行指导的。
如:在句式变换的复习中,陈述句如何变为反问句;“把”字句如何变为“被”字句;直接引语如何变为间接引语等等。我在复习的时候会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我认为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之后,所有的类型题都可以引刃而解了。
对于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如果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用力”是不行的。学生课下得自觉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消化才行。因为小学语文基础知识那些琐琐碎碎的“砖砖瓦瓦”不仅需要理解,也需要识记。
在复习阶段,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如果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多精彩都是枉然。即便在课堂上学生也在认真地听讲,但课下没有及时复习消化的话,没几天学生就会把老师复习的内容淡忘的。
何况,有些基础知识只能是老师指点学生自行去理解、识记掌握的,如果学生不主动复习的话一切都等于零。如:声韵母的熟悉,一个个方块字的间架结构,“日积月累”的识记背诵等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揣摩理解识记。
我们只能给学生“指路”,不能“代替”他们学习。所以我个人认为六年级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备考阶段不仅要备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语文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还要备六年级后半段学生的学习行为。一
般进入复习阶段,很多学生都会放.来,以为课上完了,可以歇一口气了。这时候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得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要给学生“打气加油”——鼓励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再加一把劲。不要认为复习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就可以上课不专心,课下不用心去复习巩固。
1.《山中访友》题目特点: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以联想与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的凝聚,是文章的文眼,同时令读者浮想联翩,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文表面描写的是拜访好友,实际拜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落花落叶、石头、悬崖等自然景物。2.课文词句讲解: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香的气息。早晨,好清爽!”:“撞了个满怀”创设了拟人化的情境,形象写出作者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微风的美好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微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作者“走进门”后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访友”之行充满了愉悦之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了访友之行在初夏的一个早晨。(拟人)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三个“不”字说明作者访友的轻松自在;“就”是“仅仅、只”的意思,说明作者访友带的只是“满怀的好心情”。这几个词突出作者访友的美好心境。(品词)“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两句话抓住了老桥的外形特点和作用,赞美老桥历经沧桑,仍然挺立在涧水上,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精神。连用三个“你”,以第二人称称呼古桥,增加亲切感,拉近作者与老桥之间的距离感,增强抒情的感染力。表达对古桥的尊敬和敬仰之情。(拟人|第二人称)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鸟儿不是在鸣叫,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拟人)“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中旋转、流淌。”:这是作者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与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作者与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感受到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联想)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作者用反问句强调山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朋友,体现“我”以自然为友的自豪和愉悦之情。(反问)“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雷阵雨来得迅猛,来得豪迈的情景,真是声势巨大,震撼心魄。(比喻)“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山中访友,本应是令人惬意之事,然而突降的雷雨却扫了雅致,着实令人有些失望。可作者却偏偏沉浸陶醉于这雨雾之中,认为能够遮风挡雨的岩石是天地赐予自己的恩泽。而反问句的使用,更加流露出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喜爱和感恩。(比喻|反问)
“雨停了。幽谷中传出几声狗吠,云岭中掠过一群归鸟。”:“幽谷”指幽深的山谷;幽谷里的“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的“一群归鸟”,以动衬静,让傍晚的幽谷显得更加寂静,间接说明作者在山中畅游了一天,表达作者对山中的“朋友”的依恋与欣赏。(品词)
“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开头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结尾是“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前后照应中,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访友的愉快,又感受到作者与山里的“朋友”的深情厚谊。(前后照应)
3.重点难点句段讲解:(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德高望重”多用于形容受尊敬的老者。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老桥的古老,而且突出了老桥默默无闻为人民大众无偿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比喻)(2)第5自然段(重点):运用排比句式,真切地写出了“我”的修辞手法,一一夸奖了山里的“朋友”:山泉如明镜般的透亮;溪流欢快似吟诵诗篇;瀑布气势雄浑如男高音;悬崖是智慧的化身;白云洁白宁静;云雀畅谈飞翔所见所闻。这样,把“我”和山里的“朋友”之间的那种深情厚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第二人称的运用,则拉近作者与“朋友”之间的距离,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感情真切饱满,仿佛自己真的在与朋友打招呼,语气亲切自然。
(3)第六自然段(重点):“它们” 指落花和落叶;“捡”、“捧”、“拾”、“数”等一系列动作写出“我”对和落花和落叶的珍视和喜爱。落花和落叶走向泥土的时间虽然短暂,却别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是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便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即使是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大自然轮回的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作者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到“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在用心感受。4.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索山中的朋友,并与他们互诉心声。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一花一树皆是自己的挚友。深刻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2段:点明作者山中访友的时间、地点、心情;
3~7段:作者山中访友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山里的朋友的深厚感情。
8:作者在傍晚时告别了山里的朋友,踏着月色尽兴而归。
2.山雨
1.课文词句讲解: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突然”说明山雨来得快,快得出乎意料;“湿润”说明山风凉爽、惬意;“轻盈”说明云雾轻快、可爱;“悄悄”说明山雨来得无声无息。湿润的山风和轻盈的云雾暗示作者对即将来临的山雨的喜爱之情。写出山雨来临时的特点,突出雨的轻快和可爱。(品词)“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很远”指横向(前后左右)距离较远,“很高”指纵向(上下)距离较长。可见山雨的声音是从四面八方传来的,与下文呼应。(呼应)“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这句是第6自然段的总起句,暗示下文要具体描绘雨给山林带来的色彩美。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先写晴天时山林色彩丰富,再写雨中山林一片嫩绿。在鲜明对比中,形象地说明雨改变了山林的色彩。(对比)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将雨中这自然之绿与画家笔下的人为之绿进行对比,人为之绿呆板缺失生气;而雨中山林之绿却生动灵秀,相对比之下,显得雨中山林之绿更富有魅力,令作者无比喜爱。(对比)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风“屏住了呼吸”,鸟儿“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这种拟人化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笔下的景物充满生机,极具人性化的色彩。(拟人)
“丁——东——丁——东„„”: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续,这连续不断的“丁——东”是山雨留下的。(省略号)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山雨的余韵”形象地说明了山雨虽然停了,但它留下的音韵还在,它的美还在。(品词)2,重点难点句段讲解: 第4自然段(重点):与文章开头照应,写出山雨来时的特点——来得突然。这句话着笔于声音,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来时的声音由远及近、由轻及重的动态过程,作者将雨声比作“无声的歌谣”,突出雨来临时的一种逐渐清晰、朦胧的音韵美,表达作者对山雨的独特情感,并给人以无限遐想。(照应|比喻)第5自然段(重点):将岩石、树叶、绿草联想成琴键,将飘飘洒洒的雨丝想象成轻捷柔软的手指,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山雨的动态美景。突出了雨至山林时声音的丰富,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不仅增强文章的美感,而且表达作者对山雨浓浓的爱。(联想|想象)4.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山雨来得突然,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来;山雨下得美妙,似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的小曲,使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雨后的山林变得十分幽静,只听见雨珠滴落的丁冬声。作者以独特的感受、清新的笔调、神奇的想象和联想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林雨景图。令人深深感受到山雨所带来的独特的音韵美和色彩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浓浓喜爱之情。1~4段:写山雨来得突然,如无字的歌谣飘然而起。
5~7段:山雨带来的音韵美和色彩美,描绘如小曲的雨声,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绿。
8~10段:写雨后的景色。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声响的描绘,突出雨后山林的幽静。3.草虫的村落
作者认为草虫村落很奇异的原因是:草虫的村落其实就是杂草丛边小甲虫的一个个小洞穴,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蚂蚁洞穴。可在作者眼里,草虫村落却像人类居住的村子,那里有街道、住宅,那里的人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朋友,也有自己的感情。
1.课文词句讲解: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又”和“躺”字,说明作者对田野有特殊的感情。“静谧”不仅是指环境的清幽,更是指心境的宁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中,作者才与大自然相融为一,才有了对草虫村落的这次奇异的游历。(品词)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点明行文的线索,“奇异”概括了这个草虫世界的特征。(线索)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一个空间——茂盛的森林。这个空间是作者通过放大构筑想象而成的。“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小虫在森林里迷路了。在想象中作者整个身心都融入自然中,走进了草虫的生活。(线索|想象)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傲然”写出小虫坚强不屈、无视困难的神态;“不断”说明小虫虽然左冲右撞,但一直不放弃,寻找出路;“终于”说明小虫经过一番努力,开辟了一条出路。这些词形象地突出了小虫游侠一般的气质。从中也体会到作者对小虫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表达小虫的坚持和无畏困难的精神。(品词)
“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起欢悦地走回洞穴去。”:从“跑出来”、“对视良久”、“欢悦”等词语可见小虫们彼此思念及相见的喜悦之情。(动作描写)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观望。”: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比作南国的少女,吸引许多虫子痴痴观望。巧妙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赋予小虫以人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草虫部落里浓浓的生活气息。(比喻|拟人)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的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了旅途的劳倦,它背这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因为蜥蜴是草虫部落的亲戚,所以村民的态度很友好,热情。作者用丰富神奇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访友图。(想象)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这是第7自然段的总起句,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线索,引出下面作者要描写的内容——“村民们”的劳动生活。(总起句)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此处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其他工作者的工作,说明了草虫村落里的村民都在自己岗位上建设着美好的家园。这种智慧,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作者由甲虫的活动,联想到人类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样的联想,使一只只美丽的小虫子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联想|省略号)“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草虫村落里和谐美好的生活感染了作者,所以他愿意牵着朋友、读者的手„„一起去感受那份美好,享受那份温馨。(句意)2,重点难点句段讲解: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来往。”:这是作者奇异的游历所展示的第二个空间,也是最主要文章中心的一部分——草虫的村落。它的位置于“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处,所以能看见许多黑甲虫村民来往,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使昆虫世界里充满人类的生活气息。(线索|想象)第6自然段(重点):“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有灵性。甲虫们振动翅膀发出声音时,便有优美的音韵如灵泉般流泻而出。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被它们吸引,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一切的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音。从这段话中及末尾的感叹号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比喻)“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一幅甲虫”村民们”的劳动图生动展现出作者面前。作者用丰富的想象赋予小虫勤劳的特点。从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着路,可以看出小甲虫的勤勉。结尾的问句既是作者的思考,也引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以“夕阳亲吻着西山”这样拟人化的手法,点明此时已是傍晚。“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点明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惬意。(拟人)
4.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写了我借助奇特的想象,追随着一只小虫,来到草虫部落。在这里我看到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街道小巷,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庞然大物—蜥蜴,欣赏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村民的生活。作者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喜爱之情。1:写出这次奇异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
2~9段:通过对草虫村落的描绘,展示了草虫村落的居民们的生活与劳动场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10~11段:写作者整个下午都沉浸在奇异游历的欢快之中,表动作和对草虫村落的依恋之情。
4.索溪峪的“野” 1.课文词句讲解: “山是野的。”:这句是本段(第2自然段)的中心句,总写山的‘野’。(中心句)“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突出“索溪峪的山”未经人工雕琢,具有野性美的特点(句意)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
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具体描绘了索溪峪的山的惊险美。抓住“断壁悬崖”、“悬空的巨石”等这些典型景物来写山的惊险美;再从“一线天”、“百丈峡”这些山名上来衬托山的惊险美。(句意)“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峰峦起伏,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不是„„也不是„„而是„„”先排除,后肯定,这是从山峰绵亘蜿蜒的角度具体地写出了山的磅礴美;“十里画廊”和“西海峰林”以点带面,进一步表现了峰峦起伏、绵延不绝的磅礴美。(句意)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栏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婷婷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斜山”是指山峰似从山的一边飘逸而出。“旁逸”写出了山峰斜出的是那样随意潇洒,而“巍巍”则写出了山峰的高。作者由山形相对、山势相依的山,联想到热恋情人,它们似在凝望,或细语,别具一格。由山体不高、山形奇特的山联想到少女,她们婷婷玉立,姿态万千。(品词|联想)“水是野的。”:这句是本段(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总写索溪水的特点——野。(中心句)“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与水的两种关系:一是山与水并肩而行;二是水将山路拦腰截断。(拟人)
“山路哥哥倒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它请树木大叔帮忙,几棵大树往索溪身上一搭,反从它身上跨过去了。山路哥哥还找石头弟弟帮忙,几块巨石一垫,山路便化成一条虚线,一跳一跳地从水中过去了。山路还有更巧妙的办法,它在河床上垫一排大卵石,从水底下一个猛子扎过去。”:想象溪水与山路相互嬉戏玩耍的情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索溪曲折起伏的特点,生动地揭示了溪水和山路相依相绕的密切关系。(想象|拟人)“这样的‘路’,还可以过汽车——汽车吼叫着,车身摇晃着,卵石挤碰着,水花四溅,我们的心也砰砰直跳„„平生没走过这么‘野’的路!”:从汽车的震动上,从水花的变化中,从我们的感受中,具体写出了路的“野”。(句意)“山上的野物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是本段(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写出了山上的动物是“野”的。(中心句)
“当我们一行中的一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将猴子那份调皮与十足的“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句意)“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这句是本段(第5自然段)的中心句,总写在如此“野”性十足的山水间行走的人也变得“野”起来了。(中心句)
“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攀缘”、“ 大嚼着”、“ 蹦来跳去”等动作,形象地写出了城里姑娘和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索溪峪的影响下也返璞归真,具有了野性美。(动作描写)2,重点难点句段讲解: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开篇用一句话概括了游览索溪峪的独特感觉,既点明了文题,又统领了全文。体现了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点题|中心句)
“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把索溪想象成一个野孩子,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这神奇的想象,生动的描写,让索溪变得灵气飞扬,野趣盎然。从侧面表达出来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想象|侧面描写)
“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淌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畅游在充满野性的山水间,人们接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忘却了烦恼,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纯真、质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句话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4.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写了索溪峪的山是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峰峦起伏绵亘蜿蜒的野性美;索溪峪的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索溪峪的猴子在枝头跳来跳去,野性十足;索溪峪的游人嚼玉米棒、蹦来跳去,也变得也起来了。作者通过描绘索溪峪的绮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悦的心情。
1:写了作者游览张家界索溪峪的整体感受——索溪峪以“野”闻名。2~5段: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山、水、野物、游人的野。回顾·拓展一
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归类整理:
一、需掌握的词语
清爽 吟诵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躯 精致 蕴含 奥秘 侠客 静谧 追随 小巷 俏丽 烘烤 音韵 演奏 探索 勤勉 漫游 亲吻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左冲右撞 意味深长 庞然大物 行色匆匆 神奇 优雅 辨认 清新 欢悦 清脆 凝聚 恶作剧 奇妙无比 不拘一格 年过花甲
邀请 俯身 逗乐 庞大(易错词语)
二、易错字形近字
邀——激
瀑——爆
津——律
俯——腑
侠——峡
躯——驱
峭——捎
巷——港
逗——痘
谧——秘
吻——物
俏——梢
庞——宠
烤——拷
韵——均
勤——勒
勉——挽
三、近义词解析:
清爽——凉爽
热切——恳切
雄浑——雄壮
恩泽——恩惠
轻捷——敏捷
忘却——忘记
倾吐——倾诉
欢悦——欢快
静谧——安静
攀谈——交谈
奇异——奇特
追随——跟随
欢跃——欢腾
勤勉——勤奋
胆颤——胆寒
温习——复习
磅礴——澎湃
攀缘——攀爬
四、反义词:
陡峭——平缓
挺拔——弯曲
精致——粗糙
蕴含——暴露
湿润——干燥
轻盈——笨拙
清晰——模糊
优雅——粗俗
静谧——热闹
细密——稀疏
坚硬——柔软
粗壮——瘦弱
蜿蜒——笔直
快活——忧伤
婷婷玉立——五大三粗
五、词、成语积累(课内):
满怀、清爽、幽径、拜访、德高望重、涧水、凝望、岁月悠悠、波光明灭、知己、年轮、汩汩、唱和、雄浑、陡峭、津津乐道、纹理、奥秘、仪式、缕缕、轻盈、歌谣、逐渐、清晰、飘飘洒洒、轻捷、优雅、音符、水淋淋、清新、忘却、啼啭、欢悦、凝聚、余韵、静谧、追随、游历、迷失、傲然、游侠、寒暄、散布、甲虫、熙熙攘攘、意味深长、花色斑斓、驻足痴望、蜥蜴、庞然大物、攀谈、远房、野灌丛、全神贯注、音韵、僻静、行色匆匆、勤勉、迷惑、脑海、蕴藏、智慧、担任、悠悠忽忽、漫游、索溪峪、天然、惊险、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悬空、望而生畏、磅礴、一峰独秀、三五峰呼应、峰峦起伏、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直插云天、横栏绿水、旁逸斜出、巍巍、相对相依、热恋情人、婷婷玉立、窈窕淑女、深山、蹦跳而出、孩子、并肩而行、横铲一脚、拦腰截断、了不起、巧妙、虚线、卵石、挤碰、水花四溅、砰砰直跳、劲头、难以言状、经过、恶作剧、同胞、慌忙、攀缘、年过花甲、蹦来跳去、温习、儿时、功课、丝袜、乱石、返璞归真
六、诗句解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于龚自珍的《已亥杂诗》。飘落的残花并非无情,融入泥土里化为绿肥,还是依旧可以哺育花。诗人以花自喻,含蓄地诉说自己虽处世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尚未动摇过,自信高尚的情操更能感染读者,感召年轻一代。“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出自于张维屏的《新雷》。诗中的“造物”即造物者,指天。天虽无任何只言片语,却有情意,每当寒冷过去时,便令我们天已来临。“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出自于刘方平的《月夜》。今夜晚上之时,我格外感觉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还隐约耳闻透过绿窗纱传来的虫鸣。“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出自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月影窈窕,朦胧从远方听闻一曲幽静的曲子——《折杨柳》。笛声幽邃,不禁油然而生之感:此时此刻听到这曲竹笛吹出的曲子,谁能不思念远方的故乡呢?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出自陈与义的《襄邑道中》。卧躺在渔船上,向上仰望蓝天,漫天白云优雅地矗立,尚未飘动,殊不知,云、我一起飘向遥远的东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自于元稹的《菊花》。并不是非非偏爱菊,只是因为菊花不畏严寒,迎风傲雪,若菊花展开过后,便再无他花开放了。P16页:妙答“一”字诗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1、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5cm,画出的圆的半径是,周长是(),面积是()。
2、在一个边长20cm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剩下的边角料是()cm。
3、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m,它的面积是()。
4、5时15分=()时2.4平方米=()平方厘米
5、六(1)班星期一的出勤人数是48人,请假2人,缺勤率是();第二天出勤率是98%,第二天出勤()人。
6、比3千米多40%是(),比()少40%是45千克。
7、一本书定价75元,如果打八折出售,现价()元。
8、把5克盐放入45克水中,盐与水的质量比是(),盐占盐水的()%。
9、一本书,看了,则看了的和没看的比是()。
10、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则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是(),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11、()÷24=24:()=()%=()(填小数)
12、8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如果每两人赛一场,一共要赛()场。
13、一个数的30%是24,这个数的80%是()。
14、为反映出某地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统计图较好。
二、判断题。(5分)
1、不管圆的大小,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2、甲比乙多20%,乙就比甲少20%。()
3、如果a是b的,那么b与a的比是7:2。()
4、把一根木料锯成10段,每段所用的时间是锯完整根木料所用时间的。()
1.常见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称呼的单词:parents父母cousin同辈表亲(或堂亲)
uncle舅父;叔父;伯父;姑父;姨夫aunt姑母;姨母babybrother婴儿小弟弟
2.常见表示职业的单词:doctor医生cook厨师driver司机farmer农民nurse护士
3.表示询问可数名词数量的短语:howmany多少
二、了解词汇
1.生活中常用的单词:people人们but但是little小的puppy小狗job工作basketball篮球
2.常见的表示职业的短语:footballplayer足球运动员basketballplayer篮球运动员baseballplayer棒球运动员
2.生活中常用的短语:onthetree在树上acupofmilk一杯牛奶cutthecake切蛋糕
三、核心句型
1.—Howmanypeoplearethereinyourfamily?你家有几口人?
—Three.三口人。
解读:此句型用来询问家中有几位家庭成员。howmany对可数名词的量进行提问,回答时可以直接说数字。
2.Myfamilyhassixpeople.我家有六口人。
解读:此句型用来表达家中有几位家庭成员。has是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意为“有”。
3.—Isthisyouruncle?这是你叔叔吗?
—Yes,itis.是的。
解读:此句型用来询问某人与说话方的亲属关系。
4.—What’syouraunt’sjob?你婶婶做什么工作?
—She’sanurse.她是位护士。
解读:此句型用来询问某人的职业。What’s是whatis的缩写形式。
5.—What’sherjob?她做什么工作?
—She’sanurse.她是位护士。
解读:此句型用来询问第三人称的职业。
6.Thisismyfamily.这是我的家人。
解读:此句型用来表达这是某人的家人。
7.Heisadriver.他是名司机。
解读:此句型用来描述某人的职业。
四、了解句型
1.Howmanyapplesarethereonthetree?树上有多少个苹果?
解读:此句型用来询问树上有多少个苹果。howmany对可数名词的量进行提问,回答时可以直接用数字。
2.Meetmyfamily!见见我的家人吧!
3.Thesearephotosofmyfamily.这些是我家人的照片。
解读:此句型用来表达这些是某物。photoof…意为“……的照片”。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推荐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点归纳(人教版)09-20
人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10-2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25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复习教案11-0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11-15
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