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概论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档案事业概论(精选8篇)

档案事业概论 篇1

第一章 档案与档案工作

1.2.3.4.5.最早的文字记录、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殷商甲骨档案。西汉初年,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最早的纸质地图实物、最早的纸质档案:“放马滩纸”。民国档案: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民政府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指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6.新中国成立后的现行(当代)档案:指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形成的档案,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

第二章 档案事业

1.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2.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对全国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3.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其标志性事件有:

① 1955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

理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这是我国对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第一次表述,也是机关档案实行集中管理的第一次表述。

② 1955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档案局组织简则》规定“国家档案局

是国家院直接领导下,掌握国家档案事物“的机构。

③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确定了国家档案工

作的基本原则,这是我国对国家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第一次表述。

④ 1959年1月7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又确定了

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标志着我国档案事业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正式建立。

4.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

① 1980年2月14日,重申了档案工作原则、管理体制和工作方针。

② 1980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技档案工作必须按

专业实行统一管理。

③ 1983年4月2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

对驻在地方的上级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以专业主管机关为主、地方档案管理机关为辅的管理体制。从此开始对专业和科技档案工作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

④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是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⑤ 经历过的两次大的改革,一是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批

转<关于调整我国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请示>的通知》,国家档案局(国务院直属局)由中央办公厅领导,改归国务院领导,列入政府编制序列;二是1993年10月17日,国家档案局“三定”方案,规定“中央档案馆与国家档案局合并,一个机构挂中央档案馆和国家档案局两块牌子”。

5.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国家机关开展“行政效率运动”,在部门国家机关和省级机关开始设立了档案室,创设了档案专业教育,形成了近代档案学理论,档案事业开始

6.7.8.9.10.11.萌芽;1957年,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接管旧政权遗留的档案,征集革命历史档案: ① 1949年1月北京解放后,北京市文管会接管了收藏有明清档案的故宫博物馆; ② 1949年10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了政务院指导接收工作委员会,开始接管、集中国民党中央政府机关的档案。③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征集革命历史文件及其他史料的通令。④ 1950年3月,政务院指导开始整理留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中央机关档案。⑤ 1951年3月,主要收藏明清档案的故宫博物馆文献馆改称为档案馆。⑥ 1955年8月19日,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妥善地保存和严格地清查敌人遗留下来的各项档案材料的通知。⑦ 1955年8月24日,指出:全部敌伪档案“经过初步分类登记以后,应妥善地保管起来,片纸只字也不得再有损毁或遗失”。制定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制度和法规,建立起机关档案工作,集中管理大行政区撤销机关的档案: ① 1951年3月,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召开中央一级党、政、军各机关和群众团体第一次档案工作座谈会,原则决定党、政、军三大系统保管文件的分工和建立集中保管档案的档案室,以及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方法等问题。② 1951年9月29日,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方法》,文书、档案工作初步在中央、大区、省、市级机关建立起来。③ 1954年12月1日,中央办公厅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④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⑤ 到1956年底,全国县以上机关普遍建立起档案室,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基础。成立国家档案局,开展对档案学理论研究,创办档案高等教育: ① 1954年11月8日,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批准设立国家档案局。② 1951年5月31日,创办了《材料工作通讯》,1953年5月该刊名为《档案工作》。③ 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档案专修班正式开学。全面建设阶段(1958—1966年): ① 1959年1月7日,实现了党、政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② 国家档案馆网初步建立。1951年3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称为档案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档案馆。1959年6月24日,中央档案馆这是成立,并于1959年10月8日这是开馆。③ 1952年,第一个保存国家地质档案资料的专门档案馆——地质资料馆成立。④ 到1965年底,全国省、地、县三级地方档案馆普遍建立。⑤ 到1962年,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大都建立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档案室,或配备了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工作人员。⑥ 1959年12月1日——9日,“大连会议”讨论了《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大连会议的召开和《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原来处于分散的、不统一的科技档案工作,开始有了基本的、统一的做法和制度。严重挫折阶段(1966—1976年):档案机构陷入瘫痪状态,有档案工作而无档案事业。恢复提高阶段(1976—1987年):

① 1979年2月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的恢复;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把档

案工作的服务重点逐步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12.13.14.15.16.17.18.19.20.21.22.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正式批准开放历史档案。1982年12月,恢复整顿任务基本完成。③ 我国于1980年正式加入国际档案理事会,开始派代表每4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档案大会。全面发展阶段(1988年以来): ① 《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颁布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施行,《档案法》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我国档案事业走上了依法治理的轨道。② 1996年9月,我国成功地在北京主办了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并成为了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国。这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国际档案大会。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即“一个基地一个中心”)。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两个基地两个中心”即“四位一体”功能)。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据此,国家综合档案馆也是法定的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我国高等档案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档案管理特种教席并于1940年10月创办了档案管理专科。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设立档案专修班,标志着新中国档案高等专业教育的诞生。国家档案局于1988年4月设立档案干部教育中心。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档案专业技术职称制度。1981年1月30日,国务院批转《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从此在全国档案系统实行了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自2000年以来,即采用考试或考评结合的方式,代替原有的单一评审制。例如,浙江省2009年2月5日印发了《浙江省档案系列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务聘任实施方法》。1996年9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上通过了《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美国1955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份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并在1980年、1992年、2005年对规范先后进行了三次修行。

第三章 档案法制建设

1.《档案法》是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中的第一部法律,1987年9月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于1988年1月1日期施行。1996年7月5日,对其进行了修改。《档案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档案事业走上了依法治理的轨道。

2.《档案法实施办法》于1990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11月19日国家档案

局第1号令发布实施。1999年5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6月7日国家档案局第5号令重新发布实施修改后的《档案法实施方法》。

第四章 外国文件与档案管理

1.1982年的第二次专家协商会议上,对文件管理职能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了

六项具体职能。

2.美国1976年颁布的《联邦文件管理法》,对文件管理的职能制定了六项规定。

3.档案的“禁毁年限”即源于迈斯奈尔在“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思想。

4.5.6.7.8.9.10.11.12.13.14.15.詹金逊在1992年出版的《档案管理手册》。英国公共档案馆于1962年制定了《公共文件永久性保存的选择标准》。“登记室原则”是在1881年普鲁士颁布的《国家机密档案馆档案整理条例》中提出的。随着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建立,来源原则第一次应用于美国现代档案管理。意大利档案学家波尼法希奥在其1632年出版的《档案论》一书中第一次论述道,要启用“档案馆”来代替名称各异的档案收藏机构,并明确提出,档案馆的性质应当是公开的,只有可以公开的档案才应当归档案馆保存。1790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近现代意义的向公众开放的国家档案馆。1794年6月25日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令》。法国历史学家朗格鲁在1898年出版的《历史研究导论》提出了档案开放原则的意义。1980年召开的第9届国际档案大会,把档案利用分为三种类型:学术利用,实际利用和普遍利用。英国1838年8月14日颁布了第一部档案法——《英国公共档案法》,决定成立英国公共档案馆。日本1987年12月15日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档案法——《档案馆法》。1821年2月12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颁布了建立国立文献学院(又译档案学院)的命令,宣告了世界上第一所高等档案学府的诞生。1854年,奥地利成立维也纳档案学院(1904年改组为历史研究院)。1894年,德国建立位于黑森州的马尔堡档案学院。这三所档案学院办学至今,被西方档案学家称为三代档案学院。1930年苏联创办莫斯科档案学院,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档案高等教育的开端。

第五章 档案学

1.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所著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第一次看到了“档

案学”的名称。

2.1790年,法国在原国民会议档案馆的基础上,成立了法国国家档案馆。

3.1794年6月25日,法国颁布了著名的《穑月七日档案法令》,肯定并进一步发展了集

中管理档案的思想。

4.1821年,法国国立文献学院的成立,推动了档案学的产生。

5.1918年6月1日,列宁亲自签发了《关于改革和集中统一管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档案

工作的法令》(也称“六一法令”)

6.1925年,苏联档案当局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档案学术大讨论,定义了档案全宗的概念:

档案全宗就是在机关或个人活动过程中有机地形成的档案材料的总和。这个定义在苏联档案学史上被称之为“莫斯科公式”。

7.1935年,克雅捷夫出版的《档案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是苏联档案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

著作。

8.欧洲的档案学理论于20世纪初传入美国、加拿大等国。

9.1929年,美国档案学者列兰德进一步介绍了欧洲的来源原则,指出体现行政实体的档

案实体应当是档案分类、整理和编目的出发点。

10.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后,正式把来源原则作为公共档案管理的基础,决定档

案馆的档案以文件组合的形式管理。

11.1996年,加拿大的特里•库克发表的《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时代及后现代

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等文章,标志着“后保管”时代的到来。12.中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① 1933年,国民党发起的“行政效率”运动,是促使我国近代档案学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档案学的概念在我国正式出现在腾固于1935年撰写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

初步工作》。

13.档案学的重构与渐进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①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摒弃了档案学史历史学的辅助科目的观点,开始强调档

案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了不同于旧中国的崭新的科学体系。

②1958年12月,国家档案局成立了档案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档案科学

研究机构。②

14.档案学的完善与繁荣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1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在20世纪文件数量急剧增长的专业背景下提出的,正如阿根廷档

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评价的那样,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

16.20世纪30年代以来,文件数量的急剧膨胀,导致新型的文件管理机构——文件中心得

以出现和普及。

17.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最早提出“文件生命周期”概念。

18.195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艾利斯在第1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了文件运动的“三阶段论”:现行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与文件的保管场所:办公室、文件中心和档案馆是相吻合和相对应的。

19.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出版的《文件的选择》(1982)和

《文件生命周期研究》(1987),是全面系统论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代表作。

20.1999年9月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何嘉荪、傅荣校著的《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

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一书,标志着中国化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

21.1997年,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中,将电子文

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设计、形成和维护三个阶段。

22.2000年,阿普沃德又对文件连续体模型进行了深层改造,提出了新的文件连续体模型,将其标榜为“指导网络时代文件管理实践的理论”。

23.1841年,法国内政部发布了《关于各部和各地区档案管理和分类的指示》,首次提出了

一种新的档案整理原则——“尊重全宗原则”。

24.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确立了《档案的整理

与编目手册》的核心思想是来源原则,并宣布这一原则是档案专业人员的基本原则。

25.1985年美国档案学者理查德•莱特和戴维•比尔曼在加拿大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档案》

上发表了著名论文《来源原则的力量》,呼吁重新认识来源原则。

26.传统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①1901年,普鲁士迈斯奈尔提出的一套鉴定标准,首次把档案的价值鉴定上升到

理论高度,奠定了鉴定理论形成的基础。

②20世纪二、三是年代,波兰卡林斯基提出了“职能鉴定论”:即文件的价值取决

于产生机关的职能及其在政府机关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27.双重价值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5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档案学者博

尔斯和茱莉亚•杨提出了一个由三个模块组成的鉴定决策模型:“信息价值”、“保管费用”、“鉴定建议”。

28.新职能鉴定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档案事业概论 篇2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价值

1.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保证档案完整以及档案安全,档案工作部门需要对各种台账、账簿等进行精心建设,用数字形式将档案资料的收进、移出、分类等表现出来,摸清家底、明确档案数据情况,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为了提供必要的档案库房建筑设计的参考数据资料,档案部门要积累长年的档案库房温湿度数据;为了提供可靠的档案保护技术数据,采用各种先进技术设施来延长档案资料的最长使用寿命,有关档案的损毁情况、保管年限、材料耐腐蚀性等都需要档案工作部门进行详细统计,其目的就在于为档案利用准备好真实、可靠的原始档案资料,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2.提供档案工作依据。诸如档案的产生、档案的门类、档案的数量等档案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档案统计来精确反映。此外,档案资料的更替、档案利用的效率及频率等也都需要档案统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从档案工作的硬件建设来说,诸如档案工作部门人财物的实际需求量等,同样需要档案统计工作来完成。在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各领域、各部门如果需要档案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档案统计为此提供的真实数据保证,也为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提供参考借鉴[1]。

3.加深档案工作意识。档案工作的业务环节包括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及利用等。档案部门应对档案工作各环节心中有数,对各类问题能做基本的数量分析。档案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档案统计工作,各环节业务工作都需要档案统计的密切配合。如档案的进馆环节,在资料接收之前,需要掌握进馆单位的档案情况,了解机关档案室档案的数量和质量,在此基础上对人力、物力、包装工具、存放位置及进馆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安排,确保档案接收能够顺利完成。毋庸置疑,档案工作是有其特殊的规律性的,档案统计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这种规律性的发现有着积极意义,也能提升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各个业务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保证档案工作整体开展的便利。

4.实施有效监督检查。为了了解和掌握档案的形成、管理、利用及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衡量档案工作各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需要发挥统计工作在档案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积累长期系统的档案统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研究,实现对档案工作特有规律的深刻认知,对档案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档案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档案工作的特点、趋势等,档案统计工作都可以做出必要的反映。档案工作部门在拿到科学统计后的数据后,完全可以掌控整个档案部门的工作实情,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对不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内容等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5.促进档案理论研究。档案学是一门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进步,离不了统计研究。档案统计能够揭示其发展规律,深入研究档案学理论的真谛。档案工作的特有规律性一般是通过数量统计来发现的,而数量统计无疑是档案统计工作的范畴。海量的统计数据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档案学而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强化定量研究、弱化定性研究的主要依据,而这种发展趋势将使档案学理论研究日趋完善[2]。

6.有效宣传档案工作。加强档案宣传工作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而统计数据是最具客观性、科学性、说服力的宣传工具,曾经那些流于字面的乏味语言在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面前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和价值存在。假设如前文所述,档案统计能够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那么它对于促进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以及对整个档案工作都是至关重要。

二、做好档案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一直以来,档案工作各业务中最薄弱的就是档案统计工作,档案统计的重要作用没有被充分地认识。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工作没有力度,多数档案馆收集的资料在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很欠缺,很难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借鉴资料促进整个档案事业进步。档案工作需要有力领导,而有力领导则需要重视对档案统计的强化,需要将档案统计切实纳入到整个档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人员组织、经费开支、制度设定等各个领域提升对档案统计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将“重视”落到实处,引导档案统计工作在档案管理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档案统计制度,保证档案统计的准确性、及时性。档案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数据的准确无误。失去了准确性,统计数据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统计工作就会无的放矢。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一方面要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的审核和管理。各级档案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真实地填报各种统计报表,对每一张表格、每一个数据做到认真负责,实事求是。逐级上报档案统计报表,对档案统计工作实行逐级管理,各级负责人应对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负责,对于弄虚作假的现象,按情节严重程度追究当事人及负责人的责任。及时性要求各级档案统计资料按时报送上级部门,及时登记档案统计原始记录并及时汇总上报档案统计报表需要有制度做保障,常用的有档案统计台账制度和档案统计报表制度。每一个填报单位都应该遵守统计制度要求,增强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报档案统计资料[3]。

3.加强档案统计分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通过绘制相应的、能够直截了当反映档案工作未来形势的状态图表或曲线图表等;通过分析真实数据获得科学结论以真实反映各种问题或问题后果在档案工作中的表现,反映各环节、各层次间的相互联系;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对理论数据进行推断假设分析,直观作出判断,通过科学预测,为档案工作的领导决策提供可行的建议。如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创新了档案统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助推了相关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档案统计人员只需要将统计所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就能加速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过程,同时具备准确性高、存储安全、便于汇总等优点。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利用统计数据绘制不同的统计图表,更直观明了地反映数据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对档案工作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使领导部门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具体情况。

4.对档案统计工作实施切实监督与管理。一是每年进行一次档案统计工作的抽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年度统计报告工作结束后,认真审核基层统计报表,抽检一些重点单位及重点档案数据,保证其真实准确。其次,要第一时间通报每年度的档案统计工作状态。每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切实并及时掌握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下级或平级数据报送情况要进行年度抽检,并进行评比,表扬奖励工作完成得优秀的单位,通报批评有弄虚作假的单位及未能及时上报的单位。三是加强对档案统计业务的指导。管理部门要将统计工作纳入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中,在检查中加强指导,强化档案统计制度的制定及落实,更有力地监督基层单位做好统计数据资料的积累。四是将档案统计工作纳入目标与绩效考核中。档案部门的将统计工作纳入目标与绩效考核,其目的十分明确,即为提升各部门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档案统计工作。最后,要强化执法、检查档案统计工作是否照章办事。强化执法检查的目的在于促使下级或基层档案部门重视统计工作,将重视程度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切实将档案统计工作落实到实处。

档案事业“三字经” 篇3

人留名,雁遗声;档案功。在存真。强记忆,治太平;赖于斯,文化存。凭证据,守诚信;双元情,两面神。利害萌,书契生;吾先民,靠结绳。卜甲骨,镂钟鼓;存绢帛,典竹木。执其中,喻其正;简册厚,簿书沉。掌祖庙,登天府;藏正本,用贰副。砌石室,镏金椟;置禁中,设秘府。辑春秋,纂尚书;孔仲尼,信而述。重户籍,好舆图;焚诗书,坑士儒。麒麟丰,天禄富;石渠藏,东观贮。太史公,遗史赋;兰台令,有班固。唐六典,汇制度;倡贴黄,慎押署。有中书,管记注;科举兴,甲历出。建史馆,定移入;刘子玄,另立书。重保密,继孔目;千字文,架阁库。金耀门㈤,藏文书;严交接,定移除。照文卷,刷案牍;磨官绩,勘记录。黄册库,鱼鳞图;经纬补,在禁湖。半印勘,验合符;诸司阁。广基础。皇史崴,意仿古;神谕阁,帝王谱。斯坦因。窃高窟;王道士,后人诛。八千袋,坎坷路;论其功,有式如。三百载,近学府;比次业,蔡陈吴。宫墙内,文献部;沈兼士,重学术。文献力,靠爬梳;连锁法,关政务。越西洋,考夷俗;重来源。汇掌故。明处置,严发读;中央库,雪中椟。惟曾三,最辛苦;战火里,建国初。国家局,是直属;体制一,馆为主。文革中,忌旧物;假作真,档堪涂。冬日暖,在戊午;阅档风,冤假除。于丁卯,档法布;二十载,渐成熟。企事业,档来助;升级忙,强内务。收管用,加保护;比规范,赛技术。三合一,双轨路;开视野,国门出。新馆立,面貌殊;讲功能,议前途。局馆网,数据库;优资源,拓用户。掘信息,立项目;重文化,强服务。吴老心,系高徒;三江水,静园树。淡名利,看付出;档案人,缘与福。学理论,懂技术;逢盛世,君莫负。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篇4

1.非政府性(1.组织结构的非政府性,2.资源获取的非政府性,3.公共责任承担上的非政府

性)2.服务性 3.非营利性(1.不以营利为目的,2.排斥个人营利行为,3.排斥团队营利)4自主性 5.志愿性

2.公共事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

1.管理目标不同,2.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 3.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 4.绩效评估标准不同 5.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6 管理的性质不同。

3.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上的区别 2.成员管理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同 3.管理手段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不同

4.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

1.无法提供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2.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3.无法消除负外部效应的存在 4.市场体制难以实现经济的稳定

5.国家体制的局限性

1.专观努力同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存在差距 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 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

6.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

1.政府决定着公管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基本方向 2.政府决定着公管的体制和运行机制 3.政府是公管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7.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

1.相对独立性 2.非营利性 3.低成本,高质量 4.专业性 5.沟通性 6.灵活性 7.互助性

8.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

1.志愿失灵(1.筹款不足 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自身存在的缺陷(1.缺乏独立性 2.组织性质混乱 3.立法滞后 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 5.自律机制不健全)

9.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

1.经济指标 2.效率指标 3.效果指标 4.公平指标

10.绩效测评(人员)方法

1.目标法 2.比较法 3.评价表法 4.工作标准法 5.重要事件记录法 6..等级描述评价法 ★11.当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听证范围狭窄,规定不明确 2.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 3.程序意识不强,公开程度不高 4.听证的辩论性不足 5.听证笔录缺乏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12.我国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

1.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的环境下运行 2.建立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3.及时,透明发布危机信息,保持社会公众心理平稳 4.转变思想,让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危机管理

13.公共责任构成要素

1.承担公共责任的行为主体 2.公共责任的内容 3.公共责任的客体

14..政府规制的领域和主要内容

1.注册登记制度 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 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6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透明度的规制

15.中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 2.道德滑坡 公共事业组织面临的道德危机 3 社会监督薄弱

4.组织缺位 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监督管理不力 5.角色冲突 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6.双重俘获 监督疲软的结果

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 检查制度 5财务监督

17.事业单位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18.性社会组织。

19.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0.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21.公管伦理建设的途径

1.由道德驱动的自律向制度化自律的转变(1.制度必须是符号伦理的2.发挥政府的作用)2.由公管人员伦理向组织伦理转变(1.加快公共事业组织的伦理制度建设 2.构建伦理的组织文化)3.由公管主体伦理构建向客体构建转变(1.通过政务公开,培养公管客体的主人翁意识

2.宣传公管部门政策和伦理观念,缩短主客体伦理观念的差距 3.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公管)

22.传统公管体制的特征

1.公共事业行政化(1.各类公共事业创立主体的行政化 2.各类事业单位管理的行政化 3.公共事业运行中的非法制化)2.公共事业主体单一化(1.国家成为唯一的事业单位,包办一切事业 2.国家财政统包供给各项事业经费)3.资源配置非社会化(1.公管计划化2.公管事出多门3事业单位相对封闭,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4.职能体系扩大化

23.新型事业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1.现代事业法人制度 2.现代事业组织模式3.现代事业领导制度 4.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 5.现代事业人事制度

24.我国公管体制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1.解放思想,转换观念 2.实现分类管理,明确公管主体 3.政事分开,重新界定政府职能4.培育市场,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竞争和合作 5.构筑法律支持

25.公共事业的社会化

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根本机制 3.多远的约束成为公管的基本特征

26.事业型市场的特点

1.精神产品为主要经营内容 2.交换行为多伴随传播活动 3.交换中产品所有权不发生转让 4.生产消费不可分与可分性并存 5 市场运行目标的双重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篇5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

(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社会公共事务(P6):

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人、家庭、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承担,但又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需要由政府等公共组织提供的服务或办理的事项。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事务是指国家立法部门授权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所有与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有关的事务和活动,如政治、经济、社会事务等。狭义的公共事务是指体现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活动,如国防、外交、内政、司法、治安等事务,通常具有更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

3、公共事业的含义(P7):

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它主要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4、为什么政府要管理公共事业?(P9)

(1)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2)公共事业的特性决定了政府的管理主体地位

(3)市场运作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必须积极有为

(4)政府管理公共事业有其优点和长处

5、政府失灵(P33)

全球发展证明,政府体制确实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市场体制的缺陷,限制市场体制的消极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期促进作用。但是,也同样证明,政府的干预会出现失灵,这说明政府本身也存在缺陷,政府体制存在局限性:

(1)政府的主观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2)政府行为存在低效率

(3)政府活动易滋生寻租行为,出现不公正现象

(4)政府在垄断、外部性问题上可能造成新的垄断、外部性问题

(5)政府调节功能是有限的6、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P35):

(1)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框架

(2)通过指导与协调为公共事业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直接或间接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

(4)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组织活动的监督机制

(5)与公共事业组织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关系

7、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P37):

公共事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可以定义为: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8、志愿失灵(P41):

正如政府和市场可能失灵一样,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一是筹款不足,二是志愿活动的狭隘性,三是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四是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9、中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存在的问题(P42):

(1)缺乏独立性

(2)组织性质杂乱

(3)立法滞后

(4)产权制度不尽合理

(5)自律机制不健全

10、市场失灵(P46):

虽然市场经济具有巨大优势,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自身也存在缺陷,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所谓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11、三种体制(政府、市场、事业)之间的互补替代关系(P49):

(1)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

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动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事业组织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等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

(2)三种体制的替代关系

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为事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制度、法律和规则; 市场组织发挥高校的优势,代替政府组织和事业组织提供一部分事业产品;

事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代替政府从事大量政府做不好或不适宜由政府直接去做的社会公共事务。

1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P59):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履行组织使命,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激励、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

13、绩效管理(P67):

绩效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制度确保组织及其系统(部门、流程、工作团队和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和业务成果能够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

14、事业单位组织人事的制度改革(P74):

(1)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2)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思路

(3)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5、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P89):

(1)资产管理(2)负债管理(3)收入管理

(4)支出管理(5)结余管理(6)清算管理

(7)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16、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常用指标(P110):

(1)经费自给率

(2)人员指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3)资产负债率

17、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概念(P120):

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实现其满足其公共需要、维护公共利益的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得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管理活动。

18、项目风险和公共事业项目风险管理(P138):

项目风险是指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公共事业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利事件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项目目标的活动。

19、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管理的必要性(P146):

(1)公共事业存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

(2)确保公共事业组织履行公共责任的需要

(3)治理公益失灵的客观要求

20、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管的主体(P155):

监管主体,是指对公共事业组织实施监管和管理的机构。

(1)司法机关依据民法等进行监管

(2)行政机关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的公共事业法律、法规等

进行监管。

(3)立法机关通过制定公共事业法律、实施监督对事业组织行为进行监管。

21、我国政府怎样监管公共事业管理组织?(P162)

(1)完善事业组织法律、法规

(2)明确各政府监管主体的责任

(3)对公共事业的经营和从业实行认证制度

(4)改善对公共事业日常运行的监管

(5)建立信息激励机制

22、加强社会监管:

(1)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2)引入谈判程序,实现公众监督制度的创新

(3)重视捐款者和消费者的监管作用

23、第三方评估制度(P167):

是指有专门的监督评估机构来实施对非营利组织的评估与监督的制度。

24、简述西方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沿革(P176):

近代(约17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在近代时期,为了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防止封建势力复辟,西方政府突出政治统治职能,对社会经济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十分有限。现代(20世纪30年代——7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进步而来的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加以及国家干预理论的盛行,先前比较小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开始迅速扩大,公共事业管理职能逐步强化。

当代(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涨和日益严重的财政赤字,新保守主义再起,西方各国政府先后进行了行政改革,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又有了收缩和调整‘

25、改革的主要内容(P192):

(1)私有化

(2)市场化

(3)社会化

(4)地方化

26、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和弊端(P206);

基本特征:(1)高度行政化(2)主体单一化资源(3)配置非社会化(4)职职能扩大化 弊端:(1)机构重叠、人员膨胀(2)政事不分、职责不明(3)管理讲话、缺乏活力(4)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27、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P221):

(1)实行政事分开

(2)实现科学管理

(3)实现社会化

28、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1)科学分类、逐步分流

(2)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3)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4)实现事业服务供给均等化

档案事业概论 篇6

一、填空

1、档案作为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对科学决策、资源利用、提高效率、产品开发等都有着 影响;档案作为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将发挥巨大作用;档案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对它的管理和利用,就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

2、直接形成的是城建档案最重要的特征,随着城市建设的进展和工程项目进度,要同步形成相应的文件材料或档案。

3、城建档案是以城市为单位,它产生的地域范围是城市的行政辖区,而不是规划区。

5、所有的文件材料,必须是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记录的第一手材料,而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复印、复制的间接的第二手、第三手文件材料。

6、明确规定了城建档案形成的地域范围是整个城市区域,不是城市的某一个范围。

8、分项工程产生的档案有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记录(施工员填写)、各种施工检查验收记录(包括隐检)、各种材料试验、检验记录、施工日记。

9、建设工程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过程及装修工程。

10、建设工程文件:指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文

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及竣工验收文件,也可简称为工程文件。

11、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标、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基础书2页)

14、城建档案是一切建(构)筑物维修改建、扩建的依据。

16、城建档案是城市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17、城建档案室进行城市规划的基础(选择)。

18、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选择)

19、城建档案监督包括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职称评定的监

督。

20、城建档案业务指导的范围:城建档案如何收集和归档,如何整理、分类和编号,如何鉴定、保管和统计。

二、判断:

1、城建档案形成的地域范围是整个城市区域。(√)

2、有些在特殊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虽然对今后使用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规定中没有要求归档,所以就不归档。(×)

3、城建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只负责对城建档案进行业务指导,以及收集、保管城建档案,而不具有城建档案监督功能。(×)

3、分部工程系指单位工程中不可以独立组织施工的工程。(×)

三、单选

1、档案作为一门科学,是一种(C)。

A、学问B、技术C、潜在的生产力D、方法

2、(C)是城建档案最重要的特征。

A、间接形成 B、回忆形成 C、直接形成、E、其它方式形成。

3、城建档案归档的原则是(B)的文件材料。

A、无保存价值B、国家的社会具有保存价值

C、齐全完整D、真实准确

四、多选

1、建设项目的构成为:(ABCDE)

A建设项目B单项工程C单位工程

D分部工程E分项工程

2、建设工程文件包括:(ABCDE)

A工程准备阶段文件B监理文件C施工文件

D竣工图E竣工验收文件

3、城建档案具有(ABCDE)的特点。

A、综合性B、成套性C、专业性D、动态性E4、城建档案是(ACD)的重要法律依据。

A、征用土地B、城市规划C、房地产产权

浅谈档案事业发展 篇7

关键词:档案事业,档案工作者,社会档案意识,发展

一、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一) 档案数字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 (录音、录像)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档案数字化。

我国的档案事业正在进入“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档案数字化建设。首先, 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档案事业作为当代文化信息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发展至今已进入档案信息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新阶段。所以, 我们应将注意力应转移到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上来, 这是档案工作宗旨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也是档案学理论发展的现实基础。其次, 档案工作的重点应从被动存储信息向主动和广泛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利用服务转变。通过对档案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整序等环节, 使档案信息实现数字化、系统化, 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 向社会提供服务, 缩短利用者检索档案信息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

(二) 档案馆的开放与公开。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逐渐加快, 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发展, 档案信息公开的程度也日益加大, 公共档案馆建设提上日程。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正逐步走向公共性、开放性。这主要表现在, 档案的开放力度、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以及服务满意程度。公共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的区别, 在于服务理念上的差异。公共档案馆强调公共性和公开性的现代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和需求;而传统档案馆往往带有的“国家意志”, 甚至与公众的需要对立起来, 因而给公众造成一种距离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的文化素质与自我意识提高, 对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服务的要求也提高, 传统的档案馆服务理念难以满足现代利用者的需求, 因此, 档案馆走向公开是必然之选。

二、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 理论创新。

加强档案理论建设,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科学的档案理论对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理论创新源于实践, 档案学者一方面要借鉴国外档案学理论, 另一方面要深入档案工作的一线,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并找出方法, 解决问题。

(二) 制度创新。

符合中国国情的档案管理制度,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保障。首先要完善档案法规体系, 以《档案法》为核心, 建立健全档案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 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其次, 要加强守法的力度, 加强依法行政。档案工作不仅要有法律支撑, 最重要的是要按照法律行事。只有按照档案法律法规进行工作, 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归档管理, 档案工作才能步入正轨, 才能有条不紊, 才能更好地提供利用。

(三) 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创新, 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创新, 主要是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 特别是针对目前档案管理与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上的创新。档案的保管, 特别是年代较久远的珍贵历史档案的保管以及特殊的新型载体档案的保管, 都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例如古老档案的修复与备份, 光盘、磁介质档案的读取, 胶片档案“醋酸综合症”等问题, 都是档案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加强档案保护技术的创新, 最大限度地延长珍贵档案的保存时间, 是档案保管和利用的基础, 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思想创新。

思想创新, 主要是档案工作者档案意识的转变。一方面, 档案工作者要提高服务意识, 便被动为主动。以往, 甚至目前的档案工作中, 档案工作者都极为缺乏服务意识, 对利用者持有不耐烦的态度。因此, 档案利用困难, 是导致社会档案意识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档案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为利用者提供档案, 做好新时期档案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另一方面, 档案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档案被有效利用, 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发挥出来。因此, 不管在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各个环节上要以方便利用为原则, 在档案管理的后期备份、电子存档、录入数据库等过程中也要以便于利用为原则。

三、档案事业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 档案工作者。

1.树立服务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档案工作者应从社会需求出发, 努力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 而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保存历史记录。十二五规划的文件中, 国家把档案划为历史文化遗产、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发展档案事业, 这表明国家期待, 社会期待档案职业走出狭隘, 从国家记忆、社会文化、信息需求等多角度、多层面去开展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保管, 而且注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档案工作者首先应做好档案信息开发工作, 完善档案检索工具, 同时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去满足不同利用者对各种类型档案的需求。2.做好前端控制, 融入整个流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文件作为档案的新客体, 正逐步成为主流, 档案工作进入后保管时代。正如加拿大当代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所说“在电子环境中, 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 文件将很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可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或提供利用。”所以, 档案人员在做到前端控制下, 应努力融入电子文件的整个事务过程中。保证电子文件的背景、结构和元数据的真实性, 完整性, 有效性。3.构建信息中心, 优化资源配置。一直以来,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中心, 并且都逐渐向社会免费开放, 成为人们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场所。档案馆虽然保存着大量的档案信息资源, 但是一直相对闭塞,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这造成了社会群体对档案馆等机构认识较浅, 甚至存在误解。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档案工作者应把档案馆拥有海量信息资源的这一天然的优势利用起来, 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从闭塞走向公开, 变档案载体存放仓库的档案馆为公民获取相关信息的中心场所。另外, 应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构建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实现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 更加方便了广大用户的利用需求, 成为真正的数字档案资源中央信息中心。

(二) 社会群体。

社会档案意识有待提高。所谓社会档案意识是社会群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主观印象, 是人们对档案性质、价值、作用的认识, 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而这一意识的形成前提就是档案为社会所认识, 为社会发挥了作用。而这一前提的前提, 自然就是档案部门和机构为社会提供档案服务。这也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具有社会意识。所谓档案工作者的社会意识, 就是对档案社会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就是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首先要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 提高档案工作的开放程度与方便利用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 让档案更大程度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让档案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接受并认可。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其次要将档案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县级档案馆建设, 使档案深入百姓生活当中,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再次要从法律、政策和制度上下功夫。只有国家重视, 各级国家机构才会重视。只有重视, 才会出成绩, 只有成绩才能博得认可。

综上所述, 档案事业的发展, 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国家对档案事业的重视, 二是档案工作者对档案工作的创新, 三是社会群体档案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档案事业也逐渐受到重视, 档案的原始记录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国外的各种档案学理论随之进入我国, 我国档案学者的学术水平也蒸蒸日上, 中外档案学理论的碰撞, 必然会出现令人惊奇的火花。加之档案馆开放程度日益提高, 档案利用越来越简捷方便, 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逐步改善, 社会档案意识也逐渐提高。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但是其中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辩证的看问题, 谨慎对待, 档案事业的发展, 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春红.后保管时代档案职业角色新论[J].北京档案, 2011 (07) .

[2]范淑霞.重新认识档案作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N].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17.

[3]王扬;郝会明..村级档案工作有生命力吗[J].档案天地, 1997 (04) .

[4]周晓云.档案事业发展需要观念更新[J].湖南档案, 1987 (02期) .

[5]任越, 张全海.试析我国档案学术逆差现象及成因[J].档案学通讯, 2011 (06) .

[6]吴忠.当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政治环境分析[N].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3 (S2) .

[7]罗辉.关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N].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0 (02) .

[8]聂志英.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山西档案, 2005 (S1) .

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之二) 篇8

开场白:自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后,大家都觉得建立这两个体系,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是衡量档案事业是否科学发展的标准。不过什么叫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怎样做才算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却是众口不一,甚至针锋相对。

曹老师:说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似乎难有客观的标准。就以档案有偿使用而论,圈内人不但赞成者居多,还把理由讲的头头是道;圈外人则正好相反。再以档案馆的作息时间而论,圈外人对双休日不开馆颇多微词,可至今没有一家档案馆像图书馆、博物馆那样能做到全天候开放。原因就在于档案馆自有档案馆的说法。

吉先生:这里有一个档案馆的定位问题,尽管理论上,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都是公共档案馆,但实际上眼下还做不到。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从。有的档案馆说是开放了某某档案,但仍把只有一纸身份证的普通公民拒之门外。这种需要一定级别介绍信的“开放”,远非一个公共档案馆对公民的开放。所以,要实现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必先从确定档案馆的定位做起。

胡先生:说起档案馆的定位问题,其实《档案法》第八条早有明文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但法律规定是一回事,人的认识又是一回事。尤其在局馆合一的体制下,档案人扮演着双重角色,如果偏重档案馆是“政府机关”,那档案馆的科学发展应该什么样子,也就难说了。

叶超:我以为即便把档案馆定位于“文化事业机构”,也不可能一律对公众开放。我把如今的档案馆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档案馆,如区县档案馆,此类是多数,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事业机构”,当然应该向公众开放。另一类则是少数存放国家特别机密档案的处所,虽然也叫档案馆,实际是高保密单位。因之这类档案馆不仅不能对公众开放,还应远离公众的视线,以免引起公众的误会。

李应:我觉得不管把档案馆划分几类,都说明尽管提出了建立两个体系的问题,但真要做到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用,恐怕其过程漫长而又曲折。档案馆不是图书馆,需要保密的东西不少,而且越是高层次的档案馆,需要保密的东西越多。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样的档案馆对普通公众开放,别说借阅档案,就是参观,也要冒大的风险。一旦出事,谁负责,冒着风险开放,恐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宗旨。

曾先生:我还是要提建立方便广大人民群众档案利用体系的问题,如果档案馆(特别是区县档案馆,那里应该极少有什么超级的国家机密)总是强调自身的困难,不能像图书馆那样全天候地开放,即双休日、节假日和晚间都对公众开放,那怎么能说是方便群众,特别是方便上班族呢?图书馆能做到的事,为什么档案馆就做不到?要说困难,干啥都有困难。大庆人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档案人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大庆人呢?

杜先生:说到大庆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事。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更多地讲“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如果仍然不分青红皂白地倡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很可能就是硬上、蛮上、瞎上,这种上法,您说符合科学发展观吗?

田秀英:现在几乎所有档案馆都按照机关作息时间办公,且不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说这么做必有这么做的道理。众所周知,档案馆的编制是按照每周五个工作日配备的,如果全天候开放,势必要采取如下措施:或增人,因此带来编制和经费的增加;或不增人,但因增加了工作时间,应按劳动法支付相应加班费;或不增人,也不支付加班费,这就要削减其他方面的工作量。当然也可以采取义务劳动的办法,但只能偶尔为之,否则有违劳动法之嫌。上述问题都非档案馆自身可以解决,更非档案馆自身头脑一热,想创造条件就能创造的。

上一篇: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下一篇:雨中的树作文观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