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综合(推荐7篇)
一、我国基础教育综合课程改革的简要回顾
我国基础教育综合课程的实验探索始于80年代中期。1987年以来,中央教科所多次主持召开了中小学综合课程学术研讨会,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还组织力量编订了综合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写了教材,进行改革实验。
上海市和浙江省针对当时课程体系僵化,分科课程缺少综合性和弹性的状况,率先在全国引入综合课程。1988年浙江省将小学低年级的语文科和品德科合并为语文・思想品德课;小学高年级的自然科和社会科合并为常识科;体育科改为体育与保健科;劳动科改为生活与劳动科;在农村小学复式班和简易小学1-3年级的语文、常识与品德三科合并在一起进行合科教学;初中的历史、人文地理与政治合并为社会科,理化生三科与地理科的地学部分合并为自然科学科;在初中新设家庭生活科、农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指导科。1991年上海市在小学和初中开设“社会学科”和“理科学科”。小学“社会学科”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伦理等方面的常识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中学“社会学科”课程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主要有:社会常识、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概况。上海的综合理科教材以环境、人口、能源、资源等20个综合性主题为主线,按“情境中心论”的综合观点来编制,以体现世界的综合性、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工作和生活中问题解决的综合性。
广东省启动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研究与实验。高中综合文科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把社会分为若干子系统,综合了有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未来学等学科的知识,包含了走向现代社会、正在形成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嬗变、法制与政治民主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与交流、可持续发展战略、未来社会等专题;高中综合理科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把高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自然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融合,知识体系包括了物质、运动、变化、生命、能源、自然、现代科学技术等部分。
3月,教育部在武汉召开了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见会,确定了在小学和初中将设置、实施综合课程。小学一二年级的综合课是“品德与生活”;三年级至五年级或三年级至六年级的综合课是“思想品德与社会”,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含音乐、美术);初中的综合课是“历史与社会”(含历史、地理),或“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活动”。
从20秋起,综合课程在全国42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2005 年,全国所有中小学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体系。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将设置以分科为主或以综合为主的课程,由学校或地方根据具体条件与可能自行选择;高中以分科为主,加强选修课的设置,并尝试以学分制进行管理。全国范围的中小学课程将只设分科课程的格局被打破,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新课程格局逐步形成。
二、我国基础教育综合课程实施中来自师资质量的困顿
综合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有望成为新课程改革亮点的综合课程,目前却在全国范围内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许多学校纷纷退出。以科学课为例,以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的北京市海淀区,起初有15所学校开设了科学课,到如今只剩下3所,而且其中的两所已把科学课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即使是全国唯一在全省范围内成功开设科学课的浙江省也非风平浪静。
目前全国上科学课的学生有50万人,其中40万在浙江。但浙江省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四个学科的学会最近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教师不赞成开设此课程。我们知道,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的统整性。
统整性体现在综合课教学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学生发展的统整性、和谐性,也包括学习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时空环境、组织形式、教师指导等方面的统整性和配合性。这就要求实施综合课程的教师在专精一门学科的基础上博学数门,并且找出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会融合数门学科进行教学指导,学会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技能领域设计综合课程和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而且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分科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习惯,根据教学要求,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注意培养学生多视角、多维度进行思维,力求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念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增强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然而,各级师范院校课程是分院、系、所、专业设置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之间条块分割,只进行单一的学科训练,培养适应分科教学的专门教师,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自然会形成根深蒂固的学科分化观念和条块分割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具备综合知识背景及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因此,师范院校要继续保持师范特色,实现师范院校的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强综合课程建设。
三、师范院校综合课程师资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综合课程师资匮乏的现状引起了各级师范院校的关注。早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高师院校的有关专业通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实行主修、辅修加选修的方式,力图增加新增师资的综合课程教学能力。实行“主辅修制”改革虽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这种停留在单一学科上的修修补补未能彻底解决高师学生任教综合课程的适应性问题。
为彻底解决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各级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近几年来,长春师范学院、原怀化师范专科学校、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就开设了培养综合文科和综合理科师资的.专业,培养中小学未来综合课程的专门人才。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赵彦改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培养综合课程教师的实践探索基础上,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对国内外综合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梳理,对综合课程开发的理念、评价、模式及其课程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对综合课程的内容、整合原则、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怀化师范专科学校的改革从转变教育思想着手,提出了“一个胜任,两个适应”的培养目标。“一个胜任”即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培养能胜任未来初中“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教学,综合理科教育专业培养能胜任未来初中“自然科学”等综合课程教学需要的新型师资。
一、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校办学目标不明确、选拔机制不合理
近年来艺考成为一股浪潮, 各大综合院校也相继开始设立音乐专业学科, 招收艺术类学生, 虽然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比较全面, 有人文科学也有社会科学, 但这些专业之间不免分的太过细致而极易导致专业的狭窄,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者有些学校开设音乐专业的办学目标并不明确, 专业设置比较盲目。因此, 它与以培养高端的音乐人才为目的的专业音乐学院和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院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另外, 音乐的艺考选拔对文化课的成绩要求并不高, 导致部分学生或许对音乐专业并不感兴趣, 迫于文化课成绩比较低, 退而选择音乐这类的艺术专业,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高等院校中。这样一来, 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就会面临种种问题, 对毕业生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师资力量薄弱, 基础设施落后
当前, 各大综合类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专业, 然而综合性大学涉及专业比较全面, 不似音乐专业学院这种专业性很高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配套教学设施完备。近年来高校扩招行为屡见不鲜, 生源数量比较庞大, 但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里, 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是那么高, 高级职称师资力量不足, 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无法实现。还有配套的教学设施包括乐器、音响、音像设备等都明显不足, 造成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比较差,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这是高校面临的又一大问题。总之, 提高音乐系学生的质量是众多综合性大学改革音乐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就要从大学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入手, 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 推动教学体制改革
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基本目标,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目前, 各高等院校将学分制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 学分制即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主体地位, 学生在每学期的学习期间, 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进行双学位学习或者把它作为公共课来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多学科的优势, 更有利于应对学生未来的就业瓶颈。同时为了扩大选择的范围, 许多高校还开创了相近专业互选的模式, 例如音乐系音乐表演、作曲、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可以和舞蹈系开设的专业课可以互选, 这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渠道。另外, 学校规定选修课学分制, 也成为督促学生对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认知,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通史教育课的学习,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
近年来各大高校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 教学计划都作了相应调整。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将基础课程放在关键位置, 并增开选修课, 让学生不仅仅能把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更有机会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作为音乐学的两门基础性学科, 在音乐系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课时分配上和学分制定上都会有所增加, 如此一来, 就能够有效的保证基础课的应有课时、节约教学资源, 对学生来说, 更能使音乐系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吸收, 提高专业素养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另外, 在教学模式上为改善师资力量不足这一现状, 将增加原先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学课时,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演奏、演唱的专业技能。
3. 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强化基础性课程的建设, 而并非是简单的增加课程课时和学分。为实现音乐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这一目标, 首先要确定音乐专业的重点课程, 即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 把这两门重点课程作为音乐生学习的主体, 并为每门课程投入专项经费进行立项建设。其次在重点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也必须要求是国家统编的优秀音乐教材, 这类音乐教材无疑是质量和教学效果最佳的, 老师也可自己编纂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音乐教材, 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高职称的骨干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 组织开办音乐专业教学研讨会, 开创适应现代学生高效学习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4. 丰富音乐专业内涵
我国综合性大学虽然在培养音乐专业性人才的教育上不如专业性的音乐学院, 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也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 比如说综合性大学的文化背景比较强大, 多学科的开设也有利于音乐系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与发展, 这些优势若能够合理利用, 那么高等音乐教育事业就会步入新的发展期。首先综合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推动音乐专业建设的同时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引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人才, 培训出一批专业的骨干级音乐教师, 并对教师的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深入。另外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进行使用和研发。艺术教育不仅仅要立足于艺术家, 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音乐方面也会有天赋, 开设选修课也是为了扩大音乐在其他专业学生中的学习和发展, 这两者是共同促进的, 也是丰富音乐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由上可见, 为适应新时期的高等院校教学培养目标, 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使得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具有长足的发展, 希望上文我对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改革的简单探讨, 能够给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周静.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 (9) .
[2]高振歧.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 (12) .
[3]蔡华明.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北方音乐.2011 (11) .
高校舞蹈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 谢路漫
素质教育重视人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而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对培养高等院校综合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开启人的身体和灵魂,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综合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舞蹈是人体语言的艺术,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如今已成为高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可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
毕加索曾经画过一幅舞蹈家阿波利奈尔的线描画,在画面中,人的身体肌肉发达,而头却很小,这位小脑巨人手中的纸上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人体文化”。美国舞蹈史家索雷尔将这幅由法国文化机构提供的画收在他的《西方舞蹈文化史》中,这充分说明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体的健美。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受过舞蹈教育的学生,在形体上都会优于没有受到舞蹈教育的学生,因为舞蹈可以促进学生健美体形的形成。而且我在教授民族舞的时候,轻便的舞步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灵活性。而培养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灵活性也是舞蹈教育中的基本目标。
通过舞蹈教育所带来的身体律动教育、美学教育、表演意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情感和灵魂,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气质、审美修养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此外,由于人们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身、心、脑全方位的配合,如肢体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对艺术形象的反映,对空间意识适应等外化现象,使肢体动作语言化、情感化,人脑在这种运动中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当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渗透时,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1、转变教学观念
如今,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没有开设针对普通大学生的舞蹈课。因此,必须首先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校大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审美鉴赏能力,扩大知识面,深化人文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本专业课较重,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和对文化的思考能力,让大学各个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态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能力。
2、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
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为方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舞蹈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电化、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电视教材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可重复再现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动作和对照练习的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动觉,乃至全身心地投入。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行性,进行常规动作与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一般的思维定势,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舞蹈比赛、舞蹈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其知识结构,如:“怎样欣赏舞蹈”、“民间舞蹈发展历史”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发创办舞蹈社团,由他们自身去推广舞蹈,自己组织进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或组织到社区表演,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活动既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开展,又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3、开设舞蹈鉴赏课
对于非专业性的大学生而言,教师设置的舞蹈课应偏重于赏析,即欣赏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学生欣赏与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对舞蹈艺术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使学生在舞蹈的动作和情感中,产生一种“内模仿”,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情绪的带动下去尝试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学生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特殊表达方式,舞蹈真实、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学生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颤动。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结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一体,调动大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4、重视形体训练
气质,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受个体生物组织制约,具有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气质是可以经过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形体塑造训练,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驼背、佝胸等),塑造学生昂首挺胸、充满自信、朝气挺拔的健康形象,通过舞蹈使学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加协调地发展。
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体能、艺能、智能、气质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智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它更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艺术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应有的认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
[3]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0(0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制度
2.隐性课程
3.西南联合大学
4.七艺
5.英国公学
6.观察学习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3.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4.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重要教育改革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联系实际论述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你的改进建议 2.论述科举制度的功与过 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4.概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并谈谈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深圳大学2013年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
2.《学记》
3.终身教育
4.多元智力理论
5.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3.知识增长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4.青少年儿童作为权利主体享有哪些合法权利? 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75分)1.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2.教育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3.教师应当怎样科学提问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2016年深圳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美育
2.教学过程 3.赫尔巴特
4.《国防教育法》 5.三舍法
6.京师大学堂
二、简答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主要的德育原则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4.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三、论述题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中小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3.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深圳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参考答案】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等特点。美育也是我们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忽视和缺少的部分。
2.【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特点;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3.【参考答案】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化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即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他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同时他提出教学形式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4.【参考答案】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面临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就更为强烈,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
主要内容为:一是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二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强调“天才教育”;四是增拨大量的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5.【参考答案】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6.【参考答案】
1898年光绪在《明定国是诏书》中,宣布设立京师大学堂,令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聘请丁韪良为总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教务停顿。1902年学堂恢复(京师同文馆亦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1902年始更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职能:既是实行教育之机关,同时也为全国最高之教育行政机关,各省大学堂均属大学堂管辖。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可分两大类:普通学和专门学,依日本通行学校功课的种类,又参以中学,具体地说普通学有经学、理学、中外掌故、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初级政治学、初级地理学、文学、体操学等十门,同时,还要在英、俄、德、法、日语五种语言文字中,选其一与普通课同时并习。专门学有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等十门。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教育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一是揭示教育的规律。即揭示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阐明教育的各种规律。二是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即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三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即通过对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教育问题的解释,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进而成为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2.【参考答案】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途径和方法、恰当处理师生关系等具有重要作用。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其基本要求有:○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其基本要求有:一是尊重和信赖学生;二是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有:一是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二是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其基本要求有:一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二是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三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 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 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一是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三是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其基本要求有:一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二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三是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其基本要求有:一是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二是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三是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3.【参考答案】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1)它大规模的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效率高;(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是比较科学的方式,它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习活动循序进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能发挥教师系统讲授的优势,也就是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感;(5)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与发展;(6)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如学年、学期、招生、考试、毕业等制度,作息制度与课堂纪律等;(7)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班级上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实践性不强,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实际的弊端;(3)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4)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发展要求,因它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的分割;(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面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一个学生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4.【参考答案】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的名称始于唐代,但只是校刊、收藏经籍的场所。书院作为一种教学机关,是从北宋开始的。由于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子无求学场所,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加之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宋代书院有私办、官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初期组织比较简易,主持人亦是教学者,通常称为山长,亦有称洞主、院长、堂长。书院的讲学多力求通义理,而不是参加科举,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显著特点:
(1)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它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
(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不限于书院本身,而是广邀学界名流以及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4)书院教学以学生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 趣;书院教学多采取问难辩论式,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5)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彼此间感情相当深厚。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
(6)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有来自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7)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疏远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以上这些特点成为书院中的优良传统,它对书院的教学工作、学术研究都起了积极作用,它对今日学校教育仍有启迪作用。
三、论述题 1.【参考答案】(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一是教育是:○1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国家的授权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人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状态,主要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引领下,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的潜在的可能因素在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干预下实现的教育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使受教育者成为符合教育目的即社会期望的人的过程。(3)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诸多价值,即知识的认识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和知识的实践价值。2.【参考答案】
存在的问题:一是学校的管理法制化不够健全,学校的行政管理只能没有有效的转变;制度建设不够健全,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法制教育比较薄弱;教师和学生的权益没有得到依法维护;二是学校管理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没有考虑个体差异;三是学校管理没有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按照上级的指令机械的的执行,没有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进行管理;四是学校的管理不够信息化,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没有及时的运用到管理上,同时也没有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改进的建议:(1)学校管理法治化
依法治校就是把学校管理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对学校进行管理。依法治校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者依法管理学校的各项内部事务。学校管理者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依法治校:第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依法行政;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第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第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第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第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2)学校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满足人的需要、崇尚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一切从人的实际出发;第二,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要考虑人的个体差异;
第三,要强调人的内在价值,把满足需要作为工作的起点,通过激励的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第四,要努力构建一种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环境,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管理和育人功能。第六,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方式,贯彻管理即育人、管理即服务的思想。
(3)学校管理校本化
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简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实施校本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第二,倡导集体参与、共同决策;第三,开展校本研究,提高学校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4)学校管理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来以提高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是学校管理方式和内容的信息化,由过去的“人—人”管理、“人—物”管理转变为“人—机”管理,即注重对有关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硬件投入与软件开发,为学校管理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学校教职员工的信息管理素养;第三,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政策和规章制度。3.【参考答案】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问题:包括厌恶学习、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技能障碍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如社交障碍、人际障碍等。(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等。
(4)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沉湎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过大等。(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过程一般由“判断鉴别——训练策略——反思体验”三个彼此衔接的基本环节构成。判断鉴别强调情境化、生活化,即鉴别一定要把学生置于具体、生动的情境之中,鉴别的内容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策略训练就是针对该课主题和在判断鉴别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操作活动来感受、理解,进而选择。反思体验就是对训练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反思、强化、内化,强化训练效果,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2)咨询与辅导
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助人自助。建立有效的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条件:同感、真诚、尊重。(3)学科渗透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新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
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聪明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向。
(二)教师教育的目前状况和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布置,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把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和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和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9学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功能,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熟悉,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二、加强我校教师教育的若干举措。
(一)建立组织机构,加强教师教育探究和管理
1、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探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探究小组组长。
2、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探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拨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和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探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探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
3、每年从教学经费中布置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练习的物质平台。
4、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教师基本技能归口人文学院,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教学设计和操作、CIA课件制作等归口教育学院,艺术类课程归口艺术学院。提高教师授课的专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二)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
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练习,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布置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1、优化课程结构,加大教育类课程比重,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探究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教师基本技能练习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总学时的02%左右。
2、精选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适应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要合理规划,必须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3、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互通共享,提高利用率。
协调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IA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功能,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
1、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熟悉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
2、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
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要建立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
(五)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1、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功能。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
2、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创业效果来看, 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率较高, 原因在于创业知识与能力不足, 缺乏必要的创业素养, 对创业管理和经营环境的认识与理解缺乏渠道, 也缺乏基础。因此, 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创业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又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一) 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繁荣的动力源泉。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论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业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而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是鼓励青年一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 创业教育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 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尤其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1万, 再创新高, 加上历年毕业而未就业的学生, 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将达到1 0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教育, 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三) 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
创造力是学生迈向成功的重要能力之一。高等院校肩负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责任, 要想让每一名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 创造力的培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那么必须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活动与之相辅相成。而创业教育, 正是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提高大学生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开展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 不仅是党的号召,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也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 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根本变革的现实途径, 是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 是高等院校学生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 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清华大学举办的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发了学生创业热潮, 激发了创业教育需求,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 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据统计, 2005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达1.35万人, 比2004年增加了55.2%。
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 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
第二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 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教授学生如何创业, 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第三种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 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三、我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改进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目前, 兰州大学的毕业生中有许多人走上科技创业的道路, 并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创业者。调查显示, 兰州大学在校本科生中有创业意愿的比例约为10%, 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电子类、化工类和服务类企业。其中, 化学、物理、大气科学、资源环境等学科的科研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 现阶段的创业情况并没有将兰州大学的学科科研优势完全发挥出来, 在强大的科研能力向经济成果转化之间还有巨大的开发和提升空间。
兰州大学自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举办创业教育培训班, 每学年针对本科生举办1-3期创业教育培训班, 培训由在职业辅导和创业教育领域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家现场授课, 辅之以生涯人物访谈、市场调查、商业计划、资金筹集、公司运作、企业联盟等全真创业模拟演练内容和创业沙龙分享活动, 通过专题讲座与实践演练, 搭建创业教育与辅导平台, 引导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念, 了解创业、经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掌握必要的信息与方法, 在参与中强化能力, 在锤炼中提高素质, 使其能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降低风险, 在未来的求职实践中脱颖而出。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单是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培训, 同时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从今后看, 我校的创业教育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 培养师资队伍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是推进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向纵深层次发展的核心所在,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是目前需要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创业教育对师资队伍的特殊要求, 可以从培养具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职教师入手, 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 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成功企业家等成员的师资队伍, 加强校内外交流合作, 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 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二) 积极引进KAB创业教育培训项目
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今年我们将组织部分老师参加KAB培训, 争取能够在本科生中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对学生的创业观念进行科学指导, 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三) 联合兰州大学国家科技园, 共同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部署在高校的科技孵化平台, 在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生培训示范基地,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 从而为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目前, 国家将建立一批大学生培训示范基地, 从科技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国家用于扶助大学生创业就业上的科技经费比例会加大, 并且会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大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工作。我校地处西部, 属于政策重点扶持的高校。我们将争取借这个契机把兰州大学的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起来, 促进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经过在创业教育培训班学习之后, 通过学校科技园区的孵化, 实现他的创业理想。
(四) 整合社会资源, 打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尤其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 高校除了积极与企业合作, 还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和整合校友资源、家长资源, 甚至公益团体资源, 让这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 完善实践扶持。如组建创业导师团, 对参加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 协助、指导他们顺利开业;组建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一类的学生创业团体, 定期交流经验和信息, 分享创业感悟;开通“校企直通车”, 参观当地知名企业, 进行企业家访谈,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积极筹集创业风险基金, 扶持有成熟想法的学生实施创业。
总之, 综合性大学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 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断完善这一系统工程,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担负起国家赋予综合性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国内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并结合兰州大学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对现阶段综合性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责任进行了定位。提出了提升兰州大学创业教育的途径:培养师资队伍, 积极引进KAB创业教育培训项目, 联合兰州大学国家科技园共同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整合社会资源, 打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9-02
一、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概述
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经历了由早期图案课程、新中国工艺美术课程和21世纪艺术设计课程的不断变化,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课程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600多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目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庞大但尚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而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设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面对市场多变需求的人才层次,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体系设置如何体现创造性人才培养宗旨、有效推动设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当前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体系指设计艺术本科专业教育所涉及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其它相关的公共学科课程,这些课程组成一种独立的结构,相互支撑和关联,连接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并确定了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近年来,随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全面推进,对以往只按照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划分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地改革,逐渐打通了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尤其是“淡化专业、突出课程”教改主张的提出,更使得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设置趋向多元化。因此,本文探讨的“课程”本身的价值是在课程结构的整体关系中得到体现的。
调查统计全国100余所综合性大学,其设计艺术课程从层次构成上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别:
1.公共学科课程
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一般包括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语课、体育课、军事训练课等)。这类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虽然并不一定与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有直接的联系,但这些课程是教育方针规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课程。
2.设计基础课程
各类设计专业都必须学习的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是整个设计教学系统中的基础部分,主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语言、造型能力、设计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它是学生完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后连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的重要纽带。设计基础课程一般由三大构成、图形设计等课程构成,这些基础课同其它基础必修课一起为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各类设计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不相同的,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则基本相同。各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不同设计专业课奠定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与设计创意能力,包括一系列设计史论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创意、策划,设计材料与工艺,设计表现以及设计软件运用等。如设计表现课程讲授的制图方法、模型制作等原理与技法,是后面做专业设计课题所必须的表达方式。
4.专业设计课程
集中体现设计艺术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包括设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环节课程,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课程中学生依据设计课题,进行系列创意和视觉表现,包括初步创意表达、不同技法的色彩效果图,结构、比例的实施绘制图等。每一课题都运用设计方法、设计调研、设计程序,强调课题展开的充分性与进行的完整性,学习掌握设计艺术的规律与全套技能。专业课程实际上是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内容的综合体现。
5.交叉学科以及跨学科课程
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侧重专业式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开设部分与专业相关联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跨学科课程,以利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化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另外,课程结构设置时把上述五種类别课程按其对本专业的相关性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三种。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无锡轻工学院这两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综合性大学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3.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综合性大学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四、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
1.增加综合知识体系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设计艺术课程体系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根据,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背景和内涵。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课程应该在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更注重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开设丰富多彩的文史选修课和讲座,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使课程结构多样化、综合化,实现交叉学科知识的拓展。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正好具备将文、理工科院校严谨的逻辑优势、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院校活跃的思维与表现能力相融合的条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科学和人文艺术修养,具有向更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潜力。
2.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通常综合性大学强调的实践课程大多限于校园内的工作室、实验室,这固然是教学与实践的必要环节,但设计艺术类专业的社会实践性十分突出,教学课堂在一定的阶段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企业生产、设计实施过程的环节,使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因此,综合性大学设计艺术教育的实践课程如果将设计项目与产业化的市场运作规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切身感悟设计实践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就可以从中发现自我价值并确定自我位置。
3.基础课教学打破单纯的技巧和经验传授,立足于应用性教学
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更好地将设计理念视觉化。所以,设计基础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更应该立足于应用性教学,打破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通过基础课教学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及构成规律,将抽象造型思维、方法很好地转化为专业设计语言。同时,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不同的方向,课程中安排的创作方向也应有针对性,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市场的需要,使设计基础课程真正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服务。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课程与知识的建构上更注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应用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强化综合人才质量意识,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次昭.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蒋尚文.设计与设计教育[J].装饰,2003,(11).
[3]金泽勋.二十一世纪设计教育之展望[J].装饰,2003,(95).
[4]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济出版社,2004.
[6]叶谰.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综合】推荐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2010-2018年07-07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综合10-01
综合类大学师范专业好不好就业06-07
师范生综合技能课程考核方案11-0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09-1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实习11-23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11-13
天津教师资格证总结教育学09-10
师范教育实习报告09-13
师范生教育实习报告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