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成绩分析报告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立体构成成绩分析报告(精选6篇)

立体构成成绩分析报告 篇1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浅谈《立体构成》教学 篇2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式美

1立体构成的概念

立体构成,是三大构成之一,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说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接触了很多立体构成。例如,小时候玩的堆木。是立体构成中的块面构成。叠纸飞机,是立体构成中的面材构成。还有小时候玩的翻线,两人彼此协作编织出来的,是立体构成中的线形构成。这些立体构成实例都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立体构成,就是要训练大家的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变是对立体形态把握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面形状是二度空间的幻想,是靠轮廓去把握的,一个平面只能决定一个轮廓,而立体形态是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是靠体量去把握的,它不仅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都能看的见,而且也能触摸,没有固定的轮廓,不同的角度表现出的形不同,在创造立体形态时应该注意其各个角度的变化,反复去体会,敲打。

2立体构成形式美的要素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不是不着边际的,它总有规律可循。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表现在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称它为“形式美”。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四点:

2.1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造型中应用于最多,也是最基本的形式规律。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特别是对立体构成而言,失去了“统一”,作品会像一堆废墟,杂乱无章地堆积在那儿,是没有艺术美而言的。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造成单调、呆板、无情趣的效果,因此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以求得生动的美感,或者说:“统一”就是要统一那些过份变化的混乱;“变”就是要变化那些过份统一的呆板。这就要求我们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有相同之处,都是将矛盾对立的双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

2.2对称与平衡

对称,也叫作均齐。最常见的对称形式有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放射对称。左右对称又称线对称,即以中心线为对称轴,线的两边形象完全一样。放射对称的形式为有一个中心点,所有的开支都从点的中央向一定的发射角排列造型。它有较强的向心力。在造型中常有放射对称和左右对称相结合。对称的造型具有安静、庄严的美,在视觉上很容易判断和认识,记忆率也高。平衡与对称不同,它不是从物理的条件出发,而是指在视觉上达到一种力的平衡状态,虽然形体的组合并不是对称的,但却能给人以均衡,稳定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此处的平衡是指形体各部分的体积给人在心理上感到的相互间达到稳定的份量关系。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

2.3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使造型产生生动活泼或亢奋的效果。对比构成形式对人的感观刺激有较高的强度。对比的形式是怎样在立体构成中表现的呢?1)大的与小的形体构成在一起会形成对比,大小显得更大、小显得更小。2)不同形体的对比,例如圆形和方形对比,方形和三角形对比。3)面体与线体在一起,线体显得更加纤细、尖锐、敏捷,面体则更显膨胀、稳重。4)粗糙的和光滑的机理对比、粗壮与纤细的机理对比等等。5)人物对比,人工设计出来的物体与自然界原有的物体形成对比。

对比美是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抗,在相对的矛盾中相异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等。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调和可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产生联系,彼此呼应、过渡、中和。立体造型中,对比调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体对比。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圆地方”、“刚柔相济”的思想。这在形体上的对比,表现为方与圆,刚与柔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大与小、宽与窄、长与短、多与少等等因素的对比。对立的双方,可以寻求折衷的形体,掺和其中进行调和,也可以强调一方减弱一方调和,从而产生对比美。2)空间与实体对比。立体造型中,空间与实体是正负形互补的关系。空间中若没有实体的坐标,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它。实体表现为厚重、封闭。空间表现为通透、飘渺。表现的形式有虚实、隐现、凹凸、前后等等。3)方向对比。利用方向位置的因素形成对比,可使造型充满活力带有生气,并在视觉心理上获得力的对比美。但是,要注意这种力的对比“蓄势”,不能势均力敌,实力相当,这样会使力的动感抵消。方向对比的表现方式有:上下对比、左右对比、前后对比、正侧对比、垂直与水平对比、动态与静态对比、整体与局部对比等等。4)材质对比。立体造型中,材质的对比最为丰富,可以使人的心理上产生较强的感受。它可以从材质的肌理上获得对比,从材料的本色和人工附加色彩方面进行对比,从材质的硬软方面对比,从透明与不透明方面产生对比,从新材料与旧材料方面进行对比等等。材质对比的表现形式有:繁简对比、锐钝对比、整碎对比、厚薄对比、光滑与粗糙对比等等。欲达到既对比又调和的整体完美效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注意诸形体放置的秩序性。2)注意各部分形体之间恰当的比例。3)注意形体间的类似程度,等等。

2.4节奏与韵律

节奏,确切地说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们也有它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在造型艺术中强调节奏感会使构成的形式富于机械的美和强力的美。富于节奏感的形象在我们周围是处处可见的。富于节奏感的现象更多是多见,如一下接一下的抡锤劳作、舞蹈中连续反复的动作等等。由此可见,同一单位的形象或同一种动作规则地加以反复能产生节奏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体会节奏美的表达方法:1)重复节奏;a.相同重复:所产生的秩序感就像钟表机械运转一样有规律的重复, b.异形反复:指不同形体和间距,在不同位置上间隔反复出现,引导视觉的刺激与兴奋,形成动感较强的节奏美。2)渐变节奏:立体造型中,渐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形态大小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层次渐变等。通过渐变,产生秩序感、节奏美。3)线性节奏:线是造型中基本元素之一,又常体现在体块的棱角边缘和形体相交之处,因此,它表达节奏的韵味十分丰富。4)多元节奏:指立体造型中,形状的高低起伏、交错、旋转、虚实相映等产生的节奏美。如果在立体构成中大量地、一味地运用“节奏”形式,没有变化,不加入其它的组合方式,定会产生单调感,使人感到乏味。所以往往需要再加入韵律的因素,才会更完美。

参考文献:

现代立体构成论文 篇3

摘要: 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立体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本文对立体构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多媒体介入、创新能力培养、开设辅助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的新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立体构成;教学;改革;思路

0 引言

立体构成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建校之初,它以建筑为主干,逐渐扩展到工业设计领域,树立起技术与艺术新统一”的主导思想与理论,废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设了处于雏形期的三大构成”全新课程。包豪斯艺术教育家们曾提出了“艺术技术相结合”的设计驾驭理念,认为造型美应该由内而外地通过材料、技术、功能自然地传达,包豪斯的许多成就就是通过构成教学奠定了基础。这一崭新的教育方法在战后迅速向欧美各国扩展,在艺术与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立体构成是研究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的基本要素、规律、培养空间形态塑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立体构成是一切立体造型有关专业的基础课。如建筑专业、工业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都需要对此门课程进行学习。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立体构成已经被引进多年,但是它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正面临着考验,立体构成教学必然要经历改革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设计师。

本文对立体构成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多媒体介入、创新能力培养、开设辅助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和教学模式多样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新思路,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在教学中的新模式,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1 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设计教育是在前苏联现实主义画派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真正引进设计教育基础课程才30多年,它由大学里的一门造型基础必修课发展到一些中专、职校也开设这门课,甚至连小学也有类似的纸工课,然而从我们的高等艺术学院的立体构成教材和授课内容方面看,似乎千篇一律,就是完成几个点、线、面、体的构成作业而已。不少是以折纸操作为主导,在教师的灌输要求之下,学生集体统一去折一个球体或切割一个柱体,再就是线的组合、方块的组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这框架的规定之下做好这件作品,无须过多地思考和发挥想像。由于立体构成的特殊性,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现在的很多学生在上立体构成课时,缺乏创造性,缺少积极性,主要表现在:

1.1 学生缺乏对新材料的挖掘

随着科学的进步,各种新型材料已被用到各个领域,包括艺术创作,而我们的学生在作立体构成作业时,仍停留在一般材料的使用上,不愿意对新材料多加研究。能恰当的运用新材料做立体构成作业,是取得好效果的关键。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停留在艺术形态的视觉美上,还要考虑到材料的运用,因为材料与环保息息相关。环保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就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立体构成对材料的运用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如:在对材料的加工体验过

程中,看重追求形态创造的可能性,特别是对新型材料:特别重视人类感官对材料的刺激反应等。由此可见,立体构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用材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我们一定要把牢这一环节。

1.2 学生作品缺少生命力感,缺少空间感

包豪斯教师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演变出来的,如果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同时赋予自然形态的生命力感。要创造一个立体构成形态,首先要赋予它设计意念,赋予它生命,这样它才具有美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我们的学生所做的作品恰恰没有达到这种效果,作品看上去缺少积极向上的精神依托。

1.3 学生在做造型设计时兴趣度不高相对较循规蹈矩

美术功底不扎实,艺术领悟力和审美水平有限,在立体构成这个要求在三维空间里设计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让他们一下子应对立体构成中大量抽象元素,并用这些抽象的元素来设计是有一定难度的。

1.4 学生缺乏时空观念

现代的时空观念不再单纯是三维空间,人们已把时间作为空间的延续、生命的跨越。一件好的立体构成作品,让人们看了之后,能产生广阔的联想,而这种联想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是源于生命而又高于生命的精神满足。而我们学生的作品远没有达到这一步,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不断的训练学生的时空观念。

1.5 学生的创作与实用脱离

艺术家创作设计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陶冶情操、故强调健康美好的形式,并使艺术性与实用性统一在一件作品上。学生目前却处于仅仅去完成作业。这也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关,统一的教学模式内容、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练习,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脱离现实容易让学生产生学无至用的心理。2 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激变,经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在当今信息媒体的数码时代,后现代艺术潮流,全球化的语境,多元化价值观念又劈头盖脸的扑面而来。原有的价值观现已难以复命,是固守往日精英模式,还是拥抱兼容主流文化,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为改变传统教学手法存在的弊端,为艺术设计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现代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该突破传统,做一些新的尝试。

2.1 多媒体介入立体构成的教学与学习中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式学习立体构成课堂教学应采用电脑操作与手工艺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先虚拟的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增加信心度。正像装饰装修一样,先用电脑制作好效果图,然后按照效果图进行施工制作。课堂教学上,先让学生用电脑表达自己的创意,也就是创造新形态,然后确定新形态的材料表现,还可以确定光、色、势等。

2.2 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立体构成创意构成的训练,掌握点,线,面,体空间构造的基本原理后,提升观念,把纯粹的构成组合再转升为有意味的创作形式,锻炼创新意识思维,完成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的过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态的素材观看,我会经常找一些比较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分析,根据情节进行立体构成的作品创作,深入挖掘学生的想生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意识到,一门专业基础课,也能设计出生动的作品来。立体构成课程应不拘形式,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点、线、面空间构造原理是最基本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避免成为纯技术训练,其中教师引导和理论指导作用

至关重要。可以与现代雕塑造型和后现代装置观念衔接,从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这程的意义。

2.3 学校应该适当增加创新基础课程

目前,国内的设计专业,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缺乏开设材料课,学生对材料的品种、性能、力学等特性不了解,缺乏多元化的创作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开阔的想像空间,而材料实验课正具备了创意所需的条件。材料实验表达课在培养学生在创作与设计过程中的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始终强调材料的实验性和研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表达个人感受体验的良好习惯,而这一做法恰恰是培养学生创作原创性艺术和设计作品的根本。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材料的热情,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我们不能太注重探究结果的正确性,而要强调过程的正确性。因为结果之前所经历的漫长时间,是探索,体验,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所隐藏的设计灵感,智慧的火花,正是设计师所需要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对材料学、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更深地理解这门课程的意义。

2.4 立体构成课授课方式也应有所创新

针对专业特点,以深度为主,广度为辅,深度是增设主体性课程,使立体构成与后续课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使它们相互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广度指课程涵盖所有基础知识,包括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美学原则。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死板模式,把立体构成的基础设计课程发展成为一门充满生机活力的形态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采用课题设计的形式,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逻辑思维进行联想,向造型之外扩展的方法讲解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把原来框架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为启发式、引导式、发射式,以造型基础原理为基点,向社会学、哲学、材料学、心理学等领域发射,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去进行联想创造,结合课程设计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近年来,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学院,正在整合整体设计教育模式,打破基础与专业界限,力图建立立体构成教学在新世纪的新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合新时代的需要。结论

教育一直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展进步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必将对教育体系改革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的教育体系落后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落后上,而在立体构成中缺乏的是一套科学的、符合人文环境的教育思路以及观念。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上要先强调“学”与“思”,探讨信息环境下,立体构成教学怎样迎合时代的发展,使得自身与时俱进,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课程,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然无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更新变化,设计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加强立体构成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而且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这里我只是提出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班级:10本环艺一班

姓名:×××

《立体构成》教案 篇4

1、课程名称:立体构成

2、学时学分:72学时

3、先修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4、指定教材

胡介明 主编 《立体构成》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版。5.教学参考书

《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6.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7.教学手段

教师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传统讲授。8.考核方式

课堂发言,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堂表现,考勤要求。9.学习方法

课堂理论教学中注重重点与难点的透彻讲解结合欣赏国内外构成作品,来体现构成思想和造型语言在现实设计中的运用,加强课题训练,培养学生造型的构思能力,立体感觉提高表现技巧。10.辅导答疑:随堂答疑 11.本课程的其它要求

上课时应关掉所有通讯工具;上课时不得讲话,不得低声耳语,不得迟到早退;上课时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发言、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重视当堂测试、课下作业、调研报告、市场调查、课程评论等方面的比率作用。

一、学习立体构成的意义

1、本章教学时间: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立体造型元素,按照构成的规律和法则去组合出不同的立体造型,探讨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材料和空间的运用上展开广泛的探讨和研究。3.本章教学重点:

从侧重技法训练转为培养立体感觉和表现技能并重,以提高视觉的感知能力。从美学角度出发,将立体构成的知识融入设计案例。

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概 述

除开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既然共属于“空间艺术”。,那么无论各自的表现形式如何,它们必有共通的规律可循。近年来人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以“立体构成”作为空间艺术基础的经验(类似绘画中的基础是素描、色彩一样),并已由实践证明,它直接有助于创作与设计,是用于基础教学的新学科。

1、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初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包豪斯”(Bauhaus)设计师20世纪著名的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领先的人才,崭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思想是包豪斯成为现代设计地发源的。包豪斯的艺术教育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构成教育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我国所有艺术院校共用的基础课程,日本的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变成为一门专业,在构成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立体构成的概念特征及作用:

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

平面中表现的空间深度和层次,是单纯视觉的,它运用透视法来表现立体的效果。而立体,则是在空间实际占有位置的实体,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变换成任意角度,前后左右地观看。小的立体形态,我们还可以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观赏,盲人还可以靠手的触摸体会到它的形象,所以立体的“开”与面的“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它的形不是绘画平面中的轮廓的概念,而是从不同角度观看时产生的不同型限。

(一)、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

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个有价值的立体造型,很重要一方面是设计师本身把握造型基本要素饿能力和对这些要素及组合规律的认识程度。这一点正式立体构成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立体是有形的实体,而这实体的表面形象均是由线和面组成的(或者说,可以分解成线和面)。如果把各种二次元的形三次元化,就会产生各种相应的立体形,所以,立体形与线、面的形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与线和面一样,立体也可划分为直线系、中间系、和曲线系三大类。进而立体又可分为几何形立体和自由形立体两大类。综合起来,从基本形态而论,可将立体分成块立体、线立体和面立体三大类。

(三)、立体构成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立体构成课以立体造型的创作训练为主线,着重于理解力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开拓思路,抛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感觉和表现能力。※本章概要: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立体是实际占有空间的实体。它较之于在二次元的空间中(即平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立体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本章关键名词:包豪斯、二维、三维 ※本章主要理论:

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本章要点:

立体构成课以立体造型的创作训练为主线,着重于理解力的培养和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开拓思路,抛析形态的本质,发掘材料,工艺和单纯机能的造型可能。※本章思考题

1、构成的概念

2、平面与立体之间的区别

3、从形态来分立体包括哪三类?

二、立体构成的基本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周6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三大要素的特点以及灵活运用。

3.本章教学重点:1)认识形态的本质,强化空间意识,培养立体感觉。2)完整准确地表现立体形态;注重材料和加工工艺认真研究和掌握形态结构规律。4.本章教学难点: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师生互动。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稀缺性原理及其普遍性,理论解释与实践应用,存在的原因,大量例证„„。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认识 点 线 面

1、点的特征;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它在空间中呈飘浮状态,有长短,宽窄及运动方向,它是由各元素相互对应,相互比较而特定的,如随着点与块的缩小与扩大,它们之间互相的转换,对形态上造型语言的不同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角状点型,有强烈的冲击力,曲状点型则有柔和的飘浮感。其表现形式无限多,或方或圆或角或其他任何形状,还可有实心与空心的变化。

2、线的特征:

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 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

线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平线,重直线,斜线和折线等)和曲线(孤线,螺旋线,抛物线,双 曲线及自由线)两大表。A、直线

直线系立体具有直线的性格,如刚直、强硬、明朗、爽快,具有男子气慨。垂直线、斜线。B、曲线

曲线系立体具有曲线的性格,如柔和、秀丽、变化丰富,含蓄和活泼兼而有之。

几何曲线能表达饱满,有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型,能表达丰阔、圆阔、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同时也有强烈的活动感和流动感,例如大自然中闪电形成的自由曲线。

3、面的特征:

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面在空间形态上可分为平面和曲面两种形态,平面有规律平面和不规律平面,曲面有规律曲面和不规律曲面。

圆形总是封闭的,具有饱满的,肯定的和统一的效果,能表现流动、运动、和谐、柔美的感觉 不规则面的基本形是指一些毫无规律的自由形态。

4、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

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2、关于色彩

1)物体本色的利用

2)经人为处理的色的利用

3、关于肌理

物体表面的感觉、形态,如手感、纹理、质地、性质、组织形式、凸凹程度等,概括起来叫作肌理。在造型艺术中,肌理起着装饰性或功能性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人感受肌理的方式而论,股理可分为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二类。

肌理的产生,有的是自然生就的,如树皮、木纹、石块,有的是经技术加工人为创造出来的。因此,从肌理的形成过程而论,肌理又可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二大类。

形体与肌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肌理起着加强形体表现力的作用:

粗的肌理具有原始、粗犷、厚重、坦率的感觉;细的肌理具有高贵、精巧、纯净、淡雅的感觉;处于中间状态的肌理具有稳重、朴实、温柔、亲切的感觉。天然的肌理显得质朴、自然,富于人情味;人工的肌理形形色色,可以随人心愿地创造,以确切地表现各种效果。肌理的实际应用例子甚多。

出于构成内容乃至实际应用的需要,人工肌理的设计与研制是造型艺术诸领域里不可缺少的项目。人工肌理的探求也当然地成为构成训练的一个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设计者对肌理的创造能力。

面对各种材料,用各种手段、处理方法、加工技术,经过艰苦的构思,可以创作出变化万千的肌理,而同一种材料也可创造出不同的肌理。

4、认识空间

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活动,空间被赋予较明确的形象。巧妙地利用“正”与“负”的联合效果,可创造出具有各种情趣的空间作品,也易于使人在心理上有多块实体浑为一体的感觉。二块主要的“正体”呈一定距离相对而立(非并列),“同体”显示出人的面孔的抽象形象。也以乘法的负空间形象构成韵味与趣味。

用哲学的观点解释空间概念为:凡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它无形态,不可见。但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概念却是另一回事,它是指在立体形态占有的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即指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也称心理空间)。象平面构成中的“正形”与“负形”一样,如果把立体构成中的形体看作“正体”,那么空间就是“负体”,它对构成的效果乃至形象是有影响的,空间绝不等于空虚的间隙。

例如三个立体等距放置时,会使人产生它们中间有看不见的吸引力,这吸引力会使人感到它们是完整而协调的一体,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场”的作用。当间隔加大后这种心理的联系就不存在了,而是觉得它们是互相无关联的三个立体,空间“场”也显得涣散。如再把间隔缩得很小,使三个立体太接近时,反而显得太拥挤了,此时紧张感加强,如果是形状各异的立体,还会给人以混乱感。

由此可见,如何合理安排空间是不可忽视的。空间与褓一样,也存在构成问题。

空间构成的要点是比例、对位、过渡等项因素。※本章概要:

点、线、面、块等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的。出于构成内容乃至实际应用的需要,人工肌理的设计与研制是造型艺术诸领域里不可缺少的项目。人工肌理的探求也当然地成为构成训练的一个内容,目的在于培养设计者对肌理的创造能力。※本章关键名词:构成要素、肌理、正负形 ※本章主要理论:

点型是形态中最初的元素,也是形态世界最小的表现极限。线存在于点的移动轨迹,面的边界以及面与面的交界或面的断、切、截取处,具有丰富的形状和形态,并能形成强烈的运动感。面作为构成空间的基础之一具有强烈的方向感,面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形态。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本章要点:

构成要素为点、线、面以及肌理和空间。面对各种材料,用各种手段、处理方法、加工技术,经 过艰苦的构思,可以创作出变化万千的肌理,而同一种材料也可创造出不同的肌理。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活动,空间被赋予较明确的形象。巧妙地利用“正”与“负”的联合效果,可创造出具有各种情趣的空间作品,也易于使人在心理上有多块实体浑为一体的感觉。※本章思考题

1、构成要素有哪些?

2、不同的线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3、不同的肌理给人们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感觉?

三、立体构成的组合表达式及制作手法

1、本章教学时间:34学时(理论16 实践18)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形式要素各种组合表达的方法手段。3.本章教学重点:板式表达 柱式表达几何体及球体表达

4.本章教学难点:线状表达 仿生式表达 运动式表达 层积合成式表达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的组合表达式及制作手法

一、板式表达

二、柱式表达

三、几何体及球体表达

四、线状表达

五、仿生式表达

六、运动式表达

七、层积合成式表达

※本章概要:

“美”在立体构成中,成为一种实体的、感性的东西存在,是一个具有特殊规律性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本章关键名词:联想、意境、多样、统一 ※本章主要理论:

“美”既指事物的内容,又指事物的表现形式。对比,是强调表现各种不同形体之间彼此不同性质的对照,是充分表现形体间相异性的一种方法。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本章要点:

在这个统一体中美的内容处处表现于具体的形式之中,这种具体的形式是“形式美”。对称与平衡的区别是:平衡较对称更显得活泼、多变化;对称则较平衡更显得肃穆、端庄。韵律是使形式富于有律动感的变化美。完美的造型必须具有统一性,统一可以增强造型的条理及和谐的美感。※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的形式要素有哪些?

2、对称和均衡的区别在哪里?

3、节奏与韵律的关系如何?

4、联想与意境的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

5、变化和统一之间有何联系?

四、材料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1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不同材料的分类、特性,并能灵活运用材料的 特性创作出不同材质的立体构成。

3.本章教学重点:材料的分类、材料的特性 4.本章教学难点: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不同材料制作立体构成的能力。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

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四、材料要素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也是一项主要因素,特别是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是无特定的,不同立意的构成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不同的,应选择最能贴切、完美地表达某种立意的构成之材料。

立体构成必须涉及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材料的参与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做出设计方案,再按方案要求物色相应的材料,另一种是先从材料入手,根据材料的属性,语言寻求表达的内容,最终制定出造型设计方案。

一:自然材料(木材,石材,黏土等)。

自然材料给人以质朴、亲切、温馨、舒适的感觉,有极强的亲和力。1)木材

温和轻便,易于加工,加工手法有锯割、刨削、雕刻、弯曲、结合等。2)石材

坚固持久,常用材料。有寿山石,青田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等。二:工业材料

(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人工复合材料是多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交叉融合的产物。1)纸材料

质地温和,价格低廉,易于加工,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可塑性。2)金属材料

坚固持久,品种丰富,加工技术多样,视觉质感丰富,在立体构成中被广泛使用。3)玻璃材料 透明光滑,坚硬脆弱,有较强的耐热,抗腐蚀性能。用玻璃材料构成的空间有着无限扩展的视觉感,是开放性的理想材料。

4)塑料(通用塑材,工程塑材)三: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的使用可充分应用材料之间的对比、和谐关系,增加材质的效应。但必须把握所选材料的性能、特点,使每一种材料都能表现出自身的属性和信息,传达出作品的感受和意义。

1、材料的种类

(1)以质地不同分类:

a、金属材料(铁、铜、锌、铝、银-----)

b、非金属材料(土、木、竹、石、布、玻璃、陶瓷---)

c、高分子材料(塑材、橡胶、合成纤维---)(2)、以物理特征不同分类:

弹性材料、脆性材料、硬性材料、塑材料、粘性材料、透明材料、半透明材料、轻质材料、重质材料、液态(流体)材料、、、、、、、、、、(3)、以基本形态不同分类:

材料-----粒材、线材、板材、块材

2、立体构成训练中的常用材料

立体构成必须涉及到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材料的参与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做出设计方案,再按方案要求物色相应的材料,另一种是先从材料入手,根据材料的属性,语言寻求表达的内容,最终制定出造型设计方案。

在立体构成训练中,可用的材料很多,制作者可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和加工条件,选择最能表现构成内容的理想材料。常用的材料有:

粒材--小塑料球、皮球、玻璃球、小木块、卵石、敲打或切碎而成的各类粒材。

线材--铁线、塑料皮导线、塑料管、吸管、木条、竹子、麻绳、棉线绳、鱼网线、琴弦、金属链、车条、电镀金属管等。

板材--木块、石膏块、苯板、发泡水泥砖、粘土、石块、砖块、树根结、毛线球、皮球、鹅卵石以及用板材做的中空块体等。

2、材料力学特性

1)拉抻与压缩、2)载荷、3)正应力、4)应变、5)弹性材料—虎克dingl 6)弹性材料—杨氏模数、7)拉伸试验与材料的强度、8)延伸材料与脆性材料 9)剪应力与剪应变、10)剪切模量、11)许用工作应力和安全系数、12)载荷系数 13)温度应力、14)应力集中和应力集中系数、15)韧性、16)蠕变与疲劳

3、寻找新材料

4、不要忘记最简便、基本的材料

除以上介绍的材料范围外,每位制作者随时随处都可能发现更适合自己作业的新材料,在选用材料时,无论是需经加工的还是取其自然形态直接用的,都要同时考虑到材料与工艺之间的配合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材料美的作用。※本章概要: 在立体构成中,材料也是一项主要因素,特别是立体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是无特定的,不同立意的构成所选择的材料应该是不同的,应选择最能贴切、完美地表达某种立意的构成之材料。※本章关键名词:

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等多种类型、功能性材料 ※本章主要理论:

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章要点:

在选用材料时,无论是需经加工的还是取其自然形态直接用的,都要同时考虑到材料与工艺之间的配合关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材料美的作用。※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技术要素包括那些?

2、如何选择立体构成的材质?

3、初加工和精加工的区别?

4、抛光材料的种类?

5、那些材料适合上色?

五、技术要素

1、本章教学时间:14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构成的技术要素,熟练应用到实际设计中。3.本章教学重点:选材、测量和放样

4.本章教学难点:初加工、精加工、成型、组接、抛光

5.本章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案例引入,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五、技术要素

1、创意——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构成的形态。

2、计划——具体规定制作形态的大小、形、色及所需材料。

3、图样——把物体的大小和形绘制成图样,以便确定各部件的装配方法,验证原来的构思、尺寸等是否正确和行得通。

4、选材——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

5、测量和放样——二者相互联系,根据不同的材料来进行测量和放样。

6、初加工——把材料加工成各种毛坯。

7、精加工——又叫切削加工,主要是使用带刃工具来切割物体,以改变物体的外形。

8、成型——在不增减物体量的前提下而改变物体的形。弯曲成型、浇注成型、塑料注塑。

9、组接——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0、抛光——材料分为填料和磨料两种。

11、上色——上色只适合于部分立体构成作品。

※本章概要:技术要素包括创意、计划、土扬、选材、测量放样、初加工、精加工、成型、组接、抛光、上色等步骤。

※本章关键名词:测量和放样、成型、组接、抛光、※本章主要理论:

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章要点: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构成的形态。根据计划阶段来选定材料,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等因素。在不增减物体量的前提下而改变物体的形。将已加工好的各部分材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上色只适合于部分立体构成作品。※本章思考题

1、立体构成技术要素包括那些?

2、如何选择立体构成的材质?

3、初加工和精加工的区别?

4、抛光材料的种类?

5、那些材料适合上色?

六、练习程序

1、本章教学时间:18学时

2、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的制作过程、形态结构规律,根据不同的材质来体现设计。3.本章教学重点:二点五维构成、线立体构成、面立体、块立体、综合构成 4.本章教学难点:其它立体练习程序 5.本章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提问式教学,课程论文,师生互动。6.本章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实际设计中运用立体构成的能力。

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其它教学道具与教学条件。

8.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9.本章课程引入方法:向学生提问,举例引入,其它开始新课的方法。10.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立体构成》 金剑平湖北美术出版社 2)新编《立体构成》 邱松 辽宁美术出版社

六、练习程序

1、二点五维构成:

半立体构成--就是用平面的材料,通过加工使部分立体化而形成平面与立体之间的造型,它是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同样都是可以用点、线、面构成,所使用的材料有纸、玻璃、塑料、金属、石膏、陶土、木材等。

2、线立体构成 1)硬线材构成 ① 连续构成

选择有一定硬度的金属丝或其它线性材料,做构成时不限定范围,以连续的线做自由构成,使其产生连续的空间效果。表现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应注意的是: ② 垒积构造

把硬线材料一层层堆积起来,相互间没有固定的连接点,可以任意改变的立体构成,叫垒积构成。材料之间之靠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维持形态。特点是易于承受向下压力,若横向受力则很容易倒塌。③ 线层结构

将硬线材沿一定方向,按层次有序排列而成的具有不同节奏和韵律的空间立体形态为线层结构。线层的构成形式有两种: ④ 框架结构 以同样粗细单位的线材,通过粘接、焊接、铆接等方式结合成框架基本形,再以此框架为基础进行空间组合,即为框架结构。

框架的基本形态可以是立方体、三角柱形、锥形、多边柱形,也可以是曲线形、圆形等基本形。框架结构构成是指用相同的立体线框按一定的秩序排列或交错垒积构成。其构成形势可产生丰富的节奏和韵律。

这种框架除重复形势外,还可有位移变化、结构变化及穿插变化等多种组合方式。2)软线材构成

软线材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有一定韧性的板材剪裁出来的线(如纸版、铜板等),这类线由于自身重量,在一定的支撑下可以形成立体构成;另一类是软纤维(如毛线、棉线等)。

轻巧有较强的紧张感。自然界中典型的软线形态就是蜘蛛网。软线材构成常用硬线材作为引拉软线的基体,即框架。构成框架的硬线材我们称之为导线。

框架的基本形态可以是立方体、三角柱形、锥形、多边柱形,也可以是曲线形,圆形等。构成方法是将软质线的两端固定在具有一定构成的框架上。框架上的接线点,其间距可以等距也可渐变,线的方向可以垂直连接,也可斜向错拉连接,形成网状形态。框架造型控制总体,并起引导构成气氛的作用。

3、面立体构成 1)面型的语言

立体构成中的面大多是有限范围的面,独立于周围的空间,大多有一定厚度。其形状表现出一种轻薄的延伸感,侧面形象近似于线材、而在面的连续处却很像块材的表面,所以面材运用的巧妙可产生线、面、块的多重特点,给造型赋予轻快的感觉。2)面型的立体构成

① 层排出 :1)面型的变化。2)排列方式。3)构造技巧。4)方向变化。5)位置变化。② 插结构造

1)单元形主体插接 :两片纸切割组合构成 2)表面形插接 3)自由形插接

③ 可展开的主体形态(1)几何多面体

(2)柱体 :

1、柱形变化

2、柱头变化

3、棱线变化

4、柱面变化 4、曲面主体翻转构成

折叠造型、切割造型、切割折叠翻转造型:1)直面切割与折叠 2)曲面切割翻转、薄壳构造 1)薄壳构成 2)层面排出:

用各种材料进行层积构成,发掘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并将这种可能性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表达 3)透空柱体

4、块立体构成:

块材是立体造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是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量感的实体.体现出封闭性,重量感,稳重感与力度感.块材基本构成方式是切割和积累,在现实创作中常以这两种形式结合.追求形体的刚柔曲直、长短、变化的快慢、缓急、空间的虚实对比等,创造出你想的立体空间来.5、线、面、块综合构成

将点限空间、线限空间、面限空间、体限空间等多种构成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两种以上形式,会使空间形态更丰富。

在混合运用时,当以一种形式为主,如各种形式所占量平均等,会造成混乱感。

6、其它立体构成

1)动立体构成2)光立体构成3)色立体构成

仿形是指摹仿具体的形象进行造型,类似于图案艺术中的写生变化。便在现代空间艺术范畴内,这种摹仿不是指写实而言,是针对抽象而言,运用了具象化手法的造型。这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造型,素材极为广泛,其作品往往很富有人情味,并有雅俗赏的特征。※本章概要:

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本章关键名词:

半立体、层排出、仿生立体 ※本章主要理论:

二点五维构成就是半立体构成,线立体包括硬线和软线,块立体和可以是单体或组合形体。仿生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造型,素材极为广泛,其作品往往很富有人情味,并有雅俗赏的特征。※本章要点:熟练掌握半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块立体、综合和其他立体的练习程序。※本章思考题

1、二点五维

2、线立体构成:硬线材、软线材任选

3、面立体构成

4、块立体构成

5、综合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设计展示作业 篇5

设计说明

《愿》,点元素的构成,由若干颗星星堆积而成,形成灯塔状,形状也似河灯,每一颗星星都代表一个愿望,无数颗星星堆在一起,就会形成巨光,照亮前方,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线构成——《呼吸》

设计说明

《呼吸》,这是一个很有动感的词,由硬线构成,是由一个个木条凝结而成,形成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雕塑,底部是中空的侧面部分面是不封闭的,给人一种轻松,不厚重的感觉,可以感受到风的吹过,有呼吸感。

线构成——《自由》

设计说明

《自由》,不受拘束,无忧无虑。软线构成,由卡纸,普通彩纸,折成有棱角的不平整曲面,错乱的位置,棱角的屈伸,没有束缚,自由伸展,点线面——《快乐》

设计说明

《快乐》,由点线面构成,用一个个充满童真的,彩色的小扇子,环绕而成,让人看到就很开心,像阳光,像太阳花,有完整的,也有缺口的,表明生活就是这样,不是完整的快乐,但快乐总是比不快乐多,永远环绕我们。

立体构成成绩分析报告 篇6

摘要:长期以来,“立体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出专业自身的特点,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能真正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本文希望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训创新方面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特色;课程实训

J506-4

立体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体现课程体系的衔接过渡,还注重能力培养實践创新。当前,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课程模块和学时进行调整,强化专业课程建设,突出强调专业应用性,逐步加大实训比例,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立体构成”教学现状与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立体构成,结合应用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授课模式流于形式,欠缺应用类指导。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和作品展示,内容与形式表面化,缺少对推导方法的展示探究,内容抽象不便学生对知识得掌握。第二、课程训练空泛,专业方向认知不清。在课程训练中,往往将主题式的立体形态创作局限于技巧的传授,对生活的启发不多。造成学习中与专业缺乏联系,忽视学生兴趣和应用培养。第三、材料认知书本化,制作材料单一。训练过程中, 材料的认知多来源于课本介绍,对材料性能及构架特点缺少了解,多采用简单易得的纸质材料,造成学生对材料的认知具有局限性,能力得不到系统的训练。

二、“立体构成”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划分出基础、核心、拓展三个能力培养阶段,鉴于该专业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立体构成兼顾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的角色。

1.课程体系建设

立体构成结合环境设计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特点进行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凭借构成课的基础作用,依托室内设计原理、设计概论等核心理论课程,将其拓展到具体空间设计的核心应用课程,辅助以建筑模型制作、光环境设计课程,形成课堂训练、项目训练、创意训练、竞赛训练与材料应用、创新思维与制作工艺的内在结合。

2.理论知识为载体的应用教育培养模式

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素质教育环境下研究的主题,如果不在课堂教学观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将无法实现。根据《立体构成》课程特点和专业体系的要求,我们尝试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第一、探究式学习。作为以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方式,立体构成的形态造型训练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任务明确训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学生能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材料的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再进行全面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当做设计师,能准确的感受作为设计者、研究者和使用这的多重身份的体验。

第二、讨论式学习。在立体构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提倡讨论式教学,主要由老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再通过提问,学生解答,达到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整个课堂学习角色交互,气氛活跃。这种方式要避免老师的思想为主导,让学生各抒己见,其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及方法。老师扮演引导者,设问一部分问题,尽可能留给学生在教学目标中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第三、自学式学习。与传统的自学看书不同,这里的自学是老师根绝教学目标将知识分化为几个单元,并将单元的具体化目标从造型训练、激发训练、综合表现等若干个细节做出具体细化,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完成。老师需对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源以启发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思考问题,通过书本、资料搜集、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竞赛式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呈多元化,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竞赛式教学可促使学生重新认识自身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在技能实训环境中,通过组别的竞赛,既可以显示团队合作精神、技能熟练程度、个人在团队内的作用,又能暴露问题,进行修正与总结。

三、立体构成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实训探索

1.构成要素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环境设计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光环境的灯具设计到家具陈设,从空间组合到空间划分,都属环境设计研究的范畴。在立体构成要素训练中,教师应根据造型设计的特点,选取生活中简单常用的物品为训练课题,如以线的表现力决定造型方向,设计骨骼结构。通过造型的实操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陈设造型的概念、方法、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展有目的的学习。同时,设计的作品还能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2.数字模型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数字模型实训主要为发挥软件的优势作用,为弥补成果难以实现的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创意。扭转传统的模型或作品因工艺、材料难以成形,构思过早被抹杀的问题。数字模型可以打破材料、施工、结构搭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顺利完成草模作品,研究实现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可行性。

3.材料构成实训与环境设计结合的主题性探索

材料创意是环境设计的生命。传统材料创新应用、新型材料开发使用,一直是环境设计不断尝试的创意之路。材料实训环节中,应引导学生理性理解和大胆尝试材料性能,经过实训探索,立体构成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如室内设计中坐的方式,隔断的样式,空间的过渡与分隔方面的设计处理,使设计既具使用功能,也能满足审美价值。在设计的实施中,材料选用合适才能体现造型的效果,合理实现材料与造型的结合,增强实用功能与工艺特性,才能体现材质美的应用价值。

四、小结

立体构成的学习注重的是构成要素与美学法则相结合,将材料、工艺技术应用于形体创意的探索。教学实训的成果不以形式感为目的,而是能将设计创意在训练中灵活应用到专业领域的大胆尝试。理论知识为载体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在启发、互动、寓教于乐中,探究主题性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价值,,将枯燥的训练融入学生的生活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绍祥.浅议影响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化工高等教育,2006(5).

上一篇:远离手机净化校园下一篇:2018年河南省安全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