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范文

2025-03-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范文(共9篇)

中医范文 篇1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治疗。只有病证并重,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临床疗效才显著。如临床常见的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和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都可表现为右肋部胀满或痛,都可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但由于二者各有其病理特点,治疗时还应同中有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加郁金、茵陈、焦栀子等利胆之品; 胃、十二指肠溃疡:加左金丸、海螵蛸等制酸。2.无症从病。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有些疾病早期或后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辨,而理化检查异常。对这类病人,采用因病施治之法。3.无病从证。无病是指目前暂时未能诊断出来的病,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口干等各种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但中医辩证却已明确显示胃阴虚、肝肾阴虚证。此时应无病从证,采用益胃汤或一贯煎、六味地黄丸之类的方剂加减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4.中西结合。中医、西医虽然理论体系不同,各有长处、各有千秋,不能相互攻击其短,而应该取长补短。一个好的中医,应在学习中医同时,不断学习现代医学,为中医学服务,提高临床疗效。如肺结核,慢性胃炎等。

四、总结老师经验,学以致用。

陈老师行医几十年,具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治疗各种内科、妇科及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在跟师学习的这短短的一段时间,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并常常把临床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临床技巧,耐心的给我们讲解,把临床实践上升为理论,用于教导我们,使我们从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中提升自己。我深深体会到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师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师应诊,面对临床病例,从写病例、四诊 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医案可以反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利用空闲时间,整理老师医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案及用药疗效显著的病案,分析老师的用药特点,从中受到启发,以指导自己临床的辨证施治。

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总结出陈老师在临证时主张采取双重诊断,灵活运用“病证结合”、“无症从病”、“无病从证”等方法,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例如:老师在胃痞病治疗中,结合现代医学胃镜的检查手段,对应用药,此乃老师用药特色,临床疗效确切。如患者胃镜检查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常加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栀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高良姜,砂仁等,因其都有不同程度的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理作用,并辩证使用,而不脱离中医辩证,把所有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罗列一起,这样就偏离了中医辨病与辩证的理论宗旨。

再如乙肝的治疗,陈老会通过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以明确大、小三阳,肝功有无异常,再结合临床辩证论治。陈老师将乙型肝炎的病因概括为内、外两方面。外因有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湿热疫毒。“湿”反映乙型肝炎具有重浊粘滞的性质,整个病变过程缠绵难愈。“疫毒”则反映其具有传染性的特征。内因则与正气亏虚、内伤不足有关。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正气不足首先变现为肝肾亏虚。当湿热疫毒侵袭人体,如若正气实,邪气微则可驱邪外出,临床可不出现症状或症状轻微。若正虚邪恋,则病 情迁延不愈;若邪实正衰,正不胜邪,则病情危重。因此,临床上必须将扶助正气放在重要的位置。临床上陈老将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四型来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型 症见:胸脘痞满,恶心呕吐,腹胀,厌油纳差,口干而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部分患者有目黄、身黄、发热,舌质红,苔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醒脾,活血凉血。方用茵陈蒿汤加减。

2、肝郁气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体倦乏力,纳差嗳气,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毒。方用四逆散加减。

3、肝郁脾虚型 症见:身倦乏力、胁肋胀痛,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活血,健脾益气。方用逍遥散加减。

4、肝肾阴虚型 症见:体倦乏力,右胁不适,或有隐痛,头晕耳鸣,腰背酸痛,两目干涩,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滋肾柔肝,养阴活血,方用一贯煎加减。乙肝的治疗到现在仍是医学界的难题,西医无特效药。而中医治疗有可喜的进步,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陈老师在治疗乙肝时,常常辨证选用具有降低转氨酶的药物,如邪热或湿热炽盛的急、慢性肝炎伴转氨酶升高者常常选用垂盆草;湿偏盛者常常选用虎杖;热偏盛者可选用龙胆草;而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脾肾阳虚者往往加用五味子。而护肝降转氨酶的药物,常选用柴胡,茵陈,女贞子,五味子等有疏肝柔肝作用的药物。陈老师之所以这样用药是基于对药物性味、功效、特性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在跟师陈老学习过程中,让我亲身体会了陈老运用经方、验方治 疗一个个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取得满意的疗效,而这些学习心得单从教课书中是根本不能体会得到的。我相信只要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中医不但能治病,而且能够治大病。从而更坚定了学习中医、从事中医工作的信心,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领科室成员,积极运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为每一位住院病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使我科住院患者的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100%,不但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而且收到很好疗效,受到患者好评。

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

继承人:李**

**中医医院

中医范文 篇2

1.《中医经络和针灸学》教学片汇编(共137集)http:// 2.中医教授讲《经络学》

http://video.zyy123.com/mzy/jingluo/ 3.新概念《针灸基础知识》教学片 http://video.zyy123.com/mzy/xzj/ 4.《针灸疗法》教学视频 http://video.zyy123.com/mzy/zjll/ 5.《中医内科学》教学视频

http://?page=1&mode=pic&ascending=1 http://video.zyy123.com/lilun/ 6.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教学片(现63集有缺)http:// 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课程

http://v.ku6.com/show/pfXdO4_W8C_hvAlB.html 8.陈金柱《中医妇科学》教学视频

http:// 9.《中医儿科学》教学视频

中医范文 篇3

紧张的忙碌中,2013年考研结束了,本人就今年的考研整理了一些资料,以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首先是政治,因为也是第一次考研,所以毫无经验的我走了很多弯路,在九月份我就跟研友一起买了任汝芬的基础教程及习题集,在11月份买了《疾风劲草》及习题集,在考前一个月买了20天20题,在考前10天买了肖秀荣4套题和任汝芬4套题,事实证明我在九月份买的那本习题集毫无用处也是因为自己没时间看,而《基础教程》或者是国家发的大纲其中一本书要看一遍,粗看也行,在11月份买的那份《疾风劲草》是要多看几遍的,选择题就靠这本书,而配套的习题集不用做,因为题太多会把人做烦的;20天20题一定要背考试大题就靠它了,最后的肖秀荣四套题和任汝芬四套题要做一遍,其中的选择题只是做个评分参考就行,大题要记住,里面的大题跟20天20题很接近,也很有可能考!

然后是英语,考研英语考的就是词汇,一定要多背单词,这个过程要自始至终,然后多做历年真题,做个两三遍,要做到里面没有不认识的单词,预测题就算了,阅读理解就是英语的天下,要多练习吗,张剑的那本阅读理解150篇就算了,里面生词太多,一般人做不了,做做真题就行,至于作文最后一个月要看看范文,要自己写几篇,书写很重要!

其实每年的考研拉分处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医综合,这里没什么好说的,多背诵,勤记忆,如果复习的早可以好好看看课本,复习的晚的话就直接看《中医综合傲视宝典》就OK了,我是10月中旬开始复习考研的,所以就直接看的傲视宝典,先不要急着做题,起码看完一遍再做历年真题,要把其中不会的知识点写下来标明,要记住,要不然可就白做了!

考研期间心态很重要,贵在坚持,只要你坚持不懈的努力了,不半途而废,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要找一个好的研友,别找只会玩的的哦……

然后就是考研期间有的在新校,有的在老校,其实论起来老校的学习氛围要浓厚一些,最后的考研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还是那句话,氛围很重要!至于实习嘛,办自主的我就不说了,咱说说实习的,不要去什么外地啦,在省中医就很好啦,去外地太麻烦,我在聊城实习的,那边管的比较松,放考研假也早,但是你得回来找房子租,而且来回两地跑,不但太累了还是挺大的开销,我租了4个月,一月350块钱,而且如果你想报考本校的话,在省中医实习你会认识很多老师,到了以后找导师很赚便宜的,这里说一下咱们学校的找导师,我是初试完接着就去找的老师,不用等成绩出来,先找找给老师打个招呼再说,然后初试分数出来接着再去找一趟,早去找很赚便宜,即使你分数低老师也先要早去的。

至于复试吗,很简单了,按照学校要求来就行……

更多信息加QQ791371401,我考的针灸专业,呵呵。

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篇4

传统中医正面临 现代 医学的严峻挑战,中医药服务领域缩小、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淡化、理论 创新没有突破性进展等 问题,引起了 社会 各界的高度关注,不少学者对 影响 中医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本文采用情报学 方法,将有关观点加以整理、归纳,供同道 参考、研究。1 问题

1.1 中医药服务领域在缩小,特色优势有淡化趋势 国务院研究室与 科技 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 目前 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 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1]。”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 治疗 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l.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诊率分别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愿意看中医的比例比1988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2/3变成现在的38.34%。

1.2 中医药人才短缺 有关统计结果表明,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有8.7万人,而到2001年,已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有27.6万人,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了21%。在全国当今人口中,平均4000人中才有一名中医。解放前留下来的全国著名老中医已所剩无几,且均已70岁以上高龄;20世纪50年代,以传统方式培养的国内知名中医大夫也为数不多;其后主要是按西医式 教育 培养的中医,在传统中医上有真正成就者甚寡,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现有中医人员中受学历不等、院校教育课程配置差异及专业思想不稳固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些人中医离宗,用药背道,对望诊、脉诊具有真实功夫者已渐寥寥[1]。

1.3 中医药不能正常地在 农村 健康保障中发挥作用 从我国社会发展的 历史 经验来看,中医药一直是长期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主要基础。特别是新 中国 成立以来,中医药曾经作为主要医疗科技要素支撑了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而这种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模式正逐步衰落、解体。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1970年代鼎盛时期的90%,1980年代猛降至10%以下,最低时覆盖率只有5%左右[3]。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教委1992年12月3日发布的《关于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开办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数据统计,1991年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有中医不足0.2人,却承担着农村近1/3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中国农村稳定发展的严重问题[4]。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保障公平性进行了评价,中国被排在倒数第4位。

1.4 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80年代中期,中医多学科研究经过多年的酝酿,适时地出现在医坛,整个中医学被作为研究对象而置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之中,这种研究顺应了当代 科学 发展的客观要求,使科学的理性真正切入中医学的体层,预示着中医发展可能发生一次新的突破。中医现代化的提出,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共鸣。然而,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现代科学思想后,便步履艰难,并未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 应用 理论;中医现代化也只是句口号而已,其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制约中医药研究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基础研究薄弱,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过多,科学层次上的关键问题提炼不够,没有明确稳定的中长期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的思路方法上,多学科尤其是大学科介入中医药研究领域不足,学科间接触不良、交融不畅,难以形成学科碰撞,缺乏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及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成果。1.5 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 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从1996年开始,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连年的下降,1999年的中药出口是1995年的69%。据前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5]。2 原因 分析

2.1 影响中医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 由于中医学形成之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对 自然、人体的认识都很模糊,所以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吸取了古代思辨 哲学 的成果,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笼统地认识人体,以“司外而揣内”的模式来诊断疾病,因此带有明显的封建社会印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 使科学技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封建伦理道德又限制了对人体的微观形态学探索。作为农耕经济的产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朴素唯物论、辩证法,基本方法是综合,着眼于客体的宏观、动态、联系、功能的考察,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揣测性;而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是机器 工业 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基本方法是分析,追求客体的微观、静态的物质结构,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宏观整体、动态过程及联系、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两相比较,特征相反,概念、原理、方法无通约性和衔接点,二者均难把对方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此乃100多年来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不合的根源,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虽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则较难引入现代科学技术[6]。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难以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2.2 影响中医发展的文化因素

2.2.1 传统尊经崇古思想的制约 在崇古文化观念的背景下,中医言必“经云”,书必“仲师”,中医经典《内经》、《伤寒论》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的标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敢有所怀疑,以致中医的经典被历代名家注而又注,疏而又疏,训而又训,只停留在对经典的注释、考据上,不但抵制西医,甚至拒绝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难以按照疾病具体变化认识它的本质 规律。中医界存在的“厚古薄今”、“惟我独尊”的思潮,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医学术的发展[7]。

2.2.2 民族虚无主义和现代实用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传统文化一直在受批判,中医也试图割裂自己和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关系,甚至对中医从理论到实践全盘否定。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成了中医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8]。

2.2.3 “重道轻艺”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一直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禁锢,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上重视“形而上”的研讨,而忽视“形而下”的探求,造成了“重道轻艺”的不良倾向。2.3 影响中医发展的教育因素

2.3.1 传承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

2.3.2 中医教育西化近几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真正的中医不多,中医科研上有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根本原因是中医教育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被遗忘、被丢失。进校后外语是硬要求,古汉语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多数人没有认真读过、也读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许多中医药硕士、博士生 学习研究的不再是中医药领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加强与提高,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要求重仪器、重实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严重影响了这些起传承作用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1]。

2.3.3 现代教育缺乏优势比较和解说 中、西医药学两大学术体系全然不同:中医药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主要根据系统模型及形象思维、辩证逻辑等方法构建并形成理论体系,其医理深奥、玄秘而较难理解;西医的理论体系则是依据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解剖分析、实验研究的成果而构架完成,直观明了,易于接受。这两种体系的课程并存设置而未能进行合理的优势比较和解说,容易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两大医学体系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对抗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对培养中医药人才带来负面影响[9]。2.4 影响中医发展的经济原因

2.4.1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 计算 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或过度开展特需服务,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目前约有1/3的县级中医院连生存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一味要求它们只能发展价格低廉的中医,无论对事业发展还是病人需要,都是不现实的[2]。

中医范文 篇5

秋天防燥小窍门一:常笑

笑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秋天防燥小窍门:喝粥

适用于肺燥咳喘、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秘结等症。核桃粥:取核桃肉2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加白糖适量,加水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作用。

秋天防燥小窍门:润肤

外在的美通过皮肤毛发来展示,表皮毛窍不仅是肺的屏障,还与肺气相表里。秋燥首先损伤皮毛,使之晦涩难看。若保持皮毛滋润清洁,外观既美丽了,又令毛窍通利,促进血液循环,使肺的气血通畅,从而起到益肺的作用。

秋天防燥小窍门:吃羹

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眩晕、健忘、腰膝酸软、头发早白、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症以及脾胃阴虚所致的大便干结。

中医范文 篇6

——XXX医院联合XXX学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医药知识的推广要从娃娃抓起。近日,XX医院接待了一批特殊的访客——XX小学22名学生代表。这是中医院联合XX小学开展的一次题为“探寻中华文明的瑰宝、感受中医药学的魅力”的校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知道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中医以及他们的贡献,初步了解中药材的药性、药效及中医诊治的基本原理,激发他们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怀。

中药材展示区,一排青花碟子依次放着蝉衣、灵芝、鸡内金、人参、龟板、陈皮„„,学生们看着从没见过的中药材,兴趣颇浓,认真听药师叔叔讲解各种药材的名称、性味、功效,不时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或七嘴八舌的议论着“鸡内金是什么东西?来自动物还是植物?”、“枸杞原来是中药,难怪奶奶煲鸡汤时喜欢放点”、“乌龟壳原来是一味有这么多功效的中药材”。

针灸康复理疗科,学生们把一位正在为患者针灸的医生围了一圈,睁大眼睛看着医生手中的银针在患者腰部不停的转动着,惊讶地问道:“扎的这么深,会不会很痛?”,医生叔叔解释道;“不会,针灸讲究的是穴位和手法,二者结合就能针到病除,我们老祖宗使用针灸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对颈肩腰腿痛、面瘫、肥胖、耳鸣、耳聋、痤疮、偏头痛等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学生们在科室里边走边看,小声议论道:“以前只知道,生病了要吃药、打针、吊水,原来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推拿、足浴的方式把病治好,挺新奇。”

中医范文 篇7

2008年我校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在果断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致力构建惩防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提高纪检干部队伍素质,促进了纪检监察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我校早日实现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特色鲜明、和谐文明的中医药大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将我校2008年纪检监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全面落实《实施纲要》,继续推进构建警示讯诫防线工作

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落实校党委关于构建警示训诫防线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突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增强防范的严密性,强化纠错的及时性。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安排专题全文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和赵乐际同志在省纪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自觉性。利用院报、纪监审动态、宣传橱窗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及时学习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以及中纪委、教育部、监察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最新文件精神,使广大教职工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积极参与和支持纪检监察工作,把我院的党风廉政建设推向深入。加强监督检查,发挥 好组织协调作用,切实把构建警示训诫防线工作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开展领导干部述职述廉85人次。

(二)、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抓好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注重总结工作经验,探索长效机制,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六不准”规定。

二、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责任,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责任制的内容,加强监督检查,认真解决责任不明确、考核难操作、追究不到位的问题,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二)、继续规范招生和收费行为。在进一步规范招生和收费工作的基础上,以实施“阳光收费”为举措,加强纪检监察、财务和审计的协调配合,不断完善收费公示制和责任制。以信息公开、结果透明、程序公开、操作规范为目标实施“阳光招生”,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工作程序、咨询服务、录取结果和申诉渠道“六公开”。不断完善监督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

(三)、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物资设备采购、基建工程招投标的规范管理。完善财务收支内控制度,严禁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严禁在经济往来中收受“回扣”等,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规范财务管理。高度重视学校的物资设备采购工作,严格采购工作程序,加强对口、规范管理,建立重要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提高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全年参与完成物资、工程、服务招投标24项,涉及乙方报价340余万元、节约资金30余万元。

三、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挖掘我校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读廉政书、看廉政片、树廉政风”等系列活动,重视运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橱窗、标语等形式,制作宣传展版8个、编辑纪监审动态6期。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树立并宣传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使勤政廉政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二)、警示教育常抓不懈。学校纪委将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联合摄制的《警示与反思》警示教育片DVD发放至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以及附院党委。各总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所属党员干部、特别是科以上干部进行了认真观看。全校党员干部均表示要引以为戒,不断筑牢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防线,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持反腐倡廉,为构建和谐学院不懈努力。

四、加强信访受理工作,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一)、畅通信访渠道,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凡属纪检监察部门受理的信访及时处理,按有关规定不属于纪检监察部门受理的及时转送。提高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强化工作责任,维护学校稳定。全年处理群众信访8例,对群众来信来访热情接待,认真处理,该查办的及时查办,该转办的及时转办,做到件件有着落。

(二)、严格依纪依法查办案件,牢固树立教育保护党员干部也是成绩的执纪理念,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保护创新者,鞭策落后者,惩治腐败者,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调动起来,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保证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态势得以持续。

五、推进行风建设、办人民满意学校

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的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积极推进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下发了《陕西中医学院2008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校党委书记张志鸿为组长、纪委副书记、监察处处长、审计处处长蔡国良同志为副组长,负责领导协调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具体事宜。纪委、监察处专门制作了横幅标语,在学校醒目位置悬挂。在纪监审网页上及时对我校的安排予以宣传介绍,并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召开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172份。按照“边查边纠、边纠边改”的原则,认真对照评议内容和要求逐项梳理、清查了相关规定或文件,及时予以完善、修订与废止,并对自查自纠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继续督促各行风评议重点部门加强自身建设,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公示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加以整改。不断健全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加大对各部门行风建设的督查力度,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以加强学校行风基础建设为根本,以民主评议为手段,在我校开展了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推动学校的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的教育发展环境,树立我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事业。

六、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工作,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坚持把学习十七大报告与学习党章、学习中纪委工作报告结合起来,与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结合起来,与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履行党章赋予职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履行校党委赋予的各项职责,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讲政治、顾大局,贴紧 学校党委、行政中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业务水平。按照“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方针,积极培养纪检监察干部服务大局能力、依法执纪能力、执法监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等“五种能力”,顺应时代的要求,立足实际,敢为人先,创出亮点,促进反腐倡廉工作质量的提升。

七、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明年工作的思路

今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尚需进一步加强学校产业、校属独立核算实体的规范化建设和监督管理。明年,我们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努力服务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增强履行职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能力与行政监察工作能力。要在加大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上下工夫。要结合学校实际,注重制度创新,坚持建章立制与监督查处相结合,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强化责任制落实和监督检查,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举措,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同时,要在自身建设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选派干部参加专项工作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干部参与纪检工作调研,鼓励干部学习经济、金融、法律、管理等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需要。

中共陕西中医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医范文 篇8

建设、基础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此,我局计划用两年时间对我市从事中医医疗、中医护理(含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同志进行全面轮训,组织中医人员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四部著作。各区卫生局、市直属各医疗单位、民营医院要按照市卫生局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深圳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工作方案》,扎实做好建设中医药强市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的步伐。

一、指导思想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习传统中医药理论精髓为重点,以夯实中医理论功底和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水平为目标,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明确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调整推动中医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中医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着力解决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中不如西、以西管中,以西评中”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中医学术之本,提升理论涵养;立足临床需求,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发展,为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提供坚强的思想、组织、制度保证。

二、目的和意义中医前贤说“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此实属至理名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中医著作,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的经验结晶,为历代中医奉为经典。它们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学中医必学“四大经典”。学不好“四大经典”,就不能掌握中医对病症辨治的认识规律、不能熟练应用方剂于临床并取得切实疗效。更重要的是只有熟读经典才能够建立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学好中医经典是成为“良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本次学习竞赛活动,在全市中医行业内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的热潮,鼓励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学习和钻研中医经典,夯实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中青年中医等在临床上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学习竞赛的内容以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熊曼琪、陈纪藩、彭胜权等主编丛书)为主,涵盖上述四部中医经典著作原著中相关内容。

四、学习竞赛方法和步骤各区卫生局和各级医疗单位领导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精心部署,切实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单位领导,特别是科主任以上领导,要带头学习,带头做辅导报告,带头谈学习体会,带头解疑释惑,并抓紧制定学习活动方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学习竞赛活动的时间是2006年5月-2007年11月,为期2年。整个学习竞赛活动分四个阶段。

(一)准备部署阶段(2006年5月)在5月中旬召开的2006年深圳市中医工作会议上启动本方案,对我市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区卫生局、市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民营医院要精心组织,统一安排,周密部署,做好动员。具体步骤方法是:

1、做好思想动员。区属单位,由各区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召开思想宣传动员大会;市直属单位,由本单位组织有关人员召开思想宣传动员大会。

2、制定学习计划。根据《深圳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工作方案》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3、确定承担中医“四大经典”教学解疑工作的指导老师,各单位要给予一定的备课时间,认真做好备课和教学工作。

(二)深入学习阶段(2006年6月-2007年6月)深入学习阶段分为2轮,第1轮2006年6月-2006年9月,第2轮2007年3月-2006年6月。由各单位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分类指导,可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学习方法。具体学习形式有:

1、我局委托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市中医药学会、市中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分期开办“四大经典”学习辅导班,每期开办《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4个学习班。对参加学习者授予市级继续教育学分,并作为今、明两年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医师)必修继续教育学分。

2、举办中医“四大经典”论坛及学习心得报告会。

3、开展中医“四大经

典”方剂临床应用病例讨论活动。

4、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及其它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

(三)知识竞赛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0月)为检验学习效果,将学习活动推向高潮,每一轮学习活动结束后将举行知识竞赛。对应深入学习阶段,知识竞赛阶段亦分为2轮,第1轮2006年9月-2006年11月,第2轮2007年

7月-2007年10月。第1轮知识竞赛安排如下:

1、初赛:区属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以各区卫生局为单位,由区卫生局组织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笔试或面试选取本单位优秀选手组队参赛;市属医疗机构以本单位为参赛单位,进行笔试或面试选取优秀选手组队参赛。其中,六个区及市中医院、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至少各组成一个代表队,市属其他医疗单位、民营医疗机构各组成一个代表队。以上代表队均应各包括A、B两组参赛队员(每组3人),其中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时间拟定于2006年9月中旬-2006年10月中旬。

2、复赛:经初赛选拔出的代表队参加市卫生局竞赛组委会统一命题的书面知识竞赛。取书面知识竞赛前6名进入决赛。时间拟定于2006年10月下旬。3、决赛:由深圳市卫生局和竞赛组委会组织,在书面知识竞赛的基础上,被选拔出的6个优秀代表队参加现场知识擂台赛。时间拟定于2006年11月中旬。竞赛规则附后。2007年7月-2007年10月再进行第2轮知识竞赛活动,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四)总结评比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11月)1、各单位进行学习竞赛活动阶段总结。2、组织召开中医“四大经典”总结表彰大会。3、制定完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长效机制。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领导。市卫生局成立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局长江捍平担任,副组长由许四虎副局长和局党委委员、中医处处长廖利平担任,成员:中医处副处长张慧敏、南山区卫生局局长曾忠铭、罗湖区卫生局副局长蔡小华、福田区卫生局副局长朱裕华、宝安区卫生局副局长胡晓霞、龙岗区卫生局副局长张培钦、盐田区卫生局副局长郭奕明;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福田区中医院院长马光、宝安区中医院院长廖欣、罗湖区中医院副院长黄福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院长黄明臣、市继续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竞赛方案、组织协调等筹备和实施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廖利平兼任,副主任由张慧敏、夏俊杰、李顺民担任,成员:黄立新、王国洪、王三杰、邱松葵、阳建民、周建忠、朱炎、武肇玲、李惠林、胡世平、周晓、王祚邦、史临平、孙文民。办公地点设在中医处(联系人:武肇玲,联系电话:25609307)。各区、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具体负责学习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以保证学习竞赛能扎扎实实的进行。

(二)成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竞赛评审委员会我局成立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竞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审定竞赛方案,对竞赛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以保证知识竞赛的学术质量,并现场监督决赛过程,仲裁疑问等。该委员会由曾经担任过高校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教学工作的知名专家教授、广东省名中医以及研究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和老、中、青中医骨干组成,分为四个教学指导组:黄帝内经组(由广东省名中医黄海龙先生担任组长)、伤寒论组(由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夏洪生先生担任组长)、金匮要略组(由广东省名中医陈福如先生担任组长)、温病学组(由深圳市名中医朱锦善先生担任组长)。组成人员:黄海龙、姚梅龄、万兰清、夏洪生、骆继杰、肖劲夫、李志铭、王孟庸、陈福如、王启梁、罗陆

一、朱锦善、柯新桥、周大桥、蒋红玉、曾庆明、陈德宁、杜少辉、郑晓瑛、鞠琰莉、熊国强等。

(三)加强督促指导。市卫生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竞赛评审委会的专家组成督察组进行督促指导。通过召开学习活动情况通报会,组织检查编印药报等多种形式,对全市中医药人员学习活动情况进行交流、指导和督促。各单位要加强对活动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单位、部门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人员的情况,本着因院制宜、因科制宜、因岗制宜的精神,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灵活安排,使学习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临床,切实得到落实。对学习活动搞的好的地方和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学习活动比较薄弱的地方和单位,予以批评,责成补课。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竞赛活动的各项工作要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列入今、明两年医疗机构综合目标管理的考核中,按评比标准进行总体测评。

(四)加强新闻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部门的宣传教育作用,大造声势。各单位可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及时报道学习竞赛活动的情况、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本单位相关的网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开辟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专栏,扩大学习活动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要以学习推动工作,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学习,协调安排好工作。开展学习活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以学习为动力,全面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学习和竞赛活动,强化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中医思维方法,不断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中医药强市的进程。

六、参加竞赛对象及报名要求1.报名范围:市、区各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均可组队报名参加。2.参赛人员条件:中医、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均可报名参加。其中A组为基础组,职称主治医师及以下者可报名参加;B组为提高组,职称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者可报名参加。

3、申报程序:本人申请报名,单位遴选后,推荐组团参赛。

七、比赛形式及奖项设立

1、各单位组织参赛队员以集体形式参赛。比赛设A、B两组。两组出题侧重点有所不同,A组出题重在基础,着重考察经典原文背诵功力和理解能力组出题灵活多变,以测试阐发能力、应用能力为主。

2、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经决赛产生团体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赛后由市卫生局领导进行现场颁奖。

3、对组织知识竞赛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设立优秀组织奖2名,精神文明奖2名。(其中优秀组织奖以参加“四大经典”学习班的人数占本单位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生数量的30%以上为重要指标。)

4、比赛同时设立“优秀个人奖”12名(A组、B组各6名)。

八、竞赛地点

地点:深圳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教室

九、鼓励措施:各区卫生局由局长带队及市属医疗机构由院长带队的代表队,均可加分100分;各区卫生局由分管副局长带队及市属医疗机构由分管副院长带队的代表队,均可加分50分,该分数直接记入比赛总成绩。附件:

1、**市举办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班的有关事宜2、200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学习班教学计划表3、200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中医“四大经典”学习班报名表

4、书面知识竞赛规则

5、现场知识擂台赛规则

中医范文 篇9

专业________年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1分,40题,共40分)

1、二尖瓣狭窄时,其杂音性质为()

A、机器样B、隆隆样C、吹风样D、叹气样

2、下列哪种病不会出现胸膜摩擦音()

A、尿毒症B、严重脱水C、胸膜肿瘤D、肺气肿

3、沿左锁骨中线叩诊至第5肋间时,清音变成浊音,腹部触诊肝脏,右肋下触及1cm,质软,无压痛,此考虑为()

A、正常肝脏B、肝下垂C、肝硬化D、肝大

4、胸膜摩擦音与心包摩擦音的区别以下列哪项为主()

A、听诊的部位B、与呼吸的关系C、与病因的关系D、摩擦音的性质

5、区别腹部肿块是来自腹腔,还是来自腹壁,一般通过()

A、穿刺检查B、腹型X线平片C、胃肠钡餐检查D、腹部触诊

6、肺气肿右室肥大时可出现()

A、剑突下搏动B、心前区弥散性搏动C、抬举性心间搏动D、胸骨上窝搏动

7、心尖搏动在第6肋间左锁中线外3cm处,其原因()

A、左心室扩大B、右心室扩大C、左侧卧位D、左心房及肺A脉扩大

8、心间部触及舒张期震颤,最常见于()

A、主动脉狭窄B、肺动脉狭窄C、二尖瓣狭窄D、室间隔缺损

9、梨形心脏见于()

A、主动脉狭窄B、肺动脉狭窄C、二尖瓣狭窄D、主动脉关闭不全

10、动脉导管未闭时,其杂音性质为()A、机器样B、隆隆样C、吹风样D、叹气样

11、患者意识障碍,需用强刺激方能唤醒,醒后回答问题不正确,属于()A、嗜睡B、昏睡C、意识模糊D、浅昏迷

12、患者不能唤醒,对疼痛刺激有反应,生理反射及病理反射均存在,属于()A、昏睡B、浅昏迷C、意识模糊D、深昏迷

13、下列哪些不是漏出液的特点()

A、外观淡黄色B、蛋白含量<25g/LC、粘蛋白定性

(一)D、细胞数7500×106/L14、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为()

A、ASTB、ALTC、CKD、LDH

15、某女性患者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紫绀,该患者可能患何种疾病()

A、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狭窄B、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C、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D、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关闭不全

16、一个右侧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常常采取()

A、左侧卧位B、右侧卧位C、膝胸位D、辗转体位

17、莫非氏征(+)见于()

A、急性阑尾炎B、急性胆囊炎C、急性胰腺炎D、胃溃疡

18、皮疹和出血点的区别主要在于()

A、颜色不同B、大小不同C、压之退色D、有无疼痛

19、某50岁男性患者,4年前患有急性肝炎病史,现体格检查发现前胸部有两个3-4mm大小的红色斑块,呈辐射状血管网,中央有一小块红点,压此血管退色,此皮肤损害为考虑()A、紫癜B、红痣C、老年斑D、蜘蛛痣

20、腹部振水音通常见于()

A、胃潴留B、腹水C、胸水D、尿潴留

21、气管向患侧移位可见于()

A、胸腔积液B、纵隔肿瘤C、肺不张D、气胸

22、尿蛋白定性阳性,亦24h尿蛋白定是已超过()

A、60mgB、80mgC、100mgD、150mg23、急性心肌梗死酶学检查特异性最高的是()

A、CPK及同功酶B、LDHC、GPTD、GOT24、关于湿啰音的特点,以下哪个是错误的()

A、吸气时或吸气末明显B、咳嗽后可出现或消失C、具多样性D、易变性大

25、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

A、伤寒B、化脓菌感染C、脾功能亢进D、病毒感染

26、移动性浊音是用于检查有无()

A、胸腔积液B、心包积液C、腹水D、幽门梗阻

27、液波震荡见于()

A、腹壁脓肿B、腹水C、胃潴留D、胃扩张

28、主动脉关闭不全,其杂音性质为()

A、机器样B、隆隆样C、吹风样D、叹气样

29、胸部某处叩诊为浊音,听诊时闻及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可见于()

A、肺实变B、阻塞性肺不张C、肺空洞D、胸腔积液

30、关于干啰音,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呼气时较多且明显B、在吸气时较多且明显C、啰音的性质以改变D、啰音的部位易改变

31、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热型为()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热D、波状热

32、左肋缘下触及一4cm肿物,并有切迹,则肯定是()

A、充满食物的胃B、脾脏C、左肾下极D、左半结肠

33、判断肾小球损害最敏感的指标为()

A、血尿素氮B、血肌酐C、内生肌酐清除率D、酚红排泄试验

34、患者,女性25岁。诊断“风心”有6年,突然心悸6h,急做心电图,正常P波消失,代之为大小不等,形态不同,间隔不一致的f波,f波的频率平均为400次/分,QRS波形正常,R-R间距绝对不整,应诊断为()

A、心房扑动B、心房震颤C、心室扑动D、心室震颤

35、下列能区别咯血与呕血的是()

A、酸碱反应B、是否经口排出C、是否为鲜艳血色D、有无黑便

36、吸气性呼吸困难多由于()

A、小支气管痉挛,狭窄而引起B、大气道狭窄或梗阻C、肺实质多处小片状炎症D、胸膜腔内有气体或液体

37、下列疾病最可能出现剑突样钻顶样疼痛的为()

A、消化性溃疡穿孔B、胆道蛔虫病C、肠梗阻D、肝肿大

38、心电图中Q-T间期意义是反映()

A、房室传导时间B、心室除极时间C、心室复极时间D、心室除极与复极总时间

39、有关甲胎蛋白AFP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B、原发性肝癌患者明显C、恶性畸胎瘤羊水中D、健康成人肝细胞也大量合成40、右上腹阵发绞痛,下列哪种病症可能性大()

A、肝脓肿B、急性胰腺炎C、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胆石症

二、多选题(10分)

1、触觉语颤增强可见于()

A、肺实变B、压迫性肺不张C、较浅而大的肺空洞D、皮下气肿

2、引起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的疾病包括()

A、风湿热B、贫血C、多发性骨髓癌D、大手术

3、对肺气肿患者,肺部不同部位叩诊时可出现()A、鼓音B、过清音C、浊音D、实音E、清音

4、腹腔积液的体征有()

A、液波震颤B、蛙腹C、移动性浊音D、脐疝

5、A/G(白蛋白/球蛋白)下降见于()

A、慢性肝炎B、肝硬化C、肝CaD、急性肝炎

6、甲胎蛋白增高见于()

A、肝癌B、妊娠C、生殖腺畸胎瘤D、肝硬化

7、心房颤动常见于()

A、风心病二尖瓣狭窄B、高血压心脏病C、冠心病D、甲亢

8、颈静脉怒张可见于()

A、右心功能不全B、心包积液C、缩窄性心包炎D、重度高血压

9、正常腹部可触及到的脏器有()

A、肝B、双肾下极C、脾D、乙状结肠

10、对黄疸患者进行尿胆红素检查,正确的是()A、溶血性黄疸时多为阴性B、阻塞性黄疸时多为阳性C肝细胞黄疸时可分为阳性D、阻塞性黄疸时多为阴性

三、填空题(30分)

1、急性心肌梗塞典型心电图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皮肤下出血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

3、深部触诊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

4、干性啰音是__________的病变表现,湿性啰音是_________的病变表现

5、心脏瓣膜听诊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

6、泌尿系有炎症或有其他病变时出现常见压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7、深反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浅反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8、脑膜刺激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腹膜刺激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肝脏触诊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11、心房颤动听诊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生命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其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

14、心脏听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

15、扁桃体增大一般分三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成人血红蛋白值:男__________、女_________、白细胞正常值________,血小板正常范围__________

17、完整疾病诊断应该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

18、正常人每日尿量为__________,少尿__________,无尿__________,正常尿液颜色__________比重为__________

19、正常呼吸音可闻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肺部触诊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甲状腺肿大分三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血液蛋白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23、常见上消化道出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主诉指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说明_________、体征指________、症状指_________

25、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_

四、简答题(13分)

1、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2、心脏杂音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3、腹部触诊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4、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有什么临床意义

5、右侧胸腔积液有哪些体征

6、消化性溃疡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有何体征

五、病例分析(7分)

36岁女性,因心悸、气促1年,加重3年下肢浮肿一周入院。

上一篇:医患沟通案例解析下一篇:那一刻的绽放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