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的先进性(推荐8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所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社会制度等都有着中国自己的特色。中国实行一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制,在现行宪法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基本制度,它们是基于中国特定历史现实而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习近平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建立起来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化传统,照搬外来制度而走向复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源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不安的深刻教训。我们既要从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吸取制度精华,又要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总结中国道路的历史探索,也要从历史上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建立起来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这一论述的深刻含义。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的几次斗争曾试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最终都失败了。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进步的、保守的、反动的应有尽有。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救中国,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中国人民作出的郑重历史选择。有了这个选择,在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另一方面,独创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如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等。实践证明,凡是结合实践创新的,都是适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锐意进取、奋力开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更加稳固成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改”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已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开放程度已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价值取向已由过分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转变为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
二、具有明显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造就了人类进步史上的发展奇迹,30多年来,国力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也快速提高,世界风景中国独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独特的优势,将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制度保证,它将极大地丰富整个世界的制度文明,并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习近平指出:“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各个层面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本质属性。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在这一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管理国家各类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社会保障制度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福祉和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保障。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让一切社会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制度优势,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保障人民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社会监督、权力监督的主体地位;既保障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和平发展等本质特征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有力主体。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群众在基层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所有这些制度安排都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说过,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明显优越性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习近平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真正的大事数量虽少,但对全局发挥着关键作用;办不好此类大事,绝大多数小事就无从谈起。在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不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就不可能办好绝大多数小事;如果不集中力量,也根本办不成大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点,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安排保证中国能办大事,也办成了许多别国办不了的许多大事。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和平解决领土、领海分歧和国际争端。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谁推行霸权主义就反对谁,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中国始终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的不同为借口,对别国的主权和内政进行干涉。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优越制度。
三、具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极强自我完善、自我变革能力的优越制度。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强的学习吸收和自我完善能力。邓小平曾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既有中国特色,同时还吸收了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世界各国制度的先进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才能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文化上创造出更先进的文化,在社会上构建出更加和谐的社会。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强的自我变革能力。对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能够及时进行改革。38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的历史。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都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我国依靠制度优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要清醒地看到我国许多制度还存在不少需要变革和完善的地方。比如,不科学、不连续、不配套、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依然突出,造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存在问题,正是我们改革动力所在。改革就是要不断变革与完善我们的制度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1 思想领域的先进性建设
1.1 坚持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加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的先进性,突出表现在善于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相处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开辟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境界。我们党是一个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没有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因此,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问题,就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1.2 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保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的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如果动摇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先进性就无法保持,党的生命和活力就会丧失,党的执政地位就无法巩固。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2 治国理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
2.1 在科学执政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在当代中国,科学执政尤其要体现在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我们作出的决策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2.2 在民主执政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坚持民主执政,就是为了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我们党就是在民主的旗帜下成熟起来和不断进步的,没有民主就没有共产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没有民主也居没有社会主义。党只有不仅在理念和形式上承认人民的民主权利,而且在实质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落实和丰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和途径,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为何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2.3 在依法执政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格,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宗旨,依法执政,必须贯彻执法为民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亲民、爱民、护民。这就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既遵守党纪,更要遵守国法,同时在遵纪守法上体现先进性。
3 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需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来体现。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状况如何,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的党的先进性和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基础在于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核心在于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关键在于抓好基层组织。扎实做好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和党员队伍建设,确保党在组织基础和党员干部队伍方面的先进性,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的那个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保证。
4 党风廉政方面的先进性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综合表现,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直接体现着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由于我们党已是执政党,所以党的作风建设必然同廉政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党风廉政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不移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2)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3)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4)加强廉政建设,消除腐败现象。
5 党内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的党内制度体系既是先进政党的显著标志,又是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保障。我们党作为一个有七千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必须依靠一整套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只有不断加强党内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建设,逐步实现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用制度规范党员的行为,用制度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内制度体系建设,建立起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摘要: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政治纲领、奋斗宗旨、实践指向、组织成分及维系力量的先进性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从思想上、制度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使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保持
参考文献
[1]奚洁人.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包心鉴.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理论学刊,2005(04).
[3]陈躬直.浅谈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5(04).
[4]张志明.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2).
[5]曹玲.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政党先进性;关系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39-02
先进政党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化的进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化进程对政党的需求以及政党在现代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进程和政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迟滞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政党的有效组织和发动。对政党先进性的分析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一
无论是研究现代化还是研究政党先进性,都要注意现代化与先进政党的关系,把二者结合起来,从中揭示现代化进程对先进政党功能和作用的内在需求,揭示先进政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规律性作用。政党与现代化的密切联系,政党及其先进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政党是现代化的产物,现代化为政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
第一,从时间上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政党以及政党制度是现代化进程开始之后形成的。世界现代化普遍早于政党及政党制度的产生。就各个国家内部来看,政党的产生在客观上也都是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第二,从政党及政党制度形成的社会主体条件来看,社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体不再像前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只是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所构成的社会精英,而是由享有同等政治权利的社会公民所构成的社会大众。”[1]42现代化为政党及政党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主体条件。第三,现代化为政党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制度的前提条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高度专制的制度下,政党根本就没有存在的条件和可能。不仅统治者不需要政党来组织政权、维护自身利益,而且奴隶和农民等被统治阶级也缺乏组织政党的要求和能力。政党的建立,都是以废除集权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为必要条件的。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个条件才得以实现。
(二)政党和政党制度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快慢和成败
首先,政党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尽管现代化最初不是由政党发动的,但是一旦政党产生,都会渐渐承担起领导和组织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其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的发挥对该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巨大作用。其次,先进政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政党有一套较为民主的推举党内领袖和选拔人才的制度,基本上能够确保这些人的素质条件比较高。这种推举领导人和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原来专制集权社会的选拔方式截然不同,对于推动现代化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再次,先进政党有利于协调和缓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有助于全社会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各政党为成为执政党而奋斗,并不是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相反,由于政党制度为各政党成为执政党提供了一条合法途径,在客观上能为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先进的政党取得政权以后,它的先进性更能体现出社会整合的功能,在调和社会矛盾上发挥重要作用。政党及其政党制度必将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二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八十多年间,近代中国现代化一直没有获得强有力的先进政党的支撑,现代化进程的迟缓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此有关。尽管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几乎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尝试,许多仁人志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主张,但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前,都先后失败了。这与缺乏一个先进政党的有效发动和科学领导直接相关。
首先,地主阶级不可能通过建立政党来承担中国现代化的领导重任。由于封建主义制度已经与帝国主义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和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在不改变传统封建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良来实现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也有通过君主立宪来实现现代化并最终成为现代化国家的例子。比如,英国和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封建势力的前提下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有效地发挥了政党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但在近代中国,自身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地主阶级不可能通过建立民主体制下的政党和政党政治,来实现现代化。因此,地主阶级进行现代化的努力注定没有胜利的可能。
其次,农民阶级也不可能通过组织政党承担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任务。从现代化与政党的关系来看,农民阶级是不可能担当起领导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的。即使在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及其杰出代表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封建社会下的阶级局限性,没有发展和成熟到能够建立先进政党的程度。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指导理论及其内部的政治组织形式,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远达不到政党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起到的组织和整合功能。太平天国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了,农民阶级存在着自身难以超越的局限,不可能带领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再次,以孙中山、黄兴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没能真正为中国现代化开辟出新的道路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革命政党的产生,从此开始了由政党领导革命为现代化开辟道路的历史。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政党的先进性在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下大打折扣。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并不具备近代中国现代化对政党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没有团结和凝聚广大工人、农民等各阶层群众的力量,没有制定出能组织和团结民众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难以承担起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职能。正因如此,辛亥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很快就被国内外发动势力扼杀在摇篮里,从根本上就否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可能性。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勾结,形成了极为强大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不仅仅是停滞不前、进展缓慢,甚至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要想顺利进行,必须首先要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这是中国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这种情况决定了,近代中国现代化对政党先进性的要求,远远要比于西方现代化国家的政党要高。一方面,中国近代社会所遭受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空前的。另一方面,近代中国的专制集权统治也是无比顽固的,这使得我们实现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的探索,必须寻求和开辟新的道路,必须有一个具有真正广泛性的先进政党来领导和推进。
三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顺利进行提供了根本前提。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需要一场社会动员更为深广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才能在中国建立起独立统一的现代化民族国家,这个革命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肩上。”[2]13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由于自身具有的先进性而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仅仅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为现代化顺利进行提供了根本前提,而且还重新启动了现代化进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反封建方面,强大封建势力的存在是导致近代中国现代化进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中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必须以反封建为前提。能否完成推翻封建主义反动统治,也是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作为中国封建势力代表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与中国的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成为封建旧势力的保护伞。反观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封建的目标,据此获得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支持,“得农村者得天下”[3]267。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民主政治得以建立,反封建的任务得以完成,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一个基本条件由此具备。
在反帝国主义方面,实现彻底的反帝任务是中国现代化顺利开展的另一个前提条件。能否超越本阶级的利益,以民族利益为重,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就成为一个政党是否真正具有先进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由于阶级局限,蒋介石集团完全背离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把帝国主义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支柱,而对外一味妥协退让,丧权辱国,不仅不具备政党先进性的要求,反而具有更大的反动性,受到全国人民的唾骂,逐步丧失民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却始终能够站在全国的大局,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采取了彻底的反帝国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始终强调,“一切阶级斗争的要求都应以民族斗争的需要为出发点”。[4]539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被彻底废除,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了一个真正民族独立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此开始启动。
从中国近代历史来看,中国政党的产生、政党制度的发端,并不仅仅是出于阶级利益的表达和维护的需要,更多的是为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救亡图存,为现代化顺利进展提供必须前提和开辟道路。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对政党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一般政党就能担当起现代化的领导责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使命,承担起领导中国现代化的重任。这绝不是政党外部的因素所能决定的,只能从最为根本的政党的先进性角度加以分析。当前,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党的先进性及其实现程度必然对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党的先进性建设。我们必须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我们党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刘诚.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各级党委(党组)要深刻认识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认真组织学xxx省、市委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扎实抓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把本地区、本单位党员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部署上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四项制度。
2、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关系,原则上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确定,各级党委(党组)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负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
3、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认真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4、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以“双重”身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发挥领导和表率“双重”作用。做到带头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学习,带头接受先进典型和警示教育,带头征求群众意见和查找突出问题,带头开展谈心和交心,带头开展党性分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履行好党员义务和行使好党员权利。
5、把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对教育活动组织不力,效果不明显,群众满意率达不到2/3的,要进行“补课”,其主要负责人要向上级党委进行检讨,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补课”后,群众满意率仍达不到2/3的,对主要负责人要采取组织措施。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
1、市、县(市、区)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结合工作分工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分工,建立先进性教育活动联系点,管理制度《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四项制度》。
2、深入调查研究,帮助联系点党组织理清工作思路,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督促检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三个阶段15个环节中都要参与指导,帮助深入剖析,找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3、指导联系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4、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努力形成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
5、指导联系点紧紧围绕实践“三个代表”、推进“两个率先”、促进盐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加快三个文明建设步伐,做到“两手抓”、“两促进”。督查制度
1、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督查指导,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时,向各县(市、区)和市级机关各部门派出督导组,各县(市、区)也要向所属部门和单位派出督导组;在第二批和第三批开展时,向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派出巡回检查组,各地各部门向所属地方和单位也要派出督导组或巡回检查组。督导组要紧紧依靠所去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
2、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三个阶段15个环节,都要到所去部门和单位进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向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把中央、省、市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3、总结和推广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经验,注重用典型指导工作。
4、加强上下沟通联系,及时向市、县(市、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汇报和反映情况。
5、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及时发现并督促解决存在问题。每个阶段都要对群众满意度进行督查测评,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对检查验收中群众满意度达不到2/3的,要追究督导组的连带责任。
6、要对所去地方和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形成书面督查总结。群众监督评价制度
1、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学习动员阶段,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要求,通过自己排、群众提、服务对象评、社会各界议、上级领导和督导组点等多种方式,排查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2、积极发动群众评议。在分析评议阶段,党组织要将评议排查出的问题进一步征求和听取群众的意见,发动群众参与评议,确保查找突出问题准确、认识问题清楚、剖析根源深刻。
先进班主任评选制度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能胜任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工作中富有改革、创新精神。
2、顾全大局,服从学校工作安排,以学校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坚决、认真贯彻学校的各项决策。
3、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热爱集体,团结同志,在思想、品德、作风诸方面能做学生的表率。
4、认真做好所在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勤奋学习、严谨有序的班级集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所任班级学生中,在本学年中无严重违纪行为。
5、能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使学生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配合有关任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且成绩显著。
6、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能出色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文体活动,搞好清洁卫生,学生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本班学生体育达标率在95%以上,卫生评比处于先进行列。
7、能经常与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方面取得联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1、企业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国有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导向,把国有企业中聚集的社会成员培育成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现代公民,使之成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群众基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任务,很大一部分要通过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来实现。只有在国有企业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远大的理想激励人、用高尚的情操培育人,努力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才能为我国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国有企业中的文化状况,对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果。因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先进文化,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把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当前,国有企业正处于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之中。这种转型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也体现在企业文化上。而且,企业文化方面的转型和创新,对于整个企业的转型具有支撑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战略部署,这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与先进的文化作支撑和指引。面对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方面应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经营、管理举措,以实干来落实宏伟目标,另一方面应在企业内部培育能够极大地激发、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有效凝聚职工智慧与力量的思想舆论和文化氛围。这就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共享并在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帅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不良的企业文化,则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无论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习惯,还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比如: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还不强,对市场竞争的严酷性缺少深刻认识,因而对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些经营状况尚可的企业,满足于现状,甚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等。再比如: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中的少数职工还出现了物质、金钱第一,理想、信念淡漠,不讲奉献、只讲索取,甚至违法违规、牟取不义之利等现象。破除这些不良的现象,大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2、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首先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总方向,也是在国有企业中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具体到国有企业的实际,根据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生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三个基本特征。所谓生产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所谓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谓时代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特征和潮流,与时俱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这样认为: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有利于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繁荣稳定发展作贡献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企业文化。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氛围。千方百计谋发展,真抓实干求发展,只争朝夕促发展,成为企业精神的基调和主题,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迈进,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追求。第二,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氛围。全体职工能够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做好彻底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精神准备。第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氛围。管理层要把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命运的根本措施来抓,全体职工能够以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创造卓越的精神和作风,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敢于与国际巨头争雄。第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广大职工都能够充分认识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壮大国有企业的重大社会意义,意识到企业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人人都拥有一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赤子情怀。只有培育和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3、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精神、理念,只有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培育及全体成员的自觉实践才能形成。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国石油企业多年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石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会到:当前国有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具有当代意识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和信念的体系,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归根到底是企业价值观的转型和创新。围绕着新的企业价值观,可以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制度、企业道德、奖惩和激励方式等经营管理和未来发展问题,可以重新确立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新型关系。我国石油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无疑充分体现了石油企业及其广大员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是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仍需坚持和发扬的基本价值观。但是,在新的条件下,我国石油企业也亟需确立具有当代意识的新的价值观,包括: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和效益为重心,以创新为动力,注重形象塑造和品牌经营等,并使之与传统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塑造企业新的精神支柱和员工的理想信念,借助于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换,把原来那种政策型、依附性的企业文化转变为经营型、自主性的企业文化。新的企业价值观的确立,将标志着石油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最终完成。
(2)确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实施文化管理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实践中,石油企业始终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这实际上也树立起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而当代石油企业文化中的人本原则应该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一是继续坚持工人阶级的主义翁地位,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二是重视职工的个人利益和物质需要,建立以物质激励为主体、以精神激励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三是破除企业内部的等级特权、人情关系和官僚主义、平均主义,确立以能力和绩效为本位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四是实施全员经营,重视职工的参与和民主管理活动,虚心听取和接受职工的不同意识;五是确立“经营即教育”的观念,积极开展企业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技术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六是塑造企业内部平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倡导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简言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是人本管理的内在要素,也应该是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加强企业伦理建设
随着当代世界对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企业伦理日益成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我国石油企业历来具有重视企业伦理建设、尊重职工主人翁地位的传统,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树立了良好的道德形象。在企业走向市场的情况下,需要继续加强和拓展企业伦理建设的层次和范围: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生产经营要服从国家和社会利益,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以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是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和竞争观,遵纪守法,诚信守约,以义取利;三是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避免严重的污染事件,维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五是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和发展,为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4)注重企业形象与品牌塑造
现代市场经济已进入文化竞争、形象竞争的新时代,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和具体表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和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尽管石油企业是资源型工业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随着石油企业的改制重组和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无论从国
1 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境遇
党和政府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将文化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之具有了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但现阶段中国文化建设境遇不容乐观:
1.1 先进文化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危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 投机者们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幌子, 宣扬资产阶级自由、人权、民主, 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 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 我国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等日趋多元化, 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总体趋上, 但在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深层次矛盾凸显, 一些腐朽、落后、迷信、庸俗、愚昧的思想层出不穷, 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此消彼长。
1.2 先进文化支点--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现阶段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些许矛盾:一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资金投入少, 文化建设落不到实处;二是文化事业内部活力不够, 文化活动种类少、内容陈旧;三是我国文化科技含量低, 产业政策法规不完善, 产业入市门槛较高, 部分文化产业资不抵债, 亏损情况严重。
1.3 先进文化主要阵地-- 高校“两课”教育的现状
“两课”教学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现阶段“两课”教育目标、要求定位有所偏差;《教师法》等相关条规落实不当,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部分教师素质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僵化, 脱离大学生的实际。
2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构建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 坚持守土有责。思想文化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去占领。”党管意识形态不能变, 必须始终加强意识形态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对于关系到国家舆论导向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 党要牢牢掌握, 不做任何妥协, 不能有任何松懈。习总书记在8.19 讲话中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二、正确借鉴与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江泽民同志强调:“大胆利用国外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人才和先进技术, 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当前我国应趁着改革开放的“西风”, 撇开片面的姓“资”姓“社”观念, 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坚持洋为中用, 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第三、剔糟粕, 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并在制度上做系列切实的改革, 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对于其中的合理内核和优秀成分, 我们应该继承下去, 并且发扬光大。对于其中保守落后的等级观念、纲常伦理以及生活习俗等, 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剔除。
习总书记指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衰为支撑的”;“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新时期, 中国社会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 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
2.2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支点: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是当今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主要支点。
第一、繁荣文化事业,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习总书记指出:“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 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二是政府应做好农村文化的普查和记录, 建立“民俗村”, 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以“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农民文化乐园”为例, 建设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三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自身要以改革为动力, 增强发展活力,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培植文化力。
第二、发展文化产业, 多种形式促进文化生产和传播。政府应制定政策法规, 适时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市场, 依法管理各类文化产业;应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规范化的法治管理;应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创新制度, 依托已有的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 重点扶持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电影、音乐、舞蹈等进入国际市场, 以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 以创新为动力, 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之路。
“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 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 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企业应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运用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积极引导高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 鼓励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及数码影视技术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项目。
2.3 夯实中国先进文化的阵地:进一步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我们必须坚持深化高校“两课”改革, 提高高校“两课”教育的效率。
第一、“两课”教学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 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树立正确的三观。“两课”教学要贯彻“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指导方针,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办学之道, 师资为本”, 要把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来抓。“稳定”和“提高”是高校“两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稳定师资依赖于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高, 中央明确:“要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 在补充人员、阅读文件、培训提高、参观考察、出国交流、职称评审、奖酬分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提高“两课”师资队伍, 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派遣骨干教师入高层次学院深造, 拓宽教师晋升渠道, 及时选拔条件具备的教师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两课”教师自身要以高标准、严要求, 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要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 教师”双主体转变。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总结适应“两课”的教学方法, 使“两课”理论“润物细无声”;主动适应高新科学技术, 积极探索自媒体等新型媒体在“两课”领域中的运用。
2014 年5 月4 日,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也是家庭的期待。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起码的价值取向就是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是道德的圣地, 高校大学生应当在“两课”指引下, 主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武装头脑, 端正思想价值取向, 做一个有价值、负责任的青年大学生, 不负总书记的热切期盼。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积极探索提高高校“两课”的有效性, 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郭金平, 宋屹, 贾玉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问题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56.
[3]冷溶.深刻把握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 2012-02-16.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同西方的“普世价值”吗?
姜义华:汤因比讲各种文明自己的价值观其实都是等价的。不一定要说这个概括是普世的,那个概括就不普世。其实人类有一些共同认同、共同追求的东西,这就是普世的。比如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应当成为普世价值。而至于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很难说清楚。
什么叫自由、平等、博爱?墨家讲兼爱,孔子讲天下大同的时候要把别人的父亲当成自己的父亲,别人的子女当成自己的子女,这难道不是博爱?我们讲“人人可以为尧舜”,中国从陈胜吴广开始,人人都可以做皇帝,这难道不是平等?平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西方已经有了很多检讨,是起点的平等、终点的平等、结果的平等还是程序的平等?
现在有人把程序的平等,比如一人一票就当作是完全的平等,这可能吗?即使真是一人一票,在实践过程中,每个人知道的信息都不一样,这怎么平等呢?孙中山强调的是起点的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机会,但是奋斗到最后的结果不可能一样。
实际上,因为历史的条件,起点也不可能真正一样。所以为什么要抓教育,让落后的农村享有和城市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制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一个更实际的做法。空讲平等是没用的。还有同样的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也是一种平等的要求。
世界上有没有普遍真理、共同价值?是有的,但在每一种文明之下它都有自己的一套构建。文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所以汤因比强调不同文明基本上是等价的,我是认同的。对各种文明,我们不必强求大家都一样,要让其自身发展。在相互交往中更多地互相理解,更多地包容,这对所有的文明发展都有利。
不要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也不用简单照搬别的文明的东西。世界文明几千年运行下来,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把这些都否定掉。不能把西方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当成普世价值,强加给全世界。其实马克思一再说过,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概述只适用于西欧,把他们的那套东西推广到全世界,既给他太多的荣誉,也给他太多的侮辱。
我主张未来对世界各种文明要存有包容之心,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历史演进中大家要更多地沟通,更多地互相吸取。我们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文明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互相包容,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关系。
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历史资源
《瞭望东方周刊》:你说过,自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姜义华:经济发展的水准、经济结构、社会联系的方式、政治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从当年的君主制变为共和制,这就是一个大的变化。
但是共和制怎么做呢?曾经试想过搞联邦制,最后发现不行,中国还得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只是从原来的郡县制变成了今天省、地、市、县各级,根本的(东西)一点没有变,仍然是精英治国、官僚治国的体系,就是因为这套治国体系在中国有合理性。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即使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你所说的中华文明的根基和核心价值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姜义华:对。今天我们谈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有很多历史问题还是要研究。
比如我们的财税制度改革。1995年,朱镕基搞两级分税,中央必须集中很大的财权,但也不能忘了也要给予县一级基本的财权。如果没有,将来县一级很难运行。当然,也可以靠中央转移支付支持,但当时因为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事情都堆在县一级,它的负担很重,只能依靠土地财政,而这实际是剥夺农民的土地财产,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矛盾。
所以,对中国这样一个大一统国家长久以来的中央、郡(省)、县三级管理,我们必须看到其历史的合理性。在改革的时候必须兼顾各个方面,只顾中央不顾地方不行;尾大不掉,形成诸侯经济,诸侯割据,中央没有权力,那又会造成新的国家分裂的局面,这也不行。
还有现在讲反腐倡廉,实际上中国历史上腐败问题一直存在,这在官僚制国家是很难避免的,民主选举国家也有大量的腐败。我们现在经历转型期,而当年英国、美国经历这样的发展阶段的时候,腐败问题也很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我们的历史中找方法。
针对腐败,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很严格的规定,比如汉代的《刺史六条》,对省部级干部怎么管有很多规定,拿到今天来还一样适用。比如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大官,自己的亲属不能经商,也不能做与利益直接相关的事情等。
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并非一无是处,也不能简单地用专制主义就全盘否定。大一统国家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和重新振兴过程中,一直在起作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把整个国家凝聚起来,动员起来,这是不可忽视的。
《瞭望东方周刊》:所以,我们以后要走好转型之路,可以从历史中找寻某种经验和方法?
姜义华:对,就是这样。就像今天我们的政治协商制度,协商式的民主,包括社会组织在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作用,都可以从传统中找到资源。
所以,我认为真正要了解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就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也必须真正了解世界历史。对世界文明是怎么发展的,要有通盘的、真正深入和准确的了解。在世界历史上,为什么很多文明毁灭了?现在很多原因还搞不清楚,但值得我们去思考。
如果对世界缺乏深度了解,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过程缺乏深度了解,回过头来我们也很难对自己的文明有深度了解。要真正像习近平同志说的,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中国独特的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一会儿跑去罗马尼亚,一会儿跑去美国,想照搬他们的农场式经营。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美国式的农场完全是机械化、社会化的,偌大一个农场只有几个人。而中国复种指数那么高,东西南北差异又那么大,只能走自己的路: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这个基础上让农民自己去联合,不要再搞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的那一套。
nlc202309031505
《瞭望东方周刊》:你讲到农民,实际上你也认为在中华文明的转型过程中农民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农民也应该从这种转型中得益,这是为什么呢?
姜义华:在我们整个现代化发展中,中国农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的发展,无论是国家资本还是民营资本,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剥夺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主要靠农民。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最大的资本来源还是农民提供的。
上世纪50年代,讲“剪刀差”、“农业合作化”、“最廉价的劳动力”,都源于农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农民的廉价劳动力。还有,在今天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多年来,农民在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权利也都缺乏保障。现代化发展中的大量成果,农民没有真正享受到。
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讲要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我觉得是抓住了要害。
我一直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要让占人口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成为现代化发展中主动的动力,也应当让他们不断分享到现代化发展中的成果。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对这一块注意得不够。拿得多,回馈得少,所以改革要深化下去,最核心的还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先进的中国人”和责任伦理
《瞭望东方周刊》:你前面说的责任伦理、民族精神,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还存在吗?
姜义华:我觉得还是根深蒂固的。在讨论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我说过,不要简单地把它说成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那些革命家不仅仅代表资产阶级,他们更多代表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
孙中山是农民的儿子,光复会首领蔡元培当时也点了翰林,是一个中级官吏。黄兴、宋教仁等人也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功名,社会地位都不低。他们为什么要起来革命?这就是责任伦理的作用,他们心中有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
正因为这样,他们革命的时候虽然学习西方,但并不赞成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孙中山1903年就说,希望中国还是搞社会主义。1905年又跑到布鲁塞尔,要求加入第二国际。后来还要求第二国际支持他把中国变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自身的弊病,更不希望中国再重复他们的道路。
尽管他们的理念有很大的空想性,希望中国避免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列宁也批评他是民粹主义,但回过头来我们看,中国也确实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1918年写的《实业计划》中提到,要用世界资本主义来成就中国的社会主义,用外国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但希望成就的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时发展,国营经济抓住大的国家命脉,其他要让民营经济发展,要开放。这正是我们后来改革开放以后要做的事情,而孙中山早在1918年就设计了这样的总体方案。
我们过去批评他这一套是空想,但至少他已经开始构思中国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这也是种“顶层设计”吧!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中国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完全跟着人家跑。而正是责任伦理在推动着他们用那样的世界眼光来看待中国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我们今天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中国梦,也是这种责任伦理在推动?
姜义华:的确是。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阶级斗争、政治运动,很多人挨整,但是一旦有了条件,只要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文明发展的需要,人们就会奋不顾身地去做。如果你对中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社会底层、中国的农村、农民了解得更多一些,可能这种责任的感觉就更强烈一些。所以,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了解中国真正的根在什么地方。
这一届领导集体,很多人插过队、落过户,他们真正到过中国底层,对中国的农民,对中国社会最深的这一块有深入的了解,对改革的迫切性,对中国发展的迫切性就感受特别强烈。
(感谢复旦大学历史系乐敏、谈丽两位老师对本文的采访与写作提供的帮助。)
【中国制度的先进性】推荐阅读:
中国的政党制度10-25
中国政治制度的缺陷11-12
中国古代史的政治制度06-10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0-09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路径选择10-0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01-18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2-01
中国财政制度06-19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05-26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