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科研方向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学科研方向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1

人类对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影响规模和速度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征服和掠夺自然的扩张行为而不断扩大。当今世界, 人口空前膨胀,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失去平衡, 环境的污染日益恶化,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 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 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 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 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即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 也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 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近几年, 社会各界都提出了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 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 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

1 生态建筑的特征

1.1 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 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例如石油和煤炭等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 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 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 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 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 夏季降温, 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 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1.2 材料的再生利用

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 减少建筑垃圾。

1.3 减少废物排放

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 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1.4 环境与文化属性

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 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 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1 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 使人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取得同等地位, 这是生态设计的最基本内涵。它首先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 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分子, 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处理与环境的关系, 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心。

2.2 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今后城市的发展, 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 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 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 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 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问的综合利用研究等, 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其次是建筑节能和生态平衡, 也就是减少各种资源和材料的消耗, 如太阳能的利用和建筑保温材料就是针对这方面研究的。

2.3 减少人工层次, 更加注意自然环境设计。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加强重视, 确定“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 减少人工层次, 加强自然环境的利用, 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交融。

2.4 注重生态建筑的地方性。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 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 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 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 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2.5 具有足够的弹性, 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 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3 生态环境与建筑概念设计

3.1 与自然环境共生

保护全球生态系统, 保持建筑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利用阳光、太阳能;充分利用风能;有效地使用水资源;利用其他无害自然资源。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

建筑设计对应的方法:考虑周围环境如热、光、水、视线、风、阴影的影响;绿化布置与周边绿化体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关系;利用外窗自然采光;建筑物留有适当的可开口位置, 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充分考虑绿化配置, 软化人工建筑环境;引用水池、喷水等设施降低环境温度, 调节小气候;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充分利用并收集雨水;利用河水、海水。

3.2 建筑节能及环境新技术的利用

减低能耗、采用环境亲和材料和无污染化施工措施:采用高效节约化和循环使用能源;采用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采用减低环境影响的施工方法。

建筑设计的对应方法: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和蓄热系统;对二次能源的利用;采用适当的水压、水温、排热回收及节水系统;使用耐久性强、易于分别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提倡使用经无害加工处理的再生材料;对自然材料的使用强度以不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为前提;提倡工厂化生产, 减少现场作业量, 提高材料使用与施工效率;设计便于保养、修缮、更新的建筑。

3.3 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与融入历史与城域的人文环境

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 继承历史、融入城市、活化地域。

建筑设计的对应方法: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减少VOC (挥发性有机材料) 的使用;对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辐射、电波、气体等有效抑制;空气环境除菌、除尘、除异处理;对环境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建筑防噪声干扰、吸声材料的运用;对古建筑的妥善保存;对拥有历史风貌的城市景观的保护;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护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以保持城市的恒久魅力与活力。

4 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 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 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 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 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 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 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 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 并且若干年后, 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 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 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 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 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从而促进生态建筑的推广。

结语

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引起建筑师和开发商越来越多的注意, 无论是在办公楼等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小区建设中, 建筑师都热衷于采取一些符合生态建筑的措施, 达到节能、节水、减少废弃物和减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可见, 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这对于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国家, 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篇2

关键词 住宅现状问题;住宅功能;住宅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181-01

住房市场化以后,我国住房建筑火爆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我国房地产也进入了理性的发展时代。住房市场化就要求住宅建筑设计施工都随之有所发展,人们现在不单要求一个房子,而是一个良好的居住地。户型的设计直接关系建筑物居住是否舒适,房间的各个使用面积设计合理采光好坏成了评价住宅好坏的主要标准。居住条件要求的提高不单单是要求住宅面积的简单扩大,居住质量的提高为其根本。所以对设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1 住宅现状问题

1)建筑过于密集。现代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土地的价格寸土寸金。房地产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些开发商为了得到最大的利益把建筑物建的非常拥挤。大多数的商品房规划的不合理,大部分土地都用于建筑物的建筑而留给绿化很小的面积。这就给人们的住宅条件的提高带来了不利。现代住宅建筑要有足够的日照,这就要求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要有合理的空间和布局。

2)户型雷同化。过去的住宅建筑收到造价等方面的影响,建筑物的户型设计都出现雷同化。建筑物和建筑物的户型都基本一样。雷同化的建筑物使人们的生活单调、无趣,显然不适合人们对现代住宅建筑物的要求。

3)建筑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取得最大的利益,有时候盲目的跟风,大小户型设计部合理。建筑物的内部各部分设计也不合理,没有根据具体的使用功能和条件合理的进行设计,空间没有得到更好的有效利用。导致我国住宅建筑在装修的时候首要就是拆墙砌墙,对室内各部分进行重新规划,这样不仅忽略了住宅建筑设计的部分,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4)采光通风不良。部分房地产开放商把利润放第一,在利润的驱使下很多建筑物采用的是大进深设计方式,建筑物进深高达20多米,这就给通风和采光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很多的建筑物的厨房只有内走廊的方向通过高窗进行采光,基本没有烟道,厨房的油烟基本都是通过排气扇直接像窗外排放。还有部分住宅的厕所是通过厨房进去的,根本不能达到通风和采光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建筑物的进深应在10 m-13 m为宜。现代住宅建筑主卧和侧卧都要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厨房和卫生间也都必须达到规定的通风采光要求。

2 发展方向

1)完善住宅功能。住宅建筑的户型应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要,住宅的功能必须要完备。现代住宅建筑物内部结构功能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在不断的提高。为了达到功能使用质量的提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建筑物在功能上要公私分离,餐寝、居寝分离,起居、进餐、就寝分离。

公私分离就是把内部结构分为公共区和私密区。把客厅、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等划为公共区,而卧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高的部分划分为私密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按公私分离的原则对建筑物内部单元进行合理的划分以达到设计要求。在建筑面积容许的条件下可以将餐厅专用的分离出来,也可以将用餐空间和厨房设计在一起形成餐室厨房,也可以把餐厅附带有起居室内。

内部单元的设计也应该做到内外有别,干湿分区,公共区域和生活休息等区分开,尽可能的满足人性化的要求,做到高品质的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2)优化建筑结构。现代的住宅结构内部单元的规划基本上都是设计师设计完好的,但是不同的人群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建筑内部结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这就给我们设计出的建筑物要满足各类人带来了极大的难题,而且现代住宅如果不具备留给住户更多的改造空间,那么再好的户型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过时。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设计师可以设计一种户内无梁无柱,只是由门窗、外墙、分户墙等维护结构组成的大空间住宅。通过这样的大空间住宅的设计,用户可以自己参与住宅的设计当中,设计自己喜欢的的内部单元。设计人员可以只将建筑物通过分户墙简单的把用户划分出相应的使用面积,并在其内部预先设计好一些使用功能单一,但是受设备、管道等制约和对住宅建筑物外型影响比较大的部分。这些房间的大小和布局都应该统一固定,比如:阳台、厨房、卫生间等。建筑物余下其他部分就可以让用户根据自己具体的想法和需要自行规划设计,并且可以满足用户随着家庭成员增多等原因对住宅内部结构进行重修划分。

由于现代住房建筑通常是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等常用的结构体系。这些结构体系无法满足上面我们做出的对建筑物户型设想的要求,所以必须通过使用大跨度预应力楼板结构体系来达到这些要求的住宅型式。

这种住宅是未来住宅建筑发展的潮流,个性化的户型将支撑人的独立性并将成为以后的主导户型。于此同时这种住宅由于空间的可再造型,同样会成为日后二手房市场的宠儿,具有可再造性的房子即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会落后。

3)优化住宅环境。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通常要求有环境意识,良好的生境、生态的环境是人们理想的居住方向。当今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就是关注生活区质量,高品质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现代的小区设计绿化面积不少于30%,并要和周围建筑物等协调统一。目前人们对住宅环境要求不是几个花坛和几片绿地能满足的,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其理想的生活环境。

建筑物环境的设计部单单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其还得达到生态环保的要求。房地产的生态发展趋势越来越得到重视,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社会发展的大的方向。生态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要满足当代人们对住房要求,又不损害后代的需求和发展。生态住宅业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的需要,它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社会整体的环境,保证能源合理使用及循环再利用,使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使用新材料和技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住宅建筑在技术和材料上也要不断的创新,以满足人们对住房功能的要求。现代建筑物的功能越来越多,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隔热板、防辐射防水材料不断被使用。同时为了达到美观的要求,一些旧的建筑构件也被取代,比如铁窗等。住宅小区应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热水中心系统、家用中央空调、红外监控可视对讲等功能、停车刷卡系统等先进技术产品运用也增多。

高科技新产品的运用不但可是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美观特点,还能增强建筑物的个性化和性价比。个性化、网络化等智能系统的使用可以提高建筑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下达到更高的要求。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个高品质的社会。住宅建筑的设计不但要满足用户的基本要求,还要达到更高目标。设计人员要努力探索新的布局,新的组合对建筑物布局和空间做更好的设计和规划,努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不同于现有建筑物的建筑住宅,不断通过各种创新来引导建筑设计市场,设计和建造出一定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新一代住宅建筑,并带动新一轮的宅建筑业市场的迅猛发展。

參考文献

[1]朱昌廉,魏宏杨.住宅建筑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许永新.住宅环境设计的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3]黄海燕.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科技新产品,2010,12.

[4]吴娟.浅谈现代住宅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5]潘才富.浅谈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住宅功能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6.

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论文 篇3

1 简要阐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结构发展方向是楼层的不断增高。这种楼层的不断增高会导致现有的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发生很大的改变。现有的框架结构的不断发展和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在的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工程中,在竖向构件及构件的组成受到的重力载荷都是由一定的区别的,这是一种逐层递增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在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重点参照重力负荷的参数来确定构件的尺寸和墙体的支撑件的尺寸。

除了上文的所述的重力载荷,还有;两种载荷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参考:第一种载荷是地震载荷;第二种载荷是风载荷。这两种载荷是非线性的竖向分布,对于建筑物有高度的敏感度。对于这些框架结构的设计因素,在施工中需要进行的施工技术也有很多,只有 设计和施工技术相结合,才可以顺利的完成整个工程建设的部分。建筑工程中影响框架结构技术的应用有很多的方面,例如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技术应用;模板工程技术应用和混凝土工程的技术应用。

2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钢筋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2.1 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施工中的钢筋工程经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焊接过程中,焊条的型号没有正确的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选择,选择的型号和技术要求的型号不统一;第二个是在钢筋焊接的过程中,焊接接头存在对不齐的问题,偏心的现象和弯折现象普遍存在;第三个是焊接中的箍筋尺寸不符合技术要求中的规定。上述的三个主要的问题,在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中要及时的发现及时解决。在钢筋施工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钢筋的型号和钢筋的施工数量都要按照技术要求中的具体参数进行施工处理,不能因为节省成本而偷工减料,这样的行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是致命的打击,要坚决制止。在钢筋的焊接过程中,要及时的校对焊接的尺寸和技术文件中的尺寸,不要出现太大的偏差。

2.2 简述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

关于框架工程中钢筋工程施工的正确施工技术的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第二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第三个方面是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1)在钢筋工程施工前要将施工中要准备的材料准备齐全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需要注意的是,露天放置的施工材料,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一定要保障施工材料的性能不受损坏。

(2)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做好焊接工序的施工准备工作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在自检的同时,还要对每一批次的入厂材料进行先关的物理试验,保障进场材料的使用性能。

(3)在钢筋工程施工中要正确的进行放样工作和下料施工工作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

3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模板工程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3.1 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对于现阶段的建筑高层来讲,浇筑的楼层的载荷大部分都是由模板的支架来承受,这样就会对模板工程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模板施工过程中,有的模板施工完毕还在保养期,就开始进行模板拆除作业,这样会严重的影响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特别注意。模板施工一定要将保养期计算清楚并且执行。

3.2 简述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关于框架工程中模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的阐述,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在模板工程技术中要正确的进行基础模板的安装工作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精准度。

(2)在模板工程技术中的主体结构的模板施工相关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

4 简要叙述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

关于建筑工程中框架工程施工的混凝土工程技术的阐述,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第二个方面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4.1 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配比的原料的选择。

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进场的材料都要有相关的合格证明和质量检测证书来证明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同时我们要将材料的出厂时间,各种性能强度及包装形式进行详细的检验,以防不合格的原材料混入施工现场。

4.2 混凝土施工中的配比的科学,合理的控制。

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配比对于提升施工混凝土的强度和使用性能有着非常好的保障作用,但是混凝土的配比的合理有可能会提升施工的整个成本,因此要因地制宜,同时还要保障施工的质量,只有这两方面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造价有一定的平衡。对建筑工程的技术和建筑工程的预算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3):183.

[2]杨勇钢,黄颜辉。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浅析[J].南北桥,(10):161-162.

[3]秦德广。探析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J].民营科技,2011(3):293.

[4] 陈丽艳。 浅谈建筑工程中棍架结构构造与设计 [J]. 价值工程,2011,14(18):64-67.

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的论文 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能耗建筑技术;发展方向

现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节能已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能源的匮乏,低能耗建筑技术是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建筑节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1 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建筑面积需求日趋紧张。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技术的局限性,建筑节能工作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和建筑相关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建筑节能技术逐步得到完善,建筑节能工作进入发展正轨。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建筑耗能仍占我国能源消耗的50%以上,是建筑节能工作中不容小觑的问题。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消费者在选择住宅时优先考虑房价高低,是否节能被忽略,承建商节能意识淡薄,基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我国颁布的建筑节能在各个节能阶段的设计标准,具体全面实施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1.2 建筑节能面临的挑战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5

绿色节能建筑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

摘要: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展2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节能效果还不甚理想,绿色节能建筑可谓建筑的.最高典范,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可以真正做到把环保节能设计的概念贯穿全局,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建筑单体构造都全面考虑可持续发展,从社会道德和良知上来对我们子孙后代负责.作 者:夏逸平   夏禹    华雪    Xia Yi-ping    Xia Yu    Hua Xue  作者单位:夏逸平,华雪,Xia Yi-ping,Hua Xue(工程兵指挥学院四系)

夏禹,Xia Yu(哈尔滨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CONFORMITY ASSESSMENT 年,卷(期):2010, “”(2) 分类号:X3 关键词:绿色    节能    建筑   

建筑节能的方向与技术措施 篇6

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与供热系统状况差,如我国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到55%,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建筑节能由于直接关系到国家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建设将保持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建筑能耗在未来商品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将上升到35%左右,也就是说,建筑消耗了三分之一多的能源,对我们国家来说,这个比例恐怕还要高。江苏省徐州煤矿每年产煤量在1300-1500万吨,折成标煤1000多万吨,单从2002年全省城镇新建住宅2500万平方米来测算,如果全部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每年可以节能6.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近27万吨标煤,至2009年,仅住宅建筑节能所节约的能耗就相当于徐州煤矿当年的产煤量,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也是鼓舞人心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排放,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由此可见,建筑节能的意义十分重大。

2 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另一部分就是从供暖、供冷的热源、输送渠道及实现方式来节约能源。一般的房子里,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35%热量从墙体散发,如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节能效果就很明显。智能化建筑首先要达到节能的标准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其次才是家具的智能化和安全保卫的智能化。实际上,智能化建筑不一定就是豪华的,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美国有些智能化建筑造价比普通建筑还低15%,因为它们追求合理的结构,讲究实用功能和外观的简洁,利用了可回收材料,而不追求豪华装饰。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热泵技术,如冰岛等国家,建筑房子时先在地上打两个洞,通过电泵将地下水循环起来,为整座房子供热。惟一耗能的就是电泵。而在丹麦等国,由于地处海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条件得天独厚,使用热泵技术时结合风能与太阳能,用风能与太阳能来带动电泵就可以做到“零能耗”。

新能源的利用是节约建筑使用能耗非常有效地办法,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等。新能源技术用于建筑节能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太阳能致冷

利用太阳能制冷空调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实现光一电转换,再以电力推动常规的压缩式制冷机制冷;二是进行光一热转换,以热能制冷。前者系统比较简单,但其造价约为后者的3-4倍,因此国内外的太阳能空调系统至今以第二种为主。太阳能致冷的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致冷、蒸汽喷射式致冷、吸收式致冷等。压缩式致冷要求集热温度高,除采用真空管集热器或聚焦型集热器外,一般太阳能集热方式不易实现,所以造价较高;蒸汽喷射式致冷不仅要求集热温度高,一般说其致冷效率也很低,约为0.2~0.3左右的热利用效率;吸收式致冷系统所需集热温度较低,大约70~90℃即可,使用平板式集热器也可满足其要求,而且热利用较好,制作容易,致冷效率可达0.6~0.7,所以一般采用也多,但设备庞大,影响推广。

2.2 太阳热水器

太阳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装置,它的用途广泛,形式多样。人们最常见的一种太阳热水器是架在屋顶的平板热水器,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实,在工业生产中以及采暖、于燥、养殖、游泳等许多方面也需要热水,都可利用太阳能。太阳热水器按结构分类有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几种。

2.3 太阳房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和降温的房子。人们的生活能耗中,用于采暖和降温的能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对于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采暖和降温的能耗就更大。太阳房既可采暖,也能降温,最简便的一种太阳房叫被动式太阳房,建造容易,不需要安装特殊的动力设备。比较复杂一点,使用方便舒适的另一种太阳房叫主动式太阳房。更为讲究高级的一种太阳房,则为空调致冷式太阳房。

2.4 太阳能热发电

太阳能热发电是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把太阳辐射能转变成热能,然后通过汽轮机、发电机来发电。根据集热的温度不同,太阳热发电可分为高温热发电和低温热发电两大类。按太阳能采集方式划分,太阳能热发电站主要有塔式、槽式和盘式三类。

2.5 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2.6 地热供暖

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地热利用方式。因为这种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倍受各国重视,特别是位于高寒地区的西方国家,其中冰岛开发利用得最好。该国早在1928年就在首都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供热系统,现今这一供热系统已发展得非常完善,每小时可从地下抽取7740t80℃的热水,供全市11万居民使用。由于没有高耸的烟囱,冰岛首都已被誉为“世界上最清洁无烟的城市”。此外利用地热给工厂供热,如用作干燥谷物和食品的热源,用作硅藻土生产、木材、造纸、制革、纺织、酿酒、制糖等生产过程的热源也是大有前途的。目前世界上最大两家地热应用工厂就是冰岛的硅藻土厂和新西兰的纸桨加工厂。我国利用地热供暖和供热水发展也非常迅速,在京津地区已成为地热利用中最普遍的方式。

2.7 风力致热

“风力致热”是将风能转换成热能。目前有三种转换方法。一是风力机发电,再将电能通过电阻丝发热,变成热能。虽然电能转换成热能的效率是100%,但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却很低,因此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二是由风力机将风能转换成空气压缩能,再转换成热能,即由风力机带动一离心压缩机,对空气进行绝热压缩而放出热能。三是将风力机直接转换成热能。显然第三种方法致热效率最高。风力机直接转换热能也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搅拌液体致热,即风力机带动搅拌器转动,从而使液体(水或油)变热。“液体挤压致热”是用风力机带动液压泵,使液体加压后再从狭小的阻尼小孔中高速喷出而使工作液体加热。此外还有固体摩擦致热和涡电流致热等方法。

3 结语

建筑节能并非房地产一个行业的问题,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正在面临的能源危机是关系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大计。

摘要:21世纪建筑节能技术已经成为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建筑水平的标志。当我们回顾2004年中国的能源问题时,电荒、油荒、煤荒……各种能源短缺的现实警示着我们,长期以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体系亟需改变,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替代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体系,将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建筑节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是在许多学科边缘的交叉和结合后形成的,因此建筑节能技术也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包含了多个领域。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7

色彩设计在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划分空间区域、调节空间大小、还能美化环境、调节人的心理、提高生活品质以及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科研建筑及其内外环境色彩等相关概念的解读,将色彩设计导入科研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来研究,并结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内外环境中的色彩系统进行探索,旨在创造出令科研人员身心愉悦的实验室色彩环境,实现实验室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Abstract:

Color desig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of research buil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not only can be divided into space area,adjust the space lab, but also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adjust the psychology of people,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work efficiency.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research building an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ed concepts,such as color design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art design to research,and combined with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explore the color system,aiming to create physical and mental pleasure laboratory colour environ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and Optimization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 laboratory.

科研建筑是科学研究的物质空间,是科研本身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在愈加备受关注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对科研人员的人格尊重和人性关怀,越来越看重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品质对提升科研工作效率的重要性。作为科研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色彩设计直接反应其场所特色,如何处理好科研建筑内外环境的色彩关系,实现“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均衡,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亦是至关重要的。

1.科研建筑及其内外环境色彩的含义

科研建筑是进行科技研究、实验与测试,以及用于科学普及宣传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种建筑类型。从科研建筑的构成类型来看,科研建筑包括科研空间、实验基与科普场馆三种建筑类型,这类建筑往往技术性要求较高,有的特殊实验室从选址、总体布局到建筑本身的设计都有严格的要求。

内外环境色彩设计是指一切建筑物内外空间的色彩,给人以美感,能够提高内外环境设计的视觉感受,并且影响人们的情趣、引发联想。根据设计的要求和艺术规律、选择色彩,将色彩在环境的空间位置上、相互关系中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基于上述定义,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色彩设计能展现场所特色,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并满足科研人员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

2.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色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科研建筑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源泉,代表着我国新兴前沿的交叉领域,然而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建筑师和建设者过多地重视主体功能空间的规划布局,对内外环境关注较少,致使相当多的科研建筑内外环境冰冷、严肃,缺乏真正对人性化的思考和对舒适空间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色彩的设计,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色彩基调,只考虑了内外环境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色彩的分类和选择,造成色彩凌乱、不协调;

(2)实验室空间色彩单调,构图单一,色彩设计呆板孤立,既没有展现出科研建筑的场所特色,也没有起到调节氛围和改善空间的作用:

(3)实验室环境设计没有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显得枯燥、冷漠,缺少趣味性和亲和力,呆久了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3.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科研建筑内外环境随着现代研发事业的发展,其设计面貌也一改往日严肃、冰冷的面孔,设计中运用色彩的冷暖、视觉感受等来调节建筑内外环境的空间关系及科研人员的行为心理需求,具体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3.1简洁明快

由于科研建筑的特殊性、科学研究的过程性,研究人员可能需要一整天都呆在研究室里,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疲劳、紧迫感,影响着工作的效率。适当的放松、休闲和导大自然接触,可以缓解这种矛盾。著名建筑师密斯德罗曾说过“少就是多”,针对研究人员来说,由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简洁明快的色彩运用,少就是多的内外环境设计更能使科研人员得到放松。

3.2个性化

根据现代化科技拓展和未来实验空间使用趋势的发展要求,应该以功能为出发点,运用个性鲜明的色彩基调,塑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环境,创造出具有场所特色又有个性的科研建筑内外环境,彰显科研建筑独特的气质。

3.3协调统一

梵高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色彩效果取决于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一颜色在不同的背景条件下,呈现的效果可以迥然不同,各种色彩相互作用于空间中,和谐与对比是最根本的关系,怎样恰当的处理这种关系是营造实验室空间氛围的关键。在确定科研建筑内外环境设计整体效果时,要从房间的天花板、墙面、地面统一构思考虑。根据科研建筑的类型导特色来安排整体色调,在整体色调设计中,主色调要能突出科研建筑的专业特色,其他颜色可用于调节,但都要服从主色调。

3.4情感化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8

及相关材料

科研项目在按期完成研究任务之后,需要进行成果鉴定(应用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评审(基础理论研究、软科学研究),科研成果鉴定(评审)须准备相关鉴定(评审)材料并履行相应的鉴定申请手续。需准备如下材料,并履行相关手续:

一、鉴定(评审)范围

(1)列入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科技计划的项目

(2)未纳入各级科技计划但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除外)

二、鉴定(评审)形式

可根据成果特点选择会议或通信(函审)以及检测鉴定等形式,具体要求请参考上述几个文件。

三、所需材料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科研课题鉴定/评审申请表》

2、《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自然科学研究或基础研究类适用)或《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申请书》(软科学研究适用)

3、《应用技术成果鉴定大纲》或《应用基础研究、软科学研究成果鉴定(评审)大纲》(均分会议、函审两种格式,请仔细选择)

4、由河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具有国家承认其资质的科技查新机构出具的项目查新报告

5、课题工作报告

6、课题技术报告(包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技术成熟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等基本内容)

7、权威部门出具的,针对成果的检验报告或测试、分析报告

8、经济、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其证明材料

9、用户使用情况报告,或采纳证明(软科学研究)

10、如果是产品或生产工艺,须出具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11、涉及环境、安全等问题的成果,还需有关机构提供的报告或证明材料

12、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具备的其他文件

13、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图表、实验记录、新闻报道等其他佐证性材料

14、如果是计划外项目申请鉴定,还需要两个同行专家的推荐,提交科技计划外项目鉴定专家推荐意见表

15、如果采取函审形式,还需准备与鉴定委员会专家人数数目一致的《科技成果鉴定函审表》

16、计划任务书或者合同书

四、办理程序

(一)提交申请

1、课题鉴定前,需按照上述要求准备一套完整的鉴定(评审)材料,(含鉴定/评审委员会组成建议名单。专家应为副高职以上技术职称,对被鉴定科技成果所属专业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技术发展的状况,且应具备省级或以上鉴定专家资格。详情参阅《科技成果鉴定规程》)到科研处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形式审查、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科研课题鉴定/评审申请表》备案。科研处对全部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2、课题组修改材料完毕,到科研处办理《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或《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申请书》的审批手续。

3、带全部材料到归口管理部门(张家口市科技局、河北省教育厅科技处、河北省建设厅科技处等)办理审批手续。(如果是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则可跳过这一步。)

4、带全部材料,到组织鉴定单位(河北省科技厅、建设部、教育厅科技处、建设厅科技处、科技局等单位)办理有关手续:

——教育厅、建设厅:直接到科技处办理签字、盖章。

——科技厅:先到任务下达部门办理签字审批,然后到成果与市场处办理签字审批和《鉴定委托书》。

——科技局:直接到任务下达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二)鉴定/评审

1、填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证书》有关内容。

2、如果是函审鉴定/评审:

——将全套鉴定材料和函审表交函审专家,由专家提出函审意见,并在函审表相应位置加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将所有函审专家的意见综合,提出正式的评价意见,填写到《成果鉴定证书》中的“评审意见”栏中,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字后生效,——评审委员在《成果鉴定证书》的“鉴定委员会名单”一栏中签名。

3、如果是会议鉴定/评审:

——将所有鉴定材料装订成册,最好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需要向鉴定委员会报告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形式;

——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落实组织单位、主持单位的领导和来宾,并将情况及时通报科研处;

——做好会议的准备;

——在会上由课题组人员汇报各种鉴定材料,并就课题相关内容接受专家委员会的质疑。专家委员会经讨论后得出的评价意见,应及时填入《成果鉴定证书》中的“评审意见”栏中,由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名,所有鉴定/评审专家《成果鉴定证书》的“鉴定委员会名单”一栏中签名。

(三)鉴定批准和成果登记

1、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成果鉴定/评审材料进行修改后,带全套材料到科研处审核,在成果鉴定/评审证书上盖章;

2、带全套材料到组织单位和主持单位办理审批手续(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需填写《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财务决算表》交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成果登记手续:

——带全套材料以及《河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表》(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各一份),到任务下达单位(部门)审批。

——到成果与市场处签字、批准。

——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办理成果鉴定/评审证书的盖章,提交《河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表》、办理成果登记手续。

——准备鉴定/评审材料一套,并鉴定/评审证书一份、《河北省科技成果登记表》电子版、科技成果证书交学院科研处存档。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领会学校工作计划及教务处对学科组教科研的要求,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努力提高科研质量,推动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构建学习型教研组。

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的工作安排,将积极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热点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网络,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本组每位教师认真参与“读书工程”。做好美文摘录,撰写学习心得,参与美文竞赛。同时鼓励教师上网阅览,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

(二)加强师资业务培训

一是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周五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研制的理论和经验以及学校有关教学和其他方面的要求,相互间听课评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三)学校邀请有关教科研专家、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时,积极广泛参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四)组织本组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拜师学艺。

(五)抓好课题研究加强规范管理

1、根据教务处及教科室安排,将对组内小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积极讨论确立“12.5规划”课题,强化课题研究的流程管理,积极创造条件,依靠骨干力量,创设科研氛围,集中力量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并早出成果。

2、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

建筑组

建筑学科研方向 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212-01

我国是一个建筑能耗大国。据统计,建筑用能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已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27.5%,且呈继续增长态势。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庞大的比重,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从种种数据中不难看出,建筑节能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能不正视的课题。

1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我国建筑规模迅速扩大,现在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比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达686亿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建筑规模,在世界上是空前的。正如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因为我国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耗能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到2020年,空调夏季高峰负荷将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能力,这将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量。

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我国却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仇保兴在2010年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讲话表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让我国成为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他说:“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吨;而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而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建筑总量的40%。” 英国建筑平均寿命可达132年,法国建筑的平均寿命是102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为80年,即使设计更新较快的美国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74年。

与当前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因此,如果现在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2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努力与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深切意识到节能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全面开展并不断深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断完善,先后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已从北方采暖地区扩展到南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从居住建筑延伸到公共建筑,同时,实施了《太阳能供热制冷成套技术开发与示范》、《城市供热采暖温度控制与计量技术》等一批项目。节能技术领域也从维护结构节能扩展到采暖空调系统和照明设备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节能建筑的年建设量已从“十五”初期的约5000万平方米,发展到2004年的近亿平方米。

我国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由于居住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建筑节能工作已全面展开,工作进展情况较好,新建居住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例较高,大城市一般达到80%左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工作正逐步得到推进,部分地区取得积极进展,大城市标准执行率达20%左右。其他地区则处于起步阶段。夏热冬暖地区,由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3年才颁布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刚刚起步,正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尚未全面推开。

尽管建筑节能取得较大进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建筑用能效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诸多因素制约下,建筑节能在我国进行的并不顺畅。到目前为止,不仅既有的400多亿平方米建筑中的99%%为高耗能建筑,新建的数量巨大的建筑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

3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城市发展思路与主抓工作

国家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说,中国将对建筑实施强制节能标准,并建立绿色建筑与节能建筑的税收和收费优惠制度,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处罚甚至被清除出建筑市场。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除了在国家的层面作好规划外,各城市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建议发展的思路:1)“制定一部法规”:即起草、拟定、出台城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如上海从2002年开始酝酿制定《上海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与2004年在网上征求意见,里面提到:政府的鼓励政策是奖罚分明的,它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个人参与节能改造,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但对违反规定的也有明确的处罚,比如在设计、施工和监理中使用了禁止性材料和结构的要处以1万到3万元的罚款;2)“建立完善两个机制”,即建立符合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工程监督认定机制,力争全国推广;3)“抓好三类建筑的节能”,即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50%标准,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四是“突破四个关键领域”,即在研究开发引进推广新型建筑体系和新型建筑材料及配套产品方面实现突破,在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建筑工程应用方面实现突破,在各类先进技术的综合性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实现突破,在完善和加强新建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方面实现突破。五是“建立五大保障体系”,即建立健全规划目标体系;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宣传监督体系。

青岛在建筑节能方面做出了一些可贵的探索和成就,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和示范。青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完成建筑节能65%标准的编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节能工程的质量监督和工程认定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建集中供热居住建筑热计量装置安装到位。根据青岛的经验,推行节能建筑必须首先由政府主导,由政府规范,对建筑节能做出强制性的、明确的规定,保证政策要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建筑应用。

建筑节能与新技术推广实际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节能与高科技是未来住宅新趋势。著名设计机构五合国际(Werkhart International)通过对国际生态节能技术的跟踪总结与研究,提出了18项高科技節能技术,其中最重要的8项技术分别为:建筑群整体布局设计考虑生态节能;建筑外墙采用智能呼吸式幕墙,保证高层建筑也可开窗自然通风;采用高效保温隔热玻璃及遮阳调光装置;混凝土楼板辐射冷供暖技术;活性能量建筑基础技术;置换式新风系统与分散式外墙新风装置;双层架空地面技术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及电能高效存储利用系统。这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新技术均应探索在我国建筑中大量采用。

另外,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是建筑节能工作的先行条件,标准体系和技术措施是建筑节能实施的保障,激励政策的及时跟进和检查监督体系做后盾是重要环节。各城市应建立建筑节能工程奖励机制,提供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建筑节能及新能源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2]关于印发《建设部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应用技术目录》的通知建科 [2006]38号.2006,03.

上一篇:某县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工作汇报下一篇:时代楷模发布厅黄诗燕毛相林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