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精选8篇)
年9月,伴随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传统支柱性产业如房地产、汽车、外贸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而文化创意产业却因为在动漫、影视、娱乐等方面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愈发凸显,被诸多专家视作是率先“驱散经济严冬”的新兴经济板块.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加上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广告收入,2008年电影综合效益拿下了创纪录的亿元,中国首次挤进了全球票房前10名.与此同时,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增长了97%,翻了近一番.尽管全球经济黯淡,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2008年的网络游戏、影视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却逆势而上,分别保持了19%、20%、22%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速.一、有关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划分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英国.1993年,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英国在《创造性的未来》一文中,首次将“创造性”提到国家政策的高度.随后,面临大选的英国工党,出于刺激经济及吸引选民注意的考虑,提出了“推动创意经济,革新文化政策”的口号,这一提法为工党赢得广泛认同;1997年布莱尔首相执政后随即成立了由本人担任主席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在1998年发布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 ”,并依据这一界定,将休闲游戏软件、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音乐、电影与录音带、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时装设计、软件、古董等13个行业归为创意产业.随后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纷纷效仿,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创意产业研究报告.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创意产业做了不同的划分与理解,但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行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和会展策划等内容.二、我国目前创意人才匮乏的现状分析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在90年代后期才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虽然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制约和当前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间仍有不小的距离.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有专家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天创造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高达220亿美元;但中国2008年的创意产业总量仅为7600亿人民币;尽管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2008年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从总体来讲比例依然很小.中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不足3%,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25%,英国是17%,日本是16%.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创意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一度发展到48个,1998年新专业目录调整为20种.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艺术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1999年来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据不完全估计,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80%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招生数量增长惊人.从全国31所独立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2003年达到82,177人,增长了倍,而到了2005年达到163,266人,增长了倍.然而在这一组辉煌数字的背后,我国创意教育却凸显出诸多问题,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培养模式与课程内容的相对滞后,使文化艺术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伴随着艺术类高校不断扩招,每年有更多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另一方面企业却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创意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首先体现在数量上,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往往在总就业人数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在美国纽约,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12%;在伦敦是14%;而在东京,这一比例更高达15%.相比之下,我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非常小,在总的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不过千分之一.其次创意人才结构上的失衡,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2010年的世博会需要相当多的创意人才,而目前多媒体设计人才的缺口竟高达8万余人;而相对于中低端技术类人才,创意产业所需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呈现出“企鹅式”的人才结构.以动漫业为例,我国动漫业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原创型人才少.目前国内动漫市场上90%是欧美日韩的作品,消费者对国内动画片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与这种需求相矛盾的是,中国包括美编在内的专业动漫设计制作人员只有不到3000人,而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是60万.目前,虽然全国已有170多家高校设立了动漫专业.但这些院系的培养方向大多是动漫技术方面,极少有动漫创意人才和营销人才;而大部分从事动漫业的人都是从动漫“发烧友”成长起来的,整体的专业素质较低.创造型人才的匮乏,加上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大多数的动漫企业都沦为“代工”企业,成为欧美日韩等国的加工厂,甚至在动漫业扮演着“世界动画加工车间”的角色.而这一现象在诸多创意行业内都普遍存在.三、英国创意产业经验对我国培养创意人才的启示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财富,并以5%的速度递增,而英国为12%,2005年英国境内通过登记注册的创意产业有万家,约占英国注册公司总数的%.英国创意产业的年增长率为6%以上,平均年增长率为8%,同期英国整体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十年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了70%,而创意产业增长了93%.从1997—2005年间,英国已培育12万多家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就业人员占英国就业人口的一半.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的有效策略.此外,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几大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的典型,创意产业有力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倡导“创意产业”理念的国家,英国在诸多方面的发展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1、要尽快建设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及专业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但目前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创意还没有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学科门类下.应当尽快申请进入学科目录,形成以创意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金融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不同地区和院校可以根据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学科专业目录.2、整合不同层级的多元教育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经纪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方式,如创意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的技能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不同层级的教育资源,满足了创意产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以英国为例,作为世界范围内创意产业的“始作俑者”,英国在创意教育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伯明翰艺那术设计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伦敦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学院、利兹城市大学、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威尔士大学等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意类专业,而在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高达37000多个,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层次多样,分为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就我国目前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说,除了高等院校应当承担起专业化和批量化培养创意人才的责任外,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创意企业也可以针对在职人员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以提高这些人员的从业技能.譬如伴随上海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意人才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上海市劳动部门启动了“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创意人才的培养.此项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为广告业、建筑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6大行业中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培训项目初定为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空间环境涉及、传统及现代工艺设计、数码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7大类专业,共涉及近40个具体职业工种.劳动部门计划将人才培养的重点落在创新思维、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设计的能力,将艺术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上面.据了解,劳动部门还在抓紧创意型设计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大规模引进境外著名培训机构项目,如美国的工业造型设计项目、意大利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等,借“外脑“培养本土创意型人才.而就各类型的创意企业而言,由于与市场直接接轨,更能有的放矢地展开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伴随着WTO形势下我国创意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的创意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创意集团先进的用人机制和成熟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媒介企业因为进入市场较早,在员工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像是南方报业集团早在2002就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建MBA实习基地,后来又与中山大学签订互建协议,为集团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储备力量,推动报业集团多品牌战略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3、政府政策层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在英国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背后,政府政策的积极推动力量不容忽视,英国的创意产业政策被认为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概括来说,英国政府的推进措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就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文件,通过出口推广、教育及技能培训、协助融资、税收减免及开放规则,保护知识产权和容许每个地区保留本地文化发展的自主权等政策,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其次,政府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意人才的培养.英国的教育注重创新,从小学到大学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他们创新.并且英国孕育了一种“尖锐的”和“个人主义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创意的大熔炉,帮助开拓创新的视野,为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流人才.政府重视创意人才的教育、技能和训练,建立了培养创意人才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研究机构网络,同时,成立研究成果转化团队、技能和企业家训练团队,以推动新的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创意人才的培养.第三,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财政援助.创意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不同于传统行业,从业人员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英国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金融及投资问题时,英国政府协同金融界和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赞助,逐步推动强大的创意工业资金支持系统.目前英国对创意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扶持主要采用两种措施:一是提供信息支撑,为企业提供各地创意资金支持的相关机构;二是通过英国科学、技术及艺术基金会为具有创新点子的个人提供发展资金等.譬如英国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和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告知自己的创意、概念、想法,通常这些机构会有专家委员会,审核他们的概念是否可行,还有哪些有待修改的地方,一旦通过审核,该机构就会给学生一笔资金,并提供一位营销专家、法律专家、会计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帮助学生创业.当然,其他人士如果想要从事创意产业,也同样有很多机会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从而获得帮助.这些项目能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并且用在真正有潜力的人士身上.西方发达国家“政策为产业开路”的发展策略对我们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性,目前在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优惠政策也吸引着创意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北京市政府明确表示:“我们欢迎艺术北漂带着自己的灵感和创意来北京发展,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目前北京的创意产业产值已经突破了900亿元,创意产业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它更多地体现的是市民的精神需求和消费需求,对艺术北漂一族来说将是很好的机遇.政府不仅表示了欢迎的姿态,而且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为艺术北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降低投资门槛,完善知识产权等法规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等,对创意产业给予引导和完善,让艺术北漂尽可能地发挥出他们头脑中的灵感和创意.另外,北京将继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在资金上对创意人才倾斜,制定奖励政策和措施,让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为北京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人才保障.4、跨国交流熟悉国际创意产业市场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公共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英国创意产业强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政府鼎力支持,积极促进创意企业与其国际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早在2002年,英国就在上海举办“创意英国活动”,其中的重头戏是英国艺术教育展,17所英国艺术院校参展.最近几年,英国更是加大推广力度,2006年12月,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创意产业中心正式启动,开展由英国政府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的“世界创意之都”项目.考虑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发展迅速,并具有良好的政策及宏观环境,对创意人才、企业、资本形成独特的吸引力,发展空间相当大,该中心将北京作为“世界创意之都”的第一站.北京中心设立在北京市东城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内的歌华大厦.该中心将成为综合性的创意产业中心,在中英创意企业交流、创意人才培养、创意产业咨询、产品设计、合作研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工作.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将有效辅助中国创意公司的全球发展,培育企业信心,去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这一合作模式对于国内诸多创意机构都有很强启示,在发展过程中了解国际创意产业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积累人才培养以及创意产业各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以最节省的成本熟悉国际创意产业的运作规则,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
一、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含义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是指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其资产、人员与经营规模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界定范围的企业, 是中小企业的企业主体通过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的运用, 透过知识与智慧财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创造财富的过程。对于中小企业的分类方法国内外学者研究不多, 主要是从规模上或从产业角度界定。福建师范人学林民盾博士提出横向发展理论, 根据该理论中小企业可以分为研发型中小企业、制造型中小企业、营销专业服务型中小企业。
相应地,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也可以分为研发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营销专业服务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 制造型中小企业一般不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但是仍然可以在其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引入文化和创意的元素。当然大企业一般同时具有研发、生产、营销三种职能,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其规模小, 实力弱, 一般只能承载一种或两种职能。因此根据这种方法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 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模, 对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具有针对性。
二、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特征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即具有中小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的一般特征, 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 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是文化和创意, 它以文化和个人创意为基础, 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及其服务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中创意产品生产者可以吸收和利用千人的劳动成果, 但不能重复前人的劳动, 而必须创造前人和他人所没有的新东西, 需要生产者的一种创作激情才能完成。同时, 在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中创意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艺术创意、经营创意、推广和营销创意, 正是这一系列的创意, 才能把信息、情感、品味、观念、技术、资金和营销网络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自身的区别于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
(二) 贴近消费者需求, 市场灵敏度高
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 未来的经济学和物质生产技术将与心理、社会、文化紧密结合, 消费者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潮流化。通过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来进行心灵资源的开发, 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虽然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 但从整体上看, 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 它们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 因此, 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适应这种趋势, 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低廉的组织成本、便捷的转移进退能力及时发现、掌握并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当有些大公司和跨国企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得不压缩生产规模的时候, 中小企业却在不断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 从中获得新的发展。
(三) 追求高的文化和创意附加值及生产效率
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可以通过文化和创意赋予商品以观念价值。随着人们摆脱了断缺经济, 从温饱走向小康, 便越来越重视商品所包含的观念价值。从而商品的市场价值也越来越取决于其观念价值。同时, 这还体现在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一般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即使生产型中小企业处于低端环节, 仍可以通过与文化创意元素结合, 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方式, 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 由于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 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 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而且,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 组织结构简单, 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很容易被识别, 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 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可见, 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
三、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战略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 力量弱, 无法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竞争。但是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和创意的力量, 创新技术、改进生产路线和业务流程、加强管理和组织建设等, 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成本结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并使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或龙头企业。
(一) 研发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战略
研发型中小企业处于横向产业的第一研发产业模块, 是以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为主体的企业。它对知识和技术要素的依赖性较强, 而对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要求较低。这类企业的回报率也是较高的, 处于企业价值链左侧高端位置, 可以产生较大的附加价值。创意对于研发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十分关键, 其相对于大企业而言, 其创新精神更适合于新技术和新创意的发明。当然对于中小企业, 由于其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有限, 在初期阶段并不一定靠研发战略来获取新知识, 研发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通过模仿创意和与其他企业合作获取知识和创意的战略。
研发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采取知识发展战略的过程中, 要牢牢的把握知识的孵化, 生产, 管理和共享过程, 形成学习型组织。实际上, 研发类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担负着知识孵化的功能。知识的孵化包括五个阶段: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显性化的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创意——创意的完整化、清晰化——创意与既有知识结合形成新的知识框架体系——知识原型的进一步充实, 完整和系统化。而且, 这个过程也是动态的、循环的、更新的过程。同时, 研发类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进行创意创造时要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充分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加强团队合作, 鼓励竞争, 建立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建立学习型组织, 这样能加快企业的知识孵化和创意产生。此外, 企业的研发必须将市场需求和知识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将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纳入一个系统中, 统筹考虑。
(二) 制造中小企业与文化创意元素的结合战略
制造类中小企业处于横向产业的第二生产制造产业模块, 是以传统生产要素的土地 (厂房) 、劳动力 (生产工人) 和新生产要素的隐性知识要素为主体的产业。这个产业的组织行为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 它们对预期商品的具体的生产制造, 大多更需要劳动者用手去具体地完成, 即使它们依靠一些低级或是高级的生产工具、设备, 但是, 还是需要一般的体力劳动去协助完成。[3]导致这种类型企业相对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 行业经营内容同质化严重, 容易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代替。制造类中小企业的一般位于价值曲线的中部, 也是低端位置, 附加值增加的空间不大。
由于这类企业所运用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体现技术水平的装备和根据产品设计及装备情况所制定的工艺流程, 这些资源要素的运行相对封闭。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 很少与消费者发生直接联系, 所以较难与文化和创意的元素相结合, 创意元素的应用较少。但是仍可以找到与文化创意元素相融合的结点, 主要集中于:⑴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 包括改造旧设备和应用新设备、改造旧工艺和应用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和新能源;⑵劳动者的组织、经验的进展和技能的提高;⑶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 降低各种生产能耗;⑷提高规模经济;⑸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⑹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有关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用到的硬技术和软技术。此外, 企业竞争战略不同, 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创意选择也不一样。制造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意方向。
(三) 营销服务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战略
营销服务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处于横向产业的第三营销服务产业模块, 是以新生产要素为主体的产业, 这个产业的组织特征是以“知识”脑力劳动为主。有三个核心知识因素构成, 一是对商品的整合与集成, 二是对商品的选择、管理直到销售与服务, 第三就是为商品流通、为生产制造提供服务的配套组织, 这包括物流、金融和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主要是会计、法律、工程技术、咨询, 设计等) 。从对商品的系统整合或是集成, 到商品的销售策略、品牌推广、渠道安排、售前售后服务等, 几乎都离不开“脑力”劳动。[3]它位于产业价值链的右端, 是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行业, 这个产业的特征就是, 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比例小于新生产要素。产品经过研发、设计、生产最终是通过销售实现其内在价值, 马克思称这一阶段为“关键的跳跃”。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战略是这类企业的创意所在也是关乎企业成败的关键。
营销服务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离市场近, 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这种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要善于捕捉市场“角落”, 即以创新的眼光发现新的市场, 以避开强劲的竞争对手, 并抢占新市场。虽然这种小角落未被大企业重视或被忽视, 但其蕴藏的市场前景却不一定就很小。此外, 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 总是不断有新的市场机会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其市场前景是难以预测的, 即便是大企业也不一定拥有完全的信息能把握住这突如其来的市场机会, 这无疑给这类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这需要营销服务型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直觉, 并能朝这方面不懈努力。要改变常规思路, 善于利用外部资源采取正确的市场策略, 来培养和维持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此外, 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意产品往往开创一个新市场, 其技术信息含量高, 消费者已有的消费指数和判断力使消费者一时难以接受。这时, 中小企业就要在营销方式上有所创新。通过消费者学习、培训、示范性消费等方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并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功能优越的技术服务及高水准的售后服务来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到达创立自己的品牌, 实现和增强品牌优势, 达到创意营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Hesmondhalg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7.
[2]Philip Cooke&Luciana Lazzeretti, Creative Cities, Cultural Clusters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K, Edward Elgar Pub, 2008.
[3]林民盾.横向产业理论研究——兼析香港工业北移[M].科学出版社, 2007.
[4]周秀玲, 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1) 上:48-51.
[5]秦喜杰, 欧邵华.微笑曲线、流通产业与中部崛起[J].中部崛起论坛, 2008, (10) :36-38.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强融合性等特点,不仅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逐渐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问题也备受关注。吉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相关人才比较匮乏,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问题。吉林省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地方院校承担人才培养之重任,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为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但目前还面临着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等瓶颈。吉林省各地方院校应从硬件软件方面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环境,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途径、评价体制和反馈体制等方面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校内校外两手抓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1-0020-03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高端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强融合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国外高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特色做法,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例如程坚军(2010,英国经验)等;有的学者以高校内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某专业为例,重点探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例如束霞平(2013,针织服装专业)、王丹谊(2013,广告专业)、张蓓蓓(2014,针织服装专业)、殷婕(2014,音乐专业)等;还有学者关注高校服务某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例如范宝祥(2012,北京地区)、姚争、项雁(2012,浙江省),等等。总体而言,对于高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比较分散,相对集中在发达省市。而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对匮乏;同时吉林省又是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裕的省份,本文着重探讨吉林省地方院校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所指
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中,美国著名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Florida,2002)在《创意阶层的崛起》(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一书中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被广为接受和使用。英国学者尼克·克利夫顿(NickClifton,2008)将这一阶层的概念细化为“超级创意核心”和“创意性的专业人员”两类人才,他认为前者主要包括弗罗里达提到的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和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还包括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分析师等现代社会思想的先锋引领者,他们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的工作;后者涉及的群体广泛,主要包括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工作的创造性专门职业人员。国内学者厉无畏(2006)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知识,拥有丰富的实际可行的可靠的创新能力,将需要传达的内容和信息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手段进行转换、复制和加工,使其可以融入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中,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具备多种能力、掌握产业运营多个环节的复合人才。韩三庚等(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为新的创意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
还有国外政府组织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行界定和分类,例如,2007年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布的《澳大利亚创意产业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三维能力指标架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专业型工作者、镶嵌型工作者和辅助型工作者三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中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图书馆人员、档案馆人员和策展人;作家、记者和语言学家;创作及表演艺术家;艺术、文化和烹饪相关专业人员;广播、音效和视觉技术专业人员;工艺品及印刷工作者。另外,一些国内学者分析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特征或者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行业属性,厉无畏(2006)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划分为文艺演出管理人才、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会展产业人才和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六类;向勇(2006)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分为创意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营销人才、通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七类。
二 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互动
1 地方院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地方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要阵地
人才培养是地方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基地。随着近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承载着服务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地方院校以综合性院校居多,专业设置齐全,在不同的学院开设有比如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大批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经过专业学习和深造的毕业生们可以部分地满足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随着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近些年来不断涌现出一些民办独立学院,成为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另一个重要阵地。比如,2000年以来,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现吉林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先后成立,并输送了第一批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吉林动画学院于2004年被原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吉林动画学院与长影集团公司、吉林出版集团公司三家单位被联合命名为“国家动漫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吉林动漫文化研究基地”正式落户在吉林动画学院,这意味着独立学院也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重要力量。
(2)地方院校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
文化是发展创意产业的灵魂,高等院校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地方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等环境为其提供了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既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更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石。地方院校把创新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创新意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地方院校的教师是一支学术性较高和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教学科研的结合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大力倡导产学研结合的背景下,有条件的地方院校建立起了研究基地或者科技园;地方院校普遍拥有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体育馆,甚至有音乐厅、出版社;校园活跃着的各种社团组织的丰富活动;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等,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搭建了创新平台,甚至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
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分析
(1)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高校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精神性、流动性以及易逝性决定了其产业的本质就是“创意为王”,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和生命线。创意来自创新思维意识,打破常规,甚至叛逆传统,从而产生新颖的、创造性的想法,对资源重新组合提升价值。现实中,在升学压力之下,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青少年的创意思维,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已经形成认知,正是接受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地方院校应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各个环节不拘一格,着力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激发大学生们敢于探索的创新创造精神。
(2)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高校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和渗透性较强,能够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合产生巨大的附加价值,是备受关注的朝阳产业。科学技术进步使得各产业边界逐渐淡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这种趋势越发显著。这需要文化创意人才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对本专业知识功底牢固,还要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涉猎众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更加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使他们成长为掌握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善于整合资源、具备良好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收益性也召唤着更多有志青年进行大胆创业,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地方院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培养创业技能、激发创业热情。
三 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瓶颈
1 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吉林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出台文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文化产业生产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还是名副其实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尚未成立指导其发展的专门机构,没有明确本省的文化创意产业涵盖范围,相关人才匮乏。地方院校地处吉林大地,受到的文化熏陶必然要受到上述条件的限制,虽有校园文化,但一般也只是停留在校训的口头说辞上,没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内化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积累文化底蕴势在必行。
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吉林省地方院校一般为综合性院校,各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现象,校际和校内院际缺乏资源整合共享,并且几乎不掌握专业设置自主权,不能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即便有调整,也是几年一个周期,常常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教师的教学与教研、科研脱节,科研、教研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受实际条件和实习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也往往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校企协同培养也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这些困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制约着地方院校无法切实可行地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无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才能才智的平台。另外,针对学生和教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更不要提及针对文化创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了。单一的量化体系和考核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总体上看,目前吉林省地方院校还没能形成专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整体教师队伍规模处于稳定状态,与成倍增长的在校大学生相比,增幅明显偏低,师生比例的不协调不能满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生交流与沟通;学校引进教师主要考核是否为博士学位、专业是否对口等因素,很少考察引进对象是否有社会工作经历,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因素,而且“近亲繁殖”也普遍存在,很少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自主创业经历的外来人员,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现有的职称评聘制度下,在职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量的科研工作上,疲于积累论文和课题数量,很少有机会和闲暇时间在校内、校际流动,或者进行社会实践,甚至进行国际交流来丰富教学经验,寻找灵感,创新空间不断缩小。
四 吉林省地方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环境
近几年来,吉林省地方院校为了满足扩招需要,有的学校重新选择了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校址,有的学校扩大校舍、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都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创新的硬件条件。与此同时,地方院校更应加大力度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深化校园文化内涵,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比如增加人文和历史景观,增加绿化面积,陶冶学生情操,建立至上而下的宽容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这些软环境将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吉林省白山黑土,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悠久,近些年来文化氛围越发浓重,形成了诸多带有地域元素的文化品牌,吉林歌舞、吉林影视剧、宝凤剪纸、东丰农民画、动漫等已经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名片”,地方院校立足一方水土,一定要结合本地自然、人文、经济、法律等环境,充分挖掘和领悟本地文化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使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吉林省地方院校一般都设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这些专业大多是分散在不同的学院,比如服装设计专业可能隶属纺织服装学院或者艺术设计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能隶属信息传播工程学院,等等。笔者认为各院校首先应整合这些专业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些市场需求旺盛的特色文化创意专业。促进文化创意相关专业融合发展,鼓励相关专业的交叉发展,发挥创意专业的带动作用。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了解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提高专业课的实用性;同时有针对性地增加对不同领域的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创意实践活动,包括展会、比赛、创意项目,等等,争取建立有实质合作的校企基地,为学生们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场所,激发他们在实践中的创造灵感。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小班授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营造启发性学习氛围,增添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使得课堂虚实结合,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宽松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不以科研成果和学习成绩论英雄,更多去考量引导、培养创意能力、创新性思维的评价因素,形成多元化、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另外,也建议各院校积极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反馈信息及时修正培养方案。
3 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吉林省地方院校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努力构建呈“金字塔”型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学位层次较高的青年教师,又要有领域内具有一定声望的带头人和高水平权威的前辈。通过传帮带、交流合作提高教师更新知识、领略前沿的能力和敏感性,提升师资水平。同时,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实践锻炼,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向“双师型”转变,多进修交流开拓眼界,提升创新创意能力。这也同时要求各院校积极改进教师评聘机制,能将讲师的教学贡献力体现在评聘条例中,激励教师在做科研的同时,能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另外,壮大文化创意类教师队伍还需适当引进行业内相关人士作为兼职或客座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从业经历和创意经验,课堂会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这也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程坚军.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
学刊,2010(7).
[2]束霞平,钱孟尧.基于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下高校服装
人才培养[J].丝绸,2013(9).
[3]王丹谊.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高校广告专业工作室
生态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4]张蓓蓓,束霞平.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校针织服装
人才培养[J].针织工业,2014(3).
[5]殷婕.地方高校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职业与教育,2014(30).
[6]范宝祥.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
途径[J].新视野,2012(3).
[7]姚争,项雁.高校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研究—以浙
江省为例[J].福建论坛,2012(8).
[8]RichardFlorida.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M].NewYork:
BasicBooks,2002.
[9]NickClifton.TheCreativeClassintheUK:AnInitialAnalysis
[J].SwedishSocietyforAnthropologyandGeography,2008
(1).
[10][1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6.
[11]蒋三庚,王晚红,张杰.创意经济概论[M].北京:首都
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3]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长沙:湖南文艺出
概念设计是新产品开发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提出新产品的框架。概念设计阶段首要的问题是新产品的开发策略或产品构思方式,采取正确的新产品开发策略或产品构思方式是使新产品开发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一般而言新产品开发策略按出发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从消费者需求出发。
(2)从挖掘产品功能出发,在现有基础上赋予产品新的功能。
(3)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出发。
市场分析是指对新产品开发所面临的整个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和简要的分析。这一过程必须考虑到企业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技术条件。
(2)需求条件。这一分析包括以下因素:顾客对产品期望的功能、顾客的消费心理和动机、顾客的消费习惯、市场的消费水平,
(3)环境约束条件。这一条件可以归纳为四类: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
可行性研究。其涉及的范围因产品类型及过程复杂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可行性研究包括两方面:
详细的需要分析,即分析新产品生产过程或系统运行和保养的要求,这包括过程的任务和范围、性能参数、运行的部署、运行的生命周期、使用要求、效率因素、环境的限定;
初步的过程分析,在确定了过程的运行和保养要求之后,要使系统发挥作用,必须进一步根据所规定的系统运行和保养的要求,给主要的设备、软件和后勤支持提出具体的目标,目标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沟通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市场营销领域各类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有能胜任营销工作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2、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和社会活动能力,能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2)具有一定的宏观分析、业务开拓、企业管理能力,能够应用营销理论对营销环境、市场状况和竞争状况作出分析,具备营销人员的开展业务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市场调研与预测能力、商务推销和谈判能力,解决营销策划、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等具体营销环节中的问题。
3、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思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坚实的工作作风,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具备求真务实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具备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际问题的素质;
(5)掌握文献信息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素质;
(6)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学分与学位
本专业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学习年限为3至6年。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164学分方能毕业,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商务谈判、推销学、管理沟通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摘要: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创意产业发展与具有较高创意水平和写作能力人才不足的矛盾,从2005年开始,我们充分发挥“驻校作家”优势,面向汉语言文学、传播学专业以及全校本科生中爱好写作的学生,开展创意写作“特色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意写作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驻校作家;大学写作;创意人才
一、探索历程
为了切实解决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我们于2003年就引进了非“学院派”的全国著名作家李杭育、朱晓军来校任教,意欲为大学文科的写作课程辟一新路。我们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专业人才培养阶段(2004-2007)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按照传统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写作课程教学,教授写作学理论知识并开展一定的写作实践训练,为培养中文专业人才打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结合教师的创作实践,我们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传统的写作课程是在教写作学而不是在教学生写作;而且长期以来是一种知识型静态教学模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乏味枯燥,笔记记一大本,到头来知识是知识,学问归学问,学生还是不会写文章。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萌发了改革当前写作课教学现状的念头,经过三年的探索,我们确立了写作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开端,以写作训练为手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开拓理论,变知识为能力,逐渐改变为写作而教写作、为写作而学写作的观念,树立起写作和写作课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旨归的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关经验笔者将另文述之)。
2.专门人才培养阶段(2007-2010)
经过几年的探索,为了充分发挥两位“驻校作家”的优势,并为当时正在兴起的文化产业培养专门人才,我们于2007年在国内率先创办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纪录片写作、纪实特稿、影视剧本、新闻媒体和报刊专栏写作等虚构和非虚构写作两类高级专门人才,由李杭育和朱晓军以及特聘著名作家李森祥担任指导教师。每年从汉语言文学和相关专业招收20人左右具有一定写作基础和爱好写作的本科生,分三个班三个方向,每班一般为10人左右。一个班由李杭育教授小说、散文随笔、纪录片写作;一个班由朱晓军教授散文写作、报告文学、纪实特稿写作;一个班由李森祥教授影视编剧。由此开始了培养具有较高创意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卓越写作人才新模式的探索,并确立了“做文与做人相一致,尊重个性发展与综合素养提高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思维训练与创意表达相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创意写作规律相结合”的培养思路,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明显,学生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家庭》《知音》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篇。朱晓军老师也因在教写作班的同时进行创作而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等荣誉,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3.特色人才培养阶段(2010-)
在写作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要把特色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逐渐聚焦到散文随笔和纪实特稿两个方向,并在国内高校面向本科生首开“纪实特稿写作”课程。2010年开始在全校范围招收爱好写作的本科生,扩大了选拔范围。与此同时,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在2008年成立的朱晓军工作室,设计链条式的写作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工坊式写作”的培养机制,并由此完成了写作课程训练的蜕变,学生采访与写作能力明显增强,发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提高。截至目前,学生公开发表纪实特稿150多篇。这种工坊制的教学模式也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
总之,经过十年左右的实践探索,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有创意的卓越写作人才,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各类文学作品,尤其是实现了教学相长,教师也因此而焕发出创作的又一高峰期,获得省部级以上文学奖项10余项。特别是鲁迅文学奖的获得,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扶持计划的入选更为这种教学改革和尝试坚定了信心。
二、具体做法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写作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这种能力需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和实践习得
写作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践。写作课是教会学生写作,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写作理论知识。正确的理念是正确行动的先导。这种符合写作教学实际的教学理念对以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矫正。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使学生认识到,写作也是一种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当然也是一种兴趣和爱好,这种兴趣和爱好是可以培养的。通过邀请全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等名家来校作讲座、授课以及“驻校作家”在课堂教学第一线的现身说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极大提高。
2.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即集写作活动、学习和教学“三位一体”的写作工坊模式
写作课堂既是一个进行创作、教写作和学写作的综合课堂,又是师生共同创作、学习交流的工作坊。在这里,它首先突出写作的实践性。每次课前学生都要完成自己的习作并发给老师和同学,课上师生互相点评作品。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直至达到发表水平并由老师推荐或自行投稿发表。通过学生自己创作、师生协助完成创作,甚至是教师同步创作的大量写作实践训练,把理论的脂肪变为技能的肌肉,把死记的知识变为写作的血液,使写作真正“回归实践”。其次,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写什么及怎么写完全由学生自己定,即使不想写也不强求,一旦完成了习作后,就要接受师生的评判。在评判中也不是全部否定习作,而是抓住作品的优点和并把这个优点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通过学生自主选题,自由创作,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写作特长,教师因材施教,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和点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腔调,慢慢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再次,它突出师生的协作性。师生关系在这里是一种平等对话和交流甚至是合作的关系,师生互相协作完成作品,不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学生互相协助,而且有时也是学生协助老师完成创作。接受大家点评的不仅是学生的作品,也有老师的作品,在对教师作品的评价中,学生也就参与到老师的创作中了,促进了教师作品的完善。通过师生互相协助、互相合作,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相长。实践证明,这种角色互换的关系给师生都带来了极大益处。最后,它突出写作的创造性。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独特存在,每个人写的都是自己独有的东西,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每个人的才华得到尽情展现(下文详述)。
3.营造开放式的创意场,即集思想交流、灵感进发、创意交融、潜能激发的强大写作场
开发智力,强化能力,挖掘和拓展创造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写作课的重要任务。如果说工坊式写作是一个内生写作系统的话,那么写作创意场就是一个链接课内外、校内外的一个开放的写作系统。它是写作工坊的空间延伸和内涵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写作工坊是一个具操作性、封闭性和可视性的真实世界,那么后者则是一个具包容性、开放性和模糊性的“虚拟空间”。它是写作“气与场”的融合,既是写作氛围的营造,更是写作境界的提升。
在写作场内,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大家的交流是热诚的、坦诚的。每个作品都是开放的,需要接受每个人的评判,大家的讨论是热烈的、激烈的。针对学生的每一个选题和每一部作品,通过“脑力激荡、头脑风暴等各种方法激发出所有参与者的创意”,让每个人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不足乃至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尽可能多地提供多种角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交锋,灵感不断进发,创意得到交融,最后成为一个个人和集体完成创作的“梦工厂”。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读者、问题、批判和创新等意识,也使学生养成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站在他人立场角度”看待问题,这对他将来为人处世、工作生活也不无益处。同时,通过师生互相点评甚至是比拼作品,这也成了一个师生作品展示的“竞技场”,“在这种公众关注下鼓励当事人,如有必要还应使他感到‘焦虑’,促使他‘尽快寻找到可控的创作模式’”。
在写作场外,它也是开放的,通过工作坊搭建起课堂与校园、产业、社会链接的桥梁与纽带,将课堂教学纳入校园、产业、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从而拓展了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搭建与学校内部、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写作实践平台,构建起协同育人的机制。在校内,加强与学校机关部门的沟通,鼓励学生以勤工助学形式到各单位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积极利用校内的学校新闻中心、各类网站、记者中心、学报、校报、文学社、学生自编刊物等平台,多方锻炼和展示自己。在校外,加强与产业行业和社会的联系,在课堂上,有时邀请业界人士现场参与教学(多利用网络媒介手段),从选题、内容、写法及刊物要求和愿望等方面给予学生直接指导,让学生直接与从业人员展开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进而完成符合业界要求和水准的作品,实现与产业行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建立各类实习基地近20个,定期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一线从事写作实践活动,并针对期刊、报纸、出版社等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和创作,全方位锻炼纪实特稿人才。通过与校内外的联动使学生的作品和创意接受校园、产业、社会的实践检验,并使其作品和创意得到完善、提升,“所谓创意实践,便是持续通过外界激发聚集内在的天赋才能,这正是写作工坊的任务”。
在与产业行业以及社会的开放式接触中,不仅使学生提前步入社会,了解了社会;更重要的是,由于纪实特稿与当下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特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确定了选题后,则要通过多种途径与当事人建立联系并想方设法让主人公接受采访。“在写作时要懂得去探索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而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结合自己采访时的感受和人生经历去认真感悟、去细细领会”(学生语)。在与各种各样的当事人的接触中以及撰写的各种故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认识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一个有社会良知和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模范公民(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每次采访结束和完成创作之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采访手记,记录其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采访中的收获、写作中遇到的困难等。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几百字的采访手记不仅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也成为我们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看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成熟,我们甚是欣慰。
三、经验体会
可以说,我们较早地引进专业作家进校工作,较早地开始实施“驻校作家”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难题与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此提出与学界共同探讨。
1.关于“驻校作家”制度建立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据笔者了解,“驻校作家”基本上有两类形式,一种是人事编制进入高校(如复旦、人大、浙理工等);另一种是聘请专业作家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指导教师(如南大、北师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驻校作家”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从我们的实践来看,“驻校作家”这种形式对专门人才的培养的作用是明显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实际上,“驻校作家”制度的建立对沟通文学界与高教界联合培养人才以及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不无意义。不过,这一制度尚在探索之中。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探讨这个问题,能够真正建立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培养专门写作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2.关于“驻校作家”长效机制问题
就我们的实践来看,如何将“驻校作家”这一形式坚持下去而不是一时因领导的意见或办学的某种需要而设立,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这些作家退休后是否引进或聘请作家进校?要是继续引进的话,现在的高校至少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大多数的作家不具有这样的高学历,这就需要人事制度的改革。又如,即使改革了人事制度,引进来的这些作家能否适应现在高校的环境也是个问题。众所周知,现在的高校都实行以科研量化为核的评价制度,那么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算不算科研成果?成果又如何鉴定?能否不按照现在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和考核作家?这些都是值得考量的问题。
3.写作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
我们都知道,目前高校文科专业最缺的就是写作任课教师。一方面由于写作是个小学科,在高校不受重视,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停开写作课;另一方面写作课也确实难教,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不仅仅是学历的问题,更主要是写作实践能力问题)。因此,专业的写作教师奇缺以及高校培养不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才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加大既有写作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写作教师培养力度是当务之急,开设写作专业硕士学位也应该是学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据笔者所知,目前几所著名高校招收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基本是挂靠在其他学科招生。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希望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希望这个愿望能早日实现。就我们的实践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作家与其他写作课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承接关系,怎么样在他们的带动下尽快成长起来,尽量缩小与他们的差距,起码能较好满足培养卓越人才的需要,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4.学生的学制问题
哈佛大学的社会教授加里金是这么形容大数据时代的:“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的领域都已经开始这种进程。”然而,大数据的进程并未普及景观设计领域,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提供的丰富资源与有利信息来推动创意园区的景观发展成为了一个可研究的课题。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特征
1、数据量庞大
截止至2012年,全世界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乃至ZB级别。根据旧M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2、数据形式多样性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新技术不断产生,大数据应用又扩展到网络日志、社交媒体、感知数据,涵盖音频、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模拟信号等等,真正诠释了数据的多样性。
3、数据处理速度快、时效高
大数据能够突破已有的技术架构和路线,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将采集的庞大信息通过即时处理,反馈给用户。
二、大数据背景下创意园区景观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在这个数据不断膨胀并且庞大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整个城市里面已经有很多的传感器、摄像头等。与此同时,人们对智能化及信息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现今我国的创意园区景观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景观的表现大多较为简单并且智能化考虑得不全面。因此,创意园区的景观发展必须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从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如上海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是宝山区境内一座由上海铁合金厂改造而成的生态景观创意园区。公园有入口景观区、城市林荫道、草坪区、原工业植物保护区、少儿活动区、公园管理中心区、草坪林荫道及核心景观区,植物造景主要运用乡土、耐旱、能源等主题性植物,与废弃的工业建筑材料、雕塑结合,形成景观多样性。
1、园区环境现状及问题
后工业生态公园的前身是上海铁合金厂,污染严重,政府利用其原有的资源进行改建,由原来的工业废弃地改造为生态创意园区。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等。工业废弃地几乎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改变了原始的生境。通过以下三张图片可见,原厂遗留下了很多工业厂房设备,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我们急需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对环境原状进行改善与恢复。
2、园区植物现状及问题
园区内植物缺乏精细化培育,具体表现为缺乏植物的动态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与分析,比如,温室环境调节、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光照程度、土壤酸碱度等。通过以下两张园区植物现状图可见,园内的植物缺乏智能集中化管理,在烈日的曝晒下,水分严重流失,濒临枯萎。因此,我们急需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对植物进行精细集中化管理。
3、园区能源现状及问题
园区内景观灯照明耗电量大,造成了能源浪费。据相关数据统计,路灯与景观灯照明,约占城市总耗电量的15%,且目前园区景观照明缺乏合理化的改造及精确控制,从而导致景观照明使用效率偏低,不利于园区的综合节能及成本控制的目的。因此,我们急需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对园区能源进行科学化管理。
4、园区景观小品的现状及问题
雕塑及各类景观小品是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主要景观设施。在工业废址上建立的创意园区的景观小品大多是保留废弃工业景观的一座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结构或构造上的一部分,如墙、基础、框架、桁架等构件。通过以下三张图片可见,这些由构件组成的景观小品只强调了视觉上的标志性效果,并不赋予其使用功能。此外,景观小品旁缺少对它的介绍信息,游客对很多景观小品的创作来源及制作材料并不了解。因此,我们急需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对园区景观小品进行功能性改造。
5、园区停车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目前创意产业园区多为废弃旧工厂改造而成,园区内停车系统较为落后,并未考虑到园区人流量较大时的停车难问题,从而导致了车辆无序停放,对步行环境和外部公共活动空间造成了不小的干扰和侵入。同时,乱停车现象也给道路景观美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创意产业园区在人们心中的整体形象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我们急需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技术对园区停车系统进行有序性管理。
四、创意园区景观大数据时代下的解决对策
1、以传感器技术解决可持续性问题
传感器技术在大数据时代的运用十分广泛,它在解决园区内的环境原状问题、水景水质问题、景观植物的科学管理及能源浪费等可持续性问题上发挥有效作用。通过借助传感器网络来打造智慧化的水质和土壤监测、景观植物精细化管理及能源节约是未来创意园区景观发展的趋势。
其中,在园区中水景的水质监测问题中,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以水质传感器为核心,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监测系统。在园区的大面积水景中部署多种传感器节点,利用传感器网络采集环境监测数据,并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水温、PH值、浊度、电导率、溶解氧含量等。
在景观植物精细化管理问题中,在园区的种植区部署多个微型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园区植物进行各种环境下的动态监测,采集植物的实时信息,如温度、光照度和土壤的酸碱度。再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发送到监控中心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改善,如植物在缺水情况下启动灌溉设备。
在能源节约问题中,通过在景观照明设备上安装感应器,对特定区域内客流量的实时监测及数据采集,由此来预测区域内不同时段的客流量,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来适时调整照明设备的明亮程度,在特定区域无游客游览的时候,照明系统将自动关闭。
2、以RFID技术解决景观小品的功能性问题
通过将园区内的景观小品作为媒介,将嵌入式PDA与RFID技术相结合,开发一个自助导览系统,从而增强其功能性。游客可以通过租用电子导览PDA,当靠近创意园区的景观小品一定距离时,系统由PDA内置的RFID读写器读取贴在景观小品上的电子标签ID号,PDA通过ID号来访问本地的数据库,从而将数据库内的数据下载至游客PDA中,同时,PDA通过内置的文字识别语音系统,为游客实时解说这些景观小品的创意来源及功能性,从而让游客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景观小品上安装感应器,通过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将客流高峰时园区内的道路及各个场馆的人流量信息实时传送至大数据服务器内,通过服务器对数据的收集及分析,预测出园区未来几小时内的人流量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游客计算出最优游览路线,同时,通过游客随身携带的电子门票或电子手腕带,实时获取游客相关信息,并将其发送至游客的手机客户端,以减少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提高其游园的效率,使园区景观小品在拥有美观性的同时兼具实用性。
3、以GIS技术解决停车系统问题
通过三维GIS技术建立可视化的园区的多媒体展示与信息管理平台。集成园区内的视频监控、资源管理及应急调度等子系统,实时监控园区内的停车情况,将停车区域内剩余停车位的具体数量以电子公告栏的形式告知游客,同时辅以有效的管理及积极的调度,将游园车辆有序的调度引导至园区内空闲的停车区域,从而缓解园区停车难问题。
五、结语
关键词: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创新创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其以后良好的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艺术鉴赏和创造,全面发展其创造能力,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及其在培养创造性上的作用
(一)高中美术模块教学含义
模块属于美术课程在学习科目、领域下的一个层次,各模块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新美术课程结构中,会分别将清晰的教学目标设置于每个模块中,各模块属于关于某特定内容的完整学习单元;各模块会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提出明确的建议和要求。在高中美术模块教学中,会重点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1.观察力。只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创造,关于观察力,首先,学生应当可通过观察本有的事物,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其次,学生应当能够在平时的事物和生活中发现问题。
2.联系能力。若想顺利找出解决措施,学生需要展开联想,能够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具关联的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才便于进行下一步的发明和创造。
3.想象力。创造的广度和深度由想象力所决定,比起上文提到的2种能力,想象力着眼于从“无”到“有”的过程,即规划新事物,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想象能力,才能够产生足够新颖、巧妙的创意。
4.联系实际的能力。创造活动应当服务于实践,学生应当能够在进行大胆创意后,将创意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说,学生应学会充分考查实际情况,并能够对现实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
由上可知,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够充分的锻炼和发挥以上几种能力。
二、通过美术模块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式
(一)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因教师的教学过程受其教学观念所影响,教师是否具有优秀的教学观念决定着其能否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上,教师必须对其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改进,摒弃在课堂上一味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而应在培养学生态度、能力、创新素质上更多着力。组织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环节,其应当展开巧妙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够展开创造性活动,且不可打压学生的创造热情,于是,教师应当使其教学过程更为开放。
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到各种理论知识,还应当使其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但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有效的尊重,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无法得到培养。于是,教师必须改进其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不可给学生设置很多限制,而应当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启发和引导,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使其勇于探索和创造。又因为美术模块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可以进行发散式的教学,如教师将学生分成几组,并给各组布置篆刻题目,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及合作中共同完成某几部作品,教师可仔细观察各组表现,并适当给与引导与提醒,在各组创作结束后,可让每组选出最好的两个作品在全班面前展示,介绍本作品的构思、寓意、作用等,然后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的探索、创造欲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些新颖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艺术美感,比如,带大家学习制作北京奥运会中国印,在刻制中体会中国印的寓意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刻制“世博”标志的方法等。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其创造热情
为实现开启学生大脑的目的,应当加强对其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引导高中学生学习设计时,应当重视对其兴趣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生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事物、问题,进而富于兴趣进行学习和设计。这样,学生在面对因兴趣而产生的问题时,可以纯真的思维进行设计和解决。有时,学生可通过感悟生活中的趣味现象,进行巧妙的设计,一些小创造、小发明就因而诞生了。无论是科学发明,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想象能力。在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教师应当使其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如录像、电影、音乐、游戏、故事、访问等等,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并提高其对于美术的学习热情。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美术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一个人会通过视觉获得80%以上的信息。教师可根据其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有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观看,进而使学生想象力得到激发,并提高其学习热情和探索动力,进而愿意自发的进行艺术创作。
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教师可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设计有趣、被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学会以设计的视角来关注周围的事物,并从中发现问题,其创新精神可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解设计内涵时有效联系其熟悉的事务,知道设计源于生活。教师可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国际范例和较为熟悉的设计作品,并结合其平时生活展开教学,让学生懂得创作的意图、效果,及这些作品富于感染力、冲击力的原因,进而能够富于兴趣的学习设计的要点和原则。
(三)通过多样、灵活的材料制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限定材料和工具、并规定统一的标准,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个性,进行富于特色的创作。因此,教师应当将各类约束和限制尽可能的减少,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自由发挥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充分的尊重与了解,懂得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自主式学习,能够积极主动的吸收知识,在于别人、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其个性和能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发挥其个性,激发其潜能,使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尝试不同材质,进行自由、大胆的创作和表现,比如,石制材料往往会被用于传统篆刻中,但其价格不菲,且操作存在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改革材质,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出既利于篆刻,又价格便宜的材质,教师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思索,并和学生合作寻找材料。在探索中,学生先后使用了肥皂、泥坯、木料等,但效果均欠佳,在不断的尝试中,学生最后找到了石膏板这种材质,能够较好的达到预期要求。在这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高中美术教师应当转变其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个性发展,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由、大胆的艺术鉴赏和创作,使其充分激发自身潜能、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素质得到迅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151.
[2]张军.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艺海,2013,(03):94-95.
[3]吴志平.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
[4]杨建业.浅析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14,(02):218.
【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推荐阅读:
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发展研究06-24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05-25
科技拔尖人才及其培养研究07-06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09-29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06-14
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论文07-20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07-10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7-23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