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共8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之
(四)生物团队 李明霞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在生物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要上好一节探究式的生物课严格遵守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原则以及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应该特别注意的事项是十分必要的,要将探究式教学进行的具有实效性,实实在在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几点:
一、增强备课深度,因材备课,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探究方式。
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奋战在一线上教师们的教学素质要求更强,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各原则,尤其要遵守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如果老师们想每一节课都采用探究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话,首先课时上不允许,其次,本不用探究式方法的课题而任课教师硬是强搬硬拽的套用,只用使课上的乏味与蹩脚,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要提高研究性教学的实效性,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章节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二、创设有效情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沫若说过:“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有将学生学习生物的情趣激发起来,才能上一节高效的生物课。教师只有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生主体,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劲头
1. 探究教学形式化。
因为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所以很多教师在“公开课”、“展示课”中误认为如果不使用探究教学, 学生没有探究活动, 就有悖新课标理念, 得不到评委的青睐, 完全忽略了教学方法最优化的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的背后实际缺乏师生深层次的思维碰撞和真切的情感交流, 是所谓的“唇动”而非“灵动”。
2. 对探究教学中的几个“度”把握不理想。
首先是“过程和结果”的把握不理想。现实教学中, 一方面有些老师担心学生探究半天得不出结果, 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 忽略在探究过程中老师的相机诱导;另外一方面有些老师只看重探究过程本身, 对未来学习的指导关注的太少, 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七零八散, 制约了能力的提高。
其次, 对探究活动设计的难易度把握不理想。经常出现探究问题过难或过易的情况。问题太难, 绝大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开展;问题太容易, 又会使他们失去探究的兴趣。
再次, 是对探究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指导程度的把握不理想。探究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不敢指导, 更多的教师在指导上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从而影响了探究的效果。
3. 忽视了探究教学之外的教学环节。
“探究教学”中更多老师关注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但探究教学不同于科学探究, 是基于科学探究、以科学探究为活动方式的教学活动, 至少还包括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创设情境和结束之后的整合小结。很多老师缺乏对这两个环节的关注, 致使学生探究热情不高, 对探究的核心内容把握不准, 印象不深。
二、实施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
1.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现在有些老师从内心并不接受“探究教学”模式, 或是“探究教学”流于形式,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育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笔者曾在某学校的教学楼中看到过这样一幅条幅:“教学三年, 为学生负责30年, 为国家负责300年”, 如陶行知所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 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不仅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 更在于培养其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这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真本领。
2. 有针对性的选用“探究教学”模式。
新课标倡导“探究教学”, 并不等同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教学, 把本不适用于“探究教学”的内容生硬的“探究”, 只能造成低效课堂。
结合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 以必修模块1 (分子与细胞) 为例, 适合进行探究教学的内容可从以下四方面作以总结: (1) 体验探究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细胞核的功能;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酶本质的探索。 (2) 观察鉴定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分离;观察植物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3) 实验探究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矿质离子吸收与水分吸收是否是同一过程;植物吸收矿质离子的方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 (4) 综述类: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 选择的探究模式也不同。对于第一类属于科学家研究思维的过程展示, 主要采用“问题→阅读→归纳→结论”的模式;对于第二类主要侧重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主要采用“问题→实验→归纳→结论”的模式;对于第三类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 从假设的提出到探究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实验结果的分析、结论的得出, 每个环节都有难度, 主要采用“问题→阅读→提出假设→实验→总结“的模式;对于第四类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搜集材料, 分析整理材料的能力, 主要采取“问题→搜集资料→归纳→结论”的模式。
3. 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
“探究教学”中成功问题的设置, 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进入“心求同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探究教学中,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
(1) 激趣性原则。激趣性原则是指老师将问题放在妙趣横生的情趣中, 引发其学习兴趣, 使得“要我学”向“我要学”和“我乐学”“我会学”的方向转变。例如, 在学习“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内容时, 笔者把每个同学比作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左手是氨基, 右手是羧基, 双腿并拢是氢, 每个人特有的脸是R基, 然后找三位上台表演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 大家显得很兴奋, 本来枯燥抽象的内容让大家倍感兴趣, 同时形象地看到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肽链结构不同。
(2) 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 是指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是人们业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即人的“现有发展区”, 二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区, 即“最近发展区”。正是这种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的矛盾, 成为推动人们身心发展的动力, 因此, 设计的问题只有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3) 梯度性原则。梯度性原则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循序渐进, 有层次, 前后衔接, 逐步深化。一原国恩堂课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孤立无序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而是呈现着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的“问题连续体”。问题的设置既要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宽, 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纵伸挖掘, 让学生实现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少知到深知的转化。
4. 整合小结, 正确评价。
【关键词】探究教学 以学定教 策略优化 提高实效
一、问题缘起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的重点和非重点难以分清。首先,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顾追究发现的问题是为什么,往往会忽视基础知织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每个班级的人数太多,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差异性很大。学生之间探究时间上的差异,使用仪器能力的差异,遇到问题的差异和观察现象的差弄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大对教学过程的难度。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的并不是很圆满。再有,探究式教学常使课堂上气氛活跃,老师教得情绪高涨,学生学得热热闹闹。看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一到做题和考试就凄凄惨惨、可怜兮兮。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总结和研究探究策略,扎实开展以学定教,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探究教学的实效。
二、优化探究策略,实施以学定教
1.提高教材处理策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学内容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的重新组织,教师应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审视教材,而不是站在“执行”、“传递”的角度阅读教材。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处理来精选探究内容,精心设计、制作、组合使教材内容成为有利于知识的构建、情境的创设、多角度的探究和具有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材料。
(1)有机整合内容安排。教材中有些章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无法在一、两节课程中全面展示,此时就可以用探究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加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课程标准和省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灵活机动地创造性处理教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改造,以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式呈现各个知识和能力点。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的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为例,该单元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但又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教,势必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无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将这单元的内容全部揉合起来,设计成以“奇妙的硅世界”为大主题的4个小主题水泥、玻璃、陶瓷和二氧化硅与信息材料的课堂探究教学。
(2)适当运用探究教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教学目的是非常好的,但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比较高。对于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并不是太优秀的学生来说,有些问题的解决是不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最有探究价值的,且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探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探究。比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2教材中特别适宜于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有问题解决、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版块。其中在必修1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7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2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3处。在必修2教材中,涉及问题解决的有13处,观察与思考的有13处,活动与探究的有14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筛选、挖掘一些教材内容,设计改编成四类探究“课题”,提供给学生:
①元素化合物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金属钠的性质、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互滴现象的不同、二价铁与三价铁的相互转变、苯的结构的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葡萄糖的结构等。
②概念原理类知识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探究、物质的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利用课本数据探究,巩固元素周期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般规律的探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盐溶液的酸碱性、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等。例如探究元素周期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通过阅读教材总结出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学生自己还会总结出在探究过程中分别用的是什么反应类型。由于学生有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识为基础;实验简单易行,时间短,现象明显;老师引导适当,因而探究较为成功。
③化学实验类知识和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比如氯气做喷泉实验的研究、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方法的探究、氨与氧反应实验的研究等。
④化学计算类技能探究式课堂教学:例如如何测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含量、食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善于处理和运用,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或是科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切不可盲目乱用或走向极端。
2.优化创设情境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应多途径、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求知欲和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用实验创设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探究。例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实验设疑: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从而激发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创设探究情景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是必须注意紧扣探究目标、适配学习内容,增强针对性,力求情景创设的新颖和多样性。
3.贯彻质疑问难策略
质疑问难不但是我国教学中的优良传统,而且也是当今世界教学中值得提倡,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质疑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重点地选择某些内容,提供素材,展示科学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进行探索,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习了氯气的性质后,大多数学生还最想探索的问题是:①怎样验证氯、溴、碘单质的活泼性?②怎样检验Cl-、Br-、I-?③还没有更简单、更方便的制取氯气的方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无中生有”,不畏权威,突破思维定势,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至于学生认识的正误,教师不立即给予评价反馈,只让它作为一种观点存在,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实现思维的创新。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同学的交流后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4.实施管理调控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够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与变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对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保证。①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②教学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处理的问题,教师应对这种偶发事件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致使教学中断或造成不良的影响;③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④学生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关键点,规范学生学习,促进其反思、升华所学知识。⑤有效开展合作探究,提高探究实效。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对在合作中学习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非常好。下面的“未知物的检验”探究教学实例之所以取得探究成功,就是较好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互助性优势,也与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调控分不开。
5.加强归创新策略
(1)师生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创新能力外显化。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认识,最后形成知识结构,师生共同总结是我们经验。但要注意时机问题,应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帮助学生进一步推论,而不是硬拉着学生跟自己的思路走,这是使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检验,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增强变式训练,迁移创新。变式训练是对学到的新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灵活应用的一种训练。常常是一组由浅入深的题组,也有时是一节课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其作用是通过训练,使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思考
1.有机整合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探究性学习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若在教学中完全采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站在问题起点的视角上研究和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势必浪费许多宝贵时间,而且对掌握知识和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影响。各种传统教学法也是前人不断总经得出的经典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相比无所谓谁优谁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和“物质的量”的内容,理论性强,笔者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而“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及其化合物”中,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知识,笔者从学生的认识出发,采用探究式教学。这样,学生既改变了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归纳和运用方面多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老师要多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也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或与老师配合完成,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说出现象,作出结论。还可以就某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如电子式的书写过程可以这样来安排:先教会学生写一个简单的,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个同类的、很容易的,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再让学生写一个不同类的,有的学生会写错的,老师纠错之后再让他模仿式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的成功到体验了失败,最后又在失败中走向了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2.优化探究性学习过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
优化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就是每个环节的优化与整体上的有序。每个环节的优化,都需要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默契融合。比如高三复习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且高考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理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我对总复习的方式做了许多改进,并将探究性学习也渗透到了高三总复习中。例如在复习完基本化学实验以后,笔者选择了一个探究学习的课题:未知物的检验。
(1)选题意义:该课题综合体现了高中化学实验内容,涉及到常见物质的体验和常见仪器的使用,也体现了高考考题综合性、使用性的趋势。
(2)具体研究内容:①用化学方式鉴别甲酸、乙酸、乙醇、乙醛四种无色溶液。②有一种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试用化学方法鉴定。③用化学方法证明工业盐中含有亚硝酸钠。
(3)具体要求:①全班40人全部参加,每四人一组,共分十个小组。②每个小组拿出一份检验方案,要求列出所用的仪器、试剂及检验步骤,并预测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课堂实施过程:①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②各组在25分钟内按照可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③讨论、分析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发现了许多做习题时无法体现出来的问题。例如:第一组未知液的鉴别,同学们按照原来的设想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即可完成实验,而事实上只有三组同学鉴别出甲酸和乙酸,完成该组实验。同学们很疑惑,通过课后查阅书刊得知鉴别甲酸和乙酸须先加过量氢氧化钠,将其转化成羧酸盐后,再用新制的氢氧化铜鉴别即可。于是许多同学再次实验,结果有发现用此法虽然可以区分出甲酸和乙酸,但现象仍然不明显。于是有的同学又开始设想更好的鉴别方法……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经过思考,分析和实践、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总之,优化探究策略,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因此,改善教育环境,寻找经济的、符合本校实际的运作方式来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当务之急。学校应该利用现有条件,通过改进课程的设置,增加图书馆图书容量和延长开放时间,开放理科实验室,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等各种手段,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培启. 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化学教育,2003(5).
[2] 王卫东. 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初探[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3] 孔祥连. 化学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尝试[J]. 吉林教育,2011(35).
[4] 黄玲玲. 浅谈高中化学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J]. 数理化学习,2011 (10).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是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重新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我们探究一下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性采取的措施:
首先,每课时、每单元都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好比野外锻炼,老师只带着学生走,还要他们走快点,加油走,学生还是走不快的。其次,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于渔”,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再次,课堂教学要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一篇好的文章,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既要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这样才能紧扣学生心弦,拨动学生思维。
“虎头”——导入设计,讲究先声夺人,要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在学生心中荡起层层涟旖,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学生才能自然而然进入了学习状态。
驼峰——教学高潮设计。教师应精心设计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策略,使师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最佳状态,更要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旺盛的求知欲望。
凤尾——教学结课的设计。好的结尾如品香茗,令人回味再三教学结课应力求首尾呼应,我们的教学才能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导入、高潮、结课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教师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蓝山学校
王春芳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学生获得发展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实效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获得了“三维”教学目标,也就在课堂中获得了实效。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和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而又朴实的主题。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我们不难在一些公开课上看到:教学的工具性得以体现,人文性倍受关注,课堂上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时的宁静,又有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学习时的热闹„„似乎这样的课堂应该很不错的,但在这“合作”与“交流”的背后,在这“宁静”与“热闹”之中,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学生真的都学懂了吗?真的都学得有趣吗?特别是我们校的学生平时都不爱回答问题,谈什么合作、互动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空话,我到不少学校听过课,大多是教师抱的多,放的少,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大面积存在,它的实效就是满堂灌,听完之后再背完、抄完。这与我们新课标的实效性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谈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往往是一句空话。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学的效益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也就是说,实效性的起码要求是一堂好课,那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我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的的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好课首先要真实。真实,就是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惟有真实才能看得出老师以学定教的基本功,才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其次要朴实。朴实,就是没有无实效的花架子,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惟有这样,观摩课才不会是只能欣赏不能实用的“时装秀”,才不会让人自叹弗如和感到不可逾越。更重要的是扎实。扎实,就是不人为提高或者降低学习标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感受,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有运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课堂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与大家交流:
一、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近年来,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参与不同层次的学习,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学校教师都是专科以上学历,有的是本科及以上,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三个领域。所以,作为教师要多读书,博览群书,知古通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在“五个一”的工程中,就要求每位教师每期要读一本教育专著,读一读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书读多了,教师掌握的知识就丰富了,在课堂上才能滔滔不绝,更好地驾驭课堂,更好地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课堂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才可能学有所获,否则,将会导致课堂的僵化,不受学生欢迎。
二、不断创新,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智慧地、创造性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得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学习每一册《教师用书》中的说明或写给教师的话,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学科的特点,明确学科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掌握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让自己学有实效,用有效的时间学习有用的东西。
(二)认真学习研读新教材,不断创新教材。教师要由教材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使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才能寻找到整本教材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只有教材中的文本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关注点和集合点。虽然目前人们对课本的处理方法很多,各不相同。但始终离不开文本内容,研读文本的目的是让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好课,备好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以饱满热情讲授知识,以浓浓的情感影响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于课堂教学,并以自己富于情感的举手投足和课堂语言去影响学生。教师有了这个“研读新教材”的功夫,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合作、去交流,“悦”读课本、“悦”读课堂,体味过程。因此,教师研读新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良方。
教师还不能孤立地使用教材,要以教材为蓝本,自己拓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精心设计,努力实施
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设计,要付诸教学实践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没有一节节好课作支撑,再好的教学策略也只能是无效的处方。
(一)关注“三维”。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二)注重全面。
1、关注学生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有经验的的教师在上课前都是采用多种激趣的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的注意力或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一开课就喜笑逐颜开,把精力集中在你的身上,上课时学生自然会精力集中听课、思考、回答问题、完成作业;如果一上课就板着一副吃人的面孔,给学生一阵批评,批评之后,学生绷着脸听课,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怎么样。“师生情绪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看来这句话的确不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在课堂上,时常有个别学生自我控制力差,搞小动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大声呵斥他们,可以突然停止讲课,以目示意,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此时一定会抬头看,发现老师正看着自己,心中自然会明白该怎样做。这样,课堂秩序稳定,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课下再找这些学生谈心,耐心说服教育,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多一份鼓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赞扬,这些学生大多能乐观,愉快地改掉缺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很多教师把这句话当作形式,并没有真正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你自然就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巧妙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所获,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有才,每个学生都有用,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孩子们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教、学双方都要付出心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局限的学生,需要我们去关心、呵护,去尊重、引导,犯错是孩子们的天性,要允许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不犯错误或者说天生就什么都会,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呢?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要我们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引导他们求知、成人、成才,因此,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打动好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经历丰富的情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四、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做好“同行引领”、“同伴互助”。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目前,在我们这些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地区,要让每一位教师走出去学习或者请专家到学校来长期辅导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依拓校本教研,依靠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因为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课改实践中走向成熟的专业行为。同时,校本教研是学校的命根,唯有加强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发挥校内资源。另外,还要提倡同行引领、同伴互助。同行引领、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让我们发现同伴身上的优点,也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我们还会在这种互助交往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展教师的自主性和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特色。
4.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培养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更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法的优劣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科的特点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和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发挥;通过新异的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气氛围,以符合学生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的性格特征,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的性就能得到最大的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希望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教师所教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寓教于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避免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从而达到师生互动。
谈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不过是自言自语;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只能是自学,教学是教和学是辩证统一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二者缺一不可。
为实现学生活跃地学习,主动的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效学习,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发展,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和勇于探索意识来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而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里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得成功。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的时候,都是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的,而我们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来教学。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不需要学习,因为此时再学也只会是复习和表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假定学生不知道,或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味地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害怕学生把新课要学的知识都说出来。有时,教师也会流于形式地问:“你知道关于某某有关的知识吗?”但不等学生回答,就又立即断定:“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当然,这都不能真正给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机会。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己读书、动手实践、大胆假设、尝试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机会,才能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二、创设情境,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成功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内心引起的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就能促使他们带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问题的急切愿望,去认真地读书,去思考。因为学生心里已经产生了自觉的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这种作用下,学习效果当然是很明显的。当然,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再创造,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什么知识不会?为什么不会?教师就要教学生不会的知识,集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学生的问题突破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因此,教师的角色要做相当的调整,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设计教学情景创设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等方面,要使学生能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语文化的过程,为学生掌握知识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认知环境,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再创造的载体。
三、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确实是这样: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教学,就一定要继续采取多种学习活动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沿着多种活动形式的探索继续进行下去。当然除了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法,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多样的竞赛性活动。多样性的活动是适应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人的多样性的,不同的活动就会有不同的积极参与者,就会有不同的优胜者,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有成功的体验,去从事新的学习。
四、强调科学的学习方式 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案例:《识字4》(人教实验版第二册)一课,在出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后,对应出示昆虫名称。师:看了这些小动物的名字,发现了什么?生:他们都有“虫字旁”。生:右边的字音和整个字的字音是一样的。师:大家可真会发现。是的,这些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部分表示声音,一部分表示意思,这样的字叫做形声字。汉字里有很多字都是形声字。在这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适时地渗透了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识字方法,在积极互动中巩固识字,为学生自主识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恰当的梳理,把一些紧扣要点的关键提问作为一堂课的学习目标,给学生的思维留出了空间,使学生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下学会了学习。其实这种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方式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同样有效。我们可以捕捉教材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情境,分析研究,朗读感悟,从而让他们敏锐地感悟到语言的真正内涵,并逐步形成“听话听音”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独特的魅力,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这种魅力只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灌输不行,讲解不行。
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案例:《翠鸟》一课,在理解“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那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设计制作FLASH课件:整体播放录像,体会翠鸟动作的快捷;体会用词(动词)的贴切,体会翠鸟动作的敏捷。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的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利益的优势,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也成为人们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有利的工具,过去比较多的只是在理念层次上进行讨论,现在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落实,更加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信息教育的水平,才能指导学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众所周知:授人以鱼,只享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
在教学中我深深的体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要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去学,自学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才能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谓对话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以达成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的过程。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承受着“占时长、效率低、评者多”的批评,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多老师都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惑及误区。对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仍有一段距离。对此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深思,发现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联结,是主体的言语结构对言语对象的加工过程,阅读是由言语到语境。在此,我就自己的见解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课要增多学生读书的时间。众所周知,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上我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替代繁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上尽可能多留时间让学生参与阅读,学生自己反复地朗读领悟,就能够将课文读通读懂,进而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转变了一上课就讲,一讲到底、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讲解分析课的教学方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为提高阅读实效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剩余1245字)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怎样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一线教师不仅关注理论上如何澄清,而且关心在操作层面怎样落实。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深入研读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崔峦指出对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很多时候,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不是那么简单的。有的课文主题思想明显,有的蕴含在字里行间,要认真钻研,多读些参考书,从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上,从作者的其它作品中,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握其人文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老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
三、推敲字词,品味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学作品,语言规范,而且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背诵、记忆、吸收、积累。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规范的语言,要将语言的规范性、生动性体现出来,使学生读懂词句,好的片段、课文要朗读、背诵。
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要有语文意识,要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总之,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他认为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是这样处理“冒”这个字的: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
要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关键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发挥语言的魅力。王崧舟老师仅凭对一个“冒”字的解读就引导学生品出了荷花的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任何思想、情感都是通过语言才能表达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他说:“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四、读写结合,坚持练笔
阅读文本,特别是阅读名家名篇,既要学读,又要学写。所选的阅读篇目是名家名篇,促使学生吸取和积累下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为作文打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文章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在阅读课上体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强调说和写的训练。大作文以外,要重视平时结合阅读的小练笔。我一直主张在每一篇课文讲读过程中,除了读书之外,要有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写练习,就是由读迁移到听、说和写,可以是内容的迁移,也可以是语言形式的迁移。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情感上有所动,心灵上有所净化,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远非上述的几点,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于怎样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内容,学生往往已经理解了,甚至发表了精当的见解,老师还不断地问,学生只好强打起精神答,磨来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有人认为,导致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学目标中的年段语言学习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学内容取舍不当,重内容,轻形式;三是教学实施中非语文活动多,冲击了语文训练。
总之,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要把语文课上得更有语文味儿,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水平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多读书形成语感。如果急功近利,反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如何增添实效性,我想最重要的是多做一些实际的练习。比如口语交际的扩展,或者仿句扩句的练习。至于五六年级,可以传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模式,毕竟太早的让孩子思维模式化不太好。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好文本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其次,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最后,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要从教材以外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
2、注意教学过程要具有基本的框架、3、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教学问题应既开放新课程,又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的能力。
4、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并让学生多参与、体验和探究。
5、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情况,教材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做到既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的个性需要;让学生既能掌握课文内容,又能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所在。
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收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我认为只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儿,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11月28日晚,恩施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观看了宣恩县宝塔小学夏彩梅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全体语文教师结合课例进行了讨论、反思,并在全州的网上教研活动中积极发言。现将部分教师的发言予以整理。
陈莉老师的发言:《掌声》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读了让人为之深深感动。课文以同学的两次掌声为诱因,以小英的变化为主线,再现了一个发生在同学之间的动人故事。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的设计和生动的引导,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以下几点:
一、角色共鸣,入情入境
小英是本课的主要人物,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英的神情、动作进行描写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情、动作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揣摩,从而深入到人物内心,去感受她的心中所想。夏老师的这一课,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相当成功。她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到描写小英神情和动作的句子,然后通过读去感受小英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学生在读、画、想的基础上,和小英的内心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把小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体会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感觉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读得到位。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关键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
三、引导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节课上,夏老师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设置了一个比较开放的说话练习:“课文学到这儿,你认为掌声像什么?”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的答案,学生们有的说掌声像明灯,指明方向;有的说掌声像钥匙,打开了心灵的窗户„„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得出的感悟,夏老师都给予肯定,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但我也有一点看法:整节课齐读太多,读的节奏有些固定化,有待于我们大家在以后在教学中注意。
赖声梅老师的发言:本节课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第一点是在整节课中夏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字、词、句、段、篇,通过听、说、读、写练习,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有整体感悟,有重点词句的品析。例如抓住“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这个重点句子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抓住“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等人物表现的词语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化了课文主题。在本节课上既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有学生领悟课文精髓后的激情朗读,更有朗朗的自由诵读,每一次都读有所得。尤其是学生在默读课文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第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没有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夏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自然感悟出“爱”是英子自信心回归变化的根源,掌声不仅指声音,更是一种关爱。从而使人文性得到落实。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语文阅读课中,“齐读”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读书活动,在课堂中不宜多用。原因有两点:
1、为了追求整齐节奏美,学生在读书时几乎全身心地集中在声音和速度的调控上,不能领会到那些意境深邃的语句,更无法领略到语文的独特韵味。
2、朗读是多元的、个性的阅读。“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不同,朗读时的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技巧的处理自然有别。整齐划一的“齐读”不仅阻碍了学生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朗读发挥,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其阅读个性。王先红老师的发言:这节课夏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重点段,交流体会;细读重点段,深入人物;再读重点段,抒发情感。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的方式,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真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开启了学生的情感闸门,使语言与情感和谐交融,使课堂涌动出真情,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语言感染,唤起情感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人。最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教师着力于用真情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让学生或披文入情品味语言,或言语交流体悟情感,或移情体验感同身受,或感情朗读传情达意,努力通过语言感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二、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教学中,夏老师让学生参与文中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从而强化感受,在共鸣中动情。例如,老师以“你们看她的眼圈红红的,她在心里说——”,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用掌声告诉她——” “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这次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她想说——”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三、朗读领悟,传达情感体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情朗读是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老师通过读书生疑,读书求解,读书品味,努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引导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后,融会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深情并茂地朗读。例如,让学生区别英子两次哭时不同的内心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在学生体会了英子的情感变化之后,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方媛玲老师的发言:《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英子“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让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夏老师的课上得相当生动,他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段落朗读体悟。通过自主阅读,交流研讨,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是本文的关键点。夏老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二至四小节,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英子的鼓励和赞扬,给英子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当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真切的情感。夏老师发觉学生善良的天性,假设情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如:“假如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听到了掌声,你会想到什么?”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人物,产生联想,激发情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更加真切体会到了掌声给英子的变化,领悟掌声的内涵。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从教师本身入手,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的读书、学习。教师要博览全书,各种类别的书籍都应接触,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丰富多采。同时,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对教材的钻研也就会更深入,更透彻。一节课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然后满怀激情的走上讲台,从精神状态上就会给学生一个好的影响,为上好一节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言之无味。因此我希望各位老师应多利用些时间读书。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浏览网上的文章,发现有许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一节课下来,只有几个学生积极参与,其它同学你说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叫起他来,一问三不知,气得老师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但这不能怪学生,还是怪自己吧,谁让自己不能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呢?象这种情况,我们学校也普遍存在,课下我们几个教师聚在一起,经常会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看法是: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可以演,可以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唱等。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羊”,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要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要在学生攀登时架梯。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学生不爱看书,有时是缺乏引导。因此作为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可以在班内建立一个图书角,每周规定几节课,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交流一下读书后的感受,还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背古诗比赛、成语接龙、歇后语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一旦学生读书的习惯养成,将会受益终生。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有许多不妥之处,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重庆市垫江县实验小学 熊雄
摘要:从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到今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和教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多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提高语文课堂
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新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形式多样,动手操作多了,发挥交流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时常是一幅忙碌的景象,然而去掉诸多华丽的外衣,就会透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课堂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透露出浮躁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并没有被真正的调动;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而影响到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甚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精彩而抛却了诚信,对学生进行“忽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呢?课堂四十分钟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个人素养
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心态,敬业乐业。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它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反之,就会很大程度上失去工作的动力,失去起码的责任心,把自己的劳动视为一种痛苦,当然也不可能去进行创造性的的劳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广博的文化修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用自己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来迎接新的教育挑战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多注意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专著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
二、合理走进文本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促使师生共同发展,要能取得共赢。做到这一点合理走进文本是个关键。
1、做好学情分析。
带着自己所教班级的学情结合课标要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而把握好教学的“度 “、“量”。既不拔高,也不降低,了解学生,是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的需要。有些课文,学生早就熟读成诵了,像一些古诗,就不要在指导背诵上下工夫了;有些课文,学生还看过电视,像《飞夺卢定桥》、《邱少云》和《开国大典》等,就不要再作过多的描绘;有些课文,学生对它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如《赤壁之战》之类的历史
故事,就有必要作一些介绍。
2、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教师进行教材解读。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仔细分析,理出教材特点,确定教材定位标准,努力做到所教教材力求简化要求,想方设法降低难度,做到要求简化而不降低标准,难度降低而不降质。其次得读通读懂教材。教材中哪些地方容易读破句的让学生标出来。有些地方教师也不一定理解,就得查阅参考,用工具书,该划线的划线,该注释的注释。努力做到让学生易学易懂、易学乐学。
3、引导学生入文
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走进文本,进入角色,学习就能主动,探究兴趣就会浓厚。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问题走进文本,通过读书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还要运用教育机智,结合学生质疑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朗读,体验合作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进而入情入境,达到情境交融。
三、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这个不是指教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如何能让学生在40分钟内最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优化”的过程。我认为,课堂教学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奥运五环》时,课前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奥运小知识开展有奖问答,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和五环旗帜有关的故事动画,鲜明的图画和情景让学生从课前的热情向往到课内的趣味盎然,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
程度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2、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必须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课堂结构还须注重整体优化。既要重视知识的综合功能,又要重视能力的综合提高,既要考虑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联系和影响,又要考虑课内外知识的相互影响。比如在学习完课文《春节你不要走》后,我让学生自主说一说春节快来了,你能说说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快乐节日,把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学生们立刻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例子。在交流时学个个都很积极,说得完整形象,也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3、优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积极地接受语文知识。如在教学一年级《雨点》这首诗歌时,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动态。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可爱的小雨点四种动态变化,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在教学二年级《山雾》时,通过课件把雾用卡通形态展示出雾的变化,使学生直观感受课文内容,合理想象,让学生了解雾的贪玩、可爱、神奇。当然多媒体的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这只能适得其反。
四、注重双主地位
新课标倡导,教师要转变角色,合理协调组织,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1、让学生有思考空间。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当然很多情况下是暗示,学生在这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只会匆忙寻找片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走进了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2、正确对待预设和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入、展开、延伸的,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感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往往细小,且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这样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局外人,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感到学到知识的应用价值之大。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设计问题缺乏理性又过于简单,学生的兴趣就很低,所收到的功效也更低,促使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面对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并提出时,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创新的萌芽。要好好呵护,这种问题往往是教师预设中所忽视,也往往是学生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问题,而有价值的问题又是学生最需求的问题。给学生机会把他们发现的问题展示。帮助学生把发现的问题进行疏理,使之形成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创设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环境,让学生间形成思维碰撞,得出问
题的结晶,做学习的主人。
3、给学生创造体验合作的机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体验合作的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特体验与“文本对话”。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组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合作朗读、协同汇报。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竟争的精神。如教学十一册《鸟的天堂》时, 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上课开始,根据课文内容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的渴望。课中让学生读、思、议,让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感悟榕树的茂盛美丽和群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结合重点段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让学生再一次交流学文收获,抒发对鸟的天堂的向往热爱,同学们各抒己见,收益匪浅。在体验合作中主动积极
地完成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多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多研究教育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并努力重新建构,就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重庆市璧山县东关小学 张小梅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课堂四十分钟学生究竟学了多少?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感到应从以下如手: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与迫切,但在探索与研究的过程中,却常常为知识的捉襟见肘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引领使许多一线教师陷入课改的困惑中,甚至走入了误区。因此,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与充实自己,更新观念,以适应帮助学生成长的需要,从而以爱心去创造,以激情去体验,使自己平凡的人生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研讨,帮助自己树立前瞻性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在学校生活中,从学校到个人都要十分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除了学校增订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外,教师自己还应根据本学科自订相关资料,更要定期组织本教研组教师举行学习交流研讨会,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与体会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2、要强化科研意识,帮助教师用科研的方法做好实验工作。应该形成教师人人有课题,科科搞科研的氛围,使课改实验科研化,利于教师找到实验的抓手,方向明、步子实、精力集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二、优化校本教研,创设一个平等共处对话交流的平台。校本教研是教师有效参与课程改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的实战阵地,抓好校本教研,为教师们创设一个平等共处对话交流的平台,将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听课之前先预热。
校本教研之前,先将听课课题告知每位听课者,让听课者在听课前先对所听内容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把握住该课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对本课或本课某一个环节的教学有自己的设想与构思。这样,听者与教者双方都得以“热身”,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套路”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起课来人人都是“武林中人”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才会避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懵懵懂懂。
2、评课之前有对策。
评课易流于形式,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不着边际,不切实际。如:我认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我认为读的形式还应多一些等等,如此种种,费时而无获。
而真正有意义的评课,应该是参与讨论者不但要提出自己的疑议,还要说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即假如我来上这一课或这个环节,我会怎么上将更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此观点与观点碰撞,理念与理念整合,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比较,面对面的剖析,心与心的交流,析疑、解难、明理,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对于参与者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学习,一种陶冶,一种提高。
如此以来,“课例”让我们有了思考的“文本”, “异构”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表达”, “交流”让我们得到了“碰撞”,在“尝试”中让我们获得更大的“成长”。
3、校本教研呼唤专家引领。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果在上课教师呈现了课例,听课者互动交流之后,还能有专家进行点评,那对教师们的成长将是大大受益的。因为此时,教师们的讨论也许正进入了一个盲区,僵持区,而专家充满智慧的点拨将使老师们的思维拨开迷雾见太阳,明确每一个达成目标的策略选择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避免了在实践中步入误区,走弯路。
三、在反思中提升。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
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科学实验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只有当教师将自我反思内化为一种自我意识、自觉行为,不断发现自己、解读自己,进而调整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与时俱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才能收到实效。
综上所述,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
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内涵:通过动手尝试、实践与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与综合等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性的规律, 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思想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思考、验证等探究活动, 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 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概念的生成
教学案例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矩形纸和小剪刀或小刀。开课伊始, 我叫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 再对折, 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 打开后, 叫同学们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然后根据操作结果来探究菱形的特征。
评注:《课标》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思考概括出菱形的特征, 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让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成为科学的结论, 进而理解菱形的概念并从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2:《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性活动1:课前探究
问题 (1) :日历的由来、日历的作用;问题 (2) :月历表中的数字规律。
探究性活动2:学生探究成果交流
下图是2011年8月的月历:
问题 (1) :日历中数字的排列方式中每一横行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竖列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 (2) :在这个月历表中, 十字框出5个数, 这5个数之间有哪些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十字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5个数的和能是45吗?能是54吗?若5个数的和是50则十字框中是哪5个数?
问题 (3) :问在这个月历表中, 用长方形框出9个数, 这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如果九个数之和是90, 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中的9个数吗?
探究性活动3:应用反思、拓展创新
将上述月历表改成将自然数1~1001按如图的方式排列成一个长方形阵列, 用一个正方形框出9个数, 这9个数之和能否等于: (1) 2008 (2) 2025 (3) 2016 (4) 2034?若可能, 求出框中最中间的数, 若不可能, 说明理由。
探究性活动4:课后探究
日历当中还有许多规律, 等待着同学们课后去继续发现。如: (1) 今天是12月6号, 星期三, 请问: (1) 再过8天是星期几? (2) 再过20天是星期几? (3) 2012年12月31日是星期几?
(2) 除闰年之外, 公历年中的每年第一天总是同最后一天的星期数相同。
(3) 只要公历不是闰年, 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是星期几;4月1日与7月1日、9月1日与12月1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都不会是星期三、五或星期天;每隔28年公历中的月、日、星期的日子就会重复一次。
......
评注:日历表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表, 日历的由来、日历表中数字规律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 为此执教者设计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任务链”, 完成了“课前自主研究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课后自主拓展学习”这一系列步骤。从课堂效果看, 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共享资源, 互助合作, 从做中学, 在学中用。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教学活动从封闭式的知识型变成开放式的智能型。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 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下述两条那才是有意义的, 否则就是灌输的、死记硬背的:其一是合理联系;其二是实质联系。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要从新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问题, 突出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 而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等探究性活动得出结论, 再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
探究1:依次连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P128活动3)
探究2:依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3:依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4:依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5: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探究6: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7: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充分掌握四边形这一章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等。使学生感悟出: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性质的重复和罗列, 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 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它是通过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 学生亲历探究才能进行概括, 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案例5:如图1, 在ΔABC中, ∠C=90°。在ΔABC外, 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方形, 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 S 2, S 3。探索S 1, S 2, 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2:如图2, 在ΔABC中, ∠C=90°。在ΔABC外, 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三角形, 这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 S 2, S 3。探索S 1, S 2, 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3:如图3, 在ΔABC中, ∠C=90°。在ΔABC外, 分别以AB、BC、CA为直径作半圆, 这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记为S 1, S 2, S 3。探索S 1, S 2, 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4:你认为所作的图形具备什么特征时, S 1, S 2, S 3均有这样的关系。
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前提, 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要使学生把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勾股定理形成之后, 教师不应急于让学生应用定理去解决问题, 而是引导学生对定理作进一步的探讨, 通过变更题设和转换图形, 使学生对定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使学生意识到:只要向外作以AB、BC、CA为对应边的相似图形即可。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 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 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的结论和条件, 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探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 探究型问题存在于一切学科领域中, 在数学学科领域中尤为普遍。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 “探究性教学”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使学生在参与探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并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就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进行论述, 借以抛砖引玉。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教学时,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音叉、鼓、纸哨、笔套、橡皮筋、纸盒等,并把它们带到课堂;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摆弄这些器具并使其发声,学生用敲、拨、拉、吹、弹、摇、拍等方法,都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声音的世界”,由此进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情景导人,然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物理探究角色,学生通过看、听、摸,动手做各种发声的实验,然后再经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得出物理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了解这一规律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如让学生用手触摸自己讲话时的喉咙振动,观察和解释蝉鸣现象等。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感悟,从而真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基本技能,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为每一名学生分发了一烧杯热水(热水的水雾可用于显示光在空气中的光路),一只激光手电筒,一张硬白纸片,一只空塑料杯,一只长吸管等,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的结论要好得多,学生探究实验后的总结交流中,共提出了这样一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光线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改变传播方向,且偏向法线;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4.光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时,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5.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且偏离法线;6.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时候,没有光线进入空气;7.光斜射到空杯底某点,慢慢加水后,光斑的位置发生了偏移;8.斜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弯折了;9.竖直放的吸管从上面看上去在水中的部分好像变短了,而从旁边看过去,好像变粗了……
真是不探究不知道,相信学生们在经过了这样的活动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一定会比通过常规的学习方式所获得的有质的升华,再如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时,我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有无与磁场强弱有关,与磁场方向有关,与电路是否闭合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与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与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有关,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途径上,学生采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可见,具有开放性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的新人,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情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或对老师的观点提出批评,随时讲出自己的探究体会或好的解题思想方法;容忍那些与众不同、行为古怪、有独创性的学生;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有计划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三、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重视引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摆正角色,正确引导学生,不要把学生当成“容器”强行灌输,进行“填鸭式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又不能改“填鸭式教学”为“全方位放权”,把课堂全权交给学生,自己去当“观众”,沦为“放羊式”教学,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差,若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最终会导致课堂混乱,学生收获少,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所以教师一定要摆正角色,是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转变成引导者和促进者,成功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近科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学会观察、实验的学习方法,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我们还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真正培养成具有科学素质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引导,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授之以渔”的作用,此外,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的类比法,研究“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是给学生一把金钥匙,是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相当密切,我们要学会将
学生的探究视点从课堂引导到社会;通过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切实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一书中介绍的很多事例,都是将探究的焦点引到生活中的,例如,“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自制指南针”等,都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当近,教学之余,我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多次布置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来探究新知识、实践新知识,如在讲到“声现象”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并提出自己的整改建议;在学习了“光现象”后,让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光污染的治理,还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置过程,当然,科学探究,百花齐放、形式多样,我们通过不断尝试,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五、注重学生的质疑,是提高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
学生能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主动钻研学习的表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预案,甚至会让你措手不及,有的教师死守教案,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对学生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例如,在讲“磁现象”时,老师讲到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叫南极,指北的叫北极,再讲磁极间的互相作用时,学生会产生疑问:指南的叫南极,为什么都是南却不会排斥呢?没讲地磁场,要给学生讲解清楚较难,很多教师会忽略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这样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甚至会失去课堂中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先对该学生进行鼓励,再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耐心讲解,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才能找到学生的增长点,要解决学生的自主质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还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充电,提高自身的素质。
六、积极评议,促进合作,及时反馈,是提高探究式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一方面,反省在探究过程中哪些操作是比较巧妙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确保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对知识巩固,又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互相激励和互相监督,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评价标准,比如是否积极参加探究合作学习;小组是否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是否都掌握了该项内容等等,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探究活动中,小组活动成果是以小组汇报,成绩是小组总成绩,这样势必会忽略小组成员个人的表现,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还需要设计以满足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互评项目,比如是否认真完成了工作和角色任务;是否积极参加了合作活动;是否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是否能做到尊重同学;是否乐于帮助他人;是否为小组的整体活动而着想等,探究教学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益的必由之路,而合作学习是探究教学中的必用之法,它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探究并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快乐地竞争,如何进行多角度思维,优化改善合作学习,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实际情况等方面出发,吸纳有用的知识和经验,充实自己的教学,提升教学艺术,从而有效地提高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04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15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3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25
浅谈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10-22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