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教学设计(精选8篇)
一、课题
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一年级)。
二、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了山上一棵小松树由于被大山托起而“站得高看得远”,因此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全文共有四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棵一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对大松树讲的话,希望得到大松树的夸奖。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课文中的三个形象: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样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以及本课的寓意。课后习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为读偏旁名称并按笔顺描红生字。
三、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学生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②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的方式了解文章大意,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②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学生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体会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②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难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五、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包括情感的发展。本课我通过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让孩子们的学习以“乐”为舟,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设计思路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四)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五)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图文合一。
七、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真是爱思考的孩子。)
师:松树的种类可多了,有四季常绿的,也有落叶的,有关它们的知识请回家后继续探究。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大雪压顶不弯腰,太阳再晒不低头!老师在工作中、你们在学习上都应该有这样的品格。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名叫《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有趣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要求读时突出小松树的小与大松树的大)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通过色彩鲜明的小松树图片、生动的语言赋予小松树以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第8课,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课文,注意读顺,标上自然段序号,想想每段写什么。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明确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强化学生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瞧,课文中有几个字词宝宝从文中跑了出来,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想办法记住他!
出示注音词语:一棵回答松树惭愧低头
摸着孩子伯伯爷爷托起来
多喂呢
(1)自由认读词语。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第二组词语中的轻声,并能区分伯伯与爷爷的辈分)
(3)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字些字吗?(利用开火车、齐读等方式,认读不带拼音词语。)
(4)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初读环节,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通过多种认读方式,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过渡:刚才字词宝宝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3.自读反馈。
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请4位同学起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比一比哪组听得最认真)。在指名朗读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读课文要求: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没标段落的标上小节号,再读通顺、读流利。并找出读轻声的字,给它加上“?”,多练读两遍(目的是指导孩子们朗读时适当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以读出韵味)。
(1)交流并练读轻声音节、正音:孩子伯伯托起来低下了头摸着。
(2)同桌互听读课文,互帮正音(使人人都有机会练读)。
(三)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投影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请一学生到台前,把小松树贴在山顶上,大松树贴在山脚下。)
(3)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过渡:(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大家看,小松树站在山顶上,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还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想?(自由交流)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谁来读第二小节。(指名读)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你就会明白“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学生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用!你愿意借铅笔给我用吗?(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师:那小松树这样对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小松树对大松树没有礼貌)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很远”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够到位)
师:小松树看得还不够远,你能让小松树看得再远些吗?
学生读完了这个小节。
(3)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自由说)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树没生气的?(在图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4)学到这儿,你还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吗?(不愿意)
(5)齐读第二小节。
(在本环节,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感悟。)
过渡: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3.学习第三小节:
(1)谁来读第三小节。
(2)理解:摸着。在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妈妈)
妈妈摸着你的头是什么感觉?(舒服)请你舒舒服服地读这句话。
(3)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过渡:风伯伯的话,小松树听懂了吗?
4.学习第四小节:
(1)齐读第四小节。
(2)谁来表演一个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动作?
(3)此时的小松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大松树,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如果我现在就是大山爷爷,你想对我说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其重要。教师创设了一个把自己当做大松树、大山爷爷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4)师:从此以后,小松树改正了缺点,再也不骄傲了,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同学们你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吗?(板书:得意――惭愧)
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出示句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写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一条龙”贯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始终。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出示生字:孩、松。学生先读,教师正音。学生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学习“孩”字:(1)在写“孩”字之前,自己想办法识记,如“孩”字换偏旁识记。(2)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么写好这个字。田字格中有平行的笔画,请学生找出,学生课前知道平行概念,教师用课件出示■■■。
(3)范写,生书空,唱笔顺,教师写到哪一笔,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学生在书上描红(教师板书:孩)。
(4)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往里藏。)先描红一个写一个,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3.学习“松”字(后鼻音)。
(1)记住“松”字:“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
(2)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怎么写好这个字(田字格中木字旁呈现出弧度,请学生找出)。教师用课件
出示■■■。
(3)师范写,生书空,唱笔顺,教师写到哪一笔,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学生在书上描红(教师板书:松)。
(4)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手指之间留缝隙,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往里藏。)先描红一个写一个,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五)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图文合一。
参考文献:
小松树和大松树 (语文一年级) 。
二、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讲了山上一棵小松树由于被大山托起而“站得高看得远”, 因此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全文共有四段, 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棵一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对大松树讲的话, 希望得到大松树的夸奖。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课文中的三个形象: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样子,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以及本课的寓意。课后习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为读偏旁名称并按笔顺描红生字。
三、目标预设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生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的方式了解文章大意, 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2) 学生学会本课生字, 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学生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体会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 (2)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难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五、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 (1-2) 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发展, 包括情感的发展。本课我通过一系列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让孩子们的学习以“乐”为舟,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 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设计思路
(一) 出示谜语,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三) 精读课文, 整体感悟。
(四) 观察结构, 指导书写。
(五) 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 板书设计, 图文合一。
七、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出示谜语, 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 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 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 皮肤厚裂像龟甲。” (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 真是爱思考的孩子。)
师:松树的种类可多了, 有四季常绿的, 也有落叶的, 有关它们的知识请回家后继续探究。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大雪压顶不弯腰, 太阳再晒不低头!老师在工作中、你们在学习上都应该有这样的品格。今天, 我们学习一则名叫《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有趣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 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 (出示松树贴图, 一棵为大松树, 一棵为小松树, 大小对比明显。)
2. 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要求读时突出小松树的小与大松树的大)
3.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通过色彩鲜明的小松树图片、生动的语言赋予小松树以生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第8课, 初读课文要求:
(1) 学生自读课文, 划出生字,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读课文, 注意读顺, 标上自然段序号, 想想每段写什么。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
(明确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这样可以强化学生读书的效果, 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瞧, 课文中有几个字词宝宝从文中跑了出来, 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 想办法记住他!
出示注音词语:一棵回答松树惭愧低头
摸着孩子伯伯爷爷托起来
多喂呢
(1) 自由认读词语。
(2) 指名认读词语。 (读准第二组词语中的轻声, 并能区分伯伯与爷爷的辈分)
(3) 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字些字吗? (利用开火车、齐读等方式, 认读不带拼音词语。)
(4) 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初读环节, 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 通过多种认读方式, 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 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过渡:刚才字词宝宝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 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课文中,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3. 自读反馈。
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请4位同学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比一比哪组听得最认真) 。在指名朗读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再读课文要求: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没标段落的标上小节号, 再读通顺、读流利。并找出读轻声的字, 给它加上“·”, 多练读两遍 (目的是指导孩子们朗读时适当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以读出韵味) 。
(1) 交流并练读轻声音节、正音:孩子伯伯托起来低下了头摸着。
(2) 同桌互听读课文, 互帮正音 (使人人都有机会练读) 。
(三) 精读课文, 整体感悟。
1. 学习第一小节 (投影出示第一小节) :
(1) 自由读第一小节,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 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请一学生到台前, 把小松树贴在山顶上, 大松树贴在山脚下。)
(3) 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过渡: (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 大家看, 小松树站在山顶上, 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 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 还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 你会怎么想? (自由交流)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 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 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 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 学习第二小节:
(1) 自由读第二小节。
(2) 谁来读第二小节。 (指名读)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 你就会明白“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学生说:喂, 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用!你愿意借铅笔给我用吗? (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 (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联系实际, 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 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师:那小松树这样对大松树说话, 你觉得小松树怎样? (小松树对大松树没有礼貌) 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很远”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够到位)
师:小松树看得还不够远, 你能让小松树看得再远些吗?
学生读完了这个小节。
(3) 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 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 (自由说)
(“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树没生气的? (在图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4) 学到这儿, 你还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吗? (不愿意)
(5) 齐读第二小节。
(在本环节,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感悟。)
过渡: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 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3. 学习第三小节:
(1) 谁来读第三小节。
(2) 理解:摸着。在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 (妈妈)
妈妈摸着你的头是什么感觉? (舒服) 请你舒舒服服地读这句话。
(3) 学生自读, 指生读, 师范读, 生练读, 指生读。
过渡:风伯伯的话, 小松树听懂了吗?
4. 学习第四小节:
(1) 齐读第四小节。
(2) 谁来表演一个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动作?
(3) 此时的小松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大松树, 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远? (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如果我现在就是大山爷爷, 你想对我说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 说话训练尤其重要。教师创设了一个把自己当做大松树、大山爷爷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4) 师:从此以后, 小松树改正了缺点, 再也不骄傲了, 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同学们你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吗? (板书:得意———惭愧)
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 (出示句子: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四) 观察结构, 指导书写。
写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一条龙”贯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始终。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 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出示生字:孩、松。学生先读, 教师正音。学生观察结构, 比较异同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
(3) 范写, 生书空, 唱笔顺, 教师写到哪一笔, 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师板书:孩) 。
(4) 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 (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 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 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 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 老三下面来帮忙, 老四老五往里藏。) 先描红一个写一个,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 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 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3. 学习“松”字 (后鼻音) 。
(1) 记住“松”字:“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
(3) 师范写, 生书空, 唱笔顺, 教师写到哪一笔, 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师板书:松) 。
(4) 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 (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 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 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 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 老三下面来帮忙, 老四老五往里藏。) 先描红一个写一个,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 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 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五) 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 板书设计, 图文合一。
参考文献
[1]蔡德权, 陈丽芳.特级教案[C].湖南教育出版社.
[2]张庆, 朱家珑.语文一年级下册教科书[C].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张庆, 朱家珑.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下册[C]江苏教育出版社.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李镇西.我的教育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我从句中的‘多高’‘很远很远’看出小松树在夸耀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呢!”“老师,还有呢!从‘你呢’也可以看出小松树很得意呢!”刘清帮着补充。同学们说完后,我让大家站起来齐读小松树的话,去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感觉。读完后我又让学生针对句中最后的“你呢”,把小松树的话补充完整,然后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继续带着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明白风伯伯话的意思后,我趁热打铁问:“大松树明白这一切吗?他当时会想些什么?”随后让学生去观察那棵大松树,走进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学生小组交流了起来)——“小松树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是让着你吧,不跟你争辩了!”“小松树呀,你太骄傲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声音二:“老师。我有个建议!”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表演读,演好文中的角色。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松树,很大方,声音响亮,表演得也不错。我还没来得及发话,曹北溢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有个建议。”“好,你说。”他站起来,用手指着书上的话说:“这个‘很远很远’应该读,导慢点长一点,就像这样——”她拿起书,姿势美美地、表情美美地读起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读才觉得他看得远。”曹北溢振振有词。我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吗?”大家都点点头。“那就读读吧!”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老师,我还有个建议。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应该这样读。”杜海容自个儿走上了讲台,双手叉腰,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还有点得意的味儿。我忍不住鼓起掌来,他注视着我,随即一点头一声“谢谢”就回座位了。“还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忍不住又夸了他一句。
“老师,我还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建议。”马冬妮说,“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头是低着的。”我很诧异:“为什么?”“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大松树才能听见。”我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你真会读书。”
我真佩服这些学生,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如何让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听到孩子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的声音?经历了这次教学,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研究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读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上,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想、比较,在阅读中随时有感而发,积淀语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充分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珍惜时机,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发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听到动听的、深刻的交响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 猜一种树。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3、师: 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上节课x老师带小朋友们读过这篇课文了,你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他们的家吗? (画大山的图),瞧,这是大山爷爷,谁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家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二、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真棒,都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家,那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呢?(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后要评价:你真会读书啊!)
师: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谁长在什么地方?个儿长得怎么样?
练习句式:_____长在______,个儿长得________。(电脑出示)
2、长在大山顶上的这棵小松树从高处向下放眼看去,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
3、小松树站的这么高,看到的东西可真多呀!这天,小松树看到了山下的大松树,它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谁来说说,小松树说了什么?(指名说)请你再来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骄傲 得意自满)
5、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去说这几句话呢?谁来试一试?
(1)“喂、朋友,”
小朋友,小松树在山上,离山下的大松树很远,他会怎么喊山下的大松树呢?
(你能再喊得响一些、长一些吗?还可以再远一点。大松树可听不见呀!
这声音一定飘到大松树的耳朵里了。)
我们一起来试试。
(2)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a、是啊,你看,小松树多骄傲啊,它觉得自己长的是——很高、最高了,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b、你能骄傲的读读这句话吗?
c、指名读 评价(才这么高,还可以再高点。真高啊!还加上动作读了呢!)
一起来骄傲的读读
(3)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远点好吗?多远啊!远的看不见了)
a、老师从“很远很远”听出来了,小松树看的真远啊!两个很远在一起就表示非常远,你能照样子说说吗?
电脑出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座山真的很 很 呀。
西瓜真是很 很 呀。
长江真是很 很 呀。
天空真的是很 很 呀。
(很高很大,你说了大山的两个特点,又高又大,要是我只说大山的高,该怎么填呢?)
b哎呀,这棵小松树长的真高啊,它觉得自己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他认为大松树呢?(看得远吗?)于是他暗暗得意,对大松树说,我能—— 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小松树多瞧不起人啊)你能读出瞧不起大松树的样子来吗?谁来试一试?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真有点瞧不起别人了,要是加上了表情就更好了)
c(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真是一个比一个得意)
6、小朋友,你能加上动作表情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着读好这两句话
(1)指名读 评价 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
(2)谁也来和他比一比,把你眼中的小松树读出来。
(这棵小松树真是非常骄傲 连脚尖都踮起来了 小胸脯挺得直直的,真像在比高矮呢? 真是一棵活灵活现的小松树)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
城南小学
李波涛
本是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寓言。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因而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的四个自然段。
本节上的是第二教时,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学习第一教时余下的几个生字,另一方面是在深入理解感情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
这节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就教师所提供的话题,对文进行深入的探究研读,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二者的结合点在哪里?本节的设计,就试图用教师所提供的话题来体现二者的结合点。
在学生对文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话题,来引起学生自主学习文的兴趣:如果让你来说一说小松树,用上“小松树--------------”的句子,你会说什么
?为什么这样说?从文中找出理由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深入自主探究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对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重点语句加以点拨,使学生通过朗读对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有进一步的体会。
在总结阶段,我让学生还用“小松树-------”的句式来说学习文后的感受,来强化对文的认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本节对风伯伯的话有意进行淡化处理。主要的原因和理由是:
1、风伯伯的话可谓语重心长,完全是一个长者口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体会到这一层,我觉得实在太困难;
2、风伯伯的话只要大致了解了意思,并不妨碍学生理解全文。
8、《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梅街中心学校 钱让平
一堂公开课上完了。我很难过,为自己在教学中糟糕的表现懊恼不已。现将我的教学进行一番反思。给自己面子,还是先说一下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再谈谈自己失败的地方。
1、抓准切入点——自然引入文本课文中小松树能看得远是由于它长在山上,因此我抓住小松树与大松树所出的地理位置“山上”与“山下”为切入口,由字到词训练再到课文的句子,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氛围下进入文本的学习。
2、搭建平台——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阅读应具有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物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喂,你看我长得多高啊”一句充分反映了小松树的傲慢,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找课文中哪儿能看出小松树没有礼貌,再想象小松树到底看到了远处的什么,体会出它当时的心情,再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朗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种读书自悟,以读代讲,可以真正地落实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外,我引导学生思考: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会想些什么?启发学生体会风伯伯的话,组织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谁等问题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乐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在品评中升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情感,感受了课文的意蕴。
3.给学生机会——培养学生运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一年级的孩子 年龄还小,对他们的说话训练不可忽视。因此我穿插了许多次的说话训练。读好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我让孩子们找课文的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练习说话: ;课文“很远很远”一词是一种口语化的表示程度的词语,我及时进行训练,让学生说说表示非常高,非常小,用上“很”怎么说(即照样子说词语“很---很---)”。这种说话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词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课外阅读——延伸学生正确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5、在教学中我教学基本功不过硬,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这是我今后重点努力的地方。
6、没有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尽管教学准备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教学语言僵化,语句啰嗦,缺少应有的教学机智。
7、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失误,我在板书时将“礼貌”的“礼”少写竖弯钩。
8、《小松树和大松树》 说课稿
梅街中心学校 钱让平
一、说教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根据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新的偏旁。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本课的难点事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以趣导路,营造氛围;以读铺路,感悟语言;灵活互动,延伸拓展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1、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富有情趣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我在出示课题后,通过课件展示两棵松树的位置。(一棵山上的小松树和一棵山下的大松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加深对两棵松树的大小和处在不同高度的认识.。再以课文填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2、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分为四个自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将用生动的问句:小松树和大松树经常在一起聊天,这次他们又聊了什么呢?把学生带入课文美好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第
二自然段,并请学生读读小松树话,说说知道了什么,抓住“喂”、”多高哇”、“你呢”这三个词进行朗读,感受小松树的骄傲。接着请小朋友转换角色来体会大松树的心情,想想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请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大松树心里的话。再请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对词义的感悟更具体、真切,朗读更到位。
接着我以课件出示和蔼的风伯伯引入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学生听我朗读,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3、灵活互动,延伸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惭愧”一词的基础上我又追问了一系列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问: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他会怎么想?请你代表小松树,给大松树说句话好吗?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们,那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最后,总结课文。篇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主要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了后,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 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一、听故事、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简笔画,让他们了解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感情朗读,表演对话。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重点句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抛
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托起来”该是怎样的托,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后中让学生思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小松树会怎么想?你代表小松说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我想让学生从这两个问题中明白学习这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事后了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课文,也知道不能学习小松树的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小松树的话语中充满着得意和骄傲,个别学生能够读好,但集体读效果不好,应该由老师范读会好点的。
2、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
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阮 怀 玉
2010-6-26 《小
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合肥市新农小学
阮 怀 玉
2010-6-26 篇三:《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学生对课文的表演不是很积极,很大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
4、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篇四:《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篇五:《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者:sunny博客 点击数:1293 更新时间:2009-1-19 热 ★★★ 【字体:小 大】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关键词:松树,种植,特性,要点
中国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仅从松科来看, 就能充分表现出华夏大地是名副其实的“裸子植物故乡”。在中国广阔的山林原野中, 不仅生长着茂盛的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森林, 而且在一些深山密林中还隐藏着许多极为珍贵稀有的松科树种。
1 分布及对气候的要求
由于原产地地理分布的差异, 在原产中国的松树中, 樟子松、新疆五针松、偃松最耐寒, 对热量要求最低。红松对热量要求也较低。赤松、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高山松、黄山松、巴山松为暖温带和亚热带高海拔地区树种, 对热量要求中等。马尾松、云南松、乔松和思茅松分布于更靠南的地区, 要求较高的热量。南亚松是热带松树, 对热量的要求最高。对湿润条件的要求, 五针松一般高于二针松, 但也因种而异。例如同为五针松的红松华山松, 前者比后者要求更湿润的条件;同为二针松的赤松和马尾松, 对湿润状况的要求高于油松和云南松。这与地理分布上随经度而发生的替代现象有关。
2 对土壤的要求
松树可以生长在各种不同的土壤上。因针叶灰分含量低, 能忍耐贫瘠土壤, 但以种在疏松肥沃土壤上的生产力高。湿润地区的松树大多适宜酸性土壤, 而有些松树, 如白皮松和油松, 则能适应含钙量多和p H高的土壤。松树根系有菌根菌共生。主要为外生菌根的菌丝体形成鞘, 包围着短的侧根, 有利于根系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 因而诱发菌根发育对有些松树造林的成败至关重要。大多数松树不能生长在盐渍土上, 因而不能靠近海滨生长。但是, 有些松树, 如由日本引种到中国的黑松, 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
3 耐阴性和树种更替
大多数松树尤其是二针松是喜光树种, 耐阴性弱。其外形表现是树冠稀疏, 自然整枝高;生理上表现为补偿点低;在成林特性上多为先锋树种。当原始林遭到破坏或火灾后, 它们很易发展起来而占据裸露空间。如中国南部地区常绿阔叶林破坏后, 很易由马尾松或云南松代替。但这些松林并不稳定, 当它们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后, 又一些比较耐阴的基本成林树种出现, 主要是山杨和桦树等阔叶树, 而后才出现红松, 并由于红松具有耐阴和长寿的特点, 最后又恢复它的优势地位。除了红松与山杨、桦树的互相更替外, 还有蒙古栎 (柞树) 与红松互相更替的现象。
4 抗旱性
松树具有旱生结构, 即叶狭窄, 角质层发达, 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小, 气孔下陷, 厚壁组织充分发育。在生理上, 它们和中生的阔叶树种相比, 更能忍耐缺水而不受伤害。在生态上, 松树是旱生植物。在不同气候区分布的各种松树多半都能生长在多石的、土层浅薄的干旱生境。一般来说, 二针松抗旱性比五针松强。过多的土壤水分对松树生长不利。
5 种植要点
栽植造林技术因苗木的种类而异。容器苗带土坨, 栽植过程中根系不易受损伤, 因而成活率较高, 造林技术也较简单;裸根苗在起苗栽苗过程中, 细小的活动根多半受损伤, 其成活决定于根系的再生能力和环境条件, 同时也要受苗木质量、年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法诸因素的影响;移植苗由于根系发达、根茎比大, 成活率一般高于原生苗。造林苗龄主要取决于树种, 红松一般以2~3年生苗为宜, 但在采伐迹地杂草繁茂地段, 则以3~4年生苗为宜。华北地区油松雨季造林多用1.5年生苗, 春季造林多用2年生苗或移植苗。马尾松则用1年生苗甚至用秋季播种翌春出的百日苗造林。一般以早春为适宜的造林季节, 而在春旱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则可选择多雨的7月、8月造林。有穴植和缝植2种栽植方法, 都要保持苗根湿润, 栽植时注意使根系舒展, 覆土后踏实。对于受伤的和过长的侧根, 栽前可适当修剪。在干旱地区造林可采取各种削弱地表蒸发的措施。苗木的配置, 一般是每个栽植点栽1株, 但也有丛植的, 即每个栽植点栽2~4株。丛植对提高成活率和促进幼树生长有利。松树造林密度以4 444株/hm2 (株行距1.5 m×1.5 m) 为宜, 也可采取3 333株/hm2 (株行距1.5 m×2.0 m) , 甚至2 500株/hm2 (株行距2 m×2 m) 的。
“唉!”他说,“这些布满我的双臂的单调绿色针叶是多么让人讨厌啊!我比我的邻居们要高贵,天生就是要穿另外的衣服。唉!假如我的叶子是金子的该有多好啊!”
这话被山神听到了。第二天早晨,当松树醒来时,山神就让他披上了金叶。他穿戴得豪华显赫(hè),高兴得欣喜若狂,得意洋洋,自我欣赏,傲慢地看着其他的松树。其他比他明智的松树,没有一棵去羡慕他那突如其来的运气。晚上,有一个贪心的人从这里路过,把所有的金叶都掐了下来,装到口袋里扬长而去,松树从头到脚都光秃秃的了。
“唉!”松树说,“我怎么这么愚蠢呢!我怎么就没记起人们的贪欲呢!他们把我全剥光了。现在整个森林也没有一棵树像我这么可怜的。我要求金叶衣是完全错了!金子能把贪心的人引诱来。唉!假如我能搞到一件水晶衣就好了!那将也会耀眼夺目的,贪财的人再也不会剥我的皮了。”
第二天,松树醒来时,满身水晶叶,好像是无数面小镜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回他又是兴奋异常,骄傲自豪,蔑视地看着他的伙伴。突然,天空布满了乌云,狂风劲吹,只听噼噼啪啪,老天爷用他的黑翅膀把水晶叶摔得粉碎。
“我又上当了。”年轻的松树看着地上他那身摔成碎片的水晶衣说,“金子和水晶都不能用来给树木穿戴。假如我能有榛树那样光泽如缎的叶子就好了,这样不是太耀眼,就能安安生生地过下去了。”
他的最后一个希望如愿以偿,虽然已不像刚开始时那么傲慢,但还是觉得比他的松树兄弟们穿戴得要好。一群山羊从这里经过,看到鲜嫩的叶子,把它全都吃光了,连一片也没剩下。
可怜的松树,又羞愧,又悔恨。现在他想要恢复原状了。他的这个要求也得到了满足,他再也不抱怨自己的命运了。
(摘自《儿童文学》)
【松树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松树音乐课教学反思11-11
松树诗句07-15
松树和北风作文07-28
小松树小学作文10-31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09-12
赞美松树的优美句子06-20
松树冬天样子的作文11-27
描写松树的作文400字10-11
松树的外貌特征的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