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精选14篇)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1

拥红妆,翻翠盖,花影暗南浦。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有人水溅红裙,相招晚醉,正月上、凉生风露。

两凝伫。别后歌断云间,娇姿黯无语。魂梦西风,端桥此心苦。遥想芳脸轻颦,凌波微步,镇输与、沙边鸥鹭。

《祝英台近·荷花》鉴赏

首三句描绘荷花、荷叶,以红妆、翠盖来形容它们,以“拥”字衬托荷花之艳丽,以“翻”字刻画风吹荷叶的状态。时当盛夏,放眼眺望,但见水面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这里用一“暗”字说明其投影荫蔽了水边之地。

“波面”两句,以澄霞比喻荷花。“有人”四句,写饮酒游乐。欧阳修有《渔家傲》一首,是用民歌方式渲染出欢乐的情调,可以作为对比:“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写民间少女以荷叶当酒盏,欢饮至脸庞和荷花一样,醉眠于船中而不知船已搁浅。在本词则仅以“水溅红裙”和“晚醉”来概括这游乐的场面,他们在舟中泼水相戏,溅湿了色如荷花的红裙,欢饮至于都有了醉意。不知不觉,已是夜幕降临,月儿初上,风清露凉,欢乐已随白昼消逝,分别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下片连接上文写分别以后,思念同舟赏荷的伊人。“两凝伫”,点出双方黯然难舍之情。伊人去后,唯余寂聊忧闷,耳中不闻遏云歌声,“娇姿”是指怀想中伊人默默无语的姿容,同时也关连到眼前“欲敛娇红向人语”的荷花。

“魂梦”两句,写西风乍起,想伊人别情无限,魂牵梦萦,心中良苦。这里亦暗指荷花红,莲心苦,“朝来又觉西风起。”“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欧阳修《渔家傲》)

结末四句。以“遥想”两字,设想伊人此时亦正为相思所苦,她漫步水滨,双眉微蹙,宛如凌波仙子,纵然相隔云山万叠,自己亦能领会她的柔情。但她那优雅的仪态和轻盈的步履,犹如四周嫣然摇动的荷花两者如今都无由得见,这种清幽的境界,亦只好让水际沙边的鸥鹭去领略了。

《祝英台近·荷花》作者简介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2

[过程描述]

一、教学生如何“缩写”“扩写”以及“改写”的知识

1.讲解什么是“缩写”并举例学习。

(1)出示:“缩写”就是不改变原意,只删减字数。包括:①压缩词语,把形容词缩减。举例:特别是她那一头长长的、亮亮的金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漂亮极了!(缩写为:特别是她那一头金发,在阳光下真是漂亮极了!)②压缩句子,保留中心语词。(举例略)③连接重点词语,画出重点词语,将两三个句子连接成一个句子。(举例略)

(2)引导学生分别说说删减了哪些字,并比较原句与缩写后的句子哪个更好。

2.举例讲解什么是“扩写”“改写”,并引导学生比较表达效果。(举例略)

二、比较《荷花》与《诗的材料》的内容,学习编者是“怎么改写”的,并进行改写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人手一份印有《诗的材料》的学习材料纸):

以《诗的材料》为标准,比较《荷花》一文,看看增加或删减了哪些字句,请画出相关字词。

2.师生逐段对照阅读,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达更好。

比如第一自然段,学生比较后发现:《荷花》一文较《诗的材料》删减了“今天”,增加了“我到”“我赶紧”等词。在表达上学生说《荷花》一文好,因为《荷花》增加了“我赶紧”,更能体现出一种迫切的心情。

[启示与思考]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明显看到台湾与大陆教师不同的教学取向。一是基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侧重于阅读教学应有的言语实践;二是过于看重对文本的理解,注重在文本写什么上挖掘含义。

1.阅读课堂应教给学生“怎么表达”(怎么写)的知识。

三年级的学生初学写作文,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写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写的问题—怎么把长句子变短、把短句子变长、改变文字的顺序等,这就是如何“缩写”“扩写”和“改写”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学的、能够学的、应该学的。这种知识恰恰是基于教材的、基于学生的。

2.阅读课堂应该进行“如何表达”(如何运用)的实践。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知识须在语文实践中加以巩固与应用。这位教师在教什么是“扩写”“缩写”和“改写”的知识时不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概念而已,而是通过一些例子并且就在从《诗的材料》到《荷花》的学习改写中学到这些语文知识。这位教师每学习改写一段课文内容都要引导学生比较改写前后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不同(比如在第一段的比较中有的学生说《荷花》一文增加了“我赶紧”,更能体现出作者的迫切的心情,说得多好呀),尤其重要的是这位教师还不时地问学生:“要是你还可以怎么改写?”这样就把学生学得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理解感悟、知识基础,以及个人写作经验等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诗》 篇3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荷诗》作者简介

关于荷花的诗句——《采莲词》 篇4

朝出沙头日正红,

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

并着莲舟不畏风。

《采莲词》鉴赏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

关于荷花的诗句——《黄莺儿》 篇5

南园佳致偏宜暑。

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

午馀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

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怪来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黄莺儿》注释

南园:于洛水之南,本东汉御苑也。后世所谓南园,犹言园林而已。

篁:音皇,竹林,竹丛。

猗猗:音衣,美盛貌;柔美貌。

飐:音展,风吹而颤。

芰荷:芰音技。出水之荷,指荷花或荷叶。《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渠以为裳”。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①近似;②高下不齐貌。

凝伫:伫音柱。久立凝视。

点茗:唐宋时流行泡茶一法。蔡襄《茶录》有“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熁音谢,火迫也。

炷:音注,灯蕊。

羲皇:伏羲氏,古神话人类始祖,与“女娲”、“神农”并称太古三皇。羲音希

《黄莺儿》作者简介

美丽的荷花池 篇6

清晨,我兴致勃勃地来到荷塘边,映入眼帘的是挨挨挤挤的荷叶,很难看到一点儿缝隙。一阵风吹过,荷塘上卷起了绿色的大波浪。荷叶又大又圆,有的像撑开的雨伞,有的像反戴着的帽子,还有的像又大又宽的托盘。要是赶上大雨过后,荷花池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只见碧绿的大叶盘上,一滴滴晶莹透亮的小水珠滚来滚去,忽而东,忽而西,好像在莲叶上嬉戏;忽而又滚落进池塘里,仿佛高台跳水,荡起几圈涟漪。荷花呢,则小心翼翼地从荷叶之间的缝隙中探出来,绽开了花苞:有的青里泛白,像一个青涩的小姑娘,娇羞动人;有的只开了一半,另一些花瓣簇拥在花蕊旁,仿佛在说悄悄话;一些全开了的,在油亮的荷叶的衬托下,越加娇艳,惹得几只蜻蜓飞了过来,在荷花上快活地盘旋着。

这片荷花池仿佛就是个童话世界。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7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

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

楫小宜回径,船轻好入丛。

钗光逐影乱,衣香随逆风。

江南少许地,年年情不穷。

《咏江南可采莲》作者简介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8

秋风吹皱银塘水,

小雨芙蓉不胜洗。

谁捡新船折得来,

不怕绿芒伤玉指。

烟丝有恨自悠扬,

相惹相牵短复长。

双头并作幽修语,

一夜露痕黄粉香。

我有银瓶秋水满。

君心不似莲心短。

绿房结子为君收,

种向明年应未晚。

《徐两山寄莲花》作者简介

荷花真的“不香”吗 篇9

阅读后回答问题。

荷花

雨过天晴, 一道七色的彩虹挂在天空, 池塘里的荷花被衬得那么清秀、迷人。

瞧, 那朵正在盛开的荷花, 粉红的花瓣衬托着黄色的花蕊, 美丽极了!那一朵朵荷花, 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少女, 有的像绽开的火焰……几只可爱的蜻蜓在荷花上方飞来飞去, 好像在说:“荷花姐姐, 你们朵朵都是花仙子。”

荷花不但能供人观赏, 而且它的种子和根还能为人们所用;荷花的种子———莲子是极好的滋补品;荷花的根———莲藕可以做成可口的佳肴。荷花生在污泥中却冰清玉洁, 它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此文的最后一题考题是:你喜欢荷花吗?为什么?

在阅卷中, 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这样写的:不喜欢, 因为它不香;不喜欢, 因为它不美……

也有一部分同学结合文章谈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说得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自然是喜欢了。

统计如下:

对于学生“不喜欢”的回答, 教师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分歧。部分教师也认为是对的, 理由是:这是学生的切身体会, 他们认为不香、不美嘛。

后来我去调查了一下, 结果如下:一部分学生在游玩中所见的荷花不香, 有“鼻闻为实”, 占40%;一部分学生闻到的那种气味, 不是清香而是别的什么味, 占28%;一部分学生所见的荷花不美, 有“眼见为实”, 占30%;一部分学生说:“老师指导过这样的考试题型, 说这样回答也是对的。”占25%。

这让我始料不及。对第一、第二部分同学的回答而言, 教学中, 对现实生活中与文本产生冲突, 如何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披文以入情”, 与学生一起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世界, 结合作者的人生际遇等, 来学习解读文本。王崧舟老师说过:“文, 附着了情的文, 让情尘埃落定、栖身回家的文, 才是语文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的学科的、安身立命的边界和底线。”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解读是不能脱离文本去强调生活的, 当然也不能脱离生活去强调文本。它们的关系是用生活去补充文本中的空白, 用文本来丰富生活。让学生在这种学习习得的基础上产生“阅读获得”———获得方法, 获得经验, 获得文化的、历史的、审美的……意识。至于第三种的情况, 正是我写下这篇文章进行“辩解”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不清。

上面那道题涉及到对题目要求的理解, 也有出题的不严谨等因素, 这里姑且放下不表。结合部分教师的误解, 只谈一点:如何理解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独特的解读?特别是, 现实生活与文本产生冲突, 如何处理呢?

不是只要是学生的独特感受都是对的, 不是只要是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都应得到肯定。

从语文教学的哲学角度出发, 体验应该更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上, 感受来自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在此基础上完善、丰满作品中的形象。这才是对当前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对“人文性”正确的理解。要知道“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在对作品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才产生的。

对于荷花意象的理解, 我们当然不可以完全忽视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实际, 但必须坚守这类文章的精神价值和审美理想。

学生的这个“不喜欢”, 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不喜欢”。老师应为此而忧啊!

不是忧学生对荷花的不喜爱, 而是忧对荷花产生错误的精神意向 (认识趋向) 和意象。推而广之, 何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何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何以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换而言之, 何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寄寓美好的“并蒂莲花开, 好事自然来”, 到桃李无言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赞美:“唯有绿荷红菡萏, 舒卷开合任天真”, 到汉代乐府中的清新优美诗句:“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从屈原独卓高雅的“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到志趣高尚的“皎洁火中玉, 芬芳泥里莲”;从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荷香:“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到周敦颐描写的精神品格:“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高雅之气质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它一直是受到赞美与肯定的。荷花以及荷花的精神意象在传统的文化当中, 我们应以传承。

对此, 周一贯老师做了最好的解释:“尽管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读者在解读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但解读的这种个性化特点不能完全无视课文的前提性和规定性, 更不可违背历史意识、审美意识、当代意识, 视为永无止境的个性化特点为最。”

时下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应该来自文质兼美的作品当中, 学生应该沉浸其中, 接受文化的浸染, 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由此想开去, 教材中的课文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 行行是激荡心灵的鼓点。我们要挖掘并利用教材当中的文化因素, 从文化的视角去点化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因为, 我们的语文课堂负有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责任和使命。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10

上片写秋色凋零之悲感,下片写细雨梦回之远思。时空交错,境极高远,而语言却自然沉郁,读之令人凄然欲绝。李璟贵为国主,雄踞一方,何至作此等缠绵怅悒之语?其实乃是一种超越尊卑贫富、寿夭得失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在看似柔婉的词语背后,是对人生浮沉的大感慨。王安石称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有感于其刻画人生离恨之凄迷动人。王国维以为:“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则是以寄托说词,把它同屈原以美人芳草比喻政治联系起来,便显得更高远而浑成了。

 

赞美荷花的诗句 篇11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3、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4、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周敦颐《爱莲说》

5、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雨晴》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郑板桥《芙蓉》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北宋。李清照【一剪梅】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

12、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朱槛月明中,清香为谁发

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4、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5、地街大雨润如酥,草色远望远却有。

孙犁与“荷花淀” 篇12

“荷花淀”, 一个多么美好的名称啊!从新中国成立后, 迄今60余年, 它已深深地印入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心中, 说“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似乎并非夸大其词。因为《荷花淀》作为语文教材一直收入教科书中, 凡受过中等教育的人, 无不在课堂上读过这篇作品, 它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名称。

《荷花淀》是孙犁的成名作、代表作, 也曾经作为文学流派的名称———荷花淀派, 它发表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1945年5月15日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它描写的是发生在河北 (冀中) 白洋淀地区, 青年男女踊跃参加抗日斗争的小故事。

孙犁不是白洋淀地区的人, 他的家乡在白洋淀之南100多里地的安平县孙遥城村———现在归衡水地区。抗战时期, 他也没有在白洋淀地区打过游击。那么, 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反映白洋淀人民抗日生活的作品呢?这要从头说起。

1926年, 孙犁从安国县高级小学毕业后, 考入保定育德中学。育德中学不仅在保定市、河北省, 而且在中国北方也是有名的中学, 它的毕业生大都升入清华、北大、天津北洋等著名的高等学府深造。孙犁的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 中学阶段就在校刊上发表过小说、剧本, 还在上海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书评文章。1933年中学毕业, 因为家境困难, 家里无力支持他升入大学。他父亲主张他考邮政局, 因为他父亲在安国县经商, 与县邮政局的人有来往, 认为邮政局的工作是铁饭碗, 可以旱涝保收, 衣食无虞。孙犁去考了, 只是英语口语未通过而落选。此后, 孙犁在北平市政府当过小公务员, 在小学校当过事务员。那时, 旧社会、旧官场的黑暗腐败, 社会上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 给他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他心地纯正, 志向高远, 不堪龌龊的社会环境, 没多久就不干了。不是他有多么厚实的家底, 而是家中还有一碗粥喝。

回到家乡的孙犁, 想以写作投稿为生, 那时的稿酬, 大致是一千字3-6元, 一个月能发表五六千字, 可有十几至20元的收入, 也算不错的。他特意要求父亲订阅一份有名家主编副刊的《大公报》。可是, 他的投稿没有被采用, 一个月下来也没登出一篇。不是他没有写作才能, 而是他缺乏动人的生动故事。他上学10多年, 不是住在亲戚家, 就是住在学校里, 对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不很熟悉, 在北平的两年, 时间较短, 除了上班, 下班后回到租住的公寓, 也是手不释卷地苦读新文学作品和各种书刊。即使剩下一点点工资, 也买了刚出版的, 鲁迅译、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 如获至宝一样地阅读着, 吮吸外国文学中有益的营养。但创作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时, 孙犁还创作不出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晚年, 孙犁没有回忆说, 在育德上学时与白洋淀发生过什么关系, 也没有说过有过密切交往的白洋淀的同学, 但是当年, 他正找不到适合自己志趣的工作, 又实现不了当作家的愿望, 在倍感茫然之时, 两个育德的老同学给他来信, 介绍他到白洋淀边 (今天的安新县同口镇) 同口完全小学教书。孙犁很愉快地应聘了, 1936年暑假后, 他到同口小学担任五六年级的国文课, 常常从书上选取有关时事的文章教给学生, 课外还编剧本演出,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的月薪是35元, 除生活费用, 还可以从上海邮购图书。夜晚, 独居学校的小楼上, 备课、读书, 抄录自己喜欢的名言佳句背诵。闲暇之时, 深入到白洋淀周边的村落, 了解民俗民情, 观赏淀上的自然风光, 结交了几位当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惜的是, 好景不长, 他到同口的第二年, 即1937年7月7日, 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妄想实现灭亡中国的野心, 开始了侵略战争, 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地展开了。

这年冬季的后半期, 冀中平原是动荡不安的。秋季, 滹沱河发了一场洪水, 接着传来日本兵已打到保定的消息。滹沱河距孙犁家乡的村庄才几里地, 那时交通工具简陋, 洪水泛滥人们是不能出行的。所以, 暑假后他没有返回同口, 学校也没有开学。于是, 他就主动地参加了抗日宣传活动, 经常往返于他的村庄和安平县之间。由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就驻在县城里, 他的几个过去的同事, 在其政治部工作。抗日人人有责, 当时他虽然还没穿上军衣, 也分配到一些抗日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编写一本《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 由自卫军政治部油印发行;在《红星》杂志上, 发表论文《现实主义文学论》, 第一次用了笔名孙犁, 在《冀中导报》上发表论文《鲁迅论》 (已佚) , 等等。1938年春天, 他正式参加了抗日工作。

1939年春天, 孙犁被介绍到冀西阜平, 分配在刚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 做通讯指导工作。之后, 又在《晋察冀日报》、文联、华北联大高中部等单位, 或做编辑、或教学, 同时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他说, “在这一地区, 随着征战的路, 开始了我的文学的路” (《在阜平》) 。他初始创作的是小叙事诗, 第二篇就取名《白洋淀之曲》。这是他围绕着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而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中的第一篇。在这一篇里, 即出现了“荷花淀”这个淀名, 和名字叫水生的游击队员。水生的妻子叫菱姑, 他们从小就认识,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水生英勇战斗, 壮烈牺牲, 菱姑拿起水生的枪, 手不颤心不跳, “一股热血冲上她的脸/热情烧蓝她的瞳孔/水生的力量变成了她的力量/扳动枪机就握住了活的水生”。在孙犁笔下诞生的, 白洋淀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青年形象, 就是一个光辉的英雄人物, 他表现了英勇战斗、誓死打击侵略者, 保卫自己家乡的意志和决心。

随后, 孙犁创作了小说《琴和箫》, 描写抗日烈士遗留下的两个女儿, 在白洋淀边长大成人的故事。

1944年秋, 孙犁到延安, 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先后当研究生、教员。

这时, 抗日战争已经打了七八年了, 他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和子女也很久了, 他很想念家乡、想念他们。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 但还难以预料哪年哪月才能返回故乡, 思乡思亲的情绪深深地缠绕着他。这时, 从冀中平原来了一位战友, 曾对他讲了两个战斗故事, 于是强烈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很快就写出两篇作品, 其一即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的内容, 读者无不耳熟能详。这里, 主要谈两个问题:

一、荷花淀的淀名完全是作家虚构的。白洋淀大大小小有数十个淀名, 没有一个叫荷花淀的。荷花, 又名莲, 古时叫大渠 (芙蕖) 、菡萏。保定有莲池, 北京有莲花池, 古代有散文名篇《爱莲说》。白洋淀里有一个淀叫莲花淀, 也不是孙犁所描写的, 他的“荷花淀”可以说泛指整个白洋淀, 今日白洋淀里有许多自称荷花淀的, 不能说就是孙犁所描写的“荷花淀”。

二、抗日战争8年, 孙犁一天也没有在白洋淀生活过、战斗过, 他完全在自己的家乡和冀西, 以至延安等地工作、创作, 为什么他能写出反映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的作品呢?

孙犁的《荷花淀》创作, 正是一次最高的艺术想象的活动。首先, 他对自己的家乡、人民、广大农民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熟悉的。他和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息息相通、水乳交融的。他深知:“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 自己的生命, 自己的家园, 自己的妻子儿女, 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保家卫国, 他们要求武装抗日。”“在抗日的旗帜下, 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 面对的是最残暴的敌人, 不抵抗政策, 早已被人唾弃, 他们知道:凡是敌人, 如果你对他抱有幻想, 不去抵抗, 其后果, 都是不堪设想, 无法补偿的。”“这是全民战争, 那时的口号是:有人出人, 有枪出枪,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北方农民的这种思想、感情、意志和决心, 是创作《荷花淀》的坚实基础, 是《荷花淀》取得成功、获得生命力的保证和关键的条件。

抗战8年的日子里, 孙犁虽然没有直接上前线, 与敌人面对面地战斗, 但是在通讯社、报社, 时时刻刻从前线传回大量的战斗故事。大至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 小至敌人的“扫荡”, 小股敌兵下乡骚扰, 无数的战斗信息传至他的脑际, 种种战斗情景, 他太熟悉了。而他3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 在白洋淀地区虽然仅仅生活了一年, 但那里的自然条件、风光景色和民俗民情, 给他的印象太生动、太深刻了, 刻骨铭心, 终生不忘。把北方人民誓死抗战的决心和行动, 灌注到白洋淀边青年男女的身心之中, 从而反映了北方广大人民的愿望意志和行动, 是再自然、再恰切不过的了。所以, 孙犁无比自信地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 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 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 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 就会受到感动。” (以上引文, 均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当时如此, 今天依然, 将来同样是, 这正是优秀作品传世、不朽的缘故。

高尔基也说,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手法之一”。“有才能的文学家正是依靠这种十分发达的想象力, 才能常常取得这样的效果:他所描写的人物在读者面前要比创造他们作者本人出色和鲜明得多, 心理上也和谐和完善得多。” (《论文学技巧》)

6月2日, 散文《白洋淀边一次小计争》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 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45年8月14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完全胜利了。8月底, 孙犁又创作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日子到了。

这年孙犁32岁, 正当年富力强。10月, 随华北文艺大队先到达张家口, 洗澡换衣, 焕然一新, 经领导批准, 他独自步行返回冀中, 在家里住了不过4天, 即到蠡县深入生活, 从事写作。1946年在河间县, 他又写了《荷花淀》的续篇《嘱咐》, 描写水生从部队请假回家, 待了不到半夜的工夫, 鸡叫三遍, 即让妻子撑着冰床子, 送他返回部队, 好早早打败敌人, 回家团圆。

1947年, 过了整整10年, 孙犁才重返白洋淀, 住在同口镇老战友陈乔的家里, 又到采蒲台、端村、安州等地采访。前后写出了散文《渔民的生活》《织席记》《采蒲台的苇》《安新看卖席记》《一别十年同口镇》和小说《新安游记》《采蒲台》等。大都发表于当地的刊物《冀中导报》上。

但是, 孙犁的这次白洋淀之行不够愉快, 不是他的感情不深, 而是为虚名所累。《荷花淀》发表后, 他即蜚声文坛, 成了名人, 他到河间时, 《冀中导报》为他登了有麻将牌大小的一则简讯, 称之为“著名作家”, 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后来召开了土地会议, 因为家庭成分他又被“搬石头”, 遭到隔离。冬天, 《冀中导报》以整版的篇幅对他进行批判。所谓的问题是:《一别十年同口镇》写“土改”后富农家庭的成员参加劳动, 自食其力了, 被指责为“立场”问题;《织席记》的描述是“丑化农民”;《新安游记》仅仅是将实际生活中的城南头写为东北头 (方位不准) , 被指责为“客里空” (即虚假之意) 。问题弄得这么严重, “左”得邪乎, 主要的是与家庭成分有关———被定为富农。这给了孙犁非常大的打击, 是从未想到的, 这个沉痛的教训, 到了晚年他还是念念不忘的。他较早地领教了极左的残酷, 不过给他在进城后历经多次政治运动而没有失足落水, 打了长效的免疫针。

在“文革”的1972年时, 孙犁被迫去到白洋淀体验生活, 曾住过王家寨, 郭里口等处, 为了创作“样板戏”, 访问过抗日战争时的女游击英雄。在那种情势下, 不得不金蝉脱壳, 他创作了京剧脚本《莲花淀》交差, 晚年又写了《戏的梦》, 回忆这段生活。

此后, 一直到去世, 他再没有去白洋淀, 也没再写有关白洋淀的作品。2003年, 孙犁逝世一周年时, 白洋淀的荷花大观园内, 建立了孙犁纪念馆, 立了孙犁的塑像, 供广大读者观瞻、凭吊。

荷花的优美诗句 篇13

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2、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3、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4、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5、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6、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7、江南风景秀,最忆在碧莲。娥娜似仙子,清风送香远。

8、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9、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10、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11、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3、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

14、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15、斜雨飞丝织晓空,疏帘半卷野亭风。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

16、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17、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

18、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19、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20、夏雨清荷露凝香,寒蝉欲语恐断肠。晚霞无声留余韵,相思枉寄流水旁。

21、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

22、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2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2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5、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26、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7、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28、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29、杨柳枝头甘露洒,莲花池畔慧风生。

30、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31、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关于荷花的诗句——《荷花》 篇14

本文以其细致的观察和充满童真的想像, 按照“闻花香——看花多——赞花美——变化舞”的顺序, 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 别有情趣, 一个“美”字贯穿全文:

1. 花味美:“清早, 我到公园去玩,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清香”暗示味美。

2. 花色美:

“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色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一朵朵白荷花, 一白一绿, 绿白相间, 构成一幅清丽的画面, 更衬托出荷花的秀丽。

3. 花形美: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莲。有的还是花骨朵,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组排比句, 写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荷花的各种形状, 展示出荷花竞相开放的情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4. 花姿美:

“这么多的白荷花, 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作者笔下的荷花姿态各异, 朵朵皆美, 既富有活力, 又美如图画。

5. 花趣美: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穿着雪白的衣裳, 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 我就翩翩起舞, 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 我停止了舞蹈, 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 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这段文字写的是作者的想象, 语言朴实简洁, 总之, 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真的把一池荷花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园, 情趣无限。

二、教学建议

1. 抓朗读, 激发情感, 感受荷花美。

根据本文语句优美, 富有韵律, 感情充沛, 读来琅琅上口这一特点, 教学时, 不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 运用多种形式, 各种语调反复朗读, 让学生在充分、有感情的朗读中, 把荷花的美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如作者在描写白荷花时, 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句式写出了花的各种优美姿态。教学时, 可通过朗读, 把荷花的美姿表现出来。在指导朗读时, 一要注意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 二要注意朗读的速度及停顿, 读句中的“两三片”、“全”时要读得重一些, 体现出开花大小程度的对比;读“有的……有的……有的……”可以拉长读, 以体现花的姿态之多。这样, 学生便于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化中, 感受荷花的动态美。

2. 抓想象, 体会情感, 感悟作者情。

文中第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时, 要让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的想象力, 感悟作者的爱花之情。由于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教学时, 可以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然后启发学生:如果你如作者一样欣赏荷花, 置身其间, 将自己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 清风徐来, 你会感觉怎样?进一步的感受作者喜爱荷花, 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上一篇:适合双十一发朋友圈的文案说说下一篇: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打算